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演奧鈔卷第十七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閱 輸入者 曹亞琴 疏第六卷之餘(釋經一具緣品) 經云爾時執金剛(乃至)無量稱也者。已上釋阿闍梨所傳曼荼羅圖訖。以下解經文也。時佛如所等者。謂具緣品初。從如來身示現四重曼荼羅諸尊。是則欲說圖位曼荼羅而豫示其模範。指之云如所示現普門曼荼羅也。演說諸尊圖位竟者。此第五卷終所釋諸尊圖位也。或義指住心品瑞相所現之身。云如所示現。當卷阿闍梨所傳圖云諸尊圖位也。此義不合釋意。一何謬乎。祕密主以普眼等者。正釋今文。遍周橫豎。無所不見故云普眼。經說諦觀大日如來。釋云觀此一一諸尊頗似相違。若會之則大日如來。攝海會依正以成一佛身。故諦觀如來。即觀諸尊也。第七云。是故如來亦名一切金剛菩薩。亦名四果聖人。亦名凡夫外道。亦名五逆邪見人。大悲漫荼羅正表此義也(十六左)即此意也。經初教主成就句。疏家釋薄伽梵即毘盧遮那。宗家判總舉塵數諸尊德號。準例可解(已上)光云。經文約豎義釋文就橫義也。不見根本者。謂緣起法居枝末故。必亦有其本源。今此曼荼羅。於本初心地而建立之故。更不見其本。大日經聞題云。曼荼性佛圖圖之又圓。大我真言本有之又本(初葉)即此意也。亦無住處者。謂有為法必有所依住之處。如草木人畜住虛空中。今此曼荼諸法本源無為體性。故更無依住之處也。悉是蘇華臺等者。此四重曼荼羅。約豎次第。則雖清深異。依橫平等。亦平等平平等也。第七云。若更作深祕密釋者。如三重漫荼羅中五位三昧。皆是毘盧遮那祕密加持。其與相應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淺深之殊(四右)菩提心論云。為次諸尊皆同大毘盧遮那佛身(已上)即此意也。出生種種方便等者。謂常教意。實相身種種三業寂滅而無方便化用。今宗則非如是。不動實相而施種種方便第二十云。然常途說法。或云法身。或云法性寂靜。如空無所動作。都不說具足如是力用。以為凡起神變皆是有為之心三昧之力。而不言法體如是。此語未了也(三十二右)深自慶幸等者。法華第二(信解品)云。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境(已上)。初偈意言等者。釋一切智慧者等四句。其意易知。經優曇華者出。梵語。疏靈華者舉翻名。心地觀經第一云。如來出世甚難值。無數億劫時一現。譬如優曇妙瑞華一切人天所希有。於無量劫時一現。睹佛出世亦同然(十七右)嘉祥法華義疏第三云。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者。此譬上時乃說之言也。河西道朗云。此言靈瑞華。又云空起華。天竺有樹而無其華。若輪王出世此華即現(現本四上四十六左)翻譯名義集第三云。優曇缽羅。此云瑞應。般泥洹經云。閻浮提內有尊樹王。名優曇缽。有實無華。優曇缽樹有金華者。世乃有佛(三十二右)佛優曇等者。釋真言所行道等二句。意云。佛出現雖難值。猶有值遇便宜。然遇真言法教倍復為難。何以故下。釋其難遇之所以也。密鈔五云。疏主引法華經。釋成倍復難遇之所以。言此是如來祕藏。長夜守護至況末代乎者。如法華經云。此經是諸佛祕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乃至如來現在猶多怨嫉(五千之輩增上慢人)況滅度後乎(四十三左)七尊在世等者。文句第八云。如來在世猶多怨嫉者。四十餘年不得即說。今雖欲說。而五千尋即退座。佛世尚爾。何況未來。理在難化也(已上)法華遊意(嘉祥)云。問。法師品云。此法華經如來在世猶多怨嫉。況滅度後。何故說此經時多留難耶。答。世人云。良藥苦口美言逆耳。此經廢五乘之異。立一極之玄宗。故斥凡呵聖。排大破小。指天摩為毒蟲。說外道為惡鬼。貶執小為貧賤。挫菩薩為新學。故天摩惡聞外道逆耳。二乘驚愕菩薩怯行。如此之徒喜為留難。世間多怨嫉。豈可虛哉。亦一切眾生。無始已來多起十惡業少有人天之因。起人天因尚少。求三乘者轉希。學佛道者彌復難得。所以然者。不起凡見聖見捨小心發大心。種中道善根。然後始得聞一乘極教耳。但眾生皆有凡聖大小之障。雖聞說一乘。不能信受故。喜為留難(下之十九右)復次此經等者。已下釋無量俱胝劫等四句。明難遇所以之中。上疏主私釋之。加之此經自說其因緣故。