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鈔卷第四十四 沙門阿寂紀 輸入者 韋小燕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劉海燕 釋悉地出現品第六(經第三疏第十一) 將釋當品。自開為四。一宣大意。二釋品題三明來意。四明入文判釋(矣) 初宣大意者。此品中。當明有二種之依以莊嚴清淨藏三昧而亦為依。能說四處流出句。成如來不思議業。爰以經云。爾時世尊復住三世無礙力依如來加持不思議力依莊嚴清淨三昧(云云)疏(十一左)云。此有二種依。依三世無礙力。依佛不思議力。此三昧是不思議三世無障礙加持力用所依止處也。依此法體。能成如來不思議業。清淨者即是真言體也。此是如來眾德之藏。無盡莊嚴無有缺減。具足成就相也(云云)私云。二種依者。大智大悲之二法也。此二法復依止何物者。所謂依止莊嚴清淨三昧也。是即六大法界自性清淨大菩提心是也。法華云。定惠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云云)可思之。復次此品中說四轉并五字真言。是即此經宗體也。以如此等深義為當品大意也。 二釋品題者。悉地者此云成就。成就有二種。所謂世間出世間是也。世間成就者。成就藥物等。住有相有緣是也。如上品所說。出世成就者。無相無分別無為無作之妙果是也。爰以當卷末(二十三右)云真言所成物是名為悉地者。若得如此成就者。是名有分別成就也。以此藥物等事猶是相成之法故。名有分別成就也。以分別藥物成就無分別者。因有分別而得無分別成就也。此能分別為因也。依此有分別而得無分別果者。無為無相不思議無染之果。雖非因成。而以有分別為因。然成此無得無為之果也。出現者。若如上悉地成就者。自心本來無盡莊嚴悉出現。還又令出現一切眾生無盡莊嚴藏。故云悉地出現也(云云) 三明來意者。上品中說世間成就。令行者有案足之處。引令至出世成就。今說悉地出現。終令圓滿無得無為之妙果也。爰以疏云。前品已說世間成就。送於行人。令至出世成就。是以於此中說用佛心作出世成就之業也。以是義故次上品此品來也。 四明入文判釋中。自分為三。一明說決定智圓滿法句。二明說四處流出句。三明說滿足一切智智明句。 初中。又二。一明觀察大眾。二明正說圓滿法句。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後從觀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觀察所由。二明滿足一切願義。三明三世決定智門。四明釋法句義。 初中。觀察大眾非無因緣者。佛以圓明無際智。觀察法界眾生種種性欲。更不失時宜。雖然非如彼小乘宗等云佛三時照機。無觀而觀無照而照。如響應音似月浮水。此中佛心者。佛者覺義知義。心者曼荼羅聖眾集起之體。所謂自性清淨心也。佛者能契之智。心者所契之境。是即境智相稱而照機。定慧莊嚴而利生。故云先以佛心而觀察乃至故先觀機也(云云) 二從滿足下。明釋滿足一切願義中。滿足者入此法門者。指決定智圓滿法句也。所謂自性清淨字妙體是也。能生法門者。從阿字生諸字乃至一切言句音聲等故。能生法界者。自性清淨能生法界萬德故。無相如來自證祕密之法者。如此能生之阿字能生之自性者。只是自性法身如來自證境智祕密心蓮常法也。以此自證之法。滿足一切眾生大願。故云滿足者入此法門乃至無空過故也。此一句誠宗眼也(云云) 三從三世下。明釋三世決定智門中。說此妙法者。指自性心蓮妙法也。欲令各隨本緣等者。隨普門萬德之本緣。得印持決定。故云決定智門也。 四從法下。明釋法句義中。法句者謂先觸事等者。法謂軌持軌則義。句謂滿足義。法法自備軌持軌則而眾德滿足。故觸事從事能生於理與一實境更不相違背。故云法句者謂先觸事乃至故名為句也。依世句偈法者。世間以五含七含等句偈而名句偈。今准彼故。以法句名字說之。然佛意所示。法者自性清淨虛空無垢之法體。句者能授種種諸巧智無盡無餘眾德滿足義也(云云)此句即是偈也者。向未會之本作釋故云爾也(云云) 二從虛空下。