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第八卷抄上

     輸入者 黃紹亮

問題

問。自在天可化聲塵耶。
問。光法師贍部洲。名云或從林立號。或以果標名爾者。此洲南邊有贍部樹歟。
問。論受道勝劣時。東州勝西州劣歟。
問。外法異生。可生北州耶。
問。聖者成就北州蘊處界耶。
問。光法師所引正理論中。明第三靜慮天立淨名。爾者以何法名淨耶。
問。光法師所引正理論中。釋無熱天名云已善伏雜修靜慮中品障爾者。今此上中品障者。指上中二品歟。
問。光法師所引正理論中。釋無熱名。作三解釋。爾者第解意如何釋之耶。
問。光法師所引理中。釋究竟天名。作三解釋。爾者。第三解意如何。
問。異生所起天眼通。可見五淨居天事耶。
問。頌文云。此上七處爾者。為有宗義。為當宗義歟。
問。無想天有情可居在耶。
問。無色界中。可有方處耶。
問。無色界中。可有自界他界不同耶。
問。四無色處。可立三天不同耶。
問。光法師終即於是處生故。復從彼沒生色時。即於是處中起故論文。作解釋。爾者初釋意如何釋之耶。
問。光法師終即於是處生故。復從彼沒生色時。即於是處中起故論文。作解釋。爾者第二釋意如何釋之耶。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中。述有說意從無色界沒生色界時。在第四靜慮中有現在前爾者評家如何破之耶。
問。論主意。可存眾同分命根實有義耶。
問。正理論意。六識現在前位。依非所依不相應行。唯限七種歟。
問。論文云所屬界說名欲界爾者。可有依釋義耶。
問。論文云所言色者是變礙義爾者。寶法師意。是變礙義者。可通一種色耶。
問。有宗意。於有情界。可有窮盡耶。
問。論中明世界安立。云當言傍住爾者有宗義歟。
問。論中明世界安立。云有說有上方爾者有宗義歟。
問。論文云。有說。亦有上方爾者依初靜慮所發神通。可至梵世耶。
問。離一界通障時。可離餘界通障耶。
問。千世界有幾王耶。
問。婆沙論評家意。素洛何趣攝耶。
問。五趣體可通染污耶。
問。論中明五趣相云體非中有爾者引法蘊足論何文證此義耶。
問。論文云。有說趣體亦通染爾者論主意。可許此義耶。
問。大眾部五趣體唯限染污歟。
問。死有現前。必本有無間歟。


俱舍論第八卷抄上

  問。自在天可化聲境耶。答。可有二意也。兩方。若化聲境者。聲境間斷法。變化化之。設雖天上化用。輒不可化之。是以。見今論餘七)文。述餘生得能變化心。通善不善無記性攝。如天龍能變化心。彼亦能為他身。化於十色處。化九除聲。天龍等生得化。亦不化聲境。定至自在天。何可化之哉。若依之爾者。圓暉法師變化天相。云於五欲境。自變化故以變化天。思自在天。尤可云化聲境也如何。
答。見光法師餘處定判。引異門足論諸天子化作種種色聲香味觸諸妙欲境。令高勝天子於中受用之文畢。作三解釋云。彼由業力。令化作。非由化心。不可為例。或可從多分說。以實而言。聲由繫發。不可言化。以間斷故。或聲不離所化香味觸四境。相從說故。亦為化依初釋意者。可云自在天聲境也。業力難思故。由高勝天子業力。令天子化作聲境。非由能化心力化之。設生得化。設業得化。由能化心力不可化聲。必由相擊發。有間斷故也。不可為例之釋。其意在之。非由化心歟。依第二釋意者。自在天。不可化聲境。聲由相擊發。不可言化。以間斷故也。異門足論文。從多分說聲境。聲雖非所化五境之中。化作四境故。從多分說。化作種種色聲香味觸諸妙欲境也(為言)依第三釋意者。自在天。不可化聲境。其旨如第二釋。異門足論文相從而說。雖四境。離聲全聲。四境故。相從四境化作聲境說也(為言)。
尋云。光法師一卷疏中。引異門足論今文畢云。准異門。聲亦可化今三釋中。當初釋意歟。
答。彼只述異門足論文而許也。故今三釋中。何釋不可相違歟。
問。光法師贍部洲名。云或從林立號。或以果標名(云云)爾者。此洲南邊有贍部樹歟。答。此洲北邊有贍部樹也。兩方。若此洲南邊有贍部樹者。披今論餘處文。此洲北邊有贍部樹見。若依之爾者。圓暉法師贍部洲名。云此洲南邊有贍部樹如何。
答。見今論餘一)文。云此贍部洲。從中向北。三處各三重黑山。有大雪山。在黑山北。大雪山北。有醉山。雪北香南。有大池水。名無熱惱○於此池側。有贍部林樹。形高大其果甘美。作此林故。名贍州。或依此果以立洲號理(三一)顯宗(十六)餘處之文。其言少異。其意是同。此等論說。此洲北邊。有贍部樹云事炳然也。但於圓暉法師此洲南邊有贍部樹之釋者。實似難思。且於二義會通之。義云。此釋意。述此洲名贍部洲之由。故此洲須彌山南邊。有贍部樹故。名贍部洲(為言)非謂贍部樹在所有此洲南邊也義云。此洲之中。北邊南邊處可有贍部樹也。故勘圓暉法師解釋一)云。於此池側。有贍部林樹。形高大其果甘美。依此林故。名贍部洲。或依此果。以立洲號。任今論文。明北邊有贍部樹。當卷云。此洲南邊有贍部樹。南邊有贍部樹也。故清涼大師釋云。若阿毘曇云。樹在此洲之南(云云)。
清涼大師阿毘曇云。樹在此洲之南之釋。花嚴宗枝葉抄第三委問答之可彼抄也。
問。論受道勝劣。東洲勝。西洲劣歟。答。
問。外法異生。可生北洲耶。答。可生北洲也。兩方。若生北洲者。見光法師餘處解釋。述應知將生北俱盧洲欲界業。亦於中修無我觀加行時造。以無我觀。為北洲業因。而外法異生者。著我人也。不修無我觀。何可生北洲哉。若依之爾者。北洲異熟障。亦異生法也。外法異生。豈不生彼哉。
答。外法異生非一准。造業感果萬差。故可北洲之類也。但於以無我觀。為北洲業因云。准婆沙抄一云。此身在欲界有情。起無我行後。由惡友力起我見而便終。由先習力故生時得之釋。思之先為內法異生之時。修無我觀。造北洲業因畢。後遇惡友外法異生之人。由先所修無我觀業因。可生北洲。故全所背也。
問。聖者成就北洲蘊處界耶。答。可成就北洲蘊處界也。兩方。若成就北洲蘊處界者。北洲是唯凡非聖之所居也。聖者更不可成就蘊處界。是以。類足論中。出異生法體。舉北俱盧洲蘊界處。若聖者成就之乾。何可名異生法哉。若依之爾者。廣勘論疏定判無明北洲蘊處界捨時。爰知。聖者成就蘊處界云事如何。
