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第五卷抄(下)

輸入者 黃紹亮

問題

問。微心位。必緣滅盡定歟。
問。今論意。微心位。未來心心所歟。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中。舉入滅盡定時。或滅未來心心所法。或通滅未來現在心心所法云二說。爾者。二說俱正義歟。
問。論文云。此滅盡定。唯聖者得爾者。異生起滅盡定故如何釋之耶。
問。麟喻獨覺滅盡定。為加行得。為當離繫染得歟。問。佛身所起功德中。可有未曾得類耶。
問。論主意。可存菩薩覺義耶。
問。正理論意。滅盡定出心。可通識無邊處耶。
問。身證不還果聖者。約離染得。可有種不同耶。
問。婆沙論中。述如是者義云。此滅盡定。有一種爾者。今此一種中。可舉本不動種姓起滅盡定耶。
問。有學位所得滅盡定俱解脫聖者。所得滅盡定。其體可同耶。
問。離非想非非想處品染者。於縛者所起滅盡定可有得亦在身義耶。
問。聲聞種姓無學聖者。所起滅盡定。可有九品不同耶。
問。起滅盡定時。必伏非想非非想處煩惱歟。
問。光法師釋起無想定處。引婆沙論三師說。爾者。今論意。可同第二師說耶。
問。雜心論意。依身色界。可起無想定耶。
問。依身色界起滅定者。唯限信解類歟。
問。論文云。尊者世友問論中說爾者。今此世友者。四種多中世友歟。
問。部宗意。善心現起位。受想俱起耶。
問。論主意。可存命實有義耶。
問。光法師釋今論謂三界所引同分等文。引理論所引六處并依等文。爾者。相違二說歟。
問。依身欲界入滅盡定人。過七晝夜。後出定時。必終歟。
問。論中解發智論隨相續轉一起便住文云。彼言何義若所依身可損害。故損害乃至)是名第二一起便住爾者。寶法師如何釋之耶。
問。光法師出俱非害類。引婆沙論最後有補特伽羅所作未辨爾者。最後有補特伽羅者。可通異生聖者耶。
問。有宗意。異滅三相時起作用耶。
問。光法師有為四相。引婆沙論二師說。爾者。初師意。合生相現在。名一剎那歟。
問。光法師有為四相。引婆沙論二師說。畢云。又是解(云云)爾者。今此解意。異二師說歟。
問。今論意。二無心定入心。起無間取果用。可通過去耶。
問。論中引有頌云。方獸地光言金剛眼天水(等文)顯何事耶。
問。光法師引今論餘處。法無礙解。通依五地云文。作解釋。爾者。初釋意。隨語繫隨身中。云何釋之耶。
問。光法師意。詞無礙解。唯緣自地詞歟。
問。光法師引今論餘處。法無礙解。依五地云文。作解釋。爾者。第二釋意。隨語繫。隨身繫中。如何釋之耶。
問。法無礙解。唯無記法歟。
問。光法師明發業通心所緣。作解釋。爾者。初釋意。發業通果心。可緣等及心等耶。
問。光法師明發業通心所緣。作解釋。爾者。第二釋意。發業通果心。二業時。兼緣能造大種俱起香味等歟。
問。光法師解釋中云。非緣七種法故名緣法爾者。今此七種法者。唯限法處攝歟。
問。光法師異熟同分相。會俱舍理兩論相違云。理據五趣四生異熟同分。橫望以論。此論據引一生眾同分堅望以說爾者。正理論意。堅望所說。通中生二有。一生眾同分者。趣生同分歟。
問。家家聖者三緣同分異熟同分歟。


俱舍論第五卷抄下

  問。微心位。必緣滅盡定歟。答。不必緣滅盡定也。兩方。若必緣滅盡定者。微細心位。不必緣滅盡定微心位。例亦可同。若依之爾者。見婆沙論文云。現在前時。念住現在修若不必緣滅盡定者。何可限念住哉。加之。披光法師餘處解釋云。入心緣彼滅定寂靜方能入故。故有漏出心。不必及緣滅定。故通二種此釋無諍微心位。必緣滅盡定如何。
答。光法師。引婆沙論(百五二)如是者。隨滅爾所心心所爾所物現前。為此定體之文畢云。評家意。更有欣厭心所。隨其所心相應。而非起故。與前家不同寶法師引此文畢云。此與第三師別者。評家兼取欣厭。第三唯一。故不同也加之。勘清涼大師解釋(演義抄三上)云。俱舍頌滅盡定亦爾為靜有頂。謂滅盡定。以二物為體。謂能修定前。有一心所及心王一故。言一心所者。謂大地十。善地十。欣厭隨一。為滅定故。有二物。不相應行替處。滅定。隨滅爾許心心所法。為定體任此等釋。微心位。欣厭心所。隨應現起見。其中欣心所。現起之時。雖緣滅盡定。厭心所現起之位。緣受想等心所。不可緣滅盡定。云受想定稱此意也。但於婆沙論現在前時念住現在修之文者。雖不緣滅盡定。總緣受想等心所。不別緣一法。故云念住現在修。全無相違。次於光法師餘處。入心緣彼滅定寂靜等之釋者。微心位。厭受想等心所。欣滅盡定。不過此二。厭受想等心所之時。雖不緣滅盡定。此猶欣滅盡定故。厭受想等心所也。故對出定心。廣緣餘法。云入心緣彼滅定寂靜等也。不遮緣受想等心所厭之之義邊。有何所背哉。
問。今論意。微心位。未來心心所歟。答。未來心心所也。兩方。若未來心心所者。微之心位。心心所修不修。可非一准。何未來必修之哉。若依之爾者。微心。既未曾得善心也。設雖今論意。寧可有未來心心所之義哉。
答。婆沙論(百五三)中。述微唯未曾得。是未曾勝品功德。故未來心心所也。故勘婆沙論處之文。或(百七)云。起入滅盡定。微心時。現在世俗智未來亦唯世俗智或云現在前時。念住現在。修未來三。除念住思今論意。同可存此旨。是以。見今論(十六)餘處文云。無學未來。鈍九利十。除微心。此於未來。唯修俗故光法師釋此文云。臨入滅定心。名微心。此心羸劣。現未唯俗。不修無漏正理論餘處文。全同今論說。故寶法師釋云。此論及理。皆言微心。未來有漏此等定判微心位。未來心心所云事。諸論一同之所說也。獨限今論。何可疑之哉。
重難云。如來盡智位。悉得所有一切功德。故微心。定可曾得法。豈有未來修哉。婆沙論中云微唯未曾得。所難思也。答。如來微心。實雖曾得法。勝曾得功德故。可有未來修也。准光法師七)勝曾得。名未曾得之釋。可思之也。如來微心。是勝曾得法。可未曾得名。故婆沙論文。亦無相違也。
重難云。若爾光法師餘處。論意各別之釋意。今論意。勝曾得法。無未來修見。依此釋意之時。今論意。如來微心。何可有未來修哉。問題標今論意。即為疑此釋也。答。論意各別之釋意。今論意。實雖曾得法勝。曾與未曾得名。許未來修。婆沙論意。勝曾得法。雖不與未曾得名。乍曾得法。有未來修(為言)此釋意。非謂今論意。勝曾得法未來修歟。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中。舉入滅盡定時。或滅未來心心所法。或通滅未來現在心心所法云二說。爾者。二說俱正義歟。進云。光法師釋。云前為正付之。光法師所引婆沙論文。雖舉二說。無判不。隨亦通未來現在心心所法云義。尤叶道理。何判前解為正哉。是以。光法師七)解釋中。明殺生罪。引婆沙論(百八)或殺未來過去現在。或殺現在未來蘊。但非過去云二說畢云。然無評家。前據體斷名殺。後兼斷用亦殺現在義並無違滅盡定心心所法。相例可如何。
答。披婆沙論文。思二義不。述初師說云。應作是說。滅於未來。置應作是說之言。出第二師義云。有說。通滅未來現在。構有說故。二不。既炳然也。故光法師引此二說畢。判不云不解為正。不言有說故但於光法師餘處然無評家等之釋者。殺生罪者。能殺之人。所有情現在相並有故。斷用義殺現在蘊云說。是正義也。滅盡定者。能滅之定。所滅心心所現在不相並。故通滅現在心心所法云說。非正義也。
