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行鈔(事鈔二之分末也自僧綱大綱篇至卷終)

輸入者 韋小燕

鈔。僧綱大綱者鈔批云。借喻世綱之綱能正其綱目。今此一篇。是僧家法綱之綱紀也。住持之大要目綱。細行之儀軌是綱。亦得僧眾綱目之綱領故目也。說文云。持綱大綱目綱也。
鈔一方行化一人導境。如云釋尊一化之境也。正云。一方者隨一處也凡為主。曲任私情。不流於外故。
鈔。異邦國名也。
記。近指郡縣郡縣之縣郡內里名也。
記。如祖師聲飛五竺之例勤行業備記云。無畏三藏曰。在天竺國。聞西明寺律師持戒第一依止外化景慕曉謂舉踵而望。安神集業無相觸橈。心神故安。若斯御眾明事皆可舉。豈止僧徒清肅。息俗歸真。方能扶疏道樹。光揚惠日。豐茂肅。
記。道與常途道亦名慧。而今且名定。則三學也。句戒。下定慧也能施已是於非。行事俗要荷法功深。
鈔。唯重麁重苦之也。簡正記云。今有通者罰物。即是同此鄙俗惡。或更有犯。即枷杖之類即是重麁也鈔批云。立謂罰錢及米。名科罰同鄙俗也。濟云。好俗人不作立教。俱是鄙俗故。此教也。行杖鞭犍度枷大棒恐意讁罰。是教綱重麁也學者知此當如之。
鈔。故律云非制而制等五七云。佛告諸比丘比丘非制而制。是制則斷。如是漸漸令戒毀壞。令不得利益苦樂。以正法比丘非制不制。是制不斷如是漸漸令戒成就。利蓋人。不作苦樂。令正法久住。是故汝等非制不應制。是制不應斷。當隨所制戒而學。諸比丘歡喜信樂受持簡正云。是律僧三文之文。都四句第一句比丘。舉非法人也。第句云非制而制。諸都乖正也。第三句云是制便斷邪礙正。等四句以下。
鈔。地獄如箭射鈔批云。濟云。猶如鑽鉾離手必至於地。此人亦爾。命亦斷時。必墮地獄百人千人。
鈔。欲刪其繁惡簡正云。刪古人罰錢及米枷禁制。此制實為惡也。取輪補其闕。少之遠涉隱其正制。
鈔。使制與教而相應義共時而並合鈔批云。明今欲僧制須與三藏聖教相應。如下文七羯磨治人。是與教相應也稽於教。
記。義謂事之用與取捨義也。制戒知時義合之語。革。
鈔。集云等鈔批云。彼集中。佛告頻婆娑羅王言。若未來世弟子。饒財寶。有勢力。所親愛。一切大眾。不能殯時。如是等人。汝等當治。剎利婆羅門毘尼首陀不能治者。如是四姓。則為斷我三寶種姓。能滅法炬。破壞法船。奪眾生眼。
鈔。雖無量修戒施慧此云俗人事也。
鈔批文引大集經云。佛告大王國王。於無量世。修戒施慧。我法滅。捨不擁護如是所擭。無量善根。悉皆滅失。
記。略舉六度初二問。戒施智慧三見。何云初二哉。答。慧者非智慧之慧。是惠施之義。是惠也。苦使??裨嘉苗。
記。文中五法等下一國乃至四國。或令擯出。可為一也。
鈔。或出一國乃至四國正云。一國四國者。約過有淺深故。
鈔。輪經云此經有新古二譯。古經題輪經。玄奘所譯新經。題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也。今引古經也。玄記云。大方廣輪八卷失譯。
記。鈍根四問鈍根相有五。何云四哉。答。實云過時。雖有五過。今既鈍根四。故知懈怠少智。云過雖二過。云相時懈怠少智俱不精進相也。故且云四歟。若過云四過者。實可不審。然而今云相故知此且就其狀云也。
記。令彼導於他義云。令彼者能教人令彼鈍根人以事業。又導他人教也。自本鈍根故。修自修。又令他不令修智。故唯以事自行。又令行教也。彼者鈍根人也。又義云。令彼者能教人也。他者鈍根人也。此義令彼導他訓也。既鈔眾生教令勸化。云此能教勸化鈍根人令料理三寶事記牒勸化者釋。豈是非能教人教鈍根人哉。
鈔。心念彼若不口。作心念作罪教心念可令責心櫼也。
鈔。謫罰簡正記。謫者字林云責也。罰者廣雅云。折伏也。
鈔。四體布地濟抄云。身面手足為四也。今記意如是正云。四體孟注云。四枝股肱也訶詰。
鈔。珍寶伏藏簡正記云。天龍八部者。天龍夜叉乃至摩睺羅伽等為八也。珍寶伏藏者。謂涅槃之果隱而不明稱伏藏也。
鈔。應作種勝想鈔批云。若新翻經名種殊思惟。舊翻經名種勝想。一者破戒比丘真佛想。破戒比丘作持戒想。三慳貪比丘布施想。四多瞋比丘忍辱想五諂曲比丘質直想。六懺怠比丘精進想。七聚落比丘蘭若想。八散亂比丘禪定想。九愚癡比丘智慧想。十生比丘涅槃種今記所引不同歟。簡正記云。雖然破戒能示伏藏。與不異故。令作佛想。乃至慳貪能示伏藏。但作布施想。間八句想此也。
記。下勸俗恭敬問。此種勝想皆云恭敬破戒比丘歟。爾者六七八如何可得哉。答。必種勝想皆非謂恭敬歟。是故鈔其中恭敬少少出之歟可勘之。
鈔。耎語乃至禮足問。此乃至名言對何乃至哉。而耎語禮足九十故不間間。何云乃至哉。答。師仰云。乃至名言非對數乃至。且示恭敬想。足至下也。敬人上自額乃至禮足正勘經文。又二三名數。此今記家加之也。餘六經不歷顯故。
鈔。生豪貴得入涅槃問。此能恭敬人歟。將指破戒果報歟如何。答。破戒比丘報也。問。若破戒比丘次生可墮地獄。何云生豪貴哉。答。實順生地獄。彼後報生豪家故。以此意云後生也。
鈔。如黃濟公云。黃與牛王音通歟故王字可書而書黃字簡正記云。黃者牛角中黃也。大德云。此須是黃牛。郡中或三五百中稀過一。頭有黃未必盡有。若取時如何得彼之有無。須待明日夜者。者便即??黃從腦上出。或從角肉出。待彼正??。時人遂潛伏。牛邊不得入。云覺候黃出角上時忽起身相。牛驚之其黃便落地。因而獲之。其三五日必死。牛雖死黃堪合藥麝桃胞。
記注。彼人雖死其藥功問。上大海。斷無量眾生。云此海中畜類何云人哉。答。師匠仰有二義義云。大海者。必非中。但乘船浮海上。估客也。無量眾生者。必不局畜類。云殺六道眾生事也。六趣之中。人最上故且出人。天非可殺。出勝人云彼人也。餘趣自可接故。又云。略互顯。彼人雖者法破戒之人也。既喻人故其藥功者。喻服藥事也故喻合舉令互顯也。付之不審也。下云牛麝死是喻也。是是破戒人哉。答。自本設二會釋。故不可有失也。盲冥無目。胎生盲者(胎中盲目云事)。
鈔。三世僧物鈔批云。坊舍臥具事通三世過去治得今受用。今復備補用通未來
記。學四根本鈔云。以四根本三乘住此指四重云四根本也。三乘根本故。持戒戒。是法器非法器。諦。
鈔。如是等假便舉得小羅此等人前非法舉之。彼能舉人。覓得少罪舉之。所舉人不可受之也。
記。是時非時慈心軟語等第三以慈心。不為以不慈心。第四以軟語。不為以麁獷。第五為使佛法久住也。
記注。下句即同利益不以損減佛法久住經文也。而此下句同五德中下句也此指第五德云爾也。
鈔。施眾生無恐畏者簡正云。以現在治罰。息來大怖。即是施無畏
記。闡提佛法也。及故犯禁等。
鈔。僧令懺悔改迹便止品之徒見影依道今記意。依雜含見影三根之中上根意。而依雜含時。一往雖然向今鈔時。有犯之人依僧令懺悔而常專精不犯人定上根。何以懺悔之犯已能悔人為上根哉。是當中品機歟。依之餘記以此句為中品機。且中品下品機。今云品見。是以鈔批云。首疏云佛法中有三種人。謂上中下。品之人。專精不犯。堅守禁戒。如鵝珠草緊。理須恭敬不得治罰。如輪王寶之馬一日之中周四天下。不勞加罰。中品犯己自悔。深生慚愧。如好良馬見鞭影便行。不須加罰。下品之人。無慚無愧破戒犯罪。續作不止。自非治罰。寧容肯息。如似鈍驢不加鞭杖無由取路。此文中約犯過者。取第人為品。慈云見影者取教力影也。以見教中治罰之文。即改過故也簡正記云。佛法人有三品。即上中下也。專精不犯海珠也(私云。上鈔批釋)今鈔取後二。明中為上。不取上者既無也此即今記釋不同也。而今記釋。鈔品之言雖符順。聊相違僧令懺悔之言歟。品人可專精不犯故。如似遲驢。必加楚罰。能遷善。可上則鞭影從諫如流。謂策之不進。喻縱治不悔悚(自勇反)比佛法悛革。斯言允矣。非確豪附勢而已。存荷非儹竊處而已。嗟塵庸媚世趨時。豐華四事。聚來徒馳逐五邪。贖香塵埃(鳥來反塵也)誰當斯寄。
