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鈔卷第二十三

沙門阿寂記
輸入者 韋小燕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劉海燕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經之第一疏之第三)

十二從究習下。明究習瑜伽德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為二。一明三種互用無礙義。二明引善財為例。
初中。謂善修相應者。於三部妙用。能知其精要一一通達。故云謂於三部真言乃至應名善修瑜伽也。又於息災等者。於三種祕密方便各成三種也。其文義自可見。故云又於息災乃至皆能善分別之也。種種本尊等者。息災佛部本尊增益蓮華部本尊降伏金剛部本尊等也。若五部時。佛部攝羯磨部。蓮花部攝寶部也。三昧隨三部可准知。形色。謂息災柔軟形白黃色等也。增益慈愍形白色等也。降伏忿怒形青黑等也。字謂佛部字蓮花部字金剛部字等也。印謂塔五古蓮花等之類也。性類謂三部性類差別無量無數不能具記。威儀者三部聖眾行住坐臥四威儀各別故。供養謂佛部奉白色花蓮花部奉黃赤花金剛部奉黑色等花等也。如花。一切香燈飯食衣服瓔珞等類皆以察之可奉獻也成就時運心觀察者。若成就佛部時我本來色心常住自性受用。而與諸佛眾生本來常住自性受用無二無別。周遍法界常住不壞也。然以十緣生句觀察如幻夢等。都無性無住也。如此可運心觀照也。故云成就時運心觀察方便皆已相應修習。如佛部者。蓮花部金剛部隨其成就類如此可運心觀照也。此中障礙等者。如此作緣曼荼羅事業時。以誓心決定故魔障氳氳而起。所謂或現父母妻子親友知識等形。乃至現佛菩薩色相莊嚴形致障礙。或現天龍八部夜叉羅剎鬼神等可畏恐怖之形而致障礙。如是現違順二境作種種留難。此時一一魔事皆悉識知已。而以三平等妙觀可為對治。所謂諸佛三業魔境三業行者三業平等平等同一體性。能障所障六大一實無二無別。依之波旬速退散。或作此方便。所謂如大涅槃經第五云。譬如偷狗夜入人舍。其家婢使若覺知者即應驅罵。汝疾出去。若不出者當奪汝命。時狗聞之即去不還。汝等從今亦應如是降伏波旬。應作是言。波旬汝今不應作如是像。若故作當以五繫縛於汝。魔聞是已便當還去。如彼偷狗更不復還。作如此方便時猶不退散者。住降伏門作護摩方便等可對治之。故云此中障礙乃至亦善覺知乃可傳法也(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引善財為例中。如善財童子等者。華嚴經四十六人法界品云。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建立彼比丘菩提心已。與其眷屬漸遊南方至覺城(乃至)復有五百童子其名曰善財童子(乃至)爾時文殊師利知覺城大眾集已。隨其所應以大慈力令彼清淨大悲現前(乃至)觀察善財童子。以何因緣名曰善財。此童子者。初受胎時於其宅內有七寶藏普出七寶(乃至)以此事故婆羅門中善明相師字曰善財。此童子者已曾供養過去諸佛。深種善根常樂清淨。近善知識身口意淨修菩薩道。於一切智修諸佛法。心淨如空具菩薩行。乃至爾時文殊師利說此偈已告善財言。善男子於此南有一國土名曰可樂。其國有山名曰和合。於彼山中有一比丘名功德雲。汝詣彼問。云何菩提學菩薩行修菩薩道。乃至云何具普賢行。時善財南行。彼比丘云。善男子我唯知此普門光明觀察正念諸佛三昧。乃至五十一德生童子有德童女云。但能知此幻住解說(乃至)於此南方有園林名大莊嚴藏。於彼林中有大樓觀。名嚴淨藏。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汝詣彼問(乃至)漸漸遊行向海間國(乃至)爾時善財五體敬禮彼嚴淨藏高大樓觀。作如是念。此是諸佛菩薩諸善知識。是諸佛塔是如來像。諸佛菩薩法寶住處。是聲聞緣覺亦是其塔。此是眾生亦是父母。亦是福田。此是一切法界境界。作是念已。又復等觀猶如虛空。等觀如法界無有障礙。等觀如實際至一切處。