問。論文云。此滅盡定。唯聖者得爾者。異生起滅盡定。故如何釋之耶。進云。論中釋此事。三故云。非異生能起斷滅故。唯道力能起。故現法涅槃勝解。入故。付之。三故俱不可然。先初故有疑。異生既起斷見無學有愛等。無有怖畏斷滅之義。何云斷滅故不起之哉。加之。異生色界。現修無色定。設雖起滅盡定。寧可斷滅之義哉。
次。第二故難思無想滅盡定。俱是無心定也。而無想定不由道力得之。滅盡定例可亦同。何況。滅盡定入心。是有漏無漏。不可云由道力得之哉。次。第三故不明。見光法師餘處定判。釋五現法涅槃論中。第五現法涅槃論云。能見諸欲尋伺出息。皆過去。彼是念。此我清淨解脫出離一切災橫。謂現安住第四靜慮爾時名得現法涅槃此等執見異生爾所起也。豈非作涅槃勝解哉。
答。初故靜慮者。滅盡定者。非想非非想處彼地之中。有色法。若滅心品者。應斷滅色心故。異生畏。不起之云也。故光法師釋初意云。此滅盡定。在於有頂。彼有色。復斷滅心。恐成斷滅。而生畏。故不能起異生斷見無有愛等。并於色界。現修無色定之時。令無斷色心之義何可為疑哉。次。第二意者。滅盡之得。道之力起之。不得道之人。更無起之故。云唯道力能起故。非謂以無漏入心也。但無想定異生起定故。由邪見戒禁取等力起之。頗不足為相例之難歟。次。第三意者。於滅盡定。作現法涅槃勝解。是真非顛倒。豈以五現法涅槃論等。染污顛倒見。致其疑哉。
問。麟喻獨覺。得滅盡定。為加行得。為當離染得歟。答。可離染得也。兩方。若加行得者。佛得滅盡定。既離染得也。麟喻獨覺。可同之。是以。勘慈恩大師法苑義林章四。瑜伽論略纂五)解釋。佛文麟喻獨覺得。滅盡定離染得判。若依之爾者。披今論文。當卷明得滅盡定。述聖由加行得成佛非前。世尊之外。可加行得見。餘九)指今說云。第八解脫。如先已辨。以即是前。滅盡定故光法師釋此文云。佛唯離染得。餘皆加行得法師釋此文云。一人。是離染得。餘皆加行得此等定判無諍麟喻獨覺。得滅盡定。是加行得云事如何。
答。麟喻獨覺。是最上利根人故。得滅盡定。尤可離染得也。故婆沙論(百七十)中。明六等至。極少極多成就相云。佛定成就七(乃至麟角喻者如佛若麟喻獨覺。初盡智位。不得滅盡定者。何云定成就等至哉。加之。光法師餘處解今論本論說。云何苾芻。留多壽行。謂阿羅漢成就神通之文云。解脫勝。成就神通。顯俱解脫。簡惠解脫此釋者。不得滅盡定人。不可得無諍願智四無礙解見。而麟喻獨覺。初盡智位。無諍願智四無礙解決定可得者也。爰知。可得滅盡定云事。但於今論兩處之文。并光現兩釋者。麟喻獨覺。初盡智位。得滅盡定。故雖離染得。總見二乘之時。二乘離染得不定故。云佛唯離染得。餘皆加行得。述一人。是離染得。餘皆加行得也。故今見論七)文。無諍願智四無礙解六種功德。云除所餘一切聖者。所說六種。唯加行得。非離染得。非皆得故光法師釋此文。引合婆沙論中明願智無諍智如是者。若決定可得者。彼離染得盡智時得故之文。會其相違云。婆沙通。據少分故說二乘。亦離染得俱舍二乘離染得不定故。但言加行得准今定判之趣。可會此等之釋也。
重難云。婆沙論中。出見至名。得俱解脫名之類。唯舉諸佛。若麟喻獨覺。初盡智位。得滅盡定者。見至名。得俱解脫名之類。不可限諸佛哉(是一)加之婆沙論(百四三)中問。若如是者。三乘無學。皆是知。何故世尊。獨為佛。答之云。有說盡智時。二障俱斷。心得解脫。謂煩惱障。及解脫障。說為佛。聲聞獨覺。或先脫煩惱障。後解脫障。或先脫解脫障。後煩惱障。無俱脫者。故不名佛若麟喻獨覺。初盡智位。得滅盡定可者。何二障俱脫之義哉。
答。婆沙論兩處之文。同准光法師餘處。俱舍二乘離染得不定故。但言加行之釋。可會之也。
問。佛身所起功德中。可有未曾得類耶。
答。無未曾得類也。兩方。有未曾得類者。披今論文云。一德由加行得乃至)故佛眾德。皆離染得爰知。佛身所起功德中。無未曾得類云事。若依之爾者。圓暉法師十六解釋云。佛亦於道。得修習修。俱不盡故若得修習修不盡者。可有未曾得功德現前義哉。何況。勘婆沙論處之文。或(四一)云謂佛無漏心。或未曾世俗心。一切有情能知者。或(九九)述如來無漏心心所法。及未曾有漏心心所法。俱非他心智現法及未曾有漏心心所所取境。此等論判。無諍佛身所起功德中。有未曾得類如何。
答。諸佛世尊。初盡智位。頓得所有一切功德故。佛身所起功德中。無未曾得類也。故今論云。一德由加行得。暫起欲樂現在前時。一切圓德。隨而起。故佛眾德。皆離染得正理論二)云。由菩薩時。永離一切煩惱染故。令佛身功德得起。故說如來所有功德離染得宗論文。全亦同之。加之。婆沙論中。或云。世尊現起初盡智時。已具得修一切功德。今更修。前應未得。若爾。前位功德未滿。初成佛時。應非究竟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或(百六三)云。則盡智時。應不具得。一切功德云何所作究竟此等文理佛身所起功德中。無未曾得類云事。甚分明也。但於圓暉法師。餘處佛亦於通。得修習修。俱不盡故之釋者。就餘乘功德論之也。次於婆沙論兩處之文者。約勝曾得功德。立未曾得名也。准光法師十六勝曾得。名未曾得之釋。可會之也。
問。論主意。可存菩薩覺義耶。答。可存菩薩覺義也。兩方。若存菩薩覺義者。見今論文云。傳菩薩四念菩提故既置傳說之言。明知。不存此義云事。若依之爾者。菩薩覺者常途之所談也。設雖論主意。何不存此義哉。
答。論主意。就無漏心論之者。菩薩成覺云義可存也。但於今論傳說之言者。有宗意。以菩薩四念。菩提故。菩薩學位。不起滅盡定云。故論主意。明西方師菩薩四念。間從見道出。起非想非非想處有漏心。入滅盡定云義。置傳說之言也。故光法師釋若許彼說。便順尊者鄔波毱多理目足論。如彼論說。當言如來起滅定。後生盡智之論文云。論主意。朋西方師說。作斯釋。
問。正理論意。滅盡定出心。可通識無邊處耶。答。不通識無邊處也。兩方。若通識無邊處者。滅盡定出心。不通識無邊處者。有宗一同之性相也。設雖正理論意。何可背此理哉。若依之爾者。正理論二)中。解契經滅定時。當三觸。謂不動觸。無所有觸。及無相觸之文云。有餘師說心相應觸。名不動此文者。滅盡定出心。可通識無邊處如何。
答。正理論意。滅盡定出心。不可通識無邊處見。正理論(八十)文。偈頌結由自地淨心。及下無漏出。長行述從滅定出。或起有頂淨定心。或即能起無所有處無漏滅盡定出心。不通識無邊處定。顯宗論(四十)說。全亦同之。但於正理論心相應觸。名不動觸之文者。泛舉滅盡定之後。逆次所心品也。全非謂滅盡定無間。所起出心。通識無邊處。故正理論二)中。釋契經不動無處有無相之三觸畢云。從滅定心。通有漏無漏滅定起時。或逆次第等至。或逆超越入諸等至。容如是起滅定心現在前故今此不動等三觸者。滅盡定之後。或逆次第。或逆超越等至。所心品云事。此文炳然也。何況。正理論文。既云心相應觸不動。而滅盡定無間。不起空無邊處心品之理。勿論也。准知。舉識無邊處。亦非滅無間。所心品云事。若執此文致其疑者。可疑滅盡定心通無邊處耶。乍此出文。唯疑處之言。不疑處之言。疑問之趣。頗不落居歟。加之婆沙論(百五三)中。解今此滅定時。不動第三觸相云。尊者世友如是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是不動觸此文既同正理論說。閣此婆沙論文。偏就正理論。舉疑問事。更無其由哉。
