淨土疑端卷第二

  輸入者 彭忠琴
  一校者 毛小燕
二校者 崔世湖
改稿者 毛小燕

序分義疑端目錄

一。如是我聞下。一句證信決判之事。
二。正明發起序下。二序三序決判之事。
三。日夜十二時下。假實二時決判之事。
四。或在山林等下。一代說處攝今經一時事。
五。影現靈儀下。光臺密見佛決判之事。
六。感荷佛恩下。示觀先領佛恩事。
七。一種淨土下。所現皆報土一種耶之事。
八。或可故隱等下。西方為勝決判之事。
九。我今樂生下。夫人見知願心莊嚴土耶事。
十。非無時佛語下。五文有佛語體義決判事。
十一。機緣未具等下。自開三福義決判事。
十二。世福開為四義決判之事。
十三。引聖勵凡下。散動機引聖勵凡難堪事。
十四。說清淨業下。懺悔清淨念佛清淨決判事。
十五。入觀住心下。佛力觀成體決判之事。

序分義中疑端(十五條)

一。如是我聞一句證信者。問。諸經常例。五句六句為證信序。今依何義唯取一句除一時等。若言時主處眾等非王宮事故非證信者。此義不然。下言一時起化時故。釋佛亦云標化主故。王城正是起化處故。耆山亦是流通處故。二眾非不聞傳說故。又若不具時主處眾。證信不成。如智論云。說時方人令生信故。若言阿難佛前傳說自表無錯故。於今經不必須其同聞等者。佛前傳說是在世事。滅後證信彌須籍彼聞傳說者證不錯也。
答。一義云今釋意。諸經例不違也。故牒一從如是我聞一句。而為上首至可云意摽然唯一句時。佛處眾屬發起序意。淨影疏。如是我聞一句證信。一時已下義有。兩兼摽置。而下釋如釋一時已下義雖兩兼。對前一句證信序故。已下偏就發起以釋難云。若爾者。今釋如是摽教主。能說人也釋。成無用。其故主成就下文。可有。何就如是二字。能說證信成耶。故知今釋意者。下四句以不為證信也。然者可云時佛處眾化前序。非證信序。但重重難勢至。一時起化時釋意首。此一段就文。有遠近發起意。約耆闍時。遠發起時也。未至王宮時。王宮時下爾時已下時也。近發起時也。次釋佛摽定化主意者。化主言又可亙化前發起。次釋王舍城起化處事。下爾時王舍下也。今在王舍城文釋遊化處。即是化前序義顯。次二眾同聞事。縱雖聞傳說。其別事也。今王舍前在。遠取成發起由來處。為化前序。不為證信序也。次智論文。諸經事也。必今經不可會(云云)今案此事。可存通別二義也。不背諸經通例邊同初義。然顯今經別義時證信體。只可有此一句。解釋始終正顯此別意也(云云)。
六句證信者。如是‧我聞‧時‧佛‧處‧眾也。五句證信者。前六句中。或合如是‧我聞為一句。或合佛與住處為一句也。如此雖有開合不同。諸經證信常例。以五句六句釋也。耆山亦是流通等者。嘉祥‧憬興等。經王舍城耆闍等說。王舍城舉指王宮會。舉耆山等指阿難傳說耆闍會也釋也。時方人等者。嘉祥此文受釋云。時者一時。方者住處。人者同聞聽眾也(云云)凡言意諸經常例。證信發起二序立。其中發起序約在世。證信序滅後經序也。又名流通序。即如是我聞言許。滅後信心尚難成。其時指實事也信。是尚誰人說不聞大樣故。佛說云時彌信。而尚何處不聞。信不落居。定其處時增信。此上其時同聞人指為證據時。信心增長故。同聞眾舉也。仍諸經心。五句六句具足成證信也。今其義含用。亦諸經不同義。仍一句取同不同二義含可得意也。
二。正明發起序禁父緣者。問。既言二就發起序中細分為七。何以初句名化前序。此句始言正明發起序耶。若言欲明亦有三序義者。證信發起諸經常例。今依何義立三序耶。若言發起有遠近故。就發起中開出化前為三序者。此是發起序中細科。何得別立為三序耶。是以諸師雖分異處起化身往攝化。只為發起一序而已。而今既有二序三序二途分科。其中化前。或入發起。或為別序。必有深意。其意云何。
