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第一本鈔卷第八(上半八日) 輸入者 崔靜靜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凌君鈺 改稿者 夏桂蘭 其金剛名曰。當經住處眷屬各總別見。此中上來住處成就別說御釋畢。已下眾成就別說也。於中自初至第六住一切法平等執金剛釋終付一段可有校合。此一段初牒文屬當。次總釋。後別譯分明也。 其金剛名曰虛空無垢執金剛乃至金剛手祕密主。如是上首十佛剎微塵數等持金剛眾俱及普賢菩薩慈氏菩薩妙吉祥菩薩除一切蓋障菩薩等諸大菩薩前後圍繞而演說法者次明同聞眾也。是總牒內大二眷屬說文。明同聞眾有御釋也。就其常途顯經意能所說聽隔歷其同聞眾同聽異聞義相也。依之無垢稱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文)又法華會座。二界八番眾不同。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擬宜(華嚴)誘引(阿含)彈呵(方等)誂汰(般若深密等)五時說教各別也。華嚴意五位機不同釋尊說教不一准義判。又南山宣律師釋鹿野初唱本為聲聞。八萬諸天便發大虛。雙林告滅終顯佛性。于有聽眾果成羅漢(文)誠一代生身說教所化境界。尊卑重重同聽異聞義分明也。法身所說兩部經王說聽主伴建立甚異彼也。金剛頂經自性所成眷屬說。今經被說皆悉集會。疏家由此眾德悉皆一相一味○一切集會(文)故同聽同聞義限自宗處也。又今疏末卷(第六)承一切大眾及諸持金剛者以一音聲讚歎金剛手經文。又十佛剎微塵眾等以一心一味。令一人誦此法音。非謂人人俱時別說也(文)以此一心一味義同聽同聞義准可得意也。就其當經內大二眷屬集會義相即表祕密曼荼羅輪圓具足義。故疏四云。一切金剛智印同共集會於真常不變甘露味中最為第一。是為曼茶羅義也(文)付其於曼荼羅建立。有從因到果從果向因兩邊中。今內大二眷屬緣起次第先從本垂迹曼荼羅見。經文金剛者眾成就總說。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文)指彼見。付其持金剛名字通內大二眷屬歟事於前段校合聞處也。但表其金剛被說列十九執金剛四大菩薩故。金剛名字通內大二眷屬取宜也。但說及普賢菩薩等。被置及言事顯內大二眷屬不同料簡也。 虛空無垢執金剛乃至金剛手祕密主。十九執金剛中舉初後。乃至言中間可得意也。如是上首十佛剎微塵數等持金剛眾俱。凡於上首言三處不同見下經文。時彼菩薩普賢為上首諸執金剛祕密主為上首(文)。此四菩薩中普賢一人為上首。十九執金剛中祕密主一人為上首見。又末卷(第十二云)十佛剎土諸執金剛皆是上首也(文)是上首言無所限。通微塵數諸執金剛見。當段舉十九執金剛云如是上首故。十九執金剛上首義見。下御釋如是上首十佛剎微塵數等持金剛眾俱者若具存梵本於列名下一一皆有多聲。應云虛空無垢等虛空遊步等乃至祕密主等。所以然者。此等上首執金剛一一皆有無量眷屬部類。大本當具存耳。然統其綱要則枝末隨之於宗通之用不足為闕(文)此釋意虛空無垢等等字等眷屬。虛空無垢執金剛等一十九皆上首見故。今諸義中十九執金剛上首義當段意趣可得意。或一義如是上首○等持金剛眾讀文。