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八

東寺觀智院法印杲寶撰述
東都靈雲寺比丘慧光校閱
輸入者 曹亞琴

疏第十一卷之餘(釋經三悉地出現品)

次第二正覺句(乃至)即一心義也者。此中牒經是治定文。義釋八云。次從第二正等覺以下方入等引地。能於觀行心中見佛真實加持身故等(四十右)大疏鈔三云。影像成就。初觀本尊。次觀本尊心上觀圓明淨鏡。鏡中有此字。一心觀此字。觀字已得見本尊真實之相○名影像成就云云(是亦非等引地云云)以上是第一正覺句(此句但觀本尊)今第二句觀多佛。故疏云。初觀本尊。今但觀佛。所以爾者。一切尊形皆是見法身門故云云(已上)次第二正覺順等者。私云。上言於正等覺心是第一正覺句也。故今云第二等也。初觀本尊等者。若據疏抄。則初但觀一本尊。今廣觀眾多佛也。或義云。上但觀菩提心然乃初觀本尊者。是菩提心體也。今正觀羯磨形。然彼本尊形色性類皆不出阿字門。故云見法身門也。是出世初月中攝前世間成就。即此三月地前所立三句之分齊也初月之中初觀種子。次觀尊形也。義釋八云。初種子心亦名祕密觀門。三摩(引)呬多地。對法華經。即六根清淨位人。約涅槃經。即是池珠影現時也。從此以後漸運巧方便安徐入水。是觀色像身時轉解法門身。當知正覺句者。即對此經初品明菩提心相。正等覺顯現之義。以明珠在掌故名為顯現。非但遙觀見之也(四十一右)密鈔八云。次第配者。初十住心即當初月。次十行位當第二月。十迴向位是第三月。於斯位中分四加行。前煖‧頂位屬於他月。忍世第一屬於滿月。於頂位中捨於法愛名捨利養。然後滿月中得悉地已則到初地。故曰此中有兩月等。若地上論三月者。謂初地名初一月。即是菩提心(十八右)私云。問。下文云。初一月菩提心。次月觀佛形像名正等覺句第三住真言離一切相名三月。亦名三洛叉(十九右)此意觀佛為第二月。今經文云第二正覺句正當第二月。何故云初月乎。答。經文已結云是為最初月。又云次於第二月等。明知於初月內初觀種子次觀尊形也。故義釋八云。若用此品第二正覺句望前品所明 二諸佛勝句也(四十二右)彼已於初月中見佛。是亦可然。但至下文。初月雖已見佛。而猶觀理趣故屬菩提心於第二月正修事行。即對本覺供養香華。故為見佛位歟。
光云。今此問答恐其未得經疏奧旨。余雖不敏。頗有所傳。記其概略以貽後葉。
爾時薄伽梵(十四右)至作攝意念誦(十六左)此則將明出世三月持誦法要。而先總示持誦大方。即當科言攝意持誦。例如世間四種念誦第一意支。然此攝意文有三節。初至此亦是非等引地也(十六左經爾時薄伽梵至自身像皆現但今正取後十三句初七句廣通三節)此明第一正等覺句。謂初觀本尊。閉目開目明了現已(此如前品初重字聲及句二重轉為本尊然如前品但求有為願者則至作成就位皆攝此中)次以佛心字安本尊心上而見本尊真實之相。或於自身亦復如是。後自圓明上見本尊。本尊心中復見自身。互相照見無有障礙(此如前品第三重出入息)以上名為影像成就。皆屬種子(此如前品深行字聲及句初重)猶是未等引地也。但釋文中兼說等引地相。謂如言於此觀中常自覺故(乃至)真實如也(十五右)又言若以得如是事故(乃至)名等至相也(十五左)是也。次第二正覺句者至無量光圍繞(十六左經文同之但釋文有亂脫今且指其牒文)此明第二正等覺句。謂如向所觀而復深廣。案義釋(八之四十一右)是名相成就。皆屬覺形(此如前品深行轉本尊第二重)從是即等引地也。離妄執分別至作攝意念誦(十六左經文同之亦釋文有亂脫今且指其牒文但今正取初二句後二句通三月也)。此明第三正等覺句。謂無二亦除無有中邊差別之見萬法平等(此如前品深行出入息第三重)此是三節若約淺行。悉攝初月(世間三月即在出世初月)更經二月而成就之。故下釋云。劑此名見菩提之心。為初成佛種子也(十七左)若就深行。三句即是三月持誦。故下釋云。初一月菩提心。次月觀佛形像名正覺句。第三住真言離一切相(十九右)應知今疏判此三月為地前者即其深行(此如台宗圓人也)為地上者亦其淺行(此亦如別人也)且又前品言淺深者。是一門普門(或亦世間希望出世求願)之別也。當品論深淺者。即豎證橫入之異也。冀後學者細心研究。

一 爛脫

