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樂經顯義抄卷中
輸入者 徐麗玉
經時薄伽梵毘盧舍那如來已下。是第二毘盧舍那章也。大文為三。初第一明能說主。第二正明所說理趣義。次第三明身密印及心真言也。就第二中為三。初第一總標章。經復說一切如來至般若理趣者是也。(文)寂靜法性現等覺者。是理智雙舉也。寂靜法性者是理也。現等覺者是智也。理智即一名為此章大綱也。意云。寂靜法性者是法界體性智也。現等覺者四智心品也。出生般若等者。從此五智品則出生餘無量智品也。第二次釋義。經所謂金剛至無分別性故者是也。第三歎法德。經金剛手有無上正覺者是也。毘盧舍那者金剛頂義決云。梵云毘盧舍那。此翻最高顯廣眼如來。毘者最高顯也。盧遮那者廣眼也。先有翻為遍照如來也。又有翻為大日如來。此並略而名義闕也。又此如來亦名佛菩提眼如來等云。悉曇藏四云。據十一面真言首云曩謨囉怛那怛囉野也曩謨阿哩野枳攘野吠魯遮那野毘庾迦囉惹野怛他哦哆野(抄)此云歸命三寶歸命聖智遍照海王如來(文)去私云。是遍照名是不當正翻也。
經金剛平等現等覺下。就釋義中。經金剛平等現等覺至金剛堅固故者。是明四智四波羅蜜之中。是明大圓鏡智之金剛波羅蜜義也。於此四句有二義。初約法釋義。後約人釋義也。初約法釋義者。謂金剛是大圓鏡智之體用。堅固而斷滅無始無明住地及微細法執所知障。故云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也。金剛平等現等覺者。是大圓鏡智之略名也。轉捨異熟識現得此鏡智也。金剛者自性不壞堅固性及能摧破用也。平等者此鏡智能平等。影現眾法影像故云平等也。現等覺者此鏡智。即是一切種智也。普了達真俗一切境界故云現等覺也。
經義平等現等覺至一義利故者。第二明平等性智也。謂轉滅有漏末那識。而現得入無漏平等性智也。是末那從昔以來緣第八阿賴耶識成我我所執。而與執見分別相應也故唯識論翻云染意也。又心地歡經名我見識也。而今義平等現等覺者。此無漏位第七識。即現得法無我觀。而緣法身如來無垢識及所攝之恒沙萬德。而遠離能所差別之執取相。故立義平等現等覺之名也。又謂識及所攝法皆成就法爾常住一味相。故名平等也。以大菩提一義利故者。謂是平等性智能了達於法佛內證無垢淨識及識所持十佛剎微塵數之心數諸功德法。是法雖無量無盡而皆悉一味常住堅固性。故名云以大菩提一義利故也。
經法平等現等覺至自性清淨故者。第三明妙觀察智相也。謂是智轉有漏第六意識。現得無漏妙觀察智也。是智普觀察諸法自共相。而了達證得諸法之自性清淨本來寂滅理云覺也。而亦為利他。普轉妙法輪而斷眾會疑網。故云法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自性清淨故也。
經一切業平等至無分別性故者。是第四明成所作智相也。是智轉有漏前五識現得此成事智也。是五識於有漏位有尋伺之分別。唯各各緣了自分五塵自境。而無廣緣了達諸法空性也。而今至於無漏果位遠離尋伺分別。而廣了一切諸法相及法空之性也。又於俗事境以任運無功用智。趣三業化用廣作利他行也。是任運無功用無分別行也。已上四智是約法之名也。後約人釋義者。是即四波羅蜜之菩薩是也。如菩提心論教王經說者。從四智出生四波羅蜜菩薩也(是明從本垂跡之義也)如祕藏記者。從四波羅蜜菩薩而出生四智云也。(是當行因至果之義也)
經金剛平等現等覺者。謂於金剛部中即示現金剛波羅蜜菩薩云也。是菩薩即是標顯示現等覺無垢位。故云現等覺也。自下三波羅蜜菩薩。准之可知也。
經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者。是返釋上名金剛平等句之意也。
經義平等故者。明寶部義也。寶部菩薩是有實義利益。而普饒益一切眾生故云義平等也。
經現等覺者。於寶部中示現寶波羅蜜菩薩云也。
經以大菩提一義利故者。返釋上名平等句一味義利益意也。
經法平等者。是明蓮華部法也。
經現等覺者。是即明示現法波羅蜜菩薩也。
經以大菩提自性清淨故者。釋上法平等句意也。
經一切業平等者。明羯磨部義也。
經現等覺者。示現業波羅蜜菩薩也。
