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俱舍論指要鈔第十一
輸入者 黃紹亮
分別世品第三之四
安立器世間周圍此三結。若依大乘。瑜伽第二(九左)云。自此以後有大風輪。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從下而起與彼世界作所依持。為欲安立無有宮殿諸有情類。此大風輪有二種相。謂仰周布及傍側布。由此持令不散墜。次由彼業增上力故。於虛空界金藏雲與。從此降雨注風輪上。次復起風鼓水令堅。此即名為金性地輪。上堪水雨之所激注。下為風輪飆之所衝薄。此地成已。即由彼業增上力故。空中復起諸界藏雲。又後彼雲降種種雨。然其雨水乃依金性地輪而住。次復風起鼓水令堅。即由此風力所引故。諸有清淨第一最勝精妙姓者成蘇迷盧山等。略纂第一(五十一紙左)引此俱舍頌已云。今者大乘金輪在下水輪在上。與彼相違。又深亦別。至第四卷地獄之中更當廣顯(第二之二十一紙左。亦同)倫記一下(十七紙左)曰。上堪水雨之所激注。下為風飆之所衝薄者。景師云。若無金輪向下填界。風輪衝水有上昇義。由向下捺名為風飆之所衝薄。基師解。今者大乘金輪在下。水輪在上。與俱舍等相違。今更起說。水輪在下金輪在上。而言上堪雨注等者。此謂堪諸界藏雲降種種雨之所激注。下為風衝。雖復間有水輪。而由風力展轉之所衝也。故此卷下文如次言風輪‧水輪‧地輪今謂。基師前後釋意。瑜伽俱舍二論不同。倫記立一解。二論不別。稍釋論文深為允當。況又證文炳然可觀。瑜伽下文(第二十五左)云。云何六種依持。一建立依持。謂最下風輪及水輪令諸有情不墜下故起是名依持。二藏覆依持。謂屋宇等為諸有情離流漏等所損故故起。是名依持。彼屋宇等略有三種。成由造作或不由造作。或宮殿化起。三豐稔依持。為諸有情段食故起。是名依持。四安隱依持。為諸有情離刀伏等所害故起。是名依持。五日月依持。為諸有情見色故起。是名依持。六食依持。謂四食。一段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為諸有情任持身故起。是名依持今者更撿對法論第六(初紙)云。謂水輪依風輪地輪依水輪。依此地輪有蘇迷盧山七金山。乃至廣說。又頌疏冠註云。麟云。有言五輪者。義加空及地論。謂風下依空金輪上有地故。今此但明三輪。即風水金也。准論三輪大小不等故今謂。若依大乘及密乘教。則五輪即五大五界故。金輪即地別立火輪。如楞嚴說。更加根識具明七大皆如來藏。華嚴經中明五海互具重遍。密教胎金雨界六大皆非小乘所安立理。金水二輪下上亦別。如下引瑜伽也(已上冠註)今謂。別立火輪非必局大乘及密乘教。增一阿含三十七(八紙右)云。閻浮地厚六萬八千由旬。水厚八萬四千由旬。火厚八萬四千由旬。火下有風輪。厚六萬八千由旬。風下有金剛輪。過去諸佛舍剎盡在彼間。
許此三千形量不同。光云。毘婆沙師許此安立。寶云。三輪等異諸部(麟引作論)同許。惠暉云。諸部共許。
如篅持穀。玄應音義二十五(九紙左)云。篅蒼頡篇作圖。同巿緣切。圓倉也。說文。判竹圓以盛穀者也。江南行此音又上仙切。中國行此音(麟云。篅音船名義集云。音垂。又字彙重圓切。音椽。箇盛穀。六書正噅作。圖非。又篅多官切)華嚴世界品云。如佉勒迦形。苑音義云。此云篅。謂著穀麥篅。竹圜盛穀曰篅玄應音義二十五(十二左)婆訶麻婆訶。此言??。或云篅。麻則胡麻也。??音徒損切。
搏擊此水。搏者字彙云。伯各切。音搏。手擊也。又與捕同。小輔韻會。伯名切。說文。索持也。一曰至也。一曰拊也。又四各切。擊也。又符遇切。捕也。海韻。步傳二音。擒也。玄應音義作搏。搏者字彙云。徒官切。音團。以手圜之。曲禮母搏飯。注捏聚也○從慧與搏字從甫者不同。小輔韻會。又擊也。柱兗切。卷也。職緣切并合制領也。玄應音義二十五(九紙左)云。搏擊。從桓切。搏圓也。厚也。廣雅搏箸也。搏之令相箸也。
上凝成膜。頌疏作瞙。瞙者。字統。目不明。集韻。或亦作眊。眊末各切。目少睛也。膜者字彙云肉間瞙。小輔韻會釋文。莫本作瞙。魄莫不堅實之貌。
