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十一卷抄
輸入者 黃紹亮
問題
問。論文云。許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安立形量不同爾者。論主可許此義耶。
問。婆沙論中。云三輪廣量。舉二師異說。爾者。寶法師意。三輪廣量齊等云義為正義歟。
問。唯此世界南贍部洲有金剛座歟。
問。此洲南邊有贍部林樹歟。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中。釋無間地獄名云。依異熟果說名無間爾者。無間地獄眾生。一一身量。各二萬踰繕那歟。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中。釋無間地獄名。舉三師異說。爾者。評家意許前二說歟。
問。論中付說捺落迦安立相。且八捺落迦為重累。為當傍布歟。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中。述捺落迦安立。有三師異說中。初有說意。上七捺落迦。高下量齊等歟。
問。論中付明十六增名。且光法師意。有幾師說耶。
問。眾生遇琰魔王斷罪中有位歟。
問。寶法師意。東洲日沒。南洲日中。西洲日出同時歟。
問。論中云。雨際第二月。後九夜漸增。寒第四亦然。夜減畫翻此爾者。晝夜有增減故。如何釋之耶。
問。泰法師意。晝夜停等後。論晝夜增減云義。光法師可許之耶。
問。婆沙論中云。復至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晝夜停等爾者。羯栗底迦月者。當此方二月歟。
問。頌文云。近日自影覆。故見月輪缺爾者。光法師意。今此文說晝夜增減相歟。
問。頌文云。此上有色天。住依空宮殿爾者。夜摩天已上。無雲天已下。諸天可有雲地耶。
問。他化自在天。可化聲境耶。
問。論中釋第一樂生相云。謂彼安住離生喜樂爾者。今此樂者。樂受樂歟。
問。論中釋色究竟天名。舉二師說。爾者。第二師意。無色界可有色法耶。
問。非神通力。非依他力。以欲界身。至色界義可有耶。
問。人於梵天見梵天色。唯限天眼歟。
問。依身色界人。以色界自身。可來欲界耶。
問。論中付明空居天依處量。且寶法師意。有幾師說耶。
問。二禪已上。三千界攝歟。
問。欲界天身量。次第一一增歟。
問。論中付明諸天身量倍倍增相。且無雲天減三踰繕那故。光法師如何釋之耶。
問。第四靜慮諸天中。福愛天者。無雲天異名歟。
問。論文云。無間地獄。壽一中劫爾者。一增一減為一中劫歟。
問。論文云。無間地獄。壽一中劫爾者。一增一減為一中劫歟。
問。無想天。可有中夭耶。
問。北洲傍生定壽千歲歟。
問。光法師意。決定於今生。可證無學果。聲聞緣覺。可有中夭耶。
問。光法師。釋俱非容中說慈定滅定等。不中夭中。不說之作三解釋。爾者。初釋意。如何釋之耶。
問。地獄可有中夭耶。
問。造破僧罪墮無間地獄者。可有中夭耶。
問。光法師釋俱非容中。說慈定滅定等不中夭中不說之。作三解釋。爾者。第三釋意。如何釋之耶。
問。光法師解釋中。云釋迦牟尼當住劫第一劫出世爾者。稟承實義歟。
俱舍論第十一卷抄
問。論文云。許此三千世界如是安立形量不同爾者。論主可許此義耶。答。可有二意也。兩方。若許此義者。光法師釋此文云。毘婆沙師許此案立如解釋者。論主不許此義。若依之爾者。今論者。源出自迦濕彌羅之說。何不朋毘婆沙師之義哉。
答。此事難測。暫可存二義也。或於許字者。不必標不信之義。故論主許此義可云也。或又三輪廣厚之量等。論主所存異之。故為顯不信之義量許字歟。
問。婆沙論中云。三輪廣量舉二師異說。爾者。寶法師意。三輪廣量齊等云義為正義歟。進云。寶法師釋云。今詳前之二說。前說為善。三輪廣量齊等云義為正義付之。婆沙論中。雖舉二師異說。全無判正不。寶法師何忽判正不哉。何況。三輪廣量不齊等者。今論定判也。寶法師解釋。豈不背今輪所說哉。
答。見婆沙論(百三十三)文。上述風輪相云廣則無數畢。次述水輪相云。有說。廣量與風輪等。有言。狹小分百俱胝。百俱胝輪。其量皆等。謂徑十二億三千四百半次述金輪相云。有說。金輪廣如水量。有師。復說。少廣水輪寶法師引今一段文畢。判正不云。今詳前之二說前說為善。既同一雨水。以成水輪。於中何要分水金別。又三輪相依。風輪既等大千。水金因何即小此釋意云。婆沙論中。云水金二輪廣量各舉二師說。雖不判正不。以道理思之。水金二輪者。同一雨水。凝結不凝結之差異也。其廣量不可有差異。故水金二輪。廣量定可齊等故。有說金輪廣如水量云。前師說為善。又風水金三輪相依。而住其廣量。亦不可有差異。故水輪廣量與風輪等云前師說。為善云也。重意云。前之二說。前說為善者。風水相對二師說中之前說。水金相對二師說中之前說。指兩處前說。云前說為善也。論家自雖不判正不。以道理順違。判異說正不事。是人師常習也。強不可為疑歟。但於背今論文云難者。寶法師意。今論意。實存三輪廣量齊等云義得意也。風輪一大三千界總所依器故。云其量廣無數。各別四天下。將成水金二輪即起故。從能依四天下。暫雖說此水金輪廣徑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以實論之。水金二輪廣量與風輪同可無數也。彼今論中。述無諍願智四無礙解功德加行得離染得相。云除佛所餘一切聖者。所說六種。唯加行事。非離染得。非皆得故。唯佛於此亦離染得之文。光法師意。不同婆沙論有說佛離染得聲聞獨覺加行得云義。同評家聲聞獨覺亦有離染得云義得意不依金輪顯文也。寶法師意。今論意。實存三輪廣量齊等之義得意。例之可思也。
重難云。見寶法師解釋云。准此論釋。風水之中。取其後說。水金之內。即取前師此釋意。今論意同婆沙論風水相對二師說中。風輪量廣。水輪量狹云第二師。水金相對二師說中。有說金輪廣如水量。云前師說云也。何云寶法師意。今論意。實存三輪廣量齊等之義得意哉。
答。疑難之旨。尤以可然。但寶法師今解釋。只任今論顯文。云風水之中。取其後說。水金之內。即取前師也。全非盡理之釋。其故婆沙論云。有說金輪廣如水量之義。水金二輪廣量。同遍一大三千界。與風輪廣量等云義也。與此水金輪廣徑十二叉三千四百半之文。其意可異。然而暫以水金二輪廣量同云。當云水金之內即取前師也。以之思之。今解釋。是隨文一往之釋。非就實再論之義歟。以實論之。今論意。存三輪廣量齊等云義可得意也。
問。唯此世界南贍部洲有金剛座歟。答。爾也。兩方。若唯此界南贍部洲有金剛座者。世界安立彼此可同。唯此世界南贍部洲有金剛座哉。是以。或經中云。是則三千界一一界中有百億(乃至)其四洲中。南贍部一一各有金剛座此文無諍。餘世界南贍部洲有金剛座見。若依之爾者。見今論文。述唯此洲中有金剛座。唯此世界南贍部洲有金剛座見如何。
答。金剛座者。一切菩薩。將登正覺。所坐之座也。而有宗意。談十方世界唯有一佛之旨。故唯此世界。南贍部洲。有金剛座也。餘世界中。既無佛出