經以大菩提一切分別無分別性故者。返釋上一切業平等句意也。是以無功用無分別行之任運三業化用。利益法界一切眾生云也。意云。無加行之用而自在起化用云也。一切分別者是五識。昔與尋伺之分別相應義也。故俱舍頌云。五識唯尋伺者即是義也。然今是成事智無分別義。如金光明經第一云。二者佛於眾生不作是念。此諸愚夫行顛倒見。為諸煩惱之所纏迫。我今明語令其得解脫。然由往昔慈善根力。於彼有情隨其根性意樂勝解不起分別。任運濟度示教利喜。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是如來行(云云)是義即當是一切分別無分別義之成事智也。文句云。此中則有四句。即是如次配釋中央四智四波羅蜜(云云)是意即以此四句配釋人法各各四義云也。四部法之約智邊得四佛義。約定邊而得四波羅蜜菩薩義也。問。此章中既明四智佛四波羅蜜菩薩義。而何云毘盧舍那章耶。答。四智四波羅蜜是法界智之作用也。法界智是四波羅蜜之體性也。法界智者四智之自性常住不變易義邊云法界性智也。法界性智之照了物之緣用之不同且名云四智也。故舉末用而本意攝取本體也。故取本體之大日尊而名毘盧舍那章無失也。
問。何故先列金剛薩埵章。次是安毘盧舍那章耶。答。是先明因位圓滿章。次安究竟果海圓滿義也。問。如本釋說者此毘盧舍那章。是大日尊於色究竟天而說此四智菩薩句章(云云)而何於是欲界頂他化天說理趣般若經中。為用彼色界頂說毘盧舍那佛之四智法門耶。答云。是義有二意。一者謂於是舍經中重說彼前所說毘盧舍那四智法門。故則指彼說也。二者謂於色界頂說四智菩提義處。即豈可攝於欲界頂說四智菩提處耶。皆是同時同處說法義。色頂與欲界頂豈異處也。次第三章准之可知也。
經金剛手若有下。第三歎法德也。就中為二。先明修行相。經若有聞此至讀誦受持者是也。二正明功能。經說使現行至無上正覺者是也。就先明修行相有三行也。一者聞惠行。二者思惠行也。讀誦受持者思惠行也。就第二正明功能中有二。一者明滅惡趣功。經設使現行至一切惡趣者是也。二者明生善功也。經乃至當坐至無上正覺者是也。謂從初發信心位至成佛位。若干劫數其中間不墮惡趣云也。上來第一明釋義門章。
經時薄伽梵至自性平等心者。次明身印及心真言也。經持智拳印者是明身密也。是中心真言字因行證入四字合成。以字為真言也。是即依從因向果義成是字義也。是如次以四阿字配四智菩提心真言也。第四字是入涅槃義也。涅槃四種。所謂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二有餘涅槃。三無餘涅槃。四無住處涅槃也。而此第四惡字當無住處涅槃義也。無住處涅槃者是有二義。一者淺略義。如唯識論云。大悲般若常所扶翼。由此不住生死涅槃等(云云)二者深祕義。如金光明經云。依此三身一切諸佛說無住處涅槃。為二身故不住涅槃。離於法身無有別佛。何故二身不住涅槃。二身假名不實念念生滅不定性故。數數出現以不定故。法身不爾。是故二身不住涅槃。法身不二。是故不住涅槃。故依三身說無住涅槃(云云)又義四種涅槃如常義。若准涅槃經。四種涅槃之外更說三德一體大般涅槃法也。是當第五惡字方便具足大涅槃義也。此章中又具足十七尊位。具如本釋明也。已上第二章畢。
經時調伏難調下。第三降三世章也。就中為三。初第一明能說主。第二直明所說理趣義。後第三說心真言也。是中能說主釋迦尊也。就第二中為三。第一標章。第二釋義。第三歎法德也。
經復說一切法至般若理趣者。第一標章也。
經所謂欲無至無戲論性者。第二釋義也。
經金剛手若有至正等菩提者。第三歎法功也。釋迦牟尼者是能說主也。是即正法輪身也。是佛正為二乘凡夫地前菩薩。說一乘三乘五乘法也。以此法流傳世間。為修行之人而成利益安樂行也。因之則邪魔外道成障難及為是正法。則成怨嫉障礙留難毀謗。及而摧壞此法也。此故佛則為示現忿怒可畏相而守護正法。統貪教令故即名云降三世尊教令輪者也。然則釋迦尊是正法輪身也。降三世尊即是教令輪身也。故此章中降三世是且約統領應化身佛所說教義而名降三世尊也。摧一切魔章中降三世尊通統領三身教法也。是故第三章降三世者。即與釋迦正法輪身合說意在此中。問。此第三章但名云降三世章也。何故如第十一章。此第三章不名降三世教令輪章耶。