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行鈔(事鈔三之分本也。自當卷初至像致敬篇終)

輸入者 韋小燕

頭陀行儀篇

鈔。頭陀(文)抄批云。頭陀天音。此土義當應云料揀。新譯云。梵云杜多者。此當搖動。亦云洗蕩。謂搖動煩惱。洗條煩惱也。不異科揀之義。但傳梵者。有訛言(文)。
記。世俗無知循名昧實(文)意云。纔纔知頭陀之名。不知其實(為言)。
記。呼短巾為道者(文)葉也。彼等皆以黃巾而裏共頭。故名黃巾。又云短巾也。子教云道教。孔子教云儒教也。而今子未棄故云道者也。謂指道士也。佛祖統記第十云。張陵○其學者。初名鬼卒。後號祭酒。名歌部眾。有者。令首過諸祭酒○皆著黃巾以標幟。故時人謂黃巾(文)是以今像篇終記云。道士釋氏之美稱。後為黃巾監竊遂不稱之(文)。
記。召髼髮為頭陀道恥從名實俱喪(文)今世暴露。暴露等亂髮乞物。謂之頭陀。髼(部公反髮亂也)道恥從者。今世道者。恥名同彼。不召頭陀。故名喪。亦不抖擻煩惱故實喪也償懷深識必也正名。
鈔。行儀(文)簡正記云。施造名行。合法名儀(文)抄批云。就行雖不同。約儀唯四種分別。此中廣行之方法。故曰行儀正記云。頭陀目於人。行儀在於法。故以人法命篇(文)。
鈔。夫報力增上行成精潔(文)正云。報之力堅固增上者方成下二種(文)精潔者。抄批云。謂報力堅施能行用。能嚴飾戒品。故言清潔(文)。
鈔。能高超眾累(文)簡正記云。如中下根人。須百一長財旁舍臥具多生罪累。今行頭陀勝行。依四依免此過愆。即是逈超眾累之上(文)。
鈔。竦拔不群(文)正云。草木中。有獨出者日竦拔(文)抄批云。竦拔不群等者。竦由高也。如高樹眾樹之表。為拔華。此是竦拔也。今百千中忽有一人。能此法者。則眾人之表。豈非高竦之義也(文)竦(尤云。息攝反。出貌也)。
  鈔。釋迦一化盛稱斯德簡正記云。謂釋迦二期化儀。皆是大眾之中讚述頭陀行(文)。
鈔。故凡所制者並為多貪(文)記釋據制教反顯。意為多貪者既制諸戒。明知。反其意。非多貪者豈最上道者也。行頭陀多貪者。其理必然也。故制多貪。裏頭陀行最上反顯之也(為言)。
記。即通指衣房藥等戒也(文)問。此所指皆是聽教須明等。全以問也。爾者何云據制教反顯哉答。為誡多貪制令諸戒。皆是制教也。以可反顯。不依位意義邊是聽教也。對之讚頭陀邊是須明也。如是約邊邊。何無相違歟。
記。所以諸戒多是頭陀舉過而制(文)律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頭陀學戒慚愧者。呵責○已往至世尊所。禮足。在面坐。以此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比丘。於大眾而為問等(文)。
鈔。凡開教中先揚此行(文)揚即揚義也。開教者。凡三根共制依。是制教也。如殺盜等也。三根不共就教也。如二房長衣等也。故鈔云開教。記云聽教也。委上釋也。引聽教順明。
記。如二房戒廣明十二頭陀等(文)有云。勘本二房戒及長衣戒中。廣明十二頭陀事。全以無之。又長衣戒六十頭陀來至所事。又以無之。又勘僧祇五分等中兩戒文。都以無之。爾者御所覽本不同歟(云云)問。此十二頭陀行二教中何接之哉答。持犯資持記釋云。疏引云。十善止持體。十惡作犯體。行檀禮誦頭陀四弘等為作持體。違此名止犯體。不明化行。於理頗疎委如彼破(文)此釋意頭陀化教也(聞)問。若爾者。檀上四依乞食樹下坐等也。是云化教哉答。行體雖化教受之即制教也。故下引五分頭陀違之吉羅也(文)皆此意也。戒疏(一下)云。故智論云。不行頭陀四無量心。不名犯戒。但是於戒闕莊嚴耳(文)十二頭陀莊嚴戒法故佛即制。可要誓受行之。一邊。五分律解脫道等且制教(見)雖然云其行體之時。則是化教也。道俗可行之也。故義云例用反持。可斷簡之。謂慈悲不淨等行化教制。以此可作對治之邊制教也(文)即於今一篇中諸文不同。宜以此兩意會釋之也。以開對中下。志慕孤高。欲使進疲怠之容趣禪定之城。策染衣之夫登尸羅之陛。
記。疲怠是(文)問。疲怠可當慢怠之煩惱。何云慢哉答。接心防禦。
鈔。有因緣不得已而聽餘事(云云文)餘記不同今記釋(文)歟。即簡正記云。而聽餘事者。或寺。看病法緣。要頭陀之行。皆聽許之。不同解人一向制也(文)即中下機生○四種開教。
記。二唯局本部(文)問。初釋總名科中。唯引差見等兩文。令不依本部。又見一篇始終。於諸部都異名。皆名頭陀。爾者尤可可依諸部。何云局本部哉答。有云。本部既名頭陀。亦於諸部不諍異名無之。故且推本部云唯局。無過歟。又網古跡(末)云。瑜伽論云○若依乞食差別性。杜多若開三(文)遙對瑜伽梵語異名。且云唯局歟。或又義云。根本得唯局本部言。第二別數明體科也。即第二科中。唯依本部意。列十二頭陀行相。但二數其行相雖依本部意。釋一一行相之時。或引本部文。或引者論十住毘婆沙等文也。第三科諸部行者。其行相異。又數不同也。下文云。解脫道中有頭陀二。食五。所五三。是常坐猛之分○上列四分而言等(文)同本部中何處說十二頭陀哉答。上記釋。雖云如二房戒廣明十二頭陀等。勘彼文未得。但本律第四一卷犍度中說之。彼云。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欲三月靜坐思惟。無使外人入。唯除一供養人。時諸比丘自立制限○有入者。教令波逸提懺。爾時長老和先跋提陀子。與波羅國六十比丘阿蘭若乞食糞掃衣作餘食法不食一坐食一搏食。塚間坐露地坐樹下坐常坐隨坐三衣。詣舍衛國祇桓精舍。問諸比丘如來在何所房住。我欲往見。諸比丘言○有入者。作波逸提懺○和先言。長老制○我等悉是阿蘭若乃至三衣隨意問訊世尊善哉善哉。和先汝等悉是阿練若三衣隨意問訊如是者。亦得隨意問訊世尊爾時比丘。聞世尊阿練若隨意問訊世尊。或有作阿蘭若者。或請者。常乞食。或檀越施衣糞掃衣。或長衣三衣。時諸比丘捨衣成大積下文亦引十二頭陀行相。皆依此文也抖擻舉奇於物令無餘
鈔。六入(文)簡正記云。六根為能入。六境為所入頗合論名。說此人能覓抖擻有少法可。故不見自修。不見他修。
鈔。阿含云其毀讚等(文)義訓其有毀讚十二頭陀一一行者。毀讚其行體也。又義訓其有毀讚十二頭陀一一行者。此點意毀讚其行人也。此兩點前點勝也。申重所以世。
記。準彼乃是七字(文)三行半偈在之。即抄批云。案輪經第五卷初云。時金剛藏菩薩以偈問言。毀淨戒者不入眾諸有一切沙門事。猶如燋柱皆葉捨。四方眾僧資生業。悉不聽取徵少分四重根本罪。為眾業捨如死屍云何此經說忍辱。於比丘悲心遮制一切諸擿罰。後令供養比丘
記。第四句下多數字(文)今和本無數字也。
鈔。造逆故非我滅(文)光寺點云。以造逆故非我滅文。此點相叶。記謂。同五逆所不救釋。此釋意鈔文造逆殺父殺母等三業逆罪得之也。有云。薩遮尼犍子經意。犯四重等直云逆罪(見)所以爾者。無贊第三云。依薩尼犍子經。種逆。一破增壞寺○用盜三寶財物○斷其命根長夜常行十不善業。此之五種唯於大乘五逆業障(文)又簡正記云意。只違犯制名逆也。即簡正記云。造逆者。違制故名逆非我滅者。云非我能披事也。
記。二種僧羯磨說戒二種也。
鈔。如來身分座興迦葉辭讓不受(文)簡正記云。彼云。迦葉韋提呵山帝釋室。興五百比丘俱止其中。皆行十二頭陀等。大迦葉室中。忽然不現來至所。世尊遙見。告諸比丘。汝等觀大迦葉。此人常行阿練若行。佛命善來。就此半座。佛移大千振動迦葉合掌白言。弟子不敢從命也親命以半座手授僧伽梨。易迦葉大衣。況後與分狀共坐。今待見親近次請。已為大利。況乃見分床共座。
鈔。三月靜坐(文)問。佛常在定令無出。何殊云三月靜坐哉答。付之有多義。是以抄批云。案善見。云世尊。何故三月靜坐。世尊通親眾生。於此三月中。得道者。是以靜坐。諸比丘等不解意。立非時制等也。多論云。諸天說密法故。又論師說云。不令解道長誹謗。故以常見佛馳騁諸國。謂是栖栖無實法。是故靜坐。又令弟子作軌則。故准誦中欲制多畜衣。故云我靜坐。即四分云。因靜坐頭陀比丘欲行。因捨衣成蘇是也(文)。
鈔。唯除一供養人(文)有云。最第一供養人云事也。又義云。瑜伽等中正行供養中。隨一供養云事也(云云)允師義云一供養人之侍者也(文)。
鈔。有六十頭陀(文)問。年臘六十頭陀人云事歟。得六十頭陀人云事歟。如何答。云六十人之頭陀事歟。所以爾者。簡正記云。長老和先。與六十比丘阿練若乞食十二頭陀等(文)既云是。明指多人(見)。
記。作波逸提懺(文)問。違制犯吉。何云提哉答。義云。違僧制可吉。今違制故重也。人云。多論中於一切犯戒罪。一非威儀吉。二違制提。有二罪(文)故今望違制邊云提也。義云。非犯戒。只違此制則作懺提作許也。故令云作波逸提懺是以正記云。有入者教令波逸提懺都不云犯提者也。
鈔。長老和先跋陀子(文)是一人名也。佛讚善哉善哉。和先汝等阿練若等。得隨意問訊成大
記。故至下文列相不復引也(文)下至列十二頭陀相收。各明利。蘭若不出利。此既明故(為言)不為他阻轉。六謂空所無畏鬧語喧潰。
鈔。八雖行功德報恩(文)意云。依行頭陀勝行。不俗人。故雖勤行精進。不希於利譽(為言)謂空三昧
鈔。有因緣寺(文)正云。看病等緣。許離間而寺。十住問云。有何因緣故來至寺。答曰。一供○如今記引。
鈔。不同外道盡形空所(文)抄批云。齊云。外道也。制無開在蘭若之中。共行不許入城。若入知諸外殯之也(文)(文)。
鈔。喧靜通行意云。身在喧靜兩所。雖住何所云行之事也。非謂往村乞食蘭若乞食。露坐樹下於可準同也。此則身止住所云喧靜通行也(為言)記二局(蘭若間)誦(餘十行也)光出相生。故不得道便罷。寧堪進業。揣憒鬧。
鈔。上來三捨(文)謂衣處也。乞多蕩亂與下異也。若繫念思量斬纏出要者。
鈔。二列名行體(文)衲衣三衣等列其名。是列名也。其下行相是行體也。下二種並首標故。
記。行體者謂一一顯相示所修故(文)謂衲衣行體。捨檀越施衣糞掃衣是行體也。乃至常坐不臥加跌坐者。將正心故(文)是行體也。科文一一科。行體以可知也。
記。雖舊將行體分釋云(文)正記云。名行體者。納衣至常行是名。而行之曰行。隨說二種事號體(文)。
鈔。初納衣(文)問。此納衣頭陀為一衣歟。將三衣歟。如何答。此事古記異釋。學者存異義乃至唐朝師及此論事也。是以簡正記云。問。此與第二三何別。答。淮南云。即將割截三衣併為一納。貴怪□故(今謂不然。三衣對畜長人納衣對著控越施故。若將三衣為一納者。即違數文也)乾素云。三衣成一納。乃至五條亦是納作。若爾與三衣何別。答。下是割截。此納有殊。又下是檀越施衣。此是糞掃衣也(今恐不然。未曾納衣。若為一也。如迦葉但一衣。若總畜三即是重。滯雖此數難以依承也)今但據前科以言也。納衣是此科。三衣後科也。思之(文)此意引破二師義。存一衣義也。大抄記云。納衣之人亦是但三衣(文)此即三三衣也(見)如是異說多端也問。光閣餘師釋。今鈔主記家之兩祖意如何哉答。兩祖御意。糞衣即三衣被得歟。所以爾者。鈔所引四分文云。於檀越施衣糞掃衣(文)若一衣可云三衣著糞衣。猶如次三衣中云捨諸長衣三衣云云)又十住婆沙十利中。一衣利(見)事無之。故是以花手經第一云。是大迦葉今從來是常修阿練若行。乞食納衣麁弊三衣(文)此分明納衣三衣何況律云。寒雪國糞衣。比丘業見世尊。亦值天雨疲。因聽功德衣五種利(文)五利意。三衣中為留一衣也。自本一衣。是聽功德衣哉。若留一衣。可有闕衣過故。爰知糞衣三衣也。是以持(下一)云。前之六物通彼三根(文)云根糞掃衣機。是不具六物哉。依之持(中二)云。天台四十餘年唯被一納而同靈芝製作六物圖云。天台智 地第一條云。三衣六物具足。若衣物有闕則不同止(文)天台大師請文云。三三衣外敢不貯珍財(文)天台大師被定一納機。而六物不闕(見)故知。納衣三衣具足也問。若爾者。戒疏(三)云。長衣中立六種機。一衣三衣百一諸長車與重物莊嚴是也。有釋彼第一一衣機文云。上土面王報力殊異胎衣。隨未假持及將法據不服餘。如來順機任聽但一(文)同記云。次科糞中面王者○出家時披○佛曰善來。即成沙門。直以所披白染為袈裟。據此似非胎衣。然況章服儀云。面王釋子報隨身即知胎衣明(矣)若付此藏傳。商那和修亦是胎衣。此乃佛滅事也(文)既將疏一衣。無右科糞衣也。即於一衣有類。一胎衣。二糞衣一衣也。俱以欲攝之。故如。此科釋之也。故知衣局一衣歟。加之同記云。緣濟已足也何況今記下云。一納之外受無餘物(文)又云解脫道場。彼云二法相應。謂糞衣及三衣(即疏之二釋)云。大抄記面王比丘常著一衣此等異論糞掃衣一衣也如何答。先六種機中。第一之一衣科糞事。義云。凡面王胎衣可名糞衣。故指胎衣即科釋糞中也。故面王糞衣言是一衣也。大抄記面王比丘常著一衣等意此也。雖然非謂糞衣皆一衣。十二頭陀中糞衣三衣也。爰知。今納云納衣。云糞衣。是三衣也。故六種機之時雖糞衣。三衣可攝第二之三衣之機。十二頭陀門之時雖一衣。如面王糞衣可攝糞衣頭陀也。記主本意如是意也問。面王胎衣又名糞事。可有其德(文)哉答。分別功德論下卷云。此面王比丘直受染此白以為袈裟。都不用餘衣○自是已往常被此一衣。故世尊曰。我弟子著弊惡衣者。無過面王比丘也既糞掃既麁惡棄物不得名也。面王麁惡衣何不得糞衣名哉。故知。如面士。胎衣糞衣一衣也。其餘糞衣三衣也。胎衣入糞掃數也問。付糞衣一衣義。三衣中持何衣耶答。未勘得文也。又面一衣何衣不見歟。商那和修衣九條也。西域記第一云。又有商諾迦縛裟九條僧加胝衣絳赤色(文已上義意也)私意云。今糞衣及戒疏六種之中。第一之一衣俱三衣也。而今對檀越施衣。名糞衣非謂一衣。次六種之中一衣者。此對施檀施財歟。始終糞掃故云一衣。所以爾者。被第一之一衣機配釋已士面王。而面王比丘三衣比丘(見)鈔(下四)云。未來受生常三衣。而如面王比丘(文)此釋分明未來受生常三衣。而證據引面王為例。面王若一衣是成證哉。又面王比丘胎衣隨長釋之。是以賢愚經云。曾以辟支五百生裹身。而生身隨大面有五字。恐被王損乃投出家善來得法衣涅槃後用此衣。闍維(文)法衣語是非三衣哉。加之同經為明叔離女胎衣行相彼經云。佛云。善來。頭髮墮。所著白五衣(文)同經亦同。胎白所云五衣所云法衣。尤是可同。爾者何可云一衣哉。是以知。第一云。一衣大抄記常著一衣。及下記一納之外更無餘物釋。皆一同指糞掃體。非謂三衣之中問。若爾者。六種差別時。糞掃檀越施衣相望可簡勝劣。何云一衣三衣哉。明知。簡三衣云一衣。故三衣之中一衣可意哉答。三衣者。衣體檀越施衣故。顯勝能故。約但三衣數顯其德。故別云三衣第一機云衣數時。別又不顯德。第一三衣故。是以別為顯其勝行。故第一云一衣。此一衣者指糞衣云一衣。具可云糞衣三衣。是以下記云。解脫道論彼云。二衣相應。謂糞衣及三衣(即二也文)此釋分明糞衣三衣相望(見)爾者尤今一衣糞衣可意也。加之下記又云。準解脫道論糞掃衣居士施衣即失。但三衣長衣即失。乞食請即失(文)若一衣三衣相望。尤一衣三衣即失可云故。而今不然。故知。糞衣雖三衣。望居士施且云一衣也欲具足持戒品。
