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論問答卷第三(論第五十四)

輸入者 周海燕

第五十四。遁倫記第四。第百七九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正月八日)。
問。說於四大種建立五種之中依止生建立云。若物等者。既是等而不可得。不應道理。破何人何云義。云不應道理等乎。答。此破小乘薩婆多云。於此所。彼自相不可得。然必有之義。大乘瑜伽此云也。問。彼小乘意如何也者如是破乎。答。小乘者云。一切聚必四大種一石中。風大相雖不可得。然極微必有。為破此義。此云也。問。然破此義。云若物等者物既等而不可得不應道理之意如何。答。破意云。若必有體。與地大種體應等同。地大種。其體可得。而云不可得。其不應道理問。如小乘者云。一切聚必四大種大乘既破。在如何欲云乎。答。大乘者云。若於此處色積聚中。大種及取造自相可得。當知此中彼法。若於此處彼自相不可得。當知此意云。一切聚或具一切大。或具大。或三大。或三。或四大不定。非一切聚必四大種。隨其所大種多小。所造諸色不同。能造及可造色。隨名無之。問。小乘者云。一石中。地大相顯。餘三大種其性隱有。尤應道理。如大海中。大海中。大海相顯。餘三大種其性隱有。四大互不相離。涅槃經中具說此義。何破小乘一切四大義。答。今據瑜伽論。若會涅槃經。彼隨轉門。雖大乘經。其中或有說小乘義。蘇多覽言分別意趣阿毘達磨法相說。故涅槃經作此說。須依論家安立道理。問瑜伽論種子現行一石中。地大現行。餘三大種有其種子。此義何咎。答。彼論大旨。一切種子含阿賴耶。未曾說種子被含於色法中。故不可用。
第五十四。遁倫記第四。第八百八十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正月九日)。
問。於四大種五種生之中。何名種子生乎。答。論文說曰。謂所有色各從自種子所生。答。論文說曰。謂所有色各從自種子所生。如堅鞭聚。或時遇緣便流濕。流濕遇緣生堅鞭。不煖生煖。煖復生冷。不動生動。動不動如是好色惡色差別是其種子生也。問。何故如是說名種子生乎。答。景法師曰。謂所有色若從賴耶識中識諸色種生。由有自種子故。遇緣變記。水寒成水堅成地。水遇火便成流濕即成於水意云。一大種中有三大種子。各有其種子故。遇緣變現從各自種子現而生。名種子生問。若云一大種中有三大種者。即同藏多云。一石中有火風。雖相不顯現。然有。其薩婆多疑前既破已。何還用之。答。論次下文遮此疑云。由如是自相。然有其界。從彼彼色法差別而生。名種子生法師帖釋云。前破小乘彼石中有火事。今明於堅石中有火等種子各有其界。故無過也意曰。小乘石中餘三大種。相雖不現。必有其事。但非賴耶所含種子。故前破已。今明石中水等種賴耶所含。不同小乘。故無過也問。見論現文。不云賴耶所含種子。何以恣云賴耶所含。簡異小乘。答。論始文云各從自種子所生。又末文云然有其界。始自種子末文界者。是指賴耶。論文明白。何不信受。問。小乘宗云。一堅石中有三大。雖相不現必有其事。中中被云。今大乘說。於堅石中有種子。然其種子賴耶所含。專所詮。所以然者。五塵賴耶分。既為賴耶所變為已。一堅石中餘三大種。與地大賴耶所變。故不可言於一石中地大現行餘三種子一念賴耶所變石中。不可分別已變未變大種別故。答。雖賴耶識中含一切種子。然於起現行隨緣不定。或地大。或水大。或隨現餘二。如是不定也。且一石中。地大種。不現餘三。於其不現。且無彼法。而小乘宗云。相雖不可得。然必有極微。犯相違。亦有大過失。既相不可得。何處有極微。若其有極微。不可應不可得極微本無實。以惠假分別。有何處極微。云必有極微非唯語。更過失。故小乘所立不可依用耳。
