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卷抄下

輸入者 黃紹亮

問題

問。以有漏道。離靜慮染。九無間八解道位。可修緣欲界心耶。
問。論中引三十六師句經說證何義耶。
問。不成就欲界行人。可有成就欲界出離依近行義耶。
問。善根時。可無記近行義耶。
問。見所斷中。可有別五境義耶。
問。論中明生有唯染義云。煩惱。自地諸惑爾者。光法師意。如何釋諸惑言耶。
問。欲界煩惱煩惱。非相續斷位。可捨受相應義耶。
問。結生位。自力起纏垢可現起耶。
問。光法師意。睡眠心所。為自力起為當隨從起歟。
問。欲界觸境中。可段食類耶。
問。思食唯限意識相應思歟。
問。意業唯限意識相應思歟。
問。識食可通五識耶。
問。鈍根阿羅漢。起結生結。可得永對治斷耶。
問。非中有位起結現前。非生有位。生結現前義可耶。
問。生有唯限一念歟。
問。無色界般。有行般。無行般聖者。可有已斷起結。未斷生結義耶。
問。中般涅槃聖者。起結少分可得永不行斷耶。
問。據永不行斷。可有已斷起結。已斷生結義耶。
問。於觸思識三食。遍知時。兼所遍知法三食相望。其數可同耶。
問。論中證思食現身。引異門足論說。爾者。如何引之耶。
問。論中明思二食能引起當有云。思食引已。從所熏種子後有得起光法師釋此文。約有部部義。作解釋。爾者。何為正耶。
問。論中解契經所說贍部林異生。舉四師說。爾者。論主意。何說為正耶。
問。論文云。由後世尊除彼異生。還將外道。對預流向爾者。離欲外道預流向聖者。俱居贍部林歟。
問。靜慮根本地可捨受耶。
問。終位。唯起心歟。
問。論文云。非在定心生義。界地別故。加行生故。能攝益故爾者。光法師意。能攝益故者。簡生二位歟。
問。光法師意。可起異地善耶。
問。論中明阿羅漢涅槃心。舉欲界捨受異熟有無二說。爾者。光法師意何說為正耶。
問。無記命終心。唯限異熟威儀二心歟。
問。論中。述已得順解脫分者。非正定聚云。彼後或隨定聚故(等文)爾者。寶法師意。此有幾釋判耶。
問。忍位。可有生義耶。
問。邪見。可立定聚耶。
問。定聚。唯限依身歟。
問。無為法正定聚等。三聚中何攝耶。
問。寶法師意。世第一法位。可性耶。


俱舍論卷抄下

問。以有漏道。離靜慮染。九無間八解道位。可修緣欲界心耶。答。可修緣欲界心也。兩方。修緣欲界心者。離靜慮染。九無間八解道位。可修同對治道。何修緣欲界心哉。是以披光法師所引正理論文云。離初定染。九無間道未來所修。粗等三行。緣初靜慮八解脫道。未來所修。粗等三行。緣初定。靜等三行。緣第定○靜慮靜慮染。隨其所應。皆准前說顯宗論(三二)說。全同此文。婆沙論中。亦述此旨。任此等文。離靜慮染。九無間八解道位。不修緣欲界心見。若依之爾者。婆沙論中。離靜慮染。九無間八解道位。得六近行判。若不修緣欲界心者。何可得香味近行哉。
答。以有漏道。離靜慮染。九無間八解道位。可修緣欲界心也。故勘婆沙論(百三九)文云。離初靜慮染。前八無間解脫道時。各得第二靜慮近分六。第九無間道時。得第二靜慮及彼分□□離第二靜慮染。前八無間解脫道時。各得第三靜慮近分六。第九無間道時。得第三靜慮及彼分六。○離第三靜慮染。前八無間解脫道時。各得第四靜慮起分六。第九無間道時。得第四靜慮及彼起分六。此文既云離靜慮染九無間八解道位。得香味近行。修緣欲界心云事。甚分明也。但於離靜慮染。九無間八解道位。可修同對治道。何修緣欲界心哉云難者。以有漏道。離靜慮染。九無間八解道位。專雖修同對治道。傍亦修緣欲界心。非同對治道也。次於光法師所引正理論等文者。以有漏道。離靜慮染。九無間八解道位。修緣欲界心者。非粗等六行相攝。亦非非常十六行相攝。修不被云何行相心品緣欲界境也。自本不云以粗等行相緣欲界。故光法師所引正理論等說。全無相違也。
重難云以有漏道。離靜慮染。九無間八解道位。有何故修緣欲界心。非同對治道哉。依之勘光法師所引正理論(六十六)文云。此中異生離欲界染。凡無間道。粗等三行隨一現前未來修粗等三行八解脫道。靜等三行隨一現前。各未來修粗等六行。○如是乃至無所有染。無間解脫所修應知。若諸聖者。以世俗道○離初定染。九無間道粗等三行隨一現前。各於未來九行。謂粗等三及唯無漏十六聖行八解脫道。靜等三行隨一現前。各未來二行。謂前九加靜等三○如是乃至。離無所有染。無間解脫道所修應知顯宗論(三二)說。全亦同之。加之婆沙論(六四)云。諸異生者。離欲染時。九無間中。修三行相。謂苦粗障。八解道中。修六行相。謂苦粗及靜妙離○如是乃至。離無所有處染。隨其所應。當知亦爾○即諸聖者。離初靜慮染時。九無間道中。行相。謂粗等三。靜等三。及唯無漏十六聖行相○如是乃至無所有處染。其所當知亦爾此等無諍異生聖者。離靜慮染。九無間八解道位。唯修同對治道。不修非同對治如何。
答。異生聖者。依上三靜慮分地。離靜慮染。九無間道八解道位。相繫屬故。各分地。諸功德中。有緣欲界心。故雖非同對治道。亦修之也。但。於光法師所引正理論等文者。就粗等六行相非常十六行相。顯其現在未來所修分齊也。非粗等六行相攝。亦非非常十六行相攝。心品緣欲界境相繫屬故。傍亦修之。更非所遮也。
論義。雖有相承之旨。恐繁省略之。別可記錄也。
問。論中引三十六師句經說。證何義耶。進云。光法師釋云。復證近雜染。付之。依光法師師。披今論現文。引三十六師句經說。雖明耽嗜依出離依差別。全無述雜染義。光法師為證近雜染義。引此文哉。何況。正理論說。雖破雜染義。猶引三十六行句經說。加之婆沙論(百三九)并顯宗論五)中。雖同引今經。亦談近行通三性之旨。若爾。光法師定判。尤似難思如何。
