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行鈔(事抄中一分第一也自卷始至篇聚篇終)

輸入者 韋小燕

抄。四分律等者師匠云。上中三卷始。必可講題號撰號四分五部隨一二宗通號也。律者法分筆三義也。刪繁者刪古繁廣繁濫。補闕者補義闕如也。行事者明眾共之三行事。抄者包含之義也。卷中者。初製三卷。重製時六卷。是以六卷抄流布世也。依之內典錄中見六卷。其後分二卷。今本是也。今云中者。望初製云爾也。處重終時見三卷。眾三行。配上中三卷故。且約總分云三。三卷各各不遮分下歟。
鈔。注著述者多等餘記付下撰號。今注意義在之。雖然今記付題號意也。是以持云。題下注字。顯上別名容含多意。一者異古。下斥古云。顯行事方軌來蒙百本。今標行事律宗旨。二謂揀濫。古師撰述。皆云四分律鈔疏等。故加別目。知非餘者。三為疑。疑云。宗律撰抄。但以所宗立題可矣。何必更參刪繁等語。若不注顯疑情不決故也。中下兩卷。語別意文上卷云作者。非無標名題別下卷云注撰。非少立名標顯。
鈔。京兆京兆崇義寺沙門釋如常道宣者。直讀其名恐也。故師之道宣上道下宣或云某甲撰述也。
記。次第。德成有用為上卷意云。德成自行。即內成戒德也。有用眾法。謂外行羯磨眾法也。自行不成。不可成眾法故。次第。可為上卷也。然而今但望住持邊也問。以今中卷為上卷耶。將又次第。以中為上。以上為中耶答。義云。文云為。中為上也義云。合者非總合。訓應意。以中為上也。故云故居次焉。其意歟。此義好也。古抄點應也。
記。下諸篇下卷像赴請等。雖無羯磨。悉望作持。皆宗羯磨故也。

篇聚名報篇

問。篇聚之篇五篇之篇。都讀篇。非漢音。亦非吳音宋音。全字書此讀。只有篇之音。如何答。且相傳如是讀傳歟。能能可尋之。簡正記云。然篇字有二。一從人。是偏頗義。二從竹。乃篇章之篇。今是篇章之篇也。
記。篇聚者此釋一篇意。云篇於僧祇。已下釋名義也據斷之綱挌攢。
記。篇於僧祇飾宗記三末云。重詳曰。曾尋云。祇律屢見偏字。從人而作。近來傳寫多改從竹。律意偏者。要義急戒相雖多。半月說且急要故。曰五偏也而今以章段為篇義也。彼律意非章段義。故知。唯篇別科。起從彼律始。故云篇於僧祇。非義意同今意歟問。若爾者何云名殊義一哉答。一往任自意。彼篇章段篇意入故。云且云義一也。
記。聚於本律本律增七中明七聚。
記。故此質源云名義。雖同自古云五篇。七聚故云篇聚名報也。
記。疏引古解疏即戒疏一下也。古解云勵律師也。彼勵疏云。篇者類均等相似義。說有五階故○五篇三齊究竟齊。
記。注犯懺同故罪體同故。則云犯懺同。或云懺悔同。故下記云。凡定罪體。必約懺論戒疏云。初篇同號。即是名均。齊須治擯。即是體均罪非方便。是究竟均。
記。注蘭分三懺。吉分兩悔即圖云。縱使聚從五位○本因雜攝是也。
記。體則不均。蘭分三懺。吉分兩悔問。若吉分兩悔云不均者。眾學百戒。體均之不成。如何答。
記。注篇名在七問。若爾於偷蘭可與篇名哉答。爾也。今抄次下一丁云。上之三篇過相粗著可見本文。
記。注蘭局初二從於蘭罪有究竟從生二。今釋且從罪釋之也。
記。今准戒疏且約戒本百戒戒疏問云。吉羅罪中。既通方便。如何在篇答。簡究竟者。以入篇中餘方便者。入聚所攝。
又云。五篇者○僧尼同百為第五篇。斯約戒本故以數分。五犯。以名收罪。此則義通。誠有旨又問云。偷蘭罪中。亦簡從生取究竟者。用以入篇答。不同也。偷蘭究竟或均或雜。或前後其罪難定。大約分三。懺同墮位故入聚收又問云。三篇對首而兼眾財事難遣。對僧徵覈及論捨罪而別。何殊。第五一篇雖有二懺。故誤兩心雙捨。本罪何妨遣抄。
記云。墮分兩懺財事有無。至於捨罪無非對說。吉羅二懺。心分故誤及所犯。名種不殊。故知。據罪亦還成均義。
問。設雖依戒本百戒。既百戒中故誤分。對首悔。誤作責心悔。於法既不同。如何云體均耶答。責心對人雖有其不同。演詞句說也。故悔同而成體均義也。又義云。於百戒分百也。應懺分百。非威儀分百。應懺分百。同對首故此體均也。非威儀共責心悔故。又體均也問。既五篇也何於吉分重哉答。重分事。應懺對首分百戒。此共對首故均也。非威儀分百戒。同責心悔故。又體均也。雖分重。同吉羅故。百戒共第五篇問。以應懺一具非威儀一具名體均。於偷蘭三品之不同。以吉羅應懺非威儀名體均。三品偷蘭。各各一具可名體均耶答。此難古來不審也。但偷蘭三品。別種所生也。吉羅應懺非威儀一種所生也。其故於齊整衣一戒犯。有應懺非威儀二罪。蘭三品非如是也問。蘭三懺雖各別。至出罪。三品具對首三說。豈無體均義。如三九十雖僧別異。正於罪是同。故以為體均。蘭三品何不然耶答。蘭三懺必定各別也。雖正悔同。用僧法有差別。三十或□但對。用僧法。依之與九十合之故。偷蘭各別也。不可比例法。又義云。蘭三品不同故。置之不定。或前或後。若望品置僧殘下。依下品蘭置提舍下。故九十與三十。其例不同也。
記。篇聚言通貫下名報等篇聚義。通名報也。篇聚因果攝故。名報言通漫也。必不貫篇聚歟問。貫下名報之名報者。題中名歟如何答。非題中名報。即下付所犯果立二門。是指名報也。若爾者。題中名報。後二門異如何耶答。全是同也。相望為本多又義云。篇聚言通者。篇聚二字。通下名報之二。名報二字不互通。非名即報。亦非報即名。故名與報。二義各別也。即篇題四字中。互相望成通別義也。今篇目少異餘篇目通別也。
記。注有本作來報指歸云。篇謂篇章。聚謂聚集。來謂當來。報謂果報。亦云名報。即五篇七聚之名於是見。
鈔。智論云。受持為性論文必不欲釋僧體相。只云一切相時。譬如沙門受持○簡正記云。又如火。然為性。煙焰為相冰潔其心。玉潤其德。
記。性即體也體即云出家之體事歟正記云。性者內相者外貌。
抄。今若冰潔其心簡正記云。謂戒法嚴凝。令心清淨故。喻冰潔持戒之心。玉潤其德者。謂有五德。一燥而不輕。二濕而不重。三不隱瑕。四不容垢。五常明也。比丘持戒之心。資成五分法身之德亦爾故。將玉以喻也。
抄。乃能種所生。福田能生。出家田生諸善故問。福與田異如何答。依對施篇意。福所生。田能生也。彼云夫出淨田。起小欲同記云。福道之本福是善業。必從勝境而生出淨田不然縱拒自貽伊戚貽贈。
記。福田喻雙舉善福法。種田喻也。故云喻雙舉也。又義云。種法。福田喻也此不叶對施篇釋意歟。
記。若論體亦名種今對他凡種言雖通體。今呼已體非謂種。出家田。所生俗人種也。
記。故喻田依種故。以出家人具足。喻能生田
記。獄者梵云捺落迦。此云受苦器謂由梵語字異而渡音引。亦則翻語兩異也。簡正記。舊云泥梨。此云無處。謂生彼有情有去處。有救處。新梵云捺落迦。此云苦器。若云那落迦。此云受者。即是有情苦器法。受正法。名受苦人。云受者也。疏第八云。梵名那落迦。此云苦具。義翻為地獄。以有獄故。非正翻也辜。
記。智論十六獄今引智論十六獄。異俱舍十六地獄。此所出八熱地獄等治等八。皆是眷屬地獄也。俱舍八熱出等治等八也。簡正記引俱舍云。於此南州下過踰繕那一獄。梵云阿鼻旨那。此去無間。深廣各由旬。於由旬中。有餘七獄。一等乃至極熱。論中從下至上。今從上說下。初於此五百由旬。是地面次五百由旬。是琰摩宮下萬九千由旬安餘七獄。一云重疊而有二。云傍布而居一等活‧二黑繩‧三眾合‧四叫‧五大叫‧六炎熱‧七極熱‧八無間此為根本八熱也。次煻煨等四為四遊增獄也。四門各四。每獄各十六。八獄共八。并本八熱成一百三十六。皆名熱地獄。此所出煻煨等四遊增獄。俱舍全同也。炭坑等獄。俱舍無之故不同也炭坑沸尿(師云尿云)鐵刺林醎河銅橛。
記。注增上罪人俱舍頌疏一云。此是增上被刑害故說為增。本地獄中。適被害已重遭害故。有說有情地獄出重遭此故。說為增任此兩義。可訓此注歟。
記。一煻煨等簡正記云。一煻煨增。謂此增內煻煨沒膝。有情遊彼纔下足時。肉與骨俱焦爛墮。舉足還生。二尿糞增者。謂此增內尿糞泥滿於中。有娘姬吒蟲長一尺餘。觜利爪針。身白頭黑。有情遊彼皆彼此蟲鑽皮破骨中食其髓。三鋒叉增者。於中有三。一者刀刃以為道。有情遊彼纔下足時。皮肉與血俱斷碎墮。舉足還生。二劍葉林上純以銛利釰刃為葉。有情遊彼。風吹葉墮。斬刺支體骨肉零落。有烏駮獵??掣而食。三鐵刺林。謂此林上有利鐵長十六指。有情被逼下樹時。其銛刺利鏡判有鐵。觜鳥啄罪人眼精及與心肝。爭競而俱舍云。刀刃路等三種雖殊。而俱是鐵故一增攝也之)四烈阿僧。謂此內滿熱醎水。有情中。或浮或沒。或逆或順。被蒸被煮骨肉靡爛。設欲逃避。出兩岸上。有諸獄卒。手執刀鎗。禦押合迴無由得出(俱舍云。此河似塹。前三如園四面各四)。
記。八寒簡正記俱舍云。次八寒。一頞部陀。此云皰寒風逼身故於皰。二部陀。此皰列。三頞折吒。四矐矐婆。五虎虎婆。六溫羅。此云青蓮華。七持摩。此云紅蓮華。八摩訶持摩。此云大紅蓮華。前二隨身立名中三從聲立號。三從色彰名。皆是寒地獄故。
記。注少有孔罪人有皰瘡。有孔也。既俱舍云。梵云頞淨陀。此云皰。寒風逼身。所生??也。
記。二尼羅浮陀俱舍又云。尼羅浮陀。此云頗烈三界義云。猶如清皰。膿血流出。其瘡差縮今云孔頗此義意也。
記。六嗢波羅漚俱舍之嗢鉢羅。此云青蓮華。寒逼身青也。第七彼云紅蓮華。身塞赤色紅蓮華三界義云。兼身體分烈。或五分六分等也。然今記注。約依報釋之。異俱舍說。未知何處說。
記。並居贍部州下大地獄傍問。此舉以上八寒歟。將又舉上十六。云並居等顯如何答。義云。自上至此。十六皆云並。此十六有無地獄傍故。義云。唯八寒云並居。不關上也問。世中聞重累傍布二義異說。約何哉答。披俱舍文說八熱了云。七捺落迦無間上。重累而住。乃至有說。此七在無間傍是約八熱之居處異義也。而於寒獄不出異義。其說相上引之。準之意。今云並居。且約八熱云之歟。爾者二義何不當歟。為文綺互。
抄。率多愚魯簡正記云。愚者癡。不了教也。魯者鈍也抄批云。無智曰愚。癡鈍為魯。
抄。寧辨憲章簡正記云。憲章爾雅云。憲法也。章篇也。
抄。隨戒昏同霧遊簡正記云。謂隨一一或。夷殘提吉昏昧不了。同霧中遊行之人。分別也。
抄。罪報類之觀海簡正記云。既不識相不知犯。罪輕重類。如觀海之人。罔測海之分齊致使順流長逝。貪蜜滴而忘歸。
抄。順流長逝流即生死。長逝謂赴苦海也。是以簡正記。不達於教造種種非法順生死流。永沒沈淪故云長逝。逝由法也又義云。流六塵也。隨彼塵境恒往也。為成業。
抄。豈超悟而反簡正記云。豈能超越五欲之境。悟涅槃理反本源故。云反也嗜避二醉象。緣藤囓藤將斷欲螫張爪拒之唼蜜。
記。因果皆心語通小付之義云。因果悟通小談。心造時。大乘第八識所依談之。小乘第六識造作談之。此不同中。今約四分教限談心。簡判大乘小第淺深料簡也若爾者。次下云佛子時。約大褒美。何此心云約四分教限哉。若又唯約四分教限。對何云簡判淺深哉。方方不明也又義云。語通小。如前必教限者。此皆心約大乘教小乘教限。云可意故。約小教限。簡判淺深此義尤深理也。大乘教限心深。小乘教限心淺故。云爾也。
若爾者。云大乘教名言。自何出哉答。可勘之也濟抄云。人云。大者大乘。小者小乘四分俱談意地。故於初念緣。判淺深也。又義云。小可攝有宗俱舍意云。心能導世間心。能遍攝受四分無記業。思為體。大乘一切因果唯識反作等也正記云。業隨心結者。律云。犯必問無心不犯。報遂心成者。心重則報重。心輕則報輕。如尤重心殺蟻。重慈心人等。
鈔。廣明相號簡正記云。下文廣明五篇七聚名號也。
記。對下二門。文敘不次。從語順便等先科文。明篇聚依位別釋科之。初明篇聚二明果報。科指之云對下二門。而今鈔先明果報。次明篇聚之相號故。會相違也。
記。約大褒美深符宗意佛子五義分通云。一是通深義也。推少項之葉非。心緣境發造受更資沈流長劫。
記。因緣遇會形影因果影隨形樣不差也。
