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第一末鈔卷第二十一(上半初日) 輸入者 崔靜靜 毘盧遮那佛即告。上金剛手如來內證外用二智領解。如是智慧以何為因云何為根云何為究竟發起三句問。上來彼發問釋畢。以下正釋三句答說經文。從初至用心聽法有二十功德當廣說之付一段文可有交合。此一段文。初牒文。後作釋。作釋中初善哉善哉釋。次善哉金剛手汝問吾如是義釋。後汝當○說之釋。三節分明也。 毘盧遮那佛即告持金剛祕密主言。善哉善哉執金剛。善哉金剛手。汝問吾如是義。汝當諦聽極善作意。吾今說之。乃至諸法無相。謂虛空相者。是牒文分明也。付三句答說經文毘盧遮那即告持金剛至方便為究竟三句總答也。祕密主云何菩提至謂虛空相菩提心正證。爾時金剛手復白佛言已下通妨問答也。此條文至菩提心為因正說終牒也。經全文如是說已毘盧遮那佛告○(文)。然今被除四字也。毘盧遮那者當經教主。即題毘盧遮那表。教主成就句說薄伽梵。疏即毘盧遮那本地法身(文)。當此等也△持金剛祕密主(文)。當經對告眾則金剛薩埵也。持金剛總諸金剛通名。祕密主金剛手別名也。此祕密主言付或心密主故曰祕密主釋。或汝於三密人中最為上首(文)。付此兩邊學者了簡不同也。一義云。釋心密之主事以三密配當三部時。金剛部心密也。此尊金剛部故云爾。然通三密被釋祕密義事金剛部中三密在之故非相違(云云)二云。祕密主得名自元通三密也。然三密中心密勝故云爾也。三云。自元三密平等宗故。舉心密三密悉具足。故隨處或釋心密之主。或約三密被釋也。或一義云。以有相無相二門取義。約有相義三密各別故具雙舉釋三祕密義。約無相義門。舉一具二故心密之主釋。是即相無相甚深釋義也。例如釋摩訶衍論明三大生滅門中明雙立三大。真如門中明無雙立三大也△善哉善哉○如是義(文)。歎金剛手發問云也。付其善哉善哉重言下釋其由。所詮歎德至極也。金剛頂經五種善哉今三種善哉。可有交合事。汝當諦聽以下經文下御釋分明也。 以執金剛手祕密主豫測如來加持深意又能發起時眾作生解因緣。已下作釋也。釋中初至重言善哉善哉。經初釋二種善哉言△豫測如來加持深意○(文)上測現大日如來三無盡莊嚴加持境界深意說遍一切乘自身成佛教領解義也。上御釋如文殊師利都見○此乘而生也(文)又云。以覩如來無盡身口意○得此一切智智也(文)。所詮深意所指。依上御釋意見牒末喻宗本義。即遍一切乘自身成佛教說測量義也。又上被釋金剛手發問意時。此中問。意○四重法界圓壇(文)又大師。平等三密住佛日而常轉。祕密加持應器水而不絕。法性身塔奇哉皇哉(文)。依此等意大日如來加持相於有甚深意趣見。指此等如來加持深意有御釋也△又能發起○因緣(文)。是金剛手領解如來加持相。竝舉五種譬喻顯大悲胎藏四重圓壇及一切智門功德作大慧生解因緣義也。上金剛手觀智如來○廣分別說(文)。此意也。 仰測聖心不失機會。故重言善哉善哉。仰測聖心結測如來加持深意義。不失機會結又能發起○因緣也。聖心指大日大聖深意。金剛般若開題云。○聖者梵曰阿哩也。若質旦翻無惡。斷一切惡因盡一切惡果洗蕩一切習氣(文)。或一義云(正智院)。測如來加持深意實智△發起時眾等權智。彼發問權實不二智取。又實智法無礙。權智義無礙。發問辭無礙等分別事也△重言善哉(文)。善哉意善哉善哉重言如前。自證化他。本地瑞相。權實二智等表深意。重善哉善哉云義也。 我觀一切天人沙門婆羅門乃至淺行諸菩薩。無能於世尊前發如是問者。所以者何。以此三句義中悉攝一切佛法祕密神力甚深之事故。復歎言。善哉金剛手。汝能問吾如是義也。是善哉金剛手汝問吾如是義經文釋。於中初一曼荼羅聖眾中金剛手一人外對揚如來無發問者義釋。所以者何已下其述因由復歎言下合經文。以如來善哉已下明如來加持得益。我者心王大日大我。今經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說法無等比本寂無有上(文)。大師即身義有引證。我者大日尊自稱○本祖(文)△我觀一切天人○(文)。