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第六卷抄上
輸入者 黃紹亮
問題
問。光法師。能作因得名。作依主釋云。謂能作是親因今此親因者。指能作因中親因歟。為當以餘五因。名親因歟。
問。論主意。可許六因耶。
問。頌文云。除自餘能作能作因除自體故。光法師如何釋耶。
問。頌文云俱有互為果今此互為果義。為論主始所立。為當有宗古義歟。
問。地大種與地大種。可為俱因耶。
問。婆沙論評家意。四大種體增義歟。
問。光法師釋十隨轉中一果。不取俱生展轉士用果。取同時造作得者爾者。餘同時造作得者。俱有因造作歟。
問。正理論中。釋十隨轉一果云。俱攝士用及離繫果寶法師意。今此士用果者。可通有為士用果耶。
問。心王與心隨轉上隨相可為俱有因耶。
問。光法師舉八對非俱有因法畢云。彼隨相等。望本法等。橫望而言。非能同取一果一異熟及一等流故爾者。堅望之時。可取一果等耶。
問。寶法師意隨相與本法。同取後一果。可名同一果耶。
問。初無漏思以業可為俱有因耶。
問。論中釋無覆無記同類因。舉四師說。爾者。初師意。四大意處展轉相望。互可為同類因耶。
問。論中釋無覆無記同類因。舉四師說。爾者。光法師意。何義為正義耶。
問。光法師釋中。十位同類因相初釋意。此論當婆沙一師義爾者。此論意後位已生法與前位不生法。可為同類因耶。
問。正理論中。釋十位同類因相云。有餘師言。羯刺藍位。與能位為同類因爾者。寶法師對此論。如何釋之耶。
問。今論中。證前生善根與後相似生未生善根。為同類因義。引發智論何文耶。
問。光法師釋無時非因難。引婆沙論七說。爾者。依評家意。如何會此難耶。 問。正理論中。通無時非因難。舉三因作論。六因作論二說。爾者。寶法師意。以何說為正義耶。
問。寶法師釋無時非因難。引正理論能為因。後無時非因文。爾者。可云婆沙論評家義耶。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文解非心為因法。舉二師說。爾者。初師意。非心為因法者。不以心唯為同類因義歟。為當不以心為五因義歟。
問。決定當入正性離生。初無漏心。悉名非心為因法歟。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文。解非心為因法。舉二說。爾者。初師意。辨有涅槃法無涅槃法二異生義可有耶。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文。解非心為因法。舉二師所說。爾者。第一師意。如何釋之耶。
問。婆沙論中。解品類足論所說非心為因法。舉二師所說。爾者。寶法師。依第二師說時。無涅槃法。名非心為因法歟。
問。舊婆沙論中。解品類足論非心為因法。舉二師所說。爾者。第二師意。以無涅槃法。名非心為因法歟。
問。無色界可有非心為因法耶。
問。異熟四相。與等流同分。可為同類因耶。
問。九上緣惑可為遍行因邪。
俱舍論第六卷本義抄上
問。光法師。能作因得名。作依主釋云。謂能作是親因今此親因者。指能作因中親因歟。為當以餘五因。名親因歟。答。以餘五因。名親因也。兩方。若指餘五因者。既釋能作因得名。云謂能作因是親因。何可就餘五因論之哉。若依之爾者。餘五因既親因。能作是親因尤可指彼哉。
答。光法師於能作因得名。作依主釋之時。云謂能作是親因。尤可指餘五因也。此釋意云。能作之號。名餘五親因。於此親因。有不障礙疏義故。能作之因。名能作因云也。若指能作因之中親因。云能作是親因者。於能作親因難有依主釋義哉。此釋意。約一切能作因。有依主釋云也。彼遍行因得名。不作依主釋云事。與遍行惑為因之時。二分雖有依主釋義。亦與非遍行惑為因故。偏難名遍行之因云也。故光法師即釋此事云。遍與五部染法為因。故名遍行。行行即因名遍行因持業釋。不得言遍行之因。以亦通與非遍為因故(云云)准之思之。能作因得名。作依主釋之時。唯約一類能作疏因。不可作依主釋也。
重難云。光法師第七卷疏云。又解能作中。既有親疏。而得說言能作之因。增上之中。亦有親疏。亦可說增上之緣(云云)此釋無諍。於能作因中。論親因疏因見如何。
答。此釋意云。於能作因。就親因疏因。作依主釋。如於增上緣約親緣疏緣。可作依主釋(為言)非謂能作因中。分親因更非相違也。
一義云。述謂能作是親因。餘不障者是疏因。約能作因中。分親因疏因也。此釋意云。於能作因得名。作持業釋。是本義也。此上約疏能作因一類。亦可有依主釋云也。光法師第七卷疏釋。即此義證據也。但此義意。會遍行因不作依主釋。者遍行隨眠中一類。與非遍行隨眠不為因之類故。混難云遍行之因也。能作因中。約疏能作因一類。可云能作之因。故就此類作依主釋也。
問。論主意。可許六因耶。答。不許也。兩方。若云許之者。頌文云許因唯六種。長行述對法諸師。許因唯有如是六種。偈頌長行。同置許言。豈非顯不信之義哉。若依之爾者。披論文前後。未見破六因之文哉。是以。寶法師引此亦有餘同類因等。是故俱有因義。得成之論文云。論主許有部俱有因義也(云云)俱有因既許之。餘因何不許之哉。何況。六因正出大乘論說。論主尤可許之哉如何。
答。六因是非經說。故論主意。不許之也。故見本論文。偈頌云許因唯六種。長行述對法諸師許因唯有如是六種。偈頌長行。同置許言。是顯不信之義也。是以。光法師釋此文云。許因唯六。簡異諸宗。寶法師釋。此文云。此以四緣有經文說。六因無經文故。故云對法諸師許因唯有六種。此明無增減也(云云)圓暉法師釋云。經部等宗。不許六因。無經說故。許有四緣。有經說故。然有部宗中。迦多演尼子大阿羅漢。靜室思惟言。有六因經。是諸天傳來。非餘部許。故論云對法諸師許因唯有如是六種論主意。不許六因云事。此等定判。最分明哉。何況。當卷論文。云而諸世間。種等芽等。極成因果。相生事中。未見如斯同時因果。餘卷論文。云仁難許爾。契經中不許此二互為因果。論主意。不許同時因果見。若不許同時因果者。不可有俱有相應二因事。亦必然也。不立俱有相應二因者。餘因亦不許之哉。加之。廣勘諸論說。婆沙論云。然此六因。非契經說。但說有四緣性。謂因緣性廣說(乃至)增上緣性。今欲以因分別緣故。說此六因(云云)寶法師引正理論。如是六因。非佛所說。如何本論自立此名。定無大師所不說義。阿毘達磨。輒有所說。經中現無。由隱沒故。自相可得有之文畢云。准此論文。六因四緣。是小乘義。四緣有文。六因無文。以無正經文故。言對法諸師。許因唯有如是六種任此等定判。全無一經。明說六因之說歟。故論主意。朋經部宗義。不許六因也。但於寶法師。論主許有部俱有因義也之解釋者。論主意。實雖。不許俱有因。本宗義故。一往亦許俱有因之門有之。寶法師解釋。即顯此意也。次於大乘論中。亦說六因之難。更寶法師雖釋大乘對法論。亦有六因。能作因有二十因。未委釋其相。退撿對法論文。第四卷未次第釋能作因。俱有因。相應因。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相。其名雖同俱舍等說。其義全異有宗所談。彼論依憑。又不知何經說。故寶法師釋。云未知大乘十因六因及四緣義。出何經文。若爾。論主意。何必可依用哉。何況。彼述大乘義門。既非小乘所談。故疑難之旨。旁無其過歟。
