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鈔卷第六十一 沙門阿寂紀 輸入者 韋小燕 釋祕密曼荼羅品第十一之餘 八從異此下。明答第八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總牒可云。若異於此者乃至淨除一切地(云云)是即金剛手第八問云及淨諸弟子惟願導師說問。佛答之也。 二從異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異此非淨地。二明住分別故非淨地。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作釋。 初中。異此非淨乃至非地者。經之若異乃至清淨地二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若異下。明隨釋中。若異於此等者。如上所說遠離諸相堅住淨菩提心。是即究竟清淨之淨地。異此者非淨地也。故云若異於此乃至非名淨擇其地也。 二從以不下。明依分別故非淨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若住妄分別乃至淨除一切地(云云) 二從以不下。明隨釋中。以不能離於妄執分別幻故者。若不住無相法界淨菩提心不能離諸妄執分別。不離妄執分別故不能離一切怖畏。是故住無相大菩提心故離妄分別。離妄分別故無諸怖畏。於法界得最自在。是名為善淨曼荼羅地也。是故經云行者住分別若作淨地者非淨祕密主離菩提心者。經之若住妄分別乃至以離菩提心文。未會引結也。若持誦者住在分別之中則非淨地也者。重再釋住妄分別故非淨地之意也。如前造壇中說劑一肘以來穿去惡土等者。言如第二品所說擇地造壇者。擇靈地好處已。從一肘以來穿堀之。除出土中惡虫沙礫毛髮等之類。雖微細小虫瓦石猶不能有宥免。一一遍簡出。故云如前造壇中說乃至能一一遍簡也。然一肘內雖淨。其外穢垢不能遍淨。何令法界同體曼荼羅得究竟清淨耶。只是以如來於法自在祕密表示方便故。標一切眾生心地為一肘量。所謂一肘量者一尺六寸也。是即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蓮華臺八葉八金剛是也。蓮華顯清淨不染即理也。金剛表堅固不壞即智也。是即臺上無相法身悲智二德也。如此自證自然境智一切眾生平等具足。與一切如來無有差別。雖然為無始間隔之所障蓋不能顯明。依之如來大悲為不堪直入祕密曼荼羅之根機。為欲引彼令入即事而真之妙極故。五智圓滿之手取必定師子吼之利器。穿堀一切眾生之心地。除去虛妄分別之不淨。成本性清淨之妙地。所謂字本不生大地淨菩提心心地也。是即以有相有緣之造壇。顯無相無緣之曼荼羅。所以然者有相之外無無相。無相外無有相。若以此祕密之惠。行擇地造壇者。一肘淨即法界淨。法界淨即一肘淨。若異此行擇地造壇者。徒費眾緣無有所成。故云又復一肘之內乃至而得究竟清淨是故以治法雖治地亦未成仍須少時住菩提心離此不成也。當知若能淨等者。若能住淨菩提心故一切妄想自然捨離。是名為善淨其地。故云當知若能淨乃至名善修其地也。 九從當以大下。明答第九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當以大悲胎藏乃至分別之苦因也者。經之我廣說法教乃至分別諸苦因二偈。未會引之也。是即金剛手第九問云云何已淨相故。佛答之也。但治定經文我廣說法教所有曼荼羅者。指當品以下廣說曼荼羅也。是中所先事者。彼曼荼羅之所先者。即為淨眾生心地令三平等大地正等圓滿也。然如此等如來密意大方便。愚夫不能知解。故云是中所先事愚癡不知解也。已上金剛手第八問云及淨諸弟子惟願導師說(云云)疏釋此問云。云何為弟子作淨。願佛說。前問幾種弟子。今既得弟子已。問先為何事也(云云)此問如來答云。是中所先事愚癡不知解者。言上來所廣說所有曼荼羅。唯佛意偏先淨弟子心地以為先。然愚夫如文取解。而不知此淨心地而佛答給也。是猶說前第八問之意也。然第九問之意言云何已淨相故。欲說彼從來因緣故舉前答之意也。所謂已淨相者淨心地已。然後問行者可住何體念相故。佛答之云。當以大悲胎藏而長養之。恐所說諸壇闕法我次第廣說也(云云)故知已淨相者。既淨心地已住菩提心。然後令此菩提心長養。當以大悲萬行答也。