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俱舍論指要鈔第五
輸入者 黃紹亮
分別根品第二之三
同分有情等。元瑜正理鈔九(二十四紙右)云。同分者。牒章門。有情者示體性。謂彼同分唯以有情等類為性。說有情言。為遮非情。等言即遮非等之類。有情等言。義兼能所。若即同分是有情體是均等性。就同依釋。即有情是等。若所等是有情等言顯同分。能等故說等。相似故說等。即就依士釋。有情義等名有情等。若有情即諸有情。等是相似義。即有情等。然此言下不自同分。俱舉其果以明其因(已上鈔文)光記依後二釋。
一無差別。光云。問。無差別同分等。望一有情。為體各一。為體各多。解云。隨其所應體各有一。猶如命根。或體各多。如所依法。又正理十四云。乃至廣說唯識演祕二本(四十四紙右)舉二說已云。後說有憑。前無文。故正理論云等。
復有法同分唯識述記二本(六十六紙右)云。若六足對法文無法同分。唯俱舍‧順正理師立。
頗有死生等。頗者。惠苑華嚴音義三云。頗普歌切。廣雅云。頗少也。少猶希也。有呼普音為叵者甚誤。
又應顯成勝論所執。勝論宗義具出於十句論(十三紙)唯識述記一末(三十九紙)因明疏中本(三十二紙)義燈二本(三十紙)演祕一末(十一紙)光‧寶各有二解。光第二寶第一同。光第一寶第二具略不同。然意不違。
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正理鈔九(二十九紙右)云。此釋生處。於彼天中多是時無想故名無想。雖亦滅心等。以本修定時唯厭想故。立無想名。恐濫草木故言有情。情者謂識。彼位雖無。諸根體是識所依故。而從類例說有情言。亦可。彼天具有二分。無心之位名無想。有心之位名有情。總舉彼天為其生處。婆沙百五十二(七右)云。又有二種非想非非想處。一有心。二無心。超過一切非想非非想處者。依有心非想非非想處說。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者。依無心非想非非想處說。如有心無心。相應不相應。有所依無所依。有行相無行相。作意無作意。有所緣無所緣。應知亦爾。
若起此定正性離生。婆沙百五十二(三紙右)云。問。此無想定有退轉不。答。此無退轉云何知然。曾聞。有苾芻得無想定。出此定已。諸根寂然。進止威儀語言衣著。受諸飲食皆悉詳審。有阿羅漢。先得願知。見已念言。此善男子。必獲勝法。我當觀其所證邊際。念已入定。以願知力見彼苾芻得無想定。便從定起而語之言。汝之所證極為非善。如何遇佛功德寶藏捨。而謬取外道所學糞糞壞定耶。汝今宜應疾疾棄捨。苾芻聞已。作意捨之。此定隨逐不能捨離。乃至休道還家。亦不能捨。後命終已生無想天故知。此定不可退轉。譬喻者說。此有退轉。以一切業皆可轉故。乃至無間業。若遇勝緣亦有轉義。若無間業不可轉者。應無有能越第一有。評曰。如是說者。初說為善(已上)又若言見道入不入者。婆沙百五十二(二紙右)云。問。起此定後有能入見道不。有說。不能。由此定是異生定故。若起此定後能入見道。便有聖者成就此定。不應名異生定。有說起此定後亦能入見道。問。若爾。云何名異生定。答。聖雖成就。而不現行。彼依現行名異生定。是故尊者妙音說曰。得離定補特伽羅。有能入正性離生者。應言退失此定。於彼極厭不現行故。命終生於第四靜慮。於彼處所有容受故。如是說者。初說為善。
