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第六卷本文抄

輸入者 周海燕

十煩惱
現觀者事

論云。如是總別十煩惱中。六通俱生分別起任運思察俱生故。疑後三見分別起○邊執見中通俱生者。義唯斷○瑜伽等說。何邊執見俱生耶。謂斷見攝。學現觀如是怖。今者何所在耶○義依粗相說。理實俱生亦通常見等(云云)。
疏云。論瑜伽等說至何所在耶。述曰。此引教也。如瑜伽第八八雜集第三及第七說。斷見。故論言等。觀為斷非身後無。准此唯言修道斷見不見修道常見相故○義彼論至亦通常見。述曰○修道俱生亦有常見瑜伽等依粗相說故。何為粗相。謂得現觀無我觀。已知分別我已斷訖。出觀之時便生恐怖。今者何所在耶。即初我者俱生我也。又我者分別我也。修道我義分別何所在耶。依此初出觀時。緣涅槃恐怖斷見。非修道無常見云云)。
燈云。論云學現觀者等。本釋如疏西明云。八八云。在於修習現觀時。由意樂故。恐於涅槃有等。准此未見道者。要集斷云。有為勝。今意疑云。准八八是未見。彼文說云。隨眠薩迦耶見增上力故。於諸行中起邪分別。謂斷。便於涅槃發生斷見。收此因緣。於般涅槃其心退還。不樂趣入即與經引文不同。疑此論引。更是別文。疏忘不引。然疏中指八八者。是所等。又但證是斷見不證俱生。文云起邪分別斷。不分明說是俱生故。或此文通非定凡聖。不爾何故文不相似。然准論引。本疏釋正。何以故。意證俱生通於斷見。引見道後起誠。見道前。何得俱生斷見云云)。
祕云。論學現觀如是怖等者。是八十六對法第六二論文也。故瑜伽云。又二緣依止無我勝解之欲。於彼涅槃由驚恐故其心退還。由於此不善串習未到究竟故。作意時由彼因緣念妄失故。當爾之時。於諸行中了唯智其心愚昧。思惟爾時當何所在。求我行微細俱行障礙而轉。此緣故彼是思。當不有。不作是念。諸行當來不有。彼由如是隨遂見為依止故。發生變隨轉之識。由驚恐故。於彼寂滅其心退還。釋曰。雖了諸行無我。由行心尚昧劣故。思惟何所在。即我心能為障礙。便執無。更不念言諸行故。於涅槃而生驚恐。對法論云。俱生邊見斷見所攝。此見故。於涅槃界其心退轉。生大畏。謂今者何所在耶。然疏中云八八者。而有二義。一錯六為八。二舉八等六。六正所引。八中亦有斷見之文。故兼言矣。舉兼顯不言六也。問。引證俱生對法可爾。瑜伽如何。答。八八文如燈已釋。八十六者亦俱生。何以為明。答。論云求我行微細俱行。又云。彼由如是隨遂見為依止故。故知俱生。或通二見。尋文可悉。問。二論俱生凡聖起。答。俱通凡聖。若爾何故八十六云。復次為斷如是驚恐。有二種所作乃至云。若已引發聖諦現觀正見故方得出離對法復云。今者何所在耶。准此瑜伽唯凡所起。對法唯聖。答。瑜伽且據斷凡起者。或兼斷彼凡聖起者。對現觀其言通故。又云。由於此不善串習未至究竟而起驚恐。有學聖亦未究竟起亦何失。對法言今何在者。凡聖作彼無我解時俱得名今。又解。瑜伽據凡。對法約聖解任取更審(文)。
太抄云。論學現觀者。問。此言學者。為是修學為是有學。通二文(文)。
常騰記云。文要集斷云至有為勝。解云說得現觀者。無學現已等(云云)。測釋八八云○准此未見道者。說證曰測為勝。八八云。修習諦觀。此論文云學現觀者。故知。未見道之前。聖已去。於涅槃界不生退轉生大畏彼文說云至不樂趣入解云。八八云。謂於三時薩迦耶見能為障礙。一無我諦察法忍時。二現觀時。三得阿羅漢時。此中一時由彼隨眠薩迦耶見增上力故。有惑有疑。由修習諦察法忍因緣故。雖於疑惑別除遣。然於修習現觀時。由意樂故。恐於涅槃當有此隨隨眠伽耶增上力故。於諸行中起邪分別。謂斷當壞當無。便於涅槃發生斷見有。因緣。於緣涅槃。其心退不樂趣入。案倫法師疏云。一無我諦察法忍時者。則見道觀察無人。二現觀時者。見道。三得阿羅漢時。此時由彼隨眠薩迦耶見力故。有或有疑。乃至不樂趣入者。是障見道前人也。論云。又於聖諦已得現觀等者。謂四善根已得相似現觀未得真見道。於中猶起分別我見慢等障於見道。是第二位中障也(文)。
