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二卷抄

      輸入者 黃紹亮

問題

問。論中明一剎那量云。或法行一極微寶法師意。可云部義耶。
問。論中明一剎那量。舉三師異說。第二師意。如何釋之耶。
問。論文釋壞劫相云。若時地獄有復新生。為壞劫始今此地獄者。唯限無間地獄歟。
問。論文云。諸有地獄定受業者。業力引置方獄中唯付未生有情論之歟。為當可通已有情耶。
問。論文云。此准知傍生鬼趣爾者。准知者。指引置方義歟。
問。壞劫時。除地獄餘趣中。可有移往方義耶。
問。北洲可造不善順生業耶。
問。水災風災時。生有情。必可生梵世耶。
問。大梵王必自下生歟。
問。大梵王壞劫時。生極光淨天。次成劫還生大梵王義可耶。
問。正理論意。極光淨天有情中。唯經中劫終可耶。
問。光法師住劫時分。作解釋。初釋意。初減以去。八萬已上。住劫攝歟。
問。光法師住劫中第十劫云。上至八萬。多時經停爾者。八萬歲畢。多時經停歟。
問。婆沙論中。述有說義云。十劫器世間成十劫有情斷住可正義耶。
問。婆沙論評家義。述大梵王相云。經於半劫。一而住爾者。指成劫十劫歟。
問。解脫經所說六十數中。阿僧祇耶第六十數歟。
問。論文云。若餘方便。亦得涅槃今此涅槃者。可亙二乘涅槃耶。
問。增劫佛可出世耶。
問。寶法師意。第九住劫留孫四佛出世者。引何文證之耶。
問。賢劫最初出世佛。可得先佛補處耶。
問。聲聞種姓外。可有別種姓部行獨覺耶。
問。光法師部行觸覺。先是聲聞果時。轉名獨勝論文。作解釋。爾者。以何釋判正義耶。
問。論中明部行獨覺相。舉二師異說。第二師意。唯限先是異生歟。為當可許先是聲聞義耶。
問。論文云。麟角喻者。謂必獨居唯約三千界論之。為當可通十方世界耶。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云。麟角喻者。准佛應知爾者。正義意麟喻獨覺麟喻獨覺他心智義可耶。
問。麟喻獨覺。可得四無礙解耶。
問。麟喻獨覺初發心教力耶。
問。提婆達多當來所證獨覺菩提部行麟喻何耶
問。論王出世可通增減劫耶。
問。薩婆多宗意。十方世界。可許多佛出世義耶。
問。輪王順次生。必生欲天歟。
問。四種輪王俱可具七實耶。
問。論文云。有說彼地。有淨居天故。彼不遭諸災所壞爾者。他三千界。可有淨居天耶。

 
俱舍論二卷抄

  問。論中明一剎那量云。或動法。行一極微寶法師意。可云義耶。進云。寶法師釋云。部答付之。論文簡別之言。何云部義哉。是以。光法師不判部義哉。何況。正理論中。雖破和合。法體頃之初師義。無破第二師今義。若部義者。正理論師。何不破此義耶。
答。論文述一剎那量。舉三師異說之中。出第三師義云。對法諸師說。如壯士一疾彈指頃剎那如是一剎那量三師義。始置對法諸師之言。故前二師說。是部義故寶法師釋經部答中有二。尤順論文哉。但於光法師不判部義云難者。有部義中。亦此義故。別不釋經部義歟。次於正理論不破此義云難者。此不違有部義。故更不破之歟。
重難云。光法師餘處三者勢謂極遠方舉心緣時身即能至此勢如意勢名之論文。箇問難云。若非間斷。如至極遠。一極微。經一剎那。如何舉心身。即至彼(云云此釋者。一極微。經一剎那者。是可有部義如何。
答云。寶法師意。論文所載。或動法。行一極微者舉經部義云許也。更非遮有部義中亦此義。故光法師餘處解釋。全非相違歟。
問。論中明一剎那量。舉三師異說。第二師意。如何釋之耶。進云。論云。或動法。行一極微付之。日輪行度。四天下之間。是一日一夜之時分也。尋其四天下周圍量。遠三十六萬三百五十踰繕那也。所有極微。其數幾許。譬喻。所不能及。若以行一極微。為一剎那量者。所經剎那。隨難稱計。而任百十剎那。為怛剎那量。臘縛此六十。此三十須臾。此三十晝夜之文。思一日一夜之剎那數量。當六百四八萬剎那。依之寶法師釋云。日夜剎那有六百四八萬若爾。行一極微。為一剎那量云師義。豈不背百十剎那為怛剎那等之理哉。
答。寶法師釋此事作解釋第一釋云。一日一夜剎那與此剎那不同。日夜剎那數之法。此秤尺寸量極少之名。佛法時。此數常定。此生滅剎那即是諸法生滅之量。部云。是諸法體頃。有部即是取果之頃也此釋意云。日夜剎那生滅剎那。彼此自本各別。長短不同也。時極少剎那。是諸法生滅剎那量。一日一夜之間。所有剎那數量。不可稱計日夜剎那。是譬喻之所及。更非時極少剎那云也。第二釋云。二釋之極少。名一剎那。是數量之名也。即是極少名一剎那。極名劫等。剎那非不更有細分。劫非更有多時。更思之此釋意云。日夜剎那生滅剎那。同是剎那名言所攝也。本以時極多雖名劫。其劫中如非無不同。本以時極少。雖名剎那。其剎那中。亦可有細分長短不同。故彼此更非相違云也。
問。論文釋壞劫相云。若時地獄有終。復新生為壞劫始今此地獄者。唯限無間地獄歟。答。唯可限無間地獄也。兩方。若唯限無間地獄者。今論云。若時地獄有終。復新生為壞劫婆沙論云。從此以後。捺落迦中。有情不復生。彼爾時。已度十住壞劫。此為最初兩論之文。既無簡別之言。明知。可通餘地獄也。若依之爾者。今論釋成劫相云。若初有情生無間獄。十中成劫。應知已滿以成劫滿。思壞劫初。地獄無新生有情。為壞劫始者。唯可限無間地獄也。如何。
答。准法爾後壞必最初成之理思之。最初壞處。最後可成也。故泰法師釋云。法爾王後壞必最初成。若地獄初壞。必最後成故婆沙論(百三四)云。由法爾力。若處後空。彼必先住。若處先空。彼必後住而論文云若初有情生無間獄。十中成劫知已滿。有情無間地獄之時。為成劫滿。故有情不生無間地獄之時。可為壞劫始云事文理實必然也。但於兩論之文。無簡別之言云難者。文實雖無簡別之言。意唯可限無間地獄也。
尋云。無間地獄壞畢之後。極熱地獄等壞歟。答。不爾也。地獄時分。不過一中劫。故一中劫間。自無間地獄次第漸漸可壞也。
問。論文云。諸有地獄定受業者。業力引置方獄中唯付未生有情論之歟。為當可通已有情耶。答。可有二義也。兩方。若唯約未生有情論之者。有情業力不思議。受報之義。是萬差也。設雖已有情受報未盡之類者。依定業力。何不引置地獄哉。是以。舊俱舍論云。眾生定業。必應於地獄受報未盡。業引此眾生。於餘世界地獄受報泰法師釋云。業由未盡者。業力引置方獄中若非已有情者。何可云受報未盡。判業由未盡哉。何況。勘婆沙論處之文。地獄有情。現身移往地獄中若依之爾者。見論文前後。上云若時地獄有情。復新生為壞劫始。下述諸有地獄定受業者。業力引置方獄中。文相起盡無諍唯約未生有情論之見。依之寶法師釋云。應不生壞劫此釋意。唯約未生有情論之云事。尤分明也如何。
