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鈔卷第六十九 沙門阿寂紀 輸入者 韋小燕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劉海燕 釋阿闍梨真實智品第十六(經第五終疏第十七中) 將釋當品。即開為四。一宣大意。二釋品題。三明來意。四明入文判釋(矣) 初宣大意者。依金剛手之二問。如來說祕有之相最祕之相智之中大智心之中大心。所謂本有六大云祕有。本有三密云最祕。本有四曼云相。復次緣起萬德云祕有。本有曼荼云最祕。本有緣起畢竟無相云相也。故經云譬祕中最祕。疏云祕有之相最祕之相也。是即此品大意也。 二釋品題者。阿闍梨如上記。真實者。自性清淨內證真實之干栗馱心也。故疏云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馱之心即是真實心也。此品中說此心而為阿闍梨真實之體性。故云真實也。次智者字所生之智也。所謂本有妙境妙智也。故疏云真言智者智之中智無上無過也。從心真言所生智此最為大。一切心真言者所謂阿字門也。以是義故名為阿闍梨真實智品也(云云) 三宣來意者。上來諸品中雖說阿闍梨弟子眾德之相。方圓三角半月等壇。及三月持誦六月念誦等眾多自利利他之行相。未說阿闍梨真實智體。然今將說之。故云上雖廣說阿闍梨弟子之相。及方便作曼荼羅度弟子等。然是中阿闍梨真實之相猶未廣說。今者金剛手為滿足其義味故。今更次復問(云云)故次上品而此品來也(云云) 四從爾時下。明入文判釋中。自二。一明金剛手發問。二明如來答問。 初中。又二。一明長行。二明偈頌。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乃至真言之心者。經之爾時持金剛者乃至真言之心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上雖下。明隨釋中。上雖廣說乃至度弟子等者。結前句也。然是中阿闍梨乃至今更次復問者。生後句也。其義自可見。 二從云何下。明偈頌中。又二。一明問云何為真言心。二明云何解了名阿闍梨。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云何乃至之心者。經之云何乃至語心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又復下。明隨釋中。又復此中真言心者。指一切真言之心之文也。即是真實者。指自性清淨不二真實心也。前品問答皆偈頌也。今此問答復偈頌也。故云從前以來乃至今品亦是偈也。 二從為持下。明云何解了名阿闍梨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為持何法乃至而得阿闍梨名者。經之云何而解了說名阿闍梨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又誦持下。明隨釋中。又誦持何等心真言等者。言又者對上之問故云爾也。以持誦何等祕密心真言故。而得阿闍梨名耶而問也。 二從尾扶下。明如來答問中。又二。一明答云何為真言心問。二明答云何解了名阿闍梨問。 初中。又二。一明佛嘆金剛手。二明正答真言心。 初中。又二。一明舉能嘆法王。二明舉所嘆薩埵。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云。爾時乃至盧遮那(云云) 二從尾扶下。明隨釋中。尾扶是佛之別號者。言梵本云尾扶毘盧遮那。然尾扶是法王義也。是即佛之別名也。雖然如梵本言尾扶者。其不言便。若又取漢語法王者偈頌不調。故以義故。經家譯尾扶而為大也。故云尾扶是佛之別號乃至用此音說也。 二從次云下。明所嘆金剛手中。又二。一明慇歎薩埵。二明嘆金剛手所由。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云佛子善哉善哉大有情者等者。經之慇喻金剛手善哉摩訶薩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佛嘆下。明隨釋中。佛嘆金剛手也等者。