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253(cf.N823)
俱舍論頌疏正文

叡山沙門源信
輸入者 吳靜梅
    校對者 崔世湖
    改稿者 江 進

謹案思益經曰。如劫燒時。江河泉源。在前枯竭大海乃盡。正法滅時。亦復如是諸行道。正法先盡。菩薩大海正法乃滅(云云)則知。應學權門以扶實教矣。暉師俱舍頌疏。為後生龜鏡。非廣非略。文明義備。但處有筆誤寫錯等文。雖是萬有之一失。猶致學者之謬解。方今。先哲與骨已朽。末學於膚彌淺。予不量力。聊正是非。蓋述少教之一隅。以期大乘之再中而已。時則長和二年癸丑。秋八月十八日也。

本卷第一

疏釋擇滅云。隨所繫事體各別故。且如三界九地九品煩惱。九九八品。斷品惑。證一擇滅乃至斷八品惑。證得擇滅。故體各別(云云)問。此文下相違。上云隨所繫事。下云斷八品惑。證八擇滅。惑是能繫也。然光記云。謂隨所繫諸有事量多少。離繫事量多少亦爾(云云)與暉異可尋。
疏云。非擇滅生法云云)光意同之。即依顯宗論意也。然寶師以無為無作用之義。破此釋(云云
疏釋言依云。此言所依。即名俱義(乃至無為不墮三世。不名俱義。非言依云云無為不墮三世等文不明。遁麟云。無為不墮三世者。謂無為體義。與有為同故言雖。然無為之名。三世不遷流。與前即異。故非名俱(云云)光云。無為是離世法。望能說言。無用疏遠離亦是義。言亦能說而非言依云云此等文亦難了。寶記云。有為之法。可與名俱行於三世。可俱說為過去現在未來世故。無為不爾。所以遍於有為下通無(云云乃至廣說)意云。無為之名。雖行三世所詮無為。不墮三世言依
疏云。諸無表色。應不名色(難也。根積極微。成變礙。可名色表非極微。無變礙。應。非色)此註中。但約根述難意。未了也。故光記云。又難。五根五境極微成等。
表從表生故名色。引理破云。隨心轉滅。不從表生。非色云云)應云。隨心轉戒。不從表生也。滅字謬歟。寶記云。理破此釋云。此不理。隨心轉色。不從表生。應非色故。光并麟記同寶記。
疏釋及七界應知六識轉為意云。應知。六識轉為云云)應知二字。可屬上句末。不可屬下句初耶。雖非重過。猶違論文。論云。應知。如是所說識蘊。於處門中立意處。於界門中立七界
疏云。蘊息是無為無為非蘊攝。處界息處是無為。亦可無為非處云云)可云處界息是無為間處字剩。故光云。若蘊息名無為無為非蘊攝。處界息故名無為無為非是處界攝

疏第二(七條

疏釋有見謂色云。遂能示現此彼言說言說名見。彼言故。故名有見(云云言說見者。可尋。光記俱如今文。寶記引理云。二義故。一者此色定與見俱。故名有見。由色與眼俱時體起故。如有伴侶二者此色可有示現。故名有見。可示在此在彼別故。如有所緣
疏釋無記餘三種云。餘謂色聲。此通三性云云)可言餘者色聲及七心法界。故論云。其餘十界。通等三。疏釋無尋無伺品。文云。此非相應法中。及靜慮間伺。同前第三無尋無伺品。故言亦如是云云)初之中字剩。故論云。法界所攝。非相應法靜慮間伺。同亦如是光記如論。不言非相應法中。
疏釋異熟生四釋云。第一四釋分別因果。第二第三。別明異熟義。既非於四釋。故不足為四解。然非重過。又‧其中出第四解。注云。果名異熟。同第解(云云)第解因名異熟。故光云。異熟屬因。即屬云云)第三解意。異熟名在果。故光云。異熟生並屬果。而如何言果名異熟。同第解耶。恐二字謬歟。
疏釋獨俱非等中單句云。眼識三性。有前後俱得。先中有位。已起眼識。今此漸得等(云云)是文為約得及中有作二釋歟。為一釋歟。然光云。無記。非成過未。起時名得。三性。亦有前後得。識先成故。今不名得(云云)可思。
疏釋同分。非彼能依識云。尊者有說眼根見(云云)有字未了。光記云。尊者世友見。
疏引婆沙四種答問中。第三答問云。若將眼識所依性。與無間緣為問。此即互有寬狹(云云)此文頗狼藉也。

論第三(六條)

