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同學鈔第二目次

輸入者 彭忠琴

時下
法輪自性
二時別起斷道
輪非輪
了不了
又初七日
普為乘教
約理
說如藥草
音教三方
提謂經三方
此即
又復設爾
為定姓人

第一同學鈔第二

法輪自性

問。大乘意。法輪自性體為唯限八正道支。為七覺支等歟。答。或云八正道支。或云通七覺支。二意可有也。俱不可然。若限八正道者。輪者。摧破運轉之義。廣可取惠心所七覺支中。擇法覺支。寧非法自性體耶。況大乘意。許八支正道修道。若不取七覺支者。以見道不名法輪耶。四諦法輪。專非見道耶。依之見大師所釋。以擇法覺支。為法輪自性體判。次八正道中正語業命。既道定二戒也。任以道定戒。空為眷屬。云定判。不可自性體耶。若爾以八正道。為自性體。豈無太寬太狹之過耶。若依之通七覺支者見義燈文。云以八空聖道為體。述餘覺支等。空為助伴自性體限八正道支見。如何。
答。今義燈。其文相亂其意難計。但法華玄贊第四卷中。法輪自性體。總有二釋。一云。擇法覺支正見正智等。二云。唯八正道支也。依初釋者。廣通七覺支。唯限惠一法。有摧破義。故依次釋者。具轂(正見正思惟。)輞(正語正業正命)輻(正念精進正定。)有圓滿義故。限八正道也。今此二釋。非強相違。即二相對也。初釋惠非惠對。次釋圓滿圓滿對也。今義燈即顯二相對。以八空聖道為體。餘覺支等空助伴者。是圓滿圓滿對也。證空理智為體以道定戒。空為眷屬者。是惠非惠對也。但付後相對八正道在修道。故見道不可有法輪義之難。玄贊釋云。此八聖道。別修行相。雖在修道。體實通餘無學道世尊八聖道故(云云意分明無失可准申也。

二時別起斷道

問。為不定性三時法輪。爾者第二時教時。為別起斷道障。將如何。兩方。若別起斷道障者。說初時四諦教煩惱障畢。未得法伏斷道。故亦不可除法執。既可斷之障。何有障之義耶。若依之此義者。輪者摧破之義。第二時法輪不斷障耶。是以義燈中。以八空正道為體文。豈無斷義耶。
答。凡般若經時。漸信解大乘。遂聞唯識中道教。起趣向大乘心之後。過八六四萬劫。至十信初心大僧祇劫。引起見道斷惑理證法空智也。今此法空道。其體雖一隨能詮教。名二法輪體。依空教起。依非空非有教起。故云空輪云非空非有輪也。空教中道能詮各別。故一道。彼此所詮道也。所以顯了隱密。雖是不同俱是斷惑理證無漏道。之能詮教也。故有障之義。但非第三時教外別起斷道障也。又非即座起斷道障。名法輪也。故總料簡章云。或近或遠。能生真智摧伏怨敵所有二障。故所語。皆名法輪文。若夫即不起斷道。故非法輪者。第三時教非法輪耶。舍利弗等。萬劫迴心之後往數劫。起法空道是故依此教力。必障故。三時聖教。皆是法輪也。
(總料簡安泰私記第一。可之。)
問。了義燈中。明第二時教法輪。以法空無漏智品為體(云云)爾者悟非空非有道理後。可起之耶。若後者。既聞非空非有教。悟中道後起之。定可第三時法輪體。何為第二時教體耶。況若第三時法輪外。智者見道一念中。豈有二箇法空無漏智分別智哉。若一智二時法輪體者。何辨其差別。依之大師處中。釋遣虛存實中道觀。故證入法性。皆須依此方便而入(云云)故知引起見道斷惑理證法空智事。中道觀門力。不可依第二時。若依之此者。不定姓人得法空無知事。經八六四萬劫。到十信初心。後經數劫得之也。未聞第三時前。全不及劫數此智耶。
答。第二時教別不可起斷道。聞第三時後。起法空智。可斷法執也。其旨片疑難。第二時隱密顯了教。不聞中道了義教。輒起法空道耶。故般若皆空時。依信解大乘心漸雖除法有執。聞唯識中道說。依起趣向大乘心。遂起法空道。法空教其體雖一。隱密顯了不同也。但至燈釋并法輪稱者。以空教所詮八空正道。可斷法執之故。名法輪也。四諦法輪生空八聖道。第二時法輪法空八聖道也。第三時。並顯了二空故二八聖道。是輪體也。所詮八聖道。其體雖一。見能詮教。空教所詮中道教所詮之故也。必即座起斷道障。非名法輪也。故總料簡章云。或近或遠能生真智摧伏怨敵所有二障。故所語。皆名法輪云云)若夫即不起斷道故。非法輪者。第三時教。亦可非法輪。舍利弗等。萬劫迴心之後。經數劫。起法空道也。若爾依此教力。必障故。三時聖教。皆是法輪也。
周記云。燈以八空聖道為體者。此釋別智。又更解云。依俗諦可立為輪。第二時教勝義諦一切空。而有仁類故。初後教可立法輪。不立法輪。不及初釋(云云
料簡安泰私記一云。問。以空八聖道。為輪體者。舍利弗得無漏法空智體。何以其為體。答。其必當可得故也。意既得授記。乘牛車故。指當可得。云得後二法輪體也。問。若此人入初地時。三時智輪體別有。答。約乘唯二。生空智法空智。隨教詮可云三輪也。問。其大乘無漏智。何云空輪。非空非有輪耶。答。隨能詮教名三輪。依空教起。依非空非有教起。故云空輪。云非空非有輪也。無漏智。從境別。名三解脫門。名三無生忍。名四如實智也(云云

