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同學鈔第十目次

輸入者 彭忠琴

三類境下
種通情本
影像異熟
互用緣雖稱境相
無漏從質即是無記
熏成種子
有漏第八無漏定通果色相
八相心所本質
或繫雖同
八本餘末
十八界見分各別歟
禪以上起身三分歟
必變上器
本形
下界第八緣魚米等
五識以第六所變為質歟
生心應慮
總標殘
第七識
似彼妄情
變似我
此論釋

第一同學鈔第十

三種類境下

種通情本

問。付三類境廢立。且為帶質境。種通情本義。將如何耶。答。可有二意也。此義者。第七識。緣第八見分所變分。是為帶質本。彼分既別種所生。何通情本耶。若強此義者。時從情本種子生歟。若爾不背未見一牙故之理耶。若前後念者。與見同種時。何異獨影境。與質同種時。可一種生慮非慮過耶。依之今燈並餘處演祕中。第七分別。種所云云)若依之此者。云性境不隨心。述影唯從見。皆於種子。定隨不隨。判帶質通情本。寧不明種子通情本之義耶。是以義燈。云種亦不定。或質同種。或見同種。樞要判亦得說言從本質種生。亦得說言從見分種生。不定故。二邊不明。如何。
答。帶質境種通情本者。有無二義。先代未決。於此義云傳。亦有別義。或以各別相分。云種通情本。或云以分。實通情本。或以義通情本云。學者聊簡。猶如雲霞。今且可存申以義通情本之意也。第七分。既實別種。何有實通情本之義耶。若實論此義者。一邊疑難。可有多相違也。故准通情本。亦可論種子情本。現行分。既從質。名有覆。於百法中。或從見分第七識攝。或從本質第八識攝也。故義燈中。破離別法同分攝云義。故不可說質判定隨一故。非法同分。此為正。故判第七相。離質。法同分收。此非正說云云現行分。既隨應攝質故。能種子。亦從見種。從質種屬之。所現行。名從見種生。從質種生也。此即通情本。所熏種子故。種子亦通情本。第七緣第八。所變分。熏自種子本質種。以今此分自種。從能熏現行。名二性種。彼種子生相分。是為雜引生體。為帶質本也。故餘處演祕中。釋第七分雜引生義。總有二釋。第一釋是正義也。彼文云。第七現相。隨於質。通於二性。此相熏種。種隨現相。亦名二性。後相依此二性種性。名雜引云云)以此義邊。雖名種通情本。實別種故。無相違也。故見燈文。或云相質種別理亦應好。或判如因七緣八。性不同。通情本故。界同。種不同。別種所生相分云事。此等文明鏡也。但至樞要義燈文者。即以義云通情本。專依彼文。故樞要云。亦得說言從本質種生。亦得說言從見分種生。不定故(云云二處置亦言。云不定故。無諍義通情本見。若爾義燈或質同種或見同種者。意同樞要。或復別種者。顯實理云別種所生也。
三卷私記中卷云。古明德中。有傳訓。義云。與見同種。與質同種生也。意云。七心中影離及質。而無別體。而有體。此分隨能緣七。為覆性。隨本質八。為覆性。是故一相分。云通情本帶質。此通情本義。通情本之所熏種。隨現行分。亦名有種子。亦名種子覆義邊。與見同種。覆性邊。與本質同種。即以義說二性種子。此二性種之所生故。現相分云質同種與見同種所生。是故云種通情本也。問。若爾直可云或同或異。何故燈文。更云或復別種耶。既云別種。准此說意可云種通情本義耶。答彼意云。顯離質與見別有影像種故。云或復別種也。今以義說此一體種。名二性種。故說種通情本義也(云云

影像異熟

問。第七識緣第八見分所變分。從本質可名異熟耶。答。不名也。付之既從本質覆。何亦不云異熟耶。況若從本質。名無記四無記中。何攝之耶。不可云威儀工巧。非緣發威儀工巧之心故不可云變化無記。非通果故。若非異熟無記者。何云無記耶。依之唐土師。以分從本質異熟云云)何況依撲揚餘處解釋者。設雖不名覆。尤可云異熟。判異熟義寬無記乃局故如何。
答。義燈釋此事。覆是性類影。本俱覆。異熟據酬業影像非異熟云云)此釋意者。覆性類。其義寬故。通非第八之餘法故。第七分。名覆也。異熟義。唯限第八。全不通餘法。故彼分。非異熟也。燈次文云性類是寬。本影俱覆。異熟性局。本不通影。此意也。但至演祕釋者。異熟生義寬。依異熟識之法。亦名異熟。故雖無漏種子。判依異熟故。名異熟種也。無記義者。唯限有漏不通無漏。故論云雖名異熟而非無記。述雖依苻此識而非性攝燈祕所論。是別事也。不可相違四無記中。可攝異熟無記也。大乘意。異熟生義廣故。燈所嫌異熟者。異熟也。故云異熟據酬業也。圓弘師釋不可用之。
義云。性類是寬等釋。其意如前成。但至祕釋者。異熟法。因善惡。果無記也。因通二性。故因既廣。因果合論之。通三性不酬善惡因。無記法不似之。火異也。無失。

