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鈔卷第三十五

沙門阿寂記
輸入者 韋小燕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劉海燕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經二疏七)

二從經云復次下。明聲聞三昧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如阿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四。初明住有緣地。二明極觀察智。三明不隨順行。四明結歸。
初中。如阿毘曇明者。阿毘曇總有三種。大論第二云。阿毘曇三種。一者阿毘曇身及義。略說三十二萬言。二者六分。略說三十二萬言。三者蜫勒。略說三十二萬言。是為阿毘曇(云云)依如是阿毘曇明是義。故云如是阿毘曇明也。九想者。一者脹相。二者壞相。三者血塗相。四膿爛相。五青相。六噉相。七散相。八骨相。九燒相也問曰。不淨觀是為除婬病。今說此九相有何所益耶答是復為除婬欲重病也。故大論問曰。行者何故觀脹相等九耶。答曰。行者先持戒清淨。令心不悔故易受觀法。能破婬欲諸煩惱賊。乃至九相雖是不淨觀。依是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依臭尸溺人以得渡(云云)問。若然者何故不說不淨觀耶答。說九相而攝不淨觀也。故大論云。不淨法九相中當廣說(云云)八念者。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天。六念捨。七念出入息。八念死也。八背捨者。背謂厭背。捨謂捨離也。摩訶止觀云。厭下地及自地淨潔五欲。捨是著心故名背捨。一者內有色外觀色者。內色謂內觀察白骨皮肉等名內有色。而外觀死屍等不淨相。如前九相觀時。是名外觀色。故云內有色外觀色也。二內無色觀外色者。折骨四微知從心生心如幻化骨人自滅。名內無色。外觀色如前已明。三淨背捨身作證者初禪二禪非遍身樂。四禪無樂。言諦觀白骨復無筋血。如珂如貝。故云淨背捨。四空背謂呵色緣空更無別法。但入空定。若凡夫多染保著空定。聖人淨心直去不迴。故名背捨。第五若緣空多者則散。捨空緣識。名識處背捨。第六無所有處背捨者。謂識生滅無常。虛誑無復所緣。但有能緣。第七非想非非想背捨。謂識處如癰。無所有處如瘡。捨識無識也。第八滅受想背捨。謂此無想猶有煩惱。今捨能緣之非想之受想。亦無能滅之受想也。但由定法持身。泯然無想也(云云)勝處者八勝處也。所謂能觀之心勝於所觀境處。故名勝處。又名八勝知見。又於淨不淨之法。皆於已心自在觀解成就。故名勝見。若勝處成時身尚不惜。況財物他身耶。仁王經疏云。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少。二內有色想觀外色多。三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又內無色想觀外青黃赤白。是前成八等也(云云)一切入者。十一切處也。所謂地水火風。青黃赤白。及空識二也。於一切處此十周遍觀察無有間隔。故名十一切處也。三三昧者。一畢竟空三昧。二無相三昧。三無作三昧也。名住有緣地者。如此等九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三三昧等是聲聞有緣觀智也。故云有緣也。住此有相有緣之觀智。次第昇進。譬如人進行時舉足下足皆依地而進行。故云地也(云云)
