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第七卷抄下

       輸入者 黃紹亮

問題

問。色界喜根無間欲界染污俱心義可有乎。
問。正理論意。前三解脫。可通真實作意乎。
問。今論意持息念。可通勝解作意乎。
問。婆沙論評家意。欲界善心未至定初靜慮如來所起欲界心品相生同之歟。
問。下地分地心。互可相生乎。
問。禪已上。見道人。無間共相作意義可有乎。
問。道出心唯限曾得善根歟。
問。正理論中。明作意。舉三入三出。共入三出。共入共三師釋。爾者。共入三出。第二師義為正歟。
問。異生所起順決擇分善根唯可限暖等四善根乎。
問。共相作意。唯限順決擇分善根乎。
問。依初靜慮阿羅漢果人。出觀心可通欲界乎。
問。婆沙論意。聞慧無間無漏道義可有乎。
問。染污無間下地無記心義可有乎。
問。論中釋欲界染污現前位得善心。云由續善及界退還寶法師意。得至現在名得歟。
問。他地無間退煩惱義可有乎。
問。今論意。明得多少。付決定可得心論之歟。
問。以無漏道。欲斷第四靜慮煩惱加行道得修無色界善心義可耶。
問。正理論意。以無漏道離上七地染。九無間八解道位。可修上邊有漏道乎。
問。今論意。色界無記現在前時。有目可可義乎。
問。顯宗論意。欲界無記心。可有自可義乎。
問。光法師解釋中。付明得多少。且正理論意。同識身論事。如何釋之乎。
問。今論意。欲界威儀工巧串習類。可三世得歟。
問。光法師欲界威儀工巧三世有無俱舍識身相對作三解釋。爾者論意各別釋意。識身足論意。欲界一切威儀工巧心皆可三世得歟。
問。正理論中。付明欲界染污現前位得心相。且界退還位。必可得欲界無記心乎。
問。婆沙論中。欲界威儀工巧心。悉三世義可有乎。
問。雜心論意。色界染污現前位。得色界無記心。可限界退還位乎。
問。世親論主。難雜心師善心中得六義。云於善心中應言得七正理論師。如何救之乎。
問。世親論主。難雜心師善心中得六義。云於善心中應言得七光法師意。正理論救如何釋之歟。
問。雜心論意。可正見讀善乎。
問。雜心論意。欲界威儀工巧心。悉可三世得歟。


俱舍論第七卷抄下

  問。色界喜根無間欲界染污俱心義可有歟。答。不可有此義也。兩方。此義者。以道理思之難有此義哉。若依之爾者。婆沙論中。雖述色界喜根無間不生欲界染污俱心。未云不生染污俱心哉。
答。色界無間欲界染污事。唯限自色界沒。還生欲界之位也。而定生唯捨受。故色界喜根無間欲界染污心之義。全無之也。故設雖染污俱心。更不可生之。但於論文唯簡欲界染污俱心云難者。暫就喜根論之歟。住喜根唯能引自地煩惱故之論文。色界喜根無間不生欲界染污俱心云事。亦分明也。
尋云。婆沙論云。此中有說。色界喜根無間欲界無記心。欲界喜根無間不生色界無記心。要欲界捨根無間色界心等故此文述別師義歟。
答云。此事有二義。先明義意者。可云別師義也。前師意。雖不遮色界喜根無間欲界無記心。且付染污為論(為言)後師意。廣付三性心。論之也。雖云別師。強非相違二義歟。
問。正理論意。前三解脫。可通真實作意歟。答。不可能真實作意者。兩方。若通真實作意者。正理論今文。舉勝解作意之中出有色解脫。知前三解脫。不通真實作意云事。若依之爾者。披餘卷定判。尋前三解脫相。正理論云。觀未成滿。但得勝解作意。後成滿時。離染果故。引道故。亦得真實作意宗論云。緣少思多。名假勝解。引道故。亦名真實此等論文。前三解脫可通真實作意如何。
答。正理論意。前三解脫。唯可限勝解作意也。故光法師釋今論三勝解作意。謂不淨觀。及四無量有色解脫勝處遍處如是等觀相應作意之文云。解脫之中。通其假實。言有色解脫。標前三解脫。唯相故。無色解脫。通於假實。故言有色正理論云云勝解作意。謂不淨觀。及四無量有色解脫勝處遍處如是等觀相應作意。標有色解脫。全同今論文。爰知。正理論意。前三解脫。唯限勝解作意云事。加之。正理論下卷(八十)文云。此於所緣如實轉。如何說是勝解作意。由勝解力此於境生。故說此為勝解作意。即此故。得解脫名。勝解解脫義相鄰故。或於事。由勝解力。漸漸增益觀名勝解作意此文亦前三解脫。唯限勝解作意之旨分明也。但於亦得真實作意之論文者。前三解脫。實雖限勝解作意離染果故。引道故之義。亦可與真實作意之稱云義門也。非云其體實通真實作意歟。顯宗論道故。亦名真實之文。會通同之。
問。今論意。持息念可通勝解作意耶。進云。光法師作二釋云。持息念有二。相謂加行真實根本。此論據根本婆沙加行。各據義。並不相違。又解。論意各別。此論加行根本。皆是真實婆沙及此論餘師。加行通假。根本是實付之二釋俱有疑。先就初釋不可然。見今論下文。廣破餘師義。成持息念真實作意之旨。何云加行勝解作意哉。次就第二釋。亦不可然。見婆沙論文。勝解作意中。舉持息念。何云加行根本皆是真實乎。
答。當卷論文。勝解作意中。不舉持息念。今論下文。說持息念相。偈頌云二得真無。長行述唯與真實作意相應正理論下文。舉二說云。此唯真實作意相應有說。亦通勝解作意婆沙論文。舉勝解作意中。出持息念。光法師會此相違處作二釋。當卷初釋。餘卷第二釋。其意同之。當卷初釋。上抄之。餘卷第二釋云。又解。前師唯據根本。故唯真實。後師據加行。故通勝解但此釋意。此論餘師云有餘師說出極遠。乃至風輪吠嵐婆。持息念根本。亦唯勝解作意云故。論主破之云此不理。此念真實作意俱故也。當卷第二釋。餘卷初釋。其意同之。當卷第二釋。上抄之。餘卷初釋。云此論同理前師。雜心婆沙。同後說。此即意各別也但此釋意。此論餘師意。根本唯雖真實作意加行亦通勝解作意云故。論主破之(為言)故光法師釋此不理此念真實作意俱故之論文。會論主破。餘師此念真實作意俱故。非是想。何能遠至風輪等耶。謂以此故知。真實為正。正理論云。經主於此斥彼師言。此念真實作意俱起。不應念息至風輪等。彼言念根本。雖與真實作意俱。有餘勝解作意相應起者為令真實作意速成故。於間起斯想。雖爾出息念失。以加行意樂不歇故。俱舍師云。此念加行真實。故諸論中。言通想。皆非正義意顯也。
重難云。就光法師當卷初釋。餘卷第二釋。猶不明。正理論述此論餘師義。云彼言念根本雖與真實作意此文者。餘師意。持息念根本。唯真實作意何云餘師意。根本亦唯勝解作意。云故論主破之哉。依之光法師釋。今論能破之文云。此念加行真實。故破餘師。云加行通假是處如何。
答。當卷解釋。依初釋意。無述餘師所破。尤以難思而依此釋意之時。餘師意。根本亦唯勝解作意云故論主破之可意也。不然者。此論能破難成哉。但於正理論文者。餘師意。雖存根本亦唯勝解作意正理論師寄自義替彼師。救論主難。故述根本真實作意之旨歟。次於光法師解釋者。釋能破論文之時。暫述論意各別之義意歟。