答云。此事雖有二義。暫可存唯約未有情論之云義也。其故設雖業力不思議也。於已有情。何可有引置方之義哉。就中既云。若時地獄有復新生為壞劫一劫等定報業之類。何可生將壞地獄哉。何況。住劫之末。無間地獄眾生。不盡一劫壽命者。寶法師何可釋地獄不越中劫哉。若至壞劫時。盡一劫壽命者。於已有情。更不可有引置方之義。爰知。約未有情論引置方之義云事。加之。寶法師諸有地獄定受業者。業力引置方獄中之論文云。此世界中。若不定者。容後時受。或全不諸有定者方受也若約已有情論之者。豈可有或全不受之義哉。約未有情論此義云事。解釋實分明也。但於舊俱舍論文者。容受報未盡之者。引置地獄云也。更非約已有情。論引置方之義。泰法師解釋會通亦同之。次於婆沙論文者先見問詞。或云若因破僧無間地獄壽命未盡。世界便壞者。彼中夭不。或云若諸有情。於劫將壞。餘半劫在。和合僧無間獄。有中夭不。述於壞劫時犯破僧罪之旨。故設問非實義答此問一師意。或云彼由業力引置餘世界地獄中受。或云劫欲壞時。業增上力。飄置餘界大地獄中。亦有述義門。何為實義相違哉。
重難云。增壹阿含經(三三)云。設復地獄眾生。宿罪以畢天上剎土。設彼地獄眾生罪未畢者。復移至方剎士如現文者。已有情。移往世界(見是一)次。光法師所引正理論云。毘婆沙師說。第四定淨居故災不能損由彼不可生無色天。亦復不更往餘處。此證餘界淨居天。若餘世界中。有淨居者。地獄移往方。寧更往餘處上云由彼不可生無色天。就已生淨居天之類論之。鄰之云地獄移往方。約已有情論之云事。尤分明也(是二)次。寶法師釋遍淨天壽云。此天劫初成時。最初生容受六四劫。於後生者。皆不得也。定業。應移餘界上云於後生者皆不得也。下判定業應移餘界。約已生淨天之類。論應移餘之義地獄例可同哉。(是三)。
答。增壹阿含經文。實似難思。然而暫存一會通者。已生地獄之者。雖償一生罪業地獄宿罪猶未畢者。自地獄地獄(為言)非云現身移往地獄歟次。正理論云。餘世界中。有淨居天者。可移往餘世界中。淨居天就未淨居天之類可論之。何可定就已生之類論之哉。次。寶法師定業。應移餘之釋。此淨天劫初成時過畢之後。盡遍淨天四劫定業之類。可世界劫初成遍淨天云也。此釋意。何亦可定就已生之類談之哉。
義云。有情業力不思議也。地獄業因最強盛也。設雖已有情。何無引置方之義哉。上至世尊能遮抑。以業勢力最強盛故之理。誰不信之哉。是以。舊俱舍論云。眾生定業。必應於地獄受報。未盡引此眾生。於餘世界地獄受報泰法師釋云。諸有地獄定報業。一劫報者。至地獄空盡時。業由未盡者。業力引置方獄中未有情。未全受報。何可云受報未盡。判業由未盡哉。何況。增壹阿含經云。設復地獄眾生。宿罪以畢。天上剎那土。設彼地獄眾生罪未畢者。復移至剎土婆沙論處文。或(百九)問若因破僧無間地獄壽命未盡。世界便壞者。彼中夭不畢。彼無中夭一師意云。彼由業力引置餘世界地獄中受或(百三四)問若諸有情。於劫將壞。餘半劫在。和合僧。墮無間獄。中夭不畢。彼無中夭一師意云。劫欲壞時。業增上力。飄置餘界大地獄中約已有情。論引置方之義云事。此等論之文。實分明也。彼云。劫將壞時。犯破僧罪。設雖設之言。約引置方之義。何亦云設之義哉。加之。光法師所引正理論云。毘婆沙師說。第四定淨居。故災不起損。由彼不可生無色天。亦復不更往餘處。此證餘界淨居天。若餘世界中。有淨若者。地獄移往方寧更往餘處上云由彼不可生無色天。就已生淨居天之類論之。鄰之云若餘世界中有淨居地獄移往方。就已有情論之云事。尤分明也。加之。寶法師釋遍淨天壽云。此天劫初成時。最初生。容壽六四劫。於後生者。皆不得也。定業。應移餘界上云於後生者皆不得也。下判定業應移餘界。約已生淨天之類。論應移餘之義地獄引置方之義。例可同哉。但於今論文者。上云復新生為壞劫始。只先述劫將壞相許也。下正述引置方之義之時。未見唯限未有情哉。次寶法師。應不生壞劫之釋非難。彼釋復新生為壞劫始之論文故也。釋業力引置方獄中之論文之時。非云應不生。何為疑難之端哉。
問。論文云。此准知傍生鬼趣爾者。准知者。指引置方義歟。答。只總傍生鬼趣壞相。可准知云也。兩方。若指引置方義者。光法師所引正理論云。此准知傍生鬼趣身內。有諸蟲。與佛身同。傍生壞故此文者。非指引置方之義。若依之爾者。見論起盡。上述諸有地獄定受業業力引置方獄中畢。下云此准知傍生鬼趣無諍可指引置方之義如何。
答。此准知傍生鬼趣者。只總傍生鬼趣壞相。准地獄壞相之云也。非唯指引置方之義許也。故論具文云。此准知傍生鬼趣。然各先壞本處住者。人天雜居者。與人天同壞泰法師釋此文。云此准知下類。釋傍生及鬼趣壞正若爾。光法師所引正理論文。全非相違
問。壞劫時。除地獄餘趣中。可有移往方義耶。答。可此義也。兩方。此義者。地獄果甚重之處。故可有移往方之義。餘趣中何可此義哉。是以。論中雖述諸有地獄定受業者。業力引置方獄中。於餘趣中。未論此義哉。若依之爾者。設雖餘趣中有決定業之者。何無移往方之義哉。
答。諸有地獄定受業者。業力引置方獄中者。就未有情論此義之義意者。設雖餘趣中。有決定業之者。此界將壞之時。豈無移往方之義哉。是以。寶法師釋遍淨天相云。定業應移餘界餘趣中有移往方之義云事。寶法師解釋。尤分明也。但於論文餘趣中未論此義云難者。暫從初舉地獄歟。非云餘趣中無引置方之義也。
問。北洲可造不善順生業耶。答。可造之也。兩方。若云不造者。於欲天不善果報北洲何不造不善順生業哉。若依之爾者。婆沙論云。北俱盧洲能造四種善業。三種不善業。除順次如何。
答。當卷論文。云此洲命盡生欲界天。自北洲沒。必生欲天者。性相之所定也。而於欲天不善果報。故北洲不善順生業云事。更不可疑之。是以。餘五)論文云諸處造四種。地獄除現。不簡北洲。不造不善順業哉。但於婆沙論文者。就引業論之也。更不可遮北洲不善順生滿業矣。
問。水災風災時。生有情。必可生梵世耶。
