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鈔卷第四十七 沙門阿寂紀 輸入者 韋小燕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劉海燕 釋悉地出現品第六之餘 二從世尊下。明佛嘆請問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明下。明隨釋中。即明重歎執金剛等者。所以重歎者。一者為令時大會得歡喜安樂住故請問。故讚云善哉。一者為令未來一切眾生得如此歡喜安樂住故請問。故讚云善哉。又能測如來深意奉問如此深祕密行故。讚云汝復善哉能問如來如是義也。 三從汝當下。明誡聽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意下。明隨釋中。此意都語會眾言等者。非但誡聽金剛手一人。普及一切眾會故云爾也。 四從祕密主言下。明薩埵樂聞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重明下。明隨釋中。重者前請問之上。復重說是言。故云重也。慈悲遍滿者。如來無極大慈大悲遍滿一切法界故。且印持此問。且隨順此而說之。故云重明如來乃至而為解說也。 五從佛告下。明如來正說中。自分為八。一明阿字作成就。二明持誦者所住。三明布字持三洛刃。四明次月盡以供養。五明不忘菩提心三昧。六明阿字數息觀。七明王等所敬愛。八明意生作業戲行舞(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下。明隨釋中。即是於正等覺句中者。於如上四字。名為正等覺句。於彼中作成就法。故云即是乃至作成就法也。 二從若在下。明持誦者住所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其義可見(云云) 三從以阿下。明布字持三洛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以心布者。以字布自身上中下分。令遍滿身分。故云謂以心布乃至遍於內外身分也。如此作布字觀。令成就現前本尊種子圓明。故云又誦此字三洛刃乃至及圓明為三也。字在圓明中等者。如上本尊心上有圓明圓明中有種子字。如此觀想現前已。又自身為本尊。心上有圓明。圓明中有字。本尊圓明中有自身。自身圓明中有本尊。互相涉入。故云字在圓明中及至故名三洛刃三洛刃是見義也。依文誦三洛刃竟者。兼淺深兩義故。依文者淺略義也。深義是即見義也。 四從依文下。明次月盡以供養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依文誦三洛刃竟者。結前句也。就中依文者。於三洛刃有數義見義。且淺略之時依數義。故云依文也。次於以下牒經也。 二從誦此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滿月成就義。二明諸菩薩稱嘆。三明作禮供養。 初中。至白月十五日等者。就此又有淺略深祕義。淺略如文。深祕義者。因行證入四點滿足意也。四點十六生同一義。如住心品記之。故云誦此三洛刃已。至白月十五日名為滿月。此謂白月十五日作成就曼荼羅也。作此法時。如上第二月。奉塗香花等。是即大悲萬行成就義也。故云作此法時乃至祕說如前可知也。 二從作此法時乃至下。明諸菩薩稱嘆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作此法時者。結前之言也。乃至以下隨釋也。 二從此解下。明隨釋中。此解言或餘諸金剛者。言經言或餘聖天者。此具解說者可言或餘諸金剛。然經只云或餘聖天。是即指諸金剛然。云也。此名應者。普賢文殊等名也。應者。彼等大菩薩等隨行者之感而垂應故云應也。如此名與應者。必不可一准。依法隨行其名應不定。故云此名應不可定准也。如此大菩薩等雖悉不來。隨一尊來者定為成就者也。故云隨有一尊來為成就也。然見時亦有上中下相等者。如文可見(云云) 三從如是下。明作禮供養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應當稽首作禮奉閼伽水(云云) 二從如是下。明隨釋中。如是本尊等現前等者。如第二月念誦并具緣品所說。故云如是本尊等現乃至如上說之也(云云) 五從即時下。