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欲令下。明佛歎金剛手所由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欲令彼大乃至說言者。經之令彼心歡喜復告如是言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次佛以金下。明隨釋中。次佛以金剛手等者。言所以如來讚嘆金剛手者。薩埵能覺諸佛內證而能建立眾生善根。又知欲大眾聞之法而問之故。嘆之令大眾歡喜也。故云次佛以金剛手能建立乃至故令歡喜也二從次答下。明正答真言心中。又二。一明誡令誡聽。二明阿字為真言心。 初中。又三。一明誡聽祕中之祕。二明誡聽真言智。三明聽許誡聽。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答言者。結前生後句也。祕密中最者等者。經之解祕中最祕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隨下。明隨釋中。謂隨問答之也者。言金剛手問而言云何為一切真言實語心。然言實語心者奉問上來未說真言真實誠諦實語之心也。如來照知金剛手問祕中之最祕。而說祕中之最祕。故云謂隨問答之也。祕有之相最祕之相者。謂於彼本有大悲胎藏蓮華三昧之中。四重法界諸尊之各各字印形像色相莊嚴宛然具足。雖然凡夫如實不知故自隱祕。諸佛如實照知故最祕藏。故云祕有之相最祕之相也。復次本有之五大云祕有。本有之五智云最祕。如此五智五大人法宛然故云之相也。復次空即是色云祕有。色即是空云最祕。復次六大云祕有。三密云最祕。四曼云之相。復次緣起云祕有。本有云最祕。本有緣起畢竟無相云之相。以如是義故云祕有之相最祕之相也。 二從真言智下。明誡聽真言智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真言智者等者。經之真言智大心一句。略引之也。 二從謂智下。明隨釋中。謂智中之智者。覺了如上之祕有之相最祕之相自證自然大智。故云謂智中之智無上無過也。 三從今我下。明聽許誡聽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今我將說乃至諦聽也者。經之今為汝宣說一心應諦聽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從一切心下。明隨釋中。從一切真言所生智者。從本初不生真言心而生不二大智也。所謂指阿字為真言心。如悉地出現品所說。此智超越四智所量之境。不來不去不可思議廣大無量也。故云最為大也。如來將說如是甚深不可思議大智之法故。慇懃誡聽也。故云從一切心真言所生智乃至是故誡令諦聽也。 三從所謂一切下。明阿字名為真言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云。所謂阿字者乃至能生巧智慧(云云) 二從所謂一切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一切言音從阿出。二明阿有內外聲。三明阿字為無量義處。四曰明離戲論生巧智。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所謂一切心者。經之所謂字一切真言心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即下。明隨釋中。以一切言音等者。其義如具緣品記之。 二從上文下。明阿有內外聲中。上文者指具緣品也。雖云離阿聲者。無外聲故云爾也雖然俄惹拏那麽之聲而欲出時於喉中必有阿聲。是即一切諸法自性自然而本初不生義。如此了知者即離一切因果自他等之相。證得常住之妙體也。故云上文俄惹乃至即得常住不生也。 三從此心真言下。明阿字為無量義處中。此心真言者即阿字也。即是無量義處者。取要言之。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悉從此而生。故云此心真言乃至世出世間之法也。 四從離一下。明離戲論生巧智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離一切乃至智生者。