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鈔卷第四十五 沙門阿寂紀 輸入者 韋小燕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劉海燕 釋悉地出現品第六之餘(經第三疏第十一) 二從是故下。明勸誘深信堅固中。又五。一明彼此校量倍生信心。二明真言威德從來不可得。三明真言悉地本來成就。四明釋甚深緣生理。五明結成信力能達至理。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是故善男子當信如是流出句真言威德(云云) 二從是下。明隨釋中。是故當生信心等者。言如來大悲深重之餘。遙量未來得悉地之根機。慇懃舉六箇真言功能。以況如來不思議甚深微妙真言。是故持真言者。於真言不思議威德。更無疑怪。信心堅固猶如金山。故云是故當生信心乃至為除此疑說前喻也。 二從然下。明真言威德從來不可得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此真言威德非從乃至而有可得(云云) 二從然下。明隨釋中。然此真言威力等者。言如此最無上真言威力真言及持誦者。於其所都。從來不可得。是即自然自證甚深不可思議緣起法性自爾。緣謝即滅機興即生。如水月鏡像。緣生不可思議(云云) 三從善男下。明真言悉地本來成就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三。一明悉地體常住。二明不知故不得。三明法體出三世常在三世。 初中。本來成就者。本初不生萬德。非始可成生之法。故云本來成就。以本來成就故。離因緣興成。常住不變。故云此悉地體常在不變也。 二從但下。明不知故不得中。但由行人不自了知等者。如此雖本來成就妙果。眾生如實不自知故不得之。今依住如實之行故。自證自知即自成就。故云但由行人乃至終不虛也(云云) 三從此不下。明法體出三世常在三世中。此不思議果者。指自然自證大菩提心。眾緣會時等者。此妙果雖離眾緣。而不思議眾緣會時。法爾而生起。不失時會。猶如大海雖無為無念。盈滿不失時。故云眾緣會時乃至終不失時也。如此雖不失時會。其體無始無終。而出過三世。雖出過三世。常在三世。廣作佛事更不休廢。故經云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樂有情無時暫息(云云)故云又此真言自無始乃至無有失期也。 四從甚深下。明釋甚深緣生理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若下。明隨釋中。若真言本體等者。若本體非本來成就者。忽隨感而垂應。不可有不失時限。若又本來成就者。當待行者心行相應而不可顯現。故知本來成就不可思議也。加持顯現不可思議。是即依不可思議感。垂不思議應。能感能應既不思議故。緣會自成時。感應道交亦不可思議也。以是義故當知不從彼本成來。不從此修成去。以離去來相故。亦非彼此二處。雖無作無性。緣會即生悉地果。猶如水月。天月不降池水不昇。月明水澄感應難思。不思議緣生亦如是。真言不來行者不行。法明行淨無性自成。故云若真言本體先不成就乃至如是至理不可以思量分別而能了知也。是舉前喻勸信者。如此甚深不可思議真言緣生至理。初心始行人非所不可疑惑故。如來舉六箇譬。勸誘彼鈍機疑惑。令信此真言甚深不思議緣生極理。故云是舉前喻勸信也。 五從是故下。明結成信力能達至理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下。明隨釋中。此真言不思議果者。如上甚深不思議緣生果。以分別對治行。非可能證得。唯是信力堅固乃能證入。是故佛先舉譬。彼有為生滅真言功能猶如此。何況法佛如來甚深不思議真言勢力。百千萬億那由他之一分不可比量。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展轉之一分非可校量。以是義故。於真言甚深緣生。發堅固無上信心。即依此門習修觀察隨順相應故。忽成就不思議因緣。速圓滿不思議具德。故云是故唯信力堅固者乃至不思議因故得不思議果也(云云) 二從爾時下。明正說四處流出真言中。自開為五。一明所住三昧。二明正說四處流出真言。三明標幟之音互出音。四明諸佛稱歎說頌。