餘亦不得。光云。餘凡夫人修得第四定時。亦不得去來無想定。何況聖人。頌疏亦同(舊論云。猶如諸定。非聖亦不得)寶云。非唯聖者不成。未來餘凡夫人亦不得也(已上)今謂。兩師所解不符論意。此文意者。上明聖者不樂修入此定。然諸聖者修第四定之時。如有心靜慮。皆總得。此無想定雖不樂入。而應亦得。故致疑問。今答此問云餘亦不得。餘者指無想定。以有心靜慮之外故。此非指人而言如初受得別解脫戒無法前得。此無想定亦無前得故置亦言。此唯就聖者而論。何用論凡夫得不為。
為靜住有頂。光記初科。為靜明作意。住有頂明依地。後釋長行云。此滅盡定為求寂靜而住等。頌疏云。為靜住者。明作意也。此解為正論長行云為求靜住故。舊俱舍云。為靜住。釋曰。寂靜住想為先思惟故。聖人修定。
例無想定名滅盡定。婆沙百五十二(十紙左)明滅盡定幾物為體。光師解正義云。評家意。更有欣厭心所。隨其所應與心相應。而非並起。故與前家不同。無相定體準此應知。寶師云。此與第三師別者。評家兼取欣厭。第三唯二十一。故不同也。准義無想有二十二。謂加欣。滅定有二十二。謂加厭也(已上疏文)今謂。光解為正。寶師不允。麟師評疏云。今詳。此但一相未為盡理。以無想定厭想故。滅定亦欣入定故。又婆沙解。滅定欣厭隨一。若唯厭者。何名隨一。
謂約異熟得般涅槃。惠暉云。報定時不定者。即上流那含得滅盡定。退失生色界已。更受他生方生有頂故。時不定也○或全不受。如第四果人。得定即全不受。如下樂慧那含及住欲界那含得滅定。即不受果也。
現法涅槃勝解入故。光‧寶不同。光師救正理難云。依地怖畏二定不同。寶師開立遠近二種加行。約近加行以顯其異。各有義理。靡不通難。
西方師說。元瑜正理鈔九(三十九紙右)云。乾陀衛國薩婆多師作如是說。光云。敘異說。西方師即是迦彌羅國西健馱羅國諸師(已上記文)此等皆為有部中異師說。然寶疏云。述異部也。又云。西方師是健馱羅國師(已上記文)此疏已言異部。明非有部。然未明指何部。又如圓暉‧遁麟‧惠暉。以為經部。光師等云。論主意明。西方師說。又論文云。前說為善。我所宗故。光‧寶并言結歸本宗。前說即迦濕彌羅國毘婆沙師說也。準論文勢。今西方師似經部師。寶疏云異部。圓暉等云經部。甚有義理。然顯宗論亦舉西方師說。瑜鈔‧光記以為有部異師。亦非無由。如上已辨。二部宗師雜‧居健陀羅國。所以諸師各見不同也。
理目足論。惠暉云。理者道理。此論所詮道理。與世為眼目及出世足也。
外國諸師作如是說。此中問答得滅盡定前後差別。本據婆沙百五十三(十一紙右)然彼言外國師說。不言西方師。正理大同此論所說。而彼言西方師。不言外國。此外國之語通故。兩名互呼。如上詳述。然寶疏意。似此中西方‧外國以為同師。以但言外國反問。不擇兩師之別故。光師等不然。記云。外國諸師即是迦濕彌羅外印度國諸師。與西方師諸說意同故。今隨舉為問(已上記文)此釋本據元瑜。正理鈔云。俱舍中云外國師說。即印度諸國薩婆多師釋意同故隨舉。
