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行鈔(行事鈔上三之本也。受戒篇至遮難料簡終)

輸入者 韋小燕

記(上三之一)戒謂所納問。此言戒。作‧無作二戒俱可攝之歟。如何答。鈔批中有三釋。初二釋。以二戒攝今戒字。第三釋。唯攝無作戒。今記不分明。故義云。能領作戒。所納無作戒義云。所納法言可作無作也。
記。受通五種問。上云受即能領心。爾者尤可三品心。是發心乞受之相故。是以下記云。上並旁助。此正因本。必須開悟而今何出五種緣哉答。人云。此緣依心得故。但善來一受別緣故。餘可心歟問。能領心者。指何哉答。第六識相應心所等是也。是以濟緣記云。受謂要期願。
記。注善來等簡正云。就此五中。約人料簡者。三歸大僧八教眾。餘三通僧尼處者。善‧三八唯南州上羯磨處。約時者。上無前後。善來最在初。三歸八年前。羯磨八教四年。約師資者。上不從師。善來唯從師。三歸羯磨皆從資。八教佛先從資。約法者。且無說結。善來八教說。三歸三說三結。羯磨四說一結。約世者。善‧三‧八唯現在。世上‧羯磨通現未。
記。自分六位業疏云。此之六從緣則眾名不同。約法羯磨故。此諸受束則為五。據當體也。彰局顯通則羯磨含六。故總十矣眾異事同故。
記。就別離為五緣中。第一分五。第二所對分六。故總別取合共為四也。
記。佛世利機契動便感業疏續云。無作不可見也。託緣定其有無大聖唱言信非徒爾同記云。初敘須緣所以。利機如善來度者。契動謂不假多緣也。緣集下明順違得失。集即齊具。散即乖。缺。無作非色。故不可見。有相。故可定之。
記。末時義云。以八年前云利。八年後云末也。義云。對佛世滅後云末也。相藉。
鈔。緣集懷素律師受戒二緣受者發心因緣也。師資增上緣也簡正云。問。題中何無因字。答。一云。為順宗計。以部宗不計彼因。故但明緣有部宗計。有六因義○今四分部。故但言緣集。二云。略故不言。既四緣中有因緣此等異今記釋也。
記。若論功有親疎戒體章云。正因。緣謂旁助又云。因親疎外體別者。因。緣也。
記。餘處兩分乃從別意業疏云。諸部中敘不一。好論但就緣言。多釋唯列因相。今通會之。總五為約。謂能所心及具終也記云。母論所對中三五兩緣所引。多釋即是多論。如能受中初三兩緣所引。此據能所以分因緣。或約發心為因。餘並為緣。隨時不定。勿滯一端批此文云餘處歟。
鈔。注捨戒念法附鈔批云。言捨戒法附者。非謂受後要應須捨。本心忻仰誓願舉持。忽恐行人久參事慢情厭儀。悉存習欲。或後脫通難緣。非情可禁。帶戒造罪便能障道。所以開聽捨使來去。無障不廢復入道也。言六念法附者。既受戒已後衣鉢受持常須係念。具防六聚機要莫加。故附出也。
鈔。夫受戒義云。夫受戒者。牒釋篇目受戒言也義云。受戒者。召能受機語也。是以簡正記云。領納在心曰受。禁防口曰戒。者字則牒上領納在心禁防口之人。故云受戒者。
鈔。入聖眾之寶位鈔批云。謂受戒已後近住持僧寶之位。遠入三乘菩薩聖位今記意同後義也問。今記意召三乘無漏入聖眾之寶位爾凡夫受戒豈入三乘無漏哉。漏無漏各別各別故。如何答。教限意。有漏無漏增上緣。故一往云入寶位歟。非謂直之等流因歟。若圓教祖意趣。有漏戒可成無漏等流因也。所以爾者。法性隨緣之德。被牽行者之三誓顯作用。於凡夫之心中。此作用現前之義還住如來藏緣起本識。此因緣合成之種名戒體。此體備惡‧善‧利生三德。云圓人之戒相者也。既是法性本有無漏現起也。何返不為真如隨緣無漏種子。此則知。法常無性佛種緣起。之一大事因緣諸法本來常自寂滅相。之皆成佛道之本懷也。故云等流等流果。無苦歟問。云召三乘記家意。可存三車之義歟。如何答。三車‧四車之事未治定。今且云三乘。以此不可治定實義歟。
鈔。既慕心彌博故簡正云。慕者思慕。彌大也。博廣也鈔批云。受持廣大之心。上超凡流入聖位者是也。
鈔。所緣彌多緣者藉義也。慕心既廣大。而期超凡位。故以小不能成之。必須多緣。故舉下五位等也。
記。注有云緣多即法界境鈔批義云。言故所緣彌多者。明能緣之心。既博今所緣之境圓多。謂緣情非情萬境善。文心要普周法界也。故生經云。眾生大地草木虛空無邊正云。所緣對法界境也。境既不一。故曰彌多○此實不易。故曰攸難。攸所也攸(龍云。音由。所也。是也)尤世情塵染每昏教法。又家疊舉為師。本易在彼友難也。
鈔為師為匠實易實難簡正云。達者不難。迷者非易。
鈔。但由習俗生常不思沿革正云。沿順正法而革改俗風也今記釋意少異歟。沿(尤云。音緣。)
鈔。或但執文謹誦羯磨篇云。或依文謹誦曾不改張有無同記云。或下行專執詞句。初句覆藏法。但云某甲犯僧殘覆藏僧。今與某甲隨覆藏羯磨。然前犯有差別。覆日或多少。若依律誦則不稱前事(懺篇云。依鈔作法成。若準文。依古文。羯磨即須改張。不可謹誦是也)簡正曰。牒沙彌和尚之名。但依文云某甲等。即是執文謹誦也或前受遮障無任僧法
記。邊不滿簡正云。不滿十。邊不滿五唐勞後生還爾不令成受戒業因。我身生可遇如是事也。不宜再造。至機依準。正云。至機即臨機正受時也。
記。舊記並科並者諸記同科故。盲後學眼。
記。首題所以特示謂指緣集也。總所以先標者。初明緣成羯磨注文亦同此列者。彼注文云。今解二種羯磨具足五緣方成。
記。若準多宗餘道誦三歸不霑戒法多論第一云。凡夫戒法誓決斷。然後得戒○經中說。龍受齋法。以善心故。而八齋。一日一夜得善心功德不得齋也。以業障故。
記。成宗亦通五八成論第九云。問曰。餘眾生戒律儀不。答曰。經中說諸龍等亦能受一日戒。故知應有駿鈔。過七十出家時遇一向不合多論以六十為限也。央堀摩羅經曰。央堀摩羅出家。年過七十佛不許。此同僧祇也問。賢愚經福增比丘百歲出家付法藏傳尊者八十出家相違如何答。或人云。此約別緣也。又師云制不同也問。今鈔意。過七不簡堪不堪。一向不可度而記過七十。臥起須人不聽度。修習諸業聽出家相違如何答。如今鈔所引過七一向不可度。所以爾者。記釋其故云。過七十臥起須人故。是以一向不合也。設有堪能。過七不可度。故云一向不合也。修習諸業聽出家者。今記文未隱也。見本文。滿七十人事也。滿七十人能修習諸業。可沙彌也。故云爾歟。是以僧祇三云。爾時比丘度八九十人出家。頭白背瘺。或小便大漏出。進止須人不能自起○。從今日後大老不出家。大老者過七十。若減七不堪造事。臥起須人。是人不聽。若過七十能所作。是亦不聽年滿七十康健能習諸業出家。若大老不與出家。若已出家者。不應驅出。
記。略示三根聾‧痖。亂耳舌意三根也。
鈔。準以求之義云。準意壹義云。準道理
鈔。則聾痖亂定不發戒當卷有分別。聾者聞得戒。盲者見掌中得戒。今云不得據至極聾盲也。
鈔。餘者通濫有不得業疏云。及鼻及身少缺通許。若截手腳耳鼻。眼不見光。不在制等。
記。若全未受容有污尼賊住五逆問。未受俗人豈有破法輪及出血之義哉答。出血為義可有歟。破法輪必九清淨大僧作之。而今言總意別歟。
記。五八十則有邊賊問。五逆中三殺可歸邊罪難。破僧‧出血非比丘不可作之。出血義道可通五八十之人。無其證故。是以不云歟。
鈔四出家相疏云。既形同也。
鈔。五得少分疏云。即同也。
鈔。得戒得罪得罪即約眾僧也。
記。中業同前後二○業謂身器清淨也。同前者。上身器清淨指也。故云同上。
記。有若通許有傳云。諸遮中有不得。故云通許。則云通得事也。不可讀通許。諸遮中有得類故此人輒爾。
鈔。輒爾寺外結小界受等鈔批云。立謂難結參不成。非法難故。二縱難亦不合豎標唱相故。上已明者。指上結界篇也。
鈔。必此緣大界無爽問。大界何不云結戒場哉。若爾者。於大界可許行受戒哉答。此事及異論題目也。而今文一往大界行之歟。下摩之受戒義意。非場上云水道二界無戒場故。是以記釋云次科引傳即其事多故。又鈔批中釋云。或無戒場多在大界依之北京涌寺等。於大界許行之都未無於大界行之也。但於大界行之不成不云歟。凡制戒場可行之歟。雖然又於大界不遮行之也。是以鈔云。五者大界就中並有通塞。隨相可知同記云。大界中。戒堂三小戒場結解大界不行故塞。餘則皆通。故云並有等此等無疑大界受戒場本制界內僧眾疲極。故開之。必無疲極處亦可作之歟。依之鈔二明戒場者。律云。以中數四人眾起乃至十人眾起。令僧疲極。佛聽結之。不言此等諸文大界受戒之條無子細歟。但佛既制立。戒場上者輒於大界不可行受也。今依僧眾難集。或疑舊界故也界外。於大界一往許行受也。以之不可常準歟。
記。小界反此故判非法界外大界。尤不為難緣。故可相。然而古師輒寺外難。受戒小界結而相。小界本制因難起。故不相。而古師相。故云判非法。反此者。大界不因難。故相。小界因難。故不相。故云爾也。即鈔結界篇云。此人行事。若結小界受戒多院限立。
鈔。若依毘尼母等簡正云。玄云。謂結戒場為小界。不以大界違遶。向孤迫單戒場上受戒。尚乃不成。況復結齋身小界非法。亦是證上義也。
