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鈔卷第六十五 沙門阿寂紀 輸入者 韋小燕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劉海燕 釋祕密曼荼羅品第十一之餘(經第六疏十六中) 四從以下明菩薩下。明說第二重中。自四。一明說文殊院。二明說除蓋障院。三明說地藏院。四明說虛空藏院(矣) 初中。又三。一明說部主。二明說眷屬。三明三重曼荼羅。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佛子次諦聽乃至各如其次第(云云) 二從以下。明隨釋中。以下明菩薩曼荼羅者。指以下第二重四院云爾也。此是大壇第二重諸菩薩位也者。以如來隱語。說第三重釋迦院為第二。說第二重而置第三故。作此簡別之釋也。文殊曼荼羅乃至作青蓮華印者。釋經之四方乃至妙善青蓮華印第一偈二句也。所謂黃色方壇。以三股金剛為界。以十字羯磨置中央。其上作三角。其中置青蓮華印也。取即種子字也誦之想遍其中真言字於中安之者。經之智者曼殊音乃至嚴飾以青蓮一偈三句文。未會別牒也。言於青蓮華臺上。安布真言。所謂中央安。四方安也。故云非但於中安之亦四邊安之也。又經云本真言圍之如法布種子而以為種子也。種子者即字也。其三角內傍界道邊周匝等者。其三角傍作小青蓮華。令圍遶前大青蓮華也。故云此三角乃至大青蓮華印也。所以作印者。言今以此壇位等表示。一一可觀察此尊福智圓滿之萬德也。所謂方壇者金剛不壞大菩提心也。故以金剛為界。可思之。其上三角者降伏四魔之義也。其上青蓮大空無相大智印也。是即自性清淨無染無著故云蓮華。遍周法界含藏諸法故其色虛空色也。故以青蓮華為印也。然此智有無邊眷屬故。以小青蓮華令圍遶。是即此尊三昧耶身也。此上置真言及種子。此即法曼荼羅也。經云圖作勤勇眾是即尊形也。此等法門義趣一一次第可識知之。故云所以作印者乃至而識祕意也。如法取種子字而種子之字者。所謂為釋三形種子。而一一次第如此重亦如法布種子而以為種子二句未會別牒也。安置此字者。取字為種子也。彼中作是者。轉字成青蓮華也。轉此青蓮華成文殊。故經云圖作勤勇眾。疏云即是文殊也。故云如法取種子字乃至隨形色等觀之識祕意也。 二從光網下。明說眷屬中。自為十一。一明光網。二明寶冠。三明無垢。四明說可識定惠相應。五明計設尼。六明小計設尼。七明雜色使者。八明質多羅。九明地惠。十明招使者。十一明諸奉教者。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光網為鉤印(云云) 二從光下。明隨釋中。若作身持鉤者。作尊形令持鉤也。 二明寶冠中。又二。牒經。隨釋。准前可知也。 三明無垢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 四從智者下。明說可識定惠相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妙音具大惠乃至各如其所應(云云) 二從智者下。明隨釋中。智者即自文殊也者。釋妙音具大惠文也。所言妙音者即是文殊也。亦云具德。故云智者乃至具德也。所說使者等者。此文殊所統之眷屬使者也。然以上三使者童男也。以下使者童女也。如此等男女差別一一次第了知可相應也。故云所說使者乃至以法相應作者謂以下童女也。 五明計設尼中。又二。牒經。隨釋。自可見(云云) 六明小計設尼中。又二。牒經。隨釋。如文可見(云云) 七明雜色使者中。又二。牒經。隨釋。自可見(云云) 八明質多羅中。又二。牒經。隨釋。自可見(云云) 九明地惠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十明招召使者中。又二。牒經。隨釋。自可見。已上六使者童女形也。故云以上並如童女也。 十一從諸下。明諸奉教者。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所有乃至梨印(云云) 二從諸下。明隨釋中。諸奉教使者等者。於一一童男女。各有一二三等奉教者。如此等諸奉教者皆悉以小刀為印。此刀作鋸齒形也。故云諸奉教乃至小刀非正翻也。 三從右如下。明三重曼荼羅中。右如上所作皆於方壇中等者。上來所說使者童子等。