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行鈔(事抄中一分下也自發戒緣境寬狹主卷終)
輸入者 韋小燕
抄。三明發戒緣境寬狹抄批云。謂明能緣之心。及所緣之境。能緣之心。唯局現在心名狹。所緣之境。通三世曰寬也相綰。
抄。就中分四此付成論義明之也。是以簡正記云。準此開宗已下所列四科。並是成實宗義。若多宗向下略列。學者須知。
抄。一能緣心現在相續心中緣毘曇意。王所體別。一念成滿。今成實不爾。必取相續。王處具足漸成滿故也。是以簡正記云。上言相續者準成宗。謂剎那不具五蘊。謂四剎那。方具識想受行四心。
抄。二所緣境通三世簡正記云。境通三世者。通現未也。若過未上不發者。三世諸佛戒不濟等。以三世諸佛戒齋等故。致緣三世。而發如怨家境雖過去。乃至死屍者為如。有人持刀。欲往前處殺害怨家昨日已死。但為屍在。今惡心不息。便斬截此死屍。即過去境。佛言。雖然怨家已命終。亦不合起惡心傷害。得偷蘭罪故。疏云。得害死屍非心過去也。又涅槃第十五云。善男子。若人斬害死屍。以是業緣墮地獄不。迦葉白佛言。應墮地獄。何以故。一切眾生。因惡心故墮也。故成論云。過去迦葉佛時。有無量人已入涅槃。緣此等緣。亦發戒品。若不發者。則釋迦弟子境戒應減。謂羅漢離分段入滅。而有無漏五分法身。此體之上亦發得戒。故知。三世佛弟子戒悉齊等斬截如與己為怨為讐。
記注。舊以腹中子會正云。未來如期彼腹中之子有害心等簡正云。未來諸境可以准知者。謂在母胎中。亦得名未來境抄批云。未來諸境可以準知者。立明見怨懷妊擬生當殺是也。
記。為破多宗毘曇唯現在境上發戒故也。
抄。三發戒現在相續心中得抄批云。謂能發之心發得戒善者。但是現在心中能發也。賓云。若據曇無德宗。不在過未心得戒。以非眾生故。然現在心中。亦不得約一剎那說。以其此宗五蘊相續。假名眾生。識想受行次第而起。既於一身念。不具五蘊。是則不可說。為眾生無眾生說。誰得戒。故約相續假說現在不同。薩婆多宗。一剎那中具足五蘊。剎那過去即非現在也(此上約得戒之人能緣心也)今言相續者。假相相續。謂剎那剎那生已落謝。何容相續也。雖然落謝但假言相續。故心論云。雖諸有為剎那生滅。無容從此轉至餘方。假相相續說言能緣也簡正云。又過未一心屬法處故。非能領也。
抄。但防過去未來非若慈恩意。唯防現在。現在一念之外無法體故。有何能所防耶。然而今南山。戒宗意。唯防過未非。若現者無防能故問。能防現在。而所防非現。現能防有何用耶答。喻如一燈光能除兩闇。若無中間一燈。依何除兩闇乎。然論實理者。所言過未者。彼現在全一體也。非之體不正現行故。名防未來。今三世者。俱約假立。但大乘依酬前引後假立。體分別故。假立意異也。最勝王經云。未來諸惡業防護令不起對法論云。令未來煩惱。住未來生法中故名為斷此等今師可為潤色歟簡正云。對此須知今古意。初古德云。戒從三世發。還防三世非。二首律師云。戒從三世發。唯防未來非。三南山云。戒從三世發。防二世非。即過未為二也。今師意云。違戒起非。非己落謝名為過去。又非若不起。名防未來非。現在剎那不住故。無非可防也相承此語。
記。非雖不亡望今淨戒禁之不生抄云。有學侶云。本結怨事云非也。彼過未亡故云不亡也。然今望受戒力禁之。令不更增生故。猶言未非。雖言顯本結惡未滅也。而彼更須懺悔。刀等遂亡之故雖有異義。而此義合記釋語歟須成口防未起之義。
抄。過未二境唯可起心問。過去境非起心。對現緣之見。即上云斬截死尸是也。爾者何云唯有起心哉答。實約怨家之境作三世時。雖親對過去境。曲對時。得罪對彼死尸現境得之。不約過未不現境。故知約邊邊云爾歟。可尋之緣境三世殄唯可起心。說言三世也○以通三世皆與樂等意足知。
抄。成論云慈悲布施是亦有福抄批云。此成論文也。今文中引兩師解義。初師言。如人布施三世。然過未二世。難無人受用施物。望能施人心普故。於三世眾生。通得施福也。言戒亦可爾以通三世皆與樂者。立謂將戒類上布施也。布施既通三世得福。受戒亦緣三世眾生。有拔苦與樂之心。方得其戒故。引布施之義來證。明知。戒從三世發也。又云。慈功備物等者。立謂此一師解。過去已謝。未來未至。汝施雖通三世。然現在得福。以現在眾生蒙益。過未不蒙其益。豈得福也。戒則不爾。要緣三世不同施物。此師計布施事稍異。若計發戒還同前師。前師云。戒亦可爾。後師云。戒則不爾。故知同也簡正記云。緣三世境。起慈悲心。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戒法緣三。例通三世可同慈行。於三世境作斷惡心。皆與樂發其戒也。論文中略但言過去已謝。抄據義周添其末字示過即同俱舍至博生義。
抄。戒則不爾布施唯施現境成施。戒即不爾。唯緣現境。戒不發故。又施濟現在不濟過未。戒濟三世也。
抄。故多論云以惡心問。多宗唯發現在。今何引之證三世義哉答。但取無偏局之義許為證歟。
記。能非能堪持分名能也。反之云非能也緣防相並。
抄。向戒從三世發抄批云。羯磨疏問意云。戒緣三世境。現境是所緣。斯即現非。何得言不防。答。緣在懸對(謂緣三世發戒但有懸防之義)未即非起(謂緣三世時其非未起之)願欲斷除不妨緣義(謂要期防惡緣說三世有何妨也)若論其防正在敵對(謂對非方可防)現在之境不定說非(謂念念不住故也)興治有功非不能陵防未非也(謂起現行令非不起)治弱非然。不說能防依教。懺蕩名防過去(謂護心既弱不名能防犯已懺悔名防過非)故無現在非也。又問。戒發唯現在緣境通三世。能防局過未者。若爾懺悔為滅幾世罪。答。經論所顯懺三世也。以過業牽來報。未非起現在。既不說名種故。通約三世。律制則不爾。唯懺已作不識名種。罪則不滅。現在無惡以善惡二心不同時故。當起罪名又未定故。不得顯名入懺法也。
抄。若無其受簡正云。若無其受等者通伏難也。外難云。前言若論受體受獨不能防。但是防其惡須隨行制御。若爾用受何為難了。可引抄答如文易解釋無非所以為○不令塵染。
抄。答要須行者隨中方便秉持制抗方名防非會正云。抗禦也抄批云。此答意云。向若受體自能防非可使如汝問。問非何故起只為戒體不自能防。但是防具。若有人制御。即能防非。若無人御故。不能防非。所以非還起也如城池弓刀擬捍擊賊之譬遮斷不起。常須隨行。策持臨抗方遊塵境。不為陵侵。如世弓刀深能御敵。終須執持乃陷前陣廣銓敘意。存識相知法自濟兼人。
記。指如上者亦受戒篇抄批同今記釋也。即彼記云。如上明者。立云。上卷受戒法中已明也簡正記付之彼記云。略如上者。指上緣境。寬狹門也。何以知耶。既言略明上但約。三世境中情境以說若於非情。全未曾明故云略也。古來多指受戒篇者。殊非文意也。
記。世俗即隨流之徒非白衣簡正記云。以世俗多迷等。謂今時僧尼近離俗情多分昏迷教法。
記。相即境境相貌也。
抄。有無二諦攝相皆盡簡正記云。有者俗諦。無者真諦。攝相皆盡者。謂法界之境。雖廣至多。不離有無情非情二境。舉此四名。收攝一切狀包羅皆盡。
記。初明六大通情非情問。識何通非情哉答。一義云。資持云。釋六大云。上五非情。後一是情。如盜戒謂指殺生境歟。
記。六塵即非情問。法塵中攝心所。何唯非情哉答。智云望多分云爾歟問。六塵何不通有情哉答。今對六趣等釋爾歟。
抄。乃至過未三世等是法塵境也。
記。如來非趣攝中陰亦復爾抄批云。古來又云。六趣亦應不攝如來。今詳大乘王宮現生。是他非實。容有斯義。若依化相示現受生。亦是趣攝。是故薩婆多宗。後身是異生。即此生身雖已成佛。猶是有漏菩薩入胎三時正知。婆沙百二十卷說。佛胎生由此許是趣所攝。濟云。上言中陰非趣攝者。此據小乘多論宗說。謂中陰色微。唯天眼能了故。非趣攝。據大乘中。亦是趣攝。如人死後若應生人。中陰形如小兒之形也。若應生畜界。中陰身如畜生貌也。若應生諸小地獄。則如地獄之形。似火聚也。故論說言地獄中陰身猶如融鐵聚。
抄。及六趣眾生趣外中陰四生簡正云。六趣眾生者。趣者至到也。唯約有情辨之。一天趣。色界都有四禪。初禪有三天。一梵眾‧二梵王(亦名中間禪也)二禪三天。一少光‧二無量光‧三極光。三禪三天。一少淨‧二無量淨‧三極淨。四禪八天。一無雲‧二福生‧三應果‧四無煩‧五無熱‧六善現‧七善見‧八色究竟依經部。色界四禪共立十七天也。若據多宗。但十六天。攝梵王天歸梵輔。天中有高樓閣。名梵王天。一主所居更無別地。如世尊坐處四眾圍繞。又攝無想歸廣果。天中有高樓閣。名無想天。非別有地故。不別立也問。經部何故開為兩天答。彼云。梵王梵輔所生之處雖同。據壽命身形不等。梵王身形高廣容止威儀。言語光明與梵眾。別又開無想與廣果。亦別壽命身形長短不等。或依上座部。立十八天。亦開梵王自為一天。無想廣果亦各別也。餘廣如論述問。既有六趣。今諸教中。何但云五耶答。緣此修羅一趣開合不定。若依俱舍攝歸畜趣。以修羅是師子種故。若據大乘瑜伽。攝歸天趣。以修羅是毘質多天苗裔故。或依伽陀經。是鬼趣以修羅居七金山故次釋名者。舊呼為中陰。今云中有未審。何名中有。復以何為體。今舉論頌。答云。死生二有中五蘊名中有。於生死二身兩位中間有。謂如今身形號為本有。纔捨執持名為死有。至當受生號為生有。今此即據死有之後。又未至受生之處。是生有之前。於此二有中間。暫時駐泊號為中有也。頌云同淨天眼見。釋曰。同者同類中有得相見。又上能見下趣。中有不能見上趣也。淨天眼者。修得諸淨天眼方見故。頌曰。業通疾具根。釋曰。謂於業神通中最速疾故。於所往處更不見有餘物。但見受生和合因緣。不簡遠近。殺那便至也。具根者。一切中有皆具五根。及男女二根故。復辨四生者。頌云。於中有四生。有情為卵等。人傍生具四者。地獄及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問。上既明六趣。何更說四生答。六趣雖寬。不攝佛及中有。四生雖狹。一切皆收故。更明也。
抄。上來懸舉引證以前。總出諸境故云懸舉歟。又有云。不分五八十具差別。想述故云懸舉也。
抄。俱舍云出十七行簡正記云。此是舊論文。分別業品有此說也。業疏六俱舍云。得戒有三。一切境一切分一切因。一切生境得戒是定。分因不定。
抄。從一切眾生得定分因不定簡正記云。分者支也。舊云分。新云支。
記。戒支受心有盡不盡容可得戒盡者七支三品。不盡者四支上下口心也不死。
記。此明三心全缺問。若指三善何云缺。若指三品何云全哉答。有云。全指三善。缺指三品也。齊緣出此據兩義具缺。以明不定。
記。成宗二戒盡形半日問。設雖成宗意。五八豈半日持之可名持戒哉。是以太豎師釋云。可遮一惡一支成戒。欲進定惠不減其時爰知。一日一夜時。都不可減爾者今釋難思答。盡形者。且望八戒歟。八戒不局一日一夜。通盡形故也。半日者約五戒。成宗五戒不局盡形。通半日故也。八戒非謂通半日。五戒半日受之名得戒歟。今二戒者。二戒俱非謂通盡形半日。為簡十具。且云二戒。但此事能能可料簡也。成論第九云。一日一夜者。如受八戒一日一夜是云何。答。是事無定。一日一夜。若但一日或但一夜。若但半日或但半夜。隨能受持得。
抄。於非所能境簡正記云。四段今初云於非所能境。云可得戒者。此是別發起問。已欲釋此文。先明總別。所以名為總。謂於有情中不論凡聖人天。可殺不可殺。總須作斷惡心。一一境上皆發戒也。所云別發者。於情境中。若是可殺盜誑等境上。即作斷惡心。於此境上。發得戒體。若非我所殺境。即不發戒故云別。已上俱約有情。據遍不遍而分總別也(已上分總別已竟)次清文所以有此文者。謂前來五義之中自云。若不從一切眾生得戒則無也。因此義故。便生斯問也。別發師難云。若要從一切眾上得戒者。如他方聖人上界諸天等。亦非是我所殺之境。我亦。非其能殺之人。縱有殺亦不得。何用於彼境上發戒耶。故云於非所能境上。云何得戒第二總發師答分三。初歸宗直答。二若從下行別發師有增減過。三若爾下領上增減失重顯得捨非(此亦依玄科也)初中云由不害一切命方得者。直答也。謂凡論得戒者。須向一切有情境上。作拔苦與樂之心。約此心邊何簡所能非所能。一一總發得戒故。云由不害等云若至故者。總發斥他別發過也。總發云。汝若從所能境上則發戒非所能不發者。便有損減過也。何以故。下句出過云能非能。互轉生故。云若爾至成者。若爾兩字頌前意。作出過之綜由也。離領捨因緣得戒。此義自成者。總發師云。夫得戒者。必須具緣闕緣不可。夫捨戒者。要須對人。作法及邪見二形。命終方成捨戒。汝別發師。適來立理。既云非處能境上不發者。成彼死生。此此死生彼。不唯有增減之過。亦作五受之外別立眾生生。此得戒四捨之外更立眾生。此死失戒故云得戒。此義自成。
記。今亦通緣望彼發戒指此類眾生。云望彼也。
記。次科初過中於此已下有三過。第一互轉過。第二不假因緣得捨過。第三不周過。今初互轉增過也鹿章鹿。
抄。縱離得捨因緣簡正記云。縱離得捨因緣有何過者。別發師牒前過非。重徵何過○云惡至因者。總發師釋也。謂於所能殺境。則斷惡心。於非所能不作離殺之心。心則不死。不成普遍周圓之義也傳周毫髮。
抄。毘婆沙問云簡正記云。第二約非處能境。辨其互生發戒失戒所以。文分為二。初舉大所能境問答推疑。二毘婆沙下。總約草木流生互轉不失釋成上義此總發家義。必成傳周意。可得戒成故。別發家師難云。設傳周猶可有增減互轉義難之也。是以簡正記云。毘婆沙至耶者。此文躡前互轉生義。卻難從一切得亦合有能非能互轉生義也。婆沙中有師難云。如草木等未有有時。或時枯減。豈非增減能非能互轉生亦爾。如有人冬受戒時草木皆枯戒應減也。春間草木既生戒應增也。彼論解云。眾生前後有草木永不有。若爾眾生入般永不有。故知戒則減也。謂眾生有輪轉受報生不定故。言前後有。能非能互轉生故。草雖枯草永無輪轉異生故。云永不有共發一遮戒無有能持不能持互轉生也。若爾眾生入般亦永不有戒即應滅。謂阿羅漢化火焚身不受生死輪轉。亦永不有得成戒減為道。此妨故作句數料簡也抄批云。案婆沙百二十云。問。於外物中得律儀不。若有得者。所得律儀應有增減。謂生草枯時。酒味壞時應減。即彼生時熟時應增。乃至若無得者。即此律儀境。應少分處受而世尊說。如是律儀無少分受。評家云。如是說者。於外物中亦得律儀問。若爾律儀應有增減答。無有增減。以總得故。謂此律儀。總於一切生草等上得一無表。而世間無有無生草時。總於一切蒲桃等酒則不壞時。得一無表。而世間無有無酒時。是故律儀無有僧減據此婆潲。於一切草上。總得一無表。與前多論不同。多論則一草一粒一支一根。乃至大地一微塵一髮。若傷一一皆得罪也。今於一一境上皆發無表。不許總發一箇無表。此乃部別。何可致疑。下有四義。答其上問爰知。婆沙意總發家故。出一切情非情境上。總發一箇無表故。雖眾生入般草木生減。能防無表不謝故。戒無增減也。多論意。傳周出一切情非情之境。雖發之。但於一一境上。皆別別發無表也問。此可云總發家歟。將可云別發家歟答。可云總發家也。上能非能之境上。各別得戒云別發故。今不爾。於一切境上發得故。可云總發家歟。但異婆沙總發家歟問。總發無增減之失而多論意。於一一境上得戒。境謝時戒不減。心不謝故。若令受戒時。春草木生。豈戒非增哉。如何可免此過哉答。彼多論意。一分離得捨緣戒增減不痛之歟。但心傳周故。無能非能互轉增減惡心不死過也。別發義全不免此等過也。此事能能可尋問。今鈔主意。總發家別發家之中同何義哉答。
記。次約有情唯有減過問。記家意。不許無餘還生歟。若許何無增過哉答。此約小乘論決釋爾也。
