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俱舍論指要鈔第

      輸入者 黃紹亮

分別業品第四之五

世典中。光師意。世典二字分為類。是相違釋疏亦同。寶師唯為一類。寶解為優。以理‧顯宗並言說論中故。
又若此立為業道三釋。初為釋。
見行非得續善疑有見。光云。或頌中斷唯屬於下。應言釋斷非得。或通下。今謂。若准舊論。斷屬於下。舊論頌云見行非得故光云有唯在疑。或唯在見。或通下。今謂。若准舊論。唯在於見。舊論頌云接善疑有見長行釋云此人於因果中若生心或生有見。此名正見故。
依上善根非彼器故。光師約能得釋。寶釋不明。然舊論善根依最遠相離義故說此言舊論云至得是得之異稱。准舊論。則此論得字是能得也。
有漏勢力劣故。惠暉云。餘師云。他界不緣自界因果無漏緣有漏因果。故不斷善今謂。此釋不符論文。以言隨增勢力劣故故。
如是者。雜心論云。如是好。謂初說子註曰。凡說得理者曰如是說也。
見行愛行者。疏云。言見行者。自慧見理而行義也。愛行者。但言他語愛樂而行也。宗三上云。今詳。外兩凡具見惑者名見行人。又凡尚淺故云增上初果以去未盡思惑愛行人。聖人證真不可輕動故云非也。今謂。此釋謬也。疏為善又見‧愛二行並有利鈍。非謂見利愛鈍具如婆沙光記九(一紙左)寶疏三。
諸見行者極堅深故。理四二云。彼惡意樂推求相續故名極堅。見遠隨入故名極深。以極堅深故能善。
扇搋等能善根。等者等取半擇迦‧無形‧二等婆沙云。問。扇搋半擇迦‧無形‧二形不。答。不能。意樂輕動所作劣故。復次彼見愛行故。復次多嗔者能斷。彼多貪故。
善根得名善根玄應音義五云替善。他計切。爾雅。替廢也止也替滅也。謂滅絕也今謂。雖有廢止等訓。而不親此文。替者代也。謂非得生代於得故云。替等。是此論意也。
因果中名續善根。若大乘瑜伽倫記上(三四紙右)云。景師釋瑜伽第一續善文云因生猶預者。是求心。非煩惱。證決定者。決定心。還續善根者。是染淨位方續善根不同薩婆多。基作兩解。初解同景。第解者同薩婆多
意樂壞應知亦爾。泰云。又意樂壞非加行壞。善根地獄。故於現身續。若意樂壞。加行亦壞。地獄故。要身壞方續善根。見壞不壞應知亦爾。
於諸業道思俱轉中等。光師釋二義。寶不用第二。故言同剎那不容異解
若先加行隨一究竟。光解為遣他作疏亦同。寶師以為自作。以取則理故。寶解為正。以論文總云加行無別簡故。若准舊論。光解為善。舊論云。無染污心由先他作有色業道隨一成就時。
異心所作究竟。光有解。寶師同其第二。
自力現前必不俱行。疏云。各當頭自力
開遮一八五。疏云。十善業道通據隱顯為總開。隱處中顯謂律儀也。隱顯有十俱轉。別據顯相。無八無五俱轉。唯據律儀處中為顯也。
俱轉者善七。麟云。謂推名見。盡無生智息推求故不名正見也其出智品。
三俱轉者無七色善。光云。若定若散正見相應等。今謂。恐定字衍。若定正見。何無七支。是故疏云。無七色者。謂不受戒及不入定七善色也。
然聖隨依皆得成就光寶並引婆沙百三百三四各有兩說。於中光不評。寶師後說為正。然寶師後說為正者。以前不釋本論故。具如彼疏。然無色聖成不成義。前師所立極成。釋本論有何巨難。寶師評是非。過非不釋。不可稱言確論耳。
離間語親友乖穆。疏冠注云。穆莫卜切。和也順也又密北切音。默與默同。今依此義。若據婆沙即言親友乖離今謂。此釋非也。舊論云由破語故親友不和穆又與上(五卷九紙左)此所言乖適舊論云。不調適全同。玄應音義五釋此文云。乖穆又作睦。同莫穀切。睦和也。爾雅睦敬也厚也。
有餘師根本眷屬。若大乘瑜伽倫記三上云。景師補闕云。依婆沙有二說。一云。方便業中短命。因根本道二云。持力欲人時。令他面色光澤。令減外具光澤。令苦邊。生道受苦。斷他命根不相續邊。後於中受於短命。
此中所等流。光有解。於中第一為善。非謂第二細簡無其道理。然論文勢但就相似一邊說故。寶疏亦同。