尋云。光法師解釋中。何為正哉。答。既作二釋。無判是非。故不難定也。
或義云。此論加行根本。皆是真實云上四卷第二釋。可為正也。餘卷釋能破論文云。謂以此故知。真實為正。述俱舍師釋云。此念加行真實。故諸論中。言通想。皆非正義此等解釋意。此師加行根本。皆是真實。云為正如何。
問。婆沙論(七二)評家意。欲界善心未至定初靜慮如來所起欲界心品相生同之歟。答。可同之也。兩方。若同之者。如來所起欲界心品。勢力強盛也。何唯與未至定初靜慮可相生哉。是以。婆沙論(第百九一)云佛將涅槃時。第四靜慮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云云)明知。如來所起欲界善心不限未至定初靜慮云事。若依之爾者。婆沙論欲界善心色界善心相生。雖四師異說分三之差異。明知。如來所起欲界心品相生。亦同之云事如何。
答。婆沙論評家意。欲界善心未至定初靜慮生者如來所起欲界心品相生亦可同之也。是以。婆沙論(第百六五)云。問。何故不能超入第四。答。過殑伽沙數諸佛世尊。及聖弟子定法如是。故不應問以之思之。如來心品相生。更不替二乘也。但於婆沙論佛將涅槃時。第四靜慮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云文者。彼述妙音異說。非評家正義。故不可及會通也。
重難云。見婆沙論文第七二卷。雖述尊者妙音如是說。欲界善心無間未至定。或初靜慮。或靜慮間。或第二靜慮現在前。彼四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第百九一卷云尊者妙音說曰。佛將涅槃時。第四靜慮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如來說欲界心品相生。不限未至定初靜慮靜慮間。第二靜慮四地以之思之。評家意云應作是說。欲界善心無間未至定初靜慮現在前。彼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彼無間勢力唯能至此故。唯就二乘論之也。如來所起欲界心品相生。不可限未至定初靜慮也。
答。評家意。欲界善心未至定初靜慮生者。亙三乘同論之也。但第七二卷出妙音異說之時。略未舉如來欲界第四靜慮相生歟。以之評家意。欲界善心未至定初靜慮生者。唯就二乘論之不可云也。
問。下地分地心。互可相生耶。答。互可相生也。兩方。若互相生者分地心。是劣也。下地互難相生哉。是以。婆沙論中。出不入第二靜慮。離第二靜慮染之依地。唯舉未至定初靜慮靜慮三地有上下地分地心互相生之義者。第二靜慮近分地心。無間第三靜慮近分地心。離第二靜慮染之義。何無之哉。
若依之爾者。婆沙論中。分地無間下地分地心見。若許此義者。何無相生之義乎。
答。下地分地心。互相生之義。可有也。是以。婆沙論云。有說。佛將般涅槃時。從第四靜慮起。入第三靜慮近分。從第三靜慮近分起。入第二靜慮近分。從第二靜慮近分起。入初靜慮近分。從初靜慮近分起。欲界善心現在前。欲界善心無間欲界無記現在前。即住此心而般涅槃此文雖述如來事。心品相生。三乘不可替。故二乘等。分地心。無間下地分地心之義。可有也。若許此義者。下地分地無間分地事。亦必然也。何況。見婆沙論文。一師意。第二靜慮以上。分地無間根本地心。現前之義許之。難起根本地心。猶起之。易起分地心。何不起之哉。爰知。下地分地起次根本事難故。雖起不起之異說下地分地心。生次分地事易故。不可及異說事也。但於婆沙論文者。雖第二靜慮近分無間第三靜慮近分地心之義。彼第二靜慮根本地心現前之後。可生之也。不起第二靜慮根本地心之前。第二靜慮近分無間不生第三靜慮近分地故不入第二靜慮之人。離第二靜慮染之依地。不舉第三靜慮近分地也。廢立。深可思之。
問。禪已上見道人。無間共相作意義可有乎。答。不可有此義也。
兩方。此義者。今論中。難共入共了之師義。云非於彼地已有曾得共相作意於曾得順決擇分。今文無諍不許此義。
若依之爾者。異生位。廣可起四善根之外餘順決擇決善根。若爾。今此人無間。何不起彼曾得順決擇分所攝共相作意哉。是以。依未至等三地見道人。無間。起共相作意之義可有見如何。
答。禪以上見道人。無間起其相作意之義。不可有也。是以。今論難共入共出之師義云。若依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證入正性離生無間。起何作意。非起欲界共相作意。以極遠故。非於彼地已有曾得共相作意於曾得順決擇分。非諸聖者順決擇分可復現前非得已可重發生加行道正理論說。其意同之。光法師釋此文云。若依第二第三第四靜慮遠故。非能起共相如是共相作意。若是定地。即是決擇分收。聖果已。無容起彼決擇分善。若非定地欲界所收。等。既不能起欲界共相即起餘二種作意。雖於彼地過去曾修共相作意殊勝善根經生捨故。今生起者。決擇分收任此等定判禪已上。見道人。無間不起共相作意云事。尤分明也。但於異生位廣起四善根之外餘順決擇分善根。云難者。異生位雖起四善根之外餘順決擇分善根。非加行之類。皆非共相作意。作共相觀門之善。又是加行入聖道已。後不起之故。更非相違也。次於未等三地之例難者。彼無間欲界共相作意故。亦無其疑也。論疏之釋。其旨分明歟。
義云。禪已上。見道人。無間。生共相作意之義。可有也。以何之者。婆沙論云。初靜慮沒。生第二靜慮第二靜慮沒。生初靜慮者。於初靜慮。順勝進分。順決擇分。往沒時捨。還生不得云云)取意。是既依身初靜慮人所起順決擇分善根故。可非加行。是亦順決擇分善根故。可通共相作意也。第二靜慮等。其義同之也。若爾依身第二靜慮已上。起非加行順決擇分善根之人。還生欲界見道之後。道出心。何不起彼非加行。曾得順決擇分所攝共相作意哉。但於今論文者。一師義。必定共入共出故。若於禪已上不起非加行。順決擇分善根之人。道出心。可難也。重意云。一師意。必定共入共出故。暫就不起共相作意一類致此難也。禪已上。見道人之中。無間共相作意之類。有之事。更非所遮也。
問。道出心。唯限曾得善根歟。答。泛云之。可通曾未曾得也。兩方。若限曾得者。道出是廣。何不通未曾得哉。是以。見餘卷論文云。勝進九十。隨應現修。未來隨應。修九十。無學第二念後。諸勝進道世俗智之時。可有未來修見。知道出心。不限曾得善根云事。若依之爾者。披當卷論疏定判道出心。唯可限曾得善根如何。
答。若就初入聖道出心云之。起易起之善根。故唯可限曾得善根也。故論文難共入共出之師義云。非於彼地已有曾得共相於曾得順決擇分寶法師釋云。夫出聖道於曾得出。不於未曾得出也。於欲界有曾得共相作意可從彼出。於色界中。異四善別有曾得共相作意出聖道也。此等定判。就初入聖道出心論之。故唯可曾得善根之旨釋成也。若就修道無學道出心云之。其位容預故。可通未曾得善根也。故第十六論疏之文。還為此義之潤色也。存此局之時。諸文更非相違也。