疏釋於雜染清淨增上故等頌云。由等五。分頂位。伏諸煩惱。引道故(云云)分頂位者。未了也。論云。此勢力。伏諸煩惱。引道故(云云光記如論。不言分頂位
疏釋頌文云。三無漏根於得後後道涅槃增上者。言亦爾者。類顯一一各能為云云)論云。三無漏根。於得後後道涅槃等。增上用。言亦爾者。類顯一一各能為云云)疏文狼藉也。可依論文。
疏云。無明等性。應立為根。無明等因。於等果。各各別增上用故(十二因緣互相引發增上用應立為根)此注十二因緣。互相引發者。未了也。是次第引。何言互相引。故光云。十二緣起中。無明等因。於等果。各各別增上用。故應立為云云)不言互引。
疏釋心所依等頌云。此六根無漏淨。由後三根也(云云五根有漏。而今云此六根無漏淨者。遁麟云。六根無漏者。舊云(光記也)差別及住皆攝六根雜染資糧及淨。唯在於意。新云(寶記也)此有二種。若體成無漏意根。若離自煩惱縛名淨。即通六根
疏釋餘處此名喜云。除第三禪。於三地為餘云云)於字未了。
疏釋九唯修所斷云。此八根非見所斷。非無漏故。不通非斷(云云)應言九根。何言八耶。

論第四(三條)

疏釋微聚云。為顯更無細極此者(云云)極字應作於字。故論云。為顯更無細於此者(云云光記如論。
疏釋煩惱法有三義。一唯修所斷。二意識地起。與無明相應。三各別現行云云)論不分別遁麟惠暉同為四義。意識地起。與無明相應。分為二也。光云。有古德。亦以五義廢立煩惱地法。不通六識不通五斷。三不通三性。四不通三界。五別頭起。亦費言論。不能具述。若具五義。立煩惱。餘心所法。不具五義。是故不立。今依此論。廢立煩惱地法十。謂唯修所斷。意廢俱起云云意可思。
疏釋身邊二見云。能覆道。或有廢覆。覆。不能招果。故名無記云云)光釋此無記義云。以過輕故。勝用記。不能感果。故名無記云云)然論第二。釋無記云。不可記為不善性。故名無記有說。不能記異熟果。故名無記若爾者。無漏應唯無記云云)故知。光釋順論意。今偏約不能招果者。未了。
疏云。初靜慮如前欲界心所法。唯除不善云云)有十(云云)論云。除唯不善(已上)可依論。
疏次舉瞋及忿等七。無慚無愧云。此十煩惱。唯不善性。色界云云)論忿等不名煩惱
疏云。惡作與憂根相應色界離憂。故惡作云云欲界中疑。亦憂相應。亦無疑。既有例難。故不可言相應。故光云。憂根故惡作。又云。隨憂行故(云云)不言相應
疏釋心心所名有行相云。行謂行解。即能緣心也(云云)可除心字。或可云心心所。故光云。三名有行相。即於所緣一切諸法別顯差別種種不同。心心所隨緣等起行相故。名行相等(云云
疏云三名有行相。謂同一行相(乃至心心所等起也。此七八行文狼藉也。為是一釋。為是二釋。若二者。義心不別。若一者何言或耶。然麟師解云。或名有行相者。同前既言有行相竟。今何復言有行相。釋此。應是引論成前義。然少不便。
疏釋擇滅之得注云。諸餘有情者。一切聖人也(云云)麟云。諸餘有情者。即前所除之外。苦法智位已去。及先離染苦忍聖人。兼餘一切斷惑異生此等諸類。皆成擇滅為餘也。章中言餘有情一切聖人者。誤矣。
疏釋無繫得通四云。非擇滅得。通三界繫(謂非擇滅得)隨命根眾同分判(云云)注四字剩。
疏釋非學無學三云。以有漏法。隨所得判故。能得得亦是非學非無學也(云云)可言以有漏法得。隨所得判。雖非重過。有少所闕也。故光云。以有為法得。隨所得法判(云云有漏有為二文雖異。以總顯別。故不相違
天眼耳相應惠也(云云相應字剩。論但言耳通惠。光亦云。謂二通惠(云云
疏云。三界不繫者。是所不得法。三者能得非得云云)第二得字剩。但可言能非得歟。

論第五(六條)

疏釋無想報末文云。既修此定。次復離欲。或起生得或聞或思。如是善趣因(云云)問。離欲以後。修此定。而何言既修此定。次復離欲等耶。光云。既修此定。復須離欲。或起生得或聞或思。如是等善。為善趣因(云云)彼文雖不云次復。猶有前難。可思。
疏釋滅盡定成佛非前云。非前者。非前加行得也(云云)論意云。非成佛前得滅盡定是定佛盡智時得。光意如論。故今文違此等文。
疏釋滅盡定加行云。若諸聖者。以色界有疲勞受。於四靜慮有粗動想。為求靜住。暫欲息心云云)惠暉云。於四靜慮。有粗動想者。合言四無色有想。以前文言色界。以論色界也(云云)光師意亦云。厭色界受無色界想。
有為相中云。遙見鷺。表知有水。如童女好相等(云云如字。應在二處。故光云。如鷺所居。表水非無(乃至)如童女身相。能表男女善非善事
疏云。名合集。為等身也(云云)此中可云等合集。故光云。必以等合集。為名身等義。
疏云。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菩提寂滅。此皆三句。名句身也(云云)皆字似剩。