終不解斯結跏趺坐。結跏趺坐者。惠琳音義八(十左)云。跏趺上音加。下音夫。皆俗字也。正體作加跗注儀禮云。附足上也。顧野王云。足面上也。案金剛頂及毘盧遮那等經。坐法差別非一。今略舉二三。明四威儀皆有深意。結跏趺坐略有三種。一曰吉祥。二曰降魔。凡坐先皆先以右趾押左股。後以左趾押右股。此即左押右。手亦左居上。名曰降魔坐。諸禪宗多傳此坐。若依持明藏經。瑜伽法門即傳吉祥為上。降魔坐有時而用。其吉祥坐。先以左跗押右股。後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於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仰安跏趺之上。名為吉祥坐。如來昔在菩提樹下成正覺時。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之印。是故如來常安此坐轉妙法輪。若依祕密瑜伽。身語意業舉動威儀無非密印。坐法差別並須師授。或曰半加。或名賢坐。或象輪王。或住調伏。與此法相應。即授此坐。皆佛密意有所示也(已上音義)今謂。准琳師說。左押名降魔坐。右押為吉祥坐。二坐有別。然婆沙論三十九(十六左)釋跏趺坐有多復次。降魔‧吉祥等總是此坐之德。非謂二德各有二相也。彼論云。問。諸威儀中。皆得修善。何故但說結跏趺坐。答。此是賢聖常威儀故。謂過去未來過殑伽沙數量諸佛及佛弟子。皆住此威儀而入定故。乃至復次住此威儀怖魔軍故。謂佛昔於菩提樹下對跏趺坐。破二魔軍。謂自在天及諸煩惱。故令魔眾見此威儀。即便驚恐多分退散。乃至大德說曰。此是賢聖吉祥坐故。名結跏坐。乃至廣說。
若有不許便違此文。惠暉此文為問答解。不順文勢非。
謂色纏有情等。纏字朝鮮論本及光記作廛。檗本正理‧顯宗‧寶疏作纏。朝鮮二論作纏。此本為善。惠琳音義四(九右)云。玉篇曰。城巿內畝義半空地。謂之廛。同第八(十四右)云。考聲城巿中空地也。玄應音義。一十五(五紙右)云。梵言阿縛遮邏。此云巿廛。禮記巿廛而不征。鄭玄曰。廛謂巿物邸舍也。廛居也。人所居也。方言。東齊海岱之間。謂居曰廛。舊云欲行。疑誤也。案。梵名行為僧塞迦羅也。
鄔陀夷經。婆沙百五十三(六紙右)曰。鄔馱夷是阿難陀共住弟子。唯識述記七本(七十六紙)云。鄔陀夷者。此名出現。日出時生故以名也。玄應亦同。此經本出婆沙百五十三。又大乘中引之議論。具出唯識述記七本(七十六紙)義燈‧演祕中。
經言具壽。舊俱舍云淨命。慈恩法花玄贊六(四十七紙右)云。慧命者。應云具壽。世俗之徒皆愛身恒之壽。聖者之輩並寶智慧之命。歎顯雙成故言具壽。單言慧命義即闕也。宗密金剛纂要上云。長老德長年老。唐譯云具壽。壽即命。魏譯云慧命。以慧為命(具如淄州最勝王經疏第一。彼云。言具壽者。具福‧慧二命。然舊翻者多云慧命。令顯雙成故云具壽。第一之四十左)。
斯有是處應知實知。此之二句共屬上段。下文亦同。然寶師疏分應知如實知以屬下文者非也。婆沙論文炳然可觀。何遲辨白。然歷觀寶疏顛末。雄觀泰‧光等說授文立理。多見學力。其如分拆句讀。易於領知淵旨。況又此色論文分為上下。幻學尚所習知。然寶師之有大識量也。迷至於茲何乎。豈唯此文而已。至下亦多(論九‧二紙左‧云總說有體等文。同卷七紙左。云內用士夫等文。又同卷九紙右。云次第轉增等文)顧者寶師觀心專注所詮義旨。不在能詮。或不屑文學。不熟篇章句字之法。故致斯錯。然句讀不亦易乎。如勝鬘經云。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說。即是一乘。無有二乘。二乘入於一乘。一乘者。即第一義乘等。若相宗慈恩。則經文中而方便說此句。屬下以為句頭。即為三乘真實證文。又花嚴賢首。則依此經文以立一乘真實。何者。而方便說一句。以為句頭也。文雖唯一。引為兩證者。蓋是為句讀不同也。句讀不易。於焉可知。