等觀如如來際諸虛妄無所染著。等觀如影如夢如電如響。悉從緣起非有非無。深心信解。隨諸業因而受果報。如是信心成等正覺(文)又云。爾時善財禮未起間。知法如是。得不可思議善根柔濡身心。復作是念。此是解空無相願者之所住處。離虛妄者之所住處(乃至)以一劫為一切劫以一切劫為一劫者。以一切剎為一剎以一剎為一切剎而亦不壞諸剎相者。以一法為一切法以一切為一法而亦不壞諸法相者。以一眾生為一切眾生以一切眾生為一眾生而解眾生無差別者。以一佛為一切佛以一切佛為一佛而解諸佛無有二者。以三世為一念以一念為三世者。於一念中詣一切剎者。普照饒益一切眾生得一切入者(乃至)自身容受一切世界而不壞法性者。盡未來劫修諸願行而不取劫長短相者。不離一毛端處而現一切世界普為眾生說正法藏。如此樓觀住一切功德者之所住處(乃至)爾時善財讚嘆樓觀諸菩薩已。合掌恭敬於門下立。欲見彌勒菩薩。爾時遙見彌勒菩薩(乃至)爾時彌勒觀察大眾指善財言。汝等見是童子問菩薩行具足一切功德者不(乃至)此童者昔於頻陀伽羅城受文殊師利教求善知識。展轉逕由百一十諸善知識問菩薩行心無疲倦。次來我所。如是童子學大乘者甚為希有。成滿大願能辨大事具大莊嚴。常以大慈救護眾生(乃至)如是之人難得聞見。親近共住同行亦難(云云)第六十云。爾時善財於寶鏡中見如來及其眷屬諸大菩薩聲聞緣覺淨世界不淨世界(乃至)又復睹見三千大千世界。悉分別知五道別異。又見無量阿僧企諸大菩薩行(乃至)又見彌勒於過去世修菩薩行布施頭目髓腦手足支節一切身分國城妻子種種諸物。隨其所須盡修施之(乃至)爾時彌勒菩薩告善財言。善來童子。汝見樓觀諸大菩薩不可思議自在力不。唯然已見。譬如有人夢中睹見山林河池大海須彌諸天宮殿四天下中一切像。見如是已歡喜無量爾時善財亦復如是(文)又云。譬如有人入於龍宮。七日半月一歲百歲謂為須臾。善財童子亦復如是。入彌勒菩薩神力宮殿於百千劫謂如須臾(文)又云。爾時善財白言。大聖此何法門。答言。入三世智正念思惟莊嚴藏法門。善男子一生菩薩得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法門(文)初從功德雲比丘。終至德生童子。皆云唯知一法。是即一門知識非普門知識。以之譬種種法界門知識。故云有種種法界門種種善知識如善財童子次第詢求。或於如是法門已善修行而於餘門未能究習也。最後入彌勒宮殿。見樓閣種種不思識功德。悟入三世智正念思惟莊嚴法門。是即如入普門摩地剎那睹見不可思議曼荼羅海會。故云若入普門世界時則能於一念中具足相應也(云云)。
十三從住勇下。明住勇健菩提心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為二。一明未見諦用心。二約見諦明義。
初中。勇健雄猛無怯弱義者。譬如勇士赴陣之時更不顧身命故。假令雖損身失命敢無有怯弱。故大論第十六云。菩薩為諸眾生一日之中千死千生。今此勇健菩提心亦如是。為無上菩提不吝身命。故云勇健是雄猛無怯弱義也。所以須此心者等者勇健心也。真言行者等者。指未見諦阿闍梨也。當有違順境界者。違謂種種可怖畏形色種種惡聲大地動搖大風暴雨等之類也。故云或現種種形色乃至現作留難也。順謂父母親支可愛等境也。如此現違順境界作留難之時。住三平等之心無有猶豫之思。故云爾時安心不動無有退屈依於法教而淨除之也。見此淨菩提心者。見大菩提心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義利。不恐生死不吝身命也。故云猶行者見此乃至不能留礙也。又未見菩提心時者未見諦之時也。於瑜伽中者定中所現也。故云當有種種相現也。所謂地水等者地變水變等也。故云色等諸異相貌也。爾時心未明了故者。非見諦故於如此境界不識知也。故云不能甄辨也。但作是念等者。有如此種種異相現前者。但期見諦明心之時。彌可精進修行。故云此事非無乃至當解了耳。又當以十緣生句者。如此境界現前時以十緣生句明觀達敢不可作取捨分別。故云觀之心不取捨也。如此精進修行故速逮見初法明道之時。往昔因緣皆悉無不辨知。故云但當勇進乃至識本末也。