鈔。欲治罰舉人者自具兩種五德問。必可具自恣罪之兩種五德哉。答。爾也。問。若爾者。自恣五德中。知自恣自恣者。何必只時可具之哉。答。師仰云。一切分輕物等事。皆上兩種五德。但第五知自恣自恣句。隨時可改轉。今云自恣五德舉罪五德。出自恣法。故且云爾。實自恣自恣之句可改作也。是以簡正記云。兩種五德者。不不恚不怖不癡知罪。是初五德。次又知時非時如實不以虛空利益。不以損減柔軟。不以麁擴慈心。不以嗔恚。此是五德也具可犯者聽可。
鈔。律本遮法中說鈔批云。文即犍度中明也。有六群比丘如是念。世尊方便。教諸比丘展轉相教。更相受語。便舉清淨無罪比丘言聽無求聽。能舉之人須具五德乃至竅問。為見聞疑。何見何罪犯戒見犯威儀耶。問答一一如法。犯者以已乃可依斷。文中盡論此意。
鈔。四分等律總處明之簡正云。此明呵責之過。總取四分五分僧祇等令呵責過者。總來此一處明之問。今記云前後示相與簡正異如何。答。四部中。前後散出呵責之過。故云前後示相多少參涉。而當段文。總處而明之。列過相故云總處也。是以記下文云。總前四部處。列過隨犯牒入。
鈔。若對僧比丘前鈔批云。者謂四人已上。比丘者據一人人等。
鈔。倒四事倒亂倒說二異也。倒亂者正行其事。此人必可兼倒說也。問。通途犯戒應名倒亂耶。答。不然歟。如法非法。而作之即倒亂也。以常犯戒。不倒亂故。簡正記云。倒者犯言不犯不犯言犯。邪言正正言邪也。
鈔。破戒者前三聚有云。於此破僧偷蘭二聚。通犯不犯倒說。俱呵責也。波羅夷一聚但限不犯犯可減損。何勞責哉問。若爾者。今破前三戒非口說。實僧殘偷蘭二聚犯云歟。答。爾也。於前三聚。除波羅夷。付自餘聚犯人與責可意歟。所以爾者。下五分云七破戒。記釋五分破戒須除初篇。通收餘聚又僧祇云。二者數犯五眾戒。記釋二中五從即是五篇。且舉全數準中。止明下四。犯初篇。不入此治又鈔下明舉法注云。告僧言比丘某甲犯罪又下鈔出奪中第四五中云。四五奪其相續後犯。更犯此罪。餘亦不應犯(謂為殘作呵責指下篇為餘也)二若相似若從此相似一篇罪也眾此生者謂為摩觸呵責而與女屏坐)三若後重於此(謂犯提被治後更犯殘文)同記云。準知此治不至四重此等諸文除重實犯餘篇。故與今治罰見。問。若爾者何記云又但口說。未必行哉。答。先付實犯。雖與此罰。亦口說同可與此治罰。但口說時。不除波羅夷。前三聚同口說與之○又義云。倒說倒亂相並。與呵責羯磨事。其無疑。唯倒之人可得呵責。故云未必行也問。若約實犯。單犯僧殘偷蘭人可與此呵責歟。答。口倒四事作之故呵責也。單犯之人必不與呵責歟。已上口說實犯相兼義云。又義云。今說為本。唯約口不仍實犯意。既云倒四事故。
記。更加常則六二上六十是見中分別者六十。後二邊見中二也。此唯識六十二見不同也。問。我歷三世為六十。何常不歷三世唯云二哉。答。二見身本不歷五蘊三世。總云斷云常起見故唯二種歟。但進此事可尋也。而鈔批作六十二見異之也。彼記云。五見六十二見。一云因五之中身邊二見。生六十二見。何者因見生五十六見。欲界五陰各有即離四見。成對言約即離四句者。是我二離色。是我三亦縱是我四非是我餘也。因邊見生六見。謂三界各有常成六見。六配五十六六十二見也。
鈔。言五邪者等鈔批云。一異相者。謂寒著夏衣。暑披寒服。詐作相。心怖他物也。二說己功德者。謂律師坐禪經頭知事信敬。三聲現威者。叱吒示現威教。令他畏難。謂有勢力。彼當思惟。彼必能為我作損益。便持物施入手。並入邪命攝也。激動令施者。立謂。說己所得之利。意令他施。說云昨日張家一疋絹。今朝王家復送一疋細絹悕施激動。應師云。激者發也。說文云。水急疾曰激也。從此已下明四邪義也。通使四者。立謂今比丘諂曲官人家。作使往來等是也。上觀星象盈虛之相者。立云。象謂日月星辰也。故易曰。玄象莫大於日月也。謂觀五星二十八宿。星即象也。觀星宿。若觀若觀是虛。即耕田種植者。此名下邪。亦名口食也。今時有犯者。謂不負施。是我自力所得。不思犯邪命之罪。激動耕田邀利活命。辨相歷然。剖文長說。未是精窮。省己離邪。
記。四邪前三是身問。仰邪是觀星象。卜下吉凶爾者可口業。何云身哉。答。仰觀星象是身業也。約此邊且云身。即無苦歟。虧盈辰纏度。
鈔。上觀星象盈虛之相問。上占他之吉凶。此何不同哉。答。彼只作占卜吉凶。此觀星象卜吉凶。乃至下之政也。故不同也。
記。賊心取物種恣心之中闇心等也。彼恣心中邪命等。皆攝彼心也。
鈔。此智論解也正云。五邪出二卷。四邪出第四卷。
鈔。雖有前過三根明委問答有差簡正云。他犯彼罪。答云此罪。即名有差。與作呵責。卻是非法羯磨也。犯此罪。答云此罪等如法。即反上非法。成如法也不知謂素所未聞。
鈔。若不知不見五犯聚鈔批云。五犯聚即五篇名也。立明。此人不識不知此罪相。或犯夷殘。謂言是提。或犯吉謂言是殘。故曰不知不見。須作呵責法也。
鈔。五分有九種簡正云。自鬪諍者。玄云。不遂心。常自嗔罵。猶如鬪諍宛陵云。自鬪諍謂據己與前人交言也。二鬪亂者。即自不交言。但兩頭互說。令他人成怨故。云鬪亂他。若仍玄釋。前句此中方約與他人諍。名鬪亂他。恐道理稍劣。依後解好。非一鬪亂者數為之。不是一度也。親近惡友者。於己無益也。惡人為伴者。長善法與義同俱。惡友即約暫時以言為伴。即久永說也。自樂為惡者。鄙念念惡也。破戒為前三。破見謂起六邪見。破一正見也。白衣在家人。不令數親近。恐染習惡法也。
鈔。習近住下身習口習口習之三種總標也。與○童子弟子共床坐。
記。離合三種身習口習口習三種之離合也。同眠共器。送互衣。
鈔。以香華果蓏相授說文釋草實。爾者草實通名歟。將局物歟。答。草實通名也。今名蓏取總之名。且目別歟。即正云。蓏(即果反)說文在木曰果。在地曰蓏。應劭云。木實曰果。草實曰蓏。張晏曰。有核曰果。垂核曰蓏走使暝。
鈔。偷人劫賊摴蒲等人正云。偷人私竊盜者。劫賊公白奪者博奕行在寡婦○沙彌尼處○訟相言○麁弊此性。
鈔。三無義語四非時語簡正云。無義語者非法語也。非時語者。縱是法語不知時限。以隨衰惱號非時也。
鈔。五不親附人鈔批云。謂不近善知識也。如阿難白佛言。善知識者是半梵行言阿善知識者是全梵行。如昔日值善知識得過。定光如來受記等是也供結如弟子供給師法計他。
鈔。對僧比丘前簡正云。對者四人已上也。比丘一人人簡下擯出白衣說。
鈔。此與餘羯磨異有云。緣中第八緣。與餘受戒一切順情事有其異也。非餘緣皆異也。故先明之者。意云。異故。第八正陳本意先陳明簡正有二釋。義云。此法指呵責法。餘羯磨者餘六羯磨也。異者下六法每法對一事。今呵責唯不可一種。通一切非法。先明之者七中尤在初明之故。曰先明也。義同上人義也。即簡正記云。此法者指呵責法也。餘者外也。除法呵責外更有六羯磨為餘也異下之六番每法但對一事。如擯出但對污家惡行事。不至白衣家。但對罵謗事等。今呵責不但一種。凡一切非法。但羯磨治之。如前文云過有種等。此既過有多少。多者最在初明故。曰前明之。今仍玄記云。此法者七羯磨法也。餘羯磨受戒懺罪受日等也。異者此是違情羯磨。當世少行。餘是順情羯磨。當代盛行。既是違情作法之時。須正其罪也。文須前舉後作。憶念與罪。又准遮法。具問同舉徒眾等。此則與受懺等順情之法全異故。前明之意。在行事別也。此不違鈔文。順羯磨疏幸請詳察。