問。正理論中。明作意。舉三入三出。共入三出。共入共了。三師義。爾者。共入三出。第二師義為正歟。答。三入三出云初師義。可為正也。若就見道云之。共入三出云。第二師義。亦可為正也。兩方。若第二師義為正者。初師義既當婆沙論評家義。以彼義尤可為正也。是以。正理論所說。未見第二師義為正之文哉。若依之爾者。寶法師釋云。正理論中。取第二者。出見心故如解釋者。正理論意。共入三出云。第二師義為正如何。
答。婆沙論中。述評家義云。謂三種無間現在前。無間三種現在前三入三出云初師義。既當婆沙論評家義。俱舍理。同以此義。可為正也。故光法師釋云。此論三說。初師為正。當婆沙一評家義。故第二師義。據見道共入三出。亦可為正。然於修道無學道中。唯言共入三出。故亦非善。然此論文但破第三師共相出但於寶法師解釋者。據見道云之。共入三出之義。亦可為正云也。故彼疏釋云。婆沙一評家。評取初師義者。通一切道。若取初入。亦唯共相正理論中。取第二者。出見心故意顯也。
重難云。故云正理論中取第二者。其意猶難思乎。答。正理論中。付共入三出之師義。會不淨觀俱行等覺分之經文。云由不淨觀調伏心已。方能引生共相作意從此無間現前。依此展轉密意而說。故過既云故過。故正理論中。取第二說云歟。
問。異生所起順決擇分善根。唯可限四善根乎。答。不可限四善根也。兩方。若不限四善根者。順決擇分之稱。專名順道。尤可限四善根哉。是以。今論難共入共出之師義云。非於彼地已有曾得共相作意於曾得順決擇分光法師釋此文云。雖於彼地過去曾修共相作意殊意善根經生捨故。今生起者。決擇分收任此等定判異生所起順決擇分善根。唯可限四善根。若依之爾者。異生所起順決擇分善根。種類可非一准。何唯限四善根哉。是以。廣披論疏定判。不可限四善根如何。
答。異生所起順決擇分善根。種類實可廣何唯限四善根哉。是以。婆沙論云。初靜慮沒。生第二靜慮第二靜慮沒。生初靜慮者。於初靜慮勝進分。順決擇分。往沒時捨。還生不得云云。取意)依身色界所成順決擇分善根者。非等四根云事。是炳然也。加之光法師餘處解釋云。今准此論及正理論。唯等四。順決擇分名殊勝善根終捨。餘順決擇分。非是殊勝。不捨異生所起順決擇分善根。不限慮等四善根云事。今此定判。亦分明也。但於當卷論疏之文者。異生慮等四善根之前。雖起餘順決擇分善根入聖依身唯從善根起之。不起餘順決擇分善根。故就今生成就順決擇分善根。今文四善根之外。無餘曾得順決擇分善根云事。故光法師問答此事云。問。於彼地中。何不能成煖前諸位。共相作意。解云。今生入聖。此身唯起等。入聖不起前位共相作意。設起者加行攝故。亦不能起
問。共相作意。唯限順決擇分善根歟。答。隨共相作意觀門。可有二義邊也。
兩方。若不限順決擇分善根者。共相作意專順道之加行相也。尤可限順決擇分善根哉。是以。今論難共入共出之師義。云非於彼地已有曾得共相作意於曾得順決擇分此釋無諍共相作意。唯可限順決擇分善根見。若依之爾者。婆沙論云。問。若初靜慮沒。生第二靜慮第二靜慮沒。生初靜慮。彼得初靜慮非我行相不。答。若先善根習者得。不爾者不得餘地亦爾此文既云得第二靜慮沒。生初靜慮之時。得總緣非我行相。而還生時。不得勝進分順決擇分者。亦出婆沙論所說。依此等論文思之。共相作意。不限順決擇分善根云事。亦分明也如何。
答。約共相作意。其類非一。若約十六行相云之。唯可限順決擇分善根也。其故十六行相。是順道之觀門。輒不作之。故唯限順決擇分善根。不通餘三分定也。是以。婆沙論四分定相。唯約順決擇分。云此分或作聖行相。或行相。而向道趣於解脫。約餘三分定。作聖行相。不云也。當卷論疏之釋。述唯順決擇分作共相作意之旨。亦此意也。若約總緣非我行相等云之。可通順住分也。然而無間不起順住分。故當卷論疏之文。不論彼總緣非我行相等相也。重見今論定判云若謂有別共相作意。順決擇分俱時已修。由繁屬彼是彼類故。如觀諸行皆是非常一切法皆是非我涅槃寂靜無間引彼現前。如一切法皆是非我。故云別共相作意。故次上文。云非於彼有曾得共相作意於曾得順決擇分。就十六行相作意論之云事。自分明也。
尋云。總緣非我行相。不可限順住分。廣可通順勝進分順決擇分。若許爾者。亦可為道出心。今文何云無曾得共相作意。可為道出心之類哉。答。
尋云。光法師云煖前諸位共相作意者。十六行相共相作意歟。為當總緣共相作意歟。若如前者。總相念住位。云彼居念位。總觀四所緣。修非常苦空非我行相。故云煖前諸位共相作意。可指彼總緣共相作意哉。若如後者。任餘處正理論所說。光法師解釋總相念住。前加行位思二慧。作十六行相見。若爾善根已前諸位中。修慧十六行相之類。何無之哉。
問。依初靜證阿羅漢果人。出觀心可通欲界乎。進云。今論云後出觀心。唯自非餘地。不通欲界心見。付之。依初靜慮阿羅漢果之人。於定不自在之類。出觀心何不通欲界哉。是以。依未至定阿羅漢果之人。出觀心欲界如何。
答。今論云。若依未至定阿羅漢果。後出觀心。或彼地。或是欲界無所有處。得阿羅漢果。後出觀心。或彼地。若是有頂。或依餘地得阿羅漢果。後出觀心。唯自非餘婆沙論云。若依未至定。得阿羅漢果。彼或以欲界出聖道。或以未至定出聖道。若無所有處阿羅漢果。彼或以無處有處出聖道。或以非想非非想處出聖道。若依餘地。得阿羅漢果。彼唯以自地出聖俱舍婆沙。二所說。無諍初靜慮阿羅漢果之人。出觀心唯可限自地見。但於定不得自在之人。出觀心可通欲界云難者。依初靜慮阿羅漢果之人。出觀心初靜慮甚易起。欲界心還可難。故設定不得自在之人。初靜慮出。不欲界出也。不未至地欲界總相鄰近故。依彼阿羅漢果之人。定不得自在之類。欲界出也。或又依初靜慮阿羅漢果之人。皆定自在故。出觀心唯限自地。不通餘地也。故光法師釋云。若依間餘地。得阿羅漢果。後出觀心。唯起自地。非餘地心。皆於彼地。自在故。所以彼地出。異地意顯也。
重難云。光法師釋云。問。若依第等。得阿羅漢果。後出觀心。何故不或彼地。或起下地。解云。欲界散心是強。眾生無始多生其中。串習。起時即易。有依未至定不得自在者。容起欲界散心二界定。及與散心有情無始。不多生彼。初無學後。異地相生。起時即難。當地即易。故等。無學果。後出觀心。唯不依下地定及散心今此解釋。越問第等。不問初定。知依初靜慮阿羅漢果之人。出觀心欲界之類。可有云事如何。
答。依初靜慮阿羅漢果之人。出觀心雖唯限自地。依未至定阿羅漢果之人。出觀心欲界之類有之。故初靜慮中。以此濫故。暫置不及問答之。依第二靜慮乃至識無邊處。證阿羅漢果之人。出觀心無其濫。唯限自地故。不問初靜慮。越付第二靜慮等問之歟。