答。將入聖時。無捨北洲煩惱故。聖者成就北洲蘊處界之理必然也。但於類足論中。出異生法體。舉此俱盧洲人蘊處界云難者。婆沙論會此疑云。諸異生法聖者多無。設有少者。不名聖法。以聖者於彼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現前故。唯異生於彼得而亦在身成就。亦現前故。名異生法云云)。
問。光法師所引正理論中。明第三靜慮天立淨名。爾者以何法名淨耶。進云。光法師所引正理論一)云。意地受樂。說為淨(云云)付之意地樂受。既通染污何立淨名哉。
答。意地樂受。說為淨者。第三靜慮異熟樂受。說為淨(為言)非謂意地染污樂受名淨歟。今論中述第四識住云。第三靜慮異熟想故言想一。光法師釋此異熟樂。曾厭時。故想一。第三靜慮為想一。由異熟見。准而思之。第三靜慮天立淨名異熟樂可意也。
重難云。唯於善法可立淨名異熟樂受。是無記法也。何立淨名哉。
答。善法無記法淨法也。故勘光法師餘處解釋云。問。如邪見生有見。雖性不同。同是染故。等流果覆。雖性不同同是淨故。應是等流果。解云。染法易同故得為果。淨法難同依故不為果。
問。光法師所引正理論中。釋無熱天名。云已善伏雜修靜慮中品障爾者。今此上中品障者。指上中二品歟。答。非指上中二品。兩方。若指上中二品者。一中。可除品障。更不可亙上中二品。若依之爾者。上中品障之言。無諍指上中二品如何。
答。五品雜修靜慮者。唯就品中分別之也。所謂下品煩惱業因。二上中品無熱業因。三善現業因。四上勝品善見天業因。五上極品究竟業因也。婆沙論云。雜修靜慮是勝功德。非下中品所攝。有上下上中上極故有五准婆沙論文。理說。已善伏雜修靜慮中品障者。以五品中上中品雜修靜慮無熱業因。故云伏除上中品障也。圓暉法師無熱天已得雜修中品。定能善伏除上中品障之釋。其意同之。故云上中品障。指五品中上中品。非謂亙三品中上中二品也。上中品障之言。無諍可指上中二品云難。恐未辨此旨歟。
重難云。勘婆沙論文云。問。雜修靜慮有幾品耶。答有五。一下品二中品。三品。四上勝圓滿品。五上極圓滿此文者。雜修靜慮可通三品中下中二品見。何云五品雜修靜慮者。唯就品中分別之哉(是一)次正理論一)次下文。釋善現天名云已雜修靜慮德易彰。故名善現若就五品雜修靜慮論之者。可云已雜修靜慮。唯云品。寧不背廢立哉(是二)。
答。婆沙論中云一下品二中品。三品。雖品中之下中上。且略上言。只云下品中品品也。第四云上勝。第五云上極。故唯就品中分別之云事炳然也。但第四第五置上言事。只云勝。只云極者。難上中之勝。上中之極故。於彼必加上言也。
次於正理論雜修靜慮之文者。此亦於品。且略上言也。准婆沙論文可會之。
問。光法師正理論中。釋無熱天名。作三解釋。爾者第解意如何釋之耶。進云。光法師所引正正理論云。或令下生煩惱名熱。此初遠離無熱名付之於無煩天中。已遠離下生煩惱。何云至無熱天初遠離下生煩惱哉。
答。於無煩天中。初離下生煩惱故。無遠離之義。無熱天是五淨居天中第二天。更令遠離下生煩惱。故云此初遠離無熱名也。如彼解脫道不名對治勝進道對治也。
問。光法師所引正理論中。釋究竟天名。作三解釋。爾者第三解意如何釋之耶。進云。光法師所引正理論一)云有言色者。是積集色。至彼後邊。名色究竟云云)付之究竟中。積集非積集色。俱至後邊。何唯云積集色至彼後邊哉。
答。非積集色者。是無表色也。而生無色聖者成就表故。唯云積集色至彼後邊歟。
問。異生所起天眼通。可淨居天事耶。
答。可有二義也。兩方。五淨居天事者。五淨居天者。唯非凡之處也。異生天眼通。寧可彼天事哉。是以。光法師七)所引婆沙論中。述宿住通憶知五淨居天事云。雖未曾見五淨居事。而曾聞故。亦能憶知(云云)若異生所起天眼通。見五淨居天事者。豈無曾之義哉。加之披婆沙論處之文。或(百五十)問。依第四靜慮所引天眼能見何繫色。答。乃至廣果繫。或(百八十六明神境通所至處。云依第四靜慮發者。能至廣果或究竟。判如神境通。四通亦爾。能至廣果或究竟之言。如次顯異生聖者不同見。何況異生所起他心通。既不知五淨居天心心所天眼通。例亦可同哉。若依之爾者。第四靜慮八天繫縛地也。設雖異生所起天眼通。何不見淨居天事哉。就中自下地為境之理。唯簡地境。於繫縛地中。更不可有不見如何。
答。此事雖為古來未決。且可存異生所起天眼通五淨居天事云義也。其故第四靜慮八天雖別繫縛地。故異生所起第四靜慮天眼通。可見五淨居天事也。故婆沙論(百五十)所引施設足論中。第四靜慮八天處。謂生廣果無熱善現善見究竟。問。如是八天不。答。彼互見。皆以一繫故(云云)但於五淨居天者。唯非凡之處也云難者。異生設雖不生彼天。於下中。彼天事有何所遮哉。次於光法師所引婆沙論雖未曾見五淨居事之文者。未曾生五淨居天彼天事(為言)光法師餘處宿住通淨居天者。雖不生彼。昔曾說。今時能憶之定判婆沙論。若爾此智應不憶知五淨居事。無始時來。未生彼故之問言。此旨尤分明也。重意云。無始時來。未生彼故之問言。互異生聖者問之。雖未曾見五淨居事之答文。隨亦互異生聖者可答之。若如文執之者。聖者於下中。起第四靜慮天眼通。豈不見五淨居天事哉。爰知。雖未曾見五淨居事者。未曾生五淨居天彼天事(為言)次於婆沙論乃至廣果繫之文者。且就凡聖居處云爾也。若依此文異生所起天眼通不見五淨居天事云者。文無簡別之言。聖者所起天眼通境界寧可限廣果繫哉。次於婆沙論能至廣果或究竟之文者。此亦且就凡聖處。顯其不同也。是則一往分別。更非盡理之談歟。次於他心通例難者。於勝地根位其未來世知者性相之所定。故異生所起他心通。不知五淨居天心心所也。色身等異之故。異生所起天眼通。見五淨居天事。全不可為相例之難歟。
重難云。於下中。起天眼通。見五淨居天事。婆沙論所說。曾見曾聞中何攝耶。
答。且可云曾聞歟。未生彼天故也。
已上相承義也。