二從復次下。約見諦明義中。照見心明道時者。指初地見諦。即於無盡大願等者。於普賢行願得大堅固力次第增多至極果。故云乃至毘盧遮那等也。金翅鳥王等者。大論第二十七云。以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四無礙智。觀應度者說法開化。譬如金翅鳥王普觀諸龍命應盡者。以翅搏海令水兩闢取而食之。佛亦如是。以佛眼觀十方世界五道眾生誰應得度。初現神通次為示其心趣。以此二事除三障礙而為說法(文)今如來心王亦如是。俯觀法界眾生生死大海如見明鏡。此中辨應度眾生。扇大智大悲兩翅。取兩部曼荼羅所攝應度眾生龍。故云金翅鳥王俯觀法界大界乃至搏天人龍也。天者天曼荼羅所攝機故。人者人曼荼羅所攝機故。非謂但限人天故也。
十四從祕密下。明諸佛稱嘆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以眾德等者指上十三種德。於一一德各具無量眾德。故云以眾德兼備。具如此眾德堪為阿闍梨。故云即能流通密教不斷佛種也。是名佛之真子者。大論七十二引本經云。經說有三種子。一者不隨順生。二者隨順生。三者勝生。世人皆願二種子。隨順子勝子。佛法中唯欲一種。隨順生。以無有勝佛故(文)今真子義亦如此。隨順大日如來。從心王三密生。故云真子。又同論云。佛子有五。皆從口生。從法生。須陀洹乃至阿羅漢入正位菩薩(云云)如此五種佛子皆是應佛所生之子。故非法身所證所生真子。故云是名佛之真子也。從真言行生者。從三密行生故也。常為眾聖等者。指四重法界諸佛如來海會之眾生。如大論五十五云。問曰。佛何故讚須菩薩。答曰。示師不自高。弟子承順師法故。有人。師所說弟子不受。弟子所說師不聽。如凡夫人處眾說法時。破一切語不受。以佛無吾我心故讚須菩提言善哉善哉(云云)今諸佛亦爾。故云稱歎也(云云)若弟子者指應度弟子。見此上人者指彼阿闍梨也。餘文可見(云云)稱其名號勸發大眾等者。十方三世諸佛善逝稱此人名號。於大眾中稱譽此修菩薩大行求善知識等功德。而勸發波大眾之心故也。如釋迦牟尼等者。大論第九十六引本經云。佛言。薩陀波崙菩薩求般若時。不惜身命不求名利。於空閑林中聞空中聲言。汝善男子從是東方行。莫念疲極。莫念睡眠。莫念飲食。莫念晝夜。莫念寒熱。莫念內外。善男子。行時莫觀左右。汝行時莫壞身相。莫壞受想行識相。何以故。若壞是諸相則於佛法有礙。若於佛法有礙便往來五道生死中。亦不能得般若波羅蜜(云云)故云如釋迦乃至求法因緣也。薩陀法崙此云常啼。求般若常啼故云爾也。又如彌勒稱譽善財求百一十知識問菩薩行心無疲倦以來我所而勸發大眾等。是又求法因緣也(云云)
二從經云復次下。明攝受弟子儀式中。自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六。一明分料段。二明堪為法器德。三明遠離諸垢德。四明有大信解德。五明勤勇深信德。六明常念利他德初分科段。自可見。
二從此中下。明堪為法器德中。先別牒可云若見眾生堪為法器(云云)此中眾生者指應度人也。有二種者。已發心未發心二種也。所謂已發心者發真言最初一念菩提心也。故云或已發菩提心乃至真言行法也。未發心者未發三密菩提心者也。故云或未發菩提心也。然阿闍梨於瑜伽中見彼根緣故知彼為法器。故云而師自鑒乃至見彼根緣也或諸佛等者。見諸佛聖眾攝此人令灌頂教授。故云或諸佛菩薩乃至令其教授也(云云)如貧里穢食等者。譬機教不順也。貧里穢食喻諸顯教也。寶器喻真言上乘之器根也。輪王妙藥喻三密甘露之法。薄福之人喻諸顯網之人也。若顯情未盡。授三密法教。還作謗仍墮在惡趣。故云輒爾服之以不消故或能斷命故也。須函蓋相稱等者。譬如函大即蓋大。機根之函大故能應之蓋必又大也。故云須函蓋相稱則授皆得其宜也(云云)
三從又如下。明遠離諸垢德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云遠離諸垢者又如等(云云)。
二明隨釋中。如弊衣垢者。如粗弊垢膩衣輒難染色。必令洗濯除垢膩畢。然後施染色。即易染綵。故云如弊衣乃至施綵繪之功(云云)眾生亦爾者。合譬之文。自可見(云云)。