答。必先可生梵世也。兩方。若如生梵世者。見長阿含經文(一)云。水災起時。世間人即修第三禪道。身壞終。生遍淨天風災起時。此世間人。即修第四禪道。身壞終。生果實(文取意)如是文者。水災風災之時。生有情。不生梵世。若依之爾者。論中說火災相。云終並梵世中畢。餘災亦爾。當知文相起盡無諍水災風災之時。生有情。必可生梵世如何。
答。水災風災之時。生有情。必先可生梵世也。法爾必然之理。次第生故也。是以。論中說火災相云。若時人趣。此洲一人法然。得初靜慮。從靜慮起。唱如是言。離生喜樂。甚樂甚靜。餘人聞已。皆入靜慮終並梵世中(乃至若時梵世隨一有情法然。得二靜慮。從彼定起。唱如是言。喜樂。甚樂甚靜。餘天聞已。皆入彼靜慮終並生極光淨天正理論(三二)婆沙論(百三三)文。其意同之也。既云火災欲起之時。直不生極光淨天先世梵世之後。次生極光淨天。故以思之。水災風災欲起之時。必先可生梵世也。何況。今論餘災亦爾。當知婆沙論云。說火劫世間壞時。有情生。災起時分。水劫風劫。廣說亦然水災風災之時。有情生之相。可同火災之時云事。此等論文。實分明也。加之。探玄記(十六)云。若色界三因。謂加法爾力。但器壞時。法爾有聲。又不得越。次生禪等。仍待火。至初禪始生禪。仍風至三禪。始生第四水災風災之時。生有情。必先可生梵世云事。此釋亦分明也。但於長阿含經文者。水災之時。遂生遍淨天風災之時。遂生廣果天。故就遂可生留之處云爾也。更不遮先世梵世歟。
重難云。正理論文。云雖彼非中夭義。而廣大福。方生彼天。八大劫壽中。始經少分中劫頃。寧即終。生極光淨天。唯經二中劫。即終之類無之見。若水災風災之時。自梵世生極光淨天。自極光淨天生遍淨天者。生極光淨天。不及中劫。即終之義可有哉。
答。正理論中。生極光淨天。唯經中劫。即終之類無之者。談常途相也。水災風災將起。有情自下天次第生之時。法爾力故。此義事。更非所遮歟。
問。大梵王必自下生歟。答。爾也。兩方。若必下生者。眾生業感果。其義非一准。何必自下生哉。若依之爾者。光法師師所引正理論云。諸大梵王異生攝。以無聖者還生下故此文者。大梵王。必自下生如何。
答。有情業力眾生果報。是不思議法爾所定。故大梵王。必依順後業。自下生也。故今論云。初有情。極光淨歿。生大梵處。為大梵王正理論云。諸大梵王。必異生攝。以無聖者還生下故大梵王。必自下生之旨。兩論之文。實分明哉。
重難云。此界大梵王中間定。造順生為他三千界大梵王之義。何強遮之哉(是一)。次。定諸處有中夭除此俱盧洲。故大梵王可有中夭。若爾。何必自極光淨天下生。可為大梵王哉。成劫初靜慮。以下有情故。自極光淨天下生。為大梵王事可然。大梵王中夭之時。初靜慮以下。可有有情。故彼有情中。何中間定大梵王之類哉(是二)。次。以無聖者還生下故者。多分自極光淨天下生大梵王故。從多分一往備。必異生攝之故也。何以之為量。可定必自下生大梵王哉(是三)。
答。法爾必然之理。必自此界。分齊極光淨天下生大梵王也。三千界來。為此界大梵王。自此界往為他三千界大梵王之義。全不可有也。必依順後業自此界分齊極光淨天下生大梵王也。次。大梵王設雖有中夭。六十中劫之內。少分盡之。可名中夭。六十中劫之初時分不可有中夭。何可有替生別大梵王之義哉。次。述必異生攝之故。云以無聖者還生下故。從多分論之云事。甚不可然哉。
問。大梵王壞劫時。生極光淨天。次成劫時。還生大梵王義可有歟。答。不可有此義也。兩方。此義者。造業感果。其相萬差也。極光淨天。亦非無中夭。何強遮此義哉。若依之爾者。正理論中。不可有此義如何。
答。極光淨天壽量。是八大劫也。而大梵王生極光淨天。即還生大梵王時分。纔中劫也。時分長短遙異也。何可此義哉。極光淨天有情。雖非無中夭。依廣大業。彼天果報之類。何纔天壽量三分之一分。忽可有終之義哉。故正理論云。初有情。極光淨歿。生大梵宮者。即為大梵王。諸大梵王。必異生攝。以無聖者還生下故。二界見道故。即此故。有情無間二生為大梵義。既說大梵最後終。極光淨天。壽八大劫。中劫世界還成。如何王。生極光淨。少壽量。還從彼歿。雖彼非中夭義。而廣大福。方生彼天。八大劫壽中。始經少分中劫頃。寧即終。以此觀知。餘來生此立理會疑之旨。如文可思之。
重難云。水災風災之時。自梵世生極光淨天。自極光淨天生遍淨天之者。於極光淨天。不可經八大壽量。若爾。例彼思之。大梵王壞劫時。生極光淨天。次成劫時。還生大梵王之義。何強遮之哉(是一)。次。自大梵天生極光淨天。盡八大壽量之後。何無為三千界大梵王之義哉(是二)次。雜阿含經云。佛告比丘。我自憶宿命長夜修福。妙。可愛果報之事。於七年中。修習慈心。經七劫成壞。不還此世。七劫壞時。無音天。七劫成時還生梵世空宮殿中。大梵王無上。領千世界此文者。大梵王壞劫時。生極光淨天。次成劫時。還生可為大梵王見。
答。水災風災之時。有情自下天次第生。是法爾力。異常途相。故彼時生極光淨天。纔經少時壽量。是別事也。以之為例。不可難常途義相哉。次。法爾必然之理。必自此界分齊極光淨天下生大梵王也。三千界分齊極光淨天下生為此界大梵王。自此界分齊極光淨天下生為他三千界大梵王之義。全不可有也。若許此義者。依身欲界初靜慮人。修中間定。造順生為他三千界大梵王之義。可許歟。若爾。大可背文理故也。次。於雜阿含經文者。
問。正理論意。極光淨天有情中。唯以中劫終類可耶。答。可有二意也。兩方。此類者。極光淨天有情非無天夭。何無唯經間即終之類哉。若作之爾者。正理論中。不可有此義如何。
答。水災風災之時。生極光淨天有情。不經中劫之前。即終可生遍淨天也。餘時極光淨天有情之中。唯經中劫。即終之類。全不可有也。其故依廣大業。既彼天果報。寧可有纔經中劫終之類哉。故正理論云。雖彼非中夭義。而廣大福。方生彼天。八大劫壽中。始經少分中劫頃。寧即終以此文思之。極光淨天有情。有中夭者。隨其所應。少分盡彼天壽劫數許也。纔受最少分壽量。即終之類。無之歟。但水災風災。被通有情。自下天次第上之時。生極光淨天。纔受最少分壽量。即終可生遍淨天。是則法爾力。非常途相。故正理論中。不顧彼時。云八大劫壽中。始經少分中劫頃。寧即終也。
問。光法師師釋住劫時分。作解釋。初釋意。初減以去。八萬已上。住劫攝歟。答。爾也。兩方。若住劫攝者。見光法師解釋云。十住劫。前後相望。前有情福勝。後有情福劣。中初劫。福最勝故。受用妙境界。故下時極遲若以初減以去。八萬已上。屬住劫攝者。寧可云下時極遲哉。設不言下時極遲。從無量歲減至歲之時分。何不等八哉。若依之爾者。光法師釋云。從無量歲初減已。方名住劫如何。
