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行鈔

輸入者 韋小燕

歸婦賈客食戒

鈔。歸婦賈客食戒南山意局歸婦賈客糧米見。犯緣云。是二緣故。定賓南山局。戒名云取行人糧過三鉢戒。不局歸婦賈客人。通一切行人也問。此等糧米外餘米施。可過三鉢犯哉答。師云不犯也。無經不遠義故。就糧米施比丘。又營糧米故經時。餘米施後又必不營故問。緣起結戒何重列兩與三耶答。望中下鉢故云爾歟。
記。前三人不犯一人犯者問。何前三爾不犯一人犯哉答。戒疏云。若四人過三鉢。前三人不犯。後一人犯。以前語云。己三鉢來。汝莫來。過在後。

足食戒三

鈔。足食戒師云。於此戒。古師取飽足。今師取境足。就此境足。以何程不知為定。然與一日食分可足為境足。四五分計食分歟。於此境足口食名足也。設又雖五正食不足雖不名足。不足不遮後食故。即文云知遮。食少遮後食分。若口若口。皆不名犯。遮分限者。後口食分依前食可食。而終口被不食。云成遮也。
記注。舍衛一食宗記云。戒緣中分二。初段注文少暗。是脫字。今依律示。凡有節。初一食(即一搏食)二由比丘形枯燥聽一坐食二正不正有犯足)三猶枯燥故故聽一坐食正食(此亦頭陀但開。非不犯四病比丘不堪坐猶枯燥聽(此開餘時得食。非正及正。不足故云數。註文至聽字來括上諸開。聽下合有數食字)五開瞻病人殘(二並無餘食法。對注可見。文字合在瞻病者上)六比丘以所舉食與餘人。從此始開餘食法(舉謂藏舉)七比丘以所餘食與餘人亦聽作餘食法(此二對注又開一句)今記注文亦拾處注之故不鄰次得便食之。
記注。又因者人開餘食法問。餘食法看病人不開之。何云爾哉答。自本今注拾處注之也。具可云因看病人開食人殘因比丘所舉食與餘人開與食與餘人開與食法也。今拾略互顯文也問。不制足食前可開與食法哉答。爾也。已前佛說。一坐食後為者雖開食。人殘作與食法。後舍衛國中有比丘。貪餐不知足足食。不識餘不餘食。得便食故。此時初足食制犯也。必已前不妨有餘食法歟。
抄。五緣是飯問。今出兩五犯緣。以何為本答。師云。初正犯緣也。次是本律廣解文。顯犯足相。而二字。今祖師加之。必非犯緣歟。
抄注。低頭取與後分離床與食人。後分低頭故尻離床。故離坐也。
記。由坐通地物不犯故坐地與物不離地物不犯也曳身天雨於上持蓋合床舁著處擡舁擡(大才反動振也)船築岸迴波若在乘上乘上坂下坂。
鈔。四不復受益抄批云。立謂食境堪飽足故不受。
抄注。少口已殘口也。但少口抄。開麨漿簡正記云。謂麨漿以非純正開飲記意麨漿。正食意。方所宜歟。而漿豈正食哉。今記釋聊難思
鈔。五似食問。此誦似食可犯足體耶答。僧祇既以麥飯為糒五正攝哉。又名似食置不正食之外。雖兩不攝。物尚像於正食者。何況勘善見文。麨者糠米麨粟米麨。竟更應作食法粟及麥既成麨體遮後食。明知設作飯等。何不為正食攝乎。爾者尤為正食可犯足也。首疏第十云。有正食似食者。正食者。謂飯麨糒魚肉。此五種名蒲闍尼。五似食者。床粟穬麥莠子錯麥迦師名似食。皆波逸提。既犯波逸提。明知犯足食也床粟麥莠子錯麥JK子莠音酉。稗草子碎麥飯錯碎麵。
鈔。錯麥迦師抄批云。立謂錯麥此方言。迦師梵語。今漢兩舉故曰也。北人呼為燕麥。南人呼為雀麥是也。又解。舊來相承喚錯麥為大麥也。迦師為小麥也。若依南山闍梨。錯麥與迦師義耳。
記。稻即正食問。於正食有五正。何米云正食。爾者可云六正食哉答。
抄。五果簡正記云。五者第五是菓子也。
鈔。僧祇五正同此僧祇五正也。中四種同正食。麥飯同誦似食也。故云五正同此。麨飯麥飯魚肉也。
鈔。五雜正簡正記云。祇中喚不正為雜正。
記。闍尼此云不正問。戒疏十六七日藥戒云。律中三名。一蒲闍尼。謂時藥也。三奢夜尼。謂七日藥爾者爾相違如何答。私云。梵語含多言故。蒲闍尼含不正名。是以復俱名時藥。今取一邊名正食闍尼含不正食非時藥名。彼出非時藥邊。今出不正一邊。故不相違歟(此無彼根彼此花)。
記。用酥油砂糖為糰正記。以酥油砂糖為實。以米豆為皮。作歡喜丸也。此義今鈔文餅酥油歡喜丸意也鈔。一切作餅除肉問。雖正食細末作餅皆不正。何肉許細末尚不成不正哉答。餘物細末食用微也。肉雖細末尚食用強盛也。故除肉餅也。
記。正食且列三相問。三相者如何答。飯麨粥三相歟。麥飯者。此鈔文以米作飯麨。以麥作飯麨。而飯麨通麥歟。
抄。若少飯和多水以離威儀問。此如下僧祇八遮。雖不食口。離威儀應作餘食法歟。將本部口食上離威儀應化餘食法歟。彼論云。若小飯和多食。以離威儀作殘食法既云食故。
記。體非稀粥若以米作粥稀之時。非正食。此以飯和水故。體非稀粥。正食體也。作餘食法稀(都北京)樹木子。
抄。正名成遮問。遮成否約體。何依唱名定足不足哉答。今不正一等合故。隨名成遮也。不例與全體不正云也。
記。僧敬上座二卷口綺戒開通文。彼云。若座食。若不化餘食法。若病喚起不起不犯
記。尼敬大僧律三單提十六不禮比丘戒文也。彼不犯云。或座食或不作餘食法問。引此等文。何為境足證哉答。云取飽足立座。又可食故。境足也知。
記注。比丘我已滿足宗記云。止取答洞為足與不待食。下皆同之。
記。六自諂曲足問。此第六與第如何答。第二現相。第六作相。是以宗記注第六云。搖頭縮鉢作不相惡之縮。
記。注彼捉比丘麨囊授與比丘麨入囊從檀越索水得。比丘持與。俗人捉之又授與比丘也。此時比丘措麨言且置是。是彼律云。以麨囊授比丘比丘措已麨故。便言置置宗記云。比丘有麨囊。從檀越索水。得水已彼為取麨囊與之。比丘措麨云不食須否今記云。至家中取水與。本文云。取麨。
記。明境足猶是從寬僧祇更急問。此寬急之樣何耶答。俱於境足。今宗食後威儀更食犯。彼律作八相後。設口雖不食。離不作食法犯提也。是以彼律云。八遮者。受食未食口則作八種。不作餘食犯提簡正記云。舉急況後者。四分約受得已入手食口。已號名境足。祇文並未入手及食但口中說等。便遮於後故也。
鈔。或不食者既受未食云不食也。非謂一向不受歟。
抄。一是比丘抄批云。一是比丘者。簡三眾無餘食法也。尼雖此法。是五分文也。四分不明尼有殘食法康和。
抄。三未足食律云若足食已為人。不作餘食法見。然戒疏釋此文云自足為同記云。為所對抄批云。簡餘足竟人。不得相對也。以彼不得更食故準此文。斥所對也。但文今記釋成所對作餘食法。不成可意歟。
抄。食體亦三者食體三所中可攝也。自作三能可攝。次三所可攝。
抄。共未足比丘互跪問。所對比丘必未食口人歟答。此文未食人。食未起座人。共互跪時。所對人尻離座。是已足人也。故知今口不食人也。若爾者。間不為所對歟答。可為所對歟。未足人故。此時必所對不互跪歟。今且就未食人一邊。如是云互疏歟問。所對人互跪口後。不可著座歟。若坐改威儀故。後不可食故。若又成所對人者。被許無苦歟答。設雖所對。不可改威儀。其互跪威儀後食可食歟。
鈔。三舒手相及不論屏露共可相及也。
記。尼具者此出五分彼律第八此戒下出。今殘食法已續云。比丘如是等古謂。無故者。簡正記云。破古云。尼是女類。不消化故。無足食犯古師不開餘食故。又引合身口綺戒也。此又身綺中者。本律大僧之身綺戒中有此開通文。即上引之。然於尼律全同大僧戒故。但列戒本而無廣解并不犯等文。雖然大僧列以為戒故。今云尼文不作餘食法等歟。爰彼尼足食實可犯提。但緣記不同。謂背‧與‧足合制等。
記。即於鉢上椀中作殘問。何同作全食法。椀中成鉢不成哉答。有云。鉢上重置椀故。鉢不見。是以不成殘歟。
鈔。若強勸不云殘犯後戒問。強勸云我殘時如何答。其強勸故。不成殘法。爾者可犯後戒歟。是以簡正記云。此據前人得食。知前不欲。強勸犯後戒也。
私云。記。三約食不淨問。於不淨不成餘食法。食之時可犯足食。何緣出之哉答。誠食足食可犯也。然今出開法以餘不成。不食出開法歟。請食無請退。能能可尋也。

足食戒三十六

鈔。勸足問。犯戒何勸作可有罪。何必制此戒耶答。義云。且望緣起義云。世間此故制也。
記。後語犯問。戒疏三業相對時。語犯三一。身犯三一。語犯三八。今此戒身犯戒也。何云語犯哉答。記前心後三性宗記云。三心性異勸足犯者。必得待他食故。通三性
記。設巧言誤令不覺問。所勸人不覺。而犯足戒哉答。此問答且約緣起問答也。若覺必不制。又可作餘食法。故今不覺者。此不覺故。實雖不犯處似足食故。以過責兄也。此時能勸人最初未制之上。又所勸不犯足食。故能勸不犯提。俱雖無犯。以此制今戒也。制後必能所俱覺上可有犯。所勸都不覺不犯也。無心故又犯不具故。若所不犯足。能不犯提。但可吉歟。至論成犯下。總云制後能所覺知事也問。若覺知。豈受勸犯足哉答。設雖覺知。勸依難去不顧身犯。受勸犯足可有之歟。所勸犯前。能勸犯後。
記。律中若彼棄之律云。若與令食前人。比丘不食棄之。與者突吉羅自作殘食文。律不見。只約義釋也。