論第六(四條)

疏釋同類因云。然唯與等勝為因。非為劣因。為無漏道加行生故(云云)為無漏道四字剩。故論并光記此四字。雖非重過。猶不如無。
疏又釋同類因云。與思修為同類因。除所成。以聞劣故(云云)麟云。與修為因者。今謂不然。以欲界修。色界有修無思。異地相望。又不為。因。如何可言與修惠。為同類因耶。
疏云。無為無因果者。六因故(乃至無為果者。無五果故(云云)初句果字剩。多本如此。但本無果字。可依此本。
疏釋五取果唯現云。定非過去。彼已取故。亦非未來。彼無因故(云云)論云。彼無用故(云云)光亦如論云無用。

論第七(三條)

疏釋十二心中。從欲界善心不生無色界善心云。無色界心。不與所依故(云云)此文倒也。應云。欲界不與無色界所依故。光并麟。同引正理論云。謂於等至出位中。無間緣。為所依體無容有故。
疏釋欲染不生二界心云。謂欲染心。不生上定。及往彼界故。無生界理(云云無生界理四字未了。或界訛歟。應云無生上理。
疏釋色善三學四云。色界善心現在前位。十二心內。容三心。一謂善。及色界通果無記。成三心也(乃至有學正見前位。容得四心有學心。及得色二通果心。并無色善。故成四也。三心四心之下各一字似剩也。

論第八(三條)

疏云。贍部洲南邊。有贍部樹。今此洲名。或從林立號。或從果為名(云云)論第一云。無熱池側。有贍部樹故。今文與論相違。故麟云。方有樹者。准下器世間中。云無熱池邊此樹光只從林立號。不言方。
疏釋第三識住云。理實亦攝小光淨天無量光天等(云云)淨字剩歟。
疏釋說有健達縛等頌。不舉七有經。但舉健達縛等三經。違論及光記

論第九(條)

疏釋由中有相續等中云。外道執我。士夫。如用也(云云)如用二字未了也。論云。內用士夫。此定非有。光如論也。然有本云士用也。

論第十(六條)

疏云。論云。如是無明。別有實體。是明所治。非異非無。解云。非異者。非是異明之外。總是無明也(云云)應言。非是異明名無明。或非是明外名無明。何云異明之外耶。異明之外。即是明也。故光記無之外二字。疏云。此上所論八近行。皆通有漏云云)麟云。皆通有漏者。謂染總取。名之為通。非對無漏置通言也(云云)可思。
疏怙云。餘三無色三者。除生有外。所餘三有。皆通三性為餘三(云云無色三。三字似剩。何者此三箇字。即是別門。不可怙為一怙。
疏云。一種貪。無益。以此故知。段食云云一種之言未了。學者應思。
疏釋生有不由自力纏垢云。自力纏者。嫉慳忿覆悔眠也(云云)此中初五自力起也。眠非自力起。具如下隨眠品。故光但舉前五不言眠。恐眠字剩歟。
疏釋食香中有起等中云。此通經說中有名也。謂契經說。食四種等(云云)論引此經。無漏非食。而疏唯為中有名者未了。故光云。引經顯食有漏

論第一(五條

疏云。竭地洛迦西國樹名。此國方亦此樹。名檐木山。山上樹其形似彼。故以名焉(云云光記云。稱為檐木。山上樹其形似彼(云云)可依光記。其意見遁麟瑜伽記。
疏說第一欲生天云。依現欲境故(云云)論亦同之。光引婆沙百七三云。人及前四天。同樂受自然生境。故為一(依要著此文)
疏釋故見月輪缺云。世施設論中。如是說(云云遁麟云。言世施設論者。有云。謂彼自古英賢共為正論。非六足中施設論也(依要著文)
疏釋生三九處云。一於初靜慮等(乃至第二靜慮乃至第三靜慮云云)若初言一者。次應言第二靜慮三於第三靜慮。然有本無一字
疏釋無間中劫全云。十增減為一中劫也(云云)惠暉云。無間劫全者。取一增減為中劫。此疏言十增減。不知有何事憑。

論第二(四條)