皆於方壇上置其印也。所謂青蓮華也。文殊為中胎。以諸使者為第二重。八部為第三。故云右如上乃至為第三重也。他效此者。以下諸院皆如此可作三重曼荼羅故云爾也。 二從南方下。明說除蓋障院中。又三。一明說部主。二明說眷屬。三明三重曼荼羅。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復次南方印乃至翼從端嚴眾(云云) 二從南方下。明隨釋中。亦作四方金剛輪中等者。黃色金剛輪壇上置三角壇。全分如文殊壇印。故云亦作乃至即名火輪也。所說相當乃至畫大精進者種子者。經之大精進種子乃至翼從端嚴眾一偈文。未會別牒也。謂前三角壇中置如意珠。以如意珠令圍遶也。以下菩薩等者。如除蓋障諸菩薩皆亦以眷屬可圍遶也。故云所謂如意寶乃至眷屬圍繞也。 二從當知下。明說眷屬中。自九。一明別牒。二明除疑怪。三明施無畏。四明除惡趣。五明救意惠。六明大悲生。七明悲念。八明除一切熱惱。九明不思議惠。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當知彼印相乃至當作印畫之如次第者。經之當知彼眷屬乃至我今廣宣說一偈。未會別牒也。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彼文有此字者。彼文者指未會經之當知彼印之彼文也。然梵語中有此義故。次句云此中眷屬。治定本云當知彼眷屬不說此之字。故云彼文有此字也。指之如左者。言此中眷屬於彼中當作者。指除疑怪以下菩薩也(云云) 二從除疑下。明除疑怪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除疑以寶瓶。置一股金剛(云云) 二從除疑怪下。明隨釋中。汨古沒反。所謂汨瓶者。瓶中作瓶。其瓶上一股金剛也(云云) 三明施無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 四明除惡趣中。又二。牒經隨釋。自可見(云云) 五明救意惠中。又二。一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六明大悲生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七明悲念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後明隨釋中。智者即道此菩薩名者。此菩薩亦名智者菩薩故云爾也。道猶謂也。 八明除一切熱惱中。又二。牒經。隨釋。自可見。 九明不思議惠中。又二。一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 三明三重曼荼羅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皆住蓮華上。在曼荼羅中(云云) 二從右皆下。明隨釋中。右皆作方壇等者。此除蓋障院諸尊。皆方壇上置蓮華。其上置各各種子。種子轉成各各三形。轉三形成各各尊形。故云右皆方壇乃至謂畫此手印等也。若作曼荼羅者。除蓋障為中胎。諸菩薩為第二重。八部等為第三重。故云此皆除蓋障眷屬餘義如文殊中說之也。 三從北方下。明說地藏院中。又三。一明說部主。二明說眷屬。三明三重曼荼羅。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北方地藏尊乃至密印之形像(云云) 二從北方下。明隨釋中。於大因陀羅輪也者。如上黃色方壇。以金剛為界。其上置大蓮華。其上置如意寶幢。故云於大因陀羅輪也乃至不畫形但畫幢也。若作此印極上色者。經之是名為最勝密印之形像文。未會別牒而釋也。此尊曼荼羅殊眾寶莊嚴端嚴微妙。故云若作此印者極上色者乃至最為勝上殊妙也。彼中畫印慇懃作之也者。經之復當慇懃作文未會別牒也。言以極重慇懃之心可畫作之。是即如來最無上大悲萬德成就之體。故云爾也。 二從此菩薩下。明說眷屬中。又六。一明別表。二明寶作菩薩。三明說寶掌菩薩。四明持地菩薩。五明說寶印菩薩。六明堅固意(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上首諸眷屬乃至彼諸慕達羅(云云)此慕達羅者。此云印也。