抄。由心過罪在故問。境減時實戒隨心可不減。若草木等生境增戒豈不增哉答。婆沙意。想發一箇無表故。有心過故。無表彼共不失。此一箇無表。於一切草木不拔草故。設草木初生戒不增也。若依多論意。聊難免此難者也。何用戒為。
記。此句論謝即不同前謝滅之謝雖云心境俱謝。不同前全滅也。僧尼互轉根時。心境亦互生故。
抄。根轉之時不同戒問。僧轉尼前不同戒失。前尼文轉僧時。更可受僧戒哉。不同戒失故。爾者如何答。今云失如謝釋。且正無防非邊云失謝。非謂戒實失也抄批云。准文中解如尼轉根為僧是心謝。其有不同之戒。如紡續洗淨等戒。則失故曰境謝。僧受戒時。懸發得尼戒。尼受亦懸發得僧戒。今若轉根不須更受。其不同戒。但可不用。不得云失。此上四句。並證不失戒。戒云無增減。礪云。僧尼互轉根時。佛判不須更受。隨舊夏數。即互得成。然有無不同之戒者。諸師多判不同。如雲律師釋不同之戒。隨時生滅故。便僧得成尼。若爾者其相如何。若當轉根為女。比丘本受得防轉教授尼等戒。即滅洗淨紡續等戒始生。所以然者。以本要期有惡當斷為因。轉根為緣。因緣具故。是以戒生尼變然。礪釋云不爾。若言不同戒生。即不受而得。又有漸受之過。又轉根之業非發戒緣。又可五受(善來上法三歸等五受)之外。更有轉根之受。以斯理驗明知不生。又若不同戒失者。一非捨時捨是即律儀有增減。二有漸捨之過。三乘來轉根非捨緣。四捨戒者應有五捨(邪見命終二形生化法捨。此四之外不聞有轉根捨戒之名)然若爾故知不失。今礪又釋云。能防受體不生不滅。雖僧尼互變。不得以本惡境無故。即使能防隨捨。又不可以所防惡起故。還使能防隨生○又云。既轉根後先受持衣說淨法失義。有其二解不同。初言見論云。比丘變為尼。三衣及樂失受法說淨亦失。以比丘受衣。有過六夜罪。尼無此義。不同故失。比丘受藥法與尼不通。為是亦失淨法對人說異。故失淨法。又釋亦並不失。所以爾者。如先安居亦是對人說異。何以乃言依本年歲往尼眾中尼受亦爾。又轉根非離衣宿失衣緣故。亦非失淨緣故。
抄。薩婆多云於非眾生上簡正記云。彼論第一云。於非情則發戒。於一一塵一一草葉花等。皆發得表無表戒。若依婆沙宗。約非情類。共發一無表。三千世界者。一小千。二中千。三大千。故俱舍云。四洲日月蘇迷盧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倍說名為中千。此千倍大千。皆一成壞翻惡成善變罪須福。
記。常切知之一義云。大小不可濫之義也。又允師云。常大乘可心得也齊緣三上。八戒下見此義。
抄。上至非想如法華經等。上指色界頂阿迦尼吒天為至極。即彼經云。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故今抄且約三界之有頂。一往云上至非想也。
抄。可殺不可殺抄批云。立謂凡是可殺。聖非可殺。又就四天下中。餘三方入非可殺。以後來生。此即是可殺。又解。天非可殺。人是可殺。雖不可殺。以互轉生。還即可殺。故須普周言。乃至可欺不可欺者。賓云。諸得他心者。是不可欺也。人是可欺。天非可欺。天若轉生人中。復是可欺。又約凡聖論之。凡則可欺。聖不可欺。
記。或約三世問。多宗戒。唯發現在境。不通過未。今釋多論。何云三世哉答。或之言。但似明義分。謂受時雖所緣現在。受後防非通過未故。可不可者。約受後。疏釋云防非通過未是也。
記。智論云持戒之人具全文。簡正記引云。奉戒德瓶者。准智論。尸羅度中明持戒人。所要皆獲破戒之者。一切皆失故。舉喻云。譬如有人常供養天帝。其人貧窮。一心供養滿十二年。求乞富貴。天帝之自現其身。問求何事。彼具述所求。天帝遂與一器。號曰德瓶。即語之言所須之物。從此瓶出。其人得已隨決所欲。無處不得。造作屋舍七寶具足。乃會親賓。新賓問云。汝先貧窮。今日何得巨富。彼乃具答其由。兼將德瓶出示其容。其人憍逸立瓶上。舞瓶則破壞。所有財物一時都失。今將或喻瓶。虛空大地。情非情一切境上。皆遍發戒。於一戒上。招生十利功德。於一一功德上。復有十種。正行因戒而生故。將其戒因之為瓶。瓶中能感無量功德。若人奉此戒瓶欲求人天。沙門釋梵緣覺聲聞乃至如來。無不如意。若人德戒不護。如彼瓶破失諸功德應意所欲以至憍佚立瓶上舞。
抄。端拱自守北京讀拱。南都讀拱也。憍佚端拱。
抄。如婆藪斗律抄批云。如婆藪斗律者。了論疏云。此翻品類律也。此律多說犯罪緣起制諸輕戒也。賓云。舊人言。是二十部數別部之名。今不同之。婆藪斗者。既翻為品類。則品類之罪。同居一處。事如此部揵度也。揵度翻法聚。則顯品類。亦是法聚義。亦是蘊積義也。故知。只是揵度耳。如揵度中。多不明夷殘重罪。唯明輕吉。為此今言多明輕戒。輕戒者。即吉是也。優婆提舍者。了論疏解云。此翻為正教。緣此律正說。是罪非罪。制諸重戒也。賓云。舊人言。是別部之名者。今恐不然。且如十二部經中有憂婆提舍經。此翻論義經。即是律中調部之為也。以調部中多有問答。調憂波離牒問佛義同論義。以調部多牒夷殘蘭等問佛。即是重戒故。今云多明重戒是也。
抄。比丘別戒簡正記云。別戒九十九者。唯約比丘尼說。如紡續言人等與大僧不同。名為別戒彼本文云。於比丘尼律有九十九戒。
記。正量戒本宗彼二律婆藪斗律。與優婆提舍律也。論本提舍下有律字也。
抄。謂信等五根問。五根中四五云何俱起哉答。等取五惠。
抄。又解云無願毘尼抄批云。謂第三羯磨竟時。萬善之法滿足。更無願求故云然也。若下眾十戒等。由戒未具名有願也。
記。注舊記以四分戒會正記云。僧有二百五十。尼三百四十八。各隨本戒者。僧有二萬五千。尼有三萬四千八百福河也問。何以僧戒校之不破乎答。
抄。皆得四戒除酒情中四戒也。
抄。皆得三戒於一酒上三善發故。
記。對女二十一合非情有二十一。何云對女哉。上云。合數故云二十一。對下男故云女也約依論義準。
抄。非情得五多論意。花瓔與歌伎為兩戒。初八名八戒。第九名齊。是故令九戒。各於三善合。三九有二十七戒也。若依成論。花瓔歌伎合為一戒。八戒即齊也簡正記云。非情得五者。一不飲酒。二不座高廣大床。三不著花鬘瓔珞香油塗身。四不歌舞倡伎故往觀聽。五不得過中食。若爾即成九戒。如何云八。答。經論不同。若准俱舍及報恩經。則不過中食為齊體。餘八為戒。其枝條助成齊體故。八齊不得言九。若不斷過中元不合受八戒。若準增一阿含經。即不過中食為第六支。便令花鬘倡伎為一非時。即入不貪中非情但四抄批云。非得五者。立謂并根本非時食也。齋是八戒。根本若不齋者。定不得受。抄存根本故說為九。準首疏引多論云。八箇是戒。第九是齋齋戒。合數故有九也。若準增一阿含中云不過中食為第六。作倡伎樂香花塗身合為一箇也。報恩經中。優漢離問佛。夫八齋法通不過中食。乃有九法。何以八事得名。答。齋法過中不食為體。八事即成齋體。共相支名八支齋法故。言八齋不云九也。
記。私約七毒今對七毒本書無之。故云私也問。上五戒時。又對七毒何不云私哉答。五戒之下。祖師義準釋在之。今八戒下無義準釋。故云爾。
抄。十戒三眾沙彌沙彌尼式叉尼之三眾也。
記。大小持犍度有云。大小持犍度者。大小相指二十犍度。持者對戒本。犍度中明隨行護持故抄批等意。指二眾戒本。云大小持犍度也。即彼抄批云。以僧尼二眾戒本下文。皆結沙彌沙彌尼吉羅。故知所發戒與大僧同也簡正云。戒戒下文等者。則僧尼戒本。戒戒下皆結三眾吉羅。故知同大僧發也但餘記意。犍度之言不審也。戒本犍度各別故。
記。同前五八多論五八十。但四支發故。若成宗四位戒並七支。問多宗意。十戒雖四支發。律制沙彌持犯。令同大僧而違彼制故。結吉也。是故多宗十戒。雖不體違制。故戒戒下結吉。成宗五八戒。體雖發七支。五八之外無結犯也問。釋犯即侵犯。毀損受體云犯。彼多宗既不發體。設雖違制豈有犯哉答。違僧制等定吉。彼何物可發體。而彼既犯吉。此亦可同也問。成宗意。五八戒同發。七支何如沙彌。戒戒下不結犯哉答。沙彌法同故。結犯同大僧。五八無其義故不爾也示根本喜作。
鈔。故三歸羯磨俱無戒數之文抄批云。言歸者。受十戒時三歸也。羯磨者。受具時白四也。明此二受正作法時文中。列其戒數。至受後說相時為沙彌說。十相為大僧。列四重蓋且列重者。餘則和上曲數。此言來意證上文。明沙彌戒體與大僧同也。說十相者。且略舉耳。事同大僧受時說四重等故。言兩種類解也方列十四兩種舉有情非情三戒一一亦爾。
抄。今義準張三毒互起問。婆論中既有七毒配立義何云義準哉。即簡正記云。又抄約婆沙四師義立。今略彼意。初師共一切有情共發一七支戒。若於一箇有情上犯殺支。於一切有情處殺支戒斷。餘六猶轉第二師意。於一切眾生上各各發七支。後若犯一眾生上殺支戒。但有此眾生上殺支。斷餘六餘類。眾生七支俱轉第三師意。云將三毒三雙一合七毒。於一切有情上共發一無表。若貪犯一眾生殺戒了。於一切眾生身上貪殺俱不發。餘者仍轉第四師意。亦將七毒。於一切眾生身上。各各發得七支戒。後若犯一生身上嗔殺境。但於一餘眾生。嗔殺支斷。餘六并餘眾生身上七支戒俱轉。鈔約此四師義故。以七毒歷其七支義。開婬支故。於一女子身上。九處發六十三。男子發五十六也此分明七毒配立出婆沙。何云義準哉答。七毒誠雖出論文。今且開婬處方云義準也。彼簡正記釋云義開婬支等故。
記。三單如論問。唯以嗔犯婬如何耶答。抄二三抄批云。二三等分者。即三單三雙一合也。立云二三等分者。有三單三雙。即是兩箇三故。曰二三。言等分者。應作云聲。謂合三毒為一名為等分也(濟亦同此解文)又一義云。二者複義也。謂複句有三云事也問。善法相順故三法並生。惡多相違貪嗔不並是性相所定也。而今何得有七毒哉答。一念之中雖無並義。不妨殺等。一作業中二三具故。無相違也。是以簡正記云。或如一剎那起貪。復一剎那起嗔。相續惱他八處九處。更不起癡(此為第一雙也)或一剎那起嗔。一剎那起癡。相續惱他八處九處。更不起貪(此云第二雙)或一剎那起癡。或一殺那起貪。相續惱他八處九處。更不起嗔(此云第三雙)或一殺那相續起貪。一剎那相續起嗔。一剎那相續起癡。惱他八處九處(此為一合)謂此宗必約前。約前後剎那而起。就中進退稍難分柝。若約一剎那間便起二。或為雙。及一剎那頓起三。或為合。即恐違宗。若前後剎那別別而起。後何名雙及與一合耶。如此兩途。俱成防故。然彼宗剎那雖前後。不同今取相續邊。說其雙并一合義也。多有不達此文意者。錯將多宗文義。約一剎那說者非之甚也問。其多宗意如何答。簡正記云。若依多論。心王心所同剎那俱時起。若成實宗前後起。今此鈔文。正依成論也問。多宗意。豈三俱起哉答。問諸煩惱障必由癡毒。何有無癡句耶。若必由癡者相應無明。今七毒問且據不共無明鈔。如前分雪會正記云。雪即折也各自為種類名則局。
抄。如配戒種類所說記主攝戒種類圖見。
抄。以罪性不同抄批云。以罪性不同者。羯磨疏云。有二不同。一輕重不同。二能防體別。殺打二戒因果條別。打因殺果也。立云。如殺望斷命得罪。打搏望惱他得罪。業既不同。是攝不盡也。故下引善生經證。彼經則有業戒。根本是七支所收。餘諸種類等戒。是業戒攝也。
抄。能防體異抄批云。立謂殺是果。罪謂斷命也。打是因。罪謂惱他也。既因果不同。輕重有異。今能防之心。望此因果。輕重隨心差別。故曰體異。故知。七支攝不盡。七支但攝殺不攝打等也爰知。殺打兩別所防之過故。依之亦能防之體異也。
記。住此依古記所引今記引。具文依古記所引出之。即抄批云除善惡戒。已更有業戒所不攝者。抄脫此三箇字。案善生經中業品云。善男子。作十善業及十惡業善惡戒已。更有業戒。所不攝者。謂善惡法。如是善惡有作無作也簡正記釋同之也。今指此等記釋歟同。何直不引經文。依餘記所用哉答問。十善業善戒不同如何答。簡正記云。十善十惡業者。根本十業道也。古人云。舊戒不由佛制而常有故。善戒惡戒即善惡律義。假無貪等三為因。於一切境上發得七支即善戒也。惡戒反此。古云。客戒準此新戒七支。於五篇中唯揀九戒。除此已外更有業戒。謂善惡法。此是十善十惡之種類。非是根本十也。
抄。有業戒彼經身三口四七支。名善惡戒。其外諸戒名業戒。業者作業義。非謂業通。彼七支云根本戒。業戒云種類戒也。
記。注舊記以殺妄大小等七支之中。大妄大殺小妄小殺。攝入故攝九戒也。即會正記云。是以七支。於五篇中。但攝九條故。謂殺妄各開二。大妄小妄。大殺小殺是也。則餘輕戒。非是根本十業及七支所收故簡正記釋等同之問。舊記何於盜不入小盜(盜非畜物也)答下篇不立別戒故也問。記破怪重不同等意如何答。於一支之中。不可有輕重故。小妄小殺攝等戒。然兩舌毀呰等雖輕戒。後三支自體各一品。非一支之中含輕重故。不可相列問。誠制戒之前。大小殺妄雖怪重別。彼七支業通之邊見之。輕重俱七支所攝也。何不攝於七支。古記有何失耶答。
鈔。故知根本七支所收此二句中。根本與種類是所收體也。七支與業戒是能收也。而後句能上所下也。故記家令互易之也。然而會正記直釋云。婬盜等根本。屬七支收自餘業戒。即種類收此釋無勞也。
記。四分重緣相同十業可入戒收付此文一義(了公長老)云。今四分假宗竟。意念自重緣護七支非。不令作之相。同十業禁意三也。故且云相同十業。實四分意念非禁後三業。可入戒收者。十業前七。律自意地不禁之可思。故律制意念故。相同十業可入戒收剋對時判屬七支故。對四分不制意三云。若約菩薩十善俱戒也。若四分制意三。何云若約菩薩十善俱戒哉。爰知戒體唯發七支。亦防七支非也。所以爾者。今律偏制身口麁非。意地結犯未禁之。何制獨頭後三哉。是以祖師。引律文述單意中不成持犯。若動身口思亦成持犯。善見論明。凡人恒緣欲境。聖人若制心戒者。無有得脫之期濟緣云。後三意業。不教不制故非所持問。付此義不明四分律是義當大乘宗。誠越餘部。五義分通其例非一。何不制後三哉。是以戒疏中。雖出二師義。以不屬身口判正義。爾者何云不制後三罪哉答。先義當大乘故。可立後三犯者。餘律中未制意念罪。獨四分一律。云發心作心念作皆名犯是以靈芝釋重緣思覺即入犯科。是則義當大乘意也。何必可全同菩薩十業哉。次戒疏後為正義解釋者。第一師意念罪。唯屬發心作思。第二現者獨頭意念。又判有犯。依之釋後為正義。第二師全非謂屬後三也。凡本律中。不制後三戒事解釋非一一義云云。相同十業可入戒收者。四分意。重緣護意三罪事相同十業入戒禁之。但不禁初念故。不云全同。只云相同也。鈔云善而非戒。且云瞥爾邊也或又鈔且約律教限一往釋爾。記約四分之分通。釋相同十業也。若約菩薩十善俱戒者。菩薩自初念禁之。云十善俱戒也爰知。四分非不制後三罪也。所以爾者。行住坐臥常爾一心者。律制也。若縱心而赴貪瞋邪見之時。何不犯不攝意罪。又內意。思念猛利三毒者。豈不結惡覺犯哉。加之業疏釋。若據菩薩十善俱戒。如下四分心念故。犯亦同相也齊緣述此宗制教義。同菩薩但瞥爾重緣以分大小四分心念罪。即後三罪故。解大小異之時。釋瞥爾重緣以分大小。若如前義。可云七支十支以分大小故。何況重可入戒收。釋若四分重緣實非後三戒者。爭輒判可入戒收。案此等之道理。尤戒體發十支。亦可防十支非也問。若爾濟緣記後三意業。小教不制等釋如何可得意哉答。此等釋文唯非一二。皆是通釋諸部律制之分齊也。今所論者。四分不共意也。何引釋通途小教之文。判四分所計哉。重尋略教之違犯。通三業十支。廣教何不禁後三。是以戒本。說心莫作諸惡此三業道淨。釋述心違三善未落廣教隨七佛偈所詮行相有違即結。若爾者云道理云文證。方方以可云十善俱戒也又一義云。相同十來者。受體發於七支。隨行同於十業可得意也。故今相同十業者。應約隨行也此義聊不審也。豈不發體而隨行禁之哉。
