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二 大勇金剛撰 輸入者 徐麗玉 經婆伽梵。釋曰。從此以下。四明聞持所從。為二。初舉說主。次歎佛德。是則初也。婆伽梵。或云婆伽婆。此是彼土言音不同。理趣釋曰。婆伽梵者。能破義也。所破者。破四魔也。又有六義。如聲論所釋。熾盛自在與端嚴等也。親光論師云。薄伽梵者。依六義轉。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端嚴義。四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頌言。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別應知。總名為薄伽。其義云何。謂諸如來永不繫屬諸煩惱。故具自在義。炎猛智火所燒練故具熾盛義。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嚴。故具端嚴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具吉祥義。具一切功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或能破壞四魔怨故名薄伽梵。四魔怨者。謂煩惱魔。陰魔。死魔。自在天魔。佛具十種功德名號。何故如來教傳法者。一切經首。但置如是薄伽梵名。謂此一名。世咸尊重。故諸外道。皆稱本師名薄伽梵。又此一名總攝眾德。餘名不爾。是故經首皆置此名也。通法師云。依親光論。薄伽梵名。包含二義。一具六德。二破四魔。初具德者。初一斷德。次一智德。後四恩德也。龍樹阿闍梨。依四義十七德。釋婆伽婆。言四義者。一有德義。二巧分別義。三有名聲義。四能破義。今為頌言。有德巧分別。有名聲能破。於名聲義。更有九句。以明其義。如在後釋。言十七德者。為頌云。如來。殺賊。正遍智。明行。好去。知世間。無上。調御。天人。智者。無等。等。世尊。度岸。及大德。厚德。成利。合十七。亦在後釋。故智論云。云何名頗伽婆。天竺語婆伽。秦言德。婆言有。是名有德。復次頗伽名分別。婆名巧用。總相別相。巧分別諸法。是故名頗伽婆。復次頗伽名名聲。婆名有。是言有名聲。無有德名聲如佛者。轉輪聖王。釋梵護世者。無有及佛。何況諸餘凡庶。所以者何。轉輪聖王與結相應。佛已離結。轉輪聖王沒在生老病死泥中。佛已得度。轉輪聖王為恩愛奴僕。佛已永離。轉輪聖王處。在世間曠野惱患。佛已永離。轉輪聖王處在無明闇中。佛處第一明中。轉輪聖王若極多領四天下。佛領無量諸國土。轉輪聖王財自在。佛心自在。轉輪聖王貪求天樂。佛乃至有頂樂亦不貪著。轉輪聖王從他求樂。佛內心自樂。以是因緣佛勝轉輪聖王。諸餘釋梵護世者亦復如是。但於轉輪聖王小勝。復次頗伽名破。婆名能。是能破婬怒癡。故稱為頗伽婆。問曰。如阿羅漢辟支佛。亦破婬怒癡。與佛何異。答曰。阿羅流辟支佛。雖破三毒亦不了了盡。譬如香在器中。香雖去。餘氣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燒。煙出炭灰不盡。火力薄故。佛三毒永盡無餘。譬如劫盡火燒須彌山。一切地都盡。無煙無炭。如舍利弗瞋恚餘習。難陀婬欲餘習。畢陵伽婆嵯慢餘習。譬如人被鎖初得脫時行猶不便。具說本緣。如大智論。以是故。阿羅漢雖斷結得道。猶有習氣。不得稱婆伽婆。問曰。婆伽婆正有此一名。更有餘名。答曰。佛功德無量。名號亦無量。此名取其大者。以人多識故。復有異名。異名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佛亦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或名阿羅呵。阿羅名賊。呵名殺。是名殺賊。復阿名不。羅呵名生。是名不生。佛心種子。後世田中。更不生無明皮脫故。復阿羅呵名應受供養。佛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故應受一切天人等眾生供養。或名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陀名知。是名正遍知一切法。云何正遍知。謂知苦如苦相。知習如習相。知盡如盡相。知道如道相。復知一切諸法實不壞相不增不減。謂心行處滅言語道過諸法。如涅槃相不動故。復一切十方諸國土名號。六道所攝眾生名號。及先世因緣未來生處。一切十方眾生心相諸結使諸善根。諸出要如是等悉知。足名正遍知。或名鞞侈遮羅那三婆耶。秦言明行具足。謂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問曰。神通明有何等異。答曰。直知達去宿命事。是名通。知過去因緣行業。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天眼通。知行因緣際會不失。是名明。直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漏盡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是名明。是三明。大阿羅漢大辟支佛所得。若爾者。與佛有何等異。彼雖得三明。明不滿足。諸悉滿足。佛為異。云何不滿。云何滿足。佛阿羅漢辟支佛宿命智。雖知自身及他人。亦不能遍。有阿羅漢知一世或二世三世。十百千萬劫。乃至八萬劫憶念。不能遍知。是故不滿。天眼明未來世時如是。佛一念中。生住滅時。諸結使分生時。如是住時。如是滅時。如是苦法忍苦法智中所斷結使。悉覺了知。如是結使解脫。得爾所有為法解脫。得爾所無為法解脫。乃至道法忍。見諦道十五心中。諸聲聞辟支佛。所不能覺知。時少速疾故。如是知過去眾生因緣漏盡。未來現在亦如是。是故佛名明行具足。行名身業口業。唯佛身口業具足。餘皆有失。是故名明行具足。或名修伽陀。修秦言好。伽陀或言去。或言說。是名好去好說。好去者。種種諸深三摩地無量等持諸大智慧中。去如偈說。佛一切智為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好說者。如諸法實相說。不著法愛說觀弟子智慧力。是人正使一切方便神通智力化之。亦無如之何。是人可度。是疾是遲。是人應是處度。是人應說布施。或應說戒。或說涅槃。是人應說五陰十二因緣四諦等諸法則。能入道。如是等種種智。知弟子智力。而為說法。是名好說。或名路伽憊。路伽秦言世。憊名知。是名知世間。云何知。知二種。一者眾生。二者非眾生。及如實相。知世間因。知世間盡。知出世間道。復次知世間非世俗知。亦非外道知。知世間無常故苦。苦故無我。復次知世間相所謂非有常非無常。非有邊非無邊。非去非不去。如是相亦不著。清淨常不壞相如虛空。是名知世間。或名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云何無上。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亦將導眾生令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復次持戒禪定智慧教化眾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過上。故言無上。復次阿名無。耨多羅名上答。一切外道法可答可破。非實清淨故。佛法不可答。不可破。出一切語言道故。亦實清淨故。以是故。名無上答。或名富樓沙曇TE婆羅提。富樓沙秦言丈夫。曇TE言可化。婆羅提言調御師。是名可化丈夫調御師。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有時濡美語。