二輪廣量踰繕那。寶疏云。有人謂。十二餘億為六千之徑。至不相當。乃至今詳前之二說。前說為善。既同一雨水以成水輪。於中何要分金水別三輪相依風輪既等大千。水金因何即小。麟云。准此所說。金水等風輪者。即同約三千界輪。若言金水狹者。即約四天下說惠暉云。小器者。即一四天下。如水金輪。徑十二洛叉三千四百五十踰繕那。即是一四天下所依。風輪量無數。即為大千世界所依。准婆沙。風輪與百俱胝水輪為所依。一俱胝有百億。百俱胝有百百億。大千界有百百億。故知風輪與大千界為依。
次踰健達羅尼民達羅山。瑜伽列七金山與上紗同。略纂云。此與俱舍次第不同。宗別名同。未勞和會。竭地洛迦者。光云。印度樹名。此方南邊亦有此樹。稱為擔木。山上寶樹其形似彼。從樹為名。舊云佉陀羅木訛也泰云。舊云佉陀羅木。若燒為炭經而多熱。故諸經名佉陀羅炭(已上)今謂。陀羅尼集經三(十八紙右)云。佉陀羅木。唐云紫檀木也。又六字神咒經云。無煙佉陀羅木炭若無。以紫檀木替(准此文二物非一)仁王經念誦法云。於坦四角釘佉陀羅木橛。如無此木橛。鐵橛紫柦木橛亦得(七紙左)探玄記十四云。於此山出佼陀羅木。此云若鞭木。故以為名又瑜伽略纂第一(五十一紙左)云。朅達洛迦。此云擔木。諸阿修羅以此木擔須彌山。山有檐木故。以為名。倫記全同。光記‧頌疏擔字作檐。恐是形誤。又毘那怛邊略纂云。毘那吒迦。此云障礙。有神住中。障善法故。當俱舍第六毘那怛迦。怛‧吒相似呼聲別故。倫記亦同。又解。有神王。人身象頭。作魔事能障行者。此山形彼神頭故名障難也(一下十八右)。
此外復有鐵輪圍山。瑜伽倫記云。樓炭經明三種鐵山。應尋彼文。
其水即為眾寶種藏。泰疏云。其水為眾寶種子。由具種種威德。猛風鑽擊變生眾寶泥等。謂中四寶泥。次外金泥。次邊鐵泥。如是。變水生寶等。
約持雙山踰繕那。泰疏云。若約妙高山外邊。妙高方故。周量於其四面數各分萬踰繕那。若約持雙山內邊。於其四百對妙高山外邊。八萬數各三倍八萬。故三八二十四。謂各成二億四萬踰繕那。
此一切洲皆人所住。瑜伽倫記云。此八中洲復有五百小洲以為眷屬。於中或有人住或非人住。
邏剎娑居。惠琳音義云。邏剎娑。上羅賀反。梵語食人惡鬼都名。經作邏書寫錯也。玄應音義云。羅剎娑或云阿落剎娑是惡鬼之通名也。又云。囉叉婆。此云護者。若女則名羅叉私舊云羅剎訛略也。
七捺落迦重累而住。惠暉云。婆沙一百七十二云。餘七在無間上重累而布。一一廣萬踰繕那。計五箇半出地上(已上)今謂。婆沙此說唯言縱廣不言高下。何定五箇半出地上。
此是增上故說為增。光為三義。惠暉釋光師意並不允當。寶為二說。此解為正。麟記依寶。
有說非情。泰云。有薩婆多。說非情。依大乘二十唯識與此說同。二十唯識述記上(三十左)云。然諸部中大眾‧正量說獄卒等是實有情。薩婆多師雖非有情。然是心外惡業所感。增上大種轉變所生造色形顯量力差別。經部師等雖非有情。然是心外造業之時。唯熏內識及其受果乃在心外。大種轉變起形顯等。今大乘意亦非有情。造業之時既有內識。受果之世在識非餘故。今大乘與諸部異。大眾部等於此救之。其在地獄行業擲人置地獄者是實有情諸部無諍。有說有情。泰云。正量部說有情。
隨身聲變以立其名。光有二解。實同第二。泰同第二。泰疏云。初二隨身。次三隨聲。次三隨變。
如是等類廣說如經。如經者。正法念經第十六‧第十七廣明三十六種。正理三十一云。鬼有三種。一無財鬼。二少財鬼。三多財鬼。初無財鬼又有三種。一炬口鬼。乃至二針口鬼。乃至三臭口鬼。又有三種。一針毛鬼。乃至二臭毛鬼。乃至三大癭鬼。又有三種。一希祠鬼。乃至二希棄鬼。乃至三勢力鬼。所受富樂與諸天同。或依樹林。或住靈廟。或居山谷。或處空宮。然諸鬼中無威德者。唯二洲有。除北俱盧。若有威德。天上亦有。贍部洲西有五百渚。於中有三。唯鬼所居。渚各有城。二百五千。有威德鬼住一渚城。一渚城居無威德鬼。
共引風起遶妙高山。光云。梵名毘嵐風。又云毘蘭婆。此云猛風。即運轉日月。
日五十一月唯五十。瑜伽第二全同此論。起世經云。日天宮殿縱廣正等五十由旬。上下亦爾。月天宮殿縱廣正等四十九由旬。又云。日宮有七重墻壁。乃至正方如宅。遙望似團。五內持行。一名持。乃至五名將行。乃至高十六由旬等。不同此說。又智論三十九云。日月方圓五百由旬。而今所見不過如扇。
日輪下面能冷能照。頗胝此云水精。水業類多。麟云。若殊中能出水者名月受珠。若能出火者名物燧珠。若能清濁水者名水精珠。
