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第一末鈔卷第三十九(下半九日)

輸入者 崔靜靜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凌君鈺
  改稿者 夏桂蘭

經云。祕密主無始生死。上來至第七問答說文終料簡畢。已下自初至時外道釋終亦以不觀時自性故而生如是妄計也。付一段文可有了簡。此一段文。初牒文屬當。欲明下別釋。此中初無始生死等總說經文釋。後餘復計有時等釋。兩說見。
經云。祕密主。無始生死愚童凡夫執著我名我有。分別無量我分。祕密主。若彼不觀我之自性則我我所生者。以下答心相續義也。是初牒文屬當分明也。付其今牒文先牒總說經文。然心續生答說廣可通後段。故屬當御釋已下答心相續義也判已下言被置也。付其所指已下先至八心經文終應了知空離於斷常屬當可得意也。雖三劫同心續生答說也中間隔六十心經文。故今已下言世間三種住心一具難得意。隨而上牒文牒是故應了知空離於斷常經文也。一義云。心續生答說廣通十住心上今已下答心相續義也御釋廣可通三劫經文。其故大師十住心論(第一)當段總說經文并下愚童凡夫類猶如羝羊文一具牒注。善無畏三藏釋云。從此已下十種住心佛答心相續之義也(文)。此御釋。分明今疏家已下言通三劫見。爾者以此義可為本。一。心續生答說通十住心歟事。通義時疏家上牒文并八心終結成等且約始牒取義△二為顯世出世異。先牒世間三種文(云云)△三三劫等通心相答說故偏。限心續生世間三種文牒也△四中間六十心經文相隔故先牒世間三種文也(已上)。快成鈔見。限世間三種義時大師從此已下十種住心釋十住心中世間三種住心是心續生義。故且約彼作釋。則言總意別意也。其故言總有十種住心意取世間三種也△一義云。十種住心者指人天十心也。即種子芽皰葉敷花結實受用無畏殊勝決定十心也。以此等義兩方可會釋也。一。快成鈔云。於心續生義通局重重見。一約世間三種住心。二通三劫文。三總通住心品諸文。十住心論(第一)云。又問。發趣菩提之時心所住處相續次第幾種。佛具答之。故經初品名曰住心(文)住心品一品總稱也。仍一品悉見心續生義可有也△或通二部經心續生義得意義可有也。上九問答說最初勝大乘句。心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外道不能識總表文。廣九問答說總表心得一義有之依之也。但彼答第三問見。故通九問難得意者也△一。問答心續生問上以頌文略答。已下以長行被作廣答也。以頌文答時最初答心續生問。今長行初先被答心續生義事。真言行者住心次第。顯密二教差別。專依此心續生義顯故也。其上當品品號。尤依此心續生義得住心品稱也。
欲明淨心最初生起之由故先愚童凡夫違理之心。是經說第一住心由被總釋也。付其今御釋意。凡順理心必翻違理心生起故為順理心生起因由舉第一異生羝羊闇心見。若約深祕得意者此十種住心心內十點德相一切智智體性不可闕減。故被說之可見也△淨心最初生起者可當第二住心種子心也。故經愚童凡夫類猶如羝羊或時有一法想生所謂持齊(文)疏云。世間從久遠來展轉相承有善法之名。然以違理之心種種推求而不能得。後時欻然自有念生。我今節食持齊。即是善法也△先說愚童凡夫違理之心(文)。今所說三十種外道等一向惡心一分順道理行相無之。故違理之心有御釋也。故今疏第二結成三十種外道。已上皆是破壞內外因果違理之心(文)。十住心論(第一)云。異生羝羊心者此則凡夫不知善惡之迷心。愚者不信因果之妄執。