別抄云。問。學現觀者起斷見者。何時起耶。解云。於修道無漏觀。出觀去去俱生我見現前。便生恐怖。今者何所在耶。初我字者俱生我也。又言。我者分別我也。修道中我義分別我所在耶。此依初出觀時。於涅槃界恐怖修道常見云云)。
演云。論瑜伽等說至何處在耶。此下引證。謂瑜伽八云。然於修習現觀時(云云)。
義云。言學現觀者等者。基說。得現觀無我觀已○起恐怖故。是斷見攝。則釋。八八云。然於修習諦同觀時。由意樂故。即於涅槃有。乃至當壞等。准此未見道者。說觀解同。測釋範云。此云學現觀者。謂諸有學入現者。即在見道現觀。如大乘等釋六現觀中第四第五。但無分別智方名現觀。此觀雖通於修道位。此在初偏名見道。亦名現觀見修三道、俱名現觀、如第九卷說)證曰。測為勝。八八云修習諦同觀。此論又云學現觀者。故知。未見道之前。聖已去。於涅槃不生退轉生大怖思。如雜集第七等(文)。
貶量抄云。言學現觀者等者有初義。既得現觀知生多少。何故乃執我斷非常。如八八雜集等。唯說斷見故○有釋八八云(云云)(盡取諸文然不取注文闕也)今謂有說分別我斷出觀生怖。定知基公未閑瑜伽之意。如聲聞同觀者。通達作意無間今後所通達作意。即方便如何可云初我俱生我後分別。有釋。雖引瑜伽修現觀不言未見道者。說有集加此一句之言。判於理勝不可恨定。修習及學證非聖得都無證聖者。亦名修諦觀。名學現觀者。皆無過故。有云。即在見道不為現觀現觀名義通諸凡聖處。處有故雖引攝論所加。故聲聞地之證非無我已侒我言真實何所在故(云云)。
忠安淄洲資也。所載和上者淄洲也。
忠安記云。論學現觀者等者。基云。得現觀無我觀○測云。八八云然於修習現觀時○和上云。測解為勝。勘大論通達作意後起如是怖。今者處在耶。既爾可知。四善根位如是怖。通達作意加行位(更勘文處文)。
對法論第七云。欲界修道所斷有六煩惱。謂俱生薩迦耶見邊妨及貪嗔慢無明。何等修道所斷俱生薩迦耶見。謂聖弟子。雖見道已生。而依止修道我慢現行俱生邊執者。謂斷見所斷。此見故。於涅槃界退轉生大畏。謂今者何所在耶(文)。
同抄四云。根本煩惱三見及疑。保證見所斷分別起故。於邊見中有常見見所斷對法第四瑜伽八。斷見修所斷故。義亦通見修所斷。顯揚一五五八說常見斷見皆通分別俱生故(文)。
伽論八十六云(本事分)又二緣依止無我勝解之欲。於彼涅槃由驚恐故。其心退還。由於此不善串習未到究竟故。作意時由彼因緣念忘失故。又此忍未串習故。當爾之時。於諸行中了唯智。其心愚昧思惟我。我爾時當所在。求我行微細俱行障礙而轉。此緣故。彼是思。當不不。是念有諸行當來不有。彼由如是隨遂見為依止故。發生變隨轉之識。由驚恐故。於彼寂滅其心退還。復次為斷如是驚恐。有二種法身所作。一者於諸有智同梵行如實自顯。二者因善法欲解了心及調柔心○又發如調柔心者。調三見。一者若依彼而轉。二者若由彼遍知。三者若所行。依彼而轉者謂於諸諦未得現觀。為得現觀勝解俱行極善串習正見而轉(文)。