重難云。婆沙。正理。一說意。述六因諸經處處散說之旨。設雖散說。若出經說者。論主意何不許之哉。次今論之許言。若顯不信之義者。顯宗論何不改頌云許因唯六種哉。
答。見婆沙正理所引經文。未正列六因之名。薩婆多師設雖備六因證據。餘部不可必依用之。彼是名見為根。信證智相應之文。何必說相應因哉。眼及色為緣生眼識。三和合故觸俱起。受想思之文。何必說俱有因哉(餘因證文准之可思)故以此等經文。為六因證據事。甚以????也。論主意。不可依用之歟。次於顯宗論頌。可改許言云難者。論主為顯不信之義。雖置許言。泛爾之許言。互自他共。強不違何之言。顯宗論頌。不改許言也。非如傳說言偏顯不信之義。故非強疑歟。
問。頌文云除自餘能作能作因除自體故。光法師如何釋之耶。進云。光法師釋云。自於自體。恒為障礙。故自望自。非能作因付之一切諸法。恒不失自性。若自體障自體者。何可有可生之義哉。何況。諸法自性。恒不失其性。更不可云障自體哉。
答。自於自體。恒為障礙之理。實似難思。元瑜疏云。即自於自。恒為障礙。謂彼自體障礙自體。不令改轉故。即障因。惠暉疏云。以自體恒障自體。如一念眼識現在。第二眼識同時。如何得生。以相障故。自體不為自體為能作因也兩師同雖述自體障自體之旨。難得其意。暫任常談。思此事。刀自不切刀。指自不觸指等之理。是自體障自體之義也。故元瑜疏釋正理論。謂無障義是能作因。自於自體。恒為障礙之文云。又解。如刀能割為用。若有障礙。便不能割。更不自割。明知自礙。割他之障。或有或無。割自之障。曾無暫捨。如是諸法。自於自體。無成因用。故言恒障之。正理論云。有餘師說。自於自體。不見有用。故非因緣。猶如指端刀刃眼等婆沙論云。復次若自性於自性。為能作因。便違世間諸現見事。謂指端不自觸。眼不自見。刀不自割。諸有力人。不能自負。如是一切(云云)准此等說。又可思其意也。
私云。述自體望自體。非能作因事。正理論舉四異說。婆沙論有八復次。可引見之。
問。頌文云俱有互為果今此互為果義。為論主始所立。為當有宗古義歟。答。可云有宗古義也。兩方。若云論主始所立者。光法師釋法與隨相。非互為果。然法與隨相。為俱有因之論文云。論主出說一切有部師過圓暉法師解釋同之。若爾。互為果義。是有宗古義云事。解釋最分明哉。若依之爾者。婆沙論中。以同一果義。釋俱有因。未正舉互為果義。知非有宗義云事。是以。正理論中。互為果義付過失。遂在同一果義見。顯宗論中。改頌結俱有一果法。互為果義。若有宗古義者何正理論難之。顯宗論改頌哉。加之見光法師解釋前後。上舉俱舍師救。非同一果義。成互為果義。下引入阿毘達磨論諸有為法。更互為果。或同一果。名俱有因之文云。述俱舍師釋云。彼論後造。言互為果學我世親阿闍梨也一段解釋。無諍互為果義。可論主始成立見如何。
答。以互為果義。釋俱有因云事。可云有宗古義也。其故凡六因者。獨出有部一宗義。設雖互為果義。何非有宗古義哉。是以。論文云。法與隨相。非互為果。然法與隨相。為俱有因。非隨相於法光法師釋此文云。論主出說一切有部師過圓暉法師釋此文云。此文是論主出有宗以互為果。釋俱有因有過也此等解釋。無諍互為果義。是有宗古義見。何況。寶法師解釋中。舉互為果同一果二義畢云。順正理師。以違婆沙故。從一果。入阿毘達磨。將不違理。遍舉二因。此論略故。但舉其一此論略故但舉其一之言。無諍互為果同一果二義。俱有宗本義見。加之。正理顯宗兩論中。雙舉互為果同一果二義。若非有宗義者。何二義俱可舉之哉。就不中正理論明相應俱有二因差別。有餘師說。由互為果義。立俱有因若論主始所立者。可云經主義。更不可云有餘師說哉。顯宗論述相應俱有二因差別。不置有餘師說之言。云由互為果。立俱有因(云云)若非有宗古義者。彼論直載之哉。加之。雜心論中。偈頌云當知共有因展轉為因果。長行云若一時起展轉為果。是共有因。或云有對造色非展轉果故非共有因俱舍以前論藏中。更舉互為果義。非論主始所立云事。誰可疑之哉。但於婆沙論中不舉互為果云難者。設雖有宗古義。何必婆沙論中。可舉盡之哉。有宗古義中。婆沙論文。不舉之事。例證非無歟。次於正理論破互為果義。顯宗論改頌云難者。設雖有宗古義非所存義之時。正理論破之。顯宗論改頌。亦有何疑哉。雖有宗古義。顯宗論改頌事。彼如云三界染心中。得六六二種。色善二學三。二無餘自得。述此上十七處。名色界於中。初二二三三。第四靜慮八等也。次於光法師一段解釋者。有宗二義之中。俱舍論偏明互為果一義。故付之俱舍師偏成互為果義。亦述學我世親阿闍梨也也。云爾者。非謂互為果義。論主始案立也。
重難云。以互為果義。釋俱有因者。有宗古義云事。暫可許之。但以光法師圓暉法師釋。為證據事。不可然。彼凡論主不許同時因果。故論主於有宗所立俱有因。出過云事也。差別互為果同一果二義。非謂互為果義付過。何為證據哉。
答。此事實爾也。只備一往證據哉。
問。地大種與地大種。可為俱有因耶。答。不可為俱有因也。兩方。若為俱有因者。婆沙論并正理論中。地大種與地大種。不為俱有因見。若依之爾者。多種地大種極微。造一所造色之時。地大種何不為俱有因乎。
答。婆沙論(十六)云。應作是說。四大種體。若有偏增。若無偏增。地為三俱有因。三為地俱有因。所以者何。地不觀地生所造色。以一切法不知自性及同類體為他因故。乃至風大種亦爾正理論(十五)云。如四大種更互相望。為俱有因。雖有體增體不增者。而更一一更互為因。自體不應待自體故。亦不應待自類體。故一一大種。唯待餘三。要四大種。異類種集。方有功能。生造色故此等文意云。地大種藉餘三大種力。餘三大種藉地大種力。造一所造色。四大種相望互為俱有因云也。如堅等物。有同時設雖有多種地大種極微造之。無有地大種極微藉地大種極微力。造一所造色之義。故地大種極微。望地大種極微之時。闕同一果之義。故不為俱有因事云也。餘三大種自燈相望。不可為俱有因事。准之可知。若如此得意之時。難勢自被遮乎。