我我所執常懷胸臆。虛妄分別鎮蘊心意。逐陽焰而渴愛。拂花燭而燒身。既同羝羊之思草婬。還似孩童之愛水月。不曾觀我自性。何能知法實體。違教違理從此而生。從冥入冥相續不斷(文)。大日經開題云。如幻醉客眠昏於無明闇室憂長夜叵曉如夢貧商迢迴于妄想寒里。傷暖春遲來。加復二十九邪計磐石磥砢人皆不知家內伏藏(文)。寶鑰云。一向行惡行。不修微少善(文)。此等意也。付其所指理可相當順世八心也。第二卷御釋。次明最初順理之心。順即是世間八心也(文)。依此意者。違第二第三住心人天理違理心可得意。但實所迷理廣從第二至第十可有之也。大師。如是三十大外道。各各迷真如輪轉(文)△一。第一住心如實知自心耶。
無始生死者。智度云。世間若眾生若法皆無有始。經中佛言。無明覆愛所繫往來生死。始不可得。乃至菩薩觀無始亦空而不墮有始見中。已下別釋經文。初解釋無始生死文以智論第三十一文意被作釋也。彼論釋十八空中無始空義文也△世間若眾生若法皆無有始者。正無始生死義也。其故眾生約五蘊和合人法約五蘊法體。此二正感生死體也。智論全文無始空者世間若眾生若法皆無有始。如今生從先世因緣有。先世復從先世有。如是展轉無有眾生始。法亦如是○(文)。一。無始起眾生事。仁王經見△經中佛言(文)。是論自經被引證也。論三十一全文如經中說。佛語諸比丘。眾生無有始。無明覆愛所繫。往來生死始不可得。破是無始法故名為無始空(文)。付其被舉無明愛事諸煩惱中連續生死事。此二種增強也。無明能覆無明。愛當貪煩惱。上御釋緣業生者。謂為有情癡愛因緣造身口意種種虛妄不清淨業。乘如是業生六趣身。增長輪迴備受諸苦(文)。今意同也△乃至菩薩○(文)是正無始空義也。若無始實有執可成過故被釋無始亦空也。智論三十一全文云。問曰。無始是實不應破。何以故。若眾生及法有始者即墮邊見○今以無始空破是無始。則還墮有始見(文)。答曰。今以無始空破無始見。又不墮有始見(文)。一。無始無明事。
愚童義如前說。是經愚童釋上被讓也。付其愚童釋上兩處見。一經諸大菩薩釋因被舉三種薩埵釋見。上釋云。就瑜伽宗者薩埵略有三種。一者愚童薩埵。謂六道凡夫。不知實諦因果。心行邪道。修習苦因。戀著三界。堅執不捨(文)次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下所謂愚童凡夫。若聞是法少有能信(文)。彼兩釋中初釋委細見。愚童釋初故。指彼文處不得意歟。大師又十住心論引初文處證第一住心義也。此義宜也。次釋愚童凡夫若聞是法少有能信有御釋愚童行相委細釋無之。仍彼文處難取也。或一義云。通可指兩處文也。
凡夫者。正譯應云異生。謂由無明故隨業受報。不得自在。墮於種種趣中色心像類各各差別。故曰異生也。是釋凡夫二字。此意。凡夫義翻異生正譯見。寶鑰云。凡夫作種種業感種種果。身相萬種而生。故名異生(文)。一切經音義以異生為正翻。以凡夫為義翻見。付其異生得名。異約色心像類各各差別義。生四生等。自他相望云異生見。香象釋。異執而生故名異生(文)此意。異約能感因。生約所感果報見。凡感色心像類各各差別果報事專可依能感異執。故香象釋意是又無違。又大師作種種業感種種果等御釋異義能業果可見也△謂由無明○(文)是為釋異生義。先被釋煩惱業苦三道緣起也。無明煩惱。業無明所起業。報依業所感報果也△不得自在者。起信論。以依業受果不自在故(文)。此意也△墮於種種趣中(文)。種種趣者六趣也。今疏上此中種種趣者。梵云那衍。亦名為行。亦名為道。下云大乘道等義同也。毘婆沙說有五道。摩訶衍人多說六道。如是廣衍乃至此世界中已有三十六俱胝眾生趣。何況十方一切世界耶(文)△色心像類各各差別(文)。是六趣色心相貌不同義也。委細論之六趣中各各可有色心像類差別也。
