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趣釋經秘要鈔第六(延文元年十月二十七日。於東寺西院僧房傳受之)
輸入者 徐麗玉
第二段(毘盧遮那章)
文。時婆伽梵(等)者。自此以下明第二段也。文句云。第二明毘盧遮那章。大文為二。初明正明理趣。次明心真言。初中為三。初標章。次釋義。三嘆德。初中為二。先標能說主。次從復說一切以下標所說法。下去諸章皆悉准知也(文)今時薄伽梵毘盧遮那如來者。標能說教主也。薄伽梵者諸佛通號。毘盧遮那者教主別稱也。釋薄伽梵之中如前所釋者。指初段破魔成德二釋也。毘盧遮那如來(等)者。正辨教主體。謂。云遍照報身佛是自受用報身也。一傳云。初段金剛薩埵自性身。即行者平等智身也。第二段毘盧遮那報身故。云毘盧遮那如來名遍照報身佛也。第三段變化身故。經自說釋迦牟尼如來也。一傳云。初段能說大日為自性身。是胎藏大日住法界定印也。第二段大日為報身。是金剛界大日住智拳印也。於同大日上。初段大日住金剛薩埵三摩地說十七清淨法門故。為胎藏因曼荼羅大日。第二段大日住果德三摩地說四智菩提故。為金界果曼荼羅大日也。第三段為變化身之義同前傳。已上二傳小異大同。強非相違說歟。相傳義云。初段能說曼荼羅有九尊。第二段彼中台大日說自在三摩地。第三段以下八大菩薩各說自三摩地。何初段大日與第二段大日可云別身乎。依之初二段大日同字為種字住智拳印也。但初段普門大日。第二段一門大日。以之為別也。報身佛者。本有理智至佛果位顯現成就故名報身。祕密記云斯理斯智因位未顯。理智具足覺道圓滿故名佛部(云云)哞字義云。非因緣酬答之報果。相應相對故名曰報也。斯即理智相應故曰報(等。云云)可思之。
於色界頂(等)者。示毘盧遮那成道處也。若指其時。初會最初也。今於此所以示之者。第二段說道場所得自證自覺智故也。當經是欲界頂說也。勿謂於色究竟天說四種聖智矣。
為諸菩薩(等)者。釋復說一切如來等文也。有二義。一指當經會座菩薩。二指未來修行菩薩也。
說四種自證(等)者。四種自證自覺聖智與四智菩提其別如何。一義云。四種自覺聖智者字也。下釋云。即此四字是毘盧遮那佛自覺聖智四種智解脫也(文)四智菩提者。長行所說金剛平等等四智也。私案。云四種自覺聖智者。經所說金剛平等等四種覺也。此四種覺為顯四智菩提釋說四智菩提也。說四種自證自覺聖智者標也。說四智菩提者釋也。
問。經。寂靜法性現等覺出生般若理趣(云云)其意如何。答。依無其釋雖難知之。勘處處文案其義。第二段說從內心證得四智出生四佛之相。下釋云。此四字是毘盧遮那佛自覺聖智四種智解脫。外現四大轉輪王菩薩(云云)正說四出生之段。金剛平等現等覺者所生佛身。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者能生大圓鏡智也。後三亦復如是。出生義云。由大圓鏡智厥有金剛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東阿閦如來。由平等性智厥有義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南寶生如來也。由妙觀察智厥有法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西阿彌陀如來也。由成所作智厥有業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北不空成就如來也。(文或云四佛或云四菩薩。相違至下可悉之)此釋既以金剛義法業四種平等現等覺為佛身名。其能出為大圓鏡智等四智。聖位經意。又從內證四智出生四佛尊形。(至下此四字是毘盧遮那等文處可引之)