然上來所說曼荼羅未圓備故有闕法行者速不能成無上願故。我次第廣說之。為令真言行者速為依法修行成就大菩提之妙果也。此即先為弟子所應作事也。然愚夫如文取解不知先淨心地故。未會經云當以大悲胎藏乃至愚癡故不解也。如此第八第九答文相交通難分別故。疏云緣地事總答了也。然今第八第九答次第列釋者非無其謂。所以者何。經云如汝之所問持金剛我今略宣說(云云)疏釋此文云。次即隨彼所問次第答之也(云云)故知如來如金剛手所問次第。而一一次第說之。疏家亦次第作釋。得此意其文相雖難分別。隨其義門之強次第列釋第八第九之答也。 二從若人下。明隨釋中。但依前言次第法用等者。指具緣品所說擇地造壇次第法用也。猶有分別妄相等者。不淨自性清淨心地故。猶分別有相無相。不離斷常一異之見。故云未能捨苦因也。內外由心者。內謂師心地及弟子心地也。外謂造壇之地也。上文釋第九問云。此中問師問地問弟子三事三問也(云云)為淨菩提心者。經之應當為弟子而淨菩提心二句。未會引之也。為者是所作事等者。隨釋也。是即總就上之緣壇之事。阿闍梨勸誘弟子觸事對緣淨其心地之菩提心也。故云為者是所作事也乃至即是住菩提心也緣地事總答了也。 十從既淨下。明答第十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護以不動尊乃至無垢喻虛空(云云)是即金剛手第十問云云何而作護故。如來如此答給也。 二從既淨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結前。二明生後。三正明隨釋。 初中。既淨菩提心竟者。總指上來作淨安住等也。 二從恐其下。明生後中。恐其退沒故須結護者。言若淨心地適雖發大悲。若不作護者為四魔三障之所惱亂。恐退沒故須結護也。故云恐其退沒故須結護也。 三從故經云下。正明隨釋中。又二。一明不動。二明降三世。 初中。當取不動真言之心者。即唅字也。以此字護持弟子淨菩提心之體。其義自可見。故云當護弟子乃至即是一切智智之因傍有長聲乃至不可移奪也。 二從若不下。明降三世中。此亦有方便者。此尊種子用字。訶是一切智智因也。然入字門故此因猶不可得。所謂本初不生體無相法界大菩提心也。以是義故傍有二點。即遠離因業證大寂涅槃也。更問者即此意也。或用字。其義自可見(云云)先住菩提心師弟等者。如上作淨安住已。必先以此二尊隨一護之。故云先住菩提心乃至以此二尊護之也。若弟子能成此事等者。言若弟子不如法作淨護持。有執著為四魔之所動轉。若能作之離妄想執著。為四魔三障不所動轉也。故云若弟子乃至當知一切智心亦復如是也。 十一從次又加持地者下。明答第十一問中。又二。一明結前。二明答加持地。 初結前。自可見。 二從初加下。明正加持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初加持地依於佛教者。經之初加持是地依於諸佛教二句。未會引之也。是即金剛手問云云何加持地事業誰為初故。如來如此答之也。 二從佛謂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以字加持。二明以暗字加持。 初中佛謂阿字也者。釋依於諸佛教之佛也。此阿字是直毘盧遮那本地法身。故云佛謂阿字也。謂阿字門當用等者。以此本初不生本地法身之阿字。加三種地故。同無相法身速成等正覺也。故云謂阿字門當用乃至以此護心也。 二從第二下。明以暗字加持中。第二者非謂第二字。是字次用暗字故云第二地也。心自在者。此暗字境智具足故得最自在。故云謂安點也乃至一切自在也。或加暗於頂乃至是故得成自在之業也。更不應異此教也者。經之唯此非餘教一句。未會別牒也。言若異此加持地者不得自心自在。然三世十方諸佛唯以一道一門而成佛。更無有異路也。故云若異此者不得心自在乃至唯此一門也。初依佛教發心即字者。彼內之字也。是即從本有境而發本有智。自心自知名為初發心。即阿字也。後即成佛等於佛即是暗字也者。既如實知自心已。等本地法身之本果。故云後即成佛乃至即是暗字也。 十二從前既下。明答第十二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四種蘇多羅乃至置於道場地(云云) 二從前既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二明作釋。 