云復次此經等也。難現者。現字不審。恐可作難遇歟。可撿證本(已上)光云。古來見現相通用之。然乃難現是難見義。現本文義足矣。故非鈍根等者。密鈔五云。疏故非鈍根薄福等者。即法華經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慢者。如是人等。非能遭遇。法華尚爾。況此經乎(四十四右)一見尚難等者。釋何況無量稱等二句。當知是人等者。別釋無量稱之三字。此有三意。一為無量海會聖眾被稱嘆。故云無量稱。二名稱普聞故云無量稱。三修行真言人。同大日如來有無量名號(其名號經第五阿闍梨真實智品出之)故云無量稱。就初義者。無量稱可訓之。依後二義者。無量稱可訓之。 經云行此無上句(乃至)一切苦不生也者。此釋行此無上句等句無上句者。無上菩提句。即是阿字也。此阿字門等者。釋真言救世者句。真言者阿字。救世者者世尊名也。阿字為真言王。如世尊為諸法之王。從喻即云真言救世者也。第十九(百字位成品)云。希有世尊說此真言救世者。救世者即是佛也。如佛於一切眾生中有大歸依救護之處。此真言亦爾。於一切真言中。同於救世者。為彼諸真言救護之處也。如佛是一切歸趣之處。此真言亦爾。為一切真言歸趣之處也(一左)又十八(百字生品)釋喑字云。一切真言自在者。猶如如來為諸法之王。於法自在。今此真言亦如是。於一切真言而得自在也。以此因緣。復名真言之王。復名真言導師○真言導師即是救世者。言此真言即同於佛也(二十四左)次二句等者。釋止斷諸惡趣等二句。明阿字業用。故云救世之業也。眾生輪迴生死海。終日雖自不生心地妄起生滅見故也。其不生理者。隨教淺深重重也。若依此經宗者。大悲曼荼羅為不生極處。第七言大悲曼荼羅究竟不生者。即此意也。同釋文云。若見本不生際。者即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毘盧遮那。唯以此一字為真言也。而世間凡夫。不觀諸法本源故。妄見有生。所以隨生死流不能自出。如彼無智畫師。自運眾綵作可畏夜叉之形。成已還自觀之。心生怖畏頓躄於地。眾生亦復如是。自運諸法根源畫作三界。而還自沒其中。自心熾然備受諸苦。如來有智畫師。既了知已。即能自在成立大悲曼荼羅(十二右)然則若遇此教。一聞此理。於本地無作曼荼羅。能信能行。長動輪迴於此始斷。一切苦報。斯時永息是為救世之業也。金剛性者。本不生之異名也。世間金剛入火不燒。入水不朽。自心本地曼荼羅。亦復如此。在生界不滅。在佛界不增。離生滅去來。常住不變故云金剛性也。慈恩理趣分疏云。金剛性者。謂真如性能破列生死過患。故為金剛。諸法之體故名為性(已上)。 經云若修如是行(乃至)住於實際也者。此釋最後二句是又救世之業也。上言次二句明救世之業者。且約文始也。真本者。最珍鈔云。真本者即天竺正本云歟(云云)或云。指正翻云真本也(云云)。大海之心者。大海中心也。蓋此喻本出智論第二十八之文歟。更詳。遠離。邊者。遠離彼此二岸也。法譬相配。其意易知。娑竭羅等者。六十華嚴經第七(賢首品)云。龍王示現自在時。從金剛際至他化。興雲充遍四天下。其雲種種莊嚴色。第六他化自在天。於彼雲色如黃金。化樂天上雲赤色。兜率陀天白寶色。夜摩天上琉璃色。三十三天馬腦色。四王天上頗梨色。於大海上念剛色。緊那羅中妙香色。諸龍住處蓮華色。微密天(光云。我聞之於師。新經十五賢首品云夜叉住處。下又同之。夜叉即是微密。今疏一云。天竺謂夜叉為祕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隱祕。難可了知故)中白鵝色。阿修羅中狀如山。鬱單越中金野馬。閻浮提境雲青色。餘二天下雜種色。隨眾所樂以應之○又復他化自在天。雨妙香華為莊嚴。化樂天上瞻蔔華。曼陀羅華及澤香。兜率天上。摩尼珠無上種種莊嚴寶明淨。髻珠如月光。○夜摩幢蓋旛莊嚴○三十三天如意珠○四天王雨上味膳○龍王降是種種雨。又復於彼大海中。一一雨渧如車輪○緊那雨華青寶衣○諸龍住處赤真珠。微密天中火珠寶。阿修羅中雨兵杖○鬱單無價寶。瓔珞弗婆俱伽二天下。婆師波梨薝蔔華○閻浮提雨清淨水○如是無量難思議。興雲雷震。種種雨自於宮殿身不動。能現自在不思議。於彼海中為尊主。示現神變難思議(二十五左)弘決第一引此文釋云。雲譬現身。雷譬說法。電放光雨譬慈悲。如是三業。能令眾生所見各別(已上)密鈔五云。疏如娑竭羅龍王等者。譬如娑竭羅龍王。豎遍六天橫亙四域。興種種雲。震種種雷。耀種種電。降種種雨。而於一切施設不同。