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

(七八)阿含1長壽王梵天佛經2第七(第二小土城誦3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爾時梵天梵天上,如是邪見:「此處有常,此處有恒4,此處長存,此處是要,此不終法,此處出要,此出要無出要過其上5勝、有妙、有最者。」
於是,世尊他心智梵天心之所念,即其像定,以其像定,猶若力士屈伸6臂頃,於舍衛國給孤獨園忽沒不現,往梵天上。
時,彼梵天世尊來,即請世尊:「善來大仙人!此處有常,此處有恒,此處長存,此處是要,此不終法,此處出要,此出要無出要過其上,勝、有妙、有最者。」
於是,世尊告曰:「梵天!汝無常稱說常,不恒稱說恒,不存稱說存,不要稱說要,終法稱不終法,非出要出要,此出要無出要過其上,勝、有妙、有最者。梵天!汝無明梵天!汝無明!」
時,波旬在彼中,於是,波旬世尊曰:「比丘!莫違此梵天所說!莫逆此梵天所說!比丘!若汝違此梵天所說,逆此梵天者,是為比丘猶如吉祥事來,而排卻之。比丘所說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語汝莫違此梵天所說!莫逆此梵天所說!比丘!若汝違此梵天所說,逆此梵天者,是為比丘猶如人從山上墮,雖以手足捫摸於空而無所得比丘所說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語汝莫違此梵天所說!莫逆此梵天所說!比丘!若汝違此梵天所說,逆此梵天者,是為比丘猶如人從樹上墮,雖以手足捫摸枝葉而無所得比丘所說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語汝莫違此梵天所說!莫逆此梵天所說!所以者何?此梵天梵、福祐、能化、最尊、能作、能造、是父,已有、當有一切眾生皆從是生,此所知盡知、所見盡見7
大仙人!沙門梵志憎惡地8呰地者,彼身壞終,必餘下賤妓樂神中。如是水、火、風、神、天、生主,憎惡梵天梵天者,彼身壞終,必餘下賤妓樂神中9大仙人!沙門梵志愛樂地、稱歎地者,彼身壞終,必生最上尊梵天中。如是水、火、風、神、天、生主愛樂梵天、稱歎梵天者,彼身壞終,必生最上尊梵天中。大仙人!汝不見梵天眷屬坐如我輩耶?」
波旬非是梵天,亦非梵天眷屬,然自稱梵天爾時世尊便是念:此波旬非是梵天,亦非梵天眷屬,然自稱梵天。若說有波旬者,此即是波旬
世尊知已,告曰:「波旬!汝非梵天,亦非梵天眷屬,然汝自稱梵天。若說有波旬者,汝即是波旬。」於是,波旬是念:世尊我!我!知已愁憂,即於彼處忽沒不現。
時,彼梵天至再三請世尊:「善來大仙人!此處有常,此處恒有,此處長存,此處是要,此不終法,此處出要,此出要無出要過其上,勝、有妙、有最者。」
世尊亦至再三告曰:「梵天!汝無常稱說常,不恒稱說恒,不存稱說存,不要稱說要,終法稱不終法,非出要出要,此出要無出要過其上,勝、有妙、有最者。梵天!汝無明梵天!汝無明!」
於是,梵天世尊曰:「大仙人!昔有沙門梵志壽命極長,存住極久。大仙人!汝壽至短,不如10沙門梵志燕坐頃。所以者何?彼所知盡知、所見盡見,若實有出要者,更無餘出要過其上,勝、有妙、有最者:有實出要者,更無餘出要過其上,勝、有妙、有最者。大仙人!汝於出要出要想,不出要出要想,如是不得出要,便成大癡。所以者何?以境界故。大仙人!沙門梵志愛樂地、稱歎地者;彼為我自在,為隨我所欲,為隨我所使11如是水、火、風、神、天、生主愛樂梵天、稱歎梵天者,彼為我自在,為隨我所欲,為隨我所使。大仙人!若汝愛樂地、稱歎地者,汝亦為我自在,為隨我所欲,為隨我所使。如是水、火、風、神、天、生主愛樂梵天、稱歎梵天者,汝亦為我自在,為隨我所欲,為隨我所使。」
於是,世尊告曰:「梵天如是梵天所說真諦沙門梵志愛樂地、稱歎地者,彼為汝自在,為隨汝所欲,為隨汝所使。如是水、火、風、神、天、生主愛樂梵天、稱歎梵天者,彼為汝自在,為隨汝所欲,為隨汝所使。梵天!若我愛樂地、稱歎地者,亦為汝自在,為隨汝所欲,為隨汝所使。如是水、火、風、神、天、生主愛樂梵天、稱歎梵天者,亦為汝自在,為隨汝所欲,為隨汝所使。
梵天!若此八事12,我隨其事愛樂稱歎者,彼亦如是梵天知汝所從來處、所往至處、隨所住、隨所終、隨所生。梵天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威神。」
於是,梵天世尊曰:「大仙人!汝云何我所知、我所見云何識悉13我?如日自在,明照諸方,是為千世界。於千世界中,汝自在耶?彼彼有晝夜,大仙人曾更14曆彼,數經曆彼耶?」
世尊告曰:「梵天!如日自在,明照諸方,是為千世界。於千世界中,我自在,亦彼彼有晝夜。梵天!我曾更曆彼,我數經曆彼。梵天三種天:光天、光天、遍光天15梵天!若彼三種天有見者,知見梵天!若彼三種天無知無見者,知見梵天!若彼三種天眷屬有見者,知見梵天!若彼三種天眷屬無知無見者,知見梵天!若汝有見者,知見梵天!若汝無知16見者知見梵天!若汝及眷屬有見者,知見梵天!若汝及眷屬無知無見者,知見梵天!汝不與一切等,不與我盡等,但我於汝最勝最上。」
於是,梵天世尊曰:「大仙人!何由得彼三種天有見者,汝亦知見;若彼三種天無知無見者,汝亦知見?若彼三種天眷屬有見者,汝亦知見;若彼三種天眷屬無知無見者,汝亦知見?若我有有見者,汝亦知見;若無知無見者,汝亦知見?若眷屬有見者,汝亦知見;若眷屬無知無見者,汝亦知見大仙人!非為愛言耶?問已不知增僧愚癡。所以者何?以無量境界故,無量知、無量見、無量種別,我各各知別,是地知地;水、火、風、神、天、生主,是梵天梵天。」