問。頌文云。此上云云)爾者為有宗義。為當宗義歟。答。或云有宗義。或云宗義。或云互有宗宗義之三義可有也。兩方。有宗義者。今論文云。迦濕彌羅國大論師皆色界處但有十六婆沙論(九八)中。述迦濕彌羅論師說。初靜慮二處。明知。今此七天說。非有宗義云事。何況。正理論師破今此七天義云。何理中天倍增於下。然其上處半勝於中。顯宗論二)中。改此上七處等之頌文。結此上十六名色界。於中初二三第四靜慮八。有宗義者。豈破彼義。改頌文哉。加之圓暉法師釋。於色界中。立七天。部宗也。若薩婆多宗。唯立十六天。除大梵天。惠暉法師有部要依同分方立天處大梵一文。無別處。故不大梵無相天也。任此等解釋。此上七處者。非有宗義之旨亦分明也。若依之爾者。披一論之始末。尋二部宗義。本頌專載有宗義。長行舉經部計。既本頌所結。此上七天說也。寧非有宗義哉。
答。此事學者異義。雖非一准。且存義意者。可云有宗義也。其故勘圓暉法師疏序云。于時世親至本國已講毘婆沙。若一日講。便造一偈一日中所講之義。刻赤銅葉。書寫此偈。如是次第。成六百頌。婆沙。其義周盡任此解釋。六百行本頌。併述有宗義云事炳然也。何況。彼序次下文云。悟入知非告眾人曰。此頌非是專弘我宗。頌置傳說之言。似相調耳。不信。請釋即知本頌文直載宗義者。悟入尊者。何依傳說之言。初知相調哉。以此等道理思之。此上七處頌文述有宗義可云也。故光法師釋云。論主頌中述西方師義。說有七。故婆沙云。西方師說。色界七。後師師意。以大梵王壽量處等異餘二天。故於初定。別立三天。故婆沙(九八)云。西方諸師。如是說。初靜慮地處別三。一眾天處。二輔天處。三大梵天處。此處即是靜慮間(云云)此釋既云論主頌中述西方師義說有七。不云宗義。故知。西薩婆多師義也。以何之者。光法師餘處釋今論西方諸師說有五種。謂不生法。復開為二之文云。西方諸師即是迦濕彌羅國西健馱羅國。彼亦有說一切有部師。(云云元瑜法師(述文記九)述正理論二)西方師菩薩學位先起此定後菩提之文云。此乾陀衛薩婆多師。如是解案此等釋意。今論等中。以健馱羅國薩婆多師名西方師見。故准知。今本頌中所述西方師義者。健馱羅國薩婆多師義也。加之雜心論中。偈頌色界十六長行七如前十六大梵。而彼論是尊者法救所造。偏載有宗義。何處舉經宗義哉。任此等文理。今此七天義。述有宗義云事分明也。但於今論迦濕彌羅國大論師等之文者。迦濕彌羅諸師。設雖但立十六天義。論主意明健馱羅國薩婆多師。立七天義故。今本頌中述此義也。學有宗義。不限迦濕彌羅國者。今論之文。全非相違婆沙論說。會通同之。次於正理論師破今此七天義云難者。七天義。雖為有宗義。非正理論師所存義。故破此說也。寶法師正理論要依同分。立天處名。非一可名同分。雖壽量等與餘不同。然由一身。不成同分故。與輔合立一天。高下雖殊。然地無別。光天等。與此相違。故彼不應引之為例之文畢云。准此論文。理亦以十六為正。無想。皆一故。地無別故(云云)次於顯宗論中改頌文云難者。雖為有宗義。非所存之時改頌文也。如彼顯宗論一)中。改三界染心中得六六二種色三學四餘皆自可得之頌文。云三界染如次得七六二種色二學無餘得也。次於圓暉法師色界中。立七天。部宗也等之釋者。本頌之文所述。七天義。雖為有宗義。部宗意。亦立今七天義。故以其義勢相同。且云部宗也歟。或又圓暉法師意。以西方師部師意故。異光法師等釋。此判歟。若薩婆多宗。唯立十六天。除大梵天者。十六天義。有宗本國義故云爾也。若意者。十六天義之外。皆非有宗義可云歟。若爾阿毘曇心論。并法勝阿毘曇心中。云色界七。述除大梵天。加無想天七天義。豈非有宗義哉。彼有宗義者。加大梵天。除無想天七天義。何非有宗義哉。惠暉法師。不大梵無想天也之釋。准之可會也。
重難云。六百行本頌。併述有宗義云不可然。廣披今論處處之文。當卷云像實有不成光法師釋此文云。於此頌中。既破像實。明知。論主部義破餘處之中。或云感劫天等為一梵福量光法師釋此文云。此即初師是部。或是大眾部。或是當部異圓暉法師此文云。或部。或大眾部。軌範師也泰法師長行以於餘師有伽陀正見勝行者便為生梵福感劫天樂故之文云。引餘部頌證前餘部義或(八)云後起從云云)光法師長行此從生。非從起。謂昔所起色異熟因熏習在心。功能今熟。是故今色。從彼生之文云。論主部義答。正釋頌文。後起從云云)寶法師釋此文云。部答也(云云)泰法師釋此文云。次部答。從不同薩婆多。從昔色界起(云云圓暉法師釋此文云。此是論主部釋也。此等本頌之文。盛載宗義。何云六百行本頌併述有宗義哉。或(九)云。迦濕彌羅議理成。多依彼釋對法有貶量為我失(云云)光法師長行迦濕彌羅國毘婆沙師議。阿毘達磨理善成立。多依彼。釋對法宗。有貶量為過失之文云。多依彼釋對法宗。於時以部義宗。有貶量為過失法師釋此文云。多依彼毘婆沙師評家義。釋彼發智及六足對法之宗。然於其中薩婆多宗。不盡理者。以部義。有貶量。為過失云云)准此等定判思之。本頌之中。直述部義云事炳然也(是一)。
次。西方師者。可名部師也。故寶法師餘處釋今論西方師說。菩薩學位。先起此定後菩提之文云。述異部也(云云圓暉法師餘處解此文是部宗泰法師餘處釋今論外國諸師如是說。若間起不同類心此有何過之文云。乾陀衛國在罽賓國西故。前云西沙門。即西沙門。是罽賓國外。故此中言外國諸師外國諸師者。迦濕彌羅國印度國。異部諸師也。而此釋意。西沙門此中言外國諸師判故。西方師者。非薩婆多師見。爰知。是部師云事(是二)。
答。論主意。屢明宗義。故採其實意。本頌之文。密雖有志宗義有宗中有其義勢。頌文之面顯載之故。將此本頌使人齊往迦濕彌羅國之時。淺學之者。披之謂弘我宗。悟入尊者之。怪傳說言也。本頌文。直述宗義者。豈可此義哉。但於當卷像實有不成之頌文者。大眾部意。成無中有之義。取質像喻。故為破此義云爾也。有部相對立破。非述宗義。故無其過也。
次。於餘處感劫天等為一梵福量之頌文者。有宗之中。亦此義也。故光法師一釋意云。或是當部異師也。今此三釋非相違釋歟。
次。於餘處後起從心之頌文者。有宗意。從無色界沒。將下生時。由無色界中。順色生心勢力。引色界色生云故。後起從心之旨。有宗意亦存之。故顯宗論中。不改此頌文也。長行謂昔所起色異熟因熏習在心功能今熟之文。述宗義。故諸師解此文之時。雖釋經部義。頌文之面。不違有宗義。故亦無背也。
次於餘處濕羅義理成等之頌文者。六百行本頌。專雖述有部宗義長行之中。屢明宗義。故云多依彼釋。對法有貶量為我失。全無相違也。