問。婆沙論評家意。存四大種體增義歟。
答。婆沙論中。有四大種體增用增二說。不舉評家義也。兩方。若云存體增義者。婆沙論中。雖舉四大種體增用增二說。未判正否哉。若依之爾者。光法師今解釋中。引婆沙論評家義云。四大種體。若有偏增如解釋者。婆沙論評家意存四大種體增義見如何。
答。見婆沙論文。云應言大種體有增減。云有說大種體無增減。雖體增用增二說。更無判正不。是以。光法師餘處解釋中云。然婆沙(一百三十一)說。四大種。或說體增。或說用增。然無評家。俱舍同用增。正理同體增但於光法師今所引文者。正見婆沙論(十六)文云。評曰應作是說。四大種體。若有偏增。若無偏增。地為三俱有因。三為地俱有因若有偏增者。當體增義。若無偏增者。當用增義也。若如是得意之時。評家意。非唯存用增義也。
一義云。見婆沙論次上文。云有欲令四大種體有偏增者。彼作是說。地大種與四大種。為俱有因。四大種與地大種。為俱有因。所以者何。地大種有多體於中一與多。為俱有因。多與一為俱有因。故乃至風大種亦爾。許地大種與地大種。為俱有因之義。評家破比師義。設四大種體。若有偏增。若無偏增。地大種與地大種。不可為俱有因云也。若爾。若有偏增。若無偏增之言。遂指前二師說也。不自義云若有偏增。若無偏增。更非疑也。
問。光法師釋十隨轉中一果。不取俱生展轉士用果。取餘同時造作得者爾者。餘同時造作得者。俱有因造作歟。答。可通俱有因造作也。兩方。若云非俱有因造作者。更釋俱有因相。明知。心隨轉義之中。一果所取同時造作得者也。尤可云俱有因造作哉。若依之爾者。光法師解釋中。上舉俱有相應因同時造作展轉士用果畢。下云餘同時造作得者。文言起盡。無諍非俱有因造作見如何。
答。光法師釋取餘同時造作得者事。述隨轉法同時取一果之義也。故若俱有因造作。若餘能作因造作。是時取一果之時。可云同時造作得者也。但於光法師解釋者。上不說俱有相應因同時展轉士用果者。只是除互為果義也。不自體以自體為果故。無同一果義故也。若除自體。受想等心所。以思等心所。同為一果見之時。尤可有同一果義。若有俱時同取一果之義者。又可云同果造作得者也。故云所餘同時造作得者。可通俱有因造作也。重意云。俱有因所造之中。互為果之邊。一果之言。不可取之。今此十隨轉中。言一果者。不說俱生展轉士用果。以自非自體士用果。故非一果義者。即述此意也。同一果之邊。一果之言。可取之。取餘同時作得者者。即顯此意也。故取餘同時作得者。者俱有因所造歟。亦全非俱有因所造歟。云疑答之時。通俱有因造作可答也。但此外非俱有因所造。亦有餘同時造作得者事。更非所遮也。故惠暉疏云。及餘同時造作得者。即是同時心心所造作得。散無表色。同時心王心所。共取無表色果此釋意云。以散無表色。望彼剎那等起心心所。名同時造作得者也。故云取餘同時造作得者。亦通能作因造作事。可許之也。
重難云。就惠暉疏釋難思。以散無表色。望剎那等起心心所之時。剎那等起心心所。更無有力用。寧可云同時造作得可用果哉。述異心無心亦恒轉故散無表現起之時。有入無心定之義見。若必依心心所勢力。散無表色轉者。豈可有入無盡定之義哉。爰知。散無表色。不必以心心所。為隨轉所依云事。若爾。以散無表色。望剎那等起心心所之時。難云同時造作得者哉。
答。惠暉疏釋。實以難思。然而以剎那等起心心所。望散無表色之時。聊有其力用故。云有同時造作之義歟。
尋云。元瑜疏出此同時造作得者體。如四大種所造有對色等此釋甚難思。四大種是非心隨轉法。釋心隨轉義之一果之言。豈可攝之哉。
答。元瑜釋意。釋心隨轉義之中。一果之言。不攝四大種。為顯同時造作得者相。如四大種共生一所造色。云餘同時造作得者(為言)是則出此類許也。非指其體。置如言即顯此意也。
問。正理論(十五)中。釋十隨轉中一果云。但攝士用及離繫果寶法師意。今此士用果者。可通有為士用果耶。答。以實義云之。可含有為士用果。但文面不取之也。兩方。若攝有為士用果者。寶法師解釋中。引光法師正理論所說士用果言。攝一果士用果盡云義畢云。今許正理說士用果者。以離繫果不攝不生士用果盡。非是欲攝餘有為法無間隔越士用果也如解釋者。今士用果。定唯攝不生士用果。不攝有為士用果見。若依之爾者。見正理論所說。今此士用果言。雖簡俱有相應因同時展轉士用果。可攝餘俱生無間等士用果見如何。
答。以實義云之。正理論釋十隨轉中一果云。但攝士用及離繫果之中。士用果內廣。可含有為十用果也。即俱生士用果中。取除俱生展轉士用果之外。餘同時造作因者。無間士用果中。取除同性無間之外。餘異性無間。隔越士用果中。取除異熟果之外。餘隔越遠士用果。及取不生擇滅士用果也。其道理光法師解釋也。但於寶法師定判者。淮婆沙文。得正理意也。所謂婆沙論中。云一果者。謂離繫果。一果之中。不取士用果事。恐濫俱生展轉士用果故。一果之中。唯舉離繫果也。准之正理論意。一果之中舉士用果。唯限無為士用果。不取有濫之有為士用果(為言)是則付文面所舉也。又如此得意故。不用光法師釋也。以實云之。婆沙論意。一果之中。遂可含有為士用果。故正理意。准彼可思之也。
問。心王與心隨轉法上隨相。可為俱有因耶。答。不可為俱有因也。兩方。若云為俱有因者。見論文。心王極少與五十八法。為俱有因而是五十八法中。無舉心隨轉法隨相。知。心王與彼不為俱有因云事。若依之爾者。見論文出八對非俱有因法。云隨心轉法隨相於心。雖述心隨轉法上隨相與心王不為俱有因。未云心王與彼不為俱有因哉。若互為不為俱有因者。可云隨心轉法。隨相心王展轉相對哉。
答。論文云。此中心王極少。猶與五十八法。為俱有因。心王與心髓轉法上隨相。不為俱有因云事。尤分明也。光法師即釋其故云。心王望九十八法。極少猶與五十八法。為俱有因。謂大地法及彼四十本相。心八本隨。名五十八法。除大地法上四十隨相。以隔遠故。力不及彼。非俱有因但於隨心轉法隨相於心之論文者。上云謂隨相各於本法。隨相與彼本法。不為俱有因之旨明畢。此上隨心轉法上隨相與心王。不為俱有因云添也。許心王與心隨轉法上隨相。為俱有因之義邊非云隨心轉法隨相於心也。