於是,世尊告曰:「梵天沙門梵志想:地是我,地是我所是地所。彼計地是我已,便不知地如是於水、火、風、神、天、生主梵天煩、無熱17,淨18有淨想:淨是我,淨是我所所。彼計淨是我已,便不淨。梵天沙門梵志,地則知地,地非是我,地非我所非地所。彼不計地是我已,彼便知地如是水、火、風、神、天、生主梵天煩、無熱,淨則淨,淨非是我,淨非我所所。彼不計淨是我已,彼便淨。梵天!我於地則知地,地非是我,地非我所非地所。不計地是我已,我便知地如是水、火、風、神、天、生主梵天煩、無熱,淨則淨,淨非是我,淨非我所所。不計淨是我已,我便淨。」
於是,梵天世尊曰:「大仙人!此眾生有、有、習有,汝已拔根本。所以者何?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故。」便說頌曰:

「於有見恐怖無有見不懼
是故莫有,有何不可1920?」

大仙人!今欲自隱形。」
世尊告曰:「梵天!汝欲自隱形者,便隨所欲。」
於是,梵天即隨所處自隱其形,世尊即知:梵天!汝在彼,汝在此,汝在中。
於是,梵天盡現如意,欲自隱形而不能隱,還住梵天中。於是,世尊告曰:「梵天今亦欲自隱其形。」
梵天世尊曰:「大仙人!欲自隱形者,便隨所欲。」
於是,世尊是念:今寧可現其像如意足21,放極妙光明,照一切梵天而自隱住,使諸梵天梵天眷屬但聞我聲而不見形。於是,世尊即現其像如意足,放極妙光明,照一切梵天,便自隱住,使諸梵天梵天眷屬但聞其聲而不見其形。於是,梵天梵天眷屬是念:沙門瞿曇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威神。所以者何?謂放極妙光明,照一切梵天而自隱住,使我等眷屬彼聲而不見形。
於是,世尊是念:我已化此梵天梵天眷屬今寧可攝如意足世尊便攝如意足,還住梵天中。於是,魔王亦至再三在中。爾時魔王世尊曰:「大仙善見善知達,然莫訓誨教呵22弟子,亦莫為弟子說法莫著弟子23!莫為著弟子故,身壞終,餘下賤妓樂神中;無為,於現世安樂。所以者何?大仙人!此唐自煩勞。大仙人!昔有沙門梵志訓誨弟子,教呵弟子,亦為弟子說法樂著弟子。彼以著弟子故,身壞終,餘下賤妓樂神中。大仙人!是故語汝莫得訓誨教呵弟子,亦莫為弟子說法莫著弟子!莫為著弟子故,身壞終,餘下賤妓樂神中;無為,於現世安樂。所以者何?大仙人!汝唐自煩勞。」
於是,世尊告曰:「波旬!汝不為我義故說,非為饒益故,非為樂故,非為安隱故。『莫得訓誨教呵弟子,莫為弟子說法莫著弟子!莫為著弟子故,身壞終,餘下賤妓樂神中;無為,於現世安樂。所以者何?大仙人!汝唐自煩勞。』波旬!汝是念:此沙門瞿曇弟子說法,彼弟子法已,境界波旬!是故汝今語我:『莫得訓誨教呵弟子,亦莫為弟子說法莫著弟子!莫為著弟子故,身壞終,餘下賤妓樂神中;無為,於現世安樂。所以者何?大仙人!汝唐自煩勞。』
波旬沙門梵志訓誨弟子,教呵弟子,為弟子說法樂著弟子,為著弟子故,身壞終,餘下賤妓樂神中。彼沙門梵志,彼非沙門稱說沙門,非梵志梵志,非阿羅訶稱說阿羅訶,非等正覺稱說等正覺波旬!我實沙門稱說沙門,實梵志梵志,實阿羅訶稱說阿羅訶等正覺稱說等正覺波旬!若弟子說法,若不者,汝且自去!自知應為弟子說法、不應為弟子說法。」
是為梵天請,波旬違逆世尊隨順說,是故此經名梵天請佛。
佛說如是梵天梵天眷屬所說,歡喜奉行
梵天佛經第七竟24三千25

(七九)阿含26長壽王天經27第八(第二小土城誦28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於是,仙餘財主29告一使人:「汝往詣佛,為我稽首,禮世尊足,問訊世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居輕便,氣力如常耶?如是語:『仙餘財主稽首足,問訊世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居輕便,氣力如常耶?』汝既為我問訊佛已,往詣尊者阿那律陀所,為我稽禮彼足已,問訊尊者聖體康強,安快無病居輕便,氣力如常不?如是語:『仙餘財主稽首尊者阿那律陀足,問訊尊者聖體康強,安快無病居輕便,氣力如常不?仙餘財主請尊者阿那律陀四人俱,供30明日食。』請者,復是語:『尊者阿那律陀!仙餘財主多事多為,為王事斷31理臣佐,尊者阿那律陀愍故,與四人俱,明日早來至仙餘財主家。』」
於是,使人受仙餘財主教已,往詣所,稽首32足,卻面,白曰:「世尊!仙餘財主稽首足,問訊世尊聖體康強,安快無病居輕便,氣力如常耶?」
爾時世尊告使人曰:「令仙餘財主安隱快樂,令天及人、阿修羅、揵塔和33剎及餘種種安隱快樂。」
於是,使人聞所說,善受善持稽首足,繞三匝而去,往詣尊者阿那律陀所,稽首禮足,卻坐面,白曰:「尊者阿那律陀!仙餘財主稽首尊者阿那律陀足,問訊尊者聖體康強,安快無病居輕便,氣力如常不?仙餘財主請尊者阿那律陀四人俱,供明日食。」
是時尊者迦旃延34尊者阿那律陀不遠而燕坐也,於是,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賢迦旃延向所道,明日我等乞食故,入舍衛國,正謂此也。今仙餘財主遣人請我等四人,供明日食。」
尊者迦旃延時白曰:「願尊者阿那律陀為彼人故,請,我等日出闇林,為乞食故,入舍衛國。」尊者阿那律陀為彼人故,然而受。
於是,使人知尊者阿那律陀然受已,尋復白曰:「仙餘財主白尊者阿那律陀:『仙餘財主多事多為,為王事斷理臣佐,願尊者阿那律陀愍故,與四人俱,明日早來,至仙餘財主家。』」
尊者阿那律陀告使人曰:「汝便還去,我自知時。」於是,使人即從座35起,稽首作禮,繞三匝而去。
