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第一本鈔卷第十八(下半八日) 輸入者 崔靜靜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凌君鈺 改稿者 夏桂蘭 性欲者。此釋種種性欲文。就其此一段依智論第四卷意成釋也。至末是事釋論中具明(文)彼論有欲智力性智力二段。其中今初御釋依欲智力下文。性名積習下依性智力文也。 欲名信喜好樂。如孫陀羅難陀好五欲。提婆達多好名聞等。乃至諸得道人亦各有所好。大迦葉好頭陀。舍利弗好智慧。離波多好座禪。優婆離好知毘尼。阿難好多聞等。當廣說之。論文凡聖各別舉之。廣明其好樂不同。今恐繁文舉少少釋乃至諸得道人也△如孫陀羅難陀以下正欲釋有善惡不同。慈恩玄贊。孫陀羅難陀此云艷喜○艷是妻。喜是自名(文)天台文句翻好愛。又翻端正也。嘉祥釋端正又柔軟等也。五欲常色聲香味觸也△提婆達多好名聞者。提婆達多此翻熱或天授也△大迦葉好頭陀(文)增一阿含經。佛法中行十二頭陀難行苦行大迦葉第一(文)付其迦葉事或翻龜氏。此約性見。或翻光明。或翻飲光。華嚴大疏。迦葉者此云飲光○若就佛德。一者身光蔽餘光故。二者悲光蔽邪光故(文)頭陀者。不思議疏上云。淨命者少欲知足之行。胡語頭陀(文)△舍利弗(文)舍利弗者。法華第二云。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記(文)天台文句(第一二曰)增一阿含文引曰。我佛法中。智慧無窮決了諸疑者舍利弗第一(文)△優婆離文句(第二一曰)念數對波離持律第一(文)△阿難好多聞(文)慈恩慶喜翻。天台翻歡喜△當廣說之者。智論文廣說被讓也。 性名積習。以下明性智力。依論文作釋也。性名積習。相從性生欲隨性作行。此意性名內心也。下性名染心(文)此意也△欲約外相也。下染心為事欲名(文)△相從性生者。此外相欲內心性生義也。 欲隨性作行。或時從欲為性。習欲成性。此內心性外相欲事相望互成義釋也。彼法相釋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大同也。性名染心。染心為事。欲名隨緣起。此取一處釋性欲不同也就其智論本文性名深心。深心為事○(文)今云染心。深心內心積習依增感得名。彼深著心以義釋染心也。於義無相違。若又此二字相似故書寫謬了簡。 是事釋論中具明。智論第四卷廣釋之。故被讓廣說也。 種種方便道者。釋經種種方便道文。於中初引智論文。今毘盧遮那以下合此經意也。龍樹云。般若與方便本體是一。而所用有異。譬如金師以巧方便故以金作種種異物。雖皆是金而各異名。此智論第一百般若方便權實二智相望顯體同用異義解釋引也。就其本體是一二智不二位。所用有異般若方便二取義事在之。雖然當段御引證意趣釋種種方便道後得智應用文處故。本體是一約內證正體智。所用有異證種種方便道後得智可得意。結釋意。遍一切處真金智體內證正體智。造種種乘種種方便道後得智見。嘉祥三論玄。問大品何故前明般若。後明方便耶。答。般若方便實無前後。而作前後說者般若為體方便為用故。智度論云。譬如金為體金上精巧為用。故前明其體後辨其用也(文)。此本體是一實智。所用有異後得方便智判大都同也。付其常途意。或二智隔歷談義。或二智不二境智一體義談處重重不同。雖然。自宗意。內證法然五智。向外為方便智向內為正體智也。 今毘盧遮那亦復如是。能以遍一切處真金智體造種種乘。此以智度論意合當經本跡緣起也。毘盧遮那能現體即譬金師。遍一切處真金體即正體智內證位。以之類金體造種種乘。當種種異物也。即上安立無量乘當也。凡以一種金體與金上異相顯差別平等不離法門事。釋摩訶衍論第六。顯示自體大義門中五人平等門所引經文以金剛造作五趣像等義。并華嚴香象金師子章等例非一也。 復次此中問意即是發起大悲胎藏曼荼羅也。付之一義云。或聲聞乘道或緣覺乘道等經文。金手信解瑞相三身經文也。雖然如此瑞相三身十界身相即胎藏十界法然四重圓檀義事發起故。得發問意釋復次此中間意即是發起大悲胎藏曼陀羅取義。一義云。必瑞相外用三身直非釋大悲胎藏曼陀羅義。金手領解或聲聞乘道或緣覺乘道者。先悟大悲胎藏曼陀羅功德。為大會生解因緣義釋了簡。