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鈔卷第十

沙門阿寂紀
輸入者 韋小燕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劉海燕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一疏一)

二從經云下。明總標說三句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猶如下。明隨釋中。自四。一釋菩提為因。二釋大悲為根。三釋方便為究竟。四明約地上轉釋三句。
初中又云。一明總三句次第生起。二明中智觀。三明心實相。四明相望成因果。五明譬說。六明引論證信心。
初中。世間種子者菩提為因句也。籍四大眾緣者大悲為根句也。如是次第等者方便為究竟句也。是即為釋菩提為因句。先總釋三句次第生起而成因果也。
二從然以下。明中智觀中。然以中智者。非彼顯教所談之中智。是非中之中也。所謂字不生不滅之德名為中智。言以字不生義故離常見。以字不滅之義故離斷見。如此以無自性故因不守自性故還成果。果亦不守自性故還成因也。故云觀之畢竟乃至因果義成也。若法不然等者。若不能如斯觀達。即墮斷常二見之中故不成因果也。所謂墮斷無之見故更不見因果。墮常見之中故亦不成因果之義。所以然者。計因定因果定果故不知從緣生之因果。故云若法不然乃至因果義不成也。
三從今行下。明觀心實相中。今行者等者。指三密修行行者。觀心實相者。指六大法界一大圓明蓮華三昧之體亦復如是者。離如上生滅斷常等諸戲論。故云亦復如是乃至淨虛空也。於內證所行等者。離如此斷常一異雖不生不滅。而於內證圓明之萬德。更不疑滯。一切智智大菩提心堅固不動。故金剛頂云等同於大空堅住金剛性全成金剛體(云云)故云於內證乃至堅固不動也。離業受生等者。如此住堅固大菩提心故。永離無始生死業受之生。而成虛空無垢大菩提之生。故云離業受生等也。萬行功德等者。普門法界大悲萬行。依此大菩提心而增長。故云萬行功德乃至菩提心為因也。
四從此菩下。明相望成因果中。此菩提者指上如實大菩提心也。為後二句因者。為大悲究竟二句而成因故云爾也。若望生死中者。於生死流轉中對所積集大小權實善根故。此如實大菩提心初心即極發心即到故被云果故。云若望生死中乃至名為果也。以睹佛法前相者。指地前五種三昧道也。故禪要云。初觀之時如似於圓。遍周之後無復方圓。作是觀已即便證得解脫一切障三昧。得此三昧者名為地前三賢(云云)又云。今於此心中。復有五種心義。行者當知。一者剎那心。謂初心見道一念相應。速還妄失。如夜電光暫現即滅。故云剎那。二者流注心。既見道已念念加功相續不絕。如流奔注。故云流澍。三者甜美心。謂積功不已乃得靈然朗徹。身心輕泰翫味於道。故云甜美。四者摧散心。為卒起精懃或復休廢。二俱違。故云摧散也。五者明鏡心。既離散亂之患。鑒達圓明一切無著。故云明鏡。若了達五心。於此自驗三乘凡夫聖位。可自分別矣(云云)故知以睹佛法前相故者。指地前所證三昧道也。佛法者初地法明道位也。故彼五種三昧道是為初地佛法前相故也。
五從解如下。明解說中。聞善知識者。指世間如實之善知識也。餘文可見。漸見前相者。指地前三昧道。如上(云云)爾時於寶藏等者。既見寶之前相故。於寶藏所含種種功能更不疑。彌發起加行。速望得無盡寶藏之真體也。故云爾時於寶乃至信心義也。若合譬者。有人者初心始行真言行人也。善知識者。真言上乘之大阿闍梨也。汝今宅中者。指行者自身云今宅中。是即周遍法界之塔婆故。自有無盡寶者。指自心八葉無盡莊嚴藏。應自勤修者。令教修行三密方便。而開發自心萬德故。周給一國者。開發已於周遍法界華藏世界海中。自他受用無有盡期故。彼人聞已即生諦信者。行者聞如上之殊勝教導已。即諦信住如實知自心之大菩提心故。如說而行等者。住大菩提故如阿闍梨教導正行三密妙行也。漸見前相者。證得地前三昧道味。爾時於寶藏等者。既見佛法前相故。離疑惑之心。彌發起加行望證法明道故也(云云)
六從釋論下。明引論證信心中。釋論云者。彼論第一卷釋如是下文也。此偈中者。論家御語也。餘文自可見。