其所計我但有語言而無實事。故云執著我名。言我有者即是我所。已下釋經我名我有句。凡妄情所執法有言語。無其實事。故計無法為實我。故約聖者所見無實我也。遍計所執名情有理無此意也△言我有者(文)經我有被釋即是我所也。我所我所有故其義同也。付其我我所分別事。香象釋內執六根總名為我。外執六塵總名我所(文)。此意緣內心五蘊等執常一主宰名我。餘法屬我名我所。意。六塵諸法我所有執義也。常如執我衣我體我僮僕等。
如是我我所執如十六知見等墮事差別無量不同。故名為分。經分別無量我分文釋。意。我我所執非一。經說無量我分。疏被類十六知見也。十住心論第一云。楞伽經說百八部邪見。瑜伽論說十六計。智度說十六知見(文)。今經說三十種我見。如是無量我分可得意也。一。十六知見事。大品經及智度論第三十五卷見。一一釋名天台法界次第淨影大乘義章釋也。大乘義章第六云。十六神我義出大品經。神謂神主。我謂我人。神我不同。略說十六名字。是何。一名為我。二名眾生。三名壽者。四名命者。五名生者。六名養育。七名咒主。八名為人。九名作者。十使作者。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三受者。十四使受者。十五知者。十六見者。此等皆是我之別名(文)。一。我我所執總別事。一義云。我我所執相當十六知見中我。爾者一類外道於五蘊中計我我所名我外道。故一類外道計非總。隨被釋次時外道時餘復有時(文)。是說各別計故置餘言見。隨今如是我我所執如十六知見(文)。十六知見隨一見。一義云。我我所執是總句也。總一切外道執計皆不出我相故總說我我所執。但如十六知見等御釋經無量我分釋也。意。我我所總別如十六知見等各別計故釋如十六知見等也。大師連三十種外道名字時。自時外道舉二十九種名字。是則付別句舉二十九。總此別總句我我所故總別合可滿三十種數量。故如是三十大外道結成見。若以我我所一類別執得意者三十種嗢陀南不舉之事不審也。仍我名我有總我可得意也。但時外道經文被置餘言事。自總移別起盡見。爾者經我我所執十六知見中我外道可相替也。彼別是總故。智證大師疏鈔云。如是我我所執如十六知見等。和尚云。我我所執總舉十六知見。是別別稱之。可訓我我所執如十六知見等(文)。此意也。經我我所執取總我。十六知見取別見。但十六知見初我總為別名得意可同也。此義宜歟。
次釋虛妄分別所由。故云祕密主若彼不觀我之自性則我我所生也。若彼觀察諸蘊皆悉從眾緣生。是中何者是我。我住何所。為即蘊異蘊相在耶。是釋說上我我所執等虛妄分別所由祕密主若彼不觀等經文。於中初總釋屬當。若彼觀察下委釋也。此中初示正觀得益。然彼不自觀察下辨不觀妄計。付其上我我所執遍計所執也。虛空分別言多分名依他也。唯識論第八。諸座教說虛妄分別是依他起(文)。爾者所執我我所所由說經文釋。虛妄分別所由有御釋事一往不審也。付之△一義云。安惠等意虛妄分別直為遍計所執。依此義者不可相違也△一義云。所執必依依他虛妄分別現故。取能遍計執方。虛妄分別所由。有四釋也△一義云。我我所執能執心是依他也。故名虛妄分別無相違也△若彼觀察○(文)已下委釋也。被釋經若彼不觀義時初先明觀得益。對彼被釋不觀過失也△諸蘊皆悉從眾緣生(文)。凡外道凡夫我五蘊和合上計故為遣彼和合我相五蘊無性義有御釋也。一。五蘊無性事。隨宗可有沙汰也△是中何者是我(文)。是明色心五蘊中我不可得義△何者是我者直明我不可得義。我住何處者明無我所在義△為即蘊異蘊相在耶者以即離相在觀明我不可得義。大方外道所計我雖無量也不出即蘊離蘊非即非離三種。唯識論第一云。又所執我復有三種。一者即蘊。二者離蘊。三者與蘊非即非離(文)。今即蘊者即蘊我也。異蘊者離蘊我也。相在者可當非即非離我也。