答。光法師初釋意。以初減以去。八萬已上。可云住劫攝也。是以。論云。此洲人壽。經無量時。至住劫初。壽方漸減。從無量減。至極十年。即為初一中劫法師釋此文云。准此論文。壽漸減時。方名住劫。壽未減時。是成劫攝以初減以去。八萬已上。屬住劫攝云事。論疏定判。實以分明也。故初第二兩釋意。同以初減以去。八萬已上。可云住劫攝也。兩釋意。自無量歲減至歲之時分齊等。更不可有長短差異。而以第二釋意。思其初減地分。自無量歲減至八萬歲時分。可同自八萬歲減至歲之時分也。不云增時減之遲速之釋意。初減時分。同一增一減時分云故也。而初釋意。第二劫等。已後有情。福漸薄故。增時稍遲。減時漸疾。故增減時分相望之時。增時遲。減時速也。初減時分若如第二劫等減時同速者。不可及一增一減時分。故對第二劫等減時速初減。云下時極遲也。對第二劫等增時。以初減時分。不云下時極遲也。意之時。初釋意。更無其疑者歟。
問。光法師住劫中第十劫云。上至八萬。多時經停爾者。至八萬歲畢多時經停歟。答。爾也。兩方。若至八萬歲畢。多時經停者。設雖增至八萬歲之間。何無多時經停之義哉。是以。寶法師釋此事云。此後一劫雖同八。增至八萬以增遲故。同前此釋者。增至八萬歲之間。多時經停若依之爾者。光法師釋此事。作解釋。述初釋意。云至第十劫。福最薄故。上時極遲。故初後劫等中八畢。第二釋意異之云。上至八萬。多時經停。至八萬歲畢。多時經停如何。
答。光法師第二釋意。增時減時。不論遲速。故云上至八萬多時經停。第十劫增至八萬歲畢皆之後。多時經停(為言)其旨一方疑難之起。但於寶法師解釋者。與光法師第二釋意可別也。
問。婆沙論中述有說義云。十劫器世間成十劫有情漸住可正義耶。答。不正義也。兩方。若非正義者。光法師世經云。十劫器世間十劫有情世間婆沙論有說義。既同世經意。尤可正義哉。若依之爾者。見婆沙論文。上舉此義畢。下於如是者義。云一劫器世間成九劫有情漸住知十劫器世間成十劫有情漸住云有說義。非正義云事如何。
答。成中初劫起器世間。後中有情漸住。壞器世間。前中有情漸捨者。俱舍理顯宗。三論其文全同之。定知。有宗一同之正義也。故婆沙論有說意。十劫器世間成十劫有情漸住者。可非正義也。故婆沙論(百三三)云。問。幾劫器世間成。幾劫有情漸住。有說十劫器世間成十劫有情漸住。有說。五劫器世間成五劫有情漸住。如是者。一劫器世間成九劫有情漸住有說義。俱非正義云事。婆沙論文。亦分明也。但於經文者。光法師會此文云。世經說。十小劫獨住。然後等生。彼經意說。以大梵王一少故攝入器中。故說十劫器世間。據輔已下。從多分說。故言十劫有情世間。此多少論。故說九劫有情世間一劫器世間法師會此文云。世經說。器及有情。成壞各十劫。與此不同者。彼說。先生十劫獨住。後輔等次第生。故知輔已下。十劫成也。若兼王。九劫成。王入成器中故十劫也。故知。王劫壞後十劫獨住泰法師會此文云。若依世經。十劫器世間成一人。入器世間攝。十劫有情次第住諸師會通。其意一同也。即其意之。世經意。成劫十劫間。大梵王已雖下生。唯大梵王一人。是少故。器世間中攝入云。云十劫器世間也。故不可違後九中。有情漸住之間(為言)而婆沙論有說意。存成劫十劫間。大梵王下生。第一劫大梵王下生。云十劫器世間成十劫有情漸住。故背後九中。有情漸住之意。違大梵王壽量。六十劫云文。故為不定義也。
婆沙論有說意。十劫壞有情。十劫壞器云義。非正義事。准之可思也。
問。婆沙論評家意。述大梵王相云。經於半劫。一而住爾者。指成劫十劫歟。答爾也。兩方。若指成劫十劫者。成劫十劫間。輔天等。亦可下生。何可有大梵王一而住之義哉。若依之爾者。思婆沙論起盡可指成劫十劫見。
答。婆沙論述林王獨住等相。舉三異說之中。出評家義云。應作是說。經於半劫。一而住。經於半劫。與共住。經於半劫。復與眾別。中劫。量半劫量經於半劫。一而住者。指壞成劫間。經於半劫。與共住者。指住劫間。經於半劫。復與眾別者。指劫間也。但於成劫十劫間。輔天等。亦可下生云難者。光法師釋此事云。前有情世間中。引婆沙評家義中劫一而住者。通初後說。初十劫一而住。眾生已。未敢共居。後經十劫。然始共居。故知。有十劫。此釋意云。經於半劫一而住者。通說成劫初後十劫也。初十劫間。大梵王一而住。後十劫間。輔天等。亦雖下生。恐大梵王威勢力。未敢共居。故猶有大梵王一而住之義(為言)。
問。解脫經所說。六十數中。阿僧祇耶者。第六十數歟。答。雖天有二義。暫可存第六十數云義也。兩方。若第六十數者。今論中十十倍增。至五重。為阿僧祇耶見。若忘失間者。寧不背十十倍增之義哉。是以。光法師釋云。阿僧祇耶。第五十二。於此六十數中其一。至論主出世現有前五二。諸傳誦者。忘失後八。若數大劫。至此六十數中。第五十二。阿僧祇耶。名劫圓暉法師釋云。解脫經說。六十數中。阿僧祇耶。是第五十二一數加之。婆沙論中。十十倍增。至第五十二數。列阿僧祇耶畢云。此後更有八數。及前為六十數。積一一大劫。至此第五十阿僧祇耶數時名一劫阿僧祇耶泰法師引此文畢云。依毘婆沙。有七師說。今俱舍文。取毘婆沙三師說。若數大劫至此六十數中。第五十阿僧祇阿僧祇第五十二數云事。此等定判。誰可疑之哉。若依之爾者。舊俱舍論。并唐土解釋中。阿僧祇耶第六十數如何。
答。阿僧祇耶者梵語。此翻云數。若第五十二數者。寧可云數哉。是以。今論云於此數中。忘失餘八。全不云忘失後八。有何誠證。可判第五十二哉。何況。舊俱舍論云。間中有八處忘失。大劫次第數至第六處。說名一阿僧祇加之見香象大師解釋五教章云。如是展轉至第六十。為一阿僧祇。依此以數三僧祇也探玄記(五)云。准俱舍論。數至六重。名一阿僧祇。此約小乘此等定判阿僧祇耶。第六十數云事。實分明也。但於背十十倍增之義云難者。傳誦者誦解脫經之時。忘失間八數誦之故。實雖非十十倍增。附現所有數。誦十十倍增之旨也。次於光法師解釋者。具舉六十數之時。阿僧祇耶。雖可為第六十數。忘失間八數。自當第五十二數。故付此現所數。云前五二。云忘失後八也。婆沙論文。諸師解釋會通之旨。准之可思也。
問。論文云。若餘方便。亦得涅槃今此涅槃者。可互二乘涅槃耶。答。可互二乘涅槃也。兩方。若互二乘涅槃者。寶法師釋此文云。有六十劫。或三生方便。亦得涅槃解釋者。唯可限聲聞涅槃若依之爾者。涅槃之言是廣。何不亙二乘涅槃哉。