五明佛出世成就業。 初中。自分為三。一明三昧名義。二明佛從三昧中生無盡表語。三明釋無所不至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有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二種依。二明能成難思業。三明指真言體。 初中。又二。一總表有二種依。二明舉二種名字。 初中。此有二種依者。指莊嚴清淨藏三昧。云此有二種依也。 二明舉二種名字中。依三世無礙力者。指真言體。所謂自性清淨體超越三世無礙無障故云爾也。是即所加持境也。依佛不思議力者。能加持智。是即從不思議境而發。還照不思議境。故云依佛不思議力。以此境智不二。為此三昧之所依止處。故云此有二種依也依三世無礙力依佛不思議力此三昧乃至所依止處也。 二從依此下。明能成難思業中。依此法體者。指此境智莊嚴體。以此定惠莊嚴力故。於普門法界。利益安樂無量眾生。皆令至一切智智之位。依自證之法者。者六大法身當體也。無量定智者。謂呼五大為定。稱識為智。指此定力智力。所謂十智力也。十智力者十指也。故云諸力也。是即法華所言定惠力莊嚴以此度眾生義也。故云以自莊嚴也。 三從清下。指真言體中。清淨者等者。指自性清淨自證花台。是即非但此四處流出真言體而已。總兩部界會一切真言體也。故云清淨即是真言體乃至成就相也(云云) 二從即時下。明佛從三昧中生無盡表語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佛住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釋無盡語表義。二明依三力以一音說。三明佛心中分四處。 初中。佛住三昧之時者。言佛從莊嚴清淨藏三昧中。而生無盡法界無盡語表。是即表語業遍滿互融義。故云佛住三昧之時生此表業表者標也。所謂諸佛之所印成等者。是即十方三世諸佛以同一本誓故。同共所印成也。故云所謂諸佛之所印成也。印者即是標表義也者。與今所說真言所相應之印也(更問)即是如來語表也者。表如來無盡語業與虛空等也(云云) 二從法界下。明依三力一音遍滿中。法界依力與無等之力。謂從如來信解之力(序分已解)者。法界依力者五大。無等之力者識大。此六大無礙力用顯現。必依如來不思議堅固無上信解之力。故云法界依力無等之力謂從如來信解之力也。信解義住心品中委悉說之。故云序分已解也。而生平等語表者。依如此法界依力無等之力如來信解之力故。而生平等法界語表。普出無量音聲。故云而生平等語表出無量聲即是如來普門導利之語業作用也(云云) 三從次明下。明佛心中分四處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云。四處流出者。次明佛心中分四處也(云云) 二從次下。明隨釋中。佛心者指自性清淨法界心蓮也。分四處者。發心修行菩提涅槃是也。謂從阿字出三字者。從第一字出第二第三第四。故成四字也。此四合為一者。此四字合成第五一字。是即中因東行次第也。故第五四轉成就眾德圓滿。遍滿普門法界無所不至。故云而遍布一切處也。從如來心出此平等妙音等者。言從自性清淨心蓮華台上。出此法界平等妙音。普今四德遍滿法界。故云從如來心出此平等妙音分為四處也。如從無熱大池等。譬意可見。此真言等者。一音聲譬一大池。無盡語表譬四大河也。此中以事表內證之理者。如來內證眾德雖非可表示之法。以如來不思議加持力故。以四處流出之事。表如來內證之理。故云爾也。則四字不同等者。四字雖其體一。依點畫字相字義不同也。字相字義不同故。因行證入所用亦別也。所用別故利益眾生事亦不同也。故云從如來心出此平等妙音分為四處乃至所為與願等亦復不同也。 三從普遍下。明釋無所不至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此之下。明隨釋中。此之四德者。指如上四德也。此四德遍滿盡虛空法界無所不至。離前際後際故復無中邊。三際不可得故常住不變無有窮盡。故云此之四德乃至此真言示現亦復如是也。 二從真言下。正明說四處流出真言中。自分為四。一明釋歸命句。二明釋種種巧度門。三明釋三業遍禮義。四明說真言。 初中。明歸命句。自可見。 二從次句下。明釋種種巧度門中。微涅縛是種種義亦是巧義者。所謂種種巧也。目契弊是門義者。所謂種種巧門也。