正明說圓滿法句中。又四。一明說自性身德。二明說受用身德。三明說變化身德。四明說等流身德。 初中。又二。初二句明自性受用身義。二後二句明變化等流義。 初中。又二。一明並牒兩句。二明二句隨釋初明並牒兩句者。自性受用其義相鄰故云爾也。 二從一切下。明兩句隨釋中。又二。一明釋第一句。二明釋第二句。 初中。一切智智之心者。指毘盧遮那本地奧心。世間虛空雖非能可喻。且假易解空顯難解空。故云等空也世空有四珠勝。一者清淨德。二者無邊際德三者無礙礙德。四者無所分別德。故云無垢無量無礙無有分別也。自性清淨法身大空亦如是。故云即是諸佛大空現證之法也。無自性者。此本初不生大菩提心。離四句百非。本來清淨不可得也。無盡萬德含藏不可思議。故云無自性者乃至不可執取也。復次虛空者器世間。無垢者智正覺世間。無自性者眾生世間。所謂心虛空菩提三種無二之意也。復次虛空者佛部。無垢者金剛部。無自性者蓮華部也。如此等眾多義門無量無數不可具記。宗肝亦有此句(更問) 二從以如下。明釋第二句中。又三。一明境智相照。二釋種種巧智。三明於法自在義。 初中。以如是即彼大空無為等者。從自性清淨境發自性清淨智。此智還照自性清淨境。故疏云心自證心心自覺心。論云於內心中觀日月輪。由作此觀照見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云云)是即自性天然六大法自境智和融義也。故云以如是即彼大空乃至能生一切智智也。 二從即是下。釋種種巧智中。即是巧智智之異名也者。法佛自證之一切智智者巧之中巧智之中智。是即非思量憶度之所及故。以巧之義顯智之德。故云即是巧智智之異名也。若夫非善巧智。何能不動法界。隨一切眾生種種心行。能示現三部無盡莊嚴藏。令普門群機得入平等法界哉。故云若非巧智乃至即是巧中之極巧也。 三從以平下。明於法自在義中。以平等空者指諸佛自證之大空也。有相生滅者指緣起眾生之自空。以覺知彼本初不生而無自性。此本初不生而無自性。彼無自性與此無自性。一體平等無毫末異。故於有相無相緣起本有一切諸法。而得最自在故。必定師子吼。施不思議化用。故云以平等空乃至不可思議度量也。 三從由本下。明變化等流義中。又二。初明並牒兩句。後明兩句隨釋。 初明並牒兩句者。變化等流又其義相涉故云爾也。 後從此不下。明兩句隨釋中。此不可得空之自性者。指第一第二句。故云第一常住法佛之身也。此不離常住法身之身。而作甚深不可思議從緣起之法。不動法界法然。普應群機。感應道交作自然化。如月浮萬水。似明鏡現色像。如此等甚深不可思議自性天然緣起。十地難見等覺難伺。故經云緣起甚深難可見。疏云此不可得空之自性乃至如是緣起法不可思議也。注空之自性常有者。是即非如彼小乘所談實有之有也。言空之自性以無自性故乍空即有也。有之自性以無自性故乍有即空也。空本性如是如是故空之外不求有。有本性如是如是故有之外不求空。以是義故乍無為無作而全體從緣起之諸法也。乍緣起法全體無為無作之法佛也。是即今教宗致也。能能可思之。故云空之自性常有乃至謂空本性如是也。已上就自性法身。明四種法身義畢。若約曼荼羅者是即中胎藏是也。 二從於長下。明受用身德中。又二。初二句明自性受用身義。後二句明變化等流義。 初中。又二。一明並牒兩句。二明兩句隨釋。 初中。於長恒時殊勝進住者。疏未曾引之。經已會也。是即三世常恒自性法身進住共殊勝故云爾也。隨念施與無上果者。受用法身自證果德圓滿已。又授眾生無上果故云爾也。 二從恒下。明兩句隨釋中。恒謂常修如是法行等者。三世常恒住大空平等無自性。故云恒謂常修乃至不可得無自性故。是即自性法身義也。而能修甚深平等法界之妙行。圓滿無上果。亦與眾生。故云猶如大空而能生乃至亦能與彼也。是即受用法身也。並牒兩句並釋兩句之意。准上可知也(云云) 二從譬如下。明變化等流義中。又二。一明並牒二句。二明兩句隨釋。 初中。疏未曾引之。經出已會也。 後從此恐下。明兩句隨釋中。此恐人不信解等者。今此兩句是受用身下變化等流義門也。故以譬說令開悟。例如法華中三周得悟中周聲聞用譬說也。前自性受用直依法說不用譬說。例如法華上周聲聞直依法說不用譬說也。故云此恐人不信解更引譬之也。