鈔。一慚愧(文)問。於二種衣起慚愧。如何答。記云由服此衣。不憍逸故(文)檀越施衣。知施雖消能慚冥不憍逸也。若糞掃衣既麁衣棄物故。愧世間不憍逸也。或二種衣雖召檀越糞掃衣體。正取成三衣。故袈裟慚愧具足人可著。故云由服此衣不憍逸也。第三云表示沙門儀法。袈裟法服故。只非謂檀越糞掃之體也。以厭離心著染衣。非為貪好故。
鈔。七由著法衣有惡易見(文)如俗人等。雖有惡不見故。既著袈裟有惡易見也(為言)是以正記云。著如是衣應不為惡。則修其身以稱於服(文)抄批云。慈云。有惡起觀此衣。今披此衣。寧容造惡。故遺教云。自如是憍慢當疾滅之(文)。
記。糞衣十利(文)問。鈔何故不引糞衣十利。引二衣十利哉答。實難思。可尋之。
記。不違初受四依法(文)檀上受四依法。糞衣其隨一故。四依者。一糞掃衣。二乞食。三樹下坐。四腐爛藥也世人所棄零碎布帛收捨鬪綴以為法衣令節儉少欲省事。
記。一納之外更無餘物(文)委上述愚所存。雖三衣衣體一衲也。始終糞掃故。
記。多作衲衫而非法服(文)有云。衲及衫也。有云。衲之衫也。慈恩寺智公云。直云袈裟云衲衫。謂無領云一袖云一領。今袈裟無衫。云衲衫無過矣裁剪繒綵刺綴花紋紋(音文。玉云。綾紋也)。
記。號山水納此名也。有山水之文故也數千。鬪新奇。虛廢時功。法逐時訛。隨事喪。無求受疲苦。
鈔。五細戒行(文)正細戒者。顯畜長是麁行也持奉精微。
鈔。六來無累(文)正云。無累者。無畜長等係累也(文)。
鈔。三乘聖人悉皆乞食(文)抄批云。礪云。佛乞食。且四意。三世諸佛法爾乞食。二為衣體資身自行益故。三福施主反報益故。四為聲聞弟子成規故(文)。
記。嗟乎末法五濁益深我慢高略無正信而乃奔馳世路請謁門徒(文)令清自門徒也謁(於歇反。)折腰於村叟之前。
記。諂於閻閭之下(文)新記云。鄉閭閭即鄉里之門。即所以召耆老也況此閻閭皆名人也。閻(餘占反里中門)或躬為商買。或親執耕鋤。畢世營生。不足自甘劣孰畏勤勞。信是端結竭力。
記。五意(文)檢有六一(如今引)五蕭然無繫。意增減。六順四依行。又眾食盡。乞食無窮(文)準此蕭然下為第五。而記又下釋第五。是不審也。又記第四釋四依相違本文。是不審。又鈔名無兼味。彼本文云若惡味。而何記釋兼味兼猶重也哉。是三不審也。此等不審如何可意哉答。記且順鈔文。一往如是釋許也。
鈔。二以鞭打僧祇人民共相(文)問。此鞭打何人作之哉答。能打知事非謂作之。彼僧祇淨人由作因緣故。弔共有鬪諍打擲事歟。次句云共相瞋惱也買物侵虧記。侵虧侵虧買物諍直高下。令取彼損故云侵虧也。
鈔。三以他意色心不安也簡正記云。色心不安者。香他顏取他意故(文)抄批云。三以他意色心不安者。慈云。若隨直歲維那。常綱維及徙眾意。恐不如法。故顏色常或變或動。心亦戰恐故曰也(文)。
記。三謂繫屬多患強顏故難澁事欲作也。又義云。為諂他不笑顏強笑。故云強顏也。師云。強顏故(文)。
記。承意故(文)欲取人意也。
鈔。四聖種(文)乞食四聖種一故也。雜心論云。聖以此為將。故四為種。聖人從此生。故云種(取意)付說四依。律與雜不同也。律中乞食納衣樹下坐腐爛藥也。雜心腐爛藥合乞食。列不立之。第四依於所常二見不起愛。謂不起空有二見也。
鈔。少欲知足四聖種(文)若爾者少欲知足建立種可云哉。不爾。雜少欲者於未來德不貪。知足者於現在行不貪也。未來德不貪劣。現在德不貪勝未來輪王果報現在一錢不敢。仍知足建立少欲建立也。當段少欲知足種者。共無貪行相故。通慢此釋無相違也。
記。謂事表(文)即乞食無窮事。表法海無底也。故無盡法也。
記。佛法大海源底故(文)理智冥會越能所域故也。
鈔。至架邊(文)當世手巾臺物也。衣。手取抖擻
鈔。先問訊善來(文)此訊字同也。應看巷相(四衢道等也)。
鈔。至於村門應看○空所相等(文)村門者。村總門也。第一門相第一家別門也。家所者。古記有二釋。有家無人云空所。乞食家。可乞食故也。家空地云空所也(文)道側而行。
記。捨富從貧(文)為令得當來福分也。來進前迎受。應知當得者立待。
記。況下須留賊分(文)謂此篇終第四雜法中。引四分之文是也。
鈔。此自(文)和本此下有為字。此為賊食。此自食。
記。不自捨獲大福故(文)我施僧故。不得語云與我食得太言。得入三重門。食時先噉熟者。不啻輒入。止可簾障之外。避機疑也。
記。先噉熟者所損故(文)餘記釋聊異也。即簡正記云。先噉熟者。謂熟藏在下。生藏在上也(文)此釋不審也。設雖熟物。食之初必可生藏故。
鈔。二施我食者令住三寶等(文)簡正云。令住三寶者。令住三寶境界中。不為邪魔可越也(文)有云。華嚴經供養志存佛道意也。勸化
鈔。悲心(文)簡正記云。悲心者。能拔苦一切故(文)此有其謂歟。而今記云謂悲化憍悋少福德故釋聊不審也。
記。即經云自如是等(文)遺教經文也。
記。無見頂為第一相(文)提婆十相無見頂相千福相此二相闕。故於佛相好中此相最勝也。
記。卑下於人而感此相(文)簡正記云。由行乞食捨我慢。故得成道無見頂相。此相因乞食而生故號善根(文)效我。
鈔。不與男子小有諸緣事(文)搜玄云。檀越食。於諸男子經營造食供。擬比丘緣事也此同今記即事釋也。而餘記所牒本有不與男女歟。是以簡正記云。不與男女者。明此過也(文)正云。則不與男女同諸事(文)爾者所覽本不同歟。
記。梵云分衛此翻搏墮(文)簡正記意。分衛漢語意。而釋其義。彼記云。分衛者。實云。若梵云印荼夜。或賓伽耶。此云乞食也。今云。分衛者。分破眾人口分。分衛護於一身。令修道有益故。或依僧祇明。乞得食已轉施僧尼。即分我己分。衛護他身。故云他衛也(文)多搏食墮疊盂中。
鈔。佛將釋子迦毘羅城五十里住來往入城(文)抄批云。立云。西國語倒。今是五里是翻譯者過也。何有五十里乞食耶。智論云。成道已。淨飯王令諸釋子出家。為弟子。佛便將釋子婆提○以其未離。若近親里恣營破戒。故將至婆提身子目連教化之。初犯後犯專精不睡○皆得通果○佛將還本國。住迦毘羅婆仙人林中。此林去迦毘羅城五十里。是諸釋子遊戲園並告共因不寐衣長疲極道長愚生死長等法。
記。恐近親里破戒故將至婆提(文)釋種迦維城也。近親里破戒故。遠遺舍波提。有云。舍波提者。舍衛國事歟。像篇記云(篇始二部婆提即是舍衛佛將還本國○林中者城五里故。是釋種遊戲園。
記。禿輩(文)云弟子意也。即云禿居士輩事也。
鈔。為梵志所圍瓦石打骨肉爛盡(文)簡正記云。一云。目連被杖梵志圍打。還至精舍。見舍利弗。具述前事。舍利弗問云。汝其時何現通避之。目連答云。行極為深重。要受報也。舍利弗入滅為患重也。謂目連當初擬先入滅舍利弗告云。汝且小停。先入滅為須過去諸佛上足弟子常住。先涅槃遂往。辭佛歸於本村滅度。以其舍利弗為風病絕患重故(文)。
記。目連還歸(文)問。既骨肉爛盡如何還歸哉答。搜玄云。目連被打等。彼像中被杖。梵志打殺棄之。目連即以神通。還至精舍。見舍利弗。具陳此事(等文餘上引)有云。涅槃之前七日。舍利弗滅度也。還見舍利弗。使入滅度○先入滅度。
鈔。三界諸天墮淚如雨(文)簡正記云。問。無色有情因何有淚答。若准大乘。雖無麁色而有細色。若准婆沙果色而有果色。從定而起色身有渡(文)此釋意。大乘細色婆沙果色而付大乘如法相宗無釋定賓細色慈恩果色。不許細色。是以抄批云。古來釋云。無色界天雖無麁色。而有細色。故言墮渡。今釋不然。雖細有殊。莫非俱是其色。何名無色天也。唐三藏釋云。故入定無色天報所賓無其色。但以於彼者皆是定心相應。故入定云力變其識。故為其色身。故能佛邊側立或後墮渡(文)悲花經成實等說細色也。師用否可宗計也。
鈔。但斷總報惡業(文)簡正記云。但斷總報者。修苦至忍位。使免地獄總報。今目連受別報。明今乞食是佛勝行不得辭勞。若嫌即是嫌法。同彼愚癡輩也問。聖者既已成總報業喪上。更不可有造牽引新業義歟。如何答。不可生死引業歟。若爾者。何光師釋明知聖人造牽引業哉答。彼釋且釋五淨居天造業。故云爾歟。除五淨居天不造餘所引業五淨居天外凡住劫已來造置故業任之。聖者餘所。生卻無造引業入聖道後雜修定。為淨居引業也。是故光師釋云。此論既云熏有漏令感淨居。明知聖人造牽引業(文)但至厭生死難者。五淨居天是能所居。道能就所也。生彼遠盡結惑。又無餘涅槃。為生死出離尤可生彼天。故不違聖者意樂也。今鈔等意。於自餘牽引業。都不可造之歟問。付之不明。若言不造餘牽引業。何光師引婆沙云。聖者亦造欲界眾同分業哉若又許五淨居天引業許造。夫生死引業師釋。順決擇分善根尚不造引業(文)爾者何聖者五淨居生死引業哉(是一)若許五淨居引業。須□二□業何不引哉(是一)又五淨居不違聖者意樂。故云造之斷簡又難思引業修惑所作也。無作業體所果不依意業歟。若如是凡夫不樂地獄。雖然業引生也。聖者亦可爾。何不同哉(是一)此義如何可意哉答。先聖者欲界眾同分業者。此婆沙造不造二師義第二師義也。故光師云。理同光??(云云)取不造義也。次順決擇分善根不造引業例難。光師會此難云。順決擇分善根僧□有故。所以但造滿業聖位不爾(云云)次造五淨居引業不造餘不齊難。五淨居聖人所居。故可造之。異生不造。餘異生造之。故聖人捨之。故不可造字民。次不依心。何五淨居合心故引之。餘不然故云然不引之哉者。聖人迷理過。故不成引業五淨居聖人所居故造之歟。餘業無迷理。或故無力。故不引歟。又無我智力故餘不引歟。如是料簡時何無相違歟。由多食無度妨道業。由先食正食堪充飽。目未前○開作餘食法已食之。
鈔。由求小食中食(文)簡正記云。小食是粥。中食即齊。後食即餘食法也豬證上無度圖力。
記。養豬圖(文)為我食養也。此與第六記如下諸部中明明(文)彼云。十住婆沙有著毳衣食後非時飲食。各有十利。如彼說(文)。
鈔。有求二食疲苦(文)簡正記小食即要求第二食。人坐便止以無求二食也(文)。
鈔。三所用疲苦(文)簡正記云。既一度受食所用食器數洗疲苦也(文)。
鈔。四食前無疲苦(文)簡正記云。謂一坐食未食之前。有求小食等疲苦。細戒行者。若數食與不殊為行。今坐便止名細行也。
鈔。六食消後(文)昨日中時食訖。亦今日中時食。昨日食必消故也而心極噉腹脹氣塞。
鈔。受節量食(文)問。此時一坐食頭陀也。坐節量別物也。何云受節量食哉。又下一搏中。引解脫道論云。節量食斷於貪恣故二段明節量。其差別如何答。云一坐食人可飽噉。故固下節量引上誡之也。是以云有行一食。恐飢多噉故此過。節量食法文見下科(云云)實十二頭陀門時可各別物歟。或節量食俱有此義也。故云爾歟。
鈔。揣(文)非謂揣食。一器食但禁再進故。是以今記云。一盂之外更不受益。抄批云。揣食者。私云。一盛食是也(文)有云。付之有二義一一體中雖諸物准一度受之不再受。是揣食也。二唯食飯一種。餘餅等物不可食之也(文)簡正記云。言六至許者。謂和合所斟量得足方(文)此順初義歟。
記。節量食異名(文)問。下檢諸部不同。解脫道論食有五。節量二種也。何云異名哉答。義云。今釋十二頭陀(云)問。節量互坐義在之。故云爾歟。義(允師云)云。文字誤也。可云一搏也。下云乞食次第歟。坐節量時後不(食五也文)又云。次第凡多餘同四分也(文)彼解脫道論揣。有節量故。別體同故。云異名尤有其謂歟。
鈔。取盡揣(文)問。此揣與上異如何答。上揣者。一度不再受云揣。此揣者。一度受一體食分量云揣。故不同也正云。今行人唯用一鉢飯羹菜茹。但一受和而食之。十揣此亦約當時身大食為言(文)簡正記盡揣者。斟量取足也(文)。
鈔。如彼十二頭陀品中(文)問。當篇諸部中。記引解脫道論頭陀然者何云十二頭陀品哉答。
抄。廣有對治(文)今記節量食一種。指其廣相也。抄批簡正記等廣列十二頭陀對治。是以簡正記云。廣有對治者。糞掃對治居土施衣)三衣對治長衣者)乞食對治他請者)節對治貪恣也)樹下坐對治舍)無度塚間坐對治餘勝所)常坐對治體睡者)抄化釋同之。飡噉增身睡重。常貧樂為腹厭。是過已見節量功德從今日斷不貧恣。籌量不恣於腹。多食增羸知。而不樂除貪滅病
記。常貪樂為腹(文)抄批所引文常下生字。云常生貪樂故。
鈔。隨所能三分留一(文)義云。分食之。一分留置之也。又義云。三分一食之也(文)前勝。又足之以水。則足支身。