龍於本宮不動不搖。真言行者亦復如是。於漫荼羅中。作種種密印。誦種種真言。觀種種本尊雖從三密因緣施設不同。而以四不生句觀之。不異實際不生不滅。故曰如娑竭羅等(四十四右)經云時普集會(乃至)俱時別說也者。以下明大眾勸發也。先經一切大眾者。指菩薩眾大眷屬也。持金剛者者。是執金剛內眷屬也。彼諸大眾等者。大眾勸金剛手而令發問之所由也。於中正釋意約豎。諸眾其德劣故。不能直問。是故勸金剛手令發問也。法界標幟者。一一支分皆表法性深理。故云法界幖幟。亦是無為事業故。云金剛事業也。或又七種支分之中。初三種法界標幟。後四種金剛事業也。又釋意約橫。十佛剎塵大眾。一心一味無有淺深。而金剛手一人發問。即大眾發問故。令一人誦此法音也。一義云。又十佛剎微塵眾等者。謂非釋金剛手發問。經以一音聲讚歎金剛手者。此諸大眾。似同音讚歎金剛手。其實不爾。微塵眾等以一心一味故。令一人誦。此法音者。善哉善哉大勤勇等二偈也。 偈云善哉善哉(乃至)當速陳說也者。此釋初一偈。其義可解。次云一切現(乃至)同心勸助也者。此釋後一偈於中言我等初發心等者。釋一切現為汝證驗之一句。證明前偈行此無上句等之六句也。由住此無上句故者。當行此無上句等二句。乃至者。當止斷諸惡趣等三句。能於金剛慧海甚深不動者。當妙慧深不動一句。我等諸有等者。釋依住真言之行力一句也。若汝諮問等者。釋及餘菩提等之二句也。 爾時祕密主(乃至)三種支分也者。已下明金剛手發問。此中四偈十六句。四偈之中凡有十五問。總攝為七種支分。初四問綵色支分(初也)次三問門標支分(二也)次二問供養支分(三也)次三問加持支分(四也)次一問護摩支分(五也)次一問真言支分(六也)次一問三昧支分(七也)也。 初一偈等者。云何綵色下。第一綵色支分也(此中有四問)次偈問等者。門標旗量下。第二門標支分也(此中有三問)次有二偈等者。奉食乃至住三昧八句也(此中有五種支分)初二句奉食下。第三供養支分也(此中有二問)次三句云何下。第四加持教授支分也(此中有三問)後三句願說下。第五六七三種支分也(護摩真言三味。各一種問)。 如是問竟(乃至)開示演說也者。以下如來答也。釋如是發問已等一偈。次說偈言等者。釋最勝真言道等一偈。般若寺疏鈔第二云。此大日世尊。欲答金剛手十五問故。先讚歎真言道果。是即所謂加持之辭也。意金剛手能知大眾心。欲問世尊如是深義。世尊待金剛手問。時機可說故。先歎法已。歎法處示兼歎人。即世尊讚人法者。是尤加持付屬之辭言也(現本中之二右)。 初一偈答色義(乃至)實相色也者。此答綵色支分有四問之中第一問故。云答色義也如世間染色等者舉譬喻。如云袈裟味等者。出例證也。袈裟味者。行事鈔下一云。此袈裟衣。從色得名。下文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會本下一一之五右)資持記下一云。袈裟味者。此示非正衣名。疏云。如六味中有袈裟味。可是衣也(會本下一一之五左)濟緣記四上云。準涅槃經。甘苦辛酸鹹淡。是為六味。不云有袈裟味。不知何出(三右)經音義云。袈裟舉佉反下所加反。韻集音加沙字。本從毛作????二形。洪後作字苑。始改從衣。案外國通稱袈裟。此云不正色。諸草木中。若皮若葉若華等不成五味。難以為食者則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濁赤。故梵本五濁之濁亦名迦沙。天竺比丘多用此色。或言緇衣者。當是初譯之時。見其色濁因以名也(十五之二左)古跡下云。袈裟此云不正色。謂青等五成不正色故名壞色。雖言青等。非正青等(末之六十七左)。 一 智論第十二云。復次有長有短。粗細白黑黃赤○十尺為長。五尺為短。縷大為粗。縷小為細。隨染有色○禦寒暑蔽身體(十右)又經音義第一云。劫波育。或言劫貝者訛也。正言迦婆羅。高昌名。可以為布。罽賓以南。大者成樹。以北形小。狀如土葵有殼。割以出華如柳絮。可紉以為布也。紉女鎮切(十三左)。今此曼荼羅等者合法也。譬如世間染淨帛等。皆同其色而成一體。然今以法界色染眾生心。皆同淨菩提心故云味也。味者即一味和合義。是故只一味顯色也。法界不思議色者。是五色也。五色五大。法性色故名法界也。此色周遍法界無障無礙。而非凡情之所思議故。名不思議也。復次如世間等者。重作染色祕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第一云。金剛手白世尊言。用粉五色。當何所表。復有何義。佛言。譬如白色故舊之衣。