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印鈔卷第七十九

沙門阿寂紀
輸入者 韋小燕
  一校者 江 進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劉海燕

釋世出世持誦品第三十之餘(經第六之終疏第二十之終)

二從一下。明一一相應義中。一一相應者等者。經之常第一相應句別牒也。謂於三念誦中者。如上音聲念誦心念誦出入息念誦中。或一一真言與心念誦相應為第一。或一一真言與出入息念誦相應為第一也。故云一一相應者乃至相應為第一也。所言相應者。念誦一一真言之時。一緣一相更不異緣。如念誦字者。與字之聲字實相而相應。住黃色圓明。如念誦字者。與字之聲字實相而相應。住白色圓明等是也。然其心念誦者。於圓明中。見字字等。其出入息念誦者。於出入息中。即見字字等也(云云)
三從當勿下。明簡非中。又分為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異此乃至闕支分(云云)
二從當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釋異此義。二明闕支分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當勿異者。經之異此兩言。未會別牒也。
二明隨釋中。謂常當依此而作者。如上三念誦。或依世間成就品所說。或依祕密曼荼羅品所說等。一緣一相而不間斷。故云當勿異者乃至徒用功無益也。
二從持下。明闕支分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持真言者闕支而用者等者。經之而受持真言闕支分八言。未會別牒之也。
二明隨釋中。謂字有點等者。言有點之字無點而誦之。或誤長聲而作短聲等。皆是闕支分義也。故云謂字有點而不道乃至念誦也。
三從右此下。明內外相應有四種中。又分為二。一明約字句辨世出世。二明約出入息辨世出世。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內與外相應乃至住種子字句(云云)
二從右此下。明隨釋中。此內外相應者。內相應謂如上之心念誦。外相應謂如上之音聲念誦也。合有四念誦也者。謂白黃赤黑等四色。故云即四色是也。是即息災增益降伏攝召之四種法是也。又是因行證入義也。謂內相應故能成因行證入等四種之法。外相應故能成息災增益等四種之法。故云右此內外相應乃至即四色是也。言世間乃至所謂字句者。經之彼世間乃至字句之三句未會別牒也。句者是舉是等者。作釋也。言句是舉足行步義也。觀布此真言字。譬如一一行步。運於一步五體身分皆舉。是即滿足義也。如一步者。步步亦爾也。如是如是步步相續而無異緣故必至所詣。今此句亦復如是。持於一字萬德皆成。如一字者諸字亦爾也。是故如是如是字字相續而一緣一相。故必滿所願。故云句是舉足行步乃至字即種子字也。前已說出世念誦等者。指前世出世護摩品中三處合為一之內護摩也。故云前已說出世乃至合為一即得也。今即不然。或時觀字。或時觀本尊。或時觀印。皆有相有緣也。故云今世間念誦乃至或觀尊印也。
二從謂句下。明約出入息辨世出世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謂句及本尊乃至最為上也者。經之或心隨本尊乃至為上三句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前出下。明隨釋中。前出入息變字等者。指六月念誦等中。所謂出入息即字或字或字等也。息外亦不見字也。故云前出入息變字為出入息也。今世間等者。言今此世間念誦。於出入息中。見字字等故。是即雖了了分明。猶是有分別故即有相也。故云今世間念誦乃至是有分別也。前出世即不如此。故云前出世間不作如是分別也。於真言中分別為二者。言於一真言中。於行者有相無相之觀智不同。即成世出世間悉地。所謂即世間持誦者乃至此是有相者即世間成就相也。此中或取一字緣之者。取種子字。若取真言體字。緣此一字之聲字實相而作成就也。或取句等者。且如言怛羅摩馱都者。怛羅摩是法也。馱都是界也所謂法界。