輪非輪

問。付於教益義益。輪益不同。且輪益之中。可有輪。非輪不同耶。進云燈有二釋一云有。二云無付之二釋俱不明。先付有釋。輪者。摧破煩惱之義。目於除障。何非輪耶。是以林章中。故所語。皆名法輪文更不云非輪耶。付次釋。義中既有了不了。輪中何無輪非輪耶。況對無性有情之時。豈非非輪耶。是以涅槃經中。以方等經。或名毒藥。或名甘露文。名毒藥義門。豈非非輪耶。
答。佛語對機。皆有摧破障之力。所以皆所立法輪稱也。或近或遠。能生真智摧伏怨敵所有二障。故所語。皆名法輪法苑解釋。即存此旨也。但今義燈二釋。許置名法輪之義。其上論輪非輪義。作二釋也。初釋云小相形。隱顯相對。二並有。小教不詮法空智輪故。對大乘名非輪也。隱密顯了教對望。論輪非輪。亦以此。第二時隱密教。雖詮八空聖道。若不依第三時教。不引見道真智故。亦為非輪也。是皆許法輪義。隱顯對望。強談輪非輪義也。第二釋云。詮顯密。義中了不了。對機皆滅障。皆輪不輪文詮理。所詮理一故。唯詮生空教。所詮殘故。為不了義。輪障為義。障體各別故。對機皆滅障也。雖有未斷障。約此不立非輪稱也。已斷未斷障各別。斷之分齊所殘故(可思之。)次至無性有情難者。最勝疏云。人天乘中。雖不斷種。亦能制伏三惡道障。人天。故各三文(述經起因。三緣。一令樂欲。二令修行。三令障。是三也。)次於涅槃經者。彼不堪此教輩。誹謗墮惡趣故。云毒藥也。非云於所被此義也。況准云初雖暫謗畢竟乘。此以為出要先損後益。雖云毒藥。亦是輪也(增明記。更有別義。可之。)
問。義益中有了不了。於輪益。可有輪非輪耶。答。燈有二釋。一云有。二云無付之共不明。先付初解。以佛語對機根。摧破義。所立法輪稱也。何皆乍許法輪。強其中有非輪耶。依之總料簡章云。故所語皆名法輪云云)付次有疑。義中既有了不了。於輪何無輪非輪耶。彼小乘教。不詮法空。故對大乘。名不了義。准之小乘教。不詮法空智輪。故對大乘。最可名非輪也。況對無性有情之時。同非非輪耶。是以涅槃經中。以方等經。豈非非輪耶。是以涅槃經中。以方等經。或名毒藥。或名甘露云云)名毒藥義門。豈非非輪耶。
私云。可成二釋意也。先初釋云小相隱顯相對二並者。小相形者。小乘論益之中。各有輪輪差別也。所謂大乘八聖道正法輪餘助非正。今此正法輪。名輪助法輪云非輪也。又小乘中。多聞部等十部。唯八聖道。是正法輪。餘非法輪(云云)所於大小二乘。共輪中有輪非輪。次隱顯相對者。小乘中。俱隱密名不了義顯了了義也。小相形者。顯輪中輪非輪。隱顯相對者。表義中了不了也。二並者。輪益義益之。二各各非。初釋意此。是以助正輪共有摧破義。對正之日。以助名非輪許也。故輪中有輪非輪也。章所釋更非相違也。次釋意者。於義益者。設顯了所詮義。亦隱密所詮義。皆義別。故義中有了不了。輪益者。摧破義也。佛語對機皆滅障故。輪中有輪。無非輪也(是者大乘之正義也。)故燈云。又不例。詮顯密義中了不了。對機皆滅障。皆輪不輪(云云)(由增明記意述二釋意畢。)至無輪有情難者。最勝疏。人天乘中。雖不斷種。亦能制伏三惡道障。人天。故名有三(云云)述經起三緣。一令欲樂。二令修行。三令障。是云故名有三也。於方等經疑難者。彼不堪此教輩。誹謗墮惡趣。故名毒藥也。是所被機。何於之求非輪難耶。對云受此之者。無非益故。亦名甘露也。況暫雖成誹謗。遂亦由之可益歟。如初雖暫謗畢竟乘。此以為出要先損後益也。
尋云。二釋中。可存何釋耶。答。文無取啥可思之。可存後解歟。