於是,尊者阿那律陀過夜平旦,持缽,四人共俱,往詣仙餘財主家。爾時,仙餘財主婇女圍遶中門下,待尊者阿那律陀。仙餘財主遙見尊者阿那律陀來,已,叉手尊者阿那律陀,讚曰:「善來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阿那律陀久不來此。」於是,仙餘財主敬心扶抱尊者阿那律陀,將入家中,為敷好床,請使令坐。
尊者阿那律陀即坐其床,仙餘財主稽首尊者阿那律陀足,卻坐面,坐已,白曰:「尊者阿那律陀欲有所問,願見聽!」
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財主!隨汝所問,聞已當思。」
仙餘財主便問尊者阿那律陀:「或有沙門梵志來至我所,語我:『財主!汝當心解脫。』尊者阿那律陀!復有沙門梵志來至我所,語我:『財主!汝當修無量心解脫。』尊者阿那律陀心解脫無量心解脫,此解脫,為文異義異耶?為義文異耶?」
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財主!汝前問此事,汝36先自答,當後答。」
仙餘財主白曰:「尊者阿那律陀心解脫無量心解脫,此解脫義文異,仙餘財主不能答此事。」
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財主!當聽為汝說心解脫無量心解脫心解脫者,沙門梵志事處,或至樹下空靜處樹,竟心解脫遍滿成就遊,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37。若不樹者,當二三樹,意解心解脫遍滿成就遊,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若不二三樹者,當一林;若不一林者38,當二三林;若不二三林者,當一村;若不一村者,當二三村;若不二三村者,當一國;若不一國者,當二三國;若不二三國者,當依此大地乃至大海意解心解脫遍滿成就遊,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是謂心解脫
「財主!云何無量心解脫沙門梵志事處,或至樹下空靜處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39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無怨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俱,無無怨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是謂無量心解脫。財主!心解脫無量心解脫,此解脫為義異文異?為義文異耶?」
仙餘財主白尊者阿那律陀曰:「如尊者聞,則解其義,此解脫義既異文亦異。」
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財主!三種天:光天、光天、遍光天。於中光天者,彼生在一處不作是念:此我所有,彼我所有。但光隨其所往,即樂彼中。財主!猶如蠅在肉段不作是念:此我所有,彼我所有。但蠅隨肉段去,即樂彼中。如是彼光天不作是念:此我所有,彼我所有。但光隨其所往,即樂彼中。有時光天集在一處,雖異而光不異。財主!猶如人然無量燈,著一室中,彼燈雖異而光不異。如是彼光天集在一處,雖異而光不異。有時光天各自散去,彼時各散去時,其身既異,光明亦異。財主!猶如人從一室中多燈,分著諸室,彼燈即異,光明亦異。如是彼光天各自散去,彼各散去時,其身既異,光明亦異。」
於是,尊者迦旃延白曰:「尊者阿那律陀!彼光天生在一處,可知勝如、妙不妙耶40?」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賢者迦旃延!可說彼光天生在一處,知勝如、妙與不妙。」
尊者迦旃延復問曰:「尊者阿那律陀!彼光天生在一處,何因何緣知勝如、妙與不妙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賢者迦旃延沙門梵志事處,或至樹下空靜處樹,意解光明41成就遊,心作光明想極盛,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若不樹者,或二三樹,意解光明想成就遊,心作光明想極盛,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賢者迦旃延!此二心解脫,何解脫為上、為勝、為妙、為最耶?」
尊者迦旃延答曰:「尊者阿那律陀沙門梵志樹者,或二三樹,意解光明想成就遊,心作光明想極盛,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尊者阿那律陀解脫中,此解脫為上、為勝、為妙、為最。」
尊者阿那律陀復問曰:「賢者迦旃延!若不二三樹者,或一林;若不一林者,或二三林;若不二三林者,或一村;若不一村者,或二三村;若不二三村者,或一國;若不一國者,或二三國;若不二三國者,或依此大地乃至大海意解光明想成就遊,心作光明想極盛,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賢者迦旃延!此解脫,何解脫為上、為勝、為妙、為最?」
尊者迦旃延答曰:「尊者阿那律陀沙門梵志二三樹者,或一林;若不一林者,或二三林;若不二三42者,或一村;若不一村者,或二三村;若不二三村者,或一國;若不一國者,或二三國;若不二三國者,或依此大地乃至大海意解光明想成就遊,心作光明想極盛,彼齊限是心解脫不過是。尊者阿那律陀解脫中此解脫為上、為勝、為妙、為最。」