問。婆沙論意。聞惠無間無漏道義可有乎。答。可此義也。兩方。此義者。見婆沙論文云欲界所成。無間現在前(乃至色界所成無間現在前此文無諍。聞惠無間不生無漏道見。加之光法師餘處解釋中。引婆沙文。雖述思無間善根之旨。未云聞慧無間善根。若聞慧無間不生善根者。爭又可生勝品無漏道哉。若依之爾者。俱舍論文云此中五種作意無間現在。除所得。聞慧無間無漏道見。婆沙論意可如何。
答。光法師俱舍婆沙二論相違云。婆沙鈍根者說。此論等通約利根者說。又解。婆沙約初修次第起者說。此論等通約約熟位說。故不相違任今此解釋婆沙論意。依利根者。約約熟位云之。聞慧無間無漏道之義。可有也。但於唯所成無間現在前之文者。據鈍根者。約初修次第起者說。故更非相違也。次於聞慧無間不生善根云例難者。彼亦初入善根事極難故。勝品思慧無間可入善根。故不云聞慧無間善根也。純熟聞慧無間事。更非所遮也。
重難云。四分中。唯順決擇分無間無漏。住分無間不生無漏見。而聞慧望彼住分等。勝劣遙異也。何可無漏哉。
答。就總之。住分等勝。聞慧劣事。是必然也。但彼不云其類劣不生無漏四分定之廢立。自本就有漏修慧分之。無漏。名順決擇分。順地。名順勝進分。順自地名順住分。順下地名進分。故順住分無間不生無漏云也。聞慧是雖善。其中亦無漏之類。有何所遮哉。
問。染污心。無間下地無記心義可有乎。答。可此義也。兩方。此義者。論疏中述諸心相生。未云此義乎。若依之爾者。婆沙理兩論中。可此義如何。
答。生禪已上。未離自地煩惱之人。彼染污無間。借起初禪三識身故染污無間下地無記心之義。可有也。故正理論十)云。若生第二靜慮以上。起初靜慮三識身時。諸有未離自地染者。彼從自地無記作意無間三識現前三識無間還生自地三種作意諸有已離自地染者。除染作意。唯無記作意無間三識現前三識無間亦唯起此二種作意婆沙論一)云。問。若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起初靜慮識身時。幾無間入幾出耶。答。隨所地。若未離染者。三種無間彼諸識身現在前。後諸識身無間三種心現在前。謂染污無記。若已離染者。二種心無間彼諸識身現在前。彼諸識身無間二種心現在前。謂除染污染污無間下地無記心之旨。理并婆沙。兩所說。實以分明哉。但於論疏中述諸心相生未明此義云難者。論中云。色界無記無間生九。自界五。除通果心故色界無記心。無間自界威儀心云事分明也。何云諸心相生未明此義乎。
問。論中釋欲界染污現前位得善心。云由續善及界退還寶法師意。得至現在名得歟。答。寶法師意。欲界染污現前位。得至現在名得也。進云。寶法師釋云欲界善心得已至生相名之為得付之。十二心多少者。約現在得論之。何云生相得哉。是以。光法師釋云先不成就今得成就為得寶法師解釋難思如何。
答。凡十二心多少者。約現在得論之也。若就生相得論之者。色界善心現前位得學心。有學現前無學心。可云也。何云色界三學四乎。是以。光法師釋云。此中意說。於十二心中。先不成就。今得成就。說為得寶法師釋云。此言得者。謂先不。成今得成圓暉法師釋云。此言得者。今成就為得也十二心多少。就現在得論之云事。此等解釋。亦分明也。就中界退還位。得欲界善心者。生得得。至現在名得事。是必然也。准之思之。一具文所說。列心續善者。現前位。生得得。至現在名得之旨。自所顯也。但於寶法師解釋者。思難者。然而暫存義者。□□□□法體俱時得。至生相云也。□□前得至生相位也。重意云。寶法師釋由續善及界退還之論文。作欲界善心得已至生相名之為得之釋與界退還位。得欲界善心者。就現在得論之。必定者。約心續位。獨付生相得論之哉。爰知。今解釋心讀善并界退還兩位。就與所得法體俱時得論之云事。
重難云。寶法師解釋無諍前得論之何論與所得法俱時得起位哉。爰知。心續得。在生相云事。何況。光法師餘處釋若異類心所起得等。云何成善。此義應思之論文云。如心續染心後。能引得及四相起既云於染心後能引得。知現在前位。不至現在云事。
答。現前位。不至現在者。既無續善之義。何名心續善哉心之後。正見現前位。得至現在者。與正見有何差異哉。以之思之。寶法師解釋。設雖難遁。只任前重之趣。可會通之也。但於光法師善心後。能引得之釋者。述若異類心所起得等之難意。心續善之後。所起得及四相。依起故。云何(為言)云爾故。全非云無得也。
義云。於心續有二位。疑無之時。得至生相。疑有之時。得至現在也。寶法師解釋。付疑無之位。述欲界得已至生相云義有之。
義云。寶法師意。就十二心多少。唯於心續位。約生相得論之。餘位皆就現在得論之云義有之。
此等異義。可有重之難答。別紙抄之可之。
問。他地無間退煩惱義可有乎。答。不可有此義也。兩方。此義者。煩惱退緣分千品。心品之現起非一准。何無他地無間退煩惱之義乎。是以。見婆沙論說。出色界意根無間欲界五部心。云。如續生或退等時如論文者。他地無間可退煩惱若依之爾者。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中。唯自地無間可退煩惱如何答。他地無間不退煩惱者。性相之所定也。故光法師婆沙論一云。何等心無間煩惱現在前者。若畢竟非想非非想處染。起彼地纏。現前故。退者彼地善心無間煩惱現在前。若未畢竟非想非非想處染。起彼地纏。現在前故。退者彼地。或善心染污無間煩惱現在前。乃至初靜慮應知亦爾。若畢竟離欲界染。起欲界纏故。退者即欲界。或善心無記無間。起煩惱現在前。若未畢竟離欲界染。起欲界纏故。退者即欲界。或善心染污心。或無記無間。起煩惱現在前唯自地無間退起煩惱云事。此文實分明也。但於如續生或退等之文者尤以難思。會此事雖有多義。暫存義意者。未色界染。色界意根無間欲界五部心。□□續生時。舉退時事。欲退欲界□□時。先起欲界修斷心故。生修所斷一部事。□□□也。無□□□□無間色界五部心之類。舉續生退等之二時。准之可思之。
重難云。既出色界意根無間緣生欲界五部心之類。云或退等時。何云舉生修所斷一部心類乎。若此義者。可舉通果心也。而未色界染。色界意根無間。生欲界五部心之類。云或退等時舉退時。無舉通果心。已色界染。色界意根無間欲界修所斷一部心之類。云謂欲界修所斷即通果心等。舉通果無舉退時。知退時實生五部心云事。
答。未色界染。色界意根無間欲界五部心之類中。舉續生時。實可生五部心。出退時事。欲界舉盡生欲界心之種類故。生修所斷一部心之位。舉也。但於可舉通果云難者。或退等之等言。即可等通果心也。已色界染。色界意根無間欲界修所斷心之類。云通果心等。可等退時也。若意之時。前後之文。全非相違矣。