有時苦切語。有時雜語。以此調御。令不失道。復次調御師有五種。初父母兄姊親里。中官法。下師法。今世三種法治。後世閻羅王治。佛以今世樂後世樂及涅槃利益故名師。上四種法治人。不久必壞不能常實成就。佛治人以三種道。常隨道不失。如火自相不捨乃至滅。佛令人得善法。亦如是。至死不捨。以是故。佛名可化丈夫調御師。問曰。女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獨言丈夫。答曰。男尊女卑故。女中男大。女屬男故。男能辨大事故。復若佛為女調御師。為不尊重。若說丈夫。一切都攝。譬如王來不應獨來。必有侍從。如是說丈夫。二根無根及女盡攝。以是因緣故。佛名可化丈夫調御師。或名舍多提婆摩菟舍喃。舍多秦言教師。提婆言天。魔菟舍喃言人。是名天人教師。云何名天人教師。佛示導是應作。是不應作。是善。是不善。是人隨教行。不捨道法。得煩惱解脫報。是名天人師。問曰。佛能度龍鬼神等。墮餘道中生者。何以獨言天人師。答曰。雖度餘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者多。如白色人雖有黑點子。不名黑點。黑少故。復次人中結使薄厭心易得。天中利智慧。以是二事故易得道。餘道中不爾。復次言天。則攝一切天。言人則盡攝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則天大。地上則人大。是故說天則天上盡攝。說人則地上盡攝。復次人中得受戒律儀。見諦道。思惟道。及諸道果。或有人言。餘道中不得。或有人言。多少得。天人中易得多得。是故佛為天人師。復次人中多樂因。天中多樂果。善法是樂因。樂是善法果。餘道中善因果少。以是故。佛為天人師也。或名佛陀。秦言知者。知何等法。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數非眾生數法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了了覺知。故名為佛陀。問曰。餘人亦知一切諸法。如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騎白牛。如韋紐天。秦言遍悶。四臂捉具持輪。騎金翅鳥。如鳩摩羅天。秦言童子。是天擎雞持鈴捉赤幡騎孔雀。皆是諸天大將。如是等諸天。各各言大。皆稱一切智。有人作弟子。學其經書。亦受其法。言是一切智。答曰。此不應一切智。何以故。瞋恚憍慢心著故。復次是三天。愛之則欲令得如願。惡之則欲令七世滅。佛法則不然。菩薩時。若怨家惡賊來欲殺。尚自以身肉頭目髓腦而供養之。何況得佛。以是故。獨佛應當受佛名字。應當歸命佛。以佛為師。不應事天。復次佛有二事。一者大功德神通力。二者第一善心諸結使滅。諸天雖有福神力。諸結使不滅。無清淨善心。故無大力。聲聞辟支佛。雖結使滅善心清淨。福德薄故力勢少。佛二法滿足故勝一切人。餘人非勝一切人。婆伽婆名有德。先已說。或名阿婆磨。秦言無等。或名阿婆磨。阿婆秦言無等等。或名路迦那陀。秦言世尊。或名婆羅伽。秦言度彼岸。或名婆檀陀。秦言大德。或名尸利伽那。秦言厚德。或父母名字。悉達他。秦言成利。得道時。知一切諸法故。是名為佛。應受諸天世人供養。如是等德。是名大德厚德。如是種種隨德立名。彼論如是說竟。結云。是名為婆伽婆。婆伽婆義無量。若廣說則廢餘事。以是故。略不具足說。今會四義及以六義。而令易解。四六之義。其旨寧殊。只是離合之異。何者。有德是彼端嚴吉祥二義。佛地論云。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嚴故。具端嚴義。智論云。佛相莊嚴身。名為婆伽婆故知。婆伽婆。有德義兼端嚴也。復彼論云。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具吉祥義。依有德故。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及以稱讚。是故義同。智論云。應受諸天世人供養。如是德是名大德者即其義也。巧分別義。即彼名稱。何者。佛地論云。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智論云。用總相別相。巧分別諸法。故名巧分別。無不知。故分別諸法。是故義同也。有名聲義。即彼自在熾盛尊貴。何者。釋有名聲。論有九句。初四句。是彼自在義。初四句者。彼論云。無有德名聲如佛者。轉輪聖王。釋梵護世者。無有及佛。先舉初云轉輪聖王。與結相應。佛已離結。乃至第四句云。轉輪聖王處在世間曠野惱患。佛已永離。佛地論云謂。諸如來永不繫屬諸煩惱。具自在義。二論俱舉不繫生死。故義同也第五句。是彼熾盛義。何者。論云。轉輪聖王處在無明闇中。佛處第一明中佛地論云。炎猛智火所燒練故。具熾盛義。第一明是炎猛智火。故義同也。第六句是彼尊貴義。論云。轉輪聖王。若極多領四天下。佛領無量諸國土。佛地論云。具一切功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所以佛領無量國土者。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故。是故義同也。第七句。永不繫煩惱故。心得自在故。屬自在義。第八句。依智大故。於樂不著。即屬熾盛。第九句。非猛炎智。焉得內樂。義亦熾盛。然隨一義配對如此。亦應縱容。餘十七名。雖隨名義異。而皆是薄伽梵故。智論總結云。是名為婆伽婆。通法師云。西國正本。一切經首。皆言婆伽婆。此方經初。多云佛。在時。有安婆伽婆言。近地婆訶羅三藏亦云。西方諸本。皆標薄伽梵。而有安佛者。譯家意略耳。無上依經等。并存二名。云佛薄伽梵。真諦記云。佛婆伽婆。有其四句。一是佛非婆伽婆。即二乘觀諦證極無餘。在自位中。得名為佛。不終功行。行非婆伽婆。二是婆伽婆非佛。即菩薩修德名婆伽婆。因惠未滿。不得名佛。三者俱非。即諸凡品德惠皆無。四者俱是。即佛世尊。智慧圓滿故名為佛。功德具足是婆伽婆。乃至云。若但言佛。恐濫二乘。單婆伽婆。濫大菩薩及轉輪王。故知。合說即是如來。今謂。此四句義。雖辭穩便。猶恐相違龍樹親光所釋之旨。何者。龍樹菩薩以四義十七德解釋薄伽梵。智斷恩德於中圓備。何況親光論師六義釋名眾德具足乎。而今案四句義。釋薄伽梵。只為功德。佛以為智德。若爾。滿伽梵義局一隅。何為一名總攝諸德矣。略釋薄伽梵竟。 經。成就一切如來金剛加持殊勝三昧耶智得一切如來寶冠三界法王灌頂證一切如來一切智智瑜伽自在能作一切如來一切印平等種種事業於無盡無餘一切有情界一切意願作業皆悉成就大悲毘盧遮那常恆住三世一切身口心金剛如來。釋曰。此即二歎佛德也。理趣釋云。成就殊勝者。毘盧遮那自覺聖智也。一切如來者。准瑜伽教中。五佛是也。其五佛者。即盡虛空遍法界無餘佛。聚成此五身也。金剛加持者。表如來十真如十法界十如來地。以成上下十峰金剛大空智處。加持者。表如來於中道十六大菩薩普賢智。從此展轉流出。共成三十七位。以成解脫輪大曼荼羅。三昧耶智者。誓也。亦曼荼羅也。勿令將來最上乘者不從師受而專意自受者也。是故得知修最上乘。必須師受三昧耶。然後可修行也。得一切如來寶冠三界法王灌頂者。如來在因地。從灌頂師入三昧耶智曼荼羅。阿闍梨加持弟子身中本有如來藏性。發金剛加持。以成修真言行菩薩法器。則堪任持明等乃至傳受印可等灌頂階位。以此為初因。由三密四智印相應成究竟三界法王。主以為果。然此解意。且隨經釋之。故彼理趣經云已得一切如來灌頂寶冠為三界主。今此經文。不局其旨。通因果也。證一切如來一切智智瑜伽自在者。一切如來者。同上所說五佛也。一切智智者。唯佛自證之智。皆以瑜伽法相應。獲得於法自在。興唐云。智中之智。故云智智也。