記。八及十諸法皆別等第八正陳本意。如布薩以籌華為陳意。如結界以唱相為第八也。第十亦或單白白四不同也。
鈔。緣起十種攝量前起。說處羯磨十緣也。
鈔。七法從第八正陳本意已前云上也。得伏方與召來入眾的示犯科。德人舉告僧。
鈔。為作憶念不作憶念羯磨。準令憶實不也。
鈔。具問能舉徒眾下等云簡正云。能舉徒眾下者。謂當時同舉上座中下府心已不所舉人者。犯過比丘也。一一如法方為事也。
鈔。素欲問和問。素欲問和者緣中五七緣也。何今記云含問答二緣哉。答。師仰云。曲對云時雖當五七緣。又總云時素欲問和通名無過歟。
鈔。舉鬪事問。呵責羯磨。於四事倒說倒亂之機與之何約鬪諍人與之哉。又鬪諍之四事可攝何哉。答。緣起因鬪事是為緣。遂約四事倒說制之歟。但可勘之。示知改法。
鈔。罪玄記云。謂犯輕吉也。此罪誤犯纔覺。責即滅。不可入呵責中治。謂前出過云對僧比丘前。今既大本心故。為不令呵責也。不因古人釋也鈔批云。謂犯夷優。此不可懺。與滅殯。不合呵責此兩說釋與今記意別也。
記。並通結上九於不成中。初三種或下四種及人法二非故。云通結上九也。
  鈔。二明奪行問。奪行云事歟。將奪行云事歟。答。簡正云。謂奪彼犯所行之行準之奪有傳而今記名行法。故奪者三五事也。行者如僧命行云奪行也。
鈔。不應授人大戒搜玄云。前數篇據呵責等四。體未壞故。得授大戒。今言不得者。且約制為言○制不相違僧差教授比丘尼中問答毘尼義。治者同然。
鈔。僧差作信命正云。信命為作使簡正記云。若爾者既見僧差今不受。莫違僧命不。答。但自陳情得。
鈔。三五奪其順從問。其順從之樣如何。答。此順從自倩云爾也。即玄記云情意作名順從。今奪其順逆彼情也。
記。但至吉羅無餘也簡正記云。復犯吉指上篇為餘也經聊亂復重於此故今記云吉羅。則無餘歟。
鈔。若相似若從此此從此生。鈔批從方便意。彼記云。若從此生者。謂從根本之前方便之罪生也。由前方便能成根本。故知根本是從方便生。故云若從此生也此釋相似一篇罪從方便生得意。爾者相似即從此生得意歟。今鈔注并記釋種類之罪問。若爾者上餘亦不應犯。何不同哉。答。彼廣指下篇。此別約種類之犯歟。
鈔。四不應嫌羯磨等今記意四五之無相續之義。而此中列之不詳所以簡正記中釋相續犯事。彼記云。不應嫌羯磨人及呵者。謂本為於僧比丘前造過被呵責也。今更嫌羯磨。還共前來。向僧比丘前作過。便是相續後犯。謂僧比丘前倒四事。今呵此羯磨法為非法。呵人等約是續作不止。即成相續犯也爰知今記不同也。
記。下互舉四與五下互或云嫌或云訶也。
記。下二犯事以嫌為犯。又羯磨是事也。事之言通一切。如攝量前事。云通四緣事也。為敷坐具供養受。
鈔。不他安洗足物問。今云他通沙彌淨人等歟。將限比丘歟。答。有傳云。覆藏犍度中說此事。清淨比丘說故。今他者限比丘也。
鈔。禮拜合掌問訊迎逆衣鉢等問。此五種如何可分哉。答。二合掌。三群訊。四衣五鉢爰知迎逆之時衣為第四。持鉢為第五不舉善比丘為作憶念自言。論理教相應有違者。食上顧者願異形之字也。
記。二作一暗破正彼云。注二比丘者。如三人犯。合一法解。各須陳乞也今記意。第二比丘云意也。是以鈔批云。注云彼二比丘亦爾者。此謂人被治。一人乞解。其彼一人亦須別乞解也。今言彼二比丘者。即第二比丘也簡正云。注云彼二比丘。爾者且約犯之者。一人彼治乞解。彼第人亦須乞解。故云彼二亦爾。若取語足。合云第二比丘亦爾。更有別不正不錄之。問。如犯。一人隨順乞解。彼第人未隨順。其未乞解其一比丘獨作成不。人云。亦得。今準文不成。須人一是隨順乞解。各陳詞句方得成也私云。此人之義意。
記。應是同過別過亦通上羯磨牒二比丘。同鬪諍之過也。故云同過。別過人之解羯磨。雖可牒別過之人人。但非羯磨之便歟。雖然非遮之歟。彼人多少中。
鈔。擯出鈔批云。擯出羯磨者。礪云。此污家之人。壞彼信心。僧以作法加罰。遣出本處故同也。涅槃為驅遣羯磨誦名驅出羯磨。事起馬宿滿宿比丘聚落污家也。舊云馬師滿宿謬矣。親檢誦云爾。四分名富那婆比丘濕卑比丘。在聚落。行污家惡行。餘比丘乞食不得。云此比丘不與我曾語慰問迎逆。乞食比丘舉過白佛白四殯出。令身子目連往治。及謗眾僧云懷愛恚。僧即設諫諫。犯殘臨時付口言故須違。出本處者。謂遣出聚落污家之處也以非為是。
記。離那國因濕卑富那娑婆比丘污家惡行有云。此就蒙治人云比丘。實六群俱污家也。
記。驅出當界本污家惡行聚落界也。
記。但約對道對俗信以分異呵責依止對道。擯出不至對俗也。又信者。四羯磨懷信三舉行信俱懷也。是以下鈔云。或不信善惡二因又云。若為三舉行信但懷。
鈔。當在界外問。此界外者指何界哉。答。此界通自然作法歟。若污家惡行人。驅出其聚落。此時指聚落云界。又云此處歟。若餘四事倒說等時。必不見驅出聚落也。若爾者正指作法界之界歟。
記。不須比處住此擯人出本寺而不制餘寺也。律云。如呵責羯磨。但除餘說戒飾宗記云。呵責人於一切處不許說戒。今此擯治。於所行不得。於餘處得既許說戒。何況住寺哉。
鈔。有咨請推屬本師此被治人有咨請餘比丘事者。被治人推屬本師咨請一同前文。
記。謂餘比丘私有請問此被治人餘比丘云有請問。
記注。舊云被治人止得問師等從舊云至隨舉故舊記意也。即簡正記云。推屬本師者。謂被治人。或有緣事。不得問餘人。餘人答恐成隨舉正云。有下舊云被治人不得問餘人。恐彼成隨舉。若問本師則開師資。彼云若愚有智。依止戒疏下今記能破意也。同。不見舉不懺舉。亦隨舉之犯何云局惡見哉。答。實我不見不懺雖有犯。彼但犯吉。正非隨舉之提。故且云唯局惡見歟。
記。初明倒亂必兼兩眾出家在家兩眾也。倒四事。或亂正法。時必相兼二眾。故云必兼兩眾。方入此治。雖然正蒙此治事。專在眾也。正依律本緣起。時因數犯。與依止之法。必約所對人道俗。非謂與依止歟故。
但令數犯不約對人也。是以簡正記云。若準緣起因僧芻比丘年老無知。故懺數犯。所以制令依德。
記。唯無胡麻滓今質多居士油壓子故如是云也。是以簡正記云。此居士祖父壓油為業正記○唯少胡麻滓(以居士父壓油為業文)。
記。懷如是根力禪定正受根力等之喻寶故云寶也。
記。全說譬捨問。此合法樣如何。答。不作雞鳴烏喚。今善法比丘。失出世寶等法非出家。又剃髮染衣之故非在家。故喻之也。此質多居士宿命智。故善法比丘過去作此雞。憶得今如是云也。是以僧祇律云。言此居士宿命通比丘過去世時為雞子。是譏弄。又身雖出家心行俗行。如彼雞不似正云。唯少胡麻滓○彼聞不樂。以居士宿命通。及觀善法昔為雞子。乃喻云昔有商人。採寶得雌雄二雞歸國。雄被狸食。唯雌者在。後烏覆之生子。子作聲時。父說偈曰此子非我有。野父聚落母(野父謂烏聚母謂雞)共合生兒子。非烏復非雞學父聲。復是雞所生。學母鳴。其父復是烏。學烏作雞鳴。學雞作烏聲。雞兩兼學。是二但不成。善法因斯不往。佛令作此法遮彼不去也。廣律下有賈客持雌雞至不烏喚。遮斷不許便離。遣謝白衣律本不從言單言篇也。作為正召令受也。