非時食戒

節會看伎。
記注。看伎律云。自今以後不得伎樂突吉羅文尼單提中)。
記。女人電中見稱言是鬼抄批云。即緣中迦留陀夷衣持盆入羅閱乞食。值天陰闇。至一懷姙婦女家乞。此女持食出門。值天雷電。暫見其面時。女驚怖稱言鬼即隨身。留報言。大妹非鬼。沙門釋子。婦女妻言。沙門釋子寧自破腹不應夜乞食。時留聞還來白佛。故制以息人呵也。
鈔。智論問曰簡正記云。彼第一因解如是我聞一時義。破蕩時相不可得故。因即問云若無時等。此約真諦發問也。意道。真如理性無時節。云何約時而制遮非時食為戒耶答中我已說世界至不應難者。論意我來已說俗諦世界假有名字法。雖有而非實。汝今不應得真諦來難我俗諦也。
記。說有二云實時云假時。俱望世俗計云假實也。約法佛法時。實時還假也。何況假時哉。是以抄云我已說世界名字法有非實也。
記注。謂隨事錄長短不足總立時二時等何也。我聞一時之時即玄證也私問。毘尼中又假時。假令如七日藥加口法。七日間名時。至第八日如非時。是又假時也。并當戒前名時。又以同也。何必律中說實可云哉。又如論盛說年月日時是實時也。何限毘尼獨說實可云哉。如何答。記。世諦三摩耶實時即雖世諦時。且召假時云隨世諦如是一時之時即是也。故云隨○三摩耶也。
記。毘尼制法多依實時此世諦實時也記。論中難破時已乃至彼中難實時也。 記注。謂經破及餘經時經時非時經。餘經最勝王經等說四時也。
記注。亦說實時濟抄云。亦毘尼也。同說實時故。但此隨世俗計實時也。雖然佛法假名字時也。乃下合上麁意也。
記注。此與俗假名言同義別今假名法體五陰等生假名為時。俗假名三摩耶長短不定非實十二時名假名時。不望法體。故云。言同義別下彼二皆是假名者。上迦國三摩耶也。隨彼而言者。隨彼俗人云實時也。立論已明。不審重問。故不審重問有闕時字脫法字不應求口等以化就蕩相制是建立何者是法如是相○不如是相以是故是不應難。文中下聞字鈔作白衣外道不得毘尼秘故勝故。輒不令聞白衣外道等也。
記。引大論智論大論。又大乘論也嗜銅漿鐵丸焦爛唯復痛徹心髓。
記。誰當代也義云。何大悲菩薩云代此苦。又義云。誰如是惡人人哉。
記。地獄同鬼類問。何不云修羅與人哉答。修羅攝鬼。人道且付人釋故不云歟。師云。人食時不定故不云歟。
記。嗟口多飡晚食背斅諸佛面耳同鬼畜義云。多食又晚食意。此事也。義云。多喰晚食意。此物也閑預。
記注。俱舍十剎二云。頌曰。百十剎那。為怛剎那量。臘縛此六十。此三十須臾○此三十晝夜月。月為年。於中半減夜。論云。剎那十為一怛剎那。六十怛那為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為晝夜。此晝夜有時有時有時等。三十晝夜為一月。總月為一年日下近地熱漸寒甚。望之似下。
記。一百八十道謂輪次第此道以為一日。故合百八日。此巡來本道故。成三百六日也。一。夏至者夏之最中。即當五月十六日。晝極長夜極短(但夏至日不定也臨年可定)二此夏至日之後。除沒日當四十六日。則為之秋(秋初也。則七月一日也)三。歷四五日了秋分也。此時晝夜齊等即名彼岸。四。自此亦歷四五道了名立冬。則一月一日也。五。又歷四五道了則冬至也。即一月十六日也(晝極短夜極長)六。然後及從南極道向北還來經四五日成立春。即正月朔也。七。次春分月之中也。亦是時正名彼岸。八。次立夏四月一日也。是以簡正記云。且天上一百八十道。夏至日在北第一道行行。此後一日向南一道。越四五道是立秋。更過四五道是秋分。又過四五道是立冬。又過四五道是冬至。在南第一道上。日有二夜有八。從此卻向北行經四五道。是立春。又四五道是春分。又四五道是立夏。又四五道是夏至。此日有八夜有二也。夏中熱者蓋以日行北道近須彌及七金山。金性熱又去人近。又南州北面闇。攝日光多故。冬寒反此。正法念又云。冬日極有水山。此日近水山之地故智云。百八一道也。冬時日其一道也。今約注反云百八十也。
記。分八節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立春春分(立夏是也)。
記注。北闊日光多日此闊上照時。光多故熱也。日南狹上照時。光少故寒也。須彌山邊水者此南。日在南被染邊冰寒也。
鈔。時非時經經中列之。即羅嚴譯。二紙許經也。彼云。冬初分五日七腳。為四腳半非時也(從八月十六至同三云云如是於春夏冬。各分八合四半月。以腳量定其相。蓋如僧祇歟。
記。三十六旬旬謂日也。
記。立日中以腳步影有云。豎木日中。其木影以腳步也私云。立日中者。人立日中以足步其人影歟。即簡正記云。且如正月一日五是一半。此五日准氣為用。步身影長九腳半為時。步身影長七腳少三指為非時問。此分齊取步(六尺為量)計之。將取並腳步數歟答。義云。取步六尺量。又義云。取並腳步數量計之故云腳影也戒疏唐國晷漏箭為百刻。
鈔。作刻漏簡正記云。戒疏云。唐國日晷分為百剋。出家時節晝夜分百剋。夏至極長晝六十夜四十。冬至反之。
鈔。三時食問。下云四藥並墮。何犯緣局云時分哉答。犯緣取決定物餘三藥有開故。是以戒疏云。解中但時中不正不明餘者。以餘三藥有緣開故。若著在文者。諸謂不開故不出也。
記。四州皆約從明至中問。若互四州來往人如何答。宗云。若約比丘互相來還約本處以判持犯。南人往北。半夜前不犯非時。餘方亦爾瞬辰已。
記卯齊義云。設雖卯時。明相出後。齊無過而又卯時中也故云卯齊。辰時正卯具後也。明出自卯具前故。又義云。東卯方。日在東不迴南時齊也。濟抄云。有陽師問之。彼答云。凡於天方則分十方也。夏至四夜八晝也。冬至反之謂日極長從寅方出而入戌方也。合經九方也。然寅與戌各半也。故云八晝仍卯齊者非夜可知私云。當時太鼓樣也。九打時太鼓歟。日西傾九鐘云也。
記。不過鐘食如云不過中食。云鐘後不可食也。聽鐘奉戒。
記。少地約地云一髮故闊中插細林。
記。或食上豎竹箸此食上之食本文作石字。食字誤也。
記。薜攞斫羯羅梵語也。
鈔。盡形壽藥無因緣服吉羅問。何故此一輕哉答。宗記云。問。盡形一藥獨犯輕者。答。由不失但違教。問。何以病差不失者。答。一資劣少貪。二為防重發。故教許之。問。病差前得服否○但使○病並是非時
鈔注。犯有輕重今記意。形藥加口法時。無病服犯吉。若不失者。答。一盜劣少貪。二為防重發。故教許也。問。病差前得服否。答。但便無病並是非時
鈔注。犯有輕重今記意。盡形藥加口法時。無病服犯吉。若不加口法。非時中服時犯墮也。故犯有輕重見耶。餘記不爾歟。即簡正記云。犯有輕重者。謂此藥總名非時更服用。二藥並結非時墮罪。唯盡形一藥結非時吉。故云犯有輕重也。
鈔注。非時中服四藥並墮問。設有病。非時隨受墮哉答。三藥無病非時中服墮也。時食又設雖有病。非時中服又墮也。故云四藥並墮也。
鈔注。故戒本唯除水楊枝問。除水及楊枝。又不受食戒文也。何引非時食戒證哉。是以抄批云。相承云。南山不合對此引除水及楊杖此乃不受食戒家也事。今引是錯也此等如何可救耶答。簡正記云。戒本除水楊枝者。此引不受食戒。彼明不受楊枝及水得入口中。由不受故而不合咽。此中引用其意即別。若是非時水及楊枝為洗口故。得入口中。雖許入口。以非時不病故。不得咽也。人不體錯非。非鈔文。
鈔。五分得嘗食第八云。今聽為作人嘗食。但不得咽作人者番近等也。抄引彼緣起云。諸比丘雇作人。比丘為煮食。嫌或淡或醎等言。不能為比丘作。比丘白佛開煮時嘗之。不得咽。若是供僧。設食等食。准護淨經皆不許嘗。嘗即是殘。將供佛僧無有罪。虛勞辛苦問。此四藥中約何哉答。抄批意時中見。彼記云。今鈔引文明非時中。亦不得嘗食。須知私云。抄此釋難意。時中設咽有何苦哉。故知非時中事歟問。引此意如何答。簡正記云。引此文熱釋上楊枝入口但不合咽與非時不病四藥同故沾舌。
鈔。人等三云。有比丘教餘比丘非敢五種波逸提。教餘比丘殺生草木。強敷臥具蟲水灑草。有蟲水飲。空地然火。手取金銀。奪畜生命。他衣鉢。手掘地。噉殘宿食。彼噉波逸提已上皆犯出之。今誦之戒者。抄出之釋也。四分二戒犯也。謂堀壞牽用勸恐然藏殺飲無根投前實。
記。彼文制重四分意。非殘二非犯。能教犯輕。是以簡正云。若四分非時殘宿能教但吉。
鈔。五百問云等八紙云。問。中食後口得用楊枝否。答。是用。若不用紙炎皂莢汁都不用。犯墮。過中亦犯。後除藥一切草木有形之味不得入口。犯捨墮付此五百問論文。南北意樣不同也。允師作云。北京藥有形非時中入口。五百問異本。本除藥一切不得入口又本如上引。除藥一切草木有形之味不得入口犯。捨墮此文明除藥。餘物禁制。藥雖有形可入口也若爾者何盡形藥時云熟犯又云丸散哉。既云丸散之隨其本病故。爾者如何可意哉答。北云熟死無生分者。不妨有形。丸散且加法丸散時一邊出也。全局丸散不通有形釋無之如是文。設雖藥非時中有不得入口。今鈔文分明上。此文記承釋。云有形物者。語通四藥。豈除藥哉。又五問本文云。不得一切草木味入口。非藥草木之味入口制之。味者其汁等也。必有形即體非謂入口咽。反之見時者。藥汁等非時中開服。有形當體此制見。以此本文例。餘一切有形不得入口文。藥有形物味可意也。既又晝形藥體皆丸散二也(云云已上都義也)問。若丸散云非有形體。丸形色圓故。何非形物哉答。今云有形。且本有形云有形也。
記。墮者準律應吉凡五百問論意。只云墮吉意。而今釋應吉。彼墮波逸提墮被得歟。又顯不如何答。
記。蔗糖蔗甘蔗。糖砂糖糯米喉中XY嘔吐。
鈔。善見出喉還咽犯墮問。上云還咽不犯。何今云咽犯墮哉答。注戒云。喉中XY出咽者無犯宗記云。XY胡典反。不嘔而吐也。若準鈔不得後咽此中開者猶在喉中此宗記意。本律無犯尚在喉中故也。善見犯墮出喉尚又在口中。此不同故。有犯不犯異也。是以簡正記云。開喉中還咽不犯。若出喉如見論也。