譬如一切世間者。世間一切諸趣宮殿樓閣等。皆依住於虛空。雖然此虛空亦終無所依。雖令無量諸法之安住亦不念苦勞。又能住諸法於虛空不念恩德。是則自性天然之理。法爾無作之謂也。所依虛空譬本有之大空。能依宮室譬種種分空。是即於自性受用大空。雖依住變化等流分空之宮室。自性受用不作是念。一切變化等流由我而出生依我而依住。變化等流亦不作是念。依自性受用大空之力。我等出生我等得安住。何以故。以自性受用之大空自元無所依故。無為無作而無有造作之功行故。又以變化等流依住自性受用大空故無為無作而無有造作之功行。何以故。從緣生無自性故。知自性受用無為無作而常住不變。變化等流無為無作而常住不變。彼此同本初不生而無自性。豈可分別執著哉。故經云譬如一切趣宮室。雖依虛空無著行。疏云譬如一切世間皆依於空而得安住乃至何以故不見虛空有造作之行故不念報也(云云)問。譬文受用身下變化等流也。合譬文變化身下自性受用也。既法喻不齊之咎在之。云何答。影略互顯可得意也。所謂上段可有合譬也。下段又可有譬文也。是故住心抄會譬如等一偈云。兩返可訓也(云云)可思之。然者無咎也已上就受用身。釋四種法身義門畢。 三從次會下。明說變化身德中。又二。初二句明自性受用身義。後二句明變化等流身矣。 初中。又二。一明並牒兩句。二明並釋兩句初自可見。 二從合云下。明並釋兩句中。合云如上所說之行者。指上平等法界之行也。故云亦同於空也。是即變化身下自性法身義也。除三有之障等者。除三有法界之蓋障。能坐無明煩惱之所勝法性清淨之身也。是即受用身義也。 二從次云下。明變化等流身義中。又二。一明並牒兩句。二明並釋兩句。 初牒經。可見。 二從更下。明並釋兩句中。更引古為證等者。此是變化身下應化等流身義門也。前以譬說明變化身等義已。今又舉因緣明應化等流身義也。彼受用身下之應化身故用譬說。如彼法花中周聲聞。此變化身下之應化等流身義故用因緣說。如彼法花下周聲聞引大通十六王子因緣。故云更引古為證也。若覺此法即無盡莊嚴者。言昔先生菩薩。修行此無盡莊嚴法故。名為勝莊嚴。勝者無盡義也。勝者梵云摩訶。是大多勝三義。此無盡莊嚴盡法界際故云大。三密無盡莊嚴無量無數故云多。出九種心量之所及故云勝。是即從如來三密而生。故云此即佛子也。三世十方諸佛亦如此修行皆得此法。故云此先覺者即曾得如是法一切諸佛亦皆得此法也已上就變化身。釋四種法身義門畢。 四從次云下。明等流身德中。又二。初二句明自性受用義。後二句明變化等流義。 初中。又二。一明並牒兩句。二明並釋兩句。 初牒經。自可見。 後從此意下。明隨釋中。若離此更於餘法句中等者。言離此自性清淨自然自證無盡莊嚴之法句。更不可成不思議法界之妙果。故上文云如實知自心。疏云心自證心心自覺心。故知離一切眾生自心實相之句。求成佛於餘法句中。終無得理。譬如水中求油。猶如破石求乳。只是自心求菩提者。自然成無上果。故云此意云若離此更於餘法句中乃至如水中求油無有是處也。是即於等流法身之下自性法身義門也。若人能得此自證等者。若真言行人值此自證自覺之法。如實知自心之時。明照諸世間生死黑闇猶如日輪。又為一切眾生或大歸依。如如來出世之時。故云經云作世遍明如世尊。疏云若人能得此自證乃至而作大明也。是即於等流法身之下受用法身義門也。 二從說極下。後二句明變化等流義門中。又二。一明並牒兩句。二明並釋兩句。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佛下。明隨釋中。佛說此極清淨等者。佛者指變化身也。是六趣眾生與毘盧遮那本無二體之意也可思之。說此極清淨者。指自性清淨自心自證之法。故疏第七云。就此經宗則五種三昧皆是開心實相門(云云)以是義故云說此極清淨無分別離分別甚深自證之法也。是即於等流身下變化法身義門也。此法深廣等者。指三密祕藏之法也。深者。豎盡十重之底故。廣者。橫窮十方之際故。於如此盡空法界不可思議不可說之塵塵法法。今此等流法身重重遍滿無有空隙。其體堅固如金剛。故云不可破壞。三世常恒無有盡期。故云無有窮盡。故疏第七云。如三重曼荼羅中五位三昧。皆是毘盧遮那祕密加持。