世。何可有為登正覺座之金剛座哉。故今論云。唯此洲中。有金剛座。上窮地際。下據金輪。一切菩薩。將登正覺。皆坐此座上。起金剛喻定。以無餘依及餘處所有堅固力能持此故光法師釋此文云。菩薩最後所依身。能持此定。及金剛座處。能持此定以無餘依身及餘處所。有堅固力能持此定。此定力大。餘依餘處。不能持也餘世界中。既無菩薩最後所依身。所持金剛喻定。何可有持此定之金剛座哉。無所持金剛喻定有能持金剛座云事。道理豈可然哉。但於一經說者。是心地觀經說也。彼大乘經說十方世界多佛出世之旨。故三千大千世界。一一四天下中。南贍部洲。各有金剛座云也。既非當部依憑。更不可劬勞也。
問。此洲南邊有贍部林樹歟。答。任今論等文。此洲北邊有贍部林樹也。兩方。若此洲南邊。有贍部林樹者。今論中。此洲北邊有贍部林樹見。若依之爾者。圓暉法師餘處解釋中。云此洲南邊有贍部樹如何。
答。見今論文云。此北九黑山雪香醉山內無熱池。縱廣五十踰繕那此洲北邊有無熱池見。而次下文云。於此池側。有贍部林樹。形高大其果甘美。依此林故。名贍部洲。或依此果。以立洲號正理論文。全同今論。任此等論判。此洲北邊有贍部林樹可云也。但於圓暉法師餘處解釋者。實似難思。暫出二義可會通之。或可讀文點。所謂可讀此洲南邊有贍部樹也。此文釋南贍部洲之名故。專顯此洲須彌山南邊之相也。或勘清涼大師解釋云。若立世阿毘曇云。樹在此洲之南圓暉法師今解釋。五依立世阿毘曇論意。如此釋歟。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中。釋無間地獄名云。依異熟果。說名無間爾者。無間地獄眾生。一一身量。各遍二萬踰繕那歟。進云。光法師釋云。非是一一身形皆遍彼處付之無間地獄者。是惡業甚重眾生之生處也。隨彼眾生一一身量。各遍二萬踰繕那哉。是以。正見。婆沙論文云。依異熟果說名無間。以諸有情造大惡業。生彼地獄。得廣大身。一一身形。悉皆廣大。遍彼多處中無間隔。故名無間此文無諍。無間地獄眾生一一身量。各可遍二萬踰繕那見。加之。辰旦人師解釋中云。五形無間。其身棄滿八萬由句。一人多人。同處其中。不相障礙。皆悉遍滿。業不思議也。何況。若隨生多少。遍彼處所者。隨生多少。眾生身量。亦隨時可有增減如何。
答。眾生依身。皆是有對障礙法。故無間地獄一一眾生身量。各二萬踰繕那者。無間地獄之中。爭可容受哉。故光法師引婆沙論今之畢云。遍彼多處者。非是一一身形皆遍彼處。隨生多少。遍彼處所如此得文意之時。婆沙論說。全非相違。次於辰旦人師解釋者。是道暹師涅槃經疏定判也。此釋既不叶道理。不可依用之。次於無間地獄眾生身量。隨時可有增減云難者。無間地獄之習。法爾必然之理。隨墮彼眾生多少可遍二萬踰繕那。故眾生身量隨時有增減事。何強不可為痛哉。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中。釋無間地獄名。舉三師異說。爾者。評家意許前二說歟。
答。可許之也。兩方。若許之者。見光法師所引婆沙論文。舉三師異說畢。別出評家義。知評家意。三師說俱不許之云事。若依之爾者。評家意云生餘地獄多。生無間者少。唯破第三師說。不破前二師說。若不許之者。尤可破之哉。
答。婆沙論中。釋無間地獄名。總有三師異說之中。初二說云。或名無間。雖亦有間。假說無間。有說彼處恒受苦受。無喜樂間。故名無間此二師說。無指過故。評家意可許之也。第三師云。有說。眾多有情。造作惡業。相續生彼。滿彼處所。故名無間此師意。生餘地獄有情少。生無間地獄有情多云事。背道理故。評家意。唯破此師說也。故婆沙論云。評曰。不應作是說。生餘地獄多。生無間者少。所以者何。以造作增長上品身語意惡業者。乃至彼處。有情造作增長上品惡業。生彼處者少。造作增長中下品惡業。餘地獄者多。如造作增長上品善業。生有頂者少。造作增長中下品善業生餘處者多。故應作是說。由造作增長增上不善業。生彼所得身形廣大。一一有情。據多處所中無間隙。故名無間第三師意云生無間地獄有情眾多。滿彼處所。不云生彼有情。身形廣大彼處所。故唯此師義為所破也。
問。論中付說捺落迦安立相。且八捺落迦為重累。為當傍布歟。進云。今論中舉二師說。故論云。七捺落迦在無間上。重累而住(乃至)有說此七在無間傍付之。二說俱不可然。先就重累師說難思。述此下過二萬無間。深廣同贍部洲下主無間地獄底四萬踰繕那也。而於最底二萬踰繕那。安立無間地獄。於餘二萬踰繕那。如何可安立餘七地獄及炎魔王宮哉次。就傍有師說不明。見論文云。唯此洲中有金剛座而金剛座地獄不相妨者。又光法師解釋也。地獄設雖近南邊。寧可建立十六地獄及十六增等哉。
答。見光法師所引婆沙論文。述地獄安立。舉重累傍布二師說之中。先於重累師。亦出二師說。初師云。有說從此洲下。四萬踰繕那。至無間地獄底。無間地獄縱廣高下。各二萬踰繕那。次上一萬九千踰繕那中。安立餘七地獄(乃至)此七地獄一一縱廣萬踰繕那此師意云。四萬踰繕那中。二萬踰繕那。縱廣高下。無間地獄之分齊也。其上一萬九千踰繕那中。安立餘七地獄。其縱廣量。各一萬踰繕那也。雖不說高下量。推之各當二千七百十四踰繕那餘歟。第二師云。有說。從此洲下。四萬踰繕那。至無間地獄。此無間地獄。縱廣高下。各二萬踰繕那。次上有三萬五千踰繕那。安立餘七地獄。一一縱廣高下各五千踰繕那此師意云。六萬踰繕那中。二萬踰繕那縱廣高下。無間地獄分齊也。其上三萬五千踰繕那中安立餘七地獄。其縱廣高下量。各五千踰繕那也。五七三十五。其數尤易知也。
次。傍布師云。有說。無間地獄在於中央。餘七地獄周匝圍遶如今洛圍遶大城此師意云。無間地獄。在其中央。餘七地獄。周匝圍遶。安立之也。而任光法師明知金剛座近北諸地獄等在王都下稍近南邊。不相妨也之解釋。於此洲中。金剛座近北邊。諸地獄等近南邊故。八地獄等。雖傍布安立。與金剛座。不相障礙也。重意云。第八外海廣量三億二萬二千踰繕那也。南北廣量二分之者。各十六萬一千踰繕那也。其北方設雖有金剛座。其南方十六萬一千踰繕那中。無間地獄廣量二萬踰繕那。餘七地獄廣量。各一萬踰繕那。合九萬踰繕那。地獄並八寒地獄等可安立之。故傍布師義。全無違也。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中。述捺落迦安立。有三師異說中。初有說意。上七捺落迦。高下量齊等歟。答。可齊等也。兩方。若齊等者。罪業之果。既有輕重。高下之量。何必齊等哉。若依之爾者。第二有說意。上七捺落加。高下量齊等見。初有說意。其義可同如何。
答。初有說意。可云上七地獄高下量齊等也。此師意云。無間地獄之上。一萬九千踰繕那中。安立餘七地獄。故餘七地獄高下量。各當二千七百十四踰繕那餘也。婆沙論中。述此師意。雖說此七大地獄一一縱廣萬踰繕那。不云高下量分齊然而一萬九千踰繕那七分之者。各當二千七百十四踰繕那餘也。
問。論中付明十六增名。且光法師意。有幾師說邪。進云。光法師意。有三師說見。