記。至於火爍湯並自此至雖悔何追。地獄道也。此中又火爍湯煎。痛非可忍者。八熱地獄。霜寒冰凍聲不可聞者。八寒地獄事也爍(式灼反燒也)濟抄云。爍音藥燒也萬苦衝心如鎔鐵聚者。此已八熱八寒結束詞也。
記。矧乃戴角披毛飛空潛水氣命繫於屠獵血肉委於庖廚畜生道也。
記。或復炬口針咽飢虛切體臭膿穢屎食啖聊生餓鬼道也。信乎。積惡時深略信舉。鳴呼含靈蠢蠢生死????方便多門。其誰一悟。豈得袈裟之下。不措身。那於良福田中。自生荊棘。記且人可以語上。智者言必三思。見惡直似探湯。遇善常不及論語云。人以上可以上語。人已下不可以語上。
欲明篇聚嚴猛犯報酷。
記。略舉兩端以彰體用下釋八喻歸此兩端。八喻。喻戒體戒行也。對下可知也。體即戒體。用即戒行也。
記。舉行目體戒護即隨行。以此隨行。因戒體顯其德。兼收戒法戒相也。
鈔。謂在心者名之為護在口者名之為戒彼論見意。應名對治戒護。而今文戒護兩分。護略對治言。戒略護兩分也。故記注云一往別對此意也問。其對治護相如何答。治三界心惑也。今戒行有治惑之能。是以記云非謂理觀即是戒行即心戒名毘尼。以知。先舉對法戒行。令治心惑故。彼論戒行云惑毘尼也。戒疏中結中使毘尼縛著此解今惑毘尼其意同也。
抄。有不必有有戒其必是所抄批云。案了論意云。忿知等是根律儀。由是根之律儀故。曰根律儀主釋也了論名護。此護是發業近因。然未發業。謂雖此護。未防口。不得稱戒故。曰不必有戒。若口不造諸惡。必由前念智捨故。曰有戒其必是護付之四句抄批云。宜作四句。一是護非是戒。如白衣有念智捨。而未流至口防非口。二是戒非是護。雖體起不正思惟。而無心護。以不動口未必非戒。三亦是護亦是戒。以要假等。方能流至口防非。四非戒非護。若口。必起不正思惟故。此四句中。抄但引第一三兩句也。上言者。論疏云。謂正念也。念戒功德不起邪念也。智者分別戒。如浮囊腳足階陛。能感當果不起邪智。捨者離憂等。其心平等故為捨問。根律儀與今對治異如何答。同也抄批云。新論中名根律儀。亦為護。舊來論。但有護名。所言根者。謂眼等六根。言律儀者。是防護義。謂智捨防護六根。名根律儀。舊名護者。真諦解云。能攝惡事。善事故。能六根門。令業惑不入故。能防守行人。令不墮四趣故。能防守行人。令出凡位入聖位故。由斯多義故為護若爾者。此記中四釋根律儀。云局外凡。今對治護。可通薄地如何答。誠如來難。但俱舍頌云。正知正念。合根律儀但彼望勝。今分明故。可通薄地也。
記。或恐了所引今記家。不御覽了疏故。若了疏引經歟意給故。云恐了所引也。此意即餘記抄批云。撿了論疏云。指諸經也不出經名。成未翻度也簡正記云。經中等者。了論疏中通指經。
記。注古云論中等正云。經中未詳何經。增暉云。論中通指諸經。撿論則無。但云是人與此對治相應爰知。指境暉云古云歟。
抄。乃至解脫知見正云。乃至略定惠解脫。即五分法身也簡正記云。由戒定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圓滿也抄批云。既有戒護。如月光漸圓後得定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圓滿也。
記。自喻正見問。此喻如何答。有云。正見者智惠也。智必離生死得涅槃故付此義難思。文云。由戒護故何云惠哉。爰知。私所存。正見者直目戒也。所以爾者。抄批云。人有兩目。然亦護惜失一猶目者。失護惜更甚失。則全不見道戒護亦目。失則不見涅槃之道也簡正記云。由目。愛之甚重。由此目。得至於彼則不墮坑。今有戒目。則能離生死坑。至涅槃果也。
記。糧比助道有云。三助道中有戒故。云助道此義必不然歟。只此戒能助法身惠命故。云助道也。是以簡正記云。貧人資糧能活命。今資糧。能助法身惠命也。
抄。加人得如意寶珠隨願皆果抄批云。謂心怖必果也。人此珠。能感物隨願必得。得戒護者。若人天勝示三乘道果。隨願必獲。濟云。無價之珠渡異如意珠也。言無價者。謂中無人能定與價也。雖然其珠則解作價。謂人欲賣此珠時。以淨物擎之。都巿眾人欲買。即以衣物錢財而鎮珠上。珠皆透出衣物皆散。其買者續復將物覆之。價若未足珠復出其價。亦足珠即不出。齊之為價。故知自作價也。
記。注或云金翅鳥心抄批云。案觀佛三昧經云。金翅業報。唯食諸龍。初日於閻浮提。日食一龍王及五百小龍。次日於弗婆提。食一龍王及五百小龍。次後於西曜耶尼。食一龍王及五百小龍。第四日復於欝單越。食一龍王及五百小龍。如是周而復始經八百歲。此鳥乃死。現相現相如何。謂諸龍吐毒。無由得食。其鳥飢逼。周慞求食了不能食。遊巡諸山永不得安。至金剛山。然後暫住。從金剛山直下至水際。從水際至風輪際。為其所吹。還至金剛山如是七反。然後終。鳥肉散盡心。在其心直下如前七反。然後還住金剛山頂。難陀龍王。取此鳥心。以為明珠轉輪王得為如意珠
記。注或云古佛舍利簡正記云。此是過去諸佛舍利。變作此珠與人受用(今云。舍利不可變故又舍利無漏不可變為有漏故文)有云。法滅盡時。舍利如意珠
記。中略三乘四乘證文也。又義云。菩提目果。三乘目因。
記。禮樂號令不失其所濟抄云。禮謂禮儀。五常隨一也。樂即雅樂。奏之和心也。號令即十善政道也時義第一云(天台末師作)若取統御號令。須是初禪王以有覺觀故。能統御號令。
記。歸前二義善最建立功強二也。
記。餘並善中謂對第一第四第七。此外云餘也。但餘詞上也。
記。吉羅罪眾有云。眾可作聚字歟國足塵則王者適心。
記。從具兩分從口二。名惡作惡說也。但攻彼局即彰聚篇名通。
記。
記。如下問答下答云。身中四處得死。隨損一處身命便死。由戒力弱。不發定惠也等是也。四處者腦咽心腰也。
記。二種僧者同下四分說戒羯磨二種也。
記。雜心中墮焰熱地獄問。僧祇輪云墮阿鼻如何答問。無間得名如何哉答。如涅槃。受無間無間故云無間俱舍大乘。果‧受‧時‧身‧苦五無間故。云五無間成實意。造五逆罪人。次無間阿鼻故。云五無間。是以成實論云。次心受報故名無間。若現受即輕。苦惱亦少。
問。俱舍邪見破僧妄語等。定墮無間地獄爾者何僧祇等。波羅夷違犯人。云隨阿鼻哉答。義云。故攝五逆波羅夷違犯時事歟義云。部別不同歟義云。俱舍邪見等墮阿鼻者。其少分也。此外波羅夷違犯人。墮無間事全不遮也。
記。注八萬由旬大乘性相也。俱舍云。梵云阿鼻旨那。此云無間。深廣各由旬文中多意字。嘗○不如魔不如者云。不增義也。相謀害防禦戰敵。
鈔。以犯此戒便負處簡正記云。外難云。夫言犯戒總是負。何局此耶答。餘篇犯。亦合名負。但尋悔即滅非永墮故。不與負名多羅樹心針鼻缺。如○眾所不容受。
記。遮法云若遮無根無餘作本律第三分犍度。少犍度中當第四。彼明舉人罪事也。上約已說。下對僧論。
記。對前祇律初義頗同此後二名同彼二四字為一句可讀之。初義頗同者。彼祇律第一退沒與此四分第一頭。頗同之也。此四分無餘第三不共住同彼僧祇不共住也。而彼第三名比律無也。
抄。有無諍論抄批云。古人各執有戒無戒之言故云諍論一師云。犯重失戒。所以知者。一為提。眾為水。以犯一戒。眾戒焉在。復一師云。犯重不字前失戒。所以知者。案律中打謗犯重比丘同結提罪。無戒者打但小吉。又諍論者。如涅槃第三一卷中有諍論。其犯重比丘有戒無戒。是彼一雙諍論數也。
記。涅槃諍論品云彼不云諍論品。但迦葉品。出十餘諍論。是其隨一也。表無表章。一雙諍論。此當第八簡正記諍論。此當第七焦。
記。四種比丘第一可知。第俱舍五云。二示道。謂舍利弗說法示道故(私云。彼舍利弗。當居學地歟。又旦此名儀一人而記歟)。三命以戒定惠為命故(私云。舊所翻名異歟。而今記名受道。阿難等初法位外凡。而受佛法故云通外歟)第四俱舍出彼相云。犯重比丘而今配薄地犯重位必可為薄地歟。餘記意配位事。聊不同也。抄批引涅槃榮疏云。畢竟道者阿難也。斷二障盡名畢竟到。示道者三果也。然以正法示人令學。受道者須陀洹向已下也。預受道在身中故。
記。況凡鄙乎問。設雖凡夫。何一分解佛意哉。在世化儀凡夫領解佛意。分分益故。是以表無表章中。出解意云。以上纏犯則失戒故。定云不失者不解意也。以中下纏犯則不失故。定云失戒又不解決此釋一分有其謂歟。而今記釋難思如何。
記。注古記妄出等正云。增暉問云。上言失與不失。但云不解何耶答。二種一受體。二力用。前言如燋不生果實。但無力用。而諸比丘謂言失。是不解意。復言行比丘。謂言猶有力用。能善芽種子。是不解意。今若解佛意者。犯重比丘體仍在。猶名比丘。但無力用。猶如燋種。此則解佛意。而不生諍論
抄。雜心中有戒非無玄記云。雜心中有戒非無者。彼論第三立四種捨。謂作法善根二形等。不同瑜伽犯重捨。雜心論主不許此義故。云有戒非無。有說云。犯初罪名捨律儀。此則不然。論意難云。如餘捨戒已後不障。今若捨律儀者。犯根本罪。已還俗應得更出家。已捨律儀。於今成初難。明知不捨戒也。若爾何故律云犯重比丘已非比丘耶。論解云。非比丘者。非是無漏比丘。出別解脫比丘也。
記。犯根本已還俗應得更出家已捨律儀故此難意。若立犯重捨還更可出家。所以爾者。終捨故。自害人不犯重戒。留方便罪。此犯重捨犯時。俱戒捨故。留方便不至根本。是以更受戒。應不成邊罪。難之。此義彼犯戒俱時捨戒許之。其上如是可立義也。
記。此還計有應成諍論義云。今抄引用雜心有戒非無之義云。此還計有。此難。今抄引用心得心也義云。直指上記引雜心論云。此還計有。即義直難雜心論意也。
記。在彼為諍於今非諍付之有二義義云。在彼為諍者。於上雜心論師也。所以然者。彼論師。引難有說名捨律儀。知立不失故。此即成諍論。於今非諍論者。指今抄引意也。所以然者。深解佛意非執計故。下引僧綱釋相者。證於知時合宜非執計也。謂今引不失義。僧綱等明失戒。皆是但明知時合宜之意也問。雖有再往解釋一家意。正解佛意。釋文不分明如何答。誠難思義云。高祖意者。雜心有戒非無為本。但立犯重不捨歟。其故者。成諍執計時兩義同背佛意。共名不解意。知時合宜非執計時者。二義名解佛意。今記當知佛說。有則必有。無則無○隨宜而說如實不虛解釋無諍隨宜。所無相違重難云。若立犯重捨者。重禁違犯者。不成邊罪難。可許重受戒哉如何答。
非執計者成佛意文事。
業疏三下二就有為三聚分別○故涅槃云。從口獲無作色
記問。前引涅槃雖無形色以證非色。何以相違答。經收眾前後不定。但犯則俱非了則皆是。不足疑也業疏三下故涅槃云。戒者雖無形色而可故。知非色雖非善修方便具足故非心也義云。涅槃經所說弟子諍論云。在彼為諍雜心論師述不失義云。於今非諍也於二義中。何是正義耶答。前勝歟。所以然者。就後義論師破失戒立不失。焉云於今非諍耶。其下所引僧綱文。今抄所引何為彼證耶。
記。僧綱明畜貓犬僧綱篇云。或篇貓狗專擬殺鼠。牛杖馬鞭韁伴菤撅如果等類。並是律儀。雜心云律儀者。流注相續成也。生成論。律儀。則失戒。今寺畜貓狗。並欲盡形律儀何也。舉疏同畜一眾無戒集有言。無戒破滿閻浮提同記云。生成論失戒者。惡勢強也。今下準斥舉猶合也。言同畜者。或眾生為眾不欲無該眾。言無戒者。惡業順惑。勢力猛盛。一功戒並絕相續故。有云。且望一類鼠上不續。非謂餘戒俱無。又云。此乃誡勤之切耳。
記。及隨相中抄此云。一戒人患者。多但門無高節外成鄙穢。不思聖誡嚴猛。唯縱無始貪癡故。律言非弟子。準此失戒矣同記云。故下引證。初引本律。準明失戒。非弟子者。不稟師教故。
記。不見此故多遲慮祖師解佛意。隨宜或說有。今文此非遍執有。或無者。如僧綱釋相。此者大偏執無。隨宜說故。人不此意。一處有。偏有意。又無。偏意。多疑慮也問。僧綱等釋意。實失戒。何以彼等不出捨緣哉答。盡理可出捨緣歟。雖然祖師且依雜心等。立四種捨緣歟。或又心雖有淺深。善捨可攝之歟。
記。合證等引證上有犯之二故云合證。不相故也。
抄。此說別戒由境緣得戒不同抄批云。立謂於一一境上。別別防非得解脫故。曰別解脫也。以發戒時。隨境而別發。今犯還隨境別犯。不得頓也。