次。於西方師者可名部師云難者。光法師元瑜法師意。以健馱羅國薩婆多師。名西方師釋。尤叶文理也。故見顯宗論餘處之文云。西方師說。菩薩學位。先起此定。後菩提非有宗義者。彼論中。何載此義哉。但於寶法師圓暉法師。泰法師釋者。存光法師等釋之日。且不可劬勞之。
問。無想天中。有情可居在耶。
第五卷抄記錄之畢。
問。無色界中。可有方處耶。進云。今論云。無色界中。都有處。以無色法方所云云)付之。既云空無邊處等豈無方處哉。是以。光法師釋今此處言云。處是有情生長處故如解釋者。可云無色界有方處也。何況。披今論文云。謂於是處得定者終即於是處生故。復從彼沒。生色時。即於是處。中有起故(云云)既云是處生故。亦述是處中起故。明知。無色界有方處云事。加之。惠暉法師釋此文云。以無色法名無處。不是都云云)此釋意。無色界有方處之旨。分明也如何。
答。色界天上。別有無色界天者。可云無色界有方處。而色界天上。別無無色界天。故云無色界中。有方處也。故見今論文。本頌無色界無處。由生有四種。長行無色界中都有處。以無色法方所過去未來無色。不住方所理決然故。正理論說。其文全同。顯宗論釋。其不異。婆沙論中。述評家義云。然無色界有方云云)任此等文理無色界中。有方處云事炳然也。但於空無邊等之處言者。以眾同分及與命根名處。非方處名處也。故光法師釋但異熟生差別四之論文云但由同分。今異熟生勝劣故。差別四。此釋意。以眾同分及與命根本故。名生之旨分明也。退勘今論餘七)文云。依我所宗。應作是說。但由一業一生。此一生言。顯一同分。以得同分。方說名生。以眾同分名生。命根亦同。引業所感故可生名之理必然也。故眾同分命根名生亦名處也。次於光法師處是有情生長處故之釋者。無色界中。無方處者。無別色處云意也。雖無色處。亦是有情果報故。云有情生長處。可有何相違哉。次於今論謂於是處得定者等之文者。彼顯無色界無方處義之文也。何還為難哉。光法師解釋。委述成之。其二釋旨趣至下可之。次於惠暉法師不是都所處之釋者。就得定終之處云爾也。同光法師初釋意歟。非謂無色界中有方處也。
問。無色界中。可有自界他界不同耶。答。不可有自界他界不同也。兩方。有自界他界不同也。無色界中。有方處。何可論自界他界不同哉。若。依之爾者。披段論文。尋三界安立。或問如是三界一耶。答三界無邊。如虛空量。或述離一欲界貪時。諸欲界貪。皆得滅離。無色。應知亦爾。無色界中。可有自界他界不同如何。
答。無色界中。無方處故。不可有自界他界不同云事。道理必然也。但於三界邊如虛空量之論文者。只顯三界無邊之義許也。全非無色界中。論自界他界不同。次於無色。應知亦爾之論文者。欲色二界有方處故。可云離一色界貪時。諸欲色界貪。皆得滅離。無色界無方處故。離無色界貪時。諸無色界貪。亦皆得滅離(為言)非謂無色界中。多不同也。
問。四無色處。可立三天不同耶。進云。四無色處。不立三天不同也。付之。凡隨行者修因果報。不同四無色處。何不立三天不同哉。例如四靜慮地立三天如何。
答。無色界無方所故。於色界中。異熟果也。故依勝劣。雖論四無色處。不同無方處。故一處中。不立三天不同也。但於四靜慮地立三天不同云例難者。彼有方處故。一地中立三天不同。更不可為相例之難也。
問。光法師終即於是處生故。復從彼沒生色時。即於是處中起故論文。作解釋。爾者初釋意如何釋之耶。進云。光法師釋云。言是處者。於色界。隨其所應。得彼定云云)付之。是處之言。指得彼定之處者。於無色界。還成有方處。是以。見婆沙論(六八)段之文。或云。欲界生無色界者。無色界生有不在欲界死處起或色界生無色界者。無色界生有不依色故。不可說彼在色界起(云云)若終即於是處生故之文。指無色定之處者。從色界沒。生無色界者。無色界生有。豈不色界得彼定之處起哉。何況。婆沙論中。述評家義云。應作是說。色界沒。生無色界。及無色沒。生無色界者。彼無色界沒。生色界時。彼二中有即處而現在前若無色定之處。彼中有起者。寧不違婆沙論評家說哉。加之婆沙論中。出非在欲界生之類云。無色界沒。色界異生云云)若從欲界沒。生無色界。從無色界沒。無色界之時。無色定之處。彼中有起者。何非在欲界生哉。
答。光法師初釋意。任今論現文也。彼論文上標謂於是處得定者。下云終即於是處生故。述即於是處中起故。是處之言。無諍可指上謂於是處之是處見。故光法師初釋云。既言是處生。是處中現前。明知。無色無別方處。別處生。彼處中現前云云)廣勘諸師解釋。寶法師釋此文云。又得四定。欲界九處。色界十六處。差別不同。若生無色。皆於終處生。故知二界中。更無別處。從彼四天處沒。生下界時。即於前生死處。中有現前傳識。故知。不從別處來也泰法師釋此文云。謂於是色界中。隨何處得定者終即於是前死處。生無色界故。復從無色界沒。生色時。即於是色界處中起故。故知。無色界無方處。若作此釋。甚順此文圓暉法師釋此文云。即於修定終。受無色界生。後時從無色沒。生色界時。還即於過去修得定處。中有起故。明知。無色界無方所也此等解釋。皆同光法師初釋意。誰不依用之哉。何況。見當卷論下文。難異師義云。若爾無色亦應非趣。即於死處而生故(云云)以此文思即是於是處生故之上說。得定之處即受無色界生之旨分明也。故光法師初釋意。既順一論前後之文。亦同諸師定判之趣。尤可為南之異義也。但於是處之言。指得彼定之處者。於無色界。還成有方處云難者。光法師自問答也。即會此疑云。言是處者。謂無色非言無色別有方處。如眼識眼根方所無方所。由斯理趣可言中有生次於婆沙論不在欲界死處起故之文。并不可說彼在色界起之文者。將會此文可三義。義云。從欲界沒。色界者。色界生有。以色界色為所依故在色界起。不在欲界死處而起云事炳然也。從欲界沒。生無色界。并從色界沒。生無色界者。無色界生有。不以色為所依。故在色界得定終之處。雖受無色界生。就其果報之。無色界生有故。云不欲界死處起。故云不可說彼在色界起也。不依色故者。顯得定命終之處受無色界生之義。故光法師初釋意。不違婆沙論文也義云。從欲界沒。色界者。同有色地。以色為所依。故欲界分齊內色中有初起之時可云色界中有欲界死處起也。從欲界沒。生無色界。并從色界沒。生無色界者。無色界生有。不以色為所依。亦異中有為生方便。故不在色界死處而起(為言)然而不出色界中。得定終之處。受無色界生云事。諸論極成之理。故光法師初釋意。不違婆沙論說也義云。婆沙論不在欲界死處起故等之文。述評家在處中現前義意。故與光法師初釋。可相違也。故第二釋意。引此文為證據也。不可說彼在色界起之文。其意同之。次於婆沙論評家。彼二中有。即處。而現在前之文者。光法師問若如後解可順婆沙評家。若如前解。豈不相違。解之云。論主以理為宗。非以婆沙評家為量。何勞通釋(云云)次於婆沙論中。出非在欲界生之類云。無色界沒。色界異生之文者。從欲界沒。生無色界。從無色沒。色界者。云其過去無色定。終之處。雖為欲界分齊之內。論其果報無色界死有。故云非在欲界死也。准婆沙論欲界生無色界者。無色界生有。不在欲界死處起故之文。可思之也。