四從有大下。明有大信解德中。自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二。初別判信與信差別。二別釋信解義。
初中。謂明見是理等者。信解於一切眾生必定有六大法界大菩提心。故云心無疑慮。即最初發心如實菩提心也。如鑿井已等者。法華云。如人渴須水穿鑿於島原。猶見乾燥土。知去水尚遠。漸見濕土泥決定知近水。不聞法華經去佛智甚遠。若聞是深經聞已諦思惟。當知此人等近於佛智慧(云云)此經不聞開權顯實法華喻猶見乾燥土。聞法華諦信受喻漸見濕土泥也。以不聞三密上乘之教喻猶見乾燥土。以聞此教發如實菩提心譬漸見濕土泥也。自餘文可見(云云)下云深信者等者。為判有大信解之信與勤勇深信之信不同。引入下句釋其義而判差別也。是依事依人之信者。譬如有強力之人我是言一身當千即可信。有弱力之人我是言一身當千。不可信。故云依事依人之信也。如聞長者之言等者。是出其可信之人也。或出常情之表者。假令如有長者言。我一日建立百丈金塔。是即出常之人所存。雖然長者曾不妄言故諸人皆信之。若貧道之人致如此之言。更諸人不可信。故云如聞長者之言乃至諦受依行也。與上文信諸佛菩薩義同者。指上十三種德中之信諸佛德也。彼信者但仰信諸佛難信之法也。非大菩提心信解也。故上文云。以此深心淨信離疑惑故漸得法驗現前。復由法驗現前故信解轉增不可俎壞。梵語兩名等者。梵音自元甄別。信解云阿毘目訖底。深信云捨羅馱。而唐音不辨淺深差別。同云信也。故云梵語乃至同名言信耳(云云)
二從若人下。別釋信解義中。若人聞說如上不思議法界等者。指上所說自然自證不思議法界一切智智也。宿殖善本等者。非宿福深幸猶不聞其名。何況聽聞習修信解耶。今既信難信之境智。明知宿福不可思議。故以決定心信難信難解大菩提心也。故云以宿殖善本乃至決定有此理也(云云)
五從勤勇下。明勤勇深信德中。自為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云勤勇深信者等(云云)
二明隨釋中。又二。初明勤勇義。後明深信義。
初中。勤勇是精進別名者。言雖有如上之諸德。若不精進者還退失。故大論第十五云。復次菩薩種種因緣呵懈怠心令樂著精進。黑雲覆諸明惠。吞滅功德增長不善。懈怠之人初雖少樂後則大苦。譬如毒食。初雖香美久則殺人。懈怠之心燒諸功德。譬如大火燒諸林野。懈怠之人失諸功德。譬如被賊無復遺餘。如偈說。應得而不得。已得而復失。既自輕其身。眾人亦不敬(文)又云。常精進一心不放逸。如人擎油缽行大眾中。現前一心不放逸故大得名利(文)以如此因緣故行者尤可精進也。譬如穿井等者。其義如法華。夫發欲鑿井之心已。始從除一塵之上石。終至得清涼之美水。於其中間不休息故。乾燥漸除濕泥既現。此時增加精勤故。不久即得清水也。故云譬如乃至得水也。鑽火譬自可見(云云)若以之譬真言行者始終。發欲鑿井之心如最初發心。漸見涅泥如五種三昧道。初得濁水如見法明道。乃至濁氣皆盡微妙清淨如第十一地也(云云)鑽火譬准之可思之。如此精進修行莫不依信解力。故云故次信解而明勤勇也。今經自然智慧者指一切智智。此一切智智必依精進成就故。云晝夜四時精進修行。此意也。故云今此自然乃至爾乃成辨也。如佛所說血肉脂髓皆使竭等者。如大論所說可思之。追可驗(云云)得是二事者定惠二法也。一切諸法依定惠二法成辨。故法華經云定惠力莊嚴以此度眾生。故云則眾事皆辨也。復次精進是一切善法之根本者。一切善法功德非精進力不能成就也。若無精進力先世宿福難發生。何況今世始能發道機耶。故五根之中次信根即說精進根。此謂也。故云能發動先世乃至何況菩提道耶。
二從又先等下。明深信義中。於三寶緣深者。先世深信三寶境界故信根深入。故云緣深也。不可比量籌度處者。深信阿闍梨教化。於曼荼羅事業功德敢不疑也。故云即能懸信也。
六從是故下。明常念利他德中。自為三。一明結前及利他義。二明定中所見。三明見諦中所見(矣)
初中。發行因緣者指勤勇精進行也。便得深信者指深信句。以深信故即等者。以此深信故釋有成佛國土成就眾生之心也。故云即能志求勝法乃至方可傳授也(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定中所見中。阿闍梨者未見諦阿闍梨也。於瑜伽中者。未見諦故於定中數有所見。出定時不爾也。故云於瑜伽中見聞等也。其見聞相。在文可見(云云)