欲染愛樂之色。必先以水洗濯合淨。既洗淨已白色純粹。然後染成所愛樂色。合持誦人及與弟子。先有惡業之垢。當以曼拏羅法水洗淨。後用深智義色。染成所愛樂色。其白赤黃綠四色之粉。能滅所犯大梵行罪(八右)第三云。如弊衣垢膩滋甚。則不可頓加染色。先當教令澣濯。然後可以施綵繪之功。眾生亦爾。若先習垢染。則不染法界之色。故須遠離諸垢也(二十八右)言以字火焚燒弟子心垢。以字水灌洗之。然後染作普門法界之身。是皆下文所說祕密灌頂之觀道也。不可顯露談之。總而云之。兩部行法。皆約此意而作軌則。初用淨三業五悔九方便等。是淨身器之方便也。若不淨除其垢染者。難受普門曼荼羅染色之故也。次行諸尊三密。是染作法界曼荼羅。而令同實相色之祕法也。 次有兩偈(乃至)故第五也者。此通答後三問。先安布第二句答第三問。潔白最為初等六句答第四問。第二問。此第三第四答中自答之。謂第二問云當以何色。答可云用青黃赤白黑五色。而答色前後之文。云潔白最為初等。此中自舉五色故。雖不存別句。於義無所闕矣。潔白是毘盧遮那等者。先釋潔白最為初等六句。是約五佛辯五色次第也。白色不假造作本性色也。是故為毘盧遮那本有位。此位眾生本有自性清淨本源。故以為最初也。赤色是具光明除闇昧之色也。寶幢如來。發菩提心見法明道。法明道者。放大慧光明。照法性真理。故有降魔除障之德。其義最相應之故。次白色本有之位。百始起赤色修生菩提心故。以為第二也。黃色是娑羅樹王之色也。密鈔五云。娑羅此云堅固(四十四左)翻譯名義集第三云。娑羅此云堅固。北遠云。冬夏不改故名堅固。西域記云。其樹類斛。而皮青白葉甚光潤四樹特高。華嚴音義翻為高遠。其林森聳出於餘林也。(二十二右)此樹有二德。一華果繁茂。以喻萬德開敷。二堅固不壞。以喻金剛實際。依前赤色降魔除障。萬德開敷。而到金剛際故為第三也。青色淨虛空色也。虛空之中具含萬像。但無量壽如來普門應現功德。與之相應。前黃色位。開自證悟至金剛實際故。次發化他方便。普現大悲曼荼羅。是故為第四也。問。大悲胎藏曼荼羅。最可為大日之所現。而今何云無量壽之所現乎。答。兩部曼荼羅。各有淺深兩釋。其深祕曼荼羅。是大日自現也。其淺略曼荼羅。則金剛界大日住阿閦三摩地現之。胎藏界大日住彌陀三摩地現之。何者兩部即金剛蓮華一部法門也。二部深祕。在大日位。亦其淺略涉東西之故也。黑色是幽玄色。以類如來自證境界。跡極還本故。次青色化他。黑色自證來焉。故以為第五也。復次如世間等者。約喻釋黑色居後之義也。白是越百等者。已上約五佛明次第。以下約五根示次第。信澄淨義故為白。入佛法信為初故。以此色為最初。進勇勤義故為赤。若如實信已。必有進行功。故為第二。念定慧均等。玄應一切經音義云。念者即定也慧也。定慧照境其猶對面也(二十二之十八左)以定慧均等故。覺樹開敷。達金剛際。是故為黃。依前進行。成此正覺故為第三。一念相應者。指佛果初念。此位定慧均等。萬德開敷。七覺者析玄記下云。七覺支中。一擇法以慧為體。二精進以精進為體。三喜以喜受為體。四輕安以輕安為體。五念以念為體。六定以定為體。七行捨以行捨為體(已上)凡定中大空三昧為本。青色空色。故以配之。又慧中寂寂慧究竟。寂是涅槃之義。是故配黑色也。或有說言等者。因出白黃赤青黑次第。陀羅尼集經第十二云。以五色粉敷置壇內。莊嚴其地。其法用者。先從內布以白色粉。次黃色粉。次赤色粉。次青色粉。次黑色粉(現本十三之十一左)蘇摩呼經同之。此是世間受染之次第也。若非此次第。染色無容受。又無所轉上。是故白黃赤青黑次第。云有容有上之義也。又白是等者。此就或說示共次第。謂以信進念定慧如次配白黃赤青黑也。復次白是等者。同就或說尚明次第。旨趣未詳。今私案之。蓋是約曼荼羅示所由歟。謂白色如來部者。中胎院遍知院文殊院也。黃色蓮華部者。觀音院地藏院也。赤色金剛部者。金剛手院除蓋障院也。青色成辨諸事者。持明院。謂由不動降三二尊名成辨諸事之明王也。出生隨類之形者。虛空藏院。虛空之中具含萬像而成隨類德也。黑色奉教忿怒等者釋迦院。謂是北方入涅槃色隨類攝召教主故也。此院多有忿怒奉教等尊皆同主攝召之德也。問。白黃赤青黑又可配五佛乎。答。帖決第十五云。問。五色有二次第。義釋出之。爾者其受染色次第。亦即當五佛次第歟。師曰爾也。謂白(大日)黃(寶幢)赤(開敷)餘如常(云云)私見釋文疏文有此義(十五右)。問。上來所明五色次第已有兩說。以何而為正乎。答。諸流各別。且依一傳。則以白黃赤青黑次第為正也。他門相傳亦有同之。三部曼荼智證云。凡五色者。白黃赤青黑。此為定義。