三從依此下。明釋極觀察智中。令其心恬然而靜等者。依住如是等三昧故制伏諸煩惱。身心寂靜安樂也。故云爾也。得正觀察覺世間等者。觀察世間出世間因果也。所謂苦集滅道也。此中正觀者指十六諦觀也(云云)如阿含中廣明者。大論云。大迦葉語阿難。從轉法輪經至大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相應阿含。是名修妒路法藏。依如此等四阿含經作是說。故云如阿含中廣明也。毘尼中等者。大論云。長老憂波利。於五百阿羅漢中持律第一。我等今請即請言。起就獅子座處坐說。佛在何處初說毘尼結戒。憂波利受僧教。師子座處坐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爾時須鄰那迦蘭陀長者子初作婬欲。以是因緣故結初大罪。二百五十戒義。作三部七法八法比丘尼毘尼增一憂波利問雜部善部。如是等八千部作毘尼藏(云云)於如此毘尼藏中。舉要言之。今不出此一偈。故云毘尼中舉要言之也(云云)諸法從緣起等者。此一偈是文略義廣。所謂豎說十二因緣。橫明四聖諦。諸法者指世出世之一切諸法。此諸法因緣生滅流轉無窮。名為十二因緣。然於十二因緣。有流轉還滅二義。其流轉方名世間。其還滅方名出世間也。復此諸法因果集成諦理不空故名四諦。所謂苦集是世間因果。道滅是出世因果也。從緣生法必具足六因四緣。故云諸法從緣生如來說是因。有緣有因者必歸磨滅。故云彼法因緣盡。諸外道不知因緣生之法故生斷常一異之見。唯如來獨能說是法。故云是大沙門說也(云云)以知因緣生滅等者。說上之意也。如此觀察四諦十二因緣。名為極觀察智也。故云以知因緣生滅故乃至故名極觀察智也。
三從以能下。明釋不隨順行中。以能極觀察故等者。次第相釋也。不倒不謬故名為諦故者。轉釋上之四諦。從無明等者。轉釋上之十二因緣。如此諸法隨業因此死生彼。流轉無窮。故名隨順。既見四真諦之理斷生死流轉。名為不隨順修行因也。故云以能極觀察故乃至故曰得不隨順修行因也。
四從聲聞下。明結歸中。聲聞者聞四真諦之聲教而得道故云聲聞也。三昧者。指上釋。雖復諸部異說者。上座部大眾部等二十部異說故。如住心品記之。如此雖異說不同。不出三種法印。所謂諸法無我法印。諸法無常法印。諸法寂靜法印也。若合如此三種法印。名為正行。若不然者名為邪行。故云聲聞三昧乃至是名邪行也。
三從經云下。明緣覺三昧道中。自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因果下。有隨釋中。又分為四。一明菩薩二乘差別。二明引阿含證。三明寄齊瑜伽者。四明二種難處。
初中。因果即是十二因緣者。所謂過去二因現在五果現在三因未來兩果。如此三世相望成因果故云爾也。如聲聞等者。聲聞以智慧狹劣厭生死欣涅槃故。以十六諦觀證無漏道滅。不能觀察十二因緣之微細實法故云如聲聞極觀察智乃至十二因緣實法也。辟支佛智慧深利故。深觀察十二因緣。見一切諸法皆歸磨滅而得道。故云辟支佛智慧深利乃至皆是滅法也。以如此不同故云此與聲聞異也。
二從阿下。明引阿含證中。有佛無佛法位常住者。彼毘曇所說三世實有法體恒有之意也。此中法位是即如之別名者。指但空之理也。此是一切世間等者。諸外道凡夫不能解此但空。故云最難解處也。世尊始成道等者。初成道之砌住寂靜無言三昧不說法。是即緣覺無言三昧者此一分也。故大論七十二云。佛初成道時。心樂默然不樂說法。何以故。是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甚深難見難解不可思惟知。微妙寂滅智者能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得者無得處無得時。是名諸法甚深相。所謂無有二法(云云)世尊得無礙等者。聲耳雖得有相有緣三昧。於無上三昧而不自在。緣覺雖證無言三昧。於言語音聲三昧而不自在。以如來於法自在之力故一切無礙自在也。故云世尊得無礙知見乃至是故不能演說也。