其與相應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淺深之殊(云云)又金峰經云。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樂有情無時暫息(云云)故云此法深廣乃至無有窮盡也。即是歎得法之意者。六道生死凡夫值此祕密甚深教法。發如實菩提心。覺得自性清淨之妙法。故云即是歎得法之意也。已上等流法身之下四種法身義門竟夫毘盧遮那如來三世無量門決定智圓滿法句。雖無量無邊。不出四種法身之教說。於此一一身。復有無量當機眾故。各具四種法身。如此重重不可思議橫豎雖無量。只是毘盧遮那如來無方化用。常恒三世圓滿法句也。何有次第淺深之殊異耶。故云六趣眾生與毘盧遮那本無二體。云五位三昧皆是毘盧遮那祕密加持等也(云云) 二從爾時下。明說四處流出句中。自分為四。一明緣由。二明正說四處流出句。三明說虛空藏轉明妃。四明悉地成就句。 初中。又分為六。一明佛觀大眾告示各說流出句。二明諸執金剛不違佛命。三明諸執金剛陳各說非所宜。四明惟願佛說利益。五明佛嘆諸金剛辭陳。六明佛赴請說次第供養法。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毘盧遮那(乃至)法界神力悉地流出句(乃至)得樂住者。經之爾時毘盧遮那乃至得安樂住之三行餘文未會引之也。就中神力與悉地中間亦是乃至多也一十八言在之。是非牒經文。即隨釋文也。是即爛脫也(云云) 二從佛觀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觀大會所由。二明釋神力義。三釋流出義。四明勸修利益。 初中。佛觀大會等者。其義如上釋。非無因緣等者。為欲令諸金剛菩薩等各說自所通達流出句故。觀察之也(云云) 二從此神下。明釋神力義中。此神變等者。此神變一念之項遍滿法界。故云是廣義也。從一念心涌現無盡莊嚴藏。故云從一得多也。亦是動用神變也者。動作三密故云爾也。 三明流出義中。從不思議法界等者。從自性清淨不可思議法界之體。以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故。流出不可思議悉地之句。令遍滿盡空法界海也。故云從不思議法界乃至悉地之句也。此流出名為門者。梵語中有門之義。雖然今以流出為正意也。故云此流出乃至意明流出也餘文可見(云云) 四從佛意也。明勸修利益中。佛意令彼各說等者。言佛所以令彼金剛菩薩等各說者。若有眾生依之修證勝進。應住如來安樂之行位故也。故云佛意令彼乃至住於如來安樂之行也(云云) 二從時諸下。有諸金剛不違佛命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後從依下。明隨釋中。依佛所命者。為顯不違佛教敕。先云依所教敕。故云依佛所命不敢有違也。 三從諸金下。明諸金剛陳各說非所宜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時諸金剛復請佛言乃至非是所宜等者。經舉已會。疏引未會也。 二從然如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直謙退辭陳。二明不陳說所由。 初中。然如來是法主者。言我等於無上法王前說自所通達法不可然。甚非所宜。如來自願演說。令一切眾生聽聞也。故云然如來乃至令一切聞也。 二從何以下。明不陳說所由中。何以故乃至非是所宜等者。其義如上。自可見(云云) 四從此意下。明惟願佛說利樂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善哉世尊惟願利益安樂未來眾生故如是說已(云云)此如是說已四言。上如來告敕之文末在之。是即經爛脫也。疏釋今文畢而云如是說已。此是迴文者。是即正指如是說已四言。為迴文也(云云) 二從此意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嘆無上佛德。二明利益眾生意。 初中從此意下。明嘆無上佛德。自可見。 二從何以下。明利益眾生意。