同八八云。謂於三時薩迦耶見能為障礙。一無我諦察法忍時。二現觀時。三得阿羅漢時。此中一時由彼隨眠薩迦耶見增上力故。有惑有疑。由修習諦察法忍因緣故。雖於疑惑少能除遣。然於修習現觀時。由意樂故。恐於涅槃有。隨眠薩迦耶見增上力故。於諸行中起邪分別。謂壞當無。便於涅槃發生斷見無有見因緣。於般涅槃其心退還。不樂趣入。彼於異時。雖從此過修其心。又於聖諦已得現觀。然謂現觀。彼於此慢由隨眠故。仍未能離。又時間由忌念故。觀我起慢。因此慢纏差別而轉。謂為勝或等或劣。前雨位中相由隨眠能作障礙。於第三位。由習氣能作障礙○於異生起能遍知故。於見地中。無間能得見道所斷諸漏永盡。於見地中能遍知故。次斷餘結羅漢無間證得諸漏永盡(文)。
伽論第二卷下二所。亦今者何所在耶文。件文畏。見後離此畏見。
伽論記云。八八處。由果故者乃至無我宗法忍時者。即觀察無人。二現觀時者。即在見道。三得阿羅漢時。此死三時。此中一時。由彼隨眠伽耶見力故有惑有疑乃至不樂趣入者。是障見道也。彼於異時雖隨此過交修其心又於聖諦已得現觀等者。謂四善根。已得相似現觀未得真見道。於中猶起分別我見慢等障於見道。是第二位中障也。前兩位中由隨眠力能障礙者。解此隨順理相同小乘。不說修道俱生我見習氣。前三位中有正使種子及起起為障名作隨眠。第二更解依實門。前二位彼現起分別我見慢等為障我作隨眠。是使義故。第三位中俱生慢現起名習氣。依前分別慢起故名習氣云云)。
西明疏云。瑜伽等說至何所在耶者。此引證。謂瑜伽論八云。然於修習現觀時。由意樂故。恐於涅槃樂乃至斷無者。即等取雜集第七。彼云。俱生執見者。謂斷所攝○民在耶(云云)。
此見故。於涅槃界其心退轉畏。謂今者何所在耶(文)。
問。論中與一分亦爾(文)大師何釋之耶。
論云。慢與五見皆容俱起行相展轉相違故。然與斷見必不俱生。執我斷時無陵恃故。與邪見一分亦爾(文)。
疏云。斷見及慢必不俱生。執我心。無陵他而自恃故。論與邪見一分亦爾。述曰。准下憂俱初師所說。若約粗相。慢多樂蘊生。與緣俱蘊我見一分。及邪見撥無苦集理一分。不與俱起。據實亦得。故下文說。慢邪見皆與憂俱。持執苦劣故。今約粗相多分而解。若俱蘊為我。及撥無滅道。可與慢俱。故持己樂陵滅道故。
又解准下此是正義。分別之慢。極苦無分別邪見極苦處亦非有故。緣苦蘊俱生之慢。不與一分邪見俱。若緣餘處之而於慢。一分邪見並。此解為勝不違下說慢與憂俱生。至下可知(云云)。
別抄同之。
太抄云○疏中俱有解。前解為勝。後不好。若俱生煩惱法爾不得俱起云云)。
燈云。論與邪見一分亦爾。西明釋云。執極苦蘊為我。即無慢俱。非極苦蘊亦得慢俱。故下文云。持苦劣蘊憂相應故。今謂本解為正。許慢與彼執苦蘊見得並。此言一分據多分說。故下初師。亦許緣俱蘊起慢憂俱。第二云師亦俱起西明若云執極苦蘊無慢。慢何俱。不可餘俱。不許見並。無別因故。問。據多分說。實理何俱。答。據分別不與苦蘊一分我見俱。下約俱生故得俱起。又慢有七。卑慢得俱。故瑜伽九云。若任運生。一切煩惱。皆於三受現行可得。若分別者略有二慢。一高舉慢。二卑下慢。高舉三。一稱量解了。三利養。此高舉慢喜根相應。若卑下慢憂相應云云)。
樞要云。慢有二種。一高舉。二卑下。高舉三○以卑下慢與憂相應。高舉不爾。故前所說。不與一分俱。此與憂俱。據卑下說。亦不相違云云)。
論下文云。俱生分別起慢。容與非苦四相應。恃苦劣蘊憂相應故。俱生俱起有苦苦受。前已說故(云云)。
疏云○由苦趣中亦恃己有苦劣蘊。起慢之與憂相應。此依實義慢與憂俱。前約相粗。說慢不與邪見一分俱。不持苦蘊故(云云)。
論云。俱生身邊二見。但與喜樂捨受相應分別二見。容四俱。執俱蘊。為我我所常。斷見翻此。與憂相應故。義二若俱生者。亦苦受俱。純受苦處緣極苦蘊苦相應故(云云)。
已上受俱文者。所指此依實義是也。
疏云。
論云。此十煩惱何受相應○此依實義隨粗相者。貪慢四見喜捨俱○邪見及疑四俱除苦(云云)。