鈔。如經中說(文)簡正記云。如經者。玄云。智論自指不出經名(文)。
鈔。於秦人食可十口許(文)正記云。身子在世身長大。口數則少於秦。身小口數則多。若約今時數又多(矣文)此同今記釋。簡正記意聊不同也。彼記出於秦人可十口者。謂彼是乾釜飯。此是溫飯。半是水故。彼五六當此十口計。引之足之以水(文)。
鈔。七阿蘭若所(文)抄批云。七蘭若者。出要律儀云。音義云。西音阿蘭若伽。此言寂靜所也(文)。
記。三里極近滅則不成(文)且約智論為言。本二里故。
記。五蓋等(文)名句云。一貧(引取厭)二嗔恚(至怒強狼)三睡眠(意議惛熟名睡。五情暗冥曰眠)四悔(邪心動念日悼退思憂悴日悔)五疑(心乖理猶豫不決也)。
記。二之行(文)十二頭陀事也。
記注。分卷不定(文)暗破正。彼云。具如六七卷玄六八筆誤(文)。
鈔。用中肘量(文)謂云用肘量事也。
鈔。一肘長一尺八寸(文)有云。凡於肘量三品二尺。二一尺八寸。三一尺六寸(見)二衣篇今此間量。以一尺八寸為一肘量也。
記。云百六十丈為六百步即為二里(文)有云。三十六丈為一町。三百六十丈為十丁。依此等文。傳云。聖教以五町為里(文)四里。
鈔。繞祇洹虎吼(文)抄批云。案誦云。舍衛國有虎狼。殺鹿食已餘長。諸比丘見殘肉持還。時虎求覓五鹿。遶祇桓吼聲。阿難。虎何故吼。阿難具答。言。從今不得取虎殘。犯吉國。何以故。虎不斷望故。若取師子無犯。何以故。獅子望故(文)去舍衛城南。
記。況僧蘭若難五里(文)鈔(上一)云。蘭若一界諸部不定。多云僧界盧舍明了論疏云一鼓聲間)發寶藏中翻為五里。相傳用此為言(文)。
記。護衣蘭若七十餘步(文)鈔中二云。八樹樹同七間。長四肘通計五八步四尺八寸。兼其勢分七十有餘同記云。兼熱分者。更加一三步。則七一步四尺八寸故云有餘(文)衣界蘭若今同。難。蘭若量但其有勢分。故彼難不同也。為法作護覆癊我等不得練若比丘。云汝希望名利。與禽獸處。從朝竟日止可數歲。師點云。竟日在閑靜所。思惟所崇。於此住而止意等(謂止息意地妄念分別也)。
記。引論別(文)律云間。論云人間故也。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記。則知此不必塚墓(文)謂非塚墓有人。可塚間坐也。若爾者聚落人。可成間之行耶答。不爾。既上料簡中。頭陀名通聚落空野。蘭若間定出城邑。餘之二行喧靜通行(文)故知。蘭若間於聚落之中可不成也問。四分間。爾者無人所可成行耶答。不爾。四分意必有人。上可名間。爰知。四分十住只同意也。雜雜生滅出息不報息也。
記。常為二種死所遂(文)今世間不得變易生。只總釋無常攝計也。
記。九孔(文)名句云。二兩眼。三四兩耳。五六鼻竅。七口。八大道。九(文)。
記注。上並法界次第釋(文)法界次第卷中云(天台大師作三卷。)次說十想通言想者。能轉心轉想也。能轉計常樂等。諸顛倒等想故想。修此十想。能斷三界諸使。無漏聖果也。無常想一切有為法無常智慧相應想名無常想一切有為法二種。一者眾生。二者國土。是二皆新新生滅。故無常也)二苦想○三無我想○四食不淨想○五世間不可樂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智慧相應世間不可樂想。有二種世間。一者眾生。二者國土可樂也)六死想(觀死智慧相應死想。若一期果報常為二死之所遂者。則出息不報息也)七不淨想(不淨不淨想。若觀此身肉。三十六物外。九惡露常流。從生至終一淨也)八斷想○九離想盡想(已上全文)。
記。即於顏色心不繫故(文)於境界等顏色。不繫之也。明所効。
鈔。不所覆地(文)此指屋等云覆。非謂樹枝葉等覆也。有屏舍臥受用疲苦。及隨四衣法無過。後眾鬧等。
記。所愛疲苦(文)眷屬所愛之苦也。受用者。具所受之苦也。以有疲苦。下指之名字
記。眾鬧(文)簡正記云。眾鬧者。不同舍有人住故(文)。
記。舊記將所受用一等(文)正記云。指十住十利。一舍。二臥具。三所受用四依成。七八易得。九無過無鬧(文)準之第九也蔭覆涼樂。
鈔。日光遍照(文)本文月光也。又古迹引彼云。智論月光中。淨心入空三昧故(文)故知日字誤歟。
鈔。一云比丘因緣等(文)三十決云。比丘一人身中骨三百六十毛孔思惟。便獲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羅漢爾時世尊便說此偈。三百六十骨在此身中。諸佛之所演說今亦說之。筋有五百枚。脈數亦如是。虫有八萬種九萬九千毛。如是比丘精進。速得羅漢道。往生涅槃界。此法皆空寂。是名比丘。經名第一最空之(文)脈筋當常思學。名最空法
記。人法俱空問。一等小乘也。何可云明二空哉答。檢一文。必不見二空。其文上引。又簡正記云。一下爾所空之法。昔有比丘。持鉢乞食女人送食。二皆染心比丘受食心手振棄食鉢。外女人見笑中齒露。比丘憶念言。干骨等(如文中述之)因茲證果。又為女人說法。亦得道果以此等文案。一中既不明二空。且智論證空定。記家隨家隨義轉用二空消釋也問。今云二空。常性相所談異如何答。我身卒意迮得。又云。諸緣體亦空又云。即破執(文)無疑同彼人二空也。
鈔。受上頭陀在樹下(文)謂雨時露地坐人暫坐樹下坐。兩頭陀中可攝何哉答。猶可名露地坐頭陀人也。樹下依兩像。暫時住之故也。中頭陀雨時雖在屋下。猶名露地坐人故。
鈔。若在空地乃至不得以裟袈為屋(文)此空地對屋中。樹下等云空地。非謂唯局露地也。乃至袈裟覆不令濕得用。
鈔。五少戲調(文)簡正記云。樹下猶眾人共相戲調。露地反此(文)若餘去顧惜。
鈔。七不為音聲荊棘所刺簡正記云。多聚眾鳥及同飄樹。皆有音聲。懷人耳根。如棘今在露地此過也(文)搜玄記釋同之也。此記以荊棘為肆也。而今此釋異也。云二利並反樹下明之音聲與荊棘二物(聞)聞依之正記云。七下風鼓枝葉喧亂秤思。又多荊棘惱人(文)抄批云。一謂在樹下。坐樹下眾鳥作聲。參兩比丘也。樹後有棘刺人。今在露地此過也(文)此等釋同今記意也。以樹下猶為風聲棘刺故。
鈔。八不眾生瞋恨(文)一云。不妨非人所依不占所。
鈔。眾鬧行所(文)簡正記云。眾鬧行所者。人行依道。此露地非行所也(文)充忻樂忻(玉云。忻善斤切。察也。喜也)。
鈔。如來畏林風雨受流晝入林中等(文)出何不勘得之。又諸記不指之也。但搜玄記意准四分(見)彼記云。畏林者。准四分亦名恐畏林。亦名寒林。亦屍陀林。林去王舍城西北十里已下。城死皆送往彼。死屍既多。人中多恐畏故曰也。寒林者。人中塞毛皆豎也寒林者。冷義也(文)人云。塞也。常心云。加屎尿及以土坌。起意向彼。為人惱。不起意垂誡後來。垂誡後來。
鈔。墮坐(文)簡正記云。人解。入眾之時隨得位便坐。不簡度臘小。如下文云。隨坐所不令他起。又云。不惱上座不令下座愁惱也。表不許經解。大小二乘並依度臘坐。如梵網經等。若言不依次第隨所便坐。是名須陀故不可也。今但約隨得坊舍便止住。隨依臥具便臥。並不擇精麁。而以下文無求精舍住。及無求臥具疲苦。文相甚明(文)太賢古迹云。六處常坐。除敷具貪一敷。設後不數。數翻理故(文)有云。今隨坐頭陀大略同此。瑜伽論所說所如常坐歟(文)私云。令隨坐必不同彼常坐歟。此云隨所坐處故。而記釋云但無人所即坐釋難意。若強料簡之。非他人所坐處。自分坐故云無人處歟。人者云他人意也。而多分義云。今鈔意設雖不臘次。所坐處可坐之歟。此一類頭陀人。故不可混常途人。但簡正記破之不取入事歟。此事能能可尋。
記。三謂所讓故(文)意云。有下座讓上座上座彼讓。不安稱。有其痛故。隨坐無其過。故云爾也。
鈔。跏趺坐(文)簡正記云。常坐即兩足於交如結。名跏趺坐也(文)玄贊第二云。坐有二相。一降伏坐。以左押右。吉祥座。以右押左。今將說法。作吉祥坐。加者重也。即交其足坐有為跏者。不知所從(文)簡正記釋當此所破歟。水抄云。所作之事皆須生死。今成佛已不須生死降伏。彼中須生死心。所以押右。又右者用之義。故中造惡舉右手。今日以左押右。故名降伏吉祥坐以右押左。此以左為尊。以右為卑。西國以右為尊。以左為卑。此則以右押左。以尊押卑也(文)。
鈔。將正心故然始身(文)蛇必屈曲而行。若竹筒入之時如即直。心亦然。即坐其正直也。
鈔。異外道(文)有云。外道我慢故。來至不坐。必立也(文)問。西天以立為禮。以坐為無禮。爾者立尤宜。何嫌之哉。加之下鈔引智論云。外道是他法故輕佛。來至坐(文)爾何又云異外道哉。方方不明。如何答。此義意如來難。而私義云。必非來佛邊時事。召頭陀人以常坐為行。外道等或以立為行。或以臥為行。故云異歟。明不徒坐。
鈔。解脫道論云夜常不臥也(文)檢解脫道論此文。又藏錄中決定王經無之。此文十住婆沙論五(頭陀品)云。常坐者夜常不(文)此釋常坐不臥文也。又四(戒品)云。決定王經中。阿難說應住四四法(文)論中有四法十六法。今只引四法。鈔中指如論。無疑十住論也。而鈔中引解脫道論歟。記中指論者即解脫論(文)鈔記共違現行本歟。但御所覽本同歟。或勘文者誤歟。不一時頃。使睡眠心。常坐功德斷生怠所。除為身疾。
記。離染(文)離染睡眠觸著臥具樂也。
鈔。不(文)意云。臥時即調暢。雖身心俱樂。殊身樂重也。性相有身云喜。心云樂今不分別之。通漫云樂也。
鈔。無臥時脇著席苦(文)簡正記云。脇著席苦(文)者臥劫痛生。今常坐此苦也(文)。
鈔。五不隨身(文)抄批云。謂若臥者。或欲伸。或欲縮。或仰臥側臥。此名隨身俗也。今常坐故離此過也(文)。
鈔。七易讀誦經(文)抄批云。謂既坐不臥。欲讀經便即易也(文)神爽。
鈔。十求臥具服心薄(文)問。何依常坐坐具心薄哉答。凡常坐貪情。故求坐具心薄歟。易起教修警意。
記注。或指沙彌篇三觀(文)正云。如後即沙彌篇大事菩提涅槃(文)今注或釋意指之歟。又出人義歟。所為出家
記。指(文)謂沙彌扁中。三乘道行也候。
記。即經云無以無以睡眠等(文)遺教經文也。倚臥直不臥即臥也。
鈔。毘尼母中云(文)簡正記云。睦後方食者。知調心也。玄云。不作餘食法頭陀。唯四分有諸教無餘一。即大同小異。今母論不作餘食法頭陀。以此添之亦成二也(文)樂著。不一其心修習善法
記。智論斷漿二之外(文)簡依此釋。飲漿意也。然而正見智論頭陀中第六出之。是以智論八云。十二頭陀。一作阿蘭若。二常乞食。三縱衣。四一坐食。五節量食。六後不飲漿。七間住。八樹下住。九露地住。十常坐不臥次第乞食但三衣(文)依之簡正記云。後不飲漿者。智論無餘食法。亦以此成二也(文)問。今記釋如何可意哉答。今云解且儀本部。如是一往釋歟。如馬不著右噉草不肯近路。若著勒則噉草意斷。四分一食。與窮下乞??之者。除惡狗惡牛。先破禁戒。隨人畜能擾惱
鈔注。毳衣者。即羊毛等(文)以羊毛依種種類。其中毳者。麁相物故攝著之。餘貴衣其毛中。氍數等物最上貴物也。餘毳等最下也。正記云。注彼論曰。解云。毳衣者。從毳所成。乃至婆羅所作有虫壞一其心折挫。
記。時後不食非時飲食等(文)非時不飲蜜等可食物云云人云。十住時後不食者。約七日藥等釋之也。是以簡正云。十住者。彼有二頭陀於諸部。一者毳衣二食後不非時飲食飲食者。飲即漿。食謂七日蘇等藥食也(文)有云。餘食法同體也。即解脫道論時後不受信同也。是以簡正記云。解脫道論加不飲種。同前智論十住也(文)人云。檢解脫道論第二(頭陀品)云。時後不食者。分明為明日時後不分也。即不非時食。又非餘食也。若云。餘食以食後不受同體者。何云十住中彼無餘(文)又於食後不受。別出十利哉。十住直約食體。解脫作法也。
記注。同糞掃衣(文)毳衣止非糞掃故云同也。二法相應法。乞者巡家歟。差別故分之也。
記。坐節(文)問。記云。節量即異名如何答。委上。
記。遇得所(文)隨坐也。
鈔。三是常猛之分(文)殊依猛行常坐。故云常住猛分也。是以記云。是猛之一事故加之分二字(文)統明所述。並不及解脫道論次第詳悉。進止自由。銷除懈怠
鈔。淨掃灑具水器○洗腳石盛水器拭腳巾(文)問。此水器與盛水器差別如何答。上水器為食用也。下盛水器為洗足也。如是差別歟。見餘蘭若來。舒張有污者。應拭揉抖擻浣暴。
鈔。持草屣安左邊(文)正云。四分云。先洗左腳故。右腳著草屣。則著之成便(文)人云。右邊使水便。次水可濕之。故安左邊也(文)浣濯而令水漬。別留賊食。
鈔。供給所須苦酒監菜等(文)正記云。若酒即醋也(文)。
鈔。與人若非人淨地無草無蟲中(文)今記意如是訓之也。若餘記意。可訓與人若非人淨地無草所無虫中是以簡正記云。淨地無草所者。密云。迴施餓鬼須在淨地。若與畜生須無草所。恐不見也。無虫中者。若安食者。有虫中恐水壞挽虫也(文)善知時節及以方相星名。
鈔。恐賊來問答有失(文)抄批云。案五分云。蘭若比丘不列星宿。諸賊寄宿。語比丘言。我等睡欲曉語我。賊小眠也問比丘言。早晚耶。比丘言。尚早。如是三歟問。犯已際曉猶故言早。逐賊人至。捉賊去。便嗔言。比丘若語我早晚。眠不至曉。今彼此提坐此。比丘因此事白佛言。蘭若比丘應知方相星宿時節早晚等相。復應日月歲數等(文)和悅顏色。
鈔。不應垂頭(云云)不可不對面以木鑽木用芟。
記。恐世術(文)餘記不同歟。彼搜弱云。屏處火珠者。謂蘭若比丘火珠出火。賊謂是寶珠因殺比丘故開屏處也(文)。
記。放免差次(文)正記云。西域記云。講宣一部乃免知事二部加上房具。三部侍者祇承。四部給淨人驅使。五部則行乘象輿。六部則導從周衛(文)感通傳云。荊州河東寺主萬人。寺法立誦經六紙。是免維那。誦法花經者直歲(文)施主為起房得加分與。得加分與寢臥不能須捨。

像致敬篇第