付之。依光法師解釋。見今論文云。此是增上被刑害所。故說名增。本地獄中。適被害已。重遭害故。有說。有情從地獄出。更遭此苦。故說為增此文無諍。有二師說見。是以。寶法師釋此文云。詳其論意。只是兩釋。不是三解。有人謂是三解誤也加之。泰法師並遁麟法師解釋中。論解增名。有二師說見。若爾。光法師解釋。豈不背論文哉。
答。見今論文。既結此是增上。被刑害所。故說名增。明知。本地獄中。適被害已。重遭害故者。是別師義云事。故光法師釋云所言增者。第一解云。此是增上。被刑害所。故說名增。第二解云。本地獄中。適被害已。重遭害故。故名為增。第三解云。有說。有情從地獄出已。數更遭此苦。故說為增。此約出本地獄已。數數受苦名增故。與第二不同初師意云。受苦增盛。過本地獄。故名為增。第二師意云。本地獄中。被刑害已。亦於彼處。重受苦故。望本地獄。說名為增。第三師意云。出本地獄之後。經歷十六諸處。數數受苦。故名為增(為言)正理論文。舉四師說之中。此十六中。受苦增劇。過本地獄。故說為增者。同當今論初師說也。或於此中。受種種苦。故具多類。故說為增者。當今論第三師說也。或地獄中。適受苦已。重遭此苦。故說為增者。當今論第二師說也。正理論中。既置或言為別師。准正理論思今論意。云此是增上被刑害所故說名增。云本地獄中適被害已重遭害故。各別師義云事。實分明也。光法師解釋。深探論實意者歟。但於寶法師。泰法師。並遁麟法師解釋者。淺向論顯文。有二師說云歟。是既人師意各別。不可及會通哉。
問。眾生遇閻魔王斷罪中有位歟。答。可非中有位也。兩方。若中有位者。眾生遇閻魔王斷罪。於彼處始定生處。或還本處者。於經論並傳記等說。而有宗意。當來中有現前之後。全無轉生餘趣。或還本處之義。爰知。眾生閻魔王斷罪。非中有位云事。何況。今論云。同淨天眼見。中有位。輒無相見。如傳記等說者。於閻魔王宮。諸人互相見以此等文理思之。中有位已前。遇閻魔王斷罪云事。若依之爾者。遇五百踰繕那。有閻魔王國者。今論定判也。若不至彼處者。爭可遇閻魔王斷罪哉。定知。中有位至閻魔王宮。遇斷罪云事如何。
答。眾生於何位。遇閻魔王斷罪云事今論等中。無分明定判。故末學輒難測歟。但倩案道理。粗勘諸文。今生本有之終。遇閻魔王斷罪歟。人受病患。將入死門之時。五識漸云。第六意識獨留。是時病人。第六意識影像。閻魔王前顯現。如月宿水面。病人之質。閻魔王前顯現也。其時閻魔王隨罪福之輕重。定善惡之生處。非業盡死之者。自冥途被還者。即此時也。故眾生遇閻魔王斷罪。可云今生本有之終也。大乘經等中。此皆自所見歟。但閻魔王呵嘖罪人。名斷罪者。是可當生本有位。探玄記解釋。即述此旨也。
委細之處。探玄記第六卷抄中。記錄之畢。有宗論說。顯□明之間。併所省略也。
問。寶法師意。東洲日沒。南洲日中。西洲日出同時歟。答。可同時也。兩方。若同時者。寶法師釋今論北洲夜半。東洲日沒。南洲日中。西洲山出之文云。非全盡理如解釋者。寶法師意。不許此義見。若依之爾者。從半日沒中日出四洲等者。性相之所定也。設雖寶法師意。何不許此義哉。
答。今論云。北洲夜半。東洲日沒。南洲日中。西洲日出。此四時等。餘例應知正理論云。若俱盧夜半。則贍部日中。勝身日沒。中貨日出。若牛貨日中。則勝身夜半。贍部日沒。俱盧日出設雖寶法師意。豈可背此等論判哉。但於寶法師非全盡理之解釋者。若就日光照用之分齊云之文者。南洲日中之時。東洲見日沒。西洲見日出之義是必然也。而今論文。若就日輪在所論之者。東洲日沒之時。日輪可在妙高山東南角。南洲日中之時。日輪可在妙高山正南方。西洲日出之時。日輪可在妙高山西南角。若爾。四洲四時等義。其理未盡疑也。故寶法師釋云。北洲夜半。東洲日沒。南洲日中。西洲日中者。此據一時而論。非全盡理。若不爾者北洲夜半。南洲日中理。且可然。東洲日沒。當妙高山東南角。南洲日中。當妙高山正南。西方日出。當妙高山西南。豈全定也若就日光照用之分齊論之時。北洲夜半。東洲日沒。南洲日中。西洲日出。此四時等之義。寶法師意。自本所許之也。
問。論中云。雨際第二月。後九夜漸增。寒第四亦然。夜減盡翻此爾者。晝夜有增減故。如何釋之耶。進云。論云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晝增付之。日輪向南之時。去須彌山漸遠日輪行度可久。何云夜增哉。日輪向北之時。去須彌山漸近。日輪行度不幾何云盡增哉。
答。南贍部洲。北廣南狹。日出此洲之後。人見日光。故日自南路出之時。其路近故。晝減夜增。日自北路出之時。其路遠故。晝增夜減也。如南洲日輪行度有多路。餘三洲例之亦可有多路也。
或抄云。自本眼人根可見之分齊有之故。日輪向南之時。去此洲事漸遠。人見日輪行度不久故晝減夜增也。日輪向北之時。去此洲事漸近。人見日輪行度可久故。晝增夜減也(云云)。
問。泰法師意。晝夜停等後。論晝夜增減云義。光法師可許之耶。進云。光法師意。不許此義見。付之。晝夜停等之後。論晝夜增減云事。其義既叶道理。光法師何不許之哉。是以。見今論餘處文云。此晝夜有時增有時減有時等光法師釋此文。作二解釋之中。第二釋意云。時長名增。時短名減(乃至)春分秋分。晝夜停等。晝夜停等之後。論晝夜增減見。若爾。光法師今解釋。豈不招自相違哉。
答。泰法師意。自八月九日。夜漸增晝漸減。自二月九日。夜漸減晝漸增云。故夏至日已去。雖夜漸增晝漸減。八月九日已前晝猶長於夜。故為之晝增夜減之時。冬至日已云。雖晝漸增夜漸減。二月九日已前夜猶長於晝。故為之夜增晝減之時也。而今論云。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晝增。日行此洲向南之時。為之夜增之時。向北之時。為之晝增之時也。泰法師意。夏至日已去。秋分日已前。日向南行。猶為晝增之時。冬至日已去。春分日已前。日向北行。猶為夜增之時。故違此論文破也。故光法師釋云。准此論文日向南夜增如何。從冬至日已云去。日向北說夜增。准此論文。日向北晝增如何。從夏至日已去。日向南說晝增加之婆沙論(百三十六)云。至磨伽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八。晝十二。從此以後。夜減晝增。各一臘縛(乃至)至室羅筏拏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二。晝十八。從此以後。晝減夜增。各一臘縛此文意。亦夜極長以後。說夜減晝增。晝極長以後。說晝減夜增。故泰法師解釋。亦背此文也。故光法師引婆沙論今文畢云以此文證准知。夜極長已去。說晝增夜減。晝極長已去。說夜增晝減。若說秋分已去。夜增晝減。春分已去。晝增夜減。即與此文相違。故泰法師釋意背俱舍婆沙兩論說。故光法師。破之不許尤有其謂也。但於光法師餘處解釋者。此晝夜有時增有時減有時等之論文。正明年量之文。非。專說晝夜增減之段。故於此文及兩釋也。當卷論文偈頌云。雨際第二月。後九夜漸增。寒第四亦然。夜減晝翻。此長行述日行此洲。向南北。如其次第。夜增晝增。正明晝夜增減事。俱舍一部三十軸中。只在當卷此文。故偏任論文。不及異釋也。