故云普門示現種種妙智業巧度門也。 三從薩縛下。明釋三業遍禮義中。非但身口致禮而已者。身禮口唱心念三業同一。而遍禮自法界他法界已成當成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故云非但身口乃至皆遍禮一切如來也。如上運心禮處記之(云云) 四從次真下。明真言體中。次真言體阿阿喑噁等者。總以一字為真言體。今此真言以四處流出為其義故。以之四字為此真言體也。其義上既說之。故云此四字義已說之也。 三從從是下。明標幟之音互出音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中。從是普遍等正覺(迴文也)心從是乃至標幟之音者等者。經之正等覺心乃至標幟之音而互出聲之文未會引之。就中從是普遍等正覺(迴文也)者。已會經云正等覺心從是普遍。是即迴文也。故如疏引之。可得心也。 二從則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從一生多。二明標幟音互出音。 初中。又六。一明從四德普遍一切佛心。二明從一字出無量字。三明四字為一部正宗體。四明一切祕密皆從此生。五明阿字即佛口佛心等。六明釋聲門義。 初中。則從是真言四德者。此四德者悲智二法也。此二法體自性清淨心故。故自性清淨心即四德。四德即自性清淨心故。是真言四德即自性清淨四德故云爾也。普遍一切如來之心者。從此自性清淨四德。普遍一切如來信解之心也。故經言從是者指自性清淨四德。普遍等正覺心者指一切如來信解之心也。故云則從是真言四德普遍一切如來之心也。 二從如下。明從一字出無量字。自可見。 三從此下。明一部正宗體。此四字者四字是也。是即悲智二法也。此四字總合為。是即悲智總合置中胎故。舉四字自第五字顯故。別不舉也。即是為表四德外無大日。大日外無四德。四德即大日。大日即四德。舉四字不出也。故疏第一釋住心品品名云。自心發菩提(大智)即心具萬行(大悲)見心正等覺(大智)證心大涅槃(大悲已上四字)發起心方便(大悲)嚴淨心佛國(大智)皆以無所住而住故曰入真言門住心品也(云云)此品是一經序品也序必序正宗。故知正宗亦此四字也。又終至後問答中。以此四字為宗體。明知此四字一部正宗體也。故云此四字是此一部經中正宗體也。 四從一切下。明一切祕密皆從此生中。一切祕密者。非但此經中祕密而已。兩部二十萬頌中所有祕密甚深之法。皆從此字生。是即大日如來自然自證常住不變自心也。故云一切祕密皆從此生即是毘盧遮那佛心也。 五從此阿下。明字即佛口佛身等中。此阿字即是佛口等者。所言阿字者即是一經宗體大日佛心也。以是義故字之體即佛身也。字之聲即佛口也。 字之實義即佛心也。故此字之聲字實相即如來身口意密也。故云此阿字即是佛口即是佛心也。即是說者等者。以阿字即如來如來即阿字故。佛說即字說也。何以故。如來所出言句皆是從阿字出而詮字之義。故云即是說者。復次三種世間諸法一一言音從字生。還入字門。故云即是說者也。即是聞者等者。三種世間一切諸法。字本不生外更無一法。以更無一法故。說者聞者共同是字也。是故字說字云說者。字即聞字云聞者也。故云即是說者即是聞者也(云云) 六從聲聞下。明聲門義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所出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釋根本出聲處。二明展轉出生聲門。 初中。所出聲處名為普門等者。指字門而云聲門。言一切諸字聲從字出。還又入字故。字是諸字聲出入通門也。門即實相義。如初品中記。以是義故云所出聲處名為普門乃至故名門也。 二從此聲下。明展轉出聲門中。此聲能遍一切者。如上從字所出字聲能遍一切處。故云此聲能遍一切也。此能遍字聲亦為門出諸字。亦能遍一切法界。故云聲門字出亦遍一切法界也(云云) 二從此標下。明標幟音互出音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別牒。自可見。 二從如上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一一聲互出聲。二明表諸佛自他互融無礙。 初中。如上從一字出四等者。上從一字出無量字既明竟。故云如上從一出四乃至周遍法界也。一一字聲皆互出聲者。