鈔。多駕船江中作法正‧鈔批‧搜玄等記。於江中船上授戒即正記云。度蔡州岸於船上受戒鈔批云。遂令其弟子惠基靜明‧法明三人度蔡州岸。於船上受戒此等記意。不結戒場。唯大界授戒歟。記家釋水道二界無戒場。故次簡正記等意。江中洲結界行受。駕船者。彼江渡時駕船故云爾。非謂船中行受歟。是以簡正云。惠義折然心伏。遂令弟子三人渡蔡州岸。於船上受戒。鏡水大德云。傳不言船上受戒。此是玄記錯解也。寶云。在蔡州受戒。此洲在元江裏洲。諸之上由似今時砂灘洲上。只有數十家住。今改為道人州也。云搜玄傳云。州上受戒知見。砂洲上便云船上。但與洲諸字音同字異。今時講解皆云船上受戒者誤也此記大界受戒歟。既洲上意故。付之。當世學者又存二義也。若依洲上義者。往州道間云駕船也。若船上義。如文取義也。夫欲紹隆佛種世福田者。謂受具不宜輕脫。
記。宋元嘉一年等鈔批‧簡正之兩記引薩婆多師資傳云。元嘉十年。今記引梁朝慧傳云一年。故異說不同也。
鈔。頭數不滿下和本有字鈔文云。自今已去受戒揵度文也。本律三四云。言。自今已去三語上足戒。自今已去聽滿十人當授具足戒
鈔。以明邊方無僧曲開迦旋延阿盤提國。化眾生。度億耳沙彌。經三年方得十人令受戒。以事白佛。佛則開之也。
記。分齊二衣篇云。西蕃白木條國來貢獻。則此在彼東意云。以白木條天竺邊國。此振旦既在白木條東。邊國可知邊陲邊危也。
記。經開千里師濟緣云。網千里師。瑜伽誓。又須好相
鈔。此誦所列鈔批云。彼律問曰。頗邊地有十人。取五人成受以不。答。得名受具得可呵罪。伽論亦然。
記。且括四非義云。鈔出顛倒錯脫明了二。記又加昧綱緣讀謹誦二。故云四非也。等者。綱緣與讀等取也。義云。鈔文列四非。顛倒‧錯脫‧明了四也。顛倒者。前後倒亂。謂或前羯磨。後作白。或顛倒也。凡云顛倒類。白羯磨名倒作非。顛倒名雜倒非也。錯者。以彼云此等也。正云。言彼稱此。句不全脫者。句脫落也。不明了者。業疏云。或語不具。前後不次明了而鈔雖可列綱緣自讀。且先列四非。餘二等取也。故云且歟。
記。能所外問。能所之樣如何答。能受者。所衣鉢也若爾者。資緣能受人具足也。何列所對中哉答。衣鉢正是等對具也。非正能沙彌具故。外者。義云。前小眾外儀也。此內眾儀相也。故云外也。又義云。能受者為能為內。內者親故。所對境為所為外。外者疎故。
記。單復配之二‧三‧四復。是人也。一處五法‧六事。此三皆單也。
記。又準羯磨一種濟緣云。釋迦一化減劫後增至人壽六歲時皆滅盡問。今文何不列哉答。無用故。是以疏云。今時未及故不廣也。
記。一切結界受戒皆失沒問。小法滅盡經云。劫火起時曾作伽藍所不為焚。乃至金剛界為土臺也何今云結界等失沒哉答。已結之地非謂失也。既滅法故。更無結界授戒也。故云失沒也。鈔批云。佛法滅已一切羯磨作法結界皆不成就娑諸論師亦解云。未作者則不成已也。作者則不失若論發乞合是兩緣。有強與授戒後便逃走。
鈔。眠醉狂人等問祖師之釋云。白時善心羯磨三性得。何今斥之哉答。始終眠醉等人斥之也。縱羯磨時雖眠。羯磨以前白時善心可得也。標即俱如是。今正取。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後覺返道。佛並判斷。化。會釋名義委在中卷。
鈔。九法往來前緣之八緣‧及加法合云九法也。記云總攝八緣。除加法只取前緣八種也。緣者。此八加得少分法‧及發戒緣也。
記。除初及三初得法以不者。沙彌戒非連續作法。或一年二年先受之故。第三教發戒緣勸受者發心。是先立可發故。羯磨經立八緣。除初‧三也。次下記文委明之。通證。立緣簡辨非所據。律據具戒間省略。設有濫受○裏云。除初及三記上云。一‧三兩種。容在餘時。不定受前事儀次第若爾者。謂師又受前一年一月。必不受前一席作法業疏云。必預須受。前一年一月亦無傷也。合一席加不久延者。恐公怠也。於無失古師局。祖師無局歟。然又請師可除歟答。
記。破八障二等問。破八戒五戒。不成難哉答。義云。不障五歟。文既云破八障二故。義云。破八障五也。今此且云五八十具。次第受時。故云破八障二也。既此十三難中。邊罪難也。破八豈非邊罪。若云邊罪。何又五戒哉。是以多論第一云。凡破戒法。若重戒更勝進。後還捨戒受者。更得戒也。如破八戒中重戒。更八戒五戒十戒受具戒。兼禪無漏戒。一切不得。若破五戒中重戒。八戒十戒具戒并禪無漏戒。一切不得○問曰。受具一時三種戒者。何須次第五戒。次十戒。後受具戒耶答曰。雖一時三種戒染。習佛法必須次第。先五戒。以自調伏。信樂漸增。次十戒善心轉深。次受具戒。如遊大海漸漸深入此本文和尚不見之。今文分明破八戒之重。不得五戒等也。
記。殺盜婬妄各有五戒八戒時罪成邊罪。準具戒殺‧盜‧妄‧婬等成難也。妄等不成難也問。婬‧小婬其相如何耶答。婬。戒本大字釋時。對摩觸等云大。故知。小婬者。具名摩觸失等也。
鈔。二明體用問。體用如何答。下三科。初體。次說相。三受淨。此三中。初體也。後明用。
鈔。若集羯磨法如前篇中簡正意僧第二篇。羯磨五篇。方法第六結界方法篇今記意殊也。彼記云。僧如第二篇。羯磨如第五篇。方法如第六篇。故云如前篇中○外難既是重明數‧與欲。何不舉起答。有兩解。一玄記云。今時行事。皆是碩德儀相並同。不用論其足別。又作法界殊。不須與欲也。解云。欲委細。必須書明也問。科文科此文云點示意如何。
答。點示前五緣中第二所對六德也。意云。結界成就結界篇既明之。數滿如法數篇明之。白四教法羯磨篇明之。界內書集僧篇明之。何故此中所對六法更明之哉。為散此疑問。今若集羯磨等文來也。故云點示。
記。覆釋所對成法言者緣指上所對六緣云諸緣。云界內盡集。云白四教法僧篇‧羯磨篇委明之。今重出之以事大故。所對六緣時又出之。故此釋意。既過所對六緣事釋故云覆釋。結界數義同者。六緣中結界成就‧數滿事也。又解此提示者。此釋意。上所對緣中僧‧羯磨等如前篇中。是推上。第二加法科中。重云事大故也。云此提示。是指當科也。故重明之。以事大故也。
記。方法者總於二謂。集僧方法羯磨方法也。
記。前取八法前云九法往來。加加法‧除加法。云緣時八法也。故云前取八法也。羯磨篇云八種調理。除緣十之中壹‧參。故云八種也。立定綱格。撿括是非。必須十戒禮前後聽受具
記。注人見此不言五戒刪欲廢之今此文不明以五戒方便。故不五戒者。進受具無過如是意。初五戒廢之。
鈔。初請和尚正云。梵音陀耶。此言依學依附。此人學出道故。
記。不附嚴師俗師若違現命。則行打故云嚴。今借彼語云爾也。
鈔。不得與得罪問。此誰人得罪哉。又何罪哉答。彼善見云。有婆羅門出家。佛令舍利弗白四度之。以多作非法。餘比丘呵責云。何造作非法。彼答云。誰請大德與我戒。誰請為和尚。不乞戒。與受具足戒。世尊因此制戒。自今以後。若不請和尚。不乞戒不得受具足戒。與受者。結吉羅罪。
鈔。不云屏等有傳云。則用隨一也。或人云。當時作法。內請‧中請‧二請意非也。今云。內請別不致作法也。今世須屏請內請。依表無表章也。非今屏請也。
記。必預受前一年一月問。何除此緣而不為七緣哉答。斥古師定執。若準他部并祖師。必於中請之故。
鈔。誦云令戒人等一云。受具足一一禮僧。已教受衣。應問。此衣是汝有否。答云。是我衣。應教。汝効語。我某甲。此衣僧伽梨干條受。若割截。若未割截。是衣持○(佛云。三衣鉢皆云受持受衣鉢已應求和尚。應言。我某甲求長老和尚長老為我作和尚依止長老和尚故。我某甲。得受具足戒。
鈔。僧祇三云。初入一一面禮僧足。已求和尚胡跪執足是言。從僧乞求和尚。尊為我作和尚。與我受具足如是至三。和尚應語。發喜心答言。頂截持私云。此文證中儀歟。
鈔。五分云請十六云。請和尚法。應偏袒右肩。脫革屐跼跪。兩手以捧和尚足。是言。我某甲。今求尊為和尚。故得受具足戒。如是三求
記。更接前此人等語上此人承習莫由等也。計汝自陳。明所祈也。慈副本望。懽聽許許為師。
鈔。四分云答言可爾等準業疏成一答。然而準文。第二如是詞。又清淨一答即律三三云。報言可爾。若如是。若言。當教授汝。若言。清淨放逸爾者今記科釋相違如何答。
記。答諾下流承諾義也。爾是應酬位。但答云可。
記。古解隨一成答苑云。雖列如種。但用一爾此業疏中。斥人義。今記引破也。彼三上云。人解云。律雖列四。隨一成答。以通四共成一答。上解文。初是許辭。後三相攝同記云。初引他解。意下示今釋問。今世行事如何答。或云可爾等也。請依止對答云。與汝依止放逸此等強不隨一。故與古意意異也。
記。若言去此承。今云去事也。起同也。
記。注舊記指師資正云。下文即師資篇。即能可是善。自條莫放逸善哉起去。與汝作苑同今引。
鈔。或可和尚德鈔批云。十戒時。雖清淨。或可後和尚犯戒。故云德。
鈔。二對請之簡正云。沙彌戒時。一度對面請。今具戒時。又一度對面請。故云二對請之。
鈔。律無正文但云請二師。不出詞句也。
鈔。據阿毘曇中彼下卷云。復應作是事。先佛。次禮和尚。次禮闇梨。次禮諸比丘。竟次就阿闍梨請求出家如是言。大德憶念。我某和尚就覓鉢及三衣應請阿闍梨應請眾。應觀視戒壇應。看羯磨文離五過失。一切具足應請和尚。作三禮受持袈裟受持鉢。後如是請。大德憶念。我弟子大德和尚。願大德為我作。和尚。我大德和尚受具足戒。第二‧第三如是說問。此分是和尚文。何記云但有請十戒闍梨法哉答。私云。誠此文者十戒和上并闍梨請之也。雖然今記云但有請十戒闍梨法者。請和尚文非所用故。此釋也。