祕云。委曲而談實義。即九九。梗概而說為粗相。即五對法第七(云云)。
要集云。
八云。又於欲界四見及慢喜捨相應。貪喜捨相應。恚捨相應。邪見喜憂捨相應。疑捨相應。無明一切五根相應。此據多分相應道理。其餘深細後廣說○又貪與慢有漏一分可意事生。恚緣一分非可意生。是故此三煩惱一分生名取。一分所餘煩惱通緣外若憂非愛。及俱相違有漏事生。是故說彼名曰遍行。取一切事(文)。
疏釋受俱粗相門云。五五說。此據多分相應道理(文)。勘五五全此文。或師釋云。五者誤也。五十八有此文(云云)。依彼釋披五十八有此文。祕中又云隨粗相者。指五五也誤非限疏歟。
九云。薩迦耶見及邊執見。若於行蘊我我所。或觀為常喜根相應。若於行蘊我我所。或觀為常憂相應。若於行蘊我我所。或觀為常捨根相應斷見攝。邊執見當知。一切與彼相違戒禁取取彼見故。隨其所如彼相應邪見一種。先作妙行憂根相應。先惡行喜根相應。慢於一時喜根相應。或於一時憂根相應。問。如何等。答。略有二慢。一高舉慢。二卑下慢。又高舉慢三高舉。何等為三。謂稱量高舉。解了高舉利養高舉。此高舉慢喜根相應。若卑下慢彼相違。憂根相應○先辨煩惱諸根相應。但約粗道理建立。令初行者亂故。今約巨細道理建立。令久行者。了他身種種行解差別轉故(文)。
師釋云。先辨者。五八也(文)。
問。本疏中明俱生身邊二見作品數有無二釋。前解為勝(文)撲揚大師何釋之哉。
疏云。論當知俱生身邊二見○問。此二見中。亦有九品等也答。或言無。唯第九品故。或言有。如別抄會。前解為勝。若如後解。如色界無記法體有九品故(云云)。
祕云。疏若如後解至體有九品故者。此有二意一顯後非。如色界煩惱無記。體有九品九品別斷。我見九品品除。除既品明無九類。二明後是。上界惑。體雖無記九品我見九品亦復何違。又今疏斷且隨一相。疏下文。皆以九品為類說也(文)。
蘊云。疏若如後解如色界無記法等者。此明俱生二見亦有九品上界惑。體無記九品故。問。前來疏中。多我見類為勝何故今斷前解為勝乎。答。前來解薰習增減故。說三界之中必有類。今據當地唯第九品故。取前無品為勝。不相違也。問。設此二見地之中分為九品上界惑。何非勝耶。答。便後得智不斷或妨○二見迷理○後得○無○斷迷理○故○故前解勝(云云)。
義演似祕意意歟。
障章云。見邊及此相應唯第九品九地而論但有九品(文正義也)又云。其識中俱生煩惱○略四類。一者八類別斷○然身邊見等當第九品時(文)。
燈二云。又約總別緣蘊生者次第果斷差別亦作五釋。一若總若別皆非想九品斷。若爾有卻斷下失。二云總者非想九品斷。別者九品斷。此過有二。若總卻斷下失。若別後不斷惑失。三者翻前第二釋。過亦同前通俱有失。四云總別地各各九品斷。若爾不斷惑失。五云總別各於第九品斷。此正。無前失(文)。
又云。細四義。類對。九品之中第九品攝。望餘迷事此同第九。類言亦有九品(文)。
又云。(釋超中二果文)若第六識迷理細惑。地之中雖各九品。今并第七識煩惱總為品。與第九品迷事之惑。頓斷。成阿羅漢(文)。
別抄一云。問。第六識俱生我執三界九地斷。西方五釋。取第四有釋遂第二果人斷欲界六品不盡之失。既爾例成第三果人斷不盡過失道理五師地品品別斷。即此過。然違瑜伽斷惑者。彼論後斷惑者約菩薩說○若作此釋於理無違護法依此亦無過失。又解依第四釋。且九品第一品。或理事俱有○起後得智斷。第二品迷事起者。以正體智斷迷理者○或復雙斷。於理無違。思之(云云)。
疏九云○斷八品等不斷我見煩惱先斷說。以我見無品數。全離欲方斷故。又解既所生。或有多品數。能生之見定在亦有九品云云)。
