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俱舍論指要鈔第

       輸入者 黃紹亮

分別智品第七之二

論曰不共法大乘所明十八不共法與此不同。雜集四云。不共佛法者。即十八不共佛法乃至如經言。如來有誤失。無卒暴音無妄失念不定心種種想不擇捨。志俗退。精進退退。退。退。解脫退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一切意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知過去世無著無礙。知未來世無著無礙。知現在世無著無礙建立彼相如經廣說攝論第九‧瑜伽九亦同又瑜伽九明百四不共佛法。此中有十力不共法
餘八通十一地。麟云。謂不要在定地起故通欲界。餘地可知。
皆依贍部男子佛身。麟云。第二依身門雖即佛身亦是男子。然所對治故亦言之。
舍利子多少等。光寶兩師雖引智論。然智論大乘說。非小乘所用。小乘諸論皆阿含阿含中說。今所翻傳經中此事逸矣。
論曰等那羅延那羅延者。嘉祥中論疏一末云。那羅延此云本。以是眾生。之本故也。麟云。那羅翻為人延那為本。即大梵王是也。外道謂。一切人皆從王生故。故曰也今謂。麟記所釋全依應音義。恐玄應亦依嘉祥等說玄應竟義八(二紙左)云。普云鉤鎖力士華嚴音義一翻堅固。探玄五云堅牢。又大日經一行疏第五云。毘瑟紐。舊譯謂之這毘紐。此是那羅延天也。又第十云。毘紐天有多別名。即是那羅延天別名也。
有餘師那羅延大乘亦同此說。瑜伽七云。一一支切節悉備足那羅延力。
謂凡象那羅延大乘菩提資糧論二云。菩薩有七種力。謂福報生力‧神道力‧信力精進力念力三摩提力‧般若力。福報力者。如力當一龍象力。十龍象力當一香象力。十香象力當大香力。如百力士力半。那羅延力‧大那羅延力‧過百劫菩薩力‧過百千劫菩薩力‧得忍菩薩力‧最後生菩薩力。展轉十增。住此力已菩薩即於生時能行七步。十最後生時力當菩薩年時力。住此力已趣菩提場等正覺已。以過百千功德力故。成就處非處十力
如是力外別有婆沙三十辨力身中。總有五說理七五亦四說。然光師意。理同婆沙。此論初說當婆沙初說。第二說當婆沙四說。今謂。光師云。理同婆沙者。是通漫說。四說婆沙五義說既不同。何漫言同。寶師別為配當。尤得雅當。又寶師意。此論前釋同婆沙初二說。此與光師稍別。後釋二師全同。又解此論意。光三說。於中自評取第三說。謂論主意同部宗。寶不爾。論意各別。此論非以婆沙評家為量也。
理實無畏即是智。光有解。寶同第一
種異迦葉波西域記二云。若夫族姓殊者四流焉。一曰波羅門。守道居貞潔白其操。二曰剎帝利。君臨仁庶為志。三曰吠奢。商賈也。四云戍陀羅。肆力疇壟勞勤稼穡。凡茲四姓婚娶不通等。本支名種末支名姓。
一切智一切種智。光三解。圓暉用第三解。寶意亦同。然有差別。寶云一切智者。謂緣共相理至極故。二一切種智者。知一切種差別法故今謂。寶解為優。此論已小乘家記。為高深則卻不應。
無諍者。無諍名。麟云。又准婆沙羅漢由修五因緣故。則能令彼不起煩惱。一觀威儀。謂住座臥不令他起婬故。應說應說法。三觀受。四觀察(有處雖安穩豈住。盡。於已起善。或亦名應住)五觀察里巷為乞食故。將入城邑先觀里巷。此中男女因我起煩惱等若大乘。與此不同。攝論第九云。能諸有一切無餘。釋曰。此頌顯無諍世俗智為性不同。聲聞無諍將入城邑。先審觀察。若有情當緣我身隨起一種煩惱諍者。即便不入。如來觀見雖諸有情當緣佛身起諸煩惱。若彼堪任受佛化者即便往。彼方便調伏令滅煩惱。能諸有一切無餘者。非如聲聞無諍定方便遠避不令有情生煩惱緣。唯伏欲界有事煩惱非餘煩惱諸佛不爾。方便能滅一切有情一切煩惱有餘。又瑜伽九云。復次諸佛如來無諍定而不數入。所以者何。有諸眾生利益事。由起煩惱成辨。如來於此利益不能棄捨