有人云。心王之上四本相。名心隨轉法。而心王與彼上隨相。為俱有因故。云隨心轉法隨相於心。不云各互相對也。
難云。心王望心王上相之重。謂諸隨相各於本法之句更顯畢。重難云。隨心轉法隨相。於心之時。更不可有心王望心王之上隨相論之云義也。
問。光法師舉八對非俱有因法畢云。彼隨相等。望本法等。橫望而言。非能同取一果一異熟一等流故爾者。堅望之時。可取一果等耶。答。同可取一果一異熟及等流也。兩方。若不取之者。解釋更意置簡別言。述橫望而言。明知。堅望之時。可取一果等云事。若依之爾者。案八對非俱有因法相。設雖豎望。更不可取一果等哉。
答。橫望而言者。如本法之上並安之四隨相等。以此四隨相。望本法并此四隨相。各互相望等。云橫望而言也。如此見之時。不能同取一果一異熟及一等流故。云橫而言非能同取一果一異熟及一等流故也。於餘非俱有因法。論橫望之義。准之可知之。翻之思之。以本法之上小生。望彼大生。以心隨轉法上小生。望彼大生。以有對無對造色。各望彼上四相等。可云豎望也。如此見之時。同可取一果一異熟及一等流。故為簡此義邊。故橫望之時。不取一果等也。
問。寶法師意。隨相與本法。同取後一果。可名同一果耶。進云。寶法師不名同一果釋也。付之。隨相與本法。同取後一果。尤可名同一果哉。是以。光法師難異時同一果云。如本法與大相。同得後一果。更爾隨相望於本法。應名俱有因如此釋者。隨相與本法。同取後一果。可名同一果見如何。
答。寶法師八對。非俱有因法。縱橫望縱豎望都無同一果義得意故。前四對法。彼此相望。亦無同一果義(為言)故隨相與本法。同取後一果。非同一果義釋也。其意云。彼此之法。雖同取後一果互不與力取之。不名同一果。猶兩人共證擇滅無為。其果雖是一物。不名同一果云也。但光法師意。
問。初無漏思以業可為俱有因耶。答。可為俱有因也。兩方。若不為俱有因者。以性相思之。初無漏思以隨轉身語二業。可為俱有因也。若依之爾者。品類足論於非業為因法之中。舉初無漏思如何。
答。心隨轉法。展轉相望。互為俱有因者。諸論一同之性相也。故初無漏思。以隨心轉身語二業。為俱有因云事。道理必然也。更不可疑之。但於品類足論文者。暫出本論一段之文。可料簡之。所謂見本論文。出業法云謂身語業及思。廣舉三業。述業為所緣法。云謂三識身及相應法。出三識身等准此等文。業法中廣取身語二業云事。尤分明也。但業俱有法。并隨業轉法中。同置除思之言。無取思業。以之思之。廣論業法之時。雖亙三業。思是業本故。以思為業之伴之門。大忌之也。故業俱有法。并隨業轉法中。不取思也。准知。自法體業不見。以業為因之法中。不取思也。自法體業不見。以業為因之時。其體是業之伴聞故。以初無漏思。云非業為因法也。自本非遮出業類之時。兼取身語二業之義邊。故一段論文。全非相違也。
一義云。發智論中。廣述俱有因相。不云隨心轉身業語業與心為俱有因。婆沙論(第十六)會之有三師說。寶法師所引正理論(十五)會之出多故。所詮會通之趣。無由發智論之文面。不云隨心轉身業語業與心為俱有因也。准此發智論文。思彼品類足論意。實雖初無漏思以隨心轉身語二業為俱有因。文面不云故。以初無漏思。云非業為因法也。
私云。此義雖似有所據。實非文意。說二義之中。可存前義也。就前義猶有深意也。所謂品類足論意。思是業之本故。同時相望之時。以思見業之伴之門。大忌也。故業俱有法中。無取思。即以思是非業俱有法定。而俱有因之習。有俱有法不為俱有因。無非俱有法為俱有因。故今論云。諸由俱有因故成因。彼必俱有。或有俱有。非由俱有因故成因故若爾。乍云思是非業俱有法。如何亦可云思以業為俱有因哉。此條道理實不可得也。故品類足論今文。尤有深意也。
問。論中釋無覆無記同類因。舉四師說。爾者。初師意。四大意處展轉相望。互可為同類因耶。答。互不為同類因也。兩方。若云互為同類因者。四大意處。其性疏遠也。設雖初師意。不可云互為同類因哉。若依之爾者。光法師引婆沙論四大意處。展轉相望。不言有同類因之文為證據。以第四說為正判。若初師意。不云四大意處展轉相望。互為同類因者。何可成初師不正義之旨哉。
答。四大與意處。其性甚疏遠。故初師意。不可云互為同類因也。但於光法師解釋者。婆沙論不云四大意處展轉相望。有同類因故。以之准例。無記色蘊與無記四蘊。展轉相望。不為同類因云義。是正證也。故光法師釋云。無記四蘊大既望意處。展轉相望。不言有同類因。以此准知。無記色蘊望無記四蘊。展轉相望。非同類因者為正云爾故非謂初師意。四大意處。展轉相望。為同類因也。
重難云。寶法師。述初師為正之旨。不云一切無記色蘊為無記四蘊。展轉相望。為同類因。無記心品。發無記色業之時。能發心品。所發色業。展轉為同類因云也。若爾。光法師引婆沙論不云四大意處。展轉相望。為同類四之文為證。成初師不正義之旨。猶以難思哉。答。
問。論中釋無覆無記同類因。舉四師說。爾者。光法師意。何義為正耶。進云光法師第四說為正釋也。付之。善染污五蘊。各展轉相望。為同類因定。准而思之。無記五蘊。展轉相望。為同類因云初師義。尤可為正義哉。何況。見論文初師無置有說之言。至第四說。置有餘師說之言。何以有說為正義。以本義為不正義哉。加之。婆沙論中。四大望法處中四相。為同類因(見)若爾。無記色蘊望無記行蘊之時。為同類因云事。婆沙論說。既分明也。寧以無記四蘊與無記四蘊。展轉相望。不為同類因云第四說。為正判哉。是以。寶法師釋述初師為正之義如何。
答。光法師釋。第四說為正事。源依婆沙論文。所謂婆沙論中。實意處。展轉相望。不言有同類因。故無記色蘊與無記四蘊。展轉相望。不為同類因云義。為正釋也。次光法師引婆沙論此文畢云。無記四大。既望意處。展轉相望。不言有同類因。以此准知。無記色蘊。望無記四蘊。展轉相望。非同類因者為正。但於以善染污五蘊。各展轉相望。為同類因。作例難者。無覆無記。勢力劣故。異類相望。不為同類因。善染污五蘊。勢力強盛故。展轉相望。互為同類因也。更非相例。次於第四說置有餘師說之言云難者。正義置有餘師說之言。其例非一。如云餘說下亦有由中招異熟等也。次於婆沙論四大望四相。為同類因之文者。光法師會此文。作二釋云。此論中云無記色蘊。望無記四蘊。展轉相望。非同類者。望心心所說。非望四相。以色蘊。望行蘊中。四相展轉相望。定為同類因。此在不疑。又解從多分說。雖無記色蘊望無記行蘊中四相。得作同類因。若無記受想識三。及行蘊中除四相餘法。即非同類因。從多分說故。言無記色蘊望無記四蘊。非同類因。此中總望四蘊作法文意顯也次於寶法師解釋者。人師解釋。不必一准。不可劬勞也。