鈔。語言檀越懺悔呼謝曰懺也。總下懺言。或呼謝或懺罪隨處可意也。
記。安羯磨比丘見耳不聞處蒙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比丘。安俗人見耳聞處也。召來善法比丘居士。令俗之調柔。謝云受懺也。而不比丘直向居士懺也。尚不受居士與覆鉢之法也。
記。注恐聞作法問。此作法者何作法哉。答。罵俗人吉羅懺悔作法也。今差八法具足阿難。令懺居士。故以阿難為所對。善法比丘懺之也。是以飾宗記云。引五分四云。突吉羅過。我某甲比丘作麁惡語。加某甲白衣突吉羅。今向長老過律云。阿難彼差竟至居士家。如是居士懺悔。僧已為善法比丘作罰謫。懺悔善。若不應至見耳不聞處。安羯磨比丘。著見可不聞處。教令如法懺悔。後來語居士言。居士懺悔。彼比丘先犯罪。今已為懺悔。罪已除彼懺悔者善。不受者犯罪比丘懺悔如是阿難世尊教已。將善法比丘。至質多居子家語言懺悔居士。彼比丘僧已為作講罰。質多居士即共懺悔時。善法比丘順位。眾僧不聊違逆。從眾乞解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正云。準律差阿難具八逆。被治人至彼求懺。若又未受應安見可不聞處。令遙求懺。使自向居士求懺。若未受應令比丘自求懺。又不受者應作覆鉢羯磨(謂彼家無住受用如鉢之覆因為名)更不令僧往至彼家懺竟俗喜。
記。前後七法過相相涉鈔批云。又七羯磨人。前四治輕。得足僧數。後三邪故。治罰法重。不滿僧數前四人。既足僧數。無隨順罪。後三人者邪見壞心。不足僧數。隨順罪。又隨有輕重。若隨前不見不懺人者。但得吉羅。隨後惡邪得提。可知。又此七羯磨人。前六無倚傍。倚傍故不須說諫。後惡邪不捨。以倚傍聖教言說相似是非難分。須說諫開示是非。改過從善也簡此色產鈔入同舉僧鈔云。四人即功能僧。如四分。被舉比丘死。衣入羯磨同記云。彼舉即三舉作法者得之公然惡。
記。為顯業相如幻故等有傳云。此中有五釋。前四釋約理。即同嚴論由法性無別有諸法。是故如是煩惱即菩提之文。第五釋即約事。即同莊嚴於貪起正思。於貪得解脫。故說貪嗔癡亦復然之文。又有學者云。第五如有傳。於前四釋今案少異。第一約事。云業相如幻故。第二約理。云業相不得故。第三亦約理云一源。第四通約理事唯心理事故。如是可思之又人云。五句前二普賢經意也。次三無行經意也。一源一實相也。一心華嚴意也。問。此談大乘所說義歟。將因配當三觀釋歟。答。有云。大乘經說罪主。或說婬欲即是道。此如幻邊。或業性不可得邊。乃至諸法唯心邊說顯之也。必非配三觀歟。云業相如幻等。自維當三觀。彼性相小乘觀法也。今云性相。心非小乘觀相故自本諸大乘經如幻即空樣。又談諸法性空道理也。又義云。此文配當三觀料簡也。初二相空性空也。彼三義唯識義故隨己即是。違己為非。
鈔。邪是在憶障於學路問。俱舍意。四捨之中生邪見善時失戒見。何今用治罰耶。答。此事見于簡正記。彼記云。準俱舍四捨邪見失戒。何用治罰。淮南云夫言邪見善失戒。須起九品圓滿之心。圓滿邪見心定捨戒。既體。還同白衣不用治罰。今此三舉比丘。雖然不信因果。及邪心決徹。且九品之心未滿。故不失戒。但律據廣相為言論。約子細以說有失不失也。雖此解道理顯然。或究其原本免妨難。且如起邪心。九品盡與不盡。總屬他人之內以。今僧如何得彼心之事耶。今依天台所票云。可助一釋。謂僧令改惡故治舉之。彼僧治罰。即由信。故知九品邪心未同。必一向拒違。不受治罰。即驗知邪心決徹善。故亦不在治也(此解妙中妙文)此簡正記二師。俱三舉邪見意也。付初義聊難思。準正理論。有品之捨戒義。若善心得戒下品邪見位捨。何待第九品耶。付後釋亦不明既三舉之人。名信行俱壞人。設雖受治罰。何云信人哉。故知簡正記義二共不可然也。故今記云不畏來報即為邪見。其義盡理也。此可非邪見失戒故也。遮舉與作不見舉。非同善頓棄三寶而失戒。
鈔。為欲折伏從道且棄眾外簡正云雖在寺中。不預僧法。無其足別也。
記。有僧處者令慚恥故問。鈔下許無比丘處。不作羯磨故也。比丘可作解見。何記云有僧處。云令慚耻哉。答。有比丘處作之有二由。作解又令慚恥二義也。無比二義。鈔出義。記出恥義。是略互顯之義也。且謂權暫簡滅擯永棄。
記。性者即滅重者經問。此制業二中何哉。答。此業道罪也。是以事鈔云。業有不定別。或有轉報。或有輕受問。記先業言輕重者就過為言。五逆謗法用僧物等為餘則為輕。又凡造罪具足三時俱起為重。或二時一時為輕。定不定者。復簡定業猛重。縱懺不已不定猶輕。或客轉易下句。彰益轉報。謂易奪不受。對上輕及不定業也。輕受謂轉重為輕。即上重中定業制罪如是無轉輕義故。若爾者今制罪懺不懺談時。何云業罪哉。答。又云。業罪何云理應悔除。應本清淨作。作化教懺悔。不制罪。不足淨僧故。爾者如何。答。必釋鈔懺不懺等文非謂爾也。且罪無定性樣云時。出化教業。釋不定樣計也。又義云。了論意。於責心悔有二。重者童責心悔。又輕者輕心悔。若重罪以輕心悔則轉重為輕也爰知母論制教重罪。以輕心責轉重為輕也。
鈔。七惡見不捨等問。此惡邪不捨見。唯局婬欲不障見歟。將餘殺盜等生惡見者。應作今舉法乎。答。本律意唯局婬欲法。餘殺盜無之。僧祇中於殺盜等生惡見。人作今舉法可勘彼文。
記。須下加治法。白云大德僧聽等問。此可云舉羯磨歟。將可云諫羯磨哉。答。此羯磨非舉羯磨。諫羯磨也。彼本文別有舉羯磨。其文採不受諫由作舉法也。本文相異此所引也。是以本律第四五云。爾時世尊舍衛國。有比丘利吒。如是惡見生。說法義。犯婬欲非障道法。時諸比丘聞莫如是語。莫世尊謗○諸比丘慇懃利吒。堅持惡見。而言此是真實。餘皆虛妄。時諸比丘不能除利吒惡見。往世尊禮足。卻面。以此因緣白佛(如常今記出白文則是也羯磨可準知)。彼利吒僧與作呵諫已。故不捨惡見。時諸比丘呵責利吒言。云何僧與作呵諫已。故不捨惡見○以此因緣白佛爾時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聽諸比丘利吒比丘不捨惡見白四羯磨。則僧已與作舉作舉已作憶念。作憶念與罪。中當差堪能羯磨者。作白言。大德僧聽。利吒比丘惡見。僧與作呵諫。故不捨惡見時到僧忍聽。僧今與利吒比丘惡見不捨舉羯磨如是此則分明初出諫羯磨後出舉羯磨見也。問。若爾者何故今引諫羯磨哉。答。此事古來不審也。但正記等誤引今文。而記家一往順彼記引許也。
記注。羯磨第二如前等羯磨時第句牒白第句已。又白四羯磨句牒入。本雙牒也。故異白也。羯磨第四唯牒本故也。
鈔。所謂攝取於僧令僧歡喜乃至正法久住
記。一中文共有句謂以十利各為義。故有句可知也。且作圖云。

攝取於僧 一句
令僧歡喜 一句
安樂 一句
未信者令信 一句
已信者令增長 一句

如來出世義故制呵責乃至不捨舉。


調伏者令調伏 一句
慚愧者得安樂 一句
現在有漏 一句
未來有漏 一句
正法久住 一句
攝取一句 攝取 攝取
令僧一句 僧僧一句 令僧
令僧一句 令僧 令僧
一句 未信 未信
已信 已信 已信
難調 難調一句

如來等 九句如來如來

難調一句 慚愧 慚愧
慚愧一句
一句 斷未 斷未
斷未 令正 令正
令正

間三四五六七八準之可知也。
