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俱舍論指要鈔第八

    輸入者 黃紹亮

分別世品第三之一

分別世品。寶疏疏具云世間品。舊論亦同。光記唯云世品。理‧顯集並言辨緣起品。此品次第光寶辨。
此上七處。惠暉云。此上者。所在欲界上亦有情處勝名上。後釋勝也今謂。前為勝後釋非也。下長行云此欲界上。何為處勝名上。色‧無色相對而論。後釋可然。今者色相對而論。前為勝。
地獄等四是名欲界。疏云。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具。義翻為地獄。以有獄故。非正翻也。麟云。言捺落迦玄應音義云。捺落迦。捺奴葛切。受苦處也。或言那落迦。受苦人也。此云不可樂。亦云非行。謂非法行處也。或在山間。或大海邊。非止下。言地獄者。義翻也。又云那落迦。亦言那羅柯。亦云泥囉夜。舊言泥梨耶斯。梵言楚夏耳。此譯四義。不可樂不可救濟。三闇冥。四地獄。經中言地獄者。義也。所以仍置本名)此云苦具。亦云不可樂。亦云非處。故婆沙。問云。何故彼趣名捺落迦。答。是那落迦所趣處故。是中有那落迦故。名捺落迦。言那落迦者。理云。落名人。迦惡人多造惡顛墜其中。由如是說。名那落迦趣。或近人故。名那落迦。造重罪人。速墮彼故(准上兩名。捺落是短聲。總談彼趣。那是長聲。別顯所有。然今章中但一名耳)慈恩唯識疏。捺落迦者。此云苦器。受處也。那落迦者。者。故二別也(法花玄贊亦同)。
五樂變化天。玄應音義四(二云紙左)云。
變化天。五孝切。但此天雖有實女。於變化愛著。於男亦爾。故以名焉。舊言樂天。音洛。失之久矣。
贍部洲。下論云。於此地(阿耨達)側有。贍部林。樹形高大。其葉甘美。依此林故名。贍部洲。或依此果故立洲名。華嚴音義云。贍部樹名。阿耨池南大樹。名贍部。其葉上廣下狹。南洲似彼故為名。染部捺河西域河名。何近其樹。金出河中。或閻浮果汁點物成金。因流入河。染閻浮檀金。其色赤黃更帶紫真氣也。瑜伽倫記一下(十紙)云。贍部樹者。世云。於此樹下有閻浮檀那金。聚高由旬。以此勝金閻浮樹下。是故從樹為名。一切閻浮檀金從此得名。麟云。贍部洲者。此土無相當故不翻名。今謂。玄應音義云。閻浮者。從樹為名。舊釋云穢樹。提者略也。應言鞞波。此云洲(云云)惠暉云。舊云閻浮提者。提者河名。即無熱四河中一數名拔提河。河中有金。名閻浮壇金。河邊有林。果大如八石甕。新譯取樹名。贍部洲也。今謂言提者河名者。誤也。提者鞞波之略。此翻為洲。何云河名。附會之甚矣。又疏云。贍部洲。此洲南邊有贍部樹(已上疏文)然准下論文(一之五紙)及正理論(三一之五紙)無熱池側有贍部林無熱池已在此洲此邊(下論云。此贍部洲。從中向北三處各三重黑山。有大雪山。北有醉山。雪北香南有無熱池)。何言樹在南邊。冠註等會云。此據舊論故。毘曇云。樹在此洲之南(已上冠註)今謂。考論無如是文。彼論亦言在北洲之北。立世阿毘曇論真諦譯)第一(七紙右)閻浮提品第二云。佛說比丘。有樹名曰閻浮。因樹立名。名此洲地曰閻浮提。此樹生閻浮提地北邊。在泥民陀羅河南岸。廣說樹相。
西貨洲。玄應音義四(一紙右)云。西瞿陀尼。或云俱耶尼。或作瞿伽尼。瞿此云牛。陀尼此云取與。以彼多牛。用牛巿易。此間用錢帛等也。麟云。因高樹下一寶牛為貨。易處故以名焉。起世經云。斤提樹一石牛高由旬。以此因緣名瞿陀尼。
器世界欲界攝。麟云。准此至風輪。即過有情界也。又對趣辨者。趣有情。界通非情。即界寬趣狹也。又舊譯翻言盞世間。譯者昧義故致此錯。