其義自可見(云云) 五從如來下。明佛嘆諸金剛辭陳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來告金剛手等言乃至眾所稱讚者。經時薄伽梵乃至住尸羅生於人天等五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佛讚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歎生慚愧不陳說二明引律證嘆一法。三明慚愧羞恥同一。四明因羞恥具二法。 初中。佛讚意言者。言夫佛弟子善士之相者。必懷羞恥以為其相。然汝等所通達法門雖無有瑕玷。敬讓如來而有慚愧。各不陳說。是即當知善士丈夫之相也(云云) 二從次即下。明引律證嘆一法中。次即因其所行者。隨執金剛等有羞恥之所行。引律以證之也。 三從西方下。明慚愧羞恥同一。其義自可見。 四從故因下。明因羞恥具二法中。又三。一明所不應作不作得不作果。二明未至令至。三明住尸羅生人天。 初中。又二。一明挍牒。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云。若有羞乃至眾所稱讚(云云) 二從故因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所不應作不作。二明不作果報。 初中。云何不應作等者。如世間忠臣者。不忠不孝是所不應作也。若人作之者為無羞恥。若人更不作之者為有羞恥也。自餘可准知。故云如世間人各當觀察自種性中乃至一切惡業皆當不作即一也。 二從由不下。明不作果報中。由不作惡故等者。言不作所不應作故。為一切佛菩薩天人修羅所稱美讚嘆。是即不作惡果報也。故云由不作惡故乃至為大眾稱歎也即二也。 二從復有下。明未至令至中。又二。一明得未至能至。二明由至故生佛家。 初中。復有二事者。承前之言也。未至令至者。由有羞恥故悟所未悟。聞所未聞。是即未至令至義也。 二從二者下。明由至故生佛家中。二者由得等者。得未至能至故即生佛家。與佛菩薩常同一處。即是第二也。 三從復有下。明住尸羅生人天中。又二。一明住尸羅。二明具戒果報。 初中。謂住尸羅等者。由有羞恥故自然住尸羅也。自餘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第二下。明具戒果報中。未得法身地等者。指初地也。餘文自可見已上佛欲說四處流出法句故。以方便善巧智。為感動大眾汝等隨自所通達門。告敕說真言流出句。大眾依此各各雖非背如來敕命。仰敬如來生慚愧故。辭退而不陳說。唯願請如來說利樂未來。是故世尊引律讚嘆羞恥一法。然後赴彼請說之也。上來說四處流出緣由也。故處處流出者。是即正指彼四處流出句也(云云) 六從善哉下。明佛赴請說次第供養法中。又分為四。一明誡勸請說。二明得印可傳法。三明行者眾德。四明說真言成就相。 初中。又二。一明誡聽流出句。二明說流出果。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善下。明隨釋中。此善哉中等者。言此善哉梵語中有二之仁者故令嘆彼德。故云此善哉乃至令善聽也。流出者如佛出光等者。言猶如從佛身出光者。從佛面門等而出。作種種不思議已。還入於佛身。此真言流出亦如是。從字真言中出。而作種種無量法門。作大佛事已。還入本初不生際。以是義故云流出也。故云流出者如佛乃至故名流出也。 二從次言下。明流出果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言此所流出相應乃至悉地之果者。經之諸流出相應句乃至當得真言悉地之文未會引之也。 後從此中下。明隨釋中。此中果者謂得不思議等者。所言悉地之果。還住本不生際是名為一切智智之果也。 二從次之下。明得印可傳法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自此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定科段。