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第七卷本文抄二十九
輸入者 周海燕
滅定段
問。部行獨覺中可有不得通之類耶。
論云。滅盡定者。謂有無學。或有學聖(文)。
疏云。第一得人。謂有無學者。六十六云。即簡二乘非俱脫者。不得入故。此中獨覺亦有不得滅定者不。以義准此文。故有獨覺不得滅定。即部行中乃至亦有不得通者。獨一者必得故(文)。
義演云。疏部行中○不得通者。即部行中有根鈍者。則不得滅定。雖修五通。得已遇緣還退失故。或出無佛世界。無佛為依。設修五通。所以不得。若得漏盡通。一切皆得。若麟喻獨覺若三明六愛次第定皆得也(文)。
三輪章云。三乘皆能起三神變。聲聞地二十七說。謂阿羅漢具八解脫靜慮等定。有大堪能。具大勢力。能善為他現三神變教授教誡。故知獨覺亦能現之。要俱解脫方起三種。故有部行而不能起(文)。
顯幽鈔三云。部行獨覺不得滅定。以鈍根故○聲聞之中。即惠解脫羅漢不得此定。此亦不得根本定故○此惠解脫及步行緣覺。此二人不唯不得此定。亦不得神通。即麟喻緣覺與俱解脫羅漢。此二無學定得此滅定也。以得上八根本定故。問曰。中俱解脫。何名惠解脫。答○唯得近分中間定○非得上八根本定故。亦不得通。名惠解脫羅漢○得四禪八根本近分。皆得三明六通○為俱解脫羅漢(云云)。
補闕章(見道)云。麟通及餘部行若入見道。先以六行伏無所有已下疾惑。既伏下惑。明知已得九地之定。此即通依四靜慮。入不依近分。得根本故(文)。
對法抄八云。惠解脫俱解脫。具證八解脫名俱解脫。唯得三解脫。及全不得者。非俱解脫是惠解脫。何以得知。要具證八方名為俱及不具證名惠解脫。釋此二人中。論云。有具證字故。惠解脫中。唯言究竟斷惠障。故知雖得一二乃至七解脫斷定障。不究竟故。非是俱人。如大論二十六兩復次釋(文)。
問。七地以前菩薩及廣惠解聲聞可超多等至耶。
問。超一間之類今論初修及自在中何攝之耶。
論云。此定初修。必依有頂遊觀無漏為加行入。次第定中最居後故○若修此定已得自在。餘地心後亦得現前(文)。
疏云。論此定初修至最居後故。述曰○初修依何地起。初必依有頂遊觀無漏為加行入。初修即二乘及七地以前等。瑜伽第十二卷說。唯除如來及出第二僧祇大菩薩。餘不能超諸等至。佛等隨欲皆入。故知二乘等名未自在。唯得無所有處心。後超一地無漏入故。顯揚亦同○論若修此定至亦得現前。述曰。前言初修唯依想。後修如何。若得此定已自在者。餘下七地心後亦得現前。即大般若經第一分第三百五十。次第入出諸定。名師子嚬呻定。若菩薩超禪。從一切地心入滅盡定。從滅定於一切地心出。是集散三摩地○對法第五云。未自在者唯超一間。若得自在超一切地。顯揚十八云。若曾串習能從欲界入無色界心。故知欲界心後越入此定。其瑜伽第十二說。唯自在者方超一切等至。即九等至。謂如來大菩薩。實無欲界心有似界心。實是無漏。隨在何定為加行皆能入。且從極自在鈍無漏為語。實十地菩薩廣惠聲聞獨覺亦得。如定中聞聲。從無所有處心入欲界故。不爾便違(文)。
祕云。論此定初修等者。七地已前二乘造次中為初也。故瑜伽論第十二云○(如下)釋曰。言清曰者。顯超加行而離染等。無起第三者明無超二能至第三。餘文可悉。而疏云唯得超一地無漏入故者。未自在者。依瑜伽論。唯超一地。故超越者將入滅定。而從初禪漸次超一至無所有。而超悲想入於滅定。名超一地。若爾。如何言依悲想而入滅定。答。依非超說。依非想種種。兩釋如疏(文)。
伽論十二云。復次云何超越入諸等至。謂即於此已得圓滿清白故。從初靜慮無是超入第三靜慮。第三無間超入空無邊處。空處無間超入無有處。從無所有超入滅定。乃至廣說。逆超亦爾。以極遠故。無有能超第三等至。唯除如來。及出第二阿僧祇耶諸大菩薩。彼隨所欲入此定故(文)。
同鈔五云。以極遠故○唯除如來等者。此據極自在超一切地者說。若七地以前及波羅密多聲聞。亦能超二地乃至七地。大目揵連入無所有處定。聞象等聲。便從彼超多地故。六十三中具明此事。又依自在超一切地。謂佛及不退菩薩。餘人雖超不能多地。若任軍起非超禪者。一切皆得。如轉生九地。及大目揵連。故此不說。此明超故(文)。