深邃住三昧者。又此鏡中○是名真見佛也。如是見時○一心誦之。此是一向○如流水不斷也。所云洛叉○十萬遍耳。一月誦者○具說行法也。第二句觀○即是真見佛也。見佛已○成佛種子也。此亦名為○(更問菩提心行相)。次云攝意者○即一心義也。次於第二月○棄捨諸利養者。以文解之○須捨此利養也。彼時行者○而得自在。時彼於瑜伽○安樂諸群生。即是發決定○而念誦也。以我功德○如是大悲之願也○傍生相噉食○無量勝福。他月捨利養○皆得成就也。及餘無量門已下如文(已上)。
光云。此亂脫外更有二師相傳。然故和上則以今傳為佳。私云。今此一段經釋相配之。則經云。於鏡漫荼羅大連華王座深空邃住三昧(第一科)釋云。第二句觀○即是真見佛也(第二科)又此鏡中○而坐之也(第三科尚是釋上經文)經云。總持髮髻冠圍繞無量光離妄執分別本寂如虛空於彼中思惟作攝意念誦一月修等引持滿一洛叉(惣牒是尚第三科內)釋云。於中作如是觀是名真見佛也(尚第三科內)見佛已○成佛種子也(第四科略釋惣持髮髻冠等四句)如是見時○一心誦之(第五科釋於此中思惟等二句)次云攝意者○即一心義也(第六科別釋作攝意念誦一句)此是一向○如流水不斷也(第七科尚是釋上句)一月誦者○具說行法也(第八科釋一月修等引一句)所云洛叉○十萬遍耳(第九科釋持滿一落叉一句)經云。是為最初月等(二句引牒)釋云。此亦名為○(菩提心行相第十科)經云。次於第二月等(六句惣牒)釋云。如前世間行中○大作佛事也(第十一科釋次於第二月等四句)又他月者○(更問。尚第十一科。釋又復於他月一句)棄捨諸利養者(是尚第十一科內釋捨棄諸利養一句)他月捨利養○皆得成就也(第十二科尚釋上句)以文解之○須捨此利養也(第十三科同是釋上句)經云。時彼於瑜伽等(四句第十四科)釋云。彼時行者○得自在(第十五科此釋上二句)即是發決定○無有餘也(第十六科此釋下二句)經云。樂欲成如來等(二句)釋云。謂如來○當速成也(尚第十六科)經云。或滿足一切等(四句)釋云如是無有○而念誦也(尚是第十六科內)經云。傍生相噉食等(八句惣牒)牒云。以我所生無量勝福第十七科)以我功德○如是大悲之願也(第十八科)經云。及餘無量門等(二句惣牒)釋云。此等悲願○(第十九科)已下如文。
於鏡曼荼羅等者。義釋八云。偈云於鏡曼荼羅者。謂如先觀自身作本尊三昧耶身竟。又觀心處圓明。清淨微妙。喻如圓鏡。鏡中有八葉大蓮華王。鮮白嚴好鬢蕊具足。如前於華臺上有種子字。轉此種子色聲義趣。即見大日如來真實加持身。如在甚深窟中。住於三昧首戴髮冠。通身普放無量光明。相好莊嚴不可窮盡(四十左)又云。鏡曼荼羅是淨菩提心也。諸法不能動義。大蓮華王座是妙法胎藏。不染污常住義。深邃而住即是入無際義。總持髮髻冠即是萬德圓滿義。若就淺略明義。但云持髻冠。此持字即具陀羅尼聲。謂上窮萬德之頂畢竟同歸。譬如攬結眾髮戴之在首。故譯者欲兼淺祕二釋故具云總持也。次云圍遶無量光。即是初品偈中無量智成就義。故涅槃經云。夫光明者名為智慧。如琉璃光菩薩中事廣說。次云離妄執分別。是初品偈中越百六十心義。本寂如虛空。是初品偈中本來寂無相義(四十一左)又云。以上文菩提心印撿之節節相對。故知此中第二深祕釋。正以淨菩提心為悉地之種子也。若用此品第二正覺句望前品所明。第二諸佛勝句也。已是一重深祕也。更約學觀分證言之。又是一重深祕。入一一地各有種子心及三月持誦之義。轉復深祕隨行者心量淺深。皆可作諸成就。故此不空悉地其義無邊也(四十二右)私云。案義釋意。經文總持髮髻冠等一一句義。皆約住心品中菩提心相貌偈釋之此中言第二正覺句者。正為淨菩提心之體也。是對前世間成就品所說。即諸佛勝句也次對本尊供香華等。是第二月行也。更有第三證位總成三月封誦也。最珍鈔云。覺觀者。開覺之觀云歟。非尋伺之義也。分證者約淺深之位各取其證位為第三月也。地地各有三月持誦也(已上)於彼中思惟等者。私云。以下說攝意念誦一月二月他月之相也。攝意者。此三摩呬多義。今三月持誦皆是等引地之所行故也。於中作如是觀者。此於上心鏡深窟中。而觀總持髮髻冠等佛像歟。如是見時等者。此釋於彼中思惟作攝意念誦二句也。所云落叉等者。即釋持滿一落叉句也。下文云。又彼說云本尊種子‧及圓明為三也。字在圓明中。圓在本尊心上。觀一成時三皆自成。