二明得授明灌頂。三明得傳法灌頂。四明復次義。 初中。自此以下更明次第供養法者。上來諸品中。如初品者明一切智心與諸心相對辯。如第二品者明擇地造壇具緣支分。如第三品者明四魔三障對治之法。如第四品者明諸尊普通法要。如第五品者明最初發足行儀次第供養法。雖然未明如法次第法則供養行法故。此品中重又說之。故下文云。移此一段入前品中(云云)故云更明也。是即答金剛手九句問中及彼行修行之句也。 二從光得下。明得授明灌頂中。先得見曼荼羅者。指遙見灌頂分也。非但得乃至如前所說者。指投花灌頂分也。非但得入乃至隨法修行故者。指授明灌頂分也。亦名學法灌頂(云云) 三從故得下。明得傳法灌頂中。得印可灌頂故等者。得傳法灌頂已。授得持明祕藏。繼先師事業。普利眾生。故云真言成就也。 四明復次義中。復次世間持誦品中等者。言今真言成就者。如先世間成就品所說。於字聲圓明。一一皆與菩提心相應。此名為真言成就。然彼品深祕今此品中說之。故云復次世間持誦品中乃至移此一段入前品中也。初義意者。真言成就者得印可灌頂故云真言成就。復次義意者。字輪成就故云真言成就也。如前說者。遠指經第二受職灌頂等也。近指先得見曼荼羅等文也。經言尊者等者。指見曼荼羅尊所之尊也。所言尊者傳法阿闍梨也。故云即是師也。 三從又能下。明行者眾德中。自分為十六。一明發菩提心德。二明決定正信德。三明大慈悲德。四明心無慳吝德。五明住於調伏德。六明分別緣生法德。七明受持禁戒德。八明善住修學德。九明具巧方便。十明住勇健德。十一明知時非時德。十二明好行惠捨德。十三明心無怖畏德。十四明勤修真言行德。十五明通達真言實義德。十六明常樂坐禪德。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所下。明隨釋中。求如來自在之業者。欲證得普門法界三摩地故云爾也。普門利益等者。憐愍普門法界一切眾生猶如一子。如此自利利他平等運載。是則發菩提心也。故云求如來乃至非為餘事也。 二從深下。明決定正信德中。又二。初明總牒三句。二明隨釋。 初文。自可見。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於甚深等者。於真言甚深祕密廣大不思議法住必定師子吼之正信。更無有疑滯之心也。具如上十三種德中信諸佛菩薩德中說(云云) 三從以大下。明大慈悲德中。以大慈悲心等者。盡法界之際。於一切眾生。憐愍之心徹於骨髓。令無盡無餘眾生授苦與樂。故云以大慈悲乃至不求自利也。具如上十三種中妙惠慈悲中說(云云) 四從又下。明心無慳吝德中。又於財法者。財施法施是也。於如此二種施故。以意樂不可慳吝。具如大論等中說(云云) 五從住下。明住於調伏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自調六情等者。言六根調和而調伏六情放逸。柔和忍辱而安住傳法威儀。此即菩薩性戒成就之相也。故云謂自謂六情諸根此即性戒也。具如十三種中其性調柔之中說(云云) 六從善下。明分別緣生法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文。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譬如明鏡等者。於從緣生諸法。住不思議中道。乃至悉地現前時。以十緣生句故不生愛慢。故云譬如明鏡現對眾色乃至不可取著而種種成就也。具如上十三種中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中說(云云) 七從受下。明受持禁戒德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下。明隨釋中。即是持明之具戒等者。指四重三摩耶十重戒等也。一一戒一一法則無有闕犯。故云即是持明之具戒乃至得悉地成就也。具如三世無礙智戒并持明禁戒品等所說也(云云) 八從善下。明善住修學德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下。明隨釋中。