了不了

問。要集意。釋了不了義執著名字名不了義執著了義文。爾者燈師可許之耶。答。不許也。付之道證所述。既依契經說。何不許之耶。是以見自在王菩薩經說。說了不了義。由義故諸經名了義。不義故。名不了義云云)此乃依著不著名字。名了不了也。涅槃經佛性論等說。皆以同之。要集意。既叶文理。何不許之。依之燈下文。對解了不執。了義。對執著者。名不了義云云)何。
答。要集意。自在王菩薩經說。法苑四重了不了之上。又加一門執著執著名字。以為法了不了。燈師破之。不得自不能了。便判聖教亦為不了文。意云。經文不云法有了不了。於經人了不了為言。不說聖教有了不了云也。其旨見于燈文。是以見下文云。法分四。如法苑明。又加依人。對解了不執。了義。對執著者。名不為了義文。
問。要集意。釋了不了義執著名字了義。不執著了義云云)爾者燈師可許之耶。進云。不許也。付之法苑四重之外。道證更加一門。非是胸臆說。尋證據於契經也。所謂自在王菩薩經中。以義故。一切經皆是了義。不由義故。一切經悉不了義云云)取心。)要集所述。既佛經說。何強破之耶。況燈師解經意。能不執著一切經皆是所了義。若執著者。一切經皆是所不了義。若爾自義返等道證。何非他是自耶。
答。退彼經。上正約人。明了了義。下對法說了不了義。所謂了義經乃至。何故名不了。是人不了義故者。是以能了人。名了不了也。下如是義趣。法者。一切諸經皆是了義等者。教從能了人。了義。所不了義也。故此經心。正人說了不了義。經能了人。了義。所不了義許也。由人了不了。便判聖教。非為了義經不了義經。而要集意。謂此經意。總由人了不了。即定聖教了不了義對法判了不了。更增法苑四重也。故蒙了義燈能破。故燈云准此經文云。是人不了義。故名不了義。不判經為不了義者。付彼經上文。難道證也。准此意。能不執著一切經。皆是所了義。若執著者。一切經皆是所不了義不得自不能了。便判聖教。亦為不了者。就彼經下文破也。所以自義義。於法論了不了義者。不可過四重。由今此契經說。又可人了不了。尚約二諦二諦。法二諦云也。云又加依人等。此意也(此義私案之。增明記此意。)

又初七日

問。宗家意。如來成道後。初七日之間說華嚴經歟。進云。燈中第二七日云云)付之頓機既熟。初七日間何不說華嚴耶。依之見慧日論釋。或判又初七日說十地經。或述成道七日說十地經。何況有大乘論中。如來成道日。在寂滅道場。說花嚴世間淨眼品文。勘本經文。有始成正覺之文。大乘論釋叶此經文。加之五台山靈辨。蒙大聖文殊加被。亦成初七日說法義。爾者所釋不明。如何可云耶。
答。花嚴說時。雖有諸師異說宗家意。第二七日說前七會。鹿苑後說八會。今義燈云不爾花嚴第二七日慧日論述第二七日即說十地。誰異求耶。是以十地經成道未久第二七日十地論釋彼文。初七日但思惟因緣自受法樂說法文取意。至慧日論釋。明有判第二七日之文。豈一師製作前後致相違耶。若爾就說法時云初七日歟。初七日是思惟時也。第二七日已去說法故。說法初七日即成道二七日也。或訓可云初七日。說十地也。成道七日說十地經文。有成道二七日之或本。旁無其過歟。次大乘論者。金剛仙論歟。即花嚴探玄記引十地等說。深難此義。何為重難耶。又慧日論二處文。若依此等說。且出古師義歟。靈辨之義又不足依憑矣。

