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論問答卷第六(論第五十七)

輸入者 周海燕

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四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六月二日)。
問。於五根說是處非處云。眼能聲。乃至覺觸。必無是處。能見色者斯是處意何。答。眼根道理。唯能見色。不取餘境。若取餘境。可云非處能見色。可云是處問。自在五根互用。若彼名非處菩薩過。答。未自在□判處非處。若自在論處非處。問。且付自在五根互用方。夫根是所造。四大為能造。所造既互用。能造豈無互用。若許爾者。地大能作三大用。乃至風大作全大用。答。記有二釋。一郭法師云。自在四大互用。然論主說大非互用。據未自在作此說也二興法師云。四大所依非明利故。雖至自在位。而亦不互用。五根心所依。明利故。若至自在位。承能依心力是互用也問。此二釋中可依何釋。答。取捨在不可偏明。然樞要文說互用義有二師釋。其第二釋云。一一根處遍有諸根各自起用。非以一根一切境。以諸根用□遍一切故名互用。不爾。便成壞法相故。心王亦應有于心所用。取別相等依此第二釋。雖至自在四大互用。問。前出興師釋云。雖至自在位。四大不互用。與第二說可云同意乎。答。言至自在四大不互和。雖與興師同。述所以之處。彼此不相似。興師意云。四大種五俱是所依法。心心所能依法。非明利。心心所明利非明利故。四大不互用。明利故。五根能互用第二釋意云。一根諸根大有諸大。各有諸根故。一根諸塵。各有諸大故。大作三用。麁見。雖似一根諸塵。細尋其道理諸根各別緣。不壞法相故。非他根緣他塵。粗見。雖似大作三用。細尋其道理。諸大各作用不壞法相故。非他大作他用。故雖自在位。眼無四根用。地三大用故與興師義意非一。問。且付樞要第二說。云諸根各緣。諸大各別用。乍云自在位。不見自在義。作何此說乎。答。雖凡夫諸根一一諸根。不能令所諸根各別緣。雖凡夫四大一一四大。不能令所四大各起用。若至自在位。令所具根大各起別緣用。是自在力故。與凡夫異。
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四二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六月二日)。
問。於二十二根假要所屬云。三無漏根是九根分。所謂意根五根‧樂‧喜‧捨根此中且付樂‧喜‧三。。五受根中何但取此三根。不所憂‧苦二根。答。三無漏根所依地中。但三根憂‧苦二根。故唯取此三。不取憂‧苦二。問。三無漏根中。未知當知根見道根也。見道所依中。既有未至地。是欲界所攝。若依未至地修無漏根者。可有憂‧苦二根。何不取彼二根。答。欲界所攝。非欲界散地。是初禪分。應名定地類。其戲非散地。憂‧不相應。故依未至地雖修無漏根憂‧苦二根。問。設憂根。可但應有苦根。至于初靜慮。未出離苦根。設依初靜慮雖修無漏根。猶可有苦根。況依未至地。豈不具苦根。答。初靜慮有苦根。非苦相應地。但彼地三識緣外三境時。尋伺亂心寂然邊。果報重障集。名苦根耳。非內境靜慮資潤相應法。故雖未出離。非苦受相應。如無學身體。雖有病飢等。是外報障。非無漏體。初靜慮既爾。未至定捨受相應。非苦受相應。故依未至不可取苦根。問。對法論文云。未知當知根根為體。前九根外更加憂根。准彼論意。無無漏根體可加憂根。今何不爾。答。記文會云。此瑜伽論中。十五心見道為未知當知。故不加憂根。彼對法論意。解脫分已去為未知當知。故亦加憂根意云。十五心所具未知當知根。依未至等。不可加憂根。解脫分所攝未知當知根。依欲界散地。亦應加憂根。
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四三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六月一日)。