問。光法師釋中。十位同類因相初釋意。此論當婆沙一師不正義爾者。此論意。後位已生法與前位不生。可為同類因耶。
答。可為同類因也。兩方。若為同類因者。後位已生法。與前位不生法。為同類因者。婆沙評家義也。而今論更同婆沙不正義意。何不許此義哉。若依之爾者。以道理思之。後位已生法與前不生法。何不為同類因哉。
答。光法師初釋意。今論意後位已生法。與前位不生法。可為同類因也。其道理必然也。何不許此義哉。但與婆沙評家義異事者。此論及婆沙一師意。前位不生法。不取此身分故。述此身因相之時。不論與彼為同類因之義邊也。婆沙評家前位不生法。取此身分故。明與彼為同類因之義邊也。重意云。前位不生法。取不取此身分事。二論意異也。與彼為同類因云義邊。彼此全同也。故寶法師釋云。此論與婆沙不同者。此論此身。唯據生說。婆沙此身兼不生說准此釋可思之也。
問。正理論中。釋十位同類因相云。有餘師言。羯刺藍位。能與十位為同類因爾者。寶法師對此論如何釋之耶。進云。寶法師與此論前說。義同類也。付之正理論今說。此身頞部曇等九位。一一皆與此身及餘未來身羯刺藍等前位。不可為同類因而今論述若對餘身同類十位。一一皆與十位為因。此身頞部曇等九位。與未來身羯刺藍等前位。為同類因見。彼引所存。其義既異。何判此師與此論前說義同哉。次今論無有二說。前說後說云事。亦難思哉。
答。寶法師解釋。甚以難思。然而暫任愚案。先料簡此論。次料簡正理文。先料簡此論者。准正理文。此論有二說得意也。又一身中。羯刺藍位。能與十位為同類因。頞部曇第九位。一一皆除前位。與餘為因者。是前師說也。此師意。此身頞部曇等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亦與餘身羯刺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云也。即當婆沙論第五有說。或復有說。色法雖有同類因。在此身亦在餘身。相似為因。亦不相似。而與此身前位非因。如此身羯刺藍位。與此身羯刺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亦與餘身羯刺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此身頞部曇位。與此身頞部曇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亦與餘身羯刺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與此身羯刺藍位。作緣非因。乃至此身老位與此身老位。為同類因。亦與餘身羯刺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與此身前諸位。作緣非因云義也。若對餘身同類。十位一一。皆與十位為因者。是第二師說也此師意云。此身對餘過去身。過去十位。與此身及餘未來身十位。為同類因。此身對餘未來身。此身十位與此身及餘未來身十位。為同類因云也。即當婆沙評家。應作是說。餘身十位。一一皆與餘身十位及此身十位。為同類因。此身十位。一一皆與此身十位及餘身十位。為同類因。後位已生法。與前位不生法。亦為同類因故云義也。故寶法師釋若對餘身等之文云。異身者。謂過去身。同類者。謂根境同類。一一與十位為因者。謂後位生法與前位不生為因。婆沙十八評家云。應作是說。餘身十位一一皆與餘身十位及此身十位。為同類因。此身十位。一一皆與此身十位及餘身十位。為同類因。後位已生法。與前位不生法。亦為同類因。故此論與婆沙不同者。此論此身。唯據生說。婆沙此身兼不生說(云云)此論與婆沙不同者。此論前師與婆沙評家。相對如是云也。
次料簡正理論者。若就位說。有餘師言。羯刺藍位。能與十位。為同類因。頞部曇等九位。一一皆除前位。與除為同類因。後位望前。但有緣義者。是前師說也。此師說云。頞部曇等九位。一一與此身及餘未來身羯刺藍等前位。不為同類因云也。故正理論。自難此師義云。若爾。最初羯刺藍色。應無有因。最後老色。應無有果。故理不然即當婆沙論第四有說。復有說者。色法雖有同類因。在此身亦在餘身。相似為因。亦不相似。而與前位。非同類因。如此身羯刺藍位。與此身羯刺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亦與餘身羯刺藍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此身頞部曇位。與此身頞部曇位乃至老位。為是類因。亦與餘身頞部曇位乃至老位為同類因。與羯刺藍位作緣非因。乃至此身老位與此身老位。為同類因。亦與餘身老位。為同類因。與前諸位。作緣非因云義也。若爾者。今論初師與正理論初師。其意實異。而寶法師釋此師與此論前說義同事。寶法師自餘正理論。難此師之文云。就一身中。據生者。說何得疑難。前位無因。後位無果若如此得意之時。與今論前說可同之也。後有師言。前生十位。一一皆與後生十位。各同自類色為同類因者。是第二師說也。其意。即同今論若對餘身等之文。又云當婆沙評家義也。故寶法師引此文畢云。同此論後說若爾。寶法師解釋。強無其過歟。
重難云。此論有二師說云事。猶不可然。若對餘身等之文。此身頞部曇等九位。若對餘身未來身一一。與十位為同類因云也。故光法師釋此文云。若對餘未來身同類。十位一一。皆與十位為因此釋順論文哉。
次正理師。此身頞部曇等後位。與餘身羯刺藍等前位。不為同類因云事。分明也。即今婆沙論第四有說意。何會之。強判此師與論前說義同哉。
次寶法師。此論與婆沙不同者。此論此身唯據生說。婆沙此身兼不生說之解釋。此論前師說。與婆沙評家義。會爾歟如何。
答。寶法師解釋。實似不順文言。不如光法師釋歟。然而料簡之趣如前。但此論與婆沙。不同者。此論此身。唯據生說。婆沙此身兼不生說之解釋。此論前師。與婆沙評家。非會合之。此論此身取生。不取不生。婆沙此身取生不生故。不同云也。