彼於現法意成天身光云。滿足謂無學果(已上)婆沙百五十三(十紙右)云。若先證無上正等菩提者。云何菩薩名滿學者。云何得盡智時。名善辨所作言意成天者。唯識義演八本上(三十八紙右)云。舊經論中云摩奴摩天。摩奴摩天者。此言意成天。若新經論云。末那摩。末那者意也。摩者成也。即是意成天意成天者。即是化生有情隨意而成故。即欲界六天。色‧無色界諸天。皆是化生。皆名意成天。若胎‧卵‧濕生。皆不隨意成故。然欲界雖化生有情亦名意成。今不取之。但取色‧無色界諸天。以欲界人天皆段食。今既云超段食天明知。超欲界生色界意成天中。演祕云。由經隱祕。大小乘解各有不同。取證亦別。故有宗云。意成天者是色界繫。故佛見訶沙彌所說。若經部計通無色界中。無色界中亦起滅定。故婆沙論一百五十二云。譬喻者說。或定慧具由斯無色起。無有色。有義。大乘者說。舍利子說色‧無色界名意成天。皆得起定。故佛便訶鄔陀夷云。二界八地如身子說。皆能現起。汝今云何將非想地為意成天。而不起耶。故今引證無色起定等義燈云。西明云。然大乘宗分成兩說。難陀等說。上界八地起滅盡定故名意成天。覺師子釋。第四靜慮已上五地起滅定名意成天。護法同第二釋者。準何得知。難陀通說。覺師子說唯上五地名意成天。若準雜集第九。覺師子釋四句之中。許第四靜慮重起。不言下三非意成天。豈善釋耶。若將護法同第二說。如何釋彼五十六文。於一切處皆得現起。若云少分一切。雜集不說唯言。
尊者世友問論中說。印土方俗。名為天授世親世友等者甚多。然同名多故。動致誤錯。光云。世友梵名云伐蘇密多羅。舊云和須密訛也。印度國名世友者非一。非是婆沙會中世友(已上)今謂。新譯大乘成業論亦引云世友問論。異譯業成就論(魏毘目智仙譯)云毘婆沙五百羅漢和合眾中婆修密多大德等。光師所擇的在於此耳。
故對法言。謂三界壽。發智第十四(十九紙右)之取意。
若爾三法應常無謝。光‧寶二師共判此文。唯為經部難。然麟師別分問答以為兩說者非也。
既爾此壽相續轉故。光有二解。寶意同第二解。
由三界業住時勢分。元瑜正理鈔九(五十三紙左)云。此廣述也。即經部計謂。三界業隨其所應引三界果六處并依。依即扶根及心所等。此所引果從始至終前能引後相續勢分。即此勢分說為壽體。彼勢分有相續決定。由彼相續有定限故。隨應住時爾所時住。如穀種所引芽等乃至熟時相牽勢分。箭喻例如。是故但於并依六處住時勢分。假說為壽。非別有物(已上鈔文)然正理師破經部義。光師作俱舍釋。寶師卻駁光師救釋。論主自評。以有部說為善。何用救為。寶破當矣。
有謂有行是德差別。唯識述記一末(四十四紙右)云行有二種。一念因。二作因。現比智行所生數習差別。名念因。即智種子。鑽擲等業所生勢用。名作因。行是勢用。十句。多說作因名勢用。念因名行。
住趣餘方急緩時等光記分為三時。寶唯為二。今謂。寶解為優。於住至中自有急緩。至非一位。以是總故。次下論(十五紙右)云。速遲墮落時差別故。可以准知。此一段文。光解約因明門。寶解約性相門。准唯識等。光解好矣。