答。就論文起盡。案所引旨趣。上述唯雜染者。與相牽。所緣。是近行之師義畢。先引六恒住經說為證。次引三十六師句經說之志。彼經中辨耽嗜依出離依差別。明所對治對治不同。故為證唯染義。引此經文見也。故光法師釋今論。又即等為三十六師句謂為耽嗜出離依別此差別大師說故之文云。復證近雜染。又即喜憂捨世尊說為三十六師句。謂為耽嗜依八。此是近行。是所對治出離依八。此非近行。是能對治二種不同。成三十六。既二別說。故知。唯染是近行。此差別。是大師說法。故為師句寶法師釋論又即等至謂諸善受引證。其意同之歟。但於今論中。引三十六師句經說。雖明耽嗜依出離依差別。全無述雜染義云難者。今論中實無意雜染之文。言就嗜依差別之經說。耽嗜依八是所對治。即近行。出離依八。是能對治。非近行意。為雜染證也。次於正理論等說者。彼理顯宗婆沙諸論中。引三十六師句經說。初十八意近行。由耽嗜依出離依差別施設十六近行。專順彼經文。亦葉其實義也。今論中。引彼經文。證出離依八非近行之義。雖似難思。光法師解釋中。亦非無其由也。
問。不成就欲界行人。可有成就欲界出離依近行義耶。答。可此義也。
兩方。此義者。見光法師解釋云。出離依者。謂諸善受受與出離善法為依故而既不成就欲界近行。何可有成就欲界出離依近行義哉。若依之爾者。婆沙論中。不成就欲界行人。可有成就欲界出離依近行義如何。
答。婆沙論(百三九)中。述成就耽嗜依出離依近行云。生初靜慮成就六。謂六出離依捨。有說成就三。謂色聲出離依捨。有說成就六。謂六出離依捨任此文。不成就欲界行人成就欲界出離依近行云事分明也。但於既不成就欲界近行。何可有成就欲界出離依近行義哉云難者。光法師所引婆沙論(百三九)中云。順善品者。出離依攝。無記受中。順善品者。名出離依近行。故生初靜慮。所成就欲界通果無記心。俱近行。順所依禪定故。名出離依靜慮近行也。生初靜慮人故。雖不成就欲界近行。成就欲界通果無記出離依近行也。生上三靜慮成就欲界通果無記出離依近行。准之可思也。
問。善根時。可無記近行義耶。答。不可有此義也。兩方。此義者。既云善根。何可無記近行義哉。若依之爾者。婆沙論(百三九)中。述成就耽嗜依出離依近行。云生欲界善根。彼成就欲界八。善根人。成就欲界耽嗜依十八意近行定。而見光法師所引婆沙論文。無記中。順善品者。出離依攝判。若善根時。不捨順善品無記行者。寧不成就欲界出離依出離依近行哉。
答。善根時。唯捨欲界善法者。諸論一同之所談。故不可有無記近行義云事必然也。但於婆沙論欲界善根。彼成就欲界八之文者。成就順善品無記出離依行者成就彼所順近行之上事也。善根者。不成就彼所順為出離依近行。故成就順彼善品串習威儀工巧六相出離依近行之義邊。不論之也。
問。見所斷中。有別五境義耶。答。可此義也。兩方。此義者。見所斷近行迷共相理。全不可別五境。是以。披今論餘七)文。述無諍智不緣見所斷惑云。諸事惑。不可遮防。內起隨應。總緣境故既云總緣境。故知。不別五境云事。若依之爾者。見所斷近行非一准。何無別五境之義哉隨勘婆沙論說。可此義如何。
答。見所斷中。可有別五境之義也。故正理論九)中。明三十六行緣界地云。欲境十六色界境。唯四。除緣香味二依各六顯宗論五)說。全亦同之。婆沙論(百三九)云。欲界十六中。二唯緣欲界繫八通緣色界繫此等欲界染污喜憂捨色聲近行。色界境之旨分明也。而欲界染污喜憂捨色聲近行。色界境者。是九上緣惑相應近行。故見所斷中。有別色聲三境之義云事。亦必然也。有別色聲三境之義者。別緣香味二境。可准之。但於見所斷近行迷共相理。全不可別五境云難者。見所斷惑。迷非常苦空非我共相理。作常樂我等執。故尤可總緣苦諦等之惑也。故多分雖總緣苦諦等。其中有別五境之義。更非所遮歟。次於今論餘處。內起隨應總緣境故之文者。從多分說也。
重難云。理。顯宗。婆沙諸論中。欲界染污喜憂捨色聲近行。色界境者。未來世中。容此義。故說能緣。不現起也如彼未來不生見道四念住。以何得知欲界現在染污喜憂捨色聲中。有色界境之類哉。
答。染污心者。無始串習故。未來世中。能緣用之程物不現起也。故勘婆沙論處之文。或有緣一極微。起薩迦耶見。云有餘師意。會此應是正見薩迦耶見之難云。此約所緣故說。非約現起故說。有評家破之云。彼說非理。所以者何。如何此見能住所緣。而不能起。是故前說於理為勝或(八)無色界。亦有他界遍行隨眠云。有說意云。然能緣定非現起定。評家破之云。彼不應作是說。既無上界可緣。如何能緣定。是故。無於理為善准此等之文思之。類足論云。緣無所緣法一切隨眠隨增婆沙論(百三十六)述本論說○緣無緣法。是一切隨眠隨增道諦所斷無漏緣隨眠中。可有別緣得及四相戒等現起隨眠中。此類可意也。但於未來不生見道四念住云難者。無漏道等非無始串習法。故不足為例難歟。
問。論中明生有唯染義云。煩惱自地諸惑爾者光法師意。如何釋諸惑言耶。
進云。光法師釋云。諸惑顯是本惑付之結生位。本惑隨惑俱起之諸惑之言。何唯限本惑哉。是以。見論文。云非由自力現起纏垢。雖簡自力起纏垢。全無遮隨惑。何況。光法師自釋無慚無愧惛沈掉舉隨惑亦潤生有之旨。段前後之定判。寧不致相違哉。
結生位雖身心昧劣。諸本惑現行力勝故。任運現起。諸隨惑現行力劣。非不思擇而得現前。故不能起之也。故正理論(三十)云。諸煩惱中。一類惱於結生位無潤功能。然諸結生。唯煩惱力。非由纏垢所以者何。以自力行。悔覆纏等。要由思擇。方現起故。然此位中。身心昧劣。要任運惑。方可現行隨眠習力勝。故諸煩惱。能數現行。於結生時。任運現起。諸及垢。習力劣。非不思擇而得現前。是故結生。非諸纏垢顯宗論五)說。全亦同之。光法師。諸惑顯是本惑。謂此地本惑。皆容現起染污生有之釋。即顯此意。也。但於結生本惑隨惑俱起之云難者。結生位所起隨惑者。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也。此四本惑相應隨惑故。結生本惑現起被引起非自力起。故云諸惑顯是本惑之時。相應隨惑。亦能助潤之義所顯也。論中述非由自力現起纏垢。雖簡自力起纏垢。不遮隨從纏。其意在之。光法師。然諸結生本惑力。并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以是本惑相應纏故。亦能助潤之釋。此旨分明也。何以此釋。還為其疑哉。
問。欲界煩惱煩惱。非相續斷位。可捨受相應義耶。答。可此義也。兩方。若可此義者。今此煩惱其性慼行轉也。非相續斷位。不可有捨受相應義。是以。今論餘一)中。明欲界煩惱五受根相應義云。以諸隨眠相續斷位。勢力衰歇。必捨受此釋者。欲界煩惱。非相續斷位。更不可有捨受相應義。若依之爾者。披寶法師解釋云。若生欲界。即三十六色。無色界各三一。皆能結生。不簡上無漏緣等准此釋思之。從欲界欲界中有。未後念起善及心人。生有位起煩惱煩惱者。非相續斷位。可捨受相應義哉。加之從上界欲界中有初念起煩惱者。此亦非相續斷位。可捨受相應義也如何。