所謂諸菩薩密印幖幟也。 二從此菩薩下。明隨釋。自可見。 二從寶作下。明寶作菩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寶作菩薩印者。亦云寶處。其義如密印品所記也。三股金剛在於寶珠之上也者。今此眷屬菩薩皆方壇上置寶蓮華。其蓮上置如意珠。此上置各各三昧耶故。此菩薩以三股金剛為三昧耶。故云三股金剛在於寶珠之上也乃至如地藏法也。 三從寶掌下。明說寶掌菩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 四從持地下。明持地菩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持地於寶上。二首金剛印(云云) 二從持地下。明隨釋中。作兩頭金剛者。於獨股兩方作五股形。是即非獨股又非五股。故云作兩頭金剛乃至於一股中有五股形如前印也。所言如前者。指寶掌一股金剛也。 五明說寶印手中。又二。牒經。隨釋。自可見。 六明堅固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三從右下。明三重曼茶羅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一切皆應住。彼曼荼羅中(云云) 二從右下。明隨釋中。皆於方輪中者。如上黃色金剛輪壇中置寶蓮華。其上置如意珠。是即此院諸菩薩通法也。於此上。地藏置寶幢。乃至堅固意作十字羯磨金剛等是也。若作三重曼荼羅者。地藏為中胎。諸菩薩為次院。八部為第三也(云云) 四從次西方下。明說虛空藏中。又三。一明部主。二明眷屬。三明三重曼荼羅。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西方虛空藏乃至智者當安布(云云) 二從西方下。明隨釋中。作圓壇等者。圓壇上置白蓮華。其上置刀。極利如冰霜。故云作圓壇乃至又堅固也。智者乃至種子之者。經自種子乃至安布文未會引之也。即是安本尊種子者。是即字也(云云) 二從次列下。明眷屬中。又六。一明別表。二明虛空無垢。三明虛空惠四明清淨惠。五明行惠。六明安住惠。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及畫諸眷屬。印形如法教。 二從次列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二從虛下。明虛空無垢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虛空無垢菩薩亦本乃至以輪圍之者。經之虛空無垢尊乃至具足在風壇一偈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此本下。明隨釋中。此本者指亦本之本也。即是自也者。指治定本之輪像自圍遶之自也。言以輪令圍遶己之本形之大輪故云爾也。四股刀輪者。十字四股輪而端如刀也。故云此本即是自也乃至置輪亦自圍之也。在風輪中者。釋具足在風壇句也。自可見。 三明虛空惠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四明清淨惠中。又二。牒經。隨釋。自可見(云云) 五明行惠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六明安住惠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三從凡此下。明三重曼荼羅中。凡此於大悲藏等者。言今此虛空藏院是文殊一會中西方部主。故云凡此乃至一會也。凡四菩薩者。文殊除障地藏虛空藏四菩薩也。如此四菩薩相互為主伴。故云凡四菩薩隨以一菩薩為主置於中壇也。餘者各於等者。虛空無垢等菩薩為第二重。八部為第三也(云云)復次若是大悲中第二院者。言八葉院為第一故。以觀音院等為第二也。然如前第二院諸菩薩互為主伴。觀音院等第一院亦可有互為主伴各成三重曼荼羅。故云復次若是乃至即不須置文殊會菩薩也。若釋迦會者。是即第三院諸尊如上釋迦為中胎。以佛眼毫相等為第二。八部等為第三。更問即此意也。此事更問不審等者。言如此等諸佛互為主伴之時。