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俱舍論指要鈔第七

       輸入者 黃紹亮

分別根品第二之五

四種緣。麟云。謂前六因無經說故。所以許。今之四緣經說故。所以言說。故即四含經說也。
六因內是因緣性。光師引婆沙論。以為此論同彼後說。以此論云除能作因五因因緣性故。又寶師意。以初說為正。故云。今詳。二說相攝(是第一義)為善。又會顯因緣別立以為有餘之說。又光法師廣陳體用攝義。實師大破。且以前後論文為證甚義理。又麟記會不義云。有通云。因之不障不障果生。緣之不障不障果長。故知。因緣義必差別又光師釋五因婆沙文。寶師大同不破。解釋更精於光師記。
唯執同類相續者說。光云。此述相似沙門義。然唯識述記五本(十六紙左)言著名沙門義。同七末(五三紙左)言相似沙門義。言異意同。唯識義演云。著名沙門者。非真沙門相似沙門也(已上)今謂。義演謬也。相似沙門者。妄計相似相續法故。故言相似。從境為名。非從身為名。又著名者。泥名忘義故言著名。與彼沙門施其名。或言相似沙門或言假名沙門不同。婆沙第十(七紙右)云問。前後剎那心所法。或多或少。云何等。如欲界心所非色界。色界心所多非無色界善心所多非不善不善心所多非無記有漏心所多非無漏。如何可說此緣能引無間法耶。答。依事等說。不依數等。故過。若一心中有一想二受等者。可不等。以一心中受等心所隨所應生各惟一。是故等。問。為心但與心。受等但與受等作無間緣。為不爾耶。相似相續沙門說曰。心但與心作無間緣。受等亦爾。各與類作無間緣。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若必爾者。善心還生善心不善還生不善心。無記還生無記心。還生心。恚心還生恚心。還生心。如是便無究竟解脫(已上論文)言相似相續法者。婆沙第八(一紙右)云。問。何謂非常。答。諸有為法。問。何緣外道計彼為常。答。二緣故。一諸色法相相續故。二見心心所法憶本事故。諸色法相續故者。謂外道見老時色。似小時色。見今日色。似昨日色。便是念。即小時色轉至老時。即昨日色轉至今日。見心心所法憶本事故。謂彼外道見小時所作所受。老時能憶。見昨日所作所受。今日能憶。便是念。老心心所法即小心心所法。今日心心所法即昨日心心所法。二緣故。彼外道五取蘊妄計為常(已上論文)准上婆沙。兩名由致炳然可知。義演不原根本。妄為會釋。故致紕繆耳。
應言亦如是決定光記云。問。一剎那眼根。唯與一識為依。亦通與識為依等(云云)今謂。一剎那根通發識者。此有二心並起失。根增上文。此約前後。不可為難。又非擇滅文。不生。其相難顯故設言之。非謂有識必俱生
論曰有作用故。寶云。然此二因緣得兼二。尋其理趣。住滅取果現在故。若住別時。滅取果。應非是現在寶師此釋本據泰疏。泰云。若如師釋。住‧異‧滅三相作用故。滅相時攝現在盡。若如婆沙師攝。三相前後作用滅相用時異用息。如前四相中說。據用究竟時。但言滅時。若據少分。亦通異今謂。泰‧寶二疏未允以光解為正。
增上緣一切無遮。泰云。諸師釋增上緣所作因故。通三世無為。於一切無遮。今不然。前明二因滅遮生時。三因生遮滅時。無間緣於生遮滅時。所緣緣滅遮生時。今增上緣生滅位皆能與果故。言一切無遮。故正理論云。其增上緣生滅位皆無障住。故彼作用無障一切無遮
非天次等故。等通天。故光云。天等等取我等。次等等取無義理等。疏亦同。
論曰餘一切法。光‧寶兩師釋所緣緣俱生各引婆沙理。於中光釋二論義差別婆沙不具。不具。寶師雖引二論。不辨其異。