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迦旃延是緣是,彼光天生在一處,知勝如、妙與不妙。所以者何?因人勝如故,修便有精粗;因修有精粗故,人則勝如賢者迦旃延世尊如是人有勝如。」
尊者迦旃延復問曰:「尊者阿那律陀!彼淨43光天生在一處,可知勝如、妙與不妙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賢者迦旃延!可說彼光天生在一處,知勝如、妙與不妙。」
尊者迦旃延復問曰:「尊者阿那律陀!彼光天生在一處,何因何緣,知勝如、妙與不妙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賢者迦旃延沙門梵志事處,或至樹下空靜處意解光天遍滿成就遊,彼此定不修、不習、不廣,不極成就,彼於後時,身壞終,中。彼已,不得44止息不得寂靜,亦不得壽訖。賢者迦旃延!猶青蓮華,紅、赤、白蓮生水長,在水底時,爾時根、莖、葉、華,彼一切水漬澆,所潤,無不漬。賢者迦旃延沙門梵志事處,或至樹下空靜處意解光天遍滿成就遊,彼此定不修、不習、不廣,不極成就,彼身壞終,中。彼生45已,不得止息不得寂靜,亦不得壽訖。
賢者迦旃延!復有沙門梵志意解光天遍滿成就遊,彼此定數修、習、數廣,極成就,彼身壞終,中。彼已,止息寂靜,亦得壽盡訖。賢者迦旃延!猶青蓮華,紅、赤、白蓮生水長,上住,所不漬46賢者迦旃延如是復有沙門梵志事處,或至樹下空靜處意解光天遍滿成就遊,彼此定數修、習、數廣,極成就,彼身壞終,中。彼已,止息寂靜,亦得壽盡訖。
賢者迦旃延是緣是,彼光天生在一處,知勝如、妙與不妙。所以
者何?因人勝如故,修便有精粗;因修有精粗故,人則勝如賢者迦旃延世尊如是人有勝如。」
尊者迦旃延復問曰:「尊者阿那律陀!彼遍光天生在一處,可知勝如、妙與不妙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賢者迦旃延!可說彼遍光天生在一處,知勝如、妙與不妙。」
尊者迦旃延復問曰:「尊者阿那律陀!彼遍光天生在一處,何因何緣知勝如、妙與不妙耶?」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賢者迦旃延沙門梵志事處,或至樹下空靜處意解光天遍滿成就遊,彼不極止睡眠不善息掉47悔,彼於後時身壞終,生遍中。彼已,光不極淨。賢者迦旃延!譬如燃48燈,因緣油炷,若油有滓,炷復不淨淨。賢者迦旃延如是沙門梵志事處,或至樹下空靜處意解光天遍滿成就遊,彼不極止睡眠不善悔,彼身壞終,生遍中。彼已,光不極淨。
賢者迦旃延!復有沙門梵志事處,或至樹下空靜處意解光天遍滿成就遊,彼極止睡眠,善息悔,彼身壞終,生遍中。彼已,光極淨。賢者迦旃延!譬如然燈,因緣油炷,若油無滓,炷復極淨,光生極淨。
賢者迦旃延如是復有沙門梵志事處,或至樹下空靜處意解光天遍滿成就遊,彼極止睡眠,善息悔,彼身壞終,生遍中。彼已,光極淨。
賢者迦旃延是緣是,彼遍光天生在一處,知勝如、妙與不妙。所以者何?因人勝如故,修便有精粗;因修有精粗故,人則勝如賢者迦旃延世尊如是人有勝如。」
於是,尊者迦旃延歎仙餘財主曰:「善哉善哉!財主!汝為我等饒益。所以者何?初問尊者阿那律陀天,我等未曾從尊者阿那律陀如是義,是謂彼天、彼天、如是彼天。」
於是,尊者阿那律陀告曰:「賢者迦旃延彼天,謂此日月如是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威神。以光不及光,彼與我集,共相慰勞所論說,所答對,然如是說,是謂彼天、彼天、如是彼天。」
爾時,仙餘財主尊者所說已訖,即從座49起,自行澡水,以極淨美種種豐饒噉含消,手自斟酌,令得飽滿。器,行澡水已,取小床,別坐聽法。仙餘財主坐已,尊者阿那律陀而為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從座起去。
尊者阿那律陀所說如是,仙餘財主及諸比丘尊者阿那律陀所說,歡喜奉行
天經第八竟50千五百九九字51

(八○)阿含長壽王迦絺那經52第九(第二小土城誦53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那律陀亦在舍衛國,住娑羅邏巖山中。於是,尊者阿那律陀過夜平旦,持缽,入舍衛乞食尊者阿難亦復平旦持缽,入舍衛乞食
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阿難行乞食,已,語曰:「賢者阿難!當三衣54粗素壞盡。賢者!今可倩55比丘為我衣。」尊者阿難尊者阿那律陀許倩
於是,尊者阿難舍衛乞食56訖,後收衣缽澡洗手足,以尼師檀57於肩上,手執戶鑰,遍詣房房,比丘便語之曰:「諸尊!今往詣娑羅邏巖山中,為尊者阿那律陀衣。「
於是,諸比丘尊者阿難語,皆往詣娑羅邏巖山中,為尊者阿那律陀衣。
於是,世尊尊者阿難手執戶鑰,遍詣房房,已,問曰:「阿難!汝以何事,手執戶鑰,遍詣房房?」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今倩諸比丘,為尊者阿那律陀衣。」
世尊告曰:「阿難!汝何以故不請58如來阿那律陀比丘衣?」
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世尊往詣娑羅邏巖山中,為尊者阿那律陀衣!」世尊尊者阿難然而許。