疏十末云。即第六識我見俱生者。要第九品方斷。雖無品數。非如第七識金剛心斷(云云)。
問。依身欲界上定人不退得定可起下地分別惑耶。
疏云。論得彼定已○述曰○若爾見惑得彼定已。下地繫者為起不起。五八言不見等。對法第五成就品言。若生欲界三界煩惱○種不成就(文)。
蘊云○疏中解○准諸文亦無正說。然退上定已起即無遮。又准義燈云。雖上定計王等者。所起之見未必上故。此即許上界後起下界分別見也(云云)。
祕云。疏若爾見至為起不起者義燈第六。心相起中敘有兩釋。今觀瑜伽八文應許得起。故彼論云。由彼諸惑住此身中。從定起已有時現行。非生上彼復現釋起。彼前未斷見道之惑。身在下地而得起之。若生上已下地見惑而不起也。准斯意許起。善更云云)。
八云。若諸異生離欲界欲或色界欲。但由修道無有見道。彼於欲界離欲時。貪欲嗔恚○皆說名斷。非如見道所斷薩迦耶見等由彼諸惑○彼復現起。如是異生色界欲○當知亦爾。自地所有諸漏。若定若生。於一切時。若遇緣便現在前(云云)。
燈云。六不善自地七餘有二說。定無間自地七。地二說。一云若異諸異生離欲界欲。雖不能伏欲界見道惑。而定慚等力所制伏。不起不善。即不善非為無間地心。以其迷理惑總不伏故彼得起。緣事無慚類等已伏。雖起迷理故非不善。一云既不能伏所起分別見等。故容不善無間異熟生威儀覆。生無色異熟覆。總有十二心云云)。
四有二釋。亦引此文歟。
一云。問。初禪眼等識。依彼上根緣彼地色。分是何。答。有兩解。如前緣下。一云地繫。緣彼色故。應隨增。不是隨增。非漏性故。起染如何。若生上者已離下染故。若在下地等眼五通果亦伏染故。俱生可伏見惑如何。設縱不伏起退定故。一云隨下地繫故(等文)。
問。付以七作意欲界九品惑之義。且以第七作意可為第九品解脫道耶。
燈云○加行究竟無間道加行究竟果作意解脫道。故瑜伽三云○加行究竟作意能捨所有下品煩惱究竟作意。能正領受彼諸作意善修習果。既言能正領受即是證義。故是解脫。又解。別起解脫非第七作意瑜伽一云由證方便究竟作意煩惱斷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加行究竟果作意。三三說是根本定俱行作意一復云。由證果煩惱斷已方得根本。故知別起。二說俱得。次下文更解(云云)。
又云。問。且斷欲界九品惑解脫道即是根本分耶。答。有解。一云即入。三三及雜集第九俱云。是名加行究竟作意。從此無間由是因緣證入根本初靜慮定。初靜慮俱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第七作意是彼解脫故。即入根本。一云或不入。故瑜伽一云。於有漏方便中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由證方便究竟作決果煩惱斷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既言由證果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解脫道非即根本。准此二文約利鈍別。解俱正。各不相違(文)。
三云○當於爾時初靜慮地前加行道。已行究竟一切煩惱對治作意生起。是名加行究竟作意從此無間。由是因緣。證人根本靜慮定。根本初靜慮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加行究竟作意轉時。喜樂轉復增廣○加行究竟果作意轉時。離生喜樂遍諸身分不充滿有間隙。彼於爾時乃至圓滿支具安住加行究竟作意。能捨所有下品煩惱加行究竟果作意。能正領受彼諸作意善修習果○如初靜慮七種作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定。及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定。當知各有七種作意(文)。