北洲夜半餘例應知。寶疏云。此據一時而論。非經晝理。若不爾者。北洲夜半南洲日中。理且可然。東洲日沒當妙高山東南角。南洲日中當妙高山正南。西方日出當妙高山西南。豈全定也惠暉云。日出四洲等者。南州日出東方。東州北方。北州西方。西州南方。有言。四洲皆日出東方非也。以此論前文出東州相言言邊。三百半。是明。東州日出北方。餘二州准此釋也(已上暉鈔)智論十(二十五右)云。問曰。何以言無方。汝四法藏中不說。我六法藏中說。汝眾入界中不攝。我陀羅驃中攝。是方法常相故。有相故亦有亦常。如經中說。日出處是東方。日沒處是西方。日行處是南方。日不行外是北方。日有三分合。若前合若今合若後合。隨方日分。初合是東方。南方西方亦如是。日不行處是無分。彼間此此間彼。是方相。若無方。無彼此。彼此是方相而非方。答曰。不然。須彌山在四域之中。日繞須彌照四天下。鬱怛羅越日中是弗婆提日出。於弗婆提人是東方。弗婆提日中是閻浮提日出。於閻浮提人是東方。是實無初。何以故。一切方皆東方皆南方皆西方皆北方。汝言日出處是東方日行處是南方日沒處是西方日不行處是北方。是事不然。復次有處日不合。是為非方。無方相故。問曰。我說一國中方相。汝以四國為難。以是故東方非無初。答曰。若一國中日與東方合。是為有邊。有邊故無常。無常故是不遍。以是故方但有名而無實。今謂。智論即大乘與俱舍等不同。大小宗別不適今也。又正理論通約日月光明為論。此論唯說日光所作。瑜伽第二(十三紙)亦同此論。彼論云。又彼日輪恒於二洲俱時作明。復於二辨俱時作闇謂於一日中。於一日出。於一夜半。於一日沒(已上論文)又正理論三十一(十三右)曰。四洲日月各有別耶。不爾。四洲同一日月。俱時四處作所作耶。不爾。云何夜半日沒日中日出。四洲時等。俱盧贍部牛貨勝身隔妙遍山相對故。若俱盧夜半則贍部日中勝身日中。勝身日沒牛貨日出。若牛貨日中。則勝身夜半贍部日沒俱盧日出。此略義隨何州相對。日中月中。餘二洲隨應西沒東出。第三洲處夜中晝中。由是若時勝身‧牛貨如其次第。日中月中。爾時先明四洲皆有。然先作事在東南洲。於西北洲唯明作事俱見兩事。在北南洲。謂贍部洲見日出月沒。見月出日沒。謂俱盧洲‧東勝身洲。唯得見日。唯得見月。謂牛貨洲如是諸餘洲應思擇(已上論文顯宗全同)准諸論意。此文廣通四洲。配屬日光所作。總論明暗出沒。非謂細簡剋定其時處等。故論唯言日中夜半等不言正南等。又瑜伽總言明暗不分日沒日出。寶師以為未晝現或不全定者。蓋為此也。又謂。國形不同。有半月形。有畟方等。南洲地有闊狹日有長短。北洲地方何有長短且就此兩洲而言。則南洲可定。自餘三洲晝夜長短等豈可細簡剋定。論云北洲夜半則南洲日中。此文為約日長時。為日短時。為極長時。為極短時。以其有長短之洲。對無長短之洲。說彼洲夜半此洲日中。此豈晝夜漏刻正半正中符合的當毫無齟齬。予則不信。此約總相以論日光明暗。非謂剋定之說。若言此洲離地方而晝夜增減者。向言南洲地有闊狹晝夜增減。其理立傾翻矣。想者。今佛出在南洲。為南洲人為說其法。是故修多羅中多就南洲現見之境為說。若出餘洲。為餘洲人而說。則其說或有不同。此豈以凡情測。又立世阿毘曇論第五日月行品中詳論日月運行出于正理‧顯宗等之上。然立世論。南北二洲論其日月。言正中時。唯論日光。或言已沒。或言已出。或言日已過東洲中央時。此文或言已沒或言已沒中央等。並非細簡剋定之言細續須知論意。又立世論真諦所譯。如真諦論。設有正判。然唐三藏門下或亦不引矧又彼論無雄斷乎。
日行北洲有減有增。諸解紛紜。莫知適從。然光‧寶等皆引用泰疏。惠暉雖復依寶釋泰而不符泰意。又冠註雜加光解及惠暉解圖示泰義。隨釋隨遠。併觀諸說向背可知。又冠注云。光師本非謂違婆沙四時增減之語。但言與此論者。迷闇光記。如墻面者。光記上評與此論違已。又更引婆沙兩文評其違。記文明言。若作此解即與此論相違。又云。與婆沙一百三十六相違。又云。即與此文相違。又至結釋明言。又與此論及婆沙相違。如此等文豈唯言與此論違而已。對文可知。又寶疏與光不同。以不言與婆沙違故。