從一字所生無量諸字。各互出無量聲。互相攝入自在無礙也。故云一一字聲皆互出聲乃至餘字亦爾也。 二從此即下。明表諸佛自他互融無礙中。此即是佛之標表者。今此諸字是法曼荼羅身也。諸尊大曼荼羅身也。故以法曼荼羅互融無礙。顯表大曼荼羅身自他互相攝入無礙自在義也。故云此即是佛之標表乃至故云而互出聲也(云云) 四從諸菩下。明諸菩薩稱歎說頌中。自分為二。一明長行。二明偈頌。 初中。又二。初明得益相。後明讚嘆儀相。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諸菩薩聞是已得未曾有開敷眼(云云) 二從諸菩薩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通途解釋。二從今下明深祕釋。兩門共自可見。 二從發下。明讚嘆儀相中。離熱者等者指大日世尊。離一切煩惱熱惱故云爾也。 二從奇下。明偈頌中。又四。一初二句明歎祕密法身眾德。二次一句明此真言遍法界。三次一句明聞聲者成佛。四後一偈明精進離我。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歎下。明隨釋中。歎此真言之行等者。指字妙行。所謂第二是即本有無作妙行。故云甚為奇特。如上從一字出二字。乃至無量無遍遍法界。互出一切音聲。施作大佛事。此是如來無盡莊嚴之藏祕密法身所具無量功德莊嚴也。故云歎真言之行甚為奇特乃至由此智句能令成佛也。 二從若此下。次一句明此真言遍法界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若此普遍者等者。經之若遍布此者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所下。明隨釋。自可見。 四從是故下。後一偈明精進離我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有二下。明隨釋中。有二勤上勤等者。指是故勤精進之勤。下勤者指常作之兩言也。言常作者是勤之義也。然梵語多含故。有勤義。有常作之義。故經舉常作之義。疏釋勤義。故云梵音別故也(云云)謂於此一切如來乃至離人法二我故者。其義自可見(云云) 五從爾時下。明佛說出世成就業中。自分為四。一明表說出世成就業。二明釋行者住所。三明說三月念誦觀行。四明三月名相。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前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二明釋等正覺心。 初中送於行人令至出世成就者。前世間成就果者。字聲圓明本尊現前。所為隨心而成。一切無礙。名為持誦之果。雖然未用大空之觀惠。故疏第十釋世間成就云。若成世間說者即是初一月持誦。次一月於世間法中而得成就。謂種種藥物以法成之。能得聞持。一聞不忘。乃至力通明行皆得善成。於大空而得自在。若出世義說。即是隨其成就之時。能滿一切所願也(云云)又云。先以事中成就。然後用淨惠大空而觀察之。即是出世成就也。以是義故云前品已說世間成就送於行人令至出世成就也(云云) 二從是下。明釋正等覺心中。是以於此中說用佛心等者。四字隨取一字以為佛心也。所謂觀字為出世成就之正業也。字與佛心同一也。故云正等覺心即真言心也。當知此心即是佛心者。指字為此心也。字即佛心。佛心即字也。故云當知此心即是佛心佛心者即是真言心也。 二從欲作下。明擇行者住處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交牒可云。於園苑僧坊乃至或意所樂處(云云) 後從欲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常途解釋。二明深祕義。 初中。又四。一明園苑。二明僧坊。三明巖窟。四明意樂處。 初自可見。 二從寺下。明僧坊中。西方毘訶羅譯為住處者。指僧坊云住處也。第三第四。又自可見(云云) 二從若下。明深祕義。自可見(云云) 三從觀彼下。明說三月念誦觀行中。自分為三。一明觀菩提心。二明觀佛形。三明離一切相(矣) 初中。又三。一明出世成就正行體。二明取一置本尊心上。三明住一境故影像現。