無煩天理‧顯宗并光‧寶疏皆作繁字。疏同此本。故惠暉云。煩者。上五天皆名煩。唯聖居故。以在煩首故。正理論作此繁字。或名無求。不求無色定故。亦名淨居下地煩惱已斷名淨。淨身所居名淨居也(已上惠暉)。
迦濕彌羅但有十六。古人作頌云。十六八天大梵無想故。如次薩婆多部‧上座部。今謂。此頌本據圓暉圓暉一迷其方已降。後追遵者不少。今考小諸論。所立名數異同。初小乘色界十六處者。論云。是迦濕彌羅國論師說也。光‧寶等云。是婆沙義。寶師云。理亦以十六為正(已上疏文)是故顯宗頌及長行。與此論‧理不同。彼頌曰。此上十六名色界。於中初二‧二‧三三。第四靜慮八。長行准知。又說七處。是乾陀羅國諸師說也。光云。論主頌中述西方師義說有七。故婆沙云。西方師色界七。光‧寶並引一(三紙左)云。有餘別說七處名。初靜慮中總立二處第四靜慮無想。又說八處者。是室利羅多說也。光‧寶並引一(四紙)云。上座色界八處。上來所明小乘異說。次大乘宗亦立八。然有差別。雜集第六(初紙左)立十八天全同室利羅多。以具開梵天無想故。又瑜伽第四(三紙右)雖復數有八而名體不同。以無想天即廣果攝別開大自在天故。故與雜集及室利羅多不同。略纂第二(二紙右)釋云。色界八處者。三定各三。第四定八。無想天即廣果攝故不別說。并大自在天故成八。唯識義燈六本(八紙左)云。然自在宮非淨居攝。瑜伽第四云。色界之中處。無想天者廣果天攝非別處所。即云處。復言無想廣果天攝。故自在宮非五淨居。若淨居攝。處應七非八故。又本業‧仁王等經說八梵天。其名體并處與諸論不同。孔目二(八)云。此三界中大分天位有八。欲界六‧色界八。離廣果天無想天八。無色有四此中義想名數塵細并皆不同。當知一乘三乘小乘等義並皆差別(已上孔目)然大乘置而不論。小乘宗中。圓暉師等言上座部十八天。此誤解上座之言以為二十部中之上座部故也。慈恩‧光‧寶等皆言理所言上座室利羅多上詳辨。又不知八是室利羅多所立故。卻以七為部宗所立婆沙七是西方師說。西方師者。即乾多羅國諸師也。乾多羅國雖復部宗。然多是有部論師也。婆沙此中云西方師說。此有部宗中異說。宗謂部。是故理但言有餘別說。不言他部。雜心第八(三紙)云。北十六處說色界七等。此唯舉有部不舉他部八說。元瑜師等亦言西方師有餘師上詳述。然圓暉等言部計亦是誤也。小兩乘宗致區別。然泛漫無簡雷同為一。或云大乘亦立八。或云瑜伽全同。致使幼學迷於岐路。伽他有言。獸歸林籔法歸分別。故為點示。
非想非想立世阿毘曇論六(六紙右)曰。云何第四非想非想入天。非想者。細故非前七定故說非想。非非想者。無想定無心定此兩定名無想定。同無心故。今則心故。名非非想定。因於此定業所生故。說非想非想入。林章(四未)云。不同彼有粗想故。非想。仍有唯此極寂靜心在故。云非想非想者無也。非全無想故。
謂於是處中起故。疏解云。謂於是處得定者。謂隨何等洲修得無色定處也。即於修定終受無色界後時從無色沒生色時。還即於過去修得處中起故。明知無色無方所也惠暉云。謂於是處得定者。即欲‧色二界無色定處生。又受無色界畢。即於是處中起故。准疏釋。即於過去得定處中起。名即於是處。若取得定處。豈無色界生經二劫無行動等也今謂。本據光記。然疏局指得定之處。其語有失。故有來難。光記有二釋。然從欲‧色界生無色時。是能生。無色是所生。從無色界還生欲‧之時。無色是能還。欲‧是所還。然能所還是有方所。能還所生乃無方所。若不約有方所。則無方所何由得顯。是故言於是處等。如言心滅。於肉團無形相。不可指示其所滅處。此由煖盡處心亦隨滅。寄煖盡處以示心之滅處。心法之滅豈有方所。可以准知。
如胡椒飲金剛環。舊俱舍云。譬金剛耳蟷及珍黎遮飲。