同鈔二云(論五處)處中論云。欲界善法能引無色界繫及不繫法者。此依波羅密多聲聞獨覺諸大菩薩超禪之位。得相引生。對法第五‧顯揚十八。說相生故。下第十二唯云。第三劫菩薩及如來能超一切地。據勝者說。亦不相違(文)。
唯此釋。是非可潤色歟。
對法論五云。串習力復有三種。謂下中上品○若有下品串習力者。於諸靜慮諸無色定。唯能次第入。有中品串習力者。亦能超越入。唯能方便超越一間。若有上品串習力者。隨其所欲。或超一切。若順若逆。入諸等至(文)(見對法第五卷。都無未自在者唯超一間之文。若取此文心疏引之歟)。
問。超定人初禪等心種上可立滅定乎﹒
疏云○(如上書明超定)問。既爾。此為即是加行心地法。為但悲想心地法○對法第十三等說。想受解脫。謂依非想處解脫等。故知唯屬非想。此中亦言屬有頂故。若爾。云何名超等至。此有二解。一云。謂前起初禪等心已。後一二念起非想處心。即入無心。以定隨加行心建立故。第二解云。雖起餘地心鄰即入此定。此定仍非想地為依。以極細故。由先串習故○不須起非想心為加行。論言從微微心種上立。是初起。多分非約超定者。說超等至即從初定入無心。不言入非想已為入此定故○後解為勝。大般若不言從初定等更起非想無漏心方入故。經論皆言滅盡依非想。不言依下地故。言依加行心上建立者。非自在次第入者語。以無漏心有所屬故。彼心細故。得自在者不假熏習。及三熏習。何必要依入定心等種子上立(文)。
祕云。疏第二解至仍非想地為依等者。問。即無學等應恒住此。以非想種恒時有故。答曾得彼定後餘定心引無心位。方依彼種建立斯定。豈但有種即得定耶(文)。
蘊云。疏第二解至仍非想地為依等者。問。此依非想何種立。答。此既自在。不要依初滅微微心種立此定。但依彼地串習。遊觀心種即得立之。以極微細故。疏自解云。從微微心種上立。是初起非超也。問。不更熏彼地。如何依彼立滅定耶。若行熏習故說立者。熏應恒在滅定。以舊種恒有故。答。由初禪等定加行功力。令彼地種有防心不起功能。故依彼立。若無加行。彼種無力。即無滅定故。恒在滅定之失。問。彼地既無能厭。豈防心功能。答。初定等心亦能厭故。不必要依能厭種也(文)。
別鈔云。問。既依下地心直入無心。未知下地之心有厭行不。此有二釋。一云。由厭心故入無心。然此厭種非定依。自有非想無漏心等種子。由先修習有防遮用。以為定依。若爾防用既成。何不入定。由自在故。入出自在。一云。下地心不起厭。以自在者由意樂力。依下地心直入。下地厭種。非定依故。由先串習非想無漏種子遮防力有為定依故。又解。由下地心為擊發緣。令非想地無漏防用。故為定依故(文)。
燈云。論雖屬有頂等者。超等至中。本疏二解。今又助解。且依初師。依加行心亦得云超。約定次第。餘非想非非想定後為加行入。今隨何心。或以欲界心或初靜慮心為加行入。非要餘定後故得名超。屬有頂者據初起說。依第二師。隨何地心後即能入。此不須加行。如似如來任運能入非起加行。問。若心先起伏已入滅。彼無不起。何得說言微微心後厭心功能不起位立。答。彼依初修作如是說。非自在者。若爾。彼心於餘定時無來不起。應恒名入滅。答。有餘定心非名入滅。餘定心無此定方顯。二說後勝(文)。
西明疏云。餘地心後入滅定者。彼所入言屬彼地攝。三藏兩釋。一云。隨依何地入定。而所入定必屬非想。所以者何。何由餘地心擊發非想遊觀無漏新舊種子。令有遮用。但至定故。瑜伽十二。依非想故。二云。隨依何地心即屬彼地。即彼地心能厭心故。彼能厭心是無漏故。所入滅定即屬彼地(文)。
祕上云。若爾如何○兩釋如疏(云云)(如次上題書)。
問。滅定初起唯限人趣歟。將可通六欲天乎。
問。滅定初起起通欲天云事。引對法論何文證之乎。
問。色界經生聖者始可有起自乘滅定之義耶。
論云。此定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說力起故。人中惠解極猛利故(文)。
疏云。言語第五。義第十。三界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說力起故。上界無此說者。又雖無出家弟子。世俗弟子亦色界有者。以人中惠解極猛利過彼。故初起位必在人中。六欲天中文亦不說。義即無違。天中豈無身證者也。此中且說人中。近故勝故。文由未盡。對法第九。正與此同(文)。
