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經疏第二末鈔卷第七十二(上半七日)

輸入者 崔靜靜
    一校者 焦遠蘭
  二校者 凌君鈺
  改稿者 夏桂蘭

觀察三心○餘皆准此。十地經文釋內。上來信解行地釋畢。已下付觀察三心經文一段可有了簡。此一段文。初總釋。若通論信解地已下別釋。別釋中初釋長三句。後明短三心也。
觀察三心即是因根究竟心者。是牒經文總釋。經說三心因行果三句也總釋也。下別釋中明長短三句。爾者總釋因根究竟總通長短三心總表可得意。凡因行果三心雖不同也共是心品轉昇故。經說觀察三心。疏釋因根究竟心也。上釋住心品品號時自心發菩提即心具萬行見心正等覺證心大涅槃發起心方便嚴淨心佛國判五點共名心此意也。
若通論信解地則是初地菩薩。得此虛空無垢菩提心時自然於十無盡界生十大願。乃至滿足百萬阿僧祇大願。以此即是菩提心為因。從二地以去增修大悲萬行。即是無盡大願。於十法界生根。乃至漸次增長。至第八地以去皆名方便地。佛性論云。八地以上境界皆同。但約方便為階降耳。已下別釋中此初約十地明長三句。下短三句別釋對云通論。若言不定言也。於三心長短不定故云然△信解地者十地通名也。次上此經宗從淨菩提心已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文)。此意也△則是初地菩提乃至菩提心為因(文)。是釋三心中因句十地中是初地位故。釋則是初地菩薩△得此虛空無垢菩提心者以初地所發願。明二地已上大悲萬行因義。虛空無垢菩提心初地所證菩提心也△菩提心者覺心也。此心離一切障無垢無染事如虛空故。云虛空無垢菩提心也△自然於十無盡界等(文)。十無盡界事。華嚴所說十不可盡法當也。六十華嚴說十不可盡法。八十華嚴說十盡句。六十華嚴經二十五十地品云。菩薩摩訶薩住歡喜地。以十願為首。生如是等百萬阿僧祇大願。以十不可盡法而生是願。為滿此願勤行精進。何等為十一眾生不可盡。二世界不可盡。三虛空不可盡。四法界不可盡。五涅槃不可盡。六佛出世不可盡。七諸佛智慧不可盡。八心所緣不可盡。九起智不可盡。十世間轉法輪智不可盡。若眾生盡我願乃盡。若世界。虛空。法界。涅槃。佛出世。諸佛智慧。心所緣起智。諸轉盡我願乃盡。而眾生界實不可盡。世界虛空法界涅槃佛出世諸佛智慧心所緣起智諸轉實不可盡。我諸願善根亦不可盡(文)。八十華嚴三十四卷(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一云)。佛子。此大願八十盡句而得成就。何等為十。所謂眾生界盡。世界盡。虛空界盡。法界盡。涅槃界盡。佛出現界盡。如來智界盡。心所緣界盡。佛智所入境界界盡。世間轉法輪智轉界盡。若眾生界盡我願乃盡。若世界乃至世間轉法輪智轉界盡。我願乃盡。而眾生界不可盡。乃至世間轉法輪智轉界不可盡故。我此大願善根無有窮盡(文)。付之八十華嚴說十盡句。六十華嚴說十不可盡法。仍盡與不盡一往相違。清涼疏釋此不同云。初晉經名為不可盡法。下釋亦云皆不可盡。今云十盡句者窮彼無盡皆無有餘。故名為盡。斯則盡無盡眾生也(文)。演義鈔云。示現不斷盡者不斷是無盡。統攝無盡之法令無有餘。名為盡耳(文)。所詮十無盡界者當所緣境。凡菩薩大士願於此十無盡界可發覺。大師之御釋云。聊設萬燈萬華之會。奉獻兩部曼荼羅四種智印。所期每年一度奉設斯事奉答四恩。虛空盡眾生盡涅槃盡我願盡(文)△生十大願乃至滿足百萬阿僧祇大願(文)。此明菩薩所起大願。八十華嚴第三十四卷十地品。第二十六一云。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願。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所謂生廣大清淨決。外以一切供養之具。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令無有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初數無有休息。有發大願。願受一切佛法輪○願一切世界佛興于世。○願一切菩薩行廣大無量。○願一切眾生界有色無色。○願一切世界廣大無量。○願一切國土○願與一切菩薩同一行。○願乘不退轉輪行。○願於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此十願門為首。滿足百萬阿僧祇大願(文)。華嚴經疏卷第六。委細釋此十大願名字。一。十大願名字事。彼疏云。初供養願○第二受持願。亦名護法願。○第三轉法輪願。亦名攝法上首願○第四修行二利願○第五成就眾生願○第六承事願○第七淨土願。第八不離願。第九利益願。第十成正覺願(文)。探玄記第四名眾生願。一。此十大願中。初供養願總。第二受持願已下別見△乃至滿足百萬阿僧祇大願(文)。經以此十願門為首。滿足百萬阿僧祇大願(文)。華嚴疏云。第四以此下明攝眷屬。若觀經文。以此十之願有於百萬等。依論釋云。