互用緣雖稱境相

問。諸根互用位。五識所取境。為獨影境。將如何。兩方。若獨影境者。五識所緣五塵定性境。既無簡他塵。何以他塵相分。為獨影境耶。依之見燈文。互用緣雖稱境相云云)若唯從見相分者。何稱境自相耶。若依之爾者。見大師餘處解釋所取境皆是假境(云云)兩方如何。
答。互用位所取境。雖異義往往。且存申影義者。未互用位。無始以來。眼識分。聲等種子。至互用位。眼識始緣聲等時。唯從見相分。更非別種所生。無體分故。無熏種子生後現義。故判所取境皆是假境也。但至燈文。者。見一具文。互用緣雖稱境相。既通多法。即隨應。未互用但緣於自塵故。說五緣性境云云)雖稱境相者。是自塵相也。既通多法者。通舉他塵也。意云。互用位緣自塵。雖稱境自相。廣緣他塵故。緣自塵邊是性境也。取境邊影也。隨其所應。攝三類境故。云既通多法即隨應也。不同未互用位限自塵故。唯性境意。無相違可答申也(此義法務御房義。香雲房等用之。)
義意云。眼識聲等本有種。亦不可有新種。故互用位眼識。緣聲等時分。唯從見分生。或從本質生。無實體也。

無漏從質即是無記

問。因位平等性智。緣第八識分。從本質可名無記耶。答。若大師本釋。第句也。故無從本質無記義也。若依淄洲助釋。名帶質境。依此釋者。從質名無記也。問。且付助釋不明。無漏心緣有漏法所變分。是四隨心。見分同種生法也。是以論中。無漏識上。所變現者。同能變識。俱無漏云云)況大師無漏有漏獨影境義燈判以此法同分耶。
答。任常途理。依本義意。是獨影境也。其旨如難。但燈助釋云。如第七緣八。無漏分。從見是無漏。從質即是無記云云)此釋意者。且無漏分。似本質無記故。假名無記。為帶質通情本意也。況智周記意。助釋意。有漏無漏第七。有漏第八。合說云帶質通情本也。非但無漏緣有漏分。為第三句也。而燈或本云。有漏從質即是無記云云)此本頗順周記意歟。

今圖隨應不同云

樞要意隨應有二(一顯三境二合三合等義也。重釋前三類撞隨不隨義也。)
義燈意隨應四(一隨不隨。不同。異熟異熟非。四四句分別。或先德云。隨不隨外。無不同也。四句分別者。即樞要二合三合等義也。)

三類境隨應有二

一者(各別三境也)
二合者。合有六種(於三類境三種也。准燈要意者。三種各有類。故六種也。)
一性影(第八緣自地散境。心王所緣性境心所所緣影。)
二性境帶質(五識五塵境。有本質故。帶質也。)
影帶質(意識過未五蘊
已上樞要意也。
性境影(五俱意識。緣兔角等。燈四句中。第一句也。)
五性境帶質(五俱意識緣第八等。燈第句也。)
影帶質(意識緣第八相應五數也燈中正雖不出之。准釋之氣色。可此句也。)
以上燈意也。

三合者合有二種

一(第八識果色。心王所緣性境心所所緣影。亦有帶質義。果色為質故。樞要意也。)
二(五俱意識。頓緣十八界。五同性境。緣七心界帶質。不相應影也。燈意也。)
隨應句。此三門
一者不同義(樞要三句。燈一句。)
一性同種繫不同(依身下地人。緣所得天眼耳根也。)
二繫種不同(三性五識緣自界五塵也。)
三種同繫不同(俱約聚論之。一法而無。第八聚心所所緣與見同種。心王所緣界繫不同。如緣果色時也。)
四性不同界同種不同(謂第七緣第八時分。通情本故。云性不同。同界別種也。故云界同種不同也。)
二者隨不隨義(燈出六句)
一性界隨種不隨(第八識緣他地境。周記意或上界第八緣果色。增明記。)
二性種隨心不隨(約聚論之。第八識聚。緣果色時。心所所變假故。種不隨心心王所緣實故。下繫。境上繫也。)
三界種隨心性不隨(第八識聚。緣當地境。心所所緣。界種隨心。心王所緣。性不隨。周記云。五識者。誤也。可云第八識也。)
或善第六識。緣空花時。與第六同界同種故。界種隨心也。能緣善性所緣無記故。性不隨(增明記意)
疑云。空花分。見同種也。何云性不隨心耶。
四三俱隨(是獨影境也。)
五俱不隨也(是性境也。)
六性隨種界俱不隨(謂第八識。緣天眼耳根時。第八恒無記故。所緣無記。隨能無記故。云性境也。)
三者異熟異熟義。
燈云。又七緣八。以相從質。是不得從八是異熟。故云隨應(云云
○七性不同界同種不(注同上)
八相從質是覆不從異熟(第七緣第八時分也。)