記。像即攝於住法(文)像者直佛故。此像處攝經法(為言)問。像者可義哉答。抄批云。像者似也。泥龕素畫。住持靈儀是也簡正記云。像者素畫泥龕。傚其真跡(文)。
記。三寶勝境通為所敬矣(文)問。所言三寶者。四種中何乎答。古今諸記住持三寶(見)抄記云。今言者。取五陰法似名之僧。像取住持之佛之像。即如剃髮染衣得戒。位通凡聖明茲限也。像者似也。泥龕素畫住持靈儀是也。搜玄簡正記等釋大同此意也。
記注。古云僧是能敬等(文)正記云。者○收能敬人也。像者形像總所敬之境也(文)此今所破釋也。
記。取其語便等(文)今記意無別所以。只順言便像也。餘記意聊不同歟。即抄批云。今論傳東土僧則居先。以迦竺二來至雒陽。此即僧為僧初也。白馬馳經而尋至。法即次也。後時來者方乃圖畫法身。此則佛最後也。以像斷義。故僧居前(文)簡正記云。問。像是所依勝。僧是能依劣。何故先標耶。答。此不望能依所依勝劣以論。但取能施主善之邊。僧為信首。如騰蘭初達。現以僧儀馬勝化依亦是僧相等(文)送詣。
鈔。住立像寺等(文)搜玄云。既彰住持之境。次明俗造之方。所以篇下住云并立像寺法附(文)。
鈔。法軌被時景仰斯立(文)法軌被時如法說之時。此佛法光景眾生瞻仰之。故記釋人知歸嚮。故云景仰斯立也(文)是以簡正記云。法者教法。軌謂軌儀。被及於像之時。追思如來光景眾生瞻仰。因茲教法軌儀而立(文)景者。正云。景明也。又大也(文)抄批云。景者。爾雅云。大也○慈云。景者。影也。像也。欲明如來影像被時應須敬仰。故云斯立也(文)仰者。抄批云。立謂。欽仰也。亦云。尊仰也。上瞻仰。下臨日府○欽仰此佛法佛法建立不墜也(文)。
鈔。謙恭斂敬俗禮命章遜恪攝儀道宗爰始(文)抄批云。俗禮命章者。立謂。俗中尚有禮儀相重也。謂此致敬之法。先於俗典之初也。如禮記第一卷典禮云。禮曰不敬也。禮者敬而也(矣)敬者禮之本也。由屈敬故表情盡儀故曰禮也。又禮者理也。事行合於理故曰禮也。立又云。至如禮記曲禮儀禮皆備明。卑孫揖讓之法著在禮辛中也。以禮章中明即廣敬儀式故云俗禮命也。命者召也。亦云告。亦云作也。謂此謙恭之法俗禮中命之作辛篇也。說文云。口令曰命。故命字口邊作令也。孫悟攝儀等者。立明遜勤埵盛儀則是道之宗本。故曰始也。字林云。遜者慎也。謙也。有云。讓也。恪者字林云。恭也。敬也。又勤也。謂恭而且勤曰恪也。言爰者。於也。及也。今言始等者。謂上既謙恭是俗禮取明。今攝儀則是道宗之始也。律序。即云稽首諸佛比丘僧。又諸論中皆先序敬三寶之辭。故曰道宗實始也又點云。謙恭斂敬○遜悟攝儀遜(先因反退讓也)恪(音各敬也)退己自卑。儒宗有禮記首云不敬
記。又儒敬不出五常而禮統(文)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也。而此五以禮為本。故以此禮統餘四。故云而禮統也。恭而無禮則勞。
記。則知遜恪佛法推先等(文)謂佛法根本以敬為先(為言)此異餘記意。
鈔。豈以形服標異而得倨慢無(文)豈唯外儀有慢乎云事也。傲物。
鈔。良由致敬有方故能清革甘(文)內心無慢由致敬。故能清淨也云事也。正記云。故能清慎雖革倨傲之非(文)。
鈔。故一云慚愧二法世(文)唯識論云。崇重賢善名慚。輕拒暴名愧也(取意)謂善崇作云崇重賢善。惡拒不作云輕拒慕惡也。抄批云。慚愧二法者。辱彰於外曰慚。羞結於同曰愧。准涅槃云。羞自名慚。羞他名媿。又云。羞天名慚。羞人名愧。文推重他自矜比時移情淡。禮義云。已鄙末之小僧妄參眾首。眉等之大德奄就下行。以武為為能。指文華為英彥。斯冐岡孰可言哉。故輒略提引取成明誡。
鈔。時移情淡(文)抄批云。謂時遷流入像末為時移。人漸澆薄復禮義之味。名曰情淡(文)有云。祖師述今鈔之時。如來滅後千五百五九年像法之末故也庸惡。
記。輒為領袖(文)領袖喻上座尨眉欺壓。
  鈔。奄就下行(文)此點意云下坐意也。又云。就下行。推舉。
鈔。指文華為英彥(文)抄批云。才兼十人曰豪。百人曰英。千人曰俊。萬人曰傑。倍萬曰聖。才德兼美稱為彥也。欲明今時小僧能習讀俗書。解作五言文章以為英彥也。三藏聖教不達。此即滅法不久也(文)彥(兼變反。美士也)彰垂訓。
鈔。就中分二如所明(文)抄批云。謂僧與像為二也(文)此異今記釋意也。制相敬意。
鈔。二對敬立不兩相(文)令像云合。不合像云不也。
鈔。如佛從忉利天下等(文)西域記第四云。毘羅拏國○大城中有伽藍伽藍大垣三寶階。南北列東西下。是如來三十三天降還也。簡如來起自林上昇天宮。居善法常為母說法。過三月已將欲下降。天帝釋乃縱神力三寶階。中階黃金。左水精。右白銀。如來善法堂諸天眾。履中階而下。大梵王執白指履銀階而右侍。天帝釋寶蓋水精階而左侍。天眾凌虛散花讚德。數百年前猶有階。仍逮至今。今時陷沒已盡。諸國君王悲慨不遇。疊以石。飾以珍寶。於其故基擬昔階。其高七十餘尺。上起精舍精舍中有石佛像。而右之階有釋梵之像(文)。
鈔。無常空(文)問。無常觀空觀其相可異。如何哉答。無常知空。故云爾也。抄批云。案智論云○時佛從下下。故在閻浮提間。四部眾諸天見人。人亦天。諸天眾會未曾有須菩提心念。今此大會雖復奇特。熱不久停。磨滅之法皆歸無常。因此無常。悉知諸法空有。實作此觀時得道證千子部從。汝謂誰受○第一食○問訊耶。
記。宿臥埵上(文)聖土作之為人座也。廣說恭敬法。
記。鵽當又鵽(龍云。知滑反。黃雀也)大如鴿亦言鳩或言雀。
記。不應不與恭敬互相問言憶事近遠(文)簡正記云。初約形。相敬象。大獼猴次。鳥最卑也。後相語曰。可推年小。憶事多時為長。但以此樹為證猴鳥共問象。云汝見樹來近遠(文)又云。准誦云。佛告比丘爾時鵽即我身是也。獼猴舍處弗是也。象者目連是。過去相敬故(文)象言。我憶小時此樹觸我臍。
記。手及頭(文)獼猴手及樹頭也。簡正記云。手及此樹(文)。
記。今僧眾不列尊卑宿德晚生互相作禮(文)宿德謂宿老德者也。晚生謂年少類也。生故云晚生。受戒徒分時分夏空數淺深。堪嗟世薄情浮。深痛律崩法壞。
鈔。教化人民皆隨法訓(文)抄批云。此三說法遊行凡人也(文)見○婆羅不欣側論下禮敬見佛時。
記。如佛成道○身瘦不能持成樹垂杖助佛身出○類(文)六年苦行之後。在連河沐浴也。又點云。成樹垂杖助佛身出抄批云。問。山林是非情。何能示恭敬。答。山河大地眾生依報。若業善招淨土。業惡招穢德。以是義故情能感非情。如佛滅地動之相。還是情感非情也。
鈔。一云無恭敬心於佛者當坐龍蛇中(文)彼本文云。在羅圓城竹園長者比丘向佛。野足睡彼。言。五百生在龍中。乃至佛法僧。生龍等(文)。
鈔。智論外道是他法故輕佛來至佛取白坐(文)問。明常頭陀時。云異外道故。爾者外道立(見)如何答。上釋必非對佛時事。以立為行者有之故云爾。此對佛時事也。外道他法輕慢佛輒坐也。故不相違歟。但此一往事也。爪梵士外道來至佛取。而立也。故隨不定也。白衣如容故命坐。
鈔。又云釋迦牟尼佛無別菩薩僧故(文)正云。出彼論三八卷云。彼復云。佛。為一乘說法。純以菩薩為僧。佛。聲聞菩薩雜以為僧也。阿彌陀佛菩薩僧聲聞僧少等(文)。
鈔。文殊師利彌勒聲聞僧次第而坐(文)問。古迹引阿闍世王經云。文殊云。迦葉坐上。以耆年故。迦葉讓言。我等在後。菩薩尊故○故文殊所將在家在前而住。迦葉等五百聲聞在後而坐(文)此明在家菩薩(見)如何答。文殊彌勒菩薩自本威儀不定菩薩也。故阿闍世王經且說在家一邊也。而列三寶數。彼云僧寶。必出家形入聲聞眾。智論等說是意也。彼阿闍世王經不說僧寶邊。且說以前在家邊也。爾者何不相違歟問。文殊彌勒剃髮染衣。依何緣得戒哉答。有云。白四羯磨所得也但此事能能可勘之。必應示受聲聞律儀
鈔。二明對緣是非(文)搜玄云。言二至非者。約其是非為二門也。故前利云。二對敬立緣合不兩相。前言令者即後是也。前言不者即後利也(文)。
鈔。不應禮一切白衣女人(文)問。比丘尼是不應禮體也。何不出之哉答。今且付在家。出男子女人。故記釋云。前是俗人(文)自是可攝尼等也。
鈔。不應禮後受戒者(文)問。教誡儀等云於上中下座。存禮節(見)爾者如何答。彼存禮儀計也。此禮拜事也。故不相違。人此禮拜事也。故不相違歟。
鈔。邊罪等十三難人等(文)一邊因。二污尼。三賊住。四內外道。五黃門。六殺父。七殺母。八殺羅漢。九破法輪。十出佛身血非人畜生二形也。被舉者。不見舉不懺舉惡見不捨三舉人也。
鈔。一切非法語(文)戒見儀命四年倒說云非法語也。
記。古來國朝有令僧反拜君父(文)有隋未至唐始王臣宣儀令僧禮君父。是時高僧法琳南山以奏狀上表之。時王臣止此儀也。
其後至記主代。猶又有之歟。蓋不知○超塵網。德跨焚籠。
記。君不得臣火不得子不墮四民之數(文)土農工商云四民也。
記。形雖免於屈申心敢忌於奉敬(文)形儀雖屈申禮拜。心存奉敬志也。仰答劬勞不怠修。
記。上資治化(文)國王治國化民。佛法修行祈律治化。是佛法報恩也。是以云仰答劬勞也瘖痖顏貌醜陋。
記。由無慚恥慢易德即因(文)意云。於心都無慚。愧輕慢嘲哢心有之。故受彼報。所詮人因受此八難報也(為言)。
鈔。其面側戾(文)正云。說文云。戾曲也(文)蚩笑蚩形體羸唐夭損壽命。不值佛世。此破戒者不值佛世。此破戒者涕唾。
鈔。餘上篇(文)上對施興治篇引四分云。內空腐爛外現完淨食施。故以不消施墮三惡道長夜受苦。故持戒(文)。
鈔。初無緣合敬(文)抄批云。立云。無病因緣。及非種非威儀緣者。須名相敬爰知。下所不禮因緣可禮(為言)問。有緣不得禮者。於能禮指何耶答。於所禮之人。如是緣之時可不禮也。記下小相中。自說故此指之(文)鈔云。餘如後說釋也。即下小設體法中云。四分五眾相禮如來及塔通禮。初小沙彌尼沙彌尼式叉比丘尼比丘如來及六塔。二小沙彌沙彌乃至如來及六塔。三小式叉摩那禮大式叉乃至如來四塔。四小尼禮大比丘如來三人三塔。五小比丘大比丘如來人及塔(文)。
鈔。小行(文)抄批云。小便不禮等(文)深深非謂正便利人來禮。豈有斯事耶。但是小便竟。未洗淨不得受化禮。不得禮他。應語言。我未洗淨云云未詳)又竟未漱口例之。私云。律中文。但應是正小便時義亦妨也。
鈔。五分相瞋屏所不得禮(文)搜玄云。彼相瞋作禮。謂不知時令轉瞋也。屏所者謂不見不聞。俱是屏所不合禮也。聞而不見。見而不聞。他語不聞亦不合也(文)簡正云。相不得禮者。恐轉令他瞋故○屏所不合禮。若聞而不見。雖禮前人不見故。見而不聞○前人不聞也(文)睡縫衣并下二塔前泥作。
記。僧祇有士分之可見問。僧祇六種(見)開何可云七種哉答。等言可攝餘一種歟。或開洗手足可云二種歟。可尋之。
鈔。著一衣(文)簡正記云。謂但著涅槃僧也(文)搜玄云。一衣者。一泥洹威儀不合禮也(文)抄批不同也。抄批云。慈云。五條為一衣也。人云。但內儭身衣。何妨五條為儭也(文)正云。一衣即五條(文)問。何五條著一衣哉答。義云。於大衣七條者。必不許單著。言下著五條故。大衣七條之時。必著二衣也。五條不爾。單著許之。著五條之時。定一衣。故云爾也。
鈔。誦經讀經(文)背文讀云誦。向文讀云讀也。
鈔。皆謂別所敬(文)搜玄云。謂誦經禮塔校經等。別佛法所敬。故不合禮也(文)初佛法。二敬僧法
鈔。若塔廟支提受用之物(文)今鈔下造塔法。引雜心論云。有舍利名塔。無者名提塔。或名塔婆。或云偷婆(此云塚也亦云方墳支提云廟(廟者文貌也)同記云。無名支提。謂安形像。故下釋云廟貌。或下翻釋塔婆偷婆。亦皆訛略。經音義云。正言率都婆。義翻方墳。又翻寂顯(出從耳出故)或云大聚。或云聚相(累物成故)簡正記云。梵云塔婆偷婆。此云高勝所。今言塔者。存略也。新卒堵婆者。此云顯所。謂封殯舍利所也。廟貌也。安形像所。支提亦是塔廟異名說法苦行所等皆置支提也(文)此釋舍利云塔。安形像等云廟。是以搜玄云。廟者智論云。像也。謂如來形像之貌也(文)支提廟名也。是以今記云。支提亦翻為廟(云云)對三塔廟故云亦也。故知。三云塔廟。重出梵語。為顯目所以故云亦番也。已上支提與廟意也。又義支提塔同意占之。謂搜玄云。塔廟支提者。塔者簡正記云。梵云塔婆或云偷婆。此云高勝。秦言好略故云塔也。唐三藏云。梵云卒都婆。此云顯所○者智論云。像也。謂如來形像之貌也。支提部執論云。支底柯世羅。或云支耶世羅。此云勝處。今略梵語支提也。若准支提。與塔不異。古人簡別三種之相。謂封殯舍利名之為塔。樹立雲儀稱之曰廟。若非此二即曰支提。故心論云。得道轉法輪所赴支提也(文)。
鈔。乃至擬造堂殿床座材石等已經佛像受用者(云云)搜玄云。擬造殿等者。靈山云。若擬造殿堂。而未造權時。與佛受用之物一切須敬異。若未用者。不敬理通(文)問。擬造堂殿材石等。為屬佛物歟。為受用佛物歟。如何哉答。有云。雖佛塔等材木。未造彼具。是屬佛物也。爾者備用之。為人有何過耶(云云)又義云。此義大誤也。誠未造成其體。又不經暫時受用無過可然。但定施屬受用二物體之時。擬造殿材石受用物也。以此材石體直可造成堂殿。如是義物必是受用物也。施屬佛物體大異。持(中一下)云。二施屬者。即錢寶田園人畜等物不堪受用。但係屬耳(文)。
鈔。王以園施等(文)問。此受用物中園。屬物中園不如何答。以佛藍堂塔跡名園。是受用佛物也。不可改易。以田園等為屬佛物。隨付有改易。佛塔田園如賣買之也。
記注。文語勢連上合是大書(文)檢句。然今祖師御所覽本有之(見)但注書之。後人傳誤歟。今記意被得之。依之和本中大字書之本有之也。
鈔。中(文)抄批云。謂在應供中也(文)由見○口。自稱號正覺