記。初明總發問。既於女人上發一戒。男子發得四戒。是可別發。是以持云。本宗中由體非色故。得戒。從別發故有犯爾者何今云初明總發哉。
答。於總發有種。娑總發家者。七支總發隨境防非。別發者。隨境境發戒。如今七毒配立。然而今記云。初明總發者。是正隨境境雖別發。一時第三羯磨時發故。且云總發歟問。今祖師總別二宗中依何哉答。前後釋參亂難一定。仍可勘之也。
記。彼論但約三毒三毒七支數之。今離三為七者。離三毒為七毒。三三複三。一貪瞋。二貪癡。三瞋癡也。三毒具足句一也。故為七。此歷女。三七一戒。歷男四戒也問。付三單句。以單瞋單癡犯婬者。既緣中第二興染心闕。爾者何可云犯波羅夷哉答。允師云。七毒業門事也。犯緣制門。不可一準問。付複句伉瞋並性相意全無其義。是以唯識論云。愛憎二境必不同故。光記三法相順故。三法並生。惡多相違貪瞋不並爾者如何可作貪瞋複句哉答。此七毒意。非一時並生。前後起成一事。古迹等中。殺必究竟瞋。方便三毒。此亦方便也。故不違性相問。唯識論云。諸煩惱生必由癡故今貪瞋複句。貪與瞋單句豈無癡義云。准雜心論無明有二。一者相應無明。於一切所緣境。帶不了義是也。貪瞋等起並起。二者不共無明。迷四諦理等也。相應無明。必諸煩惱時故。云不共也。今此單癡句者。不共無明事歟。又不共無明者。相應無明並起者也答。準前可知。煩惱起時相應。不可始論。更對境煩惱立七毒也。
記。問餘婬不犯故問。舉此三問。不答云如是思之。如何可意哉答。先初問答之可有二義義云(覺恩本理以并允公大德等)可有犯也。今文云婬戒既云污故。四分戒本云復犯亦爾也。又今文云不言更受。由有本戒故義云。不可犯。設四分宗意。於同種罪立犯。於一女極發一戒故。何於本本道本心作之時。復立犯哉此濟抄義意也私云。既本宗於同種開犯。設以同心犯本境。又同可犯波羅夷。是以抄云。摩觸云隨觸。一一波羅夷此文以心。一處雖觸犯何況唐決云。復以本心還造本意。亦犯也問。若爾者。今文以七毒配當何。既何俱犯。七毒配當義可無用。然而以別發立由。明知。雖餘不犯本境歟。依之持云。本宗中由體非色故。得增等爾者今七毒配立為何哉答。今七毒門。一戒雖被污染為顯餘婬戒光潔故。且如是釋。必非謂不以前染污犯也。但持釋。為顯多戒故也。此等文。一往出女一戒。男四戒。互相犯邊。非謂當體犯也。次答第二問。允師云。隨義轉用義也。彼律於同種雖不開犯。於名開犯。以此義云不可一時一切戒。引此文而隨我義轉用也。謂於同種不可犯一切戒故是以不可相違義云。隨義轉用也。多宗於同種雖不立犯。一犯以後尚戒體光潔。今抄引彼文。證不失許也。仍成證文也濟抄云。可云彼此宗俱不失戒家故。彼不立同種之犯。尚言此。何況今宗乎。例證取彼文。有何咎哉後答第三問。允師云。不一時犯吉。不犯餘戒意云。不學吉羅雖一戒。對境無邊罪。若一切作之行。不學之。對無邊作境。無量罪。不學事得一罪。故知一切時。雖吉羅。對境無邊罪也。此則猶一時。非犯一切戒也。又濟抄義云。抄面所顯。約作犯釋之。今記所引難。是止犯事也。彼止犯者。蓋如受戒法。俱是依誓互萬境。何比作犯之對境現行事哉。
抄中四云。作犯漸。不可頓犯一切戒故。
抄。打謗犯重比丘單提。第七八戒。以僧殘謗第八十戒也。
抄。問數不名頭既餘戒體光潔不失。當數亦應不名頭問也。是以簡正記云。問意者既言有戒。數不名頭。數不名頭。
記。初準懺明足明學悔二滅非懺淨人故。云即簡二滅也。
抄。懺本清淨理當數抄云。若論學悔。是不足限。必解法。亦開康之別亦無過。則間人。
抄。如是作說戒自瓷羯磨問。有餘僧既成足。何不令作用學悔哉答。濟緣記釋云。常途足別。乃約體淨秉法持欲必揀智明故雖有數人秉法學悔也。不任縱聽秉法。縱聽縱聽。
抄。來不隨意抄批云。謂作法時。不來非別眾也諭不階。記三十云。無懺重之文妙樂大師語也。不懺須擯。懺成學悔
記。大懺淨預數問。大乘化數懺悔。可滅制罪哉答。此文必依化教悔。非謂不滅制罪。但大教懺悔。斥制門計也。依之覺恩寺義。既云懺淨。故知。大乘懺悔制罪可滅也。
抄。出在何文此問意。名犯戒不失體在何問文也。是以簡正記云。問意者。犯婬許不失體。但名犯戒。有何典據。答中上已明示者。上引涅槃雜心二文也。
記。行相一切同僧僧祇云。比丘受食沙彌受食誦在大比丘下坐。不得大僧過三夜。自不得白衣沙彌過二夜(懺篇引之)惶攝攝之涉反何用者看守。
抄。遂即雷同簡正記云。雷同者。如天聲一例聞也。
鈔。豈不由愚於教網自陷流俗大抄記云。自陷流俗。謂共俗。人一種俗人業也焉知儼然儔。
抄。若先嚴淨識託對五塵抄批云。立謂先興起觀行之心。後對色聲等五。則不染著不淨觀成對女人不貪色。若慈悲少欲觀成。則不行殺盜也。即涅槃經長者女人。猶如骨。如刀毒蛇等所以舉五塵不舉法塵者。解云。法塵意識所得。二乘制防口。不禁意地故不明也。此解可流溺久染未見其人。
記。自非宿善資薰明師訓匠勤求其教精擇良明志慕孤高行希清卓不懈日日如新非明師訓匠。如是不能濟抄云。自非宿善資薰段文起盡難會。且料簡。先從宿善等兩句。反于知非之字。可讀之。次勤求聚教。乃至日日如新去不能如是如是字。可加哉點歟又點云。自非宿善資薰○行希清卓。不懈日日如新又點云。自非宿善○如新○專意故。對境蕭然。遇緣確爾此諸點中。以初點為本也卓猶高。
記。或體達前塵欲本謂達五聲一心也唐決云。欲本即貪欲之本。一切罪業皆以為本。今反推。窮欲本皆悉空寂一真清淨妙體也此句別持犯也。或冥心所受專意持者持犯也。有云。體達者觀之源。知如幻也。或下今戒行冥心者謂冥合之義也。非謂闇冥也。
記。故對境蕭然遇緣確爾宗記云。蕭然寂靜也。
記。翔而後集點而識之上句觀而止意也。下句止而觀意也。此語出論語。鳥居栖。必先三度翔後在也。有云。如鳥翔空終復本所。比丘亦然。雖歷對欲塵不忘本受故。
記。其猶揮手於空了滯矣鎧入陣何所畏乎濟抄云。猶字反于入陣可讀之。間之矣字連續常習也。入陣者雖交欲塵無障礙故也。生可懼。豈唯言說即是清昇○良恐非爾所及。
記。然業未消濟抄云。然業以下者。遮濫學大乘之自倣也。
記。且抑而為之聖者行雖非我涯分。抑為之也。勿事悠悠。持云。悠悠者用緩也宜功切。因茲言及一為深思既犯業成
抄。自懷藏疾不參眾務抄批云。立謂犯不發露。復不懺悔。但知覆藏人有病。不令人見。以衣覆蓋。故曰藏疾。傍人誰解療治不見來由。加益遂至於死便冐受用他俱負。宗記云冐妄也。
記。能施亦隨問。資引輪經云。乃至畜妻狹子恭敬。如舍利弗不聽責罰等爾者何今云能施墮哉答。能所俱墮者。能施人知犯戒比丘故。乍知施墮獄。以此邊云能施墮。依之鈔云。知前業而與者。能施所施。俱為施所隨輪等如舍利弗恭敬供養者。不知前人犯故也。是以事抄輪經說。據不知持犯者並須恭敬

少悲傷冀其改性

記。大慈博愛於物無遺祖師御事也。雖惡行下愚。亦苦加提引。祖恩所及得而知。
鈔。身中四處得死抄批云。景云。一腦頂。二咽喉。三心。四腰也。娑論中。唯明二處得死故。彼論七云。問。何故頭及腰便死。斷手足等而不死耶。答。頭腰二處。是死首故斷便死。手足不然。復次欲界有情。依段食住。喉通段食。腹為依故。斷二處命根便斷。復次頭是等多(謂於頭中具五色根。十二入中五入是也)斷之便壞諸根。腹是息所依止處。斷腰腹息無所依故。斷二死命根便斷腦咽心腰常猛流言鄙俗反自矜誇。焉知。一慢尊容。長淪暗道。
記。本律寧死之誡受戒說相文也。嘗讀斯文。敬詳佛語
記。摩觸八事等摩觸者。據重所。膝已上腕以後。是重所也。八事者。捉手捉衣入屏處共立共期身相倚共語共行。與男子作此八事。具足夷。覆重者。他粗罪也。覆自造夷。尼偷蘭也。隨舉者。隨舉比丘時。僧諫之。三諫不捨。是犯也。
記。枝條之罪例同重制枝條者八後四。雖其罪輕。依女報弱。例同前四重罪制之也。
抄。犯不同此律僧祇犯同誦。唯名也。
記。此下簡濫誦意。既同種罪云無量犯。四重種類下篇罪。犯可思。故雖同婬種類。下篇可犯。
記。下相望有重可解初篇與殘已下。婬摩觸等相望同種也。雖然已下各別。誦意可有犯也。
記。下聚當局僧殘已下篇。各可有同種罪。皆犯。殘中初犯弄失。亦犯摩觸語等同類戒。皆立犯也問。犯摩觸後亦犯之。可攝下聚篇當局義耶答。勿論可攝也。簡正記云。文學沙彌尼夏中犯殘。請比丘覆藏六夜。本日治於罪等。以此為請日之緣。既云本日治。即知有犯。謂覆藏覆藏壞本日治六夜六夜壞。又本日治有犯重有本日治。故知二篇已下同類。並有犯也彼學悔沙彌尼。作本日治作法。以知可有犯。本日治於犯作之故。尤可攝下聚當局也問。何初篇不許同種犯。二篇以下許之哉答。初篇如頭故。無同種犯。殘以下有餘之罪故。可有犯也問。頭故不許犯。不可犯如何答。名既戒體各別故犯。戒一之故。不可犯也。
抄。文云學悔沙彌僧殘等問。何必以此文。說犯樣意哉。此說初犯樣可意如何。答。古記勘等字攝本日治。謂初犯殘人。令行覆藏覆藏日間令行覆藏。第九日又犯殘。反初日始日行之。以令行本日治。知可有犯故為證也。今此意非如是。記有二釋。下相望。初犯婬作學悔人。後犯摩觸等婬種類。此時免令行覆藏等事。以前不犯婬。始犯殘人同故。此云犯。此時重望婬戒摩觸種類也。婬一類犯故。尤成證據也。問。此文安居法文。學悔沙彌尼夏中僧殘。犯為與覆藏那婬等。請比丘僧即於受日緣(戒疏下意也)而尼悔殘無行覆藏法。摩那埵則半月也。何此云中行覆藏等哉答。今云覆藏六夜。就僧為言據實分之。如尼略覆藏。六夜可云半月也。
記。如別篇云下篇隨輕重別篇指諸部別行篇。輕重謂吉則輕。殘即重也。故云隨輕重也。
鈔。此間為篇簡正記云。此意為篇者。真諦解也。此間即異地也。謂僧祇番在異中。案此方俗書立篇名也抄批云。言此間為篇者。立謂篇。是此土名。如前已釋。本是祇律名篇。以魏時嘉平年外國三藏曇摩迦羅來至雒陽。創立羯磨受戒。出僧祇戒心。隨此土名。為篇也。四分但言五犯聚五種犯五種制也。今相承章家云篇者。隨初來僧祇之稱也。
抄。今依本義立名部依宗記意。下成就根本隨順根本。以此為依本義也。是以宗記云。言本義者。即下二種根本此義依本義可訓也。依抄批等意。依本律云。依本不立篇名五部名。依彼量部律即抄批云。今依本義立名部者。謂了論云。解律本名部也簡正記云。謂但自依之中。義立名部。不取篇名也此義依本義立名部可訓也問。部名本罪可名其目哉答。可名也。文云。各四部等。四部根本罪故。
抄。有二義問。此二義意如何答。宗記云。果由因克。是成就義。攬因歸果。即隨順義。以蘭吉別聚。二義。總歸初篇一部類問。以何義立二義耶答。有二意。一云。為分懺異隨順不別悔也。若成就義。三方便各別悔之。未至果故。二云。取蘭吉別聚為攝入初篇也問。此成就隨順二義。應通本罪耶答。以所成就隨順明之。通本罪也。能成就方便罪也。
鈔。未動口責即滅此明了論意故。云即責即滅。若四分意。此作犯故。可對首悔也。是以宗記云。責心者。且依出。今順對首了論量部。大同空宗故結意犯。若約有部未入犯科問。此三方便罪結處。約最初結之歟。將約止息處結之歟。如何耶答。義意。遠方便既云。緣思覺即入犯科。約心最初結之。瞥爾自本制限大乘。不及所論。於律所制分最初結之。準之次近方便。於初結之也。所以爾者。簡正記云。謂前是女境內心。擬期身住造花境。雖未床進步。然起此心時即結心故(瑞聖據同內心息處結者非也)二次方便等者。此約床進步運動之時。結者非謂息心之時結也○此近蘭亦據正約用時。不取息時此釋分明。付初結犯又義云。遠方便實雖約初。次近方便。約止息時結犯歟。是以抄批云。夫言結罪者。一待心停。二時事畢可有結正○若於方便中。即不作根本。即結蘭罪故。律云。成者夷。不成者蘭是也。
記。緣及思義云。及字誤歟。可作反字。緣反思謂緣反思初念惡緣念故。持中云緣思覺等意是也又義云。緣及思可訓也。緣云。及意也問。若此思云思覺。何餘處釋。云緣向念可得思覺而不制約故是犯科哉。此善思如何答。今可得思覺之思覺思也。緣可得思覺。而不制約故犯也意緣可得思覺。惡而不制約故犯也可意也。又義此及思之思善思也。緣可及思不制故犯也緣向念可得思覺之思也。一列善思意也。