問。今論意明心多少。付決定可得心論之歟。答。付決定可得心論之也。兩方。若付決定可得心論之者。頌文述色善三學四。色界善心。及有學現前位。得欲界無記心而於欲界威儀工巧。三世得。不可得之。三世得可得之。故非決定可得心云事炳然哉。若依之爾者。欲界染污現前位。不得欲界無記不定□也。若爾者。依決定可得心。可論之如何。
答。今論意。明得多少。就決定可得心論之也。其故光法師解釋。云此論據不心串習者說。或從多分說。故言不成就欲界覆。今論意。雖存威儀工巧心。串習之類。三世得之旨。後廢立偏付不串習一類。論得見。付其不串習一類之。色善三學四之理。都不定之義。故就決定可得心論之云事必然也。重意云。若合威儀工巧心串習串習類。論得多少者。色善三學四之義。實可不定。而今唯就不串習一類明得多少故。色善三學四之義全不定之事云事。
問。以無漏道。欲斷第四靜慮煩惱加行道位。得修無色界善心義可有乎。答。不可有此義也。兩方。此義者。九無間道八解道位。猶得修無色界善心加行道位。何可有得修之義乎。若依之爾者。婆沙論(第百六十)中。謂諸聖者世俗道。離第四靜慮染。若空無邊處分為加行空無邊處第四靜慮能治加行道者。今此位何得修無色界善心之義乎。
答。光法師解釋中。上表若以色界無色界善心了。下自問何時得彼無色界善心。答之作解釋。初釋意云。若以道。離第四定染。第九解脫道時。無色界善心。第二釋意云。若以道。離第四定染。初無間道時。無色善心。雖作云第九解脫道時。云初無間道之二釋。不云加行道位。無色界善心。知加行道位。此義云事。加之。見婆沙論(第百六十)文。或云謂無漏道第四靜慮染。九無間解脫道時。彼未來所修無色界道諸得俱起。不云彼加行道位。無色界道諸得俱起。或云依未至定乃至第四靜慮。離無色染者。除加行道。依色界六地無漏。離無色染之無色界道諸得俱起位。除加位道明知。無漏加行道位。不得善心云事。但於分可第四靜慮能治加行道云難者。分雖欲斷第四靜慮煩惱加行者。有漏法繫地堅牢。未離下地染之時。輒不修之。故無漏加行道位。不得有漏道也。
問。正理論意。以無漏道。離上七地染。九無間八解道位。可修上邊有漏道乎。
答。可有修不二義也。兩方。若不修之者。分地。既有同治有漏道。何不修上哉。是以。正理論今文。釋學心現前無色界善心云。若以道。色界染。無色善。此中言。非究竟離。以於色染。未全離時。無色善心。已可得故此文者。九無間前人解脫道位。可修上邊有漏道若依之爾者。撿正理論(七四)文云。雖下煩惱時。諸地邊能同治。然由有漏繫地堅牢。未離下時。未能修彼此文無諍無間八解道位。不修上邊如何。
答。見顯宗論處之文。第三二卷作解云。以無漏道。離上七地前八品。不修上邊世俗道。故有無漏一離繫得。離第九品方可具二。或應許得離繫道而修。或應斷染時。許依下修上第三十六卷舉二說云。雖下煩惱時。諸地邊能同治。然由有漏繫地堅牢。未離下染未能修彼。有說亦修彼。起彼斷得故。委論之三解。大云之出二說也。以顯宗理。應可此二意。當處論文。當顯宗後說。餘卷論文。當顯宗前說也。當處餘處理之文。各述義。何為相違哉。
重難云。先法師餘處。正理論第七四卷文云。正理論說自是彼計非所許。故無勞會釋此釋者。正理論意。偏可存離第九品方可具二之義意見。今何云以於色界染未全離時。無色善心已可得故哉。答。顯宗論既作三解。故正理論。同可三意云事。是必然也。但於正理論說自是彼計之釋者。第七四卷文。唯述義故。暫就之此云也。
尋云。正理論今文云。有說色界染時。無色界根本地善此有說意。當離第九品方可具二之義歟。答。離第九品方可具二者。以無漏道離第九品染。解脫道位。修分能治道云也。此有說意。就得根本善心位論之。故異離第九品方可具二之義故。即為破之義也。故正理論自破此義云。若爾應說。亦得學心。離欲染時。亦得色善。是則應說學心得五。
尋云。顯宗論三解。光法師今何云顯宗亦有兩解哉。答。云三解。云兩說。開合不同。強非相違也。況彼論第三十六卷。舉二說故。今云顯宗亦有兩解。可指彼文也。是以。光法師餘處解釋中。指彼文云顯宗亦有兩說也。
問。今論意。色界無記心。現在前時。可有自可義乎。進云。論文云餘皆自可得。可此義付之。得色界染污心之時。先得色界無記心故。彼體現在前位。更新得之義。何云自可得之類哉。是以。正理論難今論云。心。正現前位。都無所得。前已得故。不應說言皆自可得如何。
答。今論意。色界無記心。現在前位。實雖新得之義。無兼得他之義。故自可得之類中攝之。云餘皆自可得也。重意云。今論意。不顧義之有無。只以無兼得他之義。總云自可得也。正理論意。如疑難之趣。新得之義故。難現前位。都無所得。前已得故。不應說言皆自可得也。故元瑜疏。釋正理論今文云。此即論主。彈經主過。頌中說餘皆自可得。既有皆言。即一切得。既非一切。故知言失既云言失。明知。二論旨趣。實無相違也。
問。顯宗論意。欲界無記心。可有自可義乎。答。不可有此義也。兩方。此義者。正理論中。欲界無記心。可有自可得之義若依之爾者。光法師引顯宗論。云二謂無記。此二心中。都無所得如何。
答。見顯宗論文。偈頌三界染如次得七六二種長行述界退還時。自界四。自上界沒。還生欲界之時。先得欲界無記心。故欲界無記現前位。新得之義。自可得之義云也。故彼論中。偈傾云無餘得。長行述二謂無記。此二心中。都無所得色界無記心。自可得之義云也。但於正理論者。欲界無記心。自可有無。依威儀工巧心串習串習之義故。暫如俱舍論置之。色界無記心。自可得之義事必然。故先舉之歟。
尋云。俱舍論云餘皆自可得。顯宗論無餘得。其意遙異。寶法師何判此亦意同俱舍。然別標二無記為異哉。次光法師釋云十雖不改頌。長行意同識身若爾。長行中。何不述欲界無記心非自可得之乎。
答。俱舍論顯無兼得他之義。故云餘皆自可得。顯宗論正理論。論得心有無。故云無餘得。云然別標二無記為異也。然而俱舍論意。不云色界無記實有自可得之義。故云此亦意同俱舍也。
問。光法師解釋中。付明得多少。且正理論意。同識身論事。如何釋之乎。進云。光法師釋。云十雖不改頌長行意同識身。付之。正理論長行之文。未見同識身足論之文。何云長行意同識身哉。
答。見春日并醍醐移渡正理論文。偈頌俱舍論。雖述三界染心中。得六六二種。色善三學四。餘皆自可得。至長行欲界染心現前位。得六心了。云理亦應言覆。以本論說成不善心欲心定成就。故述色界善心現前位。三心了。云理實不得無心。以於先時定成就故述有學現前位。得四心了。云理亦不得心義如先辨此等長行之文。自上界沒。還生欲界之時。得欲界無記心云。故正理論意。可同識身足論見。故光法師依今本釋十雖不改頌長行意同識身。專順正理論文也。
問。今論意。欲界威儀工巧串習類。可三世得乎。進云。光法師釋若非串習勝者。即不成就三世得云也。付之。威儀工巧心。是勢力強盛心加行生法也。設雖不串習之類。何三世得哉。是以。見識身足論文。或問若成就不善心。亦成就欲界繫無記心耶。答。若成就不善心定成就欲界繫無記心。或成就不善心時。定成就四心之中。可欲界無記心見。此等論文者。不論串習串習。皆可三世得見。若今論意。不串習之類。三世得云者。豈不違本論定成就之說乎。