二從經中下。釋大悲為根中。自五。一明表大悲。二明根義。三明悲義。四明根悲交釋。五約供養行明悲義。初中。經中次說者。指經大悲為根本五言也。是即菩提心為因之句次故云次說也。
二從根是下。明根義中。根是能執持義者。言大悲能執持諸佛大菩提功德萬行不令拔除。故云爾也。
三從梵下。明悲義中。迦是苦義者。即是大悲拔苦之義也(云云)
四從慈如廣下。明根悲交釋中。慈如廣者。慈是與樂義。是即菩提心所具無上法樂也。此菩提心名為嘉苗。是菩提心為因句也。為令增長此菩提心之嘉苗故。用拔苦之大悲。是即大悲為根句也。故云慈如廣乃至除草穢也。此中云悲者。說能助之大悲。所助之大慈自顯。故云爾也。
五從且如下。約供養行明悲義中。行者等者指真言行者。修供養時者。於供養有內外事理供養。如下卷說。時者依軌儀法則行三密之妙行時也。此時亦有初中後晨朝日沒等之時。隨四種之法分別故云爾也。若奉一花等者。付之有淺略深祕。其淺略者。隨其時世間所有種種妙花妙香等是也。若深祕。花者以行者周遍法界忍辱之心。兩手合掌。向周遍法界過剎塵曼荼羅聖眾演供養時。於剎那頃興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說供養雲海。供養已成法界不可說不可說展轉曼荼羅聖眾。并自法界他法界不可說不可說展轉曼荼羅聖眾之時。須臾成就花三昧圓滿忍辱波羅蜜。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大願皆悉成就。故云若奉一花乃至皆悉生根也。復次花者自心八葉心蓮華。是即佛界心界眾生界同一平等大菩提心之妙體。以此大菩提妙花。供養盡空法界佛界心界眾生界帝網重重不可說不可說曼荼羅聖眾故。自利利他行願皆悉圓滿生大悲根。故云若奉一花乃至皆悉生根也(云云)如花者阿伽香飲食燈明等亦復如此(云云)隨行者以等者。住字本不生實際。而修無盡萬行。故云隨行者乃至萬行也。即由大悲地界等者。譬如大地為一切眾生依。大悲亦復如是故。水火風空亦如此可得心也。餘文可見(云云)
三從方便下。釋方便究竟中。即醍醐妙果等者。大悲萬行皆悉成就十一地妙果圓滿。譬如醍醐無可復增其精涼也(云云)三密之源者。此妙果是三部三身之奧源故云爾也。
四從又淨下。約地上釋三句義中。自二。一明舉譬顯三句始終。二明引般若結釋。
初中猶如真金等者。初地所發如實大菩提心也。大悲如習學等者。初地所發大悲行願也。方便如巧藝等者。初地所證妙果也。復次初地為菩提心為因。從二地至八地已來為大悲為根。八地以上為方便究竟也(云云)
二從如摩下。明引般若結釋中。梵音鄔波那等者。因之梵語也。此梵語有發起義。是即從因生果果還復生因義也。故云梵音乃至故以為名也。
三從經云下。明開示寶所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三。一明開示寶所。二明自心為寶所。三明問答決疑。
初中。即是者。直指如來直說故云即是也。開示如來者。上所言如實大菩提心是也。
問曰。如來何故自問自答。而言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耶。答。今此自證大菩提者金剛手猶不能問。何況有餘人能問能答人耶。故如來自問自答也。
二從如人下。明自心為寶所中。如人雖聞等者。譬意可見。復指言如上者。指上之菩提為因之解釋也。此法從何處者。指第一甚深微妙之法。所謂如實大菩提心是也。即是行者自心耳者。指自心八葉干栗多心也。若能如實等者。言如實觀察此八葉心蓮功德。了了分明證知無疑滯。名為如實知自心。故云若能如實乃至名成菩提也。其實不由他悟等者。心自證心心自覺心之意也。
三從問曰下。明問答決疑中。問曰若即者。問之意謂。佛自問云何菩提。如來自答如實知自心故。即乘取答之語問即心是道者也。言即心者自心故也。故問但如實知即心名為成菩提者。何故一切眾生自不成佛也。即如大圓覺云。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乃至金剛藏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唯願不捨無遮大悲。為諸菩薩開祕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云云)今問意亦復如是。