若不金剛平等現等覺明所出生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明能出生者。豈結一段經文云若有聞此四出生法乎。然則寂靜法性者。指內心證得四智(聖位經三十七尊通內證智通名三摩地。三摩地定故。云寂靜法性也)從此四種現等覺身出生故。云寂靜法性現等覺出生也。問。初金剛平等與後金剛堅固其體同歟。若云同者。出生義金剛平等屬所生大圓鏡智為能生。能所既別也。何云同乎。若云異者。俱云金剛俱云。義利。何有不同乎。答。金剛平等現等覺者所出生名也。所以所出生立金剛平等名者。從能生立其號。是故金剛平等與金剛堅固體一也。兩難俱無相違。後後准知之。
文。所謂金剛平等(等)者。解釋髣髴。先直釋經文。金剛平等現等覺者。示所出生佛身。是阿閦如來也。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者。指能出生智。是大圓鏡智也。此義依出生義致料簡。後後准而可知。金剛者五股也。平等者周遍法界義也。現等覺者。理趣分疏云。現等覺者。現謂顯現。現前明了親證之義。等者遍義。覺謂照義。此意即顯無分別智明了親能遍照法性。現等覺體即無分別智(文)准此釋者。金剛平等之現等覺也。或又金剛平等。現等覺可訓之。現字與疏意異。學者可思之。
以大菩提(等)者。大圓鏡智四智俱名菩提故云大菩提。此智堅固破煩惱如金剛故云金剛堅固也。菩提心論大圓鏡智亦名金剛智。即此意也。總意云。金剛平等現等覺身以內證得金剛堅固智故外出生其身也。為言。已上釋經文了。
次釋中由如來下。釋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句。能淨無始下。釋金剛平等現等覺句。淨無始無明阿閦佛作能故。從能釋身也。後後皆逆次釋之可知之。
由如來淨阿賴耶(等)者。若依法相宗意者。阿賴耶心王。大圓鏡智心所。若爾者。可云由如來大圓鏡智於淨阿賴耶相應。此文似相翻。會之有二義。一此宗意。以為心王以識為心所。即身義云。心王者法界體性智等。心數者多一識(云云)不可例同法相矣。二唯識論第十云。又有漏位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為勸有情依智捨識故說轉八識而得此四智(文)因位識強故云智相應之。果位智強故云識相應之。若爾者。當段釋強不可違相宗意。
能淨無始無明(等)者。阿閦佛由大圓鏡智現其身故。以彼智力能淨無始無明也。釋論第四釋解脫道位云大圓鏡智分明現前。同第五云。發解脫道無明頓斷(云云)依此等文。大圓鏡智解脫道初念發之。所斷煩惱是根本無明也。
文。義平等現等覺者寶生佛也。
以大菩提一義利故者。平等性智也。義者寶珠也。釋云。由如眾色摩尼能作無邊有情義利(云云)可知之。
一義利者。法性真如一味平等故施種種義利。南方以字為種子。是以真如為寶珠體故也。或又於所化眾生無惡愛別能施利益。故云一義利也。
第七無漏(等)者。釋以大菩提一義利故句。唯識論第十云。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第八淨識。如染第七緣藏識故(文)當段同此釋。第七緣第八識體并無漏種子。今且舉種子顯識體歟。然則第七為能緣第八為所緣。此能緣所緣平等平等離能取所取。故云平等性智也。法位無量壽經疏云。平等性智轉七識依得。良由智如境境如智平等不可分別絕於稱說(文)即此意也。問。於餘三智釋識智相應。若爾者可云第七識與平等性智相應。何第七望第八作釋乎。