末卷十佛剎土諸執金剛御釋一具取事雖有之。不符順當段意歟。 問曰。佛所說經何故先明住處眷屬耶。是依智論意。經初明住所眷屬由被問答也。智論第三卷云。問曰。何故不直說般若波羅蜜而說住王舍城。答曰。說方時人。令人心生信故(文)依此意。被作釋也。付其問意住處眷屬並問。答說偏答眷屬見。付之。一義云。今眾成就釋段故問肝要眷屬故。住處事因雖舉之。依非釋段所用答眷屬義結釋先列眾也有御釋取義也。一義云。次上住處。明眷屬故。尤於當段明住處眷屬由問其意分明也。於答說者。釋眷屬義故先列眾也被結也。住處義上大眾已集應有說法處故。次明所住樓閣及師子座也(文)彼釋住處事其由聞故。答說偏釋眾成就方取義。或問答共成明住處眷屬由取義。答說文譬說云出居外朝。結釋疏異本云故處及列眾也。故付此異本。問答待對共明住處眷屬云事分明也。 答曰譬如國王若有政令必先出居外朝制斷刑賞時史著記云某時王在某處與某甲大臣等集議有如是教命欲令境內信伏行之不疑故。已下答說也。此中法譬二段各別也。付其出居外朝譬說合法者從自證本地位出外用加持身義也。此經加持身所說也取一義意也。但教主佛體本地身事於教主成就釋段聞畢。所詮取喻事依處不定故。今取住處義合迄也。必非全喻。譬面實從垂拱無為位出居外朝一重見。雖然自宗意三密說法主伴待對姿實垂拱義。此外內證位不可有之。故金剛頂經開題云。妙雲開塔之朝金薩灌頂之時三密祕藏爀神光而曜大虛。五智大我湛妙相以坐靈臺。十六輪王各領自國。四攝宰輔分職利他。恒沙萬德森羅自居無盡莊嚴塵麻非喻。各奉大日之垂拱。如眾星共北辰(文)或又今御釋合法得意事可有之。出居外朝從法門身出羯磨身義取。或自性會上隨他義外朝出居有御釋取。篇篇義見。此譬說合法得意者。譬如國王當經教主本地法身。若有政令三密教令。出居外朝住處義。制斷刑賞即說法斷疑義。時史著記者是金剛薩埵結集此經時。經始明住處眷屬義也。某甲大臣等者譬面左輔右弼前擬後承四臣。約法當內大二眷屬等也。境內合法法佛所說境界即無盡法界也。 法王亦爾。將說大法。已下法說也。法王教主法身。將說大法則身語意三平等句法門。遍一切處自身成佛教體也。 必於大眷屬菩薩眾中令作證明。付此大眷屬兩邊了簡見。一義云。總通內大二眷屬。大眷屬有御釋取義。一義云。內大二眷屬得名各別也。今已云大眷屬菩薩眾故。內大二眷屬不可得意。所詮舉大眷屬兼內眷屬了簡也。 如是因緣聞者生信由信心故能入如是法中。修行得證倍復生信故先列眾也。已下付明住處眷屬被釋其得益相也。付之一義云。聞者生信地前深信。能入如是法中修行地前供養行修行。得證倍復生信初地已上信解地取。此當地前地上合論三句也。一義云。聞者生信初地菩提心為因位。能入如是法中修行二地已上大悲萬行。得證八地已上方便究竟位。倍復生信證得已後又眾生令生信義。是即方便為究竟業用化他得意也。一義云。生信位發心即到修行得果果後方便取義。或法門緣起被明故必不可配當位取義。此意於聞者生信等自元機根有重重故。或地前信心發心修行獲得初地。或發心則到等重重可有之。故一邊何位不可必定得義也。 虛空無垢執金剛者即是菩提心體。已下別釋十九執金剛名字。此中初六種約五點見。付其初五豎五點第六住一切法平等執金剛橫五點也。凡五點法門行者進修次第諸佛本性功德顯建立也。付之或唯本有五點。或修生五點或本有修生合論五點。重重見。今五點生起何義門乎。