取此法界句義而念誦。所謂自性清淨法界也。於本尊心上之圓明中。想如是之字及句等。如世間成就品等中之所說。故云或取一字緣之或取句等乃至布本尊心上圓明之中也。此二種者。字及句也。有經明此義等者。如悉地出現品中所說(云云)若行者見此真實相時等者。言如此明了見字印形像等時。即不住有相有緣。猶如十喻而無有自性。雖然未入無相三昧故。猶能觀一向清淨大菩提心故。即同佛。隨心之所起。往來無礙自在也。故云若行者見此乃至謂或來或去隨心也。世間念誦以出入息為上也等者。經之故說有攀緣出入息為上二句。未會別牒也。今耳聞息出時等者。隨釋也。謂攀緣念誦耳聞其聲。息出時此字隨即出。息入時此字隨即入。如此令了了分明也。故云今耳聞乃至令隨息出入也。今謂天台之誦經等者。彼天台宗行法華有二種行。所謂有相行無相行也。如南岳四安行云。菩薩學法花具足二種行。一者有相行。二者無相行。無相安樂行。甚深妙禪定觀察六情根。有相安樂行。此依勸發品散心誦法華。不入禪三昧。坐立行一心念法華。行若成就者即見普賢身(云云)然者彼有相行云不入禪三昧故非今所論。彼無相安樂行之行儀相似此世間念誦。故云今謂天台之誦經乃至是此意也。今以此字等者。言今以此字及句等。與出入息相應不散亂故易入三昧。故為世間最上也。故云今以此字乃至最上也。又上明尊神者。指或心隨本尊之句而言也。言此字句念誦之法。佛菩薩明王天等皆當作之。隨當部本尊法。而其真言句與出入息相應可行之。故云又上明尊神者乃至一一有此行法也。
二從當知下。明說出世無上念誦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當知出世間意念誦亦遠離於諸字乃至不應異此法則也者。經之當知出世心乃至勿異如是教文。未會總牒也。此中細字疏家之注也。
二從謂牒上文也以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離文字。二明三事一相。三明三落叉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出世間者當知如是乃至文字也者。經之當知出世心遠離於諸字二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豈下。明隨釋中。又四。一簡非。二明達圓明不生。三明離分別憶想名離字。四明辨初後心圓明差別。
初中。豈撥離前來者。非如彼小乘及權乘撥無文字而沈空理。故云豈撥離乃至不如是也二從謂能下。明達圓明不生中。謂能達字之本性即是圓明者。且如字者。以本初不生故。此不生即無復所依故。即自己圓明也。此圓明即是真實之心體性也。此圓明雖無分別。而具無邊萬德。故云謂能達字之本性乃至當觀如是之字也。既此字從心而生。然此心既本來圓明湛寂。當知從心所生字亦其性圓明湛然寂也。故云此字者還即是乃至從心所生之字其性亦爾也。
三從所云下。明離分別憶想名離字中。所云離字聲等者。正釋經之遠離於諸字義也。非謂撥遣文字。雖觀誦聲字。住字體本不生之圓明。不憶想字相字形也。故云謂離分別乃至照謂觀此字之體性也。
四從然初下。明辨初後心圓明差別中。然初觀時等者。行者初觀時。帶於有相。於本尊心上觀種子字。轉字成圓明。此圓明初小後漸大。乃至遍滿法界。其性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也。故云然初觀時乃至而觀其性也。
二從本尊下。明三事一相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本尊一相乃至勿異法則者。經之自尊為一相乃至勿異於法則一偈文。未會別牒也。二從本尊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自尊義。二明一相義。
初中。本尊即是初觀圓明之字者。經云。自尊即本尊故。本尊三昧品疏云。尊亦云自尊。謂自所持之尊也(云云)即是彼圓鏡中之字也。次即觀本尊如上已說者。轉此字成本尊故云爾也。如上已說者。指成就悉地品也(更問)
二從一下。明一相義中。又三。一明本尊三事一相。二明自身三事一相。三明本尊自身平等。