答。文雖不云之。第七識相應平等性智之義不待言。第七無漏末那緣第八識。相應性智又隨緣第八識。識智相應俱行俱轉。舉第七末那自知有相應智。不可勞料簡矣。
流出隨其(等)者。釋義平等現等覺句。唯識論第十云。平等智品現他受用身淨土相(云云)他受用身應十地菩薩故云隨其眾生愛樂身。若依起信論釋論說者。應地前地上菩薩現其身也。
文。法平等現等覺者。阿彌陀佛也。
以大菩提自性清淨故者。妙觀察智也。法者蓮花也。下得自性段云。若具慚愧不為一切不善。即具一切無漏善法。是故蓮花部亦名法部(文)無漏善法者。此智觀一切法如幻如夢無有自性。此智若成者。一切妄染不能作染猶如蓮花自性清淨。故名蓮花部。亦號法部也。
由如來(等)者。釋以大菩提自性清淨故句。於淨妙(等)者。釋法平等現等覺句。下釋云。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者○此佛名無量壽。若於淨妙佛國土現成佛身(文)是他受用身也。
為諸菩薩能轉無上法輪者。唯識論第十釋妙觀察智云。於大眾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文)。
文。一切業平等現等覺者。不空成就佛也。業者羯磨也。以大菩提一切分別無分別性故者。成所作智也。由如來(等)者。釋以大菩提等句。現三業化(等)者。釋一切業等句。
於淨妙國土(等)者。化身通淨穢二土。梵網古跡云。經周匝千花上復現千釋迦。述曰。第二淨土化身。傳說。此身應地前機。有說。唯四善方生淨土。理未必然○經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述曰。第三穢土化身。言一國者一須彌界。以世界別南州現故(文)此中淨土者非他受用土。他受用土臺上故。今淨土者指葉上。穢土者葉中也。當段釋准之可知之。
任運無功用者。釋無分別性句。作佛事有情者。釋一切分別句。此智起分別行二事。佛者仕佛供佛之事也。有情事者利樂有情事也。五祕密經云。於無邊如來廣作佛事及作眾生利益(云云)即此義也。雖作此兩事。任運無功用無造作分別故云一切分別無分別性也。凡轉識得智義。莊嚴論唯識論佛地論等委說之。今金剛義法業者如次五股寶珠蓮花羯磨。以之為四智體。常途經論曾所不談也。祕旨深察而已。
文。金剛手若有聞此(等)者。以下嘆經功能也。文句云。從若有聞此以下第三嘆德。就中為二。先明行相。次從設使現行以下正明功報。就中又二。先明超惡趣。次從速能剋證以下明登覺位也。初中又三。先正明超惡趣。次乃至以去明時節。次文可見(文)。
佛告金剛手菩薩者。釋金剛手三字。若未來(等)者。釋若有聞此等文。猶豫者疑心也。天台補注第六(從義)云。猶豫之心○按尸子曰。五尺犬為猶。說文云。隴西謂犬子為猶。吾以為。人將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還對于終日。斯乃猶豫之所以為未定也(文)。
則現世惡報(等)者。釋設使現行等文。疾證無上菩提者。釋乃至當坐以下文也。現世惡報者。順現業所感。及來生者順生順後所感也。四業中順現順生順後三為定業。順不定為不定業。是故今約三業云能轉定業也。
文。時婆伽梵(等)者。七卷經云。是時世尊大毘盧遮那佛說此心地法門已。復作智拳現大笑容說諸法平等心明曰阿(引。云云)
此句可以意解不釋者。初段釋云。為欲重顯明此義故者。所謂顯明大智印標幟首載五佛寶冠(云云)今准此釋。當段毘盧遮那大智印標幟故云欲重顯明等也。准初段以意可解也。