答。此釋意趣。顯二序三序二轍也。二就發起序中細分為七云。二序轍也。今亦從第二句科正明發起。三序轍也。是則二序准諸經通例。三序顯今經別意也。諸師釋。發起序中開異處起化(指耆山也)身往攝化(指王宮也)二序異也。彼既名起化。唯是發起序也。故結成文不言三序。今化前發起二名各別。而結成三序。然學者多以遠發起義成化前序。未盡三序理也。料三序時。化前無發起意。唯是益二眾時處也。是則難行易行由來次第名序也。攝發起時者。彼諸教中發起今經有佛密意探出。成起化義也。委如記(云云)。
三。或就日夜等者。問。准智論說。時有二種。迦羅實時。十二時等。三摩耶假時。即今一時也。而今日夜十二時等名一時者。與論似違。云何會之。
答。論中明假實二時。經始一時釋三摩耶假時也爾。但今釋就此一時還出彼日夜十二時等迦羅時意者。假實二時其體一故也。仍上釋正明起化時云者。三摩耶時思也。今能待時中舉此多時。顯實時即假時也。凡時者。有為法上生滅分位假立法也。然凡夫是思實。成十二時等定執。佛教為破之。立三摩耶名。顯時體假也。仍論非相違。天台疏假實二時共出一時中。抑如此釋今意趣。今化前一時中廣攝一代諸時義為顯也。可思之(云云)。
四。或在山林處等者。問。今一時下舉此八處。有何意哉。若言欲明此等多處皆攝今此一時中者。其義難信。經文但舉城山二處。其時計應三七有餘。豈得言攝彼多處哉。因斯若言非欲攝今一時中者。既就化前能待時中舉此處。而言隨其時處隨緣授法斯乃洪鐘雖響待扣等者豈非以此多處總攝能待一時中哉。又下文云。一遊王城聚落為化在俗之眾二遊耆山等處為化出家之眾。等言所表。寧非等此多處意乎。
答。是能待一時中表攝一代多處說也。就其會通一邊難。經文舉二處。依文分齊也。三七有餘時分又爾也。今就此文舉玄義驚入火宅佛智時。一時攝一代時。二處此等八處攝在義有也。不然者。此斯乃洪鍾以下文。甚以難消也(云云)。
五。光變為臺影現靈儀等者。問。彌陀影現在正說中。此中何以舉此事乎。若言此是釋迦靈儀者。釋迦趣請本身自來。何名影現。又何不言影現靈儀光變為臺乎。若言淨土莊嚴名靈儀者。語則不便。一家諸文每歎佛身名為靈儀。未見依報名靈儀也。又如第四卷云。或見釋迦毫光轉變或見彌陀金色靈儀。與今宛合。誰異論乎。若言今欲明光臺中密見佛者。既許影現。何言密乎。又許光臺實有佛者。下文所現為再現乎。為當云何。
答。是第七所現佛其體實序在光臺也。光臺密見正報。如上既述。但第七所現佛再現歟云至。是二義。一義云。非再現。唯光臺所現正報應聲現謂說顯時。說說是語時住立空中也。一義云。再現云無過。光臺佛坐花臺現。曼陀羅如圖。此佛體法界身攝眾生姿也。故三緣義可具足。然第七觀初顯現此利益。空中立現可云也。是則即坐見立。即立可現坐。仍曼陀羅別不圖第七觀佛也(云云)。(後義為正)。
六總領所現感荷佛恩者。問。夫人領恩在示觀緣。何意此中作此釋乎。
答。此釋可有二重意。通別請皆置能請位時者。實未領佛恩。而總領所現云事。答為我廣說請普現佛土感見故。韋提未領解佛力恩。冥蒙佛恩故。如此釋也。若以五文三重義消文次第。放光現國所說佛力體故。此句即當示觀領解也。仍前後釋義各一片依可見也。下釋始知佛恩云。依文次第也(云云)。
七。何以一種淨土等者。問。一種淨土是何土乎。若言所現皆報土故名一種者。何以得知。光中所現皆是報土。如彼法藏菩薩所睹諸佛淨土。諸師多說通於報化。即以夫人所見例之。又縱皆是報佛淨土。報土非無十重等別。復何得言一種土乎。若言十重他受用土。今據自受名一種者。自受用土唯佛境界豈為他現令別選乎。