初中。一相者即身口意也者。身口意一相故云一相也。所謂於本尊心上。作此圓明之心鏡。即是心密之圓明也。其身即身密之圓明也。其真言即口密之圓明也。本尊三事一相平等如此。故云觀本尊心上乃至一相平等如於實相也。
二從又下。明自身三事一相中。又觀本尊三事平等者。我三事一相平等亦如此。本尊一相平等與自身一相平等。無二無別。本尊不異我身。我身不異本尊。故云又觀本尊三事平等一相乃至亦復一相平等不異於本尊也。
三從此下。明本尊自身平等中。此圓明之性者。言此圓明與菩提心。平等平等而無二無別。是故自他互相攝入平等平等也。故云此圓明之性乃至自他平等也。是即心密平等等性也。又所觀字雖不同乃至如阿者一切亦爾也者。口密平等性也。如字者等者。身密平等性也。
三從於此不思議下。明三落叉義中。又二。一明作一切平等觀。二明洛叉為相見義。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無二無執著。不壞意色像。勿異於法則(云云)
二從於此下。明隨釋中。於此不思議三相者。如上字印本尊。一而三三而一。不縱不橫不一不異。超越心量言句。故云不思議三相乃至成一切智也。若異於如是不思議之法則。即不成不思議妙果。故云當作此法則乃至即是三落叉義也。
二從洛叉下。明洛叉為相見義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所說三落叉。乃至勿異如是教(云云)
二從洛叉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舉梵語顯二義。二明經教中洛叉義不窮。三明今決窮盡說。
初中。洛叉梵音等者。洛叉是梵語。今存二義。一相義。二者見義也。故云洛叉乃至見義也。
二從我於下。明經教中洛叉義不窮中。我者大日如來自稱也。於種種經教中者。指金剛頂經叉今經上來諸品中也。所謂或說一洛叉。或說三洛叉。各有其意。謂為滅輕罪說誦一洛叉。為滅重罪說誦二洛叉。為滅極重罪說誦三洛叉。皆隨病投藥義。有餘未了說。而未窮盡佛意。故云我於種種經教中。乃至便得罪業清淨。然此義有餘也。
三從今當下。明今決了窮盡說中。又分為四。一明三相義。二明垛義。三明見義。四明三句與洛叉相應。
初中。又四。一明三業淨除相。二明龍天歸敬相。三明問答決疑。四明決擇三洛叉。
初中。又分為五。一明總得三相。二明身罪淨除相。三明口罪淨除相。四明意罪淨除相。五明結歸三相。
初中。今當決之者。是即任佛意而開說。所謂得三相名為洛叉。故云所謂洛叉乃至當是罪得除也。
二從先明身下。明身罪淨除相中。先明身相者三業中身相顯露故。先明身相。例語意令易知。故云先明身相也。謂身體先時粗重等者。於持誦以前者肉身粗重不得輕安。或為小虫等所惱。然於持誦以後者無如此等諸相。如大品中說阿毘跋致菩薩相貌。又如法花身根章說。故云謂身體乃至此是身相也。
三從口下。明口罪淨除相中。口相者隨有所誦者。言隨誦一字一句本尊無感應。或宣一言圓滿無量言句。此亦如大品等所說。又如法花舌根章說也。故云口相者隨有乃至皆是語業淨相也。
四從意下。明意罪淨除相中。意亦有殊異相者。先雖闇鈍。頓發生無量惠解。如法華云。是人意清淨。明利無穢濁。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乃至聞一偈。通達無量義。次第如法說。月四月至歲(云云)故云意亦有殊異乃至皆是意淨相也。
五從由下。明結歸三相中。由具此三淨相者。言如此三相具備。當知是即滿三落叉者也。若無此三相者。當知雖誦有千萬洛叉之數。更無所益。故云由具此三淨相故名乃至無所益也。
二從既下。明天龍歸敬相中。既得此三相等者。既得如上三相顯現時。人天八部崇敬奉事給仕。如法華所說。如此等事餘人所不知。唯持誦者獨能知。故云既得此三相當更乃至此亦罪除淨相也。
三從然下。明問答決疑中。又分為二。一明問。二明答意。
初中。然上來明離一切相者。問意謂上來諸品中皆說遠離一切相。何故今亦說三相具足。如何彼此相應耶而問也。
二從今下。明答意中。今答此等者。謂如此三相皆不生故一相也。是即相即無相。即無相即相。是故非相非無相非三非一故。與前來所說不相違也。故云今答此三相以阿字故乃至亦非一亦非異也。如天台所解等者。如天台三諦即是之所談。故云如天台乃至皆是此意也。如是三相平等者。且如本尊者口真言身印心本尊此三事平等。如本尊者我三密平等亦如此。如我者一切眾生三密亦爾也。本尊自身眾生心平等平等。三三無二無別。是則三洛叉之義也。故云如是三相平等住實相是三洛叉義也。