日行北洲路有差別。七曜攘災決云(西天竺國婆羅門僧金俱吒撰集。慈覺宗叡請來)夫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每日日行一度。月每日行十三度四分度之一。一月月行三百九十七度四分度之二。日行三十度。一遍與月合會。其宿四世界眾生所生之日時日月行所在。為之命宿。復日歷天一周。眾生為之歲。月歷天一周。眾生為之一月嘉祥仁王經疏中云。天有三百五十六度四分度之一。日一日行一度。一歲一周天。月一日行十三度十九度十九度之七。一日一周天。又天道日月所行及至有無量。大判有三道。謂冬時之日行於南道。夏至之日行於北道。春秋二分行於中道(五之六紙右)中論疏記第五本云。如外典記。日月周天有三百六十五度。亦有一度為四分中之一。乃以三千九百三十二里為一度也。日於一日夜但行一度。月於一日夜行十二度。若就日言。以十二月一周天竟。餘有五度四分之一。正以五度為五日也。四分之一是為入六日之一也。十二月六月小也。有餘六月通前五度四分之一。至于三歲而成閏。然日月之道。月橫徑速行。故一月行三百六十度而一周一。日遲行。故一年行三百六十度而一周天。問。四分之一此一分者為在中間為前邊。為在後邊。中間何者。日月逕行。此四分之一度其三百六十度中一度。若日於一日夜但度三分不得度一分。若月度十一度三分不得度一分。即以此餘一分及集小月一日成閏月也(已上)樓炭經云。日行有三道。冬行南道當水山之上。是以故天下大寒。春秋行中道。故寒溫適等。夏行北道當人上(已上)。
從雨際等二月與此相違。印度國法分十二月以為三際。謂熱‧雨‧寒。戒疏一下云。俗則年有四時。道則歲唯三位。略於秋分也(已上)今謂。此約多分。據實而說。俗立四‧六‧八等時。佛說亦爾。如金光明經說四時之類是。三際差別多說不同。今標圖示異言後半者。宿曜經上云。天竺每一月分為兩分。同下云。西國第一月分為白黑兩分。入月一日至十五日為白月分。入月十六日至三十日為黑月分。西域記第二云。月盈至滿謂之白分。月虧至晦謂之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大小故也。黑前白後合為一月。六月合為一行也。日遊在內北行也。日遊在外南行也。總此二行合為一歲(二紙右)。
日行北洲夜增晝增。麟云。然光‧泰二師各說增減不同者。並不異波沙波沙從秋分亦云從此已後夜漸增。乃至夏至亦云從此已後夜漸增。春分及冬至已後並云晝增。然於四時皆說增減。故此二說各不相違。若以夜知其晝已去名晝增。夜短其夜已短名夜增者。即當泰法師義。若以齊此時已去夜漸進長。即第二夜長第一夜等名夜增者。即同光法師說。舊引此論證云。日行此洲同南向北如其次第晝增夜增。故知約夏至冬至說增減。新譯亦同。今詳此文。未為誠證。論文言向南向北者。為從正中向北名為向北。為從正中向南名為向南。為從極北漸次歸南名為向南耶。若極北向南即同光釋。若正中向南。便同泰解。既通二釋為證。豈成論文。但言夜增晝增。即通二釋。向南向北豈局一途故不成證(已上麟文)今謂。泰意增減是長短義。光意不爾。漸進而長為增。此反為減。通途所談多是光師義也。然泰師義頗順下文。第十二(二紙左)云。此晝夜有時增有時減有時等(已上論文)光師釋此下文。初舉自義漸進等意。次設一釋。此即泰師長短之義也。泰釋全非。光師何用。用而不捨。知亦有理矣。又麟釋意謂。今此論文。若極北向南即同光釋。今謂。泰師若約極北。則論文中向南之語無失。向北之言難成。何者極際之北此謂極北。既云極北。何有所向。若泰師意。則向南向北二語善成。約正中故。於二釋中泰帥為優。然冠注云泰師次第之言難通者。昧之何甚也。此即向南向北與夜增晝增屬當如次。此謂次第。非謂次第增減。上文云。南贍部洲北廣南狹。麟云。問所以日向南北令晝夜增減者。立世經云。復次以何因緣冬天時夜長晝短。其日宮過六月已。次向南行。日行六俱盧舍。亦不差移。但於此時。其日在北國最南際。地形狹小。日過速疾。由此因緣冬晝短夜長。復次日宮過六月已向北而行。一日六俱盧舍。亦無差移。但於彼時。正在閻浮提內而行。地寬行久。由此因緣春夏晝長夜短。問。日既非地上行。豈由地闊狹。令日有長短。答。由地狹故照亦不廣。故舉地狹以顯行速。若爾。南洲地有闊狹。日有長短。北洲地方。應無長短。由是應為別釋(云云)新云。節氣從西向東。南方夏西方秋北方冬東方春。南方夜極短。北夜極長。東西晝夜停等(已上)冠注云。今更詳之。所以向南向北不恒定者。既言有情業增長所生。晝夜增減塞熱損益。隨應思之今謂。佛出南洲。說多約就南洲現見之境。