答。此句隨願往生經普廣菩薩問意也。彼問意者。諸佛所證約平等道理。十方淨土實無差別事為成也。就之有二義。一義云。菩薩意者。依法性平等道理。望自受用身土。成無差別義也。一義云。必不限自受用身。總依三身同證道理也。禮讚三身同證悲智果圓釋。即其證也。約此二義各會通前難。約始義。自受用身土為他現。即成他受用土。爾韋提眼前所現十方土。佛佛酬因土體為他現時。其相可一等。故問一種淨土也。十重淺深機宜各別所見也。仍不足來難。次義意者。今所現土為一種淨土證事。三身同證佛土總可一種定也。必非言無報化優劣。諸佛土各具報化等功德等同一種云也。但至法藏比丘所見淨土例。兩經所現同異忽難定。今且依解釋文分別之。在經中所說法藏比丘往事為選擇本願故。普現報化淨土。其中攝取勝妙莊嚴。最上報土取。今韋提既求淨土無生常樂。發報土得生願。故所現淨土限報土可云歟。
八。或可故隱等者。問。此與前言隱顯隨機。有何差別置或言乎。
答。前釋隱顯隨機故。優劣不定也。諸教分齊也。今此釋釋故隱獨顯。定西方為勝可顯義。故異前重。是今經意也。凡此釋始終有三重。此文段其二重也。下文四十八願故釋為勝。第三重也。是即當能請所說所為三重義也。
九。我今樂生彌陀等者。問。經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云。何意取其樂生安樂屬前總領所現之科。取此樂生彌陀之言為今別選所求句乎。又言此明彌陀本國四十八願等者。為望佛意作是釋乎。為當夫人知此事乎。若言但望佛意釋者。既就夫人我今樂生彌陀之言。釋曰此明彌陀本國四十八願等。明知夫人亦得見知此因緣也。若言夫人知此事者。未聞佛說。何得輒知。故結文云。有斯因緣如來密遣等(等)知約如來意密言耳。
答。先分依正釋兩段意者。此一段文有二重意。一者莊嚴精花故選之。二者本願故選。為顯此二義。樂生極樂句屬上科。顯依報莊嚴勝義。樂生彌陀句正為別選所求科。顯正報本願勝故選義也。通論之時者。亙依正可有此二義也。次彌陀本國四十八願等義以佛力故。夫人見知之可云也。但至言未聞佛說難。雖未聞佛說。既知極樂彌陀名號。是則佛力故也。凡以禪定三昧力知三世事。不可思議也。況加佛力三昧令見凡夫分外報土上。其因緣知事何足疑端哉。次有斯因緣如來密遣等釋。更非違文。本自此因緣知見在佛意。佛威力加被見時。夫人如佛知見了了覺事。有何相違乎。密遣夫人云密言。未說對言密也。韋提是非云不覺知。但此文中可有顯密兩重。顯露面莊嚴精花故選。就之如上可有隱顯隨機或可故隱等二義。探密意時者。本願勝故選。今此釋顯其義也。
十。亦非是無時佛語也者。問。總未言說明文實爾。更依何義有佛語乎。若言此是縱容義推。非實有者。作此義推有何詮表乎。若言此同玄義五文定散義者。縱有定散二善之義。未有言說。那忽言非無佛語乎。
答。玄義五文定散義意也。但至難。雖未言說。既有六根通說義。放光現國身說相好說也既許說。又是佛語體也。故得益分說是語時應時即見極樂云。解釋判光臺現國是即總未言說者。五文皆屬能請一重義邊也。今此釋光臺配所說義邊也。又義云。於佛語有二重義。一者釋迦教位即所說定散二門是也。二者望彌陀願。名號是佛語體也。付屬文云。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然別所求文我今樂生彌陀云。即是受光臺所說教持彌陀本願名號義。故有佛語釋也(云云)。
就之異義多多也。或一義云。今必不釋有佛語也。韋提請問如來放光等中間佛語有。然經家略歟。若譯者略之歟推義也。或一義云。佛還山此事阿難傳說佛助言可有。故亦非是等言也。或義云。是直非云佛語。阿難耆闍傳說既無錯。佛語同故爾言也。今義光臺所現阿彌陀佛者。選取歸名號。此名號即持是語體也。指之有佛語云也。故玄義釋有二轍。其中總未言說文義意。非是無時佛語玄義意也可知(云云)。