答。見論文前後上述如何不許願時修。無上菩提。甚可得。非多願行。無容得成。菩薩要經三劫無數福德智慧資糧。六婆羅蜜多多百千苦行。方無上正等菩提。是故。定應發時願畢。次難之云。若餘方便。亦得涅槃。何用為菩提久修苦行既舉修方便速得涅槃之類難之。故若餘方便亦得涅槃之文。可互聲聞緣覺涅槃云事。道理實必然也。故光法師釋此文云。若餘二乘方便。亦得涅槃但於寶法師正釋者。暫就速得涅槃之類。先舉聲聞三生十劫修行。略不舉緣覺歟。故泰法師釋此文云。若餘三生方便亦得涅槃唯舉三生得脫之類。即亦此意歟。更非遮涅槃之言。實通緣覺也。
問。增劫佛可出世耶。進云。論云。滅八萬至百。諸佛現世增劫出世也。附之。諸佛大悲是廣。普可利增減劫眾生。何唯減劫出世增劫出世哉。何況。十住劫之中。第九住劫四佛出世。後住劫之中。九百九十六佛。可出世歟。而增劫出世者。下天之時分。不可相稱哉。
答。增劫之時。有情樂增。難教化故。出世也。故論中問答此事云。何緣增位。出耶。有情樂增。難教厭故婆沙論云。唯於減時。出于世加之。雜心論云。減時。佛凍興於此順解脫師故解脫師為捨生死出世說法時眾生向生死見轉勝樂故。若爾時出世者則為空。於以眾生不能捨生死著樂增劫之時。出世之旨。此等論文。尤分明也。但於增劫出世下天之時分。不可相稱云難者。後住劫之中。十箇減劫時分猶久。其間九百九十六次第出世。有何所遮哉。一增一減之間。補處菩薩。於兜率天數死數生。以之。思之。十箇減劫之間。九百九十六次第出世之時。下天之時分。何不相稱哉。
重難云。後住劫之中。諸佛出世不互十箇減劫歟。其故演義鈔云。如大賢劫有十增減為中劫五劫有九百九四佛出世。則一劫中容多佛矣玄贊云。如賢劫千佛。今第九住劫四佛出。後第十劫彌勒出。至第五劫。有九百九四佛妙樂大師疏記之釋。其意大同之。此等解釋者。第五劫一減之間。九百九四佛出世見。若爾。下天之時分。爭可相稱哉答。
問。寶法師意。第九住劫。拘留孫等。四佛出世者。引何文證之耶。進云。寶法師世經第九卷。八小劫已過。小劫未來。第九一劫現在未盡之文證之也。付之。第九一劫現在未盡之文。雖見第九住劫釋尊出世之旨。未云第九住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出世。寶法師何引此文。證第九住劫拘留孫四佛出世云義哉。
答。勘立世阿毘曇論文。云是十小劫世界起成已住者。幾多已過。幾多未過。八小劫已過。小劫未來。第九一劫現在未盡。第九住劫釋尊出世賢劫經中。述拘留孫如來。人壽四歲時出世拘那含牟尼如來。人壽三歲時出世迦葉如來。人壽歲時出世釋迦矣尼如來。人壽百歲時出世之旨。更不云各別劫出世。故依立世阿毘曇論今文。拘留孫四佛。同劫可出世意也。故寶法師解釋。強無其疑歟。
問。賢劫最初出世佛。可得先佛補處耶。
答。可有二義也。兩方。若得先佛補處者。既隔壞劫空劫成劫時分。於何佛處得補處別哉。若依之爾者。諸佛出世成道之習。得先佛補處可成正覺也。如何。
答。思此事可有二義也。或義云。賢劫最初出世佛。既隔壞劫空劫成劫時分。故不可得先佛補處也。得先佛補處出世成道者。被云一生所繫菩薩下生之時。常儀式也。如賢劫最初出世佛。少分不得先佛補處正覺之類。強不可遮之歟。
義云。賢劫最初出世佛。可得先佛補處也。諸佛出世成道之習。必得先佛處。可成正覺。至賢劫最初出世佛。豈此義哉。但至隔壞劫空劫成劫云難者。莊嚴劫之末。得先佛補處之後。此界壞劫等之時。三千界人天等。至此界住劫之時。兜率天。被云一生所繫菩薩之後。下生中可唱正覺也。例釋尊人壽歲之時。得迦葉佛補處之後。人壽千百歲之時。兜率天。被云一生所繫菩薩之後。人壽百歲之時。下生菩提也。
問。聲聞種性外可有別種姓部行獨覺耶。
答。可有二義也。兩方。有別種姓部行獨覺者。今論云。然諸獨覺。有二種殊。一者部行。二麟角喻部行獨覺。先是聲聞果時。轉名獨勝正理論云。然獨覺乘。總有二種。一麟角喻。二先聲聞此等論文。聲聞種姓之外。全不可有種姓部行獨覺若依之爾者。今論餘卷(三)述轉向餘乘之義云。有餘獨覺麟角喻。起彼種姓二善根。轉向餘乘。理無遮礙此文無諍。可有別種姓部行獨覺如何。
答。別種性部行獨覺有無者。雖為古來之未決。任先德多分之義。有別種性部行獨覺云義可存也其故。有情根性分萬差斷惑證果非一准。何本有部行種姓。求獨覺菩薩提之類哉。是以。勘婆沙論處之文。或云。轉獨覺種姓暖起佛或聲聞種姓暖或(六八)云。部行喻者。暖頂位中。乘。不理故或(三十)云。若部行獨覺。其力不可定說。以彼多是聲聞種姓。後遇別緣無學果加之。今論餘卷云。有餘獨覺麟角喻。起彼種姓二善根。轉向餘乘。理無遮礙光法師釋此文云。雖初發心由其教力。後將入聖悟道故。得獨覺名。若麟角喻悟道宗論七)云。部行獨覺修因時量。減百大劫。時無定限任此等文理聲聞種姓之外。可有別種姓部行獨覺云事實分明也。但於今論部獨覺先是聲聞之文者。部行獨覺。多分先聲聞之類。故從多分。此云也。非遮少分有別別種姓之類。次於正理論。一麟角喻。二先聲聞之文者。別種姓部行獨覺初發心時。由教力故。先聲聞之言下攝之也。故光法師解釋說別種姓部行獨覺相之論文云。雖初發心由其教力。後將入聖。獨悟道故。得獨覺名。若麟角喻悟道故。理云。然獨覺乘。總有二種。一麟角喻。二先聲聞。若先聲聞。如聲聞說既標故理云。引合此文。明知。二先聲聞之言下。可攝別種姓部行獨覺云事。重意云。二先聲聞者。廣互先聲聞種姓部行獨覺。若先聲聞者。唯當別種姓部行獨覺。明轉向餘乘相故也。
重難云。廣披諸論說。委尋獨覺相。部行獨覺。有別種姓之類云事。全所不見也。所謂見今論餘卷文。或云七聲聞差別由九根。或述聲聞麟喻如次知見二三一切。全不見有別種姓部行獨覺。加之。見婆沙論處之文。或說獨覺種姓云。部行獨覺種姓不定。如聲聞說或(六三)述九遍知成就云。部行喻者如聲聞說麟角喻者。如菩薩說或(百七十)明六等至成就云。獨覺中部行者。如欲界聲聞麟角喻者如佛此等諸文。併以部行獨覺聲聞見。若爾。先聲聞之外。全不可有種姓部行獨覺哉。次。光法師初發心由其教力。後將入聖。獨悟道故。得獨覺名之釋。為證據者。今有餘師說。彼先是異生。曾修聲聞順決擇分。今自證道。得獨勝名之文。有別種姓部行獨覺云歟。若爾。部行獨覺。先是聲聞云師意。可云不許別種姓部行獨覺歟。