抄九云。此中論意第九解脫道根本靜慮。前九無間道八解脫道。皆在近分定中。此中二釋。一釋始從初靜慮乃至第三禪無間解脫。或在分第九解脫或在根本定。若四禪以上第九解脫定根本。前八解脫九無間分。所以者何。三靜慮下根本有喜樂故。地中捨故。根本地中。若遊觀若斷惑。無捨受法故。決定有。明利故有。其分中。若斷惑若遊觀。皆捨○三靜慮已下。有利鈍人。若利人。第九無間道分。與捨相應。第九解脫道根本定。與相應○今言第七作意根本定者。即約利根人○第四靜慮已上。前八解脫。九無間道。皆在分中。第九解脫中。必在根本。非居分。此為勝義。又解。若不如是分別前九無間八解脫居分。第九解脫道根本定。始從初靜慮乃至非想亦然。前義以何為證。若總解脫更不分別六作意是分第七根本。但云無間解脫道處為證也。未見文以分別為妙。故後義即以此文為證。前家會此文。如前利鈍根人釋(云云)。
又云○此據利根第九解脫道。入根本靜慮人。故喜樂。若鈍根人第九解脫道近分定已後。方入根本喜樂(文)。
釋及以獲得廣大輕安身心調暢說名喜樂文也。
又云。第四靜慮以上其中九解脫道七作意。唯在根本(文)。
一云。(三摩呬多地世尊無漏方便中。先說三摩地後說解脫。由三摩地善成滿力。於諸煩惱。心永解脫故。於有漏方便中。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由證方便究竟作意果。煩惱斷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云云)。
抄五云。所○從此無間證得根本最初靜俱行作意。名加持究竟作意○斷後三品地滿入根本故。說第七作意解脫道。廣如對法第九下第三說(云云)。
又云。四道分別○第七作意解脫道。此二乘修習云云)。
問。判煩惱有事無事緣者。唯約本質論之歟。將通質通判之歟。
問。本疏中今勘無漏緣不得作此後解(文)後解如何。
問。本疏中與有無別不可為例(文)撲揚大師何釋之耶。
論云。雖諸煩惱有相分。而所扙質或有或無名緣有事無事煩惱。彼親所緣雖皆有漏。而所扙質亦通無漏。名緣有漏無漏煩惱。緣自地者分似質。名分別事境。緣滅道諦及他地者分與質不相似故。名分別所起名境(云云)。
  疏云。論雖諸惱煩至煩惱。述曰。煩惱心等上說所變。雖皆分親所緣者。今不取之。但彼本質或有或無。名緣有事無事煩惱影像本質雙言名有無煩惱。或直據本質名此二緣煩惱。今勘無漏緣中。不得作此後解。○論彼親所緣無漏煩惱。述曰。此下第一。有漏緣無漏緣分別。如疑邪見無明及引相應嗔慢等法。無漏緣者。親所緣雖皆有漏。而所扙本質亦通無漏。唯影像相有漏故。今此但取本影二境。名緣漏無漏煩惱。准有無事。不但取本質。與有事緣別。不可為例。
祕云。疏今無漏緣不得作後解者。漏無漏緣質影雙說。例事事。不唯望質(云云)。
又云。疏與有事緣別不可為例者。此有二意。一成有事緣第一釋。無漏必約影質不可。以彼有事緣中初釋相例。問。云何別。答。有事緣能所二緣。百皆有漏有漏有相順義。可直據質而以明之。無漏緣能所二緣唯違無順。故不唯質此緣稱(云云)。
蘊云。疏今無漏緣不得作此後解者。此有無事門中。論云而所扙質或有或無故。得約質解其漏。無漏門○我見本質者。應非漏無漏故。不得唯約質也。其質者唯影有漏。亦名有漏煩惱云云)。