佛既說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故。乘取此經文即問曰。若即心是道者。何故眾生輪迴生死不得成佛也。答曰以不如實知故者。答之意謂。雖自心元佛。不如實知自心之體故云不成佛也。所謂愚童凡夫者。釋其所由也。若聞是法者。就斯有多種斷簡。謂於愚童凡夫有種種不同。所謂或有未生一毫修善之愚童凡夫。此人雖聞是法。不可有信知之義故。如次下卷釋愚童凡夫云。若是未生種子無機之人。雖種種為說。終不能信解(云云)或有行齊施等之愚童凡夫。是則聞是法有少分信解之義。以是義故。今文云。若聞是法少有能信也。識性二乘等者。纔觀人無我。雖斷離人執。猶未離實有之法執。何況如實觀自心即法界之實體耶。故云識性二乘乃至未如實知也。已上出如實不知之人也。若知實自知等者。是即如實自證自覺者。初發心之時。即覺知本來成佛亦無餘答也。譬如長者等者。舉譬顯此義。自可見(云云)
問。若爾者先所舉圓覺經中。金剛藏問云何如來答之耶。答。同經。如來答云。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悟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善男子。諸旋未息(私謂動目轉火雲駛舟行也)彼物先住尚不可得(私曰。湛水定眠月運岸移。此四先住不可得故)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私謂。三惑者指金剛藏問之中三疑惑也)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無花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花翳(私謂已上如來答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云問也)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私謂已上如來答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云問也)善男子。如銷金鑛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鑛。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私謂如來答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云問也)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私云決第一問)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私云決第二問)無妄輪迴及非輪迴(私云決第三問)善男子。但諸聲聞所聞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未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云云私謂根本婬欲是也下然見云云)今案此經如來所答之旨。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涅槃。又無成佛及不成佛。又無輪迴及不輪迴。只以妄見故見種種不實。今亦如是。六大法界一大圓明之心鏡。離去來動靜生滅一異能所得失等之相故。無煩惱菩提生死涅槃。亦無成佛不成佛。無輪迴不輪迴。唯以不如實知如是之自心體性故。生種種妄見。輪迴生死往來五道。若如此自心實相如實開覺。即時歸本覺。畢竟如而菩提相也。故經云乃至彼法少分無有可得也。此事至要也。能能可思察可思察。