經之一切戲論息能生巧智慧二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即此下。明隨釋中。即此智者。今戲論盡處而生智也。即是奢摩他者定也。毘缽舍那者智也。所謂定惠均等之智也。故云即是乃至之智也。以定惠具足智故。遍緣起本有一切諸法。無法不照無事不作。故云從此智乃至遍一切處也。所謂一切智智是也。故云巧妙智乃至別名也。 二從何等下。明答云何解了名阿闍梨問中。又二。一明字為一切種子。二明說布字果實。 初中。又二。一明徵問。二明徵答。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何等乃至是一切真言心者。經之祕密主何等一切真語心二句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一切下。明隨釋中。一切真言心者。次上一句別牒也。佛又自徵問彼而答也者。無有能發問者故佛自徵問也。 二從佛兩下。明徵答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兩足尊乃至一切遍授者。經之佛兩足尊說乃至依法皆遍授一偈半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佛兩足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從一生多。二明同故一切皆真言。三明字遍一切支分。四明根本增加不相離。五明遍情非情生功德。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佛兩足尊說阿字名種子者。經之初二句別牒也。 二從然此下。明隨釋中。如世間一種子能生多果者。舉世間草木等種子。從一生多展轉無量。況字一種子能生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世間出世間果實也。故云然此阿字即同種子。如世間一種子能生乃至無量不可說也。然見子識果者。猶如見蓮華之子識蓮華之果實。見櫻梅之子識櫻梅之花果。今此阿字亦如是。見此阿字種子而了知一切法界自性清淨智業之無盡萬德之果實。故云然見子識果乃至從之而生也。 二從是故下。明同故一切皆真言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是故一切如是者。經之故一切如是一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皆同阿字等者。言諸字皆從字而生。還同字故。一切字皆悉真實真言而不異字真言也。故云謂皆同阿字皆是諸真言也。 三從及安下。明遍一切支分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及安住支分者。經之安住諸支分一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次勸下。明隨釋中。自八。一明勸行人布支分。二明雖加諸字在中。三明雖遍支分為心。四明心身不相離五明依布字同佛。六明無阿即字不成。七明相應義。八明依法遍授(矣) 初中。次勸行者等者。言次上句明從字種子出生無量無邊世出世果實已。次句言故一切如是安住諸支分者。是即舉字功德而勸喻行者也。故未會云是故一切如是及安住支分也(云云)故云次勸行者乃至謂布在心上也。 二從謂雖下。明雖加諸字字在中中。謂雖加諸字亦有阿字等者。言此雖加諸字。此字必有諸字中。故云謂雖加諸字亦有阿字在中也(云云) 三從又遍下。明雖遍支分為心中。又遍於等者。言又布行者支分之時。阿字而為心。喻如人有心而能遍支分。當知此字遍住支分時者。又此字為心也。故云又遍於支分乃至亦遍一切支分也。 四從布諸下。明心身不相離中。布諸支分者等者。言字遍一切支分故支分即字也。此字者即行者自心也。行者自心者即五智也。即攝一切身分者即五大也。故或云自心。或云。或云身。或云支分。隨義雖似別異。只是色心平等六大法界遍入一切處之義也。故云布諸支分者支分即是乃至故互文也(云云) 五從若布下。