問。今論中。證前生善根與後相似生未生善根。為同類因義。引發智論何文耶。進云。論云如發智論說。云何同類因。謂前生善根。與後生善根。及彼相應法。身界同類因故成因。如是過去與餘二世。過去現在與未來等。皆應廣說付之。上云善根與未來現在二世善根。為同類因之時。過去善根與未來善根。為同類因之邊更聞畢。下云過去現在善根與未來善根。為同類因。重舉過去善根。豈非重言無用哉。唯可云現在善根與未來善根為同類因也。是以。正見發智論文云。云何同類因。答。前生善根與彼生自界善根。及相應法。為同類因過去善根與未來現在自界善根及相應法。為同類因。現在善根與未來自界善根及相應法。為同類因依之。婆沙論中。如本論文牒之。正理論(一六)云若如前說通攝。本論所說。前生與後生法及說過去為現未因。現在但為未來因義。重無舉過去善根。若爾。俱舍論所說引之文。非只有重言無用之過。亦違本論現文哉。
答。今論所引之文。尤似難思。案其實義。即可如發智論現文。婆沙論牒之。正理論引之。實無替發智論現文也。但今論引彼論文。重置過去之言事。聊有其由歟。其故上云過去善根與未來現在善根為同類因之時。現在為同類因之法。過去落謝。如此歟聞。實於過去起同類因與果用之義未聞。故現在善根與未來善根。為同類因之時。過去善根。其時與生相法。起同類因與果用之義顯。本論文之外。重添過去之言。云過去現在與未來等也。
問。光法師釋無時非因難。引婆沙論七說。爾者。依評家意。如何會此難耶。進云。光法師釋云。未來雖無。而彼意說。能為因彼無時非因。或約正生位。定能為因。依此密說。無時非因付之。初釋難思。正見婆沙論評家義云依最後位。密作是答。謂若法於此位。定能作同類因。或遍行因。從是以後。無時非因。故作是說。唯約正生位。會此難見。即當今論有謂未來正生位。法定能與彼為同類因。是故彼文依最後位。密作是答。無時非因之義意。若爾。能為因後。無時非因之初會通。豈不背婆沙論評家之會通哉。次今此二釋。其差異如何。
答。婆沙論評家義。實唯約正生位會之。光法師能為因後。無時非因之初釋。尤似難思。但正理論中。六因作論師意。會此難。未來雖無。而此意說。能為因後。無時非因。又此未來。亦定應有。謂有為法於正生時。定能為因。殄諸障故。依此密說。無時非因光法師二釋。即依正理論二說作之也。非無依憑歟。但於二釋差異者。初釋意云。正生現在。為同類因之後。無時非同類因。故云無時非因(為言)第二釋意云。至未來正生位。定入現在可為同類因之義。決定故。約生相位。亦有同類因成。即云無時非因(為言)云爾者。非謂未來正生位。正為同類因。是其二釋差異也。
泰法師述正理論二師差異云。前釋約未來一切時。能現在為因後。無時非因。今釋重於正生時定能至現在前為因故。與前釋異其意。即同今義之趣歟。
問。正理論(十六)中。通無時非因難。舉三因作論。六因作論二說。爾者。寶法師意。以何說為正義耶。進云。寶法師釋正理自釋。與此論。同。皆取婆沙第三說為正。三因作論師義。為正判也。付之三因作論。密說是今論論義。六因作論師說。專婆沙評家義也。而正理論師。故違此論。定可存六因作論義。何以三因密說。為正義判哉。依之見正理論說。雖舉二說。未判正不。寶法師得何文理。判三因作因義為正哉。
答。見正理論一段之文。釋無時非因難。先云此依俱有相應異熟通三世因。密意說故。初述三因作論師義。次云有餘師釋雖此通依六因作論。而無有失。後舉六因作論義。置有餘師釋之言。三因作論說。為本義之旨。論文實分明也。何況。婆沙論評家意。正為同類因。雖入現在畢後。依定能為因云義。自生相位。強設同類因義。而正理論師意。於未來世。假施設同類因事。更不許之見。故就六因作論說。雖會世親論主所付之難。其難遂難遁。故正理論師本意。存三因作論義。為正義釋也。故寶法師引正理論一段之文畢云。准上正理。雖有此救未能遁難。在未來時。因緣二義。俱未來故。何得獨因答云無時非因。正理自釋。與此論同皆取婆沙第三說為正(云云)文意顯也。
問。寶法師釋無時非因難。引正理論能為因。後無時非因文。爾者。可云婆沙論評家義耶。答。寶法師解釋。尤似難思。然而暫存一義者。今文非婆沙評家義可云也。
兩方。若非評家義者。正理論能為因。後無時非因之文。是六因作論義也。尤可云婆沙論評家義哉。是以。寶法師引婆沙論六因作論說。自判此說為正畢云。謂已作因無時非不作因。故如正理釋。云能為因後無時非因故若爾。正理論今文。述婆沙論評家義云事。一段解釋。尤分明哉。若依之爾者寶法師釋今論有謂未來正生位法。定能與彼為同類因。是故。彼文依最後位。密作是答。無時非因之文云。敘婆沙異說也(云云)爰知。於正生時。定能為因之義。是婆沙論評家義。能為因後。無時非因之說。非婆沙論評家義云事。加之。寶法師引正理論能為因後。無時非因之文畢。准下正理云是餘師釋。非是評家之義如今解釋者。正理論今文。非婆沙論評家義云事。分明也如何。
答。正理論師述六因作論師義之中。并舉云能為因後。無時非因。云於正生時。定能為因之二義。故正理論云。有餘師釋。雖此通依六因作論。而無有失。未來更無同類遍行。如何可說無時非因。未來雖無。而此意說。能為因彼無時非因。又此未來定應有。謂有為法於正生時。定能為因。殄評諸障故。依此密說。無時非因婆沙論家意。會此難云。依最後位。密作是答。謂若法於此位。定能作同類因。或遍行因。後是以後。無時非因。故作是說。同正理論後義。於正生時。定能為因云文。以之思之。正理論今二說。雖俱六因作論師之中異義。能為因後。無時非因之義。是正理論師自義。於正生時。定能為因之義。是婆沙論評家義也。故元瑜疏釋此文之時。能為因後。無時非因之義。云此是論主意。於正生時。定能為因之義。云此是婆沙釋寶法師准下正理云是餘師釋。非是評家之義之解釋。即述此意也。但於寶法師述婆沙論評家意引合正理論今文者。六因作論之義邊。是同故。自釋謂已作因無時非因故。亦引合正理論能為因後無時非因之文也。
重難云。婆沙論不正義中。更無能為因後。無時非因之義。寶法師何判是餘師釋哉。
答。此難尤難會通。但愚案云。能為因後。無時非因之文。次下所引正理論文。云有餘師釋之下有之。故正理論餘師釋。非婆沙論評家義云也。准下正理云是餘師釋。此旨自明也。非云婆沙論中餘師釋。何致劬勞哉。
尋云。寶法師釋有謂未來正生位法之論文。云敘婆沙異說也。此敘婆沙論中異說歟。答對俱舍婆沙云異說也。非謂婆沙論中異說。若就婆沙論云之。即當評家義也。故光法師釋此文云。或當正義家六因作論准此釋可思之。