三從又深下。明見諦所見中。六根淨故等者。如法華法師功德品所說。但彼說相似功德。非真中無漏六根淨。今是昇諸法明道位。於普門法界得一切如來普眼故。於一切十方三種世間性相無不見聞觸知。何況不見前機之障道成道因緣耶。故云見彼無量乃至善觀弟子也。
三從經云若下。明自往勸發中。自二。初釋長行。後釋偈頌。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除弟子疑心。二明除師吝心。
初中。但恐無智疑悔等者。言愚癡無智之人妄不可授之。何以故以疑謗心故。墮在惡趣失一大事因緣故。如法華云。無智人中莫說此經。故云是以不妄與人也。必是可傳等者。若見眾生有應度之相貌者不可俟來請。阿闍梨必可自往勸發也。故云必是乃至來請也。
二從二為下。明除師吝心中。乃至無間等者。自始人道。終至無間火聚。見有道機者可往勸發也。故云乃至無間火聚中有可流通亦當往赴也。不來求請猶如此。何況至心求請豈不授之乎。故云況遇良緣求而不惠耶也。
二釋偈頌中。二。初總明五偈意後別明五偈義初文。自可見。
後別釋五偈義中。自為四。一明為法器當說。二明佛佛道同。三約外跡明義。四明勸發行人。
初中。佛子者指應度之弟子也。我今開演等者。明阿闍梨為弟子開演造壇等法則也。故云我今正乃至當正說之也。
二從次偈下。明佛佛道同中。又二。初正明佛佛道同儀式。後明道同所由。
初中。如法華中廣說道。法華經證明開權顯實之旨。引諸佛以為證。所謂五佛道同是也。五佛者。三世諸佛十方總諸佛釋迦佛是。今亦如是。舉三世十方諸世尊以為證也。故云即是開十方三世乃至證明是事等也。即是如來住處者。諸佛菩薩住大慈大悲之處故也。是故法華云大悲為室。觀無量壽經云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也(云云)故知諸佛無別住所。只以饒益眾生為住處。故云又言饒益者乃至如來住處也。
後明道同所由中。諸賢者即是如來者。賢者者名智慧圓滿。非彼三賢等賢者也。所謂以本有常住之五智覺本有常住之五大故。理智圓滿悲智雙運。故云由普賢願行悉以圓極故以為稱也。皆由解此真言等者。由解真言義故圓滿妙法體。圓滿妙法體故得大勤勇威猛大勢。得勤勇威猛故成就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故坐無相大菩提也。此菩提非三世所攝。故云皆由解此真言乃至以示人故也。
三從次一偈更下。約外跡明義中。雖無定相而具一切威力等者。如上無相大菩提雖性相空寂。而具不可思議勢力故出現無量執金剛等。將無邊大空戰具。一時降伏無量諸魔。故云能伏諸魔。又能制伏一切邪見放逸之類。故云制諸外道。如下文云。降伏四魔解脫六趣滿足一切智智金剛字句(云云)滿足一切智智故能開降甘露妙法之雨。治一切眾生煩惱熱惱之重病。故云開甘露門轉大法輪也。一切人天見如此降諸天魔伏外道於一切天人修羅之中獨步無畏故。即稱為釋迦師子救世者也。故云一切人天乃至當信受也。
四從次偈云下。明勸發行人中。行人者指有應度相之人也。令求彼果者。近指法明道位。遠指極果也。汝今幸自有心者。雖未發大菩提心。既有種種嚴相而堪可開曉。故云汝今幸等也。自有心者指彼本有大菩提心。所謂六大法界也。既有此大菩提心而不失壞。此心自然法爾具足。故云自有心也。是故如實知此自心是證大菩提也。故云何不證之也。但當以此妙惠者。指此自然自證一切智智。而作成就者。以此自心智成自心妙體故也。不久自當成等者。住如此妙住故。於現身當成一切智智果也。上文者。指住心品云何如來應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等文。佛亦直答者。指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等文。此中直問直答者。金剛手面問。如來亦面答。故云爾也。今此中教授義亦同者。彼薩埵問起一切智智故如來復答一切智智也。此阿闍梨自往勸發亦以一切智智無相大菩提令勸誘修行圓滿也。故云然直舉無相菩提便即勸令修證也。更無行位差別等者。今教本意。始從最初發心。終至無上極果。但以一行一道令修證。所謂六大法界一體速疾力三昧之大菩提三平等妙行是也。故云可以錯於其間也。雖前品廣明諸相等者。前住心品中約諸心相雖示行位不同。皆是對治心外之荒垢方便修行也。非自心自證妙行也。但直以心自發心。心自行心。心自證心。心自證涅槃。是故能發所發共自心。乃至能證所證又共自心也。故上品云自心發菩提心乃至嚴淨心佛國等。則此心也。故云作種種名字乃至意皆如是也。