三從復次下。明寄齊瑜伽者中。辟支佛觀一切集法乃至不知所云者。保著無為界不能知離言而有言說。故云不知所云也。修瑜伽與此相應等者。真言行者安住六大法界圓明。不見上求下化法之位。相似此無言三昧。故云修瑜伽與此相應是名緣覺三昧也。
四從此二下。明二種難處中。此二種三昧者。指聲聞緣覺二種三昧。是即一切菩薩為大難處。就中殊於大菩提心為極難處。故云此二種三昧皆是菩提心難處也。然但是所行道中等者。言如此所行三昧道是唯種種心相中一種心相也。於不思議法界心性。非可有如是三乘定相也。故云然但是所行道中乃至如是三乘定相也。是故行人等者。真言行者以空無相無作三種法印自印知已。當以字本不生三種法印印可超越彼等三昧道也。故云是故行人乃至便當直過無礙也。若不能了知如此之但空盡滅之難處行者。為此難處所留礙。進趣無由。故云若不善識知則為所留礙也。
四從經云下。明世間三昧道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一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五。一明滅壞三事。二明三事皆屬我。三明屬我所由。四明空定為極。五明空定收一切世間。
初中。謂一切世間等者。總指外道凡夫所習三昧。所謂四禪八定等也。皆滅壞因果等者。因者六因也。果者六因所生報果也。從因辨果時者。此因果契酬之時所有作業也。如此三事滅壞之時。能離下地三事得生上地。故云謂一切世間三昧乃至所有作業也。
二從謂此下。明三事皆屬神我中。若生若滅等者。妄計如此三事生滅去來皆是神我之所行。更不解正因緣之義。故云謂此三事乃至則謂由神我生也。
三從設令下。明屬我所由中。設令不依內我者。言適雖不計內我。而計自在天等為一切彼等所作。故云設令不依內我乃至自在梵天等也。
四從若深求下。明空定為極中。若深求此中至賾(音作致也理也)等者。言明求此三昧道中之理致。終不知正因緣之法故。自然撥無因果。只以證斷見空定為至極。故云若深求此中乃最是世間究極之理也。
五從是故下。明此空定統收一切世間定中。是故垂盡三有等者。適雖至非想之有頂。還墮三途受難忍之劇苦。如大論第二十八云。如經中說。天上命終還生人中者如甲頭土。墮地獄者如地土(云云)故云垂盡三有還墮三途也。如此等斷見邪定統收一切世間三昧道。故云雖於禪定中乃至統收一切世間三昧道也。若行者入此心等者。言若真言行者入此邪定三昧時。須一一覺察。不可稽留彼斷空邪定也。故云若行者入此心時當自覺知也。
二從經中下。釋偈頌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祕密主當知乃至為利眾生故者(云云)
二從經中下。明隨釋中。自分為五。一明分別五種為二種。二明世出世間得益。三明顯教不知。四明自宗融會。五明深祕解釋。
初中。經中佛說攝偈等者。今指此二偈半頌也。就五種三昧道中等者。出世四世間一。故云五種也。
二從出世間下。明出世世間得益優劣中。出世間三昧皆有實益者。雖有四種憂劣淺深。分分斷惑障證性相二空。故云出世間三昧乃至摧害於諸過也。世間三昧但有權益者。且假離下地苦障得上地妙離。雖然還墮在三途。故云權益也(云云)
三從如餘下。明顯教不知中。如餘經所說者。指諸顯教也。所謂諸教捨劣得勝此即未知祕密藏故也。故云如餘經所說乃至此方便說耳也。
從就此經下。明自宗融會中。五種三昧皆是開心等者。言真言行者如住有相有緣瑜伽者是世間三昧道也。了知唯蘊無我乃至極無自性心生等皆是四聖三昧道也。此事住心品廣明。故云如行者初住有相乃至餘如住心品中廣明也。不同餘教等者。言以不知今宗祕密甚深之義故。五乘殊轍不相融會也。故云不同餘教乃至不相融會也。
五從若更下。明深祕解釋中。如三重曼荼羅者。言今此五種三昧道者是四法界曼荼羅聖眾也。所謂以毘盧舍那普門方便加持故。或從因向果或從果向因雖重重無盡。只是沙羅樹王根莖花果間雜(云云)交落。何有差別淺深之殊異耶。然今偈中唯且就彼等自所通達教門判說五種差別相也。故云若更作深祕乃至流傳法教而言耳。