答。欲界煩惱煩惱。非相續斷位。可捨受相應義也。其旨即一方疑難之趣。但於今此煩惱其性慼行轉也。非相續斷位。不可有捨受相應義云難者。煩惱煩惱捨受相應位。雖亦慼行轉。行相隨順中容。非如與憂受相應。慼行轉故。乍慼行轉與捨受相應。全所背也。次於今論餘處。勢力衰歇。必捨受之文者。彼述一切捨相應之理。就通相談之也。故彼其文云。就通相說。相應者。一切皆與捨受相應。以諸隨眠相續斷位。勢力衰歇。必捨受非遮生有等位所起煩惱煩惱。雖無相續斷義。亦與捨受相應。更無相違也。
問。結生自力起纏垢可現起耶。進云。今論云。非由自力現起纏垢付之。結生位。諸煩惱施潤自力起纏垢。何不現起哉。是以。見婆沙論文云。行緣識亦有二種。一與悔俱。不與悔俱既云識支與悔俱。明知。結生位。自力起纏垢現起云事如何。
答。結生位。身心昧劣。故自力起纏垢。不現起也。故今論云。故對法者。咸是言。諸煩惱中。煩惱結生位無潤功能。然諸結生。唯煩惱力。非由自力現起纏垢光法師釋此文云。非由自力纏垢可能現起。性羸劣故。要由思擇。方現在前。初結生位。身心昧劣。故非現起。自力纏者。謂慳嫉忿覆悔。自力垢者。謂六垢泰法師正理論煩惱中。煩惱結生位無潤功能。然諸結生。唯煩惱力。非由纏垢。所以者何。以自力行悔覆纏等。要由思擇。方現起故。然此位中。身心昧劣。要任運惑。方可現行隨眠習力勝。故諸煩惱。能數現行。於結生時。任運現起。諸及垢。習力劣。非不思擇而得現前。是故結生。非諸纏垢之文畢云。雖此生有心身昧劣。前身數起。二若數起惑前終時。近起現行引發力故。至生有時。煩惱宗論說。如理文。任此等定判結生自力起纏垢。不現起之旨分明也。但於婆沙論識支與悔俱云文者。中有方便識支攝故。彼位心所現起故云爾也。故婆沙抄(二本)中。釋此文云。若中有總名識支。與悔俱者。悔是纏垢中有中。起無慚無愧沈掉等。若准此文。識支有二。一方便識支二正識支
問。光法師意。睡眠心所。為自力起。為當隨從起歟。

第四卷抄記錄之畢

問。欲界觸境中。可段食類耶。

第二卷抄記錄之畢

問。思食唯限意識相應思歟。答。唯限意識相應思也。兩方。若唯唯限意識相應思者。見今論文。出思食體云。思謂意業意業不限意識相應思。明知。思食廣通六識相應思云事。何況觸食廣通六識相應觸。思食例亦可同。若依之爾者。正理論中。思食唯限意識相應思判如何。
答。有漏心所分別籌度。要屬希聖順愛現行。如見懸砂囊。而得存濟名。為思食體唯限意識相應思也。故正理論云。非一切思皆是思食。要屬希聖。順愛現行意識相應。乃為食。故飢饉世。愚癡小兒。懸砂囊而得存濟。又世現見。由有希望力便增長。希望若絕。力便衰微。所為退敗。然契經說。思食者。顯此唯與意識相應法師指此文云。又理說。思食唯與意識相應此等定判思食體唯限意識相應思云事。甚分明也。但於今論思謂意業之文者。思食意識相應意業為體。故云思謂意業也。非謂一切意業為體。全無相違。次觸食廣通六識相應觸云例難者。境增三□□所生有漏諸觸。於心心所。能為資益。故名觸食。而六識相應觸。同此義。故觸食體廣通六識相應觸云事。見何處為例難哉。
尋云。觸食廣通六識相應觸云事。見何處為例難哉。答。勘今論處處之文。或述非食。云有時色生喜樂者。色觸生。是食非色眼識相應觸食。故光法師釋此文云。此是觸食非色是食或出觸食體。云觸謂三和所生諸觸。簡別。故觸食體。廣通六識相應觸見。故依此等意。為例難也。
問。意業唯限意識相應思歟。答。可通六識相應思也。兩方。若限意識相應思者。五識相應思。亦有造作義。何不名意業哉。是以。婆沙論中。意業六識相應思見。若依之爾者。披今論文。出思食體云。思謂意業思食唯限意識相應思。明知。意業不能五識相應思云事。何況。光法師餘處。釋意業相云。由等起意業。意謂意識業即謂思意業唯限意識相應思之旨。此釋分明也如何。
答。六識相應思。同有造作義。意業體可通六識相應思也。故寶法師三)引正理論(三四)且必不攝依眼觸等所起諸思。以彼諸思非前所說思惟事二思攝故之文畢云。准此五識相應思。是意業。此五識相應思。非是起思惟思。亦非動作思故。云云作其轉計略而不述。婆沙論(四二)中。述評家義云。應作是說。此中總一切意業能牽引眾同分者。圓滿眾同分者。有漏者。無漏者。若在意地。若在五識。皆說名思。一切皆有造作相故加之勘類足論文。或云業法云何。謂語業及思。非業法云何。謂除語業諸餘色。除思諸餘行蘊身三蘊全并無為法此文無諍。思中無非意業之類見。或云。業相應法云何。謂若與思相應。此復云何。謂一切心心所法除思。不相應法云何。謂若不相應。此復云何。謂色及心不相應行無為此文出業相應法取除思。諸餘一切心心所法。無簡五識業。不相應法中。不舉五識。若五識相應思。非意業者。以五識。何不名不相應法哉。任此等文理意業體通六識相應思云事炳然也。但於今論思謂意業之文者。意業廣通六識相應思中無相違。次於光法師餘處意謂意識業。即謂思之釋者。論文段。明意業為能等起語業所為等起之旨。故據與語業為能等起意業。云意謂意識也。不與語業為能等起意業。通五識相應思。更非所遮也。
問。識食可通五識耶。答。可通五識也。
兩方。若通五識者。思食唯限意識相應思。識食何可通五識哉。若依之爾者。今論中出識食體。云識謂識蘊。無簡五識。爰知。識食廣通五識云事如何。
答。有漏心王別境界。能持身。故名識食。而別境義。不限意識。欲識食體。廣通五識也。故正理論中。釋識食體。云識謂了境。簡別。廣取六識見。顯宗論五)說。全亦同之。加之。類足論云。識食七界一處一蘊婆沙論(百九)中。明四食三科相攝云。蘊界處攝者。是一界五處三蘊少分所攝。一界者。謂七心界及香味法界此等之文。出識食體所。七心界故。謂食體廣通六識云事。甚分明也。但於思食唯限意識相應思云例難者。如見懸砂囊。而得存濟名思食故。唯限意識相應思也。義門既各別。更不可相例歟。