重難云。從欲界沒。生無色界。從無色界沒。色界者。彼中有色界處起。何遠至過去。於欲界中。無色定命終之處起哉。
答。從欲界沒。生無色界。從無色界沒。色界者。彼中有色界起者婆沙論評家義也。故第二釋意。存此旨也。初釋意異之。過去無色定。終之處。彼中有起云故。同婆沙論第二有餘師說。若從彼沒生無色界。即在彼方處。中有現在前云義也。故泰法師釋云。若作前身處中有現。釋俱舍文者。同婆沙二師釋。為評家所非也重意云。初釋意任今論現文。同婆沙論二師意。第二釋意。依婆沙論評家義。二釋自本各別也。混不可難之。
問。光法師終即於是處生故復從彼沒生色時即於是處中起故論文。作解釋。爾者第二釋意如何釋之耶。進云。光法師釋云。又解。言是處生者。顯無方所(乃至)復從彼沒生色時。即於處中起故付之。依光法師第二釋。案今論文起盡。上標謂於是處得定者。下云終即於是處生故。述即於是處中起故。文言前後。無諍無色定之處見。何況。披當卷論下文。難異師義云。若爾無色亦應非趣。即於死處。而生故以下文思上說。得定終之處。即受無色界生。之旨分明也。加之。從色界沒。生無色之時。無色界生有。不色界死處起者。寧可何處起哉。次即於是處中起故之論文。指處者。有傳生之義。何用中有哉。
答。光法師第二釋意。專成無色界中。有方處之理。亦任婆沙論評家說也。若無色定之處。即受無色界生云者。於無色界中。還似有方處。故終即於是處生故之文。顯無方處。即於是處中起故之說。指意也。故光法師第二釋云。又解言是處生者。顯無方處。非言是處別有方所。如言處。故婆沙八云。欲界生無色界者。無色界生有不在欲界死處起故(已上論文)復從彼沒。生色時。即於處。中有起故。故婆沙八云○應作是說。色界沒。生無色界。及無色沒。生無色界者。彼無色界沒。生色界時。彼二中有。即處。而現在前(云云)立道理證文。此釋所存。其趣此。但於上標謂於是處得定者。下云終即於是處生故。述即於是處中起故云難者。是處之言。雖同上文。其意各別。或顯無方處。或指處。有何相違哉。次於當卷論下段即於死處而受故之文者。第二釋意。終即於是處生故之文。顯無方處。非指色界得定終之處云許也。受其無色界生。不離色界得定終之處云事。此釋意亦所存故。即於死處而生故之文。全無背。又從色沒。生無色之時。無色界生有。不色界死處起者。寧可何處起哉云疑。更不可來也。次於即於是處中起故之論文。指處者。有傳生之義。何用中有哉云難者。光法師所引婆沙論(六九)問答也。彼論中。會此難云。彼先已造感中有業。雖無往來。亦受中有業力所引。必應起故光法師又作解云。四生。要由中有。而生方便。隨生。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中。述有說意。從無色界沒。生色界時。在第四靜慮中有現在前爾者。評家如何破之耶。進云。評家破此說云。無色界。有方處者。可是說。然無色界有方處。何緣遠至第四靜慮付之。無色界有方處者。即於彼處。中有現在前可難也。何此破哉。
答。有說意。雖存無色界無方處。無色界果報。鄰第四靜慮故從無色界沒。生色界之時。在第四靜慮中有現在前云也。評家破此說意云。無色界。有方處鄰第四靜慮其上有之者。從無色界沒。生色界之時。在第四靜慮中有現在前。然無色界無方處故。欲色二界之中。隨其所應。於處。中有現在婆沙何處遠至第四靜慮中有現在前哉(為言)難破之趣。尤有其謂也。
問。論主意。可存眾同分命根實有義耶。
第五卷抄記錄之畢。
問。正理論意。六識現在前位。依非所依不相應行。唯限七種歟。答。唯限七種也。
兩方。若唯限七種者。正理論一)中。出六識現在前位依非所依不相應行云。同分命根等生等(云云)得等之等言。豈非等餘類哉。若依之爾者。以道理思之。可限七種也。是以。披婆沙論文。今此不相應行。可限七種如何。
答。六識現在前位。依非所依不相應行。唯可限同分命根得及四相之七種也。所餘非得無想異熟無想定滅盡定名身句身文身之七種。望六識。甚疏遠故。不可為依也。故婆沙論七)云。若生欲界眼識現在前。此識以無間滅意為所依眼根所依大種身根身根所依大種命根眾同分俱生無常等為依。非所依眼識。耳鼻舌識應知亦爾。若身識現在前。此識以身及無間滅意為依。及所依身根所依大種命根眾同分無常等為依。非所依。若意識現在前。此識以無間滅意為依。及所依身根命根所依大種命根眾同分無常等為依。非所依設雖正理論意。更不可背婆沙論說哉。但於正理論得等之等言者。得中有俱三不同故。置等言也。等之前。既云得等不等餘類云事炳然也。抑婆沙論中。亦有等言。何不疑之哉。
重難云。元瑜法師
問。論文云。所屬界說名欲界。爾者。可有依釋義耶。答。可有依釋義也。兩方。有依釋義者。見論下文云。又之界。欲界法師釋彼文云。第解約主釋。此界是之界。故名欲所屬界說名欲之初解意。有依釋義者。與第有何差異哉。若依之爾者。既云所屬界說名欲界。尤可有依釋義也如何。
答。所屬界說名欲之初解意。欲是能屬。界是所屬。能屬所屬。其體各別。二法合論。名欲界故。可有依釋義云事必然也。但於與第有何差異哉云難者。解意雖同有依釋義。初解意第六轉聲。第解意第七轉聲。故有其差異也。故惠暉法師釋云。名欲境。非是欲能生欲。故名欲色界。色勝不能生欲。不名欲。蘊名界欲屬此五蘊。或界能生欲名欲界。無色界准此釋。無色四蘊無色即屬四蘊法第六轉聲。之界。即第七轉聲也。(云云