第五十四。遁倫記第四。百八十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正月日)。
問。說於四大種五種生種子生云。由如是等雖自相。然有其界。從彼彼彼彼色法差別意何。答。論次文云。如堅鞭聚。或時遇緣便流濕。遇緣復生堅鞭。不煖生煖。煖復生冷。不動生動。動不動如是好色惡色差別意云。堅鞭石中。地大種顯。其地大種遇緣生火。江河等者中。水大種顯。其水大種遇緣生地。火聚中。火大種顯。其火大種遇緣生冷。如是遇緣互相轉變。由如是等變不定一石中。雖無餘自相可然。有餘大其種子界。從彼彼彼彼色法差別而生問。地大盛聚中。有餘三大自性水大盛聚中。有餘三大自性如是四大種互不相者。是小乘薩婆多義。大乘不可用。何此云雖自相有其界。答。記二師釋。一測法師云。今此意合有二意。一隨轉理門真實理門隨轉門意。地中三大能。種子真實門意。賴耶識四大種種望現行。不不異。堅性中有流濕種子。故此意雙舉二門。或可且依隨轉門說二基法師。此據部。非大乘義。石中雖大之相。然本識中有種子。遇緣生三大。就就大乘解就此二師釋。案論意。一相可云小乘義也。多亦應云大乘義也。問。小乘者云。一石中。風大自相。然極微大乘宗說。如堅鞭聚。遇緣生水。不煖生煖。不動生動。如是四大互相轉變。雖自相。然有其界。二義何別。答。小乘地中三大能。種子大乘本識四大種種子緣生三大。故小別。若然。附大乘。凡四大種賴耶分。分時。四大時皆所變為。故一石中應四大。何餘三大賴耶所含未初現。答。賴耶雖含四大種子。隨緣變異。一堅石中。先現地。其餘三大含在賴耶。江河等中。先現水。其餘三含在賴耶如是異。四大種子雖等含在。隨緣現有差別耳。
第五十四。遁倫記第四。百八二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正月二日)。
問。說由四大種力所造諸色生云。由三因緣。一士夫用故。二業所作故。三由勝定故且除前二。勝定力所造諸色生方何。答。論文說云。勝定力故。先起大種。然後造變異而生是勝定力故。所造色生義也。問。由四大種所造色生。是倒道理。若勝定力所造色生。非四大種所造色。何由大種所造色生中。列此勝定力所造色乎。答。雖由勝所造色四大種不可生。要須勝中先起四大種。由其四大種所造色。故列四大種所造色中。加此勝定力因緣問。若其色界定。應先起四大所造色色界繫中有四大種故。無色起定果色者。先起四大種後生所造之不可成。彼無色界中無四大種故。答。其亦先變為能造四大種。由其四大種所造色。雖無色界定。非不起大種。問。彼界無大種。何以為本質先變為大種。答。色界大種以為其本質。變影像大各。此像大種所造諸色問。若色界四大種本質者。其本質既是色界法。從彼本質所起影像。亦應色法法。無色定者。不可用之起定果色。若爾。無色果色乎。答。本質雖是色辦繫法。然無色定力變其影像故。其影像四大所造諸色等。名無色果。問。凡界地法。下能上。上能厭下。故寧應有下以界定無色界無色定不可緣下色界繫法。何無色色界四大。答。厭下地法欣地法。實下上。上亦厭下。此為嬉戲。或為利他起定果色。能緣下不以為妨。問。若爾。何不緣欲界法以為本質。必色界。答。小乘等說無色界不緣欲界。以極遠故。答大乘中可緣欲界。若依小乘。非此義。問。小乘所說其義顯然。大乘無色界心能緣欲界。答。於無色自在者。恣色界。亦緣欲界。約不自在者。小乘云不緣。約自在者。大乘說亦緣。