鈔。次請七證等鈔批云。此人號尊人。亦曰尊師見論為臨壇師也必取此人無錯謬眾齊功。豈獨三師偏受其賜。
鈔。則受者善前師心重受者見七證師。善。七證師被請弟子。知被證受者。故重心也。
鈔。必在大眾多僧亦必通限義云。不通限。訓意。七證限通餘不可證也。又義云。未通限訓意。七師外限僧如七證師通。彼限不可請之也。此限付餘僧。此亦所通也。七證師是能通也。又義云。元師云。不請限云心歟。
鈔。更明十師成不之相簡正云。持戒如法者。名成。破戒德。與不成。為不相謂狀也。
記。即四句一句如是數具引一句四句之中第四句也。是以持云。生疑四故成四句問。汝知和上破戒不。答。不知(言。得戒)二問。汝破戒不。答。知。復問。汝知不合從此人不。答。不知(言。得戒)三問。汝破戒不。答。知。復問。汝知不合從彼不。答。知。又問。汝知從此人不得不。答。不知(言。得戒)。四問三句。並答知(言。不得文)問。和尚可知。餘七證等同和尚。有弟子吉羅不可得戒耶。如何答。有云。不可得戒。既是師位。可同和尚也。該。
記。此語簡絕一切犯重之人指不共住云簡絕也。誡揀擇。既知必須見聞清淨。顯須選擇不選人。受依止師破戒見等。不得選擇師受依止
記。階漸中等和尚十夏。二師五夏。七證通初夏。次第有高下。故云階漸也。人尋云。通受和尚必須十夏已上也。將通以前也耶。如何答。寂法師三藏受菩薩戒軌則。必十夏滿足爾者通受可限十夏也。
記。注不知威儀戒等不知威儀。指波逸提已下諸篇。不淨行者。云二篇也。不知木叉者。云諸部僧尼戒本也。是以飾宗記云。增淨行者二篇也。木叉者。二部宗本也。
記。不知白不知羯磨一切羯磨也。
記。不知犯懺悔律中犯下有已字。是犯不知可懺悔。不知犯懺淨者。不知懺悔清淨也。
記。注不知命梵等難。律中有難下有法字也。
記。注不滿歲問。此不滿歲下諸句悉有之。爾者如何答。且為作句如是出之也問。若爾者。此事諸句出之。一事也意。百三十餘種之數可不足。如何耶答。
記。注不能教戒增慧增即定也。云一境性故。
記。注不能教弟子○不能開解問。以毘尼毘曇為二。以惡見善見為二。成六種。若合之唯四法也。何況次上皆開之。今如何不同哉答。凡此十六箇五句。受戒犍度有之。彼文戒法云。復次五法成就不得授人具足戒。不瞻病弟子。不能使人瞻視乃至差若終。若弟子不樂處。方便移異處。生疑事。不能開解。其意如法所教。如法除之。不能教授捨惡見善見。若歲爾者準彼。毘尼毘曇合之。惡見善見合之。四法。其上加若減一句。成五法也。不樂不能移者。弟子此處有命梵等緣不能移之也。
記。注不知布薩羯磨義云。布薩者。說戒事也。布薩羯磨者。布薩單白羯磨等也。又義云。飾宗記中。雖非此句。餘處云布薩布薩羯磨有之。而彼釋云。布薩者。別人懺悔布薩羯磨者。僧法懺悔也。
記。注能教弟子增惠學濟公云。此二字。此已下四五句。俱誤也。正披文作三字。故知。此二字誤也。
記。已上總百三種絞絡作句。不知白并不滿歲開句也。
鈔。九夏和尚受戒得罪鈔批云。九夏開得戒師犯罪。若人夏和尚一向不得是犯也。
鈔。幸有老宿碩德等鈔批云。方言云。齊宋之間。謂大曰碩。碩亦美也。
鈔。則於後簡正云。老宿碩德與他作師。不唯壇場一席。初受戒時。起殷重心。亦乃文後之間令他善。故云○於後(與今記少別歟)。
鈔。五百問比丘五臘不滿彼本文云。五臘未滿問。此意如何答。異義義云。律論不同。諸律雖十夏。今論以五夏為和上。不可和會義云。五百問誦為宗。誦必以十夏為定。如何可相違哉。以聊會同。大抄記云。第五臘不滿意云。以第一五合之即十夏也。有傳云。闍梨位五夏。和位十夏也。若闍梨位上五臘滿。和位也。而自六夏至九夏。皆五臘不滿也。今五百問此意也。
記。威儀同上教授師此用五夏已上故。餘並加者。闍梨七夏。七證五夏。皆是增也。
鈔。不得互共床坐義云。師位九師互云不共座也○記云明九師故。九師者且今了論不云和上事。故云九師也。此師住互不共坐義也。是以簡正記云。不共坐者。五夏‧十夏不得更互共同坐也。五夏者。先坐十夏。後來不得共十夏人共床坐故義云。九師‧新受戒者。不可坐床也。既云師位故。不得互共床坐故問。若爾者。如何云互共哉答。於互不一同。今以斥互云互也。又互者。俱共之義也。兼更老成。
鈔。薩婆多云凡受戒薩婆多第一云。凡受戒法。先與說法引導開解。令於一切眾生上起慈悲心。既得增上心。便得增上戒
記。答戒經七眾所受為菩薩方便問。戒經意。七眾所受全是發心受之所以爾者。戒經第十云。菩薩摩訶薩成就戒。成就利益眾生戒(此云三聚戒優婆塞戒沙彌戒比丘戒。若言不俱優婆塞沙彌戒者。無有是處。不具沙彌戒比丘戒者。亦無是處。不具如是三種戒者。菩薩戒菩薩戒。亦無是處。譬如重樓四級次第。不由初級至二級者。無有是處○不由三級至四級者。亦無是處是則菩薩既發大乘菩提心。所七眾戒也。薩婆多意。直小乘心受之。何引戒證之哉答。師仰云。實薩婆多小乘七眾心雖有其不同。今且戒意。前七眾戒名聲聞戒。雖云聲聞戒。而發菩提心樣。今薩婆多雖小戒。發慈悲事引例也。實七眾戒薩婆多不同也。
記。向不緣慈如何容意在後也守一義。向者白四已前事也。容大者。壇場所發無作圓發三聚故云容大。在後者。發心時指白四之時云後也。妙蓮師義。今緣慈對後菩薩戒云向。容大‧在後俱名後菩薩戒也。師匠義云。向者白四已前發心。容大者。白四時橫發圓三聚。指之云大。在後者。如守一義。指白四時云後也。付此御義。若白四具戒圓發分三聚。云大云後者。今此引七眾戒者。為菩薩方便。云向不緣慈等。業疏釋意。以同也。何背意。分三聚云大。又云後哉答。師仰云。引戒文。準證也。彼經意。七眾戒聲聞戒。而緣慈為受後菩薩戒也。今四分分通意。今壇場作法小乘軌則也。而發慈為受白四時分三聚。故先發愍之意也。故引為今準證也。正云向不緣慈等。非戒意。直今發心白四時分三聚之由。釋成云容大。又云在後也。天台漸次止觀圓頓止觀不定止觀等。能能可致料簡
鈔。得增上戒問。此上品戒三品之中品。可同哉答。義云。既增上品釋。故知。下品可同也。若爾者。三品對三觀下品性空中品空。品當圓教唯識。何今性空機可發圓教上品戒哉。將又三品雜亂。如何耶答。三品配三觀。且付教限邊釋也。可三宗教理行果。故今云發增上戒。此分通義云爾也。是以濟緣記云。問。多論有部而云起慈。此即分通。何殊本律。答。施小為大。無非分通。故諸部之此意既起慈云分通。明知。所發戒又可通大。故是釋也。付之猶不明。多論意雖云起慈。全如四分無通。意樂只自之時云分通。小乘位都無通大義分故。宗記云。有部小乘不通於大。何今云分通哉。故此義耶難思義云。薩婆多增上戒者。受者之求之心有猛不猛。故以義分三品。其中品對三宗分三品。其中品也。其意不同也。爰知。薩婆多品‧下品。名同義別也。但祖師意。以四分分通意。為成三品發心義。且假薩婆多增上名字隨義轉用也以盲盲墮陷。
記。教殊漸頓祖師師意。且以大乘頓教。以小乘漸教也。
記。教雖制境理實制心小乘戒雖制增。佛意終為制心。且制境也。
鈔。別鈔三十餘紙鈔批云。謂京中有一僧。錄受戒緣境之心。三十餘紙。每欲受戒者令漏心首每至將受。依說引化。其文既墮。諒亦無他。止是展演情非情。何啻三十餘紙耳。不出下兩行之文。不過情非情水‧火‧風‧空‧識等。
鈔。空有二諦等鈔批云。此之二諦不同。炎天品名世諦第一義菩薩瓔珞經有‧二諦華嚴仁王般若名真‧俗二諦。亦云空有二諦
記。二空下五句別舉二寶若二字寶者。下理體化相住持三。唯佛法二寶不出僧寶。故云二寶。若三字。理體化相住持三寶也。有云。記云別舉二寶化相理體住持法寶一。亦住持佛寶一也。是云二寶。
記。上句明化相法佛四諦法云法。五比丘云僧。故記世及出世凡聖因果苦‧集者。世間因果。滅‧道於出世因果也。
記。異上空諦是教攝故等問四諦因果是所證理也。何云能攝哉。教是名能詮之文故。爾者如何答。義云。異上空諦是教攝。故可訓之也。意云。上化相法也。化相法者。金口所說帶名句文教。并所詮理是也。即化相法可能詮所詮二法也。上空諦只非所詮之理。能詮教攝爰知。欲顯化相理體差別。故云爾也。
記。問化理二法云可發戒問。此四種三寶之中三體。何不云一體哉。此毀謗境故。謗理性等。此法謗攝故。爾者如何答。一體唯局大乘小乘之。故不出戒境也。大乘意。尤可為戒境也。今且依小乘故不出也問。今既以圓意談法界。何不出大乘一體哉答。委談之可然也。今不盡理故。往略之也。
記。俱有損壞毀謗義故問。餘處釋云有情具損謗二義非情具毀謗義以此意見。今化理二法非情也。只可有毀謗義。何云損壞等哉答。損壞之言文故。來且云爾也。
記。化相問。化相佛僧二。何唯云不佛哉答。實雖可僧。住持僧。故略互如是也歟。
記。答並情收等問。若爾者。住持佛寶及化理法寶。亦是上非情攝故。可別舉之。若非情為遮濫舉之者。佛‧僧收情為遮濫亦可舉此。答意誠未盡也。如何耶答。
記。所以可知宗云。理一也。佛‧僧能證。法即所證。能中資師位別故三恒別。
記。風空及識問。何不出地‧水‧火哉答規。
記。盜分四主非人三寶也。
記。注古記云合云戒境等簡正云。並是戒體者。據理合云戒境。今云體者。由從此境發得戒。故云名此境為體。亦是中談果也。