問。於二十二根分別異熟異熟瑜伽論文問云。幾是異熟。答云。一其一者何乎。答。記文云。謂命根也問。何故命根異熟。答。二十二根中。異熟者是命根也。俱舍亦云。命根異熟。故此論云。命根異熟也。問對法論云。命根自性無記無想異熟異熟無記准彼論文。命根自性無記。非異熟無記。何云根是異熟熟乎。答。唐三藏會宣。對法一性蘊立同分。就眾同分時分量立命根。故非唯異熟。故彼但名自性無記。今此瑜伽論。就三性五蘊命根中。於異熟法命根強。故說命根異熟問。此會意何。答。會對法意。眾同分者是等同義。三性五蘊各互相望非等同法隨一性蘊有等同義。故就一性蘊立眾同分。隨此眾同分時分量立命根。故非唯異熟。故但總名自性無記。會瑜伽論。或善或不善無記。凡立命根者。必於異熟法命根增勝。故說命根異熟問。會對法論云。就眾同分時分量立命根故。非唯異熟。但名自性無記何故從就眾同分時分量立命根。可非唯異熟命根。又從唯異熟不立命根。何名自性無記耶。會瑜伽論。云於異熟法命根者。指何物云異熟乎。答。云眾同分者。是有情等同義也。時分量者。是一期生壽住長短。非阿賴耶異熟體。既對法論就眾同分時分量立命根故。非於異熟遠立命根。雖非異熟。然名無記。非三性無記性也。命根自性本是無記。而非異熟瑜伽論。於異熟法命根者。於阿賴耶命根也。唯識論云。但種子命根。不現行三藏宣。命根通依第八心時五數之上立景子注云。命根即依賴耶意根之所建立此等文見。伽論意唯於賴耶可立命根
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四四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六月五日)。
問。說於二十二根地成根多少不同中云。初靜慮地成八根。二十二根中除男‧女‧憂‧苦何故除此乎。答。男‧女‧憂‧苦唯欲界繫故。初靜慮除四也。問。於餘三根云爾道理。但於苦根不可必云。出離界中云。初靜慮出離憂根。第二靜慮出離苦根第二靜慮出離苦根。知初靜慮出離苦根。既未出離。即應有苦根。何〔當靜慮可除苦根乎。答。三識緣境尋伺雜亂□說。問。淨未怢苦根未離。故靜慮出離之。五欲境有憂有苦欲界愚夫迷欲憂苦。憂苦根本但在欲界靜慮越之故除憂苦。問。論未出離。許初靜慮有苦根。約超越邊言。初靜慮除憂根。兩楹失處。一途何定。答。可思。
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四五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六月十六日)。
問。於二十二根分別地成根多少不同云。無色十一根十一根者。五根三無漏根‧命‧意‧捨也。此中三無漏根如何無色成乎。答。無色漏無漏無漏無漏邊成三成漏根也。問。且除餘無漏根。未知當知根見道法也。彼下無色見道所依。彼地何成未知法知根。答。云之有多釋。量法師云。見道已前依色界定起四善根。因此即無色定。心趣見道如是展轉三空。皆起此行。名未知根。非謂三空見道未知根唯識論第七。護法菩薩宣。前三無色有此根者。見道。傍修得故。或二乘位迴趣大者。為證法空。地前亦起九地所攝生空無漏。彼皆菩薩。此所攝問。此等釋意何答。景師釋意云。二乘人皆先以世智離欲染。依色界四善根從此即入無色四善根。或色界染。入無色亦起四善根如是善根。亦名未知根。故無色有未知根護法菩薩意云。菩薩乘見道時。正依第四靜慮。傍入無色。修現觀故。即無色有示知當知。或迴趣大者住地前位。為證初地法空見道。更修九地生空無漏。其生空無漏是未知當知。故無色可有未知根問。且付護法釋。凡起諸現觀依止觀均等地。彼無色止觀均等地。何可依彼地耶又迴心向大者。元是入聖有學無學等。迴心向大時。可至地上位。地前未斷惑。何還逆至彼。答。無色雖非均等。菩薩勝根兼能依彼。傍修得故言。良由於此也。二乘迴心。未功德。怱不能登地。還住地前位。
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四十六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六月日)。