普為乘教

問。今論普可令被五乘耶。答。普可被五乘也。兩方。若如講答者。見本疏文。此論旨。唯被大乘不定性菩提者。非被獨覺聲聞無性三種機也。故所被機。必唯品(云云)此釋明唯對大乘見。若依之此者。今論第三時普為乘教也。何嫌定性無性耶。故燈中普令三乘如何。
答。深密經中。以第三時。名普為乘教。今論既第三時中道教空有諸法。雙說之。何唯被大乘耶。義燈解釋。即存此旨也。但至疏釋者。普為乘名。含正機傍機名之。仍疏論正機。燈通傍機。非相違歟。
問。以第三時教。名普為乘教。有何故耶。答。普令被諸乘故。付之第三時教。未必被諸乘。所謂深密經我於凡愚開演。嫌趣寂無性類。阿毘達磨經。述勝者開示。偏被大乘菩薩。加之今論并法華論中廣破二乘耶。是以林章中。若唯被大如勝鬘經文。況按三時廢立。第三時唯為漸悟趣大之者說之。若此教者。普為乘稱難立耶。
答。先普為乘教者。第三時空有諸法具說之。三乘所觀盡明之故也。設雖會座不列諸乘。其教普為何不云普為乘耶。若寄事出所被機者。鹿野苑教。三乘益。鷺池時說。諸乘皆在座。豈名普為乘耶。況二乘開會筵。闕無緣覺法華寧非普為乘耶。故知。付所說教可。論普為義云事。但至兩經義燈會之。大分三時。云為一切。不言一一文各各為三乘。故今此論深密等。下文中可通三文又釋今論難云。破我之文通入三乘。破二乘處令唯大。又破彼執不破彼乘。故通為三文。又通妙經難云。對不定性。約理一。破執理別。令其趣大。若其定性觀行不同。說如藥草。乘有別。故得通被文。次出第三時。偏為漸悟人云難者。又義燈釋云。為根熟惠悟既通故。為顯說三乘空有諸法。云為一切云云)或唯被大之釋。談會座所列大機也(沙汰之。)
尋云。不言一一文各各為三乘等釋者。第八識。都為二乘。不開演云歟。若爾違疏下文。故彼文云。不愚法聲聞。亦信聞故(云云)如何。會云。燈正機說云也。故樞要決定二乘生無色界。信第八。得入滅定。明為說。然非正故。究竟不能大果故(云云)故知。傍機亦對定性。說第八識云事。

約理

問。法華一乘。唯約理說之歟。答。通理智也。進云。約理一(云云)付之依淄洲解釋。見妙經誠說云開示悟入。為一佛乘四佛知見。既通菩提涅槃。知廣可通理智云事。加之述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明取一乘耶。由之玄贊中。以法華一乘涅槃一乘。此通理智。彼佛性云云)況諸乘章中。法華分明以智慧一乘。隱說真如云云義燈定判不明。如何可云耶。
答。妙經一乘通理智。大旨如疑難。凡方便品初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入。明阿含甚深甚深。此則通理智也牛車。是智。寶所是理。知理智並說云事。此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之文。亦是說真理也。依之玄贊中。釋說佛智慧故之文。雖三釋通智相智性之義。判為正釋。若爾解釋。各一邊歟。況對不定性約理破執理別之解釋。非總釋妙經一乘云限理也。不定種姓人執我所證理與如來所證理各別。謂永不成佛如來為除此理別執。約理一。破執理別為言。顯遮理別執約理一釋許也。非云法花一乘限理說之。何無右。進之耶。開(佛果菩提涅槃。)示(別顯涅槃。)悟(別顯菩提。)入(修行之能證能得因也。)子鳥云。攝二乘行入大乘。名攝一乘真理出生萬法出生也(云云)攝出生之義可沙汰之。