記。注又云此是能領心正云。戒體者。指能領心相為體也。
鈔。薩婆多云非眾生第一云。本受戒不殺一切草木上盡得戒色。不堀地戒。塵上一戒也。三千世界下至金剛地際。一一塵上一戒色亦復如是問。地極金輪際。是以今本文云下至金剛地際。何今云下至空界哉答。風輪水輪際尚鄰地故。一往如是釋歟問。堀地犯分齊。云損蚊腳許。何云塵哉。塵難知其分齊。如何可判犯哉。又可犯何罪哉。方方難思。如何答。
記。所謂森然文諸雜要行篇行。自何生。
鈔。與佛戒齊德也簡正設二釋。一釋同今釋也。一釋云。謂遍法界境有??心。與佛齊。故云齊德也此釋今別也。不論受而具持功德難數。
記。略藥喻彼合藥主死。藥殘留作益。以之為喻也。尤小而香。矜誇。寧起行用不須願求。
鈔。智論說言寧受戒等簡正云。智論寧受而破等者。蓮華色尼本生經說。在世時。此尼證羅漢果。入貴人宅。常讚出家。語諸女言。姊妹。可共出家去。女言。我少莊盛色。持戒甚難。言。縱使破戒墮惡。遠出期。我自憶念。作戲女時著比丘尼衣。以為戲。以是因緣迦葉佛時作比丘尼持端正。而故破戒地獄地獄罪畢值釋迦佛。出家六通四果也。餘文如鈔。
鈔。如是隨機廣略正云。廣略者。聞持勝者宜廣。劣者宜略。又勝宜略。鈍宜廣。
記。彼論又於五十具中各分上中下心多論第一云。夫白四羯磨有上中下。五戒下品戒十戒中品戒具戒上品戒。又五戒中亦三品。若微品心受戒得微品戒。若中品心受戒得中品戒。若心受上品戒十戒具戒亦各三品。如五戒說。若微品心受戒得五戒已後。以中品心受十戒者。先得五戒勝。於五戒外。乃至非時食等殘餘五戒增上五戒。先得五戒仍本微品也。即先微品五戒勝。仍本五戒五戒一切諸戒以受。具言。五戒是微品。十戒中品具戒品。以推。波羅提木叉有重得。以次第而言。五戒是微品。十戒中品具戒品。以義而推。亦可以品心得五戒上品戒中品心得十戒中品戒下品具戒下品戒。以是義故。隨心有上中下得戒不同。有定限卻。
記。或云等問。此義釋來意如何答。作問云。凡夫時發下品心。進上聖不成上品戒哉答此問作二釋。初釋意云。雖戒體下品。隨行增上。可有凡聖差別次意云。於作戒者。其類定。無作增。故知。羅漢無作增上也。可有凡聖差別故但今文事鈔中。一於為顯有羸不羸事。且作此釋。是以彼鈔云。依薩婆多宗。不重發。亦不重受。犯。依本常定故。羅漢心中下品戒。若爾。何故有羸不羸耶。答。此對隨不論體。亦可作戒一念品定。無作非心盡形故。隨增微今以羸不羸。無學戒可有僧微證。此隨義轉用意歟。
鈔。毘跋律曰鈔批云。立云。一卷。賓云。此毘跋律是大乘簡正云。毘跋者。此云是大乘律。偽目中收(此釋非也)法寶云。是小乘律。非疑偽也。若是疑偽。鈔不引。故下文云。上之所說並是正經。非謂失譯疑偽等。引彼證此。足不謬。
鈔。今求道等簡正云。求道二字即是受戒異名也。若變通語勢。應云發心受戒也。當救一切眾生者。謂不殺即是救命也此求道之釋‧今記釋不同也。
記。小菩薩雖期佛果處中間付此小菩薩行果。唐朝有二師。各別成義。一者。知瑞了然等末師云。小菩薩者。天台宗所談四教通教菩薩也。果亦成彼通教所談佛果也。與第三大菩薩行果全別也。記主御意。以同也。故懺篇持云。如諸般若所被初心二者。記主真悟等前代諸師云。地前十心菩薩為小菩薩初地大菩薩。論其體。一類菩薩也。若爾者。唯識二教菩薩異如何答。此真悟等法相宗故。不許權菩薩三車義。故是以前果不可有別果也。但位之淺深。分唯識二機也。此不符順今記家義。智瑞等天台宗故。許有權菩薩存四車義也。故唯識行果可各別也。今記家同此義。下云三心所期行果分齊也問。若中品果‧品果不同也談之者。今何云雖期佛果。俱所間。何必可云雖期佛果處中咎間哉。加之。業疏云。大第極處空識為本。初淺滯教。謂境是空。了本非唯識也此雖期佛果。行淺故云初淺處中間也。自本行果別。則何可云爾哉。方以不明。如何耶答。凡於空小菩薩機。可有利鈍之二機。所以爾者。志慕後教佛果。方名利根。今雖期佛果處中間之釋。此意也。又於己不望後教。是鈍根菩薩也。下云三心所期行果分齊。此邊也。此天台通教菩薩利根機意懸別教鈍機求己乘果。是名鈍同二乘菩薩天台南山其義尤可同故也。次初淺滯教等之釋。於菩薩乘權實。權菩薩且望實菩薩。云初淺等。無苦歟問。凡案今三品發心之樣。行果不同釋。是以。中品發心釋。云中品初明期果。須約發心中。云求涅槃圓果。明三品所期果別也矣。又分利鈍於當教可分之。何對唯識分利鈍哉。又利機志圓佛果。遂至佛果。鈍志只至乘權果。鈍機正至權果。都不見也。爾者如何耶答。明三品發心行果不同。自本為顯三品差別。先約頓機當體如是釋之。雖然不局利根機亦可期佛果。故云雖期佛果處中間。加之。今三品發心配當沙彌篇三觀時。空小菩薩持云。若對三宗。即當四分。同空理故云小也。志慕乘故云菩薩。相召佛子即為明例此既以相召佛子為例證。明知。指圓果云志慕乘。彼相召佛子佛子業疏云。三明佛子大戒稱佛子誠知。是指涅槃果也。此等皆約利機邊。一往如是釋歟。次別利鈍依當教者。是又必不然。天台通教菩薩。後懸名利。止己位故名鈍也。是豈不爾乎。次又鈍機自業不見云御難。誠雖難思。且利機直志乘。遂至圓果。鈍者雖期乘果。此遂至圓果。所以爾者。利者直到。鈍經開會圓果。故依遲速不同。何無利鈍哉。至法花會座爾前般若等機皆開會。遂令至實果。故是鈍機遂至圓果不可有利鈍也。如是約邊邊。今諸文意。何無相違歟。恰然。
記。舊記解釋但述名言破法鈔批正記等釋歟。即鈔批云。言眾生皆惜壽命者。此明但救其力。未救心之中品心云。解眾生疑者。乃是救其心也。由生。今言解眾生是救心也。
記。殊無細素謂。云無黑白分齊事也剖。
鈔。正心向道簡正云。絕餘思念正心。專求戒品號為向道也今記不同也。
鈔。解眾生疑簡正云。解眾生疑者。猶豫不決名疑。以法濟神。令悟入。目之曰解。
鈔。津梁簡正云。不沈疑故號津梁自利利他者。為彼解疑令不沈沒。是利他。所得功德。是利也。
鈔。云何品若發心受戒等問。此發心唯識大菩薩所發圓融三聚發心歟。將四分分通發心歟。如何答。付之學者各各雖存異義。且存義意者。今發心。致四分當教之受儀時。且以分通意教發心也。是以。發心受戒。記云即今正受比丘戒也又下云扶成本宗分義耳明知。非圓教發心問。若爾者。今三品發心配當沙彌篇三觀。爾者今發心唯識大菩薩圓人所修發心明今發心圓教發心也。何云分通發心哉答。且望發心位。一往配屬三觀也。雖然。今四分壇場白四受教發心事。分通意也。此事次第釋義
鈔。為成三聚戒記釋遠期。付之。妙蓮義。指後菩薩戒云遠期。守一義。今教戒時指白四時云遠期。白四時圓備三聚。故對發心云遠也。義所存意。遠期者。如妙蓮師意。指後菩薩戒云爾也。今四分分通意。壇場百四時教發心。志後菩薩大乘三聚妙戒。故云為成三聚等也。
記。求涅槃圓果正云。智論云。涅槃三。聲聞涅槃辟支佛涅槃涅槃涅槃能趣大乘涅槃。故名無等等
記。聚即總攝惡等三攝三戒故。
記。註須配三脫等濟緣記云。故立三誓。一者惡誓。受律儀戒。修離染行。無作解脫門。復本清淨證法身佛。斷德。二者立善誓。受攝善法戒。修方便行。趣空解脫門。復本自在。證報身佛。智德。三者立眾生誓。受眾生戒。慈悲行。無相解脫門。復本平等。證應身佛。恩德。然此三誓‧三戒‧三行‧三脫‧三佛。隨一誓三誓具足乃至三身三德一一皆爾。言有前後。理無各別。如是心受即發圓體。如是心持即成圓行雖是觀惠。非定不發。
鈔。三解脫門正云。智論云。到涅槃城三門。謂空‧無相無作觀法無我我處。故名空觀男女一異等皆不可得無相。知一切法無相即卻所作無作。通名解脫門者。解脫涅槃。門謂能通。此三法通行得入涅槃故。泥洹亦名泥曰涅槃等。
記。今對三聚即以三脫而配三聚。故知。大乘三解脫門也。
記。懺篇三觀彼篇中以三觀別配小乘菩薩等。別不配餘相。故知。空解脫則性空小乘人行也。今明大行三聚。故三脫皆大乘也問。若爾者。何上注云即性空也等。以小而注哉答。人云。今三觀大乘行也。準三脫可得心歟。即濟緣云。圓修三觀。不偏性相故名中道今此明大行。須約圓修之釋。此意也。
記。問今所受為即三聚等問。今所問三聚者。思何三聚起此問哉。自本於三聚種。網‧瓔珞菩薩三聚。談豎三聚祖師所立圓教菩薩三聚一一三聚戒儀之橫三聚也。爾者此中。正指何問報哉答。分明雖不見何。且致愚推。指梵綱等豎三聚。云為即三聚等。故兩樣難云時。若今所受全云菩薩三聚小混亂。又後須更受菩薩戒不同也。若云非三聚。既發七心。何云不發三聚也。是以知。今問意指網‧瓔珞三聚云爾也。
記。使自來之問。此兩樣問如何可意哉答。若答初之若云即者問。自本今所受不得菩薩三聚。後時別可受菩薩戒也。故無小混亂等難也。又答次之若云非者從心發等問。今發心自本分通意。發此心雖期後菩薩三聚戒。既發三聚三誓心故。即今正受比丘戒位。於一一戒橫三聚圓發。故既發此心。那非此之難自被救者也。古不得此意。故多錯解。今約橫豎兩邊致料簡。故無相違歟。
記。如多論多論第二云。問曰。七聚戒幾戒羸。幾不羸。幾戒捨。幾不捨。幾根變。幾不變幾善根。答曰。一戒羸。六不羸。一捨戒。六不捨一根變。六不根變。一斷善根。六不斷善根。一戒者。所謂白四羯磨戒也。以眾生福德淺薄。感此戒。致使不能牢固。有諸災患也。六種戒者。所謂見諦乃至八法受戒。以眾生福德深厚。致此戒。始終堅固災患忻下非邪而何。