記注。古記解錯問。其錯解相如何。答。鈔批云。立云。先佛興世。所制戒撿及此七法治人者。意令無犯。使淨故。定慧從生斷。或出塵無上果名義云在果也今記所指破。此等解釋歟。不撿知律一文。故舊記意也乃於徵糺。
記。四眾僧尼士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能捨身命。寧護一如比丘。不復身開於道俗三惡門。
鈔。內惡相問。若相。可許俗責罰哉。答。經文不見義可然歟。問。若爾者何故持初指輪。如僧綱云。乃至畜妻挾子。恭敬舍利弗不聽責罰等此意縱外相雖惡。不許責罰何必約有無會釋哉。答。今此云相。必非威儀善惡歟。只相者識聞廣博生俗信邊云相。縱雖畜妻子識聞廣博有外化義邊是可解。有相人不約威儀歟。
鈔。兩存亦得廢前又是正云。兩下是縱。廢下是奪鈔批云。兩存亦得者。謂若相者。須依輪莫治。必以愚闇。自纏可依涅槃治也。
鈔。云惡罵治者鈔批云。賓云惡犯四重。而不受拒故。與惡罵治之。若殘罪已下罪俱不引者。俱與哩殯治。今尋鈔不然。犯重諢者下文滅殯治也。今惡罵者不問所犯輕重。若拒諢不見者。犯即令此治。
鈔。語云汝所處亦當舉汝為作自言不聽布薩自恣簡正云。汝前處者。此人不肯受治。欲往餘寺。僧即差人往報。此比丘犯罪來事須治之。為作自言者。此所對僧公白而作不須自言。彼既犯。要令自言方得治也。
鈔。如是一切捨棄上語云已下文。段文欲捨棄最後正譏責言也。
鈔。如是人不聽此即是如是從僧不可聽許。如何聽彼兇惡故。不可聽故苦彼犯者也。此即是聽者。彼犯者然義也。如是聽者如法可驅出也。若不聽強強可驅出故。此非如法驅出也。今反之。故云如法驅出也。
鈔。五分壇法者簡正云。五分云。闡陀比丘在拘睒彌國。一夏之內解惱眾僧不共和合有比丘夏意。往迦葉處。以事白之。迦葉阿難汝往彼國以佛語作梵壇治之。阿難受語。與五百比丘俱往其處。其闡陀阿難來。出外迎逆。問。何故此來。答。欲利益汝。問。言如何利益於我。答言。當以佛語作梵壇法罰汝。問。如是壇法。答言。一切七眾不得共來往交言。彼聞之絕倒地。語阿難曰。此是殺我。何言利益
鈔。如梵天法治之鈔批中有二釋。初釋云。輔天已下皆有語言有尋有伺地故。若中間禪伺。則梵天語言。今不語治人。故喚為梵天法。謂同梵天之不語也。第二釋云。梵天伺。然由有言說禪已上方無言語也。梵天中有罪者以默法治之故曰也。彼記云。夫欲語者。要先尋伺。論云欲界及禪有尋有伺地。若中間禪無尋唯伺地禪已去無尋無伺地。言中間禪者。謂初禪已去未至禪。名中間禪也。賓云承前諸師解。未至禪云是中間禪者錯也。初禪已前未至初禪。名未至禪。亦名未來禪。名律儀也。言中間禪者。即是初禪已去禪已前。處名中間禪也。其梵天初禪禪下。未屬四禪二十五有中自當有也。亦名輔天。齊此已下皆語言故。曰欲界初禪有尋有伺地。故舊經云覺觀初禪。即其義也。禪已上語言。若中間禪伺。則梵天語。今不語治人。故喚為梵天法。謂同梵天之不語也。又解。梵天有觀。然由有語為樂。禪已上方覺觀故不語也。梵天中有罪者默法治之故曰也彼釋意同今鈔并記釋也。
  記。有云宮前正釋也。
鈔。以欲界語地亦通色有正云。語地者以欲界尋伺。是語之地。故不語則生惱者。亦通色有者。謂初禪尋伺中間禪(即大梵天尋。禪已去尋伺方無故簡正云。準俱舍云。夫語意總加行出入息是身加行受想是意加行尋伺是語加行。凡欲發言先須尋伺。尋者求伺者尋伺即語因故。
記。梵天行故有傳云。語業梵天現行云事也。或王行擯法。故知語業色有(為言)特(玉云。徒得切特牛又獨也)。
鈔。尋本未得簡正云。鈔主云一度曾見經中有羯磨。忘卻經之名字求未獲。玄云。祇四卷不共語羯磨也。若準東塔疏云。但由比丘犯過。拒云不見。作不見舉治也。心猶強獷。即更加此不語之法。便是增罪治也。但吉七眾莫與伊語得。更不承羯磨也今記意亦經之經言僧祇意引之歟。而簡正記初釋意指餘經爰知今鈔主意忘卻餘經之名。有何不之故云尋本未得。僧祇律何云尋本未得哉。
鈔。三種調伏法鈔批云。五云一柔軟調伏。二剛強調伏。三柔軟亦剛強。故名三種也今記意柔軟剛強殺之此為三見
記注。昔以柔軟等正云。柔軟即責等。四信存故法輕被之。則柔剛強即不見舉等。以信行俱壞故法嚴強根。
記。重加前羯磨云更增罪治問。前羯磨何哉。又二法不用別羯磨。只告惡罵治擯之何云重加前羯磨哉。答。非謂重加前羯磨歟。今惡罵治擯重加前羯磨。云更增罪治爾者無相違歟。不與教授教誡也。當三根
記。例皆四句第一大德僧聽。孫陀羅比丘戒羸不捨婬法。今僧與孫陀羅比丘滅擯時到僧忍聽。如是大德僧聽○誰不忍者說。第二第三亦如是僧與歟。
鈔。不得共住共事鈔批云。立謂共住即設自恣二種中。共住事者羯磨也。一切僧家諸餘羯磨事亦不得共作也此即今記釋不同也。
鈔。若準文鈔批云。此二文何故相違者。解云。四分五德三根不了。故須犯者自言多論三根明了。故不須自言直得治也今記意律論相違意歟。即世有輕欺下者。
鈔。罰錢及米或餘貨賕搜玄云。貨者賣也。餘錢已外一切堪賣。皆為貨。賕者說文云以財求理賕(求財賄也)。
鈔不肯轉送因茲犯重問。此犯重者指何重哉。答。第二盜重歟。和合引錢貨不引之。故犯重盜歟。行杖罰枷禁鉗鎖。斬伐草木。鉏禾收刈。或周年苦役。墾割。
鈔。或因過失奪便令倍倍償問。飲酒醉亂治所犯過。能治法有五。五內此第五也。以此文云何能治可意哉。答。實雖難見。且彼人預置常住物時。若彼人依醉亂過失奪。令倍償故云爾也。若只時過失奪可此過歟。即簡正記云。失者誤遺失也。奪者強力所將。典掌之人由不令償。況因過此事。罰餘酒等人倍償並是非法也。
記。今同眾院規繩之類有云。尋正次作役事曰規繩也。即如番匠尋黑繩造材木等。故曰規繩也。又云。規式事也。
鈔。鉏禾刈穀問。此與上鉏禾收刈。有何不同又出哉。答。付治罰飲酒醉亂人。出非法治云鉏禾等。此必非治罰。只立非法制故。又出之也。所望各別也。分食及以僧物。矜為正則。流弊斯久。率斂舉世孰。
鈔。犯重因禁遭赦得免先王遠忌等放還罪者云赦也。即日本國此事也。三年放召人等也。鈔批云。犯重因禁遭赦得免者。謂有比丘犯重罪已。主禁著空房。待有國家恩赦到來相放。此名非法法。中何此事。一者不合繁閉伽禁。二者不關王赦也。
鈔。或自貨賕方便得脫簡正記云。犯重人被禁多時。國又無赦。遂自將財物贈於主求脫之類。
記。因利利此或奪賊物與因利利一事得意賊彼奪財。而多奪還也。今記意云俗制中三種。故此一事被得。餘記意別物釋。即鈔批云謂僧家立制。私之物。為賊盜者。後見須奪取。此非法制。是名財奪賊也。言因利利者。謂如落花師。為他說法令他捨慳。遂求物入已者是也此二物意也。
鈔。故佛預知者不令同法鈔批云。以下諸文皆有無力有伴自去等文也。如下誦。自僧滅之。不者餘處去等也。
記。不加惡人云。不勝惡人事也。
鈔。如法欲已起去問。事既非法也。何可云如法僧事與欲清淨哉。況又不忍起去程豈樂欲彼事哉。答。事雖非法。僧如法和合羯磨。故淨人媒嫁等非法羯磨成也。僧眾和合邊云如法。又其邊云樂欲也。若爾者既七非中事非墮何可成羯磨哉。答此非法制。
鈔。止三人合身三人也。