抄。謂動身就彼就彼云近就前境義也。非謂正觸就也。
記。名同體別遠次吉羅故云名同。責心對首不同故。云體別也。
抄。或欲摩觸身未交前問。此欲摩觸未交身爾者何故下云期婬事故摩觸哉答。此云身未交。正指入毛頭位云交身。初自欲摩觸。終至正欲交身。總是近方便位也。故今舉初云欲摩觸一向非謂摩觸。未身交者。指入女毛頭云交身。第四根本云身交是根本故。是以近方便位。一向非謂不交身也義云。者云婬心義也。依之或欲摩觸訓之也又義云。摩觸者。內觸呼婬語也。此義聊難思。飾宗記云。引了論云或摩或捉。若內觸豈捉哉。故知。非內觸歟。
抄。此罪對人懺大鈔記云。此罪對人懺謂五人已上中懺也抄批云。立明謂對眾僧懺。非對一人也簡正記云。對人懈者。玄云。謂對眾僧懺。非謂對一人也。此不然。彼疏鈔中解云。對一人何何得妄加之眾人耶抄前三可懺云。問。止息方便時。遠次方便。隨沒唯懺一近歟。又三罪別別懺歟。答。今文既云前三可懺。明知。設雖留近方便。前三俱別可懺又前三俱方便義。都無根本義。故懺近方便時。前不隨滅歟記。纔至果罪。共成一體無別方便了論四分意。成果時。因罪共成一體果罪問。若爾者。何故今下抄濟并懺篇云。若懺根本方便隨滅故。此雖至果罪猶有方便見云隨滅故。爾者如何答。
記。則異不祇僧祇意。果成時因別有之故。
抄。餘三例此部簡正記云。餘三即盜殺妄。例最初戒可知。不勞具解。
鈔。四分中但言成者波羅夷持犯資持記云。次引本律。且約初二兩篇壅住者為言據受。但云不成偷蘭。不分輕重。不了也。又復不明罪數多少。不了也。亦復不分諸罪差降。三不了也。
記。不言多少只云不成者偷蘭不立三品故。
抄。若準誦則偷蘭分輕重彼立方便。不立意念犯故。動色為始名遠方便也。此方便。約初二篇有上中下不同也。故云分輕重也。
抄。明了論中唯結品抄批云。謂前方便並是吉羅。但方便一蘭故言品記云了論品不顯重輕。此意也。
記。則失十祇問。僧祇意。因沒果成同本部今解釋難思如何答。戒疏四諫戒下釋也。
記。甚有眉目下有次具足善義也。
記。界內僧懺抄云。初明大眾者○多論中莫問輕重。悉隨僧三乞。然後請懺悔主。其受懺者。單白對首三悔文。如波逸提法。今明大眾。要具五人以上得行之。並界中集也。
記。界外四人悔誦意。除犯者四人也。抄云。第二小眾者。誦四人為小眾。他懺。則無單白。止得口問邊人。四分滅諍中小眾者。二三人也。縱四人。止同小法問。記云。小中先引誦。則制定以懺主自知非僧故。無單白。以引四分釋妨。彼即以別望僧為小。此就中對事用人為小濟緣記云。二初篇輕二篇生重。應界外比丘中悔注云。四比丘者。能所合論。須界外者。由制問邊界內。人恐謂別眾。准知無人亦通界內
記。遠者重吉此據本宗問。於本部依何文耶答。持犯篇云。如內心婬意。口未現者遠方便。此犯吉羅故。文云或發心心念作也記釋云。故下引發心。即上方便心念果頭此等意。依律發心作文。立遠方便也。
記。次近二蘭全取誦此且依祖師配立云次近。誦意云近二蘭故。
鈔。然偷蘭吉羅體通彼此玄記云。誦次方便蘭。了論方便吉。兩名雖殊。其罪體輕重俱是對人懺滅故。體通彼誦此了論也。類解應知。謂將了論方便吉。誦輕蘭。以蘭與吉。總居第二次方便中類。其輕重不別也。可不易解故曰應知。
記。正捨本罪問。中品蘭必問邊人。正悔亦三說。吉無邊問。亦正悔說。既是體別也。何云體通彼此哉答。實雖不同。今取正時對一人義邊牒同。云還同等也。不見說。小眾但對同邊萬無之諸異也。故持犯篇云。今通會輕重以知。罪體各別。有輕重義。祖師御分明。雖然唯受片也。謂對人之邊也。是以戒疏云。若準多論。此則初篇遠方便偷蘭。名雖異對人不殊也同記云。會通中分二。初准文會異。言遠方便者。彼宗但立兩方便。動色為始故云遠也。中蘭與吉。並對首懺故云名異等。若詞句三一實異。且就所對故云同耳問。遠次近之三方便。各犯一罪歟。又念念步步犯多蘭吉歟答。義云。准大抄并抄批等釋。又勘戒疏。今師依古。於三因間。立進趣方便。故知。念念步步犯多蘭吉歟又義云。三罪了論。而了論意。三罪之有餘罪不見。云明了論中唯結品故。戒疏等。於古師所立進趣云罪歟問。祖師本意。可立步步念念進趣罪哉。若立何此抄不出之哉答。追可尋之歟。
抄。僧伽者為僧僧又是梵語略也。非翻名。意云。若翻眾。唐呼三人為眾故。律中必用四僧故。恐濫舉梵也。
記。以攝間六夜等也較。
記。言犯此罪有餘行足類論云。覆藏本日治六夜。出罪等四人。誦行覆藏竟。本日竟。六夜竟。合七人不足。僧殘羯磨不妨應餘持云。但應名足。一切惡犯治。並不成足亦可。為所斫殘有咽喉。
記。合云眾法是寫誤問。不局當段。戒疏云。又云有餘。以行法不絕為稱同記云。根本不壞對前為目問。前云眾法絕分。行法絕不答。由行絕故。不堪預眾。今不絕。懺復本淨。即堪同法。是則夷罪。行法亦絕。僧殘眾亦不絕今者今何云寫誤哉答。
鈔。應強與波利婆沙簡正記云。波利婆沙者。謂與覆藏法也。此從所治過為名也。謂犯殘已雖無心過。僧抑令強為加法亦得清淨。夷則不爾。於彼心。無心強與加法。不成清淨也。鄰重罪者。摩觸等鄰婬戒主房等鄰盜戒等可知。
記。從彼自悔爾師云。爾字可作耳字。音通故。誤作爾歟。
記。六異一弄者失戒。此尼制波逸提也。注戒本云。波逸提三眾吉羅戒疏云。言失者。僧重尼輕。如多論解。女人煩惱染重。難制。若制重罪惱眾生故也。又云。女作在屏。若乃盈流故輕。男子不爾。隨事能於故重觸者摩觸。尼制波羅夷也。注戒本云。波羅夷戒疏云。摩觸一戒。尼重僧輕。所以然者。尼則煩惑情重。既是摩捉。捉必為淩逼成大過故。方便之內制與重名丈夫。摩捉必無凌懷不假深防。但就限分故制輕也。又女貪觸情重。有背夫從觸之相二粗者。與女人粗語戒。歎身索供養戒。此二戒。尼制偷蘭也。戒疏云。言二粗語。僧重尼輕。男則獷羞為之事數故重。女則軟弱。多恥為之義稀。又趣重果方便。縱造但結蘭罪二房者。主房主房。此二戒尼制偷蘭也。戒疏云。所以不同。僧是多利孤遊造房事數故重。尼則反前故輕。又如多論人共宿不宿故。無房量。縱有邊輕而不重。
記。十異一言人者。諸官人也。下手疏則犯。四獨者。獨度何入村宿四戒。合制隨一作之。則成其犯也度賊女者。尼戒本云。比丘尼。先是賊女罪應至死。人所共知。不問大臣。不問種姓。便度出家受戒僧伽婆尸沙能舉者。被舉尼將至界外。竊解之也受染心男子食者。尼戒本云。比丘尼染心染心。男子從彼受可食及食并餘物僧伽婆尸沙受者。勸餘尼令受染心男子食衣也相覆諫者。二卷中。蘇摩波頗夷二比丘尼相近惡。相覆為作諫。三諫不捨故犯之(已下四諫戒也八諫四同僧)勸同惡住諫者。勸習近能勸尼。佛令諫之。能勸拒諫則犯也小恚捨正諫者。六群隨一如意事。則嗔云我三寶。依餘婆羅門等可修梵行佛令諫之喜諍謗僧諫者。律中有尼名黑。常憶持事。諦僧云有恚等諫之也胝呼。
鈔。僧伽胝尸沙部簡正記云。僧伽胝尸沙者。即是僧伽婆尸沙。但梵音異耳。
抄。此乃量部名簡正記云。此乃量部名者。謂上言僧伽胝尸沙。是量部中之名。明了論釋二十部量部律故。
記。注舊記不知正云。此不同者。若戒不同。即不成僧義。不由定惠者。多宗解僧伽三種。一戒定三惠。今但取戒見。不取定惠故。云不由定惠增暉云。此不同者。若戒不同缺和合。不由定惠者。破多宗也。謂不由定及餘智惠。為僧抄批簡正記釋同之也。
記。此則求懺行別住者今云。上中下座之外。受利養故名殘者。此於行懺者力言。若不行懺者。一向不許受利不合殘名抄浮訶那者。翻為呼入眾中四云。善見翻為呼入眾羯磨。或名拔除罪根出罪也。
記。以僧伽之義該通三法簡正記云。外難云。此本說殘義。何以明於耶及浮呵那二義耶答。此中意顯有殘也。罪由僧與之。由於此法得清淨故。因說殘之義。便明六夜出罪二法也。
記。此云別住抄云。一須治覆藏情過。謂波利婆沙。此方義翻。或云覆藏。或云別住。母論云。何別住別住一房。不得處。雖入中。不得談論。亦不得答也。
抄。胝尸沙三義梵語多含故。胝尸沙梵語。含殘‧救‧勝義故。此翻僧殘僧救僧勝歟。由僧拔濟免罪故。云僧救。由僧拔勝故。云僧勝歟。但僧救僧勝也。翻名之段可尋之歟。
抄。偷蘭名大遮言障道抄批云。偷蘭名大者。立謂過相粗重故曰大也。遮言障道者。立明道。是所障罪是能障。以犯此罪。能障於道故曰也問。常大之梵語摩訶也。何偷蘭哉。又何遮梵語一字漢語反戒三字哉答。記下翻罪惡過下大罪。粗惡‧粗過三翻名之。
記。注古之調達正記云。障道者。如調達破僧。令法輪不轉是也(苑同之)。
記。與上同故有云。道師云。已三名。何一定哉。如下注當粗罪。
記。波離問經云羅遮問。引此意如何答。允師云。此出梵語異之。
記。注舊記云彼論具云正云。彼論具云薩偷蘭祇夜。此翻粗罪。善根破僧道增暉云。論中正音薩偷蘭(翻之粗也為)祇夜(翻為罪也文)兩記云夜。今記云僧。如何答未見本論。
鈔。二能善根簡正記云。了疏約調達破僧成。此人於佛起極重罪。必善也問。此正斷邪見歟如何答。義云。破僧之間。無證果人善也。非斷加行生得善故。不名善。既提婆最後無間地獄時。唱南無佛義云。提婆破法。輪之時。正起邪見斷癢根也。唱南無佛。後續善也。出血并破僧善。其故者。若善可捨戒。既非捨戒故。今抄下文如誦。調達破僧偷蘭。已佛令中悔之又破僧時。釋出血偷蘭可懺淨故故知不捨戒也。
鈔。所言過者不依所立戒抄批云。濟云不遂過之過。直是過度義也。謂越過戒律限拭之外故名也如牛突離援破出家城外。
  抄。後者從初受名彼根本罪雖過義。正有方便。從初名故。
抄。如後牛隨前者過名得最前牛故。後牛不名過也。
記。答若三方便初答意云。望波羅夷蘭最初也。近成波羅夷故問。次近俱蘭也。以何為初耶答。雖罪二。俱蘭聚故不可分別。只應云蘭為初也。私義云。了論意。結品蘭故。不可有二蘭不同也。次答意。吉通諸篇。不局二篇故。捨通就別以蘭為初也問。中品蘭罪戒儀之中何攝哉答。戒分也。則當段抄文云。或次僧殘後者。是戒分所收罪名重也。如初二篇方便。又記云。方便者。且順二罪為言。約前所立。遠應云次初篇具二。次篇唯近。遠在下收為戒分所解釋分明也。加之次下記云。隨列前後並收三品。但在前從重。輕者歸。在後從輕。止中齊攝又宗一下云。中下來報可墮吉釋文無諍歟。
記。遠在下收第二篇次方便下品蘭故。云在下收也。抑有由。
抄。或在提舍尼下問。上記釋云。凡定罪體。必約懺悔論爾者。提舍尼對人說懺之。下品蘭必三說。何在提舍尼下耶答。雖誠爾。一邊爾兼雜義故在下也。罪名重也。
抄。裸身用髮正云。裸露見佛及用人髮作繩也謂為衣也。
記。上所分正從別上所分正從別此點讀歟。不可有正從料簡歟。上三篇正戒分從。又云威儀。下四篇正威儀分從云戒分也。故云正從歟。應前不收輕。後不攝重。在前後重句絕。
記。同下聚立方便抄云。明了論中。初篇二篇有方便。第三第四篇立方便。第五篇中。但口。根本無方便。若動口思亦方便同記云。提三篇。例皆吉輕重多少不同可見○提下吉止分近則同前。復合次近總為一吉。
抄。義翻為墮抄批云。非是正翻。對義翻也酷罰之事。
抄。誦云。墮在燒煮地獄此律意。地獄總目燒煮地獄地獄之苦皆酷罰之故。喻之云燒煮也。障目地獄之處。故抄批云。誦云墮在燒煮地獄者。檢十誦律九十中戒戒作此解。更無別釋簡正記云。外難六聚所犯執皆合名墮。何故此罪獨為墮耶答。有局。舉例由似五塵為色。及論得名。唯局所見。獨名色也。此約總中受其別號。今亦如然。不足疑也。
抄貪心強問。三十皆具貪慢二心犯之耶答。戒疏意。於三十戒有二別。其中二離聚落蘭若衣)不可心故。彼文云。對於二離。雖非貪畜輕慢正教違宿失法制其懺及淨合持餘諸具貪慢二心也。
抄。若據罪體一懺抄批云。三九十雖分。若捨衣竟。但對一人懺舉單提同也。
記。捨墮全同但是同其數。及懺義。非謂戒相同也。則對僧戒八同。二異也。見本三四卷。謂如雨衣。尼是常開故。無過前用。如是例也。