答。略有二義。一者是第三章亦可名降三世教令輪章也。而略單名降三世章也。理實可名降三世教令輪也。知爾所以者釋是第三章。理趣釋正文云。於須彌三十三天金剛峰寶樓閣中。毘盧舍那佛轉法輪輪有四種。所謂金剛輪‧寶輪‧法輪‧羯磨輪。其四輪皆攝在二輪中。所謂正法輪‧教令輪(云云)故知爾也。故理實此第三章亦可名降三世教令輪章也。是忿怒尊必領如教令輪義具足。故別是第三章雖不立降三世教令輪章之號。理實有此義也。二者是第三章直明能守護正法之人。故且立降三世章名也。後第十一章是兼約明所護法門。而能護人與所護正法合。而名降三世教令輪章也。意云。金剛部等者。欲取能護人與所護法。此四部法是降三世菩薩之所護境界教法也。而明能護人所護法合。故名云降三世教令輪章也。是即相違釋義也。又是降三世教令輪者依主釋意也。是即舉能護人而欲顯所護教法之意也。章云下第十摧一切魔章之中所說降三世尊之所護所證法。是第十一降三世教令輪章所明四部法即是也。就第二釋義中文句云。釋中自有四句。如次配釋東方四大菩薩瑜伽三摩地。謂忿怒薩埵‧忿怒善哉‧忿怒王‧忿怒愛。又云。如次配釋薩王愛喜。又本釋云。五種無戲論智成降三世曼荼羅。中央安降三世。前安忿怒薩埵。後安忿怒善哉。右邊安忿怒王。左邊安忿怒愛。四內隅安四忿怒內供養。於外四隅安四忿怒外供養等。(云云)
般若波羅蜜多無戲論性者。是即當中央降三世明王也。若約法釋義者。欲無戲論性故者。是三毒中貪煩惱之自性。是無性寂滅性也。謂貪等心是四緣所成法。故性空假有法也。且約性空義故云無戲論性也。嗔癡二惑亦爾也。一切法無戲論性者。亦是一切有為之中有漏諸法。亦依三毒煩惱而成。亦四緣所成故。有性空現故。同具無戲論義也。難論者假名言說云事也。是有四句。一者有。二無。三非有非無。四亦不非有亦不非無也。常無常等四句准之可知也。是四句皆非與諸法實相理相應。故名云戲論也。諸法實相離有無等諸言說相故也。謂言語道斷又心行處滅故。即諸法實相名云無戲論也。應知般若波羅蜜多無戲論性者。即是於真如實相法之其能證本覺始覺智。同皆遠離假名斷絕妄想也。是名無戲論之實相也。
經設害三界至正等菩提者。第二明功報也。報中有二。一者不墮惡趣報。
經云設害三界至為調伏故者。第一明不墮惡趣報也。本釋云。害三界一切有情者。由貪嗔癡為因受三界中流轉。若與般若理趣相應。則滅三界輪迴因。是故害三界一切有情不墮惡趣。為調伏貪等三毒也。故得速證無上菩提。是故如來密意作如是說(云云)設者若是假令義也。若假令殺彼三界一切有情義。是約難成辨之。廣多義云設也。此義意是取假令事也。例如不動尊法云。假使滿世間。大力諸藥叉明降伏盡令證大菩提(云云)此言設害三界三界等者亦復如是也。若於此理趣法有得發生聞惠思惠修惠三行者。假令廣是雖設害一切眾生。而是人能殺彼三界眾生之三毒煩惱等。能利自他有情。令不墮惡趣云也。例如降三世菩薩殺害魔醯首羅天王而令成佛義也。問。雖受持是經有殺生業。云何不墮惡趣耶。答。依三毒造罪人趣惡道也。依三善根所作殺生業等不墮惡趣也。以方便善巧智為利他造善業故也。第二大段金剛手大菩薩下說心真言也。此中以蓮華面至住降伏立相者。是明身密相也。上來明正法輪故。後明此教令輪也。哞迦羅者是勝三世義也。已上第三章畢。
經時薄伽梵得自性清淨如來下第四章也。例前為三。先初說能說主。即無量壽佛是也。次第二明所說理趣。次第三說身口二密法也。就第二明所說理趣中為三。一者標章。經後說一切至般若理趣者。第一標章也。二者釋理趣。經云。所謂世間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者是也。第三歎德。經云。金剛手若有聞此至無上正等菩提者是也。標中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者。是妙觀察智三摩地門也。諸法自共相皆悉本來寂滅平等真如性故。即觀是理之正智即名妙觀察智也。是智說法斷疑用殊勝餘智名云最勝也。是智能出生諸佛菩薩等無量智門。故名云出生般若理趣也。就釋理趣中。經世間一切慾至瞋清淨者。第一明西方法菩薩之三摩地門也意云。世間欲清淨故者。約法菩薩之三昧門。即明行觀察世間諸欲煩惱。是眾緣所成義故如幻如夢假有真空本來自性不染義也。則一切瞋清淨者。是明瞋煩惱亦無自性不染義也。是且舉貪瞋二惑之不染義。而為取餘惑亦同不染義也。