答付之一義云。今五點唯修生緣起得義。然者今初虛空無垢執金剛修生菩提心。第二南方修行。第三西方證菩提。第四北方入涅槃。第五中央方便究竟取也下御釋云。今修平等三業清淨慧門。一切蘊阿賴耶業壽種子。皆悉焚滅得至虛空無垢大菩提心(文)又疏第三卷釋第六無畏云。此空智生即是真言行者虛空無垢菩提心也(文)此等虛空無垢名字。名修生菩提心故。今以此義可得意也。一義云。今五點次第本有修生合論五點也。爾者第一當本有菩提心。釋第十二無垢執金剛云。無垢執金剛者即是離一切障菩提心也。乃至尚與微垢共住(文)此御釋意。第十二偏出纏無垢菩提心。第一在纏本有菩提心。其待對分明也。付之又第一唯本有第二虛空遊步執金剛下修生菩提心并行兼可得意也。或第二一向約修生。第一金剛處本有修生二種菩提心可得意也。疏第三卷。然此心在纏出纏皆畢竟無相。以如來五眼諦觀尚不能得其像貌(文)是指虛空無垢菩提心。釋在纏出纏皆畢竟無相故。虛空無垢名字通本有修生也。依之今第一虛空無垢執金剛可有本有修生二種菩提心了簡處也。 即是菩提心體離一切執諍戲論。此一段有法譬合三節中是當法說也△執諍戲論者總煩惱通名也。或一義云。執人法二執。諍權佛究竟諍論。戲論自宗所度妄執了簡也。 如淨虛空無有障翳無垢無染亦無分別是被釋經文虛空二字也。付之虛空名字約法付喻兩篇依處不定也。今經虛空二字約喻見。付之下御釋虛空被釋三義也。故彼釋云。虛空無過無德。今如來智身離一切過萬德成就乃至以世間易解空譬難解空也(文)。今御釋配釋此三義者無有障翳遍一切義。無垢無染畢竟淨義。亦無分別其名字分明也△即是金剛智印者合說分明也。 能持此印名虛空無垢執金剛也。此被釋執金剛義也。 復次虛空遊步執金剛者遊步是不住義勝進義神變義以淨菩提心於一切法都無所住。而常進修萬行起大神通故曰虛空遊步。是第二金剛釋也△復次○神變義(文)。是先表虛空遊步執金剛名字此遊步義被釋含不住等三義事也△以淨菩提心○。(文)淨菩提心承來上虛空無垢。都無所住上所表不住義釋。而常進修萬行勝進釋。起大神通神變釋也。付之今所表不住義則修生菩提心可得意歟。從本有菩提心遷流修生菩提心緣起。故是名不住義。云於一切法都無所住也。爾者不住義修生菩提心。勝進義明修行起大神通化他義可得意也。高祖一處御釋云東0HFA40>行亦因(文)。付之於行娜耶行折利耶行不同也。娜耶行修行義。折利耶行遷流義也。故彼東行亦因折利耶行取義也。今都無所住取遷流義修生菩提心成義也。一義云。當段虛空遊步但明修行取義也。於一切法都無所住總一切萬行無住上修行故云無所住也。下復次釋修無住行(文)。此意一致也△一處御釋東行亦因直修行義得意也。彼行名因事是常行因得果待對故。彼亦因不可取菩提心為因。今疏末卷東方行點0HFA41>字注是行是因。南方證菩提字0HFA43>被釋是證是果也。准彼一處御釋可見了簡。此時修生菩提心一義同修生類。故第二行下可得意取義。或同菩提心類故可合論第一本有菩提心成義也。第一虛空無垢執金剛通本有修生了簡也。付其今第二金剛置復次言無第二言。付之一義云。此虛空遊步望本有菩提心雖第二又以修生菩提心義五點中第一云義邊可有之。故治定不被安第二言了簡。或釋義無妨故可云第二釋復次無別意趣也(云云)。 復次虛空無垢執金剛即阿字門平等種子修無住行譬如種殖方便根牙漸生故次明發行金剛印也。此上第一第二執金剛復次釋也。