四從經復下‧明菩提不可得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亦三。一明離菩提無一法。二明不可得所由。三明轉釋無相義。初中。無上正遍知等者。指上正遍知等釋。故云前已說之也。此中者指別牒句中也。即是七微合成者。俱舍論頌疏第十二云。極微為初指節為後。應知皆七倍增。七極微為一微量。積微至七為一金塵。積七金塵為一水塵。積七水塵為一兔毛塵
(云云)又云。極微者是色極少也。剎那者是時極少也。一字者是名極少也(云云)又云。微是細義。非極微也。色聚極細立微聚名。為顯更無細極此者。此在欲界無聲(云云)然今七微合成者。彼微聚七合成名為七微合成。此七微合成名為微少。故云梵云阿耨乃至故以為喻也。言彼法者等者。指無相大菩提心而云彼法也。言彼六大法界虛空無垢菩提心之外。更此七微合成微少之色塵許無有可得之法。故云言彼法者乃至更無一法也(云云)
二從經中下。明不可得所由中。自六。一明別標。二明牒經。三舉分譬。四明分譬不及。五明勸誘。六明心自證覺。
初中。次說因緣者。是即少分不可得因緣也。
二從何以下牒經。可見。
三從譬如下。舉分譬解釋中。譬如虛空等者。且以具少分六相似故。即以為譬也。所謂一畢竟淨。二離一切相。三無動。四無分別。五不可變易。六不可破壞也。以如此等六義少分相似故為譬也。故云以如是等乃至無相菩提心也。
四從然是下。明分譬不及中。然是中等者。雖世間虛空有如上之六義少分相似。於是無相大菩提心中。復有不可說不可說祕密甚奧之事。以虛空不可譬大菩提也。遍喻者。如上引涅槃經釋之(云云)
五從翼諸下。明勸誘中。諸學者等者指真言學者。得意忘筌等者。言得此恒沙萬德之義魚。忘彼畢竟無相之文筌也(云云)
六從又如下。明心自證覺中。又如虛空等者。如世間虛空者無知解者無開曉者。甚深無相大菩提心亦復如是。故云又如乃至當知亦爾也。心自證心者。上之心者智也識也。下之心者境也五大也。是則直指行者本有境智不二也。言能證心者本有智也。所證心者本有境也。所謂以本有五大為境。以本有識大為智也。是則為顯境智和融本來無二無別也。境智名異全收一體也。然此境智圓明之外。全以無知解之法。無知解之者。無開曉之法。無開曉之者。我心自證我心(云云)自覺我心。故大圓覺經云。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住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云云)禪要云。唯有明朗。不見心之與身(云云)故云又如虛空乃至開曉之者也。若分別少分者。言於此無所得大菩提中。若分別微塵許之能所。隨法非法之相。不離我人壽者等之見。若不離我人眾生之見者。取去來生滅一異能所等。往來五道生死。何名不壞常住金剛智慧耶。故華嚴經第六云。如來深境界。其量齊虛空。一切眾生入。真實無所入(云云)
三從復次下。明轉釋無相義中。自四。一明別標。二明牒經。三明引論證。四明舉淨心合。初二。自可見。
  三從如釋下。明引論證中。佛智慧清淨故等者。出過諸心地不作諸觀故云清淨也。不觀諸法等者。是即出不觀之法相也。其文自可見。
四從以如下。明舉淨心合中。以如是淨者。指如實大菩提心。出過諸觀等者。四智心地猶不出心量之分。何況於自餘耶。今此淨菩提心者。出過諸心地於法自在也。故云以如是淨乃至得無罣礙也。雖無相甚深不可思議。而此菩提心含甚深不可思議微妙清淨功德兩部曼荼之萬德。莫依之不出生。故悉地出現品云。虛空無垢無自性。能授種種諸巧智。由本自性常空故。緣起甚深難可觀(云云)又供養次第云。淨菩提心如意寶。滿世出世勝希願。自利利他因是生。除疑究竟獲三昧(云云)又菩提心論云。能含無量種種珍寶三摩地(云云)故云譬如虛空乃至謂虛空相也(云云)
五從爾時下。明問答決疑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時執下。明隨釋中。亦二。一釋薩埵疑問意。二釋如來答。
初中。亦二。一釋所問來意。二明所問體。
初中。時執金剛者。聞佛說如上之無上菩提少分不可得之相。雖自身無疑。為斷未來眾生疑惑故。而致此問。故云聞佛所說乃至而佛言也。
二從菩提下。明所問體中。菩提心名等者。菩提心即一切智智也。若一切智智者。離此菩提心之外無少分能所者。誰為能求所求。誰為可覺可覺者耶。又離菩提心之外都以無一法者。誰能發菩提心。令至此無相本菩提妙果耶。又若雖無能發所發之因緣而成菩提者眾生雖不發心修行。自然可成佛耶問也。故云菩提心名乃至自然成也。