明得不忘菩提心三昧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即時得不忘菩提心三昧又以如是身心輕安乃至身清淨者(云云)是牒經也。以亂脫故中間有行者等二十一言也。是隨釋文也。或云。皆共未會牒經也。 二從行者下。明隨釋中。行者以得三昧故者。指不忘菩提心三昧也。以得此三昧故。身心輕安垢障淨除也。故云行者以得三昧故乃至輕安謂垢障除也。謂即以此輕安等者。如此身心輕安。如上布字於自身。念誦極持故五根清淨。故云謂即以此輕安布想念誦極持身等五根清淨也。如六根品者。指法華經法師功德品也。萬像皆見者指身根章。能知佛心者指意根章也。如此身心清淨故。即隨念生身。是即意生之身。故云以身心清淨故乃至隨念而生也。隨生謂因念誦為淨者。言隨念誦之功。生清淨。故云隨生謂因念誦乃至身心清淨也。若置於耳等者。若以此字置耳之上作持誦。耳根清淨。如耳根。餘一切支分等皆亦爾也。故云若置於耳上持之乃至聞天等之聲也。亦如法華說也者。指法華經法師品耳根章等也。 六從經云下。明字數息觀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明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不生不滅門。二明毒氣消除。 初中。又二。一明淺略義。二明深祕義。 初中。此明阿字菩提心不生不滅門者。以字本不生故又又本來不滅。是即自性清淨大菩提心常住不變體也。故云此明字菩提心不生不滅門也。是故想阿字同出入息。出入息即出入。出入即息出入。故只住字圓明之體無有缺減。是故得長壽也。故云若欲住壽長久乃至即得常壽也。 二從祕下。明深祕義中。祕說者字及句等者。淺略日日三時持誦義也。深祕三時者。本尊圓明字此三事一相一緣云三時。故云祕說者字及句并本尊為三時也。 二從若欲下。明毒氣消除中。又二。一明淺略義。二明深祕義。 初中。若欲攝一切毒等者。言若自身若他身。毒氣有身中者。於有其毒之處。想字時。漸遍身分。驅下毒氣。毒下者字亦遂下。終盡除。故云若欲攝一切毒乃至出盡即除也。夫毒大分為二。一有情。謂龍蛇等毒也。二非情。謂毒草等也。故云毒有二種乃至龍蛇等毒也。 二從若祕下。明深祕義。自可見(云云) 七從願囉下。明王等所敬愛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以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淺略義。二明深祕義。 初中。謂若欲令人愛念等者。言欲被敬愛及歸依者。自身想字。彼身想訶字。自身持商佉。彼身持蓮華。如此觀想。心中誦字。即得敬愛歸依也。故云謂若欲令人愛念乃至亦即愛心順伏也。 二從祕說下。明深祕義中。若欲攝伏其煩惱不善之心者。應觀想自作阿字已。其心想訶字。心有蓮華。手有佉。如此觀想之時。字妄心為字本不生所攝伏。故云祕說者若欲乃至謂上煩惱及隨也(云云) 八從時毘盧下。明意生戲行舞中。自分為三。一明總有戲行舞。二明如來自徵問。三明如來自解說。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時毘盧遮那佛。一切大眾會觀已。告金剛手祕密主言(已如上解)佛又告金剛手。諸如來有意生名業作戲行舞者(云云)是經之爾時乃至廣演品類等二行餘之文未會引之也。就中以亂脫故。中間有從佛心業而生乃至令起非等至也等十餘行之文。是即此經文隨釋也。此中注。已如上解者。指住心品也。復次皆共未會經也。 二從佛心業以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釋意生戲行舞。二明六大生廣大果。 初中。又二。一明戲行舞相。二明廣演品類。 初中。從佛心業而生者。從字而生故。是即釋經之意生句也。作種種戲行等者。言從字本不生之佛心。現作種種隨類之形也。故云從佛心業而生乃至幻作之事也。 二從隨事下。明廣演品類中。隨事示現等者。隨六道四生其事形。示現其類形不可勝計。故經云廣演品類。疏云隨事示現其類眾多不可備言也。 二從四界下。明六大生廣大果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攝持四界。安住心王等同虛空。