付之異義見。一義云。上正釋明本有修生合論五點義故從本有菩提心續修生因行事釋。復次釋明唯修生五點。故從修生菩提心緣起修生行事被釋成取義也。或正釋明地前地上合論三句。復次釋釋地上三句取義也。誠取種子等喻事今疏第二卷以種子等十心被配釋十地義相符順也。一義云。正釋如經文付虛空喻釋義。復次以種子牙喻被明轉生次第故。以之正釋復次不同取義。被取此種子等喻事以虛空喻五轉緣起次第分明難顯故。以種子等喻被顯續生次第也。第三第四等釋相連分明也。此義宜也△虛空○平等種子(文)。五點時最初淨菩提心即無點0HFA40>字故。0HFA40>字門平等種子有御釋也△修無住行○(文)是第二執金剛釋也。付云根牙漸生此牙生位依處不同也下御釋得至虛空無垢大菩提心一切如來平等種子從悲藏中生法性牙(文)又第三劫釋段第三重微細百六十心煩惱業壽種除復有佛壽牙生(文)此等初地牙生位見。今以修無住行根牙漸生(文)。故第二卷統論信解地初地為種子二地為牙等解釋其意一致也故牙生位可大同也。 第三虛空生執金剛者如牙已生四大時節為緣虛空不礙念念滋長。菩提心亦復如是。以無所得為方便萬行為緣得真實生。真實生者所謂大空生故名虛空生。是第三金剛釋也。虛空義同上。所詮虛空本有無垢為菩提心。依此菩提心修無住行為第二虛空遊步。依此萬行證菩提為虛空生也△牙已生(文)。承來上第二執金剛根牙漸生也△四大時節為緣(文)。四大地水火風四大。時節春夏秋冬時節也。下御釋隨行者以無住心所修萬行即由大悲地界所執持故○如牙莖枝葉次第莊嚴(文)又末卷(第四云)下菩提心種子於一切智心地中潤以大悲水。照以大慧日鼓以大方便風。不礙以大空空。能令不思議法性牙次第滋長。乃至彌滿法界成佛樹王。故以發生為稱(文)。又釋。字長不可得義疏七云。如世間種子為因五大時節為緣漸次滋長得成菓實。內法亦爾○今此經違世順世八心相續增長。亦有因緣。乃至淨菩提心以五字門為緣生大悲根。佛娑羅樹增長彌布滿於法界。然一切法即由此五字門本不生離言說自性淨無因緣如虛空相故。長養不可得(文)。以此等文法生起法譬待對五大為緣緣起道理可得意也。付其小乘六因四緣立談有為諸法生起。大乘但立四緣也。付之六因中能作因四緣中增上緣其義同也。故增上即能作緣五因生判於此能作因有力能作無力能作等不同也。增上緣又有與力不障二義。與力增上緣地水火風四大。不障增上緣即虛空也。今四大時節為緣虛空不礙(等文)增上緣義也。六因四緣事。吽字義因緣義中因有五種下抄委細在之△菩提心○(文)是約法被釋也△無所得為方便當譬虛空不礙也△萬行為緣當譬四大等也△真實生當上念念滋長也△真實生者所謂大空生者正虛空生義也。五點中證菩提0HFA43>字大空點。是今大空生義也。付其若第一第二取地前因行者第三可當初地也。若約地上三句者今八地已上方便究竟可得意也。 第四被雜色衣執金剛者如牙增長莖葉華實漸次滋繁。菩提心樹王萬德開敷亦復如是。故云具種種色。復次以種種法界色染此無垢菩提心成大悲漫荼羅。故名被雜色衣。是第四金剛釋。五點中入涅槃德相也△如牙增長莖葉○(文)是以涅槃眾德圓滿被釋被雜色衣得名也。此執金剛釋段正釋復次二段相分。付之正釋釋雜色義。復次被釋被衣義也。一義云。正釋承來種子牙等增長因緣釋萬德開敷義。復次釋直付經文被雜色衣名字被釋取義△如牙○滋繁(文)。牙增長被承來第三牙已生○念念滋長也。莖葉花實被喻今入涅槃德也。