太抄云不得作此後解者。若直據本質不據影像。名緣有事無事煩惱者。如下無漏緣煩惱無漏滅道本質無漏分是有漏煩惱心雖不稱無漏本質故。雙說質影不得作此後解。前合以本質影像為勝○若不據影像唯約本質名有事者有失。無之失○二者有親緣無漏之失。如根本智親緣無漏。若後得智。皆帶相無漏不得親緣無漏。豈有煩惱心能親緣無漏故。不得唯據本質。即本影雙有事事勝(云云)。
翼云。疏云影像本質雙言等者。要本質影像名有事。影像即名事。疏或直據本質等者。此不好。勘無漏緣有相違故又若作此解。即以無漏緣為例難故。不作此解也。今勘無漏緣者。或指瑜伽文。或指此論下有漏無漏緣中。今取指此論下文也。有本無勘字(云云)。
又云。疏有無事等者。前有事事作解。本影雙取。二唯取本質。今此門中唯取第一解。不取後解。與有無別不可例也(云云)。義演云。疏今勘無漏不得作後解者。即大論漏無漏緣中也。又此論下文也○此意即說若唯約本質有事事者。亦應唯約本質。名緣有漏無漏煩惱。設爾何失不然。豈有煩惱親緣無漏耶。以下文據影本二法名有漏故。由此例故。不取第二。或直據本質文也(云云)。
別抄云○今約有影像名有事。無本質故名事。本影合釋。又解唯就本質有無有無事。此解為正(文)。
又云。問。無漏緣煩惱就保而說。解云疑及邪見不共無明親緣無漏可名無漏緣二取後生所緣既是。應非無漏緣耶。解云。相從就本質說名無漏緣。今此煩惱。約本質無漏影像有漏名有漏緣。不例有事事唯就本質也(云云)。
蘊云。疏准有無不但取本質者。此門影雙說。前門例此亦然。疏與有無別不可為例者。此不得。准前唯約本質。何故爾耶。前門唯約有質質。以立其名。此若同彼一分煩惱漏無漏門攝。不盡故與前別。又無漏者可唯約質。有漏者通有無質故。與前不例(云云)。
西明疏云。謂諸煩惱皆有影像所緣緣故應名有事。然所扙質或有或無故。隨本質名有煩惱。且如我見所杖質故名煩惱一分所緣實境起有事○謂諸煩惱亦有影像有漏境故。皆有漏緣。然所扙質通滅道諦。是故緣滅及道邪見疑見無明嗔名無漏故。餘貪故見等名有漏緣。不同薩婆多。但用邪見疑及無明無漏也(文)。
八。又十煩惱見所斷者。名曰事。彼所緣事非成實故。所餘煩惱有事事彼相違故(云云)。
樞要云。一切有事煩惱不過三種。一諸見所緣本是事。餘是有事。因此見相本無決定不定故。當對法第七。二行相深迷無我。名事。餘名有事。所謂行相深境必迷無我故。餘必不定。五九云慢名事。名。無明疑通二種對法第五同。三見所緣事。修名有事。見道諸惑分別猛利多橫執故。修道少故。瑜伽云。見所斷事。餘名有事。除現在無為有體法。緣過未鏡像等名事。所餘名有事。本鏡有故。對法云。非有所緣。謂顛倒心心所及緣過未等。餘名有事。本質無名事。餘必有事。五九云。無事緣煩惱有事緣有事煩惱。與唯識同。今觀此義。初二門本體名有事。影像無體用名事。影像中有決定執名事。但五見不定名有事。癡愛慢雖亦有妨。不決定故。執者名事。不執名有事。故慢愛等此名事。餘名有事。三明見道事。修道名有事。隨前諸文據實有二門即盡。本質影像。二影之有體無體。如緣過未等名事。現在有體法及無為有事。然於中義別更分三種。決定不定執不執。三明見修道法。即五重前三重是(云云)。
義賓記云。當對法第七者。師云為不成。謂此章主。令成諸見所緣事故對法第七。然彼論第七。但取身邊無為事緣。如彼論云煩惱二種有無有無事者。謂相應法(是本)。見謂薩迦耶見及邊執見(是見)。所餘煩惱緣事也(云云)。
繼德記云(文長恐繁不書也)。

隨煩惱

問。付隨惑下相緣門。且可有無上界哉。