若出餘洲。說或不同。凡愚難測。何輒一定。冠注引外典天文晝等。其為不應。佛教所明日月運行晝夜增減。皆根於妙高山而所樹。外典等中有立妙高山等無耶。光記十二(三紙左)云。論主所以不廣明諸歷數者。恐人耽著邪命自活(已上智論如經。舍利弗為梵士女淨因者說四種食。一下口。二仰口。三方口。四四維口。第二仰口。觀視星宿日月風雨不淨治命。名仰口。第四四維口食者。學種種咒術卜算吉凶不淨治命。名四維口食。樂師所言意在此等邪命耳)又佛具一切種智。何昧天文等屑論。然說天文等修多羅藏未渡來。晝巨細差別據何辨白。不如闕疑。然宿曜經上云。今有迦葉氏曜曇氏僧俱摩等三本梵歷并掌在司天。然則今之行用瞿曇氏曆本也(二十五左)又云。天竺歷瞿曇氏所譯本云。是大梵天所造。五通仙人傳授推步。
世施設中見不圓滿。惠暉云。西方俗人共施設。不是六足論中施設足論(已上暉鈔)立世阿毘曇云。若日隨月後行。日光照月光。月光粗故被照生影。此月影還自翳月。是故見月後分不圓(已上論文)又依大乘。瑜伽第二云。又此月輪於上稍歌便見半月。由彼餘分障。其近分遂令不見。略纂云。俱舍云。近日自影覆。故見月輪缺。今則不然。其自歌側餘面自映。故見其虧。非為日照。若日照者。空中應明。若自不障漸漸見明(倫記亦同)。
如是持雙所部封邑。瑜伽第三云。又持雙山。於其四面有四王都。東西南北隨其次第。謂持國‧增上‧醜目‧多聞。四大天王之所居止。諸餘金山。是彼四王村邑部落(大論第九同瑜伽。佛地第五同俱舍。)玄應音義云。封邑。甫逢切。起上為界。封爵也。周禮。四井為邑。方二里也。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也。
俱用百一雜寶嚴飾。惠暉云一寶一色名百一。麟云。有餘云。百者。凡義。謂凡是諸物皆一故言百一。光解為善。光云。一百箇一故言百一。猶言百味飲食。
中間各去苑二十踰繕那。婆沙百三十三(十五紙)正理三十一‧舊俱舍論。皆作二十。頌疏誤作二千。
盤根深廣五踰繕那。婆沙百三十三(十五左)正理‧顯宗及舊俱舍‧涅槃經云。皆為五踰繕那。光記‧頌疏及瑜伽等。為五十踰繕那。
為依自地隨風相續。光解自地有三種釋。於中第二為優。頌疏亦用此義。
外西南角不如法事。婆沙百三十三云。三十三天。常於半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集此堂中。詳辯人天及制伏何素洛等如法不如法事。光記引正理三十一(十六左)云。城外西南角有大善法堂。三十三天時集詳辯制伏何素洛等如法不如法事。名善法堂(已上記文)今謂。論中無名善法堂四字。是光師所加也。起世經云。三十三天集會其中。唯論善語故以名焉。瑜伽第四云。其宮東北隅有天會處。名曰善法。諸天入中思惟稱量觀察妙義。
唯六欲天受妙欲境。唯者簡色天等。正理論三十一(十六左)曰。梵眾末等由對治力於諸法欲法皆已遠離。唯六欲天受妙欲境若依大乘。瑜伽五(五丁)云。又三洲人攝受妻妾尋施設嫁娶。北拘盧洲無我所故無攝受。故一切有情無攝妻妾亦無嫁娶。
隨彼諸天所生男女光師此下屬為後段。寶疏‧頌疏尚為前段。准顯宗(十五十六丁)等。屬為後段者勝矣。
謂彼言詞同中印度。光云。印度此云月支。月有十名。斯其一矣。舊云天竺。或云賢豆。或云身毒。皆訛也(已上記文)玄應音義二十五(十二左)釋此論文云。正言印度。印度名月。西域記等皆同此釋。諸釋唯翻為月不加支字。此記支字應是衍文。具言月支。此是彼土別國之名。大不二種月支。非謂總名。玄應音義五(十八左)曰。月支薄佉羅國應是也。在雪山之西北也或云月氏(已上音義)護信戒體章云月支論師。續方譯中倫同宗密謬說以加彈駮。然梵語多含。譯語非一。前賢所言多有憑據。叔世淺識不可輒破。慈恩唯識述記四本(八十五紙右)云。名光月氏譽美方今(已上疏文)此舉總目。豈指別國月支。月支非不相通。密云。等語亦不可言全無憑准。又言訛略有多差別。或通二土亦有梵正漢訛。續僧傳二(五紙右)云。賢豆本音因陀羅婆陀耶。此云主處。謂天帝所護故也。賢豆之音彼國之訛略耳。身毒‧天竺此方之論稱也。而彼國人總言賢豆而已。約之以為五方也(已上傳文)此即二土方言並有訛僻。此餘梵漢可以准知。或梵音雖正漢聽不悉故。有訛略。如阿毘曇之類是也。此如第一卷中引泰疏釋。