四從身下。明決擇三洛叉中。身實相是一洛叉等者。見身本不生身垢罪除時。名為身實相。是即第一洛叉也。見口實相為第二洛叉。見意實相為第三洛叉也。
  二明垛義中。洛叉是垛義者。是即約從遠至近之次第而作此譬。如文殊問經及首楞嚴三昧經等。故云又洛叉是垛義乃至以是因緣名洛叉也。
三明見義中。復次身印口真言意本尊等者。如此三行各各不同名為三相。然此三相入阿字門故。皆悉一相平等所行本初不生不可得無自性也。得如是三密平等知見故為三洛叉。若異之者非正觀正見。故云復次身印乃至勿異者不得他觀也。
四從復下。明三句與洛叉相應中。又二。一明舉三句顯經本意。二明舉三洛叉與彼相應。
初中。復次前云三句義者。從初品已來處處品品皆說三句法門。是非但自發心修行證得畢次第而已。還令一切眾生發心修行證得方軌次第也。故云復次前云乃至他三句也。
二明舉三洛叉與彼相應中。又四。一明菩提心與字相應。二明大悲與身印相應。三明方便與本尊相應。四明依師修證。
初中。謂行者最初先須有菩提心相應者。三句最初菩提心與字相應。所謂是無點阿迦遮等也。如此諸字皆入阿字門故本初不生。是即與菩提心而相應也。故云本尊三昧品疏云。謂行者最初修行字略有二種。觀於字義。但觀菩提心。此菩提心即是字也。謂阿迦遮吒多婆等。但舉其首。然諸字皆是也。以為初首故云菩提心也(云云)是故云言三洛叉者即與此相應也乃至何有進行耶也。
二從雖下。明大悲與身印相應中。雖已有心等者。既雖有發菩提心。不修大悲萬行者。猶如知路而不進步。只有大菩提之願。無大菩提之行者。何能成就大悲胎藏四重法界輪圓具足功德聚集之身耶。故云雖已有心乃至功德身乎也。
三從或雖下。明方便與本尊相應中。或雖能進行等者。言適雖發心修行。若無方便者迂迴於岐路。懷疑惑不能入寶處。智惠方便具足圓滿。得入本尊實相。故云或雖能進行乃至亦不得入實相也。
四從是下。明依師修證中。是故佛誡諸行人必須依師而學者。釋經之如念誦數量勿異如是教之意也。言諸顯乘學者以利根分別之力故。輒爾取經文。不能隨明師。受三昧耶戒。授灌頂印可。具諮詢三密方便之祕用。而自恣師心雖精進修行。而三密方便參差不得少分之驗。何況成悉地哉。因茲非但懷疑惑之心而默止。還起邪見之心。毀謗如來甚深祕密之奧藏。永斷成佛之種。既以從法佛如來身出血。殺大智大悲父母。害正覺正知阿羅漢。破六大和合僧。由此五無間業。必定入無間大地獄之中。無量無邊劫之頃受難忍之極苦。以是義故須隨明師得入三昧耶曼荼羅。傳學此經始終之奧旨。通達三句之祕藏。應滿足三密平等之三洛叉也。故經云勿異如是教。疏云是故佛誡諸行人必須依師而學。乃至不得闕少是三洛叉義也。已此事故者。已猶以也。言以此事故最後品中擇付屬弟子。慇懃而付屬。故云已此事故次後品乃至其義如是也。

已上釋世出世持誦品竟
釋囑累品第三十一(經第六終疏二十奧)

將開為四。一明大意。二明釋品題。三宣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明大意者。從上以來雖說種種甚深祕密持誦證入方便祕法。若無傳持之人。流傳利益無據。爰以擇具足內外標相者。堪能符囑此祕藏。故疏云。今為末代傳法人等更明外跡可傳之相也。前經初明擇弟子相。今又說之。然皆略舉宗。大本中具明也(云云)此則此品大綱也。
二釋品題者。囑謂付囑義。又易勸囑義。所謂勸囑末代之行者。令不零落無盡寶藏。累謂承繼為義。所謂承符囑於如來繼法命於來際。故疏云。今說經欲了故加持付囑也(云云)是故名為囑累品也(云云)
三宣來意者。一部始終已畢。不可不付囑。故疏云。今說經欲了故加持囑也(云云)又上品末釋云。次後品付囑中復明擇弟子相。文相承躡耳(云云)故次上品而此品來也。
四從次佛下。明入文判釋中。又分六。一明放逸不授非器。二明應授者標相。三明大眾一心奉持。四明大眾請說久法加持句。五明如來由請說。六明大眾歡喜奉行。