第六從經云復次下。明具緣真言支分中。自分為六。一明五種差別。二明如來真言通相。三明真言別相。四明真言如實相。五明即俗而真義。六明真言教相。
初中。又分為三。初明引牒。二明總表。三明隨釋初引牒。二總表。自可見(云云)
三從大判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總舉五種說。二明五種合為三種。三明問答決疑。
初中。大判真言略有五種者。今不限大日宗。總於兩部大經所說真言及雜部一切真言等大分為五種也。所謂一佛說。二菩薩金剛明王等說。三二乘說。四諸天說。五地居天說。故云大判真言乃至或地居天說也。謂龍鳥等者。龍謂難陀跋難陀等諸大龍王等。鳥謂孔雀鳥金翅鳥等。修羅謂羅阿修羅王等。或地神水神木神風神火神等。各各隨分有威勢。相似天果報故。亦名為假號天。此等名為地居天也。
二從又前下。明五種合為三種中。又前三種者佛菩薩金剛二乘。此三判為聖者真言。若委悉分別可有六種不同。所謂諸佛諸菩薩執金剛大力持明王聲聞緣覺是也。然今其大智大悲合為一種。但空盡滅亦為一種。故云又前三種通名聖者真言也。第四名諸天眾真言者。大判可有三種。所謂六欲四禪四無色也。若委悉分別可有多種不同。所謂六欲天色界十七天四空處等是也。如此等諸天名為生天也。第五名地居者真言等者。如上龍鳥修羅鬼神羅剎或地神水神等轉輪聖王及諸剎利國王等名為假號天也。故云第五名地居者真言。亦可通名諸神真言也(云云)若依大論有三種天。所謂彼論第五云。有三種天。一假號天。二生天。三清淨天。轉輪聖王餘大王等是名假號天。從四王天乃至有頂生處是名生天。諸佛法身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名清淨天(云云)復次如涅槃經者有四種天。所謂彼經第二十云。有四種天。一者世間天。二者生天。三者淨天。四者義天。世間天者如諸國王。生天者從四天王乃至非有想非無想頂。淨天者從須陀洹至辟支佛。義天者十住菩薩摩訶薩等。以何義故十住菩薩名為義天。以能善解諸法義故。云何為義。見一切法是空義故(云云)如大論者三種天攝五種。所謂生天假號攝二種天。清淨天攝佛菩薩二乘也。如涅槃經者攝二種天及三乘。除佛也(云云)
三從如聖下。明問答決疑中。自分為二。初舉疑問。後明問答初疑門。可見。
二從阿下。明答問中。又分為二。一約隨他意明義。二約隨自意明義。
初中。又分為四。初明諸佛所說。二明菩薩所說。三明二乘所說義。四是諸天所說義。
初中。又三。一明阿字三義。二明羅字三義。三明諸字准知。
初中。若佛菩薩所說等者。言若佛菩薩真言中有字字等者。是於一字中含無量義。何以故覺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然後所說真言故也。故云則於一字之中具無無義也。且略言之者。旦略如釋阿字三義顯一實境界。一切諸字亦如此可准知也。故云且略言之阿字自有三義也。三義自可見。此三智其實一心中得者。言於一體一心之大圓鏡。緣其圓明之空理名一切智。緣其所現之色像名道種智。緣鏡像圓明總體名一切種智。只是為分別令易解。於一實境界強作三種名。是即阿字之上三義三德。所謂三部妙用也。故云一實境界即是中道故龍樹云因緣所生法乃至作三種名即此阿字義也。
二從又如下。明羅字有三義中。又有波羅蜜義等者。入阿字門故塵垢即無塵垢。是即究竟到彼岸。故云又有波羅蜜義。以究竟到彼岸故即是本不生也。是則次第轉釋也(云云)當知亦具三點者。所謂塵義理也。無塵義智也。到彼岸事也。是又三部三密三身等一切法皆攝入。故云當知亦具三點。三點即攝一切法也。