忠安記云。論此定初修等者(基云)佛及弟子上弟無故。唯在人中。六欲天中雖無文說。義即無違。欲天豈無身證者也(和上云)此解不爾。欲天惠解非明利故。唯說欲天。地角身證。何失(文)。
燈云。論此定初起唯在人中。本釋欲天亦得初起。有身證故。有釋唯人非在欲天。此論說唯。集論第五云。要於人趣方能引發。雜集第九釋云。言引發者是初起義。今者助明欲天。許有身證。何失。若不許有身證。即唯惠解脫。此等迴趣入初地後可非初起。准此。色界聖者迴心。非必皆身證俱解脫。由此雜集第九復云。諸聖弟子為欲安住寂靜住故。於人趣等引此滅定令現在前。既有等言明。明餘初起。此唯言者據各自乘從多分說。或隨粗相。不障迴心於餘初起。如似見道。顯揚論說唯欲人天。雖說唯言。亦許色界二乘聖者迴心後入大乘見道。滅定唯人初起准彼(文)。
西明疏云。此以二因釋成。初起唯在人中。以非色界。佛及弟子說力起故。非六欲。人中惠解極利故。或可上界及六欲天皆由二因故非初起。是故集論第五卷云。要於人趣方能引發。或於人趣或於色界。能現在前。生無色界。多不現起。雜集第九釋彼論云。引發者。是初起義。先已生起後重現前故。或於人趣者。謂即於是生。或於色界。謂後生彼(文)。
大般若經第四百六十說十隨念中。天隨念文云。諸預流等生六欲天。諸不還等生上二界(等文)。
伽鈔九云(三十三處)○餘處文言唯欲界初起滅定者。此約緣發。若初學時。必依欲界。復初起時。色界亦得。如第三果人。先欲界時。未得此定。生色界已。方得此定。即得初起。然由先於欲界初聞此教。後於色界方生(文)。
對法論第九云。要於人趣方能引發。言引發者是初起義。或於人趣或於色界。能現在前。先已生起後重現前故。或於人趣者。謂即於此生。或於色界者。謂後生彼。云何聖弟子已得無生定已離色界。欲復生色界耶。不必永離色界。欲方入無色定。是故此中應作四句。若已離色界欲者。一切皆能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耶。設能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者。一切已離色界欲耶。答。此初句者。謂依未至定已離色界欲。而不能得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第二句者。謂諸聖者已得第四靜慮。不求生無色界而起厭背。第四靜慮行恒現在前。捨斷結道依勝進道。漸次能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第三句者。謂即此行者勤求離欲依斷結道。漸次能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第四句者。謂除上爾所相。問。無色界中何故滅定現前。答。生無色界。此滅盡多分不起現前。由住寂靜解脫異熟者。於此滅定多不發起勤方便故。所以者何。諸聖弟子為欲安住寂靜住故。於人趣等引此滅定令現在前。若已生無色界者。不由功用自然安住第一寂靜解脫異熟起住。不復發起方便功用求此滅定令現前前(文)。
同抄第七云。論云或於色界能現在前先已生起後重現前故者。如第三卷釋滅定中。廣釋四句中。云何聖弟子已得無色定已離色界欲復生色界耶。此中問意。已離色界欲得無色定耶。已得無色定後生色界耶。惣合作問故有此文。初問即惠解脫人未得八解脫故。第二問即第三果人以無漏道斷三禪以下惑。第四禪以上惑伏。得滅盡定。二說如唯識第七卷釋。雖命終生第四禪。後依勝進道而滅定。問曰。第四禪以上惑既以勝進無漏道伏。以是遊觀故。得起彼地無漏。何故後生色界。如凡夫超六行等時。即不生彼地。故為難。答曰。聖人生他地。以種子潤生故。凡夫以現行潤生。故不可例。如前第三卷云。如第二卷抄。一釋云。此是寂靜解脫定者。未必是滅定。今依大論四十三解滅定中云。若諸聖者已得有頂。欲暫時住寂靜住。從有頂心求上進無所得故。心滅智不起。故知寂靜解脫定滅定(文)。
周記云。燈今者助明至可非初起者。此意說云。無文而障。欲天之中得有身證。設無身證者。即惠解脫。許在欲天。此人迴心後。豈不能能起於此定。問。此定未入初起可不能也。答云。據實說不障。地前上有得起(文)。