能作一切如來一切印者四智印也。能作一切如來一切印平等種種事業。於無盡無餘一切有情界。一切意願作業皆悉成就者。能作由獲瑜伽自在故。能作一切如來。五佛亦如前釋。一一佛皆有一切印平等羯磨處智。遍至無盡無餘佛剎眾生界。能作種種利益。究竟安樂一切有情界。釋令圓滿上中下。一一皆成九品悉地。彼經云皆悉圓滿。今經云成就。成就是圓滿義也。大悲毘盧遮那常恆住三世一切身口心金剛如來者。前歎四智。今歎毘盧遮那也。彼釋云。常恆者。表如來清淨法界智。無始時來。本有處煩惱而不減。與淨法相應。證清淨而不增也。三世者。為過去未來現在是也。一切時者。在於異生時。後證聖果時。三業清淨猶如虛空。身語意業。不被虛妄分別所生煩惱所染故也。彼經云一切時。今經略時。貴在得意。金剛者。證得佛地一切法自在。得證身口意三密金剛。於藏識中。修道煩惱習氣。堅若金剛。難摧用。以大空金剛智三摩地證得法身光明遍照毘盧遮那如來也。 經。一切如來遊戲處住阿迦尼吒天王宮中大摩尼殿種種間錯鈴鐸繒幡微風搖激珠鬘瓔珞半滿月等而為莊嚴。釋曰。五正舉聞持之處。佛地論師云。何故不但說彼所說法耶。若不說處及能說者。不知此法何處誰說。一切生疑故。須具說也。三世如來成菩提處。故云一切如來遊戲處。如來智心。常恆相應三有妙境故。名遊戲也。言住者。智論云。四種身儀。坐臥行住。是名住。復次三種住。天住梵住聖位。六欲天住法。是為天住。梵天等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住法。是名梵住。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住法。是名聖住。於是三住法中。住聖住法。復次布施持戒善心三事故名天住。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故名梵住。空無相無作是三三昧名聖住。聖住法佛於中住。復次四種住天住梵住聖位。佛住三住。如前說。佛住者。佛住首楞嚴等諸佛無量三昧。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等種種諸慧。及八萬四千法藏。度人間。如是等種種諸佛功德。是佛所住處。佛於中住。故云住也。阿迦尼吒者。若具梵音。應云阿迦抳瑟揥。今云阿迦尼者。是略言耳揥吒是彼方言音不同也。或云。此云質礙究竟。阿迦質礙義。抳瑟揥究竟義也。遍知云。大自在天亦名色究竟。亦名有頂天也。言宮者。興唐云。如來實相智身真實功德所莊嚴處。妙住之境心王所都曰宮也。此宮是古佛成菩提處。所謂摩醯首羅天宮。釋論云。第四禪五佛那含住處。名淨居天。過是以往。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居。號曰大自在天王是也。今此宗明義。以自在加持神心所宅故。名自在天王宮也。謂隨如來有應之處。無非此宮不獨在三界之表也。佛地論師云。如是淨土。為與三界同一處所為分別耶。有義各別。有處說在淨居天上。有處說在西方等故。有義同處。淨土周圓無有邊際。遍法界故。如實義者。實受用土周遍法界無處不有。不可說言離三界。處亦不可說即三界處。若隨菩薩所宜現者。或在色界淨居天上。西方等處所不定。問。若准此論師義者。色界淨居天宮。是隨菩薩所宜現者。何故今為毘盧遮那成菩提處耶。答。若直以淨居為佛淨土者。是為菩薩所宜。淨土有限量故。今取周遍法界淨居宮。以為毘盧那成菩提處。問。若取周遍法界義以為淨土者。亦應取諸一切處所為毘盧遮那佛淨土。何故定以淨居為彼佛土耶。答。為顯佛土最勝義故。取三界中最勝之處。以示土相。若得意者。於一切處。一一各有限無限義。限是隨機。無限即是實受用土。佛亦如是。初證金剛實相智身。周遍法界。無有邊際。而諸眾生。隨機感見大小勝劣。彼佛地論。約有限義。以為隨機。今取無限。以為毘盧遮那成道處也。法界宮有五種三昧耶種子。便成大殿。周遍法界故以為大。摩尼者。即譯為珠。或云摩尼者。如意佛珠也。大興善寺三藏陀羅尼釋云。摩尼梵云是寶。寶義有六。一難得故。二者淨無垢故。三者有大威德故。四者莊嚴故。五者殊勝無比故。六者不變易故。無量寶珠。萬億妙寶。綺飾莊嚴故云摩尼。收攝法界故名眾殿。即顯如來內證五智。其殿四方正等。具定四門。其門左右有吉祥幢。軒楯周環。四重階道。於其殿上。有五樓閣。懸雜繒綵。珠網華髣。交結莊飾。又於殿外四角之上及諸門角。以金剛寶間錯莊嚴。殿外軒陸。復以種種寶鈴磬鐸環珮交映。微風搖拂。清響和鳴。寶幡瓔珞。彌漫空中。微妙香花。及半滿月等種種嚴飾。故云種種間錯等。又經云等者。復於其外有無量劫波樹。綺錯行列。諸天妙樂。競奏歌詠。諸阿修羅。摩呼羅伽等王。奏妙歌舞。於彼殿內有曼荼羅。八金剛柱以為莊飾。等取此等。故云等也。若就經文祕釋者。三十七智妙用交接故。云種種間錯也。鈴鐸驚發昏情。是慈悲義。繒幡流動去來。是表智用。若有機發感應道交故云微風搖激。激字。公的反。訓遮。謂鈴鐸繒幡搖動。拂遮之義。理趣經云搖繫。舊經云搖拂。謂大智大悲隨順眾生。無有暫住。有機必應故。云微風搖激。應眾機。以五智珠鬘三密瓔珞。故云珠鬘等。眾生性欲。淺深不同出。如來赴應。漸頓亦異。或以三乘顯教。或以頓證祕教。故云半滿月等。非但一世利生。遍亙三世益物。是故云等。皆是如來二利之德故。云而為莊嚴也。 經。與九十俱胝菩薩眾俱。釋曰。此第六明聞持伴。為三。初標數。次列名。三總結。此即初也。言俱胝者。是西天語。此云千萬也。菩薩者。應云菩提薩埵。亦云扶薩。智論云。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薩埵。菩提名諸佛道。薩埵名或眾生或大心。是人。諸佛道功德。盡欲得其心。不可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是名大心。復稱讚妙好法故名薩。好法體相名為埵。菩薩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眾生故。知一切法實性故。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故。為一切賢聖之所稱讚。是故名菩提薩埵。又云。云何名摩訶薩埵。摩訶秦言大。薩埵名眾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為大事。不退不轉。大勇心故。名為摩訶薩埵。復於多眾生中。最為上首。是故名為摩訶薩埵。復多眾生中起大慈大悲。成立大乘。能行大道。得最大處。故名摩訶薩埵。復大人相成就故名摩訶薩埵。復必能說法。破一切眾生及己身大邪見大愛大我心等諸煩惱。故名為摩訶薩埵。又云菩提薩埵。有兩種。有鞞跋致。有阿鞞跋致如退法不退法阿羅漢。阿鞞跋致菩提薩埵。是名實菩薩。以是實菩薩故。諸餘退轉菩薩。皆名菩薩。興唐和尚。引阿闍梨說云。具正義。當云菩提索多。此索多者。是忍樂修行堅持不捨義也。然聲明有如是法。若論文字。其義雖正音韻或不當便者。得取便安之。故世論師謂為薩埵。傳習者隨順其辭。就瑜伽宗。薩埵略有三種。一者愚童薩埵。謂六道凡夫。不知實諦因果心行邪道修習苦因。戀著三界。堅執不捨。故以為名。二者有識薩埵。即二乘也。纔覺知生死過患。自求出離。得至涅槃。著保化城。興滅度想。於如來功德。未生願樂之心。故以為名。三者菩提薩埵。無上菩提出過一切臆度戲論種種過失。是一向純善。白淨微妙。不可譬類義。即是眾生本性不思議心也。能忍如是成道事。願樂修行。堅固不動。故名菩提索哆。於如人中。功業最大。堪能轉授之一切眾生故。名為摩訶薩埵。此等大眾。前後圍繞大日世尊。問。諸大乘經。於同聞眾。大小俱列。何故此經但列菩薩。不列小乘。答。佛法有二種。一祕密。二顯示。今此經。是一切如來祕密之教。為欲示現異顯示教。是故列大菩薩。不列餘類。問。若爾者。法華等經。