記。後一總報通前為因(文)有云。前四因皆滿足之時即天上感總報果。故云前為因。為不滿足付皆成別報。故云前四別報並列因果也問。於業引業滿業分。若前四業滿業。四共豈感想報哉。又前四引業。一豈不感總報哉。方方不明。如何哉答。有云。大乘意總業有三種不同。一感總報之業。二別報之業。三通感總別之業也。但別報之業論義也。多分強勝業一因總別二報也。先以歡喜心拜見佛像。以此一業天上邊總業也。別得端正邊別報也。故云通感總別之業。輕浮心感報業也。別報業也。又且上。以十善為其生因。故不對佛勝境。汎爾十善。可感天上總報。端別報歡喜等因。故不可感之。是云總報業也。
鈔。二者好聲(文)問。依何因感好聲果哉答。酬稱名因也。是以抄批云。二好聲等者。以是佛形像已。三自稱號南無如來至真等正覺。以此因緣得好音聲(文)。
記。南無音義中等(文)正記云。應法師云。或作謨。或云那莫。皆以歸禮譯之(文)。
記。如來者成論云如實道來成正覺(文)此釋化身如來文也。玄賛第二云。涅槃經云。如過去諸佛經法六波羅密七品十一空等。來至菩提故言如來。且今釋迦如過去諸佛。依諸教法六度等行十一空等理。來至菩提果。故言如來。即報身佛。般若云。如來者。所從來亦所去。故名如來。即法身佛成實論云。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義雖略非此宗義(文)。
鈔。志心禮故(文)和本云。至心禮世。隨抄批云。以如來形已無心染著。右膝著地。長跪叉手至心佛。以此因緣生長者家(文)。
記。諸佛所行(文)佛因行也。
鈔。口禮(文)簡正記云。口禮即今問訊(文)正記同之也。有云。合掌曲窮出言問訊稽首屈膝即跪。
記。持語故(文)唯言五輪。不指何所是五輪故也。
記。五所皆圓故名五輪(文)正云。五輪皆所以名輪者。取屬伏義(文)簡正記云。五輪者。五者敷有五所。圓滿如輪。輪即權破義。權破心中輕慢煩惱也(文)此等今記不同也。兩掌相抵指掌齊合。右手褰衣。後起頭頂。次肘。次膝先下後上。
記。今人有結印(文)覺恩寺智公普禮之印結也(云云)世衰法喪。或覽此文。心敬重。恭敬讚歎
記。通是敬心別分三業(文)簡正記云。智論六義三義。意業恭敬身業讚歎口業(文)知一切眾生無過上。
記。恭敬二字義必兼身(文)上云通是敬心。意業身業也。謂云恭敬義身振舞姿也。又恭敬者。屬能敬者詞也。故云又通等也。敬畏之心過出父母師長君王。利益重故。故云重也。謙遜畏難。
記。二字則兼取敬(文)此重言根本能敬方敬之言也。而又所敬所云重義可有之。故云則兼所敬也。推其智德故。
鈔。隨以善禮誦等至無盡(文)自修因可至果。指。之云無盡也。是以搜玄云。至無盡者。謂供養者至當成佛功德不盡也(文)。簡正記云。至無盡者。至成佛功德不盡也(文)植佛福田者。
樂。由勝故(文)搜玄云。由勝故者。佛智勝故。二由施心智亦勝。謂求菩提心而施故無盡也(文)如投種於田。富羅不得塔。以跣足以穿著為體。或著襪履。
鈔。寒雪所聽著靴富羅(文)簡正記云。塞雪所開靴等。即塔非(文)低頭視佛。踏不唾地。輕掉。
鈔。念佛經戒(文)簡正記云。念經戒者。依此能詮所詮義。能識邪正修行故(文)發我。故一芥子地非捨身所故。追慕修。
鈔。聞學恩(文)抄批云。俗云。無朋友。孤陋寘聞。此言實也○又云。生之父母。成之朋友也琢磨餘手去之。若天雨當脫履下乃上佛。天晴亦通著上。女眾隨者不得
鈔。有優婆塞不犯(文)問。雖有自伴。無俗人者必可犯哉答。辭佛膝行繞百匝也。何不住壽一劫合十指爪掌叉手於頂上。
鈔。劫行絕不見如來更復作禮迴前而去自堂殿出時。佛形像見程。我後不向佛而去(文)。將不見給之時。亦作禮其後向前行去也絕不見如來。便以面掩足上致禮。
記。都不曉遶佛遶壇兩義自別此持兩記主諍論也。
記。面西北轉(文)且南向堂入。自正面之時儀也。若入自後戶之時。面東南轉。是右遶也。
記注。如像面南行者而北舉步迴身而去從北而迴(文)像面南謂佛像南向。今行者北向也。
記。右肩袒待向佛而恭(文)問。今右遶者。為佛右。為取僧右乎答。先佛右遶。故取佛右云右遶也。兼又僧以偏祖右肩。向佛表執事恭敬相。僧方又可云右遶也。已上今記主義意也。
記。此有僧非於此法便束迴北轉此為右遶(文)此正師意也。
記。闐聚京邑經行旋遶目閱其蹤闐(徒堅反盛貌也)本文作項也。京邑京兆也。閱。
記。以順天道如日月焉(文)謂如日月之東出西沒也。而又正以之為證據。謂天輪天時天常天道。謂天輪天時右迴。天常天道迴(云云)今日月天道即東迴也。然今西迴(見)此月天上乘西移(見)也。月日體東迴。天輪極西移。譬如笠居虫。故寶鎰云。闐蓋西轉。日月東流(文)又抄云。於日月行度。纏度風轉二樣有之。今以風轉證遶佛。以纏度證遶壇也。當時日月迴西思風轉樣也。實日月西出東迴也。雖然東風速疾故西被吹也。天台宗人云。日月東迴。圓蓋雖西迴日月東流。風吹宮殿故。其中光東傳也。譬如空稻子虫取付欲迴東。而人笠迴西。虫雖迴東笠迴西。疾故虫迴西見。風轉樣亦如是。日月雖東流風吹疾故。人迴西思之(云云)問。若如是等右遶意。儀文西面北轉文如何可會哉答。
記。眾僧登檀受戒說戒事訖(文)有云。說戒者。受戒說相也。於戒檀者。不許布薩。故非布薩說戒歟。東迴左遶南出而返。
記。祖師對真懿云(文)南山弟子之名也。下云律師是也。律師勿見東迴左遶以為非法。那此乃天常之理也。
記注。天常乃左人常乃右(文)義云。天左貴。人右貴云事歟(云云)又義云。天人方日月皆左遶也云意也。西入東思。故云天東乃左也。人常乃右者。人東入西思也云意也。以天常證左遶。以人常證右遶也。是以正記云。右遶者。感通傳云。人常乃右天常乃左。檀經引恭禪師行道則左遶。彼則以左卻為右(文)但彼以遶壇則為右遶證故行也。人妄穿鑒。
記注。如執文誌李長者之說是也(文)文誌文章段名也。出晉書。是以洞微集第六云。晉書文志云。天傍轉如椎磨而左行。日月五星右行。何此天為陰故右行也。猶巨對君也。日月實東行。而天牽之以西沒。譬之蟻行磨石之上。磨左轉而蟻石去。磨疾而蟻遲。不得隨磨以左轉此左行今右遶。此右行今左遶歟。次李長者者。俗人華嚴經造疏。云合論者也。是以正記云。李長者合論云。釋花嚴三匝。繞三匝皆是左繞。自南向東北向西。至南如是三匝以為右繞成法。今人反在行(已上論文)問。此花嚴書也。何云俗書哉答。且撿文誌云俗書歟。或俗人所製書故云俗書歟。
記注。如執牛踏稻蜘蛛結網之類(文)牛欲食稻之時。必左迴也。又蜘蛛結網造舍之時。必左迴也。本手致敬○便手行事
記。食堂堂及說恣時入堂之式(文)如今禪院。左為上座。其迴後坐也。右遶上座著坐儀不便也。
記。若爾壇經等(文)壇經遶佛取置。以難東迴北轉也。答意此文遶壇。故無相違答之也。
記。豈同殿塔特申卑敬耶(文)同殿塔遶佛不可致難(為言)。
記注。古記引秀州靈光舍利左遶為證(文)正云。予因領徒入姑蘇。講次至長水。記靈光東塔。行道舍利。眾覩舍利亦左遶也(文)秀州者。有云。伊王山舍利也。
記。予親瞻禮但覩金鐸動搖(文)金鐸是御舍利奉納器物也。故只以金鐸動搖。即為御舍利神變。自元其中御舍利弗體人不拜之。豈見舍利右遶左遶。難知欺罔之甚。
鈔。二正明相(文)抄批云。謂上是引文證。必須加敬。此下正明敬之儀式也。
鈔。像經住持靈儀○則至真齊觀(文)抄批云。立謂。敬泥尊素像。如敬至真之佛。不異故言齊觀也(文)又至真齊觀。今流俗僧尼多不奉佛法。並愚教網正信不高遠致虧大節。
鈔。舉目攘臂(文)正記云。音義云。攘除也。謂除衣袂出臂也(文)攘(玉云。汝羊反。??也。擇也)揎(工宣。發衣也)袖出臂。憚難也。禮度。
鈔。偏指聖儀(文)簡正記云。指聖儀者。謂指尊像。此好。此惡等(文)抄批云。謂指於像云此近增。此近拙太長太短等也(文)倨傲傲(五到反慢也)不起迎奉。科文初斥非致毀(文)斥僧尼非法也。
鈔。以此文證明敬所別(文)正云。此文指上禮人不得對我文也(文)懸施幡蓋不得蹈像。既知多過彌須大慎。輕侮蹈謂足踐。初勉慎示法。如履冰臨深。喻其悚懼。
鈔。必懾然加敬(文)正云。懾之涉反。怖也(文)悚(息攝功懼)。
記注。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文)詩即毛詩文也。戰戰兢兢義也。知奉法上句規他。
鈔。且如對王臣令長(文)官人也。正云。令長典懸邑者(文)郡懸官典。凡情難任低床。悛(尨云。詮改也)革茍。
鈔。比世中有在佛者(文)問。當世禮盤之上作三禮。此亦可非法哉答。掌遊晉魏。引親傳以驗。
鈔。敬人尚被責(文)抄批云。且如拜官長權上。豈不被責也。況佛耶。今京中小寺此事。盡在佛。曾聞有遊方小師。至食堂床。禮上座老僧老僧呵責。師從呵所來頓小法用。如何上禮我。答云。闍梨大於佛耶。闍梨弟子。有於佛。某甲在床禮於闍梨。何爽而以見責。老師當即結不作一言(文)及上座在前。自於後作禮。聽持伎樂在僧前行。伎者樂器。
記。非但手持(文)暗破正記也。彼記云。據誦意。但許執持而行。亦自作(文)為和尚傳信。得代和尚禮。
記注。有云似俗中傳拜先受師禮據理不然但須囑(文)此所破義(見)抄批簡正記等。即抄批云。得代和尚禮者。如弟子遊行。謂語云。汝見大德某尊像。為我致禮。其和上即禮弟子云。為我傳禮也。其弟子得受師禮以受寄也。至彼傳拜。今俗家此事(文)簡正記云。代和上禮者。謂弟子遊行語云。彼某人大德等。與我設體其師。便禮弟子弟子得受師三拜。以表受寄也。雖受師禮不失敬儀。若准俗中傳拜。即不得具受。纔一拜了至第二拜。初便避之等(文)。
鈔。俗人倩結華研(文)簡正云。俗使僧為之。亦為供養佛故開作(文)為俗所使。研如麻米。如芥子
鈔。為眾生故碎身(文)四生之中化生雖勝。彼不留屍骸。故如來胎生。留舍利利生也。又應以舍利度者。心得清淨故。
記。但二日重疊(文)謂多論意。成道日與誕日同月八日。轉法輪日涅槃日亦同八日。故參也。舉世未聞。
記。復是此方機緣(文)於此四筒日說法利生之由也。
記。月八日成道(文)會云。當周第八主惠王九年癸亥。
記。四月八日降生(文)餘記釋不同也。所以爾者。抄批云。然論說亦不同。今取一判。月八日生為定。謂據其所胎十月。既是四月八日託胎。明是月八日生。正有十月故也○乃於四月八日盡乘象王。降母耶胎。菩薩於胎中。日三時說法。且起為色界諸天說法。日中欲界諸天說法。暮為鬼神說法。既滿十月。於日出時。其母入園遊戲。見樹花可愛舉右手攀之。菩薩從掖而(文)。
記。適之義勿事專隅(文)謂機之萬差故。隨機差別。故一論之所說。不可毀餘所明(為言)瑞應等經多云四月八日生。
記。生滅二日如下自明(文)問。四月八日瑞應經。滅日引涅槃經。五月半後非五日(見)爾者何云如下自明哉答。指鈔下非謂如下自明。滅日今記下引涅槃第三卷。明五日。指之云爾歟。日指鈔下瑞應經歟。取合云如下自明也。或又雖非正義。指涅槃過三月已入五月半後。且云生滅二日如下自明無苦歟。私云。如下自明者。指抄若依瑞應等經也。其故者。記當段釋薩婆多下釋也。次下次引瑞應別樂降生云云)。是以下瑞應以下無相違也。
記。轉法輪日者況今四分等(文)問。多論中既以八月八日為轉法輪日。何不指彼別況四分哉答。四分文委悉故指之歟。出王請并調機樣故。正記云。況四分成道後五十六日(約經兩月)王請方請小乘意。成道過六七日。大乘意。過二七日)尋至鹿野。更四月調機(并月成六月也)將此添月八日。即八月八日轉法輪(文)。
記注。四月初五(文)云五日事也。小月者。謂一月小月故。意云。無小月。當四月初四。小月。故一日延初五也(為言)。
記。四月調機(文)四月六日以後又經四月日。故八月八日當轉法輪日者。正輪四諦法輪。度五比丘證果也。爾前但說人天乘教給也。
記注。八月初七(文)八月七日也。四月間有二小月。故至八月七日也。
記。成道後過六七日說法等(文)正記云。小乘中過六七日說法二七日(花嚴)三七日(法花云云意也)後引涅槃月德。
記。簡後三十(文)簡第三卷文也。一闍提首那。二私吒。三先尼。四迦葉氏。五富那。六梵志。七犢子。八納衣梵志。九弘廣。
記。過三月者即五月半後(文)餘記意聊此不同也。即簡正記云。過三月已涅槃者。魔王一月五日來請。言過三月。五日也(文)今記釋學者疑之也。師子吼言孚乳。
記。初出家○皆以八日等(文)問。若爾者。今記上成道一日唯出多論云云)爾者餘不出何又此涅槃經成道妙法輪皆以八日哉相違如何答。上云唯出多論。今鈔所引文多論出也(為言)故不相違歟。
記。涅槃有虧盈故(文)法身般若解脫圓滿涅槃也。
記注。故知經前後自別(云云)何出經日限大可不同哉。故知。今記釋敢難思。簡正記過三月釋。經文前後符順歟。
記。月德中與上多論相近(文)多論八月八日。今月德大子經八月五日也。故云相近也。
鈔。王舍城摩訶陀國城邑也。
記。婆提即是舍衛(文)謂舍衛國中城邑也(為言)。
記注。論舉王舍億數(文)問。王舍二億既不說。見聞不同者有何意引之哉答。不聞之所以撫膺處責。深痛沈淪。鳴呼。膺(尨云。意水反胸也)末法經。業最重。奉佛之心薄也。