第三從經偈下。明治地支分中。自為九。一明擇地支分。二正明治地支分。三明擇時支分。四明驚發地神。五明薩埵疑問。六明如來答疑。七明加持香水。八明白檀曼荼羅位。九明請白證明(矣)
初中。自為二。初明擇地大意。二正明擇地。
初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言下。明隨釋中。又為三。一明結前生後。二釋偈意。三明大意初結前生後句。自可見。
二從此中下。釋偈意中。此中行者字者指經文行者之字也。梵本云真言者等者。此行者梵本云真言者。然作行者字者為成五含偈頌。會意云行者也。故云梵本云乃至取意削之也。下文頗有此例者。下經文所所此例多恐繁不能具記也。故云不後煩說也。謂真言者等者。指能度人。以如是善法者。指自往勸發偈中意。所謂一切智智等善法也。以此一切智智發同體悲念。欲令行者開發自心八葉一切智智。故云發起其心也。經言悲念心者指此同體大悲心也。即令彼意樂等者。言如上勸發故。彼弟子有大信解勤勇深信常念利他等意樂倍倍增長。故云漸得增廣也。知彼堅住等者。依有如上之五德。阿闍梨自往勸發。依勸發故令意樂增長。意樂增長信心堅固受師教誡不敢違越也。既堅住受教故無有餘乘轉向之心。故云不復移轉也。為如此人方可作曼荼羅。故云方為作曼荼羅也。餘文自可見(云云)金剛頂大本者指十萬頌金剛頂也。未度故不能具記說及蘇悉等經廣說地相者。蘇悉地經釋處品廣明真言成就處。故云及蘇悉地。此中等者。非啻此經耳。蘇磨呼童子經分別處所品。并瞿醯經簡擇地相品等廣明曼荼羅應作不應作之處。恐繁不抄之。要攬人披之耳。
三從然下。明大意中。今此世界者。今此娑婆世界高下不平故。不如十方淨土清淨而平正也。故云自不如餘淨域坦然平等也。但隨下文等者。如經左說。山林花果等之勝處中擇取其平正作圓壇無妨礙處。可住此地也。故云但隨下文所說乃至便可充事也。輒便動作施為等者。假令雖平正端嚴。若作圓壇之事業時。可有其妨礙不可取之。所謂嶮崖深窟等有其近邊而危難恐怖多之處也。故瞿醯云。於高下。及有荊棘碎髑髏片。近岸坑坎枯井枯池。饒有樹根及有蟲窠。鹹鹼炭灰饒石瓦礫。自然乾土并髮蟲饒。如是等地應可遠離(云云)如此等地皆是於造曼荼羅有妨礙故。於此等地不可造圓壇。無如此等諸難而平等端嚴處是即無妨礙也。堪作圓壇事業。故云無所妨礙便可充事也(云云)復次今造諸壇何處等者。是即約深祕明義。言。今案擇地造壇本意。但為使行者心地坦然平正得如佛也。若雖得如上勝處。弟子心地不平正。不堪作大悲曼荼羅。是故得弟子心地平正者。於勝處者取少分平正處可作曼荼羅也。故云皆得毘盧遮那乃至開出萬德曼荼羅也。淺深重教准前廣釋等者。指上經為彼從初發心乃至十地諸眾生故等之文也。彼釋云。謂初發菩提心時見此曼荼羅已遍法界昇第二住。又逾廣逾深作十轉開明。乃至第十一地而後所見圓極(云云)又云。然以解二種義故得阿闍梨名。所謂淺略深奧分。若觀前人未有深解之機。則順常途隨文為釋。若已成就利根智慧則當演暢深密而教授之(云云)今擇地造壇亦如是。文文句句皆可有淺深等四重義。亦如前約三劫六無畏初地乃至第十一地等作阿闍梨。今擇地等義亦如是。從愚童凡夫一念齊施之心。乃至第十一地。可有淺深重重不可思議擇地之義也。以如此等義故云淺深重數准前廣釋也(云云)。
二從偈云下。正明擇地中。自為四。一明擇上品勝地。二明擇中品地。三明擇下品地。四明問答決疑。
初中。自為三。一明山林為上上。二明河流為上中。三明聖跡為上下。
初中。二。初約淺略釋義。後約深祕釋義。