初結前生後。自可見。 二從綖者下。正明作釋中。虛空念者。經之第五所應念一句別牒也。此念謂應念持等者。言虛空能念持含藏一切色像故云爾也。餘文自可見。凡合線時者。如具緣品所說。一一色皆各依本法作淨之。備六種供具如法作淨供養也。更問者即此意也。餘文可見。故云併有面授然後令童女合之乃至即能連持眾行也更問也。虛空中等持者。經之空中而等持一句。別牒也。此有二種一如空中等持者。所言如者若也。言若持空時等持八方空位也。故云一如空中等持也。等是普遍也者。普遍於八方定空位故云爾也。持謂應如是作者。先如此定空位。而知應作曼荼羅分域廣狹。故云持謂應如是作乃至均等也。已上先定空位也。第二以線者。如此定空位已。然後絣定曼荼羅地位分域廣狹也。故云第二乃至地位也。若是深行等者。言若深行阿闍梨一一分位通達明了如對目前。雖然為度人之方便故用五色等也。故云若是深行乃至宛然明了也如對目前乃至定方位也。若是淺行等者。若淺行者依次第法則。如絣定方位可離凝滯。故云若是淺行乃至疑誤也。此中云空中等者。重再釋前意也。其義如具緣品所說。自可見。故云即是如上所說乃至然後得絣繩畫一一也。若是等者。明深行所見。自可見。故云若是瑜伽乃至而表出之也。 十三從一切諸佛子下。明答第二十問中。自四。一明奉佛菩薩座。二明奉二乘座。三明奉諸天等座。四明三藏口說。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一切諸佛子諸智者乃至吉祥世稱者。經之一切如來座乃至吉祥一偈。未會引之也。是即金剛手第二十問云及諸聖天座。然佛不依金剛手所問之次。因曼荼羅地分位說之也。故次下疏釋前後意云。此中答或不依問次。然皆依所問義於理不失也可知耳(云云) 二從此次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二明正作釋。 初中。此次答座位表像也者。既絣定曼荼羅地位已故。其次答說諸尊座位表像也。所謂佛菩薩金剛天等各有其次位差別故也。 二從謂一切下。明隨釋中。謂一切諸佛智者諸佛子者。別牒初兩句釋成佛智子義也。所謂歎菩薩從佛智生而能具佛智惠也。故云歎菩薩具智惠也。世所歎以為吉祥也者。假令雖何花。世間普以所稱嘆名為吉祥也。如世人以蓮華等者。世間所有花中以蓮花為最勝殊。令悅可眾心故。世間以蓮華為吉祥也。今祕藏中以自性清淨心蓮華開敷為最深祕密大吉祥。故云如世人乃至坐此花臺也。然世間等者。以世間淺近蓮花有種種大小差別。喻出世深祕心蓮華有權實開合不同。故云然世間乃至當知也。所言當知者。經之當知所敷座是也。若是佛等者。判佛菩薩差別也。當作八葉芬陀利者。純白清淨白蓮華也。令正開敷圓滿。若菩薩此半敷而未正圓滿。故云若是佛乃至勿令極開也。但赤色者是世間華在下者。四種蓮華中以青蓮華為第一。以赤蓮華為最下。故云在下也。又上中下三品悉地中以赤色為下品。可思之。 二從若緣下。明奉二乘座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緣覺諸聲聞乃至芰荷青蓮葉(云云) 二從若下。明隨釋中。或坐俱勿頭花葉上者。下云俱勿頭有赤及青二種。俱勿頭是蓮華青色者(云云)淺識縛者。夫二乘淺近識知生死之繫縛。故云淺識縛也。是即佛之空智其一分故。以為一邊之智也。坐芰荷青蓮葉者。別牒經之芰荷青蓮葉之一句也。此是青蓮華者。言是但青色蓮而非青蓮華也。青蓮華別種非此類。是故大論云。蓮花中青蓮華為第一(云云)此別種青蓮華事也。此非二乘所坐青色蓮也。故云然更別有蓮華種非此類也。 三從若淨下。明奉諸天座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世界諸天神乃至念居其地分(云云) 二從若淨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梵世分。二明欲天等分。 初中。若淨居等者五淨居天也。乃至者指三禪二禪也。初禪天梵天等者。指初禪三種天等也。已上四禪諸天皆坐赤蓮華中。故云若淨居乃至坐赤蓮華中也。其色純赤等者。其色純赤色。是即世間稱為最上。故云其色純赤世稱為坐王也。 二從若欲下。明欲天等分中。若欲天等者。六欲天乃至樹神城神等。皆能隨其天位依其分位。思察念持可獻之。故云若欲界天乃至念謂思念也念謂憶念不忘也。 四從復次下。明三藏口說中。