餘皆傍說。經及釋中并金剛頂等。多云白赤黃青黑也。或云。白黃赤青黑。此約世間受染之淺深(云云)雖有此說。今為正義。不是傍說。諸有以黃為第三等。今皆為傍。學者知之。問。經文釋文其證分明。何不為正。今取亦說。答。位品釋云。五行者即是白黃赤綠黑次第也。五寶謂五色也。白間錯是戒品也。黃是信。赤是進。線是定。黑是慧也。上釋云。初白次赤次黃。今以此釋為定。前釋非也。吾今依此文為定。輒爾徵詰。咎在爾處。問。若爾唯有四根闕念根義相違多少。答。凡修行門以戒為大網。若無戒品定慧難成故。今此文正為行門。以戒為綱。牽發五根。此義倣之。若疑念根無所屬者。當知信根攝得念根在信中。其義應知。何故諸文多為五根。答。彼諸文者。約開為五。今意合之為四。添戒為五○問。此文尚然。若爾經文釋文有多少說。皆為徒設。答。彼亦非無來由。而為妨慢法。多用散漫之說。故今依此位品及曼荼羅圖樣作此釋。得意在人。不合煩言(大中十年四月二十七日記。已上)此釋委悉。故具載之。學者思之。問。若爾正安布五色界道之日。可用何說耶。答。此有兩說。一祕密位品釋。明判云前釋非也。是故可用白黃赤青黑之次第。慈氏軌下云。第三院最外。白黃赤青黑之王道圍之。表五智之義(十二左)尊勝軌下云。第三院外緣畫五道。白黃赤青黑。此表五佛頂五智之義(四左)兩軌俱無畏譯。以白黃赤青黑次第。而為疏主正意可知。二可用白赤黃青黑之次第。瞿醯經中。其五色者。謂白赤黃青黑(初葉)五色界道真言。如次白赤黃青黑。不可輒改其次第也。問。有兩說者。此釋為定前釋非也之釋難思如何答。若偏為非義者。當段經說豈徒用彼次第乎。但至此釋為定之文者。例如經說北方不動佛。疏第四(二十一左)釋相應所由。又第二十(三十二左)釋經誤。前後釋文頗令相違。今亦可準例知之耳。 復次如世間(乃至)提其綱領耳者。以下更明無次第義。故結云寂滅真如中當在何次也。法界不思議色等者。五大是諸佛自證法界也。此處備法爾真色故。云法界色。聲字義云。如是法爾隨緣種種色等能造所造云何。能生則五大五色。所生則三種世間。此是三種世間。有無邊差別(十左)慈覺教王經疏第七云。一色一香無非法界。是故諸佛觸一切法。現此自在神變之相○如是妙相。亦非妄計所執之相。是諸佛內證法性妙色以淺略三性。不可觀其相(十一左)諸佛內證法界真色。非常情所測。故云不思議色也。 寂滅真如等者。密鈔五云。疏寂滅真言等者。寂滅者一切諸法本來不生之義。本不生義者阿字之體也。此阿字通與一切真言而為體故。既觸處皆是阿字故。云寂滅真言中等(四十五左)鈔師所覽之本作真言。現行疏并義釋等作真如也。寂滅真如者。非如常教無色無形之理以。名寂滅真如。謂色相有二種。真妄假實是也。妄假之色永寂。真實之色獨存。故云寂真如也。當在何次者。釋論第二。引楞伽經。云寂滅有何次(十左)就之又有顯密差別。顯教廢色相離始終故。云寂滅有何次。今宗此雖存色相立前後。而約本有俱時圓滿。故云當在何次也。 經云先安布(乃至)但用白色也者。已上釋潔白最為初等六句。以下還釋初二句。內心祕密蓮華藏者。中台八葉也。次造第一重等者。三種悉地儀軌云。中尊大日是法身。祕密主金剛慧印是般若。觀自在持蓮華印是解脫。則身密法身德。口密是般若德。意密是解脫德也。因般若故得解脫。解脫因般若。此二依法身之體。不即不離。闕一不得。猶如伊字三點(二十二右)密鈔五云。於第一重安置諸內眷屬。以此伊字三點成故。中間一點。即大日如來部眷屬。右邊一點。即觀自在蓮華部眷屬。左邊一點。即執金剛金剛部眷屬。此三點。皆是蓮華臺上遮那如來內德(四十六右)下方持明院。或屬佛部。或屬金剛部。兩說如上鈔。覺超僧都東曼荼羅鈔別卷云。問。何故初重有四會耶。答。遍知佛部表法身。觀音薄華部表解脫。金剛手金剛部表般若。是伊字三點眷屬也。二明王為如來使者。新承佛教敕。故別在教主大日如來前。或可云初重四會表法身四德。可思(云云已上)。 一 伊字三點 涅槃經第二(純陀品)云。何等名為祕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別亦不成伊。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光云今考此所引文出南本二之十八哀歎品。北本二之二十四壽命品)翻譯名義集第六云章安疏云。言伊字者。外國有新舊兩伊。舊伊橫豎斷絕相離。借此況彼。橫如烈火。豎如點水。各不相續。不橫不同烈火。不豎不同點水。應如此方草下字相細畫相連是新伊相。舊伊可譬昔教三德。法身本有。