邪命外道舊論云。乾子。泰疏云。尼犍子裸形邪命外道。惠暉云。邪命外道即是舍利弗舅。唯識述起一末(八九紙左)云。尼犍子。今正翻云離繫。亦云無慚。即羞也。離三界繫縛也。以其佛法毀之曰無慚。即無慚羞也(已上記文)玄應音義五(八紙左)曰。離繫亦云不繫。梵言乾。亦言泥犍連。其外道拔髮所貯蓄。以手乞食隨得即噉食也(已上音義離繫不繫等自稱之名。邪命無慚佛法毀責之名也。
三界中說有五趣婆沙百七二(四紙左)具解五趣名。一行云。毘婆沙說有五道摩訶衍人多說六道。又度論十(三四左)云。佛亦不分明說五道。說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說。婆蹉佛妒路部說有六道(三四云婆蹉佛妒路此云犢子)同論三十(四紙左)云。問云。阿修羅即為五道所攝。是阿修羅非天非人地獄苦多。畜生形異。如是鬼道所攝答曰。不然。阿修羅三十三天等。何以故。或為諸天所破。或時能破諸天。如經中說。提桓因為阿修羅所破。四種兵眾入藕根孔以自藏翳。受五欲樂與天相似。為佛第子。如是威力何得餓鬼所攝。以是故。應有六道乃至)問曰。經說有五道云何六道。答曰。佛去久遠經法流傳。五百年有別異。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說五者。於佛經迴文說五。說六者。於佛經迴文說六。又摩訶衍中法華經說有六趣眾生。觀諸義意應有六道。復次分別善惡故有六道有上中下故。三善道天‧人‧阿修羅。惡有上中下故。地獄畜生餓鬼道。若不爾者。惡三果報而二果。是事相違。六道。於無違四紙左)又曰(同卷五紙左)法華序品曰又彼士六趣眾生。又方便品曰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麟云。問。素落何趣攝。且釋名者。素落是天之異名。阿之名無。以多諂誑無天行故。名曰非天。不仁亦名非人瑜伽佛地論說為天趣心鬼趣攝。正法念經是鬼畜趣伽陀經鬼‧畜‧天三趣。或云羅睺阿修羅師子畜生趣攝。慈恩師依瑜伽佛地為正。婆沙評為鬼趣攝。雜解亦同。又云。亦不同立為第六趣無經說故。
類足論。類足論第三(八紙右)至第五(十紙左)中有隨眠品。
趣謂所生是所往。若大乘中有亦立趣名。唯識第三云。或諸趣言通通能所趣。諸趣具亦得趣名。述記云。業惑中有是能趣故。何故能趣亦為趣。趣是所趣。業惑中有相從名趣。
即於三界識住有七。惠暉云。七識住更狹。於五趣中取人天二趣少分七識住。故云即於三界五趣中也。
彼由義異或身。光‧寶不同。寶解為優。
眾彼同分內。光‧寶不同。光解為優。想一之義誰懷疑貳。寶師此為引證。不符論意。
彼天顯形名身一。若大乘瑜伽十六云。梵天已上更有王(已上論文)梵天有王眾別故行諂誑。上已辨。
部師說故想異。此部義同瑜伽論四意。
初靜慮中故言想一。二(八紙左)云。初靜慮中。由染污想故。言想一。以於非因起戒禁取執為因故。第二靜慮二善想故。言想異。由等至二受交參而現前故。
謂彼所繫是名識住。寶云。此中說識於處總樂住故兼取識也。非如四識住唯取四蘊也麟記引此文已問云。即取五蘊何獨言識。答。以強故。從強立目。今謂。此答非也。然七識住總取五蘊者。此明識之所住。非明以住。識是能住蘊乃所住。於其所中兼取識蘊。不同四識住中除識。是故五蘊七識住。此中標識。識之所住故言識住主釋也。非謂從強標名。婆沙百三七(九紙左)云。問。何故四識住識住七識住中識是識住。。
答。由別因故立四識住。由別因故立七識住。謂有法所乘御與識俱行親近和合。立四識住。識望於如是事故。不立在四識住中。若與識為因為果展轉相資。立七識住。識望於如是事。是故立在七識住中。