三藏者指疏家也。是即記者之語也。 十四從次答下。明答第十三四五六七八問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總牒可云。供養有四種謂作禮合掌乃至各如其次第(云云) 二從次答下。明隨釋中。然此中答或不依問次者。言於此中而答金剛手六箇問。然隨其義便不依問之次第。故云然此中答或不依問次也。復次若依金剛手之問次第者。第十三問云幾種修供養(云云)然如來第十三答說金剛手第二十及諸聖天座之問故。兼故前云然此中或不依問次也。然皆依所問義於理不失也者。所謂如說供養有四種等者。答第十三供養有幾種之問也。如說彼所奉花等當自心獻之若諸世天神應知在齊位等者。答第十四云獻香花有何方法之問也。如說謂作禮合掌并及慈悲等世門與花香從手發生花奉諸救世者(云云)其餘世天等各當散此花等者。答第十五云獻佛用何花并天等用何之問也。如說如是塗香等亦隨其所應等者。答第十六云香亦復如是等之問也。如說真語以加持三昧自在轉(乃至)本真言性類(乃至)或金剛拳印若復蓮華鬘等者。答第十七云奉獻花時復云何之問也。如說結支分生印而觀菩提心(乃至)彼所奉花等者。答第十八云獻食等之問也。所以然者結支分生印時。無量無邊飲食衣服等供養。從此印而流出。遍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等前。又住菩提心時。一切萬行具足。如云住法但觀菩提心佛說此中具萬行(云云)故知觀菩提心時。亦飲食衣服等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供養雲海。充滿虛空法界。供養一切佛菩薩金剛天等。亦如如意樹王者。金銀琉琉水精摩尼寶珠及飲食衣服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未曾有供養雲海等。從此如意樹王而流出。遍滿盡空法界海。供養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等已。故知佛意所樂結彼支分生印。及觀菩提心法界樹王時。自微妙飲食有此中。故別不說之也。故疏云。為一大樹如天意樹無異。雨種種花雲花香幡蓋等及飲食物。無量無邊不可窮盡。普遍一切如來之前也(云云)又如云彼所奉花等者。所言等者是即多聲也。此之等中含諸飲食雲海而答也故經不別說也。故云然皆依所問義於理不失也可知耳(云云)能能可思之。 問。若然者何故如來如金剛手所問次第不答之。而如此交通答之有何意耶答。今此六箇問其義交通其意不相離故。如來如此答之也問曰。云何其義意不相離耶答。先初四種供養交通自餘五問之意。所謂奉花香時。隨菩薩天等有上中下法則行儀。然行此法則時。亦合掌住慈悲心觀菩提心而作此法則。故第十三答交第十四之問也。又言佛菩薩獻何花天等亦獻何花之問佛答之時。從手發生花奉諸救世者(諸佛也)其餘世天等亦當散此花(云云)是即第十三答交通第十五十六兩問之意而答也。又作香花奉獻之加持時。合掌觀菩提心。或結誦本部印明等而運心供養故。是又第十三答交通第十十八問而答之也。如此前答交通後答後答亦交通前答。其義意不相離故。如來交通答之也。如此得心。然後如經文次第釋之。隨應依義而可知六箇之答意。故云從此次第說當知也。供養略有四種者。夫內外供養其數雖無量。今舉四種供養攝盡無量無邊內外供養也。所謂香花燈塗燒閼等六種供具。及金銀珍寶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一切珍寶資財等。皆是外供養也。合掌慈悲運心等皆是內供養也。夫供養者。令其身心歡喜悅樂名為供養。依外供養故摧破無始慳心住三平等地。此時十方三世諸佛以同一本誓故。歡喜讚嘆摩頂加護。離四魔三障之惱亂。令得至無上大菩提。故云外供養也。依內供養故開發自然自證之無盡莊嚴藏。令自性心蓮臺上曼荼羅聖眾歡喜悅樂。故名內供養也。一是供養香花等者。釋經之世間與花香句也。其義自可見(云云)二者合掌者。合掌有十二種。如密印品所釋。彼十二種合掌中說第七合掌云。第七次又令十指頭相叉皆以右手相加於左手指上。如金剛合掌也(此云歸命合掌)梵名缽羅拏摩合掌(云云)此合掌名歸命合掌者。所謂左五凡也。右五聖也。以右手五指各置左手五指上。是即頂戴五聖令歸命尊重之意也。依之成十界平等。令至生佛一如之位故。