自在天我勝性等。自在天者。唯識述記七末(五八紙左)云。舊言摩醯首羅。今應言莫醯濕伐羅。即大自在也。華嚴音義曰。摩醯者。此云大也。濕伐羅者。自性在也。有云。摩訶。大。濕伐羅。自在也。若訶字加藹點。音作醯計。合上摩是大義也。伊合下句是自在義。如嚩路枳帝濕嚩囉譯云觀自在句義鈔)名義集二(八紙左)云。大論。此云大自在。正名摩訶莫醯濕伐羅等。今准或說。摩訶二字恐添蛇足。考智論(第二卷五丁)云。如摩醯首羅天。泰言。大自在八臂三眼白牛(已上)玄應音義五(八紙左)云。播輪多亦作波輪。此是塗灰外道奉事摩醯首羅天者也。般利伐羅句迦亦言簸利婆羅闍迦。此云普行。事那羅延天。具如音義
故樂達羅。大日經疏(十之四紙)云。嚕捺囉所化身。是摩醯首羅化身也。亦名伊舍那。又烏芻澀摩儀軌摩醯首羅真言曰。嚕捺囉也(同疏五二紙云。經中下文更有嚕捺嚩。即是商羯羅忿怒身。又攝大軌說嚕馱羅曰。鬼首舍尋那。又觀自在授記經曰。伊舍那鬼神主八紙左)具如梵綱辨斷中述。憬興云。大自在千名中一名。謂劫初時。大梵天王聲明論。於諸法中。一一法上制立千名。後天帝釋廢其九百。唯存百名。復於後時仙人更置十名。今言骨璅者。十名一名也。又唯識演祕云。按是婆菩薩外道小乘涅槃論云。摩醯首羅論師如是說。果是那羅延所作梵天是因。摩醯首羅一體三分。所謂梵天那羅延摩醯首羅。地是處。主是摩醯首羅。於三界所有一切命非命物。綿是摩醯首羅天生。摩醯首羅者。虛空是頭。大地是身。水是尿。山是糞。一切眾生是腹中虫風是氣。火是暖罪福是業。是八種是摩醯首羅身。自在天生滅因。一切自在天生。從自在天滅。涅槃。故自在天常。涅槃因。又傳釋云。彼宗自在三身別。謂法‧報‧化。彼說。報身居色天上不來下生。狀似世尊受用身也。其變化身隨形六道教化眾生。然說。多住雪山北面。或在海末剌耶山頂。法身此論在敘是。光記七(三紙左)云。又解(神泰云。真諦三藏說)塗灰外道說。自在天出過三界三身一法身遍充法界二受用身。居住色界自在天宮。即佛法中說摩醯首羅天三目八臂。身長萬六千踰繕那三化身。隨形六道種種教化瑜伽倫記亦同。
於中云何互為因緣慧暉云。自即四大四大。所造望所造。他即四大望所造。所造望四大也。
何等為五等。若大乘。與此不同。雜一云。種為生‧依‧立‧持‧養因義。即依五因為造。生者即是起因。謂離大種不起故。依因即是轉因。謂捨大種所造色功能別處故。立因者即隨轉因。由大種變異能依造色隨變異故。持因即是住因。謂由大種所造色相似相續生。持令不絕故。養因即是長因。謂由大種養彼造色令增長故具如大種造色章等。
俱有因非餘造色。疏云。俱有因者。謂隨心轉二業七支表。展轉為因。今謂。簡不隨心轉以別解七支表非展轉相生為因故。非餘造色者。婆沙七(八紙)云。即四大種所造有多極微云何展轉俱有因。對法者說。有對造色展轉相望無俱有因。許則便違對法宗義
所造於大但為一因。麟云。問。前言一因法。今何復言一因耶。答。此且約所造。望大種一因。非謂大種起但因由一因故不相違
為依下防彼退故。疏云。色界染心欲界善謂入定如是願。我定起下地善心。不起染污此願故。彼染污定。所逼惱時。從彼染污下地善。為防退故。是則色染生欲界善也。
學無學麟云。初無漏必是善心故此二心不能生染。
及除無色無記疏云。於十二心中。唯除無色無記心。以無色界有異熟無記心。夫異熟不許異地起故不生也。
謂餘欲善及覆。麟云。謂從彼定出不生欲界善心。以極遠故。許生欲染者。約續生說。又不無色發通故。不生無記心。餘可知。
色界色界染。疏云。及色界二生彼染心。麟云。防善。生是染。
云何分此為二十心。若大乘唯識義燈第六。依顯揚入明二十心相生。與此不同。