重難云。光法師引婆沙論文為證據。破泰法師釋事。不可然。見婆沙論文云。晝夜停位。各有十五。謂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晝夜各十五。牟眸栗多從此以後。晝減夜增。各一臘縛(乃至)吠舍依月白半第八日。晝夜各十五。從此以後。夜減晝增。各一臘縛此文晝夜停等之後。說晝夜增減。若爾。泰法師解釋。既順此文。何引婆沙論文。偏破之哉。
答。見婆沙論文。說夜減晝增之時文有二段也。至磨伽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八晝十二從此以後。夜減晝增。各一臘縛者。論其時分齊。雖夜長晝短。夜次第役晝次第延。故為夜減晝增之時也。至伏舍依月白半第八日晝夜各十五。從此後。夜減晝增。各一臘縛者。論其時分齊。實亦夜短盡長。故短而促為夜減。長而延為晝增也。重意云。十一月八日以後。為晝增者。短而延為增。二月八以後。為晝增者。長而延為增也。為顯晝增有此二門。婆沙論中。二段說之。夜減二門。准之可知。全非謂十一月八日以後。二月八日以前。假為晝減夜增之時也。若如泰法師解釋者。五月八日以後。八月八日已前。可為夜減晝增之時。而見婆沙論次下文云。至室羅筏拏月白半第八日。夜有十二晝十八。從此以後。盡減夜增。各一臘縛。五月八日以後。八月八日以前。為晝減夜增之時。都不為夜減晝增之時。故泰法師解釋。甚背婆沙論今文也。晝減夜增二段之文。翻之可思也。
問。婆沙論中云。復至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晝夜停等爾者。羯栗底迦月者。當此方二月歟。進云。寶法師釋云。當此方八月八日。西方八月二十三日附之見婆沙論文云。謂佛於迦栗底迦月白半八日中夜。而般涅槃而釋尊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者。出諸經論說。知羯栗底迦月者。當此方二月云事如何。
答。見婆沙論文云。謂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晝夜各十五。牟呼栗多從此以後。晝減夜增。各一臘縛是既當秋分日。故寶法師釋此方八月八日。尤叶論文也。但於婆沙論。謂佛於迦栗底迦月白半八日中夜。而般涅槃之文者。有宗意。釋尊八月八日。入涅槃云也。故婆沙中云。羯栗底迦月云。迦栗底迦月。同當此方八月也。寶法師餘處。羯迦雖異。語是同也。故知。定是八月八日之解釋。即顯此意也。若依此意者。諸經論中。釋尊二月十五日入涅槃云文。可會機感有異。見聞不同也。故淨影有大師。釋涅槃經。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之文云。依阿含經。如來八月八日涅槃。此經下文。亦有此相。故下文言。須跋陀羅。竟安居己。當至我所。是故我昔告魔婆旬。過三月已。吾當涅槃。今言二月十五日者。當是見聞不同故爾或又依寶法師意者。諸經論中。錯八月為二月也。故寶法師餘處釋云。錯八月為二月四月者。以迦栗底是八月卯星之名。二月又是建卯地之月。星地詮別。卯名同也。若知迦栗迦是酉地之卯。翻為八月。若謂迦栗底迦震地之卯。翻為二月四月。由此轉法輪等日。有二四八不同。般涅槃日八四二月之異。詳多教理度五比丘。八月為定。會涅槃日。如別章釋。
涅槃經一云。序品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以佛神通力。出大音聲。
義記一本云。二月十五日者。出聲時也。重減日臨晨朝出聲。後夜當滅。去滅不遙。故日臨也。此說化滅。以為涅槃。又復息化。歸於真寂。亦名涅槃。問曰。何故此時涅槃。下經自釋依阿含經。如來八月八日涅槃。此經下文。亦有此相。故下文言。須跋陀羅。竟安居已。當至我所。是故我昔。告魔波旬。過三月已。吾當涅槃。今言二月十五日者。當是見聞不同故爾。
涅槃經二十三云(高貴德王菩薩品)亦見香山。須跋陀羅。竟安居已。當至我所。是故我告魔王波旬。卻後三月。當般涅槃。
義記七末云。須跋陀羅。竟安居已。至我所者。過夏安居。按此如來秋中涅槃。阿含經中。說佛八月八日涅槃。與此相應。而此經中上下。多說二月涅槃。當是見聞不同故爾。
問。頌文云。近日自影覆。故見月輪缺爾者。光法師意。今此文說晝夜增減相歟答。今此文明月輪圓缺之相也。兩方。若說晝夜增減相者。此文偏說月輪圓缺旨。未明晝夜增減之相哉。若依之爾者。光法師解釋中云。後兩行明晝夜增減旁難思如何。
答。近日自影覆。故見月輪缺者。正雖說月輪圓缺之相。因明晝夜增減之義。顯月輪圓缺之相。故光法師釋後兩行明晝夜增減。全無相違也。故見論文起盡。上云日行此洲。向南向北。如其次第。夜增晝增畢。乘之問何故月輪於黑半末白半初位。見有缺耶。此旨自分明也。
問。頌文云。此上有色天。住依空宮殿爾者。夜摩天已上。無雲天已下。諸天可有雲地耶。答。可雲地也。兩方。若有雲地者。既是空居天也。何有雲地哉。是以。正理論中。釋空居天相。有二師說之中。述第二師義云。有說。空中密雲彌布。如地為彼宮殿所依知初師意。夜摩天已上。無雲天已下。諸天無雲地云事。若依之爾者。第四靜慮初天。既名無雲天。已下諸天。定可有雲地也如何。
答。夜摩天已上。無雲天已下。諸天定可有雲地也。故光法師餘處。所引正理論中。釋無雲天名云。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雲密合。故說名雲。此上諸天。更無雲地。在無雲首。故說無雲夜摩天已上。無雲已下。諸天定可有雲地云事。此文實分明也。但於正理論當處文者。全非相違二說也。初云。從夜摩天。至色究竟。所住宮殿。皆但依空者。只先顯空居天相也。次云。有說空中。密雲彌布。如地為彼宮殿所依者。夜摩天已上。無雲天已下。諸天宮殿。雖依空住。非是一向無所依住。空中密雲彌布。如地為所依住之旨。云添許也。既非相違二說。何強為疑哉。
問。他化自在天。可化聲境耶。答。可有二意也。兩方。若化聲境者。聲由擊發。是間斷法也。何何化之哉。是以。見今論餘處(二十七)文。述化二謂欲色。四二外處性。化心不化聲境他化自在天例亦可同。若依之爾者。集異門足論中。說他化自在天相云。諸下劣天子化作種種色聲香味觸諸妙欲境。令高勝天子於中受用光法師引此文畢云。准集異門聲亦可化如何。
答。光法師餘處(二十七)解釋中。述化心不化聲境之旨。引集異門足論今文。舉間難畢自會通之。作三解釋云。彼由業力。令他化作。非由化心。不可為例。或可從多分說。以實而言。聲由擊發。不可言化以間斷故。或聲不離所化色香味觸四種。相從說故。亦名為化若依初釋意者。任集異門足論文。他化自在天。化聲境云也。雖聲由擊發間斷法也。業力是難思。故化之聲由擊發。不由能變化心力起。故化心不化之(為言)若依第二第三釋意者。他化自在天。亦不化聲境云也。第二釋意云。集異門足論中云。化作種種色聲香味觸諸妙欲境者。他化自在天。實雖化色香味觸四境。不化聲境。五境之中。從其多分。云化作色聲香味觸諸妙欲境也。以實云之。聲由擊發。非由化起不可言化有斷故(為言)第三釋意云。此釋意同第二釋意他化自在天。不化聲境云也。色香味觸四境。雖有離聲境之義。聲境不離色香味觸四境。故他化自在天。化作色香味觸四境之時。不離彼四境之聲境相從化作之云也(為言)。