夜摩等天宮等。光云。此下大文第二總辨大千。此即問也。寶疏齊何等下為第二。明小中大千數今謂。准舊俱舍及顯宗論。光解為正。舊論自此已降為第九卷。顯宗論云。依地居天已說處量。夜摩天等處量云何。有說等云云。如此論說。
四大洲日月皆同一成壞。若大乘說。如顯揚第一‧雜集第六‧佛地論第六全同此說。
同成同壞。惠暉云。以同依風論故。同成壞也。
贍部洲人有長四肘。瑜伽第四云。有情量建立者。謂贍部洲人身量不定。或時高大或時卑小。然隨身肘三肘半量。
東勝身大三十二肘。惠信唐決云。增一中阿含‧寶積等皆反之。東洲為勝西洲為劣。佛說既爾。論宗何反。論師所立必依文理耶。
欲界六天一俱慮舍半。瑜伽第四明欲天身量與此稍殊。色天身量與此全同。彼論云。帝釋身量半拘盧舍。時分天身量亦半拘盧舍。此論稍別。餘皆全同。又瑜伽倫記二上(七紙右)云。問。何故欲天壽量倍增身不爾耶。答。人壽為之所極悕望。身則不然故。又解。身量以外亦有粗妙等多差別。互有得失。壽量以外更無餘能故。一向僧增也。色天身量同雜心。大梵身量不信前益者。以尋有無際業果難勝故。無雲減三者。以離變異受定難修故(此同光解)。
初梵眾天滿萬六千。波沙百三十六(五紙右)云。梵眾天身長半踰繕那。梵輔天身長一踰繕那。大梵天身長一踰繕那半少光天身長二踰繕那。無量光天身長踰繕那。極光淨天身長八踰繕那。少淨天身長十六踰繕那。無量淨天身長三十二踰繕那。遍淨天身長六十四踰繕那。無雲天身長百二十五踰繕那。福生天身長二百五十踰繕那。廣果天身長五百踰繕那。無想天身亦爾。無煩天身長千踰繕那。無熱天身長二千踰繕那。善現天身長四千踰繕那。善見天身長八千踰繕那。阿迦膩瑟據天身長十六千踰繕那。如是名為色之分齊(已上論文)寶云。身量等不同者。皆是生死法爾因果。如此不可細求。所以多眼‧三眼‧二眼‧一眼及無足‧多足等也光師有三解。頌疏用前二義不用第三。第三是 神泰解。法花攝釋云。初禪三天二十倍增。何故此天頓過許劫。答。有二釋。一業力便然故難以責。二梵王天但離於尋猶未逾伺故不倍超。小光雙越故超多劫。頌疏云。謂遍淨天六十四踰繕那。至無雲天於一信中減三踰繕那。計成一百二十五踰繕那也。若不減三者。廣果即五百十二。無煩即一千二十四。乃至色究竟天成一萬六千百八十四踰繕那故。
於劫初時不能計理。惠暉云。准瑜伽論八萬四千為最上。此論但言無量也。今謂。不然。瑜伽第四云。壽建立者。謂贍部洲人壽量不定。彼人以三千日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或於一時壽無量歲。或於一時壽八萬歲。或於一時壽量漸減乃至十歲。倫記一下(十一左)曰。贍部洲人從初壽命無量減至八萬。雖云壽命無量不過半劫。以波沙云欲界善業無有能得一劫壽者。若無間地獄及持地龍王不善業果有經一劫。准正理四十三(十三紙)則欲界無有一大劫壽量。不言一中劫。又約六欲天。何唯半劫。如下論明。
為壞為成為中為大。光有三解。皆未允當。四劫之義具見下論。第十二(三紙)何不引彼文而釋乎。彼沙百三十五(十五左)具說諸劫。何不舉用。彼云。劫有三種。一中間劫。二成壞劫。三大劫。中間劫。復有三種。一減劫。二增劫。三增減劫。減者從人壽無量歲減至十歲。增者從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增減者從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復從八萬歲減至十歲。此中一減‧一增‧十八增減有二十中間劫。經二十中劫世間成。二十中劫成已住。此合名成劫。經地十中劫世間壞。二十中劫壞已空。此合名壞劫。總八十中劫合名大劫。成已住中二十中劫。初一惟減。後一惟增。中間十八亦增亦減。乃至如是說者。初減‧後增‧中間十八。此二十劫其量皆等。