經世間一切垢至一切罪清淨者。明第二利菩薩三摩地門也。是中觀癡煩惱及諸惡見惑障之自性寂滅不生義也。癡煩惱名為垢義。癡是無知惑也。具帶塵垢義故。是闇昧相故名垢也。一切罪者五見是眾罪根本故也。是即癡所攝也。依我執而流轉生死。依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三惑而發生業縛。故名見煩惱。即為罪也。今舉根本三毒五見。而攝取一切餘諸染品也。而今觀如是罪自性如幻如夢本來寂滅自性不染義。而即是了達緣生法本不生理故云爾也。又解一切罪者。是依貪等三毒所起一切善業是也。謂十惡五逆等也。多分依癡起惡業也。
經世間一切法至有情清淨者。明第三金剛因菩薩三摩地也。意云。觀知世間有為有漏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皆悉自性假有而本來寂滅義也。謂如來藏為諸法因之義。即自然觀知諸眾生性空理也。依五蘊法而建立有情故則知法空理。故即知有情性空義云也。
經世間一切智智至波羅蜜多清淨者。明第四語菩薩三摩地門也。謂覺知如上三毒五見及餘有漏諸法之性空假有義。故即得入一切智智清淨門。而為諸眾生說此法門云也。得入此一切智智清淨門。即是得覺達般若波羅蜜清淨云也。
經若有聞此下。第三歎德中為二。初明行相也。謂聽聞受持讀誦思惟五行也。
經設住諸慾下。正明功德報。報中又二。先明不染惑德。後明證果德也。
經時薄伽梵下第二
大段明身口二密法也。理趣釋云。中央畫觀自在菩薩前安金剛法。右安利菩薩。左安因菩薩。後安語菩薩。於四內外隅各安四仙外供養云。問。若爾者中央觀自在菩薩與前安金剛法菩薩有何差別義耶。答且私案。義云。中臺觀音正以見四法合集總相德備人。以為觀世音也。餘四菩薩取各別德也。又中央觀音是表妙覺圓滿極位菩薩也。前安日輪觀音是表等覺入住心菩薩歟。又解中央觀音是等覺之住出位。餘菩薩等覺之入位。故同雖名觀音。行位高下異故主伴義成也。已上第四章畢。
經時薄伽梵一切三界主如來下第五章也。分文為三。初明能說主。次第二明理趣義。後第三明身口二密義也。
經復說一切如來至一切安樂者。第二明理趣義也。
經時虛空藏下。明第三身口二密義也。就初明理趣義中為三。謂第一總標。經云。復說一切至般若理趣者是也。第二釋理趣義乾。經所謂以灌頂至一切安樂者是也。次第三歎德也。就標中灌頂智藏者。是舉所說法宗要也。謂十地因行滿足而欲登妙覺果時。以大悲之智水注灌頂上。而表萬行充潤眾人被摧灌頂戴相也。以甘露寶瓶入智水。而令宛潤世間資生具。除一切有情之貧窮苦之標幟。而顯示眾人所歸最上首義之標示相也。是即灌頂義也。於是灌頂智藏若約能通達人。即名虛空藏菩薩也。然亦約所通達法名灌頂智藏也。就釋義中。經云。以灌頂施故能得三界法王位者。是南方第一寶菩薩之瑜伽行法也。
經云。義利施故得一切意願滿足者。第二光菩薩瑜伽行法也。
經云。以法施故得圓滿者。是第三幢菩薩瑜伽行法也。
經云。一切法資生施故得身口意一切安樂者。第四笑菩薩瑜伽行法也。若准本釋意云。若修是瑜伽行法之行者。要可修是觀想也。我身即虛空藏菩薩也。以金剛寶瓶灌頂於一切佛也。是寶菩薩行法也。以義利施而惠沙門婆羅門也。謂以世間資生供具施有德行人云也。以法施為不現形天龍八部等法而施與也。資生於施與傍生之類也。以是四行配南方四菩薩之行也。本釋云。中央畫虛空藏菩薩。前畫寶菩薩。右畫光菩薩。左畫幢菩薩。後畫笑。內外院四隅各列內外四供養。(云云)
經時虛空藏大菩薩下。第二明身口二密相也。(真言字義如常釋具辨)已上第五章畢。