記注。古記並以其殷周三代正朔和會諸文(文)正朔云正月朔日意也。正記等意。於日婆論月八日。瑞應四月八日無相違云旨會之也。謂彼記意。佛卯月生給定之而會之。所以爾者。夏代以第三寅月為正月。故卯月云月。依之婆論云月生也。周代以第子月為正月。故卯月當四月(子丑寅卯)故瑞應四月生也。於四月異說有之。故三代正朔不同中。以夏周二代會之。云三月生無之。故以殷代不會之也。正月(第三月也寅。夏代以為正月。與今同之)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十月(亥)一月(子。周以為正月)月(丑。段以為正月)正記云。然姬周歷一月為正。周四月即夏月。何以此方正朔三代不同。尚書傳曰。夏以三月為色尚黑。以平旦為朔。殷以月為正。色尚白。以雞鳴為朔。周以一月為正。色尚赤。以夜半為朔。虎通曰。正朔三○謂三微之月也。陽氣始施。黃泉物微動而未著也。一月之時陽氣始養根株。黃泉之下物皆赤。赤者盛陽之氣。故周為天正。色尚赤也。月之時物始芽。而白。白者陰氣故。殷為地正。色尚白也。三月之時物始建。孚甲而出。皆人得而加功。故其為人正。色尚黑也。是知。瑞應等言四月。即用周正。婆論言月。即用夏正(文)又云。以此方三代正朔有殊。佛定當建卯月生。周以建子為正。故建卯當四月。殷建丑為正。彼建卯當三月。夏以建為正。建卯當月(文)簡正記云。或有依遠疏云。佛卯月八日生。寶法師云。蓋是建不定故致二四之列。之夏時建寅為正月。故二月即卯也。周時建子為正月。四月為體也。今取此為定也。又月八日成道八月八日轉法輪定者。准四分成道後五十六日。方請轉法輪。更經四月調根故。又五日涅槃者。准涅槃經月是陽春之月。江河盈滿。百獸孚乳。草木森榮。一切眾生多生常想。又破此故取月也。又謂二種法身五日者。月無虧盈也(文)。
記。弟子是夏桀時(文)今天人是夏桀王時生也。指的。
記。有百億釋迦(文)問。今舉百億釋迦等。證見聞不同。其意如何哉。以百億不為今證。總舉化身有樣也。化身既被我等。故依我等見聞不同也。
鈔。次明敬僧法(文)問。此段意欲明重四人己僧。而明對和上闍梨弟子立不立。和上等是別人。是敬僧法耶答。以和上等非為此段所敬。和上能敬。弟子是所敬也。而和上師故。雖十人十人是僧位。彼弟子故聽令立。若非弟子不可然也。弟子開之(為言)隨徒並是弟子者。縱有十人十人。立奉敬者亦有違。
鈔。傳云佛見使者(文)正云。傳者相傳言也(文)抄批云。立云。謂世人相傳此說也。有別記傳(未詳文)。
記。端受眾禮(文)端即端坐之義也。內德空虛。
記。願聽直言(文)直言即正直言也。或眾開立恒知非便。
記。既居師表(文)師表即云師事也懵然懵(尤云。莫登反。惛也。闇也)。
鈔。弟子經理(文)弟子預數云經理。亦須恭敬禮拜者。設雖弟子懺悔等時。師須恭敬禮拜(為言)。
鈔。為僧設禮非禮弟子(文)簡正記云。為僧設禮等者。師有犯未悔之時。普僧徒皆是弟子。和上禮僧求悔之時。即師禮弟子之僧也(文)抄批云。為僧設禮非禮弟子者。謂師犯僧殘。請十人出罪。並是門徒者。亦得致禮。以是僧故而得禮也(文)。
記。齋講餘事況義皆同故(文)謂說法誦經說戒自恣等。皆以准同也問。講誠可然。齋餘事者。指何時而云禮之哉答。教誡儀云。當次唱禮。指此時歟。是今罰拜等歟。垂滅。當依波羅提木叉行法安心淨法。下座稱上座尊者
鈔。為閏者等(文)簡正記云。尊者約相為言。位尊於己。命者據性為號。以惠為命也(文)博聞強識。科文眾開徒立。五眾下略乃塔字。
鈔。四分五眾相禮(文)當時對禮。謂之相禮也。下禮上事此中可含之。雖然其下別列委可出之。故此樂中且隱之。但出對禮一邊。仍云相禮也。記相禮者。若五眾相對四位尊卑(不可對禮)二眾沙彌位故(可為對禮也)問。二眾沙彌位對禮。比丘比丘尼又云位可對禮哉答。不然。師資位別故。下可有其沙汰也。如來及塔通禮。初小沙彌尼禮○及六塔墳塚。
鈔。二小沙彌禮○及六塔(文)簡正記云。六塔者。第一第二皆云。前是小沙彌尼。後是小僧沙彌。約其問禮境皆合有六。有鉢本第句但云五塔。恐是寫錯耳(文)得禮現塚。還自問曰。
鈔。死屍未葬義況禮之(文)抄批云。立謂。五百問中雖令禮屍。然見約理。別脫之戒但隨其形。形滅戒失。不合致禮。今許體者。唯通其己師。餘己比丘以非息造之德。定不許體也。此有妨。以四分明文。五眾之塔不得三禮大之塔(云云)搜玄云。言五百至也者。報恩之義如文。若非師者。准前四分禮者。文云。終戒失。云何禮之答。據文戒失。然其身骨曾加勝法。約是勝所加之所由得致禮。唯其如來所。得道法轉般涅槃所報塔供養。此准之故得禮也(文)。
鈔。四分沙彌當以年為次第等(文)付此段鈔記釋。學者異義多端也。義云。此意。沙彌年為次第。若年等以十戒次第也。沙彌定坐次之時。以年為本。以十戒為末也。故以年為次第。若年等云時。依十戒臘次次第也。是以沙彌篇云。六念云。第三念今年干。某年月日時十戒。以律制次第。又出家次第俱須知同記云。干即年也。某年等受出家年也。以下末意。大僧但記得戒時分。不念年。沙彌生法二年以分下。故須雙(文)問。若應以出家年為次第文。十戒次第意。記。何事新云。若據沙彌亦取受戒前後等哉答。此先總釋文意也。謂對次第根本十戒次第云亦也。對鈔所明非謂亦也。此約人初受排次為言者。猶敘十戒次第義也。謂此十戒之時。有前受者受者。既排其次以之為次也(為言)排者。紙書人名押今見臘次也。故云排也。年即俗年長約等云。以下別牒人文也問。若爾者。何必出家年即入道先後釋之哉。入道初形同等故非十戒歟答。道者出家五眾云道。入此五眾之道。初以十戒為最初。故云入道先後也(云云。已上義意乎)又義云。鈔當以年為次第者。如前義。若年等者。此必非受。非十戒年歟。記若據沙彌亦取受戒前後者。年同沙彌受戒前後定坐次也。此鈔不釋。故記釋續云亦取也。此約人初受排次等者。正釋鈔若年等之文也。意云。年齊等受戒亦時者。以出家入道為次也(云云)又義云(允師云義)鈔當以年為次第之釋。如疏料簡。應以出家年為次第者。以出家入寺次第。今云入寺次第此意也。是以記云。出家年即入道先後也。記云若據沙彌受戒前後。此外法沙彌受戒臘次。故云亦取等。而今約初受為言。此約人初受排次者。此釋形同沙彌十戒之時臘次故云初受歟。若年齊等以入寺次第也(為言)知形同沙彌十戒時。先以年為次第年齊等。以受戒前後為次第沙彌篇等釋意此也(云云)莫非未具總名德可彰。
記。大僧不爾反二義(文)問。師資可然。上比丘尼名同。又戒體同也。何反之答。誠如來難。此事意者也。但義讀文點云。反二義云云)意云。反第二師資義(為言)又非師授。但得向禮及以屍塚。但得向禮及以屍塚也。
鈔注。義云度(文)問。梵語不取義。何云義云哉答。度我者。漢語歟。若爾者。何云義云哉。加之記云出下顯華梵。明知。上非花梵義歟。如何可意哉答。槃那寐鈔若人多但列禮師。總禮餘人而去。皆座故。雖一一禮而有勞。故如是總別令禮之。至俗人家。先坐已後設禮敬
記。即中含所集(文)抄批云。案中含卷中。有恭敬經。明比丘恭敬事耳。佛告諸比丘。汝等當行恭敬。及重諸梵行人(云云文)爰知。彼經中品說恭敬。故云即中含所集歟。若不恭敬必無是處。
記。四名局據夏限(文)上座中座下座耆舊長老。此云四名也。
記。例稱上座不知熟為下座乎(文)一寺僧皆云某甲上座。故坐床人坐。長一肘半床。
鈔。相降三歲(文)三度云事也。
鈔。若滅併與上座(文)若滅圓云可與上座事也。故云併與也。
鈔。若臥床過三時得降四歲共坐(文)教戒儀云。不得大已五夏共久。此許四歲。彼制五夏。還是同歟。
記。加至四(文)謂四人坐也問。鈔文不見此義。如何答。鈔加若會床座得連床接繫。勿令使効得同坐(文)搜玄云。勿令使効者。恐搖動者失尊敬這義。俱是大僧必無防觸失也(文)簡正記云。勿使動恐乖敬儀。非謂防觸失也(文)散敷草地。
鈔。若散敷草地(文)正云。以不全段所攝故(文)。
鈔。長床相接但令異席異褥慢盤(文)異盤謂如禮盤等者歟。令中空絕各異。女人坐。不得如亞羊。不語問訊病。安樂不。道路不疲等義。無忽(也忽結義也)傲(慢也。)隨時適變。呼召。二明佛像寺法。初明像法。蜜者。
記。皆悉已度(文)證現在也。其未度作得度錄者。未來也。
鈔。於彌勒法悟解(文)師云。釋迦佛我滅後眾生三寶名字弟子付屬彌勒。令生三會。渡世惡業眾生不聞佛寶名字惡人付屬地藏菩薩無上正法付屬迦葉也。故云三人也。
鈔。超昇離生(文)離見惑離生初果益也。
鈔。恐後生造像所表彰故目達躬將匠工天圖取釋迦像傳上云(釋文殊集三卷文也)優填王瑞像第一釋迦成道後第八年。為報生耶恩。往三十三天是時人同四眾不見如來。如喪父母○爾進優遂得苦患。勅國界問諸巧匠曰。今欲佛像。巧匠皆言。我等不能妙相。王問智臣。若作形像。為座為立。臣坐像一切諸佛大菩薩。轉正法輪○皆悉坐故。毘首羯磨天變身為巧匠。持諸刻器到王城門言。造像歡喜。與主歲臣於藏中。選擇牛頭栴檀香木。兩肩荷負持與天巧○爾時目連謂。神力往令圖相。還返操斧破木。其聲上徹忉利天。至佛會所。以佛力聲所及眾生。聞者罪垢皆得除。盲者得視。聾者能聞。乃至三途離苦得樂。是天匠不問。而成高七尺面及手足皆紫金也(觀佛中鑄為金像)王見相好。淨信。得柔順忍爾時閻浮此像。爾時如來過夏。經九日已告曰。眾言卻後七日閻浮○時天帝釋自在天。從須彌項至池水側。作徑路。金銀水精(或徑持地菩薩作三橋或經律淨居天三橋)是時佛踏金橋。而下時優填王頂戴佛像。并以珍異之物至所。奉獻世尊。木像從座而生佛。足生虛空○向世尊合掌叉手作禮○佛亦長跪合掌爾時如來摩像頂言。我諸弟子付屬汝。吾滅度千年外。當於此土饒益造像供養是人來世念佛三昧爾時優填王言。前佛滅度造像者。猶在世間不。言。我以佛眼普觀十方。若佛像者。皆生十方佛土有一人尚在生死爾時白佛言。前進入精進精舍不告像言。止不須復說。我化將盡。入滅不久。汝在世間。久住利益。在落而進。如是三反。像遂前進。還從本座○珠披經記。明優填瑞像不同。謂阿含觀佛三昧大第造像西天竺記西域志西國傳誌詰等也。今群典取意。而記略示濫觴而已(文)抄批云。案觀佛三昧經云。忉利天。付優填王。應普世尊鑄金為像。聞佛下。像戴金像來迎世尊爾時金像從象下。猶如生佛。足步虛空足下兩花亦放光明。來迎世尊。其像合掌叉手為佛作禮爾時世尊亦復長跪合掌向像時。虛空中百千化佛亦皆合掌長跪向像。爾時世尊而語像言。汝於來世。大作佛事。我滅度後。我諸弟子付囑汝。化佛口同音咸是言(文)問。如瑞像坐像峨釋釋迦此像寫傳之。爾者何立像哉。立像坐像相違如何答。此像即階下立步行。又還精舍本。坐立語既生身。何一相定之乎。
記。終生忉利天(文)簡正云。謂後七日。摩耶夫人便終。遷於忉利天上。為帝夫人也(文)。
記經于一夏(文)問。此一夏者。為天上一夏。將為人間一夏。如何答。義云。人間一夏也。所以爾者。釋迦來記云。東大寺澄然法師作也。澄然法師請來記云也。此釋迦條院御宇請來吾朝。彼記引十命瑞像記云。忉利天說法人間一夏云云)此義一分有其謂。無著世親平生契約互示所。而世親前死。待之不告。三年後來告。我內院生之後纔聽聞說法。匝奉遶即來(云云)但與文殊瑞像傳異也。彼中此文也(已上義意)又義云。今一夏者。天上一夏也。是以簡正記云。如來成道之後。思報母恩。乃天宮為母說法。恐母不識。還七日嬰孩之相。然卻後本體一夏在彼天宮安居說法一夏人間亦是一夏文)抄批云。謂忉利。三月安居為母說法(文)此等釋皆天上一夏(見)問。天上一夏人間一夏何可同哉。如俱舍等。人間五十年下天晝夜等定之。人間五十年纔當四天王天晝夜。何況忉利晝夜尚可長。爾者豈人間五十年可同天上五十年哉。以之知。人間一夏天上一夏大可不同。何令同之哉。方○難思如何答。
記。各圖一相(文)問。三十二相作者無見頂相梵音無礙相常等。如何可作之哉答。簡正記云。唯造像經云。爾時優填王(若准西域記。鄔衍那王。唐言愛。舊云優填王訛也)思念。如來不已。乃請目連。運神通力接引二工匠。以栴檀木。於天宮各圖一相如來至三方得相好具足(准此番經者不了。不合云各圖一相。且妙音聲如何圖之。不妨將三人。往於中以表。佛表者三十二相。未必各圖一相。今鈔文但云。躬將匠工亦不言數等。躬是親也云云)爰知。今記且准彼造像經。一往作此說歟。實不可然也。至于下天此像垂地來迎(文)。
記。將像至階所(文)西域記云。在中印度境劫毘羅城伽藍西面下。中黃金右水精左白銀。佛從善法堂躡中階而下。王右階帝釋左階(文)簡正記云。是時如來說法畢。卻辭天界人間帝釋乃縱神力三道寶街。中黃金右水精左白銀。地神作一半接之。若准西域記。在水精右白銀。如來爾時善法堂。履中街而下。諸天離從大梵王白拂。履銀街而右侍。天帝釋寶蓋。蹈水精街而侍左。天眾凌空散花讚歎時。優填王此刻栴檀像。至寶街前。其像自行七步。以申禮拜世尊慰云。教化勞耶。又摩頂授記。汝於末世有情。大作佛事等(准西域記云。此階足中印度。劫彼北他國。或云。劫毘城。舊云僧伽舍國。今此階沒已盡。諸國群悲憐不過。疊以珍寶。於其故基。擬昔階。如異。三藏之。說以填石。擬之者未詳也文)使見者得法身義。
記。由生忻慕黃本坐字。白本生字也。坐字誤歟。
記。即指檀像勅後效之(文)檀像栴木像也(為言)。
記。從西天負像欲來此方路經四國皆被留本圖寫(文)有抄云。瑞像記意云。晝即僧負像。夜叉像負僧。遠涉艱難。無勞冷沮至于龜茲國(云云)彼記被留本圖寫云文無之也。又龜茲以前既經四寫。於龜茲者不造。替互至姚秦也(云云)又有抄云。於釋迦二傳三傳云事有之。二傳者。生身為初。優填像為二。三傳者。優填像留唐土。雖然法師造寫請來。故三專也。二傳義優填直吾朝請來云也(云云)私云。今抄注意第四寫。我朝來而此等皆傳記異說歟以妹妻之。
鈔注。彼本今在楊州樂寺(文)指彼第四寫像云彼本歟。