問。鈍根阿羅漢結生結生。可得永對治斷耶。答。可得永對治斷也。兩方。若得永對治斷者。光法師釋得永對治斷云。得擇滅不退名永而鈍根阿羅漢退起所斷惑更不可云得永對治斷哉。若依之爾者。今論中。出已斷起結。已斷生結。第三句體云。諸阿羅漢阿羅漢之言。可通鈍根阿羅漢如何。
答。鈍根阿羅漢結生可得永對治斷也。起結者。潤中有及感中有業之惑。生結者。潤生有及感生有業之惑也。而任一切從果退必得。不終之理。鈍根阿羅漢雖退起所斷惑。不可潤中有。及感中有業。不可潤生有及感生有業。故於起結生結。可得永對治斷也。故今論中。出已斷起結已斷生結第三句體。云諸阿羅漢。無簡鈍根之類。光法師釋此文云。已斷起結已斷生結。謂阿羅漢三界貪。不受中有。故起結已斷。不生有故生結已斷。此中言斷。據永治說。此釋意。一切阿羅漢。據永對治斷。已斷起結。已斷生結云事。亦分明也。但於光法師擇滅不退名永之釋者。鈍根阿羅漢。所退起或。不名起結生結。故於起結生結。得永對治斷。全無相違也。
重難云。光法師初釋意云。潤中有惑名起結。潤生有惑。名生結。生結者。不限潤生有一念之惑若爾。鈍根阿羅漢所退起惑。既潤本有。何不名生結哉。答。光法師初釋意。起結生結。不限潤中有生有初念之惑者。起潤彼初念惑之上。可後念云也。而證阿羅漢果之後。不起潤中有生有初念惑。故鈍根阿羅漢所退起惑。不名起結生結也。
重難云。鈍根阿羅漢退惑之時。設雖現起惑。不名起結生結。退得過未結生結之義必然也。寧云鈍根阿羅漢。起結生結。得擇滅不退哉。答。鈍根阿羅漢。退起惑之時。雖退得過未結生結。永不起結生結。故云起結得永對治斷。更所背也。
問。非中有位。起結現前。非生有位。生結現前義可耶。答。可此義也。兩方。此義者。既名起結生結。定知。中有生有位。可現前也。是以。披光法師解釋。云潤中有惑名起結。潤生有惑名生結。述潤中有初念惑名起結潤生有初念惑名生結。加之光法師明已斷起結。已斷生結之義云。不受中有故。起結已斷。不生有故。生結已斷此釋意。中有生有位。所起之惑。如次為起結生結之旨分明也。若依之爾者。勘正理論餘處文。非中有生有位。起結生現前之義可如何。
答。正理論餘處文云。若第二斷是生結。於色界。未貪者。二時起結現前。謂住本有滿業時。及中有中有時思此意。住本有位造惑。中有滿業之時。能潤之惑。并中有位。潤中有惑名起結。故住本有位起結現前之義可有也。但於既名起結生結。定知。中有生有位。可現前也云難者。雖本有現前之惑。潤感中有業故名起結也。次於光法師解釋者。云潤中有惑名起結。述潤中有初念惑名起結。判不受中有故起結已斷。皆是潤中有惑。名起結云許也。非謂唯中有位。現前之惑。為起結。全無相違歟。非生有位。生結現前之義。准之可知。
門。生有唯限一念歟。答。唯限一念也。
兩方。若唯限一念者。披光法師釋云。潤生有初念惑名生結此釋者。生有可通念若依之爾者。生有唯限一念者。諸論一同之說性相必然之理如何。
答。生有唯限一念者。實是性相之所定也。更不可異求之。故今論餘處云。二者生有。謂於諸趣結生剎那正理論(三十)中。或云。食持生有。故說令安。意顯生有一念故或云。於前所說。中等四有生二有。一剎那但於光法師生有初念惑名生結之釋者。初釋意。潤生有惑名生結者。且就生有之言。合通本有之一廢立。兼潤本有惑名生結(為言)如彼往無色界已不久般涅槃者。般。第二釋意異之。云潤生有初念惑名生結也。非謂建立四有之時。生有念。全不違性相也。
問。無色界有行無行般聖者。可有已斷起結未斷生結義耶。答。可此義也。
兩方。此義者。今論云。二界貪。諸上流者。為第一句。光法師釋。已斷起結未斷生結。謂離欲二界貪諸無色上流者。無色界有行無行般聖者。有已斷已結。未斷生結之義者。何唯舉無色界上流聖者哉。
若依之爾者。以道理思之。無色界有行無行般聖者。尤可有已斷起結未斷生結之義也如何。
答。無色界中。中有故。無色界有行無行般聖者。可有已斷起結。未斷生結之義云事。其理必然也。更不可疑之。但於論疏中。此類唯舉無色上流聖者云難者。上流聖者。經多生死。已斷起結。未斷生結之義。甚顯故且舉之也。理實而言。已斷起結。未斷生結之類中。可舉無色界有行無行般聖者也。
問。中般涅槃聖得。起結少分。可得永不行斷耶。答。可得永不行斷也。兩方。若得永不行斷者。正理論一)文。云此中初斷。謂起結全。生結少分。於色界貪。得永離故。於無色貪。未永斷故。永色界聖者。雖述起結全。生結少分。得永對治斷之旨。不云中般涅槃聖者。起結少分。得永不行斷。知不得之云事。若依之爾者。中般涅槃聖者。雖起所應地結。定不可起色界餘地。及欲界起結少分。何不得不行斷哉。
答。中般涅槃聖者色界之中。所不應地之起結。并欲界起結。永不可起之。故起結少分。尤可得永不行斷也。但於正理論餘處文不云中般涅槃聖者。起結少分。得永不行斷。云難者。諸上流聖者。永離欲二界之時。於起結全。得永對治斷。隨於其生結。亦得永對治斷。故云起結全。生結少分。得永對治斷也。中般涅槃聖者。於生結得永不行斷者。不至生有位之前。般涅槃故也。被引生結。得永不行斷。非於起結得永不行斷。故不云生結全。起結少分。得永不行斷也。
問。據永不行斷。可有已斷起結。已斷生結義耶。進云。光法師解釋中。可此義。
付之。依光法師釋。披今論現文。述諸阿羅漢。為第三句。已斷起結。已斷生結之第三句。據永對治斷論之。據永不行斷。可此義云事。豈不背論文哉。
答。光法師釋今論諸阿羅漢為第三句之文云。第三句已斷起結。已斷生結。謂阿羅漢三界貪。不受中有。故起結已斷。不生有。故生結已斷。此中言斷。據永治說。雖有於此身。定成無學者。約不現行生起二結。亦為斷。此中且據永對治說此釋意云。以理思之。如彼極七返有聖者。第七生等。今生必可無學果之類。據永不行斷。雖可有已斷起結。已斷生結之義。論文中。此第三句。且據永對治斷說(為言)自本論文之外。別顯此義。何致背論文云疑哉。
問。於觸思識三食。遍知時。兼所遍知法三食相望。其數可同耶。進云。正理論中。二食遍知時。兼所遍知法。舉三類。一食遍知時。兼所遍知法舉類也。
付之。以觸思識三食有漏三界性相思之。於觸思識三食。遍知時者。斷非想非非想處九品惑位也。其時兼所遍知法。其數可同。何有類三類之不同哉。