般若修成。入無餘已方是解脫無復身智。如豎點水縱而相離。又約身約智分得有餘解脫。橫一時有三法各異。如橫烈火各不相關。新伊者譬今教三德。法身即照亦即自在。名一為三。三無別體故不是橫。非前非後故是非縱。一即三如大點三即一如細畫。而三而一。而一而三。不可一三說。不可一三思。故名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即非三非一名祕密藏。如世伊字(一左)大乘入道章(智周)云。如世伊字釋。能證生法二空之智。名為般若。所證生法二空真如。名如來身。由智證理。離諸障染。不為染縛名為解脫。言伊字者。據西方說。彼國伊字兩點在上。一點居下。下點喻理。是所依故。上二喻於般若解脫。依理起故(下末之二十一左)。 私云。西國伊字形兩點或在上或居下。名義集所出兩點在下。今疏所云第一重三點眷屬圖位。相類于此字形。面上三目之喻又此例也。又以三部相配法身般若解脫三點。則有兩說。如別鈔之。 次造第二重等者。密鈔五云。謂文殊除蓋障地藏虛空藏四菩薩。此是大眷屬○言次及第三重等者。即釋迦眷屬也(四十六右)內大眷屬分別。準住心品疏可知之。又四大菩薩。此經前後說相不一途也。住心品緣起列眾八葉院四行菩薩灌頂瓶加持四菩薩壇第二重四菩薩。互以有同異。彼緣起列眾四大菩薩之中。文殊除蓋二菩薩。取之除普賢慈氏。替地藏空藏。而開第二重四院。旨趣未說。東曼荼羅鈔別卷云。遍知法身。文殊般若。釋迦解脫也。若依此義。文殊會中四菩薩。可對般若四門。地藏名似有門。除障名似空門。虛空藏名似空有門。文殊名不違非有非空(云云已上)又云。問初重有三部。何但云旨部。答。雖有三部。遍知為主。餘是伴也。故云佛部。問。何以得知有主伴耶。答。義釋明第二重云。文殊一會凡四菩薩。又云。虛空藏菩薩。是文殊會中西方部主也(云云)第二重既以文殊為其主。例如。遍知釋迦。即初重第三重之主也(總而言之。三重諸會。皆是大日眷屬。別而論之。重重會會亦有主伴差別)即知。遍知文殊釋迦。如次為三部主。故置上方。餘是伴故。置左右下歟(云云已上)若依此說。第二院四菩薩中。以文殊為主。以自餘為伴。此是料簡猶以難思。第一釋緣起列眾四菩薩云。此四菩薩即是佛身四德。有所偏闕。則不能成無上菩提。是故列為上首(本之十四左)第二重四大菩薩。亦各可是四德上首。然但表文殊會。則是且標初一攝取自餘。必非主伴義也。均調正直等者。瞿醯經中云從東北角而下彩色。極令端直。右繞而布。勿令隔斷。其色界道。若有粗細。或復斷絕及不齊正種種難起。是故應當慇懃布色(四左)奇特佛頂經(不空)上云。若絣不直即身乖義若線亂即迷惑。執線之時不應??即身疾病。是故漬線之時。須良久令粉汁潤徹。即絣道(十七右)微妙大曼拏羅經第一云。阿闍梨自西北方起首。右膝著地。右手下粉。先下白粉。次赤粉次黃僂次錄粉最後黑粉。此下粉次第恒以為式。下粉不得蓋著界道。所下粉亦不得粗細下不勻。或復曲戾。所下粉先有缺處。更添補令全(八右)其行道等者。因明行道院供養院及外緣等界色也。凡此界道一段。依瞿醯說。彼經中(摩訶曼荼羅品)云。五色者謂白赤黃青黑○中台及內院。應用五色而作界道。其第二院。應用三色。第三外院。唯用白色而作界道。其著食院及行道院。但用白色。而作界道(初右至四左)可思之。問。先造三重院諸尊已。更可安界道歟如何。答。具支灌頂第四。引當段文云。私謂準此釋文。絣定之後。先畫中台諸尊便布界道。次畫第三重尊。便布界道(云云已上)具如第五卷鈔勘之。問。大壇圖尊法。第五并轉字輪品疏(第十二)祕密曼荼羅品疏(第十六)皆同先畫中胎第一重。次畫第三重。後畫第二重。而今文尊像建立界道安布。皆第一重第二重次第圖畫。太似相違如何。答。持誦不同第二云。私云。圖尊文云。第一重竟至第三重。第三重竟至第二重。轉字品絣線及圖尊文。同此意也。故此建立界道之文。爛脫讀之(十八左)嘉會壇第三云。經云。先安布內色。非安布外色者。凡圖畫法○次及第三重一切世天眷屬。私云。圖尊文云。第一重至第三重。第三重竟至第二重。轉字品絣線及圖尊。同此意也。故此建立界道之文。爛脫讀之耳(已上)依比等釋者。當段之文可讀爛脫也。私案。凡圖畫次第有二樣。爾乃處處一邊。何強會同之乎。中臺第一妙覺位。第二重十地位。第三重地前位也。不超次第。從內出外。是又應其一箇建立。當段約此意歟。 所以先白色(乃至)為界也者。此正釋中台第一院界道。五色前後之所由。兼攝第二院三色前後之所由也。五種根力者。密鈔五云。疏五種根力者。