諸佛大歡喜故名供養。是故云二者合掌謂禮敬也此是印也。又有印(更問云云)三慈悲者。慈悲者是拔苦與樂義。依慈悲故令一切眾生授苦與樂。見眾生拔苦與樂諸佛歡喜故。名為供養也。四運心者。釋成經之從手發生花乃至常遍諸佛前等文也。謂想香花遍法界運心等者。言今所獻香花等一一供養物。於剎那之頃。成遍法界供養雲海。奉供養盡虛空遍法界帝網重重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展轉兩部曼荼羅諸佛菩薩諸尊聖眾。如香花者合掌亦如此。如合掌者慈悲亦如此。故云謂想香花乃至三事皆運心也。依之行者三密亦遍法界海。至一一諸佛菩薩諸尊聖眾前。令恭敬供養尊重讚嘆。所謂合掌身密也。依慈悲故說法利生是口密也。運心是意密也。既能供養行者三密遍法界無所不至也。所供養已成今成當成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諸尊聖眾身口意亦從本際已來周遍法界。是故能供所供及供養物三種。同共周遍法界。帝網重重無礙無障。是故經云結支分生印而觀菩提心三昧自在轉常遍諸佛前等也。花手發生者。從手發生花一句。未會別牒也。花手此是者作釋也。都牒合掌印也者。言合掌有多種不同。然上作禮合掌是即第七歸命合掌也。所謂金剛合掌也。今從手發生花者。彼十二合掌中第三未開蓮合掌也(更問)故云花手此是都牒合掌印也。發生此花從手發生也者。無盡大悲萬行花雲。從此合掌印而發生。故云爾也。謂作印作印已即運心供養也者。作此合掌印。住大菩提心。作三平等觀已。然後普供養自法界他法界已成當成一切諸佛菩薩等。故云謂作印作印已即運心供養奉一切佛也。結一切支分生印觀菩提心者。此一切支分生印者前已有真言者。指字輪品也。而云未有印也當檢之者。言上來諸品及當品等中雖說其名字。未說其印相。故云而云未有印也當檢之也。如是以下者。以如是真言如是印加持諸供養物已。然住菩提心運心可供養也。故云如是以印乃至以此為供養也此運心也。各各一切諸佛及彼所生子乃至諸佛前等者。經之各各諸如來乃至常遍諸佛前之文。未會別牒也。謂從諸佛菩薩等者作釋也。各各依彼真言及印等者。言總以支分生印觀菩提心。然後以一一各各印言。加持所供養物奉獻之。故云謂從諸佛菩薩乃至而供養之乃至當以真言及印加持。然後運心。此花香美無諸過惡。如供養花即用花真言等也。心若不住定。何由得然。故云三昧自在轉也。願生勝妙復多猶如乃至各以本尊真言及印加持也。此文意答金剛手第十七問言奉獻花時復云何之問也。但不遮餘問義交通也。已上說佛菩薩供養加持法也。又卑此諸天等者。經之其餘世天等乃至是謂吉祥印之文。可交牒也。從諸佛菩薩以下上首諸天。各如本教。與彼印明相應可供養也。故云又卑此諸天神乃至如忿怒用赤等也。次卑於此者謂八部等者。謂從上界諸天以下地居天及遮文荼等。是亦隨其本類。以真言及印加持供之也。故云次卑於此乃至用真言及印也。然此諸尊或經中有真言及印等者。言如此等諸經中或有印言。若無印言者。以普印加持之。所謂小三古印也。故云然此諸尊或經中有真言乃至悉用加之皆得成也。設本尊等者。若其尊本印言臨時廢忘之者。以普印加之無咎。故云諸本尊乃至亦得也。其香花等真言者。指具緣品所說真言也。如般若經所說等者。大品經中住能供所供供養物三種不可說故。成到彼岸義。得檀波羅蜜名。若微塵許分別能施所施之物之相。皆悉有相生滅無常變異之相。故只得檀施名無波羅蜜義。是故此施無能到無上大菩提彼岸也。今亦如此。以一花一香供養。結支分印觀淨菩提心。住三平等運心供養。離能供所供供物三相。成平等法界大供養。其功德遍滿法界海。無有窮渴之期。故云如般若經乃至不可窮盡是也。若不作普通等者。言不作普印者隨其部類。若金剛部天等者作金剛拳印。若運華部天等者作蓮華部。若佛部尊者作不動尊等印。或兩手作之。或半印作之。皆亦得。故云若不作普通乃至加物亦得也。已上說明王天等供養加持法也。然供養時先用印加已等者。經之彼所奉花等乃至各如其次第文。可交牒也。然供養時等者。作釋也。其文義自可見。如上有四種等諸尊者。如字輪品等所說者。從頂至咽為八葉中臺藏。從咽至心為第一重。從心至齊為第二重。從齊以下為第三重。今亦如此。隨其尊次位可量身上中下分也。故云如上有四種等乃至以配當曼荼位也。已上文意者答金剛手第十四問言獻香花方法云何之問意也。但亦不遮自餘問意交通也。然有二師等者。明淺深二師之所行。其義自可見。