三從如阿下。明諸字准知中。且於阿字羅字判三義。如此一切諸字亦例之可知也。故云如阿乃至皆然也。與大論語等字等中釋義者。字等者。有內心未顯外相。而此字門具足無量諸義平等故云字等。語等者。即語聲顯於外。而此語具足多義故云語等也。大論四十八云。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宗有語因語有名因名有義。菩薩若聞字因字。乃至能了其義。是字初阿後荼。中間有四十。若一切語中聞阿字即時隨義。所謂一切法從初來不生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若聞羅字即隨義。知一切法離垢相。羅闍秦言垢。若聞波字即時知一切法入第一義中。波羅末陀秦言第一義。若聞遮字即時知一切諸行皆非行。遮利夜秦言行。若聞那字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來不去。那秦言不(云云)又引本經云。諸字無礙無名亦不滅。不可說不可示不可見不可書。須菩提當知。一切諸法如虛空。須菩提。是名陀羅尼門。所謂阿字義。若菩薩摩訶薩。是諸字門印阿字印。若聞若受若誦若讀若持若為他說。如是當知得二十功德(云云)已上說諸佛真言通相也。亦同下文者。指入佛三昧耶真言之釋也。
二從若諸下。明菩薩所說真言義中。當知各於自所通達等者。於菩薩總判四十一位不同。別論有十地及地前差別。各隨其次位淺深。可有其字義淺深不同也。故云若諸菩薩乃至非於普門法界中具一切義也。
三從若二下。明二乘所說真言義中。當知只約盡無生智等者。指但空真諦之理寂滅涅槃之旨。故云不生義也。
四從若梵下。明諸天所說真言義中。若梵天所說真言等者。彼真言若有阿字者是出離五欲覺觀等故云不生也。帝釋等約十惡不生等明義。乃至龍鬼轉輪聖王等約災殃不生等明義。其類甚多。對物觸類可覺察也。故云若梵天所說乃至餘皆以類可知也。
二從若就下。約隨自意明義中。若就隨自意語等者。以前約隨他方便門判五種真言差別淺深不同。若依深祕隨自意門說之。一門即普門普門即一門故。入一門普入一切法界門。只是開自性清淨心為八葉。開八德為第一。開第一重為第二重。開第二重為第三重。當知四重法界曼荼羅只一心之眾德開合不同耳。譬如金像體一。猶似水波一味。爰以疏第六云。六趣眾生與毘盧遮那本無二體。但隨眾生種種妄想作種種名耳(云云)故知聖者所說阿字世天所說阿字其義只一味也。何論淺深殊異耶。如此即一門而見普門。不動普門而見一門。又即無差而解差別。不動差別而解普門。是即通徹二諦和融淺深故。能識真言實相之人也。故云若就隨自意語乃至亦識真言相也(云云)
二從復次經中下。明如來真言通相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明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釋言名成立。二明引因陀羅宗為譬。三明釋義利成就。
初中。又分為三。一明釋言。二明釋名。三明釋成立。
初中。今且約最初等者。指入佛三昧耶真言也。三三昧耶中是最初故云爾也。言謂一一字者。所言之言者言名之言也。一一字者。且約入佛三昧耶真言時。等字皆是法界通入真言也。故指此一一字云言也。是即一一字義究竟法界成就萬德。所謂字者以本不生究竟法界成就萬德。字者以無諦究竟法界成就萬德。字者以畢竟大空究竟法界成就萬德。字者以如如平等究竟法界成就萬德。字者以無塵垢究竟法界成就萬德。故云言謂一一字乃至摩字是大空門也。
二從名謂下。明釋名中。名謂此字門共成一名者。以句義而云名也。所謂阿云無。云等。合而成無等名也。故云名謂此字門乃至即是無等也(云云)