次第座位能能可詳之故云爾也(云云) 已上釋祕密曼荼羅品竟 釋入祕密曼荼羅法品第十二(經第五疏十六) 將釋當品。即開為四。一明大綱。二明題目。三明來意。四明入文判釋(矣) 初明大綱者。凡此品中說甚深究竟之法。開最上祕密之壇。所謂以字燒字因字更生。并十二真言王布字觀等即是也。此事一宗宗眼也。巨細如骨鈔(更問)此即當品大綱也。 二釋品題者。入者能通為義。即能覺之智心也。祕密者神力難思為義。夫如來內證自性清淨之法句。雖非說可示於人。巧以如來難思之神力。能說諸佛自證祕密。只是唯佛與佛境界。非十地等覺之所知。故號為祕密。曼荼羅者如上釋。法者軌持軌則為義。所謂當品所說以字燒字因字更生等法。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成等正覺之軌持軌則也。依之今師并弟子及壇乘古佛成菩提之軌持軌則故。速知見諸佛內證甚深不可思議三平等地。而同古佛成菩提直道。故疏云然此執金剛即是毘盧遮那之所化身為欲發明此深密之法故也。此法無能發問。唯佛與佛相問乃可知耳(云云)是故此品名為入祕密曼荼羅法品也(云云) 三明來意者。上品中雖說上來諸品中未說之祕密甚深曼荼羅。然而應證入此祕密壇甚深祕密方便法則未說之。爰以疏云。爾時世尊又復宣說入祕密曼荼羅法者。已說祕密曼荼羅而未明入祕密之法故以宣說也(云云)故次上品而此品來也(云云) 四從入祕下。明入文判釋中。大分為八。一明釋品題意。二明佛作金剛手能發問。三明當品來意。四明持誦應遍學義。五明以字燒字。六明說因字更生法。七明說十二支句布字。八明說平等三昧耶(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諸下。明隨釋中。謂諸佛身口意祕密之藏等者。以三平等三昧耶為諸佛身口意祕密之藏。故經云。如是三昧耶。一切諸如來。菩薩救世者。及佛聲聞眾。乃至諸世間。平等不違逆。解此平等誓。祕密曼荼羅入一切法教諸壇得自在我身等同彼真言者亦然。以不相異故。說名三昧耶(云云)然覺了如此等平等本誓之人中。唯金剛手能窮了其源底。是故如來能告金剛手也故云謂諸佛身口意祕密之藏唯執金剛祕密主乃能知之故佛復告之也(云云) 二從爾時下。明佛作金剛手能發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世尊復說入祕密壇法者。經之爾時乃至法優陀那曰文。來會引之也。 二從然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唯佛與佛相問。二明引金剛頂證。三明例同金剛手。 初中。然此執金剛即是等者。如此祕密甚深法等無有能發問而發起深祕之者。如來示意密之體作金剛手。奉發如上甚深法。而令大眾發起深益也。故云然此執金剛乃至唯佛與佛相問乃可知耳也。 二明引金剛頂證中。彼品所說如疏引之。佛者指毘盧遮那智法身如來也。爾時佛即自歎言者。如此佛示現能問所問而能問能答。故佛自作能讚之人言善哉善哉乃至隨問而答也。依之大眾得未曾有。住如幻三昧而作佛事。故云爾時大眾乃至而成佛事也。 三從今此下。明例同金剛手中。今此執金剛等者。若佛自問自答者。恐人不可信敬故。化作金剛手而為能問之人。以佛身而答之。故云今此執金剛乃至以佛身而問佛身也。 三從爾時下。明當品來意中。又二。一明重引牒。二明隨釋。 初文。自可見。 二從上已下。明隨釋中。上已等者。但前為釋示現能問能答之人引之。今為辨當品來意引之也。故云上已說金剛手乃至故次宣說也。經優陀那者。此云無問。是即無能問故佛自示現金剛手之身而問。故示現佛身答之。故云優陀那也(云云) 四從持誦下。明持誦者遍學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持誦者遍學祕密曼荼羅乃至智者盡燒一切罪弟子法如是者等者。經之真言遍學者乃至燒盡一切罪一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持誦者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唯佛與佛名遍學。二明末代師堪作法名遍學。 初中。持誦者等者。初句中真言遍學者是也。餘文可見。 二從今末代下。明末代師堪作法名遍學中。又三。一明末代難得。二明分有遍學義。三明應遍學所由。 