問。於二十二根成根多少分別中云。生那落迦觀行種子皆得成就。總有八根列其八有二列樣。一家列云。五根‧命‧意‧苦也。一家列云。等五‧命‧意‧捨也。一家列苦。一家列捨。所以云何。答。約六識列。初家列苦。約本識列。後家列捨。依六識身有苦樂受。約六識列。加苦為八。阿賴耶捨受身相應。約本識列。加捨為八。列苦列捨所以此。問。於那落迦列所成根。列苦可然。初家列樣非列所疑。付次家列。將作疑難。地獄苦重。雖捨受與第八俱。為苦映奪。不敢現行。既此八根種子行俱得成就。何不現行捨根為數。答。依六識身苦樂受。非依本識有苦樂受。今此後家約本識列。不取苦根定取捨根。問。何緣後家必約本識可列捨根。設約六識列八何妨。答。其但人情。約六識列。約本識列可在人情。但唯識論釋八根云。由斯第八定捨根。第七八識捨相意云。那落迦現種俱成八根中。第八根捨根案此文見。約本識捨根預八。此為證故。後家約本識捨根。然約六識苦根者。未見其證。問。加苦根家作妨難云。地獄苦重。雖捨受與第八俱。為苦映奪不敢現行此妨何遮。猶約本識捨根。答。後家遮云。若是輕樂為重苦奪。捨受非樂與本識俱。不可映奪。異熟識果報既現。相應捨受何不現行此了遮。問。五根五識所依意根即是意識所依。命依意根尋思。約六識列尤道理。何更玄隔約本識列。答。五根賴耶分。能變識親。能依識疏。意根即是第七末那。與本識親。命不離本識。故約本識備列八根。問。設約本識。若加苦根。若加憂根。足八何妨。答。本識等。初生終沒故。但取捨根道理極成
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四七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六月二日)。
問。於二十二根成根多少分別中。說那落迦有情根義。根樂根。何故此三種子成就現行故不成就乎。答。凡一切種隨逐賴耶故。那落迦有情成此三種子。然彼處苦重。現行不就。問。於喜樂二根現行成就道理尤可然。憂根是類。何於落加現行成就。答。苦輕處有情差別。苦重處有情有苦憂。那落迦苦重。憂可現行。故唯識論云。那落迦為若。純受尤重無分別故。如極樂地意悅為樂。喜根故。極苦處意迫名苦。有憂根。故餘三言定憂喜樂問。同唯識論云。瑜伽論說。地獄諸有情類。異熟無間有異熟生苦相續。又說。地獄尋伺憂俱。故知意地尤重。戚受尚為憂。況餘者。以此文見。地獄可有憂根現行。何同喜樂名不現行。答。彼文是一師義。非正義家。故正義遮云。彼瑜伽論文是隨轉門說。不可為南然則正義意落加憂根現行成就。問。設彼義云。瑜伽文云餘三現行成就者。取喜樂捨言餘三也。不可加憂此言何遮。答。然唯識論此。此遮妨。即其文云。豈不客捨彼定不成意云。本識俱捨為主捨。六識俱捨為客捨。那落迦中主捨恒轉。客捨間斷有間斷者應不成就。豈非客捨彼那落迦定不成就。何必憂根預餘三言此義妨。正義遮云。寧彼文唯說客受意云。何以可瑜伽論餘三言中預客捨受。既生捨受那落迦種子現行皆得成就。八根之中餘三現行成就中。不可更列客捨受二十二根中有捨根故。若云八根中捨根故此餘三言中始說客捨受。是尤顛倒。主客雙說。尚不應道理。況唯說客捨。顛倒顛倒。何知瑜伽文唯說客捨受問。雖不云客受猶可取客受。既間斷應現不成。何強加憂根令違地獄義。答。落加苦重。有苦憂。前此唯識顯不可。今更疑但云間斷故可取客捨者。意根間斷。可現行不成。若爾。落加可不成意根。故唯識識論云。應不說彼定成意根。彼六客有時意云。間斷現行不成內可收客捨者。凡前六轉識間斷。其中第六識所依意根俱有間斷故。隨不成。若爾。那落迦可不成意根
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四八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六月十六日)。
問。於二十二根有色無色分別中。作問云。幾非有無色非有無色為義此問意何。答。此問意。幾根非有無色。以非有無色法所緣境義者境也。問。即答文云。命根。是假法故爾其命根非有無色。而緣非有無色境樣何。答。命根是不相行法故。非有無色也。然緣非有無色境者。是叵思。此論上文作問云。幾根收境界名有幾。幾非即答云。一名義。一非彼問答意顯。十一根境界命根一種不緣境界。而同論文云非有無色為義。即違上文。甚叵思。故記文云。非色境義。非能故。上云不以為有色無色為境問。此記二釋俱違論文。論明白云非有無色為義何記違論云為境義。云不以有色無色為境。答。如論文云非有無色為義。可違論上文。彼上文云命根不緣境故。欲乘彼上意云不緣境。即違此處文。進退有妨。意趣何耶