二從故佛下。明如來答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亦三。一明自心尋求。二明示其著所。三明法明道位。
初中。亦二。一明自心即是旨。二明不知故見苦樂。
初中。雖眾生者。夫以一切眾生色心實相直爾是菩提故。雖有佛出世而不增明。雖無佛出世而不缺減。性相常住常自莊嚴。故云雖眾生乃至自嚴淨也。
二從然不下。明不知故見苦樂中。自二。一明正不知因緣。二明譬。
初中。然不知實者。言眾生自心即雖佛。不如實自知自心實相。即是無明也。然無明有厚薄。所謂大論九十七云。無明有二種。一者厚二者薄。薄者名無明。厚者為黑暗(云云)釋論云無明煩惱厚薄別故(云云)
問。自心即菩提有佛無佛常自嚴淨者。有何等因緣無明起耶答。法華經云忽然火起(云云說元品無明也)金峰經云。爾時會中忽有一障者。不從空生亦不從他方來。亦不從地出生。忽然而現。時薄伽梵告金剛手言。此障從何而來。從一切眾生本有障無始無覺中來。本有俱生障。自我所生障。無始無初際。本有俱本輪。時障者忽然現身。作金剛薩埵形(云云已上自宗所談佛果一障是也)此等意無明煩惱發起忽然而無所從來。是則一切眾生本有俱生障自我所生障無始無覺中來本來不可得也。彼顯教所說元品無明障言語道斷心行所滅絕離絕離境故。不談無明形體。今宗障體即德故。云忽然現身作金剛薩埵形也。是即不住自心內證之妙智。而緣心外之法故。此無明忽然現起。故經云。於一散亂心。此障即為便。能奪真言師所修功德業(云云)問。若爾者住何等觀智。令除滅此無明煩惱障耶答。住如實之智不見心外之法故。此無明不除而除不滅而滅。來時無所從來。無始無初際故。去時亦無所去。無終無終際(云云)
二從如蠶下。明譬中。亦三。一明厚喻。二明薄喻。三明見心實相。
  二從如蠶出絲等者。譬無明深厚者。從苦趣苦。都無出離之期。是則大論所說無明厚者為黑暗。是也。又法華經云。毒氣深入失本心故。為毒所中心皆顛倒(云云)
初中譬如下。明薄喻中。譬如人間淨水者。譬無明輕薄者。隨所緣雖異解。心外不見法。是則大論所說薄者名無明。是也。又法華云。不失心者即便服之病盡除愈(云云)於一水四見不同也。所謂人間見水。天見琉璃。餓鬼見火。魚見宮殿。故云如人間乃至或以為火也。於自心六大法界一水。自見十界之差別。自見種種無量之苦樂。故云自心自見無有一法等也。
三從若瑜下。明見心實相中。若瑜伽行人等者指真言行者。正觀三法者。就內六根而觀達。就外六塵而觀達。及兩中間而觀達。修心不可得。不可得者即是字之實相也。字實相者即是心實相。心實相者無相大菩提。無相大菩提者即是一切智智。故云正觀三法乃至得成就也(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示其著處中。自七一約一切法明心實相。二約真我明心實相。三約六根明心實相。四明心無相所由。五明結歸三句大宗。六明知識其心。七明頓覺成佛(云云)
初中。又五。一明著所因緣。二明引經。三明大品。四明觀內外中間。五明譬合。
初中。復次世尊者。佛先直答金剛手言。祕密主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淨故(云云)此本性清淨心。依內外中間等著所。而不得本淨真心故。次說內六根外六塵其兩中間之著所。故云復次世尊等也。餘文可見。
二從經言下。明引經中。心者行者自心。即本性清淨妙蓮不染真心是也。
三從如摩下。明大品中。如摩訶般若等者。指大品般若也。以無量門等者。初自五蘊三科之法。終至種智菩提。約一切諸法門。說畢竟獨空之旨。今實相者無相也。故大品云。諸法一相所謂無相(云云)
四從今欲下。明觀內外中間中。今言疏主之言也。遠指佛之現在也。宗要者所謂本性清淨自心也。欲顯此本性清淨之心實相。雖多有情所著法。不過內外十二所故。於此十二所而觀達。速至心本不生際。故云欲舉其乃至一切法也。行者指真言行者。於內法者六根也。一一諦觀者。約眼根諦觀而心不可得。乃至約意根諦觀而不可得也。故云一一諦觀也。或在外耶者六境也。猶恐錯誤者。約內觀心不可得。又約外觀心不可得。於內外不見心之所住。誤於內外之中間謂有心之所住。故為遣此執著復作此觀。於內六根心不可得。於外六境心亦不可得。於內外心已不可得。況於兩中間而有心所住。故於兩中間亦心不可得。此時於內外中間之三所不見心之所住故。自心本來無生無滅而離去來。故云猶恐錯誤乃至戲論雲披也。