初文。自可見。 二從然下。明分有遍學義中。然阿闍梨等者。指未見諦師也。此人雖未見諦。普習學此經宗旨淺略深祕祕中深祕祕祕中深祕等次第法用。一一明了學之。故云然阿闍梨雖未得乃至隨順此經所有諸法也。緣曼荼羅要者等者。於擇地造壇等一一行事次第法則無誤。故云緣曼荼羅要者應善知之。應修瑜伽之行者。如世間成就品及悉地出現品等所說。世間出世間種種瑜伽妙行一一次第通達之。曉了眾生等者。能識知眾生根性通塞有遮無遮及本尊身口意密上中下等悉地相。一一次第通達無疑滯故。雖未見諦。分得遍學之名。能堪為弟子作入祕密曼荼羅之法。故云曉了眾生乃至入祕密曼荼羅法也。 三從所以下。明應遍學所由中。今此諸佛法要等者。指當品所說甚深法要也。是即以諸佛同一本誓故不妄宣說。故云今此諸佛法要乃至不輒爾宣說也。若未法人師不了知魔事因緣及避除結護等方便。又不解知修習瑜伽入道因緣淺深重重方便法則。而妄教人者自損損他失一大事因緣。還墮惡道。故云若末代人師乃至即無所差別差機誤他故須遍學也。所云智者等者。指智者之智也。治定本此云通達。即如云即智者是通達也。所謂取要言之。真言乘教一切法則次第皆悉能遍學通達。故云智者。又云通達。又云遍學。故云所云智者即是此遍學是也。能知淺與深機與非機。故云能知應與乃至故名智也。若不然者自損損他何名智者哉。故云若不閑方便乃至云何名智人耶也。燒弟子罪者。如此以遍學遍知故。以字智大。令應度弟子無始罪障皆悉燒滅也。故云猶彼從無始來具有無量無邊罪障深厚之障。若不為除乃至令為授戒也。弟子法如是者。如此令燒盡無始障垢已。於祕密壇中如法灌頂也。故云謂如法入壇作法也。 五從燒彼下。明以字燒字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燒彼壽命乃至燒除灰燼者。經之壽命悉焚滅。乃至謂以字燒字等一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今豈下。明隨釋中。今豈以世間之火等者。經言壽命悉焚滅者。非謂以世間之火燒此身根令絕命根。即以羅字之智火燒彼業縛身。令絕斷煩惱業命根永無餘也。故云今豈以世間之火乃至而焚彼業煩惱身使不復生也。所以者何。夫六道生死一切眾生皆悉依貪瞋癡等煩惱重障。造種種不清淨業。依此業轉輪無窮流浪生死。是即煩惱業之壽命無斷絕故。流轉業縛身亦無窮盡。是故以如來祕密不思議極大善巧智火加持力。焚滅彼煩惱業苦聚集身根。永令絕斷無明妄想戲論之命根無餘。煩惱薪悉盡無餘故。能燒智火隨亦止息。既能緣所緣不可得故歸入本初不生之妙體。以歸本初不生故同諸佛無有異。故云一切眾生皆以業煩惱乃至此薪既盡能治亦遣也。以字燒字者等者。經之謂以字燒字一句別牒也。是即經文爛脫也。故如引牒可讀也。所謂先觀字成黃色方壇。以金剛為界。以十字羯磨金剛敷其中。其上置弟子身。從彼字方壇出生字。此字成猛焰。剎那梵滅其身。同於灰燼。是即字微垢既燒盡故。能燒羅字亦還同本初不生之字金剛輪際。故云以字燒字者乃至體同金剛輪也。所謂燒者即是字義等者。羅字是塵垢不可得義也。以塵垢不可得故同煩惱燒義。故云燒者即是字義也。當以阿字為弟子者。以弟子身本初不生故。全體以弟子自身為阿字。故云當以阿字乃至遍作其身也。次以此惠火之字者。是即羅字如來惠火之種子。以此惠火之字焚阿字淨菩提心真金之鑛垢。令自性清淨本覺之體無塵無垢也。故云次以此惠火之字乃至而焚阿字也。 問曰。以字燒字者。以何字燒何字耶答。以字之智火。焚字之微垢也問曰。若然者字是本初不生金剛不壞大菩提心之體也。然此菩提心離能燒所燒之分微妙寂絕也。何故以所生之字燒能生字耶答。實如所難。於字大菩提心之體者。以離生滅去來之相故。非可被焚滅之法。雖然此菩提心當與微垢俱也。故但燒此微垢。非燒本初不生之體也。故疏云以此惠火之字焚彼菩提之性真金之鑛令垢穢無餘(云云)將以譬之意可知其法體也。既云焚真金之鑛。當知非燒盡真金之體。即燒真金之鑛垢。令真金體而明淨也。今燒阿字亦如此。非燒其字大菩提心之體。即燒與此大菩提心俱之微垢。令無垢清淨也。燒盡此微垢已。能燒之智火亦隨止息。能燒所燒既止息故。唯在本初不生字大菩提心之體。猶如真金鑛垢皆燒盡已。唯在本性清淨之真金也(云云) 問曰。若然者所言微垢者何物耶答。如實不知虛妄分別妄見是也問。若然者所云不知妄見者。為損貪瞋癡等法體。為當云何答不爾也問何故然耶答貪瞋癡等法體是三部聖眾本來常住之心地也。