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四九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六月十六日)。
問。於二十二根有漏無漏分別中云。苦根有漏無漏。以有漏為義。憂有漏。以有漏無為此云意何。答。此意。苦根有漏無漏。以有漏無漏法所緣境。憂根有漏。以有漏無漏所緣境文中云義者。是境界義也。問。爾其苦根有漏無漏有漏境。憂根有漏有漏無漏境樣何。答。記文云。苦根眾漏生。亦還生漏與相應。故性是有漏。據在無學離漏身起。亦名無漏。然在五識身五法塵故。以有漏為義。憂不在離漏身起。故有漏。通緣四諦故。以漏無漏為境意可見。問。苦根體通漏無漏。憂根有漏義。道理可爾。但從五塵行必苦根有漏。在無學身設五塵所緣五塵豈非無漏。又何憂根通緣四諦。若緣四諦。以漏無漏境可爾。但其憂根緣四諦何。答。記文不釋。私聊會釋五塵等法元是賴耶所變器世間也。雖無學賴耶名滅。前有學賴耶未滅所變為置世間五塵未滅程已成無學。成無學已還緣前所變五塵。雖無學。塵猶有漏。故雖學所依五塵。其塵境猶可有漏。又云。憂根緣四諦者。苦諦。厭捨集諦。愁厭之正是憂根。依悉苦諦滅諦集諦修習道諦。愁彼欣此。厭此修彼。二心不安俱是憂根。故知憂根通緣四諦問。能變賴耶念念生滅所變塵剎那不住。設有學所變五塵。至無學不可復住。設有學所變五塵。至無學不可復住。何云還緣前時所變有漏五塵。答。有學無學雖位改轉。然能變人其身未死。一期生間所變五塵常在不滅。故至無學還緣前時。有學所變有漏五塵。問。既成無學。何更還緣前時五塵。今更新變無漏五塵。有何妨難。答。凡我愛。為自受用。變五塵等。無學無愛。何變塵為。
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五十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六月九日)。
問。於二十二根三世分別中云。有色苦根。在過去非過義意何。答。有色根者。眼第五根男女根也。苦根者。例苦根也。此有色苦根。其體在過去。非以過去所緣境言義者。是境界也。問。此有色苦根。是體現行法。何云在過去。又設在過去。即應緣過去。何云非過去為義。答。景法師釋云。彼有色及以苦根。在現在不緣過去。今入過去故。不得言過去以過去義意云。有色根體現行法故。其暫在現在。非比量智故。不緣過去等。剎那落謝緣入過去已。緣入方云在過去。故云在過去過去。非過去為義問。彼既在現在不緣過去境。直可云現在過去為義。何更云過去為義。答。雖應言現在。而言過去者。剎那住不久。落謝過去。其後經多時故。取多時住與名在過去。問。設餘根等若在現在過去等。如何欲云。答。於餘根等。若在現在過去者。可云過去過去為義。若在現在現在者。可云過現在為義。若在現在未來者。可云過去未來為義。凡能緣根雖在現在剎那落謝過去故。取後所入名在過去。問。何以可知現在根皆名過去。答。論云過去過去為義。記云根在現在緣於過去。今流過去過去根論云過去現在為義。記云意根現在時緣彼未來當起之事。根流過去。境流現在論云過去未來為義。記云意根現在時緣未來事。根流過去。境在未來以之爾知為義以起不起別故。設此言各有其意起。不可為相違。問。意根三世。何但於未來說此為義言。不說過去等。答。其義亦非無。故論以下云。又此在現在。以過去未來此文中見緣過去。問。前前在現在意根過去。何此現在。答。此現在意根。仍本云現在。若准前前文。可云在過去。故記文釋云現在意根過未境。根入過去不起。則名過去論文仍本云在現在。記准前前云入過去。在現在云入過去意趣無別。問。已說去來現在樣何。答。次下文作問云。幾現在為義。即答云。一切有色根□苦根等前所一分問中云現在為義者。現在答中云一分者。是□意根也。故依此問答。可知現在。問。意根落謝。何不云過去現在為義乎。答中一分言。何意根。答。仍本云現在。如前所會釋。記文云。餘意根等□在現在一分一分言舉意根也。意根現在。或云在過去。或云在現在。若可在未來有緣過去等。答。其義亦非無。故論次下云。又此一分未來。以過去未來現在為義是在未來三世也。問。未來意根體未現在起。可無緣慮。何緣三世。答。云又一分意等。在未來當起緣於三世問。如意根在未來當緣三世。亦有色根若在未來當起慮。答。其不可爾。論次下云。若諸色根在未來。非未來為義記文云。苦根設在現在。不緣未來。況在未來不次未來義意可見。問。何故但云非未來為義。若捨過去現在能緣耶。答。可思。