重難云。正理論所存義。名評家義事。非常廢立。此義頗信用哉。答。可思之。
又案云。正理論依婆沙評家云。從是以後。無時非因之文。作能為因後。無時非因之失也。若爾。正理論今文。可婆沙論評家義也。
難云。婆沙論評家。云從是以後。無時非因者。就未來生相位論之。云於最後位。密作是答。就未來最後生相位。明此義故也。而正理論云能為因後。無時非因者。約現在實為同類因論之。若爾。其言雖相似。其義實各別。以正理論今文。實同婆沙論評家義事。甚以難信用哉。何況。若以正理論今文。實同婆沙論評家義者。亦可背元瑜法師解釋哉。答。可思之。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文。解非心為因法。舉二師所說。爾者。初師意。非心為因法者。不以心唯為同類因義歟。為當不以心為五因義歟。答。不以心為五因。故名非心為因法也。兩方。若不唯為同類義者。因言更無簡別。何可限同類一因哉。是以。光法師釋染污眼識難之因言云。因謂因緣若依之爾者。光法師正解婆沙論云。前解心因。因是因緣。即同類因。無餘四因如何。
答。非心為因法者。不限不以心為同類因。不以心為因之義也。本論一段之文。就四緣各分別之。故非心為因法者。非以心為因緣云事也。而因緣者。五因為性。不限同類因云事。更不可疑之。何況。品類足論中。解非心為因法云。三蘊攝之(為言)若唯就同類因。論心為因非心為因者。苦法忍只五蘊皆可非心因為因法。何云三蘊攝哉。但於即同類因。無餘四因之解釋者。婆沙前師意云。彼唯說畢竟非心為因法。雖彼未入正性離生者。諸無漏心。皆非心為因。然彼若入正性離生。唯有初無漏心。是非心為因法。餘心無不以為因。除初無漏心是心為因法(為言)今此心為因者。即限同類因。無餘四因。非標非心為因云即同類因。無餘四因。何為疑哉。重意云。今難未來可有同類因。大所疑者。非云初無漏心。心非心為地之文。是疑除未來初無漏心。餘未來無漏心云心為因之處。故就此所疑之文。釋前解心因因是因緣。即同類因無餘四因。尤有深意也。
問。決定當入正性離生。初無漏心。悉名非心為因法歟。答。唯限可生一類。可名非心為因法也。兩方。若悉名非心為因法者。未來初無漏心是廣。何悉可名非心以因法哉。是以。五類門時。論一剎那法。唯限現在一念例可同。若依之爾者。見本論所說。無簡別。言決定當入正性離生。初無漏心。名非心為因法知悉可名非心因為法云事。
答。未來約無漏心種類是廣之中。唯取可生一類。可名非心為因法。其不生之類。以現起初無漏心。可為同類因。故可名心為因法也婆沙論中。釋本論今文云。彼唯說畢竟非心為因法不生之類。遂有心為因之義。豈取之可名畢竟非心為因法哉。重意云。初無漏心。在遠未來之時。何類可生。何類不生云事。是雖不定。一類可生。餘皆不生之義。是定故。其可生一類。是非心為因法。所定置也。但於品類足論文無簡別之言云難者。文實雖無簡別之言。意限可生一類也。所謂諸餘異生。定當入正性離生者。未來初無漏心。非心為因法者。唯取可生一類初無漏心。名非心為因法。云諸餘心心為因之中。可攝未來不生初無漏心也。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文。解非心為因法。舉二師所說。爾者。初師意。辨有涅槃法無涅槃法二種異生義可有耶。答。可有二義也。兩方。若有此義者。第二師意。既辨二種異生。初師意。亦辨二種異生者。前後兩師。豈無差異哉。若依之爾者。見正理論所說。述彼師義云。彼文亦辨同類因義亦言無諍。辨二種異生之義可有見如何。
答。婆沙論初師意。云彼唯說畢竟非心為因法。雖彼未入正性離生者。諸無漏心。皆非心為因。然彼若入正性離生。唯有初無漏心。是非心為因法。餘心無不以心為因。心為因。非心為因。只就同類因論之。更不可有辨二種異生之義也。但於正理論云彼文亦辨同類因義。亦言者同意就同類因難之。初師意。會云不約同類因外心為因而非心為因。而第二師意。如問定置。亦約同類因。外心為因非心為因。無相違會也。此義意。亦言可問定也。元瑜疏中。雖有釋其旨甚有煩。不知今料簡歟。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文。解非心為因法。舉二師所說。爾者。第二師意。如何釋之耶。
進云。婆沙論云。彼不辨同類因義。何者。唯辨二種異生付之。依今第二師意。正見品類足論文述心為因法。除已入當入二類初無漏心。於非心為因法。舉已入當入二類初無漏心。明知。無漏聖道之中。以心為同類因。名心為因法。不以心為同類因。名非心為因法云事。何判彼文不辨同類因義哉。次辨二種異生云事。亦不明。見第二師說。云即無涅槃法名非心為因而品類足論文。已入當入二類初無漏心。名非心為因法。何背本論所說。云無涅槃法名非心為因哉。
答。品類足論文。決定當入正性離生者。未來初無漏心。名非心為因法。諸餘未來無漏心。名非心為因法事。就同類因論之云事。論文必然也。第二師意。何不存此理哉。但彼文不辨同類因義者。就同類因論之時。未來無漏法。皆可名非心為因法。而今不依此門。為顯有決定當入正性離生者如已入之類。初無漏心。名非心為因。諸餘無漏心。名心為因云也。云有決定當入正性離生者之時。又有決定不入正性離生者云事自顯故。辨二種異生云也。但此義意。心為因非心為因。本含同類因義并與涅槃。為證得了因之二義。故本論文之外。約證得了因之義邊。有涅槃法。名心為因。無涅槃法。非心為因云。添也。
問。婆沙論中。解品類足論所說。非心為因法。舉二師所說。爾者。寶法師依第二師說時。無槃涅槃法。名非心為因法歟進云。寶法師有涅槃法。名非心為因法釋也。
付之。依寶法師解釋。披婆沙論第二師說。云即無涅槃法名非心為因若爾。寶法師解釋。豈不背婆沙論所說哉。
答。見品類足論文。云已入當入二類初無漏心。名非心為因法。故有般涅槃法。名非心為因云事。本論文。更分明也。第二師意。豈可背本論說哉。是以。正理論中。述此師義之時。全不云涅槃法。是非心為因法。寶法師存此等文理。引正理論文畢云。准上論文。有涅槃法。名非心為因。決定當入正性離生。名有涅槃法。故亦名非心為因法故但於婆沙論即無涅槃法。名非心為因之文者。自會之云。今評。此文應是抄寫者誤。應云有涅槃法名非心為因法。若作此文。即與舊婆沙同。亦順上論文(云云)寶法師解釋。大概在之。重意云。婆沙論第二師意。本餘論決定當入正性離生者。初無漏心之外。諸餘未來無漏心。是心為因法云文。極難會故。為顯有決定當入正性離生者。如已入正性離生之類。初無漏心。云非心為因法。諸餘無漏心。云心為因法。會許也。云爾故。全非有涅槃法無涅槃法二類如次充心為因非心為因得心也。如此得意之時。所詮婆沙論即無涅槃法。名非心為因之文。極難會通。故是抄寫誤釋也。若爾。寶法師解釋之旨。亦有其謂者歟。