已上從第十三問至第十八問六箇問。不次第交通而答畢問。何故此中委細科段不分別耶答。如來交通而說。疏又不分折。聊有深祕之意故。不分別之也(更問) 十五從次答護下。明答第十九問中。自為三。一明總表二種護摩。二明說內護摩。三明說外護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護摩有二種。所謂內及外(云云) 二從次答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二種。三明護摩義。 初結前生後。自可見。 二從應知下。明表二種。亦可見。 三從護下。明護摩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業生得解脫。復有牙種生(云云) 二從護下。明隨釋中。護摩是燒義也者。是梵語也。此云燒云焚。謂能焚燒一切煩惱罪障。令解脫生死業縛故云焚燒也。若釋字義者。者因業。所謂無明妄想顛倒因業也。然入字門故因業即不生也。以不生故損減生死因業。故加損減點。轉聲云護。所謂畢竟不生大菩提心也。是吾我義。入字門故即無我也。傍有修行點。是即大菩提心之上大空無相行也。故云從於何處得解脫耶乃至所謂自淨菩提心也。 二從若能下。明說內護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若能燒業者名曰內護摩者。經之以能燒業故說為內護摩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世間下。明隨釋中。如世間之火等者。言世間之火燒薪尚殘灰燼。今如來法界心字智火。燒一切無明煩惱無有遺餘。故云如世間之火乃至無有遺餘也。而亦即從此中等者。如此燒淨煩惱已。還生牙種所謂自性清淨大菩提之種牙也。故云而亦即從此中乃至當知約菩提心得生種子也。此中如前所說者。指成就悉地品也。如此觀時者。如上觀想淨燒煩惱塵垢已。然後當觀鍐字。遍滿身上中下分。從一一毛孔。流出白色清淨甘露淨水。周遍普門法界海。冥灑一切眾生之心蓮花臺上令大菩提心之種子漸次滋長開敷。是即以字大悲之水。灑一切眾生字之頂上也。可思之。是灌頂也。但彼品中說暗字。是又灌頂之字也。可思之。故云如此觀時乃至故名內護摩也。 三從次釋下。明說外護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外用有三位乃至世間勝護摩(云云) 二從次釋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三位相望。二明三位各有三位。三明三業道通。四明三事觀字各異。五明結釋。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外用有三位(云云) 二明隨釋中。又有三。表列釋也。 初二。自可見。 三明釋三種中。一本尊者。所謂依三種法等所崇重本尊也。於爐中觀此本尊曼荼羅位等是也。故云本尊也為供養乃至是曼荼羅位也。更問者即此意也。但如此一一尊得本尊名者。依具彼自性清淨本覺之體故。皆悉名本尊名也。故祕記云。我本來自性清淨理於世間出世間最勝最尊故曰本尊(云云)二真言者爐置火處也者。是即火爐也。故云自身口為爐也。此即真言者。本尊及爐并自身。此三位相望釋之時。本尊者所崇之尊也。真言者爐也。印者自身也。故指爐而云真言也。三印者印也即是阿闍梨坐處自身即是印也者。舉手動足皆成密印意也。令此三位正相當也者。言本尊火爐自身。此三位相望不可得傍曲也。是即身口意三密也。且約行者者。自身者身密也。爐者口密也。本尊者意密也。若約大爐者。火爐者身密也。爐者意密也。行者者口密也。如此三位相望。淨身口意三業。成息災增益降伏三事也。故云令此三位正相當也。三位謂身爐本尊。此三亦是淨三業義。淨三業成三事也(謂息災等也)尊是意業。真言是口業。師身之印是身業(云云) 二從三位各下。明三位各有三位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三位三中位(云云) 二從三下。明隨釋中。三位各有三位者。本尊三密爐三密行者三密也。如此三三九密平等平等無二無別故。本尊身爐身行者身同一故。本尊所顯得佛部聖眾即是行者所顯佛部聖眾也。本尊之口爐之口行者之口同一故。