成就廣大見非見果者(云云) 二從四界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能生六大。二明成就大果。三明出生諸法。四明希願滿足。 初中。四界攝持等者。四大也。通內外依正故云爾也。然此是心王安住者。此四大心王識大安住故云爾也。同於虛空者。如此四大并識大同大空雖不動。而能含容一切萬物。故云爾也。所謂六大。可思之。故云四界攝持乃至不可取也。 二從見下。明成就大果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成就廣大見非見果(云云) 二從見下。明隨釋中。見謂種種舞戲之相者。指六道隨類之色形。非見謂涅槃之理者。指所證得大般涅槃也。又見謂世間果者。器世間有情世間果是也。非見謂菩提果者。智正覺世間果是也。如此三種世間品類無量無邊。故云廣大也。亦如大師御釋者。見非見者欲色無色果是也。故云見謂種種舞戲之相乃至此類無量故云廣大也即是能現種種可見不可見事也。 三從亦見下。明出生諸法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出生一切聲聞及譬支佛諸菩薩位(云云) 二從亦見下。明隨釋中。亦見三乘修行種種法門者。諦緣度法門是也。 四從乃至下。明希願滿足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令真言門修行諸菩薩乃至無量眾生者。 二從乃至下。有隨釋中。乃至者。希求世間淺近之願等是也。願求禪定智慧等者。福智二門等法財也。餘文可見。故云乃至願求禪定乃至一切施與也。三摩呬多乃至令起非等至也等一十九言。非此處文。下行者成等引之解釋文也。 二從金剛手行舞下。明如來自徵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金剛手行舞乃至廣大親一切與者。經之祕密主云何行舞乃至成壞果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舞是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重釋舞義。二明釋廣大成壞義。三明親一切與義。 初中。舞是戲也復等者。明普現色身雖非真實。曲當前機作種種應也。故云舞是戲也復普現乃至是故名為如來之舞也。猶如舞者等者。其義可見。佛亦如是。然非四界之色者。自性清淨法身如來。雖非四界所持之身。隨感其應不空。興廢任緣。故云猶如舞者乃至即謂成壞也。 二從廣大下。明廣大成壞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廣大成壞者。別牒也。 二從興廢下。明隨釋中。此興廢隨緣故者。結前句也。上所言普現色身。興廢隨緣。隱沒不定故。此隨緣所成果。故云生滅之果。此生滅果名為成壞果也。如此應用遍滿法界無所不至故云廣大。機緣盡還滅故云成壞。故云此興廢隨緣乃至故云成壞也。此成即是變轉義者。言成故滅。滅故成。是轉變義也。緣謝即滅機興即生。如幻有幻無故云此成即是變轉義也乃至不異法界故也。是即本初不生大空三昧之上金剛幻故。所作都不實。雖然感應不空如舞。以是義故三世諸佛作此金剛幻舞。故云猶所作不實故名為舞三世諸佛皆作此舞也。 三從親下。明釋親一切與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一切親與者經之一切親證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我親下。明隨釋中。我親於先佛等者。言如來我親於先佛所授得此法。今又親授與於汝等。故云我親於先佛乃至故言一切親與也。言親謂親能現前等者。言親能授與一切希願之果。前義與此義中。以後義為正。故云言親謂親乃至此義正也。 三從如是下。明如來自解說中。自開為六。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觀字於己心。三明轉成大日尊。四明自身同本尊。五明成就得益相。六明菩提心無染果。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經云如是次第住者乃至得依善住也者。經之行者如次第。先作自真實。如前依法住三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先已下。