明依布字同佛中。若布此者即同諸佛者。言今以此字布行者一切身分故。同字。其身分悉不生也。以不生故其身如金剛。同諸佛如來正遍知也。故云若布此者即同諸佛乃至此字之理性者即是此心本不生之義也。 六從梵云下。明無阿即字不成中。然之一言。者有上即是此心之上。是即押上之言也。梵云阿伽羅者。遍一切義也。言此字遍一切字。是故若無阿者一切字更不成。故云阿伽羅阿字乃至要有阿字也。若字無頭者。一切諸字最初之點是阿字也。故若無最初之點者是即死字也。故不成字也。然對文中等之字雖無頭。字引聲中有阿故成字。但真言中。此字下加生摩他而成字也。故云若字乃至為頭也。其義如第一記之。此阿字者等者。言此字遍一切諸法內外性相。猶如人身分即心遍。故云此阿字者如人身分及內心此阿一切遍也是身支分也。 七從相應下。明釋相應義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相應者等者。經之如相應布己一句。略引之也。 二從梵音下。明隨釋中。梵音瑜祇即阿字義者。言瑜祇是相應義也。然言即字義者。字不生義無不貫通一切諸法。是即相應義也。故云相應者梵音乃至即瑜祇之義也。 八從依法下。明依法遍授中。依法者別牒經之依法之二字也。如理是布一切處者。言依法者。依先生無相之法。如自性清淨之理‧此字布一切處也。所謂一切處一切身支分。以無非字本不生之體故云爾也。遍謂遍布者。身上中下一切支分無非此字故云爾也。雖未能遍布一切諸字者。一切諸字皆是字所生也。故一切諸字以字而為初首。即是阿字遍布一切諸字也。故云雖未能遍布乃至遍布一切諸字也。然此阿字能說等者。言字能生世間言說。依此言說復得悟出世之理。是故言說不離字。字復不離言說也。故云然此阿字能說一切世間語言乃至得悟阿字門也。又以此心者。指字云爾也。即是遍於一切身分者。以布此字故一切支分皆悉成就眾德。故云即是遍於一切乃至即是依法如理遍布諸支分也。是故遍一切字者。且如三字。是三部也。字且置不論之。如字者。聲中有字。是即此字遍字而遍滿蓮華部中。如字者。又聲中有字。是即此字遍字而遍滿金剛部中。如三部布字者。十二真言王布字及百光遍照等。皆悉此字遍一一字中。而遍滿上中下一一支分。是即依法如理遍布諸支分之義也。故云是故遍一切字亦遍一切身之內外也。是即諸字與字相和合是不相離之義也。故云故今遍應理乃至即是和合也。 四從然字者下。明根本增加不相離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由彼本初字乃至支體由是生(云云) 二從然字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舉二梵語分男女聲。二明無字等不生。三明根本增加不一不異。四明迦等諸字定惠具足。五明字聲相和成一切法。 初中。然字者。指經之本初字并增加字也。然漢語無簡別只云字。梵語於此字有二音之別。所謂阿剎羅及哩比鞞也。阿剎羅是根本字也。哩比鞞是增加字也。故云然字者梵有二音乃至是增加字也。根本者等者。所謂根本者二字是也。增加者伊等八字加四字。故云次從伊伊乃至烏奧凡十二字也。如此十二字皆是增加女聲也。其根本男聲是即定惠平等而遍一切處之義也。故云是從生增加之字乃至其根本字遍一切處。即哩比字加於阿字也(云云) 二從然迦下。明無字等不生中。然迦字等者。言開口即有。不開口即無故。欲生諸字先有。此不成即諸字不在。譬如人無命根支分皆死。故云然迦字等若口無阿字之聲。乃至亦因阿字言發起也。假令迦字若無等者。言若欲成字之時。若無字者。只於咽喉中作迫迮縮聲。全生迦字而不成也。短謂迫也。裓謂縮也。所謂於喉中而迫縮迦字不成也。如字者。一切諸字亦爾也。故云假令迦字若無乃至他效之也(云云) 三從次諸下。明根本增加不一不異中。次諸增加亦有等者。言增加之字亦遍根本字而不異。故云次諸增加乃至不相異也。皆以根本字體者。等諸字各各有本體而成自體。是即不一也。以是義故根本增加不一故。諸字字相宛然不誤不異故。皆共入本初不生而不可得也。猶如等者。喻意自可見(云云)故云皆以根本字體有本乃至更相依持能遍內外也。 四從非但下。明迦等諸字定惠具足中。非但字等者。言非但字定惠具足遍一切諸法而已。迦等三十五字皆是定惠具足而遍一切諸法也。故云非但阿字乃至亦遍一切處也。何以故等者。釋其所由也。