記。凡已去分真理問。分真理義者。通四善根歟。將限第一歟。若云通四善根者。濟緣云。分有解者。謂四善根中。第一人分真理此不通四善根依之若云爾者。持云。凡多在定心。緣四諦境。分真理和合。即煗頂忍第一也此釋通四善根爾者兩共難思。如何耶答。有云。通四善根義者。是薩婆多宗義也。既云凡多在定心四諦。緣諦理薩婆多宗義也。成實四善根五蘊修法空也。故局第一之釋是成實也。是以業疏云。世上正見不生道者相似無漏。分斷三塗。通說得也同記云。分有解者。謂四善根中。世第一法人分見空理。下引成論成分見。世上。謂將入聖位凡中最上。謂第一也問。若多論意。通四善根許分真理。云方此患者。何故俱舍頌云。煗必至涅槃。頂經不斷善。不墮惡趣第一離生業疏云。如毘曇中。煗心退作五逆善。故此二受應是凡以去也同記云。毘曇煗心有退。則顯多論據忍與第一人。故云凡已去。俱舍亦云。忍不斷善。則知。爾前尚有退也戒疏云。忍位不退不墮道故源記云。毘曇據初位故容退心。多論據後二位。不退不變。文云。凡去可不然耶此等文。四位分雖真理。四患四位不見離之。如何答。不凡地真理之義。故都四患。凡分真理。故頂終已去四患必四位悉非謂無四患也。
記。凡人三問。凡人有名字語樣如何答。名字語者。五蘊假者上我他語是也。凡夫云。我他彼此是名字語故云爾也。
記。注下亦同之下那含果人出慢語一。今如兼後二那含心中可兼名字一也。
記。見道學人邪語見道學人事也問。如何有慢無邪哉答。慢通俱生聖位。是以唯識論云。聖位我慢既得現行邪見見道所斷不通聖位邪見分別煩惱故。
記。住愛未盡故簡正云。那含心中語者。此人雖斷三界見惑。并欲界九品條皆盡。二界修惑貪癡慢未斷。名心中語也修惑為本。故云愛未盡也。
記。注見愛永斷俱生煩惱根本見者此身邊云永斷。日本本云未斷誤也。
鈔。佛子如是勤求戒本等師仰云。引此意。以四分分通意。為顯發品心引此文也。既云佛子如是。分通也。故既期佛果。亦發品心勤求品禁戒。而此戒也。引此文既證分通發品故。因之發次問也。
鈔。問此教宗是何乘而發大乘志耶此問即問四分之教宗也。上令發大乘之心故。是教宗何乘。如是令發心哉問之也。答意分通大乘之教。故合發心答成也。
鈔。光師亦判大乘律限鈔批云。此齊僧統律師也簡正云。魏朝慧光律師正云。光師即光經師攀古。
記。語意從容祖師云。分通等語中容云好義也。四分深符教旨。
記。注今亦人直判等記家時代如是立義人也。
記。問品心者為全是大等問。上問大劫事樣聞。何得發此問哉答。上問即問教宗。此問即發心當體。故重致此問答也問。答爾者。畢竟答全大歟。將答分通歟答。今釋意答成分通發心也。所以爾者。佛子名言。在大乘。在今律。而今律佛子佛子樣。今發心雖不替大乘發心。即以分通意出之。故云扶成本宗分通義耳。加之。次下問答即問分通之義。答上義非分通。何此問來耶。故知。分通發心無疑者歟。又義。今發心圓教發心意。既云扶成本宗分通義耳本宗分通所扶成品。全大發心能扶成。是圓教發心也此不叶文始終也。前後釋義分通更以不可異求歟。
記。注人妄斥南山不合立分通義定賓諸師斥南山四分大義也。
記。寡陋之識何足議也分通義立之。何斥祖師哉。故云寡陋也。
鈔。如是發戒緣境及心增上簡正云。緣境二字前緣之境也。及心增上者。牒心量也。此言增上者。謂品心名增上也。
鈔。此之二途簡正云。此之二途者。緣境為一。心量為二也。
記。結告中牒二科緣境心量二科也。
鈔。若在界外等皆不名受具段文根本置立處。傍通正受戒時所以爾者。本律三五文。彼二段說此文。謂此文。謂今云置見耳不聞處。此文正說置立處文也。彼云。爾時立欲受具足者。置不聞處時。戒時羯磨言。大德僧聽等次今云。受戒見聞不名受具。此文差教授以前說而遮乎。正受戒時儀文也。彼云。爾時見聞受具足戒。不名受具足戒。和尚見聞受具足戒。言。不名受具足戒。數人離○處受○戒。言。不言○戒。爾時界外受○戒。言。不名○戒。和尚界外受○戒。言。不名○戒故今記疏文云。此通白四之時也問。若爾者。今鈔下為證界內問難。指今文云順上文記云。以前云。若在界外不名受具。故云順上文也此文明若在界外文。問遮時必不見正受之時。如何哉答。凡云順上文。分明若在界外不云問遮時。正受既必在界內。問難亦應在界內。立義故云順上文。無失歟問。若在界外者。可通大界等歟答。爾也。設大界中。戒場間空地故應云界外也。
鈔。順上文等鈔批云。謂順上五分文也(此解非也)今記意。指若在界外等文。釋順上文也。
鈔。人行立今不同難人。置見而不聞處也。二將問難者。離僧及離沙彌處者。正難問人置問難處也。必在處亦得。恐後如前重故。
鈔。在彼而立簡正云。問。何故制令在彼立耶。答。羯磨疏云。行在兩儀心躁馳散。坐是靜。未必稱恭。故立望僧取翹注意也。
鈔。稽留受戒事還家也。
鈔。當差人問事此制以前。邊罪等用語諸難問之。黃門二形等難看之。此制以後。合皆問之也。
記。雖通人可盡日夕問。鈔云不得明相。明通晝夜而夕是日分。爾者鈔記相違如何答。處釋夕目夜也。故不相違歟。此初句明鈔者行事。雖多番。日夕之間可行通答然於下顯記主別義。或容停止者。一日夜間受戒事。問絕。不可總答。義非連續。相涉疑濫。故一席作法之時可作之鈔批云。乃至人例通問答者。立明。若通答者。得為沙彌乃至十人百人。但同壹壇盡得通用。此亦約無別來去故得。又約有僧暫出界。若暫出。迫來還須更和。
鈔。但遮難中有不得鈔批云。立明難則一向不得。遮不定不稱和上。名及自名必定不得。若負債作心還得。聾聞聲亦得怖微安審得實。詳緩若問安審得實。
鈔。若準律云不問十三難不得戒簡正云。問。既律云不得戒。今既問。何以不得。答。雖問不解。還不問異。
記。此由古執問難不相解猶恐妄計同於羯磨不可預讀等意云。若來受者。讀羯磨。雖非難不可然事。可同賊住也。此十三難等。作法故。同彼羯磨。兼不可解了。古師恐如是意。為遮此疑。云此非羯磨不犯賊住也。
記。一往遮之古師今十三難羯磨故。預不可讀之思故。先一往遮之。云非羯磨等也。實設羯磨也。非賊住也。
記。或可因讀後聞易解就深防為言意云。因讀羯磨。於後時作法羯磨。則解句義。應有成戒難。故云不可讀羯磨。此深防制也。此十三難既非羯磨。兼解之為顯。深防制。故云爾也。
記。律因脫衣慚恥言自今已去聽問十三難簡正云。受戒犍度中。先列十三難緣起。次列諸遮緣起竟。結云。污辱眾僧者。不得受具足受者。將至界外脫衣者。受者慚耻稽留事。以此白佛言。不能得如是形者。自今已去聽問十三難事。然后具足戒白四羯磨。當如是作
鈔。一邊罪難業疏云。曾受內戒。今寄眾外名之為邊。障不生。稱之為難也。
記。四戒問。多論明三戒邊。何云四戒哉答。以多論五‧八‧十。通本部具戒。故云四戒也。爾者可訓四戒皆號邊罪也。
記。所以具戒須云捨者犯重不捨自號二滅簡正云。在羅關城。比丘。名難提。坐得四禪定。從定起。有魔女來前立。比丘捉之。女則隱而不現。比丘難提不止。於死馬行非淨行。都不覆藏言。與白四學悔。后滅擯
記。后三犯即障戒問。此指何云三犯哉答。五‧八‧三戒也。若爾者。何云后哉。五‧八‧十自具戒前三戒故。如何答。今后於鈔文以分前后。前明具戒事。后準論明五八十也。故指之云后三犯也。
鈔。二犯比丘尼簡正云。律云。有多比丘。從俱薩國闇。何俱有比丘。言此中曾白衣與著袈裟者共犯。諸比丘云。汝何故得知。彼云。是一數等。
鈔。彼律云若須斯二果三云。爾時世尊。往比丘所。敷師坐。以是上事具為比丘說。破尼淨戒者。若阿羅漢尼‧阿那含尼。若初中后一切皆名壞淨行。若斯陀含尼。須陀洹尼。凡夫持戒。若初受樂者。是名壞尼淨行。中后不名壞簡正云。謂二果欲界修惑九品三未除。初果欲界修惑九品未斷凡夫見修一切未除。並受樂心。故初人壞時。即是淨境成中。後人壞時。已穢不成難也○那含欲界修惑並盡。羅漢三界見修並除。終無染樂之心。是初後人壞並是淨境也。
  鈔。初人受樂是壞尼淨行正云。初人即初染彼尼人也。以受染必受樂故中后人者。第二度犯人‧第三犯人。則不名壞尼也。謂彼尼體壞故問。若初度不生樂心。第二人可成壞中。體淨故。第二度猶不起樂心。第三人同可犯污尼哉。如何答。受樂之心。中后人俱可成污尼也問。若爾者。於凡夫二果尼。初后人俱名難。何必簡除第四果哉答。凡夫並初二兩果可受樂事。三四之兩果畢竟不可有受樂之義。故簡除之也。
記。四果結使俱亡問。結使同目煩惱一也。對何云俱哉答。四果三界結使皆盡。故云俱也。必相對結使非謂俱也。
鈔。污事鈔批云。頌曰。捉手捉衣入屏處。共立共語并行。七八共期身相倚。如是次第當知有污尼未受戒者。受已滅擯耶。言。有。
記。尼名污簡正云。若八人以八事污比丘尼。尼名污。是難也據本成婬不勞。此樂為遮疑濫。謂餘非障故。
鈔。若尼自樂著白衣服濟緣云。尼自樂著而不障者。亦據不知為言濟抄云。付尼自著許之者。不知具戒也。知者不得。故約有緣著簡之也。是時著俗衣。故約知不知簡之。若著法衣尼。不知不知。彼淨縱不淨可污尼必以義求。受具緣事著俗服。亦應成難。