但此中問意御釋釋經或聲聞乘道以下意可取定事不審也。仍廣指云何如來應供正遍智以下釋此中問意見。故云何如來應供正遍知以下文約如來德。金剛手等證得及發起大悲胎藏曼陀羅三義一文含可得意。此意者。合本質瑞相自證化他發起大悲胎藏曼陀羅可得意也。末卷(第三)御釋。不思議法界即喻蓮華臺。種種方便道即喻蓮華葉(文)或經(第三)云。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現如來之身者。前現莊嚴藏時。普門一一身各遍十方隨緣應物。今欲說曼陀羅圖位故。還約佛身上中下體以部類分之(文)此等意。本地瑞相合發起大悲胎藏曼陀羅道理分明也。 於蒴般若平等心地畫作諸佛菩薩乃至二乘八部等四重法界圓壇。此正釋大悲胎藏曼陀羅義。付其兩部曼陀羅相望得意時。金界諸佛心中建立。胎藏開眾生心中處性相也。高祖因果兩部曼陀羅釋。如次當金胎二界曼陀羅。然者釋薩般若平等心地。生佛中眾生平等心地可得意歟。上御釋所謂眾生自心品○名為一切智者(文)又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經文下。眾生自心實相即是菩提。有佛無佛常自嚴淨(文)。末卷(第三)眾生一念心中有如來壽量長遠之身。寂光海會。乃至不退菩薩(文)。但付兩部義門有重重建立中。實兩部共通本有修生因果也。故薩般若平等心地因果十界心地可得意也。故下佛從平等心地開發○眾生平等心地無盡莊嚴藏大曼陀羅(文)付其諸佛菩薩等四重圓壇等得意合。諸佛菩薩中胎八葉五佛四菩薩。乃至言第一重金剛手第二重諸菩薩得意。二乘八部等第三重可得意也。 此一一本尊身語心印。皆是一種差別乘也。此曼陀羅諸尊一一三密。即一種差別乘義釋文相分明也。若約體相用三大得意者薩般若平等心地六大法界體。諸佛菩薩乃至二乘八部等四曼中羯磨身即相大。身語心印三密。用大義分明也。 且如有人志求五通智道。即從大悲胎藏。現韋陀梵志形。為說瞿曇仙等真言行法行者精勤不久成此仙身。更轉方便即成毘盧遮那身也。以下釋皆同一味所謂如來解說味經文意。隨類應現身中。且舉一類釋成皆同毘盧遮那道理彼為規准顯普門方便身皆同一味道理也。付其初且如有人○智道舉眾生樂欲。即從大悲胎藏以下應同彼性欲能化人及所說法門也。行者精勤以下相應彼尊行者速疾同所尊體。即成普門毘盧遮那果德義釋成也△五通智道樂欲世間有漏五通仙故。六通中可除漏盡通也。疏家末卷(第四)或有宗習世間五通仙法者。聞佛祕藏中具有迦葉瞿曇大仙等種種真言。能令獲得不思議神通。乃至如毘盧遮那住壽長遠彼便踴躍志求得入正法(文)准彼可得意。但下御釋直明本質曼陀羅度人相。今付瑞相所現影像身釋故本影不同相分。但如此瑞相所現身。直發起大悲曼陀羅可得意也△即從大悲胎藏○真言行法(文)。大悲胎藏能現體圍陀梵志所現身付其圍陀梵志者。胎藏曼陀羅第三重所連異類身也。疏末卷(第六)直云諸仙者。皆是圍陀事火之類。勤修苦行成五通神仙(文)當此意也△瞿曇仙等真言行法者。胎藏曼陀羅連五種仙。其中先舉一種。等言等餘迦葉等四種見△行者精勤○毘盧遮那身也(文)。此釋行者得益。顯皆同一味道理也。付此御釋古來義云。行者精勤○久成此仙身舉一門因果△更轉方便○毘盧遮那身釋普門行因得果相取義。此意雖同普門尊猶修普門萬行。依此因行成普門毘盧遮那果德得義。此常不一門即普入義也。但當段御釋意皆同○解脫味道理釋故。若一門普門證果淺深二重得意者。可違釋段意歟。其故成此仙身一門證果上。還轉因位修行三密方便云道理難得意也。所詮當段御釋意。行者精勤因位行體精進修行義△不久成此仙身以下明證果相也。此中成此仙身一門證果。此一門得入普門法界。故毘盧遮那隨類方便仙身轉成普門萬德毘盧遮那身云解釋意趣也。仍更轉方便修行方便不可得意。其上前後諸文。十九種金剛下。若諸行人○一切法界門也(文)末卷(第四)又此眾生乃至好樂遮文荼荼吉你者世間小術亦於此門而攝受之。能得見此本尊時。自然得見無量聖眾也(文)。仍設隨自隨他淺深兩釋。一門普門各別義隨他意淺略門。三重曼荼羅諸尊無淺深義隨自意深祕實談分別。故當段毘盧遮那與鬼畜其身平等義以可得意也。或一義云。更轉方便凡付諸尊有四重祕釋中。前三重為方便。轉彼至第四重祕釋(大悲胎藏位也)時。釋一門即普門毘盧遮那義了簡。此付取一門即普入義更轉方便四重祕釋中前三重為方便。