宿食戒三

鈔。一切沙門釋子大戒者皆不清淨問。北州殘南州人食。南州殘北州人食。是以戒疏誦云。此方殘宿食不得食。北方宿食三方食。以無我所故同記云。問。北方佛法。何有殘宿食。答。北方無法多分為言。不妨佛化通被四州。業疏云。南州四緣。且據一相耳(一見佛法三出家得道)如前非時四天下。伽論云北欝單越受食不犯是也。問。三方殘食北方得食否答。文制三方不得。亦食則知北方非殘明文。此等分明餘方得食見。何云一切沙門等耶答。部別不同歟。戒疏文也。隨記家釋誦意也。今此本律意也。故不相違歟。
記。善下引他部約受論殘不取殘問。本部意如何約殘云殘哉。而鈔云今日受已至明日。記云必約受已方得成殘。明知本部約受論殘見。爾者本部同故引他部歟。為顯異故引他部哉。如何意哉答。
記。古謂淨地已開同宿簡正記云。古人云。淨竟。或有比丘淨地內共食同宿不犯。若不免犯用結何為。今云。若不結者。遍界總犯。今結了。界不犯。豈非是益。文中除去比丘者。今引淨地之內不許人故云除去也。故知有也者審定也。詞既有比丘在中決定宿成犯故。末代慢使幢可不欽尚之。
鈔。受粥暗出粥被蒸本暗出也。著鉢者棄。
記。鹽非貪嗜問。四藥盡形藥唯鹽計輕餘藥可重耶答。爾也。既云四藥皆重鹽非貪嗜故。若爾者。盡形藥皆不任食者。又非貪嗜也。是以事鈔云。一切醎苦辛甘不任為食。名菜藥醎鹽不貪嗜。豈者貪嗜哉。如何答。師云。且誦鹽食吉羅為會也。一往設此釋。
鈔。伽論膩故不去者非食膩又言不足意。彼具文云。十云鉢極膩。三洗膩故不去得食。何以故。非食膩故。
鈔。與教共教共易得彼云。沙彌不解。比丘持食分與沙彌易。第一上座得易。已第二上座復與沙彌易。第二上座得易已○如是展轉(文彼十六文也)沸。
鈔。不得然火簡正云。不得然火者。防自煮也。得吹攪者。防惡觸也下五分中開然火。是部別不同也。
鈔注。義準今食義云。此約益食也。
若不然。文相難消。正記云。注義準等者。準上易義。若鉢中食少令淨人益者。過與彼時惡觸。以於此食心未斷故。或欲免者。當一心過與彼後來作彼食。受則無過也此義今注可訓殘食也。殘食與俗人者。此總標也。我殘食益更欲食也。若過與他者。還釋上與俗人出成惡觸之由也。依此義。今記注云此由與他不合受。此者指義準少注云此。對四藥云此也。謂此與他人益食故成惡觸。不合受食又義云。食與俗人可訓也。謂殘食與俗人。此俗人還與餘比丘。猶為餘比丘成惡也。前比丘不斷故。依此義記文此比丘不斷心。俗人而與比丘。為彼比丘惡觸不可食故。云此由與他不合受食也。
鈔註。惡觸不淨不斷問。設雖不斷不失受故惡觸。與他又不觸。何名惡觸哉答。於惡觸種。今以一往不受惡觸難。實是非一往不受惡觸義云既受食不作心。不令觸淨人輒令觸彼。故是名惡觸也。是以事抄注云。準此器下殘食令淨人益授有觸失同記云。以令他益授非一心與故若作心。彼觸不名惡觸也問。若此義意。就惡觸有自觸五他一中何哉答。可勘之。又私義云。此食置地後。俗人。令益食。無苦歟。今手持食與欲人令益食。今手尚雖持。已前心時失受。此失受者尚手持惡觸也。若爾者。設雖有心可有惡解哉。心後尚手一向俗人思故。不作心時。尚我食故。成惡觸也。
鈔。洗手更受下文注云。但先洗手意在淨心。非謂有污文。
記。氣字音氣讀氣與義也。將食乞淨人。二彼俱捨。
記注。令義云。上之言鈔不見。記家只以義指善見互易義云注令上歟。又義云。善見之上脫上字歟。
鈔。持不淨鉢與師已食時其手有膩不洗取鉢。此膩勢相連。故云不淨鉢也。
鈔。飲取下飲取水也。有鳥鳥處。當去史鄰反。
抄。石上故飯問。不故飯人棄食等道。或儉時或食得逼時。無人時可開之哉答。不開也。乞食飯已前受義分在之。上既云施重故。故知餘不合歟髮瞬併。
私云。抄如欝單越問。北州者不受殘宿等戒開之歟答。開也。宗云。伽論云。北欝單越受食不犯。是也開文顯了也。就之難思。是隨方毘尼也答爾也。如半月浴戒也。
鈔。僧祇莫問非時受此總標也。時中受。非時過午非時中。且對時云非時。此非時須臾也。而過須臾時。還須臾中云時。今對時云非時也。自若過非時下。別明時中受物如髮瞬過午時正犯非時食也。停過須臾復得停食墮者。此明非時中受停置地過須臾後食犯。此必失受故。非謂犯不受罪。不受罪可過午地故。彼部意別停食犯立一墮罪也。僧祇不制殘宿食戒。只制殘殘不宿。即今停食墮也。又此戒非時食戒合制也。非時食墮與停食墮二犯也。又常云停過須臾盡形藥等。明失受之樣。其停過須臾。北京并寺自停取過一須臾。北寺。三十須臾時分若置合此時。可受失故不離手也。今此停食犯付時食談之也。又非論手持時。置地時事也。又鈔注。過中已去限一須臾者。此且自朝受者須臾樣出也。設非時受者有停食犯。上云莫問非時受故。僧祇律七云。比丘非時食食波夜提○若時過如髮瞬名非時食○停食者名過時須臾又云。時非時受○時受者時食無罪。若過髮瞬若草葉。過此時食者。一波逸提。停置過須臾食者。犯二波逸。犯非時食食法礪疏五釋此戒云。祇律不待逕宿。但中後停食逕須臾即犯故。律云。停食者波逸提抄批云。僧祇莫問非時等者。立謂問時中及非時受食。但過中一瞬髮則是非時食犯一墮。更置地經須臾。又得停失受一墮。停過須臾得停食墮者。案祇文。直約時食以明也。文云。若五正食若時中受時中食無罪若時過時髮瞬食者。一提。若停置過須臾食者。又一提。謂犯非時食罪及停食罪也。若非時非時中食一提。停置過須臾。又得停食提。明也。以祇中有食戒非時食戒合制。須知抄家引意還直約時食一如文也。
鈔。洗已更相摩者不淨今鈔文。手格被磨起故云不淨見。而記釋意。而曾執物容不淨爾者洗手後更執物故云不淨也見齊腕粗魯。
記。安餅果手巾上師云。巾者當時淨巾事也。下云若淨巾上手巾無膩淨云若淨巾也若摩頭口手相楷者。
記注。舊云因明正云。投袈裟便明。要須淨手投之。
鈔。若隨唾出棄餘者不犯上灌鼻一事也。灌鼻穌油隨唾自鼻口出棄餘也。設自口出棄無過也孔罅(呼駕反列也拆也)。