於是,世尊尊者阿難,往詣娑羅邏巖山中比丘眾前,敷座59而坐。爾時娑羅邏巖山中有八百比丘世尊集坐,為尊者阿那律陀衣。
彼時尊者目揵連亦在中,於是,世尊告曰:「目揵連!能為阿那律陀舒張衣裁,割截連綴而縫合之。」
爾時尊者目揵連即從座60起,偏袒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世尊賢者阿那律陀舒張衣裁,諸比丘當共割截,連綴縫合。」
於是,世尊即為尊者阿那律陀舒張衣裁,諸比丘便共割截,連綴縫合,一日尊者阿那律陀三衣訖。
爾時世尊尊者阿那律陀三衣已成,則便告曰:「阿那律陀!汝為諸比丘迦絺那61法。今腰痛,欲小自息。」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唯然世尊!」
於是,世尊四疊優多羅62以敷上,襞63僧伽梨64作枕,右脅而臥,足足相累,作光明想正念正智常作起想。
彼時尊者阿那律陀告諸比丘:「諸賢!本未出家道時,厭生老病死、啼哭懊惱、悲泣憂慼,欲斷此苦聚。諸賢!我厭已而是觀:居家至狹,塵勞之處;出家道,發露曠大。在家為鎖所鎖,不得盡形壽梵行,我寧可捨財物財物,捨少親族及多親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家、家、道。諸賢!我於後時捨財物財物,捨少親族及多親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家、無學道。諸賢!我出家道,捨族姓已,比丘學,修行禁戒,守護從解脫,又復威儀禮節,見纖介65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
「諸賢!我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我於殺生除其心66。諸賢!我離不與取,斷不與取,與而後取,樂於與取,常好布施歡喜無吝,不望其報;我於不與取除其心。諸賢!我離非梵行,斷非梵行梵行,精勤妙行清淨無穢,離欲斷淫;我於非梵行除其心。
「諸賢!我妄言,斷妄言真諦言,樂真諦真諦,不移動,一切可信,不欺世間;我於妄言除其心。諸賢!我離兩舌,斷兩舌兩舌,不破壞他。不聞此語彼,欲破壞此;不彼語此,欲破壞彼。者欲合,合者歡喜不作群黨不樂群黨,不稱說群黨;我於兩舌除其心。諸賢!我離粗言,斷粗言所言,辭氣粗獷,惡聲逆耳,眾所不喜,眾所不愛,使他苦惱,令不得定,斷如是言。所說,清和柔潤,順耳入心,可喜可愛,使他安樂,言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說如是言;我於粗言除其心。諸賢!我離綺語,斷綺語時說真說說、義說、止息說、樂止息說,順時得宜,教善訶;我於綺語除其心。
「諸賢!我離治生,斷治生棄捨稱量及斗斛,不受財貨,不縛束人,不望折斗量,不以小利侵欺於人:我於治生除其心。諸賢!我受寡婦、童女,斷受寡婦、童女;我於受寡婦、童女除其心。諸賢!我奴婢,斷受奴婢;我於受奴婢除其心。諸賢!我受象、馬、牛、羊,斷受象、馬、牛、羊;我於受象、馬、牛、羊除其心。諸賢!我受雞、豬、斷受雞、豬;我於受雞、豬除其心。諸賢!我受田業、店肆,斷受田業、店肆;我於受田業、店肆除其心。諸賢!我生稻、麥、豆,斷生稻、麥、豆;我於生稻、麥、豆除其心。
「諸賢!我離酒,酒;我於飲酒除其心。諸賢!我離廣大床,斷廣大床;我於廣大除其心。諸賢!我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斷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我於華67鬘、瓔珞塗香、脂粉除其心。諸賢!我離歌舞、倡妓及往觀聽,斷歌舞、倡妓及往觀聽;我於歌舞、倡妓及往觀聽除其心。諸賢!我色像寶,斷色像寶;我於色像寶除其心。諸賢!我離過中食中食一食,不夜食,學時食;我於過中食除其心。
「諸賢!我已成就戒聚,當復學極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軀68,隨所遊至,與衣缽俱,顧戀,猶如鷹鳥與兩翅俱,飛翔中。諸賢!如是,隨所遊至,與衣缽俱,顧戀。諸賢!我已成就戒聚及極知足,當復學守護諸根常念閉塞,念欲明達護念心而得成就,恒起正知。若色,然不相,亦不味色。謂忿諍故,眼根,心不生貪伺、憂慼、不善法趣向彼故,眼根如是耳、鼻、舌、身,若知法,然不相,亦69不味法。謂忿諍故,意根,心不生貪伺、憂慼、不善法趣向彼故,意根
「諸賢!我已成就戒聚及極知足守護諸根,當復學正知出入分別,屈伸70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71及諸衣缽臥,眠寤72語默,皆正知之。諸賢!我已成就戒聚及極知足守護諸根正知出入,當復學獨住遠離,在事處,或至樹下空靜處、山巖室、露地73,或至林中,或在間。諸賢!我已在事處,或至樹下空靜處,敷尼師檀結跏74趺坐願,反不向,貪伺有諍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令我得;我於貪伺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悔、疑、度惑,於諸善法有猶豫;我於疑惑除其心。