由此故說所壽理。瑜伽倫記一下(七紙左)云。言林梵壽量六十中劫者。舊來相傳皆云。梵王但經五十八中劫少二中劫。所以者何。於成劫中。初一別劫成器世間。梵王未來但經十九劫。後壞劫時一劫火起。梵王亦無。是則梵於一大劫八十劫內除正空時有二十劫。於成壞時各除一劫但壽五十八劫。而言壽命六十中劫合為一劫者。從多總判。故智度論云。梵王壽命五十八劫。若依起世經說。梵王還滿六十小劫。彼云世界初成時。初成初禪三天宮殿。欲界宮殿未有。爾時梵王已從上地生在梵宮。爾後方造欲界空居天等。即於成劫滿二十也。後至壞時至第二十劫欲界大起。已燒多時。梵王猶在。火熱經久垂至梵宮。梵王方去。是故於壞劫亦經二十劫。則具經六十劫。此與火等初成壞時量位相當感故。大梵壽量一劫時定三天三品修生不同。劫數故異無間地獄一中劫。頌疏云。二十增減為一中劫也。光云。以佛經中或說一中劫為一劫如無間果慈恩頌云。無間有情一增減。龍王壽報亦同然。麟云。有說但一增減也。破以論文言八十中劫為大劫故。故言一增減為一中也惠暉云。無間中劫全者。取一增一減為中劫。此疏言二十增減。不知有何憑准立世經。如調達第九減劫人壽百歲時入地獄至第十減劫人壽四萬歲時生人中得獨覺果。由不滿一增減也冠注云。止觀輔行統記等引新婆沙二十增減為一中劫。未詳所據矣。今詳。毘曇第九說意。二十增減為一中劫。與此論異(已上)今謂。冠注所辯是無稽之謂。盲聾幼學。今引本說以顯其實。輔行(一之一十一左)云。劫此云時。俱舍等論多以二十增減為一中劫。八十增減為一大劫。私記一本(四紙左)云。俱舍等論多以二十增減為一中劫者。問。彼論以一增減名一中劫。非二中也。答。論云。應知有四劫。謂壞‧成‧中‧大。此中劫者。約二十增減明之。故云。二十名中劫也。四劫中一。故云一中劫也。若依波沙。以一住劫名中間劫(已上論文)准此等文。輔行依俱舍論。何言引婆波耶。又統記三十三(十五左)無間高廣二萬由旬。阿毘曇論。等活壽五百歲。黑繩千歲。眾合二二千歲。號叫四千歲。大叫八千歲。炎熱一萬六千歲。極熱半劫。無間一劫。俱舍論等活一晝夜當四天王五百歲。次第至炎熱一晝夜。當他化一萬六千歲(餘獄次第對例)更引成寒‧薩波多論‧長阿含‧觀佛經等明無間義。然無有引新婆沙說無間中劫。又檢毘曇第九。不見其文。彼論第九(初紙右真諦譯)小三災品中。第一疾疫災。佛世尊說。一小劫者名為一劫。二十小劫亦名一劫。四十小劫亦名一劫。六十小劫亦名一劫。八十小劫亦名一大劫。云何一小劫名為一劫。是時捉婆達多比丘住地獄中受熟業報。佛世尊說住壽一劫。如是小劫名一劫。乃至廣說餘三劫量。第十(初紙右)大三災品中。第一火災亦與上文全同。毘曇第七亦標此說。准此等文。此論一小劫為無間一中劫。二十小劫為梵眾天劫。非為無間劫。冠注所言不見一當也。總而論之。劫有多種。二十增減名一中劫者。下論(十二二紙)明四劫中第三。又上所引婆沙明三種劫中第一是也。然婆沙等總言無間一中劫。是故圓暉等云二十增減名一中劫。光師等云一增一減名一中劫也。麟師出其證云。以八十中劫為大劫故。惠暉以調達得果為證。皆是義證叵言明文。然立世阿毘曇。一小劫名為一劫。更引佛說提婆得果為證。此文正明一增一減名為無間一中劫。又婆沙百十六(初紙右)曰。問。此業能取一劫壽量。為是何劫。或有說者。是成劫。復有說者。是壞劫。復有說者。是大劫。如是說者。此是中劫。由彼亦不晝中劫而得時故。如毘奈耶說。提婆達多當於人壽四萬歲時來生人中必定當證獨覺菩提。舍利子等所不能及。正理四十三(十三右)曰。此必無間大地獄中經一中劫受極重苦。餘逆不必生於無間(瑜伽倫記一下。十一左云。婆沙云。欲界善業無有得一劫壽者。若無間地獄不善業果。有經一切。如上具引。此文約一增減而言。與正理文相違)然此不經一大劫者。欲界無有此壽量故。一中劫時亦不滿足。經說三授人壽四萬歲時來生人中證獨覺菩提故。然不違背壽一劫言。一劫少分中立一劫名故。現有一分亦立全名。如言此日我有障礙。或如說言賊燒村等(已上論文)此二論文亦引提婆得果如毘曇論。然婆沙四有說義約成壞中大四劫而論。准百三十五明四劫文。此中如是說者所謂中劫者。或應是二增減。如下詳述。又正理已言不經一大劫者欲界無有此壽量故。義准欲界可有壽量。一切皆悉須經。以極重業故。何可唯經一增一減一中劫乎。又依立世經‧毘奈耶等說。計挍提婆獄中壽理。皆用常途人間日月等算數以為定准。何者。提婆第九減劫人壽百歲時入於地獄。至第十減劫人壽四萬歲出生人中得獨覺果。以此從入至出中間時量。推知提婆住在地獄經人間一增減劫。又依此得知。經論所謂無間一中劫。即是人間一增減劫也。此則以人間時量擬獄中壽果也。然准立世阿毘曇論。彼無間壽果不同常途人間數量。