受食戒三

祭祀不喜見○食。
抄。二能受者問。此能言對何耶答。若對授食沙彌淨人所受人也。今此比丘受成。而此受通餘比丘故。對餘比丘云能歟。
鈔。求得在此處抄批義云。此處者謂一比丘受已度與餘比丘食。詺此能受之人。為此所也。餘一切比丘從此比丘所取之。但得食故言在於此所。
記。總五人今鈔四人指何云五耶。
記注。準後懺篇學悔成受問。懺篇。學悔所受食比丘不用。只同沙彌成能授之人見。所以爾者。懺篇云。比丘不淨食。彼亦不淨。彼不淨食。比丘不淨比丘受食。除五生種及金銀沙彌受食者。不自提故此文全學悔受食不見成餘比丘受。何云受成哉答。除十三難人餘成受故。先成受證據出學悔受也。彼懺篇云。沙彌受食同記云。從沙彌受食投故豈是非成受乎問。自本受成見。何事新此計云準後等哉答。成受證據引隨一。有何過耶問。何十三難人不成手哉答。論受成否。成比丘之體上事也。既十三難不得人也。何論受成否哉。
鈔。僧祇曠野中行牛上受食長袋連紀一日一繫抄批云。案祇云。有比丘欲行。從他借淨人。臨發時便言。淨人有牛。若須者取。使淨人長囊盛種種糧食。計日日食分作一齊已。繩結著牛上。至食時當使淨人取。淨人者。一人勉繩一人承取口言受受。若囊食盡而行未至前所。當解囊淨浣已。更求糧食囊中。一如前法人不得觸之者。此一句本文不見也。所詮此難開故。不可食觸餘人也。濟抄云。人者應指比丘也引繩者著袋繩也繩啄。
鈔。鳥來啄口去抄批云。但棄啄所者。約在手中也。
鈔。飛鳥皆成受只云鳥事也。下不成受故。
記。僧祇即佛受獼猴蜜抄批云。案祇云。佛梨闍邊佛與諸比丘鉢共在所。獼猴。行見樹下有無蜂熟蜜。來取世尊鉢。諸比丘遮。言。莫遮。此非惡意。獼猴。便持取蜜奉獻世尊不受。須持淨。獼猴不解。佛意謂呼有蟲。轉看見鉢邊流蜜。持到水邊洗。水濺鉢中。持還奉佛。佛即取。佛受已。獼猴歡喜卻行。而舞墮坑終○即生三十三天上。下至出家羅漢。立云。然此獼猴迦葉佛比丘。為惡罵人。謂見比丘□溝罵言。猶如獼猴相似。百生中作獼猴身。今施蜜時是最後五百生也。
記。目連尊者億耳沙彌五云。億耳沙彌在之。目連不見
鈔食塵作食之時入塵也。
鈔。水塵正三。如黃河一升水合泥等可受文。
鈔餘者不犯抄批云。又解。餘不犯者。立云。是其草木等棄卻。又不觸食故云不犯。又云。餘者是食也。既除所落之塵已。餘不成觸故不犯此餘記釋且符順今鈔文。而本文餘字食字見。即善見十六云。若塵大可除去。不犯。若細塵落不可除嚮明少漫窓隙。
鈔。僧祇一切一切更受除畜生振身塵義云。餘塵雖受。振身塵不受。不意入故。義云。振身塵不更捨去也。故云除歟。義濟抄意云。畜生為能授故。若作意成受。餘不爾故。當更受歟。
抄。抖擻筐器迸落中抄批云。深云。比座比丘受得食已。餘食迸入己中成受。本從淨人手中迸入者。則不成受也。
抄。僧尼互淨互受抄批云。景云。比丘殘宿惡觸於尼為淨。尼於比丘亦然。故言互淨。得過食與比丘亦得過食與尼。與非法吉。故言互受。
抄。誦聽擔食行序中十六紙云。有守邏人。從比丘乞食。若與食少。若不與此人嗔作不可事。白佛言。從今日聽擔食藏。莫使人見食當出道取一搦不受得食。以經曠澤故。
抄。取一搦云一內義也。非謂只一振歟搦寧厄反澤。
記。儉開八事於不作餘食開食俗食水果陸四也問儉事。業疏二上云。開宿內煮惡觸僧俗二食陸兩果不作餘食。此為八事義。兼不受殘宿二罪一種同記云。此下示罪相。惡觸宿則兼不受殘宿。既自煮生又云。自煮一罪。唯局變生不受殘宿等何不出哉答。云事時。八事五罪。實云罪時。開八罪五罪外加不受殘宿生三也。是以鈔云。佛憐愍故。開界內共食宿內煮自煮自取食僧俗二食兩是不作餘食法。若定罪者。應開八罪宿內煮自煮惡觸不受足食殘宿等。三波逸提突吉羅義加生。陸果子不受而食。豈令淨耶同記云。此之八事從有八振事。唯五以後四種一事故。定罪宿煮觸足對上五事自取。兼不受宿兼殘宿。約文七罪義加生。四提四提四吉為八罪。
抄。五百問云山野無人彼云問。比丘無人看。比丘與作不答。山野無人處日中不得往還。作七日先淨新受取作今引文不同也。知異本歟。日中不得往反。
抄。不著鹽聽不貪著醎水鹽味也。見面不須受。
鈔。臂中汗流入手不須受簡正記云。額頭以身故須受。臂汗流入手。以不離身。纔入手時。即受也。注云。准此等者。准臂汗流入手成受。額汗作意亦成也創雹。
裏云私抄注準此作意問。此注意。臂汗約作意成受可云哉記云句決上臂汗耶答。
抄。牙處更淨簡正記云。將薑置地以手按。下生牙處。令淨人一觸由手按故不失受法觸食但手按器則不失也。
鈔。非生牙處得食縱雖不淨牙。除生牙處餘。可食云事也。
記。雖有變不易本質故師云。生薑生牙雖變動。生薑本質全不易故。不失受。堅鹽作水雖變動。鹽質水時鹽且雖似作實。鹽質水時同鹽質也。故云不易故皆不失受等問。生薑鹽實可爾。酪作酥。蔗作蜜。麻作油。此即本質相易。何不失受耶答。此記識故。全雖易本質不失也。過中變造俱不失受。上善見文不記識者也。科文云初自然轉變也。僧祇文正記識事也。故科文云僧下造作轉變下又問答。僧祇中何故展轉不失。答。此謂時中加記識故。後無過若時不記者。皆不成法此文明善見不云記識也。故僧祇雖易本質。記識故不失受。上善見非記識故。本質不易不失受。若易本質。失受見。故不相違也問。局生薑鹽。何記云下列諸物雖有變不易本質哉答。且指生薑鹽云諸物無過歟。
鈔。酪酥等此時食故。記識後可受持也。正記云。記識者如前受酪出酥甘蔗作蜜麻出油等。以未暇作。當記識云此中淨物等。
記。此中淨物作此中淨物生者無時食氣淨物生。成七日藥可加法也。
記。故知能所俱須在地餘記意聊不同歟。即抄批云。中者如渴鳥弔食。與比丘義亦開成。又如樹上放果。比丘下接。但不觸中門枝葉。皆成受也○准。能授在空。所受在地。義亦應成。
鈔。一器食相義云器食。與所對人相對也。義私云。器與食相對也。三種至邊中。初俱付食分至身至物受樣。後一付器受樣也。
記。比丘往外國彼云。至登伽國乞食彼國人惡賤道人○是名國土相應法
鈔。若已足食不作食法不成受足食已殘食法外受道理故。為自不成受。又足食已為受食。不成也問。設雖足食。竟能所俱有授受也。何不成哉。隨抄云。若非時淨人過授。亦不受罪此非時猶成受。豈於時中哉何不成答。師云。實雖受成。今且足食竟受。此事非法也。是以且一往非法邊云不成受。實成受也。即非時中成受故。若爾者。何記云身心雖等不成。是文分明法故。身雖等全不成受見。若非法邊云不成受意。何如下釋非法不云成威儀等哉答。不成者。此非法邊且云等。又下處釋顯了釋。今隱密釋。爾者有何相違哉關或義云。為心者。成受亦不受罪釋文是也。不為食受之不成受。當段。爾者無相違也。付之難云非為食。何記不成云哉難思也。
抄。三無對箇正記云。單心。不用身手對彼食故。
鈔。若葉蔽鉢簡正記云。或以樹葉敝掩於地作相。或以鉢置一處作相。並得成受抄批云。將樹葉布地壇令置食於上也此等釋全葉蔽鉢不見。爾者蔽鉢意為何哉答。邪見比丘故。嫌鉢歟。是以葉蔽鉢藏鉢而表相歟滿荼邏規地。
記。比丘以手示器彼云持食來時。舒手指器應作是言。受受口在器中。不得觸登瞿國。
鈔。四連絆觸礙解礙者。間觸被礙。更受故。簡正記云。四連絆觸礙者。以物相不得自在為連絆。遙擲至物間觸止。然後方落故。云觸礙或以手腳口入井抒水繩繫懸下挽繩。
抄。以無口加故簡正記云。見論無口加法成受得墮手中者得。
抄。僧祇井懸食下井底問。上引僧祇繩連。此文同事也。何重出之哉。上僧祇記引入井抒水緣故。爾者如何答。向所引。
鈔。勿突草木簡正記云。勿突草木者。恐更觸礙淨人比丘二心各驚故。遠本下食授食也。心又須准前。樹下菓觸礙重入生心口云受受。不爾不成故。云勿突也捍取汗護。
鈔。若在屋上當繩連簡正記云。彼律云。阿練若比丘處屋無暇下者屋上。比丘下繩。繩頭繫釣。比丘手把繩上頭淨人置食掛時。比丘手扞繩作其受意。口云受受。
鈔。雖不絕成受以注下流故流等下器斷絕雖不落。終成受若爾者。何記云初出瓶未落鉢中哉答。此初出瓶未落終鉢中云事也。一向非謂不落居鉢中也。抄批安誦云。沙彌白衣捉瓶。蘇麻油注比丘不斷。諸比丘心中疑。或非是受法。便白佛言。是注下流非上流。不破受法。古來相承解云。諸比丘淨人蘇油。寫時注不斷。疑謂既一頭在淨人手中。一頭在比丘中。將非淨人觸失受耶。言。成受。不名觸失。以注地流向下故。謂流入比丘中也。向者若流向上淨人中可言是觸。今流向下非觸明矣。
抄注。淨衣踞坐已前施食案上安草師云。踞坐者。尻懸床兩足下地也。天竺皆跣足故。足下坐也。是為淨衣故。記云為淨衣故。記能防眾戒者。私云。付跏坐制諸戒。與尼並坐等是也。今踞坐故。此等罪歟。
鈔。小停者名受師云。此草上案鉢。乍草受間。鉢落草上成受下云。若墮所受草上可食記云。誦墮地皆成。準前應是停葉上。交準前者今文歟。簡正記云。若分著菜草小停不落。稻本受。若即落者。與心違故。不成也即去違心故。云不成受也。
鈔。若淨人不離地○當語稍稍授我彼律云。比丘應語淨人。汝離地授戒。若人不能舉者。應言汝稍稍分授我。羹餅飲食亦復如是。若蘇時繩著地者。應語合是繩舉。若淨人不能舉者。應教稍消滅授我簡正記云。稍稍受者。漸漸授我也。一蘿飯。謂前一邊授與比丘。次一邊授與比丘。為漸漸也鎗鑊熱。
鈔。淨人三法四藥篇。非時藥列能授四法三水滴淨。七日藥能授四法。同非時也。
記。分體分體根本藥體。分助藥分也。
記。六未手受師云。未受初受故無過。未手不云受故。且云過。過須臾受已變動例之。此後三受故不云無過受可云無過也。此過不同上惡觸等過也。
  記。謂之八患問。八患互三藥。今列四藥。何列記識哉答。
鈔。六非心境受問。石上故食儉開等皆不受。何云受哉答。實雖不同餘受。此自取不受罪方且云受也。種故忖鈔。餘一切句縱廣應知簡正記云。了疏中詺律為縱廣道。此道得至一切義中故名廣道。律中廣明此義故。應解云已下是了疏解。餘一切句者。謂除五篇已外所餘防讙正戒。句廣。其正制名縱廣道。即前列五句食法是也。故制令應知。疏解愛人受食等。是律正制。不受得提。先須觀門。然後飡噉。望正制戒本。此觀即為縱廣道也。
鈔。總作一念問。食一日一度。食時總作之。衣房總作樣如何哉答。師云。問新舊。初自人手得衣。又初住房等時作之也。是以事鈔云。若鈍根者初得衣食舍總作一念一念者。四事功深重自行全缺等受事觀也。
記。四事通觀約口口著著念。必非謂五觀歟曲肘。
記。以物搪觸誦云。婆伽國○皆是婆國門。邊國人下食時不癡與。不一心與。與時觸比丘手。比丘言。高手莫觸我手。彼云。非白癩。非旃陀羅。汝等何以惡我。諸比丘不知云何言。若不怪與得受。若輕故觸手。不受準此今記不檢本文歟。
抄。二捨戒失問。捨戒惡觸不淨等成清淨食。如何答。
鈔。不須翻穢不淨物付器可洗。而不洗既比丘死故。殘宿惡觸等者可替淨人。而不替彼死故。是以云不須翻穢也。
記。諸罪皆失非謂所犯罪。食物惡觸等過故。且云諸罪皆失也。
鈔。如後律中記云。即對解中即第十對文解歟。是以簡正記云。過法滿受受等者。如後第十依文。解中非時七日過限亦墮等文也。
鈔。酒成醋問。酒可受義哉答。設雖酒。受可成受歟。或又且出轉變之樣計歟。
鈔。時不記者皆不成法師云。三藥加法時受局前。不通後。故記識局前也。隨受隨飲時通後受也○本其洗意。
裏云私云。有釋云。非時中甘蔗作法不成記云。記受持二并不成此等解釋意者如今於非中加受法不成歟。雖然不論非時受法可成也。仍今釋會通。受甘蔗作記識事限時中。非時中者非法也。記識不成也。記識既不成。又作蜜雖作加不成也。仍二并不成也。凡非時中加法非謂不成受也。爾者無相違歟。
記。雖此通縱令手淨此通謂而不洗手者成受。皆無膩觸通歟。然而自本手不洗。雖成受違教也。洗手本旨為淨心故也。
裏云雖此通。雖令手淨但得成受鈔。十依文解云簡正記云。牒名也。正依戒文解故。鈔闕緣。今依戒緣犯。一是四藥。二輒自取不受。三食咽犯。
鈔。五種蒲闍問。餘處蒲闍尼‧闍尼‧奢耶尼配當非時七日。何今不同哉答。上問答之畢。所詮梵語含多義故。今且出一邊也。若爾者。何記云文闕非時盡形哉答。此記望抄一邊釋也。或是又一往釋歟。
鈔。盡形無緣受食吉師云。無病非失手口二受。是以抄批云。非謂失受畢不受雖不失受。不可無病食輒手取食之故。非時不受殘宿三罪。故宗云。加法盡形無病輒服咽。咽三吉。更兼惡觸若失受。不受時可提。今不失受。輒不可食。輒不可取違教制食。此違教吉羅罪。故云無緣受食吉也。是以宗記云。問。盡形一藥獨犯輕者答。由不失但違教故又簡正記云。謂無前病不受而食得吉。何不犯提。以受法在故不犯。但全為無病受之緣。不相當故不應也問。受可不犯哉答。受雖可無過。既無病輒非故。尚可過歟。又義云。戒疏中。無病食。犯三吉。謂不受殘宿非時也。今加口法故。無提罪。受食者。除一吉也私云。此義難思。其故者。於加法盡形藥何重亦可受哉。可尋也問。若不舉受。違教故云犯。何任運失受時。云四藥過時法滿更受哉。盡形時失受見。如何答。師云。法滿者。於盡形三。正取盡藥。故有藥程不失法。亦不失手受。故法滿更有。受指盡藥形也。盡病非法滿。是以不失受也。
與唾俱出餘。
鈔。鳥銜食若風吹墮問。此鳥銜食。風吹物墮鉢。放手食歟。將手所持食歟。如何答。於所持之食除鳥銜食并所墮物歟。