十一。此明機緣未具等者。問。此科既言告命許說。但可許說夫人所請。何言觀機開三福乎。又若從此開散善者。玄義何故從次亦令未來已下指為散善自開文乎。
答。此文幽玄。學者云云不同也。或義云。就此一段文。淨業成者以前許說韋提請。我今為汝已下自開散善釋也(云云)此義違玄義釋。大方經釋本意不叶也。一義云。經文許說定善也。廣說眾譬者。即十三觀中。或借日水顯依報莊嚴。或假立形像顯正報功德。觀觀中又各多舉眾譬。是眾譬云也。爾今釋述許不說意時。機緣未具等云也。一義云。廣說眾譬許說觀門也。爾此許說中可自開三輩觀有意。答韋提請所說十三異方便觀門。亙三福散機成三輩觀故也。此故從此文欲顯散善自開意密義。故如此釋也。玄義正為未來指被益文。言亦令未來世已下也(云云。此義正指自開文。今佛意處述也)此三義中。始一義長樂寺義也。後二義當家義也。其中以第三義為正也。
十二。一者孝養父母即有其四等者。問。孝養父母世福初句。何言此中即有其四。而開行福以為二乎。
答。此文實難見。一推義云。是摽正因正行義也。孝養父母攝三福。示正因平等義也。而開為四事。示正行差別義也。問。若爾者。何至行福始開之為二乎。答。九品正行差別。從上品中生顯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為二。合上品中生深信因果受法歟。或行福中發菩提心一句。後三句行者可亙故。開為一句歟(云云)一者孝養父母等云。舉始一福許顯三福互具足義也。而開即有其四。唯不限三福。開可成多福顯義也。又是正因正行心也。即三福互具足。正因平等意也。多福各別一取為行。正行差別意也。
十三。引聖勵凡等者。問。上來既言開三福業應散動機。而其散機根既劣弱。引聖勵修。何由堪忍。又彼諸佛修淨業時。必是福觀雙修。廢惡息慮。今引彼行勵此凡夫。而言決定注心等者。還似諸師二善只為一機之義。觀機自開宗豈立乎。
答。引聖勵凡意者。未來散動根機。隨分廢惡修善道起。終歸念佛一門。為令得他力益。決定注心言。即潛標一心信樂求願往生義也。仍不同諸師福觀雙修義也(云云)。
十四。言說清淨業等者。問。此科既名敕聽許說。但可許說思惟正受。何約懺悔及以念佛。釋此文中清淨業乎。若言念佛即觀佛者。玄義所辨兩宗之義。豈亦成乎。
答。此釋有二重。始言懺悔方者。即觀佛三昧方儀也。下日觀及花座觀等中如釋。故此釋當許說定善。次言又言清淨者。約念佛三昧釋之。是約佛意遙述正宗實義也。此中又含二重義。言依下觀門者。所說觀門也。專心念佛已下。所為義也。故前一重能請位於懺悔滅罪為清淨業。此重所說所為中正以所為願力滅罪成清淨義也。如此得意。敕聽許說科不相違也。又觀佛念佛兩宗義不違也(云云)。
十五。此明入觀住心等者。問。經言以佛力故當得見彼如執明鏡等者。執鏡應喻以佛力見。若爾何須入觀住心凝神等釋。若其心境相應見者。全是自力。依心見故。佛力觀成義焉在乎。若言凝神而加佛力。非但佛力以令得見者。前光臺見豈若斯乎。又下夫人所舉苦機。如何成此觀門益乎。
答。此難實爾也。但釋義意趣。為成定善示觀義也。其定善示觀者。說定善修行方法。而至觀成位可見處境界。教位說顯開悟眾生。終歸念佛往生也。故今言入觀住心等。定善觀成相也。歸此觀成功佛力示觀云也。是則佛令見心境相應境界全凡夫也。光臺光中見。正宗令見說位。在世滅後聞見同以歸佛力願力。定善示觀法門云也。

序分義疑端畢

淨土疑端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