內起隨應總緣境故麟云。釋不能遮見惑也。謂見所斷惑唯於內門總相緣境。既不剩已身而起。何有已能遮防哉。
退智立為第一能詮者。玄應音義四。詮謂顯了義。說文。詮具也。案具說事理曰詮。淮南子云。詮言者謂譬類人事相解喻也。法名文身者。理七十六曰。趣所詮義。說之為名。即是表召自性義。辨所詮義。說之為句。即是辨了差別義。不待義。聲獨起能為所依託說之為文。即是迦‧遮‧吒‧多‧波等理應有覺不待義聲。此覺不無所緣境。此所緣境說之為文謂不能親目於義。但與名句為詮義依此三能持所詮義。及軌生解故為法。即三自性說之為身。自性‧體‧身名差別故。三與聲義極相鄰雜為境生覺。別相難知。故說身言顯有別體寶釋云。聲雖是教。而於中此不為法。軌生物解非聲用故也今謂。寶師雖引理省略釋身字文。此是略不善也。以此文與上連續別有意致故。
法無礙解尋伺故。光寶解別。於中寶師破立實為允當。麟依寶意云。問。法詞以名言為境。何故依地五不同耶答。詞無礙解緣粗動。寂靜故無。法無礙解微細寂靜緣法故二差別。問。法詞二種於聲。何緣粗細有別。答。雖同依聲。然世俗詞是粗名句是細也。
云何是名名至究竟惠暉云。九品一遍為下下。兩遍為下中。乃至九遍為品也。今謂。此釋不詳。光寶等釋不明遍數也。
於亦共凡德且應辨通。麟云。次共凡中漏盡通三明示導不共凡。然五通共故。依總相說。故有失。
神境等四五智神境等者。等取天眼天耳‧宿住。此四唯緣事境故世俗智他心智通漏無漏故通五智。如前已辨。初三唯色者。麟云。謂神境變化香味觸故。天眼天耳觀聲故。此三通皆別色。
諸有修能如實知光引婆沙百會三。於中第二為勝。以成漏言非必局故。
無色歿初起此通。寶師云。或可依身身修。今謂。寶解通他身。光解唯局他身。無別釋故。
如是五通餘四亦爾。若大乘。不局自下。廣章云。依聲同教隨諸依地。自下能化。上則不能。今大乘。若菩薩所起神通。依隨何地上下皆能。
五通世界。麟云。不言部行者。應同聲聞說也准摩耶經那律三千由佛威加也若大乘。諸論異說智論八云。凡夫心能遍知四天下眾生心也。聲聞知千界。知百千世界十住第九云。聲聞天眼小千國土。小辟支佛小千國土中。辟支佛見百萬小千土。辟支佛三千大千界。瑜伽倫記云。云何凡夫天眼四天下王見小千界聲聞千。辟支三千耶。景云。天眼耳五識中慧故。隔鐵圍故。近。宿命通意識故得八萬。有釋唯菩薩種姓異生知八萬劫。非餘凡夫。故婆沙百。常見論者。辨三乘差別云。聲聞種姓萬劫獨覺種性憶四萬劫菩薩種性憶八萬劫
五蘊一切境故。光寶並引婆沙會其相違。於中寶意兩論與此論別。此論約得修故通四念住。今謂。寶釋難信。以此論無明據故。光解為優。妙音所引分明故。又此論非以婆沙評家為量。非適今也。
或此依通四地故。光寶並引理破文。然寶師疏不救俱舍。光師細釋理更作俱舍師救。其理極成。寶師此不破光釋。
類足謂善慧文出彼論第六。
於中最後是真。寶疏云。兼述是無學無學。於中是無漏者。是無學法即是漏盡一分有漏者。是非學非無學法即是宿住生死智明全漏盡一分麟云。言容是真者。謂於無學無漏者。是無學法故名真。有漏者。是非學法(即漏盡一分有漏一分。是無漏故言容有。已上麟記)。