疏云。論云。已知三極少。前二量云何(總問)今且辯前踰繕那等(別問)頌曰。極微金水等(云云)今且辯前等者。是答。何為別問云耶。故光記。已知以下為結前問起。今且以下為答。
疏云。四肘為一弓。謂尋。豎積五百弓。為俱盧舍乃至一弓有七尺二寸(云云)麟云。一弓有七尺二寸者。新云。古時一弓有八尺者。即是古尋。今時六尺已下即六尺步法。然今多用五尺步云云)此尺應尋。然光云。一肘一尺六寸。四肘為一弓一弓有六尺四寸。
疏云。從無量劫減至極十年。即為初一中劫云云無量無量劫者。劫字似剩。故論云。從無量歲減至十年。光云。無量歲初減以去。方名住劫
疏釋獨覺增減云。麟角喻者。要百大劫菩提資糧。然後方成角果也。(已上)下角字可尋。論疏等不云角。

論第三(條)

有漏自地依。無漏處云。又無漏大種無漏故。復不可說不繫大種造(云云)論云。必無大種無漏故(云云)明知。疏上漏字剩耳。光記如論。

論第四(四條)

疏釋五戒法云。殺生不與取乃至)五不飲諸酒(云云)下不字剩。論不字。
疏釋未至九無間俱生二名斷。約靜慮及斷二種律儀四句分別四句云。除未至定九無間道無漏律儀所餘未至地無漏解脫道。及一切無漏律儀。以無漏故。非靜慮律儀。非無間道故。非律儀云云)以理推之。應云非未至定無間故。非律儀。若不爾者。無間無漏律儀。豈非第四句所攝耶。光記不釋。
疏釋捨未生表。聖成表非表云。謂經生聖。住胎藏位。表業未生。過去生者。今等(云云)論云。謂易生聖補特伽羅表業已捨。光云。成表非表。謂三界易生聖者。若在色。定成道表。若生無色成道表。表不成。如胎等。表業未生。或表已。遇緣復捨(已上)論及記似人。今文何不爾耶。
疏釋得律儀如誓。非總於相續云。本受誓云。我於一切有情。誓斷欲邪行罪云云)此釋雖重過。文相頗不安。論只云本受誓云何。謂離欲邪行。不言一切有情光記帖論文云。答文可知。

論第五(六條)

疏釋順樂苦非二等三行頌云。初一頌正明三受。次一頌引證。後一頌明順受(云云。光同)此中以第二行言為證者。證何事耶。寶不云引證。
疏釋諸處造四種。地獄除現云。諸界諸趣。或善或惡。容造四種(云云)論云。諸界諸越。或善或惡。隨其所應。皆容造四種。光亦云。三界五趣。或善或惡。隨其所應。皆容造四種(已上)今疏不云隨其所應者未了。於上界中。豈造惡耶。
疏釋并欲有頂退云。離欲人。及有頂聖。雖有退墮。而亦不造欲界有頂二業云云)不造者。其義可然。不造有頂者。其義未了。應言不造一切後業。
疏云。諸退果者。必不終。還修得果故。於離染地。永更不生故。無生云云)頌心。言二果退者。雖已退起欲有頂等惑。不造彼後業。或可言於前離染地。不後業。故此文中離染地言。便違論意。
疏釋中有業。皆順現受攝。類同分一故云。以中有身。與生有十位。一類同分差別故(云云)此中生有者。理恐未然。故論但言謂此中有位。與類十位。一眾同分一業引故(云云欲指位。應云本有。何生有耶。光師同今文。言與生有十位(云云)其難同前。寶記云中同分。不云生有十位。
疏釋得永離地業。定招現法果云。謂阿羅漢。隨在何地。離此地染。名得永離地云云)唯舉阿羅漢。其義未了。故光師云。謂阿羅漢不還果。隨此地。永離此地染。

論第十六七條

疏釋應知如次第。名黑白俱非云。名黑。色名曰。色欲名俱(云云下色字剩。故光云。欲名俱。疏釋四法離欲。前八無間俱云。離欲者。流入下句。謂離欲前八無間道云云離欲唯屬下句。不可言流入。疏釋離欲四靜慮。第九無間思云。謂善憂根。斷已不行所緣善法。斷已皆行故(云云)此中緣字未了。應言所餘善法斷已皆行。故光云。欲界餘善。斷已猶行。以成就故。
釋論不善業加行生時。一一三不善根起。依先等起故。是說之文云。先等起者。即加行也(云云等起加行。應是前後。何云即加行也。故光云。不善業加行生時。一一三不善根。依前因等起故。佛經中。如是說。從三根云云
疏釋欲邪行四種。行所不行云。於苾芻尼行非梵行解。從國王邊得罪。不忍許故。第解。於自妻妾受齋戒時。尚不應犯。況出家者。舉重況輕。但有侵陵。成邪行罪(云云)論云。於苾芻尼行非梵行。為從何處。得業道耶。此從國王不忍許故。於自妻妾。受齋戒時。尚不行。況出家者(乃至)此及所餘。皆於得(云云)如論文者。是似解。疏何分為解耶。光記正理論解。與疏同。寶記云。論此從國王至況出家者答也。此論引自妻妾為例而釋。從國王得。更異解
疏云。經說誑言。略有十六云云)論云。經說諸言。有十六(已上)知。誑字誤。
疏末注云。從五識後親起意識。所證五境意識。親三境。名現量意識。有本云。意識親證六境云云)所言三境者誤歟。光云。若意識現量六境所知。若意識親從五識後。起現量五境。若在定意現量證法。或在定意現量所知。能通證六境云云)可思。