重難云。元瑜法師(述文記九)釋正理論有餘師說處。心相應觸。名不動觸之文云。又釋。此師非正宗。是異部師。許從滅定入空處等。是釋案此釋意。正理論今文。就滅盡定無間所起出心。通識無邊處空無邊處如何。
答。不動等三觸者。滅盡定之後。逆次逆超。所心品云事。不限正理論滅定起時。或逆次第等至。或逆超越等至等之文。勘婆沙論(百五三)說。釋今此不動等三觸畢云。理趣餘五有想定應知亦爾謂空無邊處四靜慮此文無諍。遠出心見。若爾。元瑜法師。又釋此師非正宗義等之釋。恐難依用歟。
問。身證不還聖者離染得。可有種不同耶。答。可有種不同也。兩方。種不同者。以道理思之。難有種不同哉。若依之爾者婆沙論中。身證不還果聖者。約離染時。可有種不同如何。
答。婆沙論(三四)中。說身證不還果聖者種類云。或應說九。謂離染故。即非想非非想縛。及離乃至八品染為九。經有說者。此應說十。謂即前九加離第九無間道時。為彼第十案此意。身證不還果聖者中。非想縛者。為一類。離非想乃至八品染者。各為一類。離非想地第九品無間道位為一類。故約離染時。有種不同也。
問。婆沙論(百五二)中。述如是者義云。此滅盡定。有一種爾者。今此一種中。可舉本不動種姓起滅盡定耶。答。舉之也。
兩方。若舉之者。披婆沙論文。未舉本不動種姓起滅盡定。若依之爾者。既出練根不動種姓起滅盡定。何不舉本不動種姓起滅盡定哉。
答。見婆沙論文云。如是者。此滅盡定。有一種。謂縛者所起。離品者所起。乃至離下下品者所起。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不動者所起案此意。離下下品者所起之中。無學位。退法種姓思法等四種姓本得練根類。及第六種姓本得之類。皆可有故。不舉本不動種姓起滅盡定云難。不可來也。
重難云。婆沙論文。猶似難思縛者乃至下品者所起之中。不開本練根滅盡定者。離下下品者所起之中。同可合論之。何別舉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不動者所起滅盡定哉(是一)次。第六種姓之中。本得之外。別舉練根得者所起滅定者。約思法等四種姓本得之外。別可出練根得者所起滅盡定。有何由。思法等四種姓合論之。第六種姓別開之哉。
答。有學位。二道所得。一道所得。第六種姓人。勝劣不等故。縛并離前八品者所起滅盡定。合本得練根類。無學位。二道所得。一道所得。第六種姓人。勝劣遙異故。離下下品者所起滅盡定。別開本練根類也。准光法師五)又於無學二聖所道。學乃一凡。不可為例之釋。可思之。次。思法等四種姓。是鈍種姓。或進趣勝種姓。或退住劣種姓。或進或退種姓。未定故。不及別開本練根類。第六種姓。是利種姓。不進不退種姓決定故。本得之外。別舉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不動者。所起滅盡定也。
愚推云。勘婆沙論段之文。約離染不同。滅定種類故。或四種(此有二說)或有九種。或有種云。有說義有之。評家意。此外加時解脫阿羅漢不動之別一類。云有一種也。施設。無別委曲歟。若就六種姓等。分別之者。可有多義門。今非其門故。強不可劬勞歟。
問。有學位所得滅盡定俱解脫聖者。所得滅盡定。其體可同耶。答。其體可別也。兩方。若其體同者。有學無學。其位既異。所得滅定。其體豈同哉。是以。有學無學。所得無漏道等。其體各別也。相例可同。若依之爾者。初盡智位得俱解脫稱之類可有見。爰知。有學位。所得滅盡定俱解脫聖者。所得滅盡定。其體可同云事如何。
答。婆沙論正義家意。有學位所得滅盡定俱解脫聖者所得滅盡定。其體各別可云也。故婆沙論(百五二)中。上述如是者。此滅盡定。有一種。謂縛者所起。離品者所起。乃至離下下品者所起。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不動者所起畢下云有說一種。其體各異。隨位所起種類別故但於初盡智位。得俱解脫稱之類可有見云難者。身證不還果聖者。初盡智位。無學果之後。未起滅盡定之前。由有學位所得滅盡定力。得俱解脫稱故。指有學位所得滅盡定。即名俱解脫所得之義邊。不可遮之。今就有學位所得滅盡定俱解脫聖者初所得滅盡定論之者。其體各別云事。頗勿論也。
問。離非想非非想處品染者。於縛者所起滅盡定。可有得亦在身義耶。答。不可有此義也。兩方。此義者。婆沙論中。不可有此義見。若依之爾者。離非想非非想處品染者。成就縛者所起滅盡定。何得亦在身義哉。
答。此依身所現起之功德。云得亦在身也。而離非想非非想處品染者。唯起品斷所屬滅盡定故。以之名得亦在身。於縛者所起滅定者。雖成就之。不現起故。被云得而不在身。全得亦在身義也。故婆沙論(百五二)云。縛時。起滅盡定。彼進斷品染時。復起滅盡定。彼於爾時。先所起者。得而不在身。成就現前。今所起者。得亦亦在身。成就現前乃至時解脫練根不動。彼於爾時。前諸位中。所起滅盡定。得而不在身。成就現前。今不動位。所起滅定。得亦在身。成就現前此應知。體類各別但於成就縛者所起滅盡定。何得亦在身義哉云難者。雖成就。不現起之功德。名得而不在身。故以唯成就義許。可有得亦在身義云難。恐似不辨一論廢立歟。
問。聲聞種姓無學聖者。所起滅盡定。可有九品不同耶。答。可有九品不同也。兩方。九品不同者。披今論餘五)文述七聲聞差別由九根。於聲聞種姓無學聖者。唯限七類。彼所起滅盡定。何可有九品不同哉。若依之爾者。婆沙論中。聲聞種姓無學聖者。所起滅盡定。可有九品不同如何。
答。聲聞種姓無學聖者中。種種差別故。分別類非品也。若就粗相論之者。可有六種姓。如云阿羅漢有六。謂退至不動。若第六種姓中。分練根得。非練根得兩種者。可有七聲聞。如云七聲聞佛。差別由九根。若委細分別之者。前五種姓。為前五類第六種姓中。可分四類。所謂至無學位。練根作第六種姓之者。有學位。練根作第六種姓。後無學位果之者。從異生位作第六種姓。後無學果之者。并波羅蜜多聲聞也。以此四類如次。中下上中。上之四類。可有九不同。故於彼所起滅盡定。可有九品不同也。故婆沙論(百五二)中。明滅盡定有多差別云。無學位中。退法種姓所起為下下。乃至不動種姓所起為下。餘本不動種姓起。為上中。波羅蜜多聲所起為上。
重難云。婆沙論文云。始不動種姓所起為下。是可至無學位。練根作第六種姓之類。何云有學練根作第六種姓無學果之者哉。
答。始得本得之名。隨相對可不定。對從異生位。作第六種姓無學果之類。以有學練根作第六種姓。後無學果之者。云始不動種姓。有何所背哉。
問。起滅盡定時。必伏非想非非想處煩惱歟。答。必伏非想非非想處煩惱也。兩方。若必伏非想非非想處煩惱者。縛并品斷等位。所起滅盡定。其體既異。不可必伏未斷煩惱。是以。婆沙論(百五四)中。出退阿羅漢果非滅定句云。及先學位。起滅定已。得阿羅漢果。起位結退起滅盡定時。必伏非想非非想處煩惱者。起位結。退阿羅漢果位。何不退滅盡定哉。若依之爾者。披正理論餘處文。起滅盡定時。必可伏非想非非想處煩惱如何。