經時薄伽梵得一切如來下。第六金剛舉菩薩章也。又分三。初明說主。第二明理趣義。後第三時薄伽梵為欲重下。明身口二密相也。是中金剛拳菩薩名為薄伽梵也。得一切智印如來者。是約果地得名也。亦名不空成就佛是也。就明理趣義中亦為三。初總標。經云。復說一切至般若理趣者是也。第二釋理趣義。經云。所謂持一切至最勝悉地者是也。第三歎功能。經云。金剛手至正等菩提者是也。就釋義中有四菩薩。是即北方不空成就佛四親近菩薩也。文持一切如來至一切如來身者。是第一業菩薩三摩地行。是菩薩之身密化用。即得無礙無盡色身。遍滿於無盡界。以身業供養佛。化度諸眾生類也。從得此地以來離分段身而得意生身。而自在如意遍在諸趣也。文持一切如來至一切如來法者。第二明護菩薩三摩地行也。是菩薩以大慈悲甲冑而莊嚴自身。普宣說佛正法。而護持法界無量眾生。恒常無有疲惓懈怠。而說法教化人也。是地菩薩以四無礙辨利益眾生也。是護菩薩行也。文持一切如來至三摩地者。是牙菩薩三摩地行也。是菩薩得等覺位。金剛喻三昧能頓斷滅第八阿賴耶識所持煩惱所知二障種子。將向妙覺果位也。金剛瑜三昧即名心密也。文持一切如來至最勝悉地者。第四明拳菩薩三摩地行也。是菩薩即是妙覺果地也。是菩薩得前三人菩薩行聚集。成就一體一味之三密。具足金剛不壞妙果。故云即成就一切如來身口意業最勝悉地也。故本釋云。廣瑜伽中身口意金剛合成名為拳。一切如來縛是金剛拳(云云)私云。是四菩薩如次當第八九十地及等覺。更亦乃於佛果位有此拳菩薩也。此義如六卷略出經四云。從行者不闕法則至十六生畢定成佛云。又解四菩薩如次配第八九十地等覺入位也。中央更亦有拳菩薩。配等覺中之住心位也。如仁王儀軌云。金剛波羅蜜多者。此云到彼岸也。依前法輪現勝妙身。行願圓滿住等覺位也。(云)
經金剛手若有下。第三歎功能也。就此文中有二。初明修行相。經云。若有聞此至作意思惟者。是明修行相也。後第二正明功報。經云。得一切自在至正覺菩提者是也。文句云。是中略有六種功德報。一得自在。二得一切智智。三得事業成就。四得金剛三業。五得悉地。六證菩提。又解開事業與成就為二則成七種(云云)本釋云。由持身即得一切成就(此句梵本初功能漢本在第四)由持語即得一切口自在。由持心印得一切智智。由持金剛印得一切事業皆悉成就。疾證無上正等菩提云。私云。此文意即以以前三種功報。即配前三種菩薩也。以第四五功報而配第四菩薩也。約第四菩薩更有二位也。謂等覺與妙覺也。故本釋云。中央畫一切如來拳菩薩。前畫業菩薩。右畫護菩薩。左畫牙菩薩。後畫拳菩薩。內外四隅各安內外四供養。(云云)
經時薄伽梵為欲重下。第三身口二密法也。已上第六章畢。
從第三降三世章至第六章金剛拳章并上四章。是東西南北四方相對次第生起也。
經時薄伽梵一切無戲論如來下。第七文殊師利菩薩章也。文有三。初明說主。第二明理趣義。第三明身口二密相也。就明第一能說主。一切無戲論如來者。約法是八不中道義也。約人即一切無戲論如來。是文殊師利菩薩之佛果名號云也。就第二明理趣義中有二。初總標。經云。復說轉字輪般若理趣者是也。第二釋理趣義。經云。所謂諸法至清淨故者是也。從此已下六章略不說歎得也。心真言者謂字也。亦有等五字也。是文殊五尊真言也。又解。字五轉也。謂是也。如次配五種三摩地法也。故云轉字輪般若理趣也。就釋理趣義中。經云。諸法空性與至相應故者。是若約人明義者。明第一金剛界佛部文殊三摩地行也。
經云。諸法無相至相應故者。第二明金剛部忿怒文殊三摩地行也。
經云。諸法至相應故者。第三蓮華部文殊三摩地行也。
經云。諸法光明至清淨故者。明第四寶部文殊三摩地行也。若約法明義者。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及離言絕相本覺真如理性智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是也。此句諸法空者示所證理性也。下句與無自性相應故示能證智體也。理智冥合名空解脫門智也。下三句解脫智義准之可知也。此四句法不二智體總相合名第五文殊行也。此章中別離不說第五羯磨部之文殊自位分齊行法。而說前四菩薩行位法中。自然顯示羯磨部之文殊自證行法也。若指此例者。法華經明開示悟入四種字中。雖不別說第五方便具足阿字。而理實自爾具足第五方便具足字。而是自然道理義也。亦是爾也。而此中四親近菩薩中隨一菩薩非當羯磨部文殊也。凡前後諸章皆可有此意故也。解脫者涅槃理也。門者能緣智也。然則文殊行法總亦當羯磨部也。本釋云。於中央畫文殊師利童子形。四方安置四佛。以虛空智劍各繫四佛臂上。其內四隅置四種般若波羅蜜多。外四隅安。外四供養。(云云)