問。論文云。所言色者。是變礙義爾者。寶法師意。是變礙義者。可通一種色耶。進云。寶法師釋云。色有二種。言變礙者。通十一色付之無表色者。無變礙義。何通十一色哉。是以。光法師釋。所言色者。是變礙義。即十種色。泰法師判。所言色者。是變壞義。十種色也。寶法師獨云通十一色。寧不背道理哉。
答。見論文述無色界非有義云。所言色者。是變礙義。或是現義(云云)而無色界中。一切色法非有故。若以十種色。云是變礙義。以色處色。云或示現義者。無色界中。成不簡無表色。故寶法師釋。色有二種。言變礙者。通十一色。言示現者。謂色處色。尤有其謂也。但於無表色者無變礙義云難者。從所依大種有變礙義變礙色中。攝無表色也。准今論餘處。眼識等五。所依不定。或有變礙謂等根。或無變礙謂無間表。所依則不如是。故前所難為不齊。變礙名色理。得成就之釋。可思之也。次於光法師法師釋者。無表色體無變礙義。故據其體。云十種色也。
問。有宗意。於有情界可有窮盡耶。進云。今論云。而不窮盡。猶虛空云云)付之。三世諸佛。廣施濟度六道有情。豈不窮盡哉。是以。光法師餘處。釋總發別解脫戒之義云。境雖戒體無虧。婆沙論中述義。判應作是說。律儀境界。雖有多少。而律儀體。前後異。俱從一切有情境處。發總得故。若許有情有減義者。定知。遂可有窮盡之期云事如何。
答。三界無邊。如虛空量。故三世諸佛。雖施濟度六道有情。更不窮盡也。故今論云。三界無邊虛空量。故雖有始起有情無量無邊佛。出於世一一化度有情。令無餘般涅槃界。而不窮盡。猶虛空云云正理論一)文。全亦同之。顯宗論二)說。其意無替。但於光法師餘處境雖滅。戒體無虧之釋。婆沙論評家。律儀境界。雖有多少之文者。三乘聖果之者。遂無餘涅槃故。於有情界雖有減義。三界有情無邊際故。有窮盡之期也。
問。論中明世界安立云。當言傍生爾者有宗義歟。答。有宗義也。兩方。有宗義者。披今論餘二)文。述餘世界出世云。勿薄伽梵功能有礙。世尊普於十方能教化故光法師釋此文云。說一切有部解(云云此釋者。有宗意。許方見。以知。無上方云說。餘部義事。
若依之爾者。婆沙論說中。同載此義。寧非有宗義哉。
答。今所述當言傍住之義。可云有宗正義也。故光法師釋此文云。說一切有部答。說有八方世界傍住(云云)泰法師釋此文云。初述薩婆多計。當言八方。傍無邊理(一)顯宗(二)兩論之說。全同今論文。雜心論云。復令周遍傍立界若非有宗義者。豈此等論中載之哉。加之婆沙論(百九三)中。述有餘師說鄰次傍布畢會陀羅達多所說下方世界無邊上方世界無邊之文云。彼應作是說。下方欲界無邊上方色界無邊云云)既云應作是說。有宗義意云事。亦炳然也。但於今論餘處普於十方能教化故之文者。實雖八方。為顯世尊教化至廣且云十方也。如彼法華經中。十六王子成道實雖八方。說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也。
問。論中明世界安立云。有說有上方爾者。有宗義歟。答。有宗義也。兩方。有宗義者。論中引餘部經說。為此師證據。以知。非有宗義云事。是以。泰法師釋此文云。真諦師云。是法護部計。有說八方同薩婆多。亦立有上方故。若依之爾者。披今論餘二)文。述有宗意云。世尊普於十方能教化故此文者。許方之說。可云有宗義也如何。
答。見今論文云。有說有上方。餘部經中說十方故光法師釋此文云。有說有上方。餘密部經中。說十方故寶法師釋此文云。第二說也。密部中經等。亦說有十方故(云云)任此等定判有說有上方者。是有宗義。故對之以密部稱餘部見。理(一)顯宗(二)兩論之說。全同今論文。加之。婆沙論(百九三)云。此中有下重累雜心論云。有說從下次第此等論中。既云有說。故有宗說云事。亦分明也。但於論中引餘部經說。為此師證據云難者。引證文之習。不必限當部經說。餘部經中之言。還為此義潤色哉。次於泰法師真諦云。是法護部計之釋者。密部意。亦許方。故此釋也。非謂云爾故。今有說有上方之文。即載密部義歟。
問。論文云。有說有上方爾者依初靜慮所發神通。可至梵世耶。
答。不至梵世也。兩方。若至梵世者。依初靜慮所發神通。無至第二靜慮以上。若許至梵世者。寧不至上三靜慮哉。若依之爾者。離欲界染。依初靜慮所發神通也。何不至方梵哉。
答。任五四靜慮下地為境之性相。依初靜慮所發神通。無至第二靜慮以上。而世界累云師意。依初靜慮所發神通。至梵世者。可過上三靜慮。故不可至梵世也。故婆沙論(百九三)中。下重累云師意。會云何施設遍離彼染。云何神通能遍至彼之難云。離一欲界染時。即名離一切欲界染。以相同故。然依初所發神通但能至一欲界梵世非餘。以處別故此意云。以相同故。離一欲界染時。即離一切欲界染。以處別故。依初靜慮所發神通。但至自所欲界梵世。不至餘上方下方欲界梵世(為言)但於離欲界染。依初靜慮所發神通也。何不至梵世哉云難者。上方梵世。隔此界上三靜慮下方梵世下方上方靜慮。故雖同依初靜慮所發神通。不至梵世也。
問。離一界通障時。可離餘果通障耶。答。可離餘果通障也。兩方。若離餘界通障者。通障是難斷法也。離一界通障之時。何輒離餘界通障哉。何況。二乘通力。不及他三千界。未離餘界通障故也。若離一界通障之時離餘界通障者。二乘通力。豈不及他三千界哉。若依之爾者。論中述離一欲界貪時。諸欲界貪。皆得滅離。無色。應知亦爾。離一切煩惱之時。可離餘界煩惱見。以煩惱思通障。其義可如何。
答。離一界通障之時。隨其所應可離障自所知分齊餘界通障也。所謂聲聞通力。知界事麟喻獨覺通力。知三千界事。故聲聞一界通障之時。離障界內事餘界通障。麟喻獨覺一界通障之時。可離障三千界內事餘界通障也。但於通障是難斷法也云難者。設雖通障。是難斷法。所障分齊。其相同故。離一界通障之時。可離障自所知分齊餘界通障也。次於若離一界通障之時離餘界通障者二乘通力豈不及他三千界哉云難者。二乘聖者。離一界通障之時。離餘界通障者。離障自所知分齊餘界通障也。非謂離餘界一切通障。全所背歟。