此等皆是根本音者。三十五字皆是根本字母。故云此等皆是根本音也。其根本音即同於阿字等者。如於字有從生增加。而於迦等諸字亦有從生增加。所謂是。從生即女聲也。上有畫是增加。是定也。字體即惠也。如此定惠具足遍一切諸法。故云其根本音即同於阿字乃至種子亦遍於滋生也(云云) 五從又此下。明字聲相和成一切法中。又此阿等之字者。指摩多對文等一切諸字也。從字有聲者。依有阿字。乃至訶字生故。而有阿聲乃至訶聲生。故云從字有聲乃至不得離此字也。依字而有聲。依聲而有生於支分。所謂世出世一切時方上中等諸法是也。故云從字表而得有聲生乃至方可領解也。然從阿生一切語言之聲者。依有字而生一切言音之聲。依此聲生而詮表種種無量諸法。是即從本不生義而見彼從緣生之生表之時。乍緣生即本不生也。故乍不生即緣生。乍緣生即不生也。故云然從阿生一切語言之聲乃至互相表解也。 五從經文下。明通情非情生功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經文是故此能遍諸身能生種種者。經之故此遍一切身生種種德二句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遍謂下。明隨釋中。遍謂遍一切一切者釋經之故此遍一切句也。然未會而別牒。故云一切一切也。有事理者有色有形事也。無色無形理也。故云有事理謂言說理也。證真言理者。應本不生之理。而能遍一切事理諸法。故云證真言理皆遍故重云一切一切也。所謂遍一切事遍一切理故云爾也。此種種是毘濕縛謂巧也者。釋經之身生種種德句也。言此字遍事理一切諸法。而生巧色摩尼身。出巧色摩尼語。示巧色摩尼心也。故云此種種乃至能遍一切身分也。然此阿字非直遍於身分者。上來既說遍有情身乃至事理諸法已。故此字亦遍一切非情國土等。成就法佛如來三摩耶曼荼羅。故云然此字非直乃至生種種功德也。 二從經云佛子下。明說布字果實中。又二。一明說心布字。二明支分布字。 初中。又三。一明勸行者諦聽。二明心布字。三明說布字功德。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經云佛子乃至經文也者。經之今說所分布佛子一心聽二句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今欲說此下。明隨釋中。今欲說此布字法門等者。以此根本增加字布己心及身分故。自身同如來萬德。圓滿無量無邊果實。還為一切眾生復成種子令眾生圓滿大菩提果實。如此展轉相生無有窮盡。是故勸行人令諦信聽受也。故云今欲說此乃至明聽諦受也。 二從次佛答下。明心布阿字中。又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牒經。三明隨釋。 初中。次佛答中者。金剛手問中云何而解了說名阿闍梨(云云)疏釋此問之言有二意謂為持何法以何方便而得阿闍梨名者何法者。佛答之阿字名種子乃至遍在增加字(云云)答之意言。根本字增加諸字為方便故而名為阿闍梨而答也(是疏一之意也)疏又釋云。又誦持何等心真言而得阿闍梨名(云云)佛答此意。而經云。以心而作心。餘以布支分(云云)故疏云次佛答中心心作餘支分布如是也。 二從心心下。明牒經中。心心作餘乃至住瑜伽座者。經之以心而作心。乃至說為阿闍梨二偈半文。未會引之也。 三從而以心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正以布心。二明表餘字布支分。三明布故同我體。四明安住瑜伽座。五明尋念諸如來(矣) 初中。而以心布於心者。以字而布行者之心蓮華臺上故云爾也。餘者布支分者。字布眉間。字布膺下等是也。故云餘者布支分也。布謂字也者。字名為布。布是遍入義也。言字遍入一切處故云布謂字也。心謂內心也者。指自性心蓮而云內心也。布於心故名心心也者。以真言心之字布行者之心上故云爾也。如常說心心者等者。謂常途性藏之談。指第六識及第七末那識而云心心也。然今心心者非彼所談之心心也。今此中義有異者。心心者。上之心者字也下之心行者之心上也。故云今此中義乃至阿字亦餘是一切真言之主也(云云)如是一切作即同我自身者。經之一切如是作即同於我體二句。未會別牒也。作謂置也者。作釋之義也。 二從既布下。明表餘字布支分中。