重難云。就初解釋猶不明。聲由擊發故化心不化之者。設雖業力難思。何可化之哉。是以。見今論餘處(二十七)文云。餘生得等能變化心通善不善無記性。攝如天龍等能變化心。彼亦能為自他身化。於十色處。化九除聲如此文者。彼天龍等生得化心。不化聲境生得化亦不化聲境者。業力化。何獨化之哉。答。聲由擊發故設雖生得。設雖業得。全不可有能變化心化之義。非由化心不可為例之解釋。即顯此意也。只由業力不思議。不藉能變化心。化聲境之義。可許之也。生得化。必有能變化心故。生得化化聲境之義無之。業力化不必有能變化心故。化聲境之義。亦可有也。
尋云。准集異門。聲亦可化之今解釋。對餘處三解釋當何解釋哉。答。此事有二義。或云當餘處初解釋也。或云今解釋。總述集異門足論之文面也。故餘處三解釋中。何解釋不可違之。
尋云。二義之中。可存何義耶。私云。後義尤宜。可存此義也。
問。論中釋第一樂生相云。謂彼安住離生喜樂爾者。今此樂者。樂受樂歟。進云。光法師釋云。樂謂輕安付之。初靜慮既有三識相應樂受。樂言尤可指彼哉。若樂生之樂言。名輕安樂者。樂生天可通第四靜慮已上。哉。
答。三樂生之廢立。名有喜受及樂受之處。不取第四靜慮已上。即此意也。故寶法師釋云。第四禪已上。無樂受故。不名樂生爰知。初靜慮為第一樂生。有喜受及三識相應樂受故也。是以。今論勸思云。生靜慮中間。都無喜樂。應思何故亦號樂生天正理論會之。云大梵既有喜樂現行。名樂生天。亦無有失初靜慮有喜受及三識相應樂受。故為第一樂生旨。此等論文。尤分明也。加之。集異門足論中。釋第一樂生相云。樂生者。謂此天處。長時受安隱樂。離苦樂。樂受樂故名樂生第一樂生之樂中。可取樂受樂云事。此文亦明鏡也。但於光法師樂謂輕安之解釋者。初靜慮名離生喜樂。就禪定論之。而定中無三識相應樂受。故准法蘊足論文。釋樂謂輕安也。故法蘊足論中。釋離生喜樂之樂言。云身輕安性。心輕安性非謂云爾故第一樂生之樂言。唯名輕安樂。何為相違。重意云。樂生之樂言。專名喜受及樂受。兼取彼有喜受及樂受之處輕安樂。樂生天可通第四靜慮已上云疑。更不可來也。
問。論中釋色究竟天名。舉二師說。爾者。第二師意。無色界可有色法耶。答。不可有色法也。兩方。若有色法者。無色界。無有色法者性。性相之所定也。設雖第二師意。更不可云無色界有色法哉。若依之爾者。論中舉第二師義云。有餘師說。彼名礙究竟天。彼謂礙名。目積集色。至彼礙盡。得究竟名如此文者。無色界可有非積集色如何。
答。無色界積集非積集色。俱無之云事。性相之所定也。始不可疑之。但於今論文者。見一段起盡。明天器近遠之中。舉此二師說。初師意云。天所居器之中。此處最高。名色究竟第第二師意云。此處積集色。最後邊故。名礙究竟(為言)是即明天器近遠故。偏論積集色。不云不積集色也。可云不積集色之處。非不舉之。非指疑也。光法師餘處所引正理論中。釋色究竟天名云。有言。色者是積集色。至彼後邊名色究竟之文。准之可思也。
問。非神通力。非依他力。以欲界身至色界義可有耶。答。可有此義也。兩方。若有此義者。以道理思之。何可有此義哉。是以。見今論文。偈頌云離通力依他。下無昇見上。長行云三十三天由自通力能從本處昇夜摩天。或復依他謂得通者。及上天眾。接往夜摩天如此文者。非神通力。非依他力。以欲界身。不至色界若依之爾者。見婆沙論文或(百三十五)述魔王至大梵宮之旨。或(百三十五)云不起神通。纔發心時即能舉身至色究竟任此等文。非神通力。非依他力。以欲界身。至色界之義。可有見如何。
答。非神通力。非依他力。以欲界身。至色界之義。可有也。即任一方疑難。被出婆沙論兩處之文也。勘彼具文。或述如是說者。出生所得心。自身他身俱能化作之證。尊者鄔波鞠多。化作死□等三屍。繫魔王頸之時。魔王欲脫此難云。漸歷六天。求欲免脫。既不能得。往梵宮邊。請大梵言。唯願哀愍。解我頸上仙人所辱或云。佛盡智時。得欲界無覆無記。未曾得心心所法。由此勢力。不入靜慮不起神通。纔發心時。即能舉身。至色究竟。何況梵世婆沙抄中釋此文云。三藏云。威儀無記心也任此等定判。非神通力。非依他力。以欲界身。至色界云事。尤分明也。但於今論文者。談其多分相歟。
問。人於梵天。見梵天色。唯限天眼歟。答。唯限天眼也。兩方。若唯限天眼者婆沙論所引施設足論中。述人不見梵天色云。除有修有神通。或他威力既云或他威力。知非天眼人見梵天色云事。若依之爾者。見論文云。然下眼不能睹上界上地。非其境界故。如不覺彼觸如此文者。人於梵天見梵天色。唯限天眼如何。答。上界上地色。非下眼境界。故人依神通等力。雖昇梵天。離彼處天眼。全不可見梵天色也。疑難之中。被出之今論文。此旨實分明也。加之。婆沙論云。雖有神通或他力引得至彼天若無天眼。不能見故(云云)任此等論文。人於梵天見梵天色。唯限天眼云事。更不可疑之。但於施設足論文者。婆沙論中會之云。彼但應說。除有修言。而復有餘言者。有別意趣。謂依他方梵天等。說他方梵天等色。亦是此方依初靜慮等所引天眼境界。然以極遠。雖得彼眼。不能見之。若自有神通。或他力所引。至彼乃至能以天眼見。除有修言。顯得天眼說。後二句顯至彼所說。有別意趣。
重難云。五通勢力。彼此其分齊可同。故隨其所應神通所到之分齊亦可彼天眼境界。而依神通到。非天眼境界。極遠處云事。甚難思哉。
答。且如聲聞天眼以二千界為其境界。神通所到之分齊。亦以可同之。但一起神通。雖不過二千界之分齊。再起神通。到二千界之外。於彼處以天眼可見二千界之外事。故依神通極遠處。以天眼見彼處色云歟。
問。依身色界人。以色界自身。可來欲界耶。
答。不來也。兩方。若來者。見論文云。是故從上地來下地時。非自身要作下地化如此文者。以色界自身。不來欲界若依之爾者。光法師餘處解釋中。釋生色界作欲界化云。若化自身。若化他身。色觸二種。皆悉成就既云若化自身。知以色界自身。來欲界云事如何。
答。依身色界人來欲界之時。要作欲界化來。以色界自身不來也。是故。從上地來下地時。非自身來要作下地化之論文。此旨實分明也。是即離身化也。其中似自身化。是自身化。似他身化。是他身化也。但於光法師餘處解釋者。依身色界人。作欲界化之時。若似自身化。若似他身化來欲界云也。非謂以色界自身。來欲界。故餘處解釋。全非相違也。
問。論中。付明空居天依處量。且寶法師意。有幾師說耶。進云。寶法師釋云。欲界四天。有其兩釋。初靜慮天有其三釋付之。衩靜慮天有其三釋云事不可然。見今論文云。有餘師言。初靜慮地宮殿依處等一四洲。第二靜慮等小千界。第三靜慮等中千界。第四靜慮等大千界。有餘師言。下三靜慮如次量等小中大千。第四靜慮量無邊際此文無諍。色界四靜慮量有二師說是以。光法師云欲界上四天。有二師釋。色界四定。亦有二釋。泰法師判欲界上四天有二師釋。色界四定。亦有二師釋。若爾。寶法師解釋。豈不背論文哉。