明隨釋中。先已見字實相已也者。行者當先住字本不生之極際。故云爾也。言先作真實相者等者。指如上本尊心上圓明字自身心上圓明字。明朗現前展轉相即不相妨礙如上所說。故云言先作真實相乃至故名先作真實相也(云云)經云如先正思念等者。是即經之正思念如來之句。未會引之。但言經云者。未會之文而只一句。故經與釋之間難見分故。置經云之言也。就中。如先者。已會經如前之兩言。置上句之首。然未會本之上句但云得依善住無如先之兩言。故知今句如先者已會之本如前依法住之句上如前也。謂如上文業者。如上思惟淨菩提如實之法。念悲願持字也。故云謂如上文所說思惟法而念持也。 二從阿字自已下。明觀字於已身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中。阿字自已作乃至自實相說者等者。經之阿字為自體乃至說自真實相二行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觀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無點阿字。二明第三暗字。三明金剛標欄。 初中。謂觀阿字在於自已心等者。言以字置自身心蓮華臺上。故云觀阿字在於自已心。是即置自性清淨蓮華臺上也。 二從又此下。明第三暗字中。又此字經云并點廣者等者。未會本云并點作廣故。指彼未會經也。言字上加空點成字。是即加增點畫故云廣。故云又此字經云乃至即是廣也。令作深黃色等者。釋經之端嚴遍金色句也。所謂其字深黃色微妙端嚴也。故云令作深黃色乃至令人悅意也。 三從於字外下。明金剛標欄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云。四角金剛標者(云云) 二從於字下。明隨釋中。於字外作四角等者。於此字四角作三古金剛標欄。其股股互相刃。故云於字外作四角乃至而作之也。 三從於中置下。明轉字成大日尊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於彼中思念一切處尊佛(云云) 二從於中置字下。明隨釋中。置字等者。於彼三股金標欄中。明觀想字已。轉此字作大日如來。故云於中置字乃至本尊之形也。 四從即是下。明自身同本尊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是諸正等覺說自真實相(云云)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即是自身現同本尊等者。如上自身心上觀圓明圓明中觀字。轉此字成大日尊。其色閻浮提金色。載五如來冠。住法界定印。遍身放無數光。照盡空法界。故云即是自身現同乃至此佛通身有光也。是即自性清淨平等法界大菩提中所見真實之佛也。非心量所見之佛。故云此即菩提心中乃至非同餘心數中妄想也。如此自身本尊平等平等。互相攝入遍滿法界。無所不至。是即正見自心實相佛也。故云當知如是乃至見心實相之佛也。 五從作此下。明成就得益相中。又二。一明除疑作饒益。二明除滅重障。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修行不疑慮乃至一切眾利樂(云云) 二從作此下。明隨釋。自可見。 二從經云下。明除滅重障中。又二。一明住如幻三昧。二明滅重業。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云。住於如幻句者(云云) 二從此即如來下。明隨釋。其義自可見。 二從若能下。明滅重業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云。無始時乃至一切皆消滅(云云) 二從若能下。明隨釋中。若能如是作等者。言今住字本不生。作普現色身三昧故。依此金剛如幻三昧故。無始生死重障惡業五無間罪等皆悉消滅。故云若能如是作者乃至眾苦果報皆滅也。何以故等者。以何故然云者。依如上修行觀智證三平等地故。云何以故猶持誦者以得住於三摩呬多地故三摩呬多是等引義等引神通等令起非等至也(已上十九言有上)若觀如是實相離苦者。如上本尊圓明種子平等互融行是也。 六從經云下。明菩提心無染果中。又三。一明觀自心中菩提心。二明為淨非淨果不所染。三明纔觀菩提心得佛果。