熏成種子

問。第六識。緣過未五蘊之時。所變分。可熏本質種子耶。進云。樞要釋此事。熏本質種見付之過去未來。其相非有。同龜毛等。何熏種子耶。若熏種子。其體非無。豈不違過去未來。非現非常如空花等。非實有性之文耶。況有漏善心之懺悔無始罪障明了心前。緣前際業。妙觀察智緣。未來佛果現量智之中。緣鏡成事。若爾為除業。還熏種子未來。豈熏鏡成事種子耶。
答。樞要云如第六識過未五蘊。得是影。亦得說是帶質之境。熏成種子本質故。雖明種子熏習義。其意幽玄也。依之先德。多設劬勞。各雖有深意。未得肝底。仍且依從方義。成申樞要意者。緣過去種子。緣未來不熏種也。其所以者。過去法者。已起現行。普有故已滅之時。雖無體將滅之時。施引起似己分。之作用故。現在心前。所現相分。先引置種子生。與能緣心。別種所生也。彼分。既依質力生。可生法。必有引起似己分之力。故論中解所緣緣。謂有法。是帶己心。或相應所慮所詑(云云)若爾所現相分。依質力生。此分熏種子之時。亦熏本質種子也。若不許此義者。業感意識。不可新古合生。二箇意識。餘識不緣之。爭熏種子耶。故知。後念意識。緣前念異熟無記意識。可熏新種云事。未來體用未起。何有引起似己分之力耶。依之餘處義燈。問。若爾名言習及緣過境。熏成種時。豈有質耶。答名言熏及緣過境以現曾彼境可生。即熏成種。空花非有。雖能別熏成種。極微亦爾。元無彼質故。不別熏。問答之中既舉過去。不出未來。知。未來法獨影境。不別熏種子云事。加之樞要第六意識緣曾實境。熏成實種。後生實現(云云)隨又撲揚大師。釋今此樞要文。約曾有質說(云云師資解釋明緣未來。不熏種子見。但至懺悔難者。設懺悔心前雖熏前際種子。即損伏故。有何過耶。或懺悔心者。是善心也。善心之前所現相分。既善性也。何熏不善種子耶。若善現行。熏不善種者。無漏心前。現前煩惱相之時。豈無漏現行。熏有漏種子耶。准勿無漏種生有漏故。許應諸佛有漏等。應為不善等種之善惡漏無漏。相例可爾。故知。緣過去種子者。論相順過去五蘊。何以相違法。強疑之耶。後義愚案也。可尋之。
尋云。此不叶樞要。既明二合句。標緣過未五蘊。何以未來五蘊。為單句影耶。次熏成種子本質故者。未見熏過去本質種子。但今所熏種子後念可成本質見。爰知。無過去質故。云獨影境為後成質之故。名帶質境。為二合句云事。若如前義者。仍亦云影耶。
答。樞要文言。頗雖不審道理可得意。故未來五蘊獨影境一邊許也。合過去為二合句耳。次生入者。此即成可熏本質種子道理。此有體。所引起本質。故別種所生。有熏種子之力。若不熏曾有質種者。何亦可生未來質耶。且緣非色四蘊。熏種子之時。若限分自種者。既是非慮種子。定可生非慮現前。豈不生心法耶。故知。現有質故雖名影。熏質種故。亦名帶質云事。此事深細尚可案之。別紙在之。
今云。緣過去種子。緣未來不熏之事。可准小乘無間過去取果之義也。故彼文云。能為彼種取果云云

有漏第八無漏定通果色相

問。有漏第八識無漏定通果之時分。為獨影境。將如何。若獨影境者。有漏第八識。必緣法。所變定可有實用。何云獨影境耶。若依之此者。凡性境者。任境自相緣變之也。而本質無漏分不似彼。非境自性相。既無由質力之義。豈不分。生耶。尤可云獨影境。況六七二識漏無漏緣并無為緣。質與影不相似故。無為能起所慮詫之義。悉獨影境也。例是可爾。依之量云。有漏第八識無漏定通果色相有法。應獨影境無漏緣分故因。如餘無漏緣分喻(或因云。質影漏無漏異故。同喻如餘識漏無漏緣。)
答。第八識。諸識根本。變作境界根本識也。設由定通引力。雖詫無漏色。彼色為質。自變分。不詫本質之時。始變出境界。既有實用。准知雖詫本質所變有實用。因緣變實境也。第八所緣。既異諸境界。豈為相例耶。故雖質。既所變境界有實用。自是性境。是以見樞要文。或云如第八識。緣自地散境。心王所緣。是初性境心所所緣。是獨影境。或述如因第八緣果色。心所所緣影。心王所緣。是實性境(心王所緣亦為帶質故。不置唯言也。)若爾設散境。設果。第八所緣。必是性境也。比量既乖此理。何正因耶。無漏緣分故之因。可隨一不成失也。者不許無漏緣分。必可影之理故。況無漏心緣無漏。尚是無漏緣也。豈以無漏心所緣為異品。不付不定過耶。有相決定作法云。有漏第八識無漏定色相分應非獨影境宗。根本識所變故因如餘等境喻。若敵者不許本識所識故之因者。忘大乘實理。豈可然耶。大乘師必可許根本識所變因緣變實境故也。
(保安元年維會番論義蓮尋問之)