答。部行獨覺。多分先聲聞之類也。如云婆沙論文。以彼多是聲聞種姓也。故此等諸論之文。從多分論之。更非遮少分有別種姓之類。次。今有餘說。彼先是異生之文。更非別種姓部行獨覺之證據。彼聲聞種姓異生離教力入聖道之時。得獨覺稱云也。後將入聖。獨悟道故者。自本談獨覺種姓之類。故為別種姓部行獨覺之證據也。彼此義門遙異。不足為相例歟。
問。光法師部行獨覺。先是聲聞果時。轉名獨勝論文作解釋。爾者。以何釋判正義耶。進云。光法師判前解為勝。部行獨覺。先是聲聞。前三果人。後得第四果之時。離教果。轉名獨勝云初釋。為正義云也。附之解釋定判見論起盡。只述先是聲聞。未云前三果僅判果時。未見第四果。何得論文。忽判前解為勝哉。是以。泰法師雖作解釋。更無判不。何況。七生須陀洹果聖者佛世。證第二第三果之時。豈離教證之義哉。離教證之義者。以初果云先是聲聞。指後三果。可云轉名獨勝也。依之。寶法師釋云。部行獨覺先是預流果聲聞。彼後佛時。進果。故名獨覺此釋意。以初果云先是聲聞。以後三果。可名獨覺見。加之。若云是先聲聞。前三果人者。證聲聞第三果之人。何總佛世。可證獨覺菩提哉。
答。光法師前解為勝之定判。非無深由。先思道理獨覺者。以麟喻為其本。而彼偏一向一果之人也。先聲聞部行者。本是聲聞種姓。更非獨覺種姓。然而麟喻離教力得第四果之義。故得獨覺名也。更以前三果。不可云獨覺果。是以。婆沙論云。若部行獨覺。其力不可定說。以彼多是聲聞種姓。後遇別緣無學果。今論餘卷云。至第七有佛法時。彼在居家。得阿羅漢果獨覺果者。指無學果云事。此等論文。實分明也。若爾。前解為勝之定判。尤順文理歟。但七生須陀洹果聖者佛世。證第二第三果之時。雖離教證之義。不可云獨覺果。獨覺果者。自本名第四果故也。故聲聞種姓之人。所證第二第三果故。雖離教證之義。猶是聲聞果所攝。不可云獨覺果也。次於寶法師解釋者。師異釋也。不必一准歟。即同光法師第二釋意歟。次由教力證第三果之人。至佛世。證第四果之義。更不可許之。先是聲聞三果人者。證第三果之時雖不由教力。獨覺果者。自本名第四果故。出。證第三果。猶可攝屬聲聞果也。
問。論中明部行獨覺相。舉二師異說。第二師意。唯限先是異生歟。為當可許先是聲聞義耶。答。可許先是聲聞之義也。兩方。若不許先是聲聞義者。設雖此師意。何不許七生須陀洹果聖者佛世證第四果之義哉。若依之爾者。見論文。異先是聲聞之義。述有餘說彼先異生。定知。不許先是聲聞之義云事如何。
答。論中明部行獨覺相。舉二師異說。出初師義云。部行獨覺。先是聲聞果時。轉名獨勝此師意云。初先聲聞部行獨覺不許先是異生之義。彼住師迦山中。五百仙人。本是初果聖者也(為言)即可同婆沙論(四十六)評家云。如是者。彼法爾成佛弟子相。乃至極果。如五百仙人。在件師迦山中修道。本是聲聞佛世獼猴為現弟子相。彼皆學之。證獨覺果。無學不受外道相故之義也。出第二師義云。有餘說彼先是異生。曾修聲聞順決擇分。今自證道。得獨勝名。由本事中說。一山處總有五百苦行外仙。一狒猴。曾與獨覺相近而住。威儀展轉遊行。至外仙所。現先所見獨覺威儀諸仙睹之。咸生敬慕。須臾皆證獨覺菩提。若先是聖人。不苦行此師意云。為先聲聞部行獨覺之本。件師迦中山五百仙人。本是凡夫也。起戒禁取修苦行故(為言)廣論之時。非不許七生須陀洹果聖者佛也。證第四果。名先聲聞部行獨覺也。重意云。初師意。不許先是異生之義。第二師意。不許先是異生之義。第二師意。兼許先是聲聞之義。是其今論二說差異也。
問。論文云。麟角喻者。謂必獨居唯約三千界論之歟。為當可通十方世界耶。
答。可有二義也。兩方。若唯約三千界論之者。麟喻獨覺。是最上利根之人也。約十方世界。更難有並出之義哉。是以。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云。麟角喻者。極勝故。無故。當知如佛此文者。約十方世界。無並出之義。若依之爾者。他三千界麟喻獨覺境界。設雖樂獨居。約十方世界。有並出之義。有何所遮哉。是以。約輪王者。雖述獨如佛。豈非餘世界出現哉。加之。婆沙論云。餘世界中。有麟角喻獨覺出世。無理遮故。如何。
答云。此事雖有二義。暫可存通十方世界論之云義也。其故麟喻獨覺。是最上利根之人也。設雖十方世界。輒不可有多類。是以。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云。麟角喻者。極勝故。樂獨出故。當知如佛。必有二並出世間。如舍利子。尚無並出。況麟角喻彼多倍既云樂獨出故。當知如佛。亦述如舍利子。尚無並出段之文無諍。約十方世界。唯可有一人但於他三千界麟喻獨覺境界云難者。他三千界實雖非彼境界極勝故。無並出之義。何強疑之哉。次於輪王例難者。輪王就統領分齊。述獨如佛。故約四天下論之。麟喻極勝故。云當知如佛。故約十方世界論之義門。既異彼此。更非相例。次於婆沙論文者。指他三千界。云餘世界也。彼一師意。他三千界。有麟喻獨覺出世。故此世界麟喻獨覺。起他心智。緣彼云故。是不正義也。故光法師婆沙論二說畢云。雖有二說。然無評家。前既不言有說。且以前說為正。又同婆沙前文此釋意。婆沙論義意麟喻獨覺。約十方世界。唯可有一人加之。婆沙抄云。麟角獨覺。亦有二說。前說為勝。在他界中。亦無獨覺故。眾出獨覺。如聲聞說此釋意。以餘世界中有麟角喻獨覺出世。無理遮故之義。為不正義之旨。亦分明也。
問。光法師所引婆沙論云。麟角喻者。准佛應知爾者。正義意麟喻獨覺麟喻獨覺他心智義可耶。答。可此義也。
兩方。此義者。既決定不起智品也。何可有得彼之義哉。若依之爾者。見婆沙論段之文。上舉佛緣他心智不得之二說了。下云麟角喻者。准佛應知論無諍麟喻獨覺。緣麟喻覺他心智不得。可有二說聞。而光法師以今此二說。俱判正義若爾。正義意麟喻獨覺麟喻獨覺他心智之義。可有被得。如何。