答。今論中云色界四靜慮量。實舉二說。無有三說。退勘正理婆沙兩論之說。正理論云。有餘師言。初靜慮地宮殿依處。第一四洲。第二靜慮等小千界。第三靜慮等中千界。第四靜慮等大千界。有餘師言。下三靜慮如次量等小中大千。第四靜慮量無邊際婆沙論云。有說從夜摩至他化自地。雲地皆等妙高頂量。色界雲地。下狹上廣。謂初二三四靜慮地。如次等彼四洲小千中千大千諸世界量。有餘師說。夜摩天宮雲地。倍於妙高同頂。乃至他化自在天宮。雲地望前展轉相倍。初二三定知次等於小千中大千界量。第四靜慮其量無邊。此等論判云四靜慮最唯舉二說。無有三說。光法師等解釋。實叶論文者歟。寶法師解釋。尤似難思。但聊成寶法師解釋意者。見今論文。上說夜摩已上。欲界天依處量云。有餘師說。此上四天依處量。同妙高山頂。有餘師說。上倍倍增今此上倍倍增之義可通色界天得意。釋初靜慮天有其三釋也。
重難云。正理論云有說此四上倍倍增。婆沙論云。有餘師說。夜魔天宮雲地。倍於妙高山頂。乃至他化自在天宮。雲地望前展轉相倍。上倍倍增之義。唯限夜摩天已欲界四天見。何通色界天得意哉。若又通色界天得意者。廣可互四靜慮天。何云初靜慮天有其三釋。不云上三靜慮有三師說哉。
答。今論云有餘師說。上倍倍增。不云限欲界四天。故今論上倍倍增之義。通色界天得意歟。若爾。與正理婆沙兩論。上倍倍增之義可異也。次。上倍倍增之義。雖通色界天。唯可限初靜慮也。第二靜慮或云等小千界。或云等中千界。第三靜慮或云等中千界。或云等大千界。第四靜慮或云等大千界。或云量無邊際。此二師說之外。不可有別異師說。故不云上三靜慮有三師說也。
已上。就初靜慮天有其三釋之本會通之旨。大概如此。或本云初靜慮天有其二釋唯標初靜慮天雖未得其意。不如此本歟。
問。二禪已上。三千界攝歟。進云。光法師所引正理論中。二禪已上。非三千界攝付之。凡夫二乘通力。無過三千界。而二禪已上。既為凡夫二乘所起五通之境界。尤可云三千界攝。若非三千界攝者。可有凡夫二乘通力緣三千界之過哉。加之。或經中。二禪已上。三千界攝見如何。
答。見今論文云四大洲日月。蘇迷盧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小千界廢立。唯至梵世。無取二禪已上。而積小千界。成中千界。積中千界。成大千界。故二禪已上。非三千界攝也。故光法師引正理論云。此中小千。唯舉至梵世。故少光等非小千界攝。積小竿界為中大千。故中大千。亦不攝彼。又言小者。是卑下義。以除上故。如截角牛。積小成餘。亦非攝彼但於凡夫二乘通力無過三千界云難者。就傍論之也。故光法師餘處釋即此五通於世界境作用廣狹。諸聖不同。謂大聲聞麟喻大覺。不極作意如次能於一二三千諸能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若極作意如次能於二千三千無數世界之論文云。二約傍顯作用寬狹。次於或經中。二禪已上。三千界攝見云難者。是華嚴經。并最勝王經說也。既非當部依憑。更不可劬勞也。若強會之者。以二禪已上。望下分齊。三千界攝云也。非謂二禪已上實三千界攝也。故清涼大師。會華嚴最勝二經說云。且如二禪直語其量等千初禪。以千初禪向上取之則有千二禪。如是百億初禪。向上取之則有百億四禪。譬如夏雲普覆九洲。若以洲取則有九雲。若以郡取則四百餘雲。若以縣取千數未多。或云一雲普覆萬國。或言萬國各有夏雲。思之可見文意顯也。
問。欲界天身量次第一一增歟。答。多分爾也。進云。論云。欲天俱盧舍。四分一一增付之。欲界諸天。種類非一准。何必次第一一增哉。是以。婆沙論中。欲界天身量不必次第一一增如何。
答。從多分云之。欲界天身量。次第俱盧舍之四分一一增也。故見今論文。偈頌云欲天俱盧舍四分一一增。長行述欲界六天最下一一俱盧舍四分之一。如是後後一一分增。至第六天。身一俱盧舍半。即顯此旨也。但如此定判云時。三十三身量。雖半俱慮舍。天帝釋身量。獨一俱盧舍。故涅槃論(百三十六)云。四大王眾天身長俱盧舍四分之一。三十三天身長半俱盧舍。天帝釋身長俱盧舍是則天帝釋者。三十三天之主。其德勝餘天。故同睹史多天身量。一俱盧舍云歟。若依此一類者。違次第一一增之相也。然而俱舍論大談多分義相。婆沙論委出。一類身理。全非相違也。
問。論中付明諸天身理倍倍增相。且無雲天減三踰繕那。故光法師如何釋之耶。進云。光法師作三解釋云。所以無雲減三踰繕那者。從變易受。初修不變易受難故減三也。又解。為成色究竟天萬六千故所以減三。又解法爾者故然付之。三解釋俱不可然。先就初釋不明。論身量大小。可任修因感果之道理。何以受難易為感身果大小之故哉。何況。修不變易受難事。專可依彼定體勝。若所修定體勝者。所感身量。亦可倍增。而以可為倍增之道理。還為所感故。豈釋家本意哉。是以。寶法師破此釋云。此似倒也。既得難之身壽應加。
次。就第二釋難思。論造業感果之義。自天可定之。何為順他色究竟天一萬六千踰繕那。於無雲天。先減三踰繕那載。何況。色究竟天身量。一萬六千踰繕那者。依後後倍增之義也。何先定彼身量。可減下天身量哉。若依此義者。尤可減下諸天身量。至無雲天。初減三踰繕那。其意難思哉。
次。就第三釋有疑。諸天身量者。皆是業力所感也。法爾故然者。自然法爾減三踰繕那之義也。此豈不夫因果道理哉。何況。諸天身量次第倍增之義。設云法爾故然。別減三踰繕那。更可有別故哉如何。
答。光法師三解釋。俱非無其謂。先初釋意云。三禪已下。變易受定粗動易起。四禪已上不變易受定寂靜難修。而若感勝果。必依勝因。若感劣果。必依劣因。任此道理之時。無雲天身量減三踰繕那。能感定因隨亦可減云事。是必然。則不變易受生寂靜難修故。為令易修故。減三踰繕那云也。但於寶法師解釋者。寶法師解釋之習。雖無道理處處故。難光法師解釋。何始為痛哉。
次。第二釋意云。諸天身量次第倍增。無雲天若不減三踰繕那者。無雲天身量。一百二十八踰繕那。福生天身量。二百五十六踰繕那。廣果天身量。五百十二踰繕那。無煩天身量。一千二十四踰繕那。無熱天身量。二千四十八踰繕那。善現天身量。四千九十六踰繕那。善見天身量。八千一百九十二踰繕那。色究竟天身量。一萬六千三百八十四踰繕那可當也。是數量非巧。可有雜亂之過也。無雲天減三踰繕那之時。無雲天身量。一百二十五踰繕那。福生天身量。二百五十踰繕那。廣果天身量。五百踰繕那。無煩天身量。一千踰繕那。無熱天身量。二千踰繕那。善現天身量。四千踰繕那。善見天身量。八千踰繕那。色究竟天身量。一萬六千踰繕那。故或滿或半之倍增。數即量巧成。無有雜亂之過。故舉終釋為成色究竟天萬六千故。所以減三。尤有其謂也。是以。泰法師釋云。無雲天倍增。應有百二十八以法相道理。數恐亂故。唯無雲天滅三踰繕那。唯有百二十五。福愛部為二百五十。廣果倍為五百。故無量光倍增小光二至四。乃至色究竟。增滿萬六千此釋意。當光法師第二釋意歟。
次。第三釋意云。法爾故然者。修因感果。法爾必然。故無雲天身量。減三踰繕那云也。更非失因果道理。寶法師釋詳其上壽量增減。及身量增減。欲無色天。及無色天。色天初定。以半劫為劫。及於中間靜慮身量等不同者。皆是生死法爾因果。如此不可細求所以。即述此旨也。