經時文殊師利下。第三明身語二密相也。就中。經云。以自劍揮斫一切如來者。以文殊之八不中道之智劍。而摧折一切在纏如來藏之佛臂意也。問。八不者何義耶。答。中觀論觀因緣品頌云。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云云)吉藏疏云。此論一部橫破八迷。豎窮五句。洗顛倒之病。令畢竟無遺。即是中實。故云不生不滅乃至不常不斷也。(云云)何故切斫佛臂者。佛果豈非金剛身義耶。答。本釋云。以四智菩提對於四種妄識。既除則成就法智。若不除妄執法則成法執病。是故智增上菩薩用四種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劍。斷四種成佛智能取所取障礙。是故文殊師利現揮斫四佛臂也(云云)此中云。斫一切如來臂者。此如來是准下金剛藥叉章云。是未成佛時有情尚云如來。是即具足性德如來藏故也。是亦爾也。故下文云。以金剛藥叉形持金剛牙。恐怖一切如來者。一切外道諸天悉具足如來藏。是未來佛。令捨邪歸正故名恐怖一切如來。今所恐怖非在果位如來。乃因佛也。(云云)是亦爾也。依三解脫門智。是除斷四種染法之惑障也。斷盡此惑障即依文殊之八不利智之劍揮斫力云也。斫臂者摧破彼妄執取而成惑物之義也。臂者手之所依根本處也。手即有執持物用也。執取義者是執持生死法。即其所持二種生死果報業煩惱無明染法也。是由執著我法之二執。是臂義相當也。從上第一第二章至第六金剛拳章者。是因果相對次第生起也。從第三降三世章者。是東西南北四方相對次第生起也。但第一金剛薩埵章。第二毘盧遮那章。是遍通諸諸方也。但約果因次第明之也。問。第一金剛薩埵章是東方金剛部菩薩也。而何有通遍八方十方義耶。答。以金剛薩埵一向為金剛部阿閦佛所屬四親近所攝之隨一菩薩時。偏以此金剛薩埵東方菩薩也。今唯以金剛薩埵而為中臺尊。而以十七尊為眷屬時。此金剛薩埵遍諸方義有也。故金剛頂經云。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為三界自在主(云云)又此疑第十七章云。復說最勝無初中後大金剛者此義也。又釋名門中辨第一金剛薩埵即通五部義品是意也。第二毘盧舍那佛通諸方義易知也。又但毘盧舍那章次第三降三世章來因者。初明正法輪身法畢故。次明教令輪身法也。正法輪所護法也。教令身能護人也。明自受用報身佛後。次明變化等流身現起義也。東西南三章之中。東方且示變化身也。西南二方佛。是他受用法身義也。又北方佛自受用法身也。謂此等能變化佛。是起從法身果地為利他。故生變化等流身。隨此變化等流身而令聽聞正法。而稱地住。而見他受用身。若隨無量壽佛若寶生佛而聞其所說法。還則究竟方今得證入法身果地大日位云也。第一金剛薩埵章通五部。第二毘盧舍那章佛部也。是中四方四佛為四伴侶矣。是中方也。又降三世章是金剛部也。觀自在章是蓮華部也。虛空藏章是寶部也。金剛拳章即羯磨部也。如是有次第也。問。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常次第可列也。然何金剛部次列蓮華部耶。
答。准理趣釋可知之。故其正文云。佛寶者是金剛薩埵。法寶者觀自在菩薩。僧寶者是虛空藏菩薩(云云)准此義有是次第也。但金剛拳章是顯一體三寶之所為事業。或亦顯示一體三寶者。正即是三密金剛境界云義也。又從文殊章至降三世教令輪章者。是亦羯磨部所攝也。祕密八印品文殊名為法住義。約說正法令止住。世間之事業用者。是一體三寶之所為事業也。從第七文殊師利章至第十六四波羅蜜章者。是但不依方角次第。而皆悉同有四方周備義故也。依第七文殊智行而成第八纔發心轉法輪行也。謂內無智德者。何外轉法輪耶。既智行備而輪正法輪。故定必堪受眾人歸依供養行也。所以次第九虛空庫章來也。是即明內四供養菩薩即是供養正法輪身及供養行具足。故必可有教令輪身之外護者成義也。故虛空庫章次第十摧一切魔章之所持也。問。摧一切魔章與上第三降三世章有何異耶。答。私云。摧一切魔菩薩為護修行善人故用之降伏一切魔等也。降三世菩薩為護教令故因之降伏一切魔等也。是約所護。是人與法既不同。故是二尊別開說也。於外護者亦有細有粗。細者摧一切魔菩薩及忿怒降三世菩薩是也。