美食四十

商賈。
鈔。美食簡正記云。美食者。多論云。以價貴得。能愈病故。四句。一是食非美藥。乳酪是。二是美藥非美食蘇油是。三亦美食亦美藥。肉脯魚是。四非美食非美藥。梨勤是。
記注。得雜食有云。乳酪等雜飯為原味也。意欲耳。
鈔。八種乳家亦不得僧祇八種外吉。四分四種外吉。部別之不同也。宗記云。八種是八提舍尼此八種家各各乞乳酪入種物也敗壞人何道之有。
抄。五百問不病彼云。不病稱有患苦求索好食。口犯重
裏云問。不病稱病。妄語可犯。何犯重盜哉答。誠難思。雖然以今行相。律盜心可見也。記云。約盜心盜心。尤可重盜也。
記注。舊云論重正云。則律輕論重論重律輕非。

外道食戒

阿難分與乞人。
鈔。與外道宗云。此戒制通四藥記注。遂以粘餅與女人粘餅即二枚重餅也。女者外道女也。宗記云。律云。是裸形外道家女。顏端正口。人各與二餅相粘。謂是一餅。與此女人。餘乞人云。彼與女私通。
記注。人問便云禿居士處得禿居士。即譏語也。律云。婆羅門問云。從誰得食。答云。禿居士邊得○即婆羅門所聞事語比丘○。
鈔。一是外道戒疏云。一是出家外道。以在家者但犯小罪。由出家名同。真偽難別。主人惑倒故重同記云。在家小罪者。即污家犯吉多論意。不簡出家在家犯歟。即多論云。手與一切十六異見人食。不同在家出家裸形有衣。悉波逸提
五分乞食乞兒乞狗畜彼第八云。若外道來乞。以己分一搏別著一處。便其自取。不應持僧食與。若乞乞兒乞狗乞鳥。量己食多少取分。然後減以乞之。不得取分外為施準此文。今鈔文乞食乞兒可訓也。記文云。下二乞字並去呼誤歟。不順彼本文。故量己食分減施。
鈔。求長短求比丘長短是為難。直不與置地與故。記云二文並開。此開當戒也。不名污家者。今不與食。比丘過故與之。是以無污家過也。
鈔。多論無見不犯記初釋意。指邪空一類外道而云無見。只邪空無見解故。次釋意。總通指外道見。皆無正見邪見故。此俱非手與故云不犯也。今記云。二文並開但非手故。此外抄批義云。又解。無見者。謂無斷二見因果能契中道故曰也。既計因果即非邪見。故與食非犯也多論第八云。右手與一切十六異見人食。不問在家出家裸形有衣。悉波逸提。若人與。突吉羅。與一切無見人食無咎此論文。手與九十六異見人時犯。雖手。與無見不犯見。但記家釋約九十六異見人。云二文並開但非手歟。與塔別房作人計作分價與。

不囑同利入聚

鈔。以不受故不囑入村無他請之時。不囑無過也。
記注。為難陀飯僧為供難陀供養眾僧也。而難陀不囑同利僧往他家。遲還故。待彼同令食諸僧程。午時欲過故。諸不足也。是以云比丘竟不足也。
記注。食已詣餘家竟未食菓。立不囑同利比丘往餘家。眾僧待還故。日過不食菓也。
鈔。二食前後下引四分云。食前者。明相出至食時食後者。從食時日中餘記釋聊不同也。簡正記云。食前後者。謂大食前小食後。若大食後入聚如下戒條。非犯也抄批云。食前後者。約小食前後也。若大食之後入聚。罪非此科此等釋不寂也。抄批又義云。亮云。食前者。喫齊食之前也。食後者。喫齊竟。猶在前也。此順四分文也。
鈔。四詣餘家無緣簡正記云。謂迦提月施衣白已去皆因緣也。
鈔。次往乞食次第乞食也。
鈔。得二墮抄批云。一是請。犯前請戒故提。一是不囑同利犯此戒也。
鈔。須白請家或淨人簡正記云。若乞食在請家即白施主。若在內即淨人施主後來問其淨人即知去處。以記。以為辰時問。辰時為中。食前時分耶答。義云。天竺夜中早起遊行。辰時前云食前義云。辰有訓朝義故。必辰時辰非得意歟。宗云。此謂前。若在後。犯後戒○文云。前食後食可令食前食後
鈔注。準此與時經食時同抄批云。謂此經明影而食。與四分同。以齊約日中也。祇文不爾。食雖早了。即曰非時簡正記云。彼經約四半月辨非時。且正月一日五日。約腳步身影九腳半為時。正是食時
鈔註。不同非時以同請知處簡正記云。不同非時者。謂非時入聚。隨有比丘。或路上見白並此要須囑。同請者成。覓即知處。不惱於人。
鈔。或至內庫藏處宗云。庫藏尼寺非家故抄批云。有云。並是內邊。遠處向如是處。則失前授法。若至餘寺亦無失文。若向餘寺庫藏。例失也。
  鈔。若施衣時衣食俱施處時也。
鈔。若家家多敷坐具簡正記云。戒疏云。多家同會處待僧。隨至何處皆是請處。不囑不犯
鈔。明日供今日往墮簡正記云。明日設供先往提者。惱施主也。