答。起滅盡定時。必可伏非想非非想處煩惱也。故正理論(八十)文云。謂有頂貪。若斷未斷。要應總伏。方入此定。故雖自地。而名超越但於縛并品斷等位。所起滅盡定。其體既異。不可必伏未斷煩惱者。雖縛并品斷等位。所起滅盡定。其體各別。滅盡定。是殊勝功德故。必伏非想非非想處煩惱之後。可起之也。次於婆沙論位結退之文者。就正斷惑論之者。有學位。起滅盡定人。得阿羅漢果之後。起下位結。退果兼退滅盡定。起位結。退果不退滅盡定出退阿羅漢果不退滅盡定之句。舉起位結退之類也。起已伏煩惱。異實退故。總伏非想非非想處煩惱。雖入滅盡定。起此已伏煩惱之時。不退滅盡定也。重意云。諸聖者道之助故。起已伏煩惱之時。不退已伏位所起功德也。例如伏欲界煩惱。雖未至定聖者欲界。起已伏煩惱位不捨未至定婆沙論第百一卷中。可潤事可之。
問。光法師釋起無想定處。引婆沙論三師說。爾者。今論意。可同第二師說耶。進云。光法師。判於三說中。後無違。同第二師說釋見。付之。披婆沙論說。尋第二師義。不許第四靜慮無想定。而勘今論餘處文。釋七識住不取第四靜慮。云第四靜慮心恒求出。謂諸異生無想第四靜慮無想定見。若爾。今論意。既與第二師說異。何釋於三說中。後無違哉。
答。婆沙論(百五二)中。明起無想定處。舉三師異說云。有作是說。唯欲界起。欲界心猛。有說力故。有餘師說。通欲界靜慮起。由念曾修。加行勢力。亦能現起。除無想天。勿果與因。極相通故。彼沒定欲界故而見今論文。偈頌定依色。長行述言定者。謂無想定。及滅盡定。此俱依欲色二界。而得現起。依欲色二界。起無想定云。故婆沙論三師說中。與於欲界靜慮起云第二師說。說欲四靜慮起云第三師說。無違釋尤順俱舍婆沙兩論說也。但於今論餘處。謂諸異生無想之文者。光法師釋此文云。求無想。謂求無想天。或求無想定同第二師說之方。可云求無想天。同第三師說。之方可云求無想定也。解釋自本存二邊。更不可違第二師說歟。
演秘六云。准有宗義。順正理論二設通起。色界之中。而有兩釋。一云唯靜慮。非在第四。勿因與果極相鄰通。有說。亦在第四靜慮。除無想天已生彼天彼果故。俱舍論同。婆沙百五三說別。有說。唯欲心猛利。有說力故。後之二說。同順色界二義。雜心論說同婆沙論初師所明。
私云。案此釋意。引正理論二說畢云。俱舍論同引婆沙論三說畢。述後之二說。同順色界二義。爰知。俱舍論意。同婆沙論二師說云事。若爾。與光法師於三說中。後無違。前說非正。如下別破之釋。其意是同歟。
隨管之所及。染筆於龜首之春水。迴微功之所積。懸志於雞足之朝雲。願任多年慇懃之本望。必預三會巨益耳。
文永二年(乙丑)三日(申時)於海住山輪院記之。印宗性。
問。雜心論意。依身色界。可起無想定耶。
答。此事雖難測。且不起無想定可云也。
兩方。無想定者。雜心論中。明起無想定云。從欲界起非餘。此利故此文者。依身色界。不起無想定見。若依之爾者。披發智論九)文出色有有想天五行句云。謂色界有想天同分心。及無想滅盡定俱舍理(二)顯宗論中。同引此文。為依色界身起二無心定之證據。若雜心論意。依身色界。不起無想定云者。豈不背發智論今文哉。加之。勘泰法師解釋云。若依上座部。身在色界不得無想定心論意。寧朋上座部義哉。
答。雜心論意。存依身色界。不起無想定歟。彼論從欲界起。非此利故之文。此旨分明故也。依之。撲揚大師(演秘六)引婆沙論三師說畢云。雜心論心。同婆沙論初師所明而婆沙論初師意云。有作是說。唯欲界起。欲界心猛。有說力故。不許依身色界無想定。故雜心論意。同存此義云事。撲揚定判。亦炳然也。但於發智論文者。雜心論。專以阿毘曇心論。為依憑故。背發智論說。強非所痛歟。次。於泰法師釋者。雖釋上座部意。依身色界。不起無想定。不云有部之中。都此義。何為相違哉。婆沙論初師既云唯界起。明知。有部之中。此別師云事。何況。光法師。判有自部諸師。不許亦依色界無想定。便違發智論所說。元瑜法師正理論文。述唯第三說。不通色界。亦是自部異部。有違教過。依身色界不起無想定者。有別之中。別師說見。若非有部之中別師者。背發智論文。不可為違教過故也。泰法師釋。不足為疑者歟。
問。依身色界起滅定者。唯限信解類歟。答。不限信解類也。兩方。若唯限信解類者。設雖見至人。何此義哉。若依之爾者。滅定中者。今論定判也。見至人。寧色界起滅盡定哉。
答。依身色界起滅定者。可通信解見至類也所謂信解人。於中。初起滅盡定畢。退起色界惑之。後。修練根見至之類。色界起滅盡定。故依身色界起滅定者。可通見至類也。
問。論文云。尊者世友問論中說爾者。世友者。四種薩婆多世友歟。進云。光法師釋云。部異師尊者世友所造問論中說付之。既云尊者。定可四種薩婆多世友。是以。論次下文云尊者妙音說此非理。是四種薩婆多中。妙音也。上所舉尊者世友。何云世友哉。何況。披業成就論文云。若毘婆沙五百羅漢和合眾中。婆大德說言。若何等人。滅定無心。彼此過。我滅三昧。是心故此文無諍。今此婆修蜜多者。四種薩婆多中。世友如何。
答。論中答今中。心久時斷。如何於後心復生之問。述尊者世友問論中說。若執滅定心。可此過。說。滅定猶有細心。故此失。尊者世友所造問論意。滅定中。有細心故。心久時斷。後心生。有其過(為言)而見婆沙論(百五二)文云。尊者世友說言。云何滅盡定。謂已離無所有處染。止息作意為先。心心所法滅。是名滅盡定。四種薩婆多世友意。滅盡定中。全滅心心所法。無微細心定。爰知。滅盡定中。猶有細心世友者是世友。非四種薩婆多世友云事。是以。光法師釋此文云。部異師尊者世友所造問論中說(乃至印度國名。世友者非一。此是非婆沙會中世友法師釋此文云。敘異計通難也若四種薩婆多世友者。寧云敘異計哉。加之。慈恩大師釋云。俱舍尊者世友問論中說。此即部異師諸師一同之所判。定依遍覺三藏相承歟。但於既云尊者世友。定可四種薩婆多世友云難者。設雖世友。其德尊高者。立尊者名。有何相違哉。次於論次下。尊者妙音說。此非理之文者。舉四種薩婆多妙音義。部所造論說。立破次第所背也。次。於業成就論毘婆沙五百羅漢等之文者。業成就論者。是遍覺三藏所譯。成業論同本異譯也。勘彼成業論文云。如尊者世友所造問論中言。若執滅定心。可此過。說。滅定猶有細心。故此失。全無若毘婆沙五百羅漢等之言。推之業成就論中譯者。自謂婆沙會中世友加此言歟。
問。部宗意。善心現起位。受想俱起耶。
答。可俱起也。兩方。若俱起者。見光法師解釋云。識三。唯無記性。心已云。方始通三明知。善心現起位。受想俱起云事。若依之爾者。設雖部宗意。何不許大地法心所哉。若許之者。善心現起位。受想俱起也如何。
答。光法師十)解釋中。述宗義云。受想實有心所法。思上立實無既許受想思。其體實有大地法善心。現起位受想。必可俱起也。但於光法師三唯無想性之釋者。解正理論三)譬喻論者。如是言。滅盡定中。唯識受想。以有無有情之文。作今釋故。此明本師譬喻論者計。非敘二十部宗義也。而譬喻論者意。立唯心所之義。心王之外。不許心所別體故。不及論善心現起位受想俱起相。無記心王之上。立識三名。三性心王之上。立思名(為言)若爾。此師意。善心現起位。不立識受名可云也。故光法師釋云。彼宗所執。一心王隨差別。立種種名。無別心所。但心緣境。第一剎那初了名識。第二剎那取像想。第三剎那領納名受。第四已去造作名思。諸餘心所。皆思差別重意云。譬喻論者。如來滅後百年中出世。□量部宗如來滅後四百年中出世出世時代遙隔。所立宗義亦異故。慈恩大師釋云。日出論者。即本師。佛去也後。百年中。北天竺刃翅羅國。有鳩摩邏多。此方童音。造九百論○亦名譬喻師。或為此師造喻鬘論。諸奇事。名譬喻師部之種族。部以此所說為宗。當時猶未部。四百年中。方出世故。任此釋。譬喻諸論者。與部宗各別云事炳然也。何依光法師今釋。混疑宗義哉。或義云。部宗意。善心現起位。受想必可俱起也。但於光法師三唯無記性之釋者。約受想有行前未不同。唯無記性者。云行受想也。行未受想。可通三性故。與善心俱起也。