答。此不限正理論說。婆沙論中。廢立。然而且就進。正理論文云。若於觸食遍知時。亦遍知三受。若於思食遍知時。亦遍知三愛。若於識食遍知時。亦遍知名色二有。於觸思二食遍知時。兼所遍知法。次第三受三愛。於識食遍知時。兼所遍知法。舉名色二有。故為今進歟。思此意。若於觸食遍知時。亦遍知三受者觸能引受。受是觸所領果。以觸為緣生故也。正理論云。觸能引受是所領故婆沙論云。若於觸食遍知者。便於三受。亦遍知諸受。以觸為緣生故。如經言緣受若於思食遍知時。亦遍知三愛者。若依正理論意。由思業力令三愛增廣故也。故正理論云。希望思力。令愛增廣。由思虛妄樂故若依正理論意。由三愛力引起思業故也。如云業由隨眠眼方長。故婆沙論云。若於思食遍知者。便於三愛。亦遍知。以彼三愛是起因故。如契經說。為因故生為因起故若於識食遍知時。亦遍知名色者。識支結生名色支故也。故正理論云。識能生起名色有牙名色由識而長故婆沙論云。若於識食遍知者。則於名色。亦遍知。以識是彼名色緣故。如契經說。識緣名色但於疑難之趣者。理實而言。於觸思識三食。遍知時者。斷非想非非想處九品惑位故。此等諸法一念時。雖皆斷盡。且隨相順法。假作一往釋歟。
問。論中證思食現身。引異門足論說。爾者如何引之耶。進云。今論云。異門足說。大海中有大眾生。登岸生卵。埋於砂內。還海中。母若常思。卵便不壞。失念。卵即敗亡。付之為曉今所引之說。正見異門足論文云。若彼諸卵。思母不忘。便不腐壞。若彼諸卵。不思念母。即便腐壞婆沙論中引異門足論說云。彼在卵憶念母故。不爛壞。謂憶念母。先孚燸時。所有觸故。若忘其母。身便爛壞。若爾。今所引之言。非只背異門本說。亦相違婆沙論所引之文哉。
答。異門足論中。異本不同歟。今所引之文。是謬之本也。故即難之云。此不應然。違義故。豈他思食能持身。理實應言。卵常思母。不爛壞。忘則終寶法師釋此文云。此是論主正本文也而□釋意。上所引異門足論文違本說背道理。故下能破言。云論主□本文也。婆沙論(百三十)中破有餘師說。若母憶念卵中子者。卵則不壞。母若忘之。彼卵便壞云義云。此不理。所以者何。勿以他食能持自命。是故前說於理為善。其能破意。亦同今論。故以異門足論現文。可為實義。今論引之文。并婆沙論有餘師說。依謬本故。既為所破義。不可劬勞之。
尋云。異門足論。梵本異本不同歟。
答。異門足論。梵本異本不同。誦者之中。有謬誦故。今論文載彼誦歟。如彼此國尊者誦三三是遍行。六五非遍行西尊者七是遍行。六五非遍行。六應分別。述阿羅漢盡智已。最初起善。眼識現在前位。成就六恒住法。或誦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一。或誦過去無。但成就未來現在一等也。
問。論中明二思二食。能引起當有云。思食引已。從所熏種子力。後有得起光法師釋此文。約有部部義。作解釋。爾者。何為正耶。進云。光法師釋云。又解。述部釋。此解似勝付之。今文更無違有宗義。何判述部釋此解似勝哉。何況見顯宗論五)文云。業既引已。潤識種。能令當有名色身起准顯說。思今論意。述有宗義云事炳然也如何。
答。今論思食引已。從所熏種子力。後有得起之文雖強不違有宗之義。熏之文字種子之言。專順部義。故初釋痛之。會熏之言資。釋識起取果功能種子。不如又解意直得論文故。判述部釋此解似勝。思食引已。從所熏種子力。後有得起。或從所熏種子力識得現行後有得起也。泰法師解此文云。此就部釋其意亦同之。但於顯宗論文者。全非相違。今論中。雖載部義。其現文不違有宗意。故顯宗論說。大同今論。有何所背哉。
問。論中解契經所說贍部林異生。舉四師說。爾者。論主意何說為正耶。進云。論主意。以後身菩薩贍部林異生云說。為正判也。付之。後身菩薩。今生必證佛果福定可無量。對離欲外仙。何說彼百倍哉。是以論中破近菩薩贍部林異生之義云。理亦不然。施彼獲福俱胝阿羅漢後身菩薩。名贍部林異生之義。寧不蒙此難破哉。何況。婆沙論(百三十)中。引契經說。以贍部林異生。對預流果。明福多少云。此獲福果大於彼若後身菩薩。名贍部林異生者。施後身菩薩福。豈劣於施預流果聖者福哉。
答。最後身菩薩決定贍部洲。故名贍部林異生道理尤可然。故今論云。後身菩薩。居贍部林。名彼異生。此說理。爾時菩薩。同離欲仙故。對彼仙校量歎法師釋此文云。論主自釋。最後身釋迦菩薩。居贍部林。名彼異生。此說理泰法師。并寶法師釋。其意同之。但於後身菩薩今生必證佛果福定可無量。對離欲外仙。何說彼百倍哉云難者。今論會之云。雖施菩薩福勝無邊。乘前校量。且言勝百。理亦應爾次於今論理亦不然。施彼獲福俱胝阿羅漢故之難破者。近佛地菩薩。非必在贍部洲。故全可名贍部林異生之義。故此破也。最後身菩薩決定贍部洲。故專可名贍部林異生之理。故會乘前校量且言勝百也。寶法師論主自評取此釋。與第二釋近菩薩有何別者。近菩薩。非決定贍部洲中。後身菩薩決定即在贍部洲中。然前難。彼獲福。俱胝阿羅漢故之解釋。即遮此例難也。次於婆沙論。此獲福果。大於彼之文者。依今論意云之。婆沙論所引契經中。對預流果校量福勝劣。贍部林異生者。是贍部林中。對修道異生類。或離欲外道。非後身菩薩。故施贍部林異生福劣。施預流果聖者福勝也。故光法師解此疑云。贍部林中有修道異生類。非唯菩薩異生婆沙引經言異生者。非是菩薩。是餘異生。雖復同一處經文。引校量經。不同。又解。婆沙引經將贍部林異生。對預流果者。即是林中離欲外道。以彼外道異生故。非是菩薩異生。兩論引經雖復對預流向對果不同。外道異生。而差別
重難云。光法師解釋。俱不可然。先就初釋難思。贍部林中。有餘修道異生類者。順決擇分異生歟。為當非順決擇分餘異生歟。若順決擇分異生者。今此解釋。俱以婆沙論所引契經文。會同論主後身菩薩贍部林異生云義也。而論主意。不許順決擇分異生贍部林中。何以順決擇分異生。名贍部林異生哉。何況。今論中。順決擇分異生。名贍部林異生之義。光法師釋。當婆沙百三十評家義。今論意。以此贍部林異生。不對預流向。定婆沙論所引契經文。以贍部林異生。對預流果校量福勝劣若對順流果。贍部林異生。云順決擇分異生者。豈不致相違哉。若□□順決擇分餘異生者。婆沙論評家意。順決擇分異生。名贍部林異生。寧可非順決擇分餘異生哉。次。就第二釋。亦有疑。婆沙評家意。順決擇分異生。名贍部林異生。不云外道。名彼異生離欲外仙。名彼異生者。不正義意也。釋即是林中。離欲外道。背評家義當不正義意也哉。