智拳印者。此有二傳。一常智拳印也。時處軌說智拳印云。現證大菩提故名覺勝印。若修此瑜伽。設現造無量極重諸罪障。必能超惡趣則疾菩提(文)其印相同軌云。智拳印所謂中小名握拇頭指柱大背。金剛拳乃至。右握左頭指一節面當心。是名智拳印(文)蓮花部心軌略出攝真實經等皆以此印為大日印。宗叡請來曼荼羅圖像同之。二如來拳印名智拳印。大樂軌說金剛薩埵寶冠五佛中大日云。毘盧遮那如來白色二拳舒左大指。以右拳握初分當心前(文)薩埵部諸軌皆同之。又大師御傳云。大日如來說智拳印。左右手作金剛拳以右拳掌捉左大母指當胸中間(文)。
希奇於事者。希者希有義。奇者奇哉義。事者現微笑相持智拳印經事表相故云事也。希奇於事可訓之。或又所現事希有奇特故云希奇於事。希奇於事可訓之歟。
表修行者(等)者。時處軌云。三密纔相應。自身同本尊能遍入佛智成佛猶不難(云云)三密中印智拳印也。是故引為證。結誦此印言。雖具結使煩惱直同大日。希奇之甚也。
應受一切世間(等)者。時處軌說發菩提心功能云。等同一切佛超勝眾魔羅。不能為障礙。應受諸世間廣大之供養(文)今依印明功能同佛故。堪受一切供養矣。
應受一切如來(等)者。同軌說智拳印適結此印時○諸佛皆隨喜。菩薩咸敬奉。天龍人非人攝伏而歸命(文)。
二十九日。
文噁(引)字(等)者。以下釋噁字也。開者成四字。合者成一字也。大日經第三云。南麼○阿阿暗噁正等覺心(文)疏第十一釋云。此四字是此一部經中正宗體也。一切祕藏皆從此生。即是毘盧遮那佛心也(文)大日經開為四字。此經合為一字。開合雖異以之為佛之心。彼經云正等覺心。此經云自性平等心言異意同矣。
問。金剛界大日字為種子。胎藏界大日字為種子。而今金剛界大日種子出似相違。如何。答。一傳云。表兩部不二。印智拳印。表金剛界。真言字。表胎藏界。是故云兩部不二也。一傳云。金剛界羯磨會大日字為種子。三摩耶會大日字為種子。何偏以字為胎藏大日種子乎。下釋云。即誦毘盧遮那佛真言。嚩曰囉(二合)馱都惡(引入聲呼。文)者。此翻金剛界。若爾者金剛界用字之義不足可疑牟。
法務口傳。者金剛界也。者胎藏界也。故兩部不二明也。初段大日胎也。以為種子。今加句。可知表金意也。(見尊海妙)
具含四字(等)者。此字三字合成。所謂也。大空點無之。何云具含四字乎。雖難思處處出第五字云惡字。菩提心論云。總而言之具足成就第五惡字是方便善巧智圓滿義也(文)又疏第二十云。次即入中惡(長聲)字是方便也(等)胎藏中台種子第五字也。是又無空點(但小野僧正自筆漫荼羅以字為中台種子)然則處處文皆不加空點而為四字具足字。今推其義。空無相故無形為志。無聲為聲。喻如百馬九十九馬有文一馬以無文為文。以五字布身分之時有二說。一說至髮際為風輪。髮際已上為空輪。一說至頭頂為風輪。頭通虛空為空輪。若用字者同前說。若用字者同後說也。
阿字菩提心義(等)者。疏第十二云。復阿字開口聲也。若無阿聲即不能開口。口若不開者。一切字皆無。是故為一切字之種子。當知一切萬行亦如是。以阿字門而為種子。若離阿字亦不成也(文)同第二十云。初阿字在東方。如梵音阿字即有動首之義。以順世間諸法諸方中東為上故喻菩提心最是萬行之初也。是名曰寶憧佛(文)當段釋依此等文可得其意矣。
阿字(等)者。疏第二十云。次即是阿(平)字。是行也。若但有菩提心而不具修萬行。終不成果。與前四菩薩義不殊。其佛即是花開敷也(文)即此意也。
四智印者。修行方便有大三法羯四智印。觀其尊形(大智印)或結三昧耶印(三昧耶智印)或結羯磨印(羯磨智印)誦真言(法智印)此修行是同於本尊超入佛地之方便故云速疾方便。行此法之時福智資糧頓積聚故。云由集福德智惠資糧也。
證成無上(等)者。第三空點為成菩提字。南方修行為契彼作正因故也。
第三字極長(等)者。疏第二十云。次即暗字三菩提也。以萬行故成正等覺。其佛名阿彌陀。即西方也(文)可思之。