三從成立下。明釋成立中。成立謂藉此眾名者。如此多名具足而成立一義。所謂云無等。云三等。云平等本誓除障警覺。成就義也。所謂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大菩提心無上無比故云無等。如眾生者已成諸佛亦爾也。如諸佛者行者自心亦爾也。此心佛及眾生平等具足圓滿。故云三平等。以如此三平等為一切諸佛菩薩本誓願故云本誓。以如此三平等之本誓故斷除四魔三障故云除障。以如此三平等之本誓斷除三障故。驚長眠之眾生令覺三密之明朗故云驚覺。斷三障四魔令覺三密之明朗故。普門萬德皆悉成就圓滿故云成就也。如此眾名共始終調成立無等三平等本誓除障驚覺成就之眾德。名入佛三昧耶真言。是即成立義也。故云成立謂藉乃至三平等三昧耶也。今旦約入佛三昧耶真言釋言名成立之義。約法界生轉法輪真言明義亦爾也。如三三昧耶真言者。一切真言亦例可知(云云)復次如以多名共成一句所謂諸行無常等者。諸行之名無常之名是生之名滅法之名生滅之名滅已之名寂滅之名為樂之名。於此一偈中有如此眾名。然只用其一名其義未圓滿。一偈調眾名共然後其義滿足。是即成立也。故云復次以多名乃至餘皆效此也。
二從如因下。約因陀羅宗明義為譬中。如因陀羅宗等者。彼帝釋所造聲論中。能於一言之中具含眾義說之。所謂如旃陀波羅夷者。隨釋王之所用含無盡名義。此世間淺近微薄智力猶以如此。何況於毘盧遮那如來於法自在自證大智力用哉。故云如因陀羅宗乃至於法自在耶也。
三從諸義下。約義利成就明義中。謂如來真言等者。言於如來所說真言。必定於一一言一一名一一成立中。皆成就一切義利。且如阿字以不生故息災增益敬愛調伏鉤召等五種義利皆成辨悉成就。如阿字者。字字字等一一言一一名一一成立成就一切義理亦復如是。故云謂如來真言於一一言皆具能成就一切義利乃至當知即此真言中具足一切功用也。
三從已說下。明真言別相中。自分為二。初明辨本所立名意。二明名行相應用。
初中。又分為三。初明結前生後。次明牒經。三明隨釋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謂凡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總明名行相應義相。二約三部明義。
初中。謂凡作真言事業等者。言修真言事業時。先當辨其真言中所立名及所為之本意與其部類而相應然後可行用之也。且如淨三業真言者。淨自他三業之垢塵以為本所立名。然顯得三部諸尊以為所為意趣故。此真言三部性相相應。如此觀想已。隨行者所用用三部隨一增加之句也。故云謂凡作真言事業乃至隨性相所應而行用之也。若真言名義與所用或不相應者。且如淨三業真言者。三部名義與息災增益降伏用而雖相應。敬愛鉤召等用與名義不相應歟。然者如此觀想已。敬愛法所用者可用敬愛增加之句。若鉤召法所用者可用鉤召增加之句也。故云若真言名義與所用乃至增加語句也。
二從如真下。約三部明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復次經中下。明名行相應用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交牒即可云。若唵字吽字乃至若有納摩字及莎縛訶等者。
二從復次下。明隨釋中。自分為五。一明佛頂所用字。二明奉教者所用字。三明佛菩薩真言相。四明聲聞安布。五明支佛三昧分異。
初中。自說名行相應之用者。佛自說故云自說也。名者真言中眾名也。行謂與彼眾名相應之三密行也。有此唵吽等者。是即佛頂部名號也。
二從若有下。明奉教者所用字中。揭佷拏等者。出彼忿怒等所用字句也。其義自可見。
三從復次下。明佛菩薩真言相中。如上所說等者。言此經偈等正覺真言等一偈半明諸佛真言相。次若唵字字等二偈半說持明王等真言相。次若有納麼字等二偈半說菩薩真言相也。故云如上所說皆是諸佛菩薩真言相也。
四從次云下。明聲聞真言相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以聲聞下。明隨釋中。以聲聞因他得解等者。聲聞必依他之聲教得道故云爾也。入法性未深者。纔得空智之一分未得甚深之法空故不能於一言含無量義。只多名句成立成一義。是故云一一句安布也。故不能以字義明義。亦不用增加句等也。唯以其句義淺略明義也。故云以聲聞因他得解乃至及增加名句也。