記。十六戒總單提中。僧尼相望八八戒也。僧數分不及校。僧殘九十僧尼對交三種不同。有無不同三戒輕不同三戒故。云十六戒也。犯同緣異為僧尼戒。不云不同也。初有無不同者。戒疏云。有一戒。與不同三種例。初有無不同三。謂輒說法。至暮譏訶教誡尼非師位。次第問。輒尼等三戒。戒本云。尼等並吉。何云有無不同哉答。宗記云。此三中相因而制。尼是下位教僧義。後二因無又戒疏尼戒云。尼結吉者。非輒教僧罪也。蓋是不被差輒教多二眾亦不蒙不差遣。輒往禮拜同部故也。
記云。尼犯中初明大尼輒教校者。謂輒往請。次下二眾不差輒請之義故。但有輒禮拜等次輕不同者。戒疏中輕不同有三戒。偈言衣持(與衣)持(衣與尼。有云。兔羅綿者。非彼是犯故)屏坐(與尼屏座)三期(一期尼行二期同船三期女行)受賛衣(尼賛食)勸足(可知)美(美食。疏云。此吉羅者。不同罪。實犯提舍)牙角(針筒)過師提)覆(瘡衣)三衣量)論其罪相。至文當解已上引記文注之也。宗記云。已上並僧提尼吉問。何無勸足食戒耶答。可勘之。後犯同緣異者。戒疏云。後有五戒。犯同緣異。偈云。請足外道雨浴衣。皆謂犯罪即齊。異故。尼律中別立戒本。至文更三緣異中足食戒本中並云尼吉。疏云作不戒耳。二戒合制故。戒本云。先請。若足食已後食者提(此謂離合異)外道者。白衣男子亦犯。僧則開之。彼戒本云。手持食與白衣外道者提(此局異)年者。十八童女。增二年學法。僧則不爾。戒本云。不與二歲學戒滿十便與受具(此則有無不同)雨浴衣過量雖同。用則有別。僧開夏月。尼聽常用(開用衣短不文)。
記。自餘四戒僧尼捨墮。三十單提四戒故。云四戒也。
記。單翻薩耆尼薩耆不翻。只云捨云單翻也。
記。注舊云上略等正記之釋也。
記。長染不成懺為正犯長衣。又相染衣。此二中有違。不成捨財持云。如日中皆得衣物。初日為能染。餘日為所染。皆隨能染判犯。
記。三種一財二心三罪簡正記云。論翻為盡捨。三義。一捨財。二捨相續心。三捨罪。今正取捨財。若不盡捨還減相染則不成故云盡捨。
抄。三百六十罪本部意三九十合百十也。此各各有方便故。都合三百六十罪也。簡正記云。三百六十罪者。根本上。各有吉為因故。成都數三百六十也波藥致波羅逸尼。
抄。量部翻為功用玄記云。凡文二。初釋義。二但下釋部有無量至生者釋義中雖引多論上座部。皆了論疏。同引釋不假科出也。了論疏云。此三義。立三功用防守對治。一作功用防守。二功用別。三功用對治。配三義者。一罪多輕難識。好有毀犯應作功用防守無令毀犯。二此罪中有性罪制罪可識知故。有毀犯應恒加用別此罪。三此罪既多好有毀犯。若已毀者應作功用對治勿令滋。廣料簡者。初二約未犯。第三約已犯也。性罪者。謂妄語兩舌畜等是。制罪者。如堀地壞者等是。又名遮罪也此釋意。三義皆有功用之義今記意。三義次第相續成第三義。即以好毀等為第三之由也。爾者功用之名。且令被第三義歟。云由前二義。以成第三故。結名在後故難識好毀好犯。
抄。性罪制罪九十中三十戒性戒。餘六十戒遮戒也。
記。但除媒房謂二篇中。三戒唯遮罪
記。已後諸篇皆是遮罪此望多分云爾也。一向無性戒也。應即制。功用不出解行。波質胝柯轉變獄報炎熾轉變轉變
記。吉非性業視比座鉢中起嫌心犯非。豈性業哉答。
抄。但三部方便持云。僧殘一吉二蘭。提三篇。例皆吉輕重多少不同可見。然殘中三罪。一同初篇提下。吉止分近。遠則同前。後合次近。總為一吉。相可准其義如是
記。上悔義。成上向彼悔義也。
抄。尼有八種與僧全別簡正記云。與僧全別者。無病乞蘇。二乞油。三乞蜜。四乞黑蜜。五乞酪。六乞乳。七乞魚。八乞肉。文注云。上四比丘吉下四提也問。僧美食戒注云。尼等吉羅。乳魚肉何尼犯提舍哉。答。戒疏云。尼結輕者。大僧丈夫身報力強。喜為美食。取資身故。所以重制。尼乞美食女人所諱。為希故輕。此吉罪者。不同罪。實犯提舍突膝栗哆隨學隨守。
記。前翻律中名問。此律者指何律哉答。指本律取對戒本。且云律中歟。
記。今迴其語順此方言學當學簡正記云。式叉迦羅尼。翻為當學者。式叉云學。迦羅尼云當。即學當。彼則先所後能。梵音似倒。今翻譯者。先能後所。乃云當學也抄批云。當謂式叉翻為學。迦羅尼翻為當。謂學當梵言倒故也。謂翻譯家改異故曰當學。齊云。此方言倒多故。唐三藏云。在天竺每被彼僧誷云彌戾車如言自倒。既云喫飯。前云喫為喫空耶。應須云飯喫。皆先所後能也。又汝文字向下讀者。亦是倒也。梵本經文字。皆橫下亦有理教也。汝若向下為正者。今次第而座。何不著人。又汝堅續為正者。汝眼何故橫耶。隨橫著。豈非便易擡眼下不亦難乎。
抄。胡僧云守戒簡正記云。胡者。謂是當時譯律梵僧也。守戒護堅持戒品也。
記。祖師親承非所立祖師相傳所出也駛翫。
記。若就所訪就所訪名眾突吉羅。翻惡作故。今就能治行者式叉迦羅尼是也。翻當學。故簡正記云。又若就所防彰名。應云眾突吉羅。今隱其所防。就能治行為目故。云眾學也○戒疏又問。何不顯數但云眾學。解云。威儀微細沙。何有定數。故總目之為眾學也。
抄。誦云天眼見抄批云。檢誦云。時請比丘天眼比丘犯罪。如兩驛下。已便遮諸比丘說戒。以是緣故。鬪事起。不得布薩。說波羅提木叉。是事白佛言。莫以天眼。隨以肉眼所見。應說戒法中也。
記。諸部名數戒疏云。僧祇十六有。八戒四分無。誦中百七戒曰四四分無。五分百戒。四四分無。解脫十六。五四分誦百單七耆云百七。義已單對十語也。五分數同者。數同四分百戒也。
記。故知突吉羅名在六六聚七聚。二廢立異也。
記。惡作名通體局惡作之言通惡說。故云名通。今唯召作故云體局。惡說俱局可知也。
抄。非四部所攝所餘諸罪部者即篇也。簡正記云。了論疏云。前四部罪三方便方便當部(部者即是篇也)意云。所明部義。皆一一篇各方便根本。雖蘭吉之罪。初篇方便。則攝初篇部。自餘例次爾也。非四部果罪彼方便蘭吉。所餘吉羅皆云學對。問。四部方便吉羅不名學對。可名何耶答。
抄。及婆藪呌律所說罪抄批云。及婆藪呌律者。此云類律也。彼百戒。多明輕戒。謂是吉也。亦是此第五篇正果罪也。賓曰。舊人皆云婆藪呌律。是二十部之內一部也。別名今詳不爾。婆藪呌耆。真諦翻為類也。故知。是犍度異名耳。即是聚義也。亦是蘊積義。故知。犍只是犍度耳。如犍度不多不論殘夷重戒。唯明輕吉等。故今文云。多明輕是戒也。
抄。一切皆是問。抄云一切皆是。記云百多明輕戒。相違何耶答。一切之言。必不局婆藪呌律所說罪。上非四部所攝。所餘諸罪。今婆藪呌律所說輕罪。取合云一切皆是。故不相違也。是以抄批云。言一切皆是第五柯多者。此結上文也。從上非四部所攝。下並是柯多部攝也。柯多者。云別名也簡正記云。一切皆是第五攝者。謂前收所餘諸罪。及婆藪呌律罪。通攝歸第五篇也。
記。下云百問。指處之文云下云哉答。隨戒釋相篇戒體段引之也柯哆。
記。此部限量此部指吉羅部云爾也。此吉罪限數故。
抄。此是天量部名抄批云。謂柯多部。是第五篇罪也。量部呼名不同耳。了論量部云。此柯多等名出彼部也以無別口業故。意是惡作翻之。
記。彼宗論明心戒疏云。果不從因生。如多云視比座鉢心念等罪記云。心念者。如想鉢默妄之類無因成果。若爾多論。亦制心犯。與成宗何異哉思之此解釋多宗又立意念犯如何答。四分不同也。謂決念惡業。顯外相成犯也。內心嗔恚損色。乃至點妄外想成犯也。若不顯外相不犯也。此。能能可思惟也。
抄。而義兩別明了論與今薩婆多而義兩別也記云。心色各計故也突瑟几理多息叉柯羅尼息伎柯羅尼。
抄。此間不解分別輕重通名眾學謬問。上云所餘諸罪共學對。又云。一如皆是第五柯多部攝。此等不分輕重何今云謬耶答。可有通別二門。通名之時。輕重俱能雖自學對柯多。別名時亦可各別問。通別會釋難思如何答。如惡作口罪通名惡作。若局名之時。身名惡作惡說例說此。然而不辨通別。總名眾學。故斥謬也。是以抄批云。分輕重中等者。此明了論。約吉羅自分輕重二別故。彼疏云。若通說第五部中諸罪。柯多。就中約輕重分之。重者名柯多。輕者名學對。為分別輕重異故。於輕中別立此名。故名學對簡正記云。分輕重者標也。重名柯多者。意道。若通而說之。第五部諸罪。總名柯多。若於中輕重兩分。重者即名柯多。輕名學對。為分別故。立此輕重二名也。學對者對首上輕罪。須學識知。責心對治所作之罪也○此間不解分別輕重者。此間四分律。不解分別云學對。重云柯多也。通名眾學謬者。意通。若解分別輕重。重則對首。輕則責心。既不解分別輕重。喚作眾學。即無兩懺。但一例責是謬也問。若爾者今師問輕重。皆名突吉羅可謬耶答。不爾。今不辨輕重。通非名眾學突吉羅歟。只過邊齊名突吉羅。翻惡作。望能治邊名當學歟。爾者非謬也。
記。無論三業故心齊重誤皆犯輕問。意地誤犯其相如何答。有云。齊正衣。前後可見。然不見意誤犯也問。此與無記犯如何異哉答。意誤犯付勤護者云也。無記犯。少付寬怠者云歟。
記。初明吉羅心念問。想鉢兼妄等之罪。皆可云誤犯哉。既輕吉故。若云誤犯。何惡覺默妄等。以故心犯無之哉。若亦許有故心犯。何云輕吉哉。故犯重吉故。方方有疑如何答。了論意犯可尋之。
記。想鉢點妄想眾學中當繫鉢食是也。多論中視鉢起嫌無方便罪行宗三上云。多論口起嫌心犯。當座即起無別方便。然須目視非不嫌色默妄者。說戒默妄也。惡覺者。貪瞋癡等惡思惟也。失念者。汎爾亂心。謂常爾亂心。謂常爾一心之制法也。
記。不有無頭輕吉。論方便有無。諸篇遠方便。不論方便有無方便無方便。
記。亦約心動色以明次第謂示方便位也。直心方便。動色近方便也簡正記云。了論云。方便者。如欲樹初動語。是遠方便。二進地向前。是近方便樹過人即是究竟。餘戒准此。
記。因本罪同謂因罪本罪同吉羅故問。於故誤吉羅。可方便哉答。持犯篇可有問。其誤犯方便相如何答。古來難義也。可尋之問。重吉對處懺也。然近方便吉可對首哉。既方便根本不同也。何同對首哉。又遠方便可有輕重哉。若云無者。既故心可云重。若云三吉皆重差降哉答。
抄。若懺根本方便隨滅此了論疏意也簡正記云。了疏問曰。重罪若已作根本方便根本不可別懺。今此輕罪已作根本方便可別懺不答。隨根本不可別懺。由方便皆成根本故。根本是可懺者。若懺根本方便隨滅也問。上記引了論意云。纔至果成共成一體無別方便。彼成果時。果成因設之故。別無因罪此云方便隨滅故。雖成果方便尚在之爾者相違如何答。記初明懺重吉雖是對首了論疏意。重輕俱責心。悔對首不見也。所以爾者。簡正記云。了疏問。方便雖同。吉羅輕重懸殊。云何責心同滅。答。雖同責心心有優劣。若悔重罪方便。方前所起之心。是大須故。責過方滅(此則重重責心也)若輕罪方便但云不應起。此心微自呵責得滅(此則輕罪輕責心也)法亦通下用者。向下六聚篇中用也。下懺篇不更出遠方便罪。重責心輕罪輕責心但准此而用之爰知今對首首言。非彼論意。約本宗等意歟。但重愚案云。彼論意。重吉對首懺並重責心歟。既上云若動口則重。對人方滅。今云重重責心。故知不違彼動意歟問。今家意約違者。重吉此據本宗之旨。初篇遠方便下篇遠方便者。齊對一人應悔之耶答。爾也。即懺篇云。問。如初篇方便吉羅。後篇方便何齊責說對人懺。答。罪名自齊。業隨起。重者重悔。輕者輕治。同篇一處治故。治悔無階降。如局初述。
抄。法亦通下用正記云。通下懺篇用之簡正記云。法亦通下用者。此遠方便。隨罪輕重。二種責心。悔法亦通向下六聚篇中用也。下懺篇中。不更出遠方便。重重責心。輕罪輕責心。但此而用之也。不同。古記云。通沙彌之眾用今記云。故此指通。不云下篇用不用。雖任餘記意。可意也問。若爾者。至下懺篇見。別出吉羅法。何今通下用云哉。又彼懺篇記云。彼了論。但云不應起。即各責心。然無軌式不足準用此釋又以不許用。鈔記釋。二共至下不許了論法用。爾者今鈔云。亦通下用。意難思如何答。義云。下鈔至引毘尼母。出責心悔法。了論不為本故。記至為不用了論。故云不足準用。不妨傍用。故今云亦通下用歟。又義云。凡吉羅懺悔法。諸師解釋不同也。且鈔主所存故。犯對人說責心悔也。而故誤之犯可用三業。又三業中。語之誤犯無用不應起等法。仍下篇別出之。依之懺篇記。釋然無軌式等。此誤犯事也。意地誤犯法篇不出之。此時可用不應起法。今記云下篇不出者意地懺也問。不應起等法誤犯起。時可用此法。若已誤犯心成已。如何可懺哉答。設已成犯可用不應起等文歟。