尋云。寶法師釋無雲天身量減三踰繕那云。應言下變異受以樂欲心勝。由此造業。引壽等勝。不變異受。引欣心劣。由此造業。引壽等減此釋豈不違背是生死法爾因果。如此不可細求所以之自解釋哉。答。寶法師解釋。兩處實致相違。若夫前後各述一意歟。人師作多解釋。不始于今事歟。或又應言下變異受等之釋。雖非所存實義。剩光法師初解釋意。暫仰一一往之釋歟。
問。第四靜慮諸天中。福愛三者。無雲天異名歟。答。無雲天異名哉。是以。泰法師解釋中。云。唯無雲天減三踰繕那。唯有百二十五。福愛倍為二百五十道暹師所判中云。福愛亦名福密。身長二百五十由句。壽二百五十。任此等解釋。福愛天者。是福生天異名非無雲天異名。若依之爾者。香象大師解釋中。福愛天者。無雲天異名如何。
答。第四靜慮諸天之中。福愛天者。可云無雲天異名也。故雜心論中。明諸天身量云。福受天身。百二十五由旬。福生天身。二百五十由旬述諸天壽量云。福愛天一百二十五劫。福光天二百五十劫任此論文。福愛天者。無雲天異名云事。尤分明也。香象大師釋。又四禪中少密身。餘處說名福愛天。尤順雜心論說也。但於泰法師并道。暹法師解釋者。既背雜心論文。亦違香象定判。後學強不可劬勞之。
問。論文云。無間地獄壽一中劫爾者。一增一減為一中劫歟。進云。光法師。釋以佛經中。我說一中劫為一劫。如無間果。一增一減。為一中劫見付之等活等上六。如次以欲天壽為一晝夜。壽量亦同彼者。今論定判也。而彌勒菩薩住睹史多天。盡彼天壽量之間。送一增劫全。一減劫少分。是則當第四號叫地獄一日一夜之分齊。設雖盡一增劫全。一減劫全。無間地獄壽量難及號叫地獄二日二夜哉。若爾。八大地獄壽量。漸次倍增之理。寧可成立哉。
答。此事難義之中難義也。依之楞嚴院源信僧都經數箇條難義。遙訪決於異朝之時。就俱舍一宗。出三條難義。是其隨一也。其時知禮和尚。猶不通之。況於末學哉。然而暫成申一義意者。一生補處菩薩。住睹史多天之間。數死數生故。經一增劫全。一減劫少分也。睹史多天一箇四千歲之間。非經一增劫全。一減劫少分。故不可違八大地獄壽量漸次倍增之理也。故泰法師引真諦三藏說云。於彼天中。經多生死。盡彼天壽。終不中矢。雖經多生。總是睹史多天生。總言一生也此釋尤順道理。更不可異求歟。
重難云。既名一生所繫菩薩。何云數死數生哉(是一)次。若數死數生者。寧云一生所繫菩薩無中夭哉(是二)何況。婆沙論中。述釋迦菩薩唯生睹史多天故云。謂人間經五十六俱胝。六十百千歲。能化所化善根應熱。彼即是睹史多天壽量思此文意。一生所繫菩薩。唯經睹史多天四千歲見。若數死數生者。豈可限人間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歲哉(是三)。
答。補處菩薩。住睹史多天。待下生期之間。雖數死數生。同是睹史多天生。故名一生所繫也。次。一生所繫菩薩。住睹史多天。雖數死數生。無不受盡彼天壽量之分齊。故云無中夭也。次。於婆沙論文者。還可為答之潤色也。其故見婆沙論處處之文。或(百三十五)出留化事之證云。曾聞尊者大迦葉波。入王舍城。最後乞食。食已未久。登雞足出。山有三峰。如仰雞足。尊者入中。結跏趺坐。作誠言曰。願我此身。并納缽杖久住不壞。乃至經於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歲。慈氏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時。施作佛事或(百七十八)述釋迦菩薩。相異熟業。今善圓滿。從此贍部洲沒。生睹史多天。不生餘天云。有說唯睹史多天壽量。與菩薩成佛。及贍部洲人。見佛業熟時分相稱。謂人間經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風。能化所化。善根應熟。彼即是睹史多天壽量。是故菩薩唯生彼天。若生上天壽量未盡。善根已熟。若生下天。壽量已盡。善根未熟。故不生彼而釋迦菩薩。人壽千二百歲之時。上生睹史多天。人壽百歲之時。下生人間。彌勒菩薩。人壽百歲之時。上生睹見多天。人壽八萬歲時。下生人間。以之思之。釋迦菩薩。住天時分是短。彌勒菩薩住天時分可長。然而今文。釋迦彌勒二菩薩。住天之間。同當人間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歲云故知。人間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歲者。可非總定二菩薩住天時分。若總定二菩薩住天時分者。豈無長短不同哉。爰知。人間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歲者。只出當睹史多天一箇四千歲之分齊許也。以實云之。釋迦彌勒二菩薩。於睹史多天。同可經多四千歲。其間於人間。同可經多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歲也。重意云。婆沙論中。釋迦菩薩。住天時分。人間經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歲。即是睹史多天壽量者。顯一生所繫菩薩。盡彼天四千歲壽量之儀式也。實雖數死數生。暫任一生所繫之儀式。經四千歲下生之旨。述也。
問。論文云。無間地獄壽一中劫爾者。一增一減為一中劫歟。答。爾也。兩方。增一減為一中劫者。圓暉法師解釋中云。無間地獄壽一中劫。二十增減為一中劫也加之。妙樂大師解釋中云。俱舍等論多以二十增減為一中劫任此等定判。二十增減為一中劫。若依之爾者。光法師解釋中。云以佛經中。或說一中劫為一劫。如無間果如解釋者。一增一減為一中劫如何。答。無間地獄壽。一增一減為一中劫云事。不限光法師解釋。亦出慈恩大師定判。故玄贊云。無間地獄壽一中劫。謂如從八萬減至十歲。十歲復增。至八萬歲。名一中劫。是無間劫量劫章頌云。無間有情一增減。龍王壽報亦同然加之。婆沙論中。釋無間一獄地劫壽果云。如是說者。此是中劫。由彼亦有不盡中劫。而得脫故。如毘奈耶說。提婆達多。當於人壽四萬歲時。來生人中。必定當證獨覺菩提。舍利子等。所不能及提婆達多。感無間壽量。既經一增劫全。減劫少分。無間地獄壽。一境一減。為一中劫云事。是亦現證也。故惠暉法師解釋中。述無間中劫全者。一增一減為一中劫之旨畢。出提婆達多今事。為證據也。但於圓暉法師解釋者。楞嚴院源信僧都以之為誤。強不可及會通歟。或又依遁麟記意會之者。二十增減。為十中劫者。住劫有二十增減之中。為一中劫是一增一減也(為言)非謂二十增減為一中劫量也。妙樂大師解釋。准之可會歟。
問。無想天可有中夭耶。答。無中夭也。
兩方。若無中夭者。無想天者。是外道生處也豈勝餘天獨無中夭哉。是以今論中云。諸處有中夭。除北俱盧洲婆沙論中云。一切有情多分中夭。唯除人趣北俱盧洲。及住睹史多天一生所繫菩薩此等論文。出無中夭之處。無舉無想天。知彼天可有中夭云事。若依之爾者。雜心論中。無想天無中夭如何。