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五二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七月五日)。
問。於二十二根分別中云。欲界界繫欲界繫為義。四男‧女‧憂‧苦。說此四根云欲界繫。其義過顯。何故重云欲界繫為義乎。答曰。為義者。以欲界繫所緣境此義言。是境界義。問。且付憂根。前漏無漏分別中。說云憂有漏無漏為義其意。以有漏無漏所緣境然則可云欲界繫‧不繫為義。何唯云欲界繫。不云不繫乎。答。慈恩釋云。以影像相分□意云。本質憂根與本識相應普緣漏無漏故前門中。云漏無漏為義。若影像憂根與意識相應。唯緣欲界繫。故此門中。云欲界繫為義問。從意識相應普緣漏無漏。從意識相應唯緣欲界繫。所以如何答。本識相應者。是憂根種子種子根性普緣一切。故若無非彼緣。意識相應者是憂根現行現行憂根體唯緣欲界繫欲界有麁重現前中厭故。問。釋此門憂根唯緣欲界。云以影像相分從見分意何。答。影像相分者。憂所緣。所言見分者。即能根。雖影像相分非唯欲界繫。從憂見分。名唯欲界繫。憂唯在欲界不通上界故問。前門釋憂根緣有漏無漏。記文云。通緣四諦故。漏無漏為境今何違彼云影像等。答。前約所緣分別漏無漏。今據現各能緣。堅建立漏無漏。各所以。非為相違。問影像意識相應普緣四諦本質根本識相應。亦緣四諦。何曰影像相分唯緣欲界有漏四諦豈唯欲界有漏。答。是義門差別。互相疑。問。從本質影像影像不離本質漏無漏影像何不如彼。答。本質隨遂賴耶賴耶普緣一切本質漏無漏影像雖不本質。然不隨本質普緣漏無漏。如彼雖不離海非隨。
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五三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七月七日)。
問。於所‧漏‧修分別中。作問云。云何憂根通非所漏乎何作此問。凡憂根者是有漏法。非無學法。何處名非所漏。作此問乎。答。雖非所說。而記文云。憂根保求能脫等。是非所漏意云。厭生死語業。求解脫涅槃。此憂非所漏故此問也。問。如苦根等。無學身起。通非所漏。今此憂根無學不起。何通非所漏。然何求解脫。是凡無夫有學離生死苦何得解脫。是猶有漏義。何名非所漏。答。非凡夫有學所起保求心可名非所漏。但無學位人厭四大毒蛇在其身篋中。欣無餘涅槃。名非所漏憂。又如憍曇彌。不預佛授記。憂色視如來。可名非所漏。問。若於無學非所漏憂。即應知根與憂根俱起。答。假便無學立憂戚義。□與憂根俱起。問。爾與何根俱。答。景法師釋曰。憂根如對法說。即是未知根及已知根體。從彼二根無漏性。亦名非漏以此見。非知根俱起。問。既云無學非所漏憂。豈與對法無漏二根合。答。對法論意云。若依未至地。見修二道。未出離憂根。其所具憂根。即以未知根及已知極為體。以無漏一根為憂根體。故應知此憂根亦名非所漏今言無學非所漏憂。是二途義非對法論非如對法。是亦可爾義。彼論與此成非所漏憂。
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五四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七月日)。
問。於二十二根成成根多分別中。作問云。幾根得阿羅漢果答此問云。或一或十且其云一者何等根乎。答。記文釋曰。或一者。謂已知根。即金剛心最後道問。得阿羅漢果。可取知根。何云已知根。答。若論解脫道。可取知根。今無間道。故舉已知根。問。何知今文無間道。答。既風問詞。云幾根得。其云得言似正果。夫正果是無間道。故云已知。問。若正知得邊二果七八九中二。其中得言兼下正得已得。何此中得但云正果。答。俱舍中得言兼無間解脫。此論得言唯無間道。論論宗異。不可責齊。問。何知俱舍得言兼無間解脫。此論得言唯無間道。答。記文云。此中果據無間道。不同解脫道故知俱舍通取二道。此論唯舉無間道也。