即信精進念定慧也○此五通能生起出世間法而為增上。故名為根。復此五法增長名力。所謂魔梵惑等不能屈伏。故復能損減不信等障。故如智論云。能破煩惱。得無生忍名為力也(四十六右)析玄記下云。第四五根者。一信二進三念四定五慧。此五名根者有二義。一者生長義。能生長眾善。如世樹根等。二不可傾動義。如樹生根堅固不可傾動也。第五五力者。即前信等五也。此五名力者有二義。一者能破壞摧伏他故。一切煩惱也。二者不可屈伏故。如強健人有力難屈伏也。問。此與五根體既無別。何以前名根此名力。答。前是下品。可屈伏故名根。此是上品。不可屈伏故名力(已上)五色安布。從內向外故。內狹外廣。以之表五種根力漸次增廣之義也。若從淺至深等者。釋三重院界道增減之所由也。世俯同等者。釋第三院。第三重佛法初入門故。為淨菩提心位。此位越百六十心垢。而成淨白菩提。故唯用白色為界也。第二曼荼羅(乃至)為界也者。此釋第二院。發菩提心之上進修萬行。是為赤色。復依進修方便萬德開敷。是為黃色。是故白上更加赤黃色也。入重玄門等者。密鈔第六云。疏爾時即入重玄等者。謂此第二院。唯是諸菩薩大悲上求下化之位。若以赤色。勤勇心中進修萬行。至第八地住於法愛貪著寂。爾時十方諸佛。以七事勸從此發起離著之心。得度菩提心難處。即是第一重玄門。又以黃色入如來念處。萬德開敷。是第二重玄門。菩薩入此第二重曼荼羅時。以赤黃二色為門。故曰入重玄門(初右)案此釋意。第三重初劫第二劫。第二重第三劫。地前位為初劫。從初地乃至第七地為第二劫。從第八地至第十地為第三劫。第一重以上是妙覺位也。於第三劫之中。更復開二種三昧道。一八地三昧道。二一生補處三昧道。今赤色者當八地三昧。黃色者當一生補處三昧。此是二種三昧。其義甚深。難測故云玄。有二重玄故云重玄門也。凡重玄門名目。出瓔珞經。如下文(二十五左)釋補處三昧道之段引之。妙疏輔正第九云。入重玄門者。等覺證極。玄理究竟名為一玄。從等覺位卻漸次向於下位。藥法廣逗眾病。又名一玄(七右)此釋與演密鈔異也。鈔寄赤黃二色作釋故。與常途解釋異也。又智證三部曼荼云。入重玄門(重字平聲。重者重疊。玄者深玄。初地已上。還得無功用。學佛威儀深於前)賢位之行。今以此深為淺。更入深行。重學如來深威儀法故云重玄。重修重學如來深行故云重玄。對佛如凡。對下如佛(已上)此釋初地已上。以對賢位云重玄也。居寂光士等者。密鈔六云。言居寂光上者。謂第三重曼荼羅。釋迦為主名釋迦曼荼羅。釋迦此云能寂。其曼荼羅。唯以白色為界色即光也。今第二重曼荼羅。在第三院能寂白光之上。故名居寂光上。言乃至至不識一人者。謂此第二院皆是位極。諸大菩薩其數無量。已近中臺三點眷屬。猶如靈山從地踊出諸大菩薩。是故至如彌勒等。跡居補處。尚居因故。而於彼中不識一人矣(初左)苑師所覽之本。作寂光上。現行諸本作寂光土。上字謬也。住心品疏。釋菩提心相貌句云。行人為此寂光所照。無量知見。自然開發如蓮華敷。故云無量智成就。即是毘盧遮那心佛現前故。云正等覺顯現(一末之二十二右)今所云居寂光土萬德開敷者。即當此位也。是猶分證也已。跡居補處等者。謂以法華從地涌出之因緣。配屬第二重曼荼羅也。第二明初入真言門功德中云。行者得此心時。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乃至修對治道者。雖跡鄰補處。然不識一人。是故此事名為祕密(末之十三右)義釋作近居補處。近字誤矣。此文可為證也。然則法華所說壽量本地常身之位。在第二重。當經所說本地法身之佛。超八葉絕方處。勝劣位懸。然如他門先德。則兩經本地混同判釋之。恐違此等釋義。細心研究之。 一 智證疑問 此些疑文云。黃是如來念處萬德開敷○近居補處猶故不識一人。重玄門出瓔珞經義屬權教。令引之何寂光士者。非重玄門之所及處。而何此文說權教事。又約文意為重玄門即寂光土。若重玄門非寂光者。何得萬德開敷。又近居者不識一人者。久居之人知否。此條與前鄰次。又慈氏在八佛內。何不識彼一人乎。涌出菩薩。在此海會中不(已上)雜鈔云。第二曼荼羅。於白之上更加赤黃色者○近居補處猶故不識一人。重玄門其義如何。又彌勒居八葉東不北隅也。第二重此向外也。何故不識。又第二重為涌出菩薩否(已上)。 私云。瓔珞入重玄門。本宗(天台)約別圓二教作釋。若爾何偏屬權教乎。釋籤第三云。觀達無始無明源底。邊際智滿名為等覺。即成圓門。遍應法界名入重玄。不同別教教道重玄居妙覺邊名邊際智滿(二之三十三左)可思之。又寂光海會不退菩薩同會一處者。寂光有分滿故。些些疑文云。五十二位中。