離有垢無垢本來清淨自性果德也。雖然眾生如實不知故。迷此法界常住之大貪瞋癡等之體。失彼三部圓滿之寶。是故於平等法界中。起小貪瞋癡等妄念。作種種業受種種苦輪轉無窮。是只如實不知貪瞋癡之體性故也。若能如實知貪瞋癡等自性清淨本不生際之時。貪欲乍貪欲體自性清淨故。本來不生即顯佛部眾德。瞋恚乍瞋恚體自性清淨故。本來不壞即備金剛部眾德。愚癡乍愚癡體自性清淨故。本來清淨持蓮花部眾德。根本三毒既顯本來果德。枝末八萬豈不成曼荼羅具德耶。如此住如實大菩提心時。只有本初不生之真金體。無塵垢可焚滅。如是等義故唯燒不知之微垢。不燒字之體性也問(云云)曰。損貪瞋癡等體而為所燒之法。有何不可耶答。背表德之實義。失曼荼羅之法體故問。若然者表德實義如何答。今宗表德實義者。不改三種世間性相。即為自心本來萬德。不動貪瞋癡等體性。當為四重法界曼荼。當知其所燒塵垢者。只是虛妄不實之不知妄情也。是故如實之智光照曜時。不知之暗執自除。此名為護摩實義。是名為以字燒字法(云云) 問。若然者何故疏不言燒其微垢。而言以羅字而焚阿字耶。若以字為所燒法者。字是諸法之體也。此字猶能被焚滅。何貪瞋癡妄法之體而不燒盡耶答。燒字者。非燒字本不生之體。燒不知此字本初不生妙體之不知微垢也。既云本初不生。有何所燒耶。若有所燒即是生滅之法也。生滅之法豈諸法常住之體耶。貪瞋癡之體亦如此。既云自性清淨有何所燒耶。若有所燒即是不清淨之法也。豈名自性清淨妙蓮不染之法耶。故疏云以此惠火之字焚彼菩提之性真金之鑛令垢穢無餘(云云) 問曰。疏云想阿字同方壇。弟子在其中。而以字焚之(云云)然以阿闍梨字之智火。燒弟子之字歟。如何答。不爾也。只是弟子心中自本已來有字之智體。然為不知妄見之所隱沒不能顯照。是故阿闍梨緣彼弟子本來字之智體。以阿闍梨本來字之智光加彼之時。以不思議感應因緣故。開發彼弟子自己本來智火。還焚滅自己本來字之上不知妄見。當知但以弟子字燒自己字。全非心外之字也(云云) 問疏云以燒故同為一體。身同字(云云)然者既云燒阿字。何還同阿字耶答。如上但燒阿字之微垢。不燒其法體也。既燒盡其微垢已。能燒之字還歸字之本體而不生不可得也。故云同為一體故。能燒所燒寂靜安樂不生不滅。故云身同字也。已上祕祕中深祕護摩實義也。 六從復燒下。明說因字更生法中。又二。一明燒已不同二乘。二明依字生佛牙。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燒盡同於灰彼等便更生也者。經之同於灰燼已彼壽命還復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然既下。明隨釋中。然既焚竟豈如二乘等者。既以字智火燒字垢塵竟。然如前既燒盡竟。不同二乘永寂。復生佛樹之牙。長大悲之根。成方便之果實。故云燒既焚竟乃至此生即是清淨之性如來種子也。 二從師以下。明依字加持生佛牙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因字而更生。一切壽及生。清淨遍光垢(云云) 二從師以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以何方便而生牙。二明正說其方便。 初中。師以何方便令此灰燼生妙牙也者。言既燒已後雖不可同二乘永寂沈空。然而未知於此灰燒令生佛樹牙之深密方便。故云師以何方便令此灰燼生妙牙也。 二從謂生下。明正說其方便中。又二。一明字方便祕觀。二明五字門具足義。 初中。謂生縛字門也等者。釋經之因字而更生義也。所言因字者即是字也。其觀想如悉地出現品所說(更問) 二從當知下。明五字門具足義中。當知火動之時等者。言以字燒字已。然後以字甘露水注灰燼令生佛樹牙時。字體性即地大也。智火字即火大也。此字智火生時必與風俱即風大也。燒已以字甘水注之即水大也。字上加圓點即大空也。故云當知火動之時乃至即具地水火風空五字之義也。然此皆是如來祕密之義者。如此等以字燒字因字更生等。皆是如來甚深祕密方便加持也。如文成解而不可謂以字燒字生牙。當能決明師可通佛意。故云然此皆是乃至當善思之也。 七從壽命還下。明說十二支句布字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二明正布十二字(矣) 初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壽命還活悉皆無垢也者。