一緣於此三境故名三洛叉(二十九右)私云。於佛心中觀月輪。月輪上置種子。是三洛叉幖幟。故今作此釋也。文次第云。落叉十萬文(十一左)一月誦者等者。此釋一月修等引句也。文次第云。一月誦入初地文(十一左)私云。入於初地者。三月持誦有二建立。一三月皆為地前。第三月滿方入初地。下文云。又他月者。此中有兩月行即到初地(十八右)一三月皆為地上。第一月滿即入初地即此文是(光云此等皆約豎差別門也若就橫平等門則以三密平等圓明為三月也)上品三月又有如此二義。但前品專明地前有相三種。當品正示地上祕密三種也(光云此地前地上分別約教道門也)至下尚可悉之。前云三句等者。指上住心品也有窟狀等者。謂鏡體明徹幽遠玄深之義也。此佛心上等者。此即明上三種輪圓之義也。微小者。謂初觀之明圓明之體甚是微小。今準前第一句中現前甚微細而釋。故云微小。又云現前也。又見已身等者。此還觀自身而與本尊互相涉入也。如上第一句中自身像皆現也。成佛種子者。第一月成就之相也。此亦名為等者。經云是為最初月持真言法則。是引牒也。是入信地者。謂信解地即初地也。更問菩提心等者智證更問云。第十一中洛叉(音左)句中更問行相者。凡身口意純一清淨名一洛叉。又初得身淨亦喚一洛叉。乃至意淨喚三洛叉。今此句中前觀。身前去一肘許有八葉蓮華。一肘上有月輪上有阿字。此一切諸法本不生義。此觀純熟。彼蓮與我共為一體。一體之上亦有月輪。輪中有尊阿字。此阿字尊心月輪中亦有我身。互以相影無有分別。此見心之相也(已上)決攝意等者。義釋八云。次云攝意者。從一至一十亦是一等(四十二右)私云。上來從息障品下。今疏與義釋多分不同。而自此攝意釋以下。二本大同。從一至一十等者。此出真言遍數謂隨行者信根差別。或有誦一一遍即見圓明體。或有十遍而見其理。乃至一千一萬亦爾。皆不出一數故。或速或遲悉是以一成功。此名言一洛叉。縱雖至千萬遍。而其體是一更無別法也。問。何必以一釋攝意之言乎。答。攝意是一境一心之義也。凡此攝意念誦。是四種念誦中第四意念誦法則也(光云此意支中亦分四念其第四命息也)一月一洛叉皆是一之義也。攝意亦名攝心於一境故一之義也前品以出入息念作先持法。今品以攝意念誦修先承事。此二念誦配世‧出世。見于第二十卷(光云世出世持誦品釋兼本尊三昧品釋明之)。
次於第二月(乃至)大作佛事也者。光云。總牒。即已會文。但又復於他月等二句。同文故來也。次於第二月等者。私云。是明第二月法則也。蓋第一月修成等引故。云一月修等引。即是自證也。第二月用香華等設無作供養利益諸眾生。即是利他也。第三月於二利功德生無著之心。所願皆成故。還迴向他也。問。證位菩薩豈用香華等乎。答。一一諸塵皆實相。法界曼荼羅有八供菩薩。何是為疑。最珍鈔云。問。與前世間品行塗香等異之方何。答。世間行雖觀遍法界。其事相未現得等引。今即其心清淨。如實遍滿法界作種種利益也(已上)又云。問。最初月仍不說香華等乎。答。今說次第。一月修等引等者。先修成等引為最初月。次於第二月奉塗香華等也(已上)又云。問。最初月作世間行乎。答。不然。於修等引位論一月多月也。前世間行者未入等引也(已上)如華嚴等者。密鈔八云。疏如華嚴迴向等者。彼云。菩薩摩訶薩常以種種名華布施。所謂微妙香華‧種種色華‧無量奇妙華等。供養一切現在諸佛及佛滅後所有塔廟。或供說法之人比丘僧寶一切菩薩。乃至及餘一切貧窮弧露。布施之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皆得諸佛三昧之華。悉能開敷一切諸法。願一切眾生皆得如佛。見者歡喜心無厭足。願一切眾生所見順。心無動亂。願一切眾生具行廣大清淨之業。乃至願一切眾生入大寶洲見善知識具足成就一切善根。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華時善根迴向。為令眾生皆得清淨無礙智故。香燈等供如彼廣說此七右)私云。此引八十華嚴第二十五卷迴向品文也凡迴向品八十經自第二十三卷至第三十三卷。六十經自第十五至第二十三也。