賢聖義私第三云。問。無天中初起義耶。答。依疏主御意。亦有天中初起義。問。以何義意。天中初起耶。答。不還聖者天生上。初起此定。不遮天中。有身證故。天中亦初起耶。故疏云。六欲天中○者也(云云)問。若爾。何故論人中不說說耶。答。疏云。近故勝故(云云)意云。人中近天遠故。先舉近說也。又人中惠解猛利勝於天故。亦舉人中也。不謂遮天中也(已上疏意)問。燈師助釋云何。答。天中有身證惠解脫。迴心之後入初地。初起法空滅定。此豈不天中初起耶。問。以何證此義耶。答。對法第九云。諸聖弟子為欲安住靜慮住故。於人趣等引此滅定令現在前。既有等言。明餘初起(文)問。見對法論文。不足為證。彼論云。要於人趣方能引起。或於人趣或於色界。能現在前(文)言得初起義也。現在前者後起義也。故知人趣初起。不在天中。但下文云於人趣等引此等滅定今現在前者。舉人趣初趣等色界後起也。謂人中初引此滅定。於色界後令現在前言也。論文顯然也。更不可疑。而燈師云以等言天中初耶。答(未決)問。若許天中初起者。何論云唯在人中(文)言唯者簡持義也。簡天中持人中故。答。燈會此唯言者○於餘初起(文)問。此文意如何。答。二乘三人最初得自乘滅定者。唯在人中。迴心向大之人初起法空滅定。亦通天中。人中初起者多。天中初起之者少。異依此義。此論中云。唯在人中。依迴心之人滅定初起無天中。非用唯言也問。次文如似見道(文)意何。答。顯揚論說見道云。唯欲界人中佛出世現觀(云云)然而中般生般。有行無行。上流等不還之人。於色界亦入見道。如此唯在人中。據各自乘說也。問。疏主說天中。初起者。非約二乘之人初起說也。故云天中豈無身證者也。意云。天中若不初起者。先可定天中身證身有無。若天中有身證無難者。可許天中初起定。以何理更遮天中有身證之。故初起之義成立也。問若爾。如何中燈師不成立此義。更約迴心人立天中初起耶。答。燈師非違師意。今且疏云外出助釋也。故燈正文云今者助明(文)(婆娑百五十三云。欲界初起不簡與本疏同也。俱舍第五人中初起云云)。
問。滅定後起可有欲界乎。
問。滅定後起通無色界云事。引何教文證之耶。
論云後上二界亦得現前。鄔陀夷經是此誠證。無色亦名意成天故(文)。
疏云。若後二界亦得現前。即二界得後起。然無欲界後起。以必不還等方得故。五十六說。起者先於此起。後於色界重現在前。託色所依方得生故。此據未有第八識義。若已建立第八。於一切處皆得。此即據已建立第八教。真實義建立故。鄔陀夷經是此證故。如俱舍第五廣說。鄔陀夷者此名出現。日出時生故以名也。言意成天。即超段食。佛說是色界。不爾。既言超段食。隨受一處意成天身。能入出此定。故知通無色。經不遮後。言隨一故。釋此經者。舍利子說有退者色界後起。出現不了意成天言。謂是非想。然後不知有第八識。生非想處不可後起此定故。與上座論議。佛知不了舍利子說。所以見訶。非遮無色得入此定。如毘婆娑第一百五十三卷明其所以(文)。
肝心云。文然無欲界後起者。東抄云。不得欲界得此定已。後命終已還生此地而起此定(文)(初起要釋也)。
祕云。論後上二界至天故者。問。七地以前未變易者。往還二界。理教無遮云何欲界不得後起。答。且談二乘。不據菩薩。由其但引鄔陀夷經。以之為證。疏據此理云欲不起。鄔陀夷事如婆娑論一百五十三云。如契經說。尊者舍利子告苾芻眾言。戒定惠具足者。能數數入滅受想定。彼於現法及將死時。若不能辨如來對聖。命終超段食天。生意成天中。於彼復能數數入出滅想受定。斯有是處。應如實知。具壽鄔陀夷在彼會座。語尊者舍利子言。後苾芻生意成身天。能入出滅想受定。無有是處○佛告鄔夷。汝以何等為意成天。豈不欲說非非想處為意成耶。彼答。如是。世尊告曰。汝是愚人。盲無惠眼。云何乃與上座苾芻共論甚深阿毘達磨。廣如彼說。問。准所引經。不言無色得起滅定。何為誠證。答。由經隱祕。大小乘解各有不同。取語亦別。故有宗云。意成天者是色界繫。故佛見訶沙彌所說。若經部諸通無色界中。無色色界中亦起滅定。故婆娑論一百五十二云。譬喻者說。戒定惠俱。由斯無色起無有失。有義。大乘者說。舍利子說色無色界名意成天。皆得起定。故佛便訶鄔陀夷云。二界八地如身子說。皆能現起。汝今云何將非想地為意成天而不起耶。故今引證無色起定。詳曰。今觀論意。引經證彼色無色界是意成天。意成天成即得證彼無色入定。證理云何。答。若無色界非意成。沙彌不合難舍利子。佛不應云汝豈不謂非非想處為成耶。准佛沙彌訶難之辭。明知先許民天者通無色界。次證定云。身子但言意成天者即得重起。言不簡故。故通無色。若云身子意談色界。此亦不然。文不言故。設縱爾者。文既不遮。明知彼意但一時爾。佛訶但云不得尊意。不云無色無得起義。由斯論主依文約理。引之為證(文)。