答。光法師解釋中。會此相違作三解釋。初釋云。論意各別。無勞會釋。豈以本文。破我俱舍論主非以本論為量第二釋云。彼此二論。亦不相違有情中。威儀工巧。有串習者。串習者。識身論。據串習勝者說。故言定成欲界覆。此論據不串習者說。或從多分說。故言不成就欲界覆。各據一邊。並不害第三釋云。二論亦不相違一一有情。各威儀工巧。於多中。若串習者。即成就。故不串習者。不成就識身足論文。據串習者。故言定成欲界覆。此論據不串習者。故言不成欲界覆准今此三解釋。可會其相違也。
重難云。光法師解釋俱有疑。先就初釋不可然。識身足論是旨有宗根本論藏也。設雖今論意。輒不可違彼論說哉。何況。光法師解釋中。述顯理意同識身足之旨。而顯理兩論意。威儀工巧心。不串習之類。三世得若爾。識身足論意。不串習之類。不可有三世得。何云論意各別乎。
答。初釋意。俱舍論意。以理為宗故。不如依用本所說云也。豈以本文。破我俱舍論主非以本論為量之釋。此意也。但光法師。顯理意。同識身云事。彼論意。唯就串習一類。論得多少。故以此義邊分同識身故。顯理意。同識身云也。非云識身足論意。威儀工巧串習這類。三世得也。
次就第二釋不可然。若識身足論意。不串習之類。三世得云者。豈可云定成就乎。
答。唯就串習一類論之。故云定成就無其失也。
次就第三釋不可然。不串習之人。界退還位。得欲界無記心者。何云色善三學四哉。答。就人云之。實雖不串習之人。界退還位。得欲界無記心。就其威儀工巧心體之。不串習心體。色界善心有學現前位。有先不成就。今得成就之義。故云色善三學四。全無其過也。
尋云。光法師第四卷疏中。何作二釋。不作三釋乎。
答。見第四卷釋。問難意云。若威儀路工巧處串習者。無前後得者。何識身足論云成就欲界善心不善心。定成就欲界無記心哉問。若付心體論串習串習者。豈可違定成就之說哉。故知。就人體設問之旨。分明也。隨問設答故。彼不作就心體論串習串習今第三釋也。
問。光法師欲界威儀工巧三世有無俱舍識身相對作三解釋。爾者論意各別釋意。識身足論意。欲界一切威儀工巧心。皆可三世得乎。答。皆可三世得也。兩方。若皆三世得者。披餘處正理論文。約威儀工巧心。分串習串習類。論三世有無見。而光法師解釋正理論同論身識身足論意。不串習之類三世得云事。若依之爾者。思論意各別之釋意。識身足論意。欲界一切威儀工巧心。皆三世得可云也如何。
答。光法師今釋。述論意各別之釋意云。若識身足論意。以威儀工巧雖是無記勢力強故。定成三世既云勢力強。故知欲界一切威儀工巧心。皆可三世得也。是以。元瑜疏云。識身一切威儀工巧處心。皆三世得。故生欲界。此心定成此釋亦彼論意。欲界一切威儀工巧心。悉三世得見。何況。論意各別之釋意。述此論意云。若此論等意。威儀佛世尊馬勝苾芻及餘善習者。工巧如毘濕傳羯磨天及餘善習者。即定成就。若非串習勝者。即不成就識身足論意。不串習之類。三世得云者。何可有論意各別之義哉。加之。見餘處解釋。問中述不串習三世得可違識身足論之旨答不云論意各別難為會釋彼論意。不串習之類。亦三世得云事。今問答意。亦分別也。但於光法師理意同識身云釋者。正理論。約威儀工巧心。分串習串習類。不串習之類。三世得云義邊。雖同今論。不同識身足論。得多少之時。唯約串習一類。自上界沒。還生欲界之時。得欲界無記心云故。以此義邊。分同識身。故云理意同識身也。更非謂識身足論意。約威儀工巧心。分串習串習類。不串習之類三世得也。
問。正理論中。付明欲界染污現前位得心相。且界退還位。必可得欲界無記心乎。答。不必得之也。兩方。若必得之者。威儀工巧心。不串習者。界退還位。何可得之事。是以。光法師餘處解釋。云此論婆沙雜心亦據不串習者。所以成就正理論意。威儀工巧心。不串習之類。三世得見若依之爾者。光法師解釋。云顯宗一亦同識身乃至十。雖不改頌。長行意。同識身正理論意。若同識身足論者。界退還位。必可得欲界無記心乎。
答。正理論意。自上界沒。還生欲界之時。約威儀工巧心。善串習者可得之。不串習不可得之。故見餘處正理論文云。又威儀路四蘊之得。多分世斷。及剎那斷。唯除諸佛。佛馬勝苾芻。及餘善習威儀路者。若工巧處四蘊之得。亦世斷。及剎那斷。除毘濕傳羯磨天神及餘善習工巧處者。顯宗論說。全同此文。爰知。理顯宗兩論意。威儀工巧心。不串習之類。三世得云事。是以。光法師餘處解釋。云此論婆沙雜心。亦據不串習者。所以成就正理論意。同今論也。但於光法師顯宗一亦同識身乃至十雖不改頌。長行意。同識身之釋者。理顯宗兩論意。威儀工巧心。不串習之類。三世得云事。雖同今論。不同識身。明十二心多少之時。唯約串習一類論之。故顯宗論改頌。云三界染如次得七六二種。色善二學三。無餘得。正理論本云理亦應言覆。以本論說成不善心欲心。定成就故也。就其串習一類之。界退還位。得欲界無記心云義邊。分同識身。故光法師云顯正理論意同識身也。非云正理論意。論威儀工巧三世有無。全同識身也。重意云。識身足論意云。欲界一切威儀工巧心。不簡串習串習。悉三世得。理顯宗兩論意。欲界威儀工巧心。有串習串習類。不串習之類。三世得云故。以此義邊見之。理顯宗兩論意。同今論不同識身也。光法師餘處云此論婆沙雜心。亦據不串習者所以成就之釋。此意也。而顯理兩論中。論得多少之時。唯就串習一類。界退還位。得欲界無記心云義邊。分同識身。故光法師當卷云顯宗一亦同識身乃至十雖不改頌。長行意同識身之釋。此意也。
尋云。當卷論意各別之釋意。理顯宗。屬此論之方歟。為當屬識身之方歟。答。云此事有二義。先存義意者。理顯宗。可屬此論之方也。其故見餘處解釋。云此論。理。婆沙。雜心。亦據不串習者。所以成就理既屬此論之方畢。至當卷解釋。豈以理顯宗。屬識身之方哉。何況。當卷作論意各別之釋之時。云若識身論意。識身之方無置等言。云若此論等意。此論之方置等言。可等取理顯宗等見也。
疑云。當處論意各別之釋意。理顯宗屬識身之方云事。不可然。見光法師解釋前後問難之言。既云顯宗一亦同識身乃至十雖不改頌。長行意同識身。此論既違識身等文。如何會釋理顯宗屬識身之方乎。答之作論意各別之釋。理顯宗屬識身之方云事。甚分明也。何況。正理論文。云理亦應言覆。以本論說成不善心。心定成就故。專以識身足論定成就之文為證據答。爾識身。必可一方也。而理顯宗與識身論意各別云事。三方不可然乎。