論第七(十條)(光云。疑有二。一疑有。二疑無。疑能續善根。疑不能續善。此中據疑有疑矣)

疏釋續善疑有見云。疑有續善。疑無斷云云)有何證言疑無斷善。光師云。但言疑能續善根。疑不能續善。不言斷善耶。然麟云。疑無斷善者。謂於因果中生疑無心。此或無。從此生邪見。謂無。便善也(云云)可思。
疏云。愛樂壞非加行壞。是人現世能續善根。論云意樂壞。
疏云有善根非墮邪見云云)論云。非墮定。光云。起邪見故名善。不造逆故非墮定。
疏釋業道思俱轉。不善一至八云。謂先加行遣使殺等。造作惡業。不染心時。於前六隨一究竟無記為不染。染心究竟俱轉。故言不染(云云理難云。慢疑等染起時。雖是染心。不可俱轉(云云)光述俱舍師救云。以不染心俱轉。若染污心。即不決定云云)論云無貪等。故重過。今文云染心故未了。
疏釋無漏業有四。謂唯除異熟云。無漏不招果。故唯除異熟云云無漏唯不招報果。何總云不招果耶。
疏明非學非無學云。非學非無學色蘊有漏色少分云云)可加行蘊故。光云。非學非無學業。以有漏色行二蘊少分為體。
疏云。本論中所說三業。謂應作業。不應作業。非應作業。非不應作云云)第三業字剩。故論此字。
疏釋不善地獄中等頌云。業鏡現前不可拒諱(云云)業纔。
疏釋無間業。唯除北俱盧(云云)此文略。故光云。非餘二界有無云云
(光云。於三障中且無間業。唯人三州非北俱盧。非餘四趣非餘二界有無間業。於三州內唯女及男。造無間業扇搋等等。謂等取半擇迦無形二形矣)
疏明扇搋等不造逆罪云。少恩少羞恥等(云云)論云。造無間業扇搋等。所以者何。即前所說。彼無斷不律儀。因即是此中無逆所以。又彼父母及彼己身。如次少羞恥故。光記如論。而何今文。但用第二義。不明初義耶。

論第八(六條)

疏釋唯破羯磨僧之中。不釋唯字。然理必應爾。所以以理推之。應云破羯磨僧類。一者破法輪時。必羯磨眾分為二部故。二者唯羯磨非法輪僧。眾雖分亦同成佛故。今頌第二。故置唯言。
分別業。非事。唯福事非業三句。無唯非業一句也。論四句光記如論(云云
疏不釋此招大富果一句頌。
疏釋第八施最勝云。為上義而行惠施。名莊嚴云云)名莊嚴心四字。不知所詮。論及光記此文(云云
疏釋後起根本加行意樂等文云。先從意樂引起加行。次從加行於思。次復從思引發根本。此之根本。必於田起。後方後起現前。今義次從後向前(云云)此文次第雜亂。何云從加行於思。
疏釋惡田有愛果等文云。若於惡田雖施。但招非愛果(難也。此難非理也)所以者何(云云)此難非理等五字。不可為註。故論云若於惡田雖施。但招非愛果。此不應爾。所以者何。