問。干世界中有王耶。進云。光法師釋云。千世界中有王付之。依光法師釋。披婆沙論文。述評家義云。應作是說。大千界中。在俱胝大梵云云)若大千俱胝王者。千世界中。可有十王哉。
答云。此事有學異義。或義云。見今論文。述依初靜慮起通惠時。所發神通。但能往至自所生界梵世非餘所。餘通惠應知亦爾。大梵王通力。可至自所生千世界中見。其通力所及不可有大梵王。故依此法師釋作千世界中有王。王通為千世界主之釋也。是則同婆沙論有作是說。小千界中。大梵之義也。論主以理為宗。非以婆沙論評家為量。故背評家大千界中。俱胝大梵云義。更非所痛也。
義云。婆沙論評家意。雖述大千中有俱胝大梵。不云小千界中有大梵。推之小千界中。千界中。大梵王數。可不定歟。以何之者。婆沙論有說者意云。千界中。有千大梵千千獨梵俱胝眾者。可云大千中有千千大梵俱胝獨梵千俱眾也。而云大千中有大梵俱胝獨梵百俱胝眾。其數一一不符合也。准此文思之。大千界中。雖俱胝大梵小千界千界中。大梵王數。可不定也。即小千界中。隨其所應。可有或二三乃至大梵王歟。其中光法師。且就極少。釋千界中有王歟。
問。婆沙論評家意。素洛何趣攝耶。進云。光法師所引婆沙論(百七二)○如是者。是鬼趣攝付之素洛是與諸天交親。與諸天鬥戰。定知天趣攝。可非鬼趣攝。何況。威德殊勝覆日月輪。若非天趣攝者。豈可此義哉。是以。見婆沙論所引契經云。帝釋毘摩質怛羅素洛王言。汝本是此處天素洛天趣攝云事。此文甚分明也如何。
答。素洛者。其性諂曲憍慢。無正性離生。若天趣攝者。寧無入聖果之義哉。故正理論一)云。現觀中無堪能故。似非人故。多諂曲故。定非天趣。是鬼趣婆沙論評家意。深存此理。判鬼趣攝也。但於與諸天交親云難者。婆沙論(百七一)中。會此難云。諸天貪美色故不為族姓。如設足素洛女。端正無比。是故帝釋納以為妻。亦如大樹緊捺洛王女。為奪意。端正無雙。雖是傍生趣攝。而蘇迷王太子。蘇達那菩薩。求聘為妻。此亦如是正理論一)中。同述此旨。次於與諸天鬥諍難者。婆沙論中。會此難云。亦有劣者與勝者共諍。如取與主鬥狗與人鬥(云云正理論中。會此難云。且相違諍非證天因。曾聞人共剎鬥。又聞剎與彌猴鬥。曼馱多王破素洛。斯等事。其類寔多(云云)次於威德殊勝覆日月輪云難者。正理論一)中。會此難云。威德殊勝。亦非證因。會聞曼馱多王威德勝於天故。難陀等雖是傍生。然其威德自在諸天眾。故素洛。鬼趣攝次於婆沙論所引契經汝本是此處天之文者。婆沙論(百七三)中。即會此文云。帝釋應言。汝本是此處鬼。而言天者。以尊敬婦公作此愛語。又令設足聞生歡喜正理論中。同述此旨畢。又云。又彼本住妙高山頂為天所逼。退就下居。言本是天。亦有失。又彼傲慢自謂是天。數與諸天與師相伐。釋天為止。巧慰令欣。應時處言。設虛無過任此等論判。成鬼趣攝之義。可會疑難之趣也。
問。五趣體可通染污耶。進云。今論云。五趣體唯無記不通染污也。付之。於五趣中。既成就染污法。其體何唯限無記哉。是以。三界體廣通染污五趣體例亦可同何況披類足論文云。五趣一切隨眠隨增若唯限無記者。寧可一切隨眠隨增哉。
答。五趣體若通染污者。可趣雜亂過。故唯限無記。故見今論段之文。述五趣體唯無記。若異此者。趣應雜。於趣中。具有五趣煩惱故畢。引七有五趣有。外別說業有成立。故趣無記。其理極成。引迦濕彌羅國。所誦契經尊者舍利子言。異熟起已名捺落迦。除五蘊法。彼捺落迦。都不可得之文結釋。故趣無記正理論中。云言趣體唯攝無記者。唯異熟生趣體故畢。引七有經說。并舍利子言為證釋。成趣體唯攝異熟無記染污。其理極成之旨。其趣大同。今論定判。顯宗(二)說。亦以同之。加之婆沙論(百七二)中。述評家義云。評曰應說趣體無記云何知然。如契經尊者舍利子是言○異熟起已名那落迦。除此五蘊。彼那落迦不可得乃至天趣說亦如是此故知。趣體無記此等文理五趣體唯限無記云事。甚炳然也。但於三界體廣通染污云例難者。光法師所引婆沙論(百七二)中云。然由煩惱界差別。由異熟蘊趣有差別。是故趣體異熟。由煩惱繫縛。論三界差別故。三界體雖通染污界雜亂過也。次於類足論五趣一切隨眠隨增之文者。今論會此文云。彼說五趣續生心中。容有五部一切煩惱。趣及入心總說為趣。無相違失。譬如村落及村落邊。總名村落正理論一)文。顯宗論二)說。其意同之。婆沙論會此文。舉二師說。初師云。彼文應說。四趣是欲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天趣三界遍行。及修所斷隨眠隨增。而不作者。當是誦者錯謬。第二師說同今論等會通之旨也。
重難云。五趣體若通染污者。可趣雜亂過云不可然。見婆沙論(百七二)文。有說趣體通三種云師意。會趣雜亂過云。若以成就則有雜亂。若以現行無雜亂。謂地獄趣地獄趣煩惱成就現行。於乃至自在天煩惱成就現行乃至自在天自在天煩惱成就現行乃至地獄趣煩惱成就現行。是故諸趣無雜亂過准此會通之趣思之。五趣體雖通染污不可有趣雜亂過哉。(是一)。
次。光法師所引婆沙論。然由煩惱界差別等之會通。亦有疑。於三界中。雖成就他界煩惱。由繫縛三界差別故。界雜亂過者。於五趣中雖成就他趣業煩惱。望異熟果。論五趣差別故。無趣雜亂過可云哉。(是二)。
次。今論。趣及入心。總說為趣之會通。亦難思類足論中。明五趣體云。生彼有情無記受想行識。以五趣續生染污心。更不取趣體哉。(是三)。
次。婆沙論十)中述評家義云。彼人能精修道阿羅漢。更能引取地獄苦事。身中受此業。不能引眾同分。引眾同分不可寄受。故阿羅漢果聖者。於中寄受地獄異熟果見。若爾五趣體。設雖限異熟無記。豈遁趣雜亂過哉。(是四)。
次披今論餘五)文云。欲界餘趣處業。由別緣力異趣處受於欲天中等。受之業。由別緣力。於等受異熟果之時。五趣體雖說異熟無記。可趣雜亂過也。(是五)。
答。婆沙論有說意。約現行會趣雜亂過。未其意。於自在天等。造地獄等業之時。可起彼能潤煩惱故設雖約現行。爭可遁趣雜亂過哉。故正理論一)云。業若趣體。趣應雜。於趣身中有種業故。若趣因業即是趣者。人有地獄業惑現前。彼應是百人亦是地獄。亦不應說地獄趣體。雖現在而非異熟如是則有大過失。故謂異熟果。正現在前應非地獄差別故顯宗論二)云。若染法。是趣體者。趣應雜亂。趣身中。多趣業。皆可現起。及成就故案此文理五趣體若通染污者。約現行趣雜亂過之旨分明也。