第五十四。種倫記第四。百八三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正月五日)。
問。自在所生色。為四大所造。為四大所種所造。答。設爾何失。問。俱有過。若言四大種所造。何瑜伽論第五十四云。法處果色。唯勝定。不大種。若言非四大種所造。何論云。所行色若依此繫定。即依此繫大種所造乎。答。非業四大種所造。云唯勝定不大種也。依所變四大種故。云若依此繫定即依此繫大種所造也。故雖有二文。其不別也。問。依所變四大種自在所生色方何。答。論文說曰。勝定力故。先起大種。然後造變異而生記文釋云。今此中。初念先起大種唯為堅濕煖動。後剎那中方為造色。云依所變四大種果色。作法此。問。其中初念先起大種。何處種。答。入定剎那大種。以為其本質隨順本質。發影像大種。此此影像大種為能造大種。造化果色。故先起大種大種影像大種。問。大種色界四禪定。緣大種本質可然。如無色界定大種。緣何為本質。發影像大種。答。色界四大種緣以為本質。於彼變影像。能造果色。問。本質四大種既是色界繫。其影像大種亦應色界繫色界繫大種以為能造故。所造果亦應色界繫。何名無色所發果色。答。本質四大種色界繫。然影像大種無色所變也。故隨能變定判無色界繫。故記文云。無色起定果色。無色界繫問。凡能造大種與所造諸色。几時也。不可有前後。何云先起大種然後造色生乎。答。下界報色能造時。所變非必時。故記文曰。非定起色大與造色必時起。若是定色大種別時問。先起大種未生造色。其四大種無色香等。若言無者。何處大咱暫無色香。若云者。大與造即為時。不可異時。答。記文云。中初念先起大種唯為堅濕煖動。不為造色。後剎那中方為造色。以此文見。初念起大種四大性。未有其造。然不責齊下界報大造。問。其堅濕煖動是觸塵所攝。即四大所造。此四性。即大種時。何云果色大造異時乎。答。可思。
第五十四。遁倫記第四。百八四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正月五日)。
問。建立中有道理。有論文云。不如影。彼不滅云何。答。記文釋曰。外人難云。如天上不滅。即中影生。死有滅已。生有始生。是故不同意云。依天有。影現。待死有滅。生有適生。喻不齊問。死有處中有續起。中有傳心令至生有。應彼難勢。可顯中有道理。而今答云。死有已生有始生。但顯生二有續起。不顯生二有間必有中有。何此答乎。答。案此答意。見中月。必依天月。若天月滅。水月隨滅。生二不同此喻。死有不滅。生有不現。死有滅時。生有即現。以法配喻。喻不齊。汝難無用問。遣難雖實爾中有不顯。何但此答乎。答。其文言促故。不見中有義。然細案文相。必可有中有。云死有已生有始生故。云滅生故。云滅已之暫間絕。云始生之前。亦可有間絕。以其二間絕中有也。不云纔死有生有即生。故敢作此釋耳。
伽五四。遁倫記第四。百八五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正月十六日)。