鈔。說與護心相應云此不欲通對首心念。而今鈔主并記家意。心念作之故云故心念。但本對首即鈔批引本文云。案僧祇云。時瞻波比丘共諍。不和。一人乃至人舉人。諸比丘白佛言。從今日聽作不欲。不非法羯磨事。力者應遮語言。諸長者非法毘尼應作。若前人凶惡有勢力。恐為我梵命難時。應作不欲。是說此非法羯磨不忍如是三說。作不欲時。不得輒爾人邊作。應同意人邊作。不得眾作不欲。得人三人作。餘者如法欲已捨去。非法斷事不遮。不與不作不欲。並越毘尼罪。若是念。隨其業行燒屋。自救身得護心相無罪。是名不欲也爰知僧祇之前段之文。不欲對首作之。後段心念作之而今鈔前後文取合引之。且云心相應歟。委本文可意歟。護心相應者戒心也脫身便罷目對。
記。指同僧祇羯磨篇具引鈔批云。者前羯磨篇中引母論。比丘非法事。三四五伴可得諫之。不須今記意上說指伺上僧祇意。鈔文并鈔批意直指上羯磨篇云上說簡正記云。已者指羯磨五種默處也。
鈔。四分如法僧要隨順今記意要制約意。爾者僧要而日本古本僧字下制字。要下有須字也。爾者如法僧制要須隨順是故簡正記所牒制字也。此五百結集文也。又簡正記牒要隨順者。此是五百結集文也。故知此兩記要字付下讀也。
鈔。五分我所制餘方不行不得行者
鈔批云。謂出家者。佛令為剃髮。今則國王不許。故言不行。景云如制夏意遊行。今時王制無故離十月。皆判還俗。又不得行也。故注云俗王為五制不本。即其義也。
記。如今國制不依正云。佛令尼懷納具。王制各隨本眾受是也問。設雖王制不大僧如何眾可得戒哉。答。如是王制之時。無力依尼和尚眾可得戒歟。今鈔記依五分如是釋故。但本部意未大僧和尚得戒不見可勘之。
記。帳藉公憑之類唐土風儀。國王寺寺作者為彼國習。必官札記之。送食物等云帳藉也。公憑者。有云。唐土云。日本云度緣。受戒取王判也。顯非誑惑之標式。故云公憑也。如是作法皆依國制也。
鈔。為作此事必定應作不得入城巿等之制也。此必定隨順云事也。
鈔。輪中如前明制今次引之。上意也。即簡正記云。輪等者前文引鈍根。令修福罰。亦是如法也。
鈔。僧祇中罰舍利弗僧祇十云。爾時比丘講堂上。論義是言。長老世尊尼師壇小。若敷坐處兩膝則無。若敷兩膝坐處復無。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世尊比丘上座是誰。答曰。舍利弗佛語舍利弗梵行是論。汝云何然而聽。今當罰汝在日中立。舍利弗受罰即立日中鈔批引續云。諸比丘各至佛處懺悔願恕舍利弗愆。日月星宿猶可迴轉。舍利弗不可迴轉。以爰我罰。心堅不可轉也。以過去曾作蛇來濟云。身子法輪大將。過尚治。今末代僧尼一行一能。則一切時中。越眾令。義非教也。
鈔。奪衣令立簡正云。奪衣者亦非永奪。折伏了和順卻與。令中立也。非是保身而立諍誼。
鈔。先明通塞之意鈔批云。先約僧俗明。次於中約持破明。又持中約時明。並有通塞。時則是通。非時是塞故也。
鈔。自壅食簡正記云。鳴鐘作相普召十方。今既有遮豈非壅也。
鈔。劇苦簡正記云。蒼頡云偏受之苦日劇也。
鈔。障礙大法會正記云。大法者。即障三千一化凡聖平等同和之法也。
記。欲界眾生皆資搏食問。記家釋欲界色界四食。何云欲界耶。答。
鈔。故古師匡眾之法云靈裕法師寺誥也。此大智律師先身也。僧祐南山先身也。簡正云隋朝大慈寺靈裕律師。值後周廢僧教。隱迹終南。身披俗眼。領徒在山每日出於鄽巿賣卜。得錢供於弟餘米。後隋家御窩大行勅補為僧續。遂於處造志相寺。法師親立誥十篇等鈔批云。又淨影遠法即是弟子。於布薩日說欲不出。祐從山來。直到堂。以服麁弊眾皆不識。莫有敬者。至說欲時。制眾且止。慧遠房中讀疏。乃云因緣眾僧說戒。豈是應說使者尋報。遠即走來流淚過。大眾是遠和上。
鈔。修道境界法鈔批云。謂僧依寺中修道。如王治國依六城為境界也法者範義也。為侍一切僧經遊來往受供所同有。如法及時白衣及中。
鈔注。能齊者亦得鈔批云。由能齋故是當來得道。作出家之因。故開與食簡正云。白衣能齋者。五分十六云。白衣來從比丘乞食比丘不敢與。便致譏呵是以白佛言能齊者與不得受齋非時來者不與法宜塞也。謂荷任即命主。
鈔。道行之簡正記云。道行之者任依也。道謂道理但依聖教道理而行。與便與等也。
鈔。同護法者謂共護佛法也。不損檀越事者。謂四事供給。今依道受用不損檀越四事之福也。文本非人情也。情謂情也。
鈔。理無向背向以情召來。背此惜也鈔注。不得人情口召來食及積聚計留後日乃至懷親疎之心與而閉不與而開也以別修情不可喚來。故云不得人情口召來也。
鈔。若此以明此已下準鈔家語也。非寺誥也。
記。六親父母兄弟盂蘭盆疏云。六親父母兄弟夫妻(或云男女不取兄弟文)同記云六親子注出之。注中式云未詳何典。若準漢書注云。六親父母兄弟妻子由虛妄之俗可戲。真實應歸。
記。即上四種即上四怨三界六親五欲四種歟。
鈔。不亦蚩乎鈔批云。蚩者輕也。有云。笑不露齒曰蚩。
鈔。但以危脆之身簡正云。危者三界無安曰危。心體虛寂。本來無身色蘊假有團。故為脆也。
鈔。浮假之命不肯遠通食簡正云。浮假者利耶。住持相續假為浮假之命也。違諸佛教者。佛置僧坊人法鳴鐘善召。不局凡聖。今既限約。故是違也。損檀越之福者。施主本為誤。僧是福田之者。今望此不得食分。是損彼無之福故。
鈔。此乃鄙俗之淺度鈔批云。若識達俗士。尚以憂道而不憂貧。今此比丘作此問者。問平鄙俗耳。
鈔。瑣人之短懷豈謂清智之深識達士之高見瑣人云小人事也。簡正云。鎖人者。爾雅云。小人也。或可。鎖碎之人短見情懷之輩也。
鈔。四輩天人龍鬼也。盂蘭盆疏云。四輩僧尼士女。或云人天龍鬼疑故兩存同記云。言兩存者。各所出。
鈔。如來白毫相中一分供諸出家弟子謂可成白毫相。而減福分弟子。今光減少也。勿念衣食所須。以道通用。
鈔。又承不斷客寺倉庫盈溢者。主遠而廣施。或寺貧而為客者由志則微也俱雖接客僧。遠故彌寺盈溢。下雖接客微故。因待客寺彌貧正云。不斷客之寺。而反得倉盈溢者何。主心違故也。又寺貧匱。為擭者何。由主心陋故也。
鈔。若此兩人謂用不供者。豈是人之智力所辨事乎正云。若此下上接客而富。阻客而貧。歷然可見。或人反謂恐僧受用彌大能供力弱。不可供濟者此非也。豈下一句責上見兩言者。二義云兩也。遠而廣籬與者。微也。
鈔。若人力分不能供限者。所懷既局斯言允矣所懷既微故。隨因待客。有限食不足故。上云。以有限之食。供無窮之僧。事必不立。言良。彼者人前此言不虛也。事似相反。義實當然。○致??乞○既患人力不供局屑。此乃檀越為道奉給。不由人力所致。若辨非智力。則功由於道。然則事由道感。還供事者四事供也。
鈔。猶函蓋相稱簡正記云。函蓋者檀越為道故施故喻函。得還供眾田如蓋。與本相應是相稱也鈔批云。勝云僧依道而受供如函。檀越為道而施如蓋。二種相應故曰答。何愁竭耶兩記意異。
鈔注。義食坊義謂宜也。正云。寄歸傳云。西國路傍設義處。殘器若山。
記。亦下一句出論語論語七(憲問四)云。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也。子曰。豈共然乎問。此亦言對何哉。答。上行施義普。此有施故云亦也。以義然後取。取與理通。所以不竭。猶知不匱。驗於目前如法通食。世俗禮教。憂不憂貧。不憂護法。而憂飲食
鈔注。世欲禮教憂道道即仁義禮智信也。俗道也。君子謀不謀食。
鈔。所患人情鄙吝腐爛僧粟正云。粟禾子也。五穀通名也腐爛餘而不施。世俗恥之。餘唯見積事而不存道。未見道通而事塞也。唯以有法平等應同護之。 人來乞索與法。若隨情輒與即壞法也。
記。謂不非用也謂非法不用濟抄云。不者遮也。