鈔。三亦善亦戒問。善時不要期故。無戒之義。戒時要期故。無善文義。爾者何云亦善亦戒哉答。前七支不要期時。善工策勵故亦名戒也。但此事不審也。追可尋之。
鈔。通衍無涯是律儀簡正記云。衍者說文三達也。謂通達情境無有邊際。名為律儀也。玄又云。衍字謂行中有水。即小行之貌。隨其屈曲。乃至於海無 及。然此律義之體。於情非情無不周遍故無涯也問。釋律但有法分筆三義。何加今衍義不為四義哉答。彼三義。就教釋之衍義。約無作功能。義意中別故不加也又義云。記釋意欲同法義歟。
記。言二戒者示現隨戒義問。既云受隨二戒。何云示現隨戒義哉答。誠難思。追可尋之望餘通類有生皆罪是持律儀。
鈔。譬如築營宮宅先立院牆抄批云。先立院牆等者。比人造宅必先立院牆。然後架屋。與南地別也無善蓋覆塞露之弊穿窬穿壁窬牆此明○為塵擾喪蛈善根。
鈔。受隨相資方有所至抄批云。立謂有受有隨。能發生定慧。至於佛果也。受是願也。隨是行也。願行相依也。如車具二輪。鳥全兩翅。必能涉遠高翔故。曰有所至也如賊穿窬盜竊財寶。
鈔。以此隨行至得聖果不親受體問。受體發得之後。無隨行之人。可不感戒善之果哉答。既是善思所發之戒願。豈不為當來善果之生因耶。況命終者。最後一念。善成花臺之生因故尤可有感果之功德歟。爰知。下壇之後頓死人。尚可感樂歟問。當來感果依三業相應善緣。豈空願獨感善果哉。是以今釋不親受體。明知。受體獨不招樂果歟答。記既云強弱實知雖弱乃不感樂果。非如隨行。且云新受體一歟懸防發行。則受勝隨微。起習招生。則隨強受弱。
記。教文用與受隨互望。有兩樣用事云事也激勵之切。
鈔。不如不受無戒可違破戒人。勝於無戒無犯之人。生死有出期故。而今欲誠隨行也。故各有其理歟明須善識業性灼然順持違犯○大妄抑揚令生信故即相是法研考。
記。然相所在唯指教詮問。法釋聖人制教名法。今又教詮名相。如何不同哉答。法取軌範邊。相取覽而可別邊故。不相違也皎語相而言有境期是緣則綿互攝心通漫。
鈔。豈得漏言會正記云。豈可遺囑不言。又薄知綱領。
記。准此例彼此即戒本。彼謂戒本外事也解一千從。
記。篇目者篇聚都名五篇之篇目。前篇聚名報。篇明之故。云前篇已解。戒本持犯。總義指下持犯方軌篇。故云廣在後云。
記。古來講解○為弊斯久古記刪定戒本。加入注。以彼刪定戒本為所釋。以鈔文相為能釋。以今鈔牒釋彼故斥之也。
記。序云若長途散釋鈔序文也。長途散釋。長散在釋文段也。隨相曲分。廣牒釋一一戒文云事也。然今鈔離此二邊取繁略之中故知。非牒釋戒本證也寡以翻傳尚淳質。
記。須準古文指含注戒本云古本也。
記。注有云未刪定此有人意。含註戒本。刪定戒本以前制故。未刪定時。準用古本注戒本。刪定戒本後。必不可用古本。是以注刪定戒本得意也。而此事會正不見。爰知。今記意。縱刪定後注釋準用含注戒本為誦持。可用刪定也。
說。況以淺近浮詞妄參聖語非唯以鈔文注戒本。亦以私卑語注參故也雜碎科條浪節真經瞽論紛絃焉知自誤。
記。又章記至此且入戒序科文解會正等古記。至此釋刪定戒本序。至彼戒本戒條。先釋戒本。次釋今鈔文也。是以會正記云。至此先入戒序解判。方入正宗鈔文。
記。例分為二會正文也。終成乖咎精詳律肆罕見傳通○況剽竊疏文胃為己注文無起盡義不周旋○徒爾○何為○削○端始○義○壅樞鍵。
婬戒第一
鈔。淫戒已下今三水淫字誤也。即可作女邊也。是以抄批云。以邪私曰婬故。書云男女不禮交曰婬。婬字要從女邊作也。若存水邊作則有兩義。滯雨多者名為雨淫。滯書多者名為書淫。如皇甫士女。三年讀書經時不識春秋。乘馬不知牝母。此名書淫。故知女邊作者。即名邪私。
記。毘舍離多論云廣嚴城也。
記。注須提那子須提那父名。子其子名也。隨父名故。云須提那子。須提那翻為求得。子名邪舍。翻為明。皆是多論意也。
記。注婬戒五年十月二十七日也。餘三六年者。盜戒九月十日。妄語戒九月二十四日。殺人戒十月十三日。已上三戒制之時節也欲彰此處不涉義章○時有抄撮。
鈔。廣如下篇批云。廣如下篇者。謂若明心境想疑等。如下持犯方軌中。
鈔。可畏之甚無過女人抄批云。立謂如劫時。人食地??。次食自然粳米。身漸兼重失神通。遂生女人。于時眾人唱言。此中惡物生即女人也。又如佛言。如人於我法中。無所長益。譬如有人無男多女。當知其家衰滅不久。首疏引多論云。女人如蛇毒。有三種害人。一見害二觸害三齧害。女人亦三種害人善法。一若見女人。心生欲想滅人善法。二若觸女人。犯僧殘罪。滅人善法。三若共女人交會。犯波羅夷。害人善法。若為蛇害但害一身。女人所害害無數身。又蛇害人身。女人害人心。又毒蛇害猶足僧數。女人害者不是僧數。又毒害不彰生人天。女害生三途。是故勸。汝寧犯毒蛇莫犯女人。即下如文。以男根內毒蛇口中等是也。
記。上二句示來報問。以此僧祇文。何為示來報哉答。依女人故。當來墮惡趣故可畏。此女望當果云可畏也枷鎖衰禍敗正無厄不至。從地獄出還復思入。
記。譬如清淵澄鏡而蛟龍居之金山寶窟而師子處之有云。蚊龍女龍也立事公天茍荒如色。
記。室家不私婦人之由室家即入家也。
記。毀宗敗族婦人之罪敗毀親族等也。宗者祖宗。是先祖也凡夫重色甘為之。僕終身馳驟為之辛苦貪色者憍貪財者悋。既憍且悋○無清脫自審狂心。
記。或聞聲對語相對語也。
記。或吸氣緣根心繫於彼女。如鬼神吸人精氣根者根門也諒托腥臊而為體。全欲染以為心○焉能知返。交結於根塵網裏。實謂難逃○悲嗟勉強屎囊屎也。諦彼婬根著力治之。
鈔。婬欲為初律中十戒以殺為初。而抄批以二義釋之。即彼記云。有人解云。年少或微婬惱未發。不妨無慈故殺在初。又有人言。小學未通教非極制。現有禁者。從俗無過。
鈔。若死末壞少壞開宗記意。壞末壞約女根也即十誦第五十五。約根壞不壞明之。故開宗記引之為證。今鈔等意。必不然也。
牛馬豬狗雁雞之屬
鈔。律云牛馬豬狗是非戒本釋相文。是調部中文也(即第五十五卷)。
鈔。莫問心壞想疑律中破僧婬酒三戒。不開疑想。於酒者祖師有義斷開疑想也。
記。彼約根節問。下云過齒過皮。何云約根節哉答。節者小便道。女根約節為分齊故云爾歟。即簡正記云。彼云。彼離問佛。佛言。大便道過皮。小便道過節。口過齒皆夷為分齊也問。今記云二道過。皮何別簡小便道哉。又小便道節者何耶答。約男根之節。云過齒過皮也。
鈔。及論問犯云皆結正抄批云。皆結正者。謂結大重也。夷非方便之罪故曰正也生厭惡志心於佛。
鈔。便無嫌心意云。嫌心屬我等也克己自責○誰能反照身行鄙穢殊不省非。汝必惡聞何如不作。汝自作何得惡聞裏隔自造他逼犯相有異惡聞。
記。此由不知於大慈門說毘尼藏十住毘婆沙論中。依十力等流說修羅。依大慈等流說毘尼。依無畏等流說阿毘曇也隨得物而用隔也或將至前境。
記。逼己婬他怨家將己令婬他。他者非怨家也。謂已作能又婬他三道也。
記。二為他婬已怨家為他。他就比丘身令婬也。有云。他人就比丘二道行婬。謂有比丘所人也抄批云。一是正境。不問自他者。深云自將正境入地正道亦犯。他將正境入已二正道亦犯。故曰不問也。又或可云。不問自他者。應是不問自造自境。如弱背等是。及自造他境亦犯也爰知怨家逼時。他婬比丘二道。生樂心犯也私云。此義不然。豈就比丘二道行婬。可成樂心哉。故知。此義非也一義云。以他正道。就比丘之根。行婬時生樂心犯也是以簡正記云。或將至前境者。即自造他境也。或就其身者。即他造自境但見次下問答。初義一分有其謂歟。
記。開免難之開身境合為免難。若不合怨家加害故云難也。
記。制心護體制愛樂為護受體也。
記。遭婬尚易持往尤難往字恐誤歟。遭婬者。境合尚易。持體難云意歟。故知。是往體字歟。可勘之。又有義云。遭婬尚易。持往尤難。意云。遭怨逼甚易。遭彼時持今戒甚難其往者入身計持易。終無樂心事難云事也此義往字猶不審也自非久習淨心。直恐未逃刑網。本謂女根生染著通戲笑不如以小兒根內口中弄故無婬心。
記。有乞食比丘見小兒根起口佛言波羅夷以此文知。以小兒根入比丘口中。若生樂心。比丘可犯波羅夷也。此文上義潤色也。
鈔。十誦云口中等見善見論第八。雖入口中。不著四邊。唯得吉羅刺。
記。以決上犯決上非戲者重之文云。口要過齒成犯歟次復似顯別者。上五分若刺者。入如毛頭犯也。十誦意。口過齒成犯故不同也。為顯此義今別歟。
鈔。餘二道無開簡正記云。過齒者。彼優波離問佛。佛言。節過齒得夷。餘二無開者。謂不開戲但入毛頭即犯也。
鈔。一一時中有婬意皆重問。自造他境之時。入如毛頭位但犯一夷。入入位不見犯多夷。何怨逼造境之時生樂心。一一時中犯多夷哉答。自造他境。不論受樂不受樂。但入如毛頭結重。今言覺樂者。據怨道故也。是以每三時生樂心。結多重也問。付之分明自造他境。既就身論。犯何身每入分結犯哉答。強捉比丘二。處行不淨。內指口中齧之。
鈔。蛇口火中可也簡正記云。如律蓮花色尼。為人所逼。佛問樂相。答言。如熱鐵入身。佛言不犯唯覺指痛。經為他造己。
鈔。及骨間行不淨女根之骨間也簡正記云。律中有女人犯罪。於王令剝女根肉。有比丘欲心。以於骨間行不淨行。佛言。蘭骨中非正道也。若爾既非正境。何不犯殘。答。若元作喜樂出精意即殘。由元非殊意故。但蘭此則非道之想故。得蘭也此釋無皮肉故。云非正道。雖然骨間道骨間也問。若非正道。何下云但是正道皆犯哉答。云正道之處骨間意也。若為謂殘出精意。雖何處出精可犯僧殊。而此元非僧殘意故。但半壞多分壞及骨間。皆約正道之處骨間等故犯偷蘭今云正道。非謂直正境也問。此偷蘭為獨頭。將為方便如何答。有云。境差方便偷蘭也又義云。果頭蘭之所以爾者。注戒本中。云成者波羅夷不成者偷蘭。下又云。若屍半壞口並偷蘭若方便罪。屬上不成蘭中下又云。何別出半壞等蘭哉。故知果罪也。
記。不出上蘭有本作止字。是可然歟。而上字不審也。僧殘方便罪。設雖近方便。可中品蘭故。既云欲喜樂意。尤方便罪聞。
鈔。但是正道皆犯濟抄云言正道者。語對戲樂意顯意也。言皆犯者。既是半壞境故。應非重即婬家之方便之犯也。
鈔。故善見縱使斫頭斷及死人口中頸中行婬亦重口可然。即善見第八云。頸斷就頸行婬及口。波羅夷因。若頸行婬偷蘭遮濟抄云。今此文中。就頸行婬。句者總標也。及下分輕重。及之字反準今抄文。可被頭不斷死人也。但鈔云頸中亦重者。反約斷頭人之口中之語也爰知。但付頸行婬可偷蘭。非正道之處故。今頸至口中云亦重也。
記。通論四重行宗二上○云。婬妄二戒。遺重殺輕殺盜兩戒有數無遣婬妄二戒。遣人令婬己。令稱己聖重也。是遣義也。教他令婬他。教他令稱彼聖德輕也。是教義也。今云二犯並輕是也。樂利在彼。自分無其益故。殺盜兩戒。教他令殺他。盜他財重也。是教義也。遣他令殺己。取己之財輕也。是遣義也。今云殺盜二戒損通自他能所皆重是也。
鈔。下三眾相教一義云。比丘相教下三眾也。故注戒本云。若教行若作者。偷蘭遮不作突吉羅。除比丘比丘尼。餘眾相教作不作盡吉羅又義云。今記科釋意。下三眾互相教事是以簡正記云。及下三眾自相教得罪分齊。
鈔。吉羅為異比丘沙彌作者減擯雖同。吉羅異也。比丘比丘尼波羅夷。沙彌沙彌尼。式叉尼吉羅故。
鈔。三明不犯中濟抄云。犯文三。初二付怨逼不犯也。第三自造之不犯也是以簡正記云。一切無有婬心者。戒疏云。開自身造境但行宗記釋。三種俱約怨逼釋之。然未心得。
記。覺知遭逼亦此所攝一義云。上句云無所覺知。若怨來逼己時。若覺知即墮。今不受樂句故云亦也開怨來逼己身分。
盜戒第二
鈔。第二盜戒戒疏云。前就內色起貪。此就外財生染。
記。注柤尼迦僧祇第二云達尼迦也。是初果聖者也。是以行宗上云。檀尼已證初果問。初果已上性戒成就也。何盜飛梯乎答。
記。住在靜處作瓦屋注戒本注云。在閑靜處草屋。生禪為人。持去乃作全成瓦屋僧祇第二云。除尸扇戶樞衣架餘者。一時燒成論第八唯戶扇是木。
記。注佛令打破等律緣起中。初作瓦屋。使阿難全破見論第八云。如來何故而打破答。此屋不淨。是外道法無罪。僧祇第二云。焚燒之時。傷殺眾生。又此瓦屋熱。則火熱能壞人眼。令人多病。有此諸患。汝等當壞。此屋莫令當來諸比丘習此屋法飾宗記意。問。阿難佛成道之夜生。年二十五成待者。豈成道六年之時分有之打破之乎如何答。
記。取王材波斯匿王。本房中取飛梯二枚此合戰時。具足楯板也。殊為王要物畏覺知為偷。
抄。性戒含輕重也四重皆性戒也。是則重性戒下篇中十三。除媒房三戒。餘皆性戒。三十皆遮。九十中。三十戒性。餘皆遮也。乃至盜畜物吉羅。是性戒也。此等皆性戒故云爾也。是抄批簡正記意也。即抄批云。性戒含輕重也者。立謂此篇四重之戒。是性重戒。若下諸篇所有性戒。如殺畜物等。如此種類亦名性戒。則是輕也。然輕重雖異。性義是同故。言性戒之中。含輕重也。據理遮戒豈無輕重。今文對性戒而明故。且略不明遮戒之輕重也簡正記同之。
記。通夷殘蘭提等謂盜非謂通夷殘等也。凡性戒通夷殘等餘戒約略總述而已。必善部加披括方能免患○用入私抄。抑又勸誡之意也○詮次列之○吝護。
抄。謂六塵六大明了論中。出六塵六大。委辨行盜下。第三門盜人物中明之物攀阻礙上二句及下。
記。前雖定若望正作非畜物疑想疑想是境定心差。雖然望今心見闕境也。
鈔。心想疑轉持犯篇中。明盜戒轉想。有二想。從有主轉於無主從人物轉非畜遂去封相。
抄。善見云子作惡事問。披彼本文第九。明偷人事。即父追出之兒盜則無罪今如何以彼父之財讀無主。相乖於本文耶答。實彼本文如來難爾也。今抄主準彼文。明無主相。取彼財物。為無主物。非直論文意也。即抄批云。案見論中。若人兒落度。父母以水灌頂。遣去後時父母死已。比丘盜如是人物無罪。此據盜其兒無罪也。今抄唯義。此兒既不屬父母。父母死後物不屬兒。其物無主。比丘得取無罪也。濟云。此外國法。今此唐國如此之物。即屬於官不得。名為無主也。
抄。又云若國破王走餘記意。釋上二國中間。又解之義也。而今記異彼。本文云字無之。是以抄批云。二國中間者。立有兩解。初云。前王已終後末立。其中時節。名二國中間也。又解。約地界論之。如旨泰晉二國中間疆界。上濟花岳山。晉家據山東。秦據山西。中間山有七八許里。兩國不攝是也成論意。云地上屬王地中不論。於當國地中伏藏為無主物也物處亦無官典○對相即封土作疆界處即如俗令山澤林藪不令占護。
記。封土作土作謂一國之間為分齊也既不令占○加功○護不令占護。
記。有盜成重不假方便行宗記云。如互用三寶燒埋壞色寄借低拒也類。但使虧損即成盜業。不必方便。然非一向都無故。云縱有不明。
記。今抄不釋下次第牒釋列緣。於第五興方便不釋之故。但知未離已前。
鈔。若不精識律藏善通用與者並師心處分簡正記云。若不精識。律藏者釋也。謂於能詮不明也。若善通用與於所詮壅滯師心。不師於教便成盜損。於相如後說者。如互用中說也徵覆何故先明○僧物有主用與多過。
抄。故寶梁大集等經云寶梁經。彼上卷文也。大集經。即日藏分護法品文也。依頻婆娑羅王問。佛為彼說之也。
記。文舉初後二三兩果何以不明或可知故彼本文。四累俱舉之。抄批引彼經云。案大集日藏分經護法品云。時頻娑羅王。問佛言。何等人堪為知事。守護物供養供給。如法比丘。佛言。大王有二種。持僧事守護僧物者。具八解脫阿羅漢。二者須陀洹等三果學人。此二種人。堪知僧事供養眾僧。諸餘比丘或戒不具足。心不平等。不令是人為僧知事也今此記意。召抄文云文舉初後也。非指經文。