燈云。論鄔陀夷經○意成天故。要集斷本釋云。舍利子意在色後起。未說無色。出現意成天謂非想者。不了舍利子意。所以見訶。依何文義證無色說入滅定。云此誠證故非善釋。今謂要集不了本解。謂非善釋。即是後世鄔陀夷也。言意成天超過段食。舍利子。說有退定者。色界後起出現不了。謂是非想。故知上二名意成。俱舍引經復云。隨受一處意成天身。能入出此定。故通無色。紗經不。彼言隨一故。又瑜伽五十六。復於色界重現在前。託色所依方現前故。若已建立。於一切處皆得現前。說一切處不簡下三。此論後師要斷下三方起此者。未必為正。故但訶沙彌不了說意。何非善釋為誠證耶。西明云。然大乘宗分成兩說。難陀等說。上界八地起滅盡定。故名意成天。覺師子釋。第四靜慮已上五地方起起滅定。名意成天。護法同第二釋者。准何得知。難陀通說。覺師子說唯上五地名意成天。若准雜集第九。覺師子釋四句之中。許第四靜慮重起。不言下三非意成天。豈善釋耶。若將護法同第二。如何釋彼五十六文於一切處皆得現起。若云少分一切。雜集不說唯言(文)。
義蘊云。
問。付斷修惑得滅定義。有二師義。爾者以何師為正義乎。
論云。有義。下八地修斷惑中。要全斷欲餘伏惑斷。然後方能初起此定。欲界惑種二性繁雜障定強故○彼隨所應生上八地。皆得後起。有義。要斷下之四地修所斷惑。餘伏惑斷。然後方能初起此定。變異受俱煩惱種子障定強故。彼隨所應生上五地。皆得後起(文)。
瑜伽論云。依已離無所有處貪。止息想作意為先。先滅定位。建立滅盡定○起者先於此起。後於色界重現在前。託色所依方現前故。此據未建立阿賴耶教。若已建立於一切處皆得現前(文)。
疏云。論有義下八地至皆得後起○此初師說○(如上)即上八地四禪無色皆後起。欲界初修故○若爾。對法第九四句中第二句。謂聖者已得第四靜慮。不求生無色能入此定。不言已得初定等。如何通。答。彼不言唯依得第四定。復不遮下三定未斷不得。故有何妨。論有義要斷至皆得後起。述曰。此第二師○(如上)即初起唯欲界。後起除三定通上五地皆得。即以第九對四句為證。此中第二師為勝。文正證故。亦有理故(文)。
燈云(如次上書)。
周記云。燈此論後師至未必為正者。無文斷此二師說故(文)。
祕云。論彼隨所應生上八地等者○(如次下書)。
因明注釋中卷云(源信)此是纂師。於疏主答有取捨意。非謂偏假敘。例如滅定。隨離染得。師資所判。其地不同。今亦如是。其意別可。然宜獻可替否以補主地。所以為忠。旦言假敘。不爾。何故有假敘。終無正釋。顯正理耶(文)。
賢聖義私記第二云(松室)如香雲抄。
問。對法論中。不還聖者入無色寂靜解脫定(云云)。
爾者寂靜解脫定體何物乎。
問。對法論中。明得滅定人捨斷結道依勝進漸次能入(云云)勝進道者漏無漏中何乎。
疏云(如次上書)。
祕云。論彼隨應生上八地等者。問。隨上八生。即顯不定得第四定。與對法論豈不相違。彼論第九作四句云。若已離色欲者。一切皆能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耶。設能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者。一切已離色界欲耶。答。此初句者。謂依未至定已離色界欲。而不能得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釋曰。即那含人而不得彼色無色界根本定者。能離色欲。而不能入無色定也。言無色界寂靜解脫即無色定。離苦樂等得解脫名。非滅定也。第二句者。謂諸聖者已得第四靜慮。不求生無色界。而起厭背第四靜慮行。恒現在前。捨斷結道。依勝進道。漸次能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釋曰。即那含人依六行道。欣上厭下。得無色定。不斷色深。勝進道者即六行道。對前斷。得勝進名。然由能入無色解脫。方入滅定。第三句者。謂即此行者勤求離欲。依斷結道。漸次能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第四句者。謂除上爾所明。答如疏中會。或唯識師云。我不以雜集之言以為定量(文)。