次。五趣體雖通染污。望異熟果。論五趣差別故。無趣雜亂過云事。亦不可然。五趣煩惱。從異熟果論之時。設雖有五趣差別。離異熟果五趣差別故。五趣體若通染污者。可趣雜亂過也。煩惱繫縛三界各別故。由煩惱繫縛三界差別之時。三界體雖通染污。全界雜亂過也。
次。類足論。生彼有情無記受想行識之文出趣體。故云爾也。廣取五趣眷屬體者。通續生染污心可為必然故。今論彼說五趣續生心中等之會通。更所背也。就中諸論一同。致此會通。何依彼論一處之文。強疑之哉。
次。阿羅漢果聖者。於中寄受地獄異熟果事。是由勝定修別緣力也。故婆沙論一)中。述尊者世友說云。謂若證得阿羅漢果。殊勝定惠。身故。能為此事此別緣力之一不可痛趣雜亂過也。
次。今論餘處。謂欲界餘趣處業等之文。非相違。於欲天中等。應感異熟果之業。由別緣力。於中等。異熟果之時。即轉為人等。異熟果受之說。無趣雜亂過也。動業之稱。寧非由之哉。
問。論中明五趣相云。體非中有云云)爾者引法蘊足論何文。證此義耶。進云。論中引法蘊足論。眼界云何。謂四大種所造色。是眼根眼處眼界地獄傍生鬼人天趣修成中有文證之也。付之。眼根眼處眼界。雖皆是眼。各別說之。設雖五趣眼中攝中有眼。何可妨各別說之哉。
答。見法蘊足論文。說眼根相云。謂四大種所造色。或地獄傍生。或鬼界。或天。或人。或中有。及所成五趣眼。外舉吉有眼。故五趣體。不攝中有之旨。甚分明也。故今論中引此文。證五趣不攝中有之義。尤有其謂也。理(一)顯宗(二)兩論之中。同引此文證今義也。但於眼根眼處眼界。雖皆是眼各別說之云難者。二十二根門。十二處門。十八界門。其廢立異故。雖同是眼。各別說之也。若五趣中。攝中有者。有何故五趣眼外舉中有眼哉。
問。論文云。有說趣體亦通染爾者論主意。可許此義耶。答。可許此義也。兩方。若許此義者。五趣體通染污者。趣雜亂過難遁哉。若依之爾者。見論文述有說趣體亦通染畢。會七有經文。通舍利子言。明知。論主意。評五趣染污之義云事如何。
答。披論文前後。思此說用不。雖述有說趣體亦通染。全無破此義。剩會七有經中。五趣有外別說業有之文云。然七有經簡業有者。非別說故定非彼攝。如五濁煩惱與見別說為濁。非別說故。彼見定煩惱所攝。如是業有。雖亦是趣。為顯趣因。是故別說又通迦濕彌羅國所誦契經之文云。然彼尊者舍利子言。異熟起已。名地獄者。說異熟起方名地獄。非說地獄異熟。然復說言。除五蘊法。彼那落迦不可得者。為遮實有能往諸趣補特伽羅是說。非遮餘蘊言論主意。若不許五趣體通染污云義者。何可致此等會通哉。何況理(一)文云。然經主言。非別說故。定非彼攝。如五濁煩惱與見別說為濁。非別說故。彼見定煩惱所攝。如是業有。雖亦是趣。為顯趣因。所以別說。故有說趣體染。以今此會通判經主義。引合有說趣體染污云義。明知。論主意。許五趣體通染污云事。但於趣雜亂過難遁云難者。於趣中。雖成就現行五趣煩惱望彼異熟果。論五趣差別。故不可有趣雜亂過也。
問。大眾部意。五趣體唯限染污歟。答。唯限染污也。兩方。若唯限染污者。光法師有說趣體亦通染之論文云。有大眾部等說趣體亦通染寶法師釋此文云。此述大眾部等計也若爾亦通染之言。無諍可通無記見。若依之爾者。大眾部意。不許無心五趣體。豈不限染污哉。
答。宗輪論中。述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本同義。云無記法慈恩大師(宗輪論述記中)釋此文云。隨一一境所望不同。善惡業感。各異故。善感名善。惡感名惡故無無記此等定判大眾部意。不許無記法。故五趣體唯限染污云事必然也。但於論疏亦通染之言者。有宗意。異熟生法無記。為五趣體。并善惡煩惱等。非五趣體定。大眾部意。皆為五趣體。故云亦通染也。重意云。有宗意云。異熟生法無記大眾部意。從能感業名善惡理實而言五趣體。雖不通無記有宗意云無記法。今為五趣體云亦通染也。
問。死有現前。必本有無間歟。答。不必本有無間也。兩方。若必本有無間者。正理論一)中。釋無本有中有過云。在中有生死間。容不起本有者。故謂或容生有無間死有現前。非起本有此文者。死有現前。不必本有無間見。若依之爾者披今論餘處文云。本有謂死前(云云)明知。死有現前。必本有無間云事如何。
答。死有現前。不必本有無間。彼中般涅槃聖者中有無間死有現前故也。但於今論餘處本有謂死前之文者。從多分說也。非遮少分此義歟。
重難云。中有四有廢立。就生死流轉可施設之。中般涅槃聖者。不可云死有現前哉。
答。案今論餘處。雖說死有三性心。然涅槃。唯二無記意。涅槃心。可死有攝見。加之勘正理論一)文云。又必應然。除在中有般涅槃者。無住中有。不至生有。而終故。若別業果。應所餘別異果。以何因故。諸受中有。必復至生。若餘有情。在中有位。生有等業。亦已與果。何不同彼中般有情。未至處。中有便死既云不至生有終故。亦述未至處中有便死。中般涅槃聖者中有無間死有現前之旨。分明也。寶法師餘處引正理論云。一切中有唯除中般。自餘中有不至生有。而終者。取此意引之歟。
尋云。正理論謂或容生有無間死有現前。非起本有之文。都不起本有云歟。
答。光法師餘處引此文畢云。理所說。即妙音義也。勞會釋。述妙音義釋也。彼師意云。無想天有結生及終二剎那心。故就心品相生論之。生有無間死有現前(為言)總而言之。五百大劫之間。無想異熟現前。豈非起本有哉。
(寫本云)
  文永六所(已巳)正月日(午時)於東大寺知足院草庵當卷明思抄欲結集一帖之處頗依為大帖書分論義問題於別紙造成下二帖畢以記錄此明思抄之微功併奉仰春日明神冥助內院者晝夜所祈也遂素懷於閉眼之暮空值遇慈尊者寤寐所欣也待玄應知足之朝雲遂使迦葉出定之砌禮拜付屬化儀龍花說法之庭悟入唯心之深者乃至有緣無緣眾生自界他界群類善所及萬邦同剎而已。
  應永二年(已酉)九月一日書寫了。
  三論宗末學憲祐。

俱舍論第八卷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