五從譬如下。明譬合中。珠力故水清者。妄想濁亂心水中。自本有自性清淨如意珠。以此自性清淨淨菩提心如意寶珠力故。妄想顛倒濁水即清。濁水清故即寶珠還顯現。故經云。淨菩提心如意寶。滿世出世勝希願。知利利他因是生。除疑究竟獲三昧(云云)故異生羝羊適一念發心修微薄濟施。皆是依此淨菩提心如意寶珠內薰密益之力。自其以來念念資長而到初法明道位。證除蓋障三昧時。自然此淨菩提心如意珠顯現增明也。雖然水初濁時濁自餘所不來。清亦於餘處不去。水初清時。清自餘處不來。濁亦於餘處不去。水清濁只依風緣。珠隱顯亦任清濁。可思之。
二從經云下。約真我明心實相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前約下。明隨釋中。亦二。一約諸色明觀。二明約三界觀。
初中又四。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內心大我。三約顯色觀。四約形色觀。初自可見。
二從此宗下。明內心大我中。此宗者指真言宗。即以等者。如餘宗為正因佛性。今宗不爾。直指一切眾生之心為如來應正等覺。是本來成正覺如來故也。所謂內心之大我者。指一切眾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花。是即花臺八葉九尊本來大我自稱也(更問)
三從如有下。明約顯色觀中。如有一類外道等者。所謂或一類外道。我觀真我其色正青。或一類外道我觀我其色正黃等計也。封執一色不許餘色。故云如有一類乃至或言鮮白等也。臙脂色者。自臙州出油色其色似紅紫。故以義云紅紫也。
四從或言下。約形色觀中。又二。一明舉見簡非。二明舉證非計。
初中。或言我見者。所謂或一類外道。我見真我極長。或一類外道我見真我極短等計也。各各謂我所執真實而餘人所見皆不實也。故云或言乃至餘皆妄語也。青相畢竟者。破彼常見也。青實相不壞等者。破彼斷見也。所謂青實相者。五色皆有實相。是即五佛色故也(云云更問)
二從如有下。明舉證非計中。如有外道等者。明依一師迷妄之僻見諸弟各妄計不同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次云下。明約三界觀中。亦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三。一舉僻見不同。二明彼非。三明開示曼荼。
初中。亦是對妄者。上約一切法并真我。呵責彼宗計畢。今然約三界等簡之故。云亦是對乃至三界同性也。毘紐天者。疏第五云。又次置微瑟紐。舊譯謂之毘紐。此是那羅延天也。
二從然此下。明彼非中。三。一明約所居簡。二明約能居簡非。三舉譬呵非。
初中。然此三界等者。三界有為諸法皆從緣生。從緣生法悉無自性。何心性同彼三界耶呵破也。
二從次廣下。明約能居簡非中。次廣分別等者。釋經之非天龍等文也。
三從譬如下。明舉譬呵非中。譬如虛空者。是即喻忘本源而起種種妄見。所以然者。隨所受器捨本味。暫成辛酸溫濁。故云譬如虛空乃至未曾變異也。又如真陀者。是即喻一心隨類應現。所以然者。一相摩尼隨緣雖變色。珠體無動轉。主亦如是。隨緣雖作種種色形。心體無動轉而不生不滅也。故云又如真陀乃至亦應生滅也。
三從復次下。明開示曼荼中。復次世尊等者。今佛說心性非顯形眾色三界六趣等者。開示下品所說曼荼羅。為除未悟者戲論分別也。所以然者。曼荼羅中有顯形眾色天龍八部等故。真言行人見彼不了知自心因緣生故。生戲論分別起常見等故。先開示心實相門。說非青非黃乃至不與三界六趣同性也。
三從又經下。約六根明心實相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亦四。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約十八界觀。三破邊見。四破見現。
初中前說不在者。六根六境兩中間。此云三處也。