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五五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七月二日)。
問。說學無學聖者練根果義云。若預流者修練根時。既得練根。亦證一來果果障根障其體各別。何因修練根。兼證一來果。答。泰法師釋云。初果轉根時。作意利根。復求一來果者。能漏六品。或時是一來果。後達見至。六無間道雙漏根事性意云。根障名事。果障名性。第六無是道時雙漏此二障故。根俱得問。諸聖者練根必雙漏二障。根果必俱得。答。不必定爾。或有雙漏。或有別斷。若雙漏者。二障雙漏。二法俱得。若別漏者。別斷二障。別得二法。故記文云。若別漏時根果別得。二障別漏問。且除別斷者付雙漏者。根障無知為有九品。為當無耶。九品者。果障六品‧根障六品六無間。其義可樂。根障後三品。以何無間漏耶。無九品有漏法品。三界九地差別故。如何根障無九品耶。答。根障雖有九品。但無間通漏。故記文云。第六無間道一時頓漏果障品‧根障九品問。根障有九品。九無間可漏何無間漏。答。根障雖有九品。皆是自性輕品。與第六品修或一時妨。能漏人作意力有堪能勢用故。問。若樂。無學人亦以無間漏根障九品。答。其不爾無學無間漏。之不同有學義。問。何故無學無間漏。有學無間漏。答。有學根性非久積習。易可改轉。用無間無學根性久積習故。可改轉。用九無間。故俱舍云。練根無學位九無間解脫久積習故問。何故前五無間不漏九品根障。必第六品無間一時頓漏九品。答。聖者起大加行。本為漏煩惱證得寂靜涅槃根性雖鈍。非轉迴因。於證涅槃不為其障。故任本意先煩惱。前五無間未斷根障。至第六時樂欲忽發。轉鈍為利。故於此時兼斷根障。問。爾何論文云。若預流者修練根時。既得練根。亦證一來果乎。又泰法師記云。初果轉根時。作意利根。復求一來果者。斷六品惑時。一來果。復達見至乎。見此等文。可云本意利根。傍兼求一來果。然則前五無間先應斷根障。第六無間道始斷果障。何前五無間不先斷根障。答。論文及記文。並約第六品假作前後言。謂至第六品無間道之時。欲轉鈍為利。樂欲發起。本所求解脫大事故非急。新所利根希奇故早速。故先修練根練根無間斷極障九品及果障品。由次第。論云既得練根二證一來果。記云作意利根復求一來果問。論文與記文不可有相違。論云既得練根亦證來。見先得利根後證一來果。記文云一來果復達見至。見先證一來果後得利根。何故此前後相違。答。若別斷者。二障別斷。根果別得。若雙斷者。二障頓斷。根果頓得。論‧記奄含俱表類。論根前果後。記果前根後。論‧記互略顯根果一時及前後不同問。論云若預流者修練根時。記云初果轉根時。住果勝進人俱在此中乎。為當云何。答。修練根者亙人有。證後果者唯在勝進。故具舍頌云。捨果道。唯果道故論曰。夫轉根者。容捨果及果道。所得唯果。非向道故光師疏云。若住果轉根。即捨果果。若轉根。捨果及向。所得唯果。由斯不定故說容言意云。住果練根。捨鈍預流得利預流勝進練根。捨預流一來果
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五十六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七月五日)。
問。於種姓菩薩地位。分別建立三無漏根。何位立未知欲知根乃至何位立知根答。瑜伽論云。於勝解行地建立初根。於淨增上意樂等立第二根。於如來地立第三根意云。地前十心位未知欲知根。於初歡喜地等位已知根。於第一佛地之知根問。未知欲知根見道無漏根。初歡喜地可立之。何地前勝解行地立。言淨增上意樂。是歡喜地異名。彼地可立未知欲知何立知根。已知根修道根。初歡喜地見道位。何此見道位立已知根乎。答。記三釋。一云。總約初僧祇位立未知欲知根。是故但言勝解行地建立初根。據理合入。初地地前總立此根二云。十信等四十心勝解行地。未知初地遍滿真如。欲真修習。心前方便解行未知根初地正知遍滿真如。名已知根。即例九地應知亦爾三云。