極長高聲者。菩提心論注暗字為短聲。今云極長。似相違。但今極長高聲者。空點吐聲故。高上為聲勢。是故云極長高聲。非短長分別長聲也或又智廣傳暗為短聲義淨傳為長聲。論與釋各依一傳歟。
由證無邊(等)者。明成菩提相有二。初內證功德。後摧伏四種下外相功德也。初中明四智。一無邊智者約橫。周遍法界無有邊際故。二解脫者解脫智。約豎能解結縛能脫生死故。三三摩地者三摩地智與定相應離散亂故。四陀羅尼門者陀羅尼智。一文中持無盡義故。後中三。一降魔。二灌頂。三轉法輪。如文配知矣。
三十日。
問。摧伏四魔者東方金剛部德。法王灌頂者南方寶部德也。今何於西方作此釋乎。答。諸佛成道時必有降魔之德灌頂之法。是故於西方出之。彼東方降魔南方灌頂者。皆是因位功德也。祕藏記釋東方菩提心德云。圓鏡智最初菩提心調伏煩惱怨敵(文)菩提心為因之義不待言。又上釋南方受灌頂云。持明等乃至傳受印可等灌頂階位以此為初因(云云)摧魔‧灌頂其言雖同。因果二位不可亂之。或又此宗意。因果之相逆順次第圓融相即重重無盡故。因無不滿之疵果有輪圓之美。隨所向之處互具圓涉。是故釋一字門中各攝眾德。在西方降魔者金剛部德。灌頂者寶部德。如云西方餘方亦如是。大日經第三說四字云。隨取彼一心以心置於心(文)疏第十一釋云。如上真言四字隨取一字作之皆得也。作此成果當得出世之果(文)又云。初字即同第二。第二字即同第三平等無差別也(文)可思之。
第四惡字(等)者。疏第十云。噁(涅槃種子也。傍有二點皆急呼之。是訶聲也。是除遣之義。遣諸垢是入涅槃也。文)依此釋者。二點遣諸垢之表示也。如多法云彼彼一一等若依當段釋者。擬斷煩惱所知二障安二點也。
煩惱所知者。唯識論第一云。煩惱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煩惱。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障。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而為上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文)。
四種圓寂(等)者。唯識論第十云。涅槃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文)。
問依唯識論者。異生唯具初一二乘無學具前三佛獨具四。當段釋前三通異生(等)者。前三廣通異生不限初一。第四唯佛獨證者。佛限第四不通前三。似相違如何。答。言雖似違而實不違。謂今通者前三皆非通異生。對第四限唯佛云通。謂前三非唯佛有亦通異生聲聞緣覺也。就通有異。異生初一。二乘通三。是故不違唯識論意也。異乘者。異異生。乘二乘也。
此四字(等)者。聖位經云。然受用身有二種。一自受用。二他受用。毘盧遮那於內心證自受用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外令十地滿足菩薩他受用故。從四智中流出四佛。各住本方坐本座(文)又云。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五峰金剛菩提心三摩地。自受用故。從五峰金剛菩提心三摩地智中流出金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淨一切眾生大菩提心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波羅蜜形住毘盧遮那如來前月輪(文。此文說金剛波羅蜜。寶波羅蜜摩尼。法波羅蜜蓮花。業波羅蜜羯磨。次第說之。恐文繁略之)准此等文。此四字是毘盧遮那佛等者。內心證得自受用四智也。