初中。諸勝處中者。總舉今經所說勝處也以山林為上等者。山是閑靜而離鬧闠。眺望而見四方故。設雖山。而無林樹非莊嚴故。以山而有樹林為上地。故云最以山林為上也。雖重嚴等者。雖高山峰秀巖窟幽寂。若無諸花果流泉。所要多闕故非人所樂之處。故云雖重乃至不堪住。山林巖窟等端嚴殊麗而諸名花甘果充滿流泉清水豐足。以如此等地為上上品勝處也復次名花甘果莊嚴而兼供具。流泉清水所愛而兼所要也。復次流泉清淨而不留泥濁。流灑而不生蟲類故。殊堪曼荼羅之所要也。故云故須有種種乃至曼荼羅事也(云云)故蘇悉地經云。或有名山多諸林木復多花果泉水交流。或於山傍山峰頂為獨高臺。或於山腹復有流水。如是之處說為勝處(云云)又瞿醯云或於山頂如是等處應作上成就曼荼羅。又蘇磨呼云或居山間閑靜之處。如此等經皆以山林花果流泉等地。為勝上之靈地曼荼羅相應之勝處也(云云)或行者於三昧中等者。所言行者者指阿闍梨也言阿闍梨於瑜伽中於如上勝處聞諸佛菩薩等稱讚之聲等。殊為勝上也。故云見如是勝處乃至作之。下文例爾者。已下諸地亦如此諸佛菩薩稱讚。并於瑜伽中見其奇瑞者尤相應。故云下文例爾也。
二從復次下。約深祕釋義中。復次者對淺略釋故。梵云娜伽者是山之梵語也。於此梵語有不動義。是以多含故也。故云是不動義也。住於四姓法中者。剎利婆羅門毘娑首陀等也。所行善事等者。所謂奉仕師長孝養父母等。世善是即順世八心等也。若有如此善心萌動之相。是堪可開大悲萬德。故云所行善事乃至曼荼羅也。復次淨菩提心乃至能震動等者釋山之深義。大悲方便等者釋花果流泉等之深義。所謂明於淨菩提心之山上滿足大悲普門花果流泉也(云云)
二從次偈下‧明河流為上中中。又二。一明淺略義。二明深祕義。
初中。若不得名山者結前也。即泉水為其次者生後也。諸河流常無斷絕之處等者。謂大河小河瀧。流而離鬧闠。清淨流水盈滿而無毒蟲。故云流常無斷絕之處也。故蘇磨呼云。亦應居止。於大河邊。或近小河及離鬧闠。其水清流充滿盈溢。無諸水族惡毒蟲者又蘇悉地云。或四河邊或大河岸無諸難故。其地方所速得悉地(云云)瞿醯云。諸江河邊作曼荼羅者不須掘地(云云)妙音好鳥等者。即隨方名鳥也。所謂此土鵝鴈鷹鷲白鶴百舌等類也。如此等諸鳥常出妙聲。翔集而遊詠嚴淨而離囂。於如此地可作圓壇也。故云妙音好鳥乃至可作壇也。鴈非正翻等者。言彼土沙羅鳥。此土無之故。鴈相似彼鳥故。會意而言鴈也。故云梵本云乃至會意言耳(云云)雖世諦等者。言今指此擇地造壇曼荼羅。此世諦曼荼羅即此第一義諦曼荼羅也。若無此即俗而真之慧解者。依何堪造作悲生曼荼羅耶。故云雖世諦曼荼羅乃至悲生曼荼羅也。
二從復次下。明深祕義中。其心不滯者。不滯有無一異。乃至不滯法愛法見等。譬如水常流進不留滯。故云常能乃至為水也。已上釋大智之德。福河不斷等者。言大悲之福河三世流灑不斷絕。故云福河不斷名之為水也。以先能安心諦理者。先者猶本也。言自本安心諦理之人萬之一奇也。輒所難得也。故云以先能乃至不可多得也。譬如河常依二邊不行中路也。但使從本淨流出已等者。此從本有清淨心水流出故。此心水必應歸本之理必全。故運一切智智無礙之惠堪可作圓壇。故云但使從本淨乃至曼荼羅也。譬如河水源從清淨大海隨緣流注而還欲趣本大海也。妙音眾鳥莊嚴等者。上句明性淨菩提心中福智二嚴已。今此中是能宣揚善法之義等者。是即彼人性淨菩提心之上備勤勇深信常念利他等悲智滿足相故。乃至盡生死而不趣涅槃。常運大智大悲之兩翅。住四攝三摩地使眾生說法教化。遂令得歡喜悅樂。依之報諸佛大恩。依報佛恩故名稱普聞十方。譬如眾鳥水陸自在。或飛翔於虛空或遊詠於水中。而宣揚美妙之音之時。聞者歡喜愛樂。今此人爾。常雖翔一切智智虛空。而不離六道生死之河水。般若與方便同際也。
三從偈云正下。明聖跡為上下中。又二。一明淺略義。二明深祕義。