食家強坐

記。段食簡正記云。言段食者。四塵所成形質名段。古云搏食。可搏握故。攝義未周。新云。段食分段故。於中有二。一細段食。謂諸天劫初時及嬰兒食無便穢。如油沃沙散入支體故。二麁段食。即今所食物也。又影炎涼於人有益。亦為食。今人所見但是食具。未能資益。由如樂具故。正理論云。食者非在手中器中可成食事。要須進度咽喉牙齒咀嚼生藏中攝益諸蟲。方成食事此記注四食。多分是俱舍第十意也。
裏云俱舍十云。有情由食住。段欲唯之○觸思識三食。有漏三界疏云。段有二種。謂細及麁。細為中有食。故諸天中食乃人劫初食亦為細。無便穢故○等三食通三界攝。
記注。中有食香香亦段食體也。故俱舍頌云。段欲體唯三(香味觸三也)亦中有為食故。頌曰食香中有起簡正記云。段食雖具八成。但以香味觸三為體。不取色故問。此中有中陰異如何耶答。師云。同也。死有生有間故云中有。又彼中有五陰故云中陰歟。此中有眾生段食識食。故前後兩出也。
記注。食無變穢如油沃沙問。唯識論。一者段食。謂欲界繫香味觸三。於變穢時能為中有食香味觸。天并劫初無變穢。豈名段食哉答。唯識論且說說段食邊歟。
記。二觸食抄批云。觸食者依塵為相。由諸塵能作利益身事。是名觸食唯識論第四云。此觸雖與諸識相應。屬六識義偏勝。觸麁頭境。攝受喜樂及順益捨。資養勝故簡正記云。觸食心所中觸為體。非色觸為體。
記注。今戒當此賓師破今師義。彼疏云。男女相緣互起味義同於食。若不斷貪。緣其所受義同說實○南山云。是觸食大可笑也賓師食與寶為喻也。今師直指體也問。今師意。彼難如何可意耶答。今義自當彼觸食之義。尤有其謂。還能破賓師義難思者也。
記。三思唯識論云。謂第六相應思心所俱轉希可愛境能為義抄批云。思食者望得為相。此望能作利益事。人飢渴至飲食處望得飲食。命不死。是名思食正記云。謂意業也。又說。昔有一人父。時遭飢饉。欲造方。自既??羸。二子嬰稚欲攜去。力所不任。以囊盛灰持於壁上。慰喻二子云。是故麨囊。二子希望多時延命人取囊為開。子見是灰。望絕便死。
記注。中陰地獄地獄亦可有段食見。即簡正記云。問。五趣四生皆具此四食不。答。並具。若爾如何地獄有段食耶。答。吞熱丸飲洋銅汁。雖能損壞。亦能暫時消除飢渴得食相故。又孤獨地獄飲食人。故五趣俱有四食
  記注。入滅定身心都滅。大乘意。以梨耶識食執持今身也。次成實毘曇意。
記。段食欲界三界簡正記云。三界繫者。段食欲界。餘三通三界。問。段食何不通耶。答。要離段食貪方能生上故問。齊緣記云。兩界四食。唯無色界有識食與今相違何耶義云。齊緣記云通四食。言總意別。謂色界三食無段食也。又義云。齊緣通有釋。細段食亦通色界。謂影炎涼也。今云天及劫初食無變穢故。此天色界欲界意也。若上義意。此天欲界意也問。齊緣記云。唯無色界有識食又與今釋相違何耶答。今釋餘三通三界云此又言總意別也。
裏云私云。俱舍頌疏三。有漏三界者。觸思等三雖通無漏。而今食體唯有漏資益有故。無漏法破壞諸有非食也。等三食通三界攝。
記。他宗法相廣指論家。非律家讀故。抄。眼根對色故名觸食律云。女以男為食。男以女為食。
記。僧祇具列三僧祇八云。食者麨飲○為食。復食名眼識愛念生著欲。耳鼻舌身意亦如是。復食名。釜以蓋為食。臼以杵為食。斟以蓋為食。如是為食。復食名男女。是男人食女人。是男女色生愛著故云列識也。
鈔。男女彼云。受齊家準此今釋祖師義釋歟。
鈔。四第四人正云。彼夫婦并比丘已外更有一人
鈔。多論以著寶衣輕明發欲故戒疏云。如多論解。以著寶衣輕明照內身現發欲故。
記。引論顯意彼九云。未藏寶者。王已出外。夫人未起。其進御時。所著寶衣輕明照徹內身外現以發欲間。未藏此衣名未藏寶。又女為男寶。夫人未以餘衣身。亦名藏寶宮戒。
記注。已內不及則犯戶內不及手處犯也舒手及戶處坐。
記。有識別人律中有識上有或字。故知人也。宗記云。舊相知。對下客人即非舊識。

屏與女坐

記注。食前戒開手及戶處坐即與女人戶扇後坐問。此手不及戶處歟。將及戶處歟。如何答。因前戒開起此過。故知手及戶處而戶扇後坐歟問。若爾者。此戒犯緣云申手不及戶坐犯。不犯舒手及戶坐。爾者既及戶處坐。何依此緣起□今戒耶答。論手及不及。就通途人見處申手不及戶定屏。手及戶為不犯戶扇一向屬屏故。設手及戶可犯也。犯不犯等且約通途一往出之歟。
鈔。僧祇若母姉妹若淨人等抄批云。若淨人等者。立云。或年八九十。老不知時事曰大。小謂七歲已下未識時事也僧祇九云。女人者。若母姉妹若大若小在家出家。獨者一女人無餘人。設有餘人。若眠癡狂心亂若痛。嬰兒非人畜生。既此人名獨。若家中作務淨人來往不斷無罪(下如今引准此)淨人釋女睡眠下釋獨。祖師準義合云獨。又今記為太此不撿本文歟向有行人。

女人

鈔注。淨人見聞屏處宗記云。問。此戒露坐。何以注中約二屏釋答。由在露離他見聞方成過相。不同前戒室中論屏問。不定中。說初屏不定中有此語。何今翻置處中哉答。彼屏不定中。有屏障之語。即覆之外置屏處故。約見聞意。今不爾。約障有無分屏露之二戒故。於出見聞屏也。依戒不同歟問。前尼屏露合制。今何分二戒哉答。前尼屏正犯也。露義準之。今隨緣起制二戒也隨爾數。
記。前云塵霧恐是指前不定中鈔文歟問。雖非塵露極遠不見。何不犯耶答。是亦可犯。而雖近可生處故。且出之歟。
鈔。一尋內墮問。此意。一尋已外不可犯墮見。而彼本文云。若去五釋坐波逸提丈坐波逸提丈坐波逸提。大五突吉羅不犯者。若去二丈若過二丈不犯丈云犯波逸提。如何耶答。御所覽異歟。或本如本有一尋本故。
鈔。前食家不犯者如前若互受一日吉羅前但云不犯不云吉羅。故此重釋也。罪相遞減。
記。或別有意來者更詳問。此或釋意如何可意哉答。抄批出二義。彼記云。謂前強坐戒中。若互受一日不犯者。謂不犯提。非不犯吉。故今文云。若互受一日吉羅。即指前戒也。若與女坐戒及屏坐戒。此二戒縱互受一日戒亦提。意在招譏故也。立云。上不好。又解云。言前食家不犯者。謂指前食家坐戒。若夫妻互受一日戒。比丘坐則不犯。以夫妻同在此故。今此中比丘與女處坐。雖女受一日戒亦犯吉。為人生譏故也。若論處招譏故。合得提。由女已受戒故。過輕但吉。

驅他出聚十六

期與設食。
記注。難陀比丘鬪結恨戒疏云。鬪恨者。猶是三十中奪衣比丘也。
鈔。四緣戒疏云。五緣。一比丘先許食。三不與食。四惡心驅出。五去離見聞犯與今不同也。今遣去犯者。約離見聞也。
鈔。若病件比丘也反明嫌心非無小過。
鈔。若破戒見故命梵破戒見約前比丘命梵等約身歟。即抄批云。三諸緣礙者。謂因此有命梵等難。或其人破見威儀等。

過受四月藥請

記注。彼為巿求注戒云。摩訶男請僧彼者摩訶男歟。
記。四藥犯問。彼律意非時藥犯吉見。何云通犯哉答。不問輕重通犯邊且云通犯也問。何故非時藥輕哉答。宗記云。非時吉者。藥味輕也。
裏云問。持中四上云。局盡形者。四月藥是爾者通四藥難思。如何答。義。四月藥是辨釋。本部望緣起釋也。雖然盡理釋准誦可通餘藥也。
記注。盡形約所施問。律云常請者。其人如是言。常與藥○盡形清者。其人言。當盡形壽與藥此文既常請盡形請俱差別。云其人云當。皆指施主見。今記注云當。又以同也。加之抄批云。四盡形請者。施主報形常藥也此釋亦分明指施主見。爾者何戒疏云就能所以分。今記注云盡形約所施哉答。今釋難思。可尋之。
鈔。過藥限墮過夜限吉羅抄批云。立謂施主一齊藥。不限日夜。比丘過此藥限而受得提。若施主本請一月半月。不限藥分齊。若過夜住犯吉也。宜作四句。過藥限不過夜限提。二過夜限不過藥限吉。三業夜俱過提吉。四俱不過無犯此戒索輕過限重也○置惱○承前請人喜過日。



鈔。一是軍陣問。軍陣者。未合戰軍熱事歟。將正合戰時事歟。如何哉答。未合戰時事歟。所以爾者。戒疏之軍陣者。車幕長聚稱軍。行列相對曰陣抄批云。案祇云。四種。謂力最大。四人從之成一象兵。馬力次弱。有八人從之成一馬軍。車軍次弱。十六人從之成一車軍。步軍者三人。帶伏成一步軍也。善見稍別。言象兵者。一人騎象八人從之。馬兵一人乘馬人從之。車兵則四人為腳。步亦四人也準此等。非正合戰時見問。若爾者。何今不犯云覩相殘哉。相殘可有合戰時故答。當不犯時。相殘雖合戰時。正望軍邊且不犯也。下合戰不犯准同此。其時亦望合戰方意也反叛征伐一步率皆遊驛教習偷目顧眄。
裏云付之重難品。抄云。四分律者。若戲若真又記云。由覩相殘此等解釋見合戰可犯也。加之戒疏云。過不異前。既有緣至應坐說法。復看合戰。為刃所中。犯同於初記云。如戒緣起。亦由見犯。故曰同初。無緣見陣。即犯前戒。有緣觀戰。方犯此戒既於合戰戒云犯同於初哉。然者軍戒同合戰可犯歟。但二戒不同者。初戒以無緣見合戰犯。次戒以有緣見合戰犯。然者不同分明也。如何答。凡初戒者。直見軍兵犯。次戒正見合戰。爰以三觀軍戒云軍合戰戒。名字差別。不可混同也。若戲若真釋因來釋不相違歟。
鈔。三無緣抄批云。律有大臣。在軍中欲見比丘開往也漲窺望儀仗。

有緣軍中過限

鈔。為沙門果故彼為令悟道果故也。是以記引彼論文云。說法悟道果也。依之簡正記云。沙門果者。阿羅漢三果等。令前人獲此果故聽往而抄批意聊不同也。彼記云。為沙門果者。立謂大臣有力。若請不去能作損減開聽往。無惱害安神終道沙門果此不符順論文歟。
鈔。二曾經二夜簡正記云。謂前人懇請不獲已即往。其事纔訖便反。若未了應宿。又不了再宿。若又不了至第三宿。明未出須去。若不去明現犯。
記。不往皆不去云事也。注戒云。梵難不離無犯