論云。義小十下不上。行相粗近不遠取故。義嫉等亦上。於勝地法生嫉等故(云云)。
疏云○第二師說○嫉等三法上起。於勝地法生嫉等故。言嫉等者。等取慳憍二法定者謂嫉靜慮無色故。憍恃所解彼地法故。慳所下地法也。誑諂二法無上緣。無誑諂界有情故。義許義。誑諂亦於殊殊勝起故。如稱王以為本師行諂等是。然前解為勝。見於勝人所不生諂誑。若准後解亦得起。於自界上起諂誑故。恐失利譽故望順己故。有說害亦上。尚許害諸佛。何況色界有情故也(云云)。
論又云。此中有義。忿等但緣迷諦惑生非親迷諦。行相粗淺不深取故。義嫉等亦觀迷諦。於滅通等生嫉等故(云云)。
疏云。又說七得。除覆誕諂三。滅道生法不能誑諂故。又解嫉惱害慳憍五法亦親迷諦。五八說於滅諦等生嫉等故。如前所引。然不見說憍亦迷諦。以理准有。恃所證故。大論第二帙說有。有慳諦等文勘(云云)。
論上文云。煩惱段。既說嗔恚憎嫉滅道。亦應憎嫉離欲地故(云云)。
疏云。述曰此唯見斷。嗔恚緣滅道。五八文。此中為例。嗔親道。亦地。以嗔緣事例於理故。深理尚然。何況淺事(云云)。
對法抄云。下相緣者。中大八亦上忿等少十。行相粗近不遠取故。義嫉慳憍害亦上。於勝地法生嫉等故。大八諂誑上亦緣下。憍不緣下非所故○此中有義忿等前十非親迷諦。行粗淺故。義嫉慳憍害亦親迷諦。於滅道等生嫉故(云云)。
問。付隨惑迷諦。且依小緣多諦。依多小諦可耶。
問。樞要中述隨惑諦義。依小緣多依多小諦。依多諦多依小云云)。爾者所緣即所也。所依所緣也云。時可有初二單句耶。
樞要云。隨煩惱中。忿所依總別惑力。皆通四諦有依緣多諦。有依小諦。有依多緣多。有依小。後二行相可知。初二是何諦惑。為從所依判諦。為從所緣。俱不定故。此應言。所緣所依。緣謂緣藉故。非所緣境。不定故。所依所緣境也。以所緣境為所依杖。依從所緣判諦。依下定故。義依與別。如疏中解。若依初解。初妨。若依第三解。初云何有解此者。有解隨解隨增屬諦。增緣弱鄰近引故屬依。緣增依弱屬緣。疏遠引故(云云)。
周記云。樞依少緣多等者。誌二名少。三四名多。樞若依初解初妨者。問。准初無別。便無依少緣多等別。三何初妨耶。答。判諦據彼無別。緣多少依境而論望義異。更當審詳(文)。
 明詮云。言有依緣多諦者。且身邊二見。唯苦諦故云依少也。依此二所引生等通緣四諦故。云緣多諦也。言有依緣少諦者。依通四諦邪見及共無明。而所引生身二見。唯緣苦諦也。言有依多緣多者。依通四諦邪見疑及不共無明。而所引等。通緣四諦也。言有依少緣少者。依身二見。而所引生相等。唯緣苦諦也(文)。
以上四句大乘義也。
論云。所是。隨所依總別惑力。皆通四諦(文)。
疏云。下第二段子門第二迷諦總別。皆通四諦。隨所依止前能所引生煩惱。或隨所緣以分四諦四諦煩惱引生。依止立故(文)。
蘊云。論隨所依總別惑力等者。此諸隨惑。皆以根本而為依止杖託之義。或由彼引生惑以彼為體。或藉彼而立。皆義也。如無慚無愧不信懈怠。多收無明之所引也。如憍忿等。用彼貪嗔而為體也。如放逸等藉多而立故說為彼。緣者緣遍義。如緣他見生忿等故。亦緣自見生憍恃故。又緣者緣藉義。此緣與彼同。此隨煩惱所依緣。或有想有別迷者故。隨於彼皆通四諦(文)。
太抄云。燈云。論隨所依總別力者。一云隨彼所緣依。於四諦總別惑起。如彼煩惱皆通四諦。二云迷諦煩惱或依或緣。分成四句有依一諦緣多。有依多緣一。有依一緣一。有依多緣多。行相思准。隨惑隨彼。問。從何說斷。隨所依緣皆妨(云云)。

論第六卷本文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