問。說起定果色者於五塵中有起不起之差別云。彼於彼香等生闕故。又無用故此顯五塵中何塵起。何塵不起。此云乎。答。此顯香味二塵不起之由。起餘三塵自被聞也。問。爾其顯香味二塵不起之由。云生因闕故又無用故之意何。答。凡起定果色者。必緣果法本質。於其起影像者也。而色界中可滅香味二塵。本生因闕故。本無香味二塵。香味故。可為本質。以無本質。亦不起影像香味。設不待本質。以自在力可起香味。彼能緣鼻舌二識。不可用故。不更變起問。如無色定。起定果色。起能造四大種。次起所造諸色。彼界雖四大種。然以定力要先起之。准此色界雖無香味。以定力起。有何妨難。答。其前文中云又無用故。云無用之處。既通此難。彼無色定要起四大種。為可有用也。為從彼四大種造餘色聲果色要先起其能造四大種。而於香味能緣鼻舌二識。為令誰用。起之。故不可起。問。凡果色者。變起二界一切色法也。其香味二塵設色界不用。故欲界有情等尤可受用之。何色界不用。於欲界不起。答。誠雖自變起一切色。於無其本質。猶不能變起。以色界繫果報香味可為本質可為本質。於欲界不變起。問。設於欲界等欲起定果色。即緣欲界法可為其本質。何從色界中無本質香味。於欲界有情不變起香味。答。凡無色界以極遠故。不緣欲界欲界果報香味無色定心不可緣彼以為本質。故於欲界不變香味。問。若於欲界不變香味。何仁王經云。時無色界無量大香華。豈非於欲界變起大香耶。大香既變起。亦可起大味。又華嚴經云。菩薩鼻根無色界宮殿之香。非所變香聞何處香乎。
第五十四。遁倫記第四。百八十六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正月七日)。
問。定通自在者。於一切色法自在現者也。然者。五塵皆能可現乎。答。瑜伽第五十四云。法處果色。當知顯色等相以此文見。唯可顯色等相。於香味等不可現。問。何故唯等相。不變香味。答。記文釋云。當知顯色相者。由彼行者本取定外青黃等顯色入定觀察現相分似彼本質。名顯色顯色。以此可見。不變香味。即論文云。諡彼香等。生因闕故。又無用意云。色界無報香味。可減香味生因闕故。又能緣鼻舌二識。故變香味。可無用故。故不變香味問。色界香味自在力變為何妨。如無色定。無報四大自在故。先起大種。次生造色。色定可然。無報香味自在故。堪變香味。何云生因闕不變香味耶。又自色界中無鼻舌二識。不用香味耳。欲界眾生等尤可用香味。何為此眾生不變。是果法色界香味。何為本質果色。本質既闕。亦於欲界不變香味。然無色定雖四大種色。而有無四大種色。此為有果色。色界非非唯無報香味。亦無無漏香味種等。故不為例。問何故色界無漏香。答。記文曰。以無用故。故無無漏。意云。無色四大種。而有無四大種者。以有用也。以界亦無無漏香味。以無用也問。欲界香味。此為本質可變影像。何從色界無報香味。云無本質不變香味。答。凡本質義。自賴耶所有種子本質欲界香味色界賴耶所不含藏。非己所含。不為本質。故雖欲界有報香味色界定。彼非本質。既無本質。變起影像。問。然無色界本識中。所含四大。何為本質變起影像果色。答。其色界四大各以為本質。於其變起影像四大果色。問。爾有例種。如色界四大種以為本質。於彼即變影像四大。應緣欲界業報香味以為本質。於其即變影像香味。何無本質不變香味。答。無色界俱是定地。故無色色界繫四大種。以不為本質果色。欲界是散也。色界是定也。故色界定緣欲界香味以為本質。問。爾色界定不變香味。彼無色定如何欲云。答。凡不變香味色界定尚不變香味。況無色定何變香味。問。爾何仁王經云時無色界無量大香華乎。既雨大香。亦應雨大味。答。可思。
第五十四。遁倫記第四。百八七。第四遍造(永觀二年正月九日)。
