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俱舍論指要鈔第

      輸入者 黃紹亮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三

三四品斷六一來果疏云。初兩句明家家。下兩句明向果。光云。上三句明向。下一句明果今謂。光為正。以就向中開家家故。
論曰轉名家家。雜心論云。須陀洹勝者家家。以進斷惑經生住果經生名勝。淨影云。厭舊處異家生故曰家家。麟云。以生非一家故曰家家瑜伽倫記六下云。聖人厭於處故。於一家出處單不生。從一至一家受二生三生。但易父母不肯生。不廢同姓。張處東西。二張家別亦得生。
三由生三二生故。光師引理六四‧婆沙三等辨釋聖者不造或造新業義。寶師准理引經。不造為正。
應智總有二種或二或三。若大乘瑜伽倫記六下云。泰云。詳夫人西方有二說。難陀論師云。人天二趣往若來。戒賢論師云。二生家家唯於天上二生往來三生準此。問。斷二品惑從家至家。何故不名家家。答。昔云。家家四。一斷一。二斷二住七。三斷三住六。四斷四住五。奘法師云。此不然。準大品經唯斷二品為間人。令四種。須陀洹依何異說家家。興法師云。謂若預流果斷三品勝預流果家家。彼既勝屬於不定不名家家釋家得道涅槃處。光有二義。自評。前解為勝。寶解同彼第二。又光師明欲界九品煩惱增生損生。總四解。慈恩林章及瑜伽倫記圓暉疏等皆同第一解。寶師大同第二。惠暉云。此疏釋九品七生即別配品數。是光法師釋。若寶法師。即未斷九品共潤七生七生力。乃至下品七生之力。若斷前品了。即後品獨潤七生者亦七生攝。若爾不漏七生七生攝。家家不滿三二生。應家家攝。答。七生緣。滿與不滿皆七生攝。家家三緣三二生。方是家家攝也。
間謂間隔不得不還果瑜伽倫記六下云。一間者。唯為一生所間不得涅槃故名一間。間是間隔。舊名一種子。謂不正也。依梵本迦鼻親迦。可云一種子。然此中說翳迦鼻指迦。此云一間。故不得一種子然舊論亦云一間
言遍歿者故名遍沒。光寶並引婆沙百七四之文。此中問答不還果聖者半超等義。總三說。光不判正否。寶師後說為正。如彼具辨。
後三亦由分成三種。光師初釋順後業。總有二釋。後亦三釋。初後釋‧。後中第一為優。准寶師意。聖者不造新業。此是凡位曾在欲界所造故業。惠暉。此言造業約凡位造業。不是聖造業也大乘亦云。凡夫三天一地繫故。後由無漏資此故淨居天。非聖者新造也。小乘亦不許聖者造新業。則資助凡位故業也。故寶師唯就順後於中分多少耳。
趣是業餘則不然。寶師此為第一答。光師尚屬問中。寶解為優。以順文勢故。疏亦同寶解。
又唯七種立善士趣。光不判二義正否。寶師評云。二釋之後解為勝。若唯行善善趣無學之人亦唯行善。因何不取今謂。無學之人亦唯行善。故言後為勝。其理極成豈唯為此而已。正望趣字。則行善義疏行之義親也。
及得殊勝所依止故。疏云。昔於凡夫得道。未名勝依。經生唯於聖身名殊勝。惠暉云。昔凡身初果經生於聖身上得二果等。名二果等名勝依止也。
及應進得若二若三沙門果故。光有解。初解為正。論文唯為二三第字故。理文言次第故。第不允(理六五初紙之文如寶疏引六紙右)。
前二剎那解脫道光寶不同。寶解為穩。
何謂五品差別故。光有解。自評。以前解為正。此真諦說寶師亦用。
得先未得故名身證。光寶有識身。於中光解為勝。寶不允。身中有識故有識身。寶師分為句。不符論意。又論文總言有識。有何所簡更加唯言。又身為能證。是上婆沙師意。非論主義。又舊俱舍論主說。理破論主說評有部前說。彼論(六五之二)云。今謂。彼從滅定起位雖得先未有識寂靜。而非彼位方得身證名。先後二時俱時名故。此設無緣滅定智。得勢力故身證名。是故前說於理為勝。