彼論第七(十七右)壽量品云。佛世尊說。人中二萬歲是阿毘止獄一日一夜。由此日夜。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由此年數。多年多百年多千年多百千年於此獄中受熱業果報。於是中生最極長者一劫壽命。又如此論等所明。八熱地獄中前六地獄壽量。皆是非如常途人間數量。論云。人五十歲為六天中最在下天一晝一夜。乘斯晝夜三十為月。十二月為歲。彼壽五百年。上五欲天漸俱增倍。謂人百歲為第二天一晝一夜。乘此晝夜成月及年。彼壽千歲。夜摩等四隨次如人二‧四‧八百‧千六百歲為一晝夜。乘此晝夜成月及年。如次彼壽二‧四‧八千‧萬六千歲。又云。四大王壽量五百。於等活地獄為一晝一夜。乘此晝夜成月及年。以如是年彼壽五百。乃至他化壽萬六千。於炎熱地獄為一晝一夜。乘此晝夜成月及年。彼壽如斯萬六千歲(已上論文)前六地獄壽量皆既如是。則後極炎熱及無間獄壽。量豈常途人間半劫一劫量乎。又無間等壽量實不可以人間日月算數得為計挍。但為欲令造罪眾生知苦果久長故。且寄數量以說非數量耳。又提婆本權化。不可必為定量。入大乘論下云。提婆達多是大賓伽羅菩薩。為遮眾生起逆罪故。現作二業隨於地獄。大方便佛報恩經四(二十一紙)曰。如來即遣阿難往到地獄問訊提婆達多。若可忍不○提婆達多言。我處阿鼻地獄猶如比丘入三禪樂。又立世阿毘曇論第八(十六左)云。此中無間罪人壽命一劫乃至半劫乃至不定。譬如鑪治竟日燒鐵星焰沸涌。燒罪人身亦復如是。故說名阿毘止。又橫門川唐決云。由此名許一增一減者。即違地獄壽次第增。何者。一增一減齊都率二生。都率二生齊號叫二日。所以知者。第九減劫壽百歲時佛二十年彌勒生都率。第十減劫人壽八萬歲時晝彼天壽下生閻浮(新婆沙說二佛中間云。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歲即當都率一期壽)二佛中間有一增減劫小分。以此推之。一增一減當都率二生號叫二日。由此不應以一增減為無間壽。若爾者。豈號叫二日齊無間一期壽。進退有疑。欲聞決斷(已上唐決)據此道理。應非是一增一減。或諸趣壽量脩短不齊。亦是生死法‧爾因果。不可細求。所以如實疏辨。又法苑珠林三(十六右)云。明劫有四種。一別劫。二成劫。三壞劫。四大劫。從人壽十歲漸至八萬歲。經多時八萬歲。又漸減至十歲。為一別劫。對餘總故名為別也。若以事格量。依雜阿含經云。由旬城高下亦爾滿中芥子百年取一芥晝。劫猶不盡。按此即為別劫也。若據大劫。即以八十由旬城為量也。樓炭經云。以二事論劫。一云。有一大城。東西千里南北四千里。滿中芥子百歲諸天來下取一芥子盡。劫猶未盡。二云。有一大石方四十里。百歲諸天來下取羅穀衣拂石盡。劫猶不窮。此亦應是別劫也。第二有成劫四十。壞劫亦爾。所以然者。世間成時二十別劫。住時二十別劫。壞時二十別劫。空時二十別劫。此中以住合成以空合壞。故各四十別劫。總此成壞合有八十別劫為一大劫。更舒之。別有六劫。一別二成三住四壞五空六大。若更束之則有三劫。一小劫二中劫三大劫。小則別○劫。中則成‧壞隨一。大則總成與壞。欲界中壽一劫是小劫。初禪三天壽劫是中劫。二禪已去壽劫是大劫(已上珠林)今小劫亦云別劫。又依大乘。廣明九種劫。如瑜伽倫記一下(六左)又具如業品中述(第八之三十九左)。
如此人間易有盡期。智論十三說寒地獄壽量云。有六十解胡麻。有人過百取一胡麻等。玄應音義二十五(十二左)云。婆訶比言??。或云篅。麻則胡麻也。??音徒損切○佉梨此云一解。謂十斗也實疏云。佉梨者受一斛器名。如此間升斛等名麟云。准此說非正名斛也。
及最後有。瑜伽倫記二上(八紙左)云。若小乘說云。一切三界皆有中矢。唯除鬱單越‧無想天‧最後身菩薩。今此文雖不說最後身菩薩無中夭事理必應有故。下文云。非自害非他害者。一切那落迦乃至住最後身菩薩。然依大乘。最後身菩薩多據化相非實後身。若據實者。初地已上即無中夭。何須遠後後菩薩無中夭耶。故知下文說彼後身菩薩無中夭者。是權非實。故引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指要鈔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