本尊所顯蓮花部聖眾即是行者所顯蓮花部聖眾也。本尊智慧爐之火行者智慧同一故。本尊所顯金剛部聖眾即行者所顯金剛部聖眾也。依此三平等故。圓滿即事而真妙智。無始俱生我執煩惱罪垢。為此智火之所焚滅。唯有本來成就三部妙業。故云三位謂本尊真言印也由此因緣能淨三業成三事謂息災增益降伏也。 三從道下。明三業道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成就三業道(云云) 二從道下。明隨釋中。道是會義等者。言道能通為義故。以成三業平業故。一一三業與如實之理相應。同會入實際。故云道是會義乃至同歸一致也。 四從又三下。明三事觀字各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世間勝護摩(云云) 二從又下。明隨釋中。又三事者息災等三種也。觀字各異者。隨三事用可轉其字故云爾也。所謂息災觀字作白色。字是塵垢也。以有塵垢故一切災殃起。入字故即無塵垢也。以無塵垢故災殃即時不生也。故觀字也。白色無塵垢本淨大菩提心之色。可思之(云云)增益想佉字黃等者。佉字是水輪種子也。所謂十二真言王中以字為佛部水輪之種子。可思之。水大能潤生諸法。是即諸佛本有大悲水能潤眾生之乾地。令生長本初不生之萬德。故云增益想佉字也。黃色是金剛不生色也。一切諸法草木等始出生增長時皆悉黃色也。可思之。降伏想訶字等者。字是一切因業也。入字門故一切因業即不可得。以不可得故即是本初不生大菩提心也。此金剛不生大菩提心能降四魔三障無有待對之法。故云降伏想訶字也。黑是大寂涅槃之色。諸法住此黑色時不生不滅。故為降伏色。赤是火大色。降伏一切可思之。本尊及自身色亦如是者。本尊火爐自身。此三種亦隨其法。以白黃黑赤等可相應。故云又三事觀字乃至相應即成也。如此相應作外護摩故。以即事而真故。同內護摩成殊勝事業也。故云就中復有上中下差別乃至令作外護摩耳也。 五從若異下。明結釋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若異此作者乃至捨離真言道(云云) 二從若異下。明隨釋中。謂不依所說方軌等者。言不依如上內外護摩祕觀方便次第法則作之者。以捨離真言不思議之作寂平等方便智慧故。世間果猶不成。何況能成就出世無上悉地耶。故云若異此作者乃至故云不得果也(云云) 十六從次答色下。明答第二十一問中。又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略表三部顯形色。三明說三部顯形色(矣) 初結前生後。自可見。 二從然下。明略表三部顯形色中。然大略有三部者。今曼荼羅雖有無量部類。略舉三部而攝五部等無量部類也。故云爾也。毘盧遮那等者。指中胎藏身也。次觀世音是阿彌陀佛等者。是舉蓮花部因果而攝無量蓮花部部類眷屬也。金剛藏即是釋迦等者。是舉金剛部因果亦攝無量金剛部部類眷屬也(云云)問。此中表顯色。何不表形色耶答。舉其人時。形色自然在之。故不別表也。 三從佛下。明說三部顯形色中。又三。一明說顯色。二明說形色。三明說形像相貌。 初中。又四。一明說佛部顯色。二明說金蓮部顯色。三明三部各有一事。四明三部各有三部。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說諸真言及諸佛所說者。經之如來部真言及諸正覺說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上言上。明隨釋中。上言佛者。治定本云如來。未會本云佛。是即指初句初佛也。是舉佛如來部中諸真言者。治定本如來與未會本佛兼舉云佛如來部中也。諸真言者。於此佛部中有諸佛菩薩天等真言故云諸真言也。部謂從佛所生等者。釋治定本如來部之部字也。言從佛所生菩薩天等皆是佛所許可故為佛部之部類。故云部謂從佛所生乃至皆是佛部也(云云)下云諸佛等者。治定本云及諸正覺說。未會本云及諸佛所說故。指此句云下云諸佛也。直是諸佛所說等者。直是大日如來自證自覺所說真言也。然云諸佛者。三世十方諸佛同一本誓故云爾也。此真言不通菩薩天等故云不通菩薩以下也。此二種皆具二種色者。指次上通不通二種真言也。然各具白黃二色故。云此二種乃至謂白黃也。諸部下諸佛所說真言謂毘盧遮那所說也者。言諸部者。指上之如來部真言之句也。下者非指彼句內而謂下。