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正明觀菩提心為出世正行。二明一緣自覺除疑網。三明除障住菩提心。 初中。謂即以心而觀自已等者。以字本初不生義觀己身中自性清淨大菩提心。心自證心心自覺心。是名為出世成就之正行。故云謂即以心而觀乃至此是出世成就之正行也。 二從作住於下。明一緣自覺除疑中。住於此者。住大空三昧。更無異緣。所謂住自性清淨大菩提更不緣餘法心自覺心。故云住於此乃至常自覺也。 三從故一下。明除障住菩提心中。又二。一明得入初地。二明分別等引未等引地。 初中。故一切疑網漸當淨除者。得除蓋障三昧。住初地淨菩提心也。故云故一切疑網乃至即漸見真實如也。 二從然下。明分別等引未等引地中。又四。一明總分別二種地。二約世間成就明義。三約出世成就明義。四明釋未等引名義。 初中。然此中行時者。住一緣一相字時。且有地前地上不同。地前所得云非三摩呬多地。此云未等引地。是即非初地真淨三平等地故也。是三摩呬多地者是即初地已上也。故云然此中行時略有二地乃至皆是非三摩呬多地也。 二從謂下。約世間成就明義中。所加藥物等者。如上品所說。成藥物等得不可思議力用。詣十方佛剎。睹見十方諸佛菩薩等。皆是未等引地之相。見如此等不思議故。彌以決定信。精進修行得入等引地也。以是義故。次上云送於行人令至出世成就也。是即等引地之相也。故云謂初得世間成就乃至得入等引地也。 三從行下。約出世成就明義中。行者初修出世間觀方便等者。言初心行者依畫像等作真身觀時。初閉目現前。其後漸薰修開目亦見。如此閉目開目自在睹見無有隱昧。是即未等引地相也。故云行者初修出世間乃至此是未等引也。得如此事。彌信樂倍增當證得三平等地。是即等引地相也。故云若以得如是乃至爾時名等引相也。 四從以眾下。明釋未等引名義中。以眾相現時等者。言雖未得真實等引地。以等引地之前相故。睹見不思議現相之時。依此前相彌精進修行。如已見濕土泥。彌勵力望清水故。淨除蓋障得初法明道位也。一緣一相故得等引之名。然非真實等引故云未也。例如彼相似即之人。雖未得初住之真無漏。以彼前相故。得六根清淨位。而相似初住分真之位故。名曰相似即。今亦如此。雖未得初地所證之等引地。得彼初地等引地之前相故。名為未等引地也(云云) 二從隨取下。明取一置本尊心上中。自分為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總牒。自可見。 二從初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法說。二明譬說。 初中。又三。一明本尊心上置字。二明自身為本尊心置字。三明無垢安住。 初中。初觀本尊等者。觀畫像等本尊。令明了現前已。於彼本尊心上觀字。與本尊圓明令相應。故云初觀本尊得明了現已乃至經中云與心相應也。所言與心相應者。指經之修習而相應句也。謂以佛己心字置佛心上修習。故云與心相應也。 二從或下。明自心為本尊心置字中。或自身為本尊等者。言自身為所欲本尊。於心上觀字。又與心蓮華臺上圓明相應。故云或自身為本尊乃至故云心置心等也(云云) 三從如是下。明無垢安住中。如是觀時等者。如上若於本尊心上觀之。若於自身為本尊心上觀之時。一緣一相更不餘緣。安住不動不生一切分別妄想故。自然與觀佛三昧相應。故云如是觀時乃至與觀佛三昧等相應也。 二從譬如下。明釋譬說中。又二。一明本尊圓鏡及字。二明自身圓鏡及字。 初中。譬如淨眼之人等者。如上本尊心上或自本尊心上觀字圓明。而令明了現前。猶如明眼之人面見明鏡也。此明鏡者更非別物。只是本尊心上圓明。清淨無垢浮諸色像故名為鏡也。故云譬如淨眼之人乃至本尊心上圓明清淨無垢也。此圓明中所觀字。初觀時微少。是即以佛心種子故也。故云所謂極微者乃至以是心種子故也。先既觀見本尊等者。先明觀本尊合現前已。次於本尊心上觀圓明淨鏡。次於此鏡中觀字。於此字圓明中。得見本尊真實之相也。故云所謂極微者乃至見本尊真實之相也。 二從亦下。明自身圓鏡及字中。亦自於圓中等者。如觀本尊圓鏡及字圓明。自身為本尊。其心上觀圓明淨鏡。於此淨鏡中觀字。於此字圓明中。得見本尊真實之相也。是猶地前未等引也。故云亦自於圓中自見其身此猶是未等引相也。 三從如是下。明住一境故影像現中。又二。一明初觀時現相。二明後時互相照見。 初中。如是住一境等者。如上觀本尊淨鏡中字。唯住一緣不餘緣。亦不生妄想之心。如是一緣一相修習故。自心影像顯現。而其心上有圓明及字。