亦是諸佛祕要之藏。既以大小俱列。何故此經不爾。答。結集經者。各有所顯。是故有列不列之異。於彼法華。為表開權故有俱列。若不列小者。恐不知所開。故今約此經。為欲示現密異顯教不列小人。 經。所謂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曼殊室利童真部菩薩摩訶薩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金剛拳菩薩摩訶薩纔發心轉法輪菩薩摩訶薩虛空庫菩薩摩訶薩摧一切魔力菩薩摩訶薩。釋曰。二此列名也。理趣釋云。金剛手菩薩者。在毘盧遮那前月輪中。表一切如來菩提心。初發菩提心。由金剛薩加持。修證普賢行願證如來地。觀自在菩薩者。在毘盧遮那後月輪。表一切如來大悲。隨緣六趣拔濟一切有情生死雜染苦惱。速證清淨三摩地。不著生死。不證涅槃。皆由觀自在菩薩金剛法現證。虛空藏菩薩者。在毘盧遮那右月輪中。表一切如來真如恆沙功德福智資糧聚。由修虛空藏菩薩行。行四種施。復當說。三輪清淨喻若虛空無盡。有為無漏成受用變化身資糧也。金剛拳菩薩者。在毘盧遮那左月輪。表一切如來三種祕密。在金剛拳菩薩掌。由真言行菩薩以入輪壇。得灌頂者得聞如來三業密教。修行獲得世出世殊勝悉地。淨除無始十種不善惡業。證得無障礙究竟智。文殊師利菩薩。在東南隅月輪。表一切如來般若波羅蜜多惠劍。住三解脫門。能顯真如法身常樂我淨。由菩薩證此智。使成等正覺也。纔發心轉法輪菩薩者。在西南隅月輪。表一切如來四種輪。金剛界輪降三世輪遍調伏輪一切義成就輪。由修真言行菩薩得入如是等輪。依四種智印。以成十六大菩薩生。便證得無上菩提。虛空庫菩薩者。在西北隅。表一切如來廣大供養儀。由修真言行菩薩修得虛空庫菩薩瑜伽三摩地。於一念頃。身生盡虛空遍法界一一佛前。於大眾會。以種種雲海供養奉獻如來。便從一切佛聞說妙法。速滿福德智慧資糧。以虛空為庫藏。隨緣諸趣極濟利樂諸有情。漸引致無上菩提。以為巧便。摧一切魔菩薩在東北隅。表一切如來大悲方便。外示現威怒。內懷悲愍。住加持行。護持修行者。辟除諸障。成菩提時。摧伏天魔及摩醯首羅一切難調伏者。令彼等受化到於無上菩提。以忿怒智而成就究竟。如上所釋八大菩薩攝三種法。所謂菩提心大悲方便是也。如上所釋。諸菩薩包括一切佛法真言門及一切顯大乘。如是等大菩薩眾。恭敬圍繞。八供養及四門菩薩等。以表如來三昧眷屬。 經。如是等菩薩而為上首。釋曰。此即第三總結也。九十俱胝菩薩眾中。此等菩薩為其上首故。云如是等菩薩而為上首。 經。與恆河沙等數如來。釋曰。從此以下。第二別序。為二。初明化佛現瑞相。二明大毘盧遮那現瑞相也。就初為二。\初明化佛遍滿二界。二明一一身現佛剎。還說此法。就初為二。初總明數。二正明化佛遍滿二界。此即初也。所言恆河沙者。亦云恆迦。此云殑伽。此云天堂來。西域記云。阿那婆答多池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矣。金銀琉璃頗胝飾其岸焉。金沙彌漫。清波皎鏡。大地菩薩。以願力故。化為龍王。於中潛宅。出清冷水。給繼瞻部州。是以池東面銀牛口。流出殑伽河。繞池一匝。入東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繞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琉璃馬口。流出縛芻河。繞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頗胝師子口。流出徒陀河。繞池一匝。入東北海也。然妙樂和尚云。於中殑伽沙細而多。外人所計。以為福河。入洗滅罪。佛亦順俗故常指之。又佛說法多近此河故以為喻。或云。一由沙多。二由世人共為福水。入洗罪滅。投死生天。三雖經壞劫。名字常定。四佛多近此宣說妙法。五眾人共委。故多為喻。方四十里沙以為喻也。 經。由如胡麻示現滿於閻浮提於阿迦尼陀天亦復如是。釋曰。此二明化遍滿相。亦為二。初明滿閻浮提。言如胡麻者。取油麻津膩滿中。以譬諸佛遍滿之相。舊經云。諸佛遍滿虛空。猶如大地油麻。津膩滿中者。即其義也。閻浮者樹名。提者洲也。以樹名洲。故云閻浮提。宣法師詳云閻浮者歲樹也。亦云南贍部洲。或云閻浮洲。或云剡浮洲。皆是彼方言音不同耳。於阿迦尼等者。二明滿至尼陀天也。塵沙化佛。遍滿盡虛空界上下二界之中。以顯如來五智遍亙一切凡聖。是故云也。 經。彼無量數如來身從一一身現無量阿僧祇佛剎於彼佛剎還說此法理趣。釋曰。二此明一一身現無量阿僧祇佛剎。還說此法也。彼無量數如來等者。謂遍滿於彼閻浮等諸佛如來。從一一身現無量之阿僧祇佛剎彼佛剎中一一如來。無量無數海會菩薩賢聖圍繞。說此大法也。言無量者。或云過算。分喻分是為無量數也。今案。華嚴第四十五阿僧祇品。說百二十三數。一百洛叉為一俱胝。為其初數不可說。不可說轉為最後數。至第一百六數。云阿僧祇轉。阿僧祇轉為一無量。義准可知。阿僧祇者。或云阿僧企耶。此云無數也。俱舍第十二明五十二數云。有一無餘數始為一。一十為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十萬為洛叉。乃至第五十二。云十大跋邏攙為阿僧企耶。華嚴經中。至第一百四數云至。至為一阿僧祇。今文數。此阿僧祇得至無量。故云無量阿僧祇也。毘盧遮那如來。表自利行。是自界故。化佛顯利他行。是他界故。又毘盧遮那。示自利五智圓滿。此界之主故。化佛現利他五智成就。他界之主故。又毘盧表本。化佛彰跡。是體用故。又所以二佛同說此法者。諸佛道同故示現。凡聖悉皆同具金剛界性。是故同說也。 經。時婆伽梵大毘盧遮那如來常住一切虛空一切如來身口心金剛一切如來互相涉入。釋曰。從此以下。至偈頌末。二明毘盧遮那現瑞相。於中亦為二。初明毘盧遮那如來常住法界體性。而四智互融入。次明從內證體而起法界用。此即初也。就中為二。時婆伽梵等者。即初舉報釋。婆伽梵等如前也。常住一切等者。次明如來常住內證之智。初明住法界體性無差別智。一切虛空界一切如來身等三密。常恆不變。一昧平等。無三差別。四句不及。百言不至。本來不生。今亦不滅。一切賢聖。不能破滅。邪魔外道。不得壞亂故舉金剛。以為其譬。言一切如來者。一切凡聖。同名如來。如來藏理。一切皆有故。住如是等三密體性。故云常住等也。一切如來互相涉入者。次明住如來內證四智涉入也。一切如來者。四智名為一切如來。智住如實來成覺故。於法界體性。恆有四智用。一一之智。各是法界。無有隔別。理智不二空故互涉入。又常住一切虛空。是體性智。一切如來身口心金剛是內證四智。一切如來互相涉入。是從內證體起四佛用。互相融入也。 經。一切金剛界覺悟智薩埵一切虛空界微塵金剛加持所生智藏一切如來無邊故大金剛智灌頂寶一切虛空舒遍真如智為現證三菩提一切如來身自性清淨故自性清淨一切法遍一切虛空能現一切色智盡無餘調伏有情界行最勝一切如來不空作教令故一切平等無上巧智。釋曰。從此以下。二明從內證體而起。法界用。於中為二。初長行。次偈頌。就長行為二初明四波羅蜜。二明十六大菩薩。此即初也。一切金剛界乃至智藏者。是金剛波羅蜜。遍於十方三世微塵數如來金剛界中。皆有此波羅蜜。故云一切金剛界覺悟智薩埵。豈但此菩薩爾。一切菩薩亦然。大圓鏡智了達諸法。淨諸眾生大菩提心。以為覺悟智薩埵。毘盧遮那成正覺時。盡虛空界一切如來。皆悉雲集。證成加持。助成覺智。故云一切如來乃至所生智藏也。次一切如來乃至三菩提者。是明寶波羅蜜以福德聚灌澍一切如來。佛無邊故。此金剛灌頂。寶於一切虛空界普能舒遍。所言真如智。是即照了福聚性智。又從法界體起故。為真如智。此真性智。能證菩提。依如是等故云。一切如來等。次一切如來身乃至行最勝者。是明法波羅蜜依一切佛身自性清淨。故此自性清淨一切法智。亦遍一切虛空界。能現一切色。智照色本際。故為色智。亦照心本際。今以色攝心。但云色智。