鈔。但壞淨不論不淨不著俗服。出家相設思不淨。設思淨。皆體淨犯成污尼。著俗服異也簡正云。但壞淨不論知不知者。古師云。知他前境是淨。而壞之成難。若雖是淨境。我不知。雖壞亦不成難。今云。但使前境是淨。壞著冥然是犯。是犯不約心論心論知不知等。
記。恐謂前境穢亦同形服約知不知故此設不知清淨尼。有慢辱意污之。自當淨境成難。形服不爾。必約知具戒人成難。不知不成難也。
鈔。受戒反問使是簡正云。問曰。前來既云。約僧受戒時起問。今將尼來反釋。文勢似不相當。寶曰。鈔主密決無約僧以論。但為某事稍僻不能顯明。故將尼來反說下句云。以事希故。必若將尼污僧頻頻有之。何言希少。故知。唯約男訓也。
記。言事希者出中略意回。假令不略中問之。壞比丘者。為比丘成境云壞比丘也。又以比丘為所對。付二道婬。彼都無犯戒義。可云壞比丘難哉答。設雖無犯之義。污彼清淨比丘。故能行人成難也。既上記釋云。污穢成難。從能得名。但以慢辱不論前境。故前人不受樂。故雖非犯戒。能行人成難。故知。此亦可爾也。
鈔。三賊心受戒鈔批云。礪問此十三難並是受戒為難。所以第三獨名賊心受戒難者。答此實不望今受作難名受戒難。故不須並。蓋是無是賊心詐稱大比丘。與今為難。獨標之。餘非此類。
鈔。律中為利養故故轍出家等問四分齊之中。賊分齊不求出離人可得戒哉答。一向無心不得戒。上文云。不乞者。無心者不成故。故今此出家時。雖為利養受戒一向非謂。元發心求戒也。今且約出家之時云賊心。雖然一分有求戒心得戒也。
鈔。已受者滅擯已有遮難。不成具戒。故非比丘。即擯之也問。此諸難者。佛世最初未制戒。皆成戒否答。最初未制故皆成歟。
記。前但同遮有成故同遮也。
鈔。四分云若至一人人三人眾僧所。
鈔批云。此舉對他秉眾法也。立云。若至一人者。謂對他秉眾法對首也。若至人者。謂對他成三人。亦秉眾法也。若至三人者。謂配己成四。若作說戒法。即秉羯磨眾法自恣。猶是對首也。
鈔。義詳共一人對首眾法簡正云。對首眾法等者。說恣。此是僧法。今界無僧。只有人。遂作此法。今此賊心之者。往彼盜聽亦成難也。準之。常眾法對首雖然無苦也。又共一人者。鈔批意。所對一人人也。簡正意所對人。
鈔。必聽眾心念簡正云。破古也。古人云。一人心念說戒等併己即是人。便須改為眾法對首。豈名心念耶。今師云。此全不見意。既云。往一人處。偷聽眾心念。便成難收。有何人改對首之理也。
記。不明眾但不明眾法對首。但對首云事也。
記。說恣告眾等說之朝白文。自恣之時朝白文也。和僧立制者。只會而立制也。
鈔。善見三種偷形七云。出家三種偷。一者偷形。二者偷和合。三者亦偷形亦偷和合準此。偷下無形也。
記。飲食供設是彼所希此第一偷形食也。非謂佛聽之歟。字合在偷形字上。加臘禮利。論說何等。讚身座下。
記。注古記云作白等苑并增暉記等意也。又簡正記云。初後語者。單白為初。廣序及五篇戒文為中。七佛略教為後。隨此三處記得章句。便是難也又鈔批出別義。彼云。說戒時。說夷是初。說吉是後中。間可知。亦只約一戒有初中后。比丘是初。婬欲法是中。不共住是后。紛羯磨大德僧聽是初。時到是中。如是是后私云。后義同今記也。屏唱私讀僧和安在多亦如之。無乃太急。制令耳目不屬。
記。古記並云成難增暉釋也。謂而故為。然亦須準聞解以判。
鈔。得伽云不自知滿十等濟抄云。滿字上不字。尤可易意。可勘本文。彼第二云。何不自知未滿十。后知不滿十。經僧布薩羯磨人。是名賊住爰知。本有未字。彼濟抄義符合。作法不成受者。綴上引不犯開悟文。
記。與前雖異約過顯同此義意云。鈔名賊住難。取一邊名之。實不同賊住也。
  記。律因裸形外道等三四云。彼裸形即難問舍利弗義。舍利弗即還答彼裸形。以五百返難舍利弗舍利弗稱彼五百返難。而更以深義難問。而彼裸形得難問而不解。時彼裸形念。言甚奇簡正記云。準律。受戒緣起云。羅閱中有一裸形外道。名布薩護。甚大聰明。鐵鏁鏁腹。恐智惠錠出。頭載火盆。照盲冥者。來至僧坊。告云。沙門釋子。誰敢與我論義者。時舍利弗念言。此外道尼犍國人奉重。若以一句義問不能答者。必失名聞。定不歸大法。遂與彼論義。初從一日乃至六日。論說餘事。外人並皆結舌(私云。謂外道結舌也)第七日中舍利弗。立義說。欲從思。非從對起。外人云。欲從對起。不約心論(私云。從對者謂境也)舍利弗。又反質云。若世妙境。是真欲說欲非人分別貪。汝師應名受欲人。恒視可意妙色故。故娑云。時汝外道開此偈已。不能加報。便善心。歸出家。時難陀。在彼中。色類殊異。而舍利弗。形容短小。彼是念。此小比丘智惠若斯。而況堂者乎。便求難陀為和上。受具已問於經律。悉不能答。彼便輕賤佛法。嫌諸比丘無智。卻歸本道意云。舍利弗。其身小短尚智惠如是難陀形貌端正。其身長大。應智慧廣大思。即為和上也。
記。聽與外道四月共住白二羯磨剃髮。次十戒。后與試上道法也。后羯磨者。即試外道二也問。其試相如何答。鈔批云僧即作二法。與共住僧應觀。彼若聞人說外道不好事。便起瞋恚。猶執外道不親比丘者。不得受具。若聞外道。便歡喜者。意調柔正決。定心受具戒問。一切外道必可試之耶答。鈔批云。若準母論。結髮外道事火外道。此不試。業因故。案見論。第十六云。若結髮外道事火外道。不須波利婆。何以故。此二外道業信因果過去諸佛菩薩時。波羅密皆於此道學業疏又引此母論文。濟緣云。引母論獨不試。檢之未獲。
記。注此制試初來外道緣起因裸形即制創來也。
記。纔四月正信問。必滿四月歟。將可不滿事哉答。鈔批引見論云。又云。四月之中修道四禪。亦不得受具足戒。要滿四月。若得須陀洹。即為受具足戒又引僧祇文云。若聖即名試竟準此等文。可不滿受戒事也問。若爾者。此正信初果哉答。任文之。強不見初果。雖然初果意無指難也。兼實外是也。
記。初投重來兩番外初自外道出家(是一破也)休道後外道。破彼重來(是一破也)故云兩番也問。常途俗人來投出家。休道外道。於外道無兩番破。以此可攝何難耶答。鈔意云。本是外道。來投佛法。是必可兼兩番也。五分律意。常途俗來入佛法。外。還又入內不受具戒。少異今鈔。
記。注準沙彌篇有傳云。撿沙彌篇。全無明此事文也。觀機用舍。不同外道一往不簡。必百律自廣明。但令在眾。
記。此五黃巾有云。葉也。首纏黃巾也。又云。道士類也。
鈔。五非黃門問。此非言。如何哉答。義云。問難時。汝非黃門否問之。故云非黃門歟。若爾者。餘難何不置非言。此初云非黃門哉。答。實餘雖可案此言。略不置也。又義云。非黃門云事也。非法器。故號非黃門也。付此黃門。今師意。五色當五方時。黃色當中方。都又在國心。此都內裏門截根人令守。故可云中門假色黃門。中禁者。內裏名也。即鈔批出二義。初義與今同也。彼記云。五黃門者。黃是中方之色也。昔刑勢號曰閹人。以衛中禁之門。故曰也。又解云。昔人貴三品已上。黃色塗其門上。此黃色門之家。曾有一人犯過。王遣割其根。治之后因將此人守宮。從初出家作名。謂此割根本從黃門家而出。故後有割者皆曰黃門也。此不男者。雖稟人類。形微志弱。無道器。反增欲染。雖進學業。終無登趣。故曰也人云。中納言唐名云黃門次即。大納言唐名云門閬次即也共刑其勢號曰閹人。以衛中禁之門閹(心云。英廉反。又於檢反。男無勢也。閉門也)玉云(於檢反官人也)生謂生來即是。犍。
鈔。方有妬心婬起只不起婬。他婬時許纔起婬心也。
鈔。若四分滅擯問。若截根。如何擯之哉。若失戒可爾。諸捨中既無之。業疏云。律中受具戒已。自截者擯之。定不失戒爾者如何答。志性已失比丘性故也問。若爾者被割怨家。豈不失比丘性也答○大操。
鈔。四忽然變作謂時失根也。律三五云。反者他婬時失男根。反為黃門
記。即下依篇懺是也下鈔依篇懺之下。鈔批釋引五分云。若截頭及半吉羅。若都截莖偷蘭去一卵偷蘭去兩卵滅擯有吉蘭差別。故云依篇懺之。
鈔。都截滅擯準下不留卵故。卵若斷其陰不如心。
記。自害身分犯重偷蘭方便也問。正檢五分七云。言。呵責言。若截頭及半突吉羅若都截偷蘭遮去一卵滅擯此文必不見自害歟。如何答。有云。此記釋不依五分意。且望本部等意。如是釋歟問。殺方便者。為殺身截根。實可殺方便。今但為火不堪任截根。何必云殺方便耶。如盜四錢。豈可盜方便。爾者何云方便哉答。此方便者。正非遠次近等之三方便歟。損身分其相殺方便也。故雖非近方便。損身分方得重偷蘭歟。可勘之。
鈔。未受具三難為定既希。
鈔。六殺父七殺母等簡正記云。律云。有外道。先殺父母。常懷憂念。是念。惟我救沙門釋子出家受戒定得除罪。諸比丘不檢委問。輒度出家出家之后彼自言說。以此白佛言。滅擯也。羯磨疏云。化生。業寄胎報。假彼遺陰以成己體。養育恩深。理應反報。今與殺害。名之為逆。障不生稱難(已上疏文)此據生母說也。若養母者。不成逆故。
鈔。八殺阿羅漢簡正云。準律。緣中有諸比丘。拘薩羅國遊行。於中二比丘一空靜處。指向諸比丘言。此中曾人殺羅漢來。諸比丘問。汝何得知。彼云。一人數。以此白佛言。滅擯○外難曰。輪經中。辟支佛非難。善見論殺前三果非難。今此殺於羅漢。何故成逆障戒耶答。前三果煩惱未盡。福田未極。故非逆。辟支佛者。雖煩惱遊化義劣故非逆。如瑜伽論云。緣覺說法。於家受供等成實論云。問。若殺聖人逆罪不。答。若殺聖人多墮地獄。若殺羅漢當墮道藏疏云。若重心三果聖人阿鼻。若輕心三果聖人不墮阿鼻。若殺羅漢不問輕重心。皆墮阿鼻