燈六云(四緣義處)問。既瑜伽第四無漏勝定。方受變易。如何不斷下地惑耶。若許斷者。應得不還方受變易。如何涅槃經云。須陀洹人經八萬劫。斯陀含人經六萬劫。答。雖起無漏。依勝進道。非無間道。故不得果。故雜集第九。解入無色寂靜解脫未離色界欲云。謂諸聖者已得第四靜慮。不求生無色。捨斷結道依勝進道。漸次能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此言未離色欲。約不斷種。寂靜解脫定即滅盡定。小果尚爾。況迴心已而不能耶(文)。
對論九云(四句文者如必引前後全文者同滅定初起處書)。
同抄七云。釋滅定中廣釋四句中。云何聖弟子。已得無色定。已離色界染。後生色界耶。此中問意。已離色界欲得無色定耶。已得無色定後生色界耶。總合作部○初問即惠解脫人。未得八解脫故。第二問即第三果人。以無漏道斷三禪以下惑。第四禪以上惑伏。得滅盡定。二說如唯第七卷釋。雖命終生第四禪。復依勝進道而得滅定。問四。第四禪以上惑既以勝進無漏道伏。以是遊觀故得起彼地無漏。何故復生無色。如凡夫起六行等時即不生彼地。故為此難。答曰。聖人生他地。以種子潤生。凡夫以現行潤生。故不可例○一種云。此是寂靜慮解脫定者。未必是滅定。今依大論四十三。解滅定中云。若諸聖者已得有頂。欲暫時住寂靜住。從有頂心求上進無所得故心滅智不起。故知寂靜解脫定滅定。論云。由住無色界寂靜異住者。謂無色貪所感報四蘊異熟。故名寂靜。顯揚十八云。無色定名寂靜等(文)。
伽鈔第九云(三十三處)論解二無心定中。云如是有學已離無所有貪等者。此據斷惑說。如對法第九卷抄言寂靜住等。彼抄廣解。餘處之言唯欲界初起滅定者。此約緣教。八云初學時。必依欲界漏初起時。色界亦得。若第三果人。先欲界時。未得此定。生色界已。主得此定。即得初起。然由先於欲界初聞此教。於色界方生(文)(已上與上食不定之處釋可見合之)。
問。不還果聖得以煩惱子潤生非現行力(云云)有何故乎。
問○非正潤生之時可起現行煩惱耶。
論云。若伏下惑能起定。後不斷退生上地者。豈生上已卻斷下惑○然不還者對治力強。正潤生位不起煩惱。但由惑種潤上地生。雖所伏惑有退不通。而無伏下生上地義。故無生上卻斷下失(文)。
疏云。論然不還者至卻斷下失。述曰。此第三果對治道強。以欲界治道皆圓滿故。非初二果。正潤生位。不起現行煩惱潤生。引第三果但由惑種潤生上地。此意即是所已伏種雖退不退。但必唯以隨眠潤生。而無伏下生上地義。即雖已伏。猶有種故。未無漏道斷處受生故。五十九說。以隨眠潤生。謂見諦者。犬論第一‧對法第五說。初二果亦以以現行潤生。唯不還者以種子潤。頭五十九說見諦者唯第三果也。若爾。異生應唯種子潤。如對法第三抄。然異生現行閏。六行不伏愛等現有。既生上聖者中子潤。有其種。應生上界。以異生潤藉伴。雖有愛等。無餘惑伴得生上。聖閏不藉伴。有種不上生。以聖者善業必決定故唯種子生。異生不然。故通現潤。不爾。聖種應強異生。然不還者如處不還。一地之中有三天處等。下處死生上處。亦以現行潤。以此生地治道未滿。如初二果。瑜伽但生他地為(論文)。
肝心(本五)云文所已伏種雖退不退者。東抄云。即此不還且如伏初二定惑。復設退起第二定惑而起現行。後命終時。唯取初定種潤生而生初定。不取第二所退現行而潤生(文)。