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觀下。明隨釋中。謂觀行者自心中無上菩提心也等者。直觀自身中自性清淨本覺大菩提心體也(更問)若住斯觀等者。若行者住此觀門之時。身口意業皆淨除。故云若住乃至身口意業也。三業清淨故。淨與非淨皆遠離。所謂淨謂三乘果等。非淨謂六道果等也。能遠離如是等淨非淨果。證得虛空無垢大菩提心也。故云若住斯觀乃至皆不能染也。 二從經云下。明為淨非淨果不所染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持真言業故乃至如蓮出淤泥等(云云) 二從經云下。明隨釋中。當業者指持真言業也。是即淨心業也。如上淨非淨果皆不能染。所以然者常與自性清淨本覺之理相應故。如蓮華不染。即同諸佛如來也。故云經云當業乃至能生一切諸如來故也。 三從此即下。明纔觀菩提心得佛果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何況於自體得成仁中尊(云云) 二從此即下。明隨釋中。此即是仁中之尊者。指如來之妙果也。言非但得為淨非淨果不所染而已。自身當成仁中尊也。故云此即是仁中之尊乃至況身現證而成佛乎也。 三從復次下。明說滿足一切智智明中。大開為四。一明所住三昧。二明所說真言。三明諸尊領解請說。四明如來聽許正說。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住此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降伏四魔。二明解脫六趣。三明滿足一切智智。四明能說金剛句。其義門大旨皆可見。恐繁不記之。 二從真言義下。明所說真言中。又二。一明正說真言。二明釋真言義。 初如經。可見。 二從真言義下。明釋真言義中。又二。一明指本經廣說。二明疏主略釋。 初中。真言義本經有三千五百偈說此五字義(已上十三字在下)指十萬頌廣品中也。 二從此下。明疏主略釋中。此五字等者。如此等偈頌讚嘆。其文雖廣多。所詮不出降伏四魔句。何以故。降伏四魔故解脫六趣滿足一切智智。所謂降伏煩惱魔五陰魔死魔故自解脫六趣。降伏天魔而滿足一切智智故。舉降伏四魔一句而攝自餘也。故云此五字即是降四魔真言句也。阿是行所謂本不生行也者。所謂無點字加修行點。是即字也。初本不生義故。第二字是不生之行。故云阿是行所謂本不生行也。傍加二點者。所謂涅槃點也。是故此字既三字具足。所謂也。 問。然等何故今作此釋耶答。於此。為令具足四點也。問若然者無暗字如何答。偈頌中顯露也。故今疏釋義不釋字。故經并疏。合成四點也。是即經舉東西攝南北。疏舉南北攝東西也。金剛即寶光蓮華即羯磨義可思之。甚深甚深。以成就如此四點義故。能降伏四魔。故云阿是行所謂本不生行也乃至除一切苦也。味是縛義等者。字體字也。是縛義也。上有三昧畫。轉聲成味。是即災過義也。共入字門故無縛無災也。無縛無災故亦無解脫法。是即不思議解脫。故云味是縛義乃至即不思議解脫也。囉是淨六根義者。字是塵垢義也。所謂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然入字門故即無塵垢也。以無塵故六根清淨也。故云囉是淨乃至無塵也。訶義如上已說之者。指疏第七字母釋之處也。彼處至訶字門之處。委悉釋之故。指彼釋也。佉字義上亦有解處者。指同卷。云上亦有解處也。又有三義即如來三解脫也者。理趣釋云。字者因義。因義者。謂菩提心為因。即是一切如來菩提心。亦是一切如來不共真如妙體恒沙功德皆從此生。一字具四字義。且字以為本體字從字生。由阿字一切法本不生故。一切法因不可得。其字中有汙聲。汙者一切法損減不可得。其字頭上有圓點半月即謂摩字。摩字者一切法我義不可得。我有二種。所謂人我法我。此二種皆是妄情所執。名為增益邊。若離損減增益即契中道(云云)以是義故云即是如來三解脫也。以如此不思議三解脫故。能修萬行除三障。故云修行除障故而三解脫也。缺者大空也者。言字等空義也。上有圓點。是即空亦空。故云大空也。所謂人法二空也。故云缺者大空也而住大空也。 三從佛說下。明諸尊領解請說中。又三。一明得益稽首。二明領解上義。三明請未說布字等皆說。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說此真言乃至而說偈言者。經之時金剛手乃至稽首一切薩婆若而說偈言二行餘文。