記。或約二惑究盡處故意云。初果盡三界見惑極處也。第四果盡三界修惑極處也。故各舉盡處。略中二果也。
抄。戒不具足心不平等簡正記云。謂凡夫持戒。但防身口未得無漏。勸思心念徵細有缺。名不具足凡人心有愛憎故。不平等初果人。已斷三界見道煩惱故。無愛憎。分分得無漢故平等也。
抄。更復二種簡正記云。玄云。是寶梁文也。彼文迦白佛言。云何比丘營於無事。佛言。聽二種比丘營於眾事。一能淨持戒。二畏後世罪。復有二種。一誡知業報。二有諸慚愧及以悔心。復有二種。一阿羅漢。二修八背捨戒。如是二種比丘。營於僧事。自無瘡疣護他人意等。今抄合四為二。又淨羅漢同大集經也大集意羅漢與八解具足為一。此寶梁為二。此不同也。餘大都同故。合引之歟。
抄。自無瘡疣淨名經疏云。瘡疣煩惱實名也。以自利利他二配之補篇。
抄。護他人意此人若為知事時。有俗人乞僧食者。能為善說因果。語以禍食難消。不令前人趣嗔。懷勸而退故曰護他人意。或可。外道俗人侵損三寶物。比丘則隨時消自不令損失故。曰護他意也。
抄。因即犯者知事人因守三寶物即犯不知慎護。
抄。注冥犯大罪簡正記云。冥然犯於盜重。不以無知故免也。
抄。三出貸三寶各有無盡財。於息畢以子還著彼物也。或佛僧物互明貸借也抄批云。三出貸謂將物與人。擬後返取也。若作貳謂從他求物。後擬還也。
抄。四將三寶物膽待道俗有能人以僧物給之。王臣十九錢給之惡賊無定限也問。下唯明僧物。記釋云。後一唯明僧物爾者何今云三寶等耶答。是言總意別意也。
抄。盜佛物者正望佛邊無盜罪開宗宗記云。本律中無盜佛物僧祇中斷重有云。今文准非人也付之實義多端也。今師意。在世生身佛。滅後形像。正望佛邊。無波羅夷盜罪。但得偷蘭也。今云無盜罪。無波羅罪不訪有偷蘭也。若望施主及守護主。在世滅後。俱波羅夷也。是以簡正記云。今南山云。不論在世及滅後。若盜此物。俱犯偷蘭。斯為定義。一正望佛邊。無盜罪者。此設正約無施護二主佛物境上。成犯之相。如久遠之物。雖無施護之主。以其物體。且屬佛故。若有二主。望二主結下自有之。先須簡此犯境望佛邊無盜罪者。又簡正記意。望佛體無我所惱害故。云無盜罪。雖然望能犯之心時。可有蘭也即彼記云。問。何故望佛邊無盜罪乎。下句答云。由佛於物無我所心。無惱害故。謂佛理平等得失一如法物無心。失不為惱。如十誦之盜比欝單越人物。尚不結罪。彼人無我處心。豈況三界之主。於物有悋著。據佛邊一罪不得。今言但得偷蘭者。東陽迷釋之。望盜人心上結。已以進趣作盜佛物之心。舉離之時自結蘭罪。約境無犯。如涅槃經。惡心斬截死屍。以境上無可惱。理合無罪。但起惡心。亦得偷蘭。所以為例又付此偷蘭罪。餘記意不同也。即簡正記云。次辨諸家解者。一玄記望善神邊結也。佛雖無心。神攝此物故。抄釋云。以同罪人物攝。今難云。本明更有殺母喻盜佛物罪。若望善神邊結之。卻成盜非人物也。況神護法非攝於物。不可依承。二准匝記云。望斷施主福得蘭。以施主將供養佛無作續生。今即盜除無作釆起故結蘭也。今難云。現有施主可然。或經久遠施主亦無。又望護結。況復斷福。犯重下自有之。不合委解。更有解之。抄文所結簡罪。此據佛在世時。正望色身佛結。今久涅槃無此蘭也。假今寺圓殿中形像。皆背施護二主。望主結之。今難云。如婆沙云。以佛懸攝未來宣然屬佛如何會通。恐無理也。已上解因便敘之次定賓意。在世生身之佛。犯波羅夷。滅後形像犯吉羅是以抄批云。賓云。此盜佛物諸部不同。祇夷損正。十據護夷涅槃雖蘭。義準應吉。今文約斷有少乖理。既言。佛說物無我所心。又言。同非人物攝。非人於物寧成無我。然又無我唯局北州。且如北州。衣食自然也。豈同三方功用方得。佛既受施。示攝財物。義同功用。何類北洲。故有盜佛物者。佛在日重滅後定無夷罪。以佛在日在人主義○滅後但有福田攝受無人主義。今若盜者望護結罪。又復若言。於物無我所。亦應許偷羅漢等物。法相便亂理不應然。故知。無我據方。不得別判。下文引祇。摩摩帝用佛物。重者據佛在日示。同人趣南州所攝故。同人夷若言無我。應同北方。何以祇文唱言斷重。又言正望佛邊無罪者。此違婆沙百一十三。問若盜如來率都婆物。於誰得根本罪業道。有說。於國王處得。有說。於施主處得。有說。於守護處得。有說。於能護天龍夜叉非人處得。如是說有於佛處。得所以者何。如世尊言。若我住世。有於我所恭敬供養。及涅槃後乃至千歲。於我舍利。如芥子許恭敬供養。佛皆攝受。由此言故。世尊滅後雖經千歲。一切世間恭敬供養。佛悉攝受據此此盜損定不約佛而結罪也飾宗日本云。第一佛物祇夷。損正十據護夷。涅槃雖蘭義準應吉。多盜像蘭。奈耶亦棄。如祇第三。摩摩帝用佛物重。此據佛在。等同人趣南州所攝。故同人夷。若言無我。應同此方。亦應許偷羅漢等物。法相便亂理不應然。無我據方不得別判。具如北方衣食自然。豈同三方功用方得。佛既受用示攝財物。義同功力。何類北方。故盜成重。十誦五十云。有護計直。滿夷減蘭。五十七云。亦云。有一比丘。盜佛圖物。言有守護者。計直具足夷。但文且據損護。非正如說損正。還同祇判。若涅槃後定無夷罪。以佛在日有人主義。滅後但有福田攝受。無人主義。南山之正。望佛物無其盜罪。無戒處故。但得蘭罪。同非人物。今詳望佛無罪。違背婆沙。言同非人。自乖無我○上來佛法二物。雖吉業報極重又法礪。懷素儀。簡正記云。初相疏云。若盜佛物成波羅夷。重舉例云。如盜畜生物。境劣得吉。若盜人物。境優故得重。既人物尚悟重。佛境最強。何不得重。又將佛物入僧。尚結夷愆自恣。豈不成重。法寶難云。天猶勝人。理合更重。何結偷蘭。又將佛物入僧。得重者。自約互用邊。結與此合乖。二例俱非不可依準。二東塔云。佛在日自為正主。盜即成重。涅槃後唯有福田無正主故。同非情攝。只合得蘭。今難云。若爾縱使在日結重。即佛應有我所心事。又將入滅後佛判同非人。良為不可。
記。若據非人擲卜而取石神等也與人相降。
記。殿塔靈儀謂佛像等也。
抄。故十誦盜天神象衣簡正記云。彼律第十六云。盜天神像衣。及以花鬘。佛言得偷蘭。
鈔。涅槃亦云造立佛寺用珠花鬘供養彼經第七卷文也。彼意有比丘。盜花鬘中縷也。花鬘者。抄批云。應師云。梵言摩羅。此譯云鬘案西域結鬘。師多用蘇摩那花。行列結之以為條貫。無問男女貴賤。皆此莊嚴經云。天鬘寶鬘花鬘等並是也。
抄。不問輒取若知不皆犯偷蘭抄批出三義。即彼記云。言若知不知皆犯偷蘭者。立云○比丘盜此縷知得罪。亦犯不知得罪。亦犯由事。是可得學。以出家人。應令學聖教。以不學故。不識此罪相。故知。與不知具結罪也。不同了教之人。迷心不犯也。有人云。此檀越供養物。以屬佛故不問。知是有施主縷。及不知是有施主縷。但望佛邊結蘭。由屬佛故。佛邊結罪。由佛於物無我所心。但得蘭也○又解云。若知不知者。知謂了教之人。不知謂迷教之人。以盜佛物故得蘭。而言知者。識知教相故。犯得蘭。若不學問迷於教相。而盜此物。謂言無罪。佛言。不以無知故得脫故。曰知與不知。皆者諸犯也。解為正今記釋。同第三解也。
記。注古云大乘約境判者非也簡正記云。若知不知者。玄記引家法師釋云。謂比丘明白心中。知是佛物。或冥然不知是佛物。並犯蘭。大乘中不論知不知也。若小乘知是佛物故。心而盜即犯。若不知或作無主等想。無盜佛物之心即不犯。若據法空不許此釋。若知即約明閑之人。識知教相。不知即據不學人。不知教相。並皆是犯。若既明練如是故違。雖於教不明不知有犯。然不以無知便得脫也。若犯根本更增無知罪。今恐不然。鈔取引者。大乘經文適說義。卻作小乘律。解既經律混然。如何分得會正云。不問者。不問施主及護主也。若下大乘約境判也。此文是佛答迦葉問。大乘偷蘭義也問。大乘殊約心何云約境耶答。此古義非也。不及會通也問。今偷蘭定賓如何得意哉答。飾宗云。南山又引涅槃第七。若有長者。造立佛寺。以諸美鬘用供養佛。有比丘見花貫中縷。不問輒取。犯偷蘭遮若知亦如是犯。引此證佛物蘭。此義不然。經中蘭罪。與律不同。若有比丘犯突吉羅罪。忉利天上日月歲數八百萬歲。墮地獄中。何況故犯偷蘭遮罪。此大乘中比丘犯蘭。不應親近。何等名大乘經中偷蘭遮罪。若有長者造立佛寺。乃至廣說。言犯吉。忉利天上歲數。如目連問經。即不同。此又經說言何況犯蘭。故知。蘭罪歲數更多。亦不同律。又言。何等名為大乘蘭罪。故知。非律相也。若言知不知亦如是犯。豈容律判不知成犯。若餘正盜佛邊。當言何罪哉答。且準多論盜像得蘭。今盜佛物理應輕罪○上來佛法二物雖吉。業報極重。
記。經家不論涅槃經不論主堂有無云偷蘭也。
抄。若有守護主有濟抄云。於有守護者。不得蘭罪與得重者。其文分明也。若於無守護。而望本施主。結其罪時。可謂更於佛邊結蘭罪耶。答。今文及餘處釋未獲分明文。但且按之。不得更再結歟。既代於護主望本主故。若爾者。何時望佛可云得蘭罪耶。答。或可云本主死後(薩婆多事在無作盡形後無故)或可。但且靈儀同非人經家等。且結之。實望本主等。一切可重歟私云。得波羅夷約守護。或約施主。望佛偷蘭可並犯歟。若爾者。何下云善生中亦從守塔人得重罪。不望佛邊結之哉。答。此且結波羅夷云不望佛邊。不妨結偷蘭歟。望心輕重兼犯。其例是多也。
記。尼抄亦直云結重中上云。十誦云。盜指圖物精舍中供養具。若有守護計直犯重成棄捐不受。
抄。塔上掃土淨地棄之不得惡用抄批云。立謂施主造塔用功加土。若掃棄穢處。損施主福故也會正云。斷地事在無作之福也並是顯文。
記。佛圖即全梵語戒疏云。佛者梵音佛陀。或云浮陀。佛馱步他浮圖浮頭(皆是二字各佛陀之異名也)知。今佛圖者。但是佛之全梵語也次或召塔者。抄下三云。塔或名塔婆。或云偷婆。此云塚也。亦云方墳。稚心云。有舍利名塔同記云。舍利此翻為身。即人遺身。舍利及塔名通凡聖。今明造立多是佛塔從人為目者。藏人遺身云塔。今從人藏佛遺身云塔。
記。明不勤掌錄有填償義守護主若夫償之故。望守結重罪也。下云。若掌他物勤守之不可償。若勒必可償。
抄。若佛塔中鳥死會正記云。如靈禽毛羽。有取直者。
抄。盜法者。此師意於法者無小罪也。其體是非情故。望守護主。結波羅夷。定賓意。於法當體犯吉羅。望守護波羅夷也飾宗記云。法物者。條部云。時有比丘。取他經作是念。佛語無價。應許紙直。彼疑佛言取五錢夷。多論第二。盜經不問供養不供養。許錢犯罪。此據護主。若無護理應損正。應言亦望佛邊結罪。以法及物。三世佛同所攝受。儻盜亦吉。上來佛法二物雖吉。業報重。
佛語無價
記。注舊云損色未必然也簡正記云。不得口吹經上塵等者。謂恐口氣損色不得口吹經上塵等○佛拭不用流落可燒不。
記。注法身由生故抄批云。以經是佛母解從此生也。今燒故經同燒父母逆也故燒犯決斷○陷於重逆○有人無識燒毀破經。
記。先說是法因緣生偈已焚之會正云。古師云。如故經不可披閱者。安於淨處。先說云。是法因緣生。是法因緣滅等一偈。已用火焚之。則無咎也。不然則散之江海。歸于龍宮。利更厚矣問。此偈具如何答。有云。是法因緣生。是法因緣滅。是法緣及盡。是大沙門說。
記。著在明典涅槃經中。雪山童子。為半偈捨身事也。
記。西字除惑涅槃經中云。若信若不信。聞常住二字決定不墮惡。即生不動國是也必有損像蠧經○拒。
記。何得焚除失事在福行宗記云。言事在福者。如施主作橋井等。事隨有福生緣。壞則失名事在無作。今燒故經其事亦爾。
抄。此由心未絕一義云。所借人心未絕也一義云。生疑者。所借人生疑也。由心未絕者。能借人心未絕也此中先義為勝。即抄批云。謂借既不還。索又不與。主即生念。為更返我為永不還。所以得蘭。若主絕心。定知不還與犯夷也簡正記云。此由心未絕者。釋結經所以也。若主決心。作定不還相。比丘得犯重。
抄。盜寫祕方簡正記云。祕方者。藥方要術等。例謂此祕方。有其價。直盜寫得重會正云。祕方以令彼失利。又得直方傳故。
抄。不現前供養問。不現前必通一切。現前局一境故。不現前名大大供養歟如何答。有云。於不現前。如緣一佛狹也。此邊可同現前。雖然供不現前。其心得法道理。即深位造作之故。勝現前私云。現前不現前。且約寬狹判勝劣歟。所以爾者。簡正記云。謂現前即觀相興福。但對一佛一塔之境得大功德。若不現前。即不覩妙色發心。通供養法身。約法身性非唯一佛。以則獲無量無邊福勝故。云大大歟若俗互舉亦互結犯可不結重。
抄。盜僧物今師意。常住常住現前現前。物犯夷有滿五之義故。十方常住。十方現前物犯蘭。無滿五義故。定賓意。四種僧物皆俱犯夷。皆有滿五義故犯夷也。是以飾宗記云。二十方常住○若偷此食。古來共評。望十方僧。皆各有分。不滿五得多蘭罪。今詳不然。分食雖然。唯得一分。望為食主實得。遍為盜此食時。如綅一主但計滿五即得夷。愆猶如一家共營一食。分時雖後人得一分。未分之間為主理同。即盜此食滿五即犯或無主掌餘人亦同。
記。下局初位問。下已羯磨後望僧重何云初位哉答。抄一者常住常住必於此處用之。是一常住也。亦雖用之。不得分用。是一常住義也。或云。四方常住。是常住常住事也。四方僧來無局受用。故云四方也。即抄批云。局約此處故曰常住。即此當處亦不得分。復曰常住。故曰常住常住醬饌食。
抄。想望眾僧如論斷重指上準善見論盜僧物犯重之文也問。此眾僧者。望常住常住僧也。將望十方僧也如何答。抄批簡正記等意。望十方僧即抄批云。準善見犯重者。立謂總望十方僧通為一主。以此物不可分賣故。一化僧俱有其分。通是一主故。盜時重也。然此僧物者。餘人若盜。望護主結重。今既主常自盜。則望十方僧。通為一主亦得重簡正記云。如論斷重者。謂主常自盜。則望十方僧。為一主得重。若餘人盜。望護主結。如上見論斷重文也。又引祇文為證。前通望一切僧為一主義假使集書亦不得分也人局現數物據即分。
記。僧分業問。此業字如何耶答雖即分○醬豉。
抄。如已物行用與人得偷蘭問。盜十方常住。望十方僧得偷蘭三品中何乎。答。上品蘭也。懺篇於上品蘭也竊法求利。
抄。注準共盜僧食主掌別人共盜。無主掌故輕也。
記。而惡比丘偷善比丘法求名利養抄批引彼全文云。二者有惡比丘。從善比丘聞受法已為他。講說言辭柔和。人之所樂聞眾共讚譽。大德善說妙法。從誰稟受。答言。我自知之不從他學。如是自稱如來積劫。具足諸波羅蜜。勤苦如是得此妙法。而惡比丘因偷此法。求覓利養。是名第二大賊餉。
記。偷竊聖法彼抄批引云。三者復有大賊。精進比丘持戒具足。得須陀洹乃至羅漢。或凡夫比丘持戒清淨。以波羅夷法謗之。憎嫉他行。自稱已是清淨人。如是謗諸賢聖。偷一切聖法。是名第三大賊。
抄。注準似有主意云。雖十方常住物。有守護主。滿五波羅夷。不滿蘭罪也。今云隨直多少多是重也。望守護主故。即云似有主。有主之言守護主也。
記。或結主掌一義云。作相等事。知事依之故。若不作時。唯知事結罪。是一釋意也。或通主客者。或釋也。不可云唯知事一人所食啖。一切客僧常住。皆得其罪也。即主中可攝知事也一義云。或結主掌者。若寺中有主堂一人。不打食之。彼則得罪故。云結主掌也。或通主客者。作相主客何可作之。而不作食故。主客同結罪。
抄注準此如上偷蘭簡正記云。注文准此如上偷蘭者。謂準上文。將謂僧如己物行用得蘭。既云盜散。隨直多少。唯上見論合犯重。為見空寺。無人守護。所以注言蘭也問。今偷蘭十方常住。無滿五之義。故犯偷蘭見。而作相召十方時。誠可云十方常住物。今既不作相。何云十方常住物耶答。入當日供僧限故。屬十方常住物歟問。無作相約何程分齊云當日供僧根十方常住。可云不入供僧限常住常住物哉答。
鈔。三者現前現前簡正記云。謂一物是現前。謂奉施等。二人現前。謂現前僧。奉施等物。即屬此僧故重言也。