有壽盡故廣作四句。瑜伽倫記一上(三十六紙)引上論文及對法論。廣辨四句。然寶師意。此論‧正理互無全是。亦不全非。今謂。寶師云此論亦無全是者。恐不精當。此論意者。第四句寬故舉二數。一狂橫緣。二捨壽行。此中雖舉二類。而非必謂捨壽行同橫緣死。實師有何所據為此配屬。光師引婆沙論順釋此論。此為詳正。
戲妄念天意憤恚天。義燈五末(十六紙左)云。准何得知。憤恚‧妄念在空居天。答。本疏已引文。又出曜論念品中說。昔佛在時。有空界天名歡樂過。猶極觀樂。從彼沒故來生此間。從喜噬天亦同此。既言空界天。明非地居(具如六十二見章及集成編)。
達弭羅嗢怛羅殑耆羅。玄應音義二十五(五紙右)云。達弭羅彌爾。此云攝受法(五紙左)嗢怛羅烏沒切。此云攝受勝。殑耆羅渠矜切。此云攝受恒沙。此皆人名也。元瑜正理鈔鈔九云。達弭羅等三人。如經中說。皆由業力。於嬰兒時。或投猛獸。或置曠野。或墜深坑。而不須逝。長者子耶合。即昔如來在婆羅痆斯國鹿野苑中轉法輪時。大長子名之耶舍。應感祥蔓。走赴如來路游尼連禪河。不為取溺。蒙佛告慰。善來入道。鳩摩羅時婆其人是鹿母之子。為大義所胠逐損之。首左車馬屢踐不損儀。頻婆羅王因出而見。收而養焉。後遂長大出家獲得。
相謂有諸有為等頌疏云。上句標章。下句出體。今謂。此約總相不加細簡。光釋為優。
於此經中所謂住相。寶疏釋意。答中有二。一不說住相。二住異合說。初不說中亦有二種。一為住相不令有情怖故。二濫無為有自相住故。慈恩唯識述記引此論文。分科亦同寶疏。光師大分為三。圓暉亦同。然觀論文。第二但用又字。第三別言有謂等。舊俱舍具云有餘師。准新舊文。光解不允。
如示黑耳與吉祥俱。舊言功德天‧黑闇天。具如涅槃會疏十七。又大日經義釋第四(四十一紙左)云。吉祥天女舊譯云功德天女。經文闕之(已上義釋)四卷金光明經云功德天女品。新譯最勝王經為大吉祥天女品。千手觀音二十八部眾(定深記)釋云。次言功德者。吉祥天女也。梵曰摩訶者大也。室利有二義。一者功德。二者吉祥。由此二義。量無識‧及伽梵達摩‧阿地瞿多等三藏諸師。同云功德天。餘諸三藏翻為吉祥。如文殊師利。或云妙吉祥。或云妙德也(已上記文)准此等意。其名雖別。體則同也。或可。二天各別。大佛頂儀軌云爾時功德天女‧大辨天女‧吉祥天女。嘉祥疏云吉祥天女及功德天。又不空所譯毘沙門天王經中。說吉祥天女印明。此天為多聞正所屬。又黑耳或言黑闇天。夜黑天亦言黑闇天。大日經具緣品云。并黑夜釋云。東邊作黑夜神。祕密品云。黑夜計都印。釋云。左邊晝黑闇后。以幢為印。所傳圖在質呾羅笈多后。藏品云。黑夜神是焰摩侍后(已上不同記說)。
此有生生等寶疏云。正理釋云。此中有言兼顯定義。意顯此有唯四。非餘。此謂前說四體本相。述曰。釋此同此論。釋有此論無。
諸行有為由四隨相。寶有二釋。於中初義為優。光解亦同。論文正意非為名故。
何謂功能謂法作用。若古薩婆多。作用功能眼目異稱。如婆沙說。若新薩婆多。作用必有功能。功能非必有作用。有寬狹故。如正理明。彼論十四(初紙左)曰。謂有為法若能為因引攝自果。名為作用。若有為緣攝助異類。是謂功能。如前已辨。一切現在皆能為因引攝自果。非壙現在皆能為緣攝助異類。謂闇中眼或有功能被損害者。便於眼識不能為緣攝助令起。然其作用非闇所損。定能為因引當眼。故由期作用‧功能有別。然於同類相續果生。有定不定。攝引勢名為作用。亦名功能。若於異類相續果生但能為緣攝助令起。此非作用。但功能。