依因無故。惠暉云。依即因與聖為依因故。今謂。此為正。麟云謂非學無學所依也此說非因實亦非果者非也。不符論意故。
令六四種三師異說何是何非。光師以婆沙八文為證。評取第三為正。寶師引理六五為證。彼論雙破第二第三。即是初說為正。又會婆沙八文云。論意各別不同理。問。光寶兩師並引他論以為誠證。此論顛末文可據耶。今謂。論主此論初說為正。別者滅別道總向具辨故。此若不正。則論主何有引用。寶解為正。
此定既能盡智令起。光有解。寶解同第一解。麟云。意顯盡智與盡得俱。今舉盡得取其盡智即是定能引盡得俱行之盡智也。此解為勝。
聖者本性如何名有學。光寶不同。以光為正。以此論文正依婆沙故。
異生不能非真沙門正理論七云。非世俗道。以無餘究竟息諸過失故。異生雖能已斷無所有處染而非真沙門。以諸過失有餘故。暫時息非究竟故。光云。諸異生類雖欲斷惑無想能趣涅槃。此名異趣涅槃。故言異生不能異趣涅槃非真沙門。設求涅槃亦非究竟。故言異生不能究竟涅槃。非真沙門。餘文可知今謂。寶疏正理論。彼與此論不同思之。
解脫士用果故。寶解亦字有二義。一亦無為果。二亦沙門性。此中第二為優。以對次上言唯沙門性故。光釋亦是此意也。
五因四果薩婆多部五因建立四果大乘之中無如是義。如廣章辨。
三總集斷諸斷故。光寶釋文異。其意大同。惠暉云。至後位起一類得得前無為。非是總得。一一無為皆別有得也。麟云。以非一故云一類寶師云此說。前向中所無為至今位總一果得無為故。非是無為得得。
世俗道得所得故。正理論云。得二果時。諸世俗道所得擇滅甚少。與多道所得擇滅得得共成一果。是故於此以少從多。俱說沙門體。
此力所持沙門果體。舊俱舍論云。由無流道力至死不退失故。光云。無漏得力所持。退終還果故。無漏斷得即所印故。亦得沙門果體。約得說也寶云。退終者。據位。非是向位。具如寶光記五。
即前所說諸煩惱故。沙門婆羅門不同。具如度論十阿含十六光云。世俗理。則諸沙門波羅門勝義理。即前所說真沙門性經亦說名婆羅門。以能遣除諸煩惱故。與能勤勞息諸煩惱義相似故。故沙門體即婆羅門。又寶疏云。婆羅門淨行疏云。此云淨志。
真梵王力所轉故。惠暉云。真梵簡初定假王。
尊者妙音故名法輪。准婆沙百八二妙所立八支聖道展轉和合一時至他相續中轉。猶如輪轉。故名法輪。此八支見道位勝。是故見道獨名法輪。又以八支道配輻轂輞。是餘師說。於中三說。或有說者。正見正思惟正勤如輻。正語‧業如轂‧正念正定如輞。或有說者。正思惟正勤正念正定如輻正見如轂。飾如前說。或有說者。惟正定如輞。餘如前說今謂。此所說與婆沙不同。
陳那正法輪故。陳那等。具云阿若多憍陳那。惠琳音義八之一右)云。阿若多。若音而者反。梵語也。唐言解也陳那梵語也。是其姓也。解則彰其美德。姓則岸其氏族。德姓合目曰以名之。是佛最初得度聖弟子也准此音義天竺習俗。上舉德號下彰氏族。本邦反此。國土方俗區別不齊。自餘一切可以准知。
云何三轉是名三轉。光師為說三道。是名三轉。寶不爾。指示勸證以為三轉。今謂。下文結云顯示見道修道無學道三。光解符順論文。若如實解。則下文言三轉十二行相非唯見道。斯難不當。徒成虛言。寶師何不思乎。
如何三轉此已修習。光師亦言三道。寶師言示勸證。今謂。光不允。何者此中教法為輪。不同上說。何以三道配當。文據故。寶師示勸證義。於教法輪甚為親順。非謂有文。

阿毘達磨俱舍論指要鈔第二四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