問。既說自在所生色四大種所造‧非四大種所造二義差別云。然從緣彼種類影像三摩地發故。示說彼大種所造此為顯四大種所造。為顯非四大種所造乎。答。設爾何失。問。若云顯四大種所造。何云種類影像三摩地發。既云三摩地發。豈果色四大種所造。若云顯非四大種所造。何云故亦說彼大種所造。答。此顯非四大種所造也。然次下云故說彼大種所造。非謂大種所造。是所變大種所造問。云非業大種所造是所變大種所造意何。答。凡非報四大造作包。唯所變大種所造。故云爾也。問。何名四大種。何名所變四大種。今言非業四大種所造。是所變四大種所造乎。答。四大種者。是色界所感四大種也。所變四大種者。是無色界定所變四大種也。今非彼所感四大所造。是無色定力所變四大所造。故云爾也。問。顯所變四大所造。故云爾也。問。顯所變四大所造。云然從緣彼種類影像三摩地意何。答。彼先緣取四大三摩地中還變前所取大種影像。從此影像果色。故果色從緣影像。三摩地發問。若先緣大種。次變影像。從其影像果色。尋其根本。既在大種所造。何非業大種所造。答。大種所造色任運與造起。非作意力。異熟所為。若所變影像大種果色。不與造色俱。其心有前後。非異熟所為。是作意所為。故大種望此果色。能造力用。故云非業四大種所造。問。所變四大種果色。必有前後非俱時樣何。答此論同卷上文云。勝定力故先起大種。然後造變異而生意云。中初念先變大種種類影像。後從影像變生造色以此文見。大種先起。造色後生。是有前後非俱時意也。問。大種‧造色體若相者。可先起大種後生造色。然大種色‧造色不相離。本是一法。以義別說能造所造能造所造不可有前後。何於生果色中。能造所造。是亦無前後生次第。但能緣心先緣四大種。後緣所造色。隨其能緣心緣變有前後。說有前後。據實論生起不可有前後。問。何其能緣心。要先大種。後緣所造色。或先緣所造。後緣能造大。有何妨礙乎。答。心性無形相。何先緣何後緣。雖可妨礙。然能造所造道理。必先能後所。自存此道理。先大種。後緣所造。隨其能緣起來前後。說大種所造有前後也。問。設大種所造一念時可緣。何必前後異時可緣之乎。答。一心二惠並起大種一念緣。問。一心中二惠並起。是小乘義也。今大乘說。五識俱時各緣境。尚於五識說俱時起。況一念中何無緣大種造色。答。五識有別體。各緣自分境。於有體法。俱時起妨。然今第六識入定一念時。二法一時緣。不可有此義。故先可緣一後亦緣一法。大處與所造不可一時緣。問。若此云時。即見定非種所造。然此論次上文云。若依此繫定。即此繫大種所造。此文何通。答。其於所變四大種影像。有差別。謂入初禪定。即於初禪四大種。變影像四大令造果色。乃至第四禪。即於第四禪四大種。變影像四大令造果色。此隨地變影像四大。云即依此繫。非謂云然故依彼繫業大種。問。於四大種色界四禪定。即應於自地四大種影像大種。彼無色界定大種。緣何處大種影像大種。答。無色四大種。還色界繫四大種影像大種。若爾何不犯隔界變之過。答。雖色界繫四大種。非緣他賴耶所含四大種。彼無色阿賴耶本含三界種子。於中阿賴耶所含四大種。於其四大種影像大種。是則但緣變自界阿賴耶所含色種。非緣他色業四大種。無隔界變過。問。若爾。無色界阿賴耶欲界繫種子。應緣其欲界種子賴耶四大種亦變為影像。何不云緣彼。但云色界。答。云之可有二。一云。不緣欲界。以極遠故也。二云。緣欲界阿賴耶中。欲界種故。問。且附第二義。既自阿賴耶欲界種子。即緣此種子應變為影像。何前前但云色界大種。何又云極遠故。答。極遠故不緣。是小乘所說。三乘通所學。今云緣欲界大乘義。不可傳輒諏話。故前前云色界四大。不云緣欲界
第五十四。遁倫記第四。百八八條。第四遍(永觀二年正月日)。