記。至姚秦(文)正云。此像來至長安。即後秦姚興時也(文)秦姚興弘始年中。什渡也。有抄云。瑞像記意云。後秦主符堅拜召光為將。討護西戎。破龜茲國奪像并什。歸東土。其間經十年。爰先主符堅為姚萇被破。姚萇自立長安。稱後秦。召光迴至秦瀧。聞符堅已敗。及自都於姑誠號後涼。爰後秦姚興(姚萇之子)遣將伐召光。得栴檀瑞像法師。而迴其年日至長安即是後秦弘始三年也。什在姚秦。經四年。其後宋孝武破長安。擒秦主得栴檀像。止龍光寺云云)姚秦長安為都。有江北。宗記上云。什○此云童壽○弘始三年至長安。秦主禮為國師同記二下云。元魏都長安為北朝於姚秦經五年。後朝宋孝武破姚秦。迎像還來江南。楊州龍光寺安之。龍光寺在楊州簡正記(見)於朝經宋齊梁陳四代歟。濟緣記三下云。自東普及宋齊梁陳並都江南(文)。
記。後宋孝武破秦(文)朝之宋也。一高祖。二文帝。三孝武破後秦也。簡正記云。秦三主。一萇。二興。三泓登位之後朝宋孝武帝代破妣泓。乃回入成陽。躬親禮敬駕。以文軒旋干江。左止龍光寺。因號光瑞光瑞緣(文)還于江左止龍光寺
記。至隋朝於楊州置樂寺(文)隨是北朝也。此楊州者。前江南楊州移江北名楊州。江南楊州有龍光寺。此江北楊州樂寺。國名尤可相亂故。簡正記云。至隋朝移楊州於江北置。淮南有僧智曉。奉請樂寺置。後改有元。今指楊州新楊州(文)是即措鈔今在揚州樂寺文。云今指揚州即新揚州也。
記。有僧秦請瑞像歸寺(文)此敘請來樂寺之由也。謂有淮南僧智曉者。此江南僧。彼本都龍光寺瑞像留給事秦聞。今樂寺奉請之也。往江南龍光寺歸此樂寺。故云歸寺。無別由也。持(中二)又東普宋齊梁陳相繼為朝。後魏後周隋謂之北朝有抄云。瑞像記意云。隋皇九年配歲。隋文帝遣晉王廣。為將軍陳主被滅之。督于廣陵。聖氣者奏。江南異氣。悉相問訊。有沙門智曉言。必是龍光寺瑞像。己於是為首請迎樂寺道場○其後唐第七主玄宗帝。改稱開元寺云云)簡正記云。至隋朝移揚州於北置。淮南有僧智曉。秦請歸樂寺置。後改為元。今指揚州即新揚州(文)正記云。有智曉。秦請瑞像置。後改為開元寺(文)。
記注。今在帝京(文)記家時在帝京也。此據光壁記所載者。此指鈔注文云此據等也問。何故龍光寺樂寺記之乎答。此靈像始中終事故。他寺事記之有何過哉。
記注。若感通傳(文)鈔主雖依傳記。此解判常有心。以什來秦之時。路中值難不少。謂前秦符堅差光。往龜茲迎取什。及至到此已是後秦。光便住西涼。為一繞。至姚興弘始三年冬。方破得西涼取什。歸西涼長安。豈能負像至于此地。後因冥先方除疑也。故感通傳云。天人示曰。此是宋孝武帝徵破扶南獲茲像也。彼云。涅槃後三百年。北天竺羅漢。名故樓質多那。以神通力加其工力。鑿石為五為五龕室。請彌勒稱授。高三百尺。若准聖跡記云。高八唐三藏云。高百尺。三不定也。形像第一重安栴檀像。二安牛頭像。三安金像。四安玉像。五安銅像。至涅槃後六百年。羅漢。名佛奈遮。已母亡。彼羅漢思報母恩。觀母處。知在扶南。遂以神力往間大山取栴檀像送。往扶南與母供養。其母又終生陽洲後於新興寺出家為尼。獲三果。冥孝咸宋孝武帝代。破扶南得於瑞像。至於陽州。龍光寺置。餘如前述。天人云。非來式。非寫之本。即是當初真也(文)准感通傳等意。今釋迦最初優填像歟。既云當初真故也。未詳孰是。
鈔。各生奇薄不進本實競封世除(文)簡正記云。各生奇薄者。謂各隨自情。於奇妙不案教也。競封世染者。爭競封執隨世之情。而生染著皆不進本實有儀(文)正記云。彫造巧嬪曰奇。物體賤惡曰薄。世染但隨世情染著。何種體貌任而圖刻(文)奇薄世染如下自述。
鈔。所以中國傳像在嶺東者並皆風骨勁壯儀肅際重每發神(文)問。今文鄰次難思。上文不追本非法也。而次今文如法有靈威爾者何躡上云所以。而如法樣哉答。所以下反上如法攝也。意云。上今人隨情不追本實。故無靈驗。所以西天如法追本造之。故有靈威在蔥嶺之東。
鈔注。如瑞像阿育王第四女作腳趺銘云(文)今干像腳趺銘云。阿育王第四女作(為言)搜玄記腳趺銘云者。像腳趺上有銘云。是阿育王第四女作。感通傳王女恨醜。乃佛形相好。異還如身。成已發願。佛之相好。旋於人。如何同我以此告。邀彌於年月後感佛。忽異昔形。又具問之。述其所願也(文)抄批云。今在京師興善寺。此育王女總造七箇像。今兩箇沈海。來至吳中今現在也(文)。
鈔注。今在京師大發靈相(文)京師即都也。京都道者長安也。
記。況祥記云東咸和四年(文)四年(己丑也)秣陵者所名也。
記。尹高悝(文)尹官也。彈正尹也。尹決云姓也。高悝人名也。苦回切。
記。因下朝見浦中光起令人漉一金像(文)下朝者。有云。辭朝歸舍(云云)允師云。下朝下國歟(云云)光者五色光也。簡正記云。因下朝從張便橋過望見浦中。五色光。令澇漉一軀金體(文)光趺並欲載歸宅。
記注。干即地之隴隴即河海中州名也。隴(龍云。洲名也。又大城也。又天水刀象反)在隴側。
記。在金陵元縣也(文)金陵所名。元縣郡名也。遂任牛牽入寺
記。復經歲餘(文)一年也。
記。有臨海縣捕漁人(文)臨海縣所名也。捕漁人也。
記。又澇一蓮花趺(文)趺即云座事也。簡正記光(見)彼記云。有臨海郡人張係世。捕魚次光。迴船漉一蓮花趺。進上成帝(文)成帝東晉第三主也。
記。後有梵僧(文)云五人梵僧意也。是以簡正記云。我等五人同一夢云(文)。
記。詣高手宅(文)即上高悝也。姓與名取合云也。路經險阻在黃河側。同夢。像云。吾流浪江南○所得相訪禮謁。
記。有交州合浦郡採珠師又漉得圓光(文)簡正記此時又光明(見)彼記云。有交州合浦採珠師薰宗之。於中忽光。乃迴船漉之圓光。進簡文帝簡文帝者簡正記云。至第八簡文帝時(文)。
記。謂阿等七字(文)阿育王第四女作之七字也??(龍云。子泉反。戶主反)。
記。求那至方乃辨定(文)簡正記云。腳趺下有梵字。是古梵書能辨識。後有求那三藏云。此是阿育王第四女作問。宋求那跋摩。宋求那跋陀羅。齊求那毘地。此三人共高僧傳第三卷(見)而今求那者指何哉答。求那跋摩事歟。但可尋之。京兆都。府郡也。
鈔。逮于漢世髣髴入真流之晉宋頗皆近實並敬心殷重意存景仰況聖摸樣故所造靈異(文)簡正記云。防髴入者。謂漢晉兩朝所作之有。情亦存如來。往日光瞻仰慇懃猶多靈異(文)刱製聖摸樣髣髴猶似像者。云相似意也。
記注。髴字音沸(文)沸(龍云。芳未反)次即追慕。三謂法古。今隨世末人務情巧。得在福敬失在法式。與之且言福敬。不論耳目全具。或爭價利純。計供厚薄。酒肉餉遺。貪婬俗務身潔淨。心准涉利。致使尊像雖樹復威靈。菩薩立形譬類婬女像。金剛顯貌等逾妬婦之議。乃至寫經唯務賤得。弱筆麁紙惡匠鄙養。又務賤得弱筆麁紙。相好不令用工。不令用工欲其多得。是營勾非。勾(龍云。師交反)形體裸露腰身曲折。
記注。古記謂言不便故音為遙以訓義好(文)常婬女不得意美好女人意也。苑謂並非。應作婬乃美好也餘針反之。
記。含瞋努目祖膞揮舉故逾妬婦(文)正記云。妬婦作瞋恚之相也問。伽藍門首列二金剛何義答。正法念經云。有國王第二夫人生二子。王。請千兄轉法輪(即俱留至至也)次為蜜迹金剛神。護千兄教法。世傳至為化身非也○經一人今狀於伽藍之門而有二像者。夫應變無方致使前工無敬心有慢。彼此通賤法儀滅矣。致令像訓世為諸信首。反自輕侮威靈焉在。故致偷盜毀壞。私竊冶鑄。焚經受用多陷罪咎。鎔(龍云。工容鑄也。)累他。若使道俗存法造得真儀。污踐明合法有靈。
鈔注。近有賤等(文)抄批云。謂是京興善寺也。中宗孝和皇帝改為豐國寺。殿一立銅像。寺僧嫌醜移向龕北面。其像夜行歸於本所。明旦僧見舊所。復於本所。而見乃覺神異。後有賊。夜入欲盜此像銅。忽爾迷門不知出所。至曉僧見問其所來。具答其意。其殿後忽被燒。時人見像躡空而去也(文)醒蔣州被焚。正當棟下。及火發陳墮。四面灰炭去五六尺。略塵玷。不侵有法之所致。但能奉聖造儀。
鈔。善見云佛右牙等(文)問。此造像四科隨一也。爾者舍利非人造。何出之哉答。實如來難。當科本旨優填所造二像是也。而舍利西土靈儀故因出之歟問。四牙。今出一牙在所。自餘在所如何答。搜玄言。善見至五尺者。立云。四牙。闊一寸長二寸。一在帝釋所。一在宮。一在師子國。一在天竺烏纏國等(文)抄批云。如佛牙記。立云。四牙。一在帝釋所。一在宮。一在北天竺鳥場國。一在南天竺國(云云)又云。在師子國。今東禪定寺者。即是天竺國者也(文)簡正記云。根本律亦四牙。一在忉利天。一在龍王宮。一在健陀國。一在楊陵伽國(文)名句上云四牙(荼毘經)云。一牙在忉利天帝釋所收)一牙為剎盜(獻南山者)一牙亦剎盜。一牙不說所在(文)如是異說多端也。
記注。即天神祖師者(文)南山大師行狀云。其年卻迴西明寺。因夜行道次。足趺前階。乃感聖者扶足。殊所換。師遂問曰。汝是誰。答曰。弟子南天王下揵疾使者。扶足體右渡是何人。答曰。弟子是北方毘沙門天王之子那吒太子大師再問。異人曰。如來失闍維之後。收得舍利八石四斗。今尚有髮爪牙眼晴缺盆骨耶。聖者答云○四牙。各長三寸闊一寸。按荼毘經云。一牙在帝釋宮。二牙被剎所盜。餘一牙不說所止○非人云。今將一牙蜜授與師○按智聖寺佛牙說云。宣大師獲者。即前剎所盜者○有云。從那吒傳者非也○大師既獲靈牙。晝藏北穴。夜將行道。至乾封二年大現遷神之後。文綱律師乃蜜得知。至儀鳳二年勅造崇聖寺。綱師乃徒居彼寺。勅封為上座佛牙隨身又云。聖者有言。四牙。各長三寸。其闊三之一。當佛滅時。帝釋下取佛牙。有二揵疾。蔽身於荼毘所亦其二。今以一奉師(文)私云。揵疾者。韋陀天□將軍。皆同體異中(見)感通傳韋陀天之所示也。那吒太子別。即毘沙門之太子也。但彼行狀今說釋聊不同歟。彼二牙為剎被盜(見)今云一牙故。
抄。右缺盆骨(文)抄批云。濟云。謂是頸下骨。前兩夾頸大骨也。其骨不露。則有相。今時人此骨皆高起也。案善見云。涅槃百三十六年。佛法流通師子國中。國王佛法。欲擬塔。何無舍利沙彌。名曰那。飛騰虛空。往帝釋所取舍利。其帝釋所有舍利。一者右牙。二缺盆骨。沙彌往覓缺盆骨。右牙留帝釋供養帝釋沙彌來。問言。何國至此。答言。佛缺貧骨與我供養帝釋即取戶鑰開七寶塔。取之授與沙彌師子國王云。治道路諸事悉備。王乘象。手提傘覆舍利上。種種供養。于大地震動一切人民並集。其舍利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五以去雲。或時水。或時出火。如在世神力異。從中下。大眾皆見下王項上而便停住。見是已喜悅非恒。中。大地震動。時王有弟。名無畏。即與千人俱共出家。國中五百童子後總出家乃至三萬人出家。其夫人與五百童女及五百宮人俱出家(文)有云。師子國現身說法舍利是也(云云)項下橫骨繞項而轉。至咽凹如盆緣之缺。闍維者梵語也。
鈔。波斯匿造紫金(文)瑞像傳上云。波斯匿王瑞像第二。佛上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九日波匿王欲見佛。刻牛頭栴檀如來像(阿含紫金鑄如來像)置佛坐所。後還入精舍。像出迎佛。言。還吾般泥洹後。可為四部眾作法式。像即還坐。此像最是眾像之始(云云)。
鈔。二像各長五尺(文)問。何不作丈六。則指五尺而為如法室利羅偷婆塚。方墳窣都波。聳出累物。
鈔。阿含云初起偷婆等(文)簡正記云。彼云四事初起偷波等簡正記云。彼云四事初起偷婆。二補治故寺。三僧破已劫令和合。四請轉法輪。皆梵福。言梵福者。初盡閻浮提眾生所有功德。正可與一輪王功德等也。次盡一南州及輪王功德。與西瞿耶尼一人功德等。次盡西州不如來功德。盡前三州不如北俱盧一人功德。盡前四州人功德不如四天王一身功德。盡四天功德不如功利中一天功德。盡三十三天不如帝釋功德如是展轉六欲天初禪福。不及一之福。所修四種功德。得四梵福。鈔文具前二種。故云並梵福也(文)問。以此四種因正可感梵天果報哉。若爾者。梵天生彼必修定生。而今四種因散業也。散業亦非彼生因。何可互因哉答。直非謂梵天報感。只梵天福程果感(為言)豈齊等義也。是以正記云。大梵天王福德最好也。今塔修寺。福與彼等(文)若爾者。何鈔云並梵福。記云初示因果哉答。感梵福程福故云並梵福。亦感彼程果故云示因果。無失歟。抄批云。六欲初禪比一梵主功德等者。此約上界福漸勝也。且如盡閻浮提一切珍寶及人民聚落國王之福。不直帝釋一草履之價(文)新刱簡正記云。支提亦是塔廟異名(文)。
記。總南州不輪王(文)四輪王輪王南州領也。阿育王是也。銅輪王南東二州領也。銀輪王東南西三州領也。金輪王四州領也。
記注。四天依須彌山(文)問。居須彌山天非但四天。忉利天亦居須彌山。如何答。有云。居須彌初故云爾也(云云)總多比一功德
鈔。以石墼木(文)墼(經歷反。塼壞反)玉云。墼(居的切。說文云。瓴適也。一曰未燒者)石炭應安基。
鈔。四邊作欄楯花著上(文)簡正記云。安花下供養之式(文)。
鈔。聽安懸幡蓋物(文)當梯橙故。記云懸幡蓋物即梯橙。
鈔注。大論密迹金剛鬼神道中(文)上讚塔神者。此鬼神也(為言)簡正記云。密迹者。善神名也。智論云。四天王受佛付屬。各領鬼神。在冥密道中讚護。故云密迹也。金剛從杵立名也。本體是群勇王法意太子之身也(搜玄云。若約本身佛化身為力士者。非也。如前已述文)正記云。密迹。暹法師云。梵言散那。此言密主。密是名以知佛三密功德故也。主者夜叉主也。安梵本都無迹。當示迹為神。故經者義立名耳。金剛梵云跋闍羅波膩跋闍此云金。波膩此云手。謂手執金剛杵。因以為名。即鬼神道中有力之士也。不得上塔上蘭楯上。
記。又下次釋密迹(文)是釋密迹之義也。謂執金剛菩薩密其內證示迹衛護。故云密迹也(為言)抄批云。執金剛菩薩者。私云。今門下如來形是也。由執金剛之杵故。時人號金剛耳(文)用以為刃。
鈔。所取與開(文)取與具足蘭楯等者。開上事(為言)雨漬。風漬。風瓢。不淨者。有塵有塵泥泥之。登上便故。