粗者外金剛部護法天等是也。於是護法天有四類。一者第十二章魔醯首羅等二十五種類諸天也。二者第十三章七母天也。三者摩度羯羅等第十四章。四者第十五章四姊妹天是也。其至于此第十二章中。正明約人四智四波羅蜜佛菩薩之平等本覺佛性理者。是即普通該攝涉通餘一切染污法為理性。而常住不變也。是即示說一切有情心內皆悉具足佛性義故。因之諸世天等聞是說。即謂我等天等有成佛之性。而即歡喜說本誓真言也。又是第十章重說約法。於是四部曼荼羅。一一曼荼羅皆悉互相攝五部曼荼羅法義也。前第十二章一往雖明佛界與有情互融通義。尚未說佛界眾生界中一一諸法悉皆全體融通相攝義。今至千是第十六章。重明四部曼荼羅各一一法互相攝四部曼荼羅其一一諸法而無礙無盡如帝網喻義也。故上第十二章‧十三‧十四‧十五之四箇章次第十六章來也。第十七金剛薩埵五祕密章重約人更抽。明金剛薩埵與四親近菩薩瑜伽行法方為最要之行法義也。既有於後兩章正重說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般若理趣義。而括攝中間十五章也。應知中間十五章瑜伽行法。皆方歸攝金剛薩埵瑜伽法。而成佛果菩提義中。又初後二章既以舉五部曼荼羅法故。其中間十五章亦隨其所應可通攝五部曼荼羅法中云義耳。復次第十六章次說第十七章所以者。彼第十六章明四波羅蜜法中直說法佛內證境界五部之帝綱無礙究竟圓融相即攝入義也。而所以成就顯得彼五部法究竟圓融相即攝入法者。是依止修習此金剛薩埵五祕修行之因緣。而成就此內證究竟圓融之果德法。故彼第十六章次說此第十七章之修行法也。復次為顯示第十六章中有自受法樂德及攝化利他德義故。次至此第十七章而更明金剛薩埵自利利他殊勝二行法也。時薄伽梵一切如來入大輪如來下。第八纔發心轉法輪章也。就中有三。初明能說主。第二明所說理趣義。第三明身口二密也。就第二明理趣義中為三。初總標大意。經云。復說入大輪下是也。其法者謂無漏正法。是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事智正法也。輪是旋轉。從自身迴轉他身義也。正宣傳此四智正法輪於他人云也。又摧破義也。謂以此四輪摧破四魔。尚如輪王輪寶摧怨敵也。第二明所說理趣義者。經云。所謂入金剛至一切事業輪者是也。第三明身口二密者。經云。時纔發心下是也。就釋理趣義中。明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四輪中各皆有纔發心菩薩轉正輪之德行義也。故文句云。義中自有四句。如次配四輪三摩地。謂金剛輪‧忿怒輪‧蓮華輪‧羯磨輪也(云云)經云。入金剛平等至如來法輪者。第一明入金剛界大圓鏡智門六曼荼羅義也。(六曼荼羅義有指歸中)
經云。入義平等至大菩薩輪者。第二明入降三世尊之平等性智門十曼荼羅義也。(十曼荼羅義有指歸)
經云。入一切法平等至妙法輪者。第三明入蓮華部妙觀察智門六曼荼義也。
經云。入一切業平等至事業輪者。第四明入羯磨輪之成所作智門六曼荼羅中也(可撿指歸)謂以上四種法輪為利他。而廣演流布之人名云纔發心轉法輪菩薩之行也。是則為自利利他故證入是四智輪瑜伽三摩地。名云入大輪也。問。一切義成就輪是可寶部也。而何此中即名羯磨部義耶。答。是有二義。即通二部也。謂一切義成就即是補處灌頂大士將登極位人也。即當福德門義也。兼又是人亦則尚於利他門成成所作智行。而作利他事業。故亦名羯磨部也。故釋上文殊師利章理趣釋文云。諸法光明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故者。一切義成就曼荼羅中。寶利菩薩三摩地(云云)而是第八轉法輪章中本釋文云。入一切業平等則入一切事業輪者。則成人一切義成就。(云云)本釋云。應建立曼荼羅畫八輻輪形。輪臍中畫金剛輪菩薩。於八輻間畫八大菩薩。如前布列八輻。外四隅畫四波羅蜜菩薩。內院四隅安四內供養。外四隅安四外供養。四門安四菩薩等。(云云是明第八章是曼荼羅法也)
經云。時纔發心轉法輪下。第三明身口二密相也。已上第八章畢。