未會引之。 二從一切一切智下。明隨釋中。一切一切智即諸法者。指未會本初一切智智。一切智者所謂諸如來者。指未會本得一切智也。是即已會本云一切薩婆若。初一切者一切智智也。次薩婆若者又是一切智義。故是復一切智義也。故云一切一切智即諸法一切智者所謂諸如來也。 二從一切下。明領解上義中。又二。一明領救世庫藏。二明領佛菩薩等依之作利益。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此諸佛菩薩救世諸庫藏者(云云) 二從一切即梵下。明隨釋中。一切即梵音等者。指諸庫藏之諸字也。言諸之字梵語中有一切義。意無法不具故云一切。無物不含故云府庫。以此五字為庫藏。能充滿一切財富。普賜一切眾生不匱。故云言以此五字為庫能滿一切願也財富即是如來法寶以給乃至由法財富能施一切而說此真言之門也。 二從一切諸佛下。明領佛菩薩等依之作利益中。又二。一總明交牒。二明別牒隨釋。 初中。總交牒可云。由是一切佛乃至起種種神通(云云) 二從一切諸佛下。明別牒隨釋中。又三。一明舉諸佛菩薩。二明舉二乘。三明釋行地起神通。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一切諸佛菩薩救世者等者。別牒也。 二從此一切下。明隨釋。文自可見。 二從緣下。明舉二乘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別牒可見。 二從此歎下。明隨釋中。解云蘇羅多等者。是害梵語也。 三從行地下。明行地起神通者等者。經之能遍所行地起種種神通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上從下。明隨釋中。上從諸佛等者。言諸佛菩薩二乘等。皆悉依此五字真言。無不作種種神變利益。謂聲聞隨聲聞行果現種種神變。緣覺隨緣覺種種行果現種種神變。菩薩隨菩薩行果能現種種神變應用。諸佛隨諸佛行果作種種神變應用難思化道。故云上從諸佛乃至偈云尋地山林遍無等也(云云) 三從彼得下。明請說布字等皆說中。又三。一明先嘆如來。二明請說此法次第方便。三明見法得歡喜。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非但下。明隨釋中。故重言之者。指彼得無上智正覺無上智也。 二從請自說此下。明請說此法次第方便中。又二。一明請說五字次第。二明請說五字布字等。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請自說此教者請佛親演說之也等者。經之是故願廣說此教諸方便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先讚下。明隨釋中。先讚已後請佛說此。 五字次第廣說也者。言先讚嘆佛已。然後請佛說此五字真言次第修行方軌也。故云先讚已後請佛說此五字次第廣說也。若佛廣說此法種種門中成就進趣順行此法名為教也者。釋此教諸方便之教義也。此法者今此五字之法也。種種門中者。於五字各有其方便證入門。故云爾也。成就進趣者。於一一門有成就進趣方便。故云爾也。如下說之順行此法者。隨順如此成就進趣方便修行此五字救世庫藏法。名為教也。 二從及布下。明請說五字布字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及布想等種種類者等者。經之及與布想等種種眾事業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所不下。明隨釋中。所不言處等者。言請佛所未說布想布字等皆此中願說也。故云所不言處更皆請此中說也。於布字想字等者。於身五處布此五字。故云布字。然想其字聲字實相故云想字也。用差別者。黃白赤黑青等用。種種方便請願佛此中說也。故云於布字想字乃至皆請佛廣為宣說也(云云) 三從諸行下。明見法得歡喜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諸行大乘無上乃至見法證得也當住者。經之諸志求大乘乃至當得歡喜住一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自下。明隨釋中。謂自見已等者。言自見五字圓明之法已。還復授一切眾生。自他共令獲得無上法利。以是義故請願佛廣說。