四通果心。若大乘了義燈六云。欲界變化心。從相似說。實是上界故。六九云。如色界欲界變化心。即從色界善心無間欲界無記生。又說此欲界者。當是彼影像類故。非自性故。准此據實。欲界變化心。非欲繫故惠暉云。通果即解脫道欲界未至定斷欲第九品惑之道)中慧。從通果發此能變化心。名通果。通果之心也。光云。以天眼通即是通果心故。若言變化心者狹。若言通果即寬。
工巧處工巧事故。惠暉云。上界無身工巧有工巧。此約身工巧無也。
如是二為二十心疏云。如是二為二十心。謂欲界八。二善‧二染‧四無記心也。色界六種。前八心上除不善‧工巧二也。無色界四。於前六上更除威儀‧通果二心也。兼學‧無學故成十。
威儀路等三十二處境。婆沙十六八紙右)云。處說威儀路及起威儀路威儀路者。謂色‧香‧味‧觸四處為體。起威儀路者。謂能起彼意‧法二處為體。眼‧鼻‧舌‧身四識是威儀路加行。非起威儀路意識威儀加行。亦是起威儀路。又等四識能緣威儀路。不能緣起威儀路意識能緣威儀路。亦能緣起威儀路有餘此所引意識具能緣十二處(工巧無記亦同此文)今謂。泰‧光‧寶師並言。此論同婆沙說。泰師引婆沙文合釋此論。光師別分三類。屬當論文。解釋似精。未得論旨。寶師舉兩說殊。不辨別釋元起何處。今於六識分別起緣及正發加行等殊。以申單復。婆沙‧此論文旨明顯。且起緣相對而言。則前五識唯緣非起。第六亦起亦緣。又正發‧加行相對言之。五識加行非發業者。第六正發亦是加行。然婆沙此論意。四識‧五識雖非正發威儀‧工巧。然許通加行心。既許四識‧五識與發威儀‧工巧者為加行方便。則四‧五識亦與起名。何有巨妨。例如下論(第八之七紙)意說。中有名起不得生名。然死有無間中有起時。生方便故。亦生名。是故論文言加行亦通四識‧五識。然光師云言威儀加行亦通四識者。據緣威儀路者。此不得論旨也。唯為顯示緣威儀路。則何添加行行之言。此四識等與唯緣威儀等非威儀加行者不同。故此言。又有餘師所引意識者。此顯二無記後起意識。非起威儀正發與加行者。光師云言威儀路心通十二處者。據似威儀路者。此亦不然。今言所引意識者。唯局威儀後起意識。何通一切六識。此不得有餘師意也。又寶師云與後師別者。唯緣四境五境威儀等心。後師兼十二處者。今謂。此釋唯明所緣境有多寡。不明其所以然。何足為辨別耶。然有餘師與前不同者。前師約加行根本者為說。後師唯約後起為釋。前通六識。此唯第六。前通加行根本。後唯後起。其所以境有多寡。蓋為此也。寶云。威儀多依路故。工巧多處故。瑜伽倫記上(三十紙)亦用此釋。今謂。寶師釋路為不可。又釋處字云。多依壁等處起故。此約身工巧不應通工巧。麟破當矣。又元瑜理鈔。路處二字並為所依義。所依威儀工巧即是能依。光有二釋。瑜伽倫記上(三十紙)亦引此二釋。初解同理鈔。第二為優。疏亦同第二。
勢力劣故加行善心。光‧寶異解。以實為優。總別標結符文勢故。
若爾有依以極遠故。論主破第三說。此三說中。光師。第一為正。第二半是半非。第三論主破了。寶師意。通取二說為正。以論主唯破第三故。以初二不違婆沙故。寶師會有理。
由起惑退故名得六。疏云。解云。此惑退者。此據色界煩惱後時起欲染退也。正起欲惑退退染心時。欲界不善心。兼色界心。此時總得也。界退還者。從無色界退來生欲界受生心中得欲界二染兼色界染心也。無色有覆及學心者。論云(云云)解云。由起惑退者。阿羅漢果欲界惑退。正起欲染時。無色有覆及學心也。
有餘於此無記無記。泰‧光‧寶三師皆云雜心師說。具如雜心論第九(十紙右)雜品。略而引之。彼頌曰。若得九種法。當知污心。善心得六種。無記無記長行釋第三句善心得六種者。善心中得六心。欲界隱沒無記色界善‧不隱沒無記無色界善‧及學‧無學。此亦通說非一時

阿毘達磨俱舍論指要鈔第七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