謂諸異生無色處。疏云。於第四禪雲‧生‧廣果三天通七聖居。凡夫。求無想。若是聖者。樂慧求入淨居。樂定者無色。又云。上流有二。一者有雜修即樂慧也。二者無雜修即定。若雜修者。究竟無雜修者。能往有頂
如是分別有情居。寶云。九有情居非經所說。因釋經中說七識住故便釋也。今謂。此謂非也。見此論文。兩種識住並經說。標有情居。無標契經。是故寶師言非經說。然今撿婆沙百三七(三紙)云。
問。何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四識住七識住九有情居。而不廣分別。亦不明根。今欲廣解并顯相攝作斯論從此已降廣明四識住七識住九有情居。其三段中。一一皆初標契經說。明知九有情居是經所說。然此論不別標舉者。乘七識住更加二住故。非謂非經說。故經大乘義章云。九眾生居如經中說。何故者。為外道想計故也。有諸外道想計眾生以為神我。擇善而居。為破之故。說斯九是眾生非我居也。
生眾卵玄應音義云。口角切。吳會間音器。卵外堅也。尚在卵中謂之
鄔波世羅生從鶴卵。泰云。世羅翻為山。鄔波世羅翻為小山。鶴鳥於山。鳥生二卵。卵出人。故從山為名。
鹿母所生三二子。度論第八(五紙)云。人道卵生者。如毘舍佉彌伽羅母三二子。夾注云。毘舍佉母人生二卵。卵割生三二男。皆為力士彌伽羅大兒字也(已上論文)具如涅槃以‧賢愚經五分律等。光云。鹿母者。是毘舍佉月星名。從星為名。此云長養。即功德長也。寶疏亦同。麟云。謂春長。今此夫人功德故。為名。惠暉亦同(西域記二。三紙。云。如來聖教歲為三時時。雨時‧寒時也。或為四時。春夏‧秋‧冬也。春三月。謂制呾邏月‧吠舍佉月‧逝瑟吒月云云。又依婆沙論及下論文。吠舍佉。即正月黑半月白半)。又玄應音義九(四紙)云。毘舍佉或云鼻奢佉。此譯云別枝。即是五宿。以日所值宿為名也。案西國多以此為名也鹿子母梵言密利伽羅。此云鹿。多此云母。跛羅婆馱。此云堂。亦言殿也舊云伽羅母堂者訛略也。又慈恩彌勒上生經疏上(四十六紙)云。梵云毘舍佉。此云黑鹿。因兒得稱名毘舍佉母因明周記云。此云鹿子。今母從子以立其名名鹿子母。冠注云。今謂。從星為名。未詳所據。如基師云。此日黑鹿子。則是本子稱非夫人目。或以子長養德故眾星為名。亦母從兒見得其名歟(已上冠註)顧者。纔解人名。異說紛紜。無知適從。況又論淵旨。學者迷岐。不亦宜乎。叔世學人不原本根。從拘枝葉。豈唯不知真說而已。卻是其誤而排其正。如冠注解之類是也。然光‧寶等意。毘舍佉者。月星名。翻為長養‧以況夫人德用。若玄應意。翻為別枝亦為夫人日所植宿。與光‧寶不同。今謂。玄應所解應然。以言西國多以此為名故。(薩婆多論二。十左。云。凡世立字各有因緣。一以宿命名字即以為名。二以星宿立字。三因緣立字。如順提那。以無子因緣故。字為續種。四因德立字。律師。因以知律律師。如阿毘曇師。如三藏師。是因德立字。已上論文。准此論文。毘舍佉名。是四種中第二者也。賢愚經八。九左。云。天竺作字二種。或依星宿。或變異。相師便問。懷妊以來有何變異。其父答言。此兒之母素來忌惡順。不慈惠。自懷妊來心性改異。矜憐苦厄。如母子。志好布施有貪惜。乃至當為立字號。摩訶闍迦樊。此言天施)本邦亦此類。如伊勢寅歲和尚‧洛北鳴瀧酉酉堂者是也。又恩師翻毘舍佉以為黑鹿。恐應是誤。智論毘舍佉彌伽羅母。婆沙毘舍佉鹿子母。是故玄應‧光‧寶等皆翻彌伽羅為鹿也。若慈恩所解。則婆沙過。以梵音漢語繁冗相呼故。又彌伽羅以何聲譯。然冠注者不覺慈恩深為信遵。以故遲疑諸師以毘舍佉為星義。又卻認毘舍佉以為兒名。