記。有犯者必墮阿鼻俱舍意。五逆俱必非謂生阿鼻。是以疏(破僧下釋)云。此必無間大地獄中。一劫受苦。餘逆不必無間獄成論意。五逆俱墮阿鼻而次生必受之。故號無間。又五逆俱感之名五無間是以成論云。次身受報故名無間。若現受即輕。苦惱亦少問。作多逆可墮一阿鼻歟。那可墮阿鼻歟答。俱舍意。墮一獄。成論意。可墮多獄也。是以俱舍論云。若作多逆。皆於次熟。如何多逆同感一生。墮彼罪增。苦還增。剩謂由多逆感地獄小柔軟身。多極苦具二三四五倍重苦行宗記云。然別造多逆。則墮業別受。準俱舍中。皆次熟。涅槃中作一逆者。則便具足受一罪。若造逆則二倍。五逆具者罪亦五倍發揮記云。俱舍云。若作多逆皆於次熟。如何多逆同感一生。若成實意。多故久重苦。於是中死還生其中。若涅槃中作一逆者。便具受一罪。若造二罪則二倍。五逆具者罪亦五倍。
記。亦號五無間業轉釋上阿鼻阿鼻此翻無間也。盂蘭盆新記云。觀佛相好經說。犯逆為阿鼻因。阿鼻此翻無間五無間事如前釋。成論意。五逆所感故。云五間之言約次生受報故也。涅槃經等意。約無間無間等五無間首疏第五云。五無間無間故。成云。此身已次第即受。二受無間三時無間。定一劫中。四壽無間一劫命無絕。五身無間。如阿鼻獄。假八萬四千由旬一人中。一切身亦通滿。而不相障礙。亦如佛地果頭不可思議今記處約無間等五無間意也。
記。耆婆治病針刺出血生梵天一劫問。多論意。耆婆忉利依之業疏云。如多論目連弟子忉利天。見耆婆說同記云。目連弟子病。上忉利耆婆(以針佛故天報一劫文)既云忉利。何云梵天哉。依之業疏眾問難云。由善惡故。善登梵天。惡沈鼻獄。俱一劫也記釋耆婆自性而利。今云梵天。定非色界爰知。非梵天也。又鈔批‧簡正記云。出血一劫天樂故。故爾者。今記如何可意哉答。義云。梵者清淨義。天皆淨行故。忉利梵天也。一劫者。出忉利一劫之間受樂也。此針刺散業定業。故不可生梵天色有也問。忉利壽限千歲也。何一劫受樂哉答。一劫之間多反生忉利受樂也。如云一興供養千反天問。若云生忉利者。何戒疏云。耆婆依治佛病色有相違何耶答。
記。有血光紙本形像出血。放光事有之。
鈔。皆謂八部簡正云。一天。二龍。三夜叉。四揵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也問。龍是畜生也。爾者畜生難如何答。今云八部。且言總意別也。實龍畜生。次難攝也。
記。五分因修羅等七云。阿修羅子。厭生老病死是念。沙門釋子正法。修梵行當於律出家諸苦源。念已化作人形。往僧坊出家。諸比丘。即與受具足戒。食一分食。乃至七人分食。猶不飽。復食僧殘食。亦復不足。時王舍城有二居士。同日各請五百僧。諸比丘同往一家。唯化比丘獨至一處須臾食五百人分盡。諸居士譏訶云。何諸比丘非人。彼比丘覺人知已。忽還本。以白佛言。於我法非人不生。不出家受具足受具滅擯
記。略舉二三部二趣。謂天子修子‧及揵闥婆二趣也。此鬼趣故。但此二云鬼趣一相說也。即玄賛二云。阿修羅此云非天。多諂詐無天行。故名非天。女人不二亦名非天。瑜伽佛地論說。天趣攝。雜心名鬼趣正法念經是鬼畜趣玄賛新鈔四云。緊那羅此云欲神。乾闥婆此云香行。即香氣。作樂神也。皆鬼地攝。又解云。乾闥婆可攝天趣釋二云。乾闥婆○問。何趣所攝答。傳有二釋。一鬼攝。一云修羅攝。未正文故知。阿修羅乾闥婆鬼趣一相說也。三部者。八部三部故。非天行
鈔。律中龍變形來受鈔批云。四分律中。波羅奈國善現龍王厭離龍身。即變作一年外道形。往僧坊出家。諸比丘不觀。輒與出家受具足戒。已與一比丘一房住。時彼比丘出外小行。諸龍常法有事。不離本形。一睡眠時。二婬時。時龍比丘睡眠。身張滿出房中。彼比丘還來。以手排房。觸龍身。覺肉異。便聲唱言。蛇蛇。龍聞喚聲即覺。結跏趺坐。直身正繫念在。前比丘即入。問言。汝是誰。答言。善現龍王厭離此身故。出家道耳。比丘白佛言。畜生我法長益。若未與出家受具者。不出家。若已出家者。滅擯同取變化。故亦前科。是人通識。恐變而來。脫有高達俗士。何可怪。應方便轉問。
鈔。如下所陳簡正記云。方便轉問者。應云汝非畜生能變為人形來受否。此是方便也。不得直言汝莫是畜生不。似有輕嘲前人也。如下陳者。向下教授師。正問時陳說也。
鈔。二形形沒後生二形。故沒不失戒。二形生時失戒也。表無表不正義意。形沒時失戒也。
記。又不能男亦報障問。此十三難中何哉答。黃門難攝。
鈔律中略問十六簡正記云。受戒犍度中。合問總有十遮。離開即成十六父母為二。衣鉢為兩。病中五。上並除本。剩有六。故兼本成十六也自餘受法廣明。爛紅。
記。黃赤色此一也。
記。注或青黃白翳律本青黃白下。壹壹有翳字。可為三種也。謂青翳黃翳白翳也。
記。彌離律作獼猴眼。即猿眼也。張睞(龍傍視也)尖出斜突二也。斜突眼門眼。上高也。又上如門也。律作瞷眼。瞷者。說文云。載眼也。瞷(胡間反。爾雅云。馬眼。白云??也)瞷同也。眼瘡。律云有瘡患。
記。注痖及具二痖‧聾云具二也問。假具聾舌根有痖一。何云具二哉答。且人相唯痖人痖聾人在之故。且云舌根有二也。
記。注髮痶瘓有云。芿法師唐決灘風和名云頭也問。出家人何以之為遮哉答。當時三四日一度剃雖不見其相。在世半月一度剃之。故為遮也。駱駝驢羖羊二頭三砂者。頭有三重上也。
記。注蟲頭義云。頭多蟲也。又義云。似蟲頭也。駮班鋸齒喉戾兔缺‧前突後突等者。前指出後指出也。律云。或身前凸。或後凹。或前後凸內曲。
記。如女身總相女人也。婦女者。是唯女人也。蟲者(如前釋)捲指者。指。跛曳腳卵??者。和名云。縵指者。如三十二相中指間鬘網相也。患瘡者。常。律云。或常患疥瘡死相者。義云。常死入。又義云。有死相現癭癰律現癭云身癭。癰云瘡也。氣者病也。本文云上氣病疾病。疫病也。律作疾。吐沫常病疥婬瘡者。內婬外吹出作瘡也。律婬瘡。和名云。乾痟男根者。病也。澹癊病也。病。水成病也。癖者。痃癖也。截手腳者。此物也。
記。注截耳問。何不入上耳根哉。又上截舌何不入截壞中哉答。上耳根者約根故。只聾不入截耳也。截舌口中親出之。截壞疎故不出也問。若上約根故。云出聾不出截耳者。眼中何出青黃等哉。此非根故如何答。
記。注截男根問。中犍‧黃門。不如何答。黃門。根‧卵皆截事也。此或根或卵各別截。皆不截故不同歟。
記。注截臂截肘問。此二差別如何答。肘尻上名臂。下名肘。如肘量。以下量之故。或點云。顛狂。
記。三不知好惡。苦惱。顛狂五根三也。顛狂五根者。除鼻餘五根也。顛狂故。五根不分明。
記。注名籍名被書王舍札人也。
記。注避租賦律云。或避官租賦也。人云。王蒙恩名德人。而陰居人也濟抄云。唐人云。租是由代作田之人也。賦者納田園及錦絹等處也。準今振棄此等處。識出家人也。
記。注五等癩‧癰疽‧白癩‧乾痟‧顛狂五也。
記。同科意云。無衣鉢遮。此不稱名遮應同科也。然而於衣鉢者。有古師異義故二段明之。無衣鉢遮。別在下科明之也。
鈔。或有先相嫌以小小似片事作留難受者。雖無遮。能問人嫌受者故。片似遮而云遮。作留難也瞎跛。
鈔。見手掌文此不得中何哉答。見本文不得也。僧祇三云。從今日後。人不出家。盲者。眼一切不見色。見手掌文者。若雀目不得出家。若已出家不應駈出。若與出家受人足者。越毘尼罪。
鈔。聲得聞此許出家也。彼本文云。從今日後。聾人不應出家。聾者不一切聲。若聞聲者。出家
鈔。躃者捉屐曳尻義云。手捉屐曳我尻行也。如今腰居往相也。屐者。足馱也。此義順本文也。彼律云。癖者。兩手捉屐曳尻而行又義云。捉屐曳屐尻行也此聊不見本文也。尻臀鞭瘢。
鈔。若治與皮不異得治鞭痕也問。此得之言總令蒙上歟。將唯局之歟耶答。唯局之也。彼本文云。能治瘢還平復。與皮膚不異者。得出家印瘢雕青。
鈔。侏儒鈔批云。通俗文云。侏儒者。謂短。即極短小人也。
記。初示四種總結之詞出家。二若已出家。不應驅出。三得越罪。四不名受具足問。彼本文三云。盲者。佛住舍衛城廣說上。爾時比丘。度出家牽之。出家之人諸根具足。此敗人。何道之有。諸比丘以是因緣。往白世尊言。呼是比丘來。已比丘。汝實爾不。答云。實爾。時言。從今日後。人不出家。若已出家不應驅出。若與出家受具足者。越毘尼罪。是名盲聾者○爾時比丘度聾人出家。為世人所譏。云何沙門釋子。聾人出家。不聞善惡語言。何能聽法。此敗人。何道之有。諸比丘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乃至言。從今日後。聾人不出家。聾者。不一切聲。若聞聲者。得出家。痖者○爾時比丘度痖人出家。手作相語。為世人所識云何沙門釋子。度痖人出家不能語言。可作手相。此敗人○痖者。不能語。明手現語相。不出家。若已出家者。不應駈出。乃至是名痖。癖者○爾時比丘度癖人出家。為世人所譏。云何沙門釋子。度癖人。不能行。出家敗人。何道之有。諸比丘以是因緣白佛。言世尊乃至言。從今日後。癖人不出家。癖者兩手捉履曳尻而行。不出家。若已出家不應駈出○鞭瘢者○爾時比丘度鞭瘢人出家。為世人所譏。云何沙門釋子。度犯王法鞭瘢人出家出家之人身體完淨。此敗人。何道之有。諸比丘以是因緣往白世尊言。從今日後。鞭瘢人不出家。鞭瘢者。若凸若凹。能治瘢還平復與彼膚不異者。出家。鞭瘢人不出家。若已出家者不應駈出。若與出家受具足。越毘尼罪。○印瘢者○爾時比丘度印瘢人出家。為世人所譏。云何沙門釋子。度犯王法印瘢人出家出家之人當完淨。此敗人。何道之有○印瘢者。破肉以顯雀瞻銅青等畫。作字作種種獸像。不出家。若已出家者不應駈出。若與出家受具足戒者。越毘尼罪○傴脊○爾時比丘度曲背侏儒人出家。為世人所譏。云何沙門釋子。度五家戲弄曲脊人出家出家之人身體調直。此敗人。何道之有○曲脊者。不正直也。侏儒者。或上長下短。或上短下長。一切最短者。是不出家此文只出家。若已出家者不應駈出。若與出家受具足戒者。越毘尼罪問。全不名受具足結文。今如何入之耶答。以記釋意入之。