此智亦令盡無餘界一切有情除斷煩惱。此密智行。非是顯教所為之行。故云最勝。次一切如來不空乃至無上巧智者。是明羯磨波羅蜜。本不生際清淨如虛空。其中有不空。如空中鵝雁。非是三乘生盲之所能見。唯此教菩薩。即能得見。故云不空。故龍樹云。空有二種。謂但空不但空者。即此義也。如是祕密妙智。於清淨法界中。能起法界佛事。故云作教令。奉事諸佛。利益眾生。心無差降。故云一切平等。三乘淺略智。於淨法界中。不能建立法。故維摩中。持地菩薩云。不是我應受也。祕密善巧智。於真性法中廣作。大佛事。故維摩詰云。是我所應受也。龍樹云。智有二種。謂拙度巧度者。即此義也。今非是掘度之智。故云無上巧智也。亦以上諸句配對四方佛四波羅蜜。亦同四智故。 經。一切如來大菩提堅固薩埵一切如來鉤召三昧耶一切如來隨染智自在一切如來善哉一切如來灌頂寶一切如來日輪圓光一切如來思惟王摩尼寶幢一切如來大笑一切如來大清淨法一切如來般若智。一切如來輪一切如來祕密語一切如來不空種種事業一切如來大精進妙堅固甲冑一切如來遍守護金剛藥叉一切如來身口心金剛印智。釋曰。此第二明十六大菩薩。分為四類。初菩提心類四菩薩。二福德聚類四菩薩。三智慧門類四菩薩。四大精進類四菩薩。初一切如來大菩提以下。即菩提心類。次一切如來灌頂以下。是福德聚類。次一切如來大清淨以下。即智慧門類。次一切如來不空以下。是大精進類也。菩提堅牢體。四攝。無染淨。所稱讚體福德大莊嚴。大威耀。大滿願。大歡喜樂義。大智自在無染。永斷習氣智。轉大法輪智。離言說戲論智。一切如來善巧功藝門。大慈鎧冑門。無畏調伏門。住持成就門。是四類菩薩義也。 經。普賢妙不空摩羅極喜王空藏妙大光寶幢大微笑能觀大自在。漫殊一切壇無言種種業進怒堅持金剛鉤箭。歖寶日幢幡笑蓮劍妙輪語羯磨甲怖持。釋曰。此等偈頌。文略意幽。聖旨多含。不合用一階解釋。今將一端且解釋文。庶以後賢照之今此十一行偈。第二以偈頌明互相涉入諸聖尊眾者。若以塵點名不可知。恆沙海渧焉可得數。故舉切要。以示其名。要亦數繁。故結集家。作頌結名。即分為十二。一十六大薩埵。二五佛。三四波羅蜜。四八供養。五四攝。六賢劫十六。七諸不退眾。八諸佛頂。九諸執金剛神。十小聖眾。十一諸明王眾。十二諸世天眾。問。先置諸佛。後列菩薩。是常所宜。何故今不爾耶。答。為欲顯示互相涉入無有次第故為爾也。問。若爾者。諸世天等。應為其初。何故不爾。答。此亦無所妨。但以稍近佛。且示其端耳。問。若爾者。四波羅蜜是最近佛何故不爾。答。是亦可爾。但世天等是最遠。四波羅蜜是最近。今非最遠近。且以為端也。若分文者。初三行偈。初明十六大菩薩。分文為二。初二偈明羯摩十六。後一偈明三昧耶十六。又云。後一偈明異名。配對可知。更不繁文。 經。無始無終寂暴怒大安忍藥叉。釋曰。從無始無終下。兩句二字。二明五方五佛。言無始無終者。是毘盧遮那。於三際中無生滅故。大日經歎毘盧遮那三業云。於一切處起滅邊際不可得。又此經末歎毘盧遮那金剛薩埵。云無始無終也。又毘盧遮那法然道理。過去久遠。邈無蒯始。現在剎那。無有邊際。未來永劫。展轉不窮。故云無始終。但舉初後兼明中間。以意可知。又本初道理。寂照俱時。非作所成。非佛所增。天魔外道。亦不能滅。而三世是妄情所立。遮那依正。超於此境故云無始無終。復於一一際。亦無大小生住異滅。故云無始終。一行和尚云。無量佛得道成就。而法界不增。無量眾生滅度。而法界不減。若眾生生勝進。亦非加益。若破煩惱。亦無所損者。亦是義也。然大日世尊。是一切諸法本初。一切世間所依。常恆說法。常恆寂然。如是皆悉法然道理。非世情推度。非三際所攝。所謂不思議者也。故大日經第三。毘盧遮那世尊。告執金剛祕密主云。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說法無等比。本寂無有上。文意可知也。寂是阿閦。菩提惠性。堅固寂靜。故云寂也。又以大菩提金剛堅固。能寂一切無始無明微細煩惱。故以為寂。異號之中。稱惠寂者。即是義也。理趣釋云。由如來淨阿賴耶於大圓鏡智相應。證得堅固無漏之三摩地。能淨無始無明地微細煩惱。亦得證此義也。暴怒即是寶生如來。謂第七無漏末耶。離能取所取。如忿怒人不可屬著。故云暴怒。於異號中。寶部金剛光名為瞋怒。即據此義也。大安忍。是無量壽也。清淨意識與妙觀察智相應。證得諸法本性清淨。以大慈忍能轉法輪。利樂眾生。故云安忍。異號中稱為大慈者即是也。藥叉二字。為不空佛。無漏五識與成所作智相應。於諸國土成辨佛事。示現金剛藥叉等身。降伏難調諸眾生等故。云藥叉也。 經。羅剎勇威猛大富貴鄔摩天世主。釋曰。從羅剎以下二句三字。三明四波羅蜜。金剛惠性。恐怖一切勇健無畏。為羅剎勇。故指歸云。恐怖降三世也。寶密以有寶勝及以大威耀義。名為威猛。故出生義云。由一切如來大威耀義。而生金剛日等。又應云法密智劍威勢大力而名威猛也。法密法滿之義。為大富貴也。又應云寶密富饒為大富貴也。以羯磨密寬廣之義為鳥摩天。世主如大梵王為眾生父。羯磨妙用。不捨一切。故出生義云。以一切如來不捨眾生。大精進波羅蜜之所成就焉。 經。毘紐勝大寂世護虛空地三世及三界大種。釋曰。從毘紐以下三句二字。四明八供養。嬉戲善愛。猶如毘紐饒益愛者。故智論云。是天愛之。欲令得如願。惡之則欲令七世滅。今且取愛之義也。花鬘供養。無比珠妙。有大莊嚴。無住無著故云勝大寂。故異名云無比殊妙大莊嚴。無住等妙法歌音。能護世間。故云世護。又轉妙法輪。無有所畏。如護世王。無有怯怖。故為世護。故異名之中。稱無畏也。神通妙舞。遍一切處。無所滯凝。如大虛空無有凝礙。故為虛空。又釋世護。是一切如來功藝門中金剛護義也。虛空即顯一切如來智慧門無染著智。思之可知也。一切如來真薰香。遍十方界。供養諸佛。及破眾生心地臭穢。得適悅香。猶如栴檀香風悅可眾生心。以此因緣。地皆嚴淨。舉所顯能。故云地也。異號之中。稱榮淨也。金剛覺花。十方三世莊嚴如來。破眾生迷。開敷心花。故云三世。於異號。而稱相嚴。花嚴莊嚴者是也。金剛燈雲。流出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養諸佛。能破眾生無明住地。獲得如來清淨五眼。舉所顯能。故云三界。異號中云佛眼等。餘經稱說世間解者。即此義也。五分戒香。是為大種。即祕密學處。三聚淨戒。四波羅夷等。諸佛菩薩。由此得生。是大乘種故云大種。故分別位云。塗香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養如來。及破眾生身口意業非律儀過。獲得五分無漏法身也。 經。善人益諸設縛祖父流轉。釋曰。從善人以下一句五字。五明四攝。鉤能請召佛菩薩人。稱為善人。又拔眾生苦。安涅槃域。以為善人。故分別位云。金剛鉤光明。遍照十方。請召一切如來金剛界道場。及拔一切眾生惡趣。安於無住涅槃之城也。福德實是能益利一切。金剛罥索。護此德門。名為益也。故文云。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衛護功德戶。金剛索菩薩也。設縛祖父。亦云索婆住。是金剛兒也。即堅阱義。金剛鎖拭縛住聖眾。及摧一切眾生邪見。堅住菩提。故文云。鎖拭光明。遍照十方。令已入一切如來聖眾界道場。以大悲誓繫縛而住。及摧一切眾生外道諸見。住無上菩提不退堅固無礙大城也。金剛鈴三摩地智。流轉妙聲。令聖眾喜。并破眾生一切異執。令住正見。是為流轉。故異號中。稱為妙聲。文云。從般若波羅蜜金剛鈴三摩地智。流出金剛鈴光明歡喜。一切如來海會聖眾。及破一切眾二乘異見。安置般若波羅蜜宮者。即此義也。 經。涅槃常正流轉大火覺清淨大乘三有常恆者降三世食樂主宰諸能調堅主妙地勝智彼岸。釋曰。從涅槃以下一偈二句六字。六明賢劫十六大菩薩。慈氏菩薩。與樂之義。以為涅槃。涅槃是樂。故法華云。世間之樂。及涅槃樂。於密號中。亦稱慈氏。以為與樂。其義可知。不空見菩薩。常恆觀察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故以為常。