「諸賢!我已斷此五蓋穢、慧羸,離欲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75成就遊。諸賢!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煩,柔軟善住不動心,學如意足智通證。諸賢!我無量如意足,謂分一為眾,眾為一,一則一,有見,不礙壁,猶如行空,沒地水,履水地,結跏趺坐,上昇虛空,猶如鳥翔。今此日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威神,以手捫摸身至梵天。諸賢!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煩,柔軟善住不動心,學天耳智證。諸賢!我以天耳聞人、非人音聲,近遠、妙與不妙。
「諸賢!我已76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煩,柔軟善住不動心,學他心智通證。諸賢!為他眾生所念、所思、所為、所行,以他心智心如真;心知心如真,無欲心知無欲心如真;有恚恚、無癡穢無穢、合散、高下、小大、修不修、定不定;不解脫心知不解脫心如真,解脫解脫心如真。
「諸賢!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煩,柔軟善住不動心,學憶宿命智通證。諸賢!有行有相貌,憶本無量昔所經曆,謂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敗劫、無量成敗劫,彼眾生名某,彼昔更曆,我曾生彼,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飲食如是苦樂如是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命訖;此生彼,彼此,生在此,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飲食如是苦樂如是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命訖。
「諸賢!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煩,柔軟善住不動心,學生智通證。諸賢!我以77清淨天眼出過於人,見此眾生時生時,好色惡色,妙與不妙,往來善處不善處,隨此眾生所作業見其如真。若此眾生成就惡行,口、惡行,誹謗聖人邪見成就邪見業,彼因緣此,身壞終,必至惡處,地獄中。若此眾生成就妙行,口、意妙行,不誹謗聖人正見成就正見業,彼因緣此,身壞終,必昇善處中。
「諸賢!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煩,柔軟善住不動心,學漏盡智通證。諸賢!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78、知此滅、知此滅道如真;知此漏、知此漏集、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解脫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有,知如真。
「諸賢!比丘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穢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為梯,昇無上慧正法閣者,終無是處。諸賢!猶去村不遠,有樓觀堂閣,其安梯或施十磴79,或二磴,人來,得昇彼堂閣,若不登此梯第一磴上,欲登第二磴者,終無是處。若不登第二磴,欲登第三、四,至昇堂閣者,終無是處。諸賢!如是比丘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穢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為梯,昇無上慧正法閣者,終無是處。
「諸賢!比丘不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穢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為梯,昇無上慧正法閣者,必是處。諸賢!猶去村不遠,有樓觀堂閣,其安梯或施十磴,或二磴,人來,得昇彼堂閣,若登此梯第一磴上,欲登第二磴者,必是處。若登第二磴,欲登第三、四,至昇堂閣者,必是處。諸賢!如是比丘不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穢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為梯,昇無上慧正法閣者,必是處。
「諸賢!我依戒立戒,以為梯,昇無上慧正法之閣,以小方便觀千世界。諸賢!猶有目人住高樓上,以小方便觀下露地,見千土墩80。諸賢!如是依戒立戒,以為梯。昇無上慧正法之閣,以小方便觀千世界。諸賢!若象,或有七寶,或復減八81,以多羅葉82覆之,如我覆藏於此六通
「諸賢!若於我如意足智通證有疑惑者,彼應問我,當答之。諸賢!若於天耳智證有疑惑者,彼應問我,當答之。諸賢!若於我他心智通證有疑惑者,彼應問我,當答之。諸賢!若於我宿命智通證有疑惑者,彼應問我,當答之。諸賢!若於生死智證有疑惑者,彼應問我,當答之。諸賢!若於我漏盡智通證有疑惑者,彼應問我,當答之。」