八相心所本質

問。第八識緣定通所變之時。相應心所。可杖本質耶。答不杖也。兩方。若杖者。見樞要文。第八識之時。心所所緣獨影境心王所緣性境帶質(云云心所本質者。豈不言帶質耶。若不杖者。心所分。既相似本質。不詫彼心王杖彼。心所不詫者。豈不背勿見分不同質故之文耶。況正體智緣真如時。既心心所俱證實境。若緣色時。心所豈不詫彼耶。
答。第八一聚。共是根本。若同變實境者。可有多過故也。心王勢力殊勝。必變實境。心所無始以來。依心王力。自變境界。更不詫本質。故設雖緣果色。不待質力也。大圓鏡智後得智無為之時。亦以同之。但正體智。心心所俱證實境真如之外。更無別物。故心所亦親證真理。餘智并有漏心。本質之外。非境故。不詫質變之也。勿見分不同質故之文。顯見分境同。非必有其本質也。豈一切境。必有本質耶。如佛果見分緣自。無本質一也。
問。因位第八識無漏定之時。心王分。三類境中何耶
(延久五年。三藏義者覺。立三類境。義作者隆禪擬講。)
義云。謂質影不相似之時。獨影境事者。是有分別心前事也。第八識。唯無分別故。設雖無漏之時。猶分由質力生故。非獨影境也。能緣心無分別。其分豈由能緣力生耶。故以餘識漏無漏緣等。不可難之歟。
疏三本云。然第八識。一唯有漏。不無漏。如種子故。雖無漏。遂不相似。體仍有漏。非如有漏形狀相似云云
秋篠三類境義私記云○問。若爾第八緣果及他扶塵。已有外質所可同。答。無始法爾。唯緣自變。由第八力。雖緣果。自力故。五所緣。尚是果。緣他扶塵。疏及樞要。以他為質。亦不為質。有二說也。雖他為彼質而猶無實用也。極劣無記。於一心中。不能變假實二境故。問。若爾佛果五數云何。答。疏七云。佛果五數雖緣去來等。亦詫心王所變為質。自無力故。與因相似(云云)以准之。義現在。應有餘境智相一心所。極淨故。疏三末云。鏡智通十八界法有無為。既鏡智。正體後得智。是心所境。通影(云云

或繫雖同

問。有漏第八識無漏定所變境之時。心所所變分。何耶。燈云。隨能緣心果也(云云)付之一聚所。同被引定通。所變分。既不任業力。准與餘常時。不同故道理。定可如何。
答。第八識果色時。五數分。不由本質力起。只假心王力。變自相分緣之。已不依通力故。云果相分也。彼無為緣相分。名影。雖有所緣緣無為分不假無為之力。唯依能緣力分起故。獨由心力。此分生故。立影名也。是又可爾。五數心所。雖以定通果。為所緣緣。而不名本質獨影境也。身相望。不成本質事。即此義也。依之可謂所緣緣。廣本質狹歟已上菩提陀。
問。眼等五識緣自界五塵分。為有繫不隨義。將如何。兩方。若隨者。樞要中。或繫雖種不同。如五識緣自界五塵云云)既云繫同。知可無繫不隨義。若依之爾者。既是性境何無繫不隨義耶。依之燈中。舉五識所緣。下結四不隨。如何。
答。五識五塵性境也。尤可有繫不隨義。是以見義燈文。於中雖有與能緣心同界性。是境自性。不由能緣心力。是此性界地等。名性境不隨心云云)設雖同界性。各守自性不隨能緣。故具性界地等不隨也。但至樞要者。釋隨應句總四義。或於三類境二合三合解之。或於隨不隨義釋之。或約不同述之。或約異熟異熟義判之。而樞要出二合等義不同義燈具明四義。若爾不同者既異隨不隨。只以與能緣心同界云。或繫雖同以三性等異云種不同也。且如五識三性五塵無記是性不同也。不同之物亦雖不隨義所望各異。不可相違
貞松房先德云。樞要不同。義燈為隨不隨。二文異者甚可笑(云云)其意可案之。未知幽旨之間致此會釋耳。
或人云。樞要上文云。如實五塵無記性。不隨能五識三性故。亦不隨心同於一繫(云云)故知下文述別義也(云云)此義可笑可笑。不辨樞要首尾也。先樞要性境三節不定三性不定者。性不定也。三性五識無記五塵也。亦不隨心同於一繫者。繫不同也。出第八識三界種子等也。亦不隨心一種生者。種不同也。舉相見別種義也。不出五識所緣者。雖有繫不隨義同界故也。若爾其旨同下文。何為燈耶。

八本餘末

問。下界第八識。緣天眼耳根時分。可有性不隨心義耶。進云。燈中此義(云云)付之五八所緣。同定性境。豈不具種等。不隨耶。況無記五識五塵境。能緣所緣。雖同無記性。既具性不隨義。例第八識。能緣所緣。共雖無記。何闕性不隨義耶。依之或先德難燈釋。量云。第八識所緣天眼耳無記性應性不隨。種繫三中。隨一攝故。如繫種二所緣。(云云比量無過者。何可成義燈解釋耶。
答。第八心王。緣三種境。必三不隨。或不必具者。南北兩寺諍也。今旦依北寺傳者。不必三不隨。今義燈問答。是其誠證也。故見燈文。且如第八緣天眼耳。性隨種界俱不隨(云云)次無記六識五塵境。雖致問難。答之。八本餘末。又五六識體通三性八識因位。唯無記故(云云)能緣第八。本。所緣天眼耳末。末從本故。其性無記性。隨能緣心。至五六識例難者。五六識有時無記。或時善惡三性改轉。非恒無記所緣五塵因位間恒無記也。爰知。五塵無記自守自性。不隨能緣云事。第八恒無記天眼耳無記性。豈不隨第八耶。八本餘末者。道理。又五六識等者。次遮例難也。次至比量者。寺平備。雖立此量。先德未勘其過。末學短才。輒難付過相。然而試會之者。先因明門習。可定立敵。若以小乘。為者者。彼不許第八識。豈所別不成耶。若大乘中宗學者。背淄洲解釋。寧非教耶。次合離作法如何。此量異品。是獨影境異喻能立不遣過。合作法者。其旨可知。離作法者。諸非性不隨者。皆種繫三隨一攝如諸獨影境云云)而諸獨影境。既種繫三中。隨一攝物。故遣所立。不遣能立也。離作法者。誰云能立耶。又以諸獨影境異品。可付共不定過種繫三中。隨一攝故之因。轉獨影境故。況若設遮此等過者。亦有相決定過。作法云。第八所緣天眼耳無記性。非性不隨。心勝境劣故。如諸獨影境云云)既此過。故義燈解釋。尤可成立也。
難云。今此違決。可有共不定過。第八所緣五塵境。非執受境故。性不隨也。故燈上文。舉第八所變五塵四不隨(云云)下文以下界有情身器分。性界及種皆不隨心云云道理尤可然。五根執受境。攝為體故。可性隨心。五塵并他扶塵既不然。定可性不隨。若爾前違決可勘不定過也如何。
會云。燈釋天眼耳性隨心義。八本餘末(云云)此意第八根本變作五根。故末隨本。云性隨也。任此道理。設雖五塵。不云性隨耶。若爾以執受執受為其不同。頗不順燈意歟。貞松房先德成燈意。第八所緣五根五塵性隨心也(云云)但至上文。既不限第八所緣五識及五俱所緣五塵知。為顯性境體。且雖出四不隨。不必具之云事。況若依攝為體義者。繫種可隨心。何限性隨耶。次至身器分者。彼既他身扶塵也。何例修得天眼耳根耶。
尚難云。若寄八本餘末之理者。設雖身器。可隨心如何。