故龍樹云。二乘但見空不見不空也。能除一切惡趣名為正流轉。以除一切惡趣流轉。趣正善道。故云正流轉。又生死之流。是善惡業正所感得。故為正流。菩薩大智。能轉捨之故云轉也。故密號稱以為利染。亦為普救也。香象。大力以慈善根運載眾生。到大涅槃。故云大火也。除憂闇菩薩。以大智慧明摧滅一切無明黑闇。覺悟自性清淨法界故。云覺清淨也。勇猛精進。是為大乘。於大七義。其淨心大。是精進大。故對法中云。即此乘性。由與七種大性共相應故。名為大乘。一境大性。二行大性。三智大性。四精進大性。五方便善巧大性。六證得大性。七業大性。故名大乘。今舉勇猛精進之大。以為大乘也。異號稱為不退即是也。虛空藏富貴遍一切三界。故名為三有。又遍在三際。故為三有也。智憧本性常清不滅。故為常恆者。故仁王般若云。三乘智慧。不生不滅。異號亦稱性淨也。本際智光。降伏三惑。遍照十方。故為降三世。故異號中。稱為大明。即無量光也。能以清涼祕密法樂。宛足眾生。令離生死煩惱燋熱。故為食樂。異號稱為清涼者。即此義也。即月光也。為諸群生化導之主。能守護之。不過時處。說法相應。離煩惱垢。令得睹見本際清淨法界曼荼羅身。故為主宰稱為功護。亦為利垢者。即是賢護也。於生死海。敷大教網。能調群機。拔出眾生。普皆得見法界日輪。故為能調。是光網事。稱為普願及方便者即是也。金剛藏。於金剛中而為上首。故云堅主。一切金剛諸奇希有事。無不由茲。是故稱為出生并立驗也。無盡意寶猶如大地載持萬物。故為妙地。以三祕密寶遍施法界。寶無盡故。意亦無盡。稱為寶意旨在此也。辯演如來三昧耶教。開覺眾生無明大夢。樂說無窮。無有倫匹。故以為勝。而號巧辨。良由於此。即辨積也。普賢是即佛菩薩母。賢聖所歸也。故為智彼岸。稱為普攝者。即此義也。 經。理趣解脫覺有情行一切如來覺利益佛心。釋曰。從理趣以下三句二字。七明諸不退眾十波羅蜜以為理趣。檀戒等十。是即菩薩之理趣故。契經中。施等波羅蜜名為理趣也。一切智智。除諸有情五住蓋障。故為解脫。即除蓋障菩薩事也。實相智光。普照一切。開覺群迷。故云覺有情。是大光明菩薩行也。開智地藏。行如來事。故云行一切如來。是即地藏薩埵妙用也。以佛智寶覺悟群機。輔助化導故。云覺利益佛心。是妙法幢大士妙業也。諸菩提無上句者。通上下文。若屬上文。以為總結。若屬下文。以為總表。若就總結以釋之者。諸菩提無上者。不能具盡諸菩薩等。故總攝云諸菩提無上也。 經。諸菩提無上遍照最勝主自然總持念大薩埵大印等持佛作業。釋曰。從諸菩提以下一偈一句。八明諸佛頂。言諸菩提無上者。亦總顯諸佛頂輪。言遍照最勝主。謂一字頂輪王故。瑜祇經云一切佛頂最上遍照王。又云。時金剛薩埵。對一切如來前。忽現作一切佛母身。化作一字頂輪王。皆執輪印。乃至演說根本真言。義意可知也。遍照佛頂。無始無終故云自然。總攝諸頂故為總持。傘蓋是顯佛頂威德。故彼經云。欲現佛傘蓋威德故。住白傘蓋佛頂王身。彼自然佛心之所生。故為念也。光聚大刀能壞一切。能辨一切。故云大薩埵大印。故彼經云。從佛頂出光明。一切世間出世間真言明咸皆斷。令破奪其加持。令不成就。何以故。大威光藏故。又云。能斷一切真言。能調難調者。能壞他真言威。此是大威德大神通。能成辨一切事也。高佛頂輪。以為等持。故彼經說高佛頂竟云。此名高佛頂王一切如來三摩地力。又云。一切如來神力所加持三摩地力故。是為高頂王也。為諸眾生拔因果苦。與因果樂。為佛作業。勝佛頂輪。能示其事。故彼經說勝佛頂云。現神通威德故。一切罪息滅故。一切惡趣摧壞故。一切那路迦苦息除故。現不思議行神通故。現一切如來神通威德積集故。然諸如來非無此義。今隨偏增。顯示文旨也。出生義云。又住頂生三昧。而現頂生之身多矣。今塔之上方。所以獨有五頂輪王會者。蓋以諸頂生身。皆攝入此無上五頂智焉。至如不可得而究竟者。佛之頂相也。是至勝之法亦然。不可得其際也。故稱頂焉。其五頂王。又一切真言尊宰割之主也。故稱王焉。就五頂輪。而金輪為之最。不知熟知勝絕。唯一法哉。故自觀自在菩薩已下。攝怖歸命矣。又下方有十六執金剛神。蓋一切如來勇健菩提心之所生化也。 經。一切佛為身。釋曰。次一切佛為身一句。是九明諸執金剛神等。金剛數多故。云一切。皆是如來金剛惠數。故云佛為身。是故文云。如來修行之時。有塵數心障煩惱。以是金剛惠破之。大覺之後。成塵數種類智門。以是金剛惠用之故也。又一切佛者。謂毘盧遮那以諸佛體故。諸金剛神等。是彼以佛智用故云為身也。 經薩埵常益覺。釋曰。次薩埵常益覺一句。是十明小聖身。謂大日世尊。為樂小者。常恆現作小聖之身。漸漸引導。終得大智。故云薩埵常益覺也。毘盧遮那經云。若有眾生。應佛度者。即現佛身。或現聲門身。或現緣覺身。或菩薩身。或梵天身等。各各同彼言音。住種種威儀。而此一切種種道一味者。即此義也。 經。大根本大黑大染欲大樂大方便大勝。釋曰。從大根本以下三句。十一更別明諸明王等。不動明王。是中方忿怒故。為大根本。中央即為諸方本故也。金剛藥叉。是北方菩薩。北即黑色。故為大黑也。降三世金剛。為大染欲。即是東方。染欲如來大菩提故。以為大染欲也。軍吒利金剛。名為大樂。是南方。拯抱眾生無邊貧匱皆令滿足世出世間大安樂。故六足金剛為大方便。文殊師利大智方便教令輪故。即西方也。馬頭火頭明王等。總為大勝。以大勢力除諸障者。普為眾生發勝利故。 經。諸勝宮自在。釋曰。次諸勝宮自在一句。十二明諸世天也。二十天等以為勝宮。以諸世間是殊勝故。諸天族類。名數不少。故云諸也。地水火風諸輪王等。名為自在。各於界分得自在故。然此偈頌。隱密難解。非師指授。實不可知。更復應有逆順配對諸尊名目。縱橫分配諸聖密印。分字結句。種種異解。今隨一門。且解釋之。不可守隅妨礙諸方。 經。婆伽梵大菩提心普賢大菩薩住一切如來心時一切如來滿此佛世界猶如胡麻。釋曰。從此以下。大段第二正說也。大分為二。初明祕密莊嚴內證大智見法成就。得如來處。即自行也。次從第二卷末爾時世尊為一切如來召集故作金剛彈指以下。二明善巧建立祕密智相。攝取眾生。令入佛位。利他行也。訣云。亦可通為一門普皆俱有自利利他行也。就初門亦為三。初明祕密現證相。次從由此往詣下。二明往詣須彌頂。次從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如來不久現證下。三明示說祕密境界無礙神變三昧耶相。就初為二。初明示菩薩住如來心也。次從爾時一切如來雲集下。二明示菩薩現證大菩提。此即初也。於中亦二。初明示住如來心。婆伽梵者。是果名也。大菩提心普賢大菩薩者。是即因號。今以果名號因位者。為顯毘盧遮那雖久成道。為諸眾生示適今證故號因位。又示因必有果。故以為名。緣本不生際而發大覺心。故云菩提心也。普者遍一切處賢者最妙善。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以三業。悉皆平等遍一切處。奉事諸佛。拔濟有情。故名普賢也。安住本初。為住如來心。一切諸佛。同以為心。故云一切如來心。次時一切如來下。二明一切如來滿。此佛世界也。此心即是諸佛之母。是故住此心時。十方諸佛遍滿世界。猶如胡麻。喻意如前。 經。爾時一切如來雲集於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訶薩坐菩提場。釋曰。從此以下。二明示菩薩現證。就中為二。初明一切如來雲集菩薩所。次明示菩薩現證。此即初也。前明滿佛世界。今明集菩薩所也。一切義成就菩薩者。金剛薩埵是也。故理趣經云。時薄伽梵一切如來大乘現證三昧耶一切曼荼羅持金剛勝薩埵。於三界中調伏無餘一切義成就金剛拳菩薩摩訶薩也。於諸如來祕密法中事理義趣。無不圓解。故云一切義成就。今坐金剛界大道場。方為現證故。一切如來現來加持也。 經。往詣示現受用身咸作是言善男子云何證無上正等覺菩提不知一切如來真實忍諸苦行。釋曰。從此以下。二明示菩薩現證。文分為六。初明授自性成就。