即是真言門等者。於息災增益降伏方便。能修學真言通相別相等。皆悉通達相應。故云即是真言門上中下乃至善住上中下法之中也。 九從具下。明具巧方便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下。明隨釋中。即是體解如來善權之用者。真言行者。若於律儀戒等設雖有違犯。更不可壞惡作之心。若懷惡作之心者妨修真言行。只須一相一緣志求無上大菩提一大事因緣。圓滿自利利他大願之時。自然應悔過。故云即是體解如來乃至以此善心非是犯戒因緣故不名犯戒也(云云) 十從勇下。明住勇健德中。勇猛者義如前等者。如上師德中釋住勇健菩提心之德云住勇健菩提心者勇健是雄猛無怯弱義(云云)又弟子五德中。釋勤勇之德云。勤勇是精進別名。釋論云。譬如穿井。已見濕泥。轉加精勤必望得水。又如鑽火。已得見煖。倍復力勵必望得火。故以信解而明勤勇也(云云)故云勇猛者義如前師弟子中說也。具如彼釋(云云) 十一從知時下。明知時非時德中。真言門中一一次第法用等者。言通達真言門一一法則。不亂前後不缺晝夜朝暮初中後夜等隨時之行儀法則。宜知如此等時非時義。故云真言門一一次第乃至亦非三昧耶非合時也(云云) 十二從好下。明好行惠捨德中。常以財法等者。言隨其力分。或以財施。或以法施。攝取眾生令入佛道。若不然者犯不慳吝法戒不利眾生戒等。故云真言行菩薩常以財法乃至即犯持明戒也。 問。若然者與第四心無慳吝。有何別耶。答。彼隨所施之境來。施與而心無慳吝。此本性好而行惠捨。非但施與而已。哀惠而施與也。故非無其別也(云云) 十三從心下。明心無怖畏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若下。明隨釋中。若眾中有諸異解等者。言有諸異學異解異見者來問難者。以無怖畏隨問能答。摧伏彼異見邪見等。可令得入真實見之中也。故云若眾中有諸異解乃至心不怯弱也(云云) 十四從勤修下。明勤修真言行法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於下。明隨釋中。於修行門終不中斷等者。言從初發心乃至成佛。所修萬行無留滯。常精進無間。得悉地為期。故云於修行門乃至何況諸餘助道之法不爾犯三昧耶法也。 十五從通達下。明通達真言實義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知下。明隨釋中。知上中下成就等者。於一一言一一句一一成立中。明智惠三昧三部五部所用通塞等之相。令諸眾生各從有緣之門而得入實際。故云知上中下成就乃至無二無別也。具如彼師德中究習瑜伽德也(云云) 十六從常下。明常樂坐禪德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於不。明隨釋中。於真言門中心住一境等者。如前世間成就品所說。住心於一境懸觀於一緣。更不他緣他觀。如此一緣一相住三昧故。或觀字成就時。餘聲并圓明自然成就或觀聲時。字并圓明本尊自然成就。或觀圓明本尊時。自餘自然成就。如上品所說。若不爾者無量劫難成。故云於真言門中心住一境乃至現得法利耶也。 問。第二品中。師弟眾德具說竟。何故今亦重說如此眾德耶。答。彼為說擇地造壇曼荼擇德行。此為說四處流出法句并一切智智金剛字句明等甚深不可思議持誦法則次第故。重擇德行也。 問彼為表十三大院。舉十三種德。今舉十六種門。為何表示耶。答。表中胎藏八葉八金剛義。所謂經第一云。八葉正圓滿。鬢蕊皆嚴好。金剛之智印。遍出諸葉間(云云)是即自性清淨心蓮華臺上悲智二德也。可思之。復次表十六大菩薩之生。所謂第一發菩提心德第一金剛薩埵也。第十六常樂坐禪德是第十六拳菩薩也。故疏十六釋常樂坐禪德云。心住一境而不散亂(云云)又金峰經說第十六拳菩薩句云三業持常寂。故知是即十六大菩薩義也。中間各可見知也。 問。彼金剛界門。此胎藏界門。何是同一耶。答。胎金名異義融。何成各別之思。依之住心品中。四轉十六生八葉十地。皆同一無差別。引經論誠證令釋成竟(云云) 四從次說下。明說真言成就相中。又二。一明舉伏難意。二明遮伏難意。 初中。又二。一明別表。