此即向所謂是其誤而排其正者也。今引三藏正文以為龜鑑。立名差別因緣準而詳焉。立世阿毘曇論第一云。毘舍佉優婆夷鹿子母五分律云。毘舍佉婿名鹿子。鹿子敬毘舍佉猶敬母。時人遂毘舍佉鹿子母賢愚經云。此是波斯匿五弟曇摩訶羨女也。羨昔因罪逃奔得刃尸利國。便於彼土安家納娶兩此女。此女辯才智慧。後嫁舍衛國梨耆彌大臣第七兒為婦。波斯匿王聞其智辯即拜為王妹。後生二卵。卵名出一兒。顏貌端嚴勇健無雙。一人之力能敵千夫。毘舍佉信心開解請佛及僧。說法。合家得須陀洹道。後為說法阿那含道。於優婆夷中。智慧辨最為第一
般遮羅王。光云。唐云。執土今謂士字形誤應是五字。寶疏‧及玄應音義瑜伽倫記上(八左)等皆同○慧琳音義八(三)云。般遮羅。上半安反。梵云般遮唐云五。數名也。羅為執。此乃國名之美稱也。言彼國王性多慈愛。縱有犯死形者。不忍殺之。但縛五體送壙野山林。時人喜之。因為國號也。
菴羅衛等。別有奈女經。經中具因緣菴羅衛者。正云菴沒羅或菴羅婆利。擊曰。此云奈也。維摩略疏云。又翻云難分別樹。其果似桃非桃似。奈非奈。故云難分別玄應十六一紙右)云。舊言菴磨羅亦作阿摩勒。皆訛也。葉如小棗果如胡桃。其味酸而且甜。堪入藥分。
如龍揭路荼等。四生。如阿含正法念‧炭等經。光云。揭路荼。此云頂癭。疏亦同。頂字恐應頂字形誤。字書云。癭頸瘤也。華嚴音義云。此云吐悲苦聲。謂此鳥凡取得龍先內嗉後吐食之。其龍猶活出悲苦聲也。或云大嗉頂鳥。謂此鳥常貯龍。於嗉內其頂益粗也。
胎生大利故。此段分科。光‧寶不同。寶解為優。符文勢故。
外種故。麟云。後不留大種身也。以離根識為外。
生謂當來建立生名。次下(七紙右)論云。或誰不許中有是生。那落迦名亦通中有死有無間中有起時亦得名生。生方便故下寶疏云。經言無間即生。生中有也。中有是生方便為生。從生得名非剋性也。若就自性為起。如前廣說
有餘部說故無中有大乘義章八(三紙)云。四有之義出何。含經。生死果法不無故為有。有別不同。一門四。乃至中有相隱。定其有無論不同。毘曇法中中有成實法中一向是無。大乘所說有無不定。上善重惡趣報速疾。則無中陰。如五逆等。餘業則(據涅槃經中有有無皆不解意。明一對諍論)又瑜伽倫記上(四二紙)。若順憬師云。乃至中陰經云。無色中陰如來者。釋是大眾部經。不勞會釋。今尋正理論三卷元瑜釋云。有餘師執。無中有。即大眾部上座部地部立無中有。與前師言似如矛楯。勘異部宗論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本同義都無中有述記三)又宗論云。其地部本同義中有。記云。實無中有乾闥婆等是作樂神。引七有經如俱舍說(述記二)。
頌曰及五七經故。然顯宗論此頌大異。又第七句說有二字改為聖說。然長行中引七有經亦同此論。又舊論云。由經(七有經)乾達縛說五(五部含經)行(七種賢聖行)經。故此論言說者頌七有經。然疏略七有經。故正文云。不舉七有經違論及光記
上互見分別。麟云。謂水處但可容一岸之影。今既二影重現。故是假。以一人能見二影故言互見。
然曾見鏡謂二並生。麟云。將鏡置屋簷下。有外之光像現於鏡面。屋下即影也。惠暉云。影中鏡鏡中光。色既與影處生故。光像假有也。
或言一處謂之為二疏云。於一鏡處有面月二像。看面像則近。觀月像則遠。二像若實。豈容一處近遠別見也。麟云。言鏡面月像者準此。取鏡面非人面。新舊同並取鏡面。詳疏取人面及月像為二。以言於一鏡處有面二像也(已上麟云)今謂。麟師未審領會疏。彼疏釋意。鏡像安居下。各通間面月二字。謂鏡中面像‧鏡中月像。光‧寶釋不然。鏡像二字別局不通。以鏡之面‧月之像故。此二釋中光‧寶為正。圓暉不允。何者。彼解次上鏡面但是鏡面非別人面。至解此文改為人面。語一種詮旨忽間楚越。論意其豈應然。又理中(三三之十右)倒為月像鏡面。明知鏡像二字各不相通。更檢舊論光寶所解妙得愜當。舊論云何者為二。謂鏡面及月圓。於別處見鏡面。於別處見鏡中月圓。井中水。此月影若於中生。不應在餘處。是故此影實無所有