抄。望本主結重問。此物云何望現前僧不結其罪耶答。若施主既決心捨與僧。望僧結罪。今望本主未決心物也。因僧物戒中。以未許名僧物也。是以簡正記云。此約施主雖捨。未付與僧。盜者猶望本主結重也。
記。準下分衣具列二法賞看病法與付分法二法也。
記。注古云結無邊蘭開宗記等意也。人會正記云。以未羯磨則未束物入現前。望法界僧邊。縱盜億兆物。亦無滿五義。但犯無邊蘭耳今兩祖意。望十方無滿五之義。總得一罪問。準用虫水戒。隨池虫魚結多罪今亦可然。云何望無邊僧不結多罪耶答。誠難思。雖然彼蟲魚可有分量。十方僧無分限故不同歟。可尋也。又定賓意。望十初僧物成微塵。微塵無法。有何蘭故。以五錢已上之物望十方。各各有主。主義可結重夷也為結多少令為僧分現物屬僧隨約所與人邊。
抄。四方僧物簡正記引全文云。四方房舍犍度之時。世尊與五百弟子。人間遊行。至羇達國。有僧伽藍。時比丘在彼上住。一阿濕卑。二迦留陀夷。三馬宿。四滿宿。彼聞說佛與身子目連。此來遂生心云。佛是龍中龍。諸弟子又是賢德名聞。若到此間久住。我等必失名利。逐選一口上房留與佛。餘者分作四分。遂將僧伽藍等為一。與第一比丘。瓶盆等物為二分。與第二比丘。木床等為三分。與第三比丘。花果等為四分。與第四比丘。貴圖容比丘。無物受用不得久住故。後時佛與諸比丘。到處國伽藍已。佛告身子目連。汝可語舊住人敷設臥具。彼答。佛是法王。我先留上房供養已外。分為四分也。身子具此白佛佛言。此是四方僧物。若僧。若眾多人。若一人。不應分賣。不得入己犯偷蘭遮問。此四方僧物。四種僧物中何哉答。四種中此常住常住也。科文云四下別示初位故。又分四分。物皆常住常住物故。加之資持下云。四方局常住常住戒疏云。三常住者。以當局淨住通於三世局定不動亦不可分同記云。或處雙疊為名。餘處亦名四方僧物此等文。分明常住常住物若爾者。何故續高僧傳第二云。招提者訛略也○正音云招鬪提奢。此云四方。謂處所為四方眾僧之所依住也飾宗記云。唐三藏云。招提者此云四方翻譯名義抄七云。提(經音義云招鬪提者。唐言四方僧物云云)佛祖統絕云。太武始光元年。勅天下寺改名招提(此翻十方常住文)此等諸文。全不見常住常住。所以爾者。四方僧物招提唐言。招提物。雖百十方現前十方常住異論。未聞云常住常住物。故知。此四方僧物。非常常住常住如何。四方之言。先雖局常住常住。傍又可通十方常住歟。而今此四方僧物。召常住常住也。彼處處釋。招提僧物云四方僧物。十方常住一邊也。於招提僧物雖有異義。且一義意。招提僧物。十方常住得意。故知。四方言。本名常住常住物。傍兼十方常住歟。是以翻譯義抄第七云。僧祇(此云四方僧物。律抄四種常住。一常住常住。謂眾僧廚庫寺舍眾具。花果樹林田園僕畜等。以體局當處不通餘界。但得受用不通分賣故。重言常住。二十方常住。如僧家供僧常食。體通唯局本處。此二名僧祇物文)此文明通二種常住釜鑵。
抄。因即有人言簡正記云。因即有人言等者。古師云。六群當時既分僧物。佛令身子往奪。故知。前來雖分為四分入。已不成盜也。必成盜者。身子知法之人。亦不合更奪。以此例知。今有盜僧物者。亦不成盜。奪取無罪(上且敘古)此未見諸部等者。今師破古解也。謂古人未明諸律。教有明文。若奪盜者之物。亦犯盜罪。以賊奪賊物故也。若爾何故行前四分律文。六群分作四分入己身子奪耶。可引鈔。答云四分暫礙僧用等或有盜者便即奪取。
抄。暫礙僧用分四面面屬己。礙舍利弗目連故貿僧好物。
抄。罪同五逆簡正記云。玄云。謂破僧逆也。今十方無僧依食而住。段食為緣而得修道。今既盜損。僧無所依。修道斷絕故同逆罪。
記。一一結者非多罪但此一夷問。抄隨損一毫結之。云一一結罪。而一毫無滿五義。何云但此一夷哉答。指一毫非謂夷。凡不得多罪乎。本且云一夷也然盜通三寶○答言。
抄。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所不救問。上云罪同五逆。今佛救五逆。不救盜僧物罪爾者自五逆重相違如何哉。答。且約邊邊說歟。同五逆者。依盜僧食。無止住所依故。云相似破僧。此又破僧。暫時盜僧物。障三世道同所依。其時久近故。一往為令驚人。說我所不救歟。實論罪業。破僧逆罪。盜僧物波羅夷。大可不同也象馬駝騾牛驢。
記。即明僧護比丘遊海邊見地獄事簡正記云。僧護傳者。從人立名也。僧護比丘。隨商人入海探寶見。有五十二地獄。五十僧尼獄。一是彌沙。一是俗人。為入守作非法故入此獄等見僧和集○火然○爪割肉盡筋出○燋炷。
抄。縱償還入阿鼻而得早出問。墮阿鼻人必經一中劫。今何云早出哉答。一義云。於無間獄。非無中夭早出之義。婆沙中。提婆墮無間。依最後南無力。人數七萬歲時。歸人間。所記獨覺果是豈一中劫耶。一中劫且約大途談之歟又義云。經一中劫據五逆罪。餘無間業。未必經一中劫。小乘性相等意如是下出所以云。
記。以佛物不出入故問。下明三寶物中。聽佛物出息。今何云不出入哉答。一義云。此五百問意。不聽佛物出息歟。下引十誦明出息故。部別不同也一義云。三藏法師所諸佛不作出息。佛物也。直還本物不云一切佛物無出入也還債事雖爾故入地獄。
抄。佉國○為七步蛇螫○謂是溫室。
記。獄鬼聞之地獄罪人。是云獄鬼也鐵刃矜講學○填償攀高例掩耳○貽殃過。
抄。一三寶互二當分互簡正記云。一三寶互者。立謂。佛法僧物。互用得夷也。二當分互者。立云得吉也。
抄。寺主摩摩帝寺主即長老也。摩摩帝。今記翻知事也抄批云。摩摩帝者。梵語也。此翻為經營人等營事使役。
抄。僧用亦爾問。上云並得正重同彼云亦爾。知事既用佛法二物。望何人得重。若無望人。何云亦爾耶答。私云。望守護主。或本施主結之歟問。下文云。由無有人為佛法物作主。明知佛法物無守護主爾者可望誰哉答。成彼本主無計之故云爾。何云無守護主乎。
抄。所以常住招提互有取須此招提僧物。四種僧物中屬何哉事。下有問答。至彼可有其沙汰也問。招提僧物。既僧物條勿論事歟。云和僧用故。爾者何記云僧別互。招提物云別人物哉答。非謂別人物。施主別供十方僧故。且云別歟。是以下記云。謂施主置房施十方僧。別自供結。不涉眾僧常住故有和送。而非私房故。名招提常住也。
抄。和僧索欲寶梁經上卷云羯磨也。補篇中雖出羯磨。無大德僧聽等之綱骨。飾宗記中出羯磨。出綱骨也問。行籌意。如何如今受日無行籌事事羯磨云何用之哉答。此作法殊取和合故。行籌意在之也。
鈔。乃至一錢問。四種佛物中何哉答。供養佛物受用佛物。聽此二物歟。屬佛物聽轉易故問。若爾者今一錢如何答。懸供佛前錢是也。即供養佛物也以施主重心故捨○風次兩爛。
抄。若無妨暫安一義云。無妨暫安訓之三事得意。勘校當世行事。今如堂中床等。非暫安依無妨故永置之。亦雖有妨。暫安用之故。以二義得意也。若爾者。記云若下示暫聞此一事如何答。且以兼分科釋之歟一義云。謂無妨暫安。記釋一事見故。
抄。問招提常住等是何物耶此問招提僧物體也。答意。指房為招提僧物問。正此招提僧物。四種僧物中可攝何耶答。異義多端也。一義(圓證大德充公律師)云。十方常住物之攝也。故記云。謂施主置房。施十方僧。別自供給。不涉眾僧常住故有和送。而非私房故名招提常住也十方常住物。先雖出可食物。不可限之。傍可攝坊具等物也。譬如客坊等例。別造坊屋。供十往來僧。不涉常住常住坊也。依之佛祖統記云。天武始光元年。勅天下寺改招提(此綱十方常住文)若爾者。何故行宗記云。中阿含阿難受別坊。用施招提僧。所謂別房施即翻名也。謂以別房施現前僧又續高僧傳第二云。招提者亦訛略也。正音云招鬪提奢。此云四方。謂處可為四方眾僧。云所依住也此又四方僧物。上名常住常住物也。又翻譯名義抄七云。招提(經音義云。梵云招鬪提奢。唐言四方僧物。但筆者訛稱招提。此翻別房施。或云對面施。或云梵言僧髣。此翻對面施文)既又云對面施。記云現前對面施。故知或現前現前物。或常住常住物云何云十方常住物哉。答。行宗記文。以別房施現前僧者。十方現前此處受用故云爾也。次翻四方。經音義付之翻別房為正。次翻對面施。又云現前對面施。若約房宇。十方僧現前。對面用此坊宇云爾歟。若約僧髣物。自本別物也。翻對面現前無相違歟。一義云。常住常住物也。凡此義意趣者。案餘三種僧物。如十方常住。勘鈔疏文。都不出坊屋。但飯餅等可食物。如當時二時食是也。依之上記釋十方常住云。今以意分不問生熟。但使未入當日供僧限者。並歸前攝取入日用。即十方常住何以房屋云十方常住攝哉。又二種現前。是可分物或僧數有限也。然而今招提僧房。處局當寺。都無別人可分義。何得攝二種現前哉。簡餘三種。處常住常住攝事。自然顯也。勘餘現釋。或翻四方。或翻十方。皆釋常住常住之義也。但非常住常住之本為其攝囑故。釋不涉眾僧常住。戒述僧別。戒疏文會同上義。故亦重不述也一義云。現前現前物攝屬也。今師將出四種僧物。現前現前下引證。何強加會釋哉。若有今師釋分明非現前現前遮文者。雖可致料簡。然一處無餘三種攝釋。又若云阿難受別房。處現前現前故。引者何疏文不引阿難受別房等文。引後轉施云施招提僧房等哉。故知。引證意尤引證阿難轉施。云所謂別房施。是故同記得此意。謂以別房施。現前僧述意分明也。設雖有四方等翻名。是餘師釋用不依時。但資持記。施十方僧者。非一向別屬之房故云爾也。招提常住者。一分限此處。不任別人意樂故云爾也。雖然此處住間。屬此人故。云現前現前攝也。已上諸義。雖有此多義。以十方常住攝。可為正義歟。
記。頻婆沙羅王女此女非息女之女。婦女之女歟。即抄批云。榮云。此女是瓶沙王夫人。耆婆之母也。
記。以金瓶行水是下卷赴請篇俗舍食後必行水。然後上座呪願也。
鈔。房宇等是招提僧等問。招提僧物僧髣物為同為異答。別。記云。作兩判故若爾者。何故翻譯名義抄七。招提此翻別房施。或對面施。或梵言僧髣。此翻對面施此明招提梵名異。云僧髣物答餘師釋不一準。用不依時歟。但可勘之問。此僧髣物。四種僧物中可攝何哉答。一義云。僧髣物。現前現前物也。翻對面現前故。招提僧物。是十方常住。無移餘處故一義云。彼園中有二物房宇。施招提僧花果。施總常住常住物也。餘記云。僧髣物常住常住物也非二具招提物問。若爾者。何翻對面施。常住常住物豈云對面施哉答。須古解面如斯云歟。雖然常住僧現前。對面受之故。云常住常住物無失歟。
記。今鈔且取花果結髣之義以糸連花故。云結髣也。此古義也。戒疏正義意。僧髣物梵語得意故問。今抄意。彼園中花果等。舉對面之梵語。云僧髣物爾者何必今鈔取結髣之義哉。結髣之義不見故如何答。既云花果等。故知。結髣之義聞。
抄。作障隔者不犯不作障隔。比丘與佛同處。可犯吉羅。今作障隔故。不犯彼吉況像不得。
抄。亦與弟子同房宿故抄批云。謂羅云。作沙彌時。諸比丘緣佛制戒。不得與非具人同宿。遂趣羅云夜宿廁中。世尊夜見。喚固房宿等。雖喚歸房宿。世尊竟曉而坐。以與比丘同制戒故。佛不敢違。四攝之中。此名同事。又迦旃延弟子億耳比丘。亦與同宿。如下九十中與未受具足人同宿戒。廣釋此義也佛聽僧坊畜使人。
抄。僧中分行得已分行花得故也不得作佛塔種花果餘剩經荒餓○若屬塔水用塔功力得者二由僧人。
記。注古云語倒合云者得會正記云。功力得者。語例合云用塔功力者得問。今記主。斥不見彼文意如何答。彼本文與今記引同也。即多論第三云。若屬塔水以供塔用復用有殘。若致功力。是塔人者。乃至一由僧人祖師御意。得者之得儲得水得被。而古記不見本文○以別義欲易得意。則作者得也。故斥之使人取啖○椽梁。
抄。亦得借僧釜鑊瓶盆等雜用抄批有二義。一體淨僧器。不受。膩者得取用也。一不能自手。令淨人用也。即彼記云。立謂此要是。新淨未染膩故得也。若曾經僧家用者。即有惡觸之罪義不得借。或可雖得借僧器物。用據比丘手不自觸。使淨人用礙。
記。先已得法得處分羯磨也。
抄。供溫室別房抄批云。此非浴室。謂寒時別作此室。於中然火取煖也。今時此方。名洛室為溫室。義亦應得。
記。溫室即今火閤也小屋置火溫故云火閤也。閤音合也。安也。置也。字書云閤(云答反小闥閤也)。
鈔。若僧須木用謂此木僧要用也。故取之。僧須木用。又點云。須木用○以魚骨刺灰計洗令死○斫用○連接惡人。
抄。僧猶得供佛法僧物和合。得作餘用故也。佛法二寶不爾也。是以抄批云。立明。若園屬佛。則不通法及僧受用。若施與僧。僧得自和通於佛法也。
抄。墮遍用盡不得破此物以為三分意云。先佛邊有其用。皆以應為佛用也。
鈔。若為三寶齊講設會得取無罪鈔批云。然今引此伏藏文意者。謂藏中雖明是三寶物。後但墮偏取用不必要分為三分。證上不得破為三分文也。
記。反明自入取離成盜舉離處成犯故。云取離等也。
記。如人物中下盜人物中。地中伏藏。雖無我處心無守護。盜此伏藏物望地主結犯也。
抄。具戒清淨應僧法問。重戒可知。吉羅等如何事答。下至犯吉羅覆藏不悔。不應僧物歟。下云。若行少缺。故食可通也。
抄。染作雜用意云。或以彼薪草煮染草。或以彼樹皮染作衣等也罪籍藏在石凾○自隱而參取隱齊州靈巖寺有僧暴死。見觀音舉一石凾出記眾僧罪藉。並為取僧樹葉柴薪等。此僧還活具陳於眾○緩急互見量德全缺。
抄。二當分互用問。此下一一物互差別如何哉答。古來異義也。雖然且任一義意。大概之付佛當分明互用。釋迦與彌陀互是也。付法當分。大品與涅槃互是也。付僧當分。以此寺僧物。與餘寺僧是也。一一物者。四種佛物互用等也。法亦肖四種。僧常住常住等四種也。下記釋意。僧明有受用屬等也問。付之尚相亂難分。所以爾者。今當分互中。同常住常住物中作互用故。宛車乘等是也。又迴常住常住。作十方常住。則明今互中文。下當分互中。常住常住等四種僧物。明互用相。以此僧物與餘寺。亦明當分互中相濫如是可分別哉答。當分釋迦彌陀等是房舍。車乘尚當分所攝也。餘以常住常住。用十方常住等事。皆相因引用。不正料意又義云。凡當分一一二互與上義大異。當分互於三寶中。各就一寶明互用相。雖然不分理事差別故。第三立像共寶互分別理事。一一物互。於彼理事二中。就理一位明之。亦就事一位明之。於一事中。雖有同當分互。不可強會。邊邊各別也此義聊難信用也。
記。初引迴僧物戒準律犯吉迴僧物入己時。犯波逸提。此不入己。與彼處僧故犯吉歟充車乘。
抄。及現前堂直迴作五依問。此以何物迴為何物哉答。以現前現前物。為現前現前物也。是以簡正記云。此由是施現前僧堂迴作衣。即犯提吉。若施四方僧尼作戒堂。若迴作衣盜重也。
抄。正錄雜錄錄有二種。正錄入有譯者名經。雜錄入失譯經也。非偽經也。
抄。因果全乖有云。經說因果。真經偽經其說天別也。又有義云。如前段本未全別。此因果可就凡聖歟簡正記云。因果全乖者。菩提是因。佛身是果。師弟有異。此非當分(此且二解)又有釋云。約真經正錄是出世因果。偽經雜緣非出世因果。此之因果則全乖也(此釋亦通文)。
抄。福無福別正經福。偽經無福也簡正記云。若造真經正錄有福。偽經雜錄無福故云別也抄批云。立謂真經曰正。造者有福。偽經是邪。造者無福故曰也。又造經多福。造論少福。然論復有二種。謂或菩薩聲聞造。或人造等歟。亦福無福別也。上來將經將論。經則是福。論則非福。然經分真偽。論且分凡聖造故福各受。
鈔。東西二合龍問。此二龕根本施主。施同人明之。亦就異施主明之歟。又同佛異佛歟。兩方如何答。同施主同佛也。彼本主既死。雖然今守護心局之不合也。故記云。各有掌護也。抄批意。雖本主異。死去後無護主通用即彼記云。立明有兩施主。各施東西兩龕佛之財物。供養具等。不許互用。施主若在一向不合。若死得即有二義。謂施主雖死。若復比丘。知本施主心。局不通者。還不得互。今直約後比丘。不知本施主心。故得通用。此中名當分互得吉羅龕塔。