又他月者(乃至)捨此利養也者。以下是明第三月。即釋又復於他月等二句也。又他月等者。密鈔八云。此與經文似不相符。經云。第二正覺句。於鏡曼荼羅一月修等引持滿一洛叉。是為最初月持真言法則。次於第二月奉塗香華等而以作饒益種種眾生類。又復於他月捨棄諸利養等。準此經文。指第三月名為他月。即初‧次‧他如是次第。今疏云。此中有兩月行即到初地也。更問者蓋有深旨也。兩月謂是他月‧滿月名為兩月。行者於第三月正作成就。於此月中。前半月捨諸利養。至十五日為滿月。此月是入證之時。對之稱他。恐人難解故令更問。又此有密釋。即是令捨法愛也。此行者大種善根。不應於中而生取著。若生法愛則為稽留不速入正位。令於他月而除捨之。謂行者從初發起大菩提心欲趣十地。從師受得真言法則依於三月而作持誦次第配者。初十住心即當初月。次十行位當第二月。十迴向位是第三月。於斯位中分四加行。前煖‧頂位屬於他月。忍‧世第一屬於滿月。於頂位中。捨於法愛名捨利養。然後滿月中得悉地已則到初地。故曰此中有兩月等。若地上論三月者。謂初地名初一月。即是菩提心。此心若無大悲方便不得增發。猶如池蓮不得日光終不開敷。故上疏(八之十二右)云月喻菩提心。行者入初住地時。此心極圓淨。故名第一月。從此以後。用月喻之心起大悲萬行。供養三寶廣植善根。乃至入不動地名為一月。從無動地已後。復以月喻之心起無量方便。智業正順迴向如來悉地名為他月。至金剛道名為滿月。次到如來地也。若依一一地亦具三月如第二疏。準傍三心說之。理亦無爽(十七左十八右)私云。鈔意他月者指第三月。但此中有兩月。謂他月‧滿月。前半月離法愛位云他月。至十五日云滿月也。問。今文不云滿之義。何作此釋乎。答。下經文云。行人於滿月次入作持誦(已上)又下釋云。於白月十五日作持誦法。即是滿月也(二十左)又云。誦此三洛叉已至白月十五日為滿月(二十九右)依此等文即云爾耳。或云。疏異本云。此中有滿兩月行。若據此本。他月者此總指第三月。對初二稱他也。至此第三月令極滿前兩月之行。故云有滿兩月行也。更問者。今此三月持誦即是三密圓滿三點方便。而到初地位萬德輪圓也。今謂。作滿兩月行本聊有深義。三月持之時初二兩月約豎次第而建立之。至第三月而復具存豎橫二義。私顯此義即云他月。而不云第三月也。若約豎次第門。即是第三一月。謂對前二月有相。至一月無相極位。如住心品極無自性心也。若約橫平等門。即是直修直滿別途一月。謂不對餘法。亦建立初心即極一箇月。兼備前兩月行。一念之字具三大遠劫之義也。問。今此初心即極一月指何月乎。答。凡相望之則有三意。一云。最初發心直修直滿。即當初劫。故儀軌云頓集一大阿僧祇等也。二云。對前二月。至第三月之時直昇不二極處。即當第三劫也。三云。簡三重行。始至橫平等位。即是當第四分。對豎三之橫一云第四也。但今立第二義兼餘二德。云滿兩月行也。雖無滿字。此義可成。光云。經言他月。或有如是重重深意。今疏言此中有兩月行。則非如此。故和上云。今此一段經文中。有第二月及他月兩月行也。當知第二月段總牒而有又復於他月等二句。蓋顯此意也已。捨於八法等者。密鈔八云。捨於八法等者。謂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或達世順世八心。此等應捨。若深釋者。離法愛也。若生法愛。則稽留行人不速入正位故(十九右)私云。以文解之者。則順常途。隨文作釋也。若作祕意者。則就祕密離文取義也。謂萬德輪圓無所得心。即是無相菩提心也。次下文云。第三住真言離一切相(十九右)此報等者。文點可讀此報無盡不現得無量法門功德之寶。
彼時行者(乃至)便無有餘也者。此中牒文是治定經。即釋時彼於瑜伽等四句也。或云。經文時彼於瑜伽已下二行半(十句)總說三句功能。時彼於瑜伽第二句。是菩提心為因也。願一切無障等二句。是大悲為根本也。樂欲成如來等六句。是方便為究竟。故云彼妙方便等也。於中初二句向。上方便。後四句向下方便也。理攝而起者。義釋八云。稱理而起(四十三右)。
樂欲成如來(乃至)無量勝福者。此中牒經亦治定文。私云。已下方便究竟句也。傍方相噉食等者。私云。以下舉所化三惡趣。而示真言持誦之功力也。即是第三月迴向自他之意也。
他月捨利養(乃至)皆得成就也者。私云。是猶上第三月釋也。內外者。情‧非情等諸資生之具也。然外事等者。上以我所有情‧非情云內外。今外事者不受他人之施也。捨此利養等者。雖捨施物而不捨眾生也。是則損亡益物之實義也。