於是,尊者阿難白曰:「尊者阿那律陀!今娑羅83巖山集坐八百比丘世尊在中,為尊者阿那律陀衣,若於尊者阿那律陀如意足智通證有疑惑者,彼當問之,尊者阿那律陀答。若於尊者阿那律陀天耳智證有疑惑者,彼當問之,尊者阿那律陀答。若於尊者阿那律陀他心智通證有疑惑者,彼當問之,尊者阿那律陀答。若於尊者阿那律陀宿命智通證有疑惑者,彼當問之,尊者阿那律陀答。若於尊者阿那律陀生死智證有疑惑者,彼當問之,尊者阿那律陀答。若於尊者阿那律陀漏盡智通證有疑惑者,彼當問之,尊者阿那律陀答。但我等長夜心識尊者阿那律陀心,如84尊者阿那律陀,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威神。」
於是,世尊所患已差85而得安隱時便起,結跏趺坐世尊坐已,歎尊者阿那律陀曰:「善哉善哉阿那律陀!極善!阿那律陀!謂汝為諸比丘迦絺那法阿那律陀!汝復為諸比丘迦絺那法阿那律陀!汝為諸比丘數說迦絺那法。」
於是,世尊告諸比丘:「比丘!汝等受迦絺那法迦絺那法善持迦絺那法。所以者何?迦絺那法法相應,為梵行本,致通致覺,亦致涅槃。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家、家、道者至心迦絺那法善受善持迦絺那法。所以者何?不見過去時諸比丘如是衣,如阿那律陀比丘不見未來現在比丘如是衣,如阿那律陀比丘。所以者何?謂今娑羅邏巖山集坐八百比丘世尊在中,為阿那律陀比丘衣。如是阿那律陀比丘,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威神。」
佛說如是尊者阿那律陀及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迦絺那86經第九竟87三千七百八88

中阿含經卷第九(萬四百六九字89)(第二小土城誦90


1宋、元、明三本均無「阿含」三字。
2本經梵天邪見執著梵天界之有、常、不變。佛雖為無常變易之理,梵天不捨邪見,卻視佛隨其所使。佛乃破其邪見梵天神通與佛較量,梵天不敵。時,波旬恐懼減少魔眷屬而請佛勿教化弟子而斥退之。中部(M. 49. Brahmanimantanikasuttam 梵天請經)。
3明本無「第二小土城誦」六字
4「有恒」,宋、元、明三本均作「恒有」。
5「此處有常……此出要無出要過其上」,巴利本(M. vol. 1, p.326)作:此處是常住堅固、永存、獨存、不滅之法,確實是不生、不老、不死、不滅、不轉生,其他更無超過其上之出離處。參考雜阿含卷四第一九經正‧四四卷‧一一九五經)作:「此處常、恒、非變易法,純一出離之處。」
6「伸」,麗本作「申」,今依據明本改作「伸」。
7「此梵天梵、福祐……所見盡見」,巴利本作 eso hi bhikkhu brahma naha-brahma abhibhu anabhibhuto annadatthudaso vasavatti issaro katta nimmata settho sanjita vasi pita bhutabhabyanam (他是梵天大梵天、征服者、非被征服者、一切見者、權威者、主自在者、造作者、化作者、最尊最勝者、主宰者、有力者,為既生、一切之父。)
8「地」,宋、元、明三本均作「他」。
9大仙人!沙門梵志憎惡地、呰地者,……必餘下賤妓樂神中」,巴利本(M. vol. 1, p. 327)作:比丘!在您以前,有諸沙門梵志非難地,憎惡地;非難水,憎惡水;非難火,憎惡火;非難風,憎惡風;非難存在者,憎惡存在者;非難天,憎惡天;非難生主,僧生主;非難梵天,憎惡梵天,他們身壞終而於卑賤身中。
10「如」,正本作「知」。
11沙門梵志愛樂地、稱歎地者……為隨我所使」,巴利本作 Sace kho tvam bhikkhu pathavim ajjhosissati opasayiko me bhavissasi vatthusayiko yathakamakaraniyo bahiteyyo. 其意為:比丘!你如果取著地,則近住我者於房屋者,可能被﹝我﹞隨所為者,可能被﹝我﹞拒絕者。「拒絕」,大藏經譯為「驅使」。
12八事:指地、水、火、風、神、天、生主梵天(pathavi, apa, teja, vayo, bhuta, deva, pajapati, brahma)(巴)。
13「識悉」,明本作「悉識」。
14「更」,宋、元、明三本均作「經」。
15「光天、光天、遍光天」,巴利本作 Abhassara, Subhakinna,Vehapphala (光音天、遍淨天、廣果天),各為禪、三禪、四禪之第三天。「光天」,亦譯作「晃昱天」。
16宋、元、明三本均無「無」字。
17煩、無熱(Avrhah, Atapah)(梵),天名,為四禪之第五天第六天
18「淨」字之上,明本一「於」字。
19「不可」,宋、元、明三本均作「可不」。
20「於有見恐怖無有見不懼;是故莫有,有何不可斷」,巴利本作Bhave vaham bhayam disva bhavan ca vibhavesinam, bhavam nabhivadim kanci nandin ca na upadiyin ti. 其意為:我於「有」見恐怖,對於諸聖人來說,亦見「有」與「有」,不迎「有」,不歡喜任何﹝有、有﹞,也不取﹝有、有﹞。
21「現其像如意足」,巴利本作 tatharupam iddhabhisankharam abhisankhasi 其意為:如意妙作。此之「此」指經中所述「欲自隱其形」。其像如意足,又其像定,即如雕像般不動而入禪定
22「呵」,麗本作「訶」,今依據頻伽藏、正藏改作「呵」。正本亦作「呵」。
23莫著弟子」,巴利本作 ma savakesu gedhim akasi ma pabbajitesu 其意為:勿於諸聲聞貪求(拘有希望),勿於諸出家行者﹝作貪求﹞。