要云。然不還者○煩惱等者。於中有五難。取下第五問應為第一。第二應為第二。第一為第三。餘如次。問。如五十九云。見諦唯以隨眼潤。初聖亦以現行潤。既說異生現潤。異生有唯種潤。答。聖多階降潤有現行。異生類等故唯無唯種。亦應聖生他地種潤生。若生自地。未有治道故可用現。生他地應種潤。今解。不然。無漏道圓勢勝煩惱。無漏道缺惑現便強。不同異生故不為例。二難。初二果聖生自地潤。通現行。不還生自處義應現現潤。答。此可爾。准初二故。如處處不還等。論略不說。又理不然。初二果未有圓道故。可用現潤。第三果已有圓道故。設生自地亦唯種潤。論不說以現行潤故。唯初二果說用現故。三難。何故異生潤現種俱潤。聖人但種。種強彼耶。答。聖業決定。業強可唯藉種。異生不爾。故通現通行。問。若爾者。初二果業亦已決定。應唯種潤。答。凡夫苦善業微。必藉現行方可潤。聖生苦少善業勝。由此唯用種子潤。無漏亦可資有漏故。不同凡夫。又凡夫不覺生多少。可藉煩惱現種皆助潤。聖人知業多少定。由此唯用中種子潤。四難。六行所伏不伏潤生貪等。唯伏散境貪等。何故凡夫得定不下生潤。業皆在乃生他地。答。藉助位貪愛等故可潤生。彼伴已亡力弱。不能獨潤。由此不生下地。又凡造新業勝而上生。聖由故業而生。有種即生彼地。如凡夫在欲界具五趣之業。隨一業勝而先生。故雖下業不無。上業勝初先往。若上業劣。排之為後報。退失上定而生自界。亦無有失。五難。何故不許六識中俱我見等。雖得世道。而不能伏。雖得第三果。下不能斷。至上方斷。如第七識耶。答。彼障果及障出自地故。不同第七微細不障果及出自地故(文)。
疏云(八末)如不放逸內法異生。其潤生惑亦唯種者。謂不還者○此據正發正潤。若助發助潤。起現無失遠因等起亦有現故。未臨命終起現惑故(文)。
賢聖義六卷私記四云。問。潤生時不起煩惱現行者。餘時漏無漏間要雜故。有漏第六識豈非起煩惱現行耶。答。是則如前。餘時起煩惱現行。問。潤生心是漏心。何故同有漏心潤生時不起煩惱行。餘時起煩惱現行耶。答。潤生位忽遽故。不起煩惱現行。餘時容預故。疏煩惱現行也(文)。
疏四本(云)。
問。空無相無願三等可通定散乎。
燈云。問。入滅定時有二加行○於出定時。緣於何境。觸於何觸。答○若自在者前隨何境入。後隨何境出。又未自在。出必定心。在前方便。依空等持入。今依空等持出○然三等持通空定及散。未自在者唯依定出。若在自在者通依定散。或依空入。依無相出(文)。
疏云。其瑜伽第十二說。唯自者方起一切等至九等至。謂如業大菩薩實無欲界心。有似欲界心。實是無漏(文)。
斷障章云。顯揚第二云。若但方空無相無願。通定及散‧有漏無漏‧聞思修。若言空無願無相三摩地。唯非散。唯修惠非聞思惠。若言空無願無相解脫門。唯修無漏唯定所攝(文)。
唯識章云。若言唯識三摩地。通有無漏。唯定非散。唯修惠非聞思。通三智(文)。
唯識義六卷私記第三云。章云○通三智(云云)問。最勝子菩薩瑜伽釋論云。三摩地名無中通定不定(云云)疏第六‧燈第五。俱有此文。明知等持通定及散心。而何云唯定非耶。答。但言三摩地。必通定散。若加唯識三摩地時。唯定非散。作尋思等勝唯識觀必成定地故(文)。
燈五云(論五之處)。
睡眠悶絕。五位斷簡。三能變總分別。
已上三段無指題略之畢。
問。付得滅定之時伏斷煩惱之義。且為有伏非想地惑得滅定之類。將如何。
論云。滅盡定者。謂有無學或有學聖。已伏惑離無所有貪上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為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滅。立滅盡名(文)。
疏云。論滅盡定者至故亦名定。述曰○第二得所以伏斷差別也。已伏或離無所有貪。上貪不定者。若上若下皆有伏斷。如下當辨。以滅定唯依非想定起故(文)。
又下文云。論然不還者至卻斷下失。述曰○然應四句分別。有在上斷下惑。如二乘者上界得無學。斷下第七惑。有在下斷上惑。下地得初果。斷上見惑等。餘二句可知。然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依斷受建立擇滅一分。若伏下八地或五地得此定。即不得二無為。非是擇滅故。前來已說二乘定性學無學訖(文)。
祕云。疏若伏下八地或五地等者。即前二師說。伏八地五惑也。形滅定故並名為下。若伏八地。二種無為皆非擇滅。若伏五地。唯想受滅不得擇滅。不動無為擇滅所攝。下四地惑並皆斷故。疏文總也。應如此知。有疏本云一地五地。一字錯也。合為八字。有依一字作多解釋。有多過難故八字正(文)。
八解脫章云。身作證者得。若依唯識。有二師說。一云。伏初定已上染得滅定。二云。伏第四定已上染得滅定。無所有處已上染可有伏義。令障轉遠。引生勝德。有頂一地定未能伏。故瑜伽第十二。空識二解脫。有說離自地染言。上之二地無說防自地染字。有學無學影略說故(文)。