經時薄伽梵一切如來種種供養下。第九虛空庫章也。文為三。初明能說主。經云。一切如來種種供養藏廣大儀式如來是也。是內四供養菩薩總名也。第二明所說理趣中有二。初總標。經云。復說一切供養下是也。是總集四內供養行。故立一切如來種種供養廣大儀式名也。第二釋理趣義。經云。所謂發菩提至廣大供養者是也。是約人。即內四供養菩薩名也。
經發菩提心至廣大供養者。四內供養中第一金剛嬉戲菩薩之菩提心行也。是行即自利行之自受法樂義也。謂發生大菩提心而受樂。為大菩提心行之智惠波羅蜜多也。是嬉戲菩薩所行法也。
經云。救濟一切至廣大供養者。第二金剛鬘菩薩三昧行也。是行即利他施行也。謂此菩薩自得自行福智莊嚴寶鬘而返為利他。故以財施法隨緣而利益安樂眾生。故名為鬘菩薩行也。
經云。受持妙典至廣大供養者。是第三金剛歌菩薩三昧行也。是菩薩行即於佛正法之八萬法藏十二部經一切教理行果中。能問答決釋此妙典甚深義之行名為歌菩薩行也。
經云。於般若波羅蜜至廣大供養者。是第四舞菩薩之行是也。菩薩行是於般若等甚深大乘經典能成十行也。一者受持。二者讀。三者誦。四者自書。五教他書。六思惟。七者修習。八者供養行也。若更加解脫說及請說行即為十法行也。以此所說四種妙行則為廣大供養行云也。何以是等四行為供養義者。彼此四行之行者則令諸佛菩薩成歡喜資益利樂故。以是四行為福智二種資糧。而則顯得三身菩提果云也。若作曼荼羅法者。本釋云。中央畫虛空庫菩薩。月輪中八大菩薩圍繞。內外四隅安八供養等。(云云)
經虛空庫大菩薩下。第三明身語二密相也。已上第九章畢。
經時薄伽梵能調持智拳下。第十摧一切魔章也。文有三。初明能說主。次所說理趣義。後明身口二密相也。能調持智拳如來者。金剛藥叉之異名也。是果位名也。就第二明所說理趣中為三。初總標。經云。復說一切調伏智藏者。是中明五部忿怒尊降伏一切魔義故立是名也。
經云。所謂一切至則為菩提者。第二釋理趣義也。就中經云。一切有情至忿怒平等者。是明能調持智拳如來所屬之第一金剛部降三世三摩地行也。意云。於一切有情平等有佛性如來藏理故。則巧方便為令顯此理故。強於大慈悲心而假示現其忿怒三摩地相。而降伏成障礙人。而欲令顯得此佛性理。故降伏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魔王之夫婦。而令引入佛道云也。
經云。一切有情至忿怒調伏者。明第二寶部中忿怒軍荼利尊三摩地行也。調伏第四禪摩醯首羅天王。而令引入佛道也。是亦以大慈悲心為調伏大魔王。而示現忿怒相也。
經云。一切有情至忿怒法性者。明第三蓮華部馬頭忿怒觀音三摩地行也。降伏梵王令引入佛道義也。是當初禪主也。
經云。一切有情至忿怒金剛性者。明第四金剛藥叉菩薩羯磨部三摩地行也。降伏欲界頂魔波旬天王。而令引入佛道義也。一切有情金剛性故。忿怒金剛性者。謂以所化一切有情本有自性住佛性之本覺智惠即不壞堅實義故。即能令顯得如是智堅固不壞性云也。此第五句當不動明王之總通調伏一切魔軍等義也。已上明教令輪義也。
經何以故至則為菩提者。遂顯示歸攝第五正法輪身義也。謂上所說四忿怒智是實成事智門中慈氏菩薩之所為事業也。佛德中發從本無忿怒嗔恚惡心故也。但為利他故。內以猛利之智用為斷除諸自他惑染。而假外示現忿怒可畏形。而令怖畏惡人。則引入佛正法中云也。是皆佛果之四無量心中大慈大悲行云也。故本釋云。何以故。一切有情調伏即為菩提者。本是慈氏菩薩由此菩薩內入慈定深矜愍難調諸天外示威猛。令得受化引入菩提。(云云)
經云。摧一切魔大菩薩下。第三明身口二密相也。
經云。以金剛界藥叉形持金剛牙恐怖一切如來者。本釋云。一切外道諸天悉具如來藏是未來佛。令捨邪歸正故名恐怖一切如來。如來者離五怖得四無所畏無能怖者也。今所恐怖非在果位如來。乃在因佛也(云云。曼荼羅建立相可撿本釋正文也)以字為心真言。意者謂以斷為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之因緣之妄執而為因由。即所顯成入我我入本不生之智門是也。乃以觀本有菩提心種子與菩提涅槃果為因緣義門。而為所觀法是也。為金剛藥叉菩薩之所守護三摩地所行法也。已上第十章畢。
大樂經顯義抄卷中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