論第九(七條

疏釋於內門轉故云。二界起定貪故也。少分外門轉者。謂彼亦色聲味觸法境界云云)味字剩。
疏釋六行部界異。故成九八等二行頌云。初六句明欲界。次兩句明二界云云)應云初句總標。次四句欲界
疏釋非因道妄謂引論云。受持禁戒。數相應智。非解脫道。妄起道執。理實應云戒禁等取(云云)論正文云。唯受持戒禁。數相應智等。非解脫道。妄起道執。理實應立戒禁等取名。文唯文等字至要也。
顛倒云。執有漏道涅槃。雖非究竟斷惑證滅。而能暫時離染證滅。緣淨故。非一向倒(云云八地惑。有諸聖者。以有漏道斷證滅。何故定說雖非究竟暫時離染等耶。故論但言戒禁一向倒。緣淨故。不言暫時等。光亦不云暫時離染云云
疏云敬諸纏。緣事起故。皆修所斷云云)此文不順論。論云。此諸纏愛。一切皆緣。修所斷故。唯修所斷云云)故不可言緣事修所斷。若不爾者。滅道緣惑。亦修斷
有愛一分云。此一分愛。緣傍生故。不起也。乃至云。常見所增故(云云)初釋雖無過不順論。論唯云有愛一分常見所增故。不起。然光記。同今二義。初義可尋所詮
疏釋非上緣云。不執上界我我所故(云云)論云。上界地(云云)明知。地字落。光記同論(此次上所詮愛緣傍生故等釋。不知所詮云事也。非破耶)

論第十(九條)

疏云。過現意識相應貪瞋慢三。雖於遍闕於遍。謂有緣此境。不緣餘境故。光意同之。然論不云遍。遍可思。
疏釋未來遍行云。未來意識境流三世故名遍。又此意識。種類無邊。於所緣事。必能遍縛。亦名遍(云云)論只云。若未來世意識相應貪瞋慢三。遍於三世乃至未斷。皆能繫縛云云)不言遍。今何云遍。
疏釋五識不生遍行三世云。或有時參差三世。如有眼識。定緣青黃赤色三境而起。隨闕一境。識即不生。其所闕境。或一未來。或一現在。或一過去。故說五識遍縛三世云云)此釋未詳。光記此釋。
疏釋滅道所斷(乃至)後三淨境云。上兩句明滅道境。下兩句明無漏境(文)無言上兩句。明滅道所斷。若滅道即境。與下句無別。若不爾者。濫下句。然非重過。
疏釋苦集修斷二行頌次長行云。色界一切隨眠隨增(註云。乃至色界樂根既通五部故。一切識皆樂根云云)所言一切識者。未了知所從。以理准之。應言一切惑歟。然非重過。
疏釋苦集修斷等下長行註云。無色修所斷生得加行善。通緣九地類智云云)光云。問。生得識。能緣何法。答。色界者。緣三世無漏一切法無色界者。能緣自有漏無漏一切法虛空云云)而今云通緣九地類智道者。未了也。
無色界道諦下。樂根隨增。出貪瞋癡等也。瞋字剩歟。
疏云。復有問言(乃至隨眠隨增(解云。此問樂根識上隨眠隨增)此註未了也。論云緣緣樂。光同論。而何但言樂根識耶。
疏釋及隨應境現云。二隨應境現。說言及隨應等(云云)此文狼藉也。

論第一(八條)

隨煩惱此餘云。此隨眠外餘纏垢等。名隨煩惱。隨根本煩惱起故。名隨煩惱也(云云)此釋望有少闕。論意云。隨煩惱二種。一諸煩惱。亦名隨煩惱。二此餘染污心所。名隨煩惱。兩記如論。而今唯纏垢等名隨煩惱。故未了也。
疏明六垢云。此從煩惱生。污相粗名煩惱垢云云)應云此從煩惱生故。論云。如是六種。從煩惱云云)疏釋地皆隨應遍自識諸受云。若第三禪起惑。即相應云云)應言即樂捨想應。故兩記云樂捨。
疏斷蓋五唯在欲。食治用同故。雖二立一蓋。障蘊故唯五云。上兩句明蓋。下兩句廢立云云)第二第三句。分為兩段。理不可爾。故論并兩記。及今下文。以句。段。
疏釋簡(簡疑見滅道有漏緣惑。所緣不斷義云。而彼邪見不斷云云邪見無漏緣惑也。今意可出有漏緣惑。而言邪見者似謬。理實應言而彼貪瞋不斷。疏釋應知從所緣。可令諸惑斷云。令彼所緣不復生故。(云云)可改彼字而作於字。故論云。令於所緣不復生故。(文)二記如論。
疏釋四遠性頌中等字云。等言為明舉事未盡。所造色等亦名相遠。如善惡性等亦名治遠。如南北海等亦名處遠。故致等言(文)光意同之。然等南北海者。其義未了。方之言。既含南北。非如色善大種感外所等。
疏釋諸惑無再斷云。諸惑頓斷不退。必後時再斷惑義(云云)此釋未了。故生學者謬解。是故應云有退者。雖亦再斷。然非此中再斷義也。
疏釋得亦然除五云。及從無學位起色纏退。亦名一。謂順下分云云)案次第并論意。此文應在此下等文前。兩記如論次第

論第二(四條)