說如藥草

問。法華經意。通被定性二乘之義。引何文證之耶。燈云。說如藥草。乘有別。故得通被(云云)付之凡法華經意者。會乘各別教。為方便。為權門。述一佛乘旨。說真實。說素意。若爾。明三草二木譬喻。指四十餘年前事。是以見經文。上廣說雲雨喻畢。以諸因緣種種譬喻開示佛道。是我方便乃至。今為汝等。說最事。諸聲聞眾。皆非滅度等(云云)明知。三草二木譬喻。指法華已前教意云事。若爾者引彼文。證被定性二乘之義。似背經意。答。

音教三方

問。菩提流支意。立一時教。爾者淄洲大師。何述一時教義耶。答。燈云。古立一時。約一時頓說。故一時云云)付之。
問。菩提流支意。立一時教。爾者一時頓說故。名一時教。為當如何。進云。一時頓說故。名音教也。付之義燈所釋。尋彼師意。一代聖教前後雖多。所說教法。始終音。所以以時從教。名一時教也。一時頓說故。名一時教云事。全以所不見也。況大師述彼師義。引無量義經說。我得道來。四十餘年。常說諸法不生不滅文。若一時頓說一代教盡者。寧不違此文耶。依之善正難燈文。不葉彼宗義云云
答。凡菩提流支意。如來音中。普報萬機。並陳小。四十餘年間。度度雖說法。每度每音頓說一切法盡定。若不一時頓說。何名音教。前音說小乘法。後音說大乘法。音音各別。音義故也。故林章中。述彼宗云。唯立一時教。佛自在。都不有說不說。但眾生有感。於一切時。謂一切法。譬如天樂眾生念出種種聲。亦如末隨意所求。雨種種寶(云云)既眾生一切時。謂一切法。豈非一時頓說耶。況取末尼天鼓之譬。似存一時頓說之旨。若爾古立一時。約一時頓說故。一時義燈解釋。專守大師所釋也。非不許四十餘年說教。不違彼師所引證據歟。
問。菩提流支意。立一時教。爾者宗家可許之耶。不許也。就之。
問。菩提流支意。立一時教。爾者淄州大師。何述一時教之義耶。答。燈古立一時。約一時。能頓說。故一時云云)付之。披林章所釋。尋覺愛法師本意。更一時頓說故。非立音教。凡成道已來所說併不離音。四十餘年說教義理一味也云。總立一時音。不許頓漸不同見。頓說諸法。非言無多時說法也。故彼師引證據云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述我得道來四十餘年常說諸法不生不滅。若所釋者。我得道來四十餘年之說。專成不符此師本意。故大師正述義。於一切時一切法云云)何可云耶。
答。案菩提流支意。佛果自在位。都離分別無為此說。為彼不說。說不說小云分別。只常音中。頓說一切法。隨眾生機感。各悟種種法也。譬如天樂無分別隨念出種種聲。亦如末所求。雨種種寶。所以非不許四十餘年說教。只常一時音。頓說小萬差法門。故可立音教為言。引花嚴維摩為證意在之。故義燈非此義。破據能雖爾。對機不然。以眾生機熟有前後。難根性前後。不一時故。何頓說教盡。專一代聖教一時頓說也。故無過歟。
問。菩提流支意。立一時教。爾者一時頓說故。名一時教歟。進云。一時頓說。故名音教也(云云上。
問。菩提流支意。立一時教。爾者宗家可許此義耶。答。不許。付之。
料簡章云。後魏有菩提流支法師。此名覺愛。唯立一時教。佛自在。都不心。有說不說。但眾生有感。於一切時。謂一切法。譬如天樂眾生念。出種種聲。亦如末隨意所求。雨種種寶花嚴經云。