初中。又分為二。一明告敕付屬。二明放逸授故自損損他。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佛告大會者。經之爾時世尊告一切眾會言文。略而牒也。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即是經文初等者。指住心品也。今將欲經說了故。還符囑彼十佛剎微塵數大眾。故云即是經文初十世界乃至故加付屬也。
二從汝下。明放逸授故自損損他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汝等應住不放逸者等者。經之汝今應當住不放逸於此法門文。略而引之。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異法則為放逸二明不達法性為放逸。三明引法華為例。
初中。即是承躡前文者。上品云勿異如是教。若異此而行者。乃至成無間業。故云承躡前文。若擅授者即招重罪故。專鑑機堪否可住不放逸也。故云即是承躡乃至住不放逸也。
二從復次下。明不達法性為放逸中。復次如上三句等者。如上三句叉三洛叉者。是住如實菩提心修行方便。若不爾為人作師即是放逸。故云復次如上三句義乃至即是住於放逸也。
三從次差下。明引法花為證中。以差機而授等者。若不知如上放逸不放逸。擅授與故即為永失。而為人天怨。故云以差機而授乃至利鈍之相也。
二從除下。明應授者標相中。又二。一明總具標相。二明別說可傳相。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除我弟子者等者。經之除我弟子乃至當一心聽文。略引之也。
二從為下。明隨釋中。為已依我教者。為猶謂也。言依此真言祕密教。住淨信心。可授與之。其外非所堪忍。故云為已依我教乃至不得輒爾為說也。然阿闍梨以智力識知內心根性性欲利鈍通塞。如上阿闍梨眾德中辨。故今所不論也。今為末代更明其外跡可傳之相。故云若菩薩照機識因乃至可傳之相也。前經初明擇弟子相者。指具緣品也。然彼品及今品皆略說。十萬頌大本具足所明也。故云前經初明乃至大本中具明也。
二從良下。明別說可傳相中。又分九。一明良晨生。二明志求大事。三明有微細惠四明思念恩德。五明生渴仰心。六明聞法歡喜。七明顯色吉相。八明形色吉相。九明總結。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三明隨釋。
初中。良晨生者等者。經之若於吉祥執宿時生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大下。明隨釋中。具明如是宿次等者。此人所生宿次執曜晝夜時節等也。隨其所生宿次乃至時節等。一一皆有吉凶好惡相。及於一一宿次時節。皆悉分別淺深兩義。如具緣所說。如此等宿次乃至時節一一次第大本具明。然今略出之。故云大本中具明乃至但舉其綱目耳也。
二明志求大事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即是發菩提心者。既發如實菩提心。專求大悲普門萬行。不求餘事。故云求勝上事乃至所行廣普妙也。
三明有微細惠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謂聞一字一句等者。言此人聞一偈一句時。以不思議智力。通達無量無邊義門。更無誤失之類是也。故云謂聞一字乃至廣演無僻之類也。
四明思念恩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乃至者。不輕父母主君等之恩。思念必報謝之。故云乃至也。從師聞一句之義等者。聞一句一字住大恩之思。猶如須彌山。又如巨海。從今身乃至佛身。荷負其恩德剎那不忘。故云乃至從師聞一句乃至當知恩報恩也。
五從渴下。明生渴仰心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渴仰者等者。經之生渴仰心。略引之也。二明隨釋中。謂心慇懃等者。言精懃希求無上大乘勝法。猶如常啼菩薩求法因緣。具明如大品。故云謂心慇懃乃至乃可為說也。
六從歡喜下。明聞法歡喜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歡喜住者。經之聞法歡喜而住。略引之也。