答。若依小乘有宗意者。無想天無中夭可云也。故雜心論云。一切三界。皆有中夭。唯除鬱單及兜率天。最後身菩薩。及無想天法苑珠林云。三界皆有中夭。唯鬱單越及兜率天最後身并及無想天。皆定壽命。不說中夭也也順正理論。此亦皆同任此等定判。無想天無中夭云事。尤分明也。但於無想天者。外道生處也豈勝餘天獨無中夭哉云難者。中夭者無不可依異生聖者生處。生無想天之者。五百劫間愛無心異熟。而無心位。不命終故。無想天無中夭也。初生後沒。雖有心品彼暫時故。不及論中夭有無也。次於今論諸處有中夭除北俱盧洲之文者。是就八大地獄。傍生鬼趣。四洲。六欲天。色界十六天。無色界四處。論中夭有無也。故泰法師。釋諸處壽量。皆有中夭。唯北俱盧定壽千歲。此約處說。非別有情之論文云。諸四十居止處。皆有中夭。唯此洲定壽千歲。此約四十居止處說而無想天。是廣果天所攝不立別天。故約三界諸處。論中夭有無之時。不別出無想天也。婆沙論文。准之可會也。
問。北洲傍生定壽千歲歟。答。非定壽千歲也。兩方。若定壽千歲者。見婆沙論文云。一切有情。多分中夭。唯除人趣北俱盧洲如此文者。北洲傍生。非定壽千歲若依之爾者。今論中云。諸處有中夭。除北俱盧洲。生北洲之者。一切皆定壽千歲。無中夭見。知彼洲傍生。亦定壽千歲云事如何。
答。四洲者。是人住處。故約三界諸處。論中夭有無之時。北洲無中夭者。就人趣論之也。非謂生彼洲傍生。亦定壽千歲。無中夭也。婆沙論。一切有情。多分中夭。唯除人趣北俱盧洲之文。此旨既分明也。俱舍諸處有中夭。除此俱盧洲之文。准之可思也。
問。光法師意。決定於今生可證無學果聲聞獨覺。可有中夭耶。答。不可有中夭也。兩方。若有中夭者。決定於今生可證無學果。聲聞緣覺也。何可有中夭哉。是以。光法師釋最後有菩薩無中夭故云。謂依此身定得無學。名最後有。若未證果。必無中夭聲聞緣覺例亦可同。若依之爾者。見今論疏文。出無中夭類之中不舉之。知可有中夭云事如何。
答。決定於今生。可證無學果。聲聞緣覺。不可有中夭云事道理實必然也。更不可疑之彼如極七返有聖者第七生并麟喻獨覺入聖依身等也。但於今論疏文。出無中夭類之中不舉之云難者。非一類人其義定故。出無中夭燈之中不舉之也。極七返有聖者第七生。雖無中夭。餘預流果聖者。非無中夭。麟喻獨覺入聖依身。雖無中夭。餘部行獨覺入聖依身。亦有中夭。故就種類見之其義不定。故出無中夭類之中。不舉之也。
問。光法師釋俱非害中。說慈定滅定等。不中夭中不說之。作三解釋。爾者。初釋意。如何釋之耶。進云。光法師釋云。解云於不中夭中。理亦應說慈定滅盡定無想定。以時不定。非如見道隨信隨法行。定十五剎那(乃至)故此不說。付之最後有菩薩。佛記佛便等。雖時不定。不中夭中猶說之。慈定滅盡定無想定。雖是不定。不中夭中。何不舉之哉。
答。最後有菩薩。佛說佛便等。雖時不定。就別類人體論之故。不中夭中出之。隨信隨法行。其時分定十五剎那。此時無中夭。故不中夭中。亦舉之慈定滅盡定無想定。其定中時分不定故。幾剎那無中夭云事難定也。故實雖無中夭。不中夭中。不舉之云也。
問。地獄可有中夭耶。進云。光法師釋那落迦有中夭也。付之。依猛利惡業。感地獄異熟。定可受盡彼處異熟果。何可有中夭哉。是以。見今論餘處(十七)文。述地獄無殺生業道。故云業盡死故。無殺業道既云業盡死。豈可有中夭哉。加之光法師解釋中。那落迦非俱害見。若有中夭者。何非俱害哉。
答。見今論文。述諸處有中夭。除此俱盧洲。三界之間。四十處中。唯除北洲之外。皆有中夭見光法師釋此文云。諸處壽量。皆有中夭。唯此俱盧洲。定壽千歲又云。那落迦輪王。色無色界有中夭婆沙論云。一切有情。多分中夭。唯除人趣北俱盧洲。及住睹史多天一生所繫菩薩雜心論云。一切三界。皆有中夭唯除鬱單曰。及兜率天最後身菩薩。及無想天任此等定判。地獄有中夭云事。實分明也。但於依猛利惡業感地獄果報。不可有中夭云難者。設雖依猛利惡業感地獄不必可受盡彼處異熟果。地獄有情。種類萬差。可有不受盡彼處壽命分齊而死之類。故有中夭云也。次於業盡死故。無殺業道之論文者依猛利不善業。感地獄異熟果。故業未受盡之時。無有橫死之義。故云無殺業道也。然而依別緣力。至業力衰歇之時。不受盡彼處異熟果。可來生人中等。故有中夭云事。亦非相違也。
問。造破僧罪隨無間地獄者。可有中夭耶。答。可有中夭也。兩方。若有中夭者。破僧是極重大罪也。造彼罪墮無間地獄之者。何可有中夭哉。是以。今論餘卷中云。此必無間大地獄中。經一中劫。受極重苦婆沙論中。因破僧罪生無間地獄之才。無中夭見。若云彼有中夭者。豈不背此等文理哉。若依之爾者。今論中。出無中夭之類。不舉造破僧罪墮無間地獄之者。知彼亦可有中夭云事。何況。光法師解釋中云。那落迦有中夭。未簡無間地獄哉如何。
答。造破僧罪墮無間地獄之者。可有中夭也。彼提婆達多。造破僧罪。墮無間地獄。不受盡一中劫異熟果。來生人中。即其類也。故婆沙論云。如是說者。此是中劫。由彼亦有不盡中劫而得脫故。如毘奈耶說。提婆達多。當於人壽四萬歲時。來生人中。必定當證獨覺菩提。舍利子等。所不能及當卷論疏中。出無中夭之處。不舉無間地獄。述無中夭之類。無列提婆達多。當來果報。即此意也。但於今論餘卷文者。造破僧罪。必墮無間地獄云許也。非謂墮無間地獄之後。亦無中夭。何為相違。次於婆沙論說者。勘婆沙論文兩處。述此事第百十九卷中。問若因破僧生無間地獄。壽命未盡。世界便壞者。彼中夭不。即舉兩方之難畢。答若壽量定。彼無中夭。若壽量不定之者。可有中夭云事。此文還分明也。准此文思之。第百三十四卷中云。有作是說。彼無中矢。就壽量定之類無中夭云也。若壽量不定之者。有中夭事。更非所遮歟。
問。光法師釋俱非容中。說慈定滅定等。不中夭不說之。作三解釋。爾者。第三釋意。如何釋之歟耶。進云。光法師釋云。又解隨其所應等字以攝付之。見光法師第二釋解釋云。那落迦輪王。色無色界。有中夭餘慈定滅盡定無想定王仙。無中夭。此中皆在等字中收。若爾者。與第二解釋。有何差異哉。
答。第二釋意。那落迦輪王。色無色界。雖非俱害。有中夭故。不中夭中不舉之。慈定滅盡定無想定王仙。無中夭故。此等如應。皆無中夭。等之言攝之(為言)第三釋意。自第二釋。猶廣等之。那落迦輪王。色無色界之中。若無中夭之類。此等如應。皆無中夭之等言攝之(為言)第二第三解釋。以之可為其差異也。
問。光法師解釋中。云釋迦牟尼當住劫第一劫出世爾者。稟承實義歟。答。云然和上。之可稟承實義見也。付之。
(寫本云)
建長八年十月三日(未時)於東大寺尊勝院中堂東廓抄之畢此間披見俱舍論第十一卷具書之次或訪明師或任愚案為開初心初學之慧解聊記一問一答之綱要每有其謬後學直之不顧五旬有餘之暮齡猶勵一部抄出之深志冥眾必垂哀愍善願速得圓滿焉仰願依此稽古之微功答此慇懃之誠心一期終焉之暮遂往生於兜率之秋雲三會下生之曉開惠解於龍華之春風而已。
右筆花嚴宗末葉法印權大僧都宗性(年齡五十五夏臘四十三)
俱舍論第十一卷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