鈔。俗人本非應齊分者然須借問○示語因果。使信罪福。知非為吝。愄歡而退。此中非生人好。非生人惡處。不得一向瞋人一向任人正云。與法者。不可將僧物出界也。注此中者。因僧伽藍中。若俗士非現妄受。則因斯獲罪。故曰非生人好處。應教而受則由斯得福故。曰非生人惡處。一向瞋人與而閉也。一向任人不與而與也。故曰不齊者而食。去情者。去親恣吝之情也。存道者存平直合宜之道也。
鈔注。不齋者而食必須去情存道善知處量也損舉役者等雖不齋許與之。若非損者非役者。不齋人不可與之。故云知處量也記注云。非生好者以任情故問。非生好是非任情。何云任情哉。下非生惡云法故如何。答。
鈔。毀損三歸鈔批云。若不問是非而給者僧俗混同。將何以為歸敬。不知分齊。而生賤心。即是毀損之義也。
鈔。二引聖言量者搜玄云。有二種量。一現量。謂五識照明白名之為現。二比量謂比決而知。見煙知有火也。若世親三種。二種如前。三聖言量。正也立言正故名聖言量。
記。僧祇此云大眾問。摩訶僧祇翻時。摩訶翻大。僧祇翻眾。何今但云僧祇而翻大眾哉。答。師仰云。正雖翻眾。今十方大眾為顯來食。故以義加大字給歟。問。大眾常住食者。大眾常住可云名哉。答。即常住食者以義釋名也。僧祇食此云大眾食。此常住食云大眾食顯義也。非大眾常住歟。即字雖不審。且釋大眾食云即常住食歟。常住義局此處。不通餘處故云常住。此大眾義也。是以翻譯名義集第七云。僧祇(此云四方僧物律抄四種常住常住常住眾僧庫寺舍具花果樹林田園僕畜等以局當不通餘界但得受用不通分賣故重常住十方常住僧家僧常食體通十方唯局本處此二僧祇物文)鈔云。或不作相。是盜僧祇同記云。僧祇翻眾。即同常住眾物。
記。致有得失得者集人。失者不集也。又義云。知作相得食得也。若不知不得失也。
記。二種常住夷蘭之別常住常住夷也。十方常住蘭也。事鈔云。一常住常住。○此一向重攝。二者十方常住護望主結重。同共盜損。應得輕罪同記云。同共者主客心。無掌執故。得輕者即偷蘭罪。疏云。以僧分業滿五故。問。常住常住滿五。何以重耶。答。分不分異重輕致別問。於二種中。十方常住作相可離其過。常住常住作相可無過乎。答。義云。非謂作相離罪。但今分兩種差別計也。意別取十方常住作相離蘭罪也。
鈔。雖作相而遮示犯鈔批云。今平旦打鐘。要須前開寺門。閉門而打鐘者此是非法也。
鈔。若大界二三處各有始終等鈔批云。各有始終。僧祇布薩清淨無過等者。謂此是同食別之界。既食各別各鳴鐘自集。互不相集者無過也簡正云。二三處始終僧祇者初置寺院時為始。乃至處懷時曰終。於其間眾不絕名始終也。問。大界內何二三處始終。答。有二說。初依搜玄云。是同食別界有解云是一別住二三院。各處。如今寺中經院有田產供。著經著世五人至時。集此不犯別眾。但自作相便得。或更天王觀音等院並如是也。未必揩定。是食別界允師云各有始終者。作相不可時故云爾歟此意設雖非法同食別界大界二三別院食時。前後次第作相免別眾食。成不遮客僧也。
鈔。下至三拍手簡正云。三拍手者表三通也。
鈔。若行僧餅錯一釋一對云一番是二也。只一非謂一番也。鈔批云。比約豐儉俱犯。望知事人有限定故錯得猶犯盜。保言過索。寧無罪咎也。
鈔。上座心偏食食犯墮問。上一番。偏食犯盜。猶今云輕哉。答。行者偏不與。錯一番故。則乍知一番故不還犯盜。此行者偏與故食之必非故違意故輕也。是以記云偏食彼約眾僧偏與故輕。
鈔。不病稱病搜玄云。不病索者犯提。得食入手犯重熟睡精餚肉瓮修饌著少項之甘肥。嗟鄙悋。
鈔。義者言別客得罪者要是持戒不與犯罪鈔批云。有問云。俗人能齋尚開與食。破戒是僧今亦能齋。何不與。解云俗人能齋是當來出世之業。破戒之類理亦亦可知。
記。此明常住別他成重問。二種常住中何哉。若十方常住。望十方僧何有滿五義乎。若常住常住者何有別義乎。答。有云今十方常住。而望十方僧雖蘭罪。望今僧眾故有滿五義也。而此義猶不審也可尋候。
鈔。止不得手與。以外道常伺比丘短簡正云。常伺比丘短者。譏言沙門只能受物不能施人。所以不手。初緣手與食。後因外道白衣言。汝以沙門福田沙門卻以福田等。故制不手與也。
鈔。若一寺一村一林簡正云。寺是此方名也。村者則四相之名。據聚落僧坊以說。林是祇陀也。
鈔。次第賦給正云。賦給彼經作付給。今作賦亦通班也。
記。用九錢持云。初給王臣九錢者。彼土大銅錢一當十六今三百也。
記。隨時將擬鈔云。惡賊來至。隨時將擬不限多少同記云。惡賊難不可約數。
記。悠悠信者好器與食持云。悠悠謂遠離三寶所歸者問。何信者以好器與食哉。答。若以惡器與食信故。還於寺可成損。故是以損者之一分如是與食歟。
記。分番一月五日下五日分番也。何當番與食。今五日非番不可與食也。不論下之當番非番。時給仕者可與食問。若爾者何故鈔云。善見瞻待淨人法。若分番下者當上與衣食。下番不得。長使者供給食同記云。五淨經作分番。長使通給此上番之當番可與衣食見。何今唯云與食哉。答。師仰云。中一衣食衣字多歟。對長使與食計尤可深理也。
鈔。三約法有傳云。具可云約法就時對人。今略仍初但云法也。
鈔。不可和者問。不和設雖說戒前。何而可成其法哉。答。非謂乖別之不和。輒難和集。故且云不可和也。是以簡正記云。不可和者謂僧取和稍難也。
記。所告人即目犯者此罪人且云犯者歟。無根者此可犯者故也。又所犯之人云所告人歟。對能舉人故。云所告故。又既云犯者故。酬答者引合能舉人。令答所犯人實否故。
鈔。若云見者為自見從他見等有云。從之上可有為字也。根處舉以問。
記。罪文略邪命等罪者所罪也。四事皆所犯故云罪也。
鈔。問眾上中下○取其自言所舉之徒眾并能犯人聽許畢後自言也。自言罪也。
記。情客虛實簡等意。能舉人雖三根。以利益意利彼。為令懺悔。以真實善巧意。雖對答差可無過。若以惡意樂為謗。彼三根舉。此虛妄心故。可治其謗罪也。故云須斟酌也。是以簡正記云情虛實者罪懷也。利益為心。是實自又德。損減為心。是虛自又不德。文不顯此虛之情也。斟酌者有智人須斟量酌度。若情虛舉不了必須治之。或情實舉不了可容怒故耎語便咸○不數。廢闕大事○不祇舉法。勸早不獲已。
鈔。幸知不易及明早作則是非自顯問。若制夜何故僧祇中七八萬自恣。恐明相出者應減眾界外自恣四分中若明相出開略說戒此等文皆通夜何今制之。答。實雖通夜。今制闇夜屏覆也。故云及明早作。是以簡正記云。日光未沒即如法之時。屏闇無燈即非法時也。今據此時以辨如非之相也若爾者必云可早作者。何事。鈔云。僧祇食前亦得而不得晨起布薩。得罪以後來比丘不聞故同記云。所以不擇書夜者。既制侵早日夕可知。故律中恐明相現開略說戒。或則通夜此等布薩制早作見。如何。答。此云早作。心晨早早非謂作之歟。世間明可作之又布薩雖制之。今廣云諸羯磨事。故且望多可爾歟。貴在首領須約勤糾正。
記。比丘問。濟緣記云。難提比丘爾者如何。答。
鈔。若狂止不來不犯問。既此為狂病羯磨。狂止羯磨可謝。如受日事止法謝。何云不犯哉。答。受日解法。事止法謝。此必為不作之。依病妨僧事故。為事作之。又有解法眾和合解此羯磨。不令妨事作之。故必待解法謝也。不可準例受日也。
鈔。事在嚴整清潔軌可觀。則生世善天龍叶賛鈔批云。應師云。叶者和也同也合也。
鈔。形服濫惡便毀辱佛法簡正云。爪髮長利是形惡衣裳。垢穢即服濫也。非人呵者。誦云。納衣比丘不淨污納。諸天金剛不善白佛言不應著。著者犯吉也。