外現四大轉輪王(等)者。外現四菩薩他受用身也。是則種子三昧耶形為自受用。尊形為他受用異常途自他受用分別。轉輪王者。四菩薩各有轉法輪主宰之德故云轉輪王也。第一金剛薩埵(等)者。下所出之形像同四方四親近初一菩薩。若依出生義者。金義法業直為四佛其文如上引若依文句釋者。四波羅蜜也。彼釋云。此中則有四句。即是如次配釋中方四智四波羅蜜。謂大圓鏡智金剛波羅蜜‧平等性智寶波羅蜜‧妙觀察智法波羅蜜‧成所作智羯磨波羅蜜也(文)都部要目釋四波。此四曼荼羅表毘盧遮那佛內四智菩薩(文)依當段釋者。四方四親近初一也。金剛界四印會五尊大日為中臺。薩寶法業為眷屬。同今說。然四佛四波四菩薩種三皆同并得四智名。諸文雖似相違剋體者是一也。凡此宗意云佛一切皆佛。云菩薩一切皆菩薩也。大師釋云。心也。法門也。佛也。菩薩也。凡殊餘乘如斯(云云)是故不同常途教佛菩薩殊因果之域。或以四佛為大日眷屬。或以四菩薩為大日眷屬。處處建立無有妨礙。守一途莫局執矣。
十一月朔日。
文。修行者應建立(等)者。明曼荼羅安布相。
中央毘盧遮那(等)者。四卷略出經第三云。想毘盧遮那尊於壇中央結跏趺坐。有大威德。色如白鵝。形如淨月。一切相好皆悉圓滿。頭具寶冠垂髮以繪綵輕妙天衣繞腰披絏而為上服。一切明咒以為其體。能作無量神變(文)三摩地軌同之。
背月輪者。月輪形相有三說。一如圓珠。橫豎平等形也。略出經形如淨月者。住如圓珠之月輪中故歟。二如側立圓鏡。今釋此意也。金剛薩埵軌云。坐於滿月中背倚於月輪(云云)又此證也。三如仰圓鏡。金剛王軌云。身處淨月輪。如敷明鏡座(云云)即其證也。
師子座者。略出經說五如來座之中。大日如為座為師子座。淺深釋如大日經疏第一矣。
身如月殿者佛身色比月色也。胎藏界大日表理不變故金色也。金剛界大日表智清淨故白色也。或又兩部互通二色。疏釋五色中。白色為大日色。爾者胎藏大日又可白色。金剛智念誦結護說金色大日。東寺講堂大日亦同之。爾者金界大日又可金色也。
問。此大日為四面尊歟。如何。答。四面大日源出略出經。彼經第一云。又想四面毘盧遮那佛。以諸如來真實所得三身。及以如上所說一切如來師子之座而坐(文)義訣云。四面毘盧遮那者。釋曰。所謂鍐字輪中法身如來。四面圓滿向四方作三昧相也(文)無盡莊嚴藏次第云。大毘盧遮那如來頂在五智寶冠○其身四面二臂而大智拳住心(文)禪林寺第二傳密記圓城寺八卷次第皆同之。而現圖中有一面者。八卷次第第三云。大日有四面故。略出經并三摩地法等且就金剛面多作法也(云云)西曼荼羅故。且東面為本。唯圖一面也。實可有四面也。或云。非四方各有面。如來有不思議德故。一面而同時向四方。以義說四面。是故四面一面不相違也。理趣分疏云。言前後者。以方為首故有前後。各見世尊在其前坐為其說法。既無背面。寧有前後(云云)准可知之。
毘盧遮那佛前(等)者。以下明四方四菩薩形像也。金剛薩埵形像如常說。半跏而坐者。略出經第一云。或結如來坐(全結跏也)或結大菩薩坐(半結跏文)是故今四菩薩通用半跏坐也。釋虛空藏菩薩中。左手持金剛寶(等)者。求聞持儀軌云。左手執白蓮花微作紅色。於花臺上有如意寶珠。吠琉璃黃光發焰。右手復作與諸願印。五指垂下現掌向外。是與諸願印相(文)或圖虛空藏菩薩豎譬仰掌。是施無畏印相也。若常施無畏印名施願之本說有之歟。常施願名施無畏之本說有之。准之施無畏又可名施願歟。依之或圖如此作之歟。
一。施願名施無畏本說事
玄奘所譯十一面神咒心經云。左手執紅蓮花‧軍持。展右臂以掛數珠。及作施無畏手。