記。如云餘三即是前科總結文也此釋豈不不名受具足。凡披彼本文。此釋聊不分明也。可勘之。
記。唯以應驅不驅簡問。於此四結。應驅不驅之簡異樣如何耶答。此釋實意。但不名受具足。實不得戒遮人應驅出。餘輕遮不應驅出歟問。若爾者。何不名受具足。下云不應出哉答。此事能能可致料簡也。而重案之。於遮與難云四結並同。爾者難應驅。不應驅。故云爾歟。
記。諸遮之下皆此語即不名受具足言也。非謂不稱和尚等事歟。
鈔。下文復云簡正云。下文者。律本列遮緣後法文也。復云者。重釋上百遮人也。是謂不名受具者。上百遮身。既有不名受具也。一一皆言不應驅出者。上百遮身既有遮。不名受具也。一一皆言不應驅出者。此人已作沙彌。復於一一遮下。皆著不應出之言見本文都下文不名受具足之言。不應驅出等委細可尋彼本文也。
鈔。是中清淨如法者名受具足濟批云。正簡中先出清淨如法者。受具。意為顯異之者。含不得者。使不名受具也。非謂由云不名不得有云。是名受具足中可有類。一雖遮聞聲聾者。二一和尚戒師如法受者。反二和二戒等問非法如法故。是以簡正記云。是中者。是百遮中出家沙彌中也。清淨如法者。聾人聲得聞名清淨如法。此人名受戒。足不名者。亦是前人。不聞聲者。不名受具也問。此記全無輕。聾人入清淨如法如何答。記云。餘皆例爾。何不入餘輕遮哉。不名者總結現罪。
記。一眾得並不總指教授七證師云一眾也。
鈔。總結師罪凡此僧祇意。不問輕遮重遮。應得越罪。違制故。不論輕重二遮。不應駈出。但輕遮得戒。故雖有罪不應駈出。重遮作沙彌。故雖無戒不驅出也。
記。如下引示問。引示之樣如何哉答。上是中樂文。以義明之。如痖等以下。正引示僧祇文。明上輕重二遮相也。必取能言者。
鈔。故言清淨共住如法問。上是中。清淨如法人同哉。否哉答。少不同歟。簡正云。共住如法者。說戒二種中供住如法也今記意少異歟。雖然遂即同。與出家具戒成就具戒成就不共二種哉。
記。見掌文雀目出家問。上引本文云。見手掌文者。若雀目不得出家相違如何答。例餘意。本文不得與不字多歟。可除之。鞭瘢凸凹。
記。彼有遣手字人云。手印押橫文叶義。長文不叶事約束。故云遣手也。
鈔。文不應驅出作沙彌已痖等重遮之人。出家不應駈出。只可作沙彌也羞慚。
記。當令乞與不與與價直謂乞餘人則與受者也。有點云。與讀之訓也。賃(乃禁反)。
鈔。五分云令主捨之彼七云。教授師弟子。衣鉢具否○若言從人借。應語可令主捨之同四分當令乞與也。
鈔。今準薩婆多彼第二云。問曰。不除鬢髮得戒不。答曰。威儀無衣得戒不。答言。得戒。問。無衣得戒者。何故必須衣盂。答曰。一○(如今引)意謂。無既得戒
鈔。故如獵師袈裟師子因緣歟。但彼云師子。今云鹿。爾者聊差別也。
記。慈悲解脫慚愧慈悲衣等義也。
鈔。不可和簡正云。不可和者。引彼多論證。此四分不可和允也。
鈔。義準四分和尚法中。知借衣鉢受戒不得鈔批云。四分和上法中者。欲明和上。四分最後一句。由知和上犯戒故受不得。前三句由不知故得戒。古師準此。借衣受戒還作四句。初句不知借。謂餘人與借也。次句知借不知不應借。次句知不應借不知不得戒。第四句知借。知不應借。知不得戒。方是不得之限。此是人語終違文。今不依之。
鈔。再受法鈔批云。先不得。重受得。先若得者。再受增為品也。
鈔。僧祇親兒此彼不聽四云。兒者三。親兒者父母所生。此國不聽。養兒者小小乞食。此國不聽。餘國聽。自來兒者。自來依附作兒。此國不聽。餘國聽此者此國。彼者彼國也。
記。同此古來隨方割據今時約一統四百餘州濟緣云。今時一統須論州郡割據○師云。據今時。
記。夷狄不通等此舉唐土一國也。事亦希有者。意云。夷狄通既事希。故當國餘國沙汰。於非要。縱異國來出家有之。事既希。今明約一國問之。非謂親兒一國而問之。夷狄(東夷北狄)。
記。篤奉僧伍有云。倫云僧伍
記。有孤窮投人為父始生嬰孺嬰(一盈反男曰兒女曰嬰)○孺(如喻反稚也小也乳子也)。
記。容有償他謂受具後可返故。
記。所不理有負債。天竺出家王是免。故輒度犯盜。震旦不然。雖出家無許之。故雖無過也。
鈔。奴者僧祇云三四云。奴者五種。家生者。家中婢生。買得者。雇錢買得。抄得者。抄鄰國得。此三種此間亦餘不聽。他與者。他人與。自來作奴。此二間不聽。餘處聽。
鈔。得簡正云。抄得謂掠得也掠鈔言自來投法度之是非。準奴及兒者。奴即奴婢。兒謂男女也。
記。三兒五奴三兒。謂親兒‧自來兒‧養兒也。五奴者。家生‧買得等五也。
記。疏云本若被放本主之許也。
記。盜佛兩人云。盜據佛偷蘭。約主夷也。然而今二度云重。皆約本主故。云此據主論也。
記。必還奴位佛奴故。雖受戒而可還本位故云非也。
記。或在傭限不爾日月定其後可出家。故云非所論也問。人奴可得盜哉答。爾也。業疏云。不放輒度則入盜收。
記。律中因波斯匿王勇將簡正云。準律緣中波斯匿王勇健大將比丘輒度後時國界反叛。王覓不得。知度出家。王送機責。以此白佛。國制不許鈔批云。礪引五分云。阿闍世大將。力當千人。時人號為千人力士世苦。念出家。諸比丘使度與受具足戒。王聞瞋罵。即立嚴制。復有度官人者。當折和上勒骨。截阿闍梨舌。與餘僧生革沙鞭入下。駈出國界。佛因制。不得官人
鈔。名有錄今記意。名者。稱。度被世人。此云名此釋聊難思。有錄者。從國家有錄物也。若依鈔批簡正記等意。從國家大納言大將等官位名。得所領錄物為有錄也。
記。勳品已上在位文武百官勳即功也。源記云。文武員數有九等之差。始終九品至于品。流內。蓋明廷約勳(動者功也)封爵乃有等級。故曰勳品。不係品官。謂之位文武者。有云。文官助。傳者官也。大納言納言等是也。武官謂武士官也。大將中將等是也。
記。準俱無例決常俗常俗謂不列名籍只人也。
記。係名籍人名付官札人也。謂無名祿只付名計也。
鈔。必以建心慕清節不群卓然風霜不改其操鏗然憂喜未達其心簡正云。建心慕遠者。期佛果等也。清節不群者。梵行清淨。疎食即高節。逈然出俗。故曰不群也。卓然者。高立之貌。其行既高為卓然也。風霜者。八法四順四違。喻如風霜。此人不被亂。是不改志操也。鏗堅也。其心極堅謂也。堅然也。亦是綱猛之貌也。憂喜者。憂苦也。喜樂也。聞毀不瞋。聞讚不喜。並不干於情懷。故云未達其心也操鏗(口耕反。金石聲也)。
記。男子通名丈者極形之量問。男子通名。何必約極形之量云丈哉答。難思。但大之人多分心操清卓故。付本云丈夫歟。可勘之。
鈔。未達其不悅又不憂故云不至也。始卒之卒終也。
鈔。故律云年十者三四云。諸童子出家○不堪一食。至於中夜患飢。聲大喚言。與我食○告阿難言。不應授年未滿十者具足戒。若年未滿十。不堪忍寒熱飢渴風雨蚊虻毒蟲。及不忍惡言種種苦痛。不能堪忍。又不堪持戒一食。若度令出家受具足戒者。如法怡準此文。惡言若事事今記釋如何耶答。
鈔。五種病簡正云。一癩。二癰疽。三白癩。四乾消。五顛狂也。
鈔。善見云癩癬莫問赤屏處增長增長彼云。癩者。有赤白有黑。疥皆入癩數。不得出家。癩癬下至如指甲大。亦不得出家。若指甲大在處。增長增長不得出家。若屏處不現。增長不得出家。若不增長出家今文合業疏也。祖師改之者。改本文廣許之也。
記。業終報濟緣云。業終報者。謂所作業終此報初二果尚可終生。三四不終生。今更約羅漢
鈔。僧事共作濟緣云。僧事羯磨也。
鈔。次明餘事簡正記云。遮難外事稱之曰餘制嚴所明。
鈔。說戒中簡正記云。說戒中者。指彼略戒文中八難餘緣也。此與彼不殊。故指說也。即王賊火等。
記。今時行事不須執羅問。違文者如何答。
鈔。若二和尚共一戒師問。以二和尚作之相如何答。義云。女三人並受。和尚差別。故有二和三和尚也。又義云。於一人上以二三人為和尚。豈是如法哉。皆是一番內事也。若餘番用餘和尚無過也。
記。不得眾受受者至四人以上。云眾受也。
鈔。一一同等臘等時簡正記云。不相作禮者。論文據得法處齊無上中下小。故制不相禮也。鏡水大德云。此文終恐未了。假使二三人為一引亦須排。他先十戒者為先。若總未十戒。還依俗年大者為上。此依律既有上中下。元須相禮。
記。應對禮問。其相如何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