問。論主意。可存命實有義耶。答。不存命實有之義也。兩方。若存命實有義者。光法師釋既爾此壽應能持。隨所引。相續轉故之論文云。論主意朋部故。今轉計。前後相違論主意。朋部者。何可存命實有之義哉。若依之爾者。披今論文云。有別物。能持暖識為壽體。是說為法師釋此文云。論主印取說一切有部此等定判論主意。存命實有之義如何。
答。論主意。朋部。謂三界所引同分時。勢分。說為壽體之說。存命立之義也。此旨不限光法師當卷。論主意。朋部。故今轉計。前後相違之釋。論疏餘卷中。處同述此趣。所謂勘今論餘處文。或敘部說云如是說。彼阿羅漢自在三摩地力。轉去曾得宿業所生。諸根大種時勢分。引取未曾定力所起。諸根大種時勢分。故此命根非是異熟。所餘一切皆是異熟法師釋此文云。論主意朋部故。言如是說或難。有部義云。是則還心相續難。或心心所唯互相依光法師釋此文云。如是所難方便欲明同分命根。非實有體或舉經部義云。故部師說。無色界心等相續。無別有依法師釋此文云。引說同已准此等論疏之釋。論主意。朋命根立之義云事。甚分明也。加之。正理論一)中。引今論則還是心相續難。或心心所唯互相依之文畢云。經主定於達摩所承稟謬述。此言或由增厭。對法是說。或亂正宗。誰有妙通以理難。思論主意。朋部義之旨。亦炳然也。但於今有別能持燸識等之文者。論主意。實雖朋命根立之義。結歸本宗故云爾也。光法師論主印取說一切有部之釋。即顯此意也。
重難云。寶法師正理論於此但應徵經主意。若所引異熟五色處。於彼或時所引第六意識處。謂於時起染污識或有漏無漏識。相續位中。所引異熟勢分。說何為壽等之文畢云。准上論文。部義。論主既下。不存部之義。不勞更釋。故下文云。別有實物。是說為善。人雖作俱舍師釋。未為當理此釋無諍論主意。不朋部宗。存命實有之義如何。
答。寶法師今釋。實難會通之。此疑之為難義。只起自此釋。依之。學者之中。寶法師意。異光法師釋。論主意。存命實有之義。意之人有之。此義叶今釋。尤雖似可然。廣勘今論處處之文。朋部義。存命立之旨見。故寶法師解釋。且顯結歸本宗之義。可會通歟。
問。光法師釋今論謂三界所引同分等文。引正理論所引六處并依等文。爾者。相違二說歟。答。非相違二說也。兩方。若相違者。光法師。解兩論今文。非相違二說釋見。若依之爾者。今論云。謂三界所引同分時勢分。說為壽體。於同分上。命根正理論三)述由所引。六處時勢分相續決定隨應時。爾所時住故。此勢分說為壽體。六處扶根上。命根。若爾。其義既異。何非相違二說哉。是以。撲揚大師(演秘二)判命根而有兩說。一理說。依六處立。俱舍說。依眾同分相違二說之旨。此釋炳然也如何。
答。俱舍理兩論之文。命根立之相。定知。非相違二說云事。但於兩所載。其義既異云難者。光法師會其相違云。同分無體。還依六處及依上立。此論據假依假。理據假依實。故不相違。但於撲揚大師命根為有兩說之釋者。就兩論現文。作解釋歟。
問。依身欲界入滅盡定人。過七晝夜。後出定時。必終歟。答。必可終也。兩方。若必終者。披光法師解釋云。百年命根。至年五十。入彼定。設經五十年。方始出定。不食段食還更餘五十年命爰知。依身欲界入滅盡定人。過七晝夜。後出定時。不必終云事。若依之爾者。婆沙論中。依身欲界入滅盡定人。過七晝夜。後出定時。必可如何。
答。依身欲界入滅盡定人。過七晝夜。後出定時。段食盡故。必可終也。故見婆沙論(百五三)文云。欲界有情諸根大種。由段食住。若久在定。即在定時。身雖損。後出定時。身便散壞故住此定。但應少時。極久不得過七晝夜。段食盡故。引曾有苾芻入滅盡定。或經三月。或經半月。後出定時。即便終。二箇往時畢結釋云。此故知。欲界。若久在即在定時。身雖損。後出定時。身便散壞故住此定。但應少時。極久不得過七晝夜此意云。生欲界入滅盡定人。過七晝夜。後出定時。段食勢力盡。即可終。故住滅盡定。極久不得過七晝夜。必當出定(為言)但於光法師百年命根等之釋者。依身欲界入滅盡定人。不過七晝夜之前。出定之時。由滅盡定力。入定之間。不損命根出定之後。還更應彼所殘餘命根故為顯此義。假令指年數。百年命根。至年五十。入滅盡定。力入定之間。不損命根。故還更所殘五十年命根云也。非謂實有欲界人。五十年間。入滅盡定。入定之後。所殘餘五十年命根之類歟。
重難云。依身欲界。住滅盡定間。不過七晝夜。必當出定者。何有住滅盡定。或經三月。或經半月。後出定時。即便終之類哉。
答。如彼或誓行捷稚時。滅盡定。或經三月後。初打捷稚。或誓大雨止時滅盡定。經半月後。其雨方止。立別誓願中。不圖可過七晝夜。後滅盡定段食盡故。即便終之類也。故婆沙論(百五三)云。曾聞於一僧伽藍中。苾芻。得滅盡定食時將至。持缽食堂中。是日打捷稚少晚。彼苾芻以精勤故。便是念。何為空過。此不修於善。遂不觀後際。即誓願滅定乃至)打捷稚當出時。僧伽藍事起。諸苾芻等散往他處。經於三月。事方解苾芻僧伽藍中。纔打捷稚。彼苾芻從定而出。即便終。復苾芻。得滅盡定。而常乞食。於日初分。持缽。方欲詣村遇大雨。恐壞色。少肖時停住。即是念。何為空過。此是不修於善。遂不觀後際。即誓願滅定乃至雨止當出。有說爾時雨經半月。有說一月其雨方止。彼從定出。即便此別誓之人。住滅盡定。不過七晝夜之前。必當出定也。故婆沙論(百五三)問答云。問。苾芻。不誓願入滅盡定。云何當出。答。法爾應出。如心定。又彼苾芻。或欲飲食。或欲便利。以彼在定。雖不為損。出即致患。故此因應出定
問。論中解發智論五)隨相續轉。一起便住文云。彼言何義。若所依身。可損害故。損害乃至)是名第二一起便住爾者。寶法師如何釋之耶。進云寶法師釋云。論主釋發智論。或是發智論自釋付或是發智論自釋之有疑。依今此解釋。案論文起盡。上引發智論隨相續一起便住之文畢。下問彼言何義。答若所依身。可損害故。損害。是名第一隨相續轉。若所依身。不可損害。如起而住。是名第二一起便住。文相次第明。述論主自義見。是以。光法師釋此文云。論主答。泰法師解此文。判論主釋。何況。披發智論說。全無若所依身可損害損害等之文。若爾。發智論自釋云事。甚似難思如何。
答。推寶法師或是發智論自釋之釋意。異初釋云論主釋發智論毘婆沙釋發智論文(為言)毘婆沙師釋自部本論文故。云發智論自釋也。非云發智論中。正此釋。故發智論中。全此文云難。不可來歟。退勘婆沙論文云。有說色身相續。謂生欲界。不無想滅盡等至色身相續而轉。所以者何。若身平和。壽則無夭。若身損壞。壽則中夭此文既述隨身損壞。壽有中夭隨相續轉之旨。故准此娑沙有說義。思今論若所依身。可損害故。損害。是名第一隨相續轉等之意。毘婆沙師說。非論主自義意也。寶法師釋第二釋意。若存此趣歟。但於光法師法師釋者。寶法師論主釋。發智論之初釋。即同此等釋意也。今就第二釋問答之二釋。自本其意各別也。何違初釋意為疑哉。
重難云。見今論次下文云。濕羅國毘婆沙師言。初顯障。後顯無障決定非時死毘婆沙師釋別出之。明知。若所依身。可損害故。損害等之上文。是論主自義。非毘婆沙師說云事。