地前解行‧及以約地未知真觀已來。皆是未知根位。今此論舉前方便故。地前未知根約地出觀已後屬第二根。故於淨增上意樂等立第二根問。且付第三釋。如小乘見道。但在十五心。至第十六心即屬修道也。彼屬修道故立已知也。今大乘可爾。初地出觀已。即屬第地。屬地故。可云離垢地立已知根等。何云淨增上意樂等立。答。雖小乘見道薩婆多一部許十六心修道。餘部等不爾。況於大乘中。初地出觀已後。未必即離垢地或初地出觀已。終作閻浮四天王。未證第地間。此等等事。豈必出無間即證第等。故於初歡喜地。若正觀真如。立未知欲知根。若出觀已後。立已知根。雖立已知根。然非離垢地
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五七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七月七日)。
問。於學無學聖者滿名。有學三滿。謂根滿定滿滿。無學有二滿。謂根滿定滿。且付有學方。何等定滿定滿名。何等滿立滿名。答。得滅盡定定滿不還果滿名。問。不還第三果。未得第四果。其未滿足。何怱滿。於心定中。非想是滿。何彼不名滿。必於滅盡定定滿名。答。記文釋云。不還果不退失故。有學中此名滿。心定非想雖滿。無始來得還復退失。以不定故不說滿名問。於非想定不立滿名。道理可然。云不還果不退失故為滿不然。論諸聖者退果位義。退後三果不退初果。尚退第四果不退不還果。何記文云得還果永不退滿。答。是實叵思。今私謂。言不退失。謂不退道。受欲界生。著五欲等非謂退果不至下位。又是一師釋。不可必依憑可捨。但慈恩釋云。無心定為重故。果障見道障為重故此釋可依憑。問。付慈恩釋。定方意可見。果義未明。何云事乎。答。超越第三果見道心證。至干第三果見道難離。然於果障中。見道障為重。此障究竟盡。唯在第三果。故云第三果有學滿。
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五八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七月十八日)。
問。立九遍知瑜伽論云。略二緣而得建立。二通達諦斷故。二度界斷故且由初緣立幾通知乎。答。即其論文云。由相同分同分同分故。立二遍知。相不同分同分同分故。立四遍知是則通達諦斷故立六遍知也。問。爾其文云相同分同分同分。云相不同同分同分之意何。答。記文釋云。欲界苦集物故。名相同分不與上界合立故。名同分。是初遍知也。以其二界物。名相同分二界合立一遍知故。名界同分論主略語云及同分。是第二遍知也又云。欲界滅道其體異。名相同分。即於欲界滅道二諦惑盡各立遍知。名同分。言及同分。此言略也。具足應言相不同分及界同分。謂二界滅道體殊。名相同分二界合立。名界同分。即於滅道各立遍知。故立云四問。付初二遍知。由相同分同分立初遍知意可見。第二遍知不明。論云及同分。記釋界同分。論與記忽違。如何可知會。付次四遍知。文相配樣何。答。立第二遍知。云及同分者。意云。相同分‧界同分故立須云相同分及界同分故。而云及同分。是論主詞略。於分。不同分同分。今取其同分。界字流至下。故云及同分同分及界同分。故立第二遍知。次四遍智中。滅與道相異。云相不同分欲界上界。云同分。是即第三欲遍知‧及第五欲見道遍知也。云及同分下。第四‧第六。滅與道相異。云相不同分二界義同。可云界同分。論詞略。但云及同分。是相不同分及界同分。故立第四‧第六。
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五九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七月日)。