答。約婆沙論異說大定邪正之時。或云麟喻獨覺不得麟喻獨覺他心智。或云得。而不現起之二說。俱無背道理故。對亦說能緣。亦現起。餘世界中。有麟角喻獨覺出世。無理遮故云師義之時。以二說。俱可為正義也。光法師判雖有二說。然無評家。前既不言有說。且以前說為正。又同婆沙前文。即述此意也。此判前說為正之內二說之中。強又判邪正之時。麟喻獨覺不得麟喻獨覺他心智云師義是勝。麟喻獨覺麟喻獨覺他心智云師義可劣也。既決定不起智品。不可有得能緣之義故也。故婆沙抄云。問。佛緣佛他心智不。有說不得二如來俱出世故。有說緣此說能緣。不現起。雖無評家。前說為善。故論云。如來無漏心心所法。及未曾有漏心心所法。俱非他心智所取麟角獨覺。亦有二說。前說為勝。在他界中。亦無獨覺故。眾出獨覺。如聲聞說加之婆沙論八)云。非想非非想處。亦有一遍隨眠。皆唯自地緣。無上地故。。不上故。有說亦有他地緣者。然能緣定非現起定。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既無上地可緣。如何能緣定。是故。無於理為善是又例證也。
問。麟喻獨覺。可得四無礙解耶。答。可得之也。兩方。若得之者。得四無礙解。專可由教力也。而麟前獨覺。不藉教力。何可得四無礙解哉。是以。淨影大師大乘義章云。或功德佛。菩薩阿羅漢百餘人皆無。謂四無礙無諍願智邊際智此釋者。麟喻獨覺不得四無礙解若依之爾者。光法師解釋中。獨覺可得四無礙解如何。
答。麟喻獨覺。是最上利根之人也。何不得四無礙解哉。是以。論文云。何緣獨覺。言不調他。非彼演說正法。以彼亦無礙解故光法師釋此文云。何緣獨覺。言不調他。非彼演說正法。以彼亦得四無礙解故既云獨覺四無礙解。定可當麟喻獨覺也。何況。光法師餘處釋除所餘一切聖者。所說六種。唯加行得。非離染得非皆得故之論文云。然婆沙願智無上智中。皆言。如是者。若決定可得者。彼離染得盡智時得故。後加現在前。加行獨覺加行聲聞或中或上。然有願智無諍智。由邊際定加行故得。加行現在前。解云。婆沙通據少分故。說二乘離染得俱舍二乘離染得不定故。但言加行得麟喻獨覺。既最上利根之人也。豈非無諍願智四無礙解決定可得之類哉。加之。婆沙論明六等至成就云。佛定成就獨覺中部行者欲界聲聞麟角喻者如佛麟喻獨覺。得四無礙解云事。此文尤分明也。但於麟喻獨覺。不藉教力。不可得四無礙解云難者。麟喻獨覺。實初心已後。雖不藉教力。極利根故。初盡智現前位。決定得法。可得四無礙解也。次於大乘義章解釋者。不云毘曇義者。何及會通哉。
問。麟喻獨覺初發心有教力耶。答。可教力也。兩方。若力者麟喻獨覺。是最上利根之人也。設雖初發心。更不可教力。是以。光法師餘處解釋中。釋獨覺名言。上判雖初發心由其教力。後將入聖。獨悟道故。得獨覺名畢。下云若麟角喻悟道文相起盡無諍麟喻獨覺初發心不由教力若依之爾者。出生死證菩提。尤可由教力。何離如來方便說。可出離得脫之義哉。是以。論文釋獨覺相云。又能憶念過去所聞。諸佛所宣。正教理故此文者。麟喻獨覺初發心可由教力如何。
答。出離生死證得菩提。必由佛教力。設雖麟喻獨覺初發心何不由教力哉。是以。光法師釋。又能憶念過去所聞諸佛所宣聖教理故之論文云。又彼獨覺。得宿命智。而能憶念過去所聞佛說教理。寶法師釋言獨覺者。謂現身中。雖稟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調。不調他故之論文云。非唯因位不因教也何況見今論處處之文。或云。如理師言。顯利他德。能方便如理正教。從生死泥。拔眾生出。不由威與願神通光法師釋此文云。但正教。濟拔有情。令出生死。或釋獨覺勝之義云。久習多聞思擇故或述殖順解脫分善之義云。遇出世。殖此善根法師釋此文云。准此論。餘不能種殖。遇出世者。或親見佛。或遇教法。知生死可厭。知涅槃可欣故能種殖解脫分也加之婆沙論釋殖順解脫分善之相云。出世時。要佛法。方能種故任此等文理麟喻獨覺初發心必可由教力云事。更不可疑之。但於光法師餘處解釋者。除最初發心。就發心部行獨覺。云雖初發心由其教力。對之。判若麟角喻悟道也。全非相違
問。提婆達多當來所證。獨覺菩提部行麟喻中何。答。可有二義也。兩方。若部行獨覺者。既不云有部。儻定可麟喻獨覺也。是以。光法師餘處。引婆沙論說云。如毘奈耶說。提婆達多。當於人壽四歲時。來生中。必定當證獨覺菩提舍利子等所不能及若部行獨覺者。豈可云舍利子等所不能及哉。若依之爾者。婆沙論云。提婆達多。已修得暖不久。得頂著名利故。還退失暖。復善根麟喻獨是坐成覺之人也。更不可云退暖善根善根哉。
答云。此事雖有二義。暫可存部行獨覺義也。其故麟喻獨覺。是最上利根。依第四靜慮坐成覺。提婆達多。既退暖根之人也。定可非暖喻獨覺。又不可云昔起聲聞善根畢。轉成麟喻獨覺提婆達多。退暖善根者。不見曾所起暖善根故也。即推之可云別種姓部行獨覺。若爾。云舍利子等所不能及。全非相違
問。輪王出世可通增減劫耶。答。可通增減劫也。兩方。若通增減劫者。輪王果報。是甚勝也。更不可有減劫出世之義哉。依之。婆沙論云。於唯增時。輪王出世若依之爾者。雜心論云。轉輪聖王。多於增時。出于世間。多言所顯。少分可有減劫出世之義如何。
答。見論文前後。偈頌輪王八萬上。長行述從此洲人壽無量乃至八萬歲轉輪王生。減八萬時。有情富樂壽量損減。眾惡漸盛。非大人器。故無輪王輪王人壽八萬歲已上時分出世故。通增減劫也。所謂十住劫之中。自無量歲初減人壽八萬歲位并九增位。人壽八萬歲時。輪王出世也。故光法師釋此文云。准此論文。四輔輪王皆於人壽八萬已上。方出世間減劫唯限初減。增劫廣亙九境位。故多分增劫出世少分減劫出世也。雜心論轉輪聖王。多於增時。出于世間之文。其意在之。加之。泰法師餘處釋如能招轉輪王業。要至人八萬歲時。或過此時。方頓與果。非於餘位。此亦應然之論文云。譬如能招轉輪王業。要至人八萬歲時。或過此時。如劫初無量歲等。方頓與果。非餘減餘位自無量歲初減。人壽八萬歲位。輪王出世之旨。此釋亦分明也。但於婆沙論於唯增輪王出世之文者。准雜心論。多於增之文思之。從多分云也。從多分置唯言事。慈恩大師因明大疏中。有例證也。
問。薩婆多宗意。世界。可許多佛出世義耶。進云。於云。世尊。普於十方能教化故付之。菩薩時發菩提心。俱修習菩提資糧出世成道。何可有前後哉。何況。見餘處論文云。三界無邊。如虛空量若唯限一佛者。教化力用。難及無邊世界哉。加之。今論引王經。云今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中。自在此文者。一佛教化力用。不及餘界若一佛化用。不及餘界者。他三千界。寧能化出世之義哉。