十八界見分各別歟

了義燈中。謂散意識。頓緣十八界云云)爾者一念。緣十八界時。為自證分上。有十八界別見分將兩方。十八界見分者。可有心並生失。如以二慧並生。為其過。准非一心中有二慧故之論文。心並生。豈不過耶。是以辰旦師。見分。緣十八界有多見分者。有心並生失故(云云)若依之爾者。所緣十八界見分一種耶。依之論中。俱有種相故(云云)知。有十八界見分云事。
答。從方師意。總三釋。一云質見三。皆有八。二云本質八。箇也。三云質相各有八。見分箇也。功能殊勝故。緣十八界分。一鏡上現影像。若一念見分。有心並生失(云云)作此三解畢。判第三釋。以為正義。雖須依用。退案道理。可依初釋歟。其所以者。見分多。依境界一異所緣十八界。能緣豈箇耶。況若見分者。一念。三類不可相並。亦難有三量並起之義耶。依之瑜伽論。於六識同云於一時間。於一事境。唯取一類色相。或於一時。頓一種色相。明有多見分見。今論如眼等識各於境。取一或多。此亦何失。俱有種相故(云云)本疏釋此文。故以諸識見相分。各種相故。分明多用。境有為所取作用相故(云云)准此等文。有多見分云事。尤分明也。但至心並生失者。第一釋會此難云。一自證分上。有多功能。其體一故。無彼失也(云云)若爾且成初釋無相違矣。

禪以上起身三分歟

問。禪以上。起身三識。等之時。所變分。隨能緣識。為論地繫。將如何。答。燈有二釋。一云地繫。二云下地繫。問。共不可然。先付初釋。能緣三識初禪繫。所變分。豈屬地耶。若以下識分。繫地者。可異地隨增失耶。次付後釋。既眼等五識所緣。定可不隨心性境。若爾隨本質。可屬地也。如王來下時。以下界有情分。隨本質。屬地如何。
答。二釋中。以第二釋。可為正義。常途之習。無殊道理界繫。隨能緣心三識初禪繫故。所變分。定可屬彼也。依之見燈文。將作此兩釋。指上初禪眼識下地二釋。而上文論界繫作二釋中。隨本質繫之釋。置有說言。知。非實義云事。但至王來下相分者。燈釋此事。以欲界無通果色故(云云)定通所引色故。隨能引。上界繫也。今此分。雖禪已上定通力。既借起初禪三識。亦初禪有定通色。豈不隨能緣屬下地耶。次性境不必三不隨。何強為重難耶。
尋云。今此分。以何所變。為本質耶。若第六所變者。違五識唯詫第八相故之理。若第八所變者。不起下地第八。以何為本質耶。他第八者。即不正義也。若夫無本質者。豈云性境耶。答。依身禪以上。借起初禪三識。緣禪以等。彼地等。自本自相續第八所變也。故以自相續第八所變。為本質也。望借識。雖他地第八。論自相續。是非有情第八所變也。

必變上器

問。王來下時。可變上界身器耶。答。可變也。付之同欲界有情故。變身可爾。何別變上界器耶。既依定通。變大身小身。若爾雖下界器。何不住耶。如彼馬勝色界時。不變別界耶。
答。上界依身極微細也。下界粗劣器。不可持細身。故必變上界器。依持其身也。故燈云。以下界色粗。不為上依。自變為地。身依之。即地器。依下地器。為增上緣云云)餘處演祕云。又上界天。而來此界。必變上器。為自依處。以此粗界。不持彼故(云云)但至例難者。細器持粗身故。不變別器也。
或義云。變界者。為身住。粗細懸隔。不相依持。粗不持細。細不持粗。王來下之時。不變下界器。變地器。依此住也。馬勝上界之時。雖不變扶根塵等。於界者。別變下器也。若近處者。何妨第八亦變者。約扶根塵並汎爾色聲論之。非所居界也。故疏三本云。○粗細懸隔。不相依持。如王下。別變為地。此異地身。不能受用。故反無用(云云)(此義閑可愛可決之。)