答光法師解釋。實以難思。但試會之者。理顯宗意。唯就威儀工巧心串習一類。論得多少。故界退還位。得欲界無記心云事。分同識身。故問誰之時。顯理暫同識身也。然而就實論。作論意各別之釋之日。識身意。云一切威儀工巧心三世得。理顯宗意。約威儀工巧心。分串習串習類。不串習之類。三世得云故。理顯宗亦同此論之方也。次元瑜疏云。今意解。後代論師。於識身文。不善思擇。代習此解。相傳不改。便為指定。不更推求。是故法勝尊者法上所師。世親菩薩眾賢論主。皆依此釋識身文。一切威儀。及工巧處心。皆三世得。故生欲界。此心定成。於欲界還位。欲染心中應言定得欲界覆此釋意。雜俱舍理。同可一方見也。次於正理論識身之文為證之難者。正理論意。威儀工巧心。串習之類。三世得云邊。分同識身意。故引彼論文為證計也。非云一切識身也。故元瑜疏云。問。威儀路工巧處四蘊一分三世得是正不。若是。頌中何不說。若非此中何不破。解云。此是正義。故識身足論云。成就欲界善心不善隱沒無記心。皆云定成就欲界隱沒無記心。若生欲界入上定。二無記心。無法前得。云何定成耶。頌不云者含故彼得心中當更分別此釋意為證一分威儀工巧心。三世得之義。引識身足論定成就之文也。正理論引本論文為證事。准之可思也。
義云。當卷論意各別之釋意。理顯宗。可屬識身之方也。其文理如今難勢之趣也。但俱舍理。論意各別云意。約威儀工巧心。分串習串習類。不串習之類。三世得云事。俱舍理。其意雖同。俱舍唯付不串習一類。論得多少。理顯宗。唯付串習一類。論得多少。故俱舍理。論意各別。理顯宗屬識身之方也(為言)。
難云。若爾餘處釋中。何云此論婆沙雜心。亦據不串習者。所以成就理屬此論之方哉。次當卷解釋識身之方。不置等言。此論之方。置等言事。亦難思乎。
答。第四卷處。俱舍理。兩論意同。並論威儀工巧心。串習串習類故。理屬此論之方也。第七卷處。俱舍唯約不串習一類理顯宗。唯約串習一類。故論意各別。理顯宗屬識身之方也。兩處解釋相違。其意在之。次當卷解釋。置不置等言事。此之文體。可隨時宜。強非一定之證哉。何況。問難之言。既云此論既違識身等文。如何會釋識身之下。置等言等取顯理。故答中識身足方。略不置等言也。婆沙雜心。同此論意。故若此論等意之等言。可等取婆沙雜心也。何況。作第一釋之時。云識身論。據串習勝者說故言定成欲界覆。識身足方置等言。此意非等取顯理哉。第二釋意。理顯宗。屬識身之方初釋意。其義可同也。
義云。正理論意。實存欲界一切威儀工巧心。皆三世得云義。故界退還位。必可得欲界無記心也。是以。顯宗論改頌云。三界染如次。得六六二種。色善三學一。無餘得。理論本云理亦應言覆。以本論說成不善心。心定成就故。述界退還位。必得欲界無記心之旨故。欲界一切威儀工巧心。不論串習串習。悉三世得見。故光法師釋顯宗一亦同識身乃至十雖不改頌。長行意。同識身。顯理兩論意。實同識身足論之旨。尤分明也。故當處論意各別之釋意。顯理可屬識身之方也。但於光法師餘處此論婆沙雜心。亦據不串習者之釋者。是隨文一往之釋也。餘卷正理論文云。又威儀路四蘊之得。多分世斷及剎那斷。唯除諸佛馬勝苾芻及餘善習威儀路者。若工巧處四蘊之得。亦世斷及剎那斷。除毘濕傳羯磨天神。及餘善習工巧處者。約威儀工巧心。分串習串習類。論三世有無事。非述眾賢論之自義。引載俱舍婆沙之義也。顯宗論文。其意同之雖非眾賢論師自義。就其現文。釋此論理雜心亦據不串習者。所以成就也。意之。諸文更非相違
重難云。餘處正理論文。述眾賢自義見。何云引載俱舍婆沙之義哉。是以。元瑜疏云此是正義何況。顯宗論中。何可載非所存之義哉。
答。正理論中。雖非眾賢自義。先舉俱舍婆沙常途之義事。何強疑之哉。是以。彼論述得多少之時。先如俱舍論述之了。別加理亦應言覆等之言。爰知。彼論意。強非破俱舍婆沙等之常義。只任識身所說。暫存別義計也。故餘處正理論文。先述俱舍婆沙等之常義事。何可疑之哉。元瑜師依為俱舍婆沙等之常義。云此是正義也。次顯宗論中。他部之義猶舉之如云。然譬喻者說。無別心所心想俱時。行相差別不可得故(乃至)又於心所諍論故。謂或有說心所唯三。或復有說心所唯四。或說有十。或說四。故有識隨位而流。說有心心所別也。況舉自部之中。非所存之義事。何亦疑之哉。
問。婆沙論中。欲界威儀工巧心。悉三世義可有哉。答。不可有此義也。兩方。此義者。光法師餘處解釋。云此論婆沙雜心。亦據不串習者。所以成就解釋者。婆沙論意。不串習之類。三世得爰知。彼論中。欲界威儀工巧心。悉三世得云無之云事。若依之爾者。婆沙論一師意。欲界終生初靜慮之時。無記五蘊此師意。欲界威儀工巧心。悉三世得如何。
答。見婆沙論處之文。大有二師說。一師意云。欲界威儀工巧心串習串習者。俱三世得。故界退還位。俱不得之。一師意云。欲界威儀工巧心。不串習者。三世得。故界退不得之。串習三世得。故界退還位。得之也。更串習者。三世得界退還位得之云義也。退檢婆沙論一部前後之文。此旨見。所謂彼論第百五七云。此中欲界無記一切色蘊異熟生四蘊。及威儀工巧處多分四蘊世不雜剎那不雜。若在過去得亦過去。若在未來得亦未來。若在現在得亦現在威儀路四蘊中。善串習者。如佛馬勝及餘有情所善串習。并工巧處四蘊中。善串習者。如佛妙業天子及餘有情所善串習。彼得亦皆剎那雜。謂在三世三世得故此串習者。三世得。串習三世得云事分明也。即同俱舍理顯宗雜心說也。同論第百五九云。不善生。無記得。起者。謂非想非非想處沒生欲界。以不善結生時。彼七地見修所斷。及欲界見所斷無記四蘊修所斷無記行二蘊諸得俱起有說與欲修所斷無記心心所諸得俱起。謂善串習威儀路工巧處四蘊初師意。串習串習者。俱三世得。故界退還位。不得之云義也。是俱舍等之解義也。第二師意。不串習者。三世得。故界退不得之。串習三世得。故界退還位得之云義也。即同俱舍等意也。同論第百八十六中。就發智論文云無色界沒生欲界時。染污法。曾得得。異熟法未曾得得。不舉威儀路工巧處箇問答云。問。威儀路工巧處四蘊串習者。亦應得何故不說。答。應說而不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無記法中。多分不得。謂異熟生通果全。及餘少分故。雖少得而亦不說。有餘師說串習者亦不得。以羸劣故初師第二師意。串習者。三世得。故界退不得之。串習三世得。故界退還位。得之云義也。即問俱舍等意也。第三師意。串習串習者。俱三世得。故界退還位。不得之云義也。是俱舍等之外義也。婆沙論中。串習三世得。界退還位。得之云義者。何須致串習者亦應得。何故不說之問哉。爰知。婆沙論中。都串習者。三世得。界退還位得之云義也。處之文。意之上。彼論第百九三卷中。欲界終生初靜慮之時。無記二蘊云師意。串習串習者。俱三世得云義也。無記五蘊云師意。串習三世得云義也。非云不串習無記五蘊也。即見同卷次下文云。色界終生欲界者。並無色界終生欲界者。所得蘊數。初師云無記二蘊。第二師無記五蘊有之。是則初師意串習串習者。俱三世得。故界退還位。全不得之云義也。是俱舍等之外義也。第二師意。不串習三世得。故起退還位。雖不得之。串習三世得。故退還位得之云也。即問俱舍等意也。准上可思之。