答。勘發智論文云欲界有情。不無想滅盡等至。當言隨相續轉。若無想滅盡等至。及無色界有情。當言一起便往。遮譬喻者不許非時終之義。顯有宗意。非時終也。故婆沙論(百五一)中。解此文云。問。何作此論答。欲止他宗。顯已義故。謂譬喻者。不許非時終。所以者何。如契經說。壽不可救。此故知。無非時死。為止彼意。顯非時終。作斯論此義故。決定非時死之說。故云毘婆沙師言也。非謂云爾故若所依身。可損害故。損害。等之次上文。非毘婆沙師釋歟。
問。光法師出俱非害類。引婆沙論最後有補特伽羅所作未辨文。爾者。最後有補特伽羅者。可通異生聖者耶。答。可通異生聖者也。兩方。若通異生聖者者。既云最後有補特伽羅所作未辨。所作未辨位。唯可限異生也。若依之爾者。婆沙論文。光法師釋。更簡別。何不通異生聖者哉。
答。披婆沙論段之文。述不為自害。亦不他害之類。上云最後有菩薩。舉菩薩最後畢。下云最後有補特伽羅所作未辨。出二乘中依此身。定無學果之類也。故見光法師定判。釋今所載俱非害者畢云此且毘標。非皆遍舉。出今論不舉之類。引婆沙論最後有補特伽羅所作未辨之文。而今中既舉最後身菩薩故。明知。婆沙論最後有補特伽羅者。非是菩薩。唯取二乘云事。若爾二乘中。依此無學果之類。亦通異生聖者。推之婆沙論最後有補特伽羅所作未辨之文。定可通異生聖者也。但於所作未辨位。唯可限異生也云難者。依此無學果之人。未無學果之前。凡位聖位。俱云所作未辨。有何所肖哉。此難之趣。恐不落居歟。尋云。以二乘最後有補特伽羅。何處見哉。答。光法師一)及最後有之論文云。謂依此身。定無學。名最後有。若未證果。必無中處此釋意。最後有之言。通二乘見也。
問。有宗意。異滅三相時起作用歟。
答。時起作用也。兩方。若時起作用者。異滅三相。其體既別。何時起作用哉。是以。今論中。述有宗義云。諸說住等用不時。光法師釋此文。判用不時。前後別起。加之。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三九)中。三體雖時。有前後任此等定判異滅三相。別時起作用見。若依之爾者。異滅三相。於現在世時起用者。有宗之所定也如何。
答。有宗意。異滅三相時起作用也。故光法師釋云。應知。此宗生相未來起用。異滅三於現在世時起用但於今論諸說住等用不之文者。於現在世一剎那頃。義分異滅三相作用。故云用不時。更非實有前後。類足論中。說非滅法云。謂除現在現前滅法。諸餘現在現在世分別滅法滅法。即顯此意也。婆沙論會通同之。
退勘光法師餘所定判解。俱有相應。於法滅位。方興作用二因。令俱生有作用故之論文云。異雖亦時。滅相義。當在後。故偏言滅先日記錄此趣。只守明師相承。今時披見此釋。重散愚昧不審。其兩方疑難。此一文被者歟。
文永二年(乙丑)後四月三日(酉時)於海住山輪院書添之。印宗性。
問。光法師有為四相。引婆沙論(三九)二師說。爾者。初師意。合生相現在。名一剎那歟。答合生相現在。名一剎那也。兩方。若合生相現在。名一剎那者。生相現在二世各別。何合二世。名一剎那哉。若依之爾者。光法師婆沙論初師說云。體雖時。有前後。一法生滅作用究竟。名一剎那此文無諍。合生相現在。名一剎那如何。
答。案光法師解釋起盡。述應知此宗生相未來起用。異滅三於現在世時起用。雖復俱一法上立。所望不同。作用各別畢。就之。問之極促名一剎那。用既別世。何名剎那。答之。引婆沙論二師說。說云。體雖時。有先後。一法生滅作用究竟。名一剎那者。生相未來起用。異滅三相現在起用。故實雖二念。約作用究竟。合生相現在二世。名一剎那(為言)又說云。或生滅位。非一剎那。然一剎那三體。故說三相一剎那者。起生滅作用。雖非一剎那一剎那間。具有其體。故約體說生滅一剎那(為言)故光法師婆沙論二師說畢云。前家約用。後家約時。具三體。各據義。然無評家第二師說。還思初師意。合生相現在二世。名一剎那之旨。炳然也。但於生相現在二世各別。何合二世。名一剎那哉云難者。今此一剎那者。異一念一剎那之常廢立。約一法生滅作用究竟。合生相現在二世。名一剎那也。
問。光法師有為四相。引婆沙論二說畢云。又足解爾者。今此解意。異二師說歟。答。不異二師說也。兩方。若異二師者。光法師婆沙論二師說畢云。又足解云。如文相者。釋成二說意。非別義見。若依之爾者。既置又言。尤可別義哉。
答。見光法師釋云。又足解云。生用起時。名一剎那現在三相用。復名一剎那。此約用起時促。解也此釋意云。上所引婆沙論二師意。雖述然一剎那三體故。說三相一剎那。未顯一剎那分齊。是不足也。故今明一剎那分齊。足其不足。更非別解也。重意云。既云生用起時名一剎那現在三相用時。復名一剎那。成生相現在三相。各別剎那之旨。豈為釋一剎那頃。具生住異滅四相故之別解哉。爰知。非前二師說之外別解云事。但於又言者。雖非別解釋。繼上義意。故置又言。有何所背哉。
已上相承趣也。
愚推云。
問。今論意。二無心定入心。起無間取果用。可通過去了耶。答。可通過去也。兩方。若通過去者。今論中。無說二無心定入心。起無間取果用。通過去。知唯限現在云事。何況。若於過去。起取果用者。豈不招三世雜亂過哉。若依之爾者。光法師餘處解釋中。今論意。二無心定心。起無間取果用通過去如何。
答。勘光法師餘處解釋。引正理論九)謂入定心。居現在位。頓取諸定及出果。亦與最初剎那定果。滅入過去。隨後諸定。及出定心。一一生時。與果非取。先已取故之文。并婆沙論(百九四)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無間異時取果異時與果。若此時取果與果故之說畢云。今俱舍論意。同婆沙評家。不同理任此定判。今論意。二無心定入心。起無間取果用。通過去可云也。但於今論中。無說二無心定入心無間取果用通過去云難者。實以難思。然而且存義云。光法師釋之習。今論分明說之時。同婆沙論評家義釋也。何況。光法師餘處解釋中。述婆沙論意。無間取果用。通過去道理云。若婆沙意。過去既得起與果用。何故不得取果用而今論餘處文云。二因生。餘二緣相違。而興於作用。於過去與果用。所痛作用正理論十)意。異之。或云非過去時。可有作用。此言作用意顯功能。或述由不共故。自果生時。作用雖無。而於自果。與功能上。立作用名。假不許於過去。起作用。故知。今論意。於過去可起取果用。被意也。故光法師餘處釋。今論意。同婆沙論評家漸取漸與之義。非無其由歟。但於過去取果用者。豈不招三世雜亂過哉云難者。光法師餘處會此疑云。初取果者。過去亦起。
重難云。披今論餘處文云定但由三。餘二緣生。無想異熟。非無間緣生見。若爾無想異熟心。與無想異熟心。於過去。初可起無間取果用。若爾初取果者。立現在世會通難成哉。
答。二無心定入心。與初剎那入定。於現在必起無間取果用。故就之云。初取果者。立現在世也。但無想異熟。非無間緣生云事。輒難定之。設雖非無間緣生無相異熟心。於現在必可起因緣取果用。故無間取果用。於過去雖初起之。更不可有三世雜亂過。故寶法師餘處釋云。取果現在者。據因緣等說。不據無間緣等。
問。論中引有頌云。方獸地光言金剛眼天水(等文)顯何事耶。答。於方獸地光言金剛眼天水九種義。智者立一瞿聲云。此意也付之九種義既別。何立一瞿聲哉。
答。論中所引方獸地光言金剛眼天水。於斯九種義。智者立瞿聲之頌文。實以難思。然而且推之。九種義雖異。名義相應故。立一瞿聲歟。故至相寺大師釋(三十要問答下)云。若名與義相應。名既不定。義亦應爾。西方有以一瞿名。目於九義。謂言方地光牛金剛眼天水。以一瞿名。目此九義。名與義定相應者。天因之時。地隨名。與天相應。餘亦如是准此釋可思之。