私云。此經展右臂作施無畏(云云)是常與願印也。長谷觀音像亦如是。而不空所譯十一面軌上云。四臂。右邊第一手把念珠。第二手施無畏揚掌。左第一手持蓮花。第二手執軍持(云云)與玄奘所譯經同本異譯也。真言宗以不空譯為龜鏡。爾者玄奘譯猶未詳。可尋決之。
肝要抄云。問云。已上與願施無畏二契名號雖各別。印形互相通如何。答。二印名雖二心是一。與願之時有無畏之義。無畏之時有與願之義。故名言雖殊印相相通。依之十一面經義疏云。施無畏手者修行求願必得所願。故表施無畏手也。謂福慧二寶能施一切破貧窮困故為施無畏手也(云云。已上肝要抄)
寶樓閣經中云。畫摩尼金剛菩薩○有十六臂○左一手施無畏。謂仰展五指如低(云云)千光眼經云。若欲離怖畏者。當修施無畏法。其除怖觀自在菩薩○舒右手垂五指現掌(云云)馬頭受壇法云。右臂垂下五指皆申施無畏手(云云)千光眼經云。與願觀自在者。左手當心持摩尼○右手與願契屈臂向上(云云。已上肝要妙勘載之。)
釋觀自在中。左手持蓮花(等)者。宗叡請來曼荼羅。左手持蓮花。右手開五指。揚臂掌向外。是云開敷勢也。
金剛羯磨菩薩者。亦名虛空庫菩薩。主供養事業。旋舞是供養表示也。天竺法作舞為供養。此菩薩順世法以作旋舞勢。旋舞已作金剛合掌安頂上。頂上是空輪在處故。以印安此處。是從虛空庫中出現種種供養具奉獻無量諸佛之表示也。金剛合掌印名一切供養最勝出生印。金輪軌云。結一切供養最勝出生印○故名虛空庫(云云)可思之。
內四隅安(等)者。明八供養四攝菩薩。如文。
毘遮那佛(等)者。明十七尊流出次第。謂從毘盧遮那佛法界體性智流出四智菩薩。成等正覺者法界體性智。開之成四智。故云由四種瑜伽三摩地也。從四菩薩流出內四供故。云從金剛薩埵等也。從內四供流出外四供故。云又從四內供養等也。
又從四大菩薩(等)者。有二義。一義云。從香花燈塗依次流出鉤索鎖鈴。四大菩薩者指外四供。禮懺經八供四攝皆云菩薩摩訶薩。故外四供云四大菩薩也。一義云。薩寶法業云四大菩薩。出生義云。從一切如來體性海四智之中。而生金剛鉤索鎖鈴等四攝菩薩焉(文)可知之。
四種曼荼羅(等)者。明如上曼荼羅通四種也。
若修瑜伽者(等)者。明修行軌則也。住於中位者。有二義。一謂觀曼荼羅有二種。一本尊曼荼羅。二自身曼荼羅。今約自身曼荼羅云住於中位。謂自身住於中位十六尊前後左右圍繞。祕藏記云。諸佛萬德圓滿眷屬圍繞。吾亦萬德圓滿眷屬圍繞(云云)欲行本尊法之時。先觀自身曼荼如護摩舉身觀。五祕密軌云。於瑜伽者行住坐臥常以四眷屬而自圍繞(文)又云。前想金剛薩埵智身。如自身觀以四印圍繞(文)是故作自觀時。自身居中位云住於中位也。二謂。下降三世教令輪品云。於中齊輪中。移出金剛手菩薩自居其內。想自身作降三世(云云)此文直住本尊曼荼羅中位。故云住於中位也。
以四字明(等)者。召請已成本尊并眷屬令遍入自身中也。誦四出生法(等)者。召入尊於自身已誦上金剛平等現等覺四出生文。運心觀。我即成大日尊身。成法界體性智。開此智成四智。從此四智各放光明。謂大圓鏡智金剛光。平等性智寶光。妙觀察智法光。成所作智業光。各周遍法界還來收一聚。所謂五股寶珠蓮花羯磨也。此四種三昧耶形變成四菩薩。住大日前右後左也。如是觀已復始觀之故云周而復始也。若能如是觀。念念能滅宿業。現生證初地。後十六生成毘盧遮那身。還能於淨穢土中唱報化成道也。
已上毘盧遮那理趣會品者。總結也。
已上第二毘盧舍那段了。
理趣釋抄第六
延文元年(丙申)十一月一日於東寺西院僧房傳受之即口筆抄之了
金剛資賢寶(生二十四)
明曆三年丁酉林鐘上旬於觀智院修覆了
(改杲快)權少僧都了深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