問。雜心論意。色界染污現前位。得色界無記心。可限界退還位乎。答。可限界退還位也。兩方若不限界退還位者。今論意。色界染污心。現在前位。得色界無記。唯限界退還位見。雜心論意。其意可同之。若依之爾者。正見心論文。云界及地來還時。欲是界得七心。界退還位之退還位。可有得心之義 如何。
答。十二心多少門者。先全不成今初得之名得也。故光法師釋云。此中意說。於十二心中。先不成就。今得成就。說為得。後雖新自種類心。不為得。先已得故以之思之。色界染污現前位。得欲界無記心。可限界退還位也。地退還位自本成就色界無記心故。不可云得之故也。是以今論云由界退還得欲界無記色界三。色界染污現前位。得色界無記心。唯限界退還位見。今論雜心得心之廢立。據重據單之義門。聊雖相替。全不成就初得名得事。其異。故知。雜心論意。色界染污現前位。得色界無記心。唯可限界退還位也。何況。正見心論文。長行雖述界及地來還時。色界得七心。子注云上界還生色界時得欲界無記心。及色界三心。不云地退還位得色界無記心也。但於界及地來還之文者。實以難思。但存義者。界退還位。得心之外。實雖不可有退還位得心之義。乘阿毘曇心論界及地來還之文勢。置及言也。非別物置及言事。師釋中。可別云也。
重難云。阿毘曇心論偈頌云。污心得十。長行述界及地來還時。三界污。及無記一切得。染污現前位。無色界善心云故。界退還位之外。出地退還位。其義尤可爾。雜心論意。不云染污現前無色界善心。故與阿毘曇心論。其義遙異也。而雜心論乍改阿毘曇心論染污現前無色界善心之義。猶云界及地來還時色界得七心。地退還位有得心之義云事。猶依用阿毘曇心論說如何。
答。古論之習。其文勢甚雜亂。故雜心論意。實雖阿毘曇心論意。不云染污現前無色界善心。亦不云地退還位得色界無記心等。然而譯者乘阿毘曇心論之文勢猥置界及地來還之言也。
問。世親論主。難雜心師善心中得六義云。於善心中。應言得七正理論師如何救之乎。進云。正理論云。然學無學無漏故。總一心。言六無失。付之雜心論中。立十二心學無學心。各別列之。何此判哉。
答。法勝阿毘曇心論中。云一心欲界善。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界三。除不善無色界三亦如是。及無漏。合學無學心只列無漏心。立一心了。述善心必得六。其六心中。舉欲界善心。而雜心論主。開學無學心。乍立十二心。移法勝阿毘曇心論文。頌云善心得六種。然亦除欲界善心。開學無學心。為六種心。故世親論主致於善心中應言得七之難也。故正理論師救此難就其本宗義。會然學無學無漏故總一心言六無失。尤似有其由來。故泰法師釋云。俱舍有餘於此總說頌言者。餘說有一心師。總說此頌。難心論主。以此頌云十二心。故世親論主。言於善心中應言得七。正理論云如經主難應言得七。然學無學無漏故。總一心言六無失。解云。餘師心有一言六無失。雜心論主心有二言六有失元瑜疏釋此事云。然此實是無漏所造本意。應約一心說。然毘曇中。誤作十二心解。世親尊者意。亦如是有妨。彈為失。自今論主還取本宗約一心釋便無過故先述意方列頌文此等解釋。其旨分明也。
問。世親論主難雜心師善心中得六義云。於善心中。應言得七光法師意。正理論救如何釋之乎。進云。光法師釋。理救云。理亦應得欲界善心。謂以正見。續諸善本。雖加欲善。除心。經主不應雜令得七付之依光法師解釋正理論所說。云然學無學無漏故。總一心。言六無失依之泰法師法師。如正理論文引之如何。
答。正理論異本不同。故諸師所覽各不同歟。泰法師法師所引。并元瑜所牒之本。如見行本。有然學無學無漏故總一心言六無失之文。光法師所說本有理亦應得欲界善心。謂以正見續諸善本。雖加欲善。除心。經主不應難令得七之文歟。是以或抄云。檢近來所傳來宋國理本。正如光法師所引之文也可檢之。
問。雜心論意。可正見續善乎。答。不說之也。兩方。若說之者披雜心論所說。尋得多少。述善心得六種。全不舉正見善哉。若依之爾者。世親論主難雜心師善心中得六之義云。於善心中。應言得七。謂正見善根時。欲界善心起位名法師所引正理論文。救今此雜云。理亦應得欲界善心。謂以正見續諸善本。雖加欲善。除心。經主不應難令得七以理救。意雜心思。正見續善云事。尤分明也。
答。雜心論中。述得多少。偈頌善心得六種。長行善心中得六心。欲界隱沒無記色界隱沒無記無色界善。及學無學。不正見續善云事。論文實分明也。但於光法師所引正理論文者。就正理論自義救世論主之難也。雜心論中。不舉正見續善。出欲界無記心。然而正理論師。任自義替雜心師意。救世論主之難。故加正見欲界無記心。可云善心中得六會也。非云雜心論中舉正見欲界無記心。全非相違也。
問。雜心論意。欲界威儀工巧心。悉可三世得乎。答。不必三世得也。兩方。若悉三世得者。光法師餘處解釋。云此論婆沙雜心。亦據不串習者所以成就解釋者。雜心論意。不串習之類。三世得見。若依之爾者。世親論主難雜心師善心中得六之義。云於善心中應言得七正理論師。救此難云。雖加欲善。除心。經主不應難令得七光法師釋此文云。彼論同識身離欲不得欲界覆如解釋者。雜心論識身足論見。若同識身者。欲界威儀工巧心。悉可三世得哉。
答。雜心論意。欲界威儀工巧心。不串習之類。不三世得。串習之類。可三世得也。故雜心論云。威儀四陰。多以世斷及剎那斷。若彼善修三世得。工巧亦如是加之彼論中。述得多少云。善心得六種者。善心中得六心。欲界隱沒無記色界隱沒無記無色界善。及學無學。此亦通說。非一時此文又善心現前位。得欲界無記心云。故自上界還生欲界之時。不得欲界無記心見。任此等論文。不串習之類。三世得云事。分明也。是以。光法師餘處解釋。云此論婆沙雜心。亦據不串習者。所以成就法師餘處解釋云。若依雜心及俱舍。從上界沒生欲界時。皆不得欲界隱沒無記心。與識身論於違。論主者立義別也。亦可。雜俱舍。據欲界不極威儀工巧者。終生上界後退生欲界初心不得欲界隱沒無記心也元瑜疏云。今意解。後代論師識身文。不善思擇。代習此解。相傳不改。便為指定。不更推求。是故法勝尊者法上所師。世親菩薩眾賢論主。皆作此釋。識身一切威儀工巧處心。皆三世得。故生欲界。此心定此等諸師解釋。亦雜心論意。不串習之類。三世得云事分明也。故知。雜心論意。同今論婆沙。不同識身也。但於光法師彼論同識身離欲不得欲界覆之釋者。約威儀工巧心串習一類。論得多少之時。分可同識身故。此云也。或又彼論者。指正理論義意可有也。

俱舍論第七卷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