疏釋少欲喜足云。喜足少欲有漏者。通三界無漏者。所治二種。唯在欲界云云)論云。少欲喜足三界無漏所治二種。唯欲界所繫(云云)今文何故。唯約無漏所治耶。凡此文牒釋頌頗狼藉也。兩記意如論。
疏釋我所我事欲。暫息永除故云。為佛意。令諸弟子。暫息我所事欲故(云云)為字應在意字下。論論云謂為欲。
疏釋入修要二門頌云。從此第二明五停心位。七方便也(文)文不說五停心。然光亦云。七加行五停心觀也(云云)可尋。
疏釋念惠五地云。謂。苦樂受能順引尋。此持尋。故唯捨受(文)論云。此治尋(云云光記如論。故知。今持字誤。

論第三(五條

疏說總相念住云。今此雜緣總相緣四。及與前別(云云)及字未了。恐是乃字。
疏云。苦法智忍者。苦法苦諦法。忍緣苦法。名苦法忍(文)此文唯約境法字。頗不順論文。論云。最初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後境智與前相似。故得類名。兩記不釋。
疏釋地失德九云。此失謂退失(云云)論云。失謂過失。兩記不釋。
疏云。要三義得預流名。一具果向無漏道故(云云)論云。具得向果無漏道故(云云如論云向果耳。
疏云。預流退墮法有五義(云云見論文。相似四義。云何云五義耶。光雖分為五段。不言五義。實亦不言五義。但以諸有決定。至亦能浮。為引舉喻證也。

論第四(六條)

疏釋身證不還。不預十八有學之中事云。無漏三學。是聖者因。擇滅涅槃。是聖者果。(云云)果有為無為二果。而今何唯取無為果。論意似遍取。故唯云三學及果。不言擇滅涅槃。然光云。此滅盡定非是三學。以有漏故。亦非學果。以有為故(文)寶云。滅盡定有漏非學。故是因(文)不出果體。然非重過。
有漏離次下云。禪。離初禪染(云云)應云。分。雖非重失。末學可誤謂根本。故光云。如依第解慮分。世俗道。唯能離次下初靜慮染。
疏釋立四果五因中集斷因云。起一類得得前諸斷。非得也。(云云)此釋不順論。論云。謂總得。諸斷故云得。諸斷也。若如今釋。是以諸得諸斷也。非以諸斷也。然光同今文。寶云。謂總諸斷故者。理云。謂一果得。總得先來斷故。述曰。此說前向中所無為。至今位。總一要得。無為故。非是無為得得(云云)恐是且述理師意。非謂正是俱舍意耳。
疏釋見道法輪。有五義之中。第五下轉義云。謂觀上等故(云云)先觀欲苦。次觀上苦。而如何言觀上等已。觀下等耶。然兩記同今文。可尋。
疏云。十二行相者。如苦諦下等(云云)此文頗狼藉也。若結前者。應言是名二行。若後者。應言三轉十二行相。然行重過。
疏釋厭離四句中厭非離句云。智是見道苦集法智云云)應言苦集智。或苦集法類智。而何但言苦集法智耶。

論第十六(四條)

疏云。於勝地根位去來世不知者。明他心智。不地心也(文)何故。但云不地耶。應言明他心智所不之心。
疏釋所緣總有十。謂三界無漏無為各有二云。所緣總有十。謂三界無漏者。標所緣法也(云云)何故不舉第三句耶。應言。初句標所緣。次句列十所緣
疏釋俗智除自品。總緣一切法。為非我行相。唯所成云。初句答第一問。三句答第二問(云云)此分文頗不安。可云云
疏釋離欲心云。於離欲位成前七智。心。總成八智云云)論云。如是諸位。若已離欲各各一。謂他心智云云)故知。八從異生見道初念位。乃至修道一一。可他心智也。不可唯約最後一為八。兩記如論。於諸位中。各增心。

論第七(四條)

疏釋力處非處十。業八除滅道云。力處非處十者。總標也(云云)雖力一字是總標。處非處下是別釋也。何總一句名總標耶。雖於處非處中。折出餘九力。而今約初力。為十釋故。猶非總標(云云
疏釋十力依地云。宿住二力四靜慮起。所餘八智。通依十一地起(云云)可云所餘八力歟。非重過。疏釋天眼耳通唯無記性云。謂耳識生得善者。非異地起。色界生得。不能生定。今此二通。與定相生。故二通體唯無記性(云云)此文未了。為是生得善。於異不起。此二通於異地亦起。又生得不能生定。此二通與定互相生。二義。不許二通是生得善歟。若許爾者。此文狼藉耳。然寶云。本意唯欲取等故。
疏云。咒藥二種。通人天鬼趣唯人也。光記有多解之中云。咒藥通人天鬼畜(云云)今何除畜。

論第八(九條)