邪見難除由具屬他婆沙十六云。諸在家人雖極聰慧受持五戒苦所逼則以種種飲食祠禱天神。諸出家人雖極聰慧受持具戒。資身命繫屬他故。見施主時便整威儀現親相。是別說邪命命。
異熟果者可愛異熟。麟云。如初禪分斷欲界惑感初禪異熟為自地。餘地亦爾。以是斷道故除欲界。是有漏故不通根本無漏不招異熟。所以復言既是有漏惠暉云。依未至地起無間道欲界煩惱九無間道相應思及共戒招初定可意果也。
等流果者。諸相法。麟云。約九品論之。同品為等增品為勝。果非因前故復言後惠暉云。即無間道前後相似。或無間道解脫道前後相似也。
增上果者唯除前生。麟云。此言猶總。應知除法又須除前。又其前法非後果故。後能取與前法為其果故。
有漏善等。麟云。即無間道外餘之三道及餘一切善惡等業咸非斷道並除離繫善惡性故有異熟果。相似生義是等流果。由彼力能是士用果。不義故是增上果
謂餘無漏麟云。即除無間道外餘解脫等道及餘一切無漏業惠暉云。餘無漏者即無漏解脫道無記無記也。今謂。此釋非也。諸無漏中除斷道。外此言餘無漏。何唯局解脫道無記亦通二種。不取覆何也。惠暉釋太局矣。
最後遍前門義。寶疏唯言前諸門不舉其數。光記言前五門。疏更加言前六門。今謂。光記疏並未可也。次上論文雜明諸業。皆如次言。何有貫通。是故至今此中初引下文。明知非關上文。疏言前六門者大非也。光師言遍前五門者亦非也。何者第三三世相對‧第四諸地相對。此二種文並非有次第長行釋中無次第言。故知不遍此二門中。然置皆如次言非為具遍五門。前諸門中有遍不遍故言隨所應。光師言遍五門者非也。寶師總言諸門不舉其數。旨矣哉斯言。
初善離繫麟云。言善業善法四果者。同類因生是等流果。牽引義邊是士用果斷道所得是離繫果。增上可知。言除異熟者。善法異熟性故。善望不善三果者。類不同故無等流果。不善無為離繫果。非無記故非異熟果。以無記法三果者。於前二上加異熟果。以善業能招無記異熟果故。餘二可知。
不善業離繫。麟云。不善三果者。不善業能斷道故。離繫果。善法異熟性故無異熟果。類不同故無等流果。不善無記法有異熟果者。以不善能感異熟無記法體異熟此果。
遍行等流故。光寶釋稍不同。光為精。彼云。若不善業無記法等流果者。謂苦集遍行不善苦所斷餘不善業有身見‧邊執見品諸無記法等流果故。或遍行因等流果。或是同類因等流果。麟云。言遍行不善苦所斷餘不善等者。遍行不善苦諦邪見等三‧及疑‧無明。并集諦證下二見‧疑‧無明相業。是謂遍行不善。以言不善不得總言一遍便。及苦所斷餘不善業者。即遍行外苦下貪嗔慢等非遍行相應同類因此等皆能引生身二見二見望彼雖必不同。以同染污故。與不善等流果。身邊二見內門轉故。是無記。如品初釋。
無記業等流故。麟云。言無記善法二果者。以無記斷道離繫果。無記與善類不同故無流果。無記不招異熟善法異熟性故無異熟果。故但二果不善異熟者。亦如望善說。言身邊二見同類困者。且望當諦諸不善法。故言同類理實二見能遍取五部不善法。若望他部。應言為遍行因。以此二見遍行惑故。
無記離繫。麟云。言無記三果者。但有等流‧士用‧增上三果。以無記不能招異熟無異熟果。無記斷道故。無記之法非無為故除離繫果。
過去業唯除離繫。麟云。過去業三世法唯除離繫者。離繫無為無為體非二世攝故。故除之。有餘四者以相應俱有能作等因通三世攝。所以有士用‧增上有異熟者。謂過去善惡為因感異熟果。今時同在過去也。等流果者。後似於前故亦有之。望於現未准過去說。
現在業增上麟云。現在三者。一念無異熟果。無前後故無等流果。但有相應因故有士用。增上可知。寶云。異熟等流必前後故。現在現在異熟等流麟云。異熟等流必前後者。若然未來無前後。無異熟今謂。麟破似當。以未來異熟無前後次第故。然異熟果善惡果是無記。此理決定故通未來。非謂未來亦有前後。
未來業離繫。麟云。言未來業未來法三果者。俱有相應因未來故有士用果有異熟果者。未來雖無前後。其異熟因約體建立。以善惡性為因無記性為果故有也。無等流者。以同類因就位建立未來無前後故無等流也。新云。異熟等流必前後故者。若爾未來無前後。無異熟今謂寶釋無失。上已辨。寶意明現現相無異熟果故。己言未來無前後故。