下文云。初總名者。瑜伽云。前七解脫於已解脫而生勝解。七所觀法多分要伏要斷彼地煩惱障染。方始修作名已解脫。今觀已解脫境。為除定障起神通功德。而生解。故名解脫。其身證者。於有頂染定未能離。但除彼地所有定障。起無諍諸功德。故成解脫。由此前定多分已離。不爾。多言便為無用(文)。
瑜伽論(第十二)云。云何空無邊處解脫。謂如有一於彼空處已得離欲。即於虛空思惟勝解。如是識無邊處解脫。於彼識處已得離欲。即於是識思惟勝解。無所有處解脫者。謂已得無所有處。於識無邊處思惟勝解。有頂解脫。更不於餘而作勝解。乃至遍於想可生處。即於是處應作勝解(文)。
玄贊第三云。於有頂地已得離染。更不於餘而作勝解。乃至遍於想可生處○上說雜染。依無學說。故瑜伽云。前七解脫於已解脫而生勝解。身證者得。若依唯識。有二師。一云。伏初定已上染得滅定。二云。伏第四定已上染得滅定。無所有處已染可有伏義。令障轉遠。引生勝德。有頂一地定未能伏。故瑜伽第十二。空識二解脫。有說離自地染言。上之二地無說離自地染字。有學無學影略說故(文)。
八解脫章云。於有頂地已得離染。更不於餘而作勝解。乃至遍於想可生處○上說離染。依無學說。故瑜伽言。其前七解脫於已解脫而生勝解。身證者得。若依唯識。有二師說。一云。伏初定已上染得滅定。二云伏第四定已上染得滅定。無所有處下染可有伏義。令障轉遠。引生勝德。有頂一地定未能伏。故瑜伽第十二。空識二解脫。有說離自地染言。上之二地無說離自地染字。有學無學略影略說故(文)。
攝釋(第二)云。對明有學那含得解脫。不同無學要離於染。有頂一地如不伏斷。以是學故而不能斷。無上可欣故名不伏○問。有頂染在何名解脫。答。煩惱雖在定障少伏故解脫(文)。
瑜伽論(五十三)云。復次云何滅盡定。謂已離無所有處貪。未離上貪。或復已離由此息想作意為先故。諸心心所唯滅靜唯不轉。是名滅盡定(文)。
對論二云。滅定盡者。已離無所有欲。超過頂暫息想作意為先故。於不恒行欲。心心所法及恒行一分心法滅。假立滅盡定。此中所以不定未離上欲者。為顯離有段欲。阿羅漢等亦得此定故。一分不恒行者。謂染污者所攝(文)。
同鈔云。十二伏斷惑。經論離欲中一伏二斷皆名離○論云所以不言未離上欲等者。明已離者亦得滅盡定義不定故。所以不說。非如無想上欲吵離必定(文)。
論云。要斷三界見所斷惑方起此定。異生不能伏滅有頂心心所故。此定微妙證要證二空。隨應後得所引發故(文)。
疏云。異生不能伏滅有頂見道所斷心心所故。下八地見惑皆不能伏滅。何但非想。此據最後必段伏斷言。隨此定所依斷道究竟處說故。非謂下地異生能伏(文)。
論云。有義。下八地修所斷惑中。要全斷欲。餘伏惑斷。然後方能初起此定。欲界惑種二性繁雜障定強故。唯說不還三乘無學及諸菩薩得此定故。彼隨應生上八地。皆得後起。有義。要斷下之四地修所惑。餘伏惑斷。然後方能初起此定。變異受俱煩惱種子障定強故。彼隨所應生上五地。皆得後起(文)。
疏云。論有義下八地至皆得後起。述曰。下明修惑有二。初明二乘。後明菩薩。二乘中有二。初異說。後問答。此初師說。唯除非想下八地修惑。要全斷欲界者。餘上八地惑伏惑斷方起上定。以欲界必段斷者。下界煩惱種有二性不善無記。言繁雜者。繁多雜亂義。此俱定障障定強故。上界煩惱一性不多故不可伏得。其非想處不斷皆極成。故下七不定(文)。
翼云。上貪不定者。無學已離。身證不伏。以同地法不障滅定故(文)。
西明疏云。伏謂暫伏。離即永斷。此中意說。無所有貪要須已伏斷即不定。斷與不斷皆能得入。故說或離無所有貪。上非想貪即不決定。未伏未離不伏離故言不定。與無已伏非想九品六行伏道不通非想故(文)。
要云(論二)問。何故伏惑得非擇。亦伏煩惱滅。亦得伏定障。何故不分二。唯分害隨眠耶。答。定障通於事觀斷。亦有伏得者。煩惱要唯理觀除故。無伏得者。設有異生得定伏煩惱。亦名定障。本求定故。而未求理。聖得者隱而難知。故分別說令易趣入。凡得者是可斷。又凡得易而相顯。更何須開(文)。
論第七卷本文抄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