記。婬觸語欲語麁語。歎為身索供養戒。屏與女屏坐戒。露與女露座戒也。蘭吉即方便者。初二篇方便也。蘭若受食恐怖蘭若受食戒也。謂女來蘭若食時事也抄批云。問。在嫌疑處容犯一切。不應准局無染諸戒。答。理實雖通一切戒。然由愛染過失重故。立不定深防之。
抄。若論罪體生疑不信突吉羅首師南山。立不定罪體。云生疑不信。是突吉羅定賓等不立。不定之罪體也。即抄批云。即首律師云。以疑似為體。今破上解云。女人。豈成過體(賓述云爾)古師亦不許結吉者。謂有犯。即入篇聚收。未犯理合無罪故。首疏問。七聚之中不定之名。云何結吉。答若作此難。我反問。汝七聚之中。不應爾。及如法治之名。然不應爾。如法治有犯。不然此既是犯亦不入聚戒。定聚中雖無結吉何失。又略說戒中。亦具不定意說。若不許不定名為戒者。五種略說戒中。何故含不定。方成五種略說戒也。既名說戒。明知。不定亦入戒門收也問。此不定罪必作所罪則犯不定歟如何答。彼犯緣隨作犯必作所作罪。彼罪成時不定罪則成也。
記。即如戒疏略引示之戒疏立五門釋之。所由。二釋名出體。三最初同意。四通塞諸相。五僧尼異。今初制意也。初句通示教意。不下別敘。此篇乃是託緣興制。令道俗相檢耳。是以云不相鑒察。容自勵也。隨信舉發者。緣起時毘舍佉母是名信也定賓疏云。懷信為重信故問。無女時此不可立歟答。賓疏釋并義抄文。似約聖女。然以生疑不信邊者。何間聖凡道俗等可明勘之(此齊抄意)所以篇列第三者。次未來意也。釋名義者。第二釋名出體門意也。不定宗記云。不定謂俗女心疑故。云若波羅夷等。犯未定實故云不定。文言應一一治。自依篇聚者。所疑二罪三罪治依本篇可懺悔無者。此第五門意也。今記略三四兩門也。尼所以無者。古師云行。行必有伴故無屏露。今解云。由比丘與女生疑處座。夫主不信。或時驅出(謂夫有驅婦之義)為意處深故制有下明無)尼雖與男獨坐生疑。天無屬婦之義過微故不結也。
記。六群誣留犯盜留亦六群隨一也。能誣六群中餘人也。現前毘尼緣起云。時留提夷。與六群在河浴。迦留陀夷誤著彼衣而去。六群比丘。後謂彼盜。便不現前。與滅擯羯磨迦留陀夷以緣白佛。便責已因制此法。
記。二憶念地謗沓婆犯婬地六群隨一也。宗記四即二諦戒緣也。前云地嗔謗即六群一數也憶念毘尼緣云。時沓婆摩羅子。為僧知事六群中得惡房臥具請處。起嗔謗云。有愛恚怖癡。遂以婬事誣謗。親於問虛實。彼云。從生來乃至不婬。況於覺悟比丘以事詰問六群。便云。沓婆清淨如是事。言。沓婆無著人。不故犯戒。應白四羯磨。與憶念法也問。憶念眾僧作之歟。將沓婆憶念之歟如何答。兩邊故義抄云。憶念者。由作法念彼清淨。謗情即息故。就能治得名彼記云。能治即作法證彼也。又犯者。憶念為能治。訪者為所治故疏云。與證明憶記無犯也。無著羅漢此法。
記。三不癡因難提顛犯多犯不癡毘尼緣云。時難提比丘。得癡狂病。不順威儀多犯罪。比丘請問。便言。癡時造罪。病差不作。以事白佛言。三種癡。一者常憶說戒常來。二者不憶說戒不來。三者或憶或來或不來。此人應白四與不癡羯磨知。時造過差不造。應僧清得行足數故制。
記。四自言比丘犯盜自言治緣云。在膽婆國。白月五日說戒時。在眾坐說戒初夜即過。阿難請說。言。如來不淨說戒者。此理也。中夜後夜請。答亦爾。目連。即以天眼犯戒者。去不遠內。壞腐爛外現完淨。即手牽出來白佛言。眾已清淨應得說戒言。自今已後。不應為自言治因制此戒。
記。五人語同破僧鬪諍彼緣云。舍衛國時。諸比丘八事諍不息。遂至中斷不了。白佛言。與多覓罪相法非法一處。應一差比丘舍羅三種。一者顯露。二者覆藏。三者語。若上坐有智人和尚闍梨。住如法地。應顯露舍羅。若住非法地者。二法行之。若非語人。多彼應作亂起去。
記。六所因眾力妄語彼緣云。時眾釋子論義外道功問。前後相違中且爾。比丘以事白佛言。僧應白四與彼羯磨治取本罪。奪三五事。若伏首本罪者。應白四羯磨。加法為解故立此法義抄云。所者。前引後違。或前言犯后言不犯。前言重後言輕。言致相違。徵其處故。於前後中。以前為實。後便虛。何者初言伏罪可好心。僧未許治故。言多是實。後見僧欲治。便復更言。此是懼罰之言。義可不實故不信也。約境為名(謂處為境也)。
記。七草覆地彼緣云。舍衛國比丘共諍經年難滅。以事白佛。聽彼此二眾相對共滅。應一上座作白言。我等入多犯諸罪。除不至白衣家餘罪(不至白衣家由對俗犯所以除也)共長老作草覆地滅。彼一中。上座上作白已。彼此和合。罪諍俱滅。更不相問。草覆地戒。疏云。兩明相諍經年難滅。勘檢罪不知首尾。無由教取是非故。直面對各陳咎失。不須後說。彼是非罪諍。於此一時。從諍草掩泥事。諍便止故曰也。
記注。有云僧尼通有等僧尼義增暉釋。或云。七通吉之義。正記釋也。是以正記云。通者。古云。僧尼皆有。謂之通有。然此科末。諍云。僧尼同數。共成戒。不應前後重說也。今申解云。事非一。今不滅吉。皆有吉羅故曰通有也。
記。不不定事起一人此犯雜生不定一人上可有之。七滅必非一人上起。故且如是釋歟除殄。
記。一詮法是非如論常無常等也。宗記云。言諍者。因評法相律諍八事。餘諍例此。覓諍因他罪諍其成否。犯淨因有懺罪其輕重。事諍唯據羯磨僧事。若非羯磨並歸上三。
記。以現前人語二滅現前現前現前不同。三現前者。一人能諍人。能滅人現前故。二法三藏教文判。三毘尼(以前明判令受之滅也。宗云。開迷殄息文)五現前者。一人淨人也。不入能滅。二法羯磨法。三毘尼須用羯磨德同評德貶退也。四僧(六和具足即應來者來者也)五界隨界限域有僧皆來也。此中下品言諍用三現前中品品用五現前宗記四下云。現前一種。通三諍該九品。除下品言犯不秉羯磨。但三法。餘七並加羯磨皆具五法自言一種局后犯諍。通治二品。自餘五種。單對品即作圖示之。
記。二圓三根伺覓前罪覓諍即評三根清濁。五德通塞。因舉評犯。遂生其諍故。云覓諍也詳法是非。彼此諍言伺。
記。因評此犯而致紛紜賓疏云。且一人手掘地。二明傍評。一云。彼人想堀。犯波逸提。一云。彼人地非想。犯突吉羅。諍既紛紜。喚彼犯人。問取自言。犯人便云。我想。即令對面懺。諍滅名自言治諍。餘聚羅准此應知。
記云。評他已起羯磨一切羯磨之上。起此諍也義抄云。評他已起百一羯磨。彼此不和。
記。注言覓犯中各有事戒疏云。約言覓犯各生事諍。謂若評羯磨是非迷悟不決。此名言事諍。若評用法治舉徵覈虛實。則名覓諍中事諍。非法羯磨重輕。是名犯諍中事諍問。今此事諍者。於前言覓犯上起羯磨生諍歟。將汎通一切羯磨歟哉答。賓師不局。而通一切。已起羯磨生諍故。名事諍意云。一受羯磨於能秉僧。諍此僧犯罪有無。論此已起羯磨成否。名覓諍之事。諍故以覓諍能滅。亦諍此有罪輕重。論此已起羯磨成否。名犯諍之事諍。故以犯諍之能滅。此上迷悟不決之事。可有之。有其事。皆諍之事諍也。故以言諍能滅之也。今鈔主意。多分以賓師義故義抄云。許他已起百一羯磨。被此不和但於覓中事諍少異。所以餘者。戒疏四下云。若評用法治舉徵覈虛實。則名覓諍中事諍又義抄中二云。若諍治人罪能舉證犯。所舉諱犯不背引過者。覓中事作又補要記釋云。治人即責擯於等法也。罪即舉前人之罪。須能舉者。與正其罪得伏。方與應召來入眾。當前為舉。舉已為作憶念不依實伏首者。乃作不見不懺等。舉及馬驅出等之法。皆覓中事諍。今評用起諍。即覓中事也乃今依此等釋。推抄主意。事中言犯兩諍。通一切羯磨。但於覓於他罪上起羯磨。今起名覓中事諍也問。若爾如賓師。於能秉僧諍犯有無義鈔主不諍之哉答。不可通之。但抄主付其義顯。且一類歟問。法礪疏釋云。言諍中事者。斷言諍時。用人語作簡眾白等是也。覓諍中有白四。犯受懺單白和眾白。於此等羯磨。生諍言覓犯中各有事諍爾者今抄主義異之哉。又同哉答。言犯云事。異顯然也。於覓云事雖同。而又異也。彼局前覓諍能羯磨取之。今但於他治舉羯磨立之。若爾者何義。抄總釋事諍云。評他已起百一羯磨。彼此不和遂生其諍。諍由事起故名事諍准此文言覓犯之事。通一切如何答。誡疏主亦可同賓師釋。今且約舉羯磨釋歟。亦賓師何遮於舉羯磨之義乎。若互遮者。但可為不盡理故也問。若爾者。如彼礪師釋。於前言覓犯上起羯磨諍之義。亦不遮之乎答。言已起百一羯磨者。理不可遮之。於其能羯磨。尚起。反用前能治何得滅乎。此理未會。仍且可除此羯磨歟。或又一分可諍之歟。學者可察之。徒勞宣釋記滅諍彼此並同飾宗記中義厄無滅僧祇律中○四分下文非關本部。立名乍異也。簡易可識故。
鈔。具三義則入五中問。三十捨墮五人僧九十單墮一人悔故。誤兩吉悔罪各別也。爾者不均之義分明如何答。此戒疏一下問答也。彼明。三九十雖似各別。據正悔法還亦但對也。故義顯所詮三十悔法。下無人為但對首。悔其罪。此邊殊同也。次又戒疏一下云。故誤兩罪名種相同意云。懺悔之法。陳名種相為悔法本。雖對念各別。說相種同也。是以可為均義之深矣。
記。或均或雜等偷蘭一類云均。或雜者以上望中。以中望下等云雜。或前者隨品。攝戒分故。列僧殘下。或後者隨下時。威儀分攝。故列提舍尼下。依之云難定其罪也。
記。故入聚收戒疏續云。如大疏中。偷蘭滅擯小疏悔問。記云。反中。蘭吉俱雜。吉得入篇。蘭亦應爾答。文為二。初正答。以蘭果罪自分三品。當局名均。相收還雜。前後吉羅究竟體無輕重。故知不雜。定在未篇故非前後。言同墮者三懺大眾一人對首懺蘭亦爾。但蘭分三體。互懺不成。墮墮界三別。故為異耳。如下引證。逆蘭滅擯。餘通三悔。故知體難。
記。五百之言他文所出智論。又於藥師經也虛實。
抄。兩列定數約指為問。記釋初示數不定。抄記相違何耶答。云百五十。云五百戒。皆無量無邊戒隨一故。抄且云定數歟。是云非虛言意也。依之簡正記云。答中約指為言者。謂百五五百。兩列階定之。數約略指此但僧尼戒歟。非此百五五百戒故。記去未數不定。是以簡正記云。通言未必依數者。諸部通而言之。即云五百百五十。未必一一依此實數此出邊邊故。何不相違歟。
鈔。論其戒體無作義抄有二義。一云。總對萬境無作。二云。別望萬境無邊無作。今初義也。故云無作。具如後引蹊經。
記。戒通過別從別為言戒通者。無作體通故。過別者。三百四八等文。約所防也。
記。彼云略則八萬四千問。此與抄引文相違如何答。勘彼論皮羅蜜文。互第四兩卷。然三卷云。略說則五百。廣說則八萬。第三羯磨訖。無量成就。又同卷次文云。略說則百五十。廣說八萬。第三羯磨訖。無量律儀次第四卷云。復次是戒略說則有八萬。廣說無量知本末所引各取兩文也問。彼本文但云八萬。而今記云八萬四千。又下釋相篇。云八萬四千相違如何答。下記云八萬四千。對塵勞門准之以義釋歟。又異本歟。
記。則知五百言非虛矣問。此問答之意極成如何答。其意云。律儀無量也。雖云五百。則當其量故云五百。雖無戒名無其苦歟何由一揆。
抄。初料簡業輕重問。此業科。與證來果局如何哉答。業科。通云業制輕重。來果科局出制罪未來也。若爾者。依因說果。如何因罪通果報局哉答。制罪一等無輕重故。欲明非必業通。輕重感報故。明業道重輕也。
記。須分體性體性三性也。是體即性業釋也。下云三性者。性即必體分者三性各別也。非謂分體與性也。
記。因果異意云。制果果。制因業因。相對各異也問。如犯一戒。制俱在之。其受報相如何答。如殺畜一戒。制俱具之故。於一地獄。益苦受之不可二時受制分。若爾者。制業均利益苦可知。制業輕。亦隨制分。制輕業重。如破僧偷蘭如何受果耶答。隨重可受之制罪。隨業同受之不可各別也。
抄。業要託三毒而生問。二業分別無思之可知。意業之時。業與惑差別何耶答。有云。以初一念為惑。第二念以去為業私云。惑三毒是也。意業者。作動三毒。是云業也。