本形

問。了義燈中。付明王來下之義。且為見佛法來時。為實身。將如何。兩方。若實者。上界依身。其量長大也。若以實身。來丈六卑小所者。能化所化豈解可耶。依之林章中。釋定通果色。無本質之義。又王等。變本形類。前總法。談論語言云云)述變本形類。豈非化身耶。若依之爾者。見今燈文。明王來下之事。以下界色粗。不為上依。地。身依之(云云)若非實者。何必變地器耶。如無色界天眾。來欲界時。非實身故。不變別器。依之撲揚大師。以究竟萬六千由旬身量來所(云云)如何。
答。王來所。者既為見佛法。若非實身豈可然耶。此則王第八所變報色廣大以定通力令少。在於所。而彼報色微細。非下界有情境界。故依定通。上界微細報色。令相似下界粗色。令下界有情之也。以今此定通所變色為本質下界有情第八變之。色身。有二種色。所謂果色并微細報色也。是以餘處演祕中。釋瑜伽論心自在微細性者謂無色二界諸色之文。色界色。自在。一定心現。二自在定。所感報云云)故林章釋者。所變定通滅。論語言之時。出散心故。能變定心滅故。雖無本質下界第八所變。尚留。以之為無本質果色也。故見法處章全文。又王等。變本形類。前聽法。談論語言。前能變心意識已滅。非定通色現在前。此所變形。唯第八境。彼以何法。為本質耶。等(云云)但至萬六千由旬身量者。勝定神通。有延促德若為現不思議事者。可現干身量。若為稱可能起佛者。亦可促實身。如彼分段菩薩。生六欲四禪之時。身量同諸天。往淨土。往淨土之時。能化半變身萬億。共立毛端亦以可准之。
法處章云。

增明記云

問。王來下時。欲界有情第八識。緣彼身器所變分。中何。答。燈云。定通果色也。付之唯識轉變習。境界必隨心。既果第八所變。何攝果耶。例如定心所變境。隨能緣心。攝果心。況欲界有情第八。緣菩薩所變魚米等之時分。隨能緣心果色定。緣身器分。准例可同。依之撲揚大師。據實業果釋給如何。
答。凡明定通果色。總有二門。或得定通。所變境界。或雖自不得。他定通引所變分。而緣身器之時分。即他定通引。若非王定通力者。下界第八。不可緣之。如彼如來毫光。此土眾生。令見自界無邊世界也。設雖唯識。實種所生相分。亦詫本質。豈不隨本質。名果耶。定通之心。緣果境。更非業之力。能變能勝故。名果色。不云果也。但至魚米等分者。若准與餘常時不同故之釋。任雖名通果之意者亦可有定通果色料簡。豈忽定業果色耶。況雖定通引魚米等。實受用之故。正依自業力。是段食性也。故屬欲界。不攝上界王來下之分不然。既屬上界。何例同耶。次至撲揚釋者。下界第八業界故所變自性。是果也。不遮從能引亦果之義。仍無其失。
尋云。見燈文。如通力變為魚米等。引第六識通果之色為第八質。或雖即杖他八為質。即果色。是欲界繫等(云云)准此釋意魚米等。必果色如何(第四卷聊簡之可之。)
五識所變有二釋。一云果又上界繫。二云果即下界攝。初釋意云。五識所變。遠由定通引力故。名定通果也。即上界繫。但隨增失燈會之云。色相不是歸自性故。或約業力不增。定通等引。互增不障(云云)次釋意云。第八直杖定通所變故。是果也。五識唯詫業是第八所變故。被引之分既遠故。非果也。故燈云。但由上引。第八通果。等杖之。所起分。自是云云
尋云。五識分。熏種子若熏種者。異地熏異地種耶。彼分或屬地。故若不熏者。既有力分也。何無其能耶。又耳識。緣下地色聲之釋意。彼時分。熏種子見。此則非熏異地種子耶。
私云。以下地心所分。離能緣心。論界繫者。是非實門歟。但以義或從能引定通。或從所詫界地。以實論之。必可隨能緣心也。若此趣者。諸難不可來歟。此事閑可思推耳。

下界第八緣魚米等

問。欲界有情第八識。緣菩薩所變魚米等時分。果歟。果歟。若果者。既由定通引力。所變境界。與常時別也。何不名果故祕三破有人義云。縱緣自六所變之者。第八從本言由通力。亦何傷也。與餘常時。不同故(云云)又燈云。雖名通云云)若定通果者。今燈文。五識所變果。例云如通力變為魚米等。引第六識通果之色。為第八質(云云)此意云果也。依之周記釋此文。下界第八。杖彼為持。所起分。是果色。若不爾者。下界受用上界失(云云
故長有得業。此周記釋極難思云云)若此可存者。然以前亦按可定也。

