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論引證六經十一部論
輸入者 周海燕
疏云。又今此論爰引六經。所謂華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德莊嚴。阿毘達磨。楞伽。厚嚴。十一部論。瑜伽。顯揚。莊嚴。集量。攝論。十地。分別瑜伽。觀所緣緣。二十唯識。辨中邊。集論等為證。
一。大方廣佛華嚴經
一。晉義熙十四年。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羅(此云覺賢)於揚州謝司空寺(即道場寺也從檀越呼之)翻梵本三萬六十頌成晉經五十卷或六十卷。沙門法業筆受。慧嚴慧觀潤色。
二。大唐永隆元年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此云日照)於西京太原寺譯出入法界品內兩處脫文。
三。證聖元年。于闐三藏實叉難陀(此云喜學)於東都佛授記寺再譯舊文兼補諸闕。計益九千頌。通舊總四萬五千頌。合成唐經八十卷。義淨三藏。弘景律師。圓測法師。神英法師。法寶法師。賢首法師等同譯。復禮法師綴文。
四。於前第三本中雖益數處。欲脫日照三藏所補文殊按善財頂之文。即賢首師以新舊兩經勘以梵本。將日照補文安喜學脫處。遂得文續義連。
五。唐罽賓國般若金剛三藏。(釋普賢行願品成四十卷)
二。解深密經五卷。(解節經一卷陳三藏真諦譯是解深密經初五品異譯也又相續解脫經一卷求那跋羅譯是後二品異譯也)唐三藏玄奘。貞觀十一年五月十八日。於弘福寺譯。至七月十三日畢。沙門大乘光筆受。
三。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未翻譯經本。
四。大乘阿毘達磨經。未翻譯經本。
五。入楞伽經。(此經凡有四譯今存者三本)
一。劉宋元嘉二十年。天竺求那跋陀羅於道場寺譯。成四卷。慧觀等筆受。曰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二。元魂延昌二年。天竺菩提流支譯成十卷。僧朗道湛筆受。曰入楞伽經。
三。唐于闐實叉難陀與復禮等久視元年五月五日於東都三陽宮譯。至長安四年正月五日訖。成七卷。曰大乘入楞伽經。
六。厚嚴經。未翻譯經本。
(六經終)
一。瑜伽師地論百卷。(彌勒菩薩說無著菩薩造)
唐貞觀二十年五月十五日。於弘福寺翻經院玄奘三藏奉詔譯。至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畢。沙門靈會明濬等筆受。
二。顯揚聖教論。(本頌一卷釋論二十卷)。無著菩薩造。
唐貞觀十九年十月一日。於弘福寺翻經院玄奘三藏譯。至二十年正月十五日畢。沙門智證等筆受。
三。大乘莊嚴經論(十三卷或十五卷本頌彌勒菩薩說無著菩薩造釋論世親菩薩造)。
唐貞觀四年夏。於勝元寺沙門波羅頗迦羅密多羅(唐言作明知識)與般若燈論同時譯出。至七年春訖。
四。集量論(四卷開元錄為闕本有二譯)陳那菩薩造。
一。梁大清二年真諦三藏譯。
二。唐景雲二年沙門義淨譯。
五。攝大乘論(有三譯)。無著菩薩造。
一。陳天竺三藏真諦譯。成三卷。
二。元魂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成二卷。
三。唐玄奘三藏貞觀二十二年閏十二月二十六日於北闕紫微殿四弘法院譯。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慈恩寺畢。大乘巍筆受。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造無性菩薩造)
一。世親菩薩釋。陳天竺三藏真諦譯成十卷或十五卷。真諦法師歷陳梁二朝故諸文標染論。
二。世親菩薩釋。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成十卷。
三。世親菩薩釋。唐玄奘三藏貞觀二十二年二月八日於北闕弘法院譯。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慈恩寺畢。大乘巍筆受。成十卷。
四。無性菩薩釋。唐玄奘三藏貞觀二十一年三月一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於慈恩寺翻經院畢。沙門大乘巍大乘林等筆受。成十卷。
日東檗山所刻藏本梁論中誤雜入隋唐二論。覽者察焉。
六。十地經論(十二卷或十五卷釋華嚴經中十五地品)世親菩薩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永平元年四月於大極紫亭譯。帝親筆受。後付沙門僧辨等。訖盡論文至四年夏首畢。
七。分別瑜伽論。未翻譯本。彌勒菩薩造。
八。觀所緣緣論一卷(與真諦所譯無相思塵論同本)陳那菩薩造。唐玄奘三藏顯慶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於東都大內麗日殿譯。沙明大乘光筆受。
觀所緣論釋一卷。護法菩薩造。
唐義淨三藏景龍四年四月十五日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知積等筆受。
九。二十唯識論。(與元魏般若流支所譯破色心論又真諦所譯修道不共他論同本)世親菩薩造。
唐玄奘三藏龍朔元年六月一日於玉華寺慶福殿譯。沙明大乘基筆受。成一卷。
二十唯識順釋論五卷。護法菩薩造。
唐義淨三藏景龍四年四月十五日於大薦福寺翻經院譯。沙門玄傘智積等筆受。
十。辨中邊論頌一卷。彌勒菩薩造。
唐玄奘三藏龍朔元年五月一日於玉華寺嘉壽殿譯。至三十日畢。大乘基筆受。
邊中邊論(有二譯)。世親菩薩造。
一。陳天竺三藏真諦譯。成論本二卷或三卷。曰中邊分別論。
二。唐玄奘三藏龍朔元年五月十日於玉華寺嘉壽殿譯。至三十日畢。沙門大乘基筆受。成三卷。
十一。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七卷。無著菩薩造。唐玄奘三藏永徽三年正月十六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三月二十八日畢。沙門大乘光大乘雲筆受。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本論無著菩薩造釋論覺師子造)。安惠菩薩糅唐玄奘三藏貞觀二十年正月十七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至閏二月二十九日畢。沙門玄賾等筆受。成十六卷‧又曰對法論。
(十一部論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