記。一切業障懺篇引之華嚴之文也普賢觀經有之。但是一心真性也記序云。一識無明淨叵得應絲毫不昧。
記。硜然計我謂不人之愚貌也。世云硜硜者此字歟硜然。
記。從本至末本謂妄我。末即業苦勸令識知也。莫知所止覽此。
抄。並由意業為本簡正記云。就三業中。口獨不能成善惡。要假成也。
  記。然據善心福報由心愚癡損境義一如知事互用塔上拔草等。善心犯戒善心善受福報。由心愚癡損境義一。制業犯也。但業有少輕。制還教也問。制教善心苦輕云由本善心更不增故。爰知。制罪依心非無苦輕重獄延促故。上記云。且據制罪一往以分問。於六獄有苦重輕。延促故。又云。果報隨心延促不定也。爾者何業有少輕制教云哉答。實制論果時。依心有輕重。今云制還依報。但以業道重心果報。非自輕心人。制罪畜墮波逸提聚獄。但於此獄有苦淺深故。不同化報業也。此邊且云制還教歟無畏難。
抄。或由見起抄批云。言或由見起者。謂五見之中。此屬邪見撥無因果
抄。或不信破此戒此報抄批云。即如伊鉢罪龍過去迦葉佛時故。壞伊蘭樹葉。墮龍中。風動樹時。膿血流住。釋迦出世未記脫時。今時彌勒出。汝可問也偶爾。
記。重輕篇聚無出此三問。論業依制教歟。將約化教歟如何答。正論業依化雖談之。又制教非不論業。既云犯即問無心不犯等故。今亦以三性望諸戒作局。是約制諸戒犯緣。皆云婬心染心等故。爰知。篇門罪依業判犯歟。但於同篇罪雖不替依心。爰報可有延促歟問。業云通制者。何故持云。如篇聚業輕重。受報淺深。篇聚業即依他此即業約化談之何況依心云受報有輕重者。制相濫。如何可分哉答。自本如答申。正論業依化故化以心定罪輕重。雖然又可通制也。今約三性。婬妄等戒。以無記心犯不成犯故。以此理案。可通制歟。次制相濫難化教論心濃薄。以重心畜。以輕心人重故。制教不爾。設以重心畜。六聚配當時。墮波逸提獄。不墮波羅夷等獄。但以心輕重。於同提罪獄受苦輕重。劫數延促可有之也。雖然十惡業。配立六聚六大地獄。配不同故。不可相濫也。
記。如婬妄失媒麁毀兩之賴問。見文毀有為教誡始終救。及兩舌惡知識惡伴黨。爾者何云不通善心哉答。雖通善心所作。而非犯矣。故列不犯中也。
鈔。一者善心犯戒問。實以善心犯戒。可引當來地獄等果哉答。此事大難思性相所別者。三途業是非福業也。非福業不善業為因。若善者豈煩惱又互用之。盜并殺等是十惡業也。若惡業具五支。豈其中煩惱方方難思。如何耶答。善性者且約意趣。實尋其體非煩惱。律云愚癡波羅夷乃至愚癡突吉羅故。
記云。由心癡故等必愚癡相應故。依之招惡果也。但簡極猛利心故。一往心相善心。是以云善心犯戒也。
抄。看俗殺生教令早與勿使苦惱殺生半殺懸令惱故也。
抄。若論來報受罪則輕由本善念更不增苦問。不受其報。故云則輕歟。於制罪有輕重歟答。義云。業云則輕也義云。於制罪有輕重也。今記於六獄配當畢則云雖犯重愆。未必如數感地獄總報。其中命延促受苦輕重。不可一定故。制罪差別也濟抄云。由本善念不增者。謂雖同獄。由善惡有苦增微也。是尚約違制。不關業道矣所謂拔草遮戒業道罪。於違制罪。既以善心故。波逸提眾合地獄苦輕。云由本善念不增故更不增者。非謂業道罪。是遮戒故。以無慚心。拔草眾合地獄千一億四千歲可墮獄也。今以善心雖墮眾合苦少輕。又劫數減也醻。
抄。謂業道也及以違制也訓也。
抄。但一罪此釋遮戒無違理依之戒眾釋遮罪具二體。非理也問。若爾者。何故戒疏釋遮云有作者。與理相違哉答。如十惡業。非天然理性惡故。云體非理。雖然亦非無違理之義有二義。一云。雙持。通一切戒。此邊是理業也。一云。一切遮戒法性義故。遮戒理義也。
記。十善戒雖懺三惡道不除等不殺生等之十善戒所攝戒犯之時。雖致制門懺。業道三惡趣報不除也。即下六聚報篇云。大論云。戒律微細。懺則清淨。犯十善戒雖懺。三惡不除。如比丘業報猶在爰知。十善戒者。指性戒語也分。
抄。由無慚愧初無故悔抄批云。羞於天者曰慚。羞於人者曰愧。亦云。羞知曰慚。羞他曰愧。
記。始終二心緣前四種義云。無慚為始。無愧為終。以此二心。兼上濁重等四心也又義云。始終二心該前四種。一一相兼者有無悔之二心。始終兼前四心即濟抄云。始終者。謂造業間。自始至終具足之也。二心者。即無慚愧也。
記。古記云初都之正云。初者古記云。初都也。若觀字書。有將初訓都。如爾雅云。初始也。說文云。從衣刀裁之始也。今但取始作也。
抄。佛令中悔破法品蘭也。界內大眾懺也○心殺蟻。重於慈心人。
鈔。調達破僧○佛令中悔之。
問。戒疏云。如大疏偷蘭滅擯小眾悔同記云。如下引證逆蘭滅擯餘通三悔逆蘭懺悔不許見。相違如何。
記。此翻天然正云。此云。天授亦云天然世相。則無足相。及無見頂相也。十二遊經云。四月七日食時生身丈五尺四寸。
抄。一作業二受果定抄批云。經云。一作業二受定者。此是生經也。案彼經云。業有四種。一者時果報不定。二者報定必定三時與果報俱定。四者時果不定。時定者。所謂現在後世若時不定果報不定。是可轉現世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緣力故。惡果定者。亦可轉輕。何因緣故名果報。定常作悔故。專心作故。喜作故。誓願故。歡喜故。是業果報。定除是業。外悉名不定眾生業。有輕有重。近。隨其因緣。先後受之。如身戒心。惠是人能轉為輕。輕者不受。若遭福由過善知識修道善。是人能轉後世重罪。現世輕受。若人具欲界諸業。得阿那含乃至羅漢。能轉後世現在受之也。有云。若定業者。佛亦不免。即如調達推山押佛時。迸石方四十里隨遂。世尊處走避天上人間委隨不捨乃至場足跌血出。佛說偈言。非空非海中。非在山石間。有地方所脫之示業○今詳是圓德。何不盡。亦業報。以誘眾生大乘經中皆言。示現我視人天能破和合僧者此所引經。今記不同也。亦今記約三時具闕。作定不定事。不知出何。可勘之也。

佛堂

記。故三引經轉證問。業道不除事。設惟不定業此義。何必引定業哉答。
抄。諸佛威神所不能轉問。以懺悔力。定業轉所以爾者。事鈔中四云。若論事懺屬波愚鈍○則業有不定別。或有轉報。或有輕受同記云。言輕重者。就過為言。五逆謗法用僧物等為重。餘則為輕。又凡造罪具足三時俱起。猛為重。或二時一時為輕。定不定者。復簡業。定業極重。縱懺不亡。不定猶或轉易。下句彰益轉報。謂易奪不受對上輕及不定為也。輕受謂轉為輕。即上中定業知事懺悔滅定業。何云不能轉哉答。依懺悔力。轉重輕受歟又義云。於有輕滅轉易二。今云不能轉。云轉滅力。轉易義可許之。故不相違也問。於事懺悔雖不成。以理懺可轉滅定業哉答。以唯識現觀可滅歟。是以事抄云。以此三理。任智強弱。隨事觀無非不遣故。華嚴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懺悔者。真實相。此大懺罪雲消準之唯識觀時。豈定業可殘哉問。依懺悔定業滅。不定業何不同哉。不定業輒不可滅。依懺悔力滅故。爾者無定不定差異如何耶答。抄三無記心犯多論三云。無記結者。不修三業。食已而眠了起。洗浴共論世間無記之語。令身肥壯者是也。
抄。如比丘方座高讀虛論謂坐也。即如俗人坐。指合兩足四方坐是也。佛法坐法。謂結跏半跏座是正云。高談虛論者。即文華世。辯非出世益物之論。
抄。縱放口問。下取列事應犯本罪耶答。雖縱放應犯本罪所明善心犯戒哉。

如僧媒娶

抄。妄用僧物抄批云。謂屬上媒嫁淨人也。將僧財供給婚具。所以屬無記者。謂前有方便乃至和僧之時。不分別善惡。但是無記和僧而作之今記意。縱放無記。不云有方便也。
抄。如是眾例並通攝犯問。此犯者化教犯歟。將制教歟如何答。制教犯也。既高讀費時。背常爾一心制。故云犯吉。何況損傷草木和僧媒娶。手觸僧器等。皆是遮戒也。豈是可無然理犯乎。若云制教犯。何故無記犯不感地獄總報哉。必犯六聚罪隨墮六獄故。是以不免地獄。由違體爾者豈不感地獄總報可云哉答。
抄。此非心便下記云。心便是感謂結使之義也非即上。
抄。不感來報問。謹護人開迷故不感來報。上縱放無記可感來報哉答云。感來報。睡狂無記方便故。成果不何耶答。
抄。問無記唯識論云。記謂善惡有愛愛果。及殊勝體可別故。非善惡故名無記簡正記云。夫無記者。善惡性中。別號無記無記不成業。何得當來受報。
抄。初言感報謂先有方便問。此感報。總別二報何耶答。總報也。別所感事次釋見故問。若云總報。成論中云。夢不感總報。不無別報此初釋既約睡狂無記。豈睡感總報乎答。自本初釋睡夢無記當體。都無感報善故。成論云。不感總報也。而睡狂無記云感報。約前方便心感報也。
記。前兩種無記此於無記當體。許有感報之義。而不感總報。感別報也問。俱感別報。縱放無記睡狂無記差異如何答問。此義通前兩種無記者。上記睡狂無記三類。謂自作他犯等也。如自安人殺盜等。可感總報哉。既人等。皆十不善業所攝。何不受報如何答。今記意。不感總報此不審也。竊恐記釋不盡理歟。但抄解釋。初約睡狂無記解。後約縱放無記釋。如引三文。前二證後解。後證前解歟。
記。總報謂地獄受別報謂餘趣別受問。常途性相法相俱舍等意。以地獄餓鬼六趣之總體。第八識為總報。其上受苦輕重壽命延促。俗姓貴賤所感貧等。是為別報也。此皆互六趣在之。何今地獄云總報。餘趣別報哉答。義云。破戒墮獄時。必受總報。餘趣別受者。依破戒餘趣時。不受總報。受別報故云爾也。啖糞鬼等受鬼總報事。依餘牽引業。受啖糞別報事。觸僧器破戒業也若爾者。依破戒地獄必受總報。餘趣受別報談之者。依破戒業。無感地獄別報。又無感餘趣總報哉。若云無者。何故律中律戒生二道天上人間破戒二道地獄畜生云哉。此依破戒業。感地獄畜生總報何況今記中。手握物器。墮餓鬼中又云。使不淨食與僧。墮餓鬼中等。豈以此等文。可云感別報哉答。破戒二道文。地獄感總報。畜感別報。且總目云墮二道也。今記墮餓鬼文。以可列之。言總雖云墮餓鬼。意別取別報方也。抄云作啖糞鬼。記云為蟲噉不得糞食等。豈非指別報哉又義云。彰略出之。於獄有別。於餘趣有總私義云。凡今記釋。依目連罪報經等意。六聚罪配當六獄故。以地獄破戒報果。於餘趣別報感之也。以常性相不可難之問。若爾者。雖無記而云破戒。何不感地獄總報。而感餘趣別報哉答。
記注。有指十二頭陀經增暉云。頭陀經明頭陀。因移繩床。暇蟇過作野豬苑云。如經十二頭陀經。亦沙門頭陀一卷。宋求那跋摩正記云。如經諸記。指十二頭陀經。親撿文。未詳何經。
記。羅漢為悔問。此業罪歟。若云業罪此遮戒也。何業罪。若云制罪餓鬼中作制教懺悔樣如何哉答挃呻吟聲不得糞食。
記。成論睡眠業者如夢失五吉之類非成論明五吉。成論睡夢。業如夢失五吉之類。引類明之也。五吉對五事得五也律云。一惡夢多。二天不護。三心法。四不思惟明相等。五數失精持中二云。若初睡時攝意夢失。無犯不攝而失悔。五吉羅不失。理非結限。但不繫相違律得吉。初眠即結非是夢犯心常兢勵。偶爾業苦綿積虛縱污染塵境可為歎息。
抄。主報莫窮簡正記云。謂犯多罪。生生受報。有體意故曰莫窮氣嗟毀犯陷遂重愆。
抄。二引誠報此識之言意。簡正記牒言引成報者。爾者成字誤作誠字歟。但說今抄文。引誠報可訓歟。
記。果報隨心延促不定問。此制罪果報將業罪果報歟如何答。義云。約業罪業但所存義意。約制罪讀之。既六聚六獄配當。依制罪定之故。是以上記云。如下引經墮獄年劫。且據制罪一往以分故。爰知。若隅邪見犯可多此數故。云何止此數也。慚愧慈心之犯減其數○勿條論事歟。設於制罪六聚六獄配當惟不相替。於同獄不遮壽命延促受苦輕重歟。今云。準知經中且據一相也。
記。在須彌峰半腹問。與半腹相違如何答。有云。峰字可訓崛也。又義云。峰者山通名之故。云峰也。又義在須彌峰半腹可訓之也。