二明隨釋中。謂聞妙法等者。言此人聞甚深妙法。非喜流淚身心踊躍。乃至不受餘經一偈一句。何況於外道典藉等哉。故云謂聞妙法乃至一字之類也。
七從次又下。明顯色吉相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其相青白或白色(云云)
二明隨釋中。次又辨其外相者。前六句付內心明之。此更付外相辨。故云次又辨其外相略說其色也。謂青白也等者。是即青白相交。所謂淺青色。若祕釋者。青是大空色。白是白淨信心義也。餘文可見(云云)
八從以廣下。明形色吉相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廣首長頸乃至端嚴相稱(云云)
二明隨釋中。頭廣等者。如是形貌不太廣不大狹。不太長不太短。乃至不太高不太平。一切端嚴微妙離可惡之相。(布音高頰也)故云頭廣謂如羅云頂乃至當如金鋌之類也。
九從略下。明總結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如是佛子應當慇懃而教授(云云)
二從略下。明隨釋中。略說身心者。前六句說內心所念。故云心。後二段就身顯形色說之。故云身也。大本中說如此內外之吉凶甚廣多也。故云略說身心也。若備如此之相堪可傳授。故云堪為道器乃至堪傳習也。佛彼具相者謂佛子者。言具如上之諸相者。是即謂為佛子。是故若有如是之人者。阿闍梨慇懃攝授當可教導之。故云佛彼具相乃至教之也。瑜伽論於十地說也者。彼論中。於十地中說如是相貌故云爾也。又大品大論阿毘跋致品中委悉說之。又勸囑必是等者。夫勸囑本意。謂為欲堅固傳持持此法。久繼佛種於永劫。令無盡寶藏之萬德不零落也。是故若具如是相。堪應繼傳者。師當慇懃教導授與不可令失時宜也。故云又勸囑必是乃至勿令失時也。
三從時金下。明大眾一心奉持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時金剛手等具大德者等者。經之爾時一切乃至廣大供養已文。略而引之也。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即是上來會眾也者。指十佛剎微塵數內大眷屬等也。此大眾各聞上來所說之深法已。於各各自己本來本尊所說之教。深信樂倍增。各頂戴我本來自性清淨之法。而受持自己之法。當得此法已。顧佛敕。如受王教。更不違越奉行流轉。故云即是上來乃至當作供養也。
四從時眾下。明大眾諸說久法加持句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稽首佛足乃至久住世間(云云)
二從時眾下。明隨釋中。時眾重起禮佛者。前聞已頂受。一心奉持頂禮供養已。然欲奉請久法加持句故。復各起作禮。故云重起禮佛也。以荷重任者。譬如有人依大忠勤。被恩補大國之時。以重任故行於王命之事。更不違越。重職不輕故常作龍淵之思。今此大眾亦如是。以三平等之忠勤故。如來無上大法王。於普門法界。作四重圓壇指圖。各各補任之。是故大眾面面懷慶悅。頂戴受持自己本來花藏世界已。是故重職既同於如來。仍行如來事以度眾生。但一切眾生四魔三障之怨疾輒爾難除。願世尊說令法久住之加持句。除四魔三障之怨疾。令此法眼道久住世間。橫窮十方之際無所不遍。豎盡三世之分無時不照。故云佛已付屬如是祕藏以荷重任乃至我皆誓傳此法此本問弘經之意也。
五從時佛下。明如來由請說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除釋。
初中。交牒可云。爾時世尊乃至莎訶(云云)
二從時佛下。明隨釋中。未說句義者。此真言字義句義闕未釋。故云未說句義更問也。仍不能作釋耳。
六從時下明大眾歡喜奉行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云。時佛說此經乃至信受奉行(云云)
二從時諸下。明隨釋中。廣說摩訶毘盧遮那等者。今此疏者三千頌略經之外。取十萬頌廣義廣釋。故云廣說也。是則指疏之廣說非謂經廣說也。

已上釋囑累品竟
妙印鈔卷第七十九 一校了
(御本云)元德三年(辛未)五月二十六日加點了
沙門宥範(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