既布此竟等者。是即釋經之餘以布支分句也。是下支分布字而表說也。非當所之所用也。故云既布此竟其餘乃至如下品說也。 三從然此下。明布故同我體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云。一切如是作即同於我體(云云) 二從然此下。明隨釋中。然此布阿字法等者。是布字作法也。即是前文所說者。指悉地成就品念彼蓮華處等文也(更問)故云先觀其心乃至即有圓明之照也。如是觀者即是如來者。如彼品所說。於自心之心蓮華臺上而觀察故。即同等於如來無有異。故云如是觀者乃至作者即是我也。就中彼若如是作者即是我也者。經之一切如是作即同於我體之文。未會引之而結釋也。我即是我者等者。為解釋阿闍梨即是而重別牒即同於我體之句也。非但以此等者。言成就此瑜伽之時。令弟子亦同於大我。故云非但以此瑜伽乃至即成弟子也。 四從住瑜下。明安住瑜伽座中。住瑜伽座等者。上品所說黃色方壇以金剛令圍之等也。故云住瑜伽座者謂四方金剛輪坐謂大因陀羅坐也(云云)住於阿字之上等者。於此座上而自身處中。全體同字之方形。同字之黃色。同字之本不生如此一緣一相故。與本不生際相應故即同如來也。故云住於阿字之上乃至即是如來也。 五從尋念下。明尋念諸如來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尋念諸如來者。別牒自可見。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觀於諸佛者。指心蓮華臺上之萬德也。梵音名蘇羅多等者。舉尋念梵語也。且舉五義而辨其大旨。所謂一者著義者。謂著自性清淨之妙法故。二者共住安樂義者。謂與自身之曼荼羅聖眾而受現法之樂故。三者樂著妙業者。樂著自利利他妙業故。四者棄邪趣正義者。以淨菩提心勢力故。奇捨九種邪倒令得如實正見故。五者遍欲求義者。上遍欲求無上菩提之果位。下遍欲求度生死海之方便故。故云梵音名蘇羅多乃至故名蘇羅多也。是即尋念諸如來義也。將行者染欲之心等者。第六意識名染欲之心。九識中智心名真實惠心也。言以第六意識有分別之心。擇得九識中智心。然後染欲之心與智心而相和合。即和同本有九識中之妙境。成還同本覺平等之一味也。故云將行者染欲之心乃至而共一味也。 三從有稱下。明說布字功德中。又二。一明依教知解為阿闍梨。二明舉二十四攝一阿闍梨眾德。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稱此廣大智乃至彼為阿闍梨也者。經之若於此教法乃至說為阿闍梨一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若具下。明隨釋中。若具斯法則等者。安住上來諸品及當品所說之瑜伽法則故。頓得廣大智成就。即名為阿闍梨。故云若具斯法則乃至故得阿闍梨名也。 二從稱此故即是下。明舉二十四攝阿闍梨眾德中。又分為三十一。初明同如來。二明同佛。三明同菩薩。四明同梵天。五明同毘紐魔醯。六明日天。七明月天。八明水天。九明同帝釋天。十明同世間主。十一明同黑夜神。十二明同焰魔。十三明同地神。十四明同妙音天。十五明同梵志。十六明同常浴。十七明同梵行者。十八明同漏盡。十九明同比丘。二十明同吉祥。二十一明同持祕密。二十二明同一切智者。二十三明同一切見者。二十四明同法自在。二十五明同財富。二十六明同菩提心者。二十七明同持誦者。二十八明同持吉祥。二十九明同真言王。三十明同持金剛印。三十一明總結(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云。是即為如來(云云) 二從稱此下。明隨釋中。稱此故者。知解廣大智。稱普門之眾德。名為如來。故云稱此故即是如來乃至即是其身也。 二從若是下。明同佛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云。亦即名為佛(云云) 二從若是下。明隨釋中。若是阿闍梨者當知即是佛者。其義可見(云云) 三從當下。明同菩薩中。當知即是菩薩者。自可見。 四從當知即下。明同梵天中。當知即是梵天梵是大梵者。指大梵天王也。具大涅槃名為梵者。以當分最極之處為涅槃也。 五從當知即是韋下。明同毘紐魔醯中。