此十大願一一願中有百萬阿僧祇大願。以為眷屬。即此十願攝無有不盡。如成正覺即攝藥師十二上願。如淨土願即攝彌陀四十八願等故。此經他經所有諸願不出此十。非唯攝願亦攝一切菩提分法。如第七地辨。上明二十願彰自勤行意(文)。△以此即是菩提心為因(文)。是初地菩提心及所起大願三句中為因句。△從二地乃至無盡大願於十法界生根(文)。此三句中大悲為根句釋△從二地已去者自第二地至第七地相當六地也△增修大悲萬行者菩提薩埵萬行皆大悲為主故。云大悲萬行也。是即大非所起萬行也△增修者望初地菩提心為因位萬行云增修也△即是無盡大願等(文)。已下大悲萬行增修相釋。付之。無盡大願者菩提心為因位所起十大願乃至百萬阿僧祇大願指。於十無盡界所起大願故。云無盡大願也△於十法界生根者是正大悲為根句意也。付之十法界事。慈覺大師請來義釋於十方界生根(文)。是四方四維上下十方界見。但今疏無方字。故十方難意得。或一義云。六凡四聖十界取義。大師釋經十法界文。以說十界文證據故。今十法界可當十界也。隨今疏上大悲為根義釋云。由自善根及與如來加持法界力故。所為妙業皆得成就。即是普於一切智地。乃至無餘有情界皆悉生根也(文)。此意。一切智地佛界。無餘有情界九界故。於十界大悲根生義也。仍當段被釋此意取義。一義云。十法界者十無盡界指。意於初地菩薩於十無盡界所起無盡大願。於彼十無盡界生根義也。上下文意不可相違故。既緣十無盡界所生大願上。於彼十無盡界萬行根可生也。隨演密鈔第四云。疏於十法界生根者謂於前十無盡界中所修悲願。能引起後起方便。名之為根(文)。此釋分明也。此兩義古來異義也云付文相連得意。十無盡界取義可然△生根者根即萬行也。意於十無盡界修萬行義也。萬行名根事前菩提心及所起大願。令堅固意也。乃至後方便究竟果望又云根也。演密鈔能引起後地方便名之為根(文)。此意也△乃至漸次增長等(文)。已下方便究竟心釋△至第八地已去者自第八地至第十地三地也。付之方便言進趣利物有二義。是名向上向下方便。向上方便者行者昇進斷惑方便也。向下門者大悲利他方便也。此中今方便可當何乎事。演密鈔。佛性論文付但約方便文釋對治惑障有階差別故釋故。斷惑方便取見。初地不極十地有惑義。并十地各治地方便明如。尤可有斷惑方便覺。但今疏末卷無功用已去。漸學如來方便。如嬰童已生習諸伎藝(文)。此釋意。漸如來方便云故。利物方便見。縱初地不極義也。利物方便學事。不可有相違者也。佛性論云等(文)。此佛性論第四卷相分無變異品第九文也。△八地已上境界皆同者。約所證理。總十地共所證理雖無差別八地以上殊無相無功用位故。境界皆同云也△但約方便便階降耳者約方便分三地不同義也。付之依演密鈔意者斷惑方便可得意。於能斷智所斷惑者淺深不同故。作三地階降也。例華嚴清涼理無淺深。證有階降。以無為法賢聖不同判如。依一義意者利物方便也。意如來方便學三種淺深有可見也。
若觀一一地亦自有三心。如以眾多十因緣得入初地名為因緣。已下十地各別短三句明。於中。若觀一一地亦自有三心者總表也。如以眾多十因緣等者別釋也。於中。初初地三心明。後餘皆准此二地以上准例△如以眾多十因緣○名為因緣者此因句釋△眾多十因緣事。華嚴經初地能入因緣說皆十種數量以明之。十地論第二卷已說請分自此已下正說初地。此說分中說何等事。分別有三。一住。二釋名。三安住。住中有四種。依何心為何義。以何因。有何相。彼心生時即住初地是名為住。於中諸佛子善集善根故。如是等四十句說此住義(文)。八十華嚴三十四卷云。佛子。若有眾生。深修善根善修諸行。善集助道善供養諸佛。善集白淨法。為善知識善清淨深心立廣大者生廣大慈悲善根(文)。十地論此文引結云。如是十句說依何身(文)經云。為求佛智故。為得十力故。為得大無畏故。為得佛平等法界。為救一切世間故。為淨大慈悲故。為得十力無餘智故。為淨一切佛剎無障礙故。為一念一切三世故。為轉大法輪無所畏故(文)。十地論釋此經文云。已說以何義故。生如是心(文)。經云。佛子。菩薩。起如是心。以大悲為首○究竟虛空盡未來際(文)。論結云。已說以何因。生如是心(文)。經云。佛子。菩薩始發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以不動相應法故(文)。論結曰。已說住義(文)。付之十地論如是等四十句釋故。依何身以何因以何義有何相四種。共各可有十句見。然釋段中四十句不見。第二第三但有九句。然者總別合為十句也。第四有何相段中有八句。總別合九句也但華嚴習十以盡一切故。或過十種。或雖不足十種皆名十事在之。然者今以此義雖不足十句釋四十句也。
既安住已以種種大悲萬行淨治是地名為根。此初地上根句釋。既安住者。安住初地位也△種種大悲萬行等者增修大悲萬行義也△淨治是地者。淨治初地也。
  說淨治地果相者。已下釋究竟句△淨治地果相者根句時以大悲萬行淨治此地上果德。及方便業名究竟。利他方便見。此自利利他二種以名究竟也。
  餘皆准此。餘者二地以上九地指也。意二地以上三心云准知初地三句御釋也。

大日經疏第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