涅槃常樂我淨四德擬儀可得意也△菩提心○色(文)。已下法說也。具種種色者被雜色其義同也。付其不釋被雜色衣釋具種種色事如何。答以牙莖等譬被作釋故。若云故云被雜色衣法譬不可符合。故被雜色義取意釋故云具種種色也。付其以五色配五點時涅槃當黑色也。末卷(第六云)黑者謂大涅槃義。即是如來究竟之慧。是名惠色故名第五(文)或疏第二十云。即是大涅槃迹極返本。眾生有緣之薪盡即如來方便之火息故涅槃也。佛日已隱於涅槃山故色黑也(文)。依此等意今釋具種種色事一旦不審也。但後後必具前前德故。上諸德依具涅槃一德釋具種種色也△復次以種種○(文)凡於色立顯形表三色中今先約顯色可見歟。瑜伽論等意立十三種色。俱舍立十一種色自宗意以五大色為本色故。今菩提心法界色可得意也。即以五大法界色染識大無垢菩提心。成立六大無量大悲漫荼羅義。是即一切眾生色心實相常是毘盧遮那平等智身道理相當也。末卷(第六)云。復次如世間綵畫不過五色。然更相涉有種種淺深不同。巧慧者善分布之出生萬像無有窮盡。法界不思議色亦復如是統而言之不過五字門。然亦更相發揮成種種差別智印。如來以普門善巧圖作悲生曼荼羅。乃至出生世界微塵數隨類之形猶不窮盡(文)又(第六)云。以法界不思議色染眾生心同一淨菩提味(文)。今經開題云。錦文千殊同名為錦。佛相萬差共得稱佛。經被雜色衣執金剛者即表此義。上從大日尊下至六道眾生相住各各威儀顯種種色相。並是大日尊之差別智印也。非更他身(文)大悲曼荼羅事。疏第七云即知阿耨多羅○(文)十住心論云。若能明察○(文)。 第五善行步執金剛者此善字梵云毘質多羅。有端嚴義種子義。譬如已得果實復還為種子也。善行步者即是諸佛威儀。謂善知時宜可度不可度等種種通塞。以身口意方便俯應群機曲中規矩皆成佛事。故以為名也。此五點中當第五方便究竟德也△此善○種子義(文)。是於善字梵語為顯有端嚴義種子義被舉毘質多羅梵語也。疏家前後被釋多義時多分被表梵語也。一字多含道理。殊依梵字顯故也△譬如○種子也(文)。此約譬五點次第被釋也△已得果實者承來上莖葉花實。今方便究竟還為種子義有御釋也。所表端嚴種子二義中。相當種子義也△還為種子。已萬德開敷上發起心方便還利眾生也。疏末卷(第五)云。如毘盧遮那實智華臺既成果已。復持如是種子普散一切眾生心水中更生未敷蓮華(文)此意也。又下被釋十心時受用種子義當段一具也。又下三句中方便究竟義釋時即彼萬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說名方便。由內具方便故方便之業即是利他。是以梵音鄔波娜亦名發起。如從種子生果果還成種。故以為名也(文)當段全同也△善行者○威儀(文)是牒經善行步。諸佛威儀也有御釋也。上端嚴種子二義中可相當端嚴義歟。付之上虛空遊步執金剛云。今又善行步執金剛(文)遊步行步其名字同樣見。雖然彼上轉門大悲萬行義。今方便究竟下轉義邊也。故其意不同也△威儀(文)左傳云。有威而可畏為威。有儀而可象為儀(文)摩德伽論云。云何威儀。一切沙門所生功德為威儀也(文)△謂善知時○(文)已下。善行步義委釋也。可度不可度。或以此門可度或以彼門不可度等義門。又依眾生根熟遲速可有可度不可度等不同也。法相等如闡提定性人終以菩提法門不可度談不可得意者也(文)△以身口意○(文)是下御釋以覩如來無盡身口意能一時普應法界眾生妙合根宜曲成佛事。