記。無別主官主掌義也若元通師徒及眾具供養者。
記。牛馬等物並非佛家所宜問。假令佛邊莊嚴牛馬等一向云非宜人。不許通彼歟答。以今記下釋案之。佛前牛馬等畜類。所宜故可通歟。餘者今指非佛前牛馬等云非佛家所宜歟。
記。神王部從天神二王二十八部眾等也。有云。神王即部從。八部等是也所宜用者亦得作之。
抄。作鳥獸形得罪除在佛前抄批云。如彌陀變。作白鶴孔雀鸚鵡舍利。作涅槃變。還依經文作雜類眾等即得也。
抄。善見若施主本據施園果等簡正記云。玄記兩解。一云。此四事供現前僧受用。既盜分食違施本心。許直成重。二云。約施四方貧僧衣藥。今既盜心食盡。令他後時應得不得故重。表云。此二解未有理。若約四方僧說不合犯重今但據施主。施此等內現前三五十人。若迴此物召十方僧。食盡劫望現在人。應得不得邊故結犯也。此蓋望境非謂約心。思之此釋聊不合今記釋歟抄批云。立明有護主者。望護主結夷。景云。此舉施常住僧為依衣服。今違施主心作食故結重也。
此符須今記歟盜心迴分食者。
記。施園果所出財利賣園果得利故也主者分食乏少糧食○主領守之○微密。
鈔。若在近等近邊義也。日本云在近。其義明也。
抄。通結一界食同法別界也。非正結界。唱法之法也。
記。引論三問彼五百問論中有三問趣。今引之也。
抄。白衣投比丘未度者白僧與食抄批云。立謂此人欲入佛法出家。眾僧緣事未及得與剃髮。白僧與食。若汎爾俗人不得白僧與食也。案彼論云。問。白衣投身。為道未度得食僧食不。答。白僧僧聽得不白犯墮會正云。白衣即粉出家。梵云哞頭波羅沙未剃落。然有心故。須白僧可給食明將持在道。
抄。若為僧乞白僧聽將僧食在道為僧乞食使者。道中糧用僧食。若白而聽之可無過。若不白設雖白。不聽一向不合也。即抄批云。案彼論云。問。為僧乞道路己身得食僧食不。答。若去時先白僧。僧聽者好。不白還白亦好。若分聽還償不償犯重。景云。此通道俗使也所詮為僧使者。白僧以僧食為糧在道也。
抄。若供僧去齋米僧去齋主用供後僧謂施主既供僧米。此僧他處出。以此米供餘僧也。抄批云。案彼論云。問。供僧齋米。僧去後齋主得用供後僧不。後人得食不。答。打犍槌得食。若不打一飽犯重。
記。作相免過問。若十方常住物。實作相可免過。既常住常住物定之。何依作相免過哉答。
記。應望盜僧齋米今云犯重。盜齋米故也。是常住常住物故也問。先住僧既去無之。爾者望誰可結重哉答。記非盜食也食物是十方常住物也。十方常住物。亦無滿五義故非重。
記。注舊云熟食等此會正記意也。彼意生物是常住常住物。熟物十方常住也。故熟物一切蘭。生物常一切重也即彼會正記云。食犯重者。生食須夷。熟食應蘭(文十方常住心得釋也)彼記意。今一飽犯食。熟食故可蘭得意。指蘭云重也。今記意不爾。論云犯棄故。犯重即指棄云重也又今記意。不問生熟。入當日供僧限。十方常住物也。何偏約熟物哉此外抄批意。異今兩記意也。即彼記云。立謂施主將來妨前若干僧。食既不盡。其僧而去。此餘米即屬十方僧。盜者合得偷蘭。次本能施人在中守護。今望此護主結重。非望前僧結也。
鈔。須作羯磨非結界羯磨。和法羯磨也為僧差遠使。
鈔。何須同界若直得出界者。何勞集同界僧。同作羯磨和僧耶。
抄。若寺莊磑其寺調五從穀處也。處雖各別。寺攝屬故。鳴犍稚別離不作和法。食物器具等通用歟。故抄云。住處各鳴犍稚通食。寺內與莊磑云各也。記亦云處別物通不勞和法也。所詮莊磑指調五穀處也。
記。帶僕畜僕從畜生也又須所營同是僧事。雖云僧僕私幹亦重。
記。私幹亦重問。當世具僧淨人。或帶私下部為客僧。往他寺令食彼常住之僧食。如今大過也。如何哉答。昔南都諸寺僧會合。現前可分布施雜紙等少分。入庫院可作客僧下部良。和合約束之故無過也。舊老被申傳云也。
記。三寶有四位四種三寶事。委如戒疏并歸教儀也。
記。注局大乘餘三通大小也。
記。注四諦五俱鄰四諦者會玄注云。法門雖多。而以首者言之。又四諦統攝凡聖因果大小教門。廣略宜無出此四五俱鄰者。五比丘也。俱鄰者。五比丘第一是阿若憍陳如也。又云阿若俱鄰。此云了本際也。
記。上之二種則非所論問。一體在迷。又通末代。何云非所論哉答。一體局大乘。今就小宗論故。云非所論歟。
記。次科通問中問。通問之通言如何答。通舉三寶問之故。云通問。意欲顯佛。答中唯於佛。分別現在滅後明之。餘法僧二唯明其分相。不分別現在滅後也應供同僧。
抄。常受一人分受僧一人分。化相佛。供養三寶物時別。佛物不受入應供僧。受眾僧一人分也。偏取一大分者。理體三寶時。三寶別別受供養。佛受佛供養等也。三寶位別故。云一大分也。是以會正記云。如施三萬佛滅後全取一萬之類初約存沒。生法不同也。但約化理。
鈔。置爪髣塔中佛爪髣置塔也。此理體佛寶塔也。爪髮雖化相佛爪髣。塔即理體五分法身塔也。天竺理體三寶別別立塔也簡正記云。謂佛成道已後。取有剃髮剪爪並令起塔供養故問。既化相佛爪髮塔。何云理實塔哉。化相佛者約生身時。令爪髮非生身故。當屬理寶歟。
記。以化例像可以準同問。住持佛。受一人分。不受一大分耶。既云以化例像故如何答。且化相佛與理體佛不同樣。住持與理體佛不同。準同許也。必不望一人分一大分邊歟又義云。以化相例住持。此故今引多論文。住持可取一人分也。
抄。若施法者分作二分簡正記云。若施法者。多論云。若言施三寶者。應分二分。一分與佛寶一分與法寶。應懸安佛塔中。不得佛經用與說法誦經人。一分與僧寶僧不得取。此物應還付施主。應著塔中。供養第一義諦僧等問。此論文不言施法分為二分。今鈔文可故輒分答。論言法寶令著塔中不與說法誦經人。若但言施法者。今分為二分。一分與經法。一分與說人也。故戒疏云。準多論。有施法者。法師說法誦經人。亦得取其分。謂法須人和也。
抄。供養第一義諦僧問。盜理僧物得何罪耶答。抄批中。引賓律師義。得突吉羅即抄批云。第一義諦僧者。謂理無違諍。體常和合故由也。亦名勝義僧。賓云。若盜此物。並得吉羅。由勝義僧性。無攝物之義。然此吉羅極重難計私云。約無守護也。
抄。凡聖俱分以言無當故會正云。當的也不指凡夫又聖故。抄批云。立謂正是施今常住僧也。凡聖同集故曰眾僧。以常住僧物。體通凡聖受用也的指所施通。汎言無指歸絕聞理寶。
鈔。謂堂宇衣服床帳等物。問。此衣服等物。與供養佛物華鬘幡等之何異耶答。華鬘幡等。是莊嚴具。非佛親受用。床帳等物。正佛受用物也。若爾者。繒蓋何攝受用物哉答。蓋雖似莊嚴具。覆佛上非唯供養。如今笠等故屬受用也。
抄。如前寶梁經說前三寶互之始應生佛相不得貿寶供養等文也抄批意。指明知事段之文。云如寶梁也。
抄。佛園坐具非果園等。彼屬佛物。或獻佛物也。故今以佛所住伽藍為佛園也。是以簡正記云。問。且如園林田地堂以屬佛之物。而同坐具受用攝耶。答。如律云。瓶沙王捨作園施佛立精舍。佛告王言。汝今持此竹園。施佛及四方僧。何以故。若如來有園物房舍物衣鉢等。即是其塔諸天世人所不敢用玄云。此言園者。即所受用伽藍之園。非謂寺外餘林園也抄批意。聊異之歟。即彼記云。立謂園是佛花果園林也。坐具即佛所坐之物。欲明此佛受用物人天教仰施主換訖故柱施僧。
記。不堪受用但係屬耳意云。今三物非即受用故。云不堪受用。非謂不作佛具供養物等用也佛物得買取供養具供養。
抄。不得移至他寺犯棄問。佛留此處物移陀處故過如何答。望護主。雖佛與物俱移他處。應有犯也。是以抄批云。景云。此舉違施主心結也。以施主心局此處故。棄謂犯重若無護主佛俱移之。有何過乎。
抄。比丘客作佛像書經得物不得取雇取錢作佛像人也。有云。客作者巧師人此比丘作像取佛物私用故問。若爾者。當世以佛物與佛師番匠等如何答。彼可取之人。比丘不爾。若取成邪命。以是屬佛故成罪過也簡正記云。比丘客作佛像書經等者。大德云。比丘作佛書經無過。但不許取錢。謂此錢本是經佛錢。比丘為書故。取一向不合。若俗人自為施不為此事取亦不犯。
記。作佛事得佛奴牛驢等得借使此使私故制。若為佛使得也。作佛事者。因佛事使牛驢等也。
抄。聽轉賣買香燈猶故多者問。此既供花歟。未供華歟如何耶。若已供。此花諸天常供養恭敬。應安淨處如何賣之哉。加之。同供佛物幡不易其體旁以有疑如何耶答。
抄。著佛無盡財中會正記云。無盡財。謂母子相生無竭。即長生藏是也。
抄。準此迴改作故不轉變本質問。不轉變者。作餘物不改幡質云不轉歟。雖改其質。不改其物體云不轉歟答。簡正記等意。不改本幡體。合集作蓋。不可折損即彼記云。不變本質者。或將多幡蓋縫合為帳。或裨接小幡作大幡。或造佛床等用並得。猶不斷施主福故。若折破之即壞本質。福田斷絕也。
一義云。幡多直以其幡。改繒蓋等物。此必非轉貿。直其體作繒蓋故。是以記云。改作繒蓋幢慢等物。然曾供佛體不可變也。但云體不可變。指轉貿云不可變也。故記云。不可同前花可持轉貿也。一向非謂改變幡。不作繒蓋也。
記。謂改作繒蓋等問。以供養物可作受用物哉答。以受用物故。不可餘用。餘三物餘用歟。
鈔。俗家佛盤俗家供佛膳云佛盤也。師云。佛供飯也有云。指安食物為盤非也不勞設贖言贖偽經可語○箱函匱簏巾把之屬○曾經置設○餘三得不準上。
抄。若惡戒及時有德非時非法而用會正云。又持戒者。戒過中而至不得分如減園果賣房作食之類。通和得不。
記。又如四分法別食同即十方自互也問。如此解釋者。食同法別界者。四種物之中。唯局十方常住物之一種歟如何答。
記。即上涅槃問。上者如何文哉答就輕重二物斷割非文。
記。十方現前自論互問。斷重歸輕等者。重物常住常住物也。輕物十方現前物也。何云十方現前自分論互哉答。且約輕物一邊。云十方現前物歟問。盜當時聖僧物。望誰可結罪耶答。簡正記云。諸記中。相承對此并盜賓頭盧物有兩說。一解云。謂賓頭盧是第一義諦僧受教勅現在於世。今若盜此物。望他自為主犯重。縱施主將物擬親上座。雖未攝受冥然屬彼己定。謂施主決心可。若盜餘圓寂僧物。但有業罪以親為主。故更飾宗所解非而不錄賓師意。盜此物犯吉。
記注。有云不學無知非也會正云。重入輕斷輕歸重。不應律文也。如此違者。於本罪外更結不學無知故。曰雙結二罪。
抄。三出貸會正云。貸借也。券東也又云。小券短書號為疏互貸分明券記。某時貸某時還。
記。一違此教理違教吉羅也交代○分明唱記付屬後人。
記。滋生不竭出息生利云滋生也契書歷帳干雜。
鈔。與律不同會正云。十律云。若死計直還故計直輸塔僧。
抄。文似出家五眾善生經文。若自無應貸三寶物差。
記。出家弟子猶通道俗問。出家弟子通俗樣如何答。師仰云。形同沙彌等事歟又有義云。文心出家身出家。俱云出家故。今十倍根本在家心。出家弟子歟又有人云。現流布經。在家弟子見佛物人貸子息自用。
記。與佛物同出息利尚同佛物也作得受使用言。
記。軍器刀杖等具也應迎逆供給飲食。
抄。知摩夷摩夷即論也抄批云。立云。摩夷者梵音。此翻理本。謂此比丘明達阿毘曇藏故用於僧物而支待也。
鈔。亦不言現前四方僧物謂供知法人。律不見現前僧物常住物故。今準律決也。
抄。故知非是四方常住物定賓律師義。不簡常住常住十方常住。雖何物可給之也。
抄。便起嫌心簡正記云。五分中。初時凡有食都不與白衣。彼還譏言。沙門且解受人物。不解行施。於他以此白佛。
抄。若在家二眾及識達俗士簡正記云。在家二眾者。受五八戒者。識達俗士雖不受戒。亦信知佛法悠悠吝。
鈔。能損益破損寺益人也隨時將擬諒在於此。
鈔。若分番上下者一義云。好上品被使云上番。惡下品被使云下番若此義。豈下番衣食俱不與之哉。答。下番不得者。非謂俱不得。唯與食不與及。以不具二。云不得也此義聊難思。一義一月分上下。十五日分。當番非番。而今上十五日當番。故與衣食。下十五日非番。故云不得也問。若爾者。資持云。善見分番上下者。當番與食。長使者常供衣食彼文但與食何今云與衣食哉答。現仰云。衣字多歟。對長使得意。食汗與之。尤可深理也雇得全日。不得如契者量功與之淨人中二○約中前後。
抄。給食一頓師仰云。仲範云。頓有頓訓此義頓食可得意也二千石云頓又惠遠坊云。一頓一度得意。錄中云杖與三百頓等也。故知。此度義也。中前食一度與之不與作直。中后與作工也戒疏云西土一食。此方兩頓雖役經半日。
抄。不與作直今作料也。給全日作工。
鈔。工敵全夫者功當一日人夫分。雖半日可與日作料也由定有主故匱中綿絹此合有無我所心有守護填償。
鈔。地中伏藏此伏藏判主有異。婆沙等論。或望主或望今地主。成實意。望地主義也鈔批云。地中伏藏者。立謂以無人知有此物。又無人護。今若盜者。直望藏處主結罪。以藏屬地主故。又有解望國王結罪也飾宗記判云。王若無教。隨處得用。王若先教勅。欲得屬王此諸義中。今鈔主同婆沙一義。雖不知望正主結罪結罪。
鈔。如關頭奪得禁物簡正記云。謂為違勅非法之物。本主於此物已斷心。是無我所心。關官掌錄名別守護。又如比丘失物。心斷故亦名無我所心。官從賊邊奪得掌錄名別守護。今盜此物。皆望守護人結重。此物心斷邊說名無我所心也。
記。關謂界上門一義云。界上立門故。云界上也一義云。上有讀上訓。故云界上也。堅鎖藏戶○徵○為賊所偷抄掌護損失主意云。有財掌護之。損失彼財明。此時所盜主者。所盜主也。掌護偏屬今守護人損失。主隨應勒守屬本主。隨守屬守人也。
記。後五並本主此後五指財主云本主。名被盜物主等故。未必謂本體主歟。爾者後本主初本主言雖同其義不同歟。云賊施比丘物主等。即指賊為主見故。
鈔。遠處寄物著道損破比丘受他人寄物。又置陀處。其道損破故。下應賞也比丘寄尼士物。
鈔。若寄居士物問。上比丘寄居士差異如何答。上居士受比丘寄物。不好看此居士受比丘寄物。又遠處寄物著道損破。故不同歟。加之簡正具引十誦四句。彼云。鈔文具出十誦四句。比丘寄比丘物與比丘。二比丘寄居士物與比丘。三比丘寄居士物與居士。四居士寄比丘物與比丘又彼記云。第二應索可知。若寄居士物者。謂比丘將物寄此居士。與餘居士也為他況瓶鉢及。
鈔。三被盜物主濟抄云。是正本主。對盜比丘判之也。第一護主與盜比丘相對。此本主與盜比丘相對為異耳。故記釋。此正對本主。正對主比丘罪判之樣。然是因事也問。此通護主相如何答。還可同第一。然彼此傍為意也。以下大旨。能所相對判之也。第七與第一似濫。然彼疎此親歟。今當體為施主問。此得名如何耶答。召賊為被盜物主彼所盜物。是被盜物。為彼物主故。召賊為被盜物主也。開宗記等意。如此見飾宗云。賊為物主。
鈔。不得為其撿挍及以投竄誦呪而取六群為緣起。彼作如此事。得取盜財物也。今眾人過。投物於中。呪術能獲盜者。
記。古云空其一室會正云。投竄即空其一室。令人遇闇。投物於中。但貴物不欲知人也。誦呪以世法誦而得之。斯皆望前。若已作得心。則成賊復奪賊物也物者財物也。
記。卜筮擲筊筊者師云。覺恩寺義作竹。云物也。擲筊也筴(胡交反。韻云。竹索也。龍云。又作笎。樂器也。以竹為之有絲。或作籔。又作爻)物主護心義弱。取者得想決徹。以若先捨者無主物也。