轉此取義也。 如是或現佛身說種種乘。乃至現非人身說種種乘。此釋若有眾生應佛度者○人非人等身經文。付其如是言指現上圍陀梵志形等見。如以前了簡示現無量身中。先舉圍陀梵志一種。作委細釋為規准。餘佛身等可得意。故釋如是或現佛身等也。或一義云。上即從大悲胎藏現圍陀梵志形等付本質曼荼羅釋。准彼瑞相佛身可得意。故釋如是或現佛身等了簡。 隨類形聲悉是真言密印。或久或近無非毒鼓因緣。故經云皆同一味所謂如來解脫味也。此釋各各同彼○解脫味經文△隨類○密印者。指住種種威儀同彼言音釋形聲也。彼十界差相種種類形即內證密印。所有言語一一聲響。皆聲字實相真言道理釋也△或久或近○因緣(文)。此如來所說隨類言音種種威儀。普門應現雖有粗細淺深不同窮其實事皆祕密加持體性釋成佛因緣義。付其或久或近義付。或一義云。如次真言上漸頓二機了簡。或又視聽佛身色相音聲。其所化境界釋有遠近不同取義。或約為宿善云久。或約當機云近了簡。此常正機結緣機不同可得意歟。雖諸義不同也正機上頓漸不同得意宜歟。毒鼓因緣事。涅槃經第九見。彼隨義轉用處處釋見。但涅槃經一闡提人除之見。今自宗意以大那羅延力執金剛加持力皆度一闡提及定性二乘等見。仍自宗意者不可除闡提△故經云皆同一味所謂如來解脫味也(文)。 所以然者。一切眾生色心實相從本際已來常是毘盧遮那平等智身非是得菩提時強空諸法使成法界也。此隨類形聲悉真言密印明皆同一味所謂如來解脫味所由。付其能同示現無量身顯皆同一味。所同眾生平等為由釋事。應同六趣眾生言音色相處瑞相身故。若所同眾生無毘盧遮那平等智身道理者。能同佛體形聲真言密印皆同一味道理不可立。而眾生色心實相本際毘盧遮那己體故。能瑞形聲悉皆真言密印皆同一味道理自顯者也。金剛頂經(理趣經)一切有情平等故忿怒平等○一切有情法性故忿怒法性。一切有情金剛性故忿怒金剛性(文)。彼眾生平等法性金剛性為由顯忿怒平等法性金剛性義。今其意大同也△一切眾生○智身(文)凡眾生當體得意妄情所見面覺知父母和合眾生不知生由來不覺死所去也。小乘所談判十二因緣和合眾生。法相等意談唯識所變眾生性宗已上意見真如緣起眾生也。付其付談眾生色心實相。顯家意眾生色心緣起假相歸不變真理談實相。高祖是釋攝相歸性。此意也。今自宗實義六大緣起眾生得意。色前五大。心第六識大。色心共實相法性理也。故不動眾生當體即六大法界實相得意也。若改眾生色心歸空理為實相可違六大緣起道理也。故釋非是得菩提○諸法。色心實相色心即實相也△從本際以來○(文)自宗大綱本有本覺為宗旨。故生佛共本有法然性德也。但今釋所同眾生故指眾生當體釋從本已來常是毘盧遮那也△平等智身者。智識大。身五大。平等可通智身。即上色心實相意也△非是得菩提○(文)。此眾生色心本來毘盧遮那己體故起始覺日光證菩提涅槃二德妙果時。空萬法初非作法界云意也。 佛從平等心地開發無盡莊嚴藏大曼荼羅已。還用開發眾生平等心地無盡莊嚴藏大曼荼羅。妙感妙應皆不出阿字門。當知感應因緣所生方便亦復不出阿字門。譬如大海中波濤相激。迭為能所然亦皆同一味。所謂鹹味也。此生佛感應義釋皆同一味義也。上隨類形聲悉是真言密印。約佛邊釋一味義。所以然者○色心實相者。眾生平等為由。釋上皆同一味義。此生佛相并皆釋阿字門平等道理義也△佛從平等大曼荼羅。已者上釋於薩般若平等心地○圓檀。此意也△還用開發○大曼荼羅(文)。此證得諸佛一切智智德畢還令開發眾生本具曼荼羅義釋也。眾生蒙諸佛加持雖昇進。只開發自心所具萬德。實依他不覺故。釋開發無盡莊嚴○大曼荼羅。下十緣生句釋段如行者即以自心作佛○了知不離自心。故不生著也(文)誠能起所起共平等心地德相義分明也△妙感妙應○亦復不出0HFA40>字門(文)妙感約眾生。妙應約諸佛也。眾生感諸佛加持。諸佛符應行者也。故釋妙感妙應也。能所一味0HFA40>字門體性故共名妙也。今疏三卷。且如行者於瑜伽中○生不可得(文)。此意也。所詮能所感應因緣并所生事業。共釋成0HFA40>字不生同一鹹味道理也。以彼因緣所生法亦空亦假亦中文疏家高祖共釋0HFA40>字實義此意也△譬如大海中所謂鹹味也(文)此妙感妙應不出0HFA40>字門。能所一味譬也。 大日經疏第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