及餘無量門(乃至)亦名三落叉者。此中牒文是未會經。私云。上言以我功德故者如文。今言及餘無量門者。此中含如來法界二句也。不可初一月等者。義釋八云。此等悲願有無量種不可具言。初一月二月亦須如是發願(四十四右)具言二字恐脫落歟。更勘證本。初一月二月等者。如上三句圓滿及三力具足等義門。非但於第三月具足而已。初月‧二月亦如是發願也。謂三月持誦功德各各具之。橫豎無邊際故也。但初二月等者。且約豎差別門而判其淺深也。真言行者已下。總結成上意也。初月菩提心等者。即正以三月為三洛叉也。
又廣大加持(乃至)相接次也者。此中牒經即已會文。私云。又廣大加持等者。釋發廣大悲願等四句也。由三句者。此三力加持句。非因根究竟三句也。今欲行等者。釋想念於一切等二句也。故經云以我功德力等者。文次第云。明三力文(十一左)義釋八云。一以我功德力故。二者周遍法界故。三如來神力故(四十四左)私云。法界力者。除如來與我身。餘一切眾生善根云法界力也。此句是一切等者。密鈔八云。疏此是一切真言心者。謂獻華即以華真言。香以香真言等。今三力與香華等真言為心。故云是一切真言心也(十九左)私云。此句者。即以我功德力等三力偈。雖誦本真言。必加用此偈也。以心念加之者。作運心供養也。如華即以真言者。如即若也。華香真言即具緣品終所說五供真言也。若不用等者。意云。若雖不用華香等五供真言。通用此虛空藏轉明妃真言即成就也。後明妃者。次下所說轉明妃真言也。光云。鈔云如即若也。此解未快。如即只是如似之義。謂今此三力偈是香華等一切真言心也。是故隨取華等。以三力偈加之。亦如華以華言香以香言加之。故今修供養法。先以五供印明作理供養。次捧香華等器作事供養。後誦三力句偈更作運心供養而住三平等也。與虛空等力等者。私云。言如上三力和合如理行體與下真言相應故。次說真言也。今時行用普供養真言後必誦三力偈。即此意也。
爾時如來復說(乃至)自在成也者。此中牒經是未會文。即當已會經於是薄伽梵即於爾時說○善願皆亦成就(已上)私云。經‧釋相配之。則言如虛空不可破壞等者。是釋經於是薄伽梵等也謂隨以一華等者。是釋經持此三轉等也施所欲。義釋九作隨所欲(一右)轉順明等者。義釋九云。轉是能生之義也(同上)凡聖皆供養等者。義釋九云。遍一切佛反凡聖皆獻已(一右)密抄第八云。疏凡聖皆等獻者。問。佛及聖人可以言獻。云何凡夫亦言獻耶。又下文中。云上獻一切聖眾下施一切有情。如人以物度與尊上故得稱獻。若與下類故名為施。何故此言凡聖皆獻答。行者以華供養之時。運自一心普周法界。名之為遍。觀一切凡夫。不見凡夫之相。即同諸佛。是故凡字於聖字上置之。蓋有以也。又一言。其凡夫而內外不同。謂就內凡則言上獻。若約外凡則言下施。故不相違也(十九左)光云。凡謂六凡。聖謂三乘。即並上一切佛是十界平等運心供養也。
初敬禮一切如來等者。義釋九云。(一左)私云。初敬禮等者。歸命句句義也。義釋九劍字下有娑婆訶字。今略之也。等一切法空等者。義釋九。云於一切法空中(一左)密鈔八云。疏於一切法空等者。大空也。謂即欠字。是一切智所證理故。言遍一切虛空者。即是遍伽伽那之十方虛空也。故云於一切等(二十右)而生此物者。所獻香華等諸供養物也。無不遍法界者。義釋九作令遍法界(一左)。

一 爛脫

持此三轉者。謂隨以一華○無不隨心也若誦此三遍隨所念彼亦成就也。凡所獻華等已下如文。
凡所獻華等者。文次第云。明三力所加之功文(十一左)大疏鈔三云。先誦三力復誦真言(已上)私云。凡所獻至自在成也。義釋九注書之。謂悲華等者。義釋九作謂以一華等。更可勘證本也。
言行人於滿月(乃至)得成就也者。經文以下十二頌偈之中。此釋初二頌半。即自下明持誦處並曼荼羅也。但義釋牒未會文。今疏則牒已會經也。而今經‧釋相配之。則言先供養等者。是釋行人於滿月等二句也。隨上中下事等者。是釋山峰牛欄中等四句也。自餘可見。
光云。此段至次段半。則有師傳亂脫。此本與上段亂一具。然以此鈔則未出之。而今記之以貽後生(又有一傳更詳)。