問。光法師引今論餘處。法無礙解。通依五地云文。作解釋。爾者。初釋意。隨語繫隨身繫中。如何釋之耶。進云。光法師初釋意。隨語繫判也。付之。定法無礙解依地。可隨所緣等繫地。若隨語繫者。法無礙解。何可依五地哉。是以。披今論餘七)文云。法無礙解。通依五地。謂欲界四靜慮。以於無名等故泰法師釋此文云。以於無色地。無名此等釋意。身繫。通欲界四靜慮。故法無礙解。通依五地見。何況。次下論文云。詞無礙解。唯地。謂欲界初靜慮。以於尋伺故。隨所緣詞繫地。定能緣詞無礙解依地。准例法無礙解。其義可同。加之。光法師七)解釋中。引婆沙論。紗無礙解地。在五地。在七地三師說畢云。初說據名隨語繫。故說法無礙解地。後二說據名隨身繫說法無礙解通依地若爾。法無礙解。通依五地者。隨語繫義云。初釋意。非只背今論說。亦相違定判哉。
答。光法師初釋意。能緣法無礙解。雖通五地所緣等。隨能發語。欲界初靜慮地所繫(為言)據能緣心。通於王地。理實等。隨語地之釋。即述此意也。次於今論餘處以於無名等故之文者。法無礙解。通依欲界四靜慮五地無色地。等。不能別下地等。故法無礙解。不四無無色地云也。故光法師釋此文云。以於地。無名等故。彼不別緣下等。故非許上三靜慮等。何可定名身繫義哉。泰法師釋。會通同之。次於詞無礙解例難者。緣詞雖要緣自地。詞為本。故隨所緣詞繫地。定能緣詞無礙解依地也。以緣詞難故。要自在心緣之釋其意在之。緣等自緣詞易故。法無礙解自地。無名等上三靜慮別緣下地等也。次於光法師餘處。據名隨身繫法無礙解通依地之釋者。述當卷第二釋意也。既為各別解釋。更不可及會通歟。
重難云。詞。是俱起和合法也。何約所緣。分易。於依他。論局哉。何況。正理論(七十六)中。釋詞無礙解。唯地云。謂此意言。尋詞二法。能發語故。相不寂靜自性粗動。上此故。寂靜微細。詞無礙解。緣外詞。亦不寂靜。兼動類攝。是故此解地中無初靜慮中。亦尋伺故。於定內。亦此解。極成。但此文者。詞無礙解。唯地。全不由緣。詞難故如何。
答。等有詮表故緣易。詞無詮表故。緣結難也。故婆沙論(百八十)中。明四無礙解三世相云。法辨無礙解三世。詞無礙解過去過去現在現在未來生者未來不生者緣三世思此意。法無礙解。緣等易故。通緣三世。詞無礙詞難故。唯緣自世云也。法詞無礙解所緣易。以之可知。次於正理論文者。詞無礙解緣外。言不寂靜難故。唯依欲界初靜慮地(為言)非云緣詞易者。有何所背哉。
問。光法師意。詞無礙解。唯緣自地詞歟。
答。可緣自下地詞也。進云。光法師釋云。以緣詞難故。要自地心緣付之。依光法師釋。見婆沙論(百六九)緣自地及下地等至中。舉詞無礙解所依。若爾。光法師解釋。豈不違婆沙論所說哉。
答。初靜慮。詞無礙解。通緣欲界初靜慮詞。故詞無礙解。可緣自地及下地詞也。故婆沙論云。七等至緣自地及下地。謂法詞無礙解五通所依但於光法師以緣詞難。故要自地心緣之釋者。緣詞難。要緣自地。詞為本。故有詞地為詞無礙解依地第二靜慮以上。自在無言詞故。詞無礙解。不緣彼地(為言)光法師七)解詞無礙解。唯地。謂欲界初靜慮尋詞故之論文云。詞無礙解地。謂依欲界初本靜慮。以於尋詞故。無言詞。以緣詞難。唯自地故。其意亦同之。同有地中。緣自地詞為本。兼緣下地詞之義邊。更非所遮。故光法師全釋。不背婆沙論說也。
問。光法師引今論餘七)法無礙解。通依五地云文。作解釋。爾者。第二釋意。隨語繫。隨身繫中。如何釋之耶。進云。光法師釋云。又解。下文法無礙解五地者。此是隨身繫家付之。無礙者。名退智緣能詮等。設雖隨語繫。無硬解。何不依五地哉。何況。見婆沙論文。緣自地及下地等至中。舉法無礙解所依。若法無礙解。緣自下地者。寧不云隨語繫哉。依之。寶法師意。存法無礙解。雖通五地所緣隨語繫義如何。
答。光法師第二釋意。緣等難。要緣自地等為本。故隨所緣等繫地。定能緣法無礙解依也。光法師餘處解釋中。指婆沙論(百八十)法無礙解通在五地。在七地二師說云。後二說據名隨身繫說。法無礙解。通依地。以法難。要自地智。緣自地法。即述此意釋。但於婆沙論緣自地及下地等至中。舉法無礙解所依之文者。緣等難故。雖要緣自地。等為本兼緣下地等故。法無礙解所依。緣自地及下地云文。全非相違也。次於寶法師釋者。別異釋也。不足為疑歟。
重難云。勘婆沙論文。問上三靜慮。為名不。答之云。有說有說有。而不可說。評曰。彼不應作是說。寧應說有。而不可說。以無用婆沙論評家意。既不許上三靜慮等之義。何云法無礙解依上三靜慮緣自地等哉。
答。婆沙論今文。隨語繫云師義中。有說意。上三靜慮等云故。評家破而不許也。身繫云師意。上三靜慮等勿論也。評家更不可破之。而光法師第二釋意。今論下文。法無礙解。通依五地者。身繫義判故。云法無礙解依上三靜慮。緣自地等。不可違婆沙論評家意也。
問。法無礙解。唯無記法歟。答。唯無記法也。兩方。若唯無記法者。法無礙解所緣可廣。何唯限無記法哉是以。見識身足論(一)文。色界繫。縱所心。唯無記法之類中。不舉法無礙解相應心。若法無礙解。唯無記法者。何不舉之哉。若依之爾者。法無礙解。緣等。明知。唯無記法云事如何。
答。見今論文餘七)云。謂退智緣能詮法名文身。立為第一法無礙解。唯緣等定。當卷述又名身等流。又唯無記性攝。等唯限無記法無礙解。唯無記法云事。炳然也。但於識身足論文者。不舉盡也。鼻舌身三識身。及無相無相三摩地相應心一類。唯無記法故舉之。四無礙解中。法無礙解。雖唯無記法。餘三無礙解。非唯無記法。故總見四無礙解一類此相濫故。唯無記法之類中。且不舉之歟。如彼通果無記心中。變化心及發業心。雖唯無記法天眼天耳二通。非唯無記法。故總見通果無記一類此相濫。故准無記法之類中。不舉變化心及發業通果心也。
重難云。勘光法師三)解釋。述表業。隨心地繫。非隨身地繫云。論主評取前家。隨心地繫。是親強。身是疏弱。故諸色業隨心判性。若諸色業。隨身地繫。此色業性。應亦隨身。身謂命根眾同分等。無記。色業皆隨身是無記性。不通染。便成大過此故知。隨心地繫。前說為善思此釋意。隨彼定繫地者可隨彼判性類見。若爾隨語繫義為正云釋意。可隨能發語判等性類。而能發語。既通三性。所發等。何唯限無記哉。若雖隨能發語。定名等繫地。不隨能發語判等性類者。此諸色業。皆隨身是無記性。不通染之能破難成。爰知。隨語繫義。為正云釋意。隨能發語。所發等。可通等三也如何。
答。隨語繫義。為正云義意。語得業稱。必由與名俱生。有詮表故。語業望名。極親近故。隨能發語。所發等繫地也。故光法師釋云。以語親能發名身等故初釋意。道理。雖隨語繫義為正。能發心。專欲發業故。隨能發心。判所發二業性類。故二業。通三性。即語業中。隨能發心。成虛誑語不虛難語等。故通不善也。能發心不欲發名故不隨能發心等性類。等只詮表物體許。不成不善性。故唯限無記也。准今論餘三)。此作者心。本欲業之人。但於光法師餘處解釋者。能發心望所發二業。甚親強故。隨能發心所發二業繫地。判性類也。故隨心此諸色業。皆隨身是無記性。不通染之例難。為不正義也。問。光法師明發業通心所緣。作解釋爾者。初釋意。發業通果心。可緣等及心等耶。進云。光法師釋云。解云。既緣名亦緣心等付之。發業通果心者。為發二業也。唯可緣所發業。何緣等及心等哉。是以。變化心唯緣所化四境定。何況。披今論餘處文云。威儀路等三心。香味觸。為所緣境。工巧處等。亦緣於聲。如是三心意識此文無諍。通果心唯五境。不緣等及心等見。如之。婆沙論(八七)中出通果心所緣云。欲界者。唯緣欲界修所斷法色界者。唯緣色界修所斷法若通果心緣心等者。寧不緣見所斷法哉。加之。光法師餘處解釋中。或(九)無記邪智大梵名云。應知此是四無記中。威儀工巧異熟三心。但非通唯色故。或(十)釋欲界無記苦所法。述謂異熟生威儀路工巧處。非通果心唯色故若通果心。緣等及心等者。豈不定判哉。