答。今此二釋之旨趣者。今論意。後身菩薩。名贍部林異生之時。婆沙論所引契經中。以贍部林異生。對預流果校量福勝劣。彼異生劣。預流果勝云文。致相違故。依今論意。會婆沙論所引契經文也。非依婆沙論意釋之。不可定順決擇分異生。對預流果校量福勝劣之時。劣於預流果之程異生也。即與離欲外仙。齊等異生也。自本不依婆沙論意。背評家義。當不正義意。更非所痛也。
又尋云。今所引契經婆沙論所引契經經歟。為當各別經歟。
答。兩論同引校量經故可云經歟。雖經。梵語貪多義故。造論之人。於梵本經。其意各別。引其文不同也。故光法師釋云。雖復同一處經文。引校量經。不同。
重難云。今論云。由彼世尊除彼異生。還將外道。對預流向校量勝劣婆沙論(百三十)云。此經復言。若以飲食布施贍部林異生。復以飲食預流。此獲福果大於彼兩所引經文既別。何云經哉。是以。光法師釋云。既有兩種不同。明知。引經各異。非是一文寶法師釋云。婆沙百三十引經與此有小異。引經雖別。意皆同。然釋贍部洲異生異泰法師釋云。彼所引經。還持異生。對預流果校量勝劣。此所引經。除彼異生。還將外道。對預流向校量勝劣。故知。此所引經。非婆沙所引經也任此等釋。兩所引契經之文。非經說如何。答。理實而言。兩論雖同引校量經。隨造論人意。引替經文。故兩所引經文相替。更非可疑也。光法師釋非是一文。寶法師判引經雖別。其意在之歟。泰法師釋。准之可會也。或又泰法師。故知。此所引經。非婆沙所引經也之釋。其言既分明也。兩所引各別經文意歟。
又疑云。准寶法師菩薩。非決定贍部洲中之難思之。修道異生類。不必在贍部林中。何名贍部林異生哉。答。泛論修道異生類。雖不必在贍部林中。指云贍部林中有修道異生類故。有其難。近佛地菩薩。廣在餘處。不云贍部林中所菩薩。故蒙近菩薩。非決定贍部洲中之難破也。
又尋云。光法師非唯菩薩異生之釋。婆沙論所引契經意。許後身菩薩。亦名贍部林異生之義歟。答。此釋意。依今論意。會婆沙論所引經文之時。對預流果校量福勝劣。贍部林異生者。贍部林中。有餘修道異生類。今所引經文。非唯後有菩薩贍部林異生(為言)若婆沙論所引經意。兼許後有菩薩贍部林異生之義者。豈劣於預流果聖者哉。
又尋云。婆沙論評家意。順決擇分異生。名贍部林異生之時。可會今所引除贍部林異生。還將外道預流向校量福勝劣之經文哉。答。婆沙是本論故。今論意可會婆沙論所引經文。今論是末論故。婆沙論意。不可會今所引經文歟。
問。論文云。由後世尊除彼異生。還將外道。對預流向爾者。離欲外道。并預流向聖者。俱居贍部林歟。答。離欲外道。可居贍部林預流向聖者。不可必居贍部林也。
兩方。若俱居贍部林校量福勝劣。更不可依處哉。若依之爾者。披光法師解釋離欲外道。居贍部林對彼預流向聖得。例亦可如何。
答。離欲外道後身菩薩。其德懸隔。雖非可校量福勝劣。同在贍部林故。今所引契經之中。彼此相對校量之也。故今論云。爾時菩薩離欲仙故對彼仙校量歎勝。光法師解此文。釋爾時菩薩離欲仙。居贍部林也。云爾故。對離欲外道校量福勝劣。預流向聖得。同居贍部林不可得意也。
問。靜慮根本地。可捨受耶。

第三卷抄記錄之畢

問。終位。唯起自地心歟。進云。光法師釋云。夫生心。必起當地付之。依光法師解釋。披識身足論文。出現欲界繫無記心。已別。今別。非當別之句云。謂欲界色界長。無色界。諸不還者。最後無記此文者。依身色界不還果聖者終位起欲界無記心如何。
答。若終位起他界地心者。是他界終。可非自地終。故唯起自地心。不起他界心也。故今論云。非在定心生義。界地別故光法師釋此文云。非在定心生義。一界地別故。夫生心。必起當地。起異界地。有生者。便是他界生。非是自界地生寶法師釋此文云。界地別者。謂身在欲界等。入上界等。不可異地而生泰法師釋此文。非在定心生義。一界地別故。若異界地心。有生者。便是他地生。非自地也正理論云。雖說在意識生。而非在定心生理。非界地別有生故顯宗論說。全亦同之。任此等文理終位唯起自地心。不起他界心云事心云事炳然也。但於識身足論文者。尤為難會。且推之誦者謬誦添色界二字歎。若又展轉書寫之間謬書添色界二字歟。理實可云。識欲界長。無色界不還者。最後無記心也。以何之者。勘識身足論下文。或出現色界繫善心。已別今別。非當別之句云。謂色界長。無色界不還者。最後善心出現色界繫無記心。已別今別。非當別之句云。謂色界長。無色界不還者。最後無記心若識身足論意。許終位。起他界地心之義者。此等文何不舉欲界長之類哉。明上文出現欲界繫無記心。已別今別非當別之句。舉色界長之類。色界定謬剩云事。
尋云。識身足論。今段中。文字謬剩事。有例證哉。答。識身足論上文。出過欲界繫善心。已別今別。非當別之句云。謂欲界長。趣無色界不還者。最後善心終位。設雖起無記心。過去欲界繫善心。已別今別。非當別。而云善心。善字謬剩也。以之可為今例證歟。
義云。色界之言。乘言便歟。上文出過欲界繫無記心。已別今別。非當別之句云。謂欲界色界長。無色界不還者。最後心乘此言便。下文出現欲界繫無記心。已別今別非當別之句云。謂欲界色界長。無色界不還者歟。例如婆沙論中。無學支捨緣。舉位。未知當知根。及覺支相應句云謂餘八根也。
重難云。見識身足論文。過去欲界繫無記心。分別別今別等義畢。次舉欲界繫未曾無記心。分別別等義。其後舉現在欲界繫無記心。分別已別等義。既隔未曾無記心。何云乘過去欲界繫無記心。已別今別。非當別之言便現在欲界繫無記心。已別今別非當別之句。置色界之言哉。
答。乘言便之習。不必依鄰次歟。
問。論文云。非在定心生義。界地別故。加行生故。能攝益故爾者。光法師意。能攝益故者。簡生二位歟。進云。光法師釋意。簡生二位見。付之。位者。攝益時也。以能攝益故。何由可簡位哉。是以。正理論中。云又在定心攝益故。必由損害。方有終。諸在定心。非染污故。必由染污。方得生。以能攝益故。唯簡終位如何。