提謂經三方

問。付深密經所說三時教。普以提謂為曜等經為攝三時。將如何。兩方。若攝三時者。三時教出世功德。令證聖果也。而提謂。普曜等經。偏說人天戒善。未明出世深理。何云攝三時耶。依之大師林章中。引三時教畢。此證果。若謂人天四時(云云)此釋意明提謂等。人天乘三時所攝見。若依之爾者。宗家意。以一代教皆攝三時。若彼經非三時者。教不盡失耶。是以林章及今義燈中。難古師云唯人天教。不許之耶。若非三時教。何不云世間因果教耶。
答。宗家意。一代八萬聖教。皆攝盡三時提謂等經。定可攝之。由之難劉虯五時。破古師四宗。俱付教不盡失。更不可及兩方疑者歟。但至一邊疑難者。先唯明世間因果云事。何所定耶。彼經中明須陀洹等得益。說齊成如來別寧唯人天教耶。是以慈恩淄洲。依此等義。難而不許也。但至章釋者。正見具文。上舉三時畢。此證果。若謂人天四時。其二乘者。方便學法。是彼初學。故略不說文。意云。深密三時聖果教。但說三時。若對機論教。四時。謂三時教人天乘教也。持等中。種姓人。但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云云)故知。可有唯人天教。雖然其人天教有漏五戒十善等教。是證果三時中。攝在苦攝二諦中。不別說之。是初時方便。不出四諦之外故也。此釋只顯對機此義道。不云在三時外也。
問。提謂經大乘經。將如何。兩方。若大乘者。既對賈人。說戒功德。是則苦集因果也。所說法門。不過四諦分齊。豈非小乘經耶。況見婆沙文。佛於菩提樹下。為商人說法。名菩提樹下轉法輪。在波羅底斯轉法輪前。文普曜經逝多林說。對阿難彌勒等。華嚴不為賈人說。隨又大乘經鹿野苑前在菩提樹下對賈人所說教。豈非提謂經耶。若爾五百羅以依憑此經難大眾部義。若大乘經者。小乘寧依信之耶。
若依之小乘經者。林章中。破劉虯第二有行教云。又提謂普曜等經皆明菩薩行。又與賈人授記成佛。明初成道已說大乘云云)如何。
答。學者異義。雖非一准。且可云小乘經歟。定經小。任教大旨。既說五戒十善等。殆云世間因果教。豈大乘甚深教耶。婆沙所引。即是誠證也。依之章云。若謂人天四時。其二乘者。方便學法。是彼初學故。略不說文既云二乘方便學法。知。可屬初時教云事。但至大乘益者。凡於所說有顯了密意不同。小乘經中說大乘法大乘益。皆是祕密妙法輪也。阿含經時。無量菩薩入初時。遺教經中說唯心旨。皆是雖非彼經正旨。頓悟菩薩常悟中道故。如來大機甚深法也。失教相大旨。徒不可劬勞歟。於林章者。既有大乘益故。云已說大乘歟(此義未靜可案之。)
尋云。阿含等雖祕密轉而有大乘益。依顯了談不云普為乘教。提謂經大乘益等。是密意。依顯了分齊。可云世間因果教。古師若致此轉救。彼此差異。何可辨耶。今云。
問。宗家意。鹿苑以前教中。為有得二乘聖果類。當如何。兩方。者。二乘聖果。必四諦教。豈不聞四諦法輪之前。輒證聖果耶。況五比丘中。解陳稱。解四諦故若鹿苑以前。有證聖位之類。何至四諦教之時。始立解陳名耶。依之見妙經文云即趣波羅奈乃至。為五比丘說。是名轉法輪。便涅槃音及以阿羅漢差別名(云云大師玄贊中。提謂經不說三乘同觀四諦故。不名轉法輪云云)若不四諦者。定不可證聖果。若依之爾者。正披提謂經百賈人。得須陀洹果云云)隨義燈中。破古師義。謂提謂等。說五戒本行經時。通諸乘不得云初唯人天教。正為賈人。不得云兼文明知。四諦教前證二乘果云事。
答。提謂經初果益。新羅寂法師作二釋。一云。現座益。二云。非即座得。顯當義文退披宗家解釋。其旨同初釋仍可成申此義也。凡於法輪通行別行不同。以鹿苑說名轉法輪。即三乘通行法輪三乘同觀四諦故也。若依別行法輪。雖鹿苑以前。亦有證聖果。即提謂等經中說初果益等也。依之見法釋。今以理准法輪有二。一者通行三乘同觀四諦理故。二者別行三乘觀境。差別三七日後。名轉法輪。據通行說。若凡施為。並名法輪。依別行言。亦不相違若爾妙經誠說并解陳稱。皆依通行法輪談之。何為相違耶。
但至不四諦云難者。師釋云。提謂經苦集二諦滅道二諦云云)按此記意。五戒十善。是苦集二諦。所說當。苦集二諦。聞之雖得初果益。未分明說三乘同觀四諦故。不名轉法輪也。故見林章文云。由未分明說三乘者。所觀諦故。未名轉法輪文(玄贊第一同之。)發中云。提謂等經說。有賈人悟道提謂長者得法忍等。皆是如來隨宜密教。非諸天人皆悉聞知。不得轉法輪意云。提謂經時。纔有益。不同觀四諦境。三乘觀行別。果亦異。各聞緣度法。悟自乘果也。鹿苑同觀四諦小果異也。既聞顯了四諦教。此時人天悉知故。立法輪名也。提謂經既佛密意也。何立法輪名耶。
尋云。見經文為五百賈人。授三歸中。歸命當來比丘僧文。彼經時初果者。現座有僧。何說當言耶。定知。彼經益。非現座益歟。又見大師釋云。佛初成道商人佛與三歸未來有僧。汝當歸依三乘聖僧時未有故。四諦已。三乘之僧。三寶方具文。此釋又明也
答。五百賈人授三歸時。未證初果已前事也。況非可敬身。故敬未來僧也。
又尋云。百賈人得初果。是現座益者。既五百賈人同授齊成如來別。法華以前許二乘作佛耶。
答。此釋問也。答云。彼文言總而意。授彼提謂等記。若不爾者。云何此經言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故知。彼經文含意別文章周記同之。