經之一切壽及生。清淨遍無垢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行者既下。明隨釋中。行者既得如遍淨無垢者。是即結前句也復為欲令堅固等者。生後句也。如是意生之身等者。因字更生故。還所生之自性清淨身也。是即從諸妄想因業而不生。但從行者自心而生。故云意生之身也。故更有方便者。此十二真言王祕密方便也。 二從猶置下。明正布十二字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以十二支句。而作於彼器(云云) 二從猶下。明隨釋中。猶置十二字等者。言先既以以字燒字因字更生等祕密方便。故還生意生法界之身。為令此意生法界身堅固常住故。復說此十二真言王布字。故云猶置十二字也。復得十二緣者。住心抄云今以十二字成祕密真言身。譬如以十二因緣成流轉身也。無明為緣行起。是過患十二因緣也。菩提心眼為緣行起。是祕密曼荼羅十二因緣也(云云)即是前說十二字者。指祕密曼荼羅品也。當用布滿其身也者。於身上中下分而布滿故云爾也。初有四字者。四字布頭分。故云初有四字乃至從眼起好也。次有四字者。四字布身中分。故云次有四字乃至及心上咽上也。次有四字在下者。四字布身下分。故云次有四字乃至一字在足下也。然單足二皆有之者。於二髀各一。於二足下復各布一。故云然單足二皆有之也。今但於一足等者。言今疏文言一字在髀上等者。都管二足而云一足。故云今但於一足乃至兩足也。當知此十二處等者。言以此十二字布如上十二處故。此十二處皆悉攝盡身上中下一切身分。故云當知此十二處乃至次第而布之耳也(云云) 問。經云而作於彼器(云云)然者以何等方便瑜伽。而成法器耶答。疏云復為欲令堅固如是意生之身故更有方便。猶置十二字。即是前說十二字真言王(云云)是即祕密曼荼羅品所說十二真言王也。 問。若然者上品既說之。今復說之有何等深意耶答。上品中說之。雖為六大三密種子。及明五種悉地相應句。未說甚深祕密三平等之布字故。此品重明此布字。以成師弟及壇三平等故。令前意生之身堅固常住也。以此祕密布字方便而成法器也。故重說也(云云) 問。若然者其布字次第作法云何答。疏文有二種布字。所謂一者以初四字布頭分。以第十一點布頂上。以第二第十一點合成字布右耳。以第二第十一點合成字布左耳。以第十二點字布額也。次以四字而布身中分。所謂第十一點字布右肩。以第十二點字布左肩。以第十一點字布心上。以第十二點字布咽上。次以四字布身下分。所謂以第十一點字布齊。以第十二點字布腰。以第十一點字各布左右髀上。以第十二點各布左右足。故疏云。初有四字布於上分。乃至從初字次第而布之耳也(云云)二者以四字如次布眼耳鼻舌。自餘八字如前無異。故疏云。次如本自性配從眼起好也。乃至次第而布之耳也。 問。然者兩說傍正如何答。以第二說為正歟。所以然者。疏自釋云。次如本自性配從眼起好也(云云)若依小野厚造紙者。又有二說。一說謂(頂火額風左耳地右耳水脣肩胸背齊腰踝)復一說謂(頂火額風左耳地右耳水肩肩胸背臍腰踝)已上十二布字也。(胸身語意)已上三密種子。此七字攝十二字也(云云)若依十二真言王儀軌。左耳暗大勤勇處大日如來(一)右耳欠字佛眼佛母(二)暗頂上釋迦如來(三)惡字額上遍知院(四)右肩糝字蓮花部聖眾(五)左肩索金剛部聖眾(六)含胸上胎藏中臺九佛位(七)咽上郝字般若菩薩(八)臍上濫字勝三世菩薩(九)腰上落字聖無動忿怒尊(十)鍐字右足上千手千眼觀自在(十一)縛左股上金剛藏王菩薩(十二) 問。若然者此三所布字云何可得心合耶答。疏并厚造紙說師弟布字。儀軌說曼荼羅布字。故無相違也(云云) 問儀軌并厚造紙中。三密外胸布字。有何等深意耶答。是即於意生之身。具足四輪成就三解脫門義也。故十二真言儀軌云。吽諸法了義風大也。具四輪義。四輪者一金剛界輪義。二降三世教令輪。三遍調法輪。四一切義成就輪。佛部義引入義。鎮護義。上有空點大空三昧耶。中有曩字無相解脫門義。下有烏字無作解脫門義(云云) 八從然此下。明說平等三昧耶中。又二。一明所平等人。二明稱平等得自在。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如是三昧耶乃至平等不違逆(云云) 二從然此下。