答。見今論文。述非在定心生義。舉界地別故。加行生故。能攝益故之三故。文相起盡。三故俱簡生二位之旨。炳然也。初二故既簡生二位。至第三故。寧唯簡位哉。故光法師釋此文。三能攝益故。夫生心。是劣故。不能攝益法師釋此文別以三因證在定心生也。任此等定判。能攝益故。簡生二位云事。亦分明也。但於位者攝益事也云難者。劣故。攝益義也。次於正理論文者。就實位。攝益義故。以能攝益故。雖可簡生二位。別舉非染污故。簡位。故且以能攝益故。簡終位云也。
問。光法師意。可起異地善耶。

第二卷抄記錄之畢

問。論中明阿羅漢涅槃心。舉欲界捨受異熟有無二說。爾者。光法師意。何說為正耶。
進云。光法師判於二說中初說為正。欲界捨受異熟云義為正也。付之。依光法師不。披今論下文。當卷雖舉二說。無判不。餘五)本頌。結餘說下亦有。由中招異熟長行有餘師說。下諸地中。亦第三類非二業。由中定業異熟故。下地捨受異熟云義。為有餘師說。明知。非正義云事。加之婆沙論中。引發智論說云。云何不苦不樂受業。謂廣果繫善業。及無色界善業類足論文。或云。順不苦不樂受云何。謂第四悉地善業。及無色界善業或云。順不不樂業。一界一處二蘊攝。七智知除法滅道智一識識。無色界遍行。及修行隨眠隨增此等定判下地捨受異熟之旨。甚分明也。光法師何以違本論文之師說。為正義哉。
答。廣披有宗依憑所說。委尋下地捨受異熟有無。今論餘處明二十心相生云。異熟威儀無間生八。謂自界六。除加行善與通果心。及無色有無記理顯宗兩論之文。全亦同之。婆沙論云。欲界威儀路無間八心。謂欲界六。除加行善及通果心。無色界。各無記心○如欲界威儀路心。欲界異熟生心亦爾雜心論云。報生威儀八者。欲界報生威儀次第八心。自界六。除方便善心。及變化無色界污心此等諸論中。同述欲界異熟生無間無色界無記心。是則欲界命終心無色界結生心也。而任生唯捨受之理。欲界捨受異熟云事必然也。加之。婆沙論云。但由不善。引眾同分業。生傍生鬼趣中。既生彼已。受不善法異熟色。心心所法。不相應行善法異熟色者。四處香味觸。心心所法者。喜捨受。及相應法○但由善引眾同分業。生欲界人天中。既生彼已。受不善法異熟色。心心所法。不相應行善法異熟色者。九處除聲。心心所法者。喜捨受。及相應法此文亦欲界捨受異熟之旨。不可異求之。故勘光法師解釋。當卷云。於二說中。初說為正。如二十心相生中。欲界異熟生心。能生二界染污心。即是欲界異熟生心。捨受相應終。於二界染心生。以生命終心。定捨受故。以此明知。欲界定捨受異熟。又此論下文云。有說下亦有。由中招異熟。又許此三業非前後熟故。又婆沙異熟因中。又有文說下地異熟。不能具引。以此故知。三定已下。異熟為正下地捨受異熟師義。為正之趣。此等定判。頗以委悉者歟。但於今論餘處。餘說下亦有由中招異熟之文者。中間定業。可感捨受異熟云事。文理炳然之上。亦順諸所說二十心相生之文。故雖有餘師說判為正義也。次於婆沙論引發智論者。婆沙論中。即會此文云。此中但顯順不苦不樂受異熟最後邊際。謂第四靜慮○是有色地邊。無色界三界邊。復有說者。此中但顯此異熟不共田器。誰是此異熟不共田器。謂第四靜慮無色界。復有說者。下地異熟。然為餘所覆相不明了。不久相續。徒廣異上。更無餘受。此受。明了相續。是故遍說次於類足論文者。正理論中。會此文云。然下雖有順非二業。而由少故。彼文不顯。
問。無記命終心。唯限異熟威儀二心歟。
答。唯限異熟威儀二心也。兩方。若唯限異熟威儀二心者。披識身足論文。出現欲界繫無記心。已別今別非當別之句云。謂欲界色界長。無色界不還者。最後無記心。此文者。依身色界不還果聖者終位趣欲界通果無記心若依之爾者。今論疏中。述涅槃心。唯限異熟威儀二無記心之旨。無記命終心。其義可同。加之光法師餘處解釋中。無記命終心。唯舉異熟威儀二心如何。
答。工巧通果二無記心。勢力強盛法。終勝劣位。不現起故。無記命終心。唯限異熟威儀二心也。故光法師餘處釋云。十二心能作命終心。謂欲界生得不善威儀異熟色界生得善。威儀異熟無色界生得異熟任今此定判無記命終心。唯限異熟威儀二心云事。分明也。但於識身足論文者。尤為難會。然而以二義會通之趣。如次上論義之處記之。
問。論中述已得順解脫分者。非正定聚云。彼後或墮定聚故等爾者。寶法師意。此有幾釋判耶。進云。寶法師釋云。此四釋云云)付之。依寶法師釋。報今論現文云。彼後或墮定聚故。又得涅槃時未定故。非如預流極七返有等。又彼未能性故不名正定此文無諍。可三釋見。是以。光法師意。成此旨哉。
答。寶法師意。以又得涅槃時未定故。非如預流極七返有等之文為二釋也。故寶法師釋云。二得涅槃時未定故。三非如預流極七返有等此釋旨趣。雖不分明推之。又得涅槃時未定故者。述順解脫分之遠時。非正定聚之旨。非如預流極七返有等者。明暖頂以上之近時。非正定聚之義。意為二釋歟。但於光法師釋者。非如預流極七返有等者。頌又得涅槃時未定故之義。非別故存也。故光法師釋云。至下忍。雖不墮定聚。彼得涅槃時未定故。非如預流極七返有論文之中。置三故字。光法師釋。專順文相歟。兩師定判。各所存。其趣自本各別也。不可以彼難之。
問。忍位。可有生義耶。答。可有終生義也。兩方。生義者。忍位既作減行緣之行相。速可至增上世第一法位。更不可有生義。若依之爾者。光法師釋忍世第一法不名正定聚云。至下忍。雖不墮定聚。彼得涅槃時未定故。非如預流極七返有等。至增上世第一法。雖得涅槃有定限。以彼未能異生所依性故。不名正定忍位無命生義者。得涅槃時。何無定限哉。
答。忍位。可有生義也。此義者。忍以後。得涅槃時。可有定限。光法師寧釋至下忍雖不隨定聚。彼得涅槃時未定故。非如預流極七返有等哉。何況。寶法師餘處。釋今論等言為顯捨眾同分。亦捨少分殊勝善根之文云。然四善根。雖皆殊勝。然唯前三有終捨。世第一法增上無命終捨。定入聖故泰法師餘處釋今論餘位亦有極七返生。然非決定。是故不說之文云。乃至忍受無量生。是故不說任此此等定判忍位生義云事。亦分明也。但於忍位既作減行緣之行相。速可至增上世第一法位云難者。忍位實雖減行相所緣壽命長短。甚不定故。其間有生義。全所背也。
問。邪見。可立定聚耶。進云。論疏中。不立定聚也。付之。邪見者。最重惑障也。何不立定聚哉。是以。光法師餘處。所引正理論中云。邪見破僧妄語。當知定招無間異熟既云定招無間異熟。尤可立定聚也。例如破僧妄語定聚如何。