是即初觀之時隨見一字。本尊并圓明及字。此三事自然顯現也。故云如是唯住一境不為垢障乃至隨見一字三事自然現也。 二從後下。明後時互相照見中。後明心中圓明上見本尊者。於自身心上圓明中。而明見本尊圓明及字。又於本尊圓明中。復見自身圓明及字。如此互相照見無礙自在。名為影像成就也。猶是未等引地相也。故云後時心中圓明乃至此亦是非等引地也(云云) 二從次第下。明觀佛形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二明深窟住如來觀。 初中。次第二正覺句者等者。對前觀彼菩提心故。云第二正覺句也。又義云。對於正等覺心故云第二正覺句也(云云)此句者是總句也。然者觀彼菩提心句者。別句中第一也。然前義者與義相叶。後義與文相應。可思之。初觀本尊者。自性清淨菩提心名為本尊。故祕記云。我本來自性清淨理。於世間出世間最勝最尊。故曰本尊。又已成佛自性清淨理。於世間出世間最勝最尊。故曰本尊(云云)彼淨鏡者本尊圓明也。深居圓鏡中可思之。淨鏡中字者。彼本尊種子之字也。心上者正指在處也。可思之。故經云觀彼菩提心。今疏文又云初觀本尊今但觀佛。誠有由耶。若先所觀本尊是尊形者。何故今相對初觀本尊。而言今但觀佛。所以然者一切尊形皆是見法身門故耶。故知前所觀本尊者指彼自性清淨大菩提心之三昧耶身也。故次下結釋三月念誦云。初一月菩提心(私云。指觀彼菩提心句等也)次月觀佛形像名正覺句(私云。第二正覺句等句也)是即當品中說二箇祕明。彼二箇祕明。是專說此本尊之正體也(更問)以是義故云初觀本尊今但觀佛所以然者一切尊形皆是見法身門故也。 二從於鏡下。明深窟住如來觀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於鏡曼荼羅者。指彼本尊居圓鏡中無盡萬德成就圓滿。故云於鏡曼荼羅也。大蓮華王座者。彼圓鏡下蓮華是也。深邃住三昧者。即是九識深禪深禪定窟也。彼自性清淨體是也。住三昧者。是即十方三世諸佛本三昧耶也(云云) 二從第二下。明隨釋中。第二句觀佛在於心鏡等者。即有二意。一轉彼前所觀本尊。直成佛形。一於彼本尊圓明之中。觀佛種子。轉種子成三昧耶。轉三昧耶成尊形。色相莊嚴如本教具足成就。四方四隅乃至十三大院曼荼羅聖眾前後左右圍遶。故云觀佛在於心鏡深窟中也。乃至自形作本尊等者。於自身中觀本尊。於彼本尊圓明中觀佛之種三尊。令周遍法界亦如前。故云乃至自形作本尊也。又此鏡中指彼圓明淨鏡也。先觀本尊者。先觀彼本尊令周遍法界。故云先觀本尊也。指彼中心之云心上也。彼圓明如淨鏡。故云圓明淨鏡也。此淨鏡中有九識自性清淨深禪定窟。此窟中有本尊心體。所謂本境本智是也。故經云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疏云心自證心心自覺心。論云於內心中觀日月輪也。故云先觀本尊心上圓明淨鏡鏡中有窟狀中有本尊也。如有窟像等者。此窟中本尊轉成尊形。所謂摩訶毘盧遮那如來也。是即本地無相法身如來也。住甚深禪定。載五智寶冠。無量色光普圍繞。故云如有窟像觀此乃至總持髮冠無量光圍繞也。 三從離妄下。明離一切相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離妄執分別本寂如虛空者。疏總引二偈中。上二句是深窟住如來觀文段內之文也。故屬上句。又於彼中以下二句屬下第一月修等引文段也。今但取中間二句為離一切相之文段也。 後從於中下。明隨釋中。五一明真見佛義。二明結前生後。三明於佛身中又觀圓鏡等。四明觀種子字。五明己身佛身展轉相現。 初中。於中作如是觀是名真見佛也者。言如上觀圓鏡深窟之本尊。轉此本尊成毘盧遮那如來。如是觀察睹見佛身色相。名為真見佛也。然言真見佛者。前世間成就品中明世間成就果相云。乃至周遍十方佛剎皆悉周遍。或欲睹見十方諸佛無量無數色像(云云)猶是世間持誦之果非真見佛。故今對彼故云真見佛也(云云) 二從即下。明結前生後中。即真見佛也見佛已者。結前句也。此佛心上者生後句也。 三從復下。明於佛身中復觀圓明等中。復有圓明等者。言如是觀真佛身已。於此佛心上。如前復觀圓明淨鏡。初甚深微妙也。後漸大也。如面對因前。故云即真見佛已此佛心上乃至故云現前也。今經文無現前之言。然於彼中思惟之梵語中有現前之義歟。可尋之。 四從淨下。明觀種子字中。淨無比中等者。如上淨鏡中種子字淨無垢無上故。