軍合戰戒五十

抄。一先有緣在宿宗記云。無緣見陣。即犯前戒。有緣觀戰。方犯此戒被箭射界歸為刃所中。

飲酒戒

裏云記。沙伽陀問。娑伽陀比丘羅漢聖者可云哉答。爾也。戒疏云。就緣起中以羅漢緣起者。聖人降龍威德。當為酒毒招譏損道。準餘凡學焉可妄霑記云。即舉聖況凡也第四果聖人云事。解釋分明也。付之難思。注戒云。以阿難在世間終以為有學聖人。其義性相定判歟。如何次經生聖者慚愧故不飲酒見。何證果醉臥。然又是凡夫。旁不審也。如何答。此事誠不審也。但如迦雖為證果聖人。成盜戒緣起。今亦可然。且為緣起令醉臥歟。凡此事追能能可得也。
記。為資者云弟子事也不得○滴口顏色惡。
記。壞業資生律云。壞田業資生現事灼然。
鈔。五分以降龍彼第九云。佛從拘彌國往陀邑。彼編髮梵志毒龍。常雨大電○沙門誰有威德能降此龍。聞佛與千百五十人來此邑。皆觀喜白佛○時竭陀佛扇○降此龍○龍出煙。竭陀亦出煙。龍舉身火燃。又比丘舉身。龍火出五色色。比丘亦是化龍身令女著。著鉢中持至所。言。可著世界間。則受教屈伸臂置○願受我請○大德何等食。答言。我白衣時。性好酒肉。居士歡喜即為辨之。則往其家食肉飲酒。極飽滿已還僧坊醉臥吐曳。衣鉢縱橫。時世尊天眼遙見阿難○佛與阿難舉還著井邊。佛自汲水。便阿難酒。服。臥繩床上令頭向佛。須臾轉倒伸腳踏佛。以是事集比丘竭陀是聖者也。爾者性戒成就人。豈有犯之義哉。設飲酒遮戒經生聖者慚愧具足故不飲酒見。如何哉答。竭陀證果事。今制戒之前後難知。又飲酒性戒。即多論第一五戒幾是實戒幾遮戒。答曰。四是實戒。飲酒遮戒祖師性遮分別時。以酒定遮戒也。依之靈芝性戒並情如七支等遮多非情堀地坊酒等也。爾者非性戒故。設娑伽陀聖者。犯之無苦歟。又經生聖者慚愧具足故雖不飲酒。今且為制戒緣起飲歟昇音餘對舉。
鈔。不能降暇蟆濟抄云。總勘諸律。無別因緣。但對毒龍出卑物耳。
抄。因漸斷酒制乃至嗅酒器五分云。時沙竭陀比丘因佛制戒已不敢復飲。以先習故氣絕欲死。飲食不消。以是白佛。佛令嗅酒器。猶不差。言。以酒著中羹中粥中。猶不差。佛令以酒與之。得已便差。言。已差。應漸漸斷之。乃至嗅酒氣不復惡者。不得復嗅及餘眾惡昏神亂思。
記。飲酒淫母多論第一云。迦葉佛優婆塞。以飲酒邪婬他婦盜他雞殺他人。問言。何以故爾。答言。不作今記淫母御所覽異歟。
記。沙門患前云沙門四患。
記。閻浮梵語也。
鈔。四分中但使是酒等簡正記云。四句。一是有酒香味。二是酒色有香味。三是酒香有酒味。四是酒香味四句皆提。從境制定也)鈔云香味者。舉第四句反以前三句
鈔。並不合飲今記與簡正記。酒無色香味有色香味。並不合飲意。但今記非酒具香味三。同酒可犯墮。不具吉罪被得。簡正記意。非酒四句俱本部意無吉罪見。彼記云。若非酒等者。律前四句。一非有酒香味。二非酒色有香味。三非酒無色味。四非酒香味。鈔云。非有色香味四句中。舉初句攝後三句也。准四分文。非酒四句但云不應飲。不云得罪。今准五分結吉。俱有罪故。結文云。並不合飲而抄批意。非酒人香味應飲意。彼記云。案文云。是有色香味等不應飲。但使是酒互作句。皆不應飲。若非酒雖有酒香味應飲。如是互作句。將非酒為頭皆應飲。礪疏束為二段。初不應飲。以是酒故。應飲。以非酒故。高云。後四句約體故不犯。然望五分。此四句有犯義。部別故也○案五分云。是有酒色酒香酒味。是有色味。是有色味無香是酒無色香味。飲令人醉皆提(上四句能醉人飲皆提)非酒而有酒香味。飲令人醉。飲得吉羅非酒而有色香味。不令人醉。欲飲者聽屏處飲也此不符順今記釋歟。
鈔。若酒煮酒和合食律云。若酒煮酒和飲食波逸提飲甜味酒者突吉羅飲酢味酒者突吉羅食麴若酒糟突吉羅
鈔。若甜醋酒食麴酒糟簡正記云。甜酒者。僧祇云。和釀訖始變生甜也。酢者味變壞成酢也酢醋同字也。
記。誦五種皆墮問。五種如何可分哉答。合糟澱可為一歟。簡正記云。糟澱者。謂澄酒下滓也問。彼本文云。木酒飲酢酒○飲甜酒○咽咽波夜提。若噉麴能醉者。若噉酒糟○飲酒澱隨咽咽波夜提木酒者似酒事也。糟澱二物見。既云若糟若澱故。爾何為一哉答和酒。麴乾持行者
抄注。莫非取境犯等簡正記文非取境犯者。古人義也。謂先有方便心者。今師釋也。古人見飲酒戒五句三句皆約是酒。縱使比丘作非酒疑。或作酒想迷心亦犯墮者。即云莫不約境而犯。不就心論。今師云。豈有智人一生不嗅酒氣。欲酒飲水誤而咽之。可結犯提。今文疑想迷心結正重者。據先有方便心欲飲此酒。或舉盞時卻生非酒想疑。約從心邊但合犯吉緣。為前有方便心。冥然契合故結墮罪。無前心直爾想疑。不結重。相宗學者破南山云。酒戒自分是約境。今便憶課從教可據。法寶之當宗不不可依承酒戒從心非戒約境。是以鈔主立下引誦證上義。
鈔。恐冷發冷者風也聖制有以不齅須漿。
鈔。若看知非而是者知非者知不酒也。而是者則酒也。
記。彼約不看鈔云。不看即飲故制是也問。今取境者。今師義也。看則非意者。釋誦意也。正云。若看下謂看已知非是酒而卻是者。以無心故開之也。
鈔。若病餘藥治不差抄批云。戒疏云。非謂有病即治服之。然須遍以餘藥治之。不差方始開服也塗創。
記。兩準論意五百問不得空服善見無者得飲。云兩準論意也。
鈔。僧祇一切果漿令人醉越同上云。醉提不醉吉也見。何今記云僧祇果漿同上哉答僧祇果漿同上甜酒。私點也。
記。甜酒麴和飯提二物和合也。彼律云。食蘗越毘尼。三種和飯皮逸提啖蘗(正云。魚列反。說文云。米芽也)糟粕記有糟藏之物哉。種種物入合令不見糟體云糟藏者。藏糟也。故云藏。今云漫藏物是也難節約想西竺。

中戲戒五

嬉戲澆灒。
記注。匿王末利夫人在樓上見僧祇九云。童子迦葉至年八歲出家阿羅漢。共十六群入水浮戲。波斯匿王在樓望見。王未佛法已倍不信。即語末利夫人言。看汝家所事福田童子迦葉於其中入有頂第四禪。以天耳聞語諸伴言。倍不信末利夫人心亦不悅迦葉云。今當令彼發歡喜心。皆言。善哉。各提澡罐盛滿中水以於前結跏趺坐次第行列陵雲而去。於王殿上中過。夫人已心大歡喜。即白王言。看我福田神德如是歡喜五分云。從王樓上過如雁王。夫人復白王。更看我福田。其王益生信心
記注。夫人令以蜜奉佛夫人蜜持七群奉佛。佛定七群問何來。給者答申河邊水浴來。其時佛制戒也。宗記云。由王見生譏嫌。夫人對王恐輕易。又令奉蜜。請立制。大權護法發起此教疏云。七群並無學盡水。
鈔。多論四意抄批云。上代先統述制意。水性漂蕩無恒不可常。令定淺在中。戲招譏呵。上流忽增。容損身命
鈔。四又失正念故問。又字如何答。會云。水容泛漲正念不存。
鈔。五分搏雪今雪也草頭露水滴地。
鈔。沈水取石諸物律云。若取石取沙。若失物沈入水底。此沒彼出注戒又同律。何記云沈水取物為一哉。準律取石取諸物二故。爾者難思。如何答浮臂灒。

戒五

記注。幾死宗記云。幾近也。
記。古謂以手於腋下捵弄令痒會云。捐歸云。觀諸文。即以手於人腋下捵弄令懼痒而笑故。禪病經云。羅旬犯觀見一鬼以手擊人腋間是也捵弄捵(他典持反)痒戲劇。
鈔。僧祇以指指比丘亦提九云。以一指指波夜提○以拳指偷蘭遮。若木若竹指毘尼○若直日知事人差次食。以指指言某甲去波夜提。應語言某甲當次食去準此差僧次請食歟。爾者會字誤也。可作食字也。人云。差字齊字也。謂齊會也僧祇九此戒名指指戒。今戒同歟五指指。
鈔。乃至差會以指某甲去者指下脫指字歟。本文云差次食以指指言某甲去。
記。僧祇指觸僧祇不見指觸文。云指比丘觸義也。故以義云指觸歟。
記。略掃地誤以杖頭觸他律云。若來若掃地誤觸準此二物也。注戒同律也。

不受諫戒五

知己所作非。前人諫者是。
記。此別人諫要待作成抄批云。若爾者拒勸學戒。亦是一人眾命可違。何以諫竟即犯與此相違耶。答彼諫止犯(等文如今記釋也)。
記。若笑獨語問。此約能諫歟。將所諫也哉答。此能諫人歟。