及諸正覺說句彼句次下故云下也。然言諸部者上句通佛部中一切諸尊真言。故云諸部下乃至所說也。次第應當知者。當知白與黃一句。未會別牒也。此但云應當知等者。隨釋也。然未會本次第應當知者。白為本而兼黃故云次第應當知也。 二從金剛下。明說金蓮部顯色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金剛手乃至隨事分者。經之金剛具眾色乃至隨事遷等三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雜色下。明隨釋中。雜色謂具五色也者。五色兼雜。故云金剛具眾色。是即虛空無垢大菩提心智體色也。故云雜色謂具五色也。白隨事業分者。經之鈍素隨事遷一句。未會別牒也。觀音等者。言白是眾色本也。故隨色緣轉成眾色。今觀音白色亦如此。雖純白。然隨所用之事可轉變也。故云觀音純白然其部中乃至其色當白謂隨事分別而用之也。 三從佛部下。明三部各有一事中。佛部一向是息災用者。如上佛部一向息災用也。蓮華部一向是增益用等者。其義可見(云云) 四從亦隨下。明三部各有三事中。亦隨一部中等者。於三部各具三部用。故云亦隨一部中白有三事分別乃至當知蓮華金剛類可解也。白事分者。是重別牒純素隨事遷文也。言此文兩向可得心取也。所謂說三部各有一事中。此一句是蓮華部中隨事轉也。如白色為眾色本隨事轉易。此蓮華部亦爾也而釋成也。是即以各有一事之意。如此釋通也。次為說三部各有三事。重純素隨事遷未會牒之而云白事分者也。此意者隨事遷之三言。亙上三部。於各各部中隨事業而轉變。各可成三部妙用。故云白事分者謂隨色類而分其事也。觀自在諸真言者此中諸聲即是舉蓮華部以例佛及金剛部也者。此一段義易文難。能能經疏可斷簡也(云云) 二從次說下。明說形色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四方相重普乃至而說形亦然(云云) 二從次說下。明隨釋中。次說曼荼羅形計合息災在前等者。若依法次第者可云圓方。然隨言便故云方圓等也。故云計合息災在前乃至增益在前也。經云四方普者是舉一例諸者。言舉方壇一種例知餘二種壇也。故云舉一例諸也。所謂中壇方者第二第三重等皆可作方也。故云如中壇方乃至外院皆方也。若中壇圓者第二第三重同圓。故云若中圓者乃至外院次第皆圓謂方則普皆方為圓亦如是次第也三角等亦然者(云云)護摩作爐亦爾等者。如壇方圓三角等作火爐亦爾也。故云護摩作爐乃至餘皆例知耳也。 三從次明諸形像下。明說形像相貌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初應知色像乃至智智證常一(云云) 二從次明下。明隨釋中。次明諸形像等者。金剛手問云諸尊顯形色云何中。疏釋云顯謂諸尊青黃赤白等形謂坐立大小之事色謂相貌也謂喜笑忿怒寂靜住之類。此三問也。如來答之如來部真言乃至純素隨事遷一偈半答顯色。次四方相重普等一偈答形色。次初應知色像等二偈答色像忿怒寂靜等相貌也。然經云色像。疏家意以相貌為正。形像色像等為傍。故云次明諸色像乃至亦可謂色像也。初謂我今等者。言雖有多色貌。而男女二類皆攝之故。先初說男女身也。故云初謂我今說也色像乃至女是三昧為次之也(云云)或一切處隨顯形色等者。言此經中及金頂蘇悉地等經中說隨類應現之色貌。其相不可思議。是即從如來不思議智生。故云或一切處乃至故名不思議也。然見白色知息災用見黃色知增益用。見赤黑等知降伏用。見男形知智惠像。見女形知三昧像。是即見其色像知其所用。是定法也。故云各各不同乃至即知所用處也。然若本尊等雖白色。而欲作增益事者。觀作黃色而得增益之用。降伏增益等亦爾也。故云實不思議智生者乃至故得然也。今謂法界之色等者。釋經之智智證常一之文也。言一塵即法界全也。與此塵境相應一念能觀之智亦法界全也。如此境智平等平等得自在應用。故云今謂法界之色乃至得如是自在而用也。然境既無量故智亦無邊。雖然自性清淨本源至理無二。是故實智亦唯一也。故云為除無智故乃至現一切智也所云證智者即是佛也乃至如函大蓋亦大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六十一 一校了 (御本云)元德三年(辛未)三月十一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