問。法處所攝中所行色。有對三種色中。何所攝乎。答。是無見所攝。故論文云。當知此無見對問。所行色為受用有實體者也。眼識受用邊攝有見有對含識受用邊攝無見有對。何不如爾攝。攝無見無對。答。此本生時。從心所發故。為法處攝。他人受用邊雖實眼所見。然不望其人為有見有對。故記文釋。從本生時。是定心發。故法處收。其為他用。雖亦見。不望此人為法處攝問。若望能發。所行色為法處攝。凡五法應法處。是阿賴耶所變分。望能變心。應法處攝。彼既不爾。何果色望能發心法處。答五塵雖望賴耶為其所變。然五識身親緣變故。望能緣為有見等。今果色望受用。雖眼可見。約能發心。非所見。故尋根源望能發心法處攝。見聞非其體。故不望彼為五塵攝。問。果色體有何異相。不望他人為五塵攝。答。記文釋云。以從定心所變色體之是微細。不據非業所造。故非有對意云。果色體微細非麁。不據色聲香味等處收所造。故非有對問。若微細非色處等。界等皆微細非有對。答。色界等雖實微細。是果所感。體質有處。故攝五塵有見等。果不爾。故不為倒。
第五十四。遁倫記第四。百八九條。第四遍(永觀二年正月四日)。
問。有論文作問云。所行不善色。彼何因緣等性答文云。由耎中品三種思差別故。一加行思。決定思三等起思此答意何。答。耎品思者即加行思。中品思者即決定思品思者即等起思。色聲二塵三思等性。香味觸三不由三思。非等性問。爾何次文云。若不善表業。當品思為依止故。有發不善業乎。以此文見。但由品思。云等起一色聲二塵可成等性。何云由三種思成等性乎。答。由三思故成等性。是汎道理。然非謂依乍三種思。三種中等思一。色聲二塵成等性論文既有差別故言。其差別者。三思中。可思不可依思之差別故記文云。今隨成善惡。必依等起思。是品思故。不依加行思及決定思者。是中下品故問。若爾。何同記次下文云。此中由三思發故。色聲善惡表業。餘香味等非三思發故。不成善惡性乎。答。是頗叵思。今聊會釋。彼猶且乘論上文云由耎中三思差別故云故文勢。凡為說置三思道理。云由三思發。然案正義。但由等起。思。問。記文釋云。加行思者。謂遠欲起此事之思。決定思者。必作此事之思。等起思者。因等起也見記文釋云。前二種思非不發業。釋加行思。既云欲起此事思豈非發業思。釋決定思。既云必作此事思。是亦發業義。何云不由前二思但收等起思成等性。
第五十四。遁倫記第四。百九十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正月七日)。
問。一切色法綿剎那滅云。諸行纔生。即尋滅。現得故此為破有異執此云也。為破何人。何云異執此乎。答。記文釋云。此量部。彼云。內色身及命根等初生時名生。後時名滅。其間恒住。為破其間恒住執。云現可得故也云。問。爾為破其間恒住執。云現在可得故之意何。答。記次文云。爾破亦許光電等及心心所剎那生滅故。即舉此共所許事為證故。云現可得意云。世間現見光電等及心心所剎那生滅。我汝共許。此法剎那生滅。現可得故問。論文但云即尋滅現可得故。不云光及心心所剎那生滅。何今記文恣舉此論。答。論文狹故舉此喻。記師案意。尋彼本許。深探論意述作細旨。是例事也不可為失。問。彼量部設所執云。光電等及心心所剎那生滅。亦所許。但於色法本不許剎那生滅。凡有為法種類繫多。何以一法剎那生滅。責餘法齊剎那生滅。此所執何以微破。答。彼自既許等心心所法一切色法皆是有為同故。如光等剎那生滅。諸色亦應剎那生滅。即量云。諸色即滅。是有故。如光等。此量無過。為彼能破。問。彼量部本許不舉有法彼預有為中。故有為中。住相不速生滅。如光等速疾生滅。爰量部自許住相不定。敵作不定云。為如光等是有為故。諸色即滅。為如我住是有為故。諸色不纔即滅此不定過如何遮乎。答。有法所舉諸色諸有為。住相有法諸色剎那滅住相皆被人。何預中為不定。敵故不為過。
第五十四。遁倫記第四。百九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正月十八日)。