問。舊婆沙中。解品類足論非心為因法。舉二師所說。爾者。第二師意。以無般涅槃法。名非心為因法歟。答。以無般涅槃法。名非心為因法也。兩方。若以無般涅槃法。名非心為因法者。寶法師引正理論所說。釋有般涅槃名非心為因法畢云。若作此解。文即舊婆沙同如解釋者。舊婆沙意。以有般涅槃法。名非心為因法若依之爾者。正披舊婆沙論文。以無般涅槃法。名非心為因法如何。
答。舊婆沙論解非心為因法。第二師意。云此中說不能得涅槃者。言是非心因。以無般涅槃法。名非心為因法云事。文言分明也。更不可疑之。但於寶法師文。即舊婆沙同之解釋者。寶法師意。成有般涅槃法。名非心為因法之旨畢。新婆沙即無涅槃法。名非心為因之文。會抄寫者誤之時。釋成其誤所以。與舊婆沙此中說不能得涅槃者言是非心因之文同。故新婆沙即無涅槃法。非心為因法之文。誤知證之。重意云。舊婆沙文。其誤是多。而新婆沙今文。與舊婆沙所說同。故誤知云也。次下文。云亦順上論文。成新婆沙抄寫者誤之旨也。次上文。即舊婆沙同之釋。其意可同之。
問。無色界可有非心為因法耶。答。可有也。兩方。若有者。見光法師解釋。以無記四蘊。望無記色蘊。為不為同類因事云。諸論中有四說見。未云無記四蘊相望不為同類因。而無色界。唯有四蘊。展轉相望之時。皆可為同類因。何可有非心為因法哉。
若依之爾者。見品類足論文。出非心為因法。所隨增隨眠。云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如論文者。無色界可有非心為因法如何。
答。品類足論中。出非心為因法所隨增隨眠之時。更云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取無色界隨眠故。彼界有非心為因法云事。論文尤分明也。更不可疑之。出其體者。無色界法上。等流同分。及非得。并彼上得四相等。是可非心為因法也。以何知之者。婆沙論云。頗有根非因善根非因不善根。非因無記根。彼根非無因耶。答。有謂無緣根。即命等八根。以色不相應行為因。此非三性根為因。而以色心不相應行為三因。謂俱有同類異熟准此文。異熟生心心所與命根。不為同類因加之。婆沙論(百四十六)二十二根。四緣分別之時。以諸有所緣根。望命根唯舉異熟一因。無舉同類因。准命根思之。等流同分等。以異熟生心心所。不為同類因云事。自明也。故任此等文理。知無色界有非心為因法也。於無記四蘊。展轉相望。互為同類因云難者。無記四蘊。展轉相望之時。雖互為同類因。不云悉皆為同類因。有何相違哉。
問。異熟四相。與等流同分。可為同類因耶。
答。不可為同類因也。兩方。若為同類因者。異熟等流既別。四相同分是異也。更不可為同類因哉。是以。婆沙論(百三十一)中。異熟長養大種。互不為同類因若依之爾者。同是無記法。俱行蘊攝也。何不為同類因哉。依之見論文。異熟四相與等流同相。為同類因如何。
答。婆沙論處處中。異熟生心心所望命根。不為同類因准之思之。異熟四相。與等流同分。不為同類因可云也。思其道理。心心所及四相等。其力是強。雖不似色不相應法。無記之類。其力猶劣。故與異熟法。不為同類因歟。但於論中說異熟四相與等流四相。為同類因云難者。論中云。無覆無記總有四種。謂異熟生。威儀路。工巧處。化心俱品。隨其次第。能與四三二一為因。異熟無記。與威儀無記等。為同類因云文指歟。
此論議之意趣。遂疑無色界非心為因法事歟。若爾准彼論義答。可思之也。
問。九上緣惑。可為遍行因耶。答。可為遍行因也。兩方。若不為遍行因者。更遍行隨眠也。何不為遍行因哉。是以。餘卷論云。於中除二見。餘九能上緣。十一遍行隨眠中除二種。餘九種名九上緣惑。尤可為遍地因哉。若依之爾者。識身足論中。於過去不善眼識。及過去欲界繫見若所斷心為因非所隨增等。四句分別之時。出俱非句中云。若所餘緣。若他隨眠。若不同界遍行隨眠而若不同界遍行隨眠。謂自地九上緣隨眠者。是光法師今解釋也。明知。九上緣惑。不為遍行因云事。何況。彼論文出第四句體云。謂諸隨眠在此心後。同類遍行。即彼隨眠。若不緣此。設緣已斷光法師釋此文。云若餘心後同類。遍行不緣。及緣已斷。此等已攝同類遍行因盡。知次下文所舉不同界遍行隨眠者。是非遍行因云事。加之九上緣惑。為遍行因者。兩單句中。何不舉之哉。
答。九上緣惑。可為遍行因也。是既遍行隨眠也。何不為遍行因哉。是以。婆沙論及今論中。遍行隨眠。對遍行因。四句分別之時。遍行隨眠。非遍行因之句云。謂未來遍行隨眠。遍行隨眠亦遍行因之句。謂過去現在遍行隨眠加之。婆沙論中。或出遍行因體。引發智論前生見苦所斷遍行隨眠等之文。或問遍行因以何為自性。答一切過去現在。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諸法。此等文中。豈可簡九上緣惑哉。何況。識身足論中。於不善眼識十五種隨眠。為因為緣九上緣惑。云為遍行因事。此等所說。尤分明也。但於識身足論文者。付心後九上緣惑論之也。即上在此心後之言。可貫通下若不同界遍行隨眠之處也。次於光法師此等已攝同類遍行因盡之解釋者。暫就自界緣惑論之也。次於九上緣惑。為遍行因。單句可攝之云難者。心前九上緣惑。實為因非所隨增之第一句中。可攝之。然而自本。兩單俱三句暫就自界緣惑。施設之故。心前九上緣惑。第一句中文。正不列之也。
重難云。在此心後之言。貫通若所餘緣若他隨眠之處歟。答。在此心後之言。不可貫通若所餘緣若他隨眠之處。所增故也。上所標置之言。隨其所應。就其要須。有貫通之不同。強有何相違。如事例證非一歟。
(寫本云)
寶治二年二月四日(未時)於東大寺尊勝院中堂東廊抄此卷之問答畢而依為大帖分為兩帖後覽之輩可察其志而已。
右筆尊勝院院主權大僧宗都宗性。
(年齡四十七夏三十五)
應永三十二年七月十七日書寫畢。
大法師延海。
俱舍論第六卷本義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