比丘戒五

作犯根本諫○提。
記注。反披拘執怖律云。那伽波羅即反披拘執。至所作恐怖聲。沙門是鬼。佛報云。當知此愚人宗記云。拘執即獸皮也。
鈔。以色聲六塵一一示說抄批云。立謂。示是示現。說謂言說也。明將上六種事有示怖。有說怖。若身自作令他怖名示怖。若說此六事令他怖名說怖也。云我聞此聲見此等也。其六塵中各有示說之相。故言一一示說也。
鈔。四者一一相現問。此相現上示相不如何答。上示說之中示者。直非相現。他人所作示現恐人。是以抄批云。我聞此聲見此等也此第四我自現相怖彼。故不同也問。法塵相現樣如何可意哉答。
裏云義云。抄一一者。示則說也。是局聲。第四緣一一相現者。身舉動也。是以記見聞者對上兩緣。爾者抄批示示現言說解釋不同歟。
不問前人怖以不怖。謂是惡獸○行聲謦咳嗽聲啼聲○醋甜。
鈔。不恐意律云。不作恐意。
抄。實有是事真實色聲等也。
  半月浴過戒五十六
省事知足止為約勒下流營無度。由非大過熱用此限洗。
鈔。下至掃屋前地僧祇云。至掃地五六掃箒名作時也多論云。掃地五六尺許也。
鈔。不語餘比丘輒浴者抄批云。此謂佛他心故須白也知善好無口過者。
鈔。不得白衣浴室問。此已下於浴室浴湯行相見。而緣起浴水見。爾者今半月洗浴通湯水歟。如何答。緣起雖因浴水。制戒通湯水二歟屈道乖儀。
鈔。若頭陀不用他揩編繩自楷身付揩垢兩寺不同也。他寺義許揩垢。今文頭陀行人故不用揩。當世人頭陀行故揩之無苦歟。當寺不許揩垢也。今文實一往雖約頭陀人。餘處釋雖非頭陀人。不不可揩垢見。所以爾者。鉢器篇云。僧祇云。浴不病令人楷越。五眾自揩亦越。互揩亦越同記云。自相揩者。謂本眾各揩也依此等義。當寺不許楷垢也。
裏云依當寺義當段文意者。頭陀行人不他揩摩釋計也。雖然非頭陀行自餘非許他揩摩。何以此文頭陀行一切人許他揩摩可成哉。又十誦律他揩摩頭陀在之哉。追可勘也。
記。不如論文抄批云。依上多論不共白衣同浴好也齊約。
記。竭支祇支同著祇支洗浴不得意。依之簡正記難之。彼記云。諸記相云是僧祇支也。大德不許此解。不可著祇支洗浴。此是泥洹僧。亦云勒。即今行裙子。是亦非褌之類會云。竭支者。以今浴衫之類濟抄云。是雨衣此等義今記主如何可救哉答。
鈔。喜他欲抄批云。由不著竭支身體即露。人見心也。
鈔。因說羅漢身軟有凡見便起染失男根多論第九云。昔有羅漢比丘洗。比丘。見其身體鮮淨軟。便生。後不久男根墮落女根。則休道為俗生子。後還得男根。故宜不形爰知失男根者。能見比丘四方有凡見。
鈔。令一切僧次第入抄批云。立謂。今僧既用常住之物。必須作相○若不得用僧物。何須作相令僧次第入耶。
鈔。無緣者作陶家問。若爾者有緣不可衣此法乎答。可爾。既依病凡塵無定。可浴所患處及汗觸處等。何用次第哉兩○胸腋先下後上。
記。下卷指雜行篇問。雜行不明浴法。鉢器篇明之。如何答。

露地然火戒五

鈔。露地然火付此戒南北又招提西大寺不同也。先北京義云。不論四壁之有無。以覆為本故。同成室無犯。所以爾者。今戒標名既云露地然火。故相對故。盡覆無障等是處攝。無燃火犯也。自元覆與露相對。成室不成室相對各別。其中今戒覆與露相對室相成否不可例者歟問。付之不明。今控緣起之趣云。釋餘不出火光。或云。露地燃火者。鬼神驚爰知雖覆無四障者。火光露或又驚鬼神。是則尤可犯相。何云無犯哉。旁旁審也次他寺義云。總雖無障處。燃指燭然火。焰四所指已下無犯故。比丘直於燃指燭等也。五分四指既分齊分明也。既四寸已內不□已上不合也。是以僧祇云。若抖擻火炬。在炭上瓦上。不得地此即明於露地燃火見問。付此義亦意。凡比丘處用燈火不可然也。說以四指雖為制分齊。於四指已下何無方便哉。是以教誡儀中云。不得露燈燭全不釋四寸等限分。次僧祇文且恐犯堀地制也。彼文云。旋火作輪。或中有草木撥聚一切墮○若二罪。一生。二然火。在地理又一墮。僧祇。若抖擻火炬在灰上瓦上。不得地此即出露地。然火出當戒并生堀地三罪兼犯樣。故云不得地。爾者何於露地可云許燃火哉。爰知用火雖四指已內。處者一一方便之小罪是越毘尼也。爾者何輒於露地可燃火哉(已上他寺義)次當寺義云。設雖處。無四壁露地攝也。故不許然火。何況單露地論事也。何以知爾。盡覆無障等九種不成室露地所攝。故燃有犯可云也。然則共女人宿戒釋九種不成室竟云。若此室中若行若坐不犯依之靈芝釋云。言此室者總前九種。開行坐者據成室相有伴方開。此諸非室無伴亦許。準約同臥應犯輕既非室故無同宿犯見。亦九種不成室中。秉羯磨非室故。不可離比座申午內判。何今露地然火於不成室無犯可云哉問。付之不明。先不定戒釋。處者上有蓋也等次戒戒犯相異也。何同室戒哉如何可意哉答。是強不難。於不定戒者。障處等釋時。別別是釋。者上有蓋障者。四周等釋文也。單非謂成室之相。次戒戒異事準例如常故。旁旁以處然火不可爾也。其義教誡儀并今緣起等見。尤相承義有其謂歟(已上當寺義)。
裏云問。於露地燃燈等。四指已下又有小罪云者。何當不犯之文云然燈燒香一切無犯多論第八云若十把火東西房無罪耶。此律論文他寺之為潤色。如何答。本律不犯文者。開提罪非無吉罪。於餘不犯之文其例多也。又多論文必不見處。爾無相違歟。
然火向蛇從木出為炙身然焰高四指。
鈔。無緣抄批云。立謂。開病及為人煮食等緣也須火便身。
鈔。四分者須火等此病緣故於露地開然火歟糠糞。
記。紵麻摩此物也。故首疏釋律十種衣中列摩。此云紵摩。亦云草花衣爰爰今漢並舉也。
抄。若半焦然炭是焰高不及四指故吉歟。宗云。然炭輕者以無焰故。
鈔。不云是看是一切吉羅問。堀地人不云是看是者。是立犯緣犯本犯見。何云吉羅哉答。無焰。今然半焦然炭物時。不云是等故犯吉歟。是以抄批云。若半焦然炭及不云是等者。由燒無焰故得吉也旋火。
記。以手旋火炬如輪乎此火炬有焰。四指已上物歟。既犯墮故。
鈔。或中有草木抄批云。立謂。他然火竟。便為進或撥聚足薪等也。
記。在字上脫一若字師云。脫一若字又云。脫一若字此在一字不審也。
鈔。為者煮糜粥羹飯師云。重煮也。宗記云。糜亦粥也。
鈔。熏鉢煮染煮染草也。律云。若煮染衣汁問。熏鉢者染等事。於露地不許之哉。既云在廚屋中等故。如何答。定賓露地不許然火事勿論事歟。設雖屋中。輒比丘不可然火。若然可犯吉。故為此等事開之歟。彼賓疏云。除時因緣者。准律不但露燃有犯。縱作露燃。應犯吉羅。是故律中除時因緣。謂為比丘煮羹飯。乃至染衣不犯。蓋為此事屏燃不犯。露燃壞地何不犯。明知不者屏燃亦犯小罪。准律人然。應言看是是問。若此者。極寒時并寒雪國等室內燃火事一向可許歟耶答。多論第八云。不犯者。若病煮飲羹粥煮湯煮染熏鉢堀杖治戶釣。如是因緣不犯。若行露盛寒不犯此等文極寒開。義云。而本律祖現所釋未必爾歟。本律第十六云。世尊比丘結戒爾時比丘比丘煮粥。若羹飯。若在溫室。若在廚屋。若在浴室中。若熏鉢。若染衣。若燃燈。若燒香。諸比丘皆畏慎不敢作。言。此事聽作。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比丘無病為炙在露地燈火。若人燃。除時因緣波逸提文皆以若字隔之。故知在露地者煮羹飯熏鉢等開之歟問。若爾者。置露地可許燃燈哉。若許此。他寺義有其謂歟。何況多論第八云。若手把火東西房無罪爾文方方有其潤色歟。爾者如何。私云。文并今師釋如定賓可意歟。爾者燃燈室中可意。又多論文必不見露地。爾者必不違當寺義歟問。凡此燃火戒制自作犯者。約同類比丘歟。通為據淨人等耶答。不犯之中既用淨語令免此過。明知非約同類也。

他衣鉢戒五

記注。六群背取七群衣物住戒云。居士請僧七群衣物坐具針筒經行○六群背取衣物藏○律云。背取衣鉢○彼聞白時到○。
鈔。大比丘衣鉢問。緣起戒本廣酢皆藏坐具等。何云衣鉢哉答。餘雖可犯。且舉三衣也。付此犯緣。礪師立四緣。加無因緣。有因緣不犯也。
鈔。未熏鉢問。未熏鉢五大色衣輕重之樣如何耶答。戒疏長鉢戒引多論云。白色衣過限犯。白色鉢過非犯。論自答云。衣染必成色故貯義強。鉢熏多壞乖畜非犯準之未熏鉢似畜可無過。然抄藥戒記釋油璭等之抄文等取白鉢並是非法。准多論。畜量犯吉。然疏熏多壞乖畜非犯者。且望非犯墮邊。至論犯吉都非無罪。故多論去。若畜長白鐵瓦鉢未燒。一切量鉢。突吉羅。爰知白鉢不說淨犯吉也。
鈔。鍵器篇云。出要律儀云。鍵為助食器毘奈耶為錢鐵鉢也同記云。文示異名下文顯相以懲謬濫。
鈔注。準此五大色開會云。會釋上論文未熏鉢可犯墮。五大色衣所以犯輕者。且五色所開。鉢是正制故。犯不等相體悉漬為性慢衣鉢狼藉國禁關津。
抄。若借他衣宗記云。四則己物我物人借不舉故之也。他者且望彼比丘云他也。
鈔注。準此今官不許私度抄批云。此明據上恐有命梵難。他衣既不犯今既是私度。恐王見衣自藏不著。何成失威儀也。深云。既官不許私度。不得用。自藏餘處。出外經夜不犯離宿之罪。
記。經販云經販賣意也。
記。犯禁之物國禁物也。
記。名盜稅稅王稅物過關。而不稅過關名故云盜稅也。

真實不語取戒五

鈔。戒本五眾彼云。淨施比丘比丘尼等。
記注。各對本眾不得互為抄批云。男女相別。何有大僧將物對尼為法。又容生染習招致外譏。
記。淨施有二宗云。若物寄他邊令彼掌錄。名真實淨。若物在己邊但作他想。名展轉淨。

資行鈔(事鈔中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