鈔。前人決定取者正成盜損不得奪之此義聊有違彼本文。而簡正記會之。即簡正記云。第三句盜者。已作得物心成不得奪也。故彼律第三句不現前。盜四句之中。能盜比丘並結夷重。文云。有容比丘。晨發出遺忌衣鉢時。舊住人案行房舍。見此衣鉢。更生盜心。移向一處覆藏。此既有盜心。又舉離本處。處即結夷也。更有異比丘。尋至見此衣鉢。又生盜心。復移安別處。亦結夷重(已上律文)今準此意。若未屬賊云何結夷。文既結夷。故知前人。是決定取。何假物主生於捨意。故云縱自心不捨等祇律後文云。時彼衣物主行。至前程忽然憶得。還反取物得無罪古記多引此句。非於抄文。既云。前人決取已結夷。定不用物主作捨心。彼見此物示不合奪今律文衣主亦不作捨心。返來將去並皆不犯。何得有違。今和會者。然律據遺忌之物。再來收取。未有一念之心知有人盜取。但作自己物將去。有何犯耶。鈔據自舉物人盜取後物主知。是賊盜已作得想定結夷。愆縱自心不捨亦不合奪。鈔引此意。以為行事。判盜之文。不可引文緣之。難於抄義抄批云。三財主遲疑。賊主已定。此不得奪。以緣成故犯重。亮云。此句鈔家斷錯。以與奪衣戒中四句相違。彼言與者不決。取者決犯墮。據此義邊。今奪賊物。失者未定。得者已定。不合犯重。以我未作捨心。奪者何罪。若言彼得已定奪。即重者三十文中奪衣四句第三句。取者決定與者未定。如何非重。而言犯墮。彼既得墮義容可爾。此斷犯重終乖道理。若言賊業已成。今我不奪。恐不應理。彼自業成關我何事而不得奪。如律文中。使人取物。其使人謂遣盜物。使者犯已。豈即今主不得還取。僧祇藏物伺去取來賊。豈當時不作得想。若未得想。寧肯舉藏。
鈔。亦不合奪問。本主雖作捨心。賊不作得想。無主物也。何將取得罪。加之戒疏二上可奪之即戒疏云。二財主雖定。賊主不定。此則可奪。以緣不具故同記云。次句以賊心猶豫盜業未成。故云緣不具也爾者如何可得之哉。答。付之可有邊邊。望賊時未作得想。奪之無苦歟。戒疏依此義邊。賊人不作得想放之與餘人。亦取之作得想故。望彼既屬彼故。不可奪取歟。今鈔釋依此義邊歟。是以簡正記云。第四句者。謂有賊比丘物將去。比丘心絕。於前路或為被嚇。或為人趁投放物而去。物主與賊二人。於物二俱無心。此物冥然是無主境。後仁收得。此物舉離於地。即屬後取之人。本主比丘。於後人邊奪取。正成犯重故不許也爰知。屬於後取者。指別人爾者無相違歟問。付之不明。今記意釋後取者。即能盜也。指賊見如何答。賊之外人。亦盜取之故云能盜。無過歟。但此事可尋問。此義尚不明。下文云。若已作失想。不問奪者決定不決定。後還取者。便為賊復奪賊物此文符順抄釋。如何可得意耶答。
抄。本主心弱簡正記云。本主物被奪去。半作得心。而未全捨故云心弱。未捨若如此心亦得奪也。
抄。比丘逐賊奪得本物簡正記引彼本文云。時有比丘。道行被賊劫。諸比丘自相謂曰。今此賊少。我等人多。當共本併力還取本物。便投搏石逐賊。比丘遙罵弊賊。我等雖剃除髮。汝今將謂我兩手也。剃劫耶時。賊恐怖便放衣鉢。各自散去。彼比丘既未作失想。還取本物無罪。若已作失想。而還取者。便成賊奪賊物。
抄。又闇逐賊簡正記引之云。有比丘道行。為賊所劫失衣鉢。已入林中藏時。賊思惟。我伴儻多其物又少。寧可更求相漆分也。即藏衣鉢覆著一處。爾時比丘見已。伺彼去後便取衣鉢。是比丘若無心不作捨意。得取無犯。若作絕心。即不合取。若取亦成賊奪財物。滿五成重也。文中言闇者。謂隱於身。不令賊見。非謂夜黑名闇也。
鈔。又賊漸近村落又簡正記引彼文云。有比丘道行。為賊所劫衣鉢。時賊順道而去。比丘隨後遙望追之不止。漸近村落。賊便分物。比丘語言。我出家人。只仰地活。汝可與我衣鉢等。賊言。弊惡沙門。我與汝命。由是望豈合便覓衣。比丘言。今近村落。汝害我命。亦不可得。村落中大臣長者。並是我眷屬門徒。我向彼說汝。必被損等。如此恐怖放物去。比丘取得不犯。賊若瞋責任汝告人我終不懼不還。汝物比丘方便語聚落主。慰喻得物不犯。若告人令殺害等即不可也和喻恐嚇嚇(乎格反。怒也)。被劫。
抄。知有死事會正記云。西竺盜五屬死形故為人所獲。
抄。不問奪者決定不決定決實可然。不決定賊既不作決定得想。主既作失想。爾者此物無主物也。不許奪返哉。大違戒疏文。如何可得意耶答。乍不定一分有屬彼義故有主無失歟。可尋之。
鈔。準此面不現前此上僧祇。闇逐賊彼藏物等文不了。以毘奈耶決之。不許取見而彼對面現前奪之中也。今云面不現前。闇逐賊故云爾歟。或凡決上不現前盜事歟。可例知處亦不可取。
抄。比丘為賊所獲自偷身賊所此人弟子賊處獲也。故記云。弟子體是正報。賊得力用弱也。
鈔。莫從賊乞簡正記云。恐前人因乞故。盜即比丘屬能教也。
抄。毀成器鋋而乞比丘鋋謂不成形物也。鋋(玉云。達鼎反。銅鐵)。
記。或本盜處問。此二或字或釋歟如何答。一義云。非或釋。若知本處。還本盜處也。若不知本處。但知三寶物。雖何處可為三寶用也收囚縛賊主未收錄。未抄物名字初明未收面寄者。面寄賊也。
鈔。若云施佛塔僧問。抄名字以後。施三寶無邊歟如何耶答。如記釋云已收口囑。明知。既鈔名字但非私故得取歟。是以簡正記云。若已收錄寄者。語云。世尊制戒不許受之。若云施塔得取鈔批意不同之歟。即彼記云。若施佛塔僧等者。立謂約未抄前得受也。
鈔。七守視人作主問。此意如何。答。意云。於一切物。皆有守視人。引見論出入守視人也。此出三人。皆無守視也。
鈔。主人兒落度父母所遣父母被儀絕被遂卻者也。是以抄批云。若人兒落度父母以水灌頂遣去落度者。芿律師在唐口決云。即破落不守家業者。不肯守家業遣去音義志歸云。度音諾會正云。猶言無所狗繫也。
鈔。若負債會正云。負債以有還心故。將去無犯。
鈔。注私度王稅負王物人也。
記。如受戒篇說鈔云。負債者。諸部但言不應。義準理得同記云。准得者。容有償他。約事非重。據云不應僧應有罪。但由面負債。出家王所不理故結犯。此方不然。有戒無過有守邏人與比丘衣。疑不知成主否。所以不合從乞。
記。舊云遊兵禦冠者會正云。守邏者邏遊兵也。指歸云。遊兵以禦冠者食毒或為蛇螫。
抄。或犯重或輕盜六塵。依緣具闕有犯輕重也抄批云。若堪五錢已上得重。四錢已下得蘭。故言或輕或重也。
抄。犯如此罪結上六塵犯也。
抄。有諸仙人是胸行蛇毒藥師作仙人書字見者皆愈胸行謂蛇腹行故。毒藥者藥也。服之人死故。
記。如今之符錄封物人物云符錄也。
鈔。偷??甞觸亦如是知簡正記云。疏云。有師能作藥。病人若嗅便愈。比丘偷嗅。計直犯罪(此是盜香)或有妙藥。甞則差。病比丘偷甞計直犯罪(此明盜味)或有人好藥術觸能差。病比丘偷觸計直犯罪(此明盜觸文)有呪扇藥塗搖○人有伎倆不空度他。
記。伎倆藝術並依識起問。行宗記伎倆即藝能爾者今何故云伎倆藝術並依等哉答。可尋之也。伎倆者。會正記云。莊子云。能有所藝者伎也。兩再也。謂藝能兼人也知用以伎兩是智家之用。增暉云。西天有人。貴智慧也行宗記云。伎兩者藝能也。
知非理損財解盜
鈔。覆塚旛蓋神廟中衣下一云。若神廟中衣為鳥銜風吹。離處者得取神記舍。
鈔。諸鬼神物及人繫樹物簡正記云。謂此大樹有神。依附多有。於此祭祀求福。所有幡綵等不更將還。又無人守護取此物不犯抄批云。是無守護非人又不用。今若取者無犯濟云。若在廟中非人則護恐神護者。可擲卜而知捨吝。即投抔珓卜問於神。抔(布迴反盃也)珓(古交反以玉為也)巢○準不應得吉斷同大重○胡桃○疑豫○虎。
記。以言六群盜心取故顯知問。於畜物豈無盜心。何以盜心為證。而云望本主哉答。
鈔。十誦取虎殘犯吉羅問。善見論第十云。若師子虎殺鹿而食。比丘不得奪取。何以故。虎狼瞋心思殺比丘。若食竟比丘驅去。然後取食。若得食淨人取炙食無罪此文與今十誦文相違如何答。鈔批云。無罪者。此亦部別也會部別不同也。
記。略第三無主想句律中不立第三句。而今鈔云。若作無主想等。此第三句也。故如是釋之云義。必具之歟。
記。後轉有主結夷此尚境定心差。後轉有主想。心當本境故結夷也。
記。疑及境差第二句與第四句也不體妄情。終我罹網。
抄。世盜由心結心者盜心也互用三寶物○愚癡是盜心故實德尚當未免。庸流沒在其中。無私涉為是。入己惡用為非。
抄。若切取鈔批云。謂打鬪他人。或若言切勒非理罵辱意。令前人以物相謝也敦逼前人迫喝。
鈔。輕慢抄批云。謂持己陵他。倚藉豪強高門大姓輕慢貪弱。取他財物是也。或輕軟前人對面。提物而去。以無畏他故也簡正記云。既居尊住持己陵他。
記。輕慢謂現相陵物及下觝突並同第八問。下所引第八都無觝突義。即觝突第七何云并同第八哉答。今第八恐怯取輕慢觝突同云意也。此準戒疏意如是釋給也。是以戒疏云。言恐怯取者。示身口相。令生怖畏故。取彼財。如十誦中輕慢抵突而取他物是也問。觝突借物不還。何是可同恐怯取哉答。
問。何不同第七寄物取哉。彼釋或全觝突故。而閣之同第八意誠難思。如何耶答。
鈔。以他名字鈔批云。謂稱化大德貴勝賢善云。我是其門徒眷屬。令他敬重意。視財利是也。又解。如稱為佛法僧等。乞得物入己是也。或稱為某處名聞大德乞求衣藥。得物入己是也。或如今時比丘與官人。往還希他囑請。送物入己是也會正記云。名字假彼有勢力之名也觝突取。
抄。受寄取他取寄物在己邊。後覓不還是也。
鈔。出息取抄批云。以兩情和可依世俗法。收利故不犯。
記。雖是盜心彼此相允會云。若不依本契。過分取亦須結重濟抄云。準此釋。謂自物作出息之事。而為利分與他令取。債時加息以用之。即為盜。謂出家者。不可作事作之。取其利以為盜心也。如邪命說法等例也。己他契入息取之故非重。故會正云。若過分者結重也。以可知。如三寶物。自為知事人。出息計之。於自分者不許故。三種劫心。
抄。強奪取抄批云。他不與強奪將去也。
記。強奪同下第四者問。依疏樣如何答。今抄第四不見強奪樣。而戒疏云。言恐怯者。謂迫喝也。或說地獄惡報。或說王官勢力而得財者。如摩得伽云強奪取是也。
鈔。耎語取抄批云。謂詐善相從他得物也今邪命說法等也。
鈔。施已還取簡正記云。出二義。即彼記云。施已還取者兩說一云。將物與他後悔劫奪。二云。有心施他他誰未得。後悔不與今記同初義歟。
抄。諂心者鈔批云。今時齊講說法轉經專心求利。無長福之心是也簡正記云。諂心者。強相親附不顧正理。隨言順意。望他物故。阿毘曇心論云。覆藏己性曲順時宜。名之為諂也。
記。諂心同下第二者。此今抄不見何。即戒疏云。言邪心者。謂邪命也。故五分云。諂心求利是盜也。
鈔。曲心鈔批云。立謂邪曲也。曲斷方便以求其物。又解。以不直心。更相容為相阿曲取他物是也。但是一切非直心。取皆曲心也。
記。曲心同第九問。下第九全不見曲心樣如何哉答。規自壅。
鈔。曲戾心行宗記云。曲謂非理。戾即忿怒○嫌恨約內心威怒約色相與少嫌恨假瞋得財。
記。虛實分之上實瞋。下虛瞋也。
鈔。或以迫喝行宗云。迫以事逼功。喝謂說時作其大聲。或可作遏(文乙莽反喝嘶聲)。
鈔。或說法怖取鈔批云。謂說阿鼻地獄可畏等事。令他布施也戒疏云。或說地獄等惡業。或說王官勢力。而得財者是也。
鈔。或自懷疑怖智云。我心取也會正謂。常疑自有過。怖於因果。詐現公直而取也又義云。恐自身死取他物也鈔批云。向俗人云。貧道比來多有病苦。或云精神恍惱。恐死不遠。心悕他物以為湯藥等也又義云。簡正記云。謂自懷疑事疑怖他人。捨慳布施。說慳受餓鬼貧窮等報。自說我疑亦恐不免方便。擊動前人得財。
記。名同相別問。相別者何哉答。必與取相別也問。今恐怯心并前三心。約事正盜取何云約心哉答。指發如是心欲盜心歟。當經事非盜歟。設又雖盜。外相必非盜相故。且約內心歟。是以行宗記云。又前五種外相非盜故。約心論。後五種內外。俱盜故從事若爾者。實盜何云言心未必取哉答。外相且非盜取邊。一法云爾歟。
抄。決定取抄批云。謂如空處盜物是也。因必克果。
抄。寄物取簡正記云。謂因先寄物。後便觝突。全不肯還。或言。我往時。且領得汝一段物。以少還他也行宗云。抵突者謂觸犯。
鈔。恐怯取簡正記云。張舉怒自口云。便打恐嚇令怖而取彼物也。
抄。見便便取伺求他慢戒疏云。伺求他慢藏陽作陰伏之類也同記云。慢藏謂不勤收舉。陽作謂詐餘事。陰伏即讚藏他物師云。今抄慢字。誤可作謾字。心偏字傲慢義也。言偏字。謾緩義也。
抄。因利求利簡正記云。謂貪心規利為賊說法也。為彼說法。令彼斷惡是利。因此悕他財物是求利也伺他慢藏取物因利取物。二事合云見便取歟。
記。不勞異解會正云。上便去呼。下便平呼。謂見物緩假其良便。以便宜而取也。同下釋良便義。因下釋便宜義倚託。
鈔。或以名字方便會正云。假他名字及權巧方便而得也依他名聞威德人得物事歟託於論端浮花引接。令前異望○幻惑群情多尚乞求。諂笑趨時巧言媚俗。或厚於餉遺。或勤於請謁。寧知屈道。不識者詐職。非親者強親口說。多方心謀百計。
記。終朝役慮終者夕也。朝者晨也畢世勞形。
記。一言蔽諸無非爰物古點一言蔽諸無非愛物。謂如是虛誑。心所出一言當諸事。無非愛物也允師御點云。一言蔽諸無非愛物蔽有當訓。都不見玉篇廣韻等。是論語讀也。論語為政篇第二云。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注云。蔽者當也。又蓋也。謂學者必知要。知要則是以盡博矣)已上若以論語讀訓當。諸可訓之。於諸訓。意所出一言當此事。無非愛物得之也但以無非愛物之言。代於思無邪之語歟。其義思之可知。雖云為眾。實乃治生。未知祝髮壞衣意圖何事因囑何事諒乎。使奔趨忘倦。忘倦者云無怠意也嗟反求諸已足得垣牆防擬妄境計挍萬端。豈唯上列而能括盡觸類而長○心忘則境妄。
記。忠逆耳漢書云。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鈔。答有三解行宗記云。初解依王舍者。以佛在彼國制此戒故。彼是大銅錢。一當十六。則盜小錢。須滿八十次解隨國用者。亦無論物體。但滿五數。後解不約多少。但墮國死刑為準。論取後義。今依次解耳。
記。初釋本錢何由可曉行宗云。初下別釋。前破初解。但傳聞彼錢時。賒處隔莫知體相故。云何由曉隨因現斷入死。
抄。然五錢之義律論互釋不同抄批云。謂諸律與論。釋此錢數多少不同也。多論雖有三解。未可全依。十誦古大銅錢。誠難可準。祇文四錢三解。固不可承。以善見解云。還同五錢故也。今則取四分為定。謂隨方用五錢處。盜五結重。與多論中三解。第二解稍同。不取前諸律論文也。
抄。判罪宜通攝護須急抄批云。謂若斷他犯可從寬。通以斷之。若自護從急下至草葉等也所詮犯已處斷。彼一部之中異釋。從寬斷之。專精持奉前可從兼。
記。今從攝護以定錢體今從攝護持奉故以小錢五錢為定也問。急護既云下至草葉。何約五錢哉答。云下至草葉。以知。約錢時。小錢之五錢定之也盛行。
抄。僧祇王無定法抄批云。依撿祇云。佛問瓶沙王法。大王治國盜。齊幾錢至死。王答佛曰。十九錢為一罽利沙槃。一罽利槃分為四分。若取一分。若取直一分罪應至死。今隨所盜義以此為準。
記。恐彼錢摸畟方摸者也。畟方者□鑄方錢。
抄。四分但云五錢問。以何意。四分五錢隨處得意哉答。多論三錢分明。僧祇亦依古錢。隨善見以同也。但四分但云五錢。不出錢體故。準善見急護文。隨國五錢定之也摩抄迦(此翻刀錢)。
記。四分取一大銅錢一枚。名一摩抄迦。二十枚大銅錢為一量。即加利沙槃分也。其一量四分之一取結重。準之本宗意。小錢二十枚為一量。其一量之四分之一取故。四錢又三角也。是以云四錢三角也。
抄。若堈中盜寶內手取己出離堈口引此文意。取急護一邊為證。無別所以也。指中迸一分出。還落堈中。
記。滿堈寶以手搦取手未離處比離堈口云離處比離也鈔次解。云離堈底。云離處故。語雖同義各別也。