二中勝者像依彼處。舊論云。從二種因影生。謂從本物及鏡。依此最勝二因生。生有不爾。光云。像二緣勝者即現。生有死有無別勝依故。喻非等法。寶云。鏡像生時因於本質依鏡而生。二緣故與此不同。生有生時。唯因死有無別所依如鏡故不等也今謂。寶解為優。光釋雖順舊論。未精此論。此論於二緣所依為勝。光釋無簡故。
豈亦不誦建達縛經。顯宗論三(五紙右)曰。且如欲界中有食香。隨福福少香有好有惡。由斯故得健達縛名。諸字界中義非一故。此頞縛界雖正目行。而於其中亦義。以食香故名健達縛。而音短者。如設健途及羯建途。略故無過有說中有身賴香持。以香行名健達縛(已上論文)光云。健達名香。縛名食。即中名。理全同。如光‧寶具釋。瑜伽倫記上(四二紙)云健達縛。此云香。尋處香而行往故。或唯食香。香所資故。樂者香故。此唯欲界非色界者。彼雖不香類香。見處起不聞。香自無鼻識無香故。
一者母身是時調適。婆沙七十云。若此血水不少不多不乾不濕。方得成胎。
一者中般五者上流。此中論文‧及四卷七種不還婆沙論百七十四等唯言上流無般字者。光記四(二紙)云。五前四唯於此般涅槃故。所以偏與般涅槃名。上流多生般涅槃。非諸上流皆定涅槃。以不定故。所以不言般涅槃也(已上光記)今謂。是一往不可定准。以有處言上流般故。
是則應許故執非善。四云。若謂於彼天名中。理必不然。無聖言故。謂於諸部都經說有中天。唯憑自計。
譬如札火小星等。玄應音義云。莊點切。今江南謂斫削木片為柿。開中謂之札。或曰柿札。柿音敷廢切。
法會已。是名般。寶解。法會即是本天故。云本法會天。光師分二。本天與法會。光解為優。以論文言法會已復經多時等故。若總分此段。光記為優。記分總別。別中有二。寶疏以為此段第二第三師之殊。
眾聖賢唯六謂非想。光有解。疏用第解。寶疏與彼不同。寶解為優。光師云。聖謂聖人。賢謂凡夫。此釋太通無簡也。寶云。順解脫分已上名賢。見道已上說為聖。此釋不違論常判。又二位分量其宜矣。
再生汝今琰魔王泰疏云。真諦師云。從出胎已去至三歲名婆羅婆羅翻為嬰孩。從四歲至五歲名拘摩羅拘摩羅翻為童子。從十六至四十名誘婆。誘婆翻為少壯。從四一已去至百歲名體婆羅。體婆羅翻為老。從最後一剎那將死之時已云中陰最後一剎那摩羅那摩羅那翻為死。尊實抄云。十六至三十為少壯。三一至四十為盛所。又琰魔王者。光云琰魔王舊云閻羅者訛也。琰摩。此云諍息。謂犯罪人不自知過。於不忍。違拒獄率更造過非。由王示語便知已罪。意分而受。諍息罪皆由王故。故名諍息玄應音義五(七葉右)云。或作閻摩羅或言閻羅亦作閻摩羅社又言。夜摩盧迦。皆是梵音。楚夏聲之訛轉也。此釋云縛。或言雙世。竊謂。苦樂並受故以名焉。又云。閻摩。此云雙羅社。此言王。兄及妹皆作地獄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曰又王也(已上)又閻魔法王者。顯揚八(七紙左)云。何因緣摩鬼王說名法王。謂由攝益眾生故。二種能為攝益。一令彼憶念前生所作令自訶厭先世惡業故。二令於落卒所不造餘惡業故。從彼落途得出離

阿毘達磨俱舍論指要鈔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