初中。若山泉乃至屬上條者明結前句也。今此中乃至又其次也者生後句也。如西方等者指西天。八塔者。心地觀經第一云。又此光中影現如來不可思議八大寶塔。拘那婆羅國淨飯王宮生處寶塔。摩伽陀國伽耶城邊菩提樹下成佛寶塔。波羅捺國鹿野園中初轉法輪度人寶塔。舍衛國中給孤獨園與諸外道六月論議得一切智聲名寶塔。安達羅國曲女城邊昇切利天為母說法共梵天王及天帝釋十二萬眾從三十三天現三道寶階下閻浮時神異寶塔。摩竭陀國王舍城邊耆闍崛山說大般若法花一乘心地經等大乘寶塔。毘舍離國菴羅衛林維摩不可思議現疾寶塔。拘尸那國跋提河邊沙羅林中圓寂寶塔(云云)此中聖眾所曾遊履自屬上修者。八聖跡中以得道涅槃等四塔殊為上上勝地。故蘇悉地云。佛所得道降四魔處最為勝上速得成就。或於佛所轉法輪處。或拘尸那城佛涅槃處。或迦毘羅城所生處。如上四處最為上勝。無諸障嬈。三種悉地決定得成(文)此文八塔中殊以得道降魔轉法輪處佛涅槃處佛所生處等四塔殊為勝上也。故此四塔屬上上品勝處也問曰。以何得知以如此四塔屬上條耶答。彼經云最為勝上速得成就故知是上上品勝地也(云云)問曰。若然者今以此四塔上上上中二種地中如何配屬耶。
答。以菩提樹下得道降魔處鷲峰山等轉法輪處為上上品勝地。以跋提河邊般涅槃處淨飯王宮生處為上中勝地也問曰。以何得知然也答。彼經最初說得道降魔處云最為勝上速得成就。次說轉法輪處。其次說涅槃生處二種。故知前二種屬上上。後二種屬上中也問曰。若然者以轉法輪處可屬上之中。何故屬上上耶答。以山林為上上。鷲峰等既是山林故屬上上。若自餘聚落等轉法輪處可屬上之中也(云云)又蘇悉地云。又於諸佛所說勝處。復有菩薩所說勝處。佛八大塔(云云)
問曰。以佛聖跡既屬上上上中已。何故今此中說八聖跡耶答。上以諸佛所說勝處四種聖跡為上上上中。今此中以菩薩所說勝處八大塔為勝處也(云云)瞿醯云。於八大塔及大聖跡。應作佛部中無能勝等諸勝上曼荼羅(云云)此大聖跡者。摩竭陀國石上雙輪跡等是也。三乘聖眾遺跡甚多等者。菩薩聲聞緣覺三乘也。菩薩聖跡者彌勒等諸大菩薩應現受生之處。如此等勝處甚以多不可勝計。皆為利益眾生大悲利物所示現聖跡也。故華嚴經中彌勒示善財云。我於摩離國內拘提聚落婆羅門家種姓中生。為欲滅彼憍慢心故(云云)聲聞緣覺聖跡者雪山香醉山廣脅山鷲峰山雞足山。皆是諸大阿羅漢所住遊履聖跡也。如此等聖跡甚多不可勝計。故云遺跡甚多也。皆是大威德等者。如此等聖跡梵天帝釋四大天王等常恒守護故。諸惡鬼毘那夜迦類不能親近。故於圓壇事業無障礙也。故云皆是大威德乃至法驗易成也。蘇磨呼又同此說。即彼經云。或於菩薩緣覺聲聞所住之處。如是住處諸天龍等常為供養及以衛護(云云)已佛所稱譽等者。釋經之佛常所稱譽句。謂如仙人住山等者。未驗本文也。
二從復次下。明深祕義中。自為三。一明發菩提心人。二總明三乘行證。三別明上乘行處初中。若人已發菩提心等者。釋正覺諸佛聖跡之深義也。言若有行人發如實菩提心者。即自心法界曼荼羅故是即諸佛生地也。此心即一切智智故即是得道也。諸句例可思之。亦是久住其中等者。本地舊來故云久住。無住之住故云住其中也。住普門法界之四攝四無量心。故云以四威儀廣利眾生之處。故華嚴經說法身佛威儀云。復次法身佛威儀者。遍東方如恒沙等世界以為一步。梵音說法亦復如是(文)今深祕釋意亦爾也。
二從雖未下。總明三乘行證中。雖未聞祕藏等者。明三乘聖跡之深義也。雖未聞真言祕藏等名字。彼本性具足背惡修善之好相哀愍眾生之奇瑞三乘行處也。共行處者。是大品等所說共般若也。所謂三乘共聞如幻即空之旨。同雖修空無相無作三三昧。二乘沈空。六七地止息。菩薩出假遠到佛地。故云但得三乘共行處亦名吉祥也。謂觀察等者。明三乘行因得果。文自可見故委細不記之(云云)。
三從亦是等下。別明三乘久遠行處中。亦是種種本生經菩薩等者。所謂為虎鷹與身為一偈喪命。如此從五百塵點實成實修實證已來。於在在所所有幾難行苦行積功累德之處耶不可勝計。如此勝處皆是莫非大悲薰修處故諸天常守護。故云亦是種種乃至作曼荼羅也。復次自謂已得涅槃等者。此人已住滅度之想不運大悲應物之心也。故云自謂已得乃至地分也。若不得一向求菩提人等者。發菩提心人并三乘中菩薩。顯密雖不同。一向求菩提更不求趣寂故云不得一向求菩提人也。若雖非如此之人。於三乘人以種種方便。平治滅度空寂之心地。於此中可造圓壇也。是上品所言非大那羅延力執金剛三摩地耶。故云即應平治此中畫作悲生曼荼羅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二十三 一交了
(御本云)元德二年(庚午)十月十三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