如有咒術名健馱梨。舊俱舍乾陀梨。玄應音義五云。健馱梨持咒女名也從國為名。此女聲。呼之男聲。猶健馱羅國是也。又理七十六云。如有咒術名健馱梨。此便能騰自在。或有藥草具勝功能若服若持飛行自在
復有咒術剎尼。舊俱舍云伊叉柯。玄應音義梨剎尼此云觀察
此有二種謂行及化。麟云。行謂不變本形。化謂變化異狀。
三者勢唯世尊光師引理七十六會釋無斷三義。此中初義為優。後之二義皆言現大身。以論文中無斷意故。又婆沙百四一辨三乘具不具。有二說殊。此論及理顯宗皆同婆沙後說光寶所解皆此意也。
依嚴具唯化二處。光師於三說前說為正。順婆沙百三五評家說故。寶不加評簡。又光師問答異界化成不引婆沙百三二文更辨即離化成不。總有二義。於前解為勝。寶師云。今詳二釋前解為非。若別作化有成就得。不應道理諸有法住現在世。有成就得必是有情。說別化人有情理故。住現在世色觸二境。若是有情散心位。無非執受化人語聲。應是執受大種所證。又婆沙評家云。化如莊嚴具而不成就。況化而成就也以此知。前解為非。婆沙依身發語者。化人身非化主身顧者寶師前已曲釋離即二化。今亦縷說立破有教誰有智者信順乎。
佛則不爾亦容有別光云。准婆沙(百三五卷九紙)文。乃至諸佛化主所化能發語心前後各別。於中迅速謂語俱時。理實前後。言一心發謂一相心智論第十六云。如聲聞法。化人說法化主不說。化主說法化人不說。佛則不爾。化主化人俱能說法
由先願力亦得發語。光云。由先願力所化身。後起餘通果心發表業故。雖變化通果心發語通果心二心不俱。而依化身亦得發語。應知通果心寬。化心‧發語心皆名通果。以此故知。發語心非是化心。別一類通果心能發語業。以化心能化聲處故寶師亦言。通果心中有是化事心是發語心。二心用不同也。定非欲界威儀工巧心。以欲界通果不生欲界威儀工巧心故。王作欲界語者。是通果心光師破空法師及泰法師。引諸論文以成自義。寶師更不批評。恐應同導光師破立
即如尊者慈尊世。麟云。婆沙(百三五之八紙)有說。有留化事有說。無留化事。如是者。有留化事。是故大迦葉波已涅槃。准此論及婆沙。咸言涅槃。然餘處言入滅盡定待慈氏出。與此不同(付法傳智論三云無餘涅槃阿含一云不涅槃摩耶經‧云入滅定)惠暉云。大乘入滅定。此論言。後至慈尊再現十八變本願故也。
實體可得久留疏云。骨鎖身名實也。
初習業者。多少化事。光云。理(七八之八紙右)云。初習業者。由多化心要附所依一化事。習成滿者。由一化心能不附所依多化事。解云。所依謂木石等麟師依用此釋。然寶師與此不同。引理已云。所依謂非化物。寶解於理為勝。
修得耳無翳缺。光實析文不同。各有意致不可輒判是非。然准舊論文勢。寶解為優。彼論頌曰。分具恒故遠細等境界。釋曰。天耳天眼無非分。恒與識相應故。不具根。無盲亂等失故。譬如色界眾生上細障遠等色及聲皆是彼境。若肉眼如偈說等。
色界無遺。惠暉云。肉眼見近不見遠。天眼近皆見。肉眼同分彼同分天眼同分肉眼不見後及不見右。天眼前後右皆見。肉眼見障不見障處。天眼外皆見。肉眼見粗不見細。天眼二皆見。肉眼見晝不見夜。天眼晝夜皆見。肉眼見明不見暗。天眼明暗皆見。肉眼有翳缺。天眼皆無也。
曼馱多王。光寶並言。此云我養或云我育或云持養即生王也。具如世間品中。
餘三名三謂修生業。寶云。謂天眼天耳及宿住智力異。由因各別。由斯有同分也。諸法不可定準。如虎珀拾芥磁石引鐵作用各別今謂。此釋意在攘斥光記芸云。光師辨釋六通。悉立因由反覆曲說然諸論中有皎處。一往似有其理。剋體而論則理。或未盡寶法師諸法不可定準。蓋為此也。

阿毘達磨俱舍論指要鈔第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