24明本無「梵天佛經第七竟」八字
25宋、元、明三本均無「三千字」五字。
26明本無「阿含」三字。
27本經敘說仙餘財主問尊者阿那律陀有關心解脫無量心解脫之別。尊者答以在樹一林乃至在二、三國修行意解心解脫遍滿成就遊者,為心解脫。在事處成就四無量心所得者,為無量心解脫。並說光天、光天、遍光天三種天,隨沙門梵志心之差別,其修行程度不同,果報隨之亦有差別中部(M. 127. Anuruddhasuttam 阿那律經)。
28「第二小土城誦」六字明本置於經題次行。
29仙餘財主(Isidatta)(巴),巴利本作 thapati (五支物主),人名。
30「供」,宋、元、明三本均作「共」。
31「斷」,宋、元、明三本均作「料」。
32「佛」,明本作「禮」。
33揵塔和(gandhabba)(巴),又作乾闥婆,為香神樂神八部眾之一,奉侍帝釋並司伎樂
34迦旃延(Sabhiya Kaccana)(巴),比丘名。雜阿含卷三四第九五經(正‧卷三四‧九五九經)作「詵陀迦旃延」。「旃」,宋、元二本均作「栴」。
35「座」,麗本作「坐」,今依據阿含第七十六郁伽支羅經「即從座起」改作「座」。
36宋、元、明三本均無「汝」字。
37樹,意解心解脫……心解脫不過是」,巴利本作 yavata ekam rukkhamulam mahaggatan ti pharitva adhimuccitva viharati. 其意為:﹝把心﹞遍滿樹下之廣大為限之後,心專注﹝於此範圍﹞而住。
38宋、元、明三本均無「者」字。
39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巴利本作 mettasahagatenacetasa ekam disam pharitva viharati.(俱慈,遍滿一方而住。)
40「可知勝如、妙不妙耶?」巴利本作 etth ekacca devataparittabha santi pan etthi ekacca devata appamanabha (此一部分之諸天光,此一部分之諸天有無量光。)
41「明」,宋、元、明三本均作「天」。
42宋、明二本均無「林」字。
43「淨」,宋、元二本均作「清」。
44宋、元、明三本均無「極」字。
45「生」,宋、元、明三本均作「天」二字
46「漬」,宋、元、明三本均作「汙」。
47「掉」,麗本作「調」,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掉」。
48「燃」,宋、元、明三本均作「然」。
49「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50明本無「天經第八竟」七字。
51宋、元、明三本均無「千五百九九字八字
52本經敘說佛因尊者阿那律陀道業殊勝,而自動與八百比丘共為阿那律陀三衣,並命尊者迦絺那法阿那律陀依次說明發心出家、離十惡十善……乃至解脫,得六神通之經過,佛頗稱讚之。
53明本無「第二小土城誦」六字,宋、元二本均在經題次行。
54三衣(tini civarani)(巴),指三種衣。五衣安陀會;七衣,優多羅僧;九衣,僧伽梨
55倩:請。
56「已」,宋、元、明三本均作「訖」。
57「檀」,宋、元、明三本均作「壇」
58「請」,元、明二本均作「倩」。
59「座」,正本作「坐」。
60「座」,宋本作「坐」。
61迦絺那(kathina)(巴),又羯恥那,意為功德衣,為比丘安居終了後,只能用於一定期間之衣。據四分律卷四三(大二‧八七四下)迦絺那揵度載:比丘於異處結夏安居竟,往舍衛國見佛,途遇天雨,衣濕重且疲極,佛乃允比丘可以接功德衣
62優多羅僧:即七條袈裟,是三衣中之常服衣,亦名上衣、覆左肩衣。
63襞:疊。
64僧伽梨比丘三衣之一,為三衣之中最大者,故稱為大衣。以其條數最多,稱為雜碎衣。聚落乞食時必服之,稱為聚落時衣
65「介」,明本作「芥」。
66「我殺,……除其心」,於阿含第一四六經象跡喻經(大一‧六五七下)中作「戒聚」,阿含梵動經(大一‧八八下)作「小緣威儀戒行」。
67「華」,麗本作「花」,今依據頻伽藏、正藏改作「華」。
68「軀」,宋本作「體」。
69宋、元、明三本均無「亦」字。
70「伸」,麗本作「申」,今依據明本改作「伸」。
71「梨」,明本作「黎」。
72「寤」,宋、元、明三本均作「覺」。
73「蘘」,宋、元、明三本均作「穰」。
74「跏」,麗本作「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75第四禪色界四禪天中之最高天。
76「已」,宋、元、明三本均作「以」。
77「以」,宋、元、明三本均作「已」。
78「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79「磴」,宋本作「橙」。
80「墩」,麗本作「塹」,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墩」。
81或復減八:或復不到八。
82多羅葉:即多羅樹之葉,多羅樹屬棕櫚科喬木。
83「邏」,宋、元二本均作「羅」。
84「如」,疑作「知」。
85「差」,宋、元、明三本均作「除」。
86「那」字之下,宋、元二本均一「衣」字。
87明本無「迦絺那經第九竟」七字。
88宋、元、明三本均無「三千七百八字」七字。
89宋、元、明三本均無「萬四百六九字八字
90宋、元、明三本均無「第二小土城誦」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