答。蒴多宗意。定勿薄伽梵功能有礙。世尊。普於十方能教化故。世尊功能無障無礙利益遍及十方世界。故十方世界一佛出世。無多佛並出之義云也。是以。今論引舍利子經云。無位。非前非後。有二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有處有位。一如十方世界一佛出世之旨。今經文實分明也。薩婆多宗意。任此等文理。定十方世界一佛也。但於菩薩時發修行云難者。設雖菩薩時發修行成道有前後。更有何過哉。次於餘處論文者。自本談世尊功能無障無礙。普及十方一切世界故。云三界無邊虛空量。更非所痛也。次於王經者。即論會此文云。謂若世尊。不起加行。唯能觀此三千大千若時世尊發起加行無邊世界。皆佛眼境。天耳通等。例此應知會通先在之疑難更非重矣。
重難云。發心乍許時。成佛必定前後云事甚難思哉(是一)。是以。見契經說云。稽首去來現在佛。亦復歸命釋迦文上舉現在佛畢。下云亦復歸命釋迦文多佛並出云事。實分明哉(是二)次。證據所備。舍利子經云。有處有位。一如來者。是舍利弗尊者之言也。而他三千界。非彼境界。何以此文可證十方世界一佛出世之義哉(是三)。何況。今論引契經云。無位。非前非後。有二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有處有位。一如來。如來輪王亦爾而輪王有餘出世之義。如來例可同哉(是四)加之。餘部意。依此等文理。許多佛並出之義哉(是五)。
答。菩薩時雖發心修行所化根機。有熟未熟。所修業。有精進懈怠。故約成佛時。有前後事。更有何過哉。次。於契經稽首去來現在佛亦復歸命釋迦文之文者。釋迦現在教主。故別亦歸敬之也。非云現在有多佛並出之義。次。於舍利子者。有處有位。一如來之文。實雖舍利弗尊者之言。不非之故。引備證據也。次。於契經如來輪王亦爾之文者。欲明一世界輪王不並出。如佛並出云也。非云輪如來其義全同。何違文哉。
次。於餘部者。自部他部。宗義分。立道理之旨。所存遙異。引證據之文。經不同。至此一事。不足為疑者歟。
問。輪王順次生。必生欲天歟。答。生之時。必生欲天也。兩方。若必生欲天者。輪王種類。是萬差也。何順次生。必生欲天哉。是以。正理論云。勸化十善業道故。輪王死多天多言所顯。少分不生欲天之類可有聞。若依之爾者。今論云。故輪王死。定天定天之言。無諍順次生。必生欲天
答。輪王出世之時。以十善業道教化有情故。善業順次生必生欲天也。故今論云。勸化十善業通故。輪王死定婆沙論云。轉輪王出世時。以十善法。教導有情。此法必於欲天中。異熟果輪王生之時。順次生。必生欲界天云事。此等文理。實分明也。但於正理論天之文者。輪王之中。有現身阿羅漢果涅槃之類。故置多言也。非餘處之類。故置多言也。
尋云。輪王之中。有現身阿羅漢果般涅槃之類云事。證據有何處哉。
答。婆沙論(百七八)云。如世尊說。於末世人壽八萬歲時。此贍部洲其地寬廣。人民熾盛。安隱豐樂○有轉輪王。名日??佉。威伏四方如法化世。成就七寶○其後不久。剃除鬚髮。以信出家梵行。於現法中。成阿羅漢。即能自知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後有。得般涅槃是其證文也。
問。四種輪王。俱可具七寶耶。答。俱可具七寶也。兩方。若俱具七寶者。慈思大瑜伽論略纂云。餘三輪王。雖皆輪。應銀銅鐵。別亦無餘解釋者。四種輪王。不必具七寶若依之爾者。見今論文。四種輪王。無簡可具七寶如何。
答。四種輪王。金銀銅鐵輪。應雖別必可具七寶也。是以。見論文前後。上標如是所說。四種輪王。威定諸方亦有差別畢。下云經說輪王出現於世。便有七實出現世間文相起盡諍。四種輪王俱可具七寶何況。次下論文云。如是所說。諸轉輪王。非七寶與餘王別。亦士相殊光法師釋此文云。四種非一。名諸輪王四種輪王俱具七寶云事。論疏定判。尤分明也。但於瑜伽論略纂解釋者。
問。論文云。有說淨居天。故彼不遭諸災所壞爾者。他三千界。可有淨居天耶。進云。光法師釋云。以此文證餘界淨居天付之世界安立。自界方。其相可齊。設雖他三千界。何可嫌淨居天哉。是以。於三天。所所遮之哉。何況。見餘卷論文云。究竟上。復欲界。於欲界下。有色究竟此文者。他三千界淨居天云事。尤分明也。加之。若云有淨居天故不為外災所壞者。他三千界第四靜慮。寧不為外災所壞哉。
答。論中釋第四靜慮不為外災所壞云。有說淨居天。故彼不遭諸災所壞。由彼不可生無色天。亦復不更往餘(文)若餘世界中。有淨居天者。地獄移往餘世界淨居天也。而既云亦復不更往餘處。故餘世界中。淨居天意也。故光法師(二)釋此文云。以此文證餘界淨居天。故理云。毘婆沙師說。第四定淨居。故災不能損。由彼不可生無色天。亦復不更往餘處。此證餘界淨居天。若餘世界中。有淨居者。地獄移往方。寧更往餘(文)但於餘卷論文者。彼就世界重累云師義論之。今餘世界淨居天者。就世界傍布云師義論之。既為別師異義。不可及會通也。次於他三千界第四靜慮可為外災所壞云難者。他三千界第四靜慮淨居天。同是第四靜慮之類。故不為外災所壞也。
重難云。
義云。他三千界淨居天者。第四靜慮無邊際云師意也。非云淨居天唯限此世界。更不可有三千界第四靜慮可為外災所壞云疑也。
建長三年秋九月五日(申時)於東大寺知足院別所之草庵抄之畢俱舍論二卷者為去年總寺三十講之當處之間為聽聞加一之次或訪明師或任愚案為開後昆後學之慧解聊記問一答之綱要不顧五旬之齡傾遙期一部之終功冥眾必垂納受善願遂欲成就而已仰世上之無常遮眼心中之悲歎銘肝之間自去五日之暮立出勝院蟄居此別所日日受持八齊戒品夜夜讀誦一乘妙典終日記錄俱舍問答寤寐奉唱彌勒號以懺悔過去現在甚重之罪障欣求下生慈尊值遇擬之今無雙之作善必為來生得脫之良因仰願答此慇懃之誠依此稽古之微功念念早捨離順逆妄緣生生權實教法矣。
右筆華嚴宗末葉大僧宗性(年齡滿五十夏臘八)正和五年潤十月一日於東大寺三面僧坊南詣深位坊寅剋計馳筆了倩思上依之素意是為學之大勞□因顧下愚昧心僅疲書寫之微功望古之聖訓注似有恥□□之象蹤業無益乎仍如形染□抄了而已。
右筆兼學顯門沙門□□

俱舍論二卷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