當知即是韋紐天者。經云毘紐。然音通故。疏云韋紐。經云毘紐。依之疏猶釋其正義云。尾是空瑟紐是定。定是佛四神足也(云云)是即自在天別名也。故注云自在天別名正云毘瑟紐天也。然者韋紐。尾瑟紐。魔醯首羅。皆是自在天別名也。 六從當知即是日下。明日天中。當知即是日天能除一切眾生暗謂大悲日也者。如來日光遍照法界生死暗冥。令除滅無明黑暗。故云爾也。 七從當知即是風下。明同月天中。當知即是風天月天者。經中風天闕之。仍無解釋。如月長養乃至菩提心也者。言譬如月天能以清涼德故長養眾物而不令枯乾。如來亦如是。以性淨清涼功德故。滋長一切眾生菩提心種子芽葉。令不為煩惱熱惱之枯乾也。故云如月長養乃至菩提心也。 八從又縛下。明水天中。又縛嚕拏乃至能遍灑一切也者。縛嚕拏是水天梵語也。即是具大悲水者。水天能潤生萬物。是即如來大悲水亦如是。能潤一切眾生無明乾地。令開發菩提心之種子。故云爾也。又如難陀龍王。不動住處。而欲一念降雨。即時於四天下遍降大雨。一時令潤生無量草木國土。如來大悲亦復如是。不動本地法身之宮殿。無一念大悲之時。即時於普門法界。降三密之法雨。而平等令開發無量眾生種種善萌。故云又縛嚕拏是水龍乃至遍灑一切也。 九從是帝釋下。明同帝釋天中。是帝釋帝釋因百施得成帝釋也者。百度行無遮大施而成帝釋。故云帝釋因百施得成帝釋也。百度開四城門乃至名故名帝釋也。 十從造立下。明同世間主中。造立世界主等者。諸外道計大自在等五大天能造世間故。順彼迷情故云造立世界主乃至亦是毘首羯磨也。自性清淨本地法身如來亦能造一切心王心數曼荼羅器界。故云我亦生一切心心主故得名也。 十一從迦下。明同黑夜中。迦羅時者。迦羅此云黑。亦是時義也。故云迦羅時。所謂三昧證得時也。故云三昧時即是我也。是我所立時過三時者。如來所立時者超越過現未三世。無始無初際。無終無終際。故云是我所立時過三時也。皆是我者。普門法界自性心蓮大我之體故云爾也。悉是心者超過三時本初不生字之心體故云爾也。如此如來所立時。能破諸外道所立之時。故云對彼時外道說謂外道其名謂我即是也。 十二從謂下。明同焰魔中。謂焰魔者等者。焰魔此云將至。言將至殺害迫惱之處故云爾也。如來亦爾也。將至如實菩提心處。而令殺害不知之賊也。故云謂焰魔者乃至而殺害彼煩惱也。餘句可見(云云) 十三從地下。明同地神中。地神謂能持世間等者。言大地雖能持一切世間情非情等。而無恩德之念。如來亦如此。雖能持一切眾生世出世種種善根果報等。而無分別恩德念也。故云地神謂能持乃至而無分別也。 十四從妙音下。明同妙音天中。妙音亦云辨才天者。辨說微妙而音殊麗故云爾也。如來音聲勝彼百千萬億倍。故云我出音乃至得名也。 十五從梵下。明同梵志中。梵謂涅槃等者。所言梵者梵志之梵也。望得彼梵王所得之最極之處。故云梵志也。故梵者名其所求之處。故云梵謂涅槃也。先大梵是解脫者。指前梵天也。彼既解脫下界。故云是解脫也。今此梵志未證其最極涅槃之處。故云此中乃至謂未證也。 十六從浴是下。明同常浴中。浴是天名者。此天常好洗浴故為名也。如來常淨自他三業。六根內外清淨也。故云謂淨身口意最是第一浴也。 十七從梵行下。明同梵行者中。梵行謂修梵行者名等者。言梵志未修梵行。此正修梵行。故異其名也。故云梵行謂修梵行者名也。 十八從即下。明同漏盡中。即是漏盡者。即第四果大阿羅漢果也。如來亦爾也。可思之。 十九從即下。明同比丘中。即是比丘者。怖魔義乞食義破煩惱義也。即通因果也。如來亦爾也。可思之(云云) 二十從即是下。明同吉祥天中。即是吉祥者謂功德天者。自可見。我亦具一切法也者。如來具一切吉慶吉祥功德智慧故云爾也。 二十一從謂下。明同持祕密中。謂持祕密者是即密跡力士也。如來亦爾也。能持三密金剛祕密神通。故云謂持祕密謂持三密也。 二十二從一切下。明同一切智者中。一切智等者。一切智者外道之名也。如來如實知三種世間一切諸法。彼外道但有知者名而已。無有實知。故云一切智乃至非但空名也(云云) 二十三從一切見下。明同一切見者中。一切見者。是即一切見者外道之名也。如來明見諸法性相無有錯謬。彼外道亦但有名無實見也。彼部類外道指自在天云見者。故云亦是天名也。 妙印抄卷第六十九 (御本云)元德三(辛未)四月二十八日加點了 沙門宥範(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