  若能如是諦求當得正眼。是正觀得益也。付其當得正眼位。依世出世待對者可相當聲聞見道。若以真言行者為能觀可相當初地也。
然彼不自觀察。但展轉相承。自久遠以來祖習此見。已下正明不觀妄計。今疏第二云。由不觀我實相故。但從久遠以來相承祖習此見。各各自謂有大師薄伽梵一切知見者。以善修瑜伽故現覺此法而為世間說之。唯此是究竟道。更無餘道(文)。彼全同也。所詮諸外道等不觀我之自性。從久遠已來邪師邪教依憑。如此妄見祖承義也。
謂我在身中能有所作及長養成就諸根。唯此是究竟道。餘皆妄語。以是故名為愚童也。是先被舉即蘊我也。唯識論。於我明量同虛空潛傳身中卷舒隨身三我相。今云我在身中等故可當後二也△能有所作等者。諸外道等五根手足等皆我被成就我所作也計故云爾△唯此究竟道者是明妄觀偏執△以是故名為愚童也者。如此妄見皆是愚童凡夫宗計故。被結歸總表無始生死愚童凡夫愚童名字也。
經云。復計有時者。是釋時外道宗計。此中初牒文。次釋宗計相。後釋妄計因由。付牒文。經餘復計有時(文)。爾被脫餘言事。經以總別待對雖案餘字別別宗計總我外無餘宗計。故牒文被脫之也。謂計一切天地好醜皆以時為因。已下釋時外道妄計兩種宗計見。初計萬物皆時所作。次計時成萬物因正時非造作萬物。初宗計例同性宗真如諸法體性而緣起成諸法談。次宗計同法相真如成諸法體性緣起不成諸法談。凡此一段依智度論第一卷文意被作釋也△謂計一切○(文)意。天地間所有善惡總類皆以時為因云意也。誠草木等敷花結實有情次第生長等皆以時為因義。其宗計分明也。
如彼偈言。時來眾生熟。時至則催促。時能覺悟於人。是故時為因。智論本文如時經中說(文)。仍今所指偈時經中偈可得意。△時來乃至(文)是正時作諸法義也。如上天地好醜等御釋可通情非情。爾今經偈先約有情被說見。付其今偈文。或一義約十二因緣次第取義。眾生熟者依無明貪染胎中感生位也。是異熟果故云熟△催促者出胎位△覺悟者於胎外當觸受以下位取義。或一義云。必非十二因緣次第。眾生熟者眾生生長義也。催促者欲作一切事意也。覺悟者或睡眠後覺悟。或決斷已前疑惑等也△一。此時外道宗計。唯識述記第一云。或計。有一時是常是一。能生諸法(文)。
更有人言。雖一切人物非時所作。然時是不變因。是實有法。細故不可見。以花實等果故可知有時。何以故。見果知有因故。此時法不壞故常。是出時外道異計。此意。時常住實有法也。然其體微細非眼所見境界。爾以花果等前後轉生。有時可知計△何以故等者釋其由△見果知有因等者。果即指花實等。是時為因故云果△知有因者。因即當時也。四諦列次第果相粗顯所以先明釋可准知也△此時法不壞故者。花實等雖前後改轉。時亙三世常恒故不壞故常計也。一加羅三昧耶時事。亦以不觀時自性故而生如是妄計也。是釋妄計所由。是自成能破言。也。觀時自性義智論第一廣釋之。所詮佛法意時無別體依法而立道理故時體無別有。何計常住實有執時能造作萬物乎。依百法性相者是不相應行法也。仍色心上假立。別非有時體△一。智論文可見之。

大日經疏第一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