即是滿月也。隨上中下事○作之。於山峰等造漫荼羅。初第一重○相連結為異耳。言一切金色○四方面也。云一門○金剛結相應。金剛結者○金剛結義也。安一門并緣○(為外緣也)相應者○下成門向南也。其界金剛○金剛義門門二守護以下如文。
言行人於滿月等者。義釋九云次滿月作成就者等(二右)因前相者。義釋九無此三字也。問。滿月者指第三月圓滿位乎。答爾。疑云。三月持誦者。此九句之間也。若爾。九旬滿日即第三月之晦夜也。何今指十五日云即是滿月乎。答。安然菩提心義云。天竺之法黑前白後也(一末之二十九左)仍云滿月即是十五日也。問。今三月行滿已。然後造此曼荼羅耶。答爾。凡前世間成就品三月持誦是地前行也。當品三月即地上行也。今此建立曼荼羅是佛地事業也。總此三箇建立即是五十二位之所作也(光云此等地前地上分別皆約教道如台宗所判別人地位也)但於此中。則凡夫地所行皆是如來地所行也。或又重重相望。則有自證化他之義也。問。世間成就品義釋云。行者滿二月已。當於黑白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日月蝕日等。或但於白分之內。澡浴清淨著新潔衣。誦扇底迦真言而作祈請等(八之十三)今案此意。於三月中。滿初二兩月了。至第三月不必滿白黑分修行。而於要樞之日作成就之事也。然今釋意。第三月中先於前半修無著行。至後半十五日滿月作成就也。兩所釋文相違如何。答。未詳其意。更可尋之。但愚案云。總定大都。則於九句之中而滿其修行也。是故至第三月雖前半後半之中明修行相。已於初二兩月加行成滿之故。第三月中行相不是一準。隨事延促。若有相應日時。則自在可作成就之事也。光云。今此鈔意且就淺略。若約深密。則三月持誦者是三祕密身成就也。第四卷云。如言三月持誦。乃是性淨圓明中三轉方便。豈可但作九旬解耶(十五右)是也況案今釋。則得菩提心為第一月。成菩提行為第二月。證菩提果為第三月。而不論月數也。上中下事者。如次息災‧增益‧降伏三種法成就之相也。牛樠欄者。二本義釋共作牛欄。四衢者。新華嚴音義上云。四衢道爾雅曰。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岐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七達謂之劇驂。八達謂之崇期。九達謂之逵。然以路多四達。凡語故多用也(十三左)天室者。如第四卷鈔勘。於山峰等造曼荼羅者。光云。此引牒也(已上)私云。此曼荼羅三重階道等儀式。同具緣品所說。但倍以金剛結。此其異也。其其金剛相周匝如此。悉皆黃色。是金剛色也(二右)私云。周匝如此者。謂四方通畫此形也。此有三事等者。密鈔云。淨同金剛等者。謂色‧體‧名無不淨妙。故云淨同金剛也。又解。言名同金剛也者。結上二事也。下言淨同金剛。即第三事也。故疏於此下結云以此三事同於金剛等(二十右)私云。此示界道所畫金剛相似真實金剛寶也。色(黃)體(堅)名(名字)云三事也。又義。色體印為二事。名只是結文也。若準義釋。則以其金剛等十二字可置次上端妙也之下歟。言彼中諸障等者。此釋倍畫之所以也。無有能破等者。此即金剛三事最勝。其初二句不可破壞。次句寶中之上。後句戰具中勝。其意可解。無能過者者。無轍義也。
經云四方相周匝(乃至)金剛同也者。此釋四方相周匝以下三頌半。即正明曼荼羅相也。但今疏牒治定經。義釋水會文也。四方所方神者。即八方天也。在後者。義釋九作於後。有說等者。此指轉字輪品及祕密品等也。今未說故云此中未分別也。總同前例者。即指具緣品也。言一切金剛色等者。義釋九云。所畫金剛周匝為界。盡此皆令清淨無過作之。無過謂圓整端妙也。