鈔。若上美飲食用金寶等盛之(文)抄批云。私云。一切凡僧聖僧生皆不得捉寶。後皆得將寶器供養。何以故為舍利弗。說本村滅度已。村人種種供養白佛何等器物盛之。言。聽用寶器盛之。良以後戒謝故也。
鈔。令白衣伎樂供養(文)獻飲食之奏樂也。獻(進也。獻字同也)飲食與○優婆塞經營塔作者應食。又經營塔作者繒綿若持行肩上擔戴。若指用○尾拂。花羅列○中。
鈔。杙上(文)佛壇等也。嚮中者。正云。嚮牖也繩貫懸屋詹前。明箒拂。
鈔。作手輪像(文)搜玄云。作手輪像者。以香泥如來手足千福輪像。以花香供養其上也(文)簡正記云。手輪像者。如手足千福輪形也此兩記釋一同也。又抄批云。立謂。香泥塗地為滿荼羅。或作佛手形。或作輪形。或可如來手足之輪像也。以花香供養其上有餘泥地。等規度好地。不得在南在西。應在東在北看規其下。
鈔注。神州尚南為正陽(文)天竺取陽始。故向東。唐土取陽正中。故以南為本也。抄批云。此土方為正陽北方正陰。以陽主生故尚方為勝也(文)搜玄云。神州三南為正陽者。不同西國三東為貴也。震旦國通名神州(文)即在前面在邊方為之。亦作並侵佛地。含蘊無窮出生無盡
鈔。功德力(文)勸進人云事也。謂富於道行人所信重者。
鈔。於三寶所亦如是(文)上唯說佛故廣令通三寶也。不合人作。不為勝他。
鈔。為以一錢等(文)正云。問。人以一錢一線花等。供養十方佛法僧。何能遍耶。答。大論云。供養佛德事也。為菩薩一食供養十方諸佛及僧。亦以無礙。是故諸佛皆受問。諸佛一切智故皆受。僧一切智云何得受答。僧雖不見不知。而其供養施者得福。譬如人遺使供養彼人。彼人雖不得而此人已獲福。如慈三昧眾生所施而行者功德無量(文)。
鈔。繩鎖(文)正記云。貫物等用之(文)踐蹋暴風所壞所灑。掃除拂奉上。萎華臭爛。
鈔。蛇鼠孔穴當塞治之(文)抄批引雜寶藏經云。昔比丘時將至。會有外道婆羅門見相。是比丘知。後七日必定終。時此比丘因入僧坊。見壁有孔。即使團泥而補塞。緣此福故增其壽命得七日。婆羅門怪。其所以而問之。言汝修何福。比丘答香塗綾絹錦綵鈴磬繩鎖。
鈔。綵不雜膠乳雞子(文)綵中者。綵色具足中也。前乳二字俱也。雞子子雜也。凡此條如日本國。無別有學。故治事也。用桃櫻等樹乳事有之歟。但當世其稀用者也。
記。此土多用魚牛等膠雖復腥鱣且圖久圍(文)雖復下記家似一往用之。腥鱣(玉云。知連反。鯉領也龍云。黃魚也)。
鈔。應以種種花貫散花妙拂等(文)妙有云。白拂也(云云)。
鈔。不如外道燒酥不麥而供養之有云。今生經如是制之。雖然可依意樂。彼同外道見故制之。密教護等如來行者三平等觀燒之。大異外道見也。彼但燒酥油大麥等。思供火天等故。當密藏覆然後顯示。如完無別。
鈔。是福德差別云云)問。記云。能顯佛德故勝寶供(云云相違如何答。
鈔。四相塗治(文)謂四州人面塗治佛地等也。意塗隱其不淨清淨也。故記云方圓半月人形。即如是作供養也。
鈔。禪修梵行(文)和本云入禪修梵行也。
鈔。得五福(文)依掃佛地感果也。而第三如何可云我感果哉。
記。四是別報五即總報(文)盂蘭盆疏云。五乘者○一人乘。謂三歸五戒眾生。越於三途生說人道二天乘。謂十善四禪八定運載眾生。越於四州連於上界(文)問。六欲天十善無色天十善四禪八定。隨應可為生因也。是則諸教通談也。爾者善中。以五戒十善總報業(見)今何以掃除等餘總報業哉答。戒門雖是本。傍又可通餘善歟。性相學者盛許之也。有抄云。今就戒門談時。戒善引業。餘善滿業也。此義意云。十善多分六欲天業。五八戒中業。是聖教通說也。餘生說。皆戒上所作也。若今持戒助故業也。謂以前生持戒可為助緣也。二界定地。以修定可為引業。雖然猶以戒可依因也。謂二界戒定不相離。雖然戒業引總報中。互十八天差別。故定業為滿。十八天差別可依差別故。地業猶以爾。何況餘散地業。外道定雖雞戒狗戒為因。雖實依十善戒。於十善三歸作法。又不作。又得十善也(云云)。
鈔。若人圓輪形塗塔地(文)和本圓有作字也。四相四節。為物像。弗波提瞿陀尼欝單曰。
記。文脫二報(文)和本云。果報如是。彼人命終生閻浮提。富自在。說彼終生三十三天(文)。
記。多以妙香塗身供養(文)問。此塗我身供養三寶歟。將塗等身供養之歟。如何答。文不分明。故輒難定。雖然塗我身。無其之由歟。但可尋之。
鈔。以所貴物隨時所須等(文)謂於三寶所有重意故。以種種貴物奉供養彼。其隨一以貴香供養三寶。故無違犯也。彼戒所制只為貪著香等作之。故制止之。此令為三寶供養。所為既別也。有何苦(見為言)。
鈔。或以塗地及○坐所等(文)意云。彼所制本身塗故制之。此只地及壁等塗。故非所制(為言)也欲終支節皆疼。
鈔。盛德法師(文)靈祐德盛故云盛德也。此大智律師前身也。簡正記云。法師即靈祐法師德業先世。故稱盛得(文)正記云。孟子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蓋高逸之美稱也(文)。
鈔。具明寺方法祇桓圖樣(文)今記意彼寺誥述祇桓圖樣(見)既記釋具下示其所述故。但簡正記意聊不同歟。彼記云。祇桓圖樣者。玄云。是三藏西域傳記有卷。讒祇陀太子共給孤長者。最初造精舍舍利弗為指授之圖樣也(文)私云。靈祐寺誥載舍利弗指授圖樣歟。爾者何無相違歟。
鈔。并護寺匡眾僧網綱要等(文)并者。并上寺方法祇桓圖樣也。持等者。簡正記云。兼明三衣匡正眾僧法綱等(文)搜玄云。護則護三衣。持則精持戒行。匡眾僧法綱并是佛法之綱要(文)。
鈔。略引宗科一法(文)凡抄云宗科者。持今篇歟須避譏涉。
鈔。當尼寺及巿傍府側等(文)簡正記云。離尼寺者。避譏疑者。離巿傍者。恐貧心也。府側避涉近官史令比丘承接等(文)搜玄云。府側與官史相涉。即今比丘承接。如奴奉主有衰換(文)府側字書云海傍也。
鈔。佛殿經坊極令清素(文)簡正記云。表弟子重心長他人信敬意也。趣得宛事者。即居之所表少欲知足故(文)允抄云。其事計也(云云)干涉。
鈔。後所壞(文)抄批云。有云。離巿傍府側等。難所置寺。寺則久固不壞也(文)。
鈔。事得受用亦有用羯磨法者(文)謂唯搆所居許羯磨專行之。纔時行之也(為言)正云。今下行非。雖事資用而所況。亦有但行結界羯磨一法。此外理所表。故曰限儀式等此見意限在羯磨也。
鈔。而限儀式表相令人知者(文)今記表相者。以樹石等表內法表相無之也。餘記不同歟。即簡正記云。謂無傍示云。此是大界外相攝食界相。此是戒場外相。此即溫室等令他知處。今無如是儀式也(文)植樹池沼表魔外洗心。裁蓮表行人淨。
記。立剎表迷者知歸(文)剎幡也。謂義也。是以祇園圖中多立幡故也。所詮寺中廣故立剎柱者也。或以木石等作之。正云。木表迷津者。望剎而歸○梵云刺慧服。此言竿。人以柱代之。剎柱(文)。
記。樓觀(文)重樓歟。正云。樓觀表三七所(文)。
記注。圖經近日本將至有兩卷(文)今一卷。是以簡正記云。寶云。大師亦自製一卷圖經(文)但調卷隨時不定。不可為相違也問。鈔所指靈祐法師所製祇園圖樣(見)何記注云祖師所撰圖經哉答。有云。今且相因靈祐圖示之計也(云云)又有抄云。祖師所撰圖經。大師歸朝之時請來之。其後唐土失之。故又從日本渡之也(云云)並所表。令人天識相。知釋門多法。故能覆邪術。禽獸畏威。儀形隱映為世欽仰。
記。形儀隱映謂像設可觀(文)像謂伽藍之內植樹石殿塔樓等像貌也。設即置設羅列之姿也。可觀是皆表內法悉有其所表也。
記。士庶(文)士人與庶人人也。
記注。古記妄釋(文)問。其妄釋相如何答。正記云。覆邪術。法顯傳云。祇桓東門北行七十步。道西佛昔與外道議所起精舍高六丈許。中有坐佛。道東有外道天寺(即天初也)名覆。與精舍道相對。亦高六丈計。日在西時。世尊精舍則映外道寺。日在東時。外道天寺影則北映。不能映佛精舍也(私云。簡正記不同也。彼記云。覆邪術者。准西域記云。精舍高六十尺。中有佛像面東。如來坐在。昔於此寺諸外道論義。次東天祠精舍。日旦流光天祠之影不敬精。日將落。照精舍之陰遂覆天祠。故日覆也。諸釋引法顯傳。皆云外道天祠。名曰者。恐不然也知云也)禽獸畏威者。舍利夷問經云。沙蜜多羅王嗣正王全。御四兵攻雞雀寺。寺有二石師子。哮吼動地。大驚怖退走入城。合畏禽獸威儀形隱映。法顯傳云。外道當遣人守其天寺。掃灑燒燈供養。至明旦燒輒移在精舍中。婆羅門恚言。諸沙門取我證。自供養佛。為爾不止婆羅門。於是夜自伺作所事。天神持燈。繞三匝供養佛已忽然不見抄批簡正記等多分此釋意也問。妄釋作之意如何答。彼等皆一時一處之事。何以此必釋此文哉。故云妄釋也。法顯傳意身隱云隱映歟。
鈔。但歷代綿積秉教陵遲漢書云。道陵遲(云云)注云。山高峻漸下欲至平地(文)錯舉意旨。不曉法未解。示導錯舉意旨(云云)和本作旨意。但相倣斅(故教反。老已成也)競精妙力志勝他。競心謂鬪競為懷力志即竭。力意。務令顯過彼便止。
記。云顯即副競妙之(文)躡上句競妙句也。過彼乃稱勝之志者。躡上力志勝他句也。還自騰踐己莊宅。屈道承如奴事主。其甚者從僧強力抑奪貸借乞請○停屍僧院。
鈔。停屍僧院(文)宿寺葬送也貸(他代反。假借也)
鈔注。舉哀內(文)種種悲歎也。唐土葬時債人令取物也。
鈔。置塚(文)內置塚也。
鈔注。澡浴(文)抄批云。謂有無官人。常來僧浴室內浴也(文)殿堂飲醼(玉云。於見反。席也。飲酒莚也)飲也。醼宴義也。僧庫宰殺。
記。寄著雜物貯積糧儲(文)此米穀等寄女寺也。
記。或射作衙庭(文)有云。也。衙(玉云。真故反。牛居也。府也文。龍云。二語行貌也。又工牙府也文)。
記。或編為場務(文)於寺中作治五穀場也。是云穀場。場有種也。編(玉云。卑綿反。連織也)婚姻生產○識○每恨○孰為扶持○更嗟○艱辛○禍福門(文)左傳文也。慎敬諮請覲問。
鈔。阿闍世王信已後(文)簡正記云。此王先造逆害。不信三寶。忽患甚重。佛放光。三昧照之。病愈遂生敬信也。
鈔。無令事旨之家貲輸迎送(文)貲(即移資也。財也)輸(或牛反)即正記云。輸納也。言佛之人不輸納貨移及配率迎送(文)又點云。無人之佛云貲輸迎送。科配祇奉官僚(連條反官也)。
鈔。豈非僧傳正法信於人乎(文)有云。闍王邪歸正。豈非眾僧傳之益乎。故可寺也(云云)私云。闍王信必不依僧。被照光。邪歸正(見)此但凡佛家者。僧寶也。是免貲輸迎送事。有傳正法信於人益故也(為言)因即隨時三衣一切具。並如塔想尊敬攝持。前勸敬奉法物所受用恒勤屏淨。像設香燈常須嚴潔等。
記。像設香燈事鈔不見。今記釋之哉答。因釋之歟。
鈔。剃髮染衣戒體真旨等(文)正云。真旨旨志也。謂剃髮所以去憍慢也。染衣所以離花綺。戒體所以成因也(文)整斂威儀飲食施作心常念四事奉行者○不得輕爾陵慢非法干亂。假令○猶見敬肅不敢侮弄。如文候敬干木。似劉氏重孔明等。
記。文候六國時魏王(文)六國即魏趙韓齊燕也。
記。干木晉人(文)晉者國也。非世名也。少貧鉏刈為業。草盧而居。不名位。 記。後遊西河事子夏(文)西河處名。子夏孔子弟子也。養德不言。
記。心通六藝(文)禮謂禮儀也。樂即伎樂也。射是弓箭也。御達乘御道也。書文道也。數數等道也。文候重彼才德。命駕謁之。謁(於歇反。告也。白也)。
記。逾牆避之從者曰(文)文候從者也。布之士。君何重之如是。胡不罪之不趨世利。而棲道。隱居陋巷。聲馳萬里。行於德。
記。寡人光於世我身卑下詞也。又人云。非賢人總人云也。而文候於我身云寡人好也。光於世者治故云分也。
記。段氏光於德(文)段干木之姓也。遁世德。故云光於德也。即正云。寡人富財段子富義(文)吾敢不尊賢重道哉。
記。後召為相不就(文)相宰相也。不就者辭退不成也。正記云。秦欲伐魏。右諫曰。魏賢人段干木(文)候禮之下皆聞。有禮之國不可加兵。秦君乃止。時人歌日。干木處魏。秦人罷兵(文)。
記。劉氏即蜀先主劉備(文)抄批云。劉謂劉備也。即三國時也(文)意云。魏時國分三。謂魏蜀吳是也。此中今劉氏蜀國王也。其人王。故先主後主也。劉姓備名也。諸葛姓也。亮(名也)字孔明。抄批又云。世號三都鼎足而治。蜀有智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為王取重。劉備每曰。寡人得孔明。魚得水。後乃劉備伐魏。孔明領兵入魏。魏國與戰諸葛亮。天時為大將軍。能謀策家。唯懼孔明。不敢前進。孔因致病垂死。語諸人曰。主弱將強。為彼所難。我死。必遭彼伐。吾死以後可將一袋土置我腳下。取鏡照我面。言已氣絕。後依此計。乃將孔明置於營內。以幕圍之。劉家狄中欽兵。還退歸蜀。彼魏國有善卜者。即轉卦之。此人未死。以何之。□土照鏡。故知未死。遂不敢交戰。劉備退兵。還蜀一月餘日。魏人方知。尋往看之。唯人。軍盡散。故得免難者。孔明之策也。時人言曰死諸葛亮怖生仲達。仲達是魏家之將也(文)。
記。親命為丞相(文)大臣唐名也。
記。孔明(文)劉氏己卑下語也。孤抄批云寡人是也。為王者見重。披佛法衣遊處。豈唯恭攝良美○純備○潛托○濫竊種之所薄○咎○得使貴賤所見侵陵。侮慢之哉。以道敬貴人者。不得起迎將送媟慢。
鈔注。唯坐(文)一人坐云事歟。鎮之以道。鎮(知刃反。安也。重也。壓也)縱令道○事在臨時。
記。量器度之寬窄喻也。即根器也。鈍也審錄位之高卑。觀信樂之淺深。
記。顧情分熟(文)常不親眤人之生也。法師口決云。唐土詞人云生也。熟親眤人也。下記一下開云。此約分(文)又義云。熟者。於已信之士以淺深分之也。又義云。生者未信。熟者已信也貴於從俗(文)風俗也。又習也。
記。易書美於隨時(文)易周易也。茍滯一端。必遭禍難。古今有。

資行鈔(事鈔三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