不說後業後果故。麟云。不說後業有前果者。謂頌不約現未之業望過現等法也。前法定非後果者。因果法爾因前果後。或俱終果前因後也。
於諸地中離繫疏云應知諸地業唯色行二蘊少分。諸地五蘊。惠暉云。諸地業行二蘊為體欲界初定准前若定已上。色蘊行蘊即思。處已上。唯行蘊思為體。又云。同地業望法即通性同及異。若異地相望。如欲界業望色界法。即從聞‧思慧修慧有士用‧增上也。從欲界通果無記色界善。即性也。
若是有漏增上麟云。異二果者。如欲界加行善心入初禪定。有引起力是士用果增上可知。無欲業感初禪異熟無異熟果。有漏異地無同類因無等流果。
學無學離繫。麟云。言三業者。即三學人之業名三業。非口意為三業也。色蘊無漏戒。行蘊少分無漏思。學業學法三果者。同無漏故是等流果。引起力故有士用果增上可知。除異熟者以無漏法異熟故。除離繫者。以離繫無為故。
無學法等流。麟云。以無學法三。准說可知。有士用。謂金剛喻定起盡智。是士用果。以非學法三果者。斷惑證滅是離繫果故。從無漏觀出時引起有漏善心。是士用果增上可知。除異熟者。無漏不招異熟故。除等流者。類不同故。
無學業增上。麟云次辯無學業。望於三法。且初望學法。但一無漏無異熟果。學法劣故無等流果。非無為離繫果。雖有無學引起學心故無士用果。然羅漢退者。謂有漏心中起煩惱退亦非學非無學法也。若准理。鈍根無學未來利根道為同類因。如等流果。此約現起故無等流。不相違也。次望無學三果者。無間引起有士用果同類義故是等流果增上可知。除二果者。如學中說。次望非學有士用果者。謂羅漢無漏觀出引有漏生。是士作果。無異熟等流如學業說。離繫果者。謂無學人不更斷惑擇滅故。
二業五果。麟云次辨非學業三法。且初望學法二果。有士用者。謂從第一見道位。及餘一切學人有漏無漏觀並約引生之力。是士用果無異熟果者。學法無漏故。故非異熟。類不同故無等流果。以無學法士用果者。謂非學非無學無漏觀。餘同學說。以非學法五果者。以業道果法無為故。離繫果。約有漏有異熟果。同類所生是等流果。士用‧增上二果可知。
見所斷業離繫。麟云。初約見斷業唯三法。且准見離繫者。謂斷道法非無為。故此果。
修所斷法增上。麟云。次望修斷四果者。謂見斷業通不善修斷無記。故有異熟果。遍行因所生故有等流果。引起力故有士用果。非無為離繫果。次望非斷一果者。法非無記無異熟果。類不同故無等流果。無引生士用果斷道離繫果。故一果。
所惑及等流。麟云。次辨修斷業望三法。初望見斷但二果者。見斷唯染污性故非異熟果。修部無遍行惑取他部界故無等流果。非法無為離繫果。無間生義有士用果。除離繫是非斷故。
非所斷異熟。麟云。次望非三果者。以有漏道斷惑證滅得離繫果。有漏善無間無漏心故有士用果。言除異熟者。無漏異熟故。除等流者。類不同故。次非斷業望三法。初望見斷一果者。非斷業是無漏故。見斷法染污故。無異熟果。不同故無等流果。法非無為離繫果無引生士用果。故但增上。次至修斷二果者。從無漏有漏心有引生義。有士用果。餘義同前。次至四果者。同無漏故有等流果無間生義是士用果斷惑證滅是離繫果。非有漏唯除異熟果
所有不相應。惠暉云。即無記不合威儀無記。此約不順世俗禮儀。今謂。此釋謬也。此師釋應作。豈唯局不合威儀何者文云。如是說等。若不如是說。名不應作。然頌羽中脫略如是一句。惠暉唯據疏不檢本論。故致此謬。又云。第一師即取四無記無記。第二師威儀無記外餘三無記。及無記為第三業也者。可一取。以光為正。
俱違前二說差別疏云依第二師釋。除軌則外餘無記是也。今謂。此釋亦非也。光為精。彼云。於覆中除應作應作三業所餘三業為第三。
餘障廢立當知。光有解。第一為優。
如與沙門合故名沙門。光解。此喻唯約法合。寶解通二。今謂。光解為優。以法譬鄰近文亦符合故。

阿毘達磨俱舍論指要鈔第七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