二明示心智豐盛。三明教思惟金剛形。四明示固普賢心五明誨視自身佛形。六明清加持現證。此即初也。於中為三。初明諸佛驚覺菩薩。二明菩薩請稟教示。三明諸佛授自性成就。此即初也。亦為二。初明諸佛示現受用佛身也。一切諸佛往至已竟。示現毘盧遮那身。故云現受用身也。次咸作是言等者。二正明驚覺。告云。云何將證無上正覺菩提。汝未知一切如來真實忍諸苦行真實忍諸苦行者。謂薩波若智。及金剛喻定。尚未能證知。勿以此為足。 經。時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訶薩由一切如來驚覺即從阿婆頗那伽三摩地起禮一切如來白言世尊如來教示我云何修行云何是真實如是說已。釋曰。二明菩薩請稟教示也。阿婆頗那伽者。舊經云。初依瑜伽安那般那繫念修習。不動身體。亦不動支分。名阿婆頗那伽法也。安那般那。亦云阿那波那。亦云阿般那。譯曰。阿那者來亦云入。波那者去亦云出。謂教息觀。此經訣云。阿婆頗那伽者。阿之言無。婆頗那迦識也。三摩地平等持也。伽者身也。應云無識身平等持也。入此定者。能治攀緣散亂等障故。云不應動心及身支節。唇齒俱合。兩目似開。息心攀緣。勿令散亂。問曰。入此定者。有何利益。答曰。若內識散亂。外塵所牽。識隨諸塵。起種種妄見。隨見隨念。即為無量諸垢之所纏縛。以是因緣淪溺生死。故以此定而止息之。又問曰。此定唯止識不起。不與世塵而相和合。如諸佛境界出世實相百千三昧。出入自在。動不動等。入有不有。入無不無。有無常一。一即無量。無量即一。而復熾然廣大建立。常住其中。不礙不沒。如是智用勝妙功德。自他利行。云何得之。答曰。前之定前。漸學大乘及小乘等。及於外道。同遊此定。小乘以之為畢竟。外道不深。各各有異。漸學大乘者。以為方便。息攀緣故。若頓入者。亦不由之。一切色塵為佛事故。色相境界智所轉故。智性無礙無量。用故。若怖於塵境愛樂空寂。智無所用。愚掘之深網也。如此之徒。其類非一。或作聲聞。或為外道。悲哉可愍痛惜之甚。是故佛說其智慧門難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若欲入者。如下經中廣宣說耳今更料簡。問曰。若云頓入者亦不由之者。何故此經文一切義成就菩薩用入此定。答曰。是為漸學大乘者示現此相耳。問曰。分別聖位法門云。然如來變化身。於閻浮提摩竭陀國菩提道場。成等正覺為地前菩薩聲聞緣覺凡夫。說三乘教法。或依他意趣說。或依自意趣說。種種根器。種種方便。如法修行。得人天果報。或得三乘解脫果。或進或退。於無上菩提。三無數大劫。修行勤苦。方得成佛。王宮生。雙樹滅。遺身舍利。起塔供養。感受人天勝妙果報及涅槃因。不同報身毘盧遮那。於色界頂第四禪阿迦尼吒天宮雲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十地滿足諸大菩薩。證明驚覺身心頓證無上菩提。若准此文。應云頓證。何故為漸學大乘。而示現此相。答曰。且漸有二種。謂漸漸。頓漸。所言漸漸者。三乘教是如來誘引眾生之法。未說祕密圓頓法門。是名為漸。隨此漸教。經歷三無數大劫。修行勤苦。從淺至深。是為漸漸。若祕密頓教。是如來隨自意之法。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入有不有。入無不無。有無常一名為祕頓。一即無量故不妨於頓。亦有次第是為頓漸。無量即一故不妨次第。而亦有頓。是故漸漸不同頓漸。當知。漸學大乘者。雖用漸法。而猶為頓也。云何是修行。云何真實者。一切如來前驚覺云。不知一切如來真實忍諸苦行。是故今請云何修行等。 經。經一切如來異口同音告彼菩薩言善男子當住觀察自心三摩地以自性成就真言自恣而誦唵質多缽羅底微騰迦嚕弭。釋曰。此即三明諸佛授自性成就真言也。觀察自心。形如月輪。故云觀察自。以此觀察善普等護念。故云三摩地。此自性清淨心。從本以來。福智圓滿故。為自性成就。此真言力。令彼通達。隨意念誦。故云自恣而誦。 經。時菩薩曰一切如來言世尊如來我遍知已我見自心形如月輪。釋曰。此第二明示。心智豐盛。文分為二。初明菩薩契前教示。若不能前者。何蒙後誨。故將己證。以白諸佛。如文。 經。一切如來咸告言善男子心自性光明由如遍修功用隨作隨獲亦如素衣染色隨染隨成。釋曰。此即二明諸佛教示。心智豐盛亦為二。初明舉二喻以教示。初巧功用喻。謂自性月輪隨觀念功光明豐盛。猶如造事隨作隨獲實。次素衣喻。謂隨修念力心智逾增。如素白衣隨染隨成。 經時一切如來為令自性光明心智豐盛故復敕彼菩薩言唵菩提質多畝怛波娜夜弭。釋曰。此即二正明示真言。由修念此真言之力。彼自性光明心智。彌增熾盛也。 經。以此性成就真言令發菩提心。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教思惟金剛形。文分為三。初明隨前誨修念。二明契前誨。三明教思惟金剛形。此即初也。誦真言已。又觀心月。極使清淨。應知。彼月輪者。是大福德所成從菩提心生。即是佛性。自性清淨。無諸垢穢。圓明澄寂。喻如月輪。此菩提心真言。能令自性光明心智熾然顯發故云此性成就等。 經。時彼菩薩復從一切如來承旨發菩提心已作是言如彼月輪形我亦如是月輪形見。釋曰。此二明契前誨。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滿月。我亦如是月輪形見。前見心如月輪。今復見月輪形。故亦云也。 經。一切如來告言汝已發一切如來普賢心獲得齊等金剛堅固善住此一切如來普賢發心於自心月輪思惟金剛形以此真言唵底瑟姹縛曰羅釋曰。此三正明教思惟金剛形。於中為二。初明發普賢心。一切諸佛。皆發此心。故云一切如來。又於彼心思惟。體性金剛堅固等故。云獲得等。次善住此等者。二正明示思惟金剛形真言。先示心觀金剛形。後明授真言。如文。 經。菩薩白言世尊如來我見月輪中金剛。釋曰。從此以下。第四明示堅固普賢心。於中為二。初明契前誨以白世尊。次正明示堅固金剛真言。此即初也。於月輪中見五智標。故云我見金剛。 經。一切如來咸告言令堅固一切如來普賢心金剛以此真言唵縛曰羅怛麽俱2。釋曰。二正明示堅固金剛真言。由念此真言。彼金剛智獲得堅牢故。為令堅固。授以此真言。 經。所有遍滿一切虛空界一切如來身口意金剛界以一切如來加持悉入於薩埵金剛。釋曰。從此以下。第五明誨觀自身佛形。為四。初明虛空界如來悉入薩埵金剛。二明一切如來以金剛號灌頂。三明金剛界菩薩以自所見白一切如來。四明一切如來教示觀自身佛形真言。此即初也。盡虛空中所有一切如來身口意金剛界。以諸佛力悉入自身金剛體中薩埵一身。是法界體。一多圓融。故虛空界如來入於薩埵身。而無迫狹也。 經。則一切如來於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訶薩以金剛名號灌頂。釋曰。此即二明以金剛號灌頂。有五部相等意。在文可知。以名號句義而布身心。故名為灌頂也。 經。時金剛界菩薩摩訶薩白彼一切如來言。世尊如來我見一切如來為自身。釋曰。此三明金剛界菩薩以自所見白一切如來也。智契體性。一多自在。體合極智。事理無礙。故云見一切如來為自身也。 經。一切如來復告言是故摩訶薩一切薩埵金剛具一切形成就觀自身佛形以此自性成就真言隨意而誦。唵也他薩嚩怛他羯多薩怛他唅。釋曰。此四明一切如來教示成就觀自身佛形。真言。為二。初一切如來印可。如汝所言。觀體性故。一切薩埵。具一切形。次成就等者。二正明示真言。若於正觀以真言加持。猶如猛風扇識然火。是故授與此性成就真言。此猶成就本性清淨。故云自性成就也。 經。作是言已金剛界菩薩摩訶薩現證自身如來。釋曰。從此以下。第六明請加持現證。為五。初明契前誨現證自身如來。二明請加持。三明如來入薩埵身加持。四明金剛界如來證五智。五明一切如來從薩埵出加持。此即初也。由前自性成就力。既已成就五佛身。故云現證自身如來。攝真言經云。三世諸佛及其眷屬。