故云謂自見已乃至故請佛廣說也。本經有三千五百偈說此五字義者。此文非當所之所用。可置上之此五字即是降四魔真言句也文首也。 四從三摩下。明如來聽許正說中。自分為三。一明誡聽一心住。二明說五字祕法。三明細說五字義。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大日世尊言。普皆應諦聽。一心住等引(云云) 二從三摩下。明隨釋。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正明說五字祕法中。又分為五。一明字地輪觀。二明字水輪觀。三明字火輪觀。四明字風輪觀。五明字空輪觀。 初中。又為八。一明字為座。二明第二字為攝善句。三明第三字為攝除。四明一月持誦。五明方壇置成就物。六明說障者攝持。七明成就藥法。八明結釋。 初中。又五。一明作金剛座所由。二明讚字。三明內外同金剛。四明一切事皆此中思惟。五明結釋。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干時大金剛乃至加持下身者等者。經之大金剛地際乃至而現菩提座一偈。未會引之也。 二從第一加持下。明隨釋中。第一加持等者。為作此法。先自齊輪以下觀想令作純黃金剛。故云第一加持乃至皆作純金剛也。欲作此金剛真言等者。言此法最第一故非餘法所能堪。故先令作金剛座。於此座上令諸事成辨也。故云欲作此金剛真言乃至無坐堪能勝致此也(云云) 二從為欲下。明讚字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最勝阿字為大因陀羅輪(云云) 二從為欲下。明隨釋中。為欲說阿字等者。為說此字不思議祕密方便故。先讚字云最勝也。故云為欲說阿字意云此字最勝也。然此不壞常住雖破一切四魔三障。而不為煩惱罪障所破。故名為大因陀羅輪也。故云名大因陀羅者此是金剛中之極乃至名金剛輪也。 三從此有下。明內外同金剛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當知內外等金剛曼荼羅(云云) 二從此有下。明隨釋中。內謂如上所說者。指上之第二正覺句。於鏡曼荼羅。大蓮華王座。深邃住三昧。總持髮髻冠。圍遶無量光等文等也。外謂想自身坐處等者。指一切金剛色。嚴淨同金剛。乃至中妙金剛座。方位正相直。其上大蓮華。八葉鬢蕊敷。當結金剛手。金剛之惠印。稽首一切佛。數數堅誓願等文也。故云此有內外乃至方表欄者也。 四從於此下。明一切事皆此中思惟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中思惟一切。說名瑜伽座(云云) 二從於此下。明隨釋中。於此座中思惟一切等者。於如上金剛座。修真言行者修行瑜伽成就法之坐處也。故云於此座中乃至應理者之坐處也。三部五部妙用乃至藥物成就等一切事業。皆於此壇上作之。故云即思惟一切謂一切事乃至故云一切也。 五從右下。明結釋中。右初釋阿字為座竟者。從此以下。為說第二字第三字等。釋第一無點字已。作此簡別之釋也(云云) 二從次說下。明第二字為攝善句中。又二一明為第一命。二明攝善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阿字第一命(云云) 二從次說長下。明隨釋中。次說長聲之阿者。第二字是引聲字故云爾也。此是以能活諸字故言命也者。第二字是大悲萬行體故活成諸字此字能作也。故云爾也。若無阿字者。若無第二字之行者。諸字皆住最初字之本不生故非命義。今心王字從本不生際。引發本有大悲萬行之時。心數諸字亦同發起大悲萬行。是故第二字是諸字之命根也。故云若無阿字諸字即不生故第一命也。 二從此是下。明攝善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此是能攝善句者。經之是為引攝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長阿下。明隨釋中。長阿即是行若想此字能攝善者。言能觀想此引聲字者。善攝萬善萬行也。故云爾也。若觸字者。親觸此字故云觸也。餘義自可見。故云若觸阿字乃至亦能滿足一切之行故也(云云) 妙印抄卷第四十七 (御本云)元德二年(庚午)八月二十六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