要集半滿教

問。要集意。判論時教。約半滿二教有作無作生法二空等。可分別論時(云云)爾者燈師可許之耶。進云。不許也。付之半字滿字。出涅槃經有作無作。在勝鬘經生法二空。又論常施設也。何於此等。不分別論時耶。例如如深密三時。判論時教。況玄贊中。以法花經。於半滿。有作無作生法二空等。分別之。何有背祖師所釋。忽難道證義耶。
答。凡正義意。依深密三時。定今論時教。其所以者。勝義菩薩。解三性三無性之旨畢。於此三性顯了說。判為第三時隱密說別屬初二時。故一代聖教。皆不過三時。付之可明今論時教。又辨時深密說三時教。今此論等何時教收義燈解釋此意也。而要集意。約半滿二教有作無作生法二空人天言教。以辨時。故難此義。若依此等。各自是時。說唯識教。說唯識時。何須更辨是何時教。若夫說唯識時。半滿等法門異之故。可分別者。法門無量。何限彼耶等(云云)半滿等法門。自本非云。無聖教所說。何舉經教。致疑難耶。玄贊所釋者。只於此等分別許也。既以之為依。非定時教。何為難耶。今謂又謗不遮分別之也。
尋云。先德要集之文。全此說(云云)退勘要集。未見此文。何徒劬勞耶。
答。增明記善珠雖云此文。西大寺常騰。引要集文。彼文云。言論依者。聖教雖眾。不出二三十二分教等。然如來一代聖教論不同等文(可見全文。)即引半滿。有作無作論說也。既於彼等說。煩定論依。故知。同深密三時。以半滿等。為教依云事。況引諸經畢。故舊諸師種種異說云畢。出曇無懺半滿二教三藏三時教等。爰知。同燈所以。依半滿等。釋教依也。

此即

問。婆沙論中。行者來在會座。聞不淨觀。文爾者法無礙解。將如何。進云燈云。此即法文付之既云不淨觀。何不通詞無礙解耶。例如彼華嚴經多貪恚等。八萬四千垢。各聞對治之文。聲故。通詞無礙解。如何。
答。此事強不可有過。已云行人宜聞不淨觀。此即一名句中。現名句。故隨應悟對治法也。故法無礙解有何過。例如無垢稱經或有恐怖歡喜等文。云法無礙解。但聞者。名句等文不離聲故。總假從實名聞也。次至例難者。解彼華嚴文。義燈有二意。被出是一釋意也。若爾。以法無礙解之釋。又取可為此義證也。但准彼釋意。今婆沙論文。聞不淨觀之故。又通詞無礙解可云也。准上思下。定可許此義也。旁無其疑者歟。
燈云○涅槃經四云。演說一法若界若入。一切眾生。各隨本解。而得聞之。是法詞合一名句中。現名句音聲中。現多音聲。故各隨本解。假從聲。以諸名句。隨生有別。然不離聲。故總名聞云云)聞云故可通詞云疑。以此文可意也。