以何位為常寂光土。或云。妙覺為滿寂光。初住地有分寂光(云云)今宗所說與彼不異耶。此又大節幸垂辯說(已上)又久居之人知否者。是對近居補處之言而云爾耳。義釋文誤矣。不足會釋也。又於彌勒則有重重。今言不識一人者。非八葉院慈氏。是法華會上彌勒也。不識一人者。正是經說。何就此釋可作疑乎。第二十云。又觀音文殊普賢彌勒。已在八葉中即大日如來大法身也。為度人故。漸出于外故。次圖中復有文殊觀音等。以類可解也(二十九)若准此釋。則於一曼荼羅。內外重位。各應有文殊彌勒等。不可作一概之執也。又第二明入真言門功德中。與上行等從地涌出諸菩薩同會一處(末之十三右)涌出菩薩在海會中必矣。不可作疑。 第一重漫荼羅(乃至)內深玄也者。此釋第一院青黑二色。如次加持本地二身也。身口意密無盡加持者。三無盡莊嚴藏之身也。次上釋青色曰。以加持方便。普現大悲曼荼羅(十三左)即是也。如來壽量常住之身者。轉字輪曼荼羅行品。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釋云。本初即是壽量義。世所依者。如一切草木皆依於地而得增長(十二之二十二左)是正述毘盧遮那本地之義也。又與法華所說壽量本地之身同異。自他門義具如別鈔。是如來祕藏等者。經第二云。不共一切聲聞緣覺。亦非普為一切眾生。第七云。此經是法王祕寶。不忘示卑賤之人等(三十一左)故名眷屬者。內眷屬也。二本義釋。作故名內眷屬也。最可也。又入此深玄等者。釋中胎藏第一院。謂雖俱具五色。而第一院約豎存五色之淺深。中胎藏約橫成平等法界也。問。釋中胎藏之中。何不釋青色乎。答。青色與第一重其義不異。黑色則有不同。第一院豎以如來妙極之境為黑。中胎藏橫。以五色同一之色為黑。是故唯釋黑色而不論青色也。光云。又入此深玄色下。只明中胎藏耳。而諸眾生等者。此因引前經文。釋眾趣同歸之義也。有漸入等者。智證疏鈔云。私案。小乘中有現般人及超中二果。超前三果人。并全超半超遍沒三人。所言遍沒。當大乘漸次人入位經曆之義也。小乘已有超昇之者。何故大乘無其人乎。下圖末云。有漸入者超昇者頓入者(云云已上)雜鈔云。漸頓及超昇其相如何。又於真言門中修三密者。有彼三品否。為當顯密相並說否(已上)些些疑文云。而諸眾生○一切內深玄。三人差別如何。真言行者中有此之不同。若小大漸頓顯密相望說不(已上)決此等疑有二了揀。一謂頓漸超。同真言行者中論其不同。於三重曼荼羅有次第入者。又有超中間之入者(此中或從第三院入中臺。或從第二院入中臺等機。其類不同)又有薄地同夫不曆三院而直入者。凡於密教中論機類淺深。諸經眾軌異說。不遑毛舉。二謂漸超者。是從顯入密之人也。頓入則獨真言門行者也。密鈔六云。有漸入者。亦如彼乘羊。有超升者。喻如乘馬。有頓入者。猶得神通。雖所乘不同。而所至是一故也(二右)顯密雖異。所趣終歸於一。譬如百川雖殊終赴大海。菩薩提心義第一。義釋釋入曼荼羅云。有漸入者。有超昇者。有頓入者(云云)故隨入者初發心處名菩提心。如大日經鈔記。有外院世天二乘為菩提心因。第二第三為大悲句。中台為方便句之義。是次第入者也。有行者心中以中臺為菩提心。瑜伽相應隨分成就。此心華臺為中台。其外八葉隨佛列布。從心以上為第一院。從心以下至臍為第二院。從臍以下為第三院。諸尊形色宛然身中之義。是超入者也。又云。若就情機而說。則三壇從深至淺。乃至世天真言義淺。但是應身教道方便未究竟也。若開實性。即世天真言與大日何異耶者。是不定入者也○情機不同行相名異。或有有情。但著世樂不樂出世。佛赴情樂。說人天中息災增益等法。有情得益。雖復歸命。未心出世。漸次引導令知勝道。終至中台。至中台時始觀心蓮。是名次第入者也。若有眾生。於其中間。正因開發頓入中台。入中台時亦觀心蓮。是名不定入者也。問。何以得知。答。義釋云。或久或近。無非毒鼓因緣。故經云皆同一味所謂如來解脫味也。此中或久是次第入。或近是不定入。若五種三昧。皆開心實相門。一生成佛者是超入也(未之十六)此釋以超昇為勝。以頓入為不定入。於漸入者不違前義。一切內深玄者。內即入義。一切諸色。皆歸入深玄色故也。或又一眾生歸入此處。故云一切內深玄也。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十七(畢) 光云。此卷本疏古讀亂曰。三問。問中等。偈云等。潔白等。經云等。經云建立以下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