以佛眼觀一切義明。疏末(第六)卷曰。復次執金剛。手默然而住者。欲表如來照機義故如常教所傳云佛於晝夜三時觀可化眾生而度脫之。此隨聲聞心量。自作如是說耳。若佛眼觀而後見。不觀則無所見。觀時則智慧生。不觀則智慧不生。是則生滅明暗之境。不得名為平等大慧也。以如來無相無分別慧法爾無礙常照法界根緣如大海潮終不過限。是故金剛手適有可傳之機如來即為演說。不待問而後答也(文)。付其今一切天人沙門婆羅門乃至淺行諸菩薩者指當經會座眾歟。若又總不望當經會座法界眾生指歟事。若會座不望人指得意。以佛眼觀法界天人沙門等淺行菩薩自在性會場不望不見法身色相。故發問事無之可得意。但此義時自性會眾悉可有發問義歟。末卷金剛手一人發問十佛剎微塵數大眾發問義見。一義云。今天人沙門婆羅門等者指當經會座眾取義。四重圓檀十界輪圓曼陀羅故雜類身悉可有之。付之當經會座連處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實未悟實行因人歟。又從果向因人歟事。有尋所也。一義云。自性會唯佛與佛境界因人絕望故有從果向因人。始行初心凡夫不可有之取義。處處文爾見。但當段淺行諸菩薩御釋久已通達人於上。淺深無淺興互有淺深有邊邊故且淺深釋被作也。一義云。於自性會可有實行因人。凡於機根有重重。故雖云始行初心凡夫也相應內證機根直望自性境界聽受法身真說事有之。故無相違。當段御釋天人沙門婆羅門乃至有淺行因人見。處處釋文又爾也。付其天人常事也。沙門出家通號。婆羅門俗名也。智論第十云。智慧人有二分。沙門婆羅門。出家名沙門在家名婆羅門○婆羅門多學智慧求福。出家人一切求道。是故但說沙門婆羅門(文)。華嚴音義釋婆羅門。此云捨惡法。又云上行也(文)乃至言餘類可得意也△淺行諸菩薩(文)。淺深對辨重重可有之。若五十位相望地前為淺行地上為深行可得意。或又望佛果因位菩薩總為淺行得意事在之。付三重曼荼羅分別。是又可有重重。第二重菩薩望第一重為淺行。第三重望第二重為淺行等義重重可有之也△無能○問者(文)。是對如來發起甚深問事限金剛手一人義分明也。涅槃經二十二云。爾時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為欲利益無量眾生令得安樂憐愍慈念諸世間故。為欲增長發菩提心諸菩薩故作如是問○我都不見一切世間若人若天沙門婆羅門若魔若梵在能諮問如來是義。今當誠心諦聽諦聽。吾當為汝分別演說(文)。顯密雖事異非深位大士對如來發問事無之義。大都其義同也。付之守護經。金剛法自在王菩薩而白佛言。彼一切智諸佛境界三昧。以何法而為其因。復以何法而為根本。云何修行云何究竟(文)。是法自在王菩薩對如來發起三句問見。當經住無戲論執金剛三世無障礙智戒法門問見。然今無能於世尊前發如是問者有御釋事。一往難得意。但守護經說且他受用身佛對發問。故今自性法身大毘盧遮那如來對揚淺深不同也。於三句法門可有重重淺深故不成難也。所詮今意於當經會座對自性法身付發問作釋也。又住無戲論執金剛付戒一種金剛手請問上雖作重請一經悉不出金剛手問也。其上今一切佛法攝祕密神力甚深事付三句法門釋歎發問義故非相違。一曼荼羅聖眾中金剛手獨問發起其因由事。橫豎重重深意事可有交合。△所以者何○(文)。是淺行菩薩等。世尊前於不發問由釋。誠此三句法門約行者向上入證次第。約佛從本垂跡妙用。論其體性非因非果法體也。於之三部三密三諦三點等無邊義理。并大小權實內外諸教悉三句法門該攝故此三句中○(文)一。此三句攝一切事。吽字義云。大日經及金剛頂經所明皆不過此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之三句。若攝廣就略攝末歸本則一切教義不過此三句。束此三句以為一吽字。廣而不亂。略而不漏。此則如來不思議力法然加持之所為也。雖千經萬論亦不出此三句一字(文)。一切佛法能詮教法。祕密神力等所詮義理也。