又復設爾

問。菩提流支意。判時教。以一代所說。名音教文。爾者淄洲大師。何破之耶。答。燈破之云。非音中。即頓說教盡。根性前後。不一時故(云云)進云。又復設爾不應別判華嚴等為頓(云云)付之彼師意。一代說教。皆不離音。總立音教。未別判華嚴頓教。何此破耶。
答。菩提流支意。如來音。頓說一切法盡。頓漸機。音說。俱可開悟。而華嚴等。聲聞雖在會座聾如盲。未解所說。若爾設許頓說華嚴不可判為一時頓說教為言。重意云。五百聲聞。既聞華嚴不生悟解。知。偏被頓大機也。若爾。汝頓說一切法盡云。頓教不取之云也。
難云。此不葉不應別判之別言歟。重可思之。今云。付教相此破也。所謂華嚴喻。假山。專被頓大機。所以西天東夏。舉為頓教。若一時頓說故。名頓教。不應聖教。別判花嚴。為頓大教為言。
問。了義燈中。他師時教之中。又復設爾不應別判華嚴等為頓(云云)爾者破誰人義耶。進云。破菩提流支音教見。付之彼師意。一代諸教。皆不離音。總立音教。未別判華嚴頓教者耶。由之跡大師彼師義。故一教定頓定漸(云云)如何。答付教相此破也。彼師非言華嚴為頓也。所謂華嚴喻假山。專令被頓大機。頓教云事文自顯。故以音。頓說一切法。故一時。無頓漸不同者。聖教別判華嚴。不可為頓教難也。
燈云。

定性

問。為定性二乘。可說滿教耶。兩方。若者。如來說法逗機說之。何對定性二乘說法唯識等滿教耶。由之涅槃經中。為聲聞說半字。為菩薩說滿字文(總料簡章引之。)若不者。燈中。為定性人。亦說半滿文如何。
答。料簡義燈文。先德解釋非一。總料簡義鏡。牒燈文云。為不定性人文。若爾更非違文。明憲僧都。滿字乘言來文。清素記中。定性大乘也文。雖此等異離。恐皆不叶燈意歟。今跡義云。第三時教。普令被諸乘故。雖正機不說之。傍為不愚法定性。亦說滿教也。法華法眼淨益。即是定性益也知。為定性亦說滿教云事。若爾燈談傍機。經正機歟。
尋云。若爾付正機。定半滿教。有何過失。云為定性人亦說半滿。難古師半滿教耶。傍機古不可為傷耶。
問。為定性二乘。可說滿教耶。答。正與彼不可說之。但傍令被滿教。有何過耶。兩方有疑。若為定性二乘說之者。滿教者大乘法也。何為定性二乘說之耶。依之涅槃經中。為聲聞說半時。為菩薩說滿字(云云)(總料簡章引之。)若依之不者。燈中為定性人亦說半滿故。(云云何耶答。如先重分別。傍令被無過者也。第三時教。普令被諸乘。仍正機。不說之。傍為不愚法定性。可被滿教也。法華法眼淨益。即是定性益也。然則燈為定性者。顯兼令被之旨。經為菩薩者。正對彼故也。或燈文忽不言定性二乘何為定性二乘。說滿教得心耶。故是定性大乘歟。或義鏡牒燈文云。為不定性人。亦說半滿教(云云)仍或本不同歟。或先德云。滿言乘言來也。今取半教之邊也為言。
私案云。燈為定性人者。非二乘定性。亦非大乘定性。是取二名定性也。凡破此文曇無頓漸二教也。彼師意云。為漸機說半教。是則漸教也。對頓機說滿字。是為頓教為言。今能破意。為定性大乘。通說半滿。亦為定性二乘。亦兼說半滿故。對頓悟大乘。已名半滿。為非漸悟定性二乘說。亦名半滿。何定半字逗漸機。滿字對直往耶為言。文只言定性。不指二乘。不言大乘。是則文言巧含二乘定性也。
燈云。又云。半滿而為二時法苑所破。亦恐不當。經云。為聲聞說半字。豈不約逗機。故恐不爾。亦不解彼法苑說意。彼不障逗機而說為名半滿。但不許判為漸頓機。說於半滿。名漸頓教定性人。亦說半滿故。
增明記云。○彼法苑意。不障逗機而說。為半滿。但不許判為漸機說為半教。為頓機說。以為滿教。彼經文意。為定性人。亦說半滿。豈定性人背頓漸門文可案此意也。

寫本云

良算同學抄者中宗無雙之要書也。近日謂門客被寫一部之刻。範憲加其人數畢。仍任禪定院禪下貴命。寫法相宗法門簡要。幸逢佛法興隆之時。忽喜神恩報謝之緣。于時元亨第四曆秋下旬天。雖令寫之義重仰之間。一月十六日於社頭宿所粗記其子細訖。
右筆前大僧正範憲(春秋七七夏十六。)
  行末。御法。水。

第一同學鈔第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