疏云。四種靜慮體。世間品已說(云云)應云四種靜慮。故論云靜慮體。世間品已說。
疏引論云。諸靜慮支。染靜慮中。謂皆不。(云云)謂字恐誤。論云。為皆不。
疏釋染自淨染。并下一地淨云。言次生者。謂鄰次也。如從有頂等至。唯無處有處等至也(云云)此文難了。光記此文。
疏云。若終時。從染污自地。及生下地一切下染。不生上者。未離下染。不生上故。論云。故自地及一切下染。文故准知。今文生下地三字剩。應言能自地。及一切下染。
疏釋上不起下地定云。於下地退棄捨云云)可云已棄捨故。論并光有已字。
帖釋空謂空非我等頌中云。無願謂餘十諦行相相應者。無願三摩地。謂緣餘諦十種行相應等持云云)此牒頗狼藉。謂諦行相相應一句。通三三摩地。何唯合無願段。故論三三摩地下。各云諦行相相應
疏又釋無願三摩地云。謂此起過現前所對苦集道諦可厭捨故(云云)論云。皆為超過現所對故。光云。皆為超過現前所對苦集道諦可厭捨故(云云)而疏云起過者。未了也。
疏釋重二緣無學一頌云。空空等故為重二(云云光記云。重謂二也(云云)案二意云。重為二。然論意。三重等持中。初句二等持。名之為二。非重名二疏釋重空等三。定除上七分。依餘十一地云。初禪已上分地。重空等三(云云)應言禪已上。

論第九(二條)

疏明四無量所緣云。此四無量普緣欲界一切有情。不上界。喜謂能治彼瞋等障故。上界無瞋等。故不上界也(云云)此中喜字剩。故光疏云。此緣欲界一切有情。不上界。能治緣彼瞋等障故。
疏釋二界因業能起無色等頌云。生二界。總由三緣因力等(云云)頌意。明於上界起定之緣。非明二界緣。故論云。生二界總由三緣。能進引無色定。
俱舍頌疏正文。

論第四

疏云。論問起云。今先辯色決定俱生(別門色也)此註不明。可是別答。光記今先辯色。不為別答問。

論第

疏釋忍滿云。如是乃至欲苦二行相時。但有二行剎那。明知。觀欲界苦名忍滿。

論第

疏釋云。問。第三靜慮。寧解脫。答。第三眼識所引顯色貪故。又自地妙樂所動亂故。故解脫(已上)恐三字誤歟。應言第定。(云云
書本云。已上或本有此正文。可撿諸本。有宗學者衍舜。
文正三年一日以常林房椿運之本移點。清溥(十夏三四歲)
俱舍疑問(遣唐疑問智禮答也)源信僧都
俱舍論一云。西洲壽五百歲。身十六肘。東洲壽百五歲。身八肘(云云一中阿含積等經皆返(返疑違)之。東洲為勝。西洲為劣。佛說既爾。論宗何違。論師所立。必依文理耶。同卷云。等活等上六。如次以欲天壽為晝夜。壽量亦同彼。極熱半中劫無間中劫全(已上)疑者云。所言無間中劫者。為是一增一減。為是十增減。若爾者。同論云。八十中大劫。意云。一增一減名一中劫者。非十增減。又現引經云。或一中劫一劫。如無間果。或中劫一劫。如成劫等(云云)明知。一增一減以為無間一中劫壽也。此若許一增一減者。即違地獄次第增。何者一增一減齊都率二生。都率二生齊叫二日。所以知者。第九減劫壽百歲時。佛滅二年。彌勒生都率。第十減劫人壽八萬歲時。盡彼夭壽下生閻浮(新婆沙間云。五七俱胝百千歲。即當都率一期壽)一增全。減劫小分。以此推之。一增一減當者率二生。叫二日。此不應以一增減為無間壽。若不爾。豈叫二日。齊無間一期壽。進退有疑。欲間決斷。同論一云。諸惑無再斷。離繫有重得。先師依正理論解。今論云。凡位斷欲惑六品九品人。後見道十六心。證二果時。唯得見諸惑離繫不得先斷修惑六品九品離繫故。(寶師同之)
疑者云。案俱舍意。此人理應得先凡位斷惑離繫。第四說不還為下結斷。云雖必先斷或二或三。然於此時。總集斷故(已上)所言二者。先凡位斷欲貪瞋。後至類智不還時。重得先斷二惑離繫九品如是。六品例爾。何故諸師。今俱舍意全同理。若爾越之人。練根有無下種得脫二三生別此。異說豈令盡同。請是非矣(已上)俱吉三條。

俱舍論頌疏正文

永正第四歲次丁卯仲夏後四日以右本書加矣。三井沙門尊契志
(時慶安四辛卯年八月吉辰)
村五兵衛尉刊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