明隨釋中。然作此方便有三等者。言於如上布字祕觀有三平等。所謂先於師上中下分作布字畢。次於曼荼羅作布字。如十二真言王儀軌。注更問布字云何起也者。如彼軌可作之。是即更問之意也。上記之故別不盡也。次於應度弟子身上中下作布字如師也。故云然作此方便乃至即能成於法器故云作彼器也。如是作已等者。言作如此三所布字已。應住三平等三昧耶也。所謂經所說諸佛菩薩二乘乃至世間三昧道皆悉與師同等也。師亦同等弟子也。弟子亦同等佛菩薩等天等也。諸佛菩薩師及弟子平等平等互相無礙。故云如是作已即是成就乃至等同諸佛也無違背義也。 二從稱此下。明稱平等而得自在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稱此三昧耶乃至自在諸曼荼羅如是等我者。經之解此平等誓乃至說名三昧耶二偈文。未會總牒也。 二從若稱此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師弟同入一切壇無留難。二明佛與行者同等。三明以三平等為要用法。四明迴互前後所由。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若稱此三昧耶乃至諸壇得自在者。經之解此平等誓乃至諸壇得自在一偈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解是下。明隨釋中。解是解了義等者。言若知解此三平等祕密布字妙方便者。遍入三部五部等一切曼荼羅。作一切佛事。都以無留難。如師者弟子亦遍入一切曼荼羅。自在無礙修行無留難也。故云解是解了之義乃至無有留難也。雖不入亦得自在攝取也者。言雖未入祕密曼荼羅位。若解知此三平等布字。於一切法自在得入無留難也。 二從如我下。明佛與行者同等者。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如我等持誦者等者。經之我身等同彼一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謂我下。明隨釋中。謂我者如來自稱也。合為一者。師佛弟子平等平等無二無別。是即三昧耶義也。 三從亦然下。明以三平等為要用法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亦然持誦者不異三昧耶名說者。經之真言者乃至說名三昧耶三句文。未會引之也。 三從佛以下。明隨釋中。佛以諸法究竟等者。言佛畢竟等於眾生。眾生畢竟等於佛。佛三密與眾生三密。畢竟平等平等毫釐無隔。以如是等義門故得名三昧耶。故云佛以諸法究竟等乃至名說也。如經初等者。住心品云。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云云)疏釋此文云。如此時中佛說何法即是身語意三平等句法門。言如來種種三業皆至第一實際妙極之境。身等於語語等於心。猶如大海遍一切處同一鹹味。故云平等也。平等法門則此經之大意也(云云)故云如經初具有入大悲乃至為要用之法。不於前說乃至此說之者。從初品已來唯雖說平等名字。未說其法體。即至此品說之。故云不於前說乃至終不得成也。 四從所以下。明迴互前後所由中。所以迴互前後等者。言如此彼品中說其名字。此品中說其法體。或品中說其真言。或品中說其印。或品中說其三摩地。如此於一處而不相連說之。所以者何。是即為對治慢法之者令不成無間之業也。故真言行者必先求明師依師教面密修學而入正法應為人師也。故云所以迴互前後不相承躡者。但為欲令入正法者應須依師而學。豈但佛有吝惜邪。猶如佛於聲聞經中乃至先自成立堪能建立他人無上善根也。如聲聞法中五法成就者。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也。成就此五法已。當在師位。餘文可見(云云)有三昧耶偈等者。是即傳法之時阿闍梨要誓之言也。然此土未傳耳等者。此時未整調渡。故云此土未傳耳也。禪要并授菩提戒儀并授大灌頂軌等是也。具問者即此意也(云云) 已上釋入祕密曼荼羅法品竟 妙印抄卷第六十五 元德三年(辛未)四月三日加點了 沙門阿寂(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