五識以第六所變為質歟

問。五識以第六所變定通果色。為本質之義。可耶。兩方。若為本質者。今燈中。釋欲界五識。緣身器事。有二釋。或詫自第八所變。或詫他人第八。知。未云詫第六所變。況見論下卷文。五識唯詫第八相故(云云)若依之此者。疏七末云。五眼乃至。必杖第八或第六所變外質方起(云云)答。觀法師云。三藏心。五識用第六所變。為所緣緣云云)故知。疏釋傳三藏釋給歟。燈雖有二釋。不云杖第六所變云事。且舉所境杖第八所變之時許也。不云非杖第六所變五識唯詫第八相故之文。約果說歟。准餘七非八所杖質故之文故也。
問。先詫第六所變者。何時耶。若第八緣境界。准常時。要可杖第八。若第八不緣之境者。若爾者天眼耳境。何有無本質之時耶。定通所變遠境之時。天眼耳境。第八本質。若以第六所變。為本質者。彼時必可第六所變。何云非必有本質耶。是一況五識杖第六所變之時。五根境也。五根必照本質。若爾定通微細色有見也。有見有對之故。可云有見有對歟是二。加之杖無漏第六所變之時。五識分。何四大種為親造耶。不可云觸處四大五識分定通力也。果。既不同也。何有親造義耶。若云法處四大種者。其法處四大。詫何四大耶。不可詫觸處四大觸處四大。第八所變也。第八相分上。其心重分事。不可爾之故也。若詫無漏四大者。無漏四大。豈疏造有漏色耶是三。若第六識。變有漏法四大者。既緣變無漏所造色之時。如何時必變有漏四大種耶。不可云前變四大。後變所造。親造必時故。又若五識緣之者。可云五塵境。若爾何故諸教中。五境之中。不說定通色耶是四。
答。且出顯事。五識緣遠境之時。詫第六所變也。故法花論云。此是智境鼻根知故(云云)付此義。言未必有本質者。先德釋云。約第八所變。云非必有本質也(云云

生心應慮

問。西明要集意。他界無漏緣分。皆熏種子云云)爾者淄洲大師。何破之耶。答。所熏種。他界攝者。不應異心。熏成他界種。界攝者。生心應慮。根發識(云云)問。付初能破地散耳識。緣下地色聲等。許熏種子耶。付次能破。正義意第六識五根時。分熏種子。第七緣第八。第六緣七心界。此等皆根攝。豈有發慮用耶。
或人會云。要集等意。緣根心等之時。熏本質種云歟。故可此等過。正義意。熏分種。不熏根心等本質種。故不齊歟(此不可悉之。)
香雲房云。西明要集等。云他界緣。無為緣。有質。質等。除劣無記。皆是能熏云云)此意他界緣相分。雖無本質能熏種子云也。而若緣他界根心。熏種時。何法收耶。心收名根發識故也。名心有緣慮用故也。此等用。何攝根心耶。正義所許。第六所變分。雖此等用。而從本質。攝根心也。西明等。已云無本質。不可言從本質。攝根心也。西明等。已云無本質。不可言從本質。非發識等用。何根心收破也。故苦成難也。
問。西明要集意。他界緣等分。別熏種子云云)爾者淄洲大師。何破之耶。進云。燈破此事。所熏種子他界攝。不應異地心熏成他界種。界攝。生心應慮。根發識(云云)問。付初能破地散耳識下地色聲。熏成種子者。自所許也。何他師耶。次能破不明正義意第六識五根及七心界。第七緣第八。熏種子時。既有發慮之過。豈至他師義。忽付此難耶。
答。凡正義意。別種所生有分。熏成種子他界緣。無為緣。無漏緣。并空花極微分。是影唯從見。帶同熏種也。既勝用義。豈能熏義耶。若熏種子者。有假法能熏等多過。亦違瑜伽唯識諸教說。故義燈先付違文理之多難了。此上且旆熏種子。致今能破也。正見燈文。又他界緣。散非引相別成種。是何界攝他界攝。不應異地心熏成他界種。不界攝。緣他根心成種何攝。若根攝。不理。何以故。生心應慮。根發識。若不能爾。何名根心。若在餘攝。亦多過故(云云能破意云。現行種子。是親因緣。何異地心。熏異地種耶。但至疑難者。地散耳識不緣下地。是二釋也。若存不緣之義者。不可及疑。設雖緣之義。變有二釋。熏種子者。是第二釋也。既置有說言。知。非正義云事。況五識稱境自相故。雖他地。熏種子歟。何例意識所緣耶。次能破意者。西明要集。獨影境分熏。種子云云)今此種子。更無實用故。若緣他界根心。所變分。熏自種之時。根種無發識用。種闕慮能。何名根心耶。正義緣根心之分。必帶本質故熏種子之時。熏分自種并本質種。種子。雖無緣慮發識能。本質種子功能。故從本質。即名根心。既生心應慮根發識之義。何相例於他師邪義耶。
總標殘。

第七識

問。緣起論中。無明支三性云云)爾者依護法意。何會彼說耶。答。祕云。據第七識無明而說(云云)付之發總別業。名之無明支。而發業意識不共業也。何於末那惑。立無明支名耶。縱許名支。焉通三性耶。若夫遍六識三性心故。通三性者。第六相無明。寧廢其義耶。六識三性俱轉。正義所許。況人依第七無明會之。自難而不許之。還存此義。豈不致楯耶。
答。演祕中。雖載相傳三釋。俱難之不許而自述釋。還依第一釋意。依此釋意。成申其旨者。凡無明支。通三性者。論於一切三性心。而恒起無明也。依護法意者。尤以第七無明可會之。然六識三性俱轉。非恒時事。何寄於希三性俱轉。消此文耶。是以安惠以此文。證一切三性執之義。況此若明三性俱轉義。護法豈不引為證耶。次又三性俱轉。不俱轉二師。俱探世親意。此文分明者。豈及諍耶。但至名支又破第一釋者。撲揚自會之。由第七識無明力故。餘六識等。方起無明。能發於業。雖非支體。為支遠緣。假名為支。據此義邊。名通三性。餘人不簡。故不同也(云云