微塵菩薩。無數天龍。從十方界入出我身。如五方色青黃赤白及以雜色。是五方佛入我身中。具三真實總成我體。諸佛所證。唯此法身者。即此義也。 經。盡禮一切如來已白言唯願世尊諸如來加持於我令此現證菩提堅固作是語已。釋曰。此二明請加持也。於中為二。初為請加持先致敬儀。故云盡禮等。次白佛等者。二正請加持。雖既現證。為令眾生起敬信心故。請諸佛加持。譬如轉輪聖王將登極時。取四海水。請一明師。灌頂加持。被印可已。然後登極。爾時四海敬信。萬民承奉。佛亦如是。今當遍於十方垂教令。亙於三世利群生。是故從塵數諸佛受五相灌頂禮空界如來。請加持現證。故云唯願諸如來加持於我等。 經。一切如來入金剛界如來彼薩埵金剛中。釋曰。此三明如來入薩埵中。一切如來者。謂五方如來。即能加持也。加持金剛界如來者。是後名。薩埵金剛者。即前號。並所加持者也。所以一切如來入彼中者。為加持顯發金剛界如來現證故也。 經。時世尊金剛界如來當彼剎那頃現證等覺一切如來平等智入一切如來平等智三昧耶證一切如來法平等智自性清淨則成一切如來平等自性光明智藏如來應供正遍知。釋曰。此即四明金剛界如來現證五智菩提也。五句如次即是五智。加持顯密。以為證入證成等。所言現證等覺者。等謂均等。體性之智。均等真如。智如理。理如智。不一不異。故云均等。覺謂覺智。即均等智。是即自受用也。一切如來平等智者。謂由如來淨阿賴耶。於大圓鏡智。相應證得堅固無漏之三摩地。能淨無始無明地微細煩惱。此智性淨。圓明鑒照。無物不鑒。故云平等智。又一切如來皆悉有之。故云平等也。現證之言。冠於句末也。入一切如來平等智三昧耶者。准理趣釋。第七無漏末那與第八淨阿賴耶識中無漏種子。能緣所緣。平等平等。離能取所取。故證得平等性智。流出隨其眾生愛樂身。由如眾色摩尼。能作無邊有情義利也。平等者。即均平均等齊等。謂緣自他一切諸法皆平等故。即真如境名平等性故。能緣智亦為平等。智者決斷義。餘亦然也。三昧耶者。此云等持。謂於一切處等持自智。即入一切如來智故也。證一切如來法平等智自性清淨者。謂由如來清淨意識與妙觀察智相應。證得一切法本性清淨。於淨妙佛國土。為諸菩薩能轉無上法輪。此智於諸法均照性清淨。故云法平等智。智性亦清淨。故云自性清淨。又復雙舉能所。是故云也。又法平等者。此智觀察自他諸法自相共相等。能現無邊作用差別。雨大法雨。令諸有情普皆獲得利益安樂。故為法平等智也。則成一切如來平等自性光明智藏如來應供正遍智者。謂由如來無漏五識與成所作智相應。現三業化。於淨妙國土及雜染世界。任運無功用。無分別作佛事有情事。此智不欣厭淨妙乃雜染。普能起作一切事業等。故云平等。照雲諸法差別自性。成辨一切利生等事。是故從用名為自性光明智藏。攝收諸事智故云智藏也。既證五智者。即眾號具足。故云如來等。一行阿闍梨云。梵本云怛他揭多者。怛多是如義。揭多是來義。知解義。說義。去義。如諸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今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一切諸佛如法實相知解。知已亦如諸法實相為眾生說。今佛亦如是。故名如實知者。亦名如實說者。一切諸佛得如是安樂性。直至涅槃中。今佛亦如是。去故名如去。釋論具含四義。然古譯多云如來。有部或本云如知。阿闍梨意。存如去如說。今且順古題也。梵本云阿羅訶者。阿羅是煩惱。訶是害義除義也。釋論謂之殺賊。佛以忍進鎧甲乘持戒之馬。定弓惠箭。外破魔王軍。內滅煩惱賊。故以為名。又阿名為不。羅訶名生。謂佛心種子。後世田中不生矣。無名殼皮脫故。復次阿羅訶是應受供養義。以有如是功德故。應受天人最上供養。故以為名也。梵本云三藐三佛陀者。三藐名正。三名遍。佛陀名知。故云正遍知也。釋譯云。若有人言。何以故。但佛如實說如來如去。故應受最上供養耶。以佛得正遍智慧故。正名諸法不動不壞相。遍名不為一法二法。故以悉知一切法無餘。是名三藐三佛陀。然此宗中。佛陀名覺。是開敷義。謂由自然智慧。遍覺一切法。如盛開敷蓮華。無有點污。亦能開敷一切眾生故名佛也。 經。時一切如來復從一切如來薩埵金剛出以虛空藏大摩尼寶灌頂發生觀自在法智安立一切如來毘首羯磨。釋曰。此第五明一切如來從薩埵出加持顯發也。言復從一切乃至出者。前入薩埵。今始出之。故云復也。一切如來者。是法界體性毘盧遮那一切佛為身。故云一切如來也。攝真實經云。五方佛入我身中者。即此義也。薩埵金剛者。即五峰金剛大菩提三摩地智也。文但說出不說加持。當知於出有助發義。但文略耳。內心證得是智慧故。淨一切眾生大菩提心。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也。以虛空藏大摩尼寶灌頂者。謂以摩尼寶瓶與一切如來灌頂。即虛空寶大摩尼寶功德三摩地智也。心要云。灌頂莊嚴。瑩飾其體。復於一切如來發生大摩尼寶灌頂。夫菩薩受位。乃至轉輪王住位時。悉皆為之。獲大利益。恆沙功德。蘊積其身。成大福德聚威德自在。於心證得是菩薩。故令諸眾生功德圓滿。令諸菩薩受用三摩地智也。發生觀自在法智者。謂發生無染大蓮華智慧三摩地智。於心證得是智慧。故淨諸眾生客塵煩惱也。安立一切如來毘首羯磨者。謂安立羯摩金剛大精進三摩地智。於心證得是智慧。故令諸眾生除諸懈怠。成大精進。令諸菩薩受用三摩地智也。 經。由此往詣須彌盧頂金剛摩尼寶峰樓閣至已。釋曰。從此已下。第二明現證以後往詣須彌盧頂也。經中云。毘盧遮那如來。於色界頂第四禪成等正覺。即下須彌山頂者。即此義也。文分為四。初明往詣須彌盧頂。二明施設諸方坐。三明四佛加持毘盧遮那佛。四明諸如來就座而坐。此即初也。須彌盧頂。是三世諸佛常說法處。是故如來往詣其處。故攝真實經云。時薄伽梵。住妙高山頂三十三天帝釋宮中摩訶摩尼最勝樓閣。三世諸佛常說法處。諸佛亦同觀進如來。故分別聖位云。一切如來。從薩埵金剛出。乃至令發生善巧智。令往詣須彌山頂。集聖眾已。訣云。妙顯山。舊云妙高。名堅勝法界座種也。今人共號為須彌座者。從此立中。非是須彌盧山四寶所成者。此山妙高顯猶如彼山。故以喻之。山有八面。面各有門。於中空同八大菩薩常所居宮也。而諸菩薩各據一面。而演說法。於其室內乃有十方諸佛微塵大會。此釋意。在隱密。往詣須彌義旨如前也。 經。金剛界如來以一切如來加持於一切如來師子座一切面安立。釋曰。此二明施設諸方座也。金剛界如來者。謂毘盧遮那如來。以體性三摩地力加持一切如來故。云以一切如來加持於一切如來。分別位云。於是毘盧遮那佛加持一切如來者。即此義也。以上勝智觀察內外。復觀三世等同虛空。從鍐吽等以為大殿。從阿字等成就師子座。故云師子座。從俄重字等。安立諸方座。故云一切面。分別位云。施設四方坐師子座者。即此義也。又舊經云。成就天之微妙四面方等師子之座。別本亦云。變成大師子座。四面方等。若准此等四面方等屬師子座。意謂。此師子座。與四面座方等。今約五方佛。故應如前。何況五方佛所乘各別乎。訣云。師子者。諸獸中王。於諸獸中。遊行無畏故。盧遮那佛。亦復如是。諸法之王。於諸法中變化無礙故。是故據師子座也。不可具載。 經。時不動如來寶生如來觀自在如來不空成就如來一切如來以一切如來加持自身。釋曰。此三明四佛加持毘盧遮那佛。前既蒙加持故。今獻答謝。分別位云。四方如來復加持毘盧遮那佛者。即此意也。以一切如等者。謂以四佛三摩地加持自身也。言自身者。即毘盧遮那以為四佛自身。以彼四佛本體身故。 經。婆伽梵釋迦牟尼如來一切平等善通達故一切方平等觀察四方而坐。釋曰。此四明諸如來就坐而坐也。三方如來。稱為婆伽梵。北方不空。號為釋迦。四方如來。無非婆伽。但舉總別。互顯示耳。自受用智。無礙諸法。故云一切平等。深徹本際故云善通達也。四佛四智。各照其境。故云一切方平等觀察。寄方表智。故云四方而坐。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