相周匝等者。義釋九云。四方角者。此有二義等(二右)私云。義釋與疏大同。二義者。今案。就經四方相周匝句存二義。初義意云。壇已四方作故。今此三股金剛亦宜四方作之。是三股杵股股相連周匝壇四方也。後義意云。三股交違作羯磨形。股股相連周匝之也。或云。三股頭向四方故。云正當四方面也(已上)光云。此鈔主解二義齟齬。初意。此作方壇故金剛杵亦作方形。即是三股羯磨杵也。後意此以羯磨金剛周匝壇四方。而其杵頭正向四方也。若依現行義釋圖則後義意。以三股杵周匝壇四方故云亦正當等也。但義釋圖恐是後人之所加乎。一門及通道者。此四方各開一門故下云門門二守護也。通道者。謂安外緣空地一一界分如上說也。股股相連者十字金剛股股鉤鎖面在壇四方也。上成就門向東等者。私云。此明壇開通門方域隨事異也。謂增益為上。息災敬愛為中。降伏為下也問。若準以佛蓮金為上中下。則息災可為上。而今何增益為上哉。答增益是蓮華部。然胎藏界蓮華部理為面。故為上也或又福部內證以為自宗之旨。故經云增長自身佛。最珍鈔云。問。齒木向方。東方上成就。西方中。南方下。北方不成就也。今何北方為中成就乎。答云云(已上)光云。今此問答並所引鈔。未得經疏大旨。增益為上等說。典據何乎。且又胎藏蓮華部理為面等意。是兩部門。非今三品三部門義。況乎最珍鈔引齒木所向方義。即是今三品三事之意也。胡為其以瑜伽義問難此文耶。其未獲經疏意可知。今明正意。第四卷明三時曰。食前可作息災。暮間可作增益。夜可作降伏事也。入漫荼羅灌頂與息災相應故云食前(七右)又第十卷釋三品居就相出現時曰。日出為上。夜半為中。初夜為下(三十三左)準此等文。則今言上成就門向東者。是息災也。中成向北及西者。是增益也。大成門向南者。是降伏也。然此三品若粗論之。則如次配佛‧蓮‧金三部也。若細論之。則三部各有息災‧增益‧降伏三品三事也。此是建立大有深旨。且言上成就門向東之意。則上成就是息災。佛部以大日為主。此事與食前日出時相應故門向東方也(門謂能入門也)當知行者初發淨菩提心之位。心中本有大日出現。即是開上成就門而向東方也。門門二守護等者。私云。即門門安此二守護者也。上所說者。是普通品所說二守護門者也。威光難視者。不可越異名也一一相為印者。此二守門者各以威儀之相為印也。義釋九云。皆豎指為印(三右)又義云。如上曼荼羅畫諸尊印形。而其印在密印品也。二俱赤白者。經云朱目舊怒形。然乃白字是寫誤目字乎。但義釋九作赤白。是其身色乎。更考證本。慇懃畫隅角等者。義釋九云。角置輸羅并焰。即是獨股金剛。但有角處皆置之也(有焰)。
(三右)私云。輪羅者。獨股杵梵見名歟。十字羯磨金剛等者。義釋九云。於曼荼羅最中。置十字羯磨金剛。令正四方(正當四方面也)於彼上作大蓮八葉並蕊(在金剛上作也)此即同於金剛之座。故言金剛同也(三右)私云。故言金剛同者。指上嚴淨同金剛句歟。或十卷義釋作金剛固。若爾。是堅固不壞之義歟當結金剛手金剛之慧即○(通用也)者。光云。此釋當結金剛手以下一頌半。即明護持壇處淨成就物法也。但今疏牒治定文。義釋牒未會經法(已上)義釋九云。結金剛印。即是結金剛手五股印等(三右)大疏抄三云。此取道場觀所耳(已上)私云。義釋文言與疏大同少異。此說安置眾具時事業也。金剛三昧慧者。義釋九云。金剛智者。金剛印也(三右)。

一 爛脫

言稽首一切佛者。隨彼處○作淨也。當作禮時○為一切眾生故。成此藥物○利一切眾生也。應護持是處及淨諸藥物者。然具有多法已下如文。
私云。或說爛脫(五智房點本)。
言稽首一切佛者。隨彼處○作淨也。當作禮時○及淨諸藥物者。然具有多法已下如文。
光云。更有師傳亂脫。文義俱其有便。故今記之以授後學(又有一傳更詳)。
言稽首一切佛者。隨彼處○作淨也。當作禮時如上所說。廣大悲願。數數堅誓願○不為已乃為一世眾生故○及淨諸藥物者。然具有多法以下如文。
此中未具當更問也等者。智證更問云。凡取藥時須解法用者。凡欲取藥。先須加持自我三業。不為主藥鬼神惱害。臨採時亦如是。作護作淨及以洗等。心加護自身及物。不令鬼神惱亂污穢。此軌多見悉地法中及他法則(已上)或可蘇悉地等者。密鈔第八云。疏或可蘇悉地等者。彼云。所成就物每日三時。以香熏之。以香水洒。以真言加備。又以眼觀視其物。以吉祥環安置於指揮按其物。以牛黃水或白芥子洒散其上。加諸供具奉獻彼物。若白月成者。取十五日。若黑月成者。取十四日。皆用部母真言。復重加諸香華鬘等物供養。以香塗手安置茅環按所成物。畢夜持誦。於夜三時誦百八遍。如斯光顯速得。成就等。又說取物之法。於黑白二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日月蝕時‧地動時日於其午前而取其物。於念誦時得境界已然後應當而取諸物。或澡浴清淨。不食持齋。求善境界而取諸物。所說須物隨於方處所有是物者。而就貨買不酬價直而取諸物所取諸物各依本性上中下品。取上好者。如法得已。應加精勇作成就法等(二十右)。