法華(第七)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祕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文)今借彼經言作釋也。付其初一切言被祕密神力甚深等可得意也。天台文句第十二。釋彼法華文云。一切法者一切皆佛法也。此結一切皆妙名也。一切力者通達無礙具八自在。此結妙用也。一切祕藏者遍一切處皆是實相。此結妙體也。一切深事者因果是深事。此結妙宗也(文)。准彼今名體宗用可分別歟。或一義云。一切佛法蓮華部。祕密神力金剛部。甚深之事取佛部。理智不二三部三點取事在之△故復歎言○(文)是釋合經文。 以如來善哉言音所加持故爾時金剛手無量功德倍增。是上三種善哉總結也。意。依如來稱歎加持。金剛手眾德倍增義也。付其金剛手久已通達人也。然今初功德倍增義釋意如何。付之一義云。久已通達人現未悟相示功德倍增義也。一義云。一經於前後金剛薩埵因德。如來果德見事在之。又金剛手如來體同見事在之。此外互為主伴深義在之。如此義或示因果法爾相。或顯因果同體義。或因為本果為末等。含重重深意也。委細可尋也。 復明於所受法終無漏失。次即誡言。汝當諦聽極善作意。吾今說之。已下釋經汝當諦聽○吾今說之文。於中。初正釋。次亦為下又釋。故釋論云下引證也。正釋中初釋。次合經文。正釋意金剛手億持不忘進。汝當諦聽等說云意也。付其一經始終被說汝當諦聽極善作意等。殊演說祕密法門時。勸誡問者言也。疏末卷(十五)云。佛子善聽者。准梵本正語。當具慇懃諦聽。何以上來諸問不言善聽至此方說耶。然餘法若不善聽致有妄失其過猶少○戒之也(文)。又疏四初云善聽法之極者。以諸法實相義甚深難見。是故誡令善聽也(文)。當段文三句法門一經一部肝要。祕密奧旨故。殊更被置極善作意誡句也。一義。釋文今疏異也。彼此同異可有交合也。 亦為未來第子明此囑耳。是明未來得益也。付之一義云。金剛手憶持不忘為未來弟子說之云意也。此時囑云即金剛手付屬言也。一義云。正釋直勸會座對告眾金剛手憶持不忘。又釋直為未來眾生作此囑也。付其未來者。凡自性會常恒說無三世不同故。今未來者。自性會未來入人指也。非過現未來相望。一義云。傳法聖者流傳約云未來也。一義云。於自性會可有三世相(云云)。 深心受法之儀式也。是總結上意。深心者信行相也。唯識論(第七云)云何為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文)。 故釋論云。是深信受法證據引證智論第一文。此論文初二句准明。若無是相等反顯。如說偈云等經偈引也。 若人心善直信是人可聽法。若無是相則不能解如說偈云。是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意也。心善者。信善心所故云爾也。直信信行相也。 聽者端身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是明聽者相。一心入於語義中語能詮也。義所詮可分別也。 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為說。天台釋。大師解釋。今疏釋。可有交合事。及無盡意經用心聽法有二十功德。當廣說之。是用心聽法功德經文讓也。付其貞元錄所載無盡意經二十功德說相不見。然者三藏於西天此經梵本有披覽。彼被讓歟。演密(第三)無盡意經未見其文判引智論文具舉二十功德。又今疏末卷(十六)如大本中有二十種勸令聽法之相。佛為執金剛除一切塵垢及修行真言行諸菩薩等法要未具不得疾成無上菩薩提。今復次說滿足乃至如是二十種因緣當廣說(文)。依此等御釋要心聽法二十功德。當經十萬頌大本中說見。義釋於一心法具足因緣(文)。今疏一切心法具足因緣之義(文)。 大日經疏第一末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