記。處者若我欲取此物問。此云處。所處之處歟。將處斷之所歟如何答。一義云。處斷之處歟。既云欲取此物語已等故。不見處所之處也簡正記云。初明觀處者。論云。比丘有黃衣。置肩上行路中。遂失便作捨心。後有比丘。來盜心取。取後生悔。來問律師。周羅周羅遠不見失物主。主來至律師處。律師問云。此是汝衣不。彼云。是何處失。彼云。某處失。又問。汝失後作捨心不。答。已作捨心了。又問盜物比丘。汝何處取。彼云某處。律師云。汝若無盜心一罪不得。汝既生盜心犯吉。然後語物主。比丘汝衣已捨心施。便無此人。彼云爾。盜比丘聞律師言。心懷喜。是名觀處也此即處斷之處見又義云。前義不審也。先五事然後判斷判斷是處斷也。五事是被處斷者也。何彼處云處斷之處哉。爰知。此所處之處也。既彼本文問何處失。答某處失故。加之抄批云。案見論云。智慧律師為他判罪。應觀五處。然後判斷所言五者。一處‧二時‧三新‧四故‧五等。初言處者。立謂此處盜彼處貨。依本盜處所直結罪。
記。欲取此物語已已得罪此未得果罪歟。未取物故。但且語故。若語時即作失心。至果罪也。右不作失心因罪歟。
記。未捨心而偷且計律罪所盜人未作捨心。可得輕罪歟。未作失心故。若作失心。得波羅夷云。若已捨心得波羅夷故問若爾者。何故彼本文云作捨心了。生盜心取之犯吉相違如何答。
記。時者取時抄批云。二時者。立謂貴時盜賤時。貨或賤時。盜貴時。貨亦依本盜時價結罪。三新者。謂盜時新貨時故。亦依本新。四故者反上新義也有物新貴後賤。完淨無穿幾直買若云用一分買○又問買來用未○眼藥杵及戶鑰○用裹物易器○初強後軟○乃至爪掐。
記。經是五處問。唯第一名處。今何云五皆處哉答。如上義。五皆處斷故云處歟問。五事中。今記唯出四事等不見。如何結云五事哉。五等者。抄批云。五等事者。謂盜得時。及賣時○物價既等。還依此等數斷也爾者今記不見之。何云五處哉答。今記意。以隨身用物。攝等之言歟問。今隨身用物五事。全出新古樣於此等之白如何耶答記。後證隨處問。後五事中。以何隨處可得意耶答。且取第一處。云證隨處歟允不妨錢貴盜一入重遇值錢時百千犯輕。
抄。錢有貴賤時會正云。貴者。如漢文帝鑄赤仄錢(仄者以赤銅為之耶)一當五。又王莽居攝變漢制造大錢。徑寸二分。重十二銖。文曰大錢。直五千文。又劉備以一當百。孫權以一當千之類。賤者宋略曰。秦始中通私鑄而錢大壞矣。一貫三寸。謂之鵝眼錢。減此者謂之綖環錢。貫之以漊入水不沈。十分不盈一掬。
抄。盜一入重問。上五事中。以盜時定犯。雖貴既盜一何成犯耶答。抄批云。盜一人重者。十誦憂婆離問佛。頗有三錢犯夷耶。佛言。有賤貴時。又問。頗有盜五錢。不犯夷耶。佛言。有錢賤時估價○薶盜五人各一錢自業不合教他業。
抄。如師徒四人互相教共盜一人六錢抄批云。鈔引論錯致相承解者。咸力力。今依撿善見第九卷末云。於問難中。四人共偷。三人得罪。一人得脫。我今問汝。汝當善思。答曰。有四比丘。一是師。三是弟子。欲盜六摩娑迦(此云錢也)師語弟子言。汝人各偷一摩娑迦。我偷三。第一弟子言。和上偷三。我偷一。汝二人各偷一。餘二人展轉相教亦如是。師自偷三錢得蘭。教三弟子偷三亦偷蘭。何以故。自偷異教人偷。是故二蘭。三人云何得重。為教他偷五錢故。是故得夷(謂教師偷三。教同學偷二。豈非教他偷五部也)賓云。論家立義。不應道理。然望損一主師亦令夷。何須言自盜業教人業異。遮莫業異。但望損主成五。師同犯夷。何得判言一人得脫。南山依此意破故。判師亦犯重。非是引錯。此救大能自他兩業歷別各異。不可相合故。曰自業不合教他業也。上來於盜戒犯相中。六門分別。釋四段已竟問。前列六緣。今何故不見解第五緣者何答。此論離處。含得第五興方便緣也。若論興方便。則不攝舉離處緣也。又後戒疏中。唯立五緣。無興方便緣。故知。有後五戒。攝得興方便緣也牽挽薶。
抄。投物吉羅問。五分意。方便罪相與本宗同耶答。異也。比之可知問。本宗投物時。可為何方便耶答。本宗意。投物位可為近方便。動身口位。可為次方便也如○之類歷疏告疏。
記。約常途妄盡薄歷之類妄盡謀書也。薄歷也。歷也。
記。如出所從處時晝田地四至界時。一反者一方界也。書所至處。
記。註或云畫地作字此古記意。地上書字得意歟。此會正記等不見。今記意。地事紙上書得意也言教立者○盜心唱云。
抄。口斷多端行宗記云。口斷多端。謂強詞巧辯。非理而斷違理判與違理判得言亂辯說以誑惑。
抄。善見標一舉和本云。舉一標謂量地度。
抄。地深無價纏彈地上一髮計至地底都無價貴也。
記。註舊云前九蘭會云。二標重者。此亦約心。俱盜二標。若盜十標。前九蘭罪。後一方夷。
抄。盜隱記數籌分物籌致令缺少行宗記云。如律調部云時有比丘。易他分物籌佛言舉籌波羅夷又有比丘。溫他分物籌。佛言。直五錢波羅夷。問。記數分物二籌差別如何答。記數籌者。謂數人數。如二十人。墮三十籌。記人數多盜其籌隨盜物也。分物籌者。盜有籌加無籌。意隨籌欲盜取物也。
記。謂下籌多而令物少人數籌多下。人別與分少物餘我取也。
記。雖非文意世有其事此指上。或不下籌。而取多物之文歟。今文意。墮籌科故。而不下籌故云非文意歟。
鈔氈褥氍上有樹枝葉花今從樹葉上盜牽至樹花上犯重謂織物上有樹花色好。樹葉色惡。樹葉色糸牽覆好色樹花上。異本色故也。所詮文付。直物減也。是以會正記云。上有枝葉花者。即氈褥等上。有織成者。如施主作氈施。花工多而葉上少。今令移彼葉工。就於花上。異其色類。貴用彼直故。滿土即結如毛綿杼織。以成花朵鳥獸之物。而牽挽移易損彼物故。樗薄移??子蒲博賭物擲米博物博奕。
抄。蒲博賭物犯吉羅簡正記云。下引五分。比丘不合得吉。若於中更欺胃他計直重也。
記。足遍犯重四足遍舉。離而向所期往犯重也。
記。本期不定必不俗往何方。但任足往也決得無疑攻擊。
抄。吹上空中。從比丘界上過。比丘以枝撥取。或口吹令墮計直結罪。
鈔。空中吹物等抄批云。立謂有人於蘭楯上曬衣物風。
抄。盜鳥抄批云。如雞雁之屬。他所養護。或飛來入寺。或飛從界上過。或比丘道逢。若盜心斷取故犯。按善見論。若盜空中鳥。手牽左翅過右翅。尾至頭上下亦爾得重。投杖遮不所向蘭也。
抄。曲弋上打弋為架掛物也會正云。即撅也。弋也。或杙用木鐵作。釘之掛物狀似牙爪故。十誦有象牙杙等抄批云。立謂壁上衣釣龍牙杙等是也。若作心盜衣。衣離杙即犯。合杙將去衣未離杙蘭。若本心盜衣。乃杙舉杙離壁夷。如見論云。謂盜壁上曲釣中物。離壁離撅重也斷流水注。
抄。斷流水注委下注中。
記。且出空弋水注三相出空中亦有吹物盜鳥二。開四相也。
抄。廣如本疏會正云。大疏即首疏記云。疏中次解餘廣如疏。此似指戒疏。然而何指戒疏抄云本疏耶。
記。如今道地得物問。此人遺物歟如何答。有云。不必遺。有道地不見主物皆攝之也擔擊破壞等相言得勝。
記。注衣物鳥此邊人養鳥非且鳥歟。
記。注不如者怪不勝故方便者也。十誦意故吉也。
記。若作異相不相言餘事得勝也店肆作處者。架溉灌。
記。若壞彼渠得越越毘尼也私度關。
記。注比丘無稅比丘不出關未故也。十誦意。比丘可出見至於披檢取悟必繁○粗知梗概意存省事知足憂心念道者。緣境既局少應清潔。
抄。由心懷勝劣簡正記云。心壞勝劣者。無平等心也羅盜網。
抄。初果無學簡正云。舉初後攝中間二三也倒想未傾細讀附事懼犯退藏○為盜所陷○心之可畏難可禁制。微縱殃及累世。
記。如前寶梁所揀人時戒識知等四人也事相難解。不得不曲碎解釋其義理分別○準上列不肖者謂繁餘心寔未言盡。約略如前故且○削勸詳審○遮後妄謂竭力代勞○了無所限。
抄。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善親友抄批云。齊云。阿難與盧至長者為親好歟吐露私心○恐傷外望○囚繫○極○終始一如○陷形名。
殺生戒第三
抄。殺人戒問。何以殺戒不立婬之次。答。智云。望貪情之時。盜重故問。盜大小不立之婬哉答。境無差別故。
記。注外道比丘難提受雇問。何外道名比丘哉答。比丘名通一切故。且云比丘歟。是以戒疏云。難提受雇者。善見云。是外道沙門也。頭留少髮。依比丘住。捨殘食活同記云。注稱比丘。疏號沙門。由此二名。通邪正故。留少髮者。表異內眾。亦著壞色衣若爾者。對外道可云制此戒哉答。行宗記云。問。此戒犯緣為是何人。答。據下訶責乃斥相難。內眾比丘。外道受雇非緣起也。
抄。從初識至後識簡正記云。此與婆沙第二解同也。彼論有二師義。初云。 風名生。斷令不讀名殺。第二師難曰。如墮胎卵未有息風。應不名殺。第二自許云。命根名生斷之不讀名殺。謂以惡心斷他命根。乃至一心應生不生。此名為殺。若爾涅槃經中。王問佛。何名為殺。佛言。斷息風名殺。答。此對俗王。約麁相說。律文據細以論也抄批云。今詳涅槃。為闍王說息風名生。闍王俗人不達法相。謂言息風名之為生。世尊遂依隨轉理門。作如是說。若據實理。羯邏藍等根本未滿時。息風不轉。豈不名生。若不名生。殺應無罪故。婆沙二十六說。羯邏藍等未滿時。息風不轉也。故今正解斷壞陰境。以之為殺。即婆沙百一十八云。問。諸蘊之中何蘊可殺。有說色蘊。色蘊可為刀枝觸故。有人說。五蘊謂色蘊。壞餘之四蘊。亦不轉故。如破瓶時乳等亦失。瓶喻色陰。乳喻四陰。然薩婆多。及大乘宗中殺那中。具足五蘊。若成實宗云。五陰相續中有眾生。若壞此相續故名殺生此謂識想受行次第而生。由壞色蘊。令識想等不相續生。曰為殺生也問。三世五蘊殺何世蘊答。依婆沙雜心有兩釋。初解云。未來蘊問。未來未至。云何可殺答。彼住現在遮未來世。諸蘊私合說名為殺。由遮諸蘊和合生緣故。得殺罪(即同涅槃遮未來故名之為殺)又有說者。殺現在未來蘊問。未來可爾。現在不住。設彼不殺亦自然滅。云何殺耶答。斷彼勢用。說名為殺。先現在蘊雖不住而滅。然不能令後蘊不續故。今現在蘊不住而滅。則能令其後蘊不續故。於現在亦得殺罪雜心二說亦同引律極制未捨執持。隨燸壞者是也。
抄。而斷其命抄批云。如雜心云。命者非色非心為體。體是有情往業之所剋期。連持不絕故曰命根。今言死者。氣已斷絕。隨有燸處識居其中。即戈住處為命根攝。然今殺者。根非色故。何由可戈本既無形殺亦不得。今墮相說斷其依處。命根不續。識無所依故云斷命。
記。註入胎七日狀如凝酥此大集註意歟。五王經意。三七日凝蘇。
記。出入息為命問。歌羅邏時。可有出入息歟如何答。
抄。住乃至命終最後一念抄批云。此是後識。謂臨終時。一念有軟氣。是後識也凝滑○業持火大色不臭爛。
記。註或示死相我身作死相。人見此死故。是以抄批云。立現身相者。現於異相張目吐舌。積層可畏。令人怖死恐喝坑陷知人行從此道故。設坑矃倚撥。 記。注審彼倚撥其施便施刀杖刀杖等致死也。
記。注安並繩索置此殺具。彼取到死也。
記。注指示所教令遣人問。此展轉使何不同哉答。展轉使約多人相望。此只約一人故不同也。
記。往來使會正云。往來既受語。往殺未遂。還來渡使卻往也。
記。重使會正云。恐殺不成遂。重重遺人往也隨續使人。
記。展轉死所教人又重教人故選擇有勇。
抄。遣書抄批云。問。遣書教人何業所攝。答。口業也自傷毀形○斷指然指。
抄。病人不欲趣抄批云。不欲舒者。謂不欲舒展。強與他案摩念仲致死也癰未熟。
抄。比丘知星曆陰陽吉凶由比丘語往破異國他國往破國見好日。比丘告軍也。故犯盜殺二罪也以攻擊劫掠損彼物。
抄。優婆塞例同殺盜優婆塞罪邊此同也。非云波羅夷也。是以簡正記云。優婆塞亦得殺盜二罪。不云夷彼在家眾。不立罪名故。如是釋之也。
抄。畜生死偷蘭抄批云。立謂結人家方便罪也。非望畜邊得蘭。正殺畜時無罪。由本無心故。
抄。人死吉羅抄批云。亦望畜家方便也。人命斷時。知有何過。由本無心故今多有人自焚。多有愚叢七眾賛美其人。
記。義淨三藏寄歸傅義淨三藏內法寄歸傳也。彼第四云。初學之流情存猛利。未由聖取信先人。將燒指作精勤用。然肘為大福。隨情即作。斷在自心。然經中所明存通俗。已身尚勸供養。何況諸外財。是故經中。但言若人發心。不道出家之眾意者。出家之人。局乎律藏。戒中無犯。方得經。於戒有違。未見其可。斯乃俗流燒臂供養。誠宣矣。所以菩薩捨男捨女。遂遣苾芻男女。以捨之大士指因損身。即令乞士。將身自而行施。仙預斷命。豈律者所為。慈力捨身非僧徒應作。又云。投體餓虎。是菩薩之濟。若割身代鴿非沙門云所為。
記。古來章記相傳引誡會正云。自焚者。義淨三藏寄歸傳甚有勗。誠今大略云比丘聞少年之輩勇猛發心。意謂燒身便登正覺。遂棄其軀○汝但堅心重禁莫犯初篇。餘有罪愆。設令犯○燒指燒身不應為此。又誡之功矣。必有行菩薩行。不受律儀。已已濟生聞在言外耳。
記。講者寡聞用為口實為實事也問。今記付寄歸傳歟。將又斥古來章記耶答。一義云。斥章記也。下云。義淨之誡亦有取意云。古記概比丘皆不燒故斥之歟燒指然香○期盡報以起生。
記。經明出家菩薩耶云不許比丘經者梵網經也。此斥寄歸傳不許比丘。經既云出家菩薩。豈遮比丘耶。
記。注彼云捨身非沙門所為此指寄歸傳文也。
記。傳列苦行遣身師傳云。心傳者梁高僧傳也。高僧傳中。遺身篇苦行篇在之。彼中明道俗苦行遺身事。專不見局俗也。有此傳寄歸傳得意非也。
記。注彼云經中所明寄歸傳文也。保命貪生物情皆爾。
記。荊溪所謂天台妙樂大師藥王品燒身下釋也。
記。或先等後大覺恩寺義。此文圓教菩薩。必可增受菩薩戒證文被得。允公難之云。此云或先小後大。且加樣一為機見也。必非定圓機增受不增受也。總出三例為顯不同也。若以先小後大一為增受證。又第二單受小戒為不受證。若以第三為證。我亦第二為證豈得雷同一概頓斥為非。
記。有勇暴之失心物云事也情存矯誑。邀人利養。規世聲名。故壞法門。乃佛教之大賊。
記。自殘形體實儒宗之逆人身體髮膚受父母。敢不損破是孝初也今身體故。儒宗逆人也。今時頗盛。聾俗豈知。
抄。又如比丘被官刑戮膾子因相從人索手巾絹帛以作籠頭絞繩抄批云。立謂有比丘犯王法。多有餘比丘。相從往者。名為相從人也。膾子從此人索手巾等也又膾子之子語字也有無知五眾與者。
抄。被王法擊獄囚人也。能膾割人故語典刑者守獄人也。
抄。乞其一刀尋用語典刑者與刀。又語典刑人。云殺父母。故記云。同遣使也。官吏乞讀乞訓乞也。
記。出入闕事此釋及以來往出入而死也。闕藥食等也抱。
記。不顧得失失活失療治也不唯此二上誤失圍看病圍也。
抄。過失殺人者以贖論俗律。故心殺人。斷能殺之人頭。誤殺用錢贖之免過也謂目所不見心所不意。共舉重物乘高履危。
記。有所傾壓兩方持重物。一方被壓故死也不意○謂之贖刑。乘高履危。役使於人也危也大妄語戒第四婆求何邊列緣可別從得不淨觀。
抄。九前人解知解之鮮也。非解了之解也。
記。三十七品○即是聖法問。五根五力通凡。何云聖法哉答。
記。錯誤皆犯問。錯與誤不同如何答。戒疏付殺生戒出其相云。如剋心害張。不欲害王。現境歷然。心緣亦別。及以殺具害張之時。彼王人忽然。與我刀輪。相應王命斷。由非心故。錯不犯。若論其誤。張去王來。張解加害者犯。人想差故然○於語聞不可隔故。
記。若就所稱之法戒疏云。心欲說聖○錯稱凡。又迷凡法。誤謂聖法而說也。今時即佛便謂已是。準同此犯。
記。如即水冰豈成流似鑛無今用冰鑛喻理也。水金喻事也。豈得僣同上聖。惑彼下愚。恣懶慢以謂無修。作鄙穢而言妙用。若此即佛何止汝徒。
記。經說遮那遍一切處普賢觀經文也都迷階漸一混聖凡。
于時貞和三年卯月十五日於唐律招提寺東僧坊二室記之卷了夫時代及澆季佛法將失滅是以經論從讀大藏披覽無人典籍空成蟲巢解紐難叶誠勞心者符費紙墨雖無其詮只殖聞熏之思種期當來之值遇而已。
遍學行沙門照遠(通二十五別俗四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