記。天五百歲為獄晝夜凡等活壽量。以四王天五歲為一日一夜。以五百歲正為彼獄命歟即簡正記云。頌云。人間五十年下天晝夜第。斯壽五百上五倍倍增。人間五十年。四天王晝夜。彼天以三日為月。月為年。具足壽五百歲。為等活地獄晝。此地獄亦以三日為月。月為年。具足壽亦五百歲問。等活地獄。以五百歲為彼獄壽限。何彼獄壽限不盡。只晝夜計受哉。已下諸獄。以一不審也如何答。
記注。五約小數總法有三。小數者。十十為百。百為千。千為萬。萬為億。二中數。百為百。千為千。萬為萬。千萬為億。三大數。百百為千。千千為萬。萬萬為億也。
記注。竊疑縱誤付人間。若小數。九百萬為五百年。若大數。可九千。今抄云。九百千歲不當何故誤也。
抄。如三十三天壽命千歲正云。第二天身長里○夜摩天身長里半。兜率天身長二里○不憍樂天亦云反化天。身長二里半○自在天身長三里(文四王天不出之)三十三天者。四方八天。中央帝釋宮。合之成三十三天也簡正記云。人間百年。忉利天晝夜。彼亦世日為月。月為年。具足千歲。為黑繩地獄晝夜。彼以三日為月。月為年。具足壽亦千歲。
抄。如夜摩天千歲簡正記云。人間百年。夜摩天晝夜。彼亦以三日為月。月為年。具足千歲。為眾合地獄晝夜。彼亦以三日為月。月為年。具足千歲。
記注。千萬為億注準大數。天千歲。當人間四億四千也。但對經文檢。作四億四千。對之二字誤也。作一字。對今抄。一億二之字。與一字誤也。但二字對經判之。所殘一字也。故云爾歟。今記下文云。問。萬萬為億等。此為大數相違如何答。
抄。如兜率天壽四千歲簡正記云。人間四百年。都史陀天晝夜。彼亦以三日為月。月為年。具足壽四千歲。為地獄晝夜。彼亦以三日為月。月為年。具足壽四千歲嗥叫。
抄。不憍樂天壽八千歲簡正記云。人間八百年。樂反化晝夜。彼亦以三日為月。月為年。具足壽八千歲。為大號叫地獄晝夜。彼以三日為月。月為年。具足壽八千歲。
抄。如化自天壽十六千歲簡正記云。人間千六百年。自在天晝夜。彼亦以三日為。月為年。具足萬六千歲。
記。俗中數孫子算經中此等事在之歟計之。
記。兆者數名也。又云大也自上引經。
記。前經據其大數涅槃從小數問。此和會意如何答。涅槃從小數故云歲。上經據大數云千歲。故千歲歲不相違也。但上經當四王天。涅槃忉利天。不同九百八百差異。今記家不詳故。不可和會問。上經文。於人間數故。九百千歲今經忉利天日月八百歲爾者何強會釋之哉答。今涅槃經八百歲數。記釋日月歲數。亦約人間計之故。其上忉利一歲數八百歲。餘可多故。但約人間數之。是以抄。會釋此謂數有小也問。九百八百相違如何可意哉答。記家既經經異說故。不可和會末學輒難者歟。而義云。八九異。約四王忉利天異故無苦歟。是以記云。然經對天不同。八百九百之異未可和會問。設對天雖不同。於人間數歲數何可不同哉。爾者此會釋意歟。若八九異。經經異說故不和會。何又強抄記約數小會之哉。方方難思答。
記。目連問經即漢高譯今見五百問論名藏錄云。佛說目連戒律中五百輕重事經(失譯人名附東秦錄文)初今所引劫數在之。抄所引大同也。而云高譯。是別經歟。可勘之。北涼曇無讖勿得縱心罪境會不反知。意謂時懸土異傳文。至此焉知佛說。良用悲痛註止小兒。
記。復有偽經抄上一云。如是等人。論總有五百四十餘卷代代漸出。義淺局多附世情。隋朝已焚除。愚聚猶濫用。
記。智論云如大城方四千里問。小中大劫何耶答。常途說。無間獄命一中劫智論一中劫量歟。所以爾者。大劫不思議無其分量。年月日小劫故又或書三僧祇劫下云。度論云。阿僧祇劫者。四千里石。乃至四千里城滿中芥子等若爾者。此量非一中劫。是僧祇劫量也。人云。智論三品量。下品四十里等也。爾者千者阿僧祇量也。四千者中劫量歟。但設雖四十芥子或磨石。尚以可過之哉。恐今設文。但任劫之言。且出阿僧祇量歟。
記。此明倚濫問。其倚濫姿如何答。涅槃黃葉小乘心。實如黃葉。今全發心戒隨大也。又彼經指爾前黃葉涅槃。次後皆圓極妙戒也。今不知此旨。但斥葉黃葉故云倚濫也原夫。
記。故涅槃云有云。嬰兒品文也此明如來追述爾前○意。
記。今約從本施出或約開會從本施出者。濟云。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即其意也。依之文殊問經云。八及本二。皆從大乘所詮小兩乘。俱自一理流出故。以理為本。其理本同故。云分隔也。或約開會者。三歸義也。濟云。會即會小歸大也問。如記二釋者。事理同可分隔。然抄意者。於理分隔。於事可分隔歟。然者難思如何答。私云。兔馬為喻者。今抄理分隔可合歟。
抄。八萬諸天便發涅槃經八萬諸天初果見相違可勘也。
記。次說方等般若或云。三論宗意。般若經者。專為菩薩說之。是以金剛般若等云。須菩提。即從座起○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附屬諸菩薩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付屬菩薩經文分明。專為菩薩說之。而諸宗般若經者。三乘同教云。大品般若得可云法應般若波羅蜜佛。應學般若波羅蜜菩薩。應學般若波羅蜜此文三乘同教
抄。故鹿野初唱簡正記云。鹿野者。玄云。具啼應云波羅佚斯柯。舊云波羅等示。若翻此言。則有種。或名仙人墮處。或鹿林。亦名仙人苑。亦號鹿苑等。若言仙人墮處者。以古有仙在此見女色。遂失通而墮故。若云鹿林者。準智論精進中云。如波羅奈國梵達王。遊獵於此林中見二群鹿。各有其主。一是釋迦文菩薩鹿王。身七寶色。一是提婆鹿王。其菩薩鹿王。中射獵生大慈心。逕至王前。人王來競擬射殺。此鹿直進無所畏也。王勅從者。攝弓箭得奪其來者之意。鹿王既到人之前。遂白王曰。大王。今日遊獵小事故。群鹿一時無量苦。縱一時射殺。其肉多恐無用。若以供饍我自差次造一鹿以供王廚。善其言聽其意。自後二鹿群主集差次。各當一日時。提婆中有一犯鹿有子。以當主廚白其鹿王。我身今日當送死。而我懷子。子非次也。死無料理。使死得次。鹿王怒之云。誰不惜命。次到但去何得辭也。其鹿思惟。我不人。不以理恕。不察我等之心。橫怪責云不足告也。乃到菩薩鹿處。具白適來之言。菩薩鹿王問云。汝王何言。鹿云。我不仁。及生嗔怒。大王仁慈。及於一切來歸投。如今日。地雖廣。所控告。菩薩思惟。此甚可愍。我名不念拄殺其子。若非次差次來到之。如何遣去。我自代。即可妨。遂令其鹿卻反本群。至於此曰。菩薩鹿王自送者逕至前。眾人見之怪其自來。以事白王。王命問曰。汝群諸鹿盡何速耶。鹿王言。大王仁及群無犯者。但有滋茂。何盡時。異群中一鹿懷子。以子垂產。身當殂割子亦并命。來殺於我。以愍其非分受差。若歸而不救。何異木石。是不久。必不免死。救在厄功德無量也。慈與虎狼何異。王聞此言。乃從座起而說偈言。我實是畜獸。名曰頭鹿。汝雖是畜狩。號曰鹿頭人。其王遂發善心。不喫鹿肉。及於此。諸鹿於彼林中。以是因緣故云鹿林。
記。即無量義經仗彼經全文云。初為五人四諦法輪時。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間為諸比丘菩薩宣說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今復於此演說大乘無量義經。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男子。是故初說中說後文字一等指此諸法本業等文。云詞是一。而義別異也問。如來一切說教。但此諸法本來一言機根律意替何。抄初唱本為聲聞。記云初證說小悟哉答。所說詞雖是一。初唱以聲聞為本。以諸大菩薩為傍。雙林告滅。先以菩薩為正。聲聞為傍。故不相違歟。
記。天八億諸天天字。戒本而字也。
記。得法眼淨初果之益也。
記。此謂如來音演法此音教諸宗異說菩提流支小並陳意。一切小法故而法相宗難此義云。據能雖爾。對機不然。謂眾生機熟有前後。無機說法尤無其謂歟三藏異解意也。謂音中陳義。機面面異解也問。兩祖意小並陳音歟。將異解義歟如何答。釋義不分明故。依輒難定歟。雖然存義。異解義歟。所以爾者。鈔云悟解在不唯教旨。記云詞是一而義差別。義異故眾生解異。又云此謂如來音演法。眾生隨類得解故。是則指無量義經諸法本來等文云。此謂全彼文不見小並陳故。音演諸法本來等詞。眾生隨類異解問。若爾者。何祖師諸經要集第一。云正教無遍說聽殊旨故。師有等雨之況。弟子異聞之說。良以隨機授與遂器淺深今抄主。鹿野初唱本為聲聞雙林告滅終顯佛性
記云。至於佛不無蜜赴理隨類此等小並陳之義何云異解之義耶答。要集之望佛意時。實有等雨之義。雖然所說法。以音。演說諸法本來等。機根小之教也。是以云述弟子異聞之說。以今抄小機雖不遮簡之。且依為本云本為聲聞。傍可收菩薩諸天也。雖然不妨異解云義歟。以今記既云至於佛意。於佛意尤可有蜜赴歟。雖然於所說法小並陳歟。依之云便隨類益也。然無相違歟。何妨學律。志之小者所為皆小。徒自窮經。
記。眾生隨類得解問。人云。本無心。但由機感。猶如天月自浮萬水。此義如何答。且法相宗有兩義。一佛說法。但由慈慈本願力眾生識上文字義生。而就緣名佛說。而實自意變作。多是龍軍無性論師義也。二云。佛雖無實有功用分別。而由機善根如來妙觀察智等上之義相生。雖不親得。然以彼分明顯現。是親光世親義也。於二說中。後為正也。委如玄賛第一同學抄第三。
鈔。但由口取發事在三毒勃興要由心使通語口軌度。
抄。三毒勃興抄批云。此三心能害人善根惠命故。稱毒也。
記。心使是惑問。三毒是惑也。豈云由惑發惑哉答。三毒狹心使寬。所以爾者。心使者。此攝五鈍五利。則五見隨一也。見中有我見隨彼我。則生三毒。上云。然毒所我大本以彼推此意同也。
抄。今不肖云人簡正記云。肖者廣雅云似也。說文云。骨肉不相似曰不肖。即子似父等是明次治無疑畏。
記。二文並約開會之義問。齊緣云。經餘此義法花涅槃之外。無開會文今亦何如是釋哉答。鬘等經教開會也。謂如來菩薩大機毘尼大乘。於此會座聲聞知見也。法花涅槃經。機教開會。謂對聲聞云。汝等所行菩薩道也。機教開會經之外故。云餘此義。又一分開會談之。故云二文並約等。然者無相違也。
抄。八十部者抄批云。立謂智論結集時。憂波離一夏十度。昇座誦出律藏。名八十部。亦名八誦。即尸波羅密也爰知。今記府數云段數。又有云。一夏日之內。今布薩沐浴等被障故。唯八十也言不等。懸知未來此故。
記。違師陷逆同類逆也。非正逆。有同前群黨
記。以下顯驗驗者親明云義。祖師親御覽。此事驗故云爾也打折其所當之腳二途兼亡。
記。準下文須至八地或云初地已去攝論意。初地以上。涅槃經八地以上也。初地無分別智故。一切塵不現也。八地名不動地。於一切相不能動故。
抄。初心士同聲聞律儀祖師慈恩大師等御意。現行十惡。從地上作之。太賢師意。薄地許之也。
記。自地前三賢等未無明問。正斷無明何位哉答。天台別教菩薩初地無明。至等妙二覺。共斷十二品無明也行非可釆言過其實。耻己毀犯謬自褒揭○小法。可宜捨之。便即不肯。可宜持之。又復不肯。豈非與煩惱合卒難諫喻。
記。法界有情之財非謂以法界眾生財施眾生。彼法界眾生。許所持財。則施云事也非可釆。所為庸常也。
記。餘下明面折祖師自親被責也。將何以為僧寶
記。華嚴善財識中。或有優婆塞等是也。今既通方。何勞剃染。如能省己。摩頭可觀。縱使成受。若善受剎須身秉御也。處口云我應為之。不關拒捕誘誑愚癡令親附已驢及至鳴已。
記。素絲易染朱紫難分意云。白絲易染。如俗人易染於佛法也。朱紫難分者。朱紫相似。染之難分其色。如濫學大乘語者。入佛法難染難分也何俟陳顯為彼塵蒙言彼經詳委。不待此陳而後知未能知返。
抄。猶恐同染悲夫夫字置中訓彼。在末訓夫。在初訓夫也此總律師相傳也豈非禁情節欲舉世之所難○所欲

資行鈔(事鈔中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