五從辟下。明緣覺真言相中。雖無言說等者。雖無口輪之利益。以神通力故能利益生勝諸聲聞也。三昧分異者。聲聞觀四諦。緣覺觀十二因緣故也。
四從經中下。明真言如實相中。自分為二。初明法爾無作。二明法爾無作所由。
初中。又分為三。初明別表。二明牒經三明隨釋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以如來下。明隨釋中。以如來身語意畢竟等故者。如來三密畢竟平等遍滿法界海故。常住而不流動。譬如瓶入水時其水充滿瓶中更不動轉。如來三密亦復如是。以畢竟平等而遍滿法界海故。更不動不流無有變易。法爾自然無有造作。故云以如來身口意乃至非造作所成也。若造作法者是生滅法也。何名為真實語耶。以是義故非佛自作。亦不令他作。亦設能作不隨喜。故有佛無佛性相常爾故。名為必定印也。所謂法爾無作心蓮臺是也。故云若可造作即是生法乃至是故名必定印也。此大曼荼羅所攝一切真言。一一言一一成立相。法爾自然如是。故云眾聖道同乃至故重言之也。
二從若如是下。明法爾無作所由中。自分為三。一明表其意。二明引牒。三明隨釋。
初中。若如是者則是等者。顯伏難之意也。故經釋所由云者。舉經遮伏難也。
三明引牒。自可見。
三從此意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六。一明難思利益。二明眾生法爾成就。三明不知故不出生死。四明自悟不由他。五明悲智運載。六明勸誡行者。
初中。如來自證法體者。指自性清淨之體性也。雖一切造作故云非佛自作等也。三世常住雖法爾自然。以大方便加持力故能演說自證三菩提之體鎮施利益安樂。故云法爾常住乃至利益眾生也。然此真言行者身口意十地等覺不能覺知。何況於二乘等哉。故云祕密身口意也。即是法佛如來三密無始無初際。無終無後際。無作無作者。只以不可思議加持力。垂如幻如陽之利益也。故云今此真言門乃至利益眾生也。
二從如來下。明眾生法爾成就中。如來無礙知見者。指自性清淨大菩提心云無礙知見也。一切眾生相續中者。於愚童凡夫百六十心相續中。自然具足無有點污。又無缺減。故云如來無礙知見乃至無有缺減也。
三從以於下。明不知故不出生死中。以於此真言體相者。此六大法界自性清淨之體相用。如實不覺知故見生者滅者。有生者滅者故往來生死輪迴六道。故云以於此真言體相乃至生死中人也。
四從若能下。明自悟不由他中。若能自知等者。若能如實知見自心八葉花臺實相自然體時。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皆是自心所具萬德自然自證實相。故非一法可取非一法可捨。取捨更無。何論造作耶。故云若能自知乃至亦非他所傳授也。
五從佛坐下。明悲智運載中。佛坐道場等者。若淺略釋者。指如來本實成後成道外跡。所謂成如實正覺已。還為一切眾生施設三密無方化用也。故云佛坐道場證如是法已乃至而但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也。若深祕釋者。佛者能知之人。即如實見者也。坐者所知之境。即自性清淨妙蓮開敷遍法界。是即所知之境。境既遍法界。能知之人亦遍法界。能所和融境智相照。無所不至無所不遍。此遍一切處身所住樓閣名為道場。所謂法界道場也。以如此義故云佛坐道場證如是已也。如此成如實大菩提已。覆無緣大悲於法界。施普現色身於十方。故云了知一切世界乃至示悟眾生也。
六從若下。明勸誡行者中。於此真言十喻等者。言垂如此普現色身之時。或成能或成所。雖重重無盡不可思識。只是自心之前像而不異幻夢陽焰。不可作實有實見之想。故云若行者乃至則非如來之本意也。
五從復次世下。明即俗而真義中。自分為二。一明舉世俗文字為所加。二明舉如來福智為能加。