問。說有為諸行生時必因滅時無因云。又不應謂能生之因即是滅因。其相異故此破何人云生因即滅因。云不應謂能生之因即滅因乎。答。記文云。又汝小乘生滅兩相同共一因今難汝意云。小乘生滅二相同共一因。今大乘家難此一因。非能即是滅因問。小乘設立生滅二相一因。有何妨難大乘破之。答。次云其相異故。是出其妨。意云。凡相異者。其因亦異。生滅二相其相既異。不應一。苦樂善惡色心法相其相異故。其因各異。生滅亦爾。不應一。即量云。生滅相應一因。其相異故。如苦樂等問。或一法。因雖是一。能生二品。如數能生心王所變色。所色心雖是二法。從一想生。敵者小乘共許此義。故小乘者作不定云。為如苦樂等。其相異故。生滅二相一因。為如色心等。其相異故。生滅二相一因不定過如何遮乎。又如今阿賴耶中有一色種子。能現行色。種子。色與種子其相亦異。然此一種子能生二種法。謂非色法。故亦作不定。為如賴耶一色種子所生二法。其相異故。生滅二相一因不定過亦如何遮乎。
第五十四。遁倫記第四。百九二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正月九日)。
問。說諸行滅時無因任運滅云。由彼火等與彼諸行俱生俱滅現可得故此云意何。答。有小乘師云。火能燒薪。為薪滅因。故因今為破之。此云也。故記文云。謂薩婆多救火是滅因。故今破云。此火與薪既生滅。不可更言與滅為因問。設雖火薪俱生俱滅。火既燒薪。是薪滅因。何滅無因。答。記文云。火與薪俱生。為非生因。既與薪俱滅。何得為滅因意云。如有人。互相殺害。一時俱死。俱無殺罪。此中一人若命暫留。其人得罪。薪有時有火。薪盡則火滅。若薪盡火留。能滅用問。世間現將燒薪。隨燒薪滅。若非薪滅因。有何作用。論次下云。唯能為彼變異緣。說有作用記文釋曰。唯能為彼變異後法緣。說於薪作用。非為滅緣是薪作用意云。將燒薪。為得湯等。水變為湯。云變異生問。若火非滅因。何彼木名薪。凡木名薪者。由為所燒。若火非能滅。何其木名薪。既為所變。其體異本相。豈非火能燒令其體變異。答。但能與彼薪為變異因耳。為所變異故。名木為薪。非為所滅故。木名薪也。問。為破小乘大乘實義如何可云。答記文釋云。大乘實理。火諸法即滅。無將此火能燒彼物問。現見世間。將燒薪。何云將燒彼物。答。記次下云。但火為緣此起心所變異之相故。初念火後纔生。心識變為所燒相問。云爾意何。答。大乘一切心識所變。薪前後相皆心所變。非所作
第五十四。遁倫記第四。百九三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月二日)。
問。說有為諸行無因任運滅云。又謂滅是滅因。不應道理意何。答。此破小乘。薪遇火滅。是既諸行待因而滅。應知諸行滅因。大乘即云。火非薪滅因。變異因。小乘即救云。我宗別非色心滅相。能諸法。是則滅相云為彼此救。此云也。問。爾為破此救此云意何。答。此破文中云滅者。是小乘非色心不相應滅相是也。名之滅因。今破意云。若汝滅相名滅因者。即違汝宗生滅時。若生異滅相異者。即滅相諸行。而汝既云生滅時。何相生法。何滅法生滅一時間論諸行滅相。為生相滅法。魚魯難分別。何必滅滅法道理不成私云。滅相滅法道理不成。何須滅相諸法問。設彼滅相雖非諸行滅因。彼生滅一時有何等過失。答。論次下云。若彼生時滅。便成相過失記文釋云。若爾。諸行但至來生相時滅。不至現在。則有為無為相續過失意云。小乘生相云在未來。彼既生滅許是一時。如彼所許。有為諸行未來生。即生時不至現在。若爾。則有為無為法生住異滅次第相續壞雜亂過失問。何有為滅相為因處。更加無為壞失。答。於無為法。雖無四相。以離障礙不離障礙差別故。假亦可論住等相。若離障礙無為法顯。如生相似。若障礙無為退失。如似滅相。以此義邊應四相。若汝宗立生滅一時無為生時。無為不至現在滅相相續次第而心可壞。