二明釋其意。 初中。次說真言成就之相者。行者眾德圓滿故必可成就真言。故次彼說之故云次說也。真言成就偏依信力堅固。若插疑惑惡見者。設雖經無量劫。更不成就。若離疑滯信力堅固者。一念一時一日一月一年乃至一生之頃必定可成就其果也。世間淺近妄想所生自在悅滿勝意生明世間咒術真言等。猶現難思威驗。何況於法佛如來自在神力之所加持出言名成立圓滿真言威德力哉。以如此現量之比量。彼與此挍量。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可說不可說乃至法界塵數之其一塵許不及如來不思議真言一分之功德。何況校量其同異耶。依如此道理。無上信心堅固是即真言成就之相也(云云) 二從或有下。明釋其意中。或有疑言等者。舉顯教迷妄之辟見。以為疑惑之體。通愚情之伏疑令生無上淨信也(云云) 二從今欲下。明遮伏難中。又二。一明舉淺拙況深巧二明勸誘深信堅固。 初中。又七。一明舉自在悅滿明。二明舉魔醯勝意明。三明舉世幻者真言。四明舉阿修羅真言。五明舉世咒術真言。六明舉忙呾哩等真言。七明況釋(云云) 初中。又三。初明所現處處。二明迷醉受用。三明況釋。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如大下。明隨釋中。如大乘中等者。指大品大論等。三十六處義自可見。於如此等三十六處中。於一時之頃。能出現種種悅意欲樂之具。故云欲界有三十六處乃至滿此三十六處也。 二從又云下。明迷醉受用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從經。自可見。 二從為一下。明隨釋中。為一切天子等者。如此出現種種未曾有男女等五欲境界之時。天子天女等為五欲之境所迷醉。彌恣五欲也。 三明況釋。自可見(云云) 二從又善下。明舉魔醯勝意明中。又三。一明牒經。二明隨釋。三明況釋。 初中。又善男子如摩醯首羅天王乃至及彼微妙受用之事者。經之又善男子如摩醯乃至亦復自受用之二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經下。明隨釋中。如經所說者其義經現文明鏡也。故讓經不作釋也。 三從何況下。明況釋其意可見(云云) 三從且下。明舉世幻者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又如幻術真言能現種種園林人物(云云) 二從且置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四從又如下。明舉阿修羅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如阿修羅真言現幻化事(云云)二從又如下。明隨釋中。能化其身同於帝釋等者。阿修羅王以自有真言力故。進昇三十三天。入帝釋所住善法堂中。示同其身於帝釋而並坐。其時諸天皆生疑心。不能見分。但實帝釋不目瞬。阿修羅目瞬。見此表相令退坐阿修羅也。故云又如阿修羅乃至皆生疑怪也。 五從又如下。明舉世咒術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如世咒術攝毒及寒熱等(云云)二從又如下。明隨釋中。能攝諸毒等者。前幻者真言唯示現種種園林及車乘人畜等類。不能攝諸毒及寒熱等患難。此世人真言又能攝諸毒寒熱等患難。不能示出種種園林等故。唯後其一分功能。異其名也(云云) 六從又下。明舉忙呾哩神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摩呾哩神真言乃至能變熾火而生清涼(云云) 二從又有下。明隨釋中。乃至世間現有人等者。前世人真言能攝諸毒及寒熱等。此真言能變火為冷。變水為熱故。又別出也(云云)又是忙呾哩神所屬真言故。云摩呾哩神及世間等也。 七從伺況下。明況釋。文自可見(云云) 妙印抄第四十四 (御本云)元德二年(庚午)八月六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