謂如??雞其力亦爾。婆沙三十九(四紙左)云。問。何故生能生八法。生生惟生生耶。答。法性爾故。不應為難。如雞犬等有生八子。有生一子。豈應為難(已上)正理十三(十三紙右)云。問云。生性既無異。功能何有別。如受領納。性雖無異。而有差別損益功能。又本相‧隨相境有多少。如五識‧意識境有多少(五議唯一境意識了六境)惠暉云。如一弱人負一石物須一箇杖。人方能行。人能負物得杖方行。杖即人能擎。杖更不要杖。物喻本法。人即大相。杖即小相。況法可知也。
天愛汝等義是所依。若依大乘。瑜伽八十一(初紙右)云。謂契經體略有二種。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由能詮文義得顯(唯識述記一本四紙右)增明記上(十八紙右)云。解云。又義本影。如前已述。若依義理起其文者。義是所依。文是能依。若依言說了知義者。文是所法。義能依。今約後門故。云文是所依等。決擇抄上(十八紙右)云。章文是所依義是能依者。約能所依。義為所依文是能依。據能所詮。文為能詮。義為所詮。文為所依義為能依。今依能所詮。
然經重說表是有為。慈恩唯識述記(二未之初紙右)引重說文以為有部說者。應是誤也。光‧寶等師。皆云經部釋經。此解為正。述記云。此中應言有三有為之相。有為是所相法。有三之相者。即顯有為有三能相也。重言之有為者。此屬能相。顯法有此。體是有為。是緣生性。非如白鷺表水非無。亦非如童女相表法是善不善。不重言有為。疑表有為有。或表有為通善惡性。今為簡此。重言有為。又此之言即第六轉。是依士釋。故知。離法別有相體。非無異法可說之言(具如集成編辨)。
如童女相表善非善。光‧寶兩師釋童女相稍有差別。又唯識演祕二末(初紙右)舉二說中。第二如光。第一云。西域立法出逢童女表有吉祥。
謂金剛等而見相似。光有二釋。寶師亦同第二。
角犎故蹄尾玄應音義二十五(五紙左)云。犎胡妃封反。又音封。下又作碩。咽二形同戶孤。反脊上有肉。鞍如馲駝者曰犎。今有此牛。形小髆體上有犎是世。說文胡牛領垂下也。釋名胡在咽下垂者也。
即前異不成等。義燈三(六紙右)云。俱舍云。即前異不成異前非一法。若所異之法即前住所住者。異義不成。非前所住是別法者。即非一法今謂。義燈‧光記等皆迂矣。寶疏為優。
應知此中名謂作想。光記釋想。一取像義。一契約義。寶疏‧暉疏亦同。光釋作想。總有四解。前三約取像釋。第四就契約釋。暉疏依用第一‧第四。寶釋作想二解。第一含具光第二‧第三兩意。第二自立別義。於中彈光第一‧第四。今謂。﹒寶破不當。光第四靜就契約義而釋。不同第三。是故別為一釋。又第一解。名是所作。想乃能作。故言作想。所作是果。能作是因。今此名謂作想。是從因為稱也。寶師不得記意也。
句者謂章。正理鈔云。外典以數字為句。與章不同。此以詮義為句。與章相似今謂。元瑜約內外典令違。光師約方俗而釋。寶師約廣狹而言。又義林總料簡章(二十三紙右)云。梵云缽陀。此翻為跡。當古之句。句有二種。一集法滿足句。二顯義周圓句。如說不生亦不滅。不來亦不去。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此一一句義雖未圓。亦名為句。法滿足故。此當中道所說名。梵云縛(去聲)迦。此云言也。當中道所說句也。義周圓故。梵云缽刺迦羅。此云章也。章即章段。一章一段以明諸義。此無所當。梵云奢薩呾羅。此翻為論。總周一部立以論名。此四能詮聲為教體。此約般若燈論所說(已上章文)又依大日經疏云。句者梵云缽曇。正翻為足。聲論是進行義。如人進步舉足下足。其跡所住處。謂之缽曇。言辭句逗義亦如是。故同一名耳。決擇抄上本(十八右)。