則知如來智力必於一念普鑒群機本末因緣究竟無礙(文)△中規矩(文)規矩即方圓義。意如隨水方圓器。諸佛大悲隨眾生根機作濟度義也。性靈集(第一)云。方圓人法不如點(文)如此意必契當其機根可成佛事覺。玉篇云。圓曰規。方曰矩(文)。 第六住一切法平等執金剛者。上來五種持金剛約豎差別。今此執金剛主橫平等德也。於此釋段初正釋。然上來下通妨。正釋中初總釋。謂因果下別釋也。 謂住一切佛平等性也。是釋住一切法平等義。但一切佛者釋住一切法一切不可得意。意。住一切法平等執金剛平等義一切如來平等一實德可得意也。一切法一切下被舉處當因果自他有為無為等一切諸法也。 謂因果自他有為無為等一切諸法入此如實智中。究竟平等同一實際能持此智印。故以為名也。此因果自他有為無為等約五點可得意歟。爾者約五點分別因果義者初二因後三果可取也。自他約五點取自證化他。菩提心自證。行因已下化他。若又因行證入自證。方便究竟化他可取歟。凡於五點可有重重自證化他分別也△有為無為(文)當常常無常也。付五點分別常無常者因為無常果為常住義因行共有為。果德無為常住可得意也。總真言教有為無為建立事。餘教事異也。若又總被舉因果自他有為無為等諸法因果等義可有重重也。或前九為因。真言為果。或乘乘各存因果義。或兩部相望因果義得意事在之△自他事若自心他心約義以心佛眾生分別心為自以佛眾生可為他也。釋摩訶衍論以一切清淨品法名自。一切不善品法為他見△有為無為事約十住心世間三種為有為。出世間已上為無為。或以顯為有為無常門。以密為無為常住門。或釋摩訶衍論生滅門中。分別四無為五有為或生滅總為有為。真如總為無為門事在之。金剛般若開題云。有為者三自之法。無為者一如之法(文)又一處御釋云。問於真言教立有為無為耶。答。將立。問。何立耶。答。四種曼荼羅如帝網攝入攝時。是諸尊即無為。此諸尊作業應化等是有為。尅正云有為者皆有為。云無為者皆無為(文)所詮如此諸法差別。正體如實智前究竟平等同一實際義有御釋也。疏末卷(第六)云。爾時見五智色皆同一法界色。何有淺深之殊(文)准之可得意也。 然上來五句亦皆是如來真實功德無深淺之殊。為欲分別令易解故作次第說耳。上來六種金剛上來五句有御釋故。其道理難得意。依之古來重重了簡見△一義云。除第一金剛。從第二指第六上來五句可得意也了簡。此付修生分別也△一義云。第一第二合為一種智印。上來五句釋了簡。其故第一第二雖本有修生不同。菩提心體故合為一種也△一義云。第六當分故除之。從第一第五指五句取義也。所詮上來五種次第淺深差別金剛。對今第六平等被明其不同也。故作次第說釋事。尤除第六其餘五種名五句有其理者也△一義云。祖師御釋表然上來五句。虛空無垢執金剛○善行步執金剛也住一切法平等執金剛也(文)此解釋意趣得意。今五句橫五然豎五句復數見。已前五種金剛表次第差別故豎五句。今第六金剛如此會差別歸平等故橫五句可得意也。彼御釋兩所也字尤有其由處也。所詮上來五種金剛無淺深上作次第說。第六金剛差別上被作無差別釋也。疏末卷(第七)云。若行者能於無差別中解差別義。差別中解無差別義當知是人通達二諦義亦識真言相也(文)。誠橫豎二門真言行者觀心至要。兩部曼荼羅甚深義趣帶處也。 大日經疏第一本卷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