於此夜持誦(乃至)無為之果也者。光云者。此釋於此夜持誦以下四頌半。即明持誦成就之相也。但今疏牒已會經。義釋牒未會文也(已上)義釋第九云。作淨已彼持誦時。亦有初中上成相等(三左)私云。此與疏大同少異也。於此夜者。第三月十五日夜滿月之時也。

一 爛脫(又有兩傳更詳)

清淨無障礙者。而有下中上之成相。若得無障成就者。上成有三○得焰等也。既得成已。真言者自取遊步於大空者。或食塗點等○真佛子也。世界上行即是履世界行也。物成已○乃至取也。言行於世界○大佛事也。其供養藥亦有方法謂獻也。經云具德吉祥者○當更問之○真言所成物以下如文。
又說(五智房)是名真佛子也世界上行即是履世界行也物成已○種種色身者。謂為諸眾生作大佛事也。其供養藥亦有方法謂獻也。經云具德○供養者。得成就已以下如文。
下中上之成相者。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下云。依法成已而置壇中。如法誦咒。若得火焰出時。或手執。或塗身。或乘之與助伴知識飛騰虛空。或有人見成就者。或成就者見彼人等。總得騰空遊諸世界。供養諸佛菩薩。皆壽命一劫獲初地百法明門。若煙出時。依前用之得諸仙中為王住壽萬萬歲。若煖氣出時。得一切人天敬愛。所求如意。此是上中下三品成就相也(若火光出上品煙出中品煖氣出下品也又云若火光現得一切咒神常來擁護八部之眾皆常恭敬一切神咒用之皆得最勝靈驗若煙相現隨所去處而無障難所求遂心若焰氣現得一切諸人並鬼神等同心敬愛。十一左)上成有三等者。此釋或於中夜分以下一頌四句也。或食塗點等者。謂以所成藥物。或自食之。或塗其身等也。從一至一者。謂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也。住壽大威德等者。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不空)四云。於荷葉上置牛黃或雄黃。結跏趺坐護身。加持藥念誦。乃至三相成就。若暖相現。一切眾生皆得調伏歸敬。煙相現。安怛但那成就。若光相現。取身上塗。身如初日暉。年二八相。髮卷旋如蠡。紺青色。無量持明仙圍遶。即成大持明仙。住壽一大劫(十四右)世界上行等者。此飛行自在之義也。為五分等者。義釋九云。取之為五分。師及先成就仙助伴已身及佛也佛物隨彼所生。於三寶處用等(四右)密鈔八云。疏皆用金剛自護等者。以此段初金剛慧印而護之也(二十一右)私云。金剛印者。以五股印加自身本尊及藥物等也。
護者。加持義也。先成就仙者。真言已成就之諸德等也。其物隨彼所生等者。義釋所謂佛物。所生者此三寶所居之處也。若有仙來取等者。其所成就物。若有先成就悉地持明古仙行人來取之。當與之。若古仙不來取。即為二分。一與助伴。一自用之也。掌之者。即收之也。緣彼所生者。是師所在處也。刀等不分等者。謂以運心布施之也。總意云。五分之內。佛物即於伽藍等中施之。師分若師存生。則設在他方。待來可與之若師不存。則於彼有緣處。而充施行等善事也。古仙分仙來即可與之。不來分二。行者及助伴可受用之。從初至未者。此始終皆用五股印作事業也。當更問之等者。智證更問云。佛及師伴三人各分其大體事亦如悉地。凡不可分者莫分折之。如刀輪等。可以意得(已上)私云。依上爛脫。則今佛及師等具可云五人也。若依五智房點。則上五人是未成就不自在位之分配也。今三人是已成就自在上之分施也。真言所成物等者。私云。如此藥等有煖等相。即是悉地出現之相。雖然猶是有相之事。故云有分別也。以分別藥物等者。私云。依有分別而入無分別也。無染之果者。義釋九作無漏之果。

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八(畢)

此卷之中。頗加今解以辨舊說。且補所闕。如其三月持誦法則。是即心自證心方術。希後學者留意思擇。維時寶永第三歲次丙戍初秋之晦。慧光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