二從為未下。明約十八界觀中。為心不與者。言次上說心不與三界六趣同性故。猶恐未悟者心住十八界等中耶可推求推度故。廣歷十八界示心無所住也。
三從復次下。破邊見聲聞中。自四。一明結前生後。二破犢子部計。三破有部。四明並破二部。初結前生後。可見。
二從犢子下。明破犢子部計中。犢子者。三論玄云。阿毘曇者名無比法。無漏惠根會理隔凡。其功冠絕。故云無比。犢子者。三論云。薩婆多傳有異世五師。同世五師。異世五師者。一迦葉。二阿難。三末田地。四舍那婆斯。五優婆堀多。此五人持佛法藏。各得二十餘年更相付屬名異世也。同世五師者。於優波堀多。即分成五部一時並起。名同世五師。一曇無德。二摩訶僧祇。三彌沙塞。四迦葉維。五犢子部(云云)今犢子者此同世五師隨一也。是二十部中其一也。
問。何等名二十部耶。答。三論玄云。如來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諸弟子四月十五日於王舍城祇闍堀山結集三藏。爾時即有二部名字。一上座部。謂迦葉為上座。二大眾部。即界外大眾。乃有萬數。婆師羅漢為主。此云淚出。常悲苦眾生而淚墮也。又云。從上座師都合有十一部。大眾部有七部。合成十八部。足根本二部為二十部。譬如四大和合等者。三論玄云。問。毘曇但明人空。成實具明二空。云何兩論無有優劣。答。於小乘內自分三品。一者俱不得二空。如犢子部云。四大和合有於眼法。五陰和合別有人法。此下根人也。二者薩衛之流。但得人空不得法空。為次根人也。三者譬喻訶利之流。具得二空。為上根人也。約空義淺深。則毘曇為小乘之劣。成實為小內之勝也(云云)大論第六云。復有三世中法。未來中出至現在。從現在入過去。無所失。是則為常(云云)同論云。如毘波沙中說。微塵至細不可破不可燒。是則常(云云)
三從說一下。明有部中。說一切有道人者。三論玄所言薩衛之流。但得人空不得法空是也。如角龜毛等者。喻外道妄見虛誑不實。餘所書之。
四從以如下。明並破二部中。以如是戲論法者。指二部空計。而云以如是戲論法也。故不識其心者。彼等不識心無性故。妄作如是三世實有等戲論也。
四從非見下。明破見現中。又四。一並表二計。二舉非見計。三舉非現計。四並破二計初可見。
二從如有下。舉非見計中。如有人言者。有大乘師教弟子云。一切眾生本有佛知見性。但無明翳膜除時自能見理(云云)弟子聞之作僻見謂。依無明膜不見佛性。我言療治此膜。招請醫師種種療眼。是即師任法理雖教導。而弟子惡得心致如此僻見耳。
三從或有下。舉非現計中。或有人言者。亦有一師云。常住妙理非造作之法。纏蓋除時日輪自現(云云)弟子聞之惡得心作僻見。雲霧靉靆時我等常住妙理不現。雲霧除去日輪現時常理顯現。仍待朝日。朝日出時見彼。稱云我見常理(云云)此等皆師以譬喻教佛性常住之法。而弟子不知喻所詮故。一向執世諦作如是見計。故云皆以世諦言之耳也。
四從若淨下。並破二計中。若淨菩提者。問云。為破師。為破弟子耶。答。師弟共破之。
問。師無僻見。何破之耶答。雖無僻見。猶作見現之思破之也。破文自可見(云云)
四從又經下。明心無相所由中三。一表經文。二明譬說。三明合譬。
初中。又經中等者指今經。自說因緣者。上約諸妄執雖說心無相。未顯說其無相所由故。佛自說心無相無住無性之因緣。故云自說因緣也。
二從猶如下。明譬說。自可見(云云)
三從心性下。明合譬。又自可見(云云)
五從經云所下。明結歸三句大宗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如上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結前句。二明生後。三明難思三諦。
初中。如上種種者。次上約一切法。或約真我。或約十八界等。一一觀達入自性清淨門。明自心自發自心尋求菩提畢。故云如上種種乃至求菩提義也。
二從今復下。明生後句中。今復結言等者。謂上所言自性清淨心虛空菩提三種全體遍收一體無二。雖一體無二。而心虛空菩提三種名字宛然也。是即一而多也多而一也。一多自在不可思議也。故云虛空無垢乃至而有三名耳也。所謂心者眾生世間。虛空者器世間。菩提者智正覺世間也。如此三種世間性相本來一相一味。所謂六大法界字本不生也(云云)