初中。又分為三。一明表釋其意。二明引經。三明隨釋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以世間下。明隨釋中。以世間文字等者。言以世間文字即不異第一義諦實義。以此義故大日如來以真言實義而加持此世間文字者。法性外無一法故。離世間文字無真言實義。亦離真言實義無世間文字。故云以世間文字乃至即以真言實義而加持之也。若言離文字有真言實義者。皆是妄心謬誤。是則墮於顛倒。終非真言正意。故云若出法性乃至即是妄心謬見是則墮於顛倒非真言也。都無實體等者。如此即俗而真之體。離有為無為離能造所造。都雖無實體。以如來不思議神力故作加持。故云都無實體可求而佛以神力加持之也(云云)
二從已知下。明舉如來福智為能加中。自分為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引牒。三明隨釋。
初中。已知所加持處者。指世間文字云已知所加持處也。
二從謂以下。有引牒。自可見(云云)
三從謂以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言名成立義利圓滿。二明一一德同真言相。三明舉要說之。
初中。謂以如來無量無邊阿僧企劫所積集習修功德智惠而加持此世間文字時。於一字之處言名成立。如上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智惠無不一法成故。如來萬德與一字一文功德同等無異也。故云謂以如來無量乃至無不成就也。
二從又此下。明一一德同真言相中。又分為五。一約阿字明義。二明迦等諸字例然。三明於法自在相。四就通相明義。五就別相明義。
初中。又此一一功德即同真言之相者。且如如來於無量阿僧祇劫所積集檀波羅蜜之功德者。只是與字字相法爾自然相應。無有少分之末等。彼檀波羅蜜以離能施所施施物之三相故。即與般若波羅蜜和融即有到彼岸義。今此字亦如此入阿字門故。字無施與故即至本不生際。然則到彼岸即本不生際。本不生際即到彼岸故。字字相與檀波羅蜜功德無二無別也。如字者一切諸字與一一功德法爾相應亦如是。故云又此一一功德乃至非造作所成也。今且約阿字一言者。言以阿字本不生被一切諸法。皆悉入不生不滅不可得門。窮盡種種法門故。一切法門無不至第一義實際。故云今且約阿字一言乃至種種法門當自在說之也。復次如此經初品等者。言如住心品所說約三劫三句等明不生義。自可見。
二從如阿下。明迦等諸字例然中。如阿字不生門者迦字無作門等者。一切諸法皆入迦字無作門離諸造作。無有造作故至第一義實際。第一義實際者是毘盧遮那內證真實境界也。如迦字者自餘一切諸字皆亦爾也。如字義者一一名句一一多名句成立亦爾也。故云如阿字不生門乃至皆應廣說也。
三從復次下。明於法自在義中。或以一字攝菩提心等者。言以一則一念淨心一剎那一時一日一年一百一千一萬一法一乘一實等無量一法皆攝盡之。或復二諦二乘二觀二邊等無量二法門皆攝盡之。乃至百萬阿僧祇法門復皆攝盡之。故云復次世尊乃至以無量字攝無量法門諸名句等亦復如是也。
四從若就下。就通相明義中。如行者持一阿字門等者。言有真言行者持一阿字本不生門時。隨彼根幾性欲所宜。於身受心法四念處得淨樂我常四顛倒不生之時。自然即具諸餘法門。一切種種法寶不求自至。如四念處者四正斷四神足等一切法門皆亦如是。故云若就真言通相如行者持一阿乃至不求自至也。
五從若就下。就別相明義中。如以四字攝四念處門等者。言以四字攝四念等一切法時。若如法修行者。雖自往昔未修觀四念處等。自然悟四念處等四法門而通入法界。如四法門者。以五字攝五根五力等五法門時。若如法修行者。雖自往昔未修觀五根五力等。自然悟五根等五法門而通入法界。故云若就別相如以四字乃至如智度等廣說也。

妙印鈔卷第三十五
沙門阿寂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