似彼妄情

問。付遍計所執。且妄情我法之時。執心前。實我實法相。可現前耶。若現前者。遍計所執體性都無。若執心前。實有相現者。豈非依他有法耶。是以見本疏文。似彼妄情我法。彼妄所執我法實無(云云)所釋無諍執心我法相不現見。若依之爾者。迷杌謂人之時。人相現於迷情前。見第二月時。其相亦相當妄情。若我法相不現前者。以何為遍計所執相耶。依之攝大乘論中。種種我法境界影像意識遍計顛倒生相。故名之為遍計所執文既云影像。豈非狀耶。是以唐土師。遍計所執我法影像云云)如何。
答。圓測師。釋攝論種種我法境界影像之文。有二釋。一云依他因緣我法。二云所執我法云云)若依初釋者。妄情之前。無我法相。若依後釋者。可現我法相。妄情執實時。情現名相。不名相分。即遍計所執也。心中現名相分。即依他起也。但任本疏定判。可存申初釋也。文理共如疑難。是以見深密經文。眩翳人眼中。眩翳過失。喻遍計。眩翳喻依他。我法相。何不喻眩翳相耶。攝論六云。無量行相意識遍計顛倒生相故。名之為遍計所執(本論文)無性釋云。行相者。謂種種我法境界影像意識遍計者。謂即意識說名遍計顛倒生相者。謂所取能取義生因云云)釋無量行相文。種種我法境界影像者。依他法相也。故西明依他我法也。意識遍計顛倒生相者。執依他我法。謂為實我實法相為言。今疏云。世間凡夫。依所變依他起上。執為我法所變者。似彼妄情。名我法。彼妄所執我法。實無。非可說毛似彼龜毛。故不說似彼。但說似情(云云)其意同也(重可案之。)若依此義。迷机謂人及見第二月。其相現云事。未審其心無我法相。迷机謂人。見第二月。其義可同。依之先德釋云。執實龜毛等之時。執心前。所相不現。無體故文。
問。安慧論師意。諸法種子。為分。將如何。兩方。此事至第八卷可沙汰之。

變似我

問。護法義意。可許五八識見相分。之義耶。答。可許也。付之正義意。定六七能遍計。五八無我俱。既我法二執不相應。豈法義耶。況五八識任運現量。稱境自相。若尚帶我法相者。何稱自相耶。加之若雖非執心我法相者。解脫分善根。難備佛果資糧。決擇分善根。不可引真相見道。爰知。護法意。異八識遍計義。雖有漏心。於非執心。無法相云事。
答。凡正義意諸有心境拘礙不了如幻等相貌似實有現。其相既可得。豈非法耶。述言相縛者。謂於境相。不能了達如幻事等。此意也。有漏心。我法之義者。愚夫智前。如幻境耶。非妄境相者。既無始以來。所心中。豈實心耶。若爾自然可成顛倒智。何假功用。求解脫耶。依之論中。謂愚夫智。若得實境。彼應自然顛倒。不由功用。應得解脫云云)爰知。有漏諸法。皆我法。亦覆如幻相故。無始以來。未解脫生死云事。是以論云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疏判六七二識。妄熏習故。八識生時。變似我法。但至五八識無我分別云難者。此即義燈問難也。出答文可致料簡。今約分別我法。五八可無。他染熏成。識生我法云云)五八識。雖自無我分別。第六七識。屢執我法。或在俱時。互相增益。或前後起。緣發八識。緣彼熏習。或令彼熏。此熏習。染濁氣分。展轉增長。遍在一切。何念有漏為妄不穢耶。依之後時生起之相。不清淨也。故五八識見相分。似六七識我法見。何必由自分別耶。有見分。似六七識我法見。非起執名我法之撲揚解釋。即存此旨。次至現量心難者。有漏心前。有相縛故。心境不虛融。雖我法相。其心任運無分別。豈不稱境自相耶。次至資糧加行善根者。設雖唯識觀門。有漏心故。我法相。雖是有漏。數境時。是純內。其體非無。妄境都無。有體用。如是空觀明勝。境界相漸微。況於所執有順與違。若著染法是違也。故沈生死。若著淨法是順也。故向涅磐。若爾雖遮八識遍計義。述雖似所取能取相現。而非一切遍計攝。必許我法相之義也。
此義閑可受師傅也。凡中宗至極觀門唯識甚深奧旨也。留意可安立耳。
樞要解。義燈四重問答聊簡。如別紙矣。

此論釋

問。本疏中。付明真俗二諦。且四重勝義名義。可云唯今所說耶。答。進云疏中此論釋(云云)付之檢五分誠說諸論施設。本論正說四俗一真世俗後三勝義前三。一真非安立即是四真諦。雖別不立其名四種體義爰盡。瑜伽釋論。明列世間道理證勝義。若爾四種義理。自顯慈氏本論。四重名言。更出於釋家。何況林章云。瑜伽唯識二各四。了義燈述皆瑜伽顯揚等立。如何可承耶。
答。凡今論第九卷。明勝義諦四種名言。具以說之。瑜伽四俗一真。未廢立四重名義釋論粗列四種名義。未差別二諦不同。既未具名體。故不如今論。其四真諦。若名若義。非諸有。此論。釋本疏定判。存旨此。或瑜伽釋論最勝子等說。即護法門人釋。是非初出子釋。故非諸有之文。不可攝之。但二諦義林。善珠會之。作二釋。一云瑜伽明四俗。唯識四真所明。合云二各四。二云瑜伽以俗顯真。唯識舉真顯俗。互有略。故云二各四(云云義燈意者。雖瑜伽等未具顯示。尋體四種真諦。故云爾也。無相違也。

第一同學鈔第十(終)