問。食四種。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此中付名觸食乎。答。瑜伽第五十七云。觸能攝受。若喜若樂若捨一分此後能攝益諸識是其觸食。問。爾此文見何為觸食若觸心所觸食若觸心王觸食。答。唯識論云。此觸雖與諸識相應。屬六識義偏勝。觸麁顯境。攝受喜樂及順益捨。資養勝故准彼論文。可云觸數為觸食也。問。若爾。何故慈恩釋宣。觸食可取六識為體。此識俱觸即能攝受喜樂二受及捨一分答。人釋叵思。何輒信用。唯識論文明白心所中名觸。慈恩何由私云六識。問。非但慈恩六識觸食攝大乘論觸食六識。雖遮師釋。可捨論文耶。答。未彼論文。但案記所引。非殊違唯識。何者。唯識云。此觸雖與諸識相應。屬六識義偏勝今攝論觸食六識者。屬六識之觸可為觸食此案時。不違唯識。問。若爾。慈恩豈失攝論。又備法師云。依真實理門六識觸食如何可遮乎。人。諸師異計不須和會。且案唯識論。并依景師釋。觸數為觸食道理極成耳。問。唯識論文如前。景師釋云何。答。景法師云。唯有漏喜樂捨觸。為觸食攝。三受展轉資識。識復長養根大。觸食。除無漏觸故。故言一分
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六十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七月一日)。
問。食四種。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此中且何名思食乎。答。瑜伽論云。思為證得可愛境界相故。依正方便。起不染希望喜根。緣未來攝益於識是其思食。問。凡思食普緣苦樂善惡三世境者也。何但云希望喜根。亦但云緣未來境乎。答。上文既云為證得可愛境界。然則此思食道理。不不可愛境。故不云緣苦境。不緣苦境故。亦不緣惡事。又思食道理。希望未得境。云緣未來境。不云緣過現。問。於可愛境一分。何但云希望喜根。不云樂捨乎。又若云思食希望未得境。何次下文云由體增減及現在未來生故。答。記文云。此意俱愛亦通喜樂。然喜相麁所以偏說。或可唯舉欲界多分。然於上界亦通樂。捨雖在下。小故不論又云。觸食思食通緣未境。然言思食未來境者。據緣全未得境故。名緣未來。以意云。若論剋體唯緣未來。若兼傍義可現在。全未得境體住未來。希望彼故。名緣未來。可得之境體未現前。將現前者半住現前者半住現在。願速現前。名現在。上舉前義。下舉後義。
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六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七月二日)。
問。於段等四食。簡食非食中云。夢等法於後長養。雖能長養。於前即非。是故不此云意何。答。次上文作問云。何故梵行等至。皆能長養諸根大種。而文立食即答文云。有二種長養。一攝受別義長。二令損害長養此云已。即指次云。夢等法於後長養。雖能長養。於前即非。是故不立今問會此結文也。意云。夢等攝受別義長養。故不為食問。何名攝受別義長養。何名令損害長養。今夢等攝受別義長養故。不立為食乎。答。記文云。於果報諸根大種。令損害者。名令損害長養攝受長養根大者。名攝受長養夢等法雖於根大令損害。不能攝受長養根大。故不為食問。列不為食三種。一夢。二梵行三等至也。其中等至可為食。何者如天眼等至所發。然等至攝受別生義。何不立為食。答。記文遍此疑云。天眼雖從等至所發。乃是中觸思食生。故食能長養根大。非食不能(云云)意云。等至中觸思食力能天眼長養根大。等至非食。不能生眼(言也)。
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六二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七月四日)。
問。就五受根。有論文作問云。諸根者。一切苦相合耶。設苦相合者。一切是若耶此問意何。答問。進云。勞釋文云。問意。諸根皆是苦諦一切皆是苦受相耶。設苦受相皆是苦諦耶即答論文云。或諸根是苦而非苦相合。謂樂樂根喜根。或是苦亦苦相合。謂苦根憂根。或是苦非苦樂相。謂捨根也今且就初句。云苦云苦相合。有何差別。喜喜根苦非相合乎。答。凡雖五受根有漏果報。一切無非苦。然喜樂二根三惡道等極重逼迫等。名非苦相合。問。欲界人天一分傍生鬼界等中。有小分樂。彼小分樂與苦相合。何一向喜樂二根非若相合。答。彼小分樂人天等中。非三惡趣極重逼迫。故非苦相

瑜伽論問答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