答。光法師緣名亦緣心等之初釋意。立道理證文也。所謂語業者。由與名俱生。方有詮表。離名之聲。永不得業名故。發業通果心。緣化人所發語業之時。兼緣等(為言)但第二通果心。能緣化人發語等者。即顯此理也。見婆沙論(百三九)文。明生初靜慮成熟欲界近行。三師說之中。第三師云。有說成就六。謂六捨近行。即通果俱。此心容有總別緣故此文明述通界心別六境之旨。故發業通果心。可緣等(為言)法分別行亦容此故者。即指此文也。既許緣等。故亦可緣化人所發二業剎那等起等得意也。既緣名亦緣心等之釋。其意在之。重意云。發業通心所因等起緣化人所發未來二業之時。緣語業俱生等及二業剎那等起心等(為言)但於變化心例難者。變化心。不緣非所化境故。唯緣所化四境也。次於今論餘處威儀路等三心等之文者通果心之為本。所緣所化事。及所發業故。五境云也。緣所發業之時。兼緣等及心等之義。更非所遮。次於婆沙論通果心唯緣色界修所斷法云文者。發業通果心。緣心等云釋意。因等起心緣所發未來業之時總緣業剎那等起心等云故。雖許緣心等。不緣見所斷心等也。次於光法師十。)兩處。唯色故之釋者。述當處若發業通果心。但二業之第二釋意也。
重難云。婆沙論三師意。通果心通六捨行者。通果心。總等境故通雜緣法。捨近行云也。何以此文。為通果心別緣法境之證據哉。就中光法師判於三說中。初說為正。第三師說。非正義見。豈以不正義為證據。作既緣名亦緣心等之釋哉。
答。婆沙論三師。既許通果心。別五境。寧無別緣法境之義哉。何況。第二釋會意此文云。而言通法分別行者。據總緣說。故名緣法。非緣七種法故名緣法爰知。初釋意。通果心通法捨行者。有別緣法境之類意。取其緣法境之邊。為證據也。次。光法師判於三說中。初說為正。以第三師說。為不正義事。不許通果心。別緣六境之義故也。全非降緣法境之邊。重意云。不許通果心別緣六境。云義故。以第三師說。雖為不正義。通果心緣法境云事。自此第三師意出。以之為證據作發業通果心。緣等及心等云釋也(為言)。
尋云。勘婆沙論文云。等者。謂善不善無記心。各與三種心。展轉相緣。唯除不善異熟。以彼唯在五識身故。餘無記心。有展轉義發業通果心。緣心等云釋意。以此文。可為證據耶。
答。以此文不可為證據。唯除不善異熟者。五識決定緣心等故。偏除之也。以彼唯在五識身故者。即述此意也。意識之中。雖緣心等之類。多緣心等故。不除之歟。何可備發業通果心。緣心等之證據哉。
問。光法師明發業通心所緣。作解釋。爾者第二釋意。發業通果心。二業時。兼緣能造大種俱起香味等歟。答兼可緣之也。兩方。若兼緣之者。光法師述第二釋意云。若發業通果心。但二業此釋無諍。不緣能造大種俱起香味等見。若依之爾者。能造大種俱起香味等。是極近法也。發業通果心。二業之時。尤兼可緣之哉。
答。發業通果心。二業之時。兼可緣能造大種俱起香味等也。故光法師餘處引婆沙論若生初靜慮成就欲界一。法捨近行。即果俱。總等。為境起故(略言引之)之文畢云。此初師意說。縱語業。亦兼緣能造觸。或身業。兼緣香味觸。緣語業香味觸。故但名法捨近行光法師意。以此師說判正為故。設雖第二釋意。業通果心。二業之時。兼緣能造大種俱起香味等可云也。但於但二業之但言者。初釋云既緣名亦緣心等故。第二釋異之云不不緣等。若化心但緣四境。若發業通果心。但二業。不緣俱起等。剎那等起心等。但二業(為言)兼緣能造大種俱起香味等之義邊。更非所遮也。
問。光法師解釋中云。非緣七種法故名緣法爾者。今此七種法者。唯限法處攝歟。答。不限法處攝也。兩方。若唯限法處攝者。光法師餘處定判中。法分別所緣。不限法處攝見。若依之爾者。披今論餘處文云。此所說。受想行蘊無表色三種無為如是七法。於處門中。立為法處於界門中。立為法界准此文思之。今此七種法者。唯可法處攝也如何。
答。光法師。發業通心緣等云初釋意。以婆沙論(百三九)第三師。通果心通六捨近行云文為證據。法分別行亦容此故者。即顯此意也。而若發業通果心。但二業。云第二釋意。會之云。而言通法分別行者。據總緣說。故名緣法。非緣七種法故名緣法者。通果心通法捨行者。總等境故。名法捨近行。是雜緣法捨近行也。非六處法處七種法。故名法捨近行(為言)故今此七種法者。六處法處攝。不限法處許也。但於今論餘如是七法於處門中立法處之文者。當卷所舉七種法者。是不雜緣法捨近行所緣七種法也。法處中有受想行蘊無表色三種無為之七種法。非今所論。不足為疑歟。
問。光法師異熟同分相。會俱舍理兩論相違云。理據五趣四生異熟同分。橫望以論。此論據引一生眾同分。堅望以說爾者。正理論意。堅望怕說。通中生二有。一生眾同分者。趣生同分歟。答。非趣生同分也。兩方。若趣生同分者。趣生同分。其相既別。以通中生二有。一生眾同分。何云趣生同分哉。若依之爾者。光法師所引正理論四)中。述云何異熟。謂地獄卵生等。趣生同分一切異熟同分。皆趣生同分攝見。爰知。通中生二有。一生眾同分者。趣生同分攝云事如何。
答。堅望所說。通中生二有。一生眾同分者。非同分中有生有。趣非趣異故。非生同分中有化生生有胎卵濕異故。今此總眾同分者。非趣生同分也。光法師此論。據引一生眾同分。堅望以說。故通中生二有。非是四生中生也之釋。即顯此意也。但於光法師所引。正理論云何異熟。謂地獄等等之文者。一切異熟同分。不過趣生同分。故云爾也。通中生二有。一生眾同分者。是天同分。人同分等。非趣生同分。故正理論說。全無相違也。
問。家家聖者三緣緣生同分異熟同分歟。答。可異熟同分也。兩方。若異熟同分者。光法師所引正理論四)中釋等流同分云。學無學等。所有同分以知。等流同分云事。若依之爾者。彼緣者。名三二生。彼上同分。何非異熟同分哉。
答。家家聖者三緣緣者。名三二生。故彼上同分。定可異熟同分。是以。見光法師所引正理論四)文。云云異熟。謂地獄等及卵生等趣同分簡別。以生同分。名異熟同分也。但於正理論學無學所有同分之文者。約有學聖者有多類同分異熟因生趣同分。是異熟同分異生同分有學同分。是等流同分。故學無學所有同分等流同分者。就異生同分。所得同分。論之也。非遮三二等上同分。是異熟同分。有何所背哉。
(寫本云)文永二年(乙丑)後四月九日(申時)於海住山輪院抄之畢去年窮冬下旬之比始此卷抄今歲孟閏月之候終其微功前後百餘日送春迎夏問端三條聚文探不顧愚鈍之性憖記難答之詞為之今生涯之思出宛之當來世之勝因當山本尊觀音薩埵知見此勤佛法擁護春日哀愍此志施冥助一期終焉之暮成就內院之宿願垂引攝於三會說法之曉證得中道唯心妙理乃至有緣無緣迴向不限自界他界濟度無漏(而已)
右筆華嚴宗末葉大僧宗性(年齡六四)(夏二)
文二年(亥巳)為八幡宮每月五日講問出題問以他筆寫之者也。五月一日
三論末學英訓(五八)

俱舍論第五卷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