答。見今論文云正邪不定聚。聖造無間餘。五無間業定聚也。長行即述其故云。定謂無間。造無間者必墮地獄。故名正理論中。明趣業見三性體云。即是惡趣五無間業。五不正見。如次為體顯宗論說。全亦同之。婆沙論云。邪性定聚。謂威熟五無間業心論云。無間業定。地獄此等意。五無間業順次生。必感地獄異熟果。故立定聚邪見現身之中。若不續善根順次生。雖必感無間地獄異熟果。若續善根引起順決擇分善根。亦正性離性乃至證得阿羅漢果之人。不感無間地獄異熟果。故不立定聚也。以何之者。婆沙論中。問若現法中續善根者。彼現身正性離生不。評家意。答此問云。應作是說。彼能引起順決擇分。亦後能正性離生乃至能得阿羅漢果。如唱羯吒婆羅門善根已。尊者舍利子。為其說法。令續善根。漸得見謗乃至究竟。如毘奈耶廣說善根人。續善根後。入聖果。不感無間地獄異熟果之類云事。此文炳然也但於邪見者。最重惑障也。何不立定聚哉云難者邪見。實雖最重惑障。無必墮地獄之義。故不立定聚也。次於光法師所引正理論文者。善根人。不續善根入聖果。必感無間地獄異熟果。與破僧妄語其義同。故云邪見破僧妄語當知定招無間異熟也。非遮續善根者。入聖果。不感無間地獄異熟果義。全無相違也。
重難云。勘婆沙論文云。且施設足論說。彼於現法中。不能續善根決定地獄中生時。感時。方能續善。如彼論說。若蟻卵心。應說。是人斷三界善。彼於現法。不能續善根。定於地獄中生時。或時。方能續善此文者。善根人。於現身中。無續善義見。若爾。邪見順次生必可感無間地獄異熟果。何不立定聚哉(是一)次善根中。不感地獄異熟果之類者。造五無間業中。亦可此義哉(是二)次善根邪見。通不定受者。亦通順後受歟(是三)。
答。婆沙論中。即通施設足論說云。彼現法不能續者。即是所說有善根。亦造無間惑。由因力善根等任婆沙論會通。案施設足論意。非謂善根人。一切皆於現身之中無續善義所背也。次邪見意識相應惑障。其罪最雖甚重。無起加行果究竟義。故續善根入聖果。可不感無間地獄異熟果義也五無間業罪障。起加行果究竟畢。成決定業。故後時雖起追悔善心現身不能入果必感地獄異熟果也。次邪見。通不定受者。時報俱不定。永不感彼異熟果也。感無間地獄異熟果之程順次生必感之故。不通順後受也。如彼正理論一師意。云無想定。雖通不定受。不通順後受。准例彼可思之。
問。定聚唯限依身歟。答。婆沙論所引本論中。有限依身。通二趣依身異義也。兩方。若唯限依身者。定聚義門非一准。何唯限依身哉。是以。正定聚不限依身。相例可同。若依之爾者。婆沙論文。定聚唯限依身判如何。
答。婆沙論中。依異門足論說。成就五無間業。名定聚。故唯限人趣依身施設足論說。五無間業。若彼因彼果。彼等流異熟。及成就彼法補特伽羅。名定聚故。亦通人及地獄二趣依身也。故婆沙論云。邪性定聚。謂成就五無間業○趣者邪性定聚少分。謂人○此依異門說。若施設邪性定聚語。五無間業。若彼因彼果。彼等流異熟。及成就彼法初特伽羅○趣者邪性定聚。二趣少分。謂地獄及人正勘異門足論說云。云何邪性定聚。答五無間業異門足論。施設足論。二說相替故。有定聚。唯限依身。亦通二趣依身之二意也。存此二邊義門之時。兩方疑難。自被會通者歟。
問。無為法正定聚等三聚中何攝耶。進云。光法師所引異門足論。明不定聚中。舉無為法也。付之。不定聚者。名待善緣正定聚。待惡緣定聚。諸無為法。既此義。何可名不定聚哉。
答。得無漏道者。定得涅槃。故名正定聚。造五無間業者。如隨地獄故。名定聚。諸無為法有定得涅槃之義。亦無必墮地獄之義。故名不定聚也。故光法師所引異門足論第四云。云何不定聚。答。除五無間業。餘有漏法無為婆沙論云。不定聚。謂唯成熟有漏法無為。但於諸無為法善緣正定聚。待惡緣定聚。之義云難者。諸無為法。雖善惡二緣成正成邪之義。亦無正定被云正定聚。定被云定聚之義。故名不定聚也。故類足論中云。定法云何。謂五無間業。及學無學法。非定法云何。謂除五無間業。諸餘有漏無為法。以無為法。名非定法。即存此意歟。
問。寶法師意。世第一法位。可性耶。答。可不捨二義邊也。兩方。若性者。披寶法師解釋云。住增上忍。及第一時。時少不說及未性故此釋無諍世第一法位。不捨性見。若依之爾者。婆沙論中。世第一法位。捨業趣見三性判如何。
答。若就正捨云之者。世第一法位。異生性成就。得在生相。為所依異生性捨之。故能依性。亦捨之可云也。故婆沙論中。釋發智論世第一法邪之文云。性者。謂此心心所法。能三種性。一業性。二趣性。三見性。○由三緣故。此位名捨。不作故名捨。謂業性。二由不往故名捨。謂趣性。三由不行故名捨。謂性。問。增上忍時。三緣已具。何故此位。乃說捨耶。答。今破彼依故說捨彼。問。何謂彼依。答。異生性是。謂諸涅槃異生性。言諸有情令於生死故。如師子王依止無記。窟穴能容種種傍等類世第一法能捨彼依異生性故。說名捨彼世和一法位。捨彼所依異生性故。捨能依性云事。此文分明也。若就已捨論之者。世第一法位。異生性成就現在前。為所依異生性成就之。故能依性。不捨之可云也。故光法師釋云。至增上世第一法雖得涅槃有定限。以彼未能異生所依性故。不名正定法師釋云。世第一法時。雖決定成就異生所依性。以彼未能不成就定。故不名正定此等釋意。世第一法位。猶成就所依異生性。故不名正聚云故。不捨能依性(為言)寶法師增上忍。及第一時。時少不說。及未性故之釋。即述此趣歟。若依此等釋意者。苦法忍位異生性成就。得現在前。初不成就所依異生性時。捨能依性可云也若爾。婆沙論文。寶法師釋。名顯一邊義門。更非相違定判歟。(寫本云)
文永五年(戊辰)日(午時)於東大寺知足院草菴抄之畢自去年正月七日始此卷抄至今年日朝終其微功問端纔為七十六帖光陰久送四百七日緩怠之至難而有餘但去年七月八日之侯止住山寺聖跡傳受解脫門義一部同九上旬中旬之頃參籠御裳濯靈地轉讀大般若經六百卷之間此勤雖中絕其志今遂之以仰春日現之冥助以憑彌勒慈尊之引攝殊別宗法師離苦得脫期再會於龍華之月乃至法界眾生平等利益施濟度於慜龜海之浪而已。
右筆華嚴宗末葉大僧宗性。(年齡六夏臘五)

俱舍論卷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