三從即此下。明難思三諦中。即此一法界心者。指六大法界云一法界心也。此一法界心即勝義行願三摩地三種菩提心也。其勝義故畢竟不生也。行願故畢竟不壞也。三摩地故二而不二也。即是三部妙體也。畢竟不生者金剛部也。不壞因緣者蓮華部也。不二平等中道即是佛部也(云云)
六從經云下。明知識其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佛已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結前句。二明正知識其心。三明究竟同歸。
初中佛已開示等者。始從題目終至囑累。一部始終唯明此三句大宗。所謂如說如實大菩提心者菩提為因句也。始從一毫之善種。終至十地究竟功德善根。皆悉為大悲為根。第十一地為方便為究竟(云云)復次於一位中有因根究竟三句。復次於三句中各有三句。復次於一念一時等各有三句。以如此等義故云佛已開示乃至大宗竟也。
二從即統下。明正知識其心中。即統論等者。統論此經一部始終。以種種無量善巧方便。而說如實菩提心。令知識眾生本心。所謂依如來之奮迅示現無盡莊嚴故金剛手發問。依薩埵發問故說如實大菩提心并三句法門。為令此淨菩提開明故。約內外等一切法以示其著處。或說百六十心三劫六無畏等種種心相。或說擇地造壇等眾多支分等。或說諸尊密印真言三摩地等。或說祕密曼荼內證真實境界等。或說兩部灌頂印明并祕密第五三昧耶等。如此等無量祕密方便。尋始窮終莫非為知識其心。所言知識其心者。即六大法界全體是也。所謂知識者。五智云知。即在果位。五識云識。即在因位。是即為顯果即因因即果。因果共不思議。故云知識也。其心者本有境即五大也。所謂六大無礙。六大無礙者即境智不二。境智不二名為成等正覺。故此經始終只為此一大事因緣也。故云即統論一部乃至知識其心也。維摩經上云。直心是菩薩淨土(云云)
三從如此下。明究竟同歸中。如此經者等者。非啻此經作此說。釋迦如來所說一切契經亦如是。故云如此經者乃至皆同在此也。又非啻釋迦如來同作是說。十方三世諸佛皆以一同無有異路。故云如釋迦如來乃至知識其心也(云云)
七從經云下。明說頓覺成佛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世尊下。明隨釋中。自四。一明結前生後。二明決了佛法。三明諸法實相。四明觀我相。
  初中。說此頓覺成佛等者。即如經云。不捨於此身。逮得神境通。遊步大空位。而成身祕密(云云)又論云。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是即不經劫生直證佛位。譬如神通乘人發意之頃能到所詣。故云說此頓覺成佛入心實相門也。
二從亦為下。明決了佛法中。亦為決了等者。決了十方三世諸佛說教。莫非為斷我性而開自心實相之門。故云亦為決了十方三世乃至漸次開實相門也。此中如一切經中者。指諸顯經等也。
三從彼言下。明諸法實相中。彼言諸法實相等者。指彼法華經所說十如實相。故奧卷云。妙法蓮華最深祕處者。即此經本地身也(更問)以是義故云即是此經心之實相也。心實相者即是菩提心。更無別理也。但為薄福眾生等者。即如法華經云。斯人尟福德不堪受是法。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故云但為薄福眾生乃至甚為難得也。故世尊等者。以薄福因緣故不能自信作佛。故如來說四味調養之方便。令淨諸惑障。漸說時將至說一大事因緣。故法華經云。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誑。亦無貪嫉意。斷諸法中惡。故佛於十方。而獨無所畏。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云云)故云故世尊且令乃至為說即心之印(云云)今經則不如是等者。今經不用調熟方便。直約諸法令識六大法界淨菩提心。故云今經則不如是直約諸法令識其心也。所以為祕要之藏等者。指一塵法相為法界曼荼羅全體。故云所以為祕要之藏也(云云)

妙印抄卷第十
建武四年(丁丑)卯月十六日
金剛佛子明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