鈔。唱僧跋有傳云。僧跋等供異。出要律儀出二釋。一云。僧跋梵語此云等供。此月義也。云。僧跋同味義也。謂佛與眾僧同味除其毒義也。是以簡正記云。唱僧跋者。大莊嚴論云。尸利鞠多長者。受外道囑令佛。以雜毒藥食供毒皆消。即如今云等供也而今記意利同義也。四分等得僧祇等供也。而當世行事且依僧祇等供也。唐土初依用僧祇故。今依僧祇不改也。正云。僧跋。寄歸傳云誑也。正云三鉢羅佉哆。譯為善至。意云。供具善成。食時復至。
鈔。一者賢聖說法等簡正云。思益經云。沙會當行事。若聖說法若聖然。何為說法。為然不違佛。不法。不違僧。是名聖說法。知法即是佛。離相即是法。無為即是僧。是名聖然也。
鈔。類於污家正云。俳者如污家戒中俳說之義也。謂推俳向前以說語也。或曰排愛貴靜攝勿不為。
記。簡異餘毛問。餘毛亦有云髮故。為簡彼故。云頭鬚耶。答。師仰云。餘毛雖無云鬚。鈔云頭鬚故置頭字。為簡餘毛。置頭字會釋也。鬚。
鈔。及餘上染五大之外。指何云餘上染哉。答。指紅紫等五間色云爾歟。
鈔。或著木履雜履木履以草作草履以木下付也。雜履者以木又七寶草履作物也。北京讀履。都云履也。問。著木履等何不許之哉。答。
記。如鉢器亦見二衣篇中謂此木覆等制即在二篇。而鉢事鉢器無之。仍指鉢器事錯也。然亦言次上五大等事即在彼篇。故重云亦也。徐下一腳。安徐。
記。五見過修默問。上非法即須糾正。不得默坐今何云過修默哉。答。上凡作法事。有作等非。可糾正之見。必非過歟。此見犯過事。於不可訶之。欲訶如下云。屏處可訶之。今中事。故云修默也。斂手當心○據堂門面南○定心而入。
鈔。三乘同法食故問。若指聲聞緣覺佛云三乘。今師可云三車家哉。答。如別抄。自蔽勿形醜。禪(毘衣也)褲(玉云。口護反)襖褶袍裘長袖衫襦(人米反短衣也)尖靴(鼻高也)長??(鼻長也)大靴靿。
鈔。銅鉢及椀銅鉢及銅椀云意也。
  鈔。夾紵即今為骨塗漆者是也。北京云夾紵南京云夾紵也。
記注。寫本或無瓦字書本云寫本也。事鈔云。今世中有夾紵鉢椀瓦鉢等此無瓦字見。
鈔。璭油以油磨鉢也。璭古困反。
鈔。漆木以漆木作器物也。此損手故也。不當法○不得索償。
鈔。靈裕法師北京云靈裕南京靈裕也。設使經自明證○嘲調笑。環釧○比者○不知護法網除其穢境。未央○牽延累日。窺看。深寮坐起。遭雇。尋壞梵行
記。可保終哉義云。五篇終故。義云。死可護吉。云事也。經久豈非○同開道。倉廩○諭令行○貓狗馬韁絆??橛鞍曫羈束杙流注
鈔。並是律儀牛杖具足律儀具也。必非戒歟。畜描狗擬殺鼠實可戒歟。付之且云律儀也。有云付不律儀一分全分二師義也。一分義者或但作殺生不作餘六非。又發律儀表也。如律儀分受律儀許分受也。而意三不律儀沙汰事也次全分義者要律儀七支時名律儀。若分作二等處中攝也。非律儀也。今文且依初義歟。表無表章等出二師義也。
鈔。律儀則失戒問。此義者可立戒捨哉。答。立不立事及異論。而義鈔不立此見。律不立此捨緣故也。今以義鈔為本不立義為正也。今文為誡約。且述之歟。問。付之不明。既生經善惡二戒互受互已。何況四分同計成論云受律儀則失戒。何於本宗不立此捨緣哉。又出記三義中。後二義人之義見。初義正義歟。爾者何以成今實義哉。方方難思如何。答。此事實難思。能能可勘之。問。若立捨緣可攝四捨之中歟。將別不立歟。非律儀何也。
記。一切戒並絕相續問。今引多釋以何記主正義哉。答。引多釋而不破之。仍俱存之未必一定歟。但文面以初義為本義見。若爾者可存戒捨之義哉。答。大途上。追可尋之。問。今時為三寶等畜養牛馬等可許之哉。答。今所制別人緣攝之畜養之故禁之。為三寶無苦歟。又義云。公私雖異惱彼不異。不不可畜之歟。既云舉同畜一眾無戒故。
記。有云且望一類鼠上等正記。一眾無戒者。望無邊鼠上。皆殺義則此一類鼠上戒。不續可言失耳。非餘戒俱無。此亦誡之功耳一類鼠上者。配七毒發戒時。三千界鼠上發不殺生戒。今不相續也。
鈔。或佛堂塔廟不遵修飾鈔批云。俗中子尚敬先廟。丁蘭木母出告反面木母舒顏。今我出家不值直佛。更不敬儀像者。師稟於誰意明。今僧尼多作斯過。但修飾已房。爭光顯佛堂內塵糞難言口。剃染出家弟子師之法豈合此。餘良可知。
鈔。聚話寺門鈔批云。如諸小師之輩及無知老宿。多在寺門者。他界女行往倚門坐立寺中打鐘一人不夾故曰依不集。寔由主不閑攝誘。可悲之甚。
鈔。上座三師致而滅法鈔批云。五分云上頭無人上座。非局頭白。三師者謂和上兩闍梨為三也若作說戒常法。半月恒遵。每至說晨。令知事者點知僧眾。誰在誰無健病幾人○方便誘接。告云凡聖同遵。行者雖在病臥。能一禮覲。不努力自勵。此不可信也。
鈔。或因此不起脫就後世業受正云。脫廣句云棄也。
鈔。餘不來。並準此喻鈔批云。其病絕重尚遣狀來。況餘患理然須起。
證。欲然後諫之正云。取彼聽行也。云我欲大德
鈔。不得立至四人問。上一羯磨篇云。若諫喻和諍得加多少。至於治舉乞為不得至四名非法何今云諫云不得至四哉。答。若諫計者雖可通多少。今云訶舉故云不得立至四也。若爾者此科云諫科也。故記云諫眾過中○必下對諫明知此云諫也。爾者如何耶。答。正雖明諫諭。今因明訶舉。故云不得至四。此訶舉邊非謂諫諭事也。戒法精妙。人行之漸染而已。所不施。令如法僧要。勸同隨順。不衣隨今有某與制有違。願隨謫罰。應同使有犯者為作鑑因緣而述。明雖是人制故不可違。
記。勸化自省他者有犯者。自者今正違制人也。今與住。是實以所。今不肯順可欲從魔耶。汎爾粗暴。
鈔。或能轉重(引涅槃示之云云)簡正云。彼云。舍衛城中有丈夫。捕鳥還放。佛說偈云。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渧雖微漸盈大器等問。積小罪可成多罪。何云轉重哉。答。實如來難。但今且指多罪云轉重歟。或又捕鳥還放之。因之可致殺之大重。故云爾歟可尋之。
鈔。餘經鈔批云。餘經即是生經也。
鈔。四退失道果師云。已得道果非謂失之。可證道果。而不證故云退失。是故記云障道也。有違犯正教。非唯拳治而已。不迎送同事自力。牽課必不自知。愚叢自守。率言導誘倦。
鈔。故律阿難頭白簡正云。彼云。阿難有六弟子。皆是年。欲捨戒還俗迦葉阿難言。汝眾欲失汝年少比丘知足阿難云。今頭白。何以呼為年少耶。迦葉云。汝與年少比丘不善諸根知足。初後夜不勤修習等邁。
記。阿難徒眾非法人云。阿難弟子有百千人外道出家。彼云。阿難多聞能知出世之法。當出家世法即習之與前無高下。即還外道故云失也。鈔批云。迦葉阿難和上。其阿難羯磨受戒也。上呵言不知足者。非是貪於財利。此是樂法貪也。謂貪其多聞博識。不無學故曰也。文言不知足者消榖蟲也。
鈔。但行破穀正云。破穀者。吉祥經云。長者開倉取穀穀盡唯見小兒。後有人著黃衣過。兒云此金精不見之。果獲金藏。今沙門損彼施似小兒。破穀倉而不能說法。似不獲金藏。故云但行破穀簡正云。法寶云。小兒雖破穀。能示金處。長者雖失穀而獲金。施主四事供僧似失穀。得福田如獲金。沙門施為施所墮如破穀。解說法真理伏藏如示金也。鏡水大德云。此取半喻。據一向損處為言。不取全喻。
記注。句學廣之義。以博通律相。兼明二乘句述之。
鈔。兼明二乘正云。二乘小也。時要隨時要務也。情性善量機器也識覽時要。達究情性者。可準上文一方秉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