得其本心之圓明也。故云淨無比中乃至從此得見其心也。 五從又見下。明己身佛身展轉相現中。又見己身者。於如來心上圓明中見己身。如本尊如來體相。即在如來心中。故云又見己身如本尊體相在佛心中也。若觀自心等者。言自身為本尊。轉本尊為佛身。於此佛身心上有圓明及字。於此圓明中。亦有如來本尊如上。故云若觀自心乃至如來本尊在中也。如是自身圓明中有如來。如來圓明有自身。入我我入展轉相現。猶如帝網不相妨礙。平等平等譬如空光。清淨不染如蓮華。遠離虛妄分別如虛空。此是離一切障大菩提心功德也。此菩提心是正初法明道種子心也。所謂菩薩為因句也。故云如是展轉相見乃至初成佛種子也(云云) 四從次云下。明說三月名相中。又四。一明攝意念誦相。二明初月名義。三明第二月名義。四明第三月名義。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攝意義。 初別牒。自可見。 二從如是下。明攝意義中。如是見時彼佛心上作字等者。如上本尊如來圓明中見自身。自身本尊圓明中見如來。展轉相現不相妨礙。如是照見已。一心攝心於一境。誦字不異緣。然於定中。自然有聲流出。如流水不斷。是即不誦而誦。非有相有緣之誦。故云如是見時乃至如流水不斷也。從一至一等者。如是一緣一相住不誦而誦不觀而觀之時。上根上智人一遍至等引。中根中智人百千萬遍至等引。下根下智人乃至一期終至等引。最下下智觀人二生三生必至等引。故云從一至一乃至以遍多時至多時能自見也。梵音即云三摩呬多等者。三摩呬多梵語中有等引義。又有攝意義。其攝意義者。攝心於一境。更不異緣。是即一心住於緣義也。故云梵音即云乃至即一心義也。等引義如上也。 二從一月下。明初月名義中。又二。一釋一月義。二釋洛叉義。 初中。一月誦者一月是等引等者。言一月者。是一見圓明義也。所謂本尊如來圓明與自身本尊圓明。平等清淨離諸妄想分別。得初法明道之位。此是祕密藏中初地淨菩提心大圓明月輪也。故云一月誦者乃至初地是第一月也。此即住心品所說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三句共置初地之時。入心位者菩提為因也。今初月位是也。故經云觀彼菩提心。住心位者大悲為根也。今第二月是也。故經云奉塗香花等而以作饒益種種眾生類。終心位者方便為究竟也。今第三月是也。故經云捨棄諸利養。時彼於瑜伽。思惟而自在。願一切無障。安樂諸群生。乃至。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與法界力。周遍眾生界。諸念求義利。悉皆饒益之(云云)故知彼只三句法體也。此中三月行法圓滿也。故云此是等引之地乃至此中具說行法也。 二從所云下。明洛叉義中。所云洛叉者等者。指經之持滿一洛叉也。洛叉此云見。所謂懸心於本不生際。等同於大空故。本有圓明自然現前如對目前。行住坐臥閉目開目常眼現前。故云見也。故云所云洛叉者此譯乃至明了現前也。是即洛叉二義中之見義也。此亦名為一見一境故者。如上以一見一境故名洛叉。出世行中。以即事而真之觀行成就。即初入信解。故云此亦名為一見乃至是入信地也。注更問者。觀達彼自性清淨本尊。是即菩提心之行相也。今此一月是正觀菩提心故也。更問之意。誠有所由。非面授難知(更問)若常途解釋者十萬遍也。故云若就世語則是十萬遍耳也(云云) 三從次於下。明第二月名義中。又二。初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從又復下。第三月文也。然同文故來而具引之。例如前總持髮髻冠乃至持滿一洛叉之文籠三段引之。如此例處處多之。今疏常習也。 二從如前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與世間品判不同。二明不同意。 初中。如前世間行中者。前品中。於第二月雖說奉塗香等。彼猶以有相有緣。不及此中供養。故云如前世間行中乃至意與前殊異也。 二從此下。明不同意中。此中已得等引者。今此第二月是初地中住心位。即大悲為根句也。故既證得三平等地已。法爾自然發無緣大悲。淨佛國土成就眾生行無時暫息。故云此中已得等引乃至無不成就大作佛事也。 妙印鈔卷四十五 (御本云)元德二年(庚午)八月二十二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