第五十四。遁倫記第四。百九四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月三日)。
問。說有為諸行無因任運滅云。又謂滅是滅因。不應道理此云意何。答。基法師記云。薩婆多宗云。四相中滅是等滅因。然彼復立。未來色等生時。雖生相用。乃至滅相不相離。今論主破意。約生相滅故。不可以滅為等滅因。故言與彼俱生理故論主破意云。汝立生滅一時不可有所作如相生法滅相應亦法。如滅相滅法。應生相滅法生相生法滅相滅法道理不成。故汝滅相非滅因問。設彼小乘救此破云。生滅二相是實一時。然自性不可相濫。猶一時俱有。水性能潤。火性能燒。雖一時。其性不濫。生滅亦爾。雖一時。生用生法。有何妨難。此救何遮。答。立誠道理。可破此救可。記文量云。未來滅相當有汝許有體故猶如生相問。設彼小乘不定云。為如生相。已有體故。滅相有用。為如無為。已有體故。滅相無用。此不定大乘何遮。答。記文遮云。彼薩婆多三世中名不攝無為未來名已有。現在名正有。過去名猶有。既云已有體。即簡非無為。不可無為不定過也私問。小乘本云。滅相法滅。是滅因。對云爾人。立當有用。敵者相符過。我立滅相法滅因。有用也。今更量云當有用。汝宗相符未來世雖名已有。其有體一切有體無為有體。何不預此因。於有體故因。不應分別未來世有體無為法有體故。此不定為能不定。如何遮。
第五十四。遁倫記第四。百九五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月五日)。
問。說有為諸行無因任運滅云。若謂火等為滅助伴滅者。於燈遇等及心心所任運滅中。不可得故。不應道理意何。答。薩婆多部云。火能滅薪。是薪滅因。准之諸行皆待因滅。大乘遮云。火非滅因。是變異因。薩婆多救云。火等為助滅。滅相滅。故火為滅因。今為破此救。大乘此云也。意云。燈電物及心心所。不待滅因任運自滅。諸行亦應自滅問。薩婆多云。諸法滅因功能各別。如燈遇無因自滅。薪等色法必待因滅。故不可例燈電等滅。此依救。此依救。如何可遮。答。論次下云。若謂生彼有別功能此等差別不可得意云。薪等物滅燈電等滅。二滅功能不可差別。設因滅。無因滅。物滅作法差別。何以可云功能各別問。彼若救云。火為助滅。滅相滅。二滅。於一薪處功能。於燈電無其功能。何不差別云滅義同。救。如何可破。答。論次下云。若謂二種一處所有功能。而應二種俱於兩分。功能。或功能過失故。不應道理記文釋云。若如汝所言。應火於薪處。有助滅功能。無功能滅相於薪處。有功能。無助滅功能。若於彼薪有助滅。滅相滅薪可得滅。故云於兩分功能。又復此無其滅。滅相無助滅。薪不滅。故云或功能過失意云。火與滅相於一薪處。助決定俱起。火與滅相可為滅因。今既不爾。滅。滅無助滅。望其無邊。為功能。若功能。可許功能。既有無不定。何偏功能不定過故。不應道理實問。設滅。滅相無助滅。既火助滅。滅相有正義。是薪滅因。何滅。滅相無助滅。強難功能。云不應道理。答。世間道理。人從者事君無闕。蒙主愛。乃預官爵。若其不然。或有奉仕。或無奉仕。不蒙主恩。不預官爵。如如無。非有非無。火與滅相俱於薪處。或功能。或功能人從者。或仕或闕。不蒙君恩。從義不成。

瑜伽論問答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