或能辨了此章稱句。光有三解。頌心用此第三。實解不同。彼云。如說善能招愛果。刀能割物等。是此業用。寂滅為樂此是德也。三無數劫此是時也。相應謂詮諸法相隨順也。差別謂證諸法義不同也(已上疏云)善招愛果是用。刀能割物是業。業之與用寬狹稍別。又德者。字書云。德。得也。內得於心曰德。宗密曰。元亨利貞天之德也。常樂我淨佛德也。可以准知。寶解相應‧差別。此釋為優。光解皆局矣。
文者謂字阿壹伊等字。文字者。玄應音義二十四(十紙右)云。梵言??膳那。此言顯了。但以文能顯義故以代之。舊言味身或云字身一也。??音蒲眠切。案說文。昔蒼頡造書。依類像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孳乳浸多。也字生也(已上)慈恩因明疏云。便膳那為名句依而顯所表。顯有四義。一扇。二相好。三根四鹽。如次能顯風涼‧大人‧男女‧味故。故名為顯玄應音義二十四(十紙右)云。壹鄔等。烏可切下烏古切。此等諸字要藉助緣聲方圓滿。無別目故總謂無義之文也(已上)慈恩唯識疏云。惡察那是字無改轉義。定宜飾宗記第六(二十一右)云。若論字者。西方釋為無異流轉。且如阿字。於善惡等一切話中。並不改轉故云字。
諸有執名能詮定量。光有三釋。第一為優。寶意亦同。
為由語顯為由語生。有二外道。相諍生‧顯二義。具如因明及唯識疏所明妄計。此中生‧顯類例可知。
又父母等立子等名。光‧寶所解稍有不同寶解為優。第一以異世破。第二以隨意破。光解疏文。
然世尊說及文生者。婆沙十四(十七紙右)曰。如世尊說。欲為頌本。文即是字。頌依於名及造頌者。此中欲者。是欲造頌欣。喜愛樂。為頌本者。此欲是頌因集生緣。文即是字者。巧便顯了故名為文。此即是字無轉盡故。此即顯示能顯頌文以字為體。頌依於名者。頌是假有。依文而立。亦依文句。且說依名。此中依言。如林依樹。及造頌者。思惟觀察作諸伽陀。名造頌者。頌依造者。如蛇依穴。水依於泉。乳依乳房。與依名異。
毘婆沙師所能了故。婆沙十四(十七紙左)正理十四(二十一紙左)說名句文各有三種。具如二論。然光法師解多名身有三義別。於中第二同寶師解。然不說所由。寶師並破三解。甚有義理。
此名身等然不可說。寶疏云。舊婆沙有四說兩重評文。初二說。一云隨語。一云隨身。評取隨語。後兩說。一云欲色界。二云通無色。評取前說(已上)今撿新舊婆沙。並有兩重評說。文有具略。義無異塗。寶師云舊婆沙於初二說評取隨語者。大違論文。彼論隨語有二說別。一欲界初禪。一通餘三禪。評曰。前說者好。又隨身亦有二說。一二‧三‧四禪。一通無色界。評曰。前說者好。論文無有一處評取隨語。於隨語‧隨身各有二說中。評取前說。此是評簡前說。非評總說。新論全同。對文可知(舊婆沙十一。紙左新婆沙